第一篇: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内容要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思维和存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的问题及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两个方面的内容。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对物质的科学理解具有重大理论意义。3.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形式。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4.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的反映。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5.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因为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的本质活动是物质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6.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区别,同时又与自然界相统一的关键环节。人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8.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9.普遍联系原理:事物的相互联系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这就要求人们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
10.永恒发展原理:事物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这就要求人们确立发展的观点,在实践中永远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11.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无条件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同一性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是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2.质量互变规律。量变与质变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13.度的原理:度是保持事物质的量的限度,是质与量的统一。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实践中要掌握适度原则。
14.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否定完成一个周期,周期结束时事物好像回到了出发点,但这是在更高基础上的回复。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5.辩证否定观:事物的否定是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是“扬弃”。辩证否定观要求人们对事物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
16.唯物辩证法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科学认识方法,其核心是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法包含广泛而深刻的内容。17.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内容与形式、现象与本质等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18.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是理性思维的科学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19.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性。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都是不可创造和取消的客观规律,但前者表现为一种纯客观的无意识过程,后者则通过人有意识的活动来实现。
20.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实践要想达到预期目的,首先必须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同时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作出主体选择。重点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2、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3、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难点
1、实践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2、信息的本质
3、哲学思维与科学思维、艺术思维、宗教思维的区别
4、关于社会历史有无规律问题的争论
5、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6、唯物辩证法与系统论的关系 思考题及其答案要点
一、论述题:
1.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论述我国为什么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惩治腐败和打击各种领域中的犯罪现象?
2.论述普遍联系观点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意义。
二、材料题 1.材料1 概念以及理念,诚然和它们自身是同一的,但是它们之所以同一,是由于它们同时包含有差别在自身内。在对立中,有差别之物并不是一般的它物,而是与之正相反的它物。这就是说每一方只有在它与另一方的联系中才能获得她自己的本质规定,此一方只有反映另一方,才能反映自己。另一方也是如此。所以,每一方都是它自己的对方的对方。
摘自黑格尔《小逻辑》 材料2 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对立面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性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
摘自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 材料3 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哲学。摘自1974年《人民日报》 材料4 在抗日统一战线中,斗争是团结的手段,团结是斗争的目的,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这一真理,已经逐渐为党内同志们所了解。
摘自《毛泽东选集》 请回答:①试根据所学原理对材料1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②分析材料2,简述为什么“对立面的统一是相对的”,而“对立面的斗争性则是绝对的”?
③根据所学哲学与毛泽东思想的知识对材料3和4中的观点进行分析。2.材料1 赫拉克里特则进一步把“命运”称为“逻各斯”,他称命运本身就是那贯穿宇宙实体的“逻各斯”。他认为“逻各斯”永恒存在着,万物都根据“逻各斯”而产生,它是任何事物都应该遵从的。摘自《欧洲哲学简史》 材料2 当我们不知道自然规律的时候,自然规律是在我们的意识之外独立地存在着并起着作用,使我们成为“盲目的必然性”的奴隶。一旦我们认识了这种不依赖于我们的意志和我们的意识而独立起着作用的(马克思把这点重述了千百遍)规律,我们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在人类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对自然界的统治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过程在人脑中客观地反映的结果,它证明这个反映(在实践向我们表明的范围内)是客观的、永恒的、绝对的真理。
摘自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材料3
承认自然界的必然性,并从其中引出思维的必然性,这是唯物主义。从思维中引出必然性、因果性、规律性等,这是唯心主义。
摘自《列宁选集》第二卷167页 材料4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于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又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储存水分的中心。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2.材料1 概念以及理念,诚然和它们自身是同一的,但是它们之所以同一,是由于它们同时包含有差别在自身内。在对立中,有差别之物并不是一般的它物,而是与之正相反的它物。这就是说每一方只有在它与另一方的联系中才能获得她自己的本质规定,此一方只有反映另一方,才能反映自己。另一方也是如此。所以,每一方都是它自己的对方的对方。
摘自黑格尔《小逻辑》 材料2 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对立面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性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
摘自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 材料3 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哲学。摘自1974年《人民日报》 材料4 在抗日统一战线中,斗争是团结的手段,团结是斗争的目的,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这一真理,已经逐渐为党内同志们所了解。
摘自《毛泽东选集》 请回答:①试根据所学原理对材料1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②分析材料2,简述为什么“对立面的统一是相对的”,而“对立面的斗争性则是绝对的”?
