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欠发达地区社区矫正工作如何因地制宜有效开展
如何因地制宜切实有效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对当前欠发达条件下社区矫正工作的思考
【内容提要】社区矫正工作,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罪犯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在当前各方面条件都较困难的情况下,司法所如何履行这区矫正职能,如何有效的实施社区矫正工作,必须由我们的基层司法工作者因地制宜,结合各方资源,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从而保证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社区矫正基层司法因地制宜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社区矫正工作时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对罪行较轻、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罪犯或者经过监管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罪犯在社区中进行有针对性管理、教育和改造的工作。基层司法行政机关作为社区矫正工作的执行者,如何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管理、教育和改造,就需要积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制定出一套有效的、切实可行的制度和方案。
一、基层司法行政机构在社区矫正中的重要地位
(一)基层司法行政机构是社区矫正工作的直接执行者管理者
和责任人
1、基层司法行政机构是社区矫正工作的直接执行者、管理者 社区矫正工作的具体执行,都是由我们的基层司法行政机构来执行,如社区矫正人员的档案管理,日常行为规范和管理,以及对社区矫正人员具体行为的奖惩,等等。
2、基层司法行政机构是社区矫正工作的责任人
基层司法行政机构也是社区矫正工作的责任人,对社区矫正管理不当,甚至不作为而造成的后果,承担责任。
(二)基层司法行政机构工作直接决定社区矫正的质量和将来基层司法行政机构的具体工作就是对上级社区矫正指导精神和社区矫正实施方案的执行和贯彻实施,所以基层司法行政机构的工作是否到位,管理是否规范、全面。直接决定了社区矫正工作的质量。而基层司法机构是否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寻和研究有效的方法和模式来规范和发展社区矫正工作,也直接决定了社区矫正工作的将来。
二、基层司法行政机构的现状和工作中存在的困难
1、基层司法行政机构人员、经费不足
目前,在欠发达地区,基层司法行政机构人员存在极大的不足,经费也非常欠缺,这就造成在社区矫正工作上有心无力。
2、地方政府对社区矫正工作的不够重视
地方政府对社区矫正工作的关心程度不够,经费和人员安排不够,这就造成了社区矫正工作不能得到足够的保障,无法全面,高效的开展。
3、经验不足和具体操作方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基层司法行政人员多为初步接触和进行社区矫正工作,在经验上存在不足,具体操作方法和流程也不够成熟,造成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困难。
4、其他一些困难,比如说社区服刑人员自身素质的差异等等。
三、如何在现状下因地制宜切实做好社区矫正工作
1、在现有人员配置下尽量争取更多的社区服务志愿者和村(居)委会的支持
在司法所现有配置人员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发展社区服务志愿者的方式,增加社区矫正的服务者和管理者。同时,发动村(居)委会的力量,调动社会资源,在村(居)委会的支持下,缓解经费和人员方面的压力。
2、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
结合法制宣传,在地方政府大力宣传社区矫正的重要性和重大意义,引起政府重视,同时积极与地方政府沟通,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争取让地方政府给予人力、财力、民政等各方面的保障。
3、积极提高自身素质,探寻切实可行的方法
基层司法行政人员要积极认真学习社区矫正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迅速提高自身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认识,做到对社区矫正相关熟练于心。同时,在理论知识提高的同时,在现有条件下,探寻切实可行的社区矫正具体操作模式,使社区矫正工作符合当地实际。
4、加大宣传,提高群众和社会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帮助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积极宣传社区矫正相关知识,使群众对社区矫正工作由陌生到熟悉,由排斥到认可,由认可到支持。积极争取社会的力量,让全社会共同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第二篇: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应注意和解决的几个问题
社区矫正是与监狱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主要适用于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被裁定假释、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被暂予监外执行的5种罪犯。其中罪行较轻、主观恶性不大的未成年犯、老弱病残犯、女犯以及罪行较轻的初犯、过失犯等是重点对象。目前,社区 矫正工作还没有法律法规予以支撑和规范。
