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教育部思政类课题
附件:
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类、二类课题指南
一类课题
1.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研究
2.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和工作机制研究
3.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创新研究
4.在大学生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5.高校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研究
6.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7.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与引导研究
8.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标准研究
9.高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研究
10.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
11.增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研究
12.平安校园建设指标体系研究
13.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及其培养机制研究
14.在大学生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研究
15.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研究
16.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研究
17.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
二类课题
1.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认同问题研究
3.加强大学生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研究
4.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取向与趋势研究
5.高校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体系研究
6.基于学生满意度的高校学生工作绩效测评体系研究
7.网络舆情信息工作规律性研究
8.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发掘机制研究
9.青年学生榜样的形成与传播机制研究
10.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研究
11.大学生网络生活状况及特点规律研究
12.高校学生行为规律、群体特征与维护稳定工作研究
13.提高大学生班级建设质量研究
14.优秀辅导员成长规律与培育机制研究
15.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研究
16.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研究
17.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协同配合研究
18.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首要责任人作用的机制研究
19.高校网络自组织管理专题研究
20.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
21.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2.校园流行文化趋势及其引领机制研究
23.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度研究
24.高校廉政文化品牌建设研究
25.网上网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调育人研究
26.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
27.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的法律问题相关案例研究
28.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程序正当研究
29.建立完善维护高校稳定动态舆情机制研究
30.网络社会环境下高校舆论危机事件应对机制研究
31.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研究
32.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33.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34.高校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团学组织建设研究
35.大学生常见的异常心理及应对案例的研究
36.大学生党支部建设案例研究
37.培养国防生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研究
38.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研究
39.高职院校教学实践和技能训练中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40.民办高校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研究
41.加强高校博物馆、校史馆、艺术馆育人功能研究
42.基于“自媒体”的高校宣教网络建设研究
43.高教园区(大学城)维稳工作机制研究
44.新形势下社会热点问题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及应对研究
45.以博客为载体开展学生思想疏导的案例研究
46.利用社交网络增强大学生思想疏导与教育实效性研究
47.高校海外留学生党建工作机制研究
48.高校统战工作主题实践活动品牌培育研究
49.跨学科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50.管理科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研究
5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协同性研究
52.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质量控制与成果评价研究
53.高校党建工作的学科支撑研究
54.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果转化应用研究
55.网络环境对大学生信仰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第二篇:思政课题指南(模版)
2015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思政研究项目课题指南
重点项目
1.骨干教师教学团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实现路径研究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趋势及路径研究 3.大学章程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实证研究
4.学分制改革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5.产学合作教育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策略研究
一般项目
1.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虚”-“实”结合创新研究 2.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变革的趋势和限度研究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理论体系、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间的有效转化研究 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研究 5.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体系的创新与实践研究 6.基于隐形课程理论的高校德育方式方法创新研究 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路径研究
8.榜样和偶像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示范效应研究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机制及路径选择研究 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文化建设研究 11.高校网络舆情预警与引导机制研究 12.高校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工作机制研究 13.新形势下高校新闻宣传联动机制研究
14.“微时代”高校新闻宣传的理念与实践创新研究 15.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引导主流舆论的路径及功能研究 16.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运行机制研究 17.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的监测——基于网络舆情分析的视角 18.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流思想舆论引导研究
19.主流意识形态在微媒体场域的传播效度研究——基于高校“95后”大学生理论接受视角的分析 20.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报的转型发展研究 21.校园媒体的建构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开发研究
