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我市特殊人群教育和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4 14:19: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推进我市特殊人群教育和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推进我市特殊人群教育和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关于推进我市特殊人群教育和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我市特殊人群教育和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

添加日期:2010-9-6 17:38:35点击量:132

4市政协专题调研组

根据政协2010年度工作安排,从6月中旬开始,在市政协副主席赵南军的带领下,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会同市司法局等有关部门,对“我市特殊人群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听取市司法、公安、法院、检察、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相关职能部门的情况通报;赴部分县(市、区)召开有关部门以及乡镇司法所、派出所、村(社区)基层干部座谈会;实地视察部分基层工作基地;赴外地考察学习。在全面了解情况,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经综合分析形成调研报告。现汇报如下:

一、我市特殊人群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的市特殊人群教育和管理工作,主要指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平安扬州的总体要求,围绕减少重新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扬州的目标,积极探索社区服刑人员的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思路,取得了较好成绩。据6月底统计,2005年以来全市接受社区矫正对象5998人,目前在矫2223人,其中服从监管、接受帮教,表现较好的约占90%;接受刑释解教人员6141人,其中经帮教转化处于稳定状态的占81.5%,表现较好已解除回归衔接的占14.4%,重新犯罪率控制在较低范围内。

1、党委政府重视,逐步健全组织工作网络。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一直将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安置工作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重要内容,整合行政力量和社会力量, 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作网络。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建立了以党政领导为组长,司法、公安、法院、检察、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和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司法部门设办公室;村(社区)建立社区矫正工作站,明确由司法行政部门具体负责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的日常工作。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建立了以司法所工作人员、社区民警、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为主体的社区矫正和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工作队伍;组建了志愿者队伍,吸收了一批懂法律、教育、心理学知识的专业人员和大学生村官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充实了基层工作力量。

2、职能部门有序推进,逐步形成规范的工作机制。加强社区矫正和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建立了扬州市社区

矫正风险评估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制定和完善了工作衔接、信息报送、公益劳动、档案管理等一系列工作流程和工作要求。基层司法所建立健全了两类人员的报到登记、建档立卡、走访谈话等衔接程序和工作制度。各相关成员单位配合司法行政部门展开特殊人群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如政法机关定期召开公检法司联络员会议,定期核对矫正台帐,预防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的脱管漏管;民政部门积极落实优惠政策和帮扶措施,将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中无家可归、无业可就、无亲可投的“三无人员”及暂时无就业收入的困难对象,纳入低保、慈善救济等政策范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会部门对有劳动能力和求职愿望的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实行免费登记、开展职业指导和技术培训,为他们择业创造有利条件等等。

3、各地积极探索,逐步建立行之有效的帮教措施。一是实行分类管理。通过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风险测评,落实“严管、普管、宽管”三类管理模式,合理分配监控资源,对严管对象通过手机定位,进行实时监控。在节庆、“两会”等社会敏感时期开展排查,加强两类人员的教育和管理;实行外出务工请销假制度。二是建设过渡性安置基地。全市现有102个过渡性安置基地,依托有关民营企业、服务性行业妥善安置两类人员286人,对其进行教育培训,帮助解决暂时就业,使他们适应社会环境,顺利回归社会。如高邮市龙盛制衣厂充分发挥基地作用,先后安置过渡35名回归人员、安排3名服刑人员家属来厂就业,解决了这部分人的家庭经济困难,促进了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的转化工作。江都依托江都职教集团即将建成集职业技能培训、集中教育、公益劳动、心理咨询疏导等功能为一体的社区矫正教育矫正中心。三是加强帮扶安置政策延伸对接。社区帮教向监狱内延伸,如广陵区专程赴浦口监狱,对扬州籍服刑人员开展延伸帮教活动,组织服刑人员观看《家乡巨变与帮教寄语》,赠送法制书籍和生活用品,让他们感受到政府和家乡人民的关怀与温暖。帮教解困范围向家庭延伸,帮助服刑人员解决子女就学、家人就医、居住困难等难题,通过家庭对服刑人员开展教育帮助;争取家庭对社区矫正工作的协助,形成司法、社会、家庭共同帮教的合力。

二、我市特殊人群教育和管理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人员流动性增强,个人与社会组织的依存关系大大减弱,处于探索创新阶段的社区矫正工作和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安置工作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存在着不少困惑和困难:

1、法律体系不健全,法定职责与教育管理责任相脱节。作为一种刑罚执行活动,社区矫正工作经过5年试点已转入全面推行阶段,工作主体由《刑法》规定的公安机关转变为司法行政部门,目前依据只是最高院、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关于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和司法部的《社区矫正工作暂行办法》,工作开展缺少法律支撑。突出矛盾表现在工作主体与执法主体之间的不一致,司法行政部门承担着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日常管理、教育的一线工作,却没有法律所赋予的相应司法奖惩权,实现减刑或撤销假释等司法奖惩措施必须通过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操作程序复杂、条件高、适用比例低。由于工作手段少,管理措施弱,导致矫正措施难到位,部分社区矫正对象不配合教育管理,少数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刑释人员不愿接受社区监管和教育,因其主刑已执行完毕,无法再建议收监,管理上更是有一定难度。