南京作为江苏省的社区矫正试点城市,于2003年12月24日正式启动试点工作。其中鼓楼宁海、江宁东山两个街道先行。经过半年多努力,目前,试点工作进展良好----按照预定的内容执行社区矫正的各种制度,组织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公益劳动,定期分析工作形势,开展培训和心理咨询等。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必须予以注意并解决,否则将影响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推进和矫正工作效果。
一、注意和解决队伍、力量问题
社区矫正是“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实施的。因此组建统一管理社区矫正工作的专门国家机关十分必要。但由于目前并没有管理社区矫正 工作的专门国家机关,因此,社区矫正工作历史地落在了三只队伍和力量身上:一是以司法所为主的司法助理员专业主导力量,二是以监狱、劳教警察为辅的专业辅助力量,三是以社会志愿人员为补的社区矫正工作补充力量。南京在试点工作中摒弃了以监狱、劳教警察为辅的专业辅助力量,只选择了以司法所为主的司法助理员专业主导力量和以社会志愿人员为补的社区矫正工作补充力量,形成了社区矫正工作由两支队伍实际实施和操作的局面。
目前,虽然全市各司法所经过第一轮规范化建设,人员普遍配齐到位,但人员数量相对于司法所所承担的任务而言,显得力量普遍不足、人手不够,必须通过聘用人员方式解决问题。但由于社区矫正工作属于刑罚执行性质,社区矫正工作者身兼法律执行者、行政官员和社会工作者三种角色,这三种角色本身就在社区矫正工作者身上存在冲突显得不调和,更何况是聘用人员!因此出现聘用人员身份相对于所承担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并不奇怪。对于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当通过身份授权和委托执法方式予以解决。在目前政府机构不断改革、公务员行政编制十分紧张和有限情况下,司法所想要通过增加行政编制渠道解决人员力量不足、人手不够问题不太可能也很不现实。因此,必须走曲线救国路线,从聘用人员上想办法。聘用人员如果专门从事诸如台帐记录、信息沟通、联系通知、档案管理等纯粹事务性工作的,可以不必进行身份授权和执法委托;但如果参与具体社区矫正的组 织管理、教育培训、监督考核、解除矫正等工作的,必须进行身份授权和执法委托;而且,这种身份授权和执法委托期限不能太长,更不能一劳永逸,最好半年或一年重新办理或核准一次。对聘用人员的身份授权和执法委托可以由区县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实施。聘用人员的身份一旦确定,目前试点工作中存在的工作量大、工作力量不足的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当然,从事社区矫正的工作人员是代表国家实施刑罚,因此社区矫正第一线工作人员的素质尤其是聘用人员素质必须得到切实保证。
以社会志愿人员为补充的社区矫正工作力量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队伍。这支队伍主要由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社区居委会成员、离退休干部、高等院校高年级学生、矫正对象的近亲属和所在单位人员构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志愿人员的参与纯粹出于内心对某项事业的认同,因此其队伍的建设更需要摆脱计划经济的惯常模式。由于志愿者是一个颇具流动性的社会群体,因此稳定志愿者队伍的形成需要大量时间、精力和资金投入。这支社会志愿人员队伍的构成不但应当吸引热心人士参与,更应当以志愿人员能够履行自己的应尽义务或承诺为前提条件,不能徒有虚名或流于形式。否则,社区矫正工作的措施和效果将难以得到落实和保证。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按照志愿参与某项活动的时间长短将志愿人员分类,分为长期、短期、临时志愿者;按照参与志愿活动的空间分为社区内、社区外志愿者;按照参与志愿活动的程度分为全面参与、专题参与、暇时参与等不同类型。
二、注意和解决认识、定位问题
在目前社区矫正工作缺乏法律法规支撑和规范状况下,社区矫正是什么性质?工作应如何定位?工作的核心是什么?如何处理社区矫正的刑罚执行与体现矫正工作的人性化关系?等等诸如此类的认识问题一直在困扰着试点的先行者们。
仅从分析社区矫正的概念入手可以看出,社区矫正首先是一种刑罚执行活动,是与监狱监禁矫正相对的刑罚执行活动,是在非监禁状态下矫正犯罪人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刑罚执行活动。因此,社区矫正的性质是刑罚执行活动。它与对刑满释放人员和违法青少年的安置帮教、人民调解以及社区社会工作本质上不同。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刑事执法活动中包含了对犯罪人的惩罚功能。作为一项刑事执法活动,社区矫正是对特定罪犯的刑事执法活动,而且是在社区中实施的刑事执法活动。针对如此性质,笔者认为,社区矫正的工作定位应该是一个目标、两个方面:一个目标就是促使犯罪人顺利回归社会;两个方面就是在非监禁状态下,一方面加强对犯罪人的教育和改造,矫正犯罪人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另一方面加强对犯罪人的帮助和服务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对应这一工作定位,社区矫正工作的核心应主要放在“矫正犯罪人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避免其重新犯罪”上。