③根据所学哲学与毛泽东思想的知识对材料3和4中的观点进行分析。2.材料1 赫拉克里特则进一步把“命运”称为“逻各斯”,他称命运本身就是那贯穿宇宙实体的“逻各斯”。他认为“逻各斯”永恒存在着,万物都根据“逻各斯”而产生,它是任何事物都应该遵从的。摘自《欧洲哲学简史》 材料2 当我们不知道自然规律的时候,自然规律是在我们的意识之外独立地存在着并起着作用,使我们成为“盲目的必然性”的奴隶。一旦我们认识了这种不依赖于我们的意志和我们的意识而独立起着作用的(马克思把这点重述了千百遍)规律,我们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在人类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对自然界的统治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过程在人脑中客观地反映的结果,它证明这个反映(在实践向我们表明的范围内)是客观的、永恒的、绝对的真理。
摘自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材料3
承认自然界的必然性,并从其中引出思维的必然性,这是唯物主义。从思维中引出必然性、因果性、规律性等,这是唯心主义。
摘自《列宁选集》第二卷167页 材料4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于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又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储存水分的中心。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答案要点
一、论述题:
1.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论述我国为什么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惩治腐败和打击各种领域中的犯罪现象?
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二者的关系是:
第一,必须首先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会迎刃而解。第二,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否则,就会影响次要矛盾的解决。第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可以相互转化。
目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生产力不能满足这种需要之间的矛盾,我们必须首先抓住和解决这一矛盾,即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大搞经济建设,解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但同时,我国还存在着很多其他的矛盾如腐败现象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各种犯罪现象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只是这些矛盾相对于主要矛盾来说是处于次要地位,但我们决不能对这些矛盾掉以轻心,放任自流,而要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要抓精神文明建设、惩治腐败和打击各种领域里的犯罪现象。否则如果忽视这些问题的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2.论述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意义。
(1)普遍联系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和现象。具体表现在: 第一,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第二, 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三,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2)普遍联系观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第一,联系观点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根据。只有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同全球发展趋势联系起来制定发展战略,才能加速我国经济的发展。
第二,从联系观点出发,必须树立全局观点,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发展;注意事物的系统性,注意系统与系统,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运用联系的观点,从中国经济建设的整体出发所做出的重大决策。
第三,在现代化建设中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联系起来,做到两个文明一起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第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与此相联系的再分配领域也是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协调好各种所有制经济和各种分配方式的相互关系,对于深化改革、繁荣经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二、材料题 材料题
1.①唯物辩证法认为茅盾是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双方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构成了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材料1中的观点指出每一个概念自身都包含着矛盾,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为条件,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属于辩证法的观点。
②在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中,同一性之所以是相对的,是因为矛盾双方同一性的存在,需要在特定的统一体中才能存在;而矛盾的斗争性则可以打破旧条件的限制,创造出事物发展的新条件。因而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③材料3的观点是一种斗争哲学的观点,它夸大了矛盾的斗争性,否认了矛盾的同一性,是片面的;材料4中的观点,看到了在统一战线这个矛盾统一体中,共产党和国民党作为矛盾双方既有同一性的一面,又有斗争性的一面,因而中国共产党为了维护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应该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也就是以斗争求团结。
2.①材料1中的“逻各斯”是物质运动的内在联系及规律,它是任何事物都应该遵守的事物内部固有的联系,唯物主义往往把规律理解为意识之外独立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的内在联系,人们的意识可以反映认识掌握规律并指导实践。而唯心主义则从思维中引出规律,否认规律的客观性,把规律完全看成主观思辨的结果,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颠倒了规律和人的关系。
②分析材料4可以看出,人与自然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自然界的自然条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们可以运用已经获得的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达到对自然界的改造。但如果人们违背了自然界的规律而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包括自然资源和生产环境,那么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因而这种对自然界的胜利是一种暂时的胜利,最终将对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因而,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2.①唯物辩证法认为茅盾是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双方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构成了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材料1中的观点指出每一个概念自身都包含着矛盾,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为条件,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属于辩证法的观点。