22.“95后”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现状调查与优化策略研究 23.政治社会化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政治认同培养研究 24.文学作品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实践研究 25.“95后”大学生网络德育现状调查与策略研究 26.高校辅导员精细化培训机制研究
27.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合力育人的协作机制研究 28.高校心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路径研究
29.高校中国梦主题教育的有效性研究 30.高校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提升研究 31.中国梦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证研究 32.大学生社会参与和理性精神培育研究
33.新媒体时代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模式创新研究 34.大学治理现代化视野下的学生自治规范研究 35.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的社会支持系统网络研究 36.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 37.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方法初探
38.公民意识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主管理体系研究 39.上海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政治社会化现状调查分析 40.在沪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41.全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培育体系的构建 42.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研究 43.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路径研究
44.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的有效性研究 45.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德育有效性评价研究 46.大学生依托社区资源践行劳模精神的实践研究 47.高校科研管理中的廉政文化建设研究 48.高校教师法律意识水平实证研究 49.大学章程宣传教育活动的有效路径研究
50.现代大学制度背景下高校辅导员配备模式及功能研究
自费项目
说明:本类别不另设选题,申请人可依照或参考重点项目及一般项目选题进行申报。
第三篇:思政课题目的意义
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道德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较深的东南亚国家(如日本和韩国),传统美德教育在战后已经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和体系,贯穿于基础教育直至高等教育的各个阶段。其教育内容以儒家思想为理论背景,结合本民族特点,偏重于传统文化的系统性学习和传统生活习惯的保留、传统价值观的宣扬等。
我国早在“八五”期间,针对社会存在的“民族历史虚无主义”和“伦理道德滑坡”现状,国务院及教育部有关部门就提出并确立以“传统美德教育研究”为核心内容的德育课题。但受当时教育思想和认识水平的局限,这一课题并没有马上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重视和深入研究。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共中央先后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关于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先后在十六大、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等重要的会议及场合多次强调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性,全国各级各地教育机构积极响应,对于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研究逐渐成为中小学德育研究的热点。
近日,胡锦涛同志从八个方面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论述,充分肯定了热爱祖国、服务人民、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传统荣辱观中的精华内容,又将热爱科学、遵纪守法等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规范纳入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范畴,从而在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同时又赋予了其时代的意义,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道德观。这一论述不但再次强调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对这项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参考了近年来有关传统美德教育研究的课题成果之后,结合我校在“十五”期间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对此项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于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方法、形式的实践研究。几年来,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方法,形成了一些可操作的教育模式,各种以美德故事、格言读本、活动设计方案为主要内容的教材、文字资料也相继出版或发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未来对传统美德教育的研究也应从形式的探索转向内涵的深化,但现阶段部分中小学的研究重点仍局限于历史故事、英雄事迹、名人格言等素材的开发与利用,而对于传统文化与传统道德之间的关系、系统化传统美德课程的开发、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与传统美德教育的关系等问题尚缺乏深入研究。
2.选题的目的、意义;
“中华民族是富有道德追求与道德素养的民族。”自古以来,人们对美丑、善恶的辨别与选择,无不体现着“好荣恶辱”的传统道德观念。胡锦涛同志在十四届政协委员分组讨论的会议上,以“八荣八耻”的形式精辟地概括和阐明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丰富内容与深刻内涵,提出了“在当前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的形势下,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这一重要论述对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明确地指出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前进方向。
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也是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传承者。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的今天,青少年面临着更多的诱惑与挑战,许多植根于中华五千年历史文明的优良传统正经历着严峻的考验。“一个没有历史感的民族将是十分浅薄的”,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就概括了中
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2003年4月,胡锦涛同志又在中央政治局强调了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而这种民族精神正是蕴含于中华传统美德的深厚根基之中,体现在“知荣知耻”的行为实践之上。因此,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就是树“根”立“魂”的过程,也是德育工作中的最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从建校开始,我校一直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作为学校的一大办学特色加以落实和推进,多年来,我校已总结出较为丰富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形成了一套全方位、立体化的德育体系。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已经逐渐成为我校德育工作的特点和优势。结合胡锦涛同志关于“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论述,我们愈发感到继续深入开展这项工作对于青少年成长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应进一步明确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荣辱观之间的本质联系,进一步加强学生“知荣知耻”的道德实践与道德体验,将教育内容内化成学生的自觉行为,以促进学校乃至周边社区良好风气的形成。
3.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切入点、主要问题、重要观点等);
(1)以传统文化为土壤,德育课程为载体,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任何道德观念的形成,无不体现着其背后的文化背景,中华传统美德正是植根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之中。因此,传统美德教育不能脱离传统文化这块沃土,只有建立在系统、深入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帮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意义。
我校在“十五”期间已开始组织语文、历史、政治等相关学科教师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编写校本教材,本学期更开设了每周一课时的传统美德实验课程。我们希望能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逐渐探索,形成一门适合青少年认知水平的、以传统文化为依托的、较为系统的中华传统美德课程,从而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纳入日常教学体系。