社区矫正虽然是行刑社会化和人性化的体现,但它毕竟包含了对犯罪人的惩罚功能。虽然惩罚的严厉性远远低于死刑和监禁 刑,但并不能就此否认它的惩罚功能。因此,在这种大背景下体现人性化,必须是根据犯罪人个体情况,对其进行适当监督,限制其一定人身自由或承担必要经济责任,不能出现完全由着矫正对象的意愿行事或根本不考虑矫正对象实际的情况。
三、注意和解决手段、保障问题
社区矫正的终极目标是通过对犯罪人的帮助教育和改造,使其能够早日适应正常社会生活,改过自新后回归社会。但在试点过程中,常听到诸如对(拿)违规或违法矫正对象没办法的叹息和抱怨,而在实践中往往出现矫正对象因谋生或生计而无法履行应尽义务或者无法服从管理的现象,这使得社区矫正工作者感到无计可施,束手无策,认为社区矫正工作难以落实到位。事实上,既然社区矫正的执法活动是在社区而非监狱,那么要避免矫正对象在社区重新犯罪,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使之在社区中能够正常生活并融入社区。这时,社区矫正工作者要做的首先不是简单地管理,而是对矫正对象提供特别帮助和服务,包括帮助他们寻找工作或办理最低生活保障,帮助他们在获得工作后努力保持,帮助他们妥善解决个人与家庭、邻里的关系,帮助他们树立生活信心,正确认识社会正确面对自己,正确认识社会现实与主观能力之间的矛盾,等等。并根据每个矫正对象的不同情况,充分运用社会工作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对矫正对象予以充分理解、尊重和关心,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摒弃千人一面、一刀切的矫正思路和方法,视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将刚性、死板的矫正管 理、纪律、要求等灵活实施或变通体现,量身订制出带有个人身份特征的管理方法和模式,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实事求是地实现以个别教育为主的社区矫正目标。如果在这种状态下,矫正对象依然动辄违规或违法,就可酌情建议收监。因此,在这里可以看出,对矫正对象不是没有手段,只是没有一个适用于一切对象笼而统之的大一统方法和手段。笔者认为,面对每个具体的矫正对象,量身订制出带有个人身份特征的管理方法和模式是实施矫正工作最好的方法和手段。
当然,对于矫正对象来说,教育和感化并非万能,因此思想改造也不可能百分百绝对成功,必须要有足够的惩罚措施作为补充。实践中拉拢甚至腐蚀矫正人员、不服从矫正管理、拒绝做义工、拒不报告行踪的矫正对象已经出现,因此,除对严重违反矫正纪律和要求的矫正对象建议收监矫正外,对那些大错误不犯、小错误不断、还未重新犯罪的边缘对象,要及时制定惩罚措施。
四、注意和解决协调、配合问题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审判、刑罚执行、社区管理、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群众工作等各个层面。司法行政作为主管机关,必须加强与法院、检察院、公安部门、监狱、劳动、民政、社会保障等部门的联系与协调,取得街镇、村居、居民等的密切合作,依靠社会各方力量开展矫正工作。例如笔者认为,社区矫正的最大难题是矫正对象的生活和就业问题。目前城市下岗人数较多,外地流动人口又不断进入,仅南京的600多万人口 中,外地流动人口就占据六分之一,达到120万,加之农村经济相对欠发达,因此,社区矫正对象的就业压力很大,就业前景极不乐观。如果没有正当生活收入,矫正对象就将情绪不稳,很有可能引发重新犯罪。而劳动培训与就业并非司法行政的自身职能,司法行政部门也不可能违背市场化就业规律,硬性摊派矫正对象就业。必须积极与社区及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充分利用社区和社会资源,推进矫正对象就业。对于那些年龄偏大、没有一技之长、身体差的矫正对象,还要帮助解决最低生活保障。诸如此类需要协调的事项还很多。总而言之,社区矫正工作者在履行职责时必须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在协调中体现矫正工作的服务性、角色的多样性、处事的配合性、视角的全方位性。
开展社区矫正工作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诸如人员素质、考核标准、经费保障、惩罚措施、限制程度等等。笔者将尽己所能予以关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对于一项没有现成法律法规支撑和规范的工作来说,创新是最好的途径了。欢迎商榷。
第三篇:积极探索欠发达地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有效途径
积极探索欠发达地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有效途径
中共江西省吉安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刘义硚 2008年04月21日21:07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吉安市地处江西中西部,赣江中游,是著名的革命摇篮井冈山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尚欠发达。近年来,吉安市紧紧围绕城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立足实际,开拓进取,创新思路,破解难题,探索建立了“五三三”社区党建工作新体系,即以“五化”为总体目标、以“三心”为工作重点、以“三项活动”为主要载体,努力构建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积极创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和谐社区,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推进城市社区党建健康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
