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懂得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物质观分析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茫茫宇宙到人类社会,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个部分。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自我运动的结果。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二、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哲学的初步知识,知道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但为什么要坚持唯物主义、唯物主义世界观为什么是正确的,学生尚未形成价值认同。第四课就从理论上解决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问题,同时,哲学上物质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有一个过程,需要从个别到一般的分析方法,让学生掌握哲学上“物质”的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的物质性
教学难点: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四、教学过程
导入:教师:通过《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其中,对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请问: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分别是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都涉及到了世界的本原是什么?那么:世界的本原究竟是什么?我们今天就来探讨这个问题——探究世界的本质。
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明确具体的物质形态与哲学上物质概念的关系 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自主学习提纲:
1.物质的含义是什么?
2.为什么说世界是物质性的?
学生:认真浏览教材,找出相应知识点。
教师:组织课堂教学,针对性的提问,进行知识的讲解。讲授新课:
一、物质的概念
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教师讲解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说明物质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物质区别与其它事物的特有属性,不论人们是否喜欢,是否承认,是否认识,它都一直存在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着的。
解释“客观存在”与“客观实在” 区别:
客观实在是指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它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对于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联系:
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说明“物质”这种抽象的概念能被人们所认识,具有可知性。这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教师:我们生活的世界既有姿态万千的江山湖海,还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但又真是存在着的事物,比如紫外线,电磁波,wifi。这些都是哲学上所讲的物质吗? 学生活动:讨论分析,并回答。教师总结归纳。
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联系: 区别:物质的具体形态各有其属性与特征,而哲学上物质概念则舍弃了这些具体属性与特征,他只承认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哲学上讲的物质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属性,它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永恒的。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具有哲学上物质共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可能是看得见的、暂时的,可以被改造的,有生有灭。
联系:哲学上物质概念是从具体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只能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并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
两者是个性与共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1.物质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具有客观性 2.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具有可知性 3.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4.物质 ≠ 物质的(具体形态)
二、世界的物质性
教师讲解:哲学上所讲的“世界”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中,自然界、人类社会是客观世界,人的思维是主观世界。
1、自然界的物质性
活动探究:镜头一:自然界是不是上帝/盘古创造的?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镜头二:镜头二中,宇宙开始于宇宙的大爆炸,据我们最远的星球有360亿光年,太阳形成约50亿年,我们的地球也46亿岁了,第三幅图中,同学们在高一生物中也有所了解,生命是由无机物到有机物再到蛋白质和核算,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物进化和演变而来。学生活动:谈论并回答。教师进行归纳: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即自然界是物质的)。
课堂讨论:镜头三:展示相关图片
问题:人类出现后,创造了许多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例如转基因食品、高速公路、铁路、桥梁、地铁„„ 有人产生疑问,人能有意识地制造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东西,这是否意味着自然界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活动:讨论并回答。教师进行归纳:人类制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必须依据自然物本来的属性。不管是人类社会产生以前,还是人类诞生后,自然界都是物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探究活动:镜头四:展示相关图片 文字资料:
我们呼吸的空气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糟糕过。公众对空气质量的关注也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热烈过。在浓重雾霾控制的城市里,人们几近窒息,微尘大肆地入侵人们脆弱的肺部并在里面扎根,微尘携带的细菌进入身体的各部位引发病变。雾霾与沙尘暴是大自然的痛苦反映,是人类破坏大自然后,大自然释放给我们的信号与警告。
探究问题:谈谈材料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学生活动:讨论分析并回答。
教师进行归纳: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造福。否则人类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归纳: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
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方法论要求:
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②人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的演化和人类社会的产生 探究活动:视频《亿年的演化》 图片:人类的进化过程
问题:从视频和图片中你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学生活动:分析并回答: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教师:在由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什么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学生回到:劳动。
教师归纳说明劳动的作用。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让学生来说明:从构成基本要素看:人类社会的存在和构成要素是客观的,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3)从发展看,人类社会有其客观的规律
这部分内容到第十一课才能学习到,教师简单说明。
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这部分内容第五课才能学习到,教师简单说明。
结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所以说: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 ①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世界统一于物质 ③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④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归纳: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五、课堂小结:
一、物质的概念
二、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六、课堂练习: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据此回答1~2题。
1、这里的“客观实在”是()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B.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
C.所有有形的物体
D.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
2、下列选项属于物质范畴的是()A.日月星晨
B.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C.学习计划
D.生产力、生产关系 E.电、磁场 F.动植物