②在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中,同一性之所以是相对的,是因为矛盾双方同一性的存在,需要在特定的统一体中才能存在;而矛盾的斗争性则可以打破旧条件的限制,创造出事物发展的新条件。因而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③材料3的观点是一种斗争哲学的观点,它夸大了矛盾的斗争性,否认了矛盾的同一性,是片面的;材料4中的观点,看到了在统一战线这个矛盾统一体中,共产党和国民党作为矛盾双方既有同一性的一面,又有斗争性的一面,因而中国共产党为了维护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应该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也就是以斗争求团结。
2.①材料1中的“逻各斯”是物质运动的内在联系及规律,它是任何事物都应该遵守的事物内部固有的联系,唯物主义往往把规律理解为意识之外独立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的内在联系,人们的意识可以反映认识掌握规律并指导实践。而唯心主义则从思维中引出规律,否认规律的客观性,把规律完全看成主观思辨的结果,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颠倒了规律和人的关系。
②分析材料4可以看出,人与自然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自然界的自然条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们可以运用已经获得的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达到对自然界的改造。但如果人们违背了自然界的规律而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包括自然资源和生产环境,那么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因而这种对自然界的胜利是一种暂时的胜利,最终将对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因而,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第二篇: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
(1)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3、224页。
(2)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像一切宗教一样,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愚昧无知的观念。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晗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4页。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哲学物质概念的论述
(1)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物质”和“运动”这样的词无非是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3页。
(2)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尽管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因为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是统一的。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关系的论述(1)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页。
(2)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384页。
(3)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
但是,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页。
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实践观的论述
(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啥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2)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3)必须研究自然科学各个部门的循序发展。首先是天文学一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为了定季节,就已经绝对需要它。天文学只有借助于数学才能发展。因此数学也开始发展。——后来,在农业的某一阶段上和在某些地区(埃及的提水灌溉),特别是随着城市和大型建筑物的出现以及手工业的发展,有了力学。不久,力学又成为航海和战争的需要。——力学也需要数学的帮助,因而它又推动了数学的发展。可见,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9—280页。
(4)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5.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辩证法的论述
(1)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4页。
(2)在本书(指《反杜林论》——编者注)中,辩证法被看作关于一切运动的各个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这就是说,辩证法的规律无论对自然界中和人类历史中的运动,或者对思维的运动,都必定是同样适用的。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5页。
(3)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而所谓的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在自然界中到处发生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这些对立通过自身的不断的斗争和最终的互相转化或向更高形式的转化,来制约自然界的生活。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7页。(4)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虽然在依对象的性质而展开的各个领域中是合理的,甚至必要的,可是它每一次迟早都要达到一个界限,一超过这个界限,它就会变成片面的、狭隘的、抽象的,并且陷入无法解决的矛盾,因为它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记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记它们的生成和消逝;看到它们的静止,忘记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0页。
(5)在自然界里,正是那些在历史上支配着似乎是偶然事变的辩证法运动规律,也在无数错综复杂的变化中发生作用;这些规律也同样地贯串于人类思维的发展史中,它们逐渐被思维着的人所意识到。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9页。
6.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矛盾规律的论述
(1)辩证法根据我们直到目前为止的自然科学实验的结果,已经证明了:所有的两极对立,都以对立的两极的相互作用为条件;这两极的分离和对立,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联结之中,反过来说,它们的联结,只存在于它们的分离之中,它们的相互依存,只存在于它们的对立之中。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9页。
(2)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4页。
(3)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6页。
(4)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列宁:《辩证法的要素》,《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2页。
(5)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两种状态的运动都是由事物内部包含的两个矛盾着的因素互相斗争所引起的。
——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32页。
(6)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0页。
7.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规律客观性和意识能动性的论述
(1)人离开动物越远,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就越带有经过事先思考的、有计划的、以事先知道的一定目标为取向的行为的特征。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2页。
(2)做就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o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毛泽东:《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77页。