(2)结合时代精神,继续探索全方位、立体化、有实效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体系。在经济迅猛发展,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背景下,面对生活阅历少,认知能力有限的学生,如何消除“传统”与“现实”的距离感,在深层意义上促进学生形成民族归属感,形成正确的“荣”与“耻”的价值判断并在实践中自觉遵守这一准则——这是目前传统美德教育实践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认为应打破学校德育工作原有的时间、空间、内容和形式上的诸多局限,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当前的热点问题和生活实际,挖掘德育工作打动人心的魅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传统美德教育体系。其内容应当包括:传统美德教育与学科教学的结合;与德育常规建设的结合;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结合;与家庭、社区教育的结合等。其实施原则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充分考虑青少年心理特点,坚持导向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时代性与继承性相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统一的原则。
(3)探索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体验和行为实践。
大学是人一生发展的关键期,能否在这一时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于青少年最终能否成长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人才至关重要。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某些家庭教育和社会现象的消极影响,使学生在多元化的价值取向面前感到困惑和茫然。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以传统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基本点为依托,划定了社会公民的道德底线,对于提高青少年辨别美丑善恶的能力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因此,我们在德育工作中不仅要通过正面教育、引导和物质、精神奖励牢固树立“荣”的理想信念,更要通过舆论监督、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坚决抵制“耻”的行为。这就要求我们探索出一套兼具科学性与操作性的德育评价体系,改革以往德育评价中抽象性和主观性评价占主导地位的局面,促使学生明确什么事“应该做”、“必须做”,什么事“不应做”、“不能做”。新的评价体系应综合考虑学生在校、在家的表现,并加大社会实践效绩的权重,采取自评、互评、他评(教师、家长或社会实践活动受益人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通过定期问卷调查和跟踪观察等方式监测评价效果。
4.研究方法、手段、途径等;
主要运用实验研究和行动研究为主,辅之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
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建设德育网站,辅助数据调查。
以各学科科研小组为单位,结合本学科特点,自主申报子课题,进行专项研究。定期组织传统美德课程授课教师听课、交流、学习、研讨,总结研究成果。
5.已有相关成果;
(1)
(2校本教材
6.主要参考文献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传统美德:共通与超越》,作者:吴心福、孔祥林,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中华传统美德,传统美德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现代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传统美德存在共通与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继承了传统美德并对传统美德进行了创新与超越。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合并不是一个固化的结果,而是一个与社会实践发展同步.2、《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者:张颖,《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03期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作者:彭济生,《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年第02期。
4、《中华传统美德对社会信任建设的价值》,作者:赵爱玲,《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年第05期。
5、《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新探索》,郑言宗,人民网>>读书>>书评,2006年11月29日。
6、《中华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者:中华文化学院,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077、《把“雷锋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者:赵明仁、李后强、胡伟、胡学举、蜀轩理。来源: 四川日报,2012-02-22。
8、《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者:刘长允,《 光明日报 》,2012年01月07日 第10 版。
9、《建设诚信体系 重拾传统美德 》,作者:王慧峰,人民网,2012-03-26。
10、《继承发扬民进优良传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者:何锐,中国民主促进会马鞍山市委员会网站,2011-6-7。
11、《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 切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光明日报2006-03-1212、《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切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通知》,教育部,2006-03-1313、《教育系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讲话座谈会发言摘编》,作者:陈小娅、朱善璐、朱小蔓、时龙等,中国广播网,2006-03-1314、《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与现实基础》,作者: 李春秋,光明日报,2006-5-237、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人员结构(职务、专业、年龄);
本课题负责人由担任,主要成员由主管德育的及教科研主任组成,研究队伍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和德育管理专业教师为主体,并外聘具有多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的专家进行理论指导。外聘专家顾问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主管领导平均年龄在45岁左右,主要研究成员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老中青的比例为1:2:4。
8、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障。
(1)本课题主要参与成员具有多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经验,专业研究能力强。
(2)科研制度完善,科研队伍稳定,理论水平较好。教师整体科研意识强,科研氛围浓厚。
(3)学校以“科研兴校”为宗旨,在课题研究方面投入较大,物质条件及研究经费有保障。
第四篇:思政课题选题汇总
2012年黄淮学院思想政治工作调研课题指南
选题要求:研究务必体现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校和部门的工作及案例分析,鼓励自拟调研题目。
1、黄淮学院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和对策研究
2、黄淮学院思想政治工作品牌的培养方法和途径探讨
3、黄淮学院精神文明建设抓手和平台建设探讨
4、黄淮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特色体系构建研究
5、黄淮学院师德建设载体创新研究
6、黄淮学院学生社团组织的思想引领作用研究
7、黄淮学院党团组织的学生思想引领作用研究
8、黄淮学院特殊群体学生心理问题研究
9、黄淮学院校、院(系)校园文化特色和品牌建立探讨
10、黄淮学院官方微博的管理和运作模式探讨
11、“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实践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12、黄淮学院科级以上干部心理状况调查研究
13、黄淮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模式创新研究
14、黄淮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15、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途径研究 16、2012年黄淮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和对策研究
17、黄淮学院学风建设研究
18、学习雷锋精神常态化、机制化、品牌化建设研究
19、黄淮学院教师心理健康研究
20、同辈群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效用研究
21、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研究