H.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3、即使蒙住了眼睛,也不等于世界漆黑一团。这是因为()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B.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C.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D.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4、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句话表明()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C.自然界的食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难点问题是哲学的物质概念,重点问题是世界的物质性。所以我这节课的整体设计都是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展开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采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我提前出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预习提纲,让学生在课下预习本课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对于本课的难点问题物质的概念的理解,我是这样处理的:教师详细讲解物质的概念,然后设问:我们生活的世界既有姿态万千的江山湖海,还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但又真实存在着的事物,比如紫外线,电磁波,wifi。这些都是哲学上所讲的物质吗?学生活动:讨论分析,并回答。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并区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体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习题进行巩固。关于本课的重点问题世界的物质性的原理,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通过播放视频《小恒星的一生》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界是物质的,并且通过探究“人能有意识地制造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东西,这是否意味着自然界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呢?”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产生之后,自然界也是物质的,人类改造自然必须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其次,播放《亿年的演化》来说明人的产生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发展也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交流合作,思考讨论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时抓住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思考,解疑答惑。
不足之处:
1、对学生已有知识的预期把握不够。比如,讲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不是物质时,学生很迷茫。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不理解的要学会寻求书本、老师、网络的帮助。
2、教学中,我努力调动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但是这种思考还停留在被动的思考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更加努力的设计教学、组织教学,践行新课程理念,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二篇: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中的第二框《世界的物质性》一框内容。从内容上来看,主要介绍世界的物质性,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从知识构成上看,它是既对第一单元中唯物主义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也是学习本单元后面一框中运动、规律等知识点的基础,起中介作用。从地位上看,对于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起到基础性作用,也为本单元提倡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方法论主题服务。
【学情分析】
从现有的知识水平看,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历史和自然科学知识,如进化论、细胞学说和能量守恒定律,也对人体的大脑结构有了一定的认知,本框题的任务就是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总结,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但由于本节课的容量偏大,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学习中难免会有学生在本节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上达不到课标的要求,因此教师要采用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懂得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开展探究活动和结合具体事例的分析,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通过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用客观的眼光看问题,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树立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本框乃至必修4中的一个基础性概念,了解和识记物质的概念对本单元的学习具有深远影响。
突破方法:通过观看图片和学生举例,由学生概括得出。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通过学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才能完整理解世界的物质性,从而得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突破方法:分别播放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视频,学生从中得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而非神作。2.教学难点:
·人类社会特别是人的意识的物质性:相比自然界的物质性,学生在学习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时容易扩大认得主观能动性,误认为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是由人的意识决定的,从而陷入唯心主义。
突破方法:通过播放人类社会发展的视频突破人类社会物质性的难点,引用“狼孩”和甲骨文等案例得出认得意识是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设计理念】
1、兴趣激发,情感升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导入,通过视频和提问的形式,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也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嫦娥二号升空》视频的播放,让学生在满怀对祖国的自豪感的同时,初步了解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要向科学家们学习,养成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的好习惯。
2、发挥近因,加深记忆。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测验,现场讲评,加深记忆。在下课之前利用心理学中的近因效应进行课堂小结,带领学生回顾本课的重难点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的记忆。
3、双主互动,三联开放。双主互动,即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运用视频和教材引发学生主体对生活案例的思考,打破传统思政课堂枯燥乏味的框子,让学生在观看视频和举例子的同时,联系社会、联系生活、联系自身,掌握知识并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真正做到三联开放。同时,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同时,教师加以概括总结和强调,使其顺利掌握本课重点。
【教学方法】
1.教法: 情境创设法 讲解法 探究法 集体讨论法 2.学法: 自主学习法 分析归纳法 自主探究法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音乐、视频、图片等多媒体素材,以最感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过学程】
一、“探索世界,追求真理”——情境创设,导入新课:(8分钟)
教师: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将要在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第二单元的新内容,为了更多地去探索月球甚至宇宙,我们的科学家们付出了很多努力和尝试,其实不仅仅是科学家,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养成主动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的好习惯。2 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先得从探究世界的本质开始,只有认识了世界的本质,才能真正做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下面我们就先一起来看看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先来看一段视频,看看我们的世界是怎么形成的。
二、“自然界的物质性”——联系生活,把握重点:(10分钟)
教师: 包括地球在内的宇宙是从星云开始经过几亿年的时间才慢慢形成的,这就是我们现代人在现代化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对世界起源的一个理解,但是关于宇宙或者地球的来源一直是古今中外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关于宇宙或者地球起源的说法也有很多,同学们听说过的有哪些呢?