第三篇:【思考题】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思考题】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B.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C.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是()
A.运动B.实践
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
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唯物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B.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和可知的观点D.运动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
8.人们制造飞船,发射火箭,克服地球引力,是()
A.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B.对规律的辩证否定
C.对规律的根本改造D.对规律的发展
9.“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说明()
A.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B.质变与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C.质变在事物发展中起重要作用D.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 “白马非马”命题的错误在于()
A.只看到共性和个性的区别,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B.只看到共性和个性的联系,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
C.既看到了共性和个性的区别,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
D.既没看到共性和个性的区别,又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
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
1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可知性B.实物性
C.运动性D.客观实在性
15.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的前进上升运动B.事物数量的增加和减少
C.事物发展的曲折性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6.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B.法官审理案件
C.农民播种小麦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
17.哲学范畴的矛盾指的是()
A.自相冲突B.事物互相抵触或排斥
C.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D.两个判断不能同时是真也不能同时是假
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D.实践到认识
19.人的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
A.正确反映B.歪曲反映
C.主观反映D.虚幻反映
20.“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A.主张物质与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论的思想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
二、多项选择题
1.某山村小镇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矾矿以来,办了三个矾矿厂。由于没有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每天排除大量矿烟,致使村民中大多数人患有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这一做法从哲学上看违背了()
A.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B.事物联系复杂多样性的原理
C.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
D.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2.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3.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靡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4.“脱离了整体的手是名义上的手”说明了()
A.整体依赖于部分
B.部分依赖于整体
C.整体是部分之和
D.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丧失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5.“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观点()
A.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B.把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作用相混同.是相对主义的观点
C.既承认偶然性的作用,又承认必然性的作用,是辩证决定论的观点
D.说明事物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辨析题
⒈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⒉ 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
⒊ 和谐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四、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的概念及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2.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
3.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⒋ 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五、论述题
试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六、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用唯物辩证法理论回答有关问题。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某鞋厂实行了一些新的生产和营销策略,积极适应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材料如下:
[材料1] 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他们认为,现在的市场不能仅仅用“供大于求”四个字来概括,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才是对当前市场供给状况的准确把握。在供过于求的大市场里也有供不应求的产品,明智的企业家就在于创造出这种产品。于是他们着手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实行产品分流策略,一是男女鞋分流,二是风格分流,三是档次分流,四是市场零售与团体消费分流,五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流。五大分流,大大提高了该厂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常年保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材料2] 在市场开拓上下功夫:他们认为,生产出好产品是开拓市场的基础,没有好产品就没有好市场,但是光有好产品,还不一定有好市场,有了好产品以后,还要加强企业产品的市场建设。他们从柜台形象的树立、户外广告的设置和强化服务功能等三个方面大力进行市场建设,使生产(产品)与销售(市场)比翼齐飞,鹏程万里。
[材料3] 实行一区一策:他们认为,统一的大市场也有区域的差异,市场的共同规律是以各地区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来的。他们把销售总公司分为南方总公司和北方总公司,同时把分公司化小,由原来的5家分公司裂变为28家分公司,一个公司只管一个省份的销售,每个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销售策略。这种小公司大市场和一区一策战略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请回答:
(1)在上述三个材料中,某鞋厂分别处理的主要矛盾关系是什么?