22、学生学习心理与学习行为调查研究
23、院系文化、班级文化、宿舍文化建设研究
24、网络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分析
25、辅导员、班主任网络素养研究
26、校园媒介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责任分析
27、艺术教育对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对策研究
28、大学生权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研究
第五篇:20115214258525思政课题
附件1
陕西师范大学
2011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课题指南
(带※号均为重点课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 ※1.我校转型发展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研究
2、思想政治工作如何促进学校的转型发展 3.新时期大学生世情国情教育难点问题研究 4.国际化视野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 5.当代社会思潮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6.社会变迁中“文化反哺”现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7.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8.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研究 9.基于个性化培养的高校学生工作模式研究 10.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问题研究
11.文化多元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信息接受习惯与认知方式研究 12.当代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研究
※13.研究生思想、行为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14.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15.免费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16.免费师范生学习动力调查研究
17.基于社交网络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 18.大学生网络行为方式演变研究
19.“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20.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教育引导研究 21.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工作研究
※22.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文关怀、心理疏导互动机制研究 23.大学生择业观的变迁与引导研究 ※24.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研究 25.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难点问题研究 26.辅导员队伍建设职业化发展研究
27.新时期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28.高校中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研究
29.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情绪焦虑、学习工作压力问题研究 30.学术失范与学术不端行为的制度性根源及对策研究 31.学术道德与诚信状态调查及对策研究 32.大学校园文化定位、特色及建设途径研究 33.校园文化建设的力量整合与优化问题研究 34.试论大学的文化传承功能
35.我校优秀校园文化成果培育与推介的实证性研究 36.培育大学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37.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及宣传思想舆论阵地建设问题研究 38.新时期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因素及其发生路径研究 39.高校民族、宗教问题研究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
※1.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支撑关系研究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与机制研究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新课程建设中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问题研究 ※5.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提升策略研究 6.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状况调查研究
7.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统合研究 8.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模式研究 9.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途径方法与实效性研究 10.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1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职业认同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三、高校党建、团建、廉洁教育研究 1.校院两级中心组学习理论与实践研究 2.高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的新途径研究 ※3.高校基层党组织活动内容与形式创新研究 4.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研究 5.高校实行分党委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6.高校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研究
7.共青团组织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功能研究 8.共青团品牌建设的特色选择与机制创新研究 9.共青团构建第二课堂育人机制的体系研究 10.青年大学生中楷模群体的培养举措研究 ※11.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队伍培养和建设研究 12.二级学院团委考核与评价体系建设研究 13.主题团日活动与团员教育研究
14.科学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研究 15.新形式下发挥大学生实践成才的新方法、新途径研究 16.高校品牌(特色)艺术活动的创建研究 17.学生社团活动的设计与创新研究 18.共青团工作品牌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19.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与实践育人模式创新研究 20.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研究
※21.高校廉洁教育及廉洁文化培育研究
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理论与实践研究
※1.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研究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三次历史性转变的光辉历程、基本经验和伟大意义研究
3.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 4.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探索和执政能力的建设研究
5.党的重大决策、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文献研究 ※6.中国共产党党内学习教育活动的历史考察和经验研究 7.中国共产党党章修订的历史考察与党的建党理论研究 8.中国共产党人才建设的历史考察与经验研究 9.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的历史考察与经验研究 10.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11.中国共产党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考察与经验研究 ※12.中国共产党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3.高校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成功实践与基本经验研究 14.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接受状况及规律研究
五、专项课题
《陕西师范大学重要校史人物传略系列丛书〃郝耀东》
1.研究目的:为适应我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需要,传承师大精神,扩大学校影响,充分展现我校重要校史人物高尚的精神追求、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深厚的学术造诣,学校将对已故师大知名学人编撰丛书,每位学人独立成卷。通过鲜活生动的文笔,记述和展示已故学人求学、从教、治学历程与成就。
2.研究形式:本次立项以著名教育家、我校前身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的第一任校长郝耀东为研究对象。成立专门课题组,通过收集与本人有关的重要文史资料、老照片、手迹、信札等,通过座谈、走访家属、亲朋、同事等,编辑整理,以纪实性文集的形式出版。(10万字左右)
3.申报人员包括离退休领导和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