学生:有盘古、女娲、上帝等等。
教师:是的,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很有典型性。展示一组图片,内容分别为“女娲补天”、“盘古开天辟地”、“上帝创造世界”等,提问形式完成以下问题:(1)你认为世界是神灵所创造的么?(2)这些说法与视频中的宇宙生成说有什么区别?
学生:不赞同神创说。教师:从刚才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得出一点,大多数同学都是不赞成世界是神灵创造的观点,事实也证明了自然界中,世界包括地球的产生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它和神创论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自然界的形成发展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上帝突然之间创造出来的。所以我们说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是物质的,不是意识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引导学生查阅课本,划下重点。教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填空,首先,人类产生之前,自然界毫无疑问是客观的物质的,那么有同学要问了,人类产生之后呢,出现了这么多自然界原本没有的东西,那自然界还是客观的么?我们来看看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反季节蔬菜,原本在冬天我们吃不到黄瓜、西瓜,现在都可以在超市买到,那么请同学回答一下,冬天的西瓜是不是物质的?
学生:„„
教师:是的,虽然我们表面上创造了很多东西,但是从人们改造自然物来看,它的基础和前提,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马克思也说过:“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正如冬天的西瓜也需要种子、泥土、阳光、水分一样,正好说明自然界是物质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所以我们得出结论,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也是客观的、物质的,不是意识的。
教学过渡:有人说,自然界的存在是客观的,人类社会是人有意识的活动,是主观的。你认为呢?
三、“社会、意识皆客观”——深入浅出,突破难点(18分钟)
1、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播放视频《人类起源的进程》并讨论人类社会的产生。
教师:正如视频中播放的那样,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人类从一个细胞开始,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个世界上先有物质然后才有人类,人类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那么在这个演化过程中什么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呢?
学生:劳动。教师:为什么?
学生:正是因为有了劳动,才有了手脚分工,才产生了语言和意识,才形成了人与人的关系,并形成了人类社会。所以我们说,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教师:是的,劳动在从猿猴到人类的进化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那么我们的人类社会既然已经产生,它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呢?也就是说人类社会有那几方面组成呢?
学生: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因素有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三个方面。
教师:是的,那么地理因素不难理解,包括了土地、气候等,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而人口因素就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地方的人口素质、人口数量、人口比例等都是基本不变的,也是客观存在的。需要详细解说的应该是生产方式,通过高一的学习,我们知道生产方式包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而一定时期内的生产力水平基本是一致的,客观的,正如石器时代不可能出现火车一样,是与生产力水平不一致的。而我国的生产关系包括所有制结构、劳动者地位关系和分配结构这些都是物质关系,是客观的。所以我们来看大跃进时期的宣传海报,就会觉得不切实际,很可笑,这就是没有认清我国当时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低下的,不是想到就能办到的。
教学过渡:“人类社会这些客观的事物具有物质性,相信大家不难理解,那么人的意识是生来就有的么?”