(2)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材料1中所讲到的无效供给和有效供给的关系。
(3)通过材料3,说明该企业是怎样运用辩证法分析、解决矛盾,来增强产品的市场渗透力的?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答案]
1.D p292.C p303.A p31 4.C p32 5.D p326.B p377.B p44
8.A p409.D p5110.D p4611.A p5012.D p5213.A p52
14.D p3115.D p4616.C p3617.C p4718.A p57 19.C p31
20.D p
41二、[多项选择题答案]
1.AB p44 2.AB p49 3.CD p514.BD p44 5.CD p54
三、辨析题
⒈正确。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⒉正确。这是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①一方面,历史与逻辑是一致的。历史的东西是逻辑的东西的基础,逻辑的东西则是历史的东西在思维中的再现。②另一方面,历史与逻辑又包含着差异和对立。历史的东西总是包含着偶然因素、次要因素以及迂回曲折的细节,逻辑的东西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加工改造,抛弃历史细节、抓住主流,抛弃偶然性、抓住必然性,抛弃偏差、抓住基本方向和基本线索,把握历史发展内在规律。因此,逻辑的东西是修正过的历史的东西。
⒊错误。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互相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要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的状态。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四、简答题
⒈p31—32
⒉p41
⒊p51—52
⒋p
51五、论述题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①矛盾的普遍性也叫做共性,指的是某一类事物共同具有的属性。矛盾的特殊性也叫做个性,指的是某一类事物中任一事物所具有的性质。②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③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每个个性也都表现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①我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又是一个穷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即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就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②另外,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剧烈而深刻,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还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将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开拓新境界。
因此,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我们才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
六、材料分析题
[答案要点]
(1)上述三个材料中,分别处理了供大于求与供不应求的矛盾(或无效供给与有效供给的矛盾)、生产与销售的矛盾、统一大市场与区域差异的矛盾。
(2)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在当前我国的商品市场中,同时存在着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两个方面,在无效供给过多中包含着有效供给不足,人们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可以促使无效供给向有效供给转化。
(3)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出来,它要求在承认矛盾的普遍性的前提下着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该企业具体地分析了统一大市场中的区域差异,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实行一区一策,从而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第四篇: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第四课 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识记:物质的定义。(2)理解: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思维能力有一定提高,思想活跃,处于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对一些社会现象能主动思考,但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如:物质与事物的区别,客观存在与客观实在的区别,可以说是一头雾水。所以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尤其重要,这将直接决定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自然界的物质性统一性证明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难点:物质概念以及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前面学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物质呢?整个世界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呢?今天的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哲学所讲的世界包括三大部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那么这三大部分是不是都是物质的呢?
.设置情境:最近有一个人在社会上传得挺热也挺神,他叫王林。怎么神呢?据说他会“空杯来酒,空盆来蛇,纸灰复原,凌空题辞,硬功徒手断钢筋,轻功悬空提水行”等等绝活。平时交往的也非富即贵。那么他的神功是真的吗? 神秘面纱后面,大师的真面目又到底如何呢?
展示课件录像:王林“大师”的神功绝技;王林“大师”变蛇自述 小组讨论:
1.王林“大师”说,它是靠意念从野外把蛇抓来的,你信吗?人用意念真的能够“隔空移物”、随心所欲吗?
2.如果认为:人的意念也就是人的意识能够决定万事万物,从哲学上说,这是什么样的世界观?它的根本观点是什么?
3.如果说世界的本质不像那些“大师”、“大仙”们说的那样是由人的意念决定的,那世界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样的? 教师总结归纳:世界不是神创的,也不是由人的意识决定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也就是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统一的本原,这个本原是物质而不是意识。
过渡:那么,到底什么是物质的?
探究提示:要想知道什么是物质?就必须找出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就必须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就必须撇开事物各自生动的具体特性,要有一个抽象的概括。
(一)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物质”概念的三个特点:
(1)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物质具有独立性;(2)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物质具有可知性;(3)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
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师生互动:
请问:1.物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的实体吗?
2.那些看不见又真实存在的磁场、超声波、红外线是物质吗? 3.它们有什么共性? 教师归纳总结:客观实在性:不管人们看的见看不见、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着。有些存在我们可能看不见,但我们能感觉得到,能检测得到。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概括和抽象了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的共同特性,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物质的概念是对宇宙一切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的概括。
选一选:
下列属于物质范畴的是(ADEFG)
A、日月星晨
B、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C、学习计划
D、生产力、生产关系
E、电、磁场
F、动、植物
G、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判断物质的依据不在于它是否有形,只要它具有“客观实在性”就属于物质范畴。知识辨析:客观实在性≠客观存在
客观实在:是对万事万物共同特征的抽象概括,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客观存在: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请问:桌子、椅子是物质吗? 学生回答:
师总结:不准确,桌子是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属于物质范畴,是一种物质现象。物质≠具体的物质形态,具体的物质形态与哲学上物质概念的关系是什么?