以“五化”为总体目标,社区党建工作机制在规范中日趋完善
规划是建设和发展的前提,为此,吉安市谋划在前,规范先行,高起点定位,提出了“五化”目标,为全市各级党组织开展社区党建工作提供了明晰的目标任务和基本的工作框架,推动了社区党建工作稳步有序开展。
组织体系网络化。市、区(县)两级成立了社区党建工作领导小组,街道和社区分别成立了社区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和协调委员会,负责指导、协调辖区范围内社区党建工作。街道、社区党组织按照“便于党员活动、便于发挥作用、便于加强管理”的原则,以地域、行业或党员类型等为依据,科学合理设置社区党组织,建立小区、楼栋、“两新组织”和就业创业、义工、老年协会等特色党支部或党小组;在有100名以上正式党员的社区全部建立了社区党委。全市183个社区中,目前共建立14个党委、13个党总支、245个党支部、1500多个党小组。同时,各社区都有党员服务中心,下设“四站一室”,即在职党员联络服务站、流动党员服务站、党员义工服务站、党员扶助金工作站、党员活动室,并在集贸市场、居民楼和商务楼宇设立了党员服务点。全市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分工明确、扎实有效的社区党建工作组织结构体系。
工作内容制度化。市委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若干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城市社区综合示范点创建标准》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社区党建工作的目标要求和街道社区党组织的职责,同时对社区组织、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卫生等方面作出了详细规划。各地结合实际,对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各项内容和制度进行丰富、细化和规范,社区工作内容实现了系统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共建机制协调化。广泛动员各方力量,积极整合各类资源,共同推进社区党建工作。按照“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原则,建立健全了由街道、社区党组织牵头,驻区所有单位党组织参加的“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围绕辖区内的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工作,沟通情况,交流经验,研究、协调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工作中的重要问题,联席会议每年至少召开2次。适时开展以“共驻共建”和“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为主要内容的形式多样的社区活动,党员干部带头参加,引导和组织广大驻区单位和居民群众积极参与,不断强化社区成员的社区意识,营造社区共建的浓厚氛围。
活动阵地功能化。按照“六个有”,即有党组织办公场所、有党员活动室、有党员电化教育设施,门上有牌子、墙上有板块、活动有制度的要求,对社区党组织办公和服务场所进行标准化建设。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强活动阵地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功能,通过开展学习培训、服务救助、娱乐健身、交友联谊等活动,社区活动阵地已成为社区内各类党员的温馨家园,各类党组织实现资源交换、服务共享的工作平台,党组织和党员密切联系和服务群众的重要窗口。
社区发展和谐化。街道社区党组织以共同需求、共同利益、共同目标为纽带,积极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激发各方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同时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不断拓宽服务渠道,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让居民群众享受到社区建设的成果,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社区建设走上了在和谐中促发展,在发展中助和谐的路子。
以“三心”为工作重点,社区党建工作内容在服务中逐步深化
服务是社区党建的根本所在和永恒主题。吉安市在推进社区党建工作进程中,着力突出“三心”,切实增强街道社区党组织的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在服务中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维护、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是强化核心。街道社区党组织以“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为目标,建立健全了学习培训、挂点联系、考核评议、责任追究等各项制度,不断强化自身建设。