2、人的意识的物质性 学生:„„
教师:这一点现在对于我们来说理解起来还有一点困难,但是我们可以明确的是,首先人的意识的主体人本身是客观的,而且思考的器官大脑也是客观存在的,从而得出人的意识也同样是客观的,人的意识只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也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具体我们将在第五课中具体讲解。
四、“何谓物质?”——抽丝剥茧,返璞归真:(7分钟)
教师:经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由此得出整个世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既然世界具有物质性,那么到底什么是物质呢?
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中物质的具体概念,即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教师:很好,我们来具体看一下这个概念,“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说明物质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意志为转移。而“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则说明物质是可知的。那么我们哲学上说的物质与自然科学领域所讲到的“物质”意义一样么?
学生:不一样„„
教师:是的,我们哲学上讲的物质是抽象出来的共性,不是只具体的某一具体形态。正如我们生活中看到的鸡鸭猫狗等,把他们的共性抽象出来那它们就都是动物。所以说物质是一个概念上的共性即客观性,而不指具体某一具体形态。希望同学们能分辨清楚,同时也养成一种哲学眼光,善于从万事万物的具体形态中抽丝剥茧,归纳出最本质最一般的共性,这也是我们学习生活中需要养成的好习惯。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物质的概念以及世界的物质性的三方面,从而得出我们的世界是物质的,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下面我们来做一张练习巩固今天学习的内容。
【板书设计】
4.1世界的物质性
一、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人的意识的物质性
二、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而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第三篇:世界的物质性 教学设计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高二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中的第二框《世界的物质性》一框内容。从内容上来看,主要介绍世界的物质性,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从知识构成上看,它是既对第一单元中唯物主义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也是学习本单元后面一框中运动、规律等知识点的基础,起中介作用。从地位上看,对于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起到基础性作用,也为本单元提倡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方法论主题服务。
【学情分析】
从现有的知识水平看,高二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历史和自然科学知识,如进化论、细胞学说和能量守恒定律,也对人体的大脑结构有了一定的认知,本框题的任务就是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总结,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但由于本节课的容量偏大,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学习中难免会有学生在本节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上达不到课标的要求,因此教师要采用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懂得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开展探究活动和结合具体事例的分析,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通过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用客观的眼光看问题,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树立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本框乃至必修4中的一个基础性概念,了解和识记物质的概念对本单元的学习具有深远影响。
突破方法:通过观看图片和学生举例,由学生概括得出。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通过学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才能完整理解世界的物质性,从而得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突破方法:分别播放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视频,学生从中得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而非神作。2.教学难点:
·人类社会特别是人的意识的物质性:相比自然界的物质性,学生在学习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时容易扩大认得主观能动性,误认为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是由人的意识决定的,从而陷入唯心主义。
突破方法:通过播放人类社会发展的视频突破人类社会物质性的难点,引用“狼孩”和甲骨文等案例得出认得意识是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设计理念】
1、兴趣激发,情感升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导入,通过视频和提问的形式,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也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嫦娥二号升空》视频的播放,让学生在满怀对祖国的自豪感的同时,初步了解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要向科学家们学习,养成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的好习惯。
2、发挥近因,加深记忆。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测验,现场讲评,加深记忆。在下课之前利用心理学中的近因效应进行课堂小结,带领学生回顾本课的重难点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的记忆。
3、双主互动,三联开放。双主互动,即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运用视频和教材引发学生主体对生活案例的思考,打破传统思政课堂枯燥乏味的框子,让学生在观看视频和举例子的同时,联系社会、联系生活、联系自身,掌握知识并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真正做到三联开放。同时,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同时,教师加以概括总结和强调,使其顺利掌握本课重点。