两者是个性与共性、个别和一般、具体和抽象的关系
区别:哲学上物质概念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具有哲学上物质共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可以被改造的,有生有灭。
联系:哲学上物质概念是从具体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只能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并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
(二)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发展和存在着的,不是什么人一个意念、一个想法就能改变的。
展示课件:资料链接
无独有偶,近年来,我国所谓的各类“大师”可以说是层出不穷,“前倒后继”。
“发功灭掉大兴安岭大火”的严新;号称包治百病,”神水“治癌的“盖世华佗”胡万林“大师”;著有《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宣称每天用3斤绿豆熬汤,配上其他的生拌菜等,能治疑难杂
症的“中医食疗专家”、“神医”张悟本;号称 让高位截瘫病人恢复知觉的“养生教母”马悦凌;
教师启发点拨:从“气功大师”严新到“盖世华佗”胡万林,再从“食疗专家”张悟本、“养生教母”马悦凌到“大师”王林,我们身边的所谓“大师”似乎从未间断。如果这些“大师”宣称的都是真的,那么我们的世界该有多么美好。
但事实证明,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无所不能的“大师”、„“神仙”,“大师”们宣称的奇迹,到头来不过是一场笑话,剥去神圣的外衣,“大师”所追逐的,也不过“名利”二字。我们每个人要想不被假象迷了双眼,就必须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摒弃唯心主义世界观,坚信自然界的物质性,坚信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有其自身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些打着“大师”、„“神仙”旗号的,不是欺世盗名,就是骗子。
过渡:有人说,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好理解,而人类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是有意识,那么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主观的。你认为呢?
在人类历史上,曾有好多人预言世界末日的来临,但他们从来都没有成功,世界末日也从未来临,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从产生和发展上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3、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课堂小结:本节内容讲述的主要知识如下:
1、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4、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板书设计:
一、世界的物质性
(一)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二)世界是物质的
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是物质的3、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第五篇:世界物质性教学反思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反思
曹瑞芸
《世界的物质性》这一框题作为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开启唯物论的第一课内容,对于学生对唯物论的理解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虽然这框知识我已经上过一遍,但是再上时仍然还是有一些问题。
一、教学目标反思
从教学目标来说本框的目标是要了解物质的定义及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从而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分析宇宙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重点是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难点是物质的哲学含义以及物质概念和物质具体形态之间的关系。对此我将教学目标进行了拆分:
1、理解哲学意义上的物质的概念
2、理解为什么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具有物质性的
一节课下来后,我发现学生对自然界的物质性的理解还是很到位的。但是对于人类社会物质性的理解就有所欠缺了。下面我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
二、教学过程反思
教学过程中,一开始我先导入一个哲学故事,通过哲学故事让学生否定上帝创始论。从哲学故事导入哲理清楚,同时能够很好的衔接下面的教学内容。紧接着由课前学生准备的地理知识地球的起源来分析证明自然界是物质的。哲学故事的导入和学生的地理科学知识的讲述能够很清楚的否定神创论,肯定自然界的物质性。
通过自然界的物质性的理解后我引入哲学中物质的概念,这既是本框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我特别设立的举例的环节。通过教师举例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物质,从而得到物质的概念与物质具体形态之间的关系。过后我对此进行了反思,发现从教师举例的角度,其内容是有限的,导致学生对物质及物质的具体形态区分是在被动的理解。如果我采取举一反三的模式,我举一个例子剩下的例子交给学生,在学生所举例子中进行归纳,概括,我想效果会更好一些。同时学生也能更容易理解一些。
接下来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讲解,我觉得这一部分是问题最多的,首先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的预期把握不够,在讲到人类社会的构成因素特别是生产方式时许多学生是不能够理解的。我又对生产方式进行了详解,因此耽误了一定的时间,致使课堂小结和当堂训练都未完成。其次是人类的生产方式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也较困难。其次对于“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这一点,我更应该强调的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而并不是意识也是物质的。同时应该把一些问题放给学生课前就做些准备,不至于课上所有内容都要进行讲解和举例,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应该不断启发学生,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备课过程中更加严谨和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