采取从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复员退伍军人中选拔,选派机关干部到社区挂职,建立新老社区工作者结对帮带制度等措施,拓宽社区工作者选任培养渠道,努力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近几年,已面向社会公开选聘35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的社区干部110多名,选派了120多名机关后备干部到社区挂职锻炼,大批优秀青年充实到社区干部队伍中,极大地增强了社区工作者队伍的活力。同时,采取定期组织社区干部集中学习培训,选派优秀社区工作者赴上海等社区建设先进地区挂职锻炼等方式,加大了培训力度,提高了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二是服务中心。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找准社区党建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重点做好关心关爱困难群体工作,架起党和政府密切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桥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面对全市下岗失业人员和困难群体偏多的现状,街道社区党组织在对社区内弱势群体的基本情况、困难现状及原因、就业创业条件等进行逐一排查,建立台账,对其中有条件有能力就业创业的,通过协调安置单位、开辟服务网点、兴办社区企业、提供小额贷款担保、贴息补助等做法,帮助他们就业创业;对有条件没能力的,加大培训力度,帮助他们掌握实用技术,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对没条件没能力的,采取“1+1”结对子等方式,在生活上予以帮扶。通过多种途径,帮助社区各类弱势群体解决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使他们就业有岗位、生活有保障、精神有慰藉。太平桥社区针对社区“空巢老人”较多的情况,创办了托老服务中心,实行市场化运作,并对一批下岗失业人员进行护理专业培训后介绍上岗。此举既解决社区部分“留守老人”老无所养的问题,又新辟了一批就业岗位,同时增加了社区收入,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三是凝聚民心。始终坚持以服务居民群众、构建和谐社区为重点,把“一切为了群众,为了一切群众,为了群众一切”作为中心内容,在服务中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目前,全市区(县)、街道、社区三级普遍建立了社区服务机构,形成了以区(县)服务中心为龙头、街道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服务站为基础、社区党员义工和志愿者组织为补充的街道社区服务网络。中心城区吉州区投资600多万元建成了960平方米的硬件设施完善、技术手段先进、服务项目健全的区级社区服务中心,把35项与居民密切相关的政府行政事务类服务集中起来,实行“公开式办公,一站式服务”,同时开通了“助万家”服务热线,吸纳60余家社区服务企业加盟,为社区居民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程式服务。仅2007年该中心为群众直接服务达6万余人次,接通热线8000余个,办理业务4万余件,回访率达100%,群众满意率达98.6%。同时街道社区党组织多方筹资建立了党员扶助金,对困难党员进行救济、救助和创业就业帮扶。大部分社区创办了“爱心超市”,接受社会各界捐物,免费发放给社区困难群众。
以“三项活动”为主要载体,社区党建工作水平在创新中快速提高
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条件直接影响了政府对社区工作的投入。为此,吉安市从实际出发,创新发展方式方法,先后并持续开展了“三项活动”,使社区党建工作水平在财政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迅速提高,并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开展集中共建和“星级”社区创建。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立体运作,集中组织了500多个驻区单位,115名帮扶工作组成员共建中心城区的38个社区,各方筹资近1000万元投入城市社区基础建设,社区办公用房不足、办公条件落后等困扰社区多年、严重阻碍社区发展的“瓶颈”问题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仅社区办公用房,就从共建前的平均不足50平方米,提高到了240平方米以上,办公设施全部实现了现代化,全市社区面貌焕然一新,驻区单位和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得到有效增强。同时,以“创最优的创业就业环境、创最美的人居环境、创最佳的公共服务环境,提高社区干部服务能力”为主要内容制定评定标准,定期组织评定“星级社区”,以点带面,整体提升。目前全市已建成10个“三星级社区”,14个“二星级社区”,创建了一大批文化型、服务型、创业型、安全型等特色社区。中心城区被评为全省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同时涌现出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青年文明社区”、“全国先进文化社区”、“全国体育先进社区”、“全国双拥共建先进单位”、“全国优秀健身活动站”、“全国学习型社区”等一批全国先进典型。