【教学方法】
1.教法: 情境创设法 讲解法 探究法 集体讨论法 2.学法: 自主学习法 分析归纳法 自主探究法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音乐、视频、图片等多媒体素材,以最感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过学程】
一、“探索世界,追求真理”——情境创设,导入新课:(8分钟)
教师: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将要在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第二单元的新内容,在新课开始之前,老师特地为大家带来了一则刚刚发生在国庆期间的喜讯,一起来看下面一段视频。
1、播放一段视频,内容为《嫦娥二号升空》,在播放之前,我需要学生带着两个问题去观看:(1)看了视频有怎样的感想?(2)我国发射嫦娥二号火箭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
教师:正如刚才我们同学说的那样,嫦娥二号的发射主要目标是为中国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三号”任务实现月面软着陆,验证部分关键技术,并对“嫦娥三号”预选月球虹湾着陆区进行成像,同时继续开展月球科学的探测和研究。为了更多地去探索月球甚至宇宙,我们的科学家们付出了很多努力和尝试,其实不仅仅是科学家,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养成主动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的好习惯。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先得从探究世界的本质开始,只有认识了世界的本质,才能真正做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下面我们就先一起来看看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先来看一段视频,看看我们的世界是怎么形成的。
二、“自然界的物质性”——联系生活,把握重点:(10分钟)
2、播放视频《宇宙和地球的形成》 教师:从这个视频中我们可以发现包括地球在内的宇宙是从星云开始经过几亿年的时间才慢慢形成的,这就是我们现代人在现代化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对世界起源的一个理解,但是关于宇宙或者地球的来源一直是古今中外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关于宇宙或者地球起源的说法也有很多,同学们听说过的有哪些呢?
学生:有盘古、女娲、上帝等等。
教师:是的,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很有典型性。展示一组图片,内容分别为“女娲补天”、“盘古开天辟地”、“上帝创造世界”等,提问形式完成以下问题:(1)你认为世界是神灵所创造的么?(2)这些说法与视频中的宇宙生成说有什么区别?
学生:不赞同神创说。教师:从刚才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得出一点,大多数同学都是不赞成世界是神灵创造的观点,事实也证明了自然界中,世界包括地球的产生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它和神创论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自然界的形成发展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上帝突然之间创造出来的。所以我们说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是物质的,不是意识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引导学生查阅课本,划下重点。教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填空,首先,人类产生之前,自然界毫无疑问是客观的物质的,那么有同学要问了,人类产生之后呢,出现了这么多自然界原本没有的东西,那自然界还是客观的么?我们来看看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反季节蔬菜,原本在冬天我们吃不到黄瓜、西瓜,现在都可以在超市买到,那么请同学回答一下,冬天的西瓜是不是物质的?
学生:„„
教师:是的,虽然我们表面上创造了很多东西,但是从人们改造自然物来看,它的基础和前提,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马克思也说过:“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正如冬天的西瓜也需要种子、泥土、阳光、水分一样,正好说明自然界是物质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所以我们得出结论,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也是客观的、物质的,不是意识的。
教学过渡:有人说,自然界的存在是客观的,人类社会是人有意识的活动,是主观的。你认为呢?
三、“社会、意识皆客观”——深入浅出,突破难点(18分钟)
1、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播放视频《人类起源的进程》并讨论人类社会的产生。
教师:正如视频中播放的那样,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人类从一个细胞开始,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个世界上先有物质然后才有人类,人类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那么在这个演化过程中什么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呢?
学生:劳动。教师:为什么?
学生:正是因为有了劳动,才有了手脚分工,才产生了语言和意识,才形成了人与人的关系,并形成了人类社会。所以我们说,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教师:是的,劳动在从猿猴到人类的进化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那么我们的人类社会既然已经产生,它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呢?也就是说人类社会有那几方面组成呢?
学生: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因素有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三个方面。
教师:是的,那么地理因素不难理解,包括了土地、气候等,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而人口因素就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地方的人口素质、人口数量、人口比例等都是基本不变的,也是客观存在的。需要详细解说的应该是生产方式,通过高一的学习,我们知道生产方式包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而一定时期内的生产力水平基本是一致的,客观的,正如石器时代不可能出现火车一样,是与生产力水平不一致的。而我国的生产关系包括所有制结构、劳动者地位关系和分配结构这些都是物质关系,是客观的。所以我们来看大跃进时期的宣传海报,就会觉得不切实际,很可笑,这就是没有认清我国当时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低下的,不是想到就能办到的。
教学过渡:“人类社会这些客观的事物具有物质性,相信大家不难理解,那么人的意识是生来就有的么?”