开展社区党员义工服务活动。以“帮困解难、助弱应求、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宗旨,积极引导和组织有特长、有能力的党员组建党员义工服务队,采取活动日服务、派单服务和点名服务等形式,开展时政宣教、困难帮扶、医疗保健、技能培训、就业服务等各种便民、利民服务。为确保活动长期有效地坚持下去,建立了约束和激励机制,实行了党员义工星级管理制度,每年开展星级党员义工评选,对优秀党员义工给予表彰和一定的物质奖励,并对其中在就业创业、医疗和子女就学等方面有困难的,采取有力措施优先给予帮助。截止2007年年底,全市注册义工已达1.7万名,其中党员义工1.18万名,组建党员义工服务队633支,开展服务活动5138次,义工参与服务活动6.58万人次,受益群众18万。今年1-2月,在持续低温雨雪和冰冻灾害面前,广大党员义工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投身“保通路、保通电、保民生” 等抗御雨雪冰冻灾害及灾后重建工作,开展服务活动3270余次,受益群众25余万。每一名党员义工就是一面旗帜,他们的善举让群众能时时感受到服务就在身边,党员就在身边,“有困难找义工、有时间做义工、是党员当义工”的活动氛围日趋浓厚。党员义工服务活动的开展引起了国家级媒体的关注,人民网、新华网等先后进行了报道。
开展在职党员“亮党员身份、树先进形象”活动。为进一步拓宽在职党员服务群众渠道,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广泛开展了在职党员“亮党员身份、树先进形象”活动,动员和组织全市3万多名在职党员到工作和居住地所在社区党组织报到,并结合党员职业特点和个人特长,组织他们参加社区各类公益活动。活动中,建立了报到登记、联络员、公示公开、建档登记等制度,并通过在职党员“报到回执卡”、“社区表现情况反馈单”等形式,建立社区党组织与在职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双向沟通、双向考评、双向反馈等工作机制,强化在职党员社区表现的约束和激励,对在职党员实现“双重”管理,促使在职党员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作出更大贡献。
第四篇: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程序
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程序
(—)社区服刑人员的接收:
1、社区服刑人员由其居住地司法所接收,社区服刑人员的户籍所在地与居住地不一致的,户籍所在地司法所应当协助、配合居住地司法所开展矫正工作。
2、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接收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和监狱发有关社区服刑人员的法律文书和有关材料。
3、社区服刑人员应当在判决、裁定、决定发生法律效力之日起7 日内或者离开监所之日起 7 日内到居住地司法所报到.司法所应及时将相关情况通报给当地公安派出所。
4、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司法所应当及时接收社区服刑人员,并宣告对其实施矫正,予以登记,建立档案,对其进行谈话教育。告知社区服刑人员的权利、义务。
5、社区服刑人员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人格不受侮辱,人身安全和合法财产不受侵犯,享有辩护、申诉、控告、检举以及其他未被依法剥夺的权利。
社区服刑人员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社区矫正有关规定,服从管理,接受教育,按照规定参加公益劳动。
6、管制、缓刑及单处剥夺政治权利的服刑人员的接收
程序。被判处管制、缓刑及单处剥夺政治权利的服刑人员,应当在判决、裁定、决定生效之日起7日内到居住地司法所报到;司法所接到人民法院送达的下列法律文书后,及时做好登记,填写送达回证,并将有关法律文书抄送当地公安派出所。
(1)刑事判决书或裁定书;
(2)执行通知书。
7、假释服刑人员的接收程序。监狱管理机关在假释裁定生效之日起7日内,将服刑人员送达其居住地司法所,并分别向司法所、公安派出所送达下列法律文书:
(1)刑事判决书或裁定书;
(2)假释裁定书;
(3)出监鉴定表。
接到以上法律文书,交接手续。司法所做好登记,填写送达回证,办理交接手续。
8、暂予监外执行服刑人员的接收程序。
(1)人民法院决定对罪犯暂予监外执行的,服刑人员应当在决定生效之日起7日内到居住地司法所报到;司法所在接到人民法院送达的下列法律文书后,做好登记,填写送达回证,并将有关法律律文书抄送当地公安派出所
①刑事判决书或裁定书;
②罪犯暂监外执行决定书;
③罪犯病残鉴定书或指定医院审查意见。
(2)监狱管理机关决定保外就医的,监狱应将保外就医服刑人员送达其居住地司法所,并分别向司法所、公安派出所送达下列法律文书:
①刑事判决书或裁定书;
②罪犯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
③罪犯病残鉴定书或指定医院审查意见;
④出狱鉴定表。
接到以上法律文书,司法所做好登记,填写送达回证,办理交接手续。
(3)司法所在接收到公安机关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保外就医服刑人员时,应及时接收下列法律文书,做好登记,填写送达回证,办理交接手续,并将有关法律文书抄送当地公安派出所:
①刑事判决书或裁定书;
②罪犯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
③罪犯病残鉴定书或指定医院审查意见;
④罪犯在看守所服刑期间鉴定表。
9、刑满释放后继续被剥夺政治权利的服刑人员的接收程序。
司法所在接收到刑满释放后继续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社区服刑人员时,及时接收下列文书,做好登记,填写送达回
证,并将有关法律文书抄送当地公安派出所。
(1)刑事判决书或裁定书:
第五篇:社区矫正工作