2、人的意识的物质性 学生:„„
教师:这一点现在对于我们来说理解起来还有一点困难,但是我们可以明确的是,首先人的意识的主体人本身是客观的,而且思考的器官大脑也是客观存在的,从而得出人的意识也同样是客观的,人的意识只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也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具体我们将在第五课中具体讲解。
四、“何谓物质?”——抽丝剥茧,返璞归真:(7分钟)
教师:经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由此得出整个世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既然世界具有物质性,那么到底什么是物质呢?
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中物质的具体概念,即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教师:很好,我们来具体看一下这个概念,“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说明物质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意志为转移。而“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则说明物质是可知的。那么我们哲学上说的物质与自然科学领域所讲到的“物质”意义一样么?
学生:不一样„„
教师:是的,我们哲学上讲的物质是抽象出来的共性,不是只具体的某一具体形态。正如我们生活中看到的鸡鸭猫狗等,把他们的共性抽象出来那它们就都是动物。所以说物质是一个概念上的共性即客观性,而不指具体某一具体形态。希望同学们能分辨清楚,同时也养成一种哲学眼光,善于从万事万物的具体形态中抽丝剥茧,归纳出最本质最一般的共性,这也是我们学习生活中需要养成的好习惯。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物质的概念以及世界的物质性 4 的三方面,从而得出我们的世界是物质的,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下面我们来做一张练习巩固今天学习的内容。
【板书设计】
4.1世界的物质性
一、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人的意识的物质性
二、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而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第四篇: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物质的含义
(2)自然界的物质性(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
难点:物质的含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
教学方法 :运用比较分析法,探究法,讲述法
教学过程 :
导入新课:忆一忆(1)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什么?
我们在第一单元里知道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是“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我们也知道了,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和科学材料为基础,科学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物质呢?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呢?现在就先让我们来看看物质的概念。
一、什么是物质
探究一:(1)质就是桌椅、黑板、苹果„„吗?(2)那看不见又真实存在的磁场、超声波、红外线是物质吗?它们有什么共性? 知识点一:
1、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学生找主干:物质是客观实在。
注意: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意志为转移。比如我们窗外的高山、树木,不管你看到不看到、愿意不愿意,它们都耸立在那里,是不会依赖于人的意识的,我们说物质具有客观性,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线。②物质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认识。比如我们刚才说的高山、树木,我们能够感觉到它、能看到它,因此,我们说物质具有可知性。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线。注意:客观实在性≠客观存在
客观实在(它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客观存在(它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3)物质等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吗?
通过动物的例子来说明:小狗、小猫、小鸡等动物是它们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式,它们是具体的、个别的、特殊的,而动物就是对它们共性的概括。这里的“动物”就是物质,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也是对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的概括。因此物质不等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
◇具体的物质形态与哲学上物质概念的关系是什么? 区别:哲学上物质概念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
联系:哲学上物质概念是从具体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只能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并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
注意:两者是个性与共性、个别 和 一般、具体 和 抽象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练习:甲说:物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乙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生有灭,都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A甲观点正确,乙观点错 B甲观点错,乙观点正确
C两人观点都正确 D两人观点都错
二、世界是物质的
老师:如何证明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它的物质性呢?
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要验证世界是物质的,就要分别说明自然界、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才行。
探究二:自然界它怎么产生的呢?你知道哪些关于创世的传说? 请运用有关地球或生命起源的知识再分析一下上帝创世说事背离客观实际的。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地球或生命起源的知识,选派代表上讲台演讲)
图片展示:天体的形成、运动是有规律的、从嫦娥一号所拍月球三维照片展示说明: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变化是客观的;从宏观领域、微观领域、生命世界(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说明自然界是物质的。
问题: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那些哲学结论呢?