宁化县自2011年9月份全面试行社区矫正工作以来,共接收符合要求、条件成熟的社区服刑人员168名,其中解矫25名,在矫143名,无一矫正对象重新犯罪,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为了进一步规范社区矫正各项流程,严肃社区矫正各项工作,根据省司法厅要求,今年全面开展社区矫正“规范化管理年”活动。宁化县司法局认真传达上级指示精神,下发了《在全县开展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规范化管理年”活动的实施意见》,并创新工作举措,采取五项措施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实现了无一矫正对象重新犯罪。
一是规范化社区矫正各项流程。不断探索总结社区矫正的管理模式和经验做法,严格按照两院两部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制定了《宁化县社区矫正工作流程》,对社区矫正衔接、矫正执行、矫正解除等重要环节作出了明确规定,统一规范了社区矫正工作的流程和要求。
二是规范运用好社区矫正信息化管理手段。2012年,积极开展社区矫正信息化管理工作。各司法所均安装并使用上政务外网,并及时运行好司法行政基层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和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两套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同时,县司法局正在积极与县电信部门联系,做好对矫正人员手机定位实时管理的准备工作。
三是规范审前评估调查工作。县矫正办在接到法院、监狱的委托调查函后,及时下发居住地司法所,并由2名以上工作人员按照规定的程序深入相关社区、单位、家庭、学校、派出所等进行调查工作,规定时间内形成调查结论后报县矫正办审核,由局分管领导签批,自下而上,层层把关,确保审前调查工作规范开展。截止目前,全县共接受各地人民法院和监狱的审前调查委托函16人次,调查16人次,有力的推进了我县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
四是规范奖惩制度。两院两部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下发后,县司法局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各司法所学习,并积极运用于日常监管过程中。司法所在发现社区服刑人员违反矫正要求时,立即严厉批评社区服刑人员并要求其不再违反矫正规定;情节严重的,由司法所上报县矫正办给予处分。目前,已对2例违反日常监管的社区服刑人员给予警告处分。通过规范奖惩制度,让社区服刑人员明白社区矫正的严肃性,也利于我县社区矫正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五是加大培训力度,规范矫正队伍。提高司法工作人员执法水平和开展工作的综合能力素质,是搞好社区矫正工作的前提条件。积极结合今年省厅“规范化管理年”建设的要求以及市局文件,多次组织司法人员进行业务培训60余人次。通过培训,使司法所工作人员不断更新知识,熟练正确地运用矫正工作方法和技巧,以适应新形势下社区矫正的工作需要。同时,县司法局正在积极向上级领导请示,并与有关部门相协调,努力做好我县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的配备工作。
大排查、走访
为认真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切实加强校园及周边地区安全工作的会议精神,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进一步落实社区矫正及安置帮教各项工作措施,丰富教育矫正形式,拓展安置帮教渠道,提高社区矫正质量,预防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努力维护辖区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金凤
区司法局从5月4日至5月31日,在辖区范围内对在册的158名刑释解教人员和122名社区矫正对象开展一次“大走访、大排查、大帮教”专项活动。
为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金凤区司法局于5月4日召开各司法所全体人员、社区矫正警察会议,专题部署安排此项工作,制定下发《金凤区司法局关于结合推进三项重点工作,扎实开展对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进行大走访、大排查、大帮教专项活动的通知》。《通知》中要求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精心组织,迅速开展排查走访活动。各司法所要组织全方位、拉网式的排查走访,确保不漏一人;要对重点人员做到心中有数,做好走访记录,并落实好帮教措施;对排查走访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拿出对策,重点问题要及时上报。二是讲究方法,真正取得开展活动的主动权。各司法所要讲究工作方法和策略,注意工作态度,避免引起当事人及其亲属的误解和抵触,并结合活动中发现的问题,积极帮助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对象和矛盾纠纷当事人解决实际困难,形成长效工作机制。三是强化服务,努力营造开展此项活动的良好氛围。要深入安置帮教、社区矫正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一线,摸准社区、村(居)、工厂、企业影响稳定的主要问题和监管帮教工作中的漏洞,并紧密结合司法行政工作业务,主动作为,强化职能,整合资源,集中时间、集中人力,提供法律服务,进行法制宣传,为维护社会和谐安全稳
定积极发挥作用。四是加强组织领导,扎实开展排查走访活动,确保此项活动有效开展。
目前,排查、走访、帮教活动正在有序进行。通过开展对刑释解教人员、社区服刑人员行之有效的各项工作,为确保辖区的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