结论:①宇宙间不存在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②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即:
1、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探究三: ①你知值人类是如何进化而来的吗?(播放视频人类的起源和进化)②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什么?
(1)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老师:正是因为有了劳动,我们人才有了手脚分工,才产生了语言和意识,才形成了人与人的关系,并形成了人类社会。所以我们说,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为什么说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地理环境是物质的、人口因素是物质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①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是客观的、物质性的。
②构成人类社会的人口是客观的、物质性的,因为人类是在自然界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③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决定性条件——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具有物质性。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实体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是物质的。生产关系是客观的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等,它们都是物质关系,具有物质性。人们既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也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关系。
举大跃进时候的故事来说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都是客观的。
教师:我们大跃进的时候说的,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可以吗?我们当时说的,一只南瓜如地球,结在五岳山上头,把它放到大西洋,世界又多了一个洲。可能吗?生产力是客观的3、人的意识就是社会的产物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总之,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课堂小结:
堂上练习:(多媒体放映)
教学反思:课是必修四《生活和哲学》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题的内容。本框题的两部分内容主要是:自然界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原理和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也是贯穿全书的的一个基本概念和原理。本课的学习,对学生唯物主义和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价值。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全面理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
于它的物质性。教学重难点:(1)运用科学研究的成果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批驳上帝创世说的荒谬性;(2)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教学中能够积极调动学生思考问题;在讲授抽象常识时,利用典型的事例说明问题,将知识化繁为简;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重难点。
例如:采用漫画、图表等直接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哲学知识概念多、原理多,又深奥抽象,不易理解掌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学中注意运用漫画、图表等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这样能给学生提供直接形象的感知背景,有效地占领学生的思维空间,缩短认识理解知识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如在讲自然界的物质性时,应用视频天体起源或生命起源和进化来说明自然界事物的来源,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应用知识图表归纳哲学主干知识,有助于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进而全面的掌握知识。
第五篇:世界物质性教学反思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反思
曹瑞芸
《世界的物质性》这一框题作为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开启唯物论的第一课内容,对于学生对唯物论的理解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虽然这框知识我已经上过一遍,但是再上时仍然还是有一些问题。
一、教学目标反思
从教学目标来说本框的目标是要了解物质的定义及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从而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分析宇宙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重点是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难点是物质的哲学含义以及物质概念和物质具体形态之间的关系。对此我将教学目标进行了拆分:
1、理解哲学意义上的物质的概念
2、理解为什么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具有物质性的
一节课下来后,我发现学生对自然界的物质性的理解还是很到位的。但是对于人类社会物质性的理解就有所欠缺了。下面我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
二、教学过程反思
教学过程中,一开始我先导入一个哲学故事,通过哲学故事让学生否定上帝创始论。从哲学故事导入哲理清楚,同时能够很好的衔接下面的教学内容。紧接着由课前学生准备的地理知识地球的起源来分析证明自然界是物质的。哲学故事的导入和学生的地理科学知识的讲述能够很清楚的否定神创论,肯定自然界的物质性。
通过自然界的物质性的理解后我引入哲学中物质的概念,这既是本框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我特别设立的举例的环节。通过教师举例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物质,从而得到物质的概念与物质具体形态之间的关系。过后我对此进行了反思,发现从教师举例的角度,其内容是有限的,导致学生对物质及物质的具体形态区分是在被动的理解。如果我采取举一反三的模式,我举一个例子剩下的例子交给学生,在学生所举例子中进行归纳,概括,我想效果会更好一些。同时学生也能更容易理解一些。
接下来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讲解,我觉得这一部分是问题最多的,首先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的预期把握不够,在讲到人类社会的构成因素特别是生产方式时许多学生是不能够理解的。我又对生产方式进行了详解,因此耽误了一定的时间,致使课堂小结和当堂训练都未完成。其次是人类的生产方式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也较困难。其次对于“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这一点,我更应该强调的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而并不是意识也是物质的。同时应该把一些问题放给学生课前就做些准备,不至于课上所有内容都要进行讲解和举例,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应该不断启发学生,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备课过程中更加严谨和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