2、沟通不到位,管理环节衔接难。目前我市社区矫正对象的衔接率为99%,刑释解教人员的衔接率94%,存在着少数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的脱漏管现象。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信息共享渠道不畅。刑释解教人员的信息,目前主要靠安置地帮教部门接收监所发函和基层组织调查收集,建立档案并逐级统计上报汇总,工作量大、统计时间长、准确率受影响。由于外省市一些监所未及时将刑释解教人员的基本情况函告其户籍所在地的帮教安置部门,或者所提供资料不全,信息不详实,导致部分人员刑释解教后情况不明。二是审判机关协调配合有空隙。法院审前、审中依靠司法、社区开展调研,研判案情比较规范,判后与承担社区矫正责任的司法、社区联系沟通不够及时规范,导致少数矫正对象交接不严。三是因户籍地和实际居住地分离,造成脱漏管。由于住宅拆迁、亲属断绝来往、夫妻离婚等原因,使服刑前的户籍发生变化,有的社区矫正对象和安置帮教人员不主动报到,部分刑释解教人员直接在外打工甚至流浪,有的多年不回,下落不明,安置管教地无法联系帮教对象。

3、帮教安置难,部门和社会资源有待整合。基层反映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安置渠道窄、资源少。一是缺乏具有针对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对社区矫正对象及刑释解教人员中的困难人员,包括“三无”回归人员,目前虽已纳入困难群体进行帮扶,但低保救助公开审核机制与特困安置对象、重病老残人员急于救助的需求不适应。涉及落实低保、住房和社会救济政策以及就业、养老、医疗保险时,主要靠基层司法所与相关部门反复协调,效果有待提高。另外,原机关工作人员刑释解教后已届老年的,无社保可续,只能作为自由职业者参保,至少需缴15年以上保费,部分人员无力承担保费,留下养老隐患。二是社会包容度不够。对帮教对象存在歧视、排斥现象,主动给予政策扶持和接纳就业的较少。就业市场化,企业自主招工、人员自主择业,过渡性安置基地缺乏优惠政策扶持,三年内免征所得税的安置优惠政策门槛高,难以落实,多数企业缺乏参与安置帮教的积极性。三是安置对象技能差,就业难度大。两类人员大多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匮乏,加之长期与社会隔离脱节,不适应社会形势变化,有的就业愿望不强烈,一味等待政府救济安置。四是教育管理方式相对陈旧。公益劳动形式单

一、教育方式靠谈话和人格感化,教育的效果难以抵消社会歧视的负面效应。

4、专职队伍不稳定,基层工作力量薄弱。一是人员流动性大。司法所实行司法部门业务指导,乡镇管理为主,基层司法骨干被提拔、调动到党政和经济工作岗位的比例较高。据了解,全市乡镇司法所的专项编制已全部到位,但空编占岗、空岗占编等挪用、占用现象普遍存在。如某市49个专项编制,在岗仅为22人,其他均兼职或借用。由于薪酬低、不在编,所聘用的专职工作者工作积极性受影响。二是人少事多矛盾突出。司法所承担普法教育、法制宣传、矛盾纠纷调解、社区矫正、帮教安置等多项职能,其中仅社区矫正每月就要完成思想汇报、组织公益劳动等6项工作,有时还要承担乡镇拆迁、招商等临时性任务,而每个司法所专职人员仅为1—2人,工作任务繁重。三是专业化程度不高。除了日常监管,掌握动态,司法所还要疏导矫正两类人员的犯罪心理、指导解决其生活、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而工作人员相关法律、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和组织协调能力尚不适应。四是工作经费缺乏。省财政按每年每名社区矫正对象下拨1000元的工作经费,市、县应按相关标准配套,有的地方未能落实;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经费没有具体规定,基层司法干部为解决“三无”回归人员的困难,往往只能自费

垫付急需的开支。

三、推进我市特殊人群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建议

做好新形势下社区矫正对象以及刑释解教人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是有效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化解社会消极困素、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加强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具有现实意义。针对上述困难和问题,综合调研中征集的建议和外地的经验,提出如下建议:

1、提高认识,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参与的良好氛围。社会管理创新首先要更新社会管理理念,既要充分发挥党政组织和政法机关的职能作用,更要善于运用社会资源,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合力。建议各级党委、政府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高度,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之间的关系,增强做好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紧迫感,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作为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性工作,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安置工作需要各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社区矫正和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领导小组的各成员单位要强化责任意识、主体意识,将两类人员的帮教安置工作作为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结合本部门实际工作,切实履行职责,做到以司法行政部门为主,积极配合,各司其职,齐抓共管。要通过各类媒体,加大有关社区矫正和刑释解教的法律法规和典型示范工作的社会宣传力度,引导社会公众、各类单位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做好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稳定工作的特殊性,理解支持特殊人群工作,消除对他们的歧视和排斥,包容、关心、帮助他们,为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回归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总结经验,推动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的出台。一是针对当前社区矫正法律制度不健全的现实情况,建议首先保证社区矫正工作按照现有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和两高两部试点工作意见、司法部的《社区矫正工作暂行办法》及省司法厅《社区矫正工作办法》的规定规范运行。其次探索新形势下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总结我市社区矫正工作试点以来在工作程序、监督管理措施、公益劳动、日常奖罚等方面形成的经验,并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呼吁建立和完善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第三在将来《社区矫正法》出台、征求意见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制定法律的讨论,根据基层实际提出补充、完善或修改的建议。二是研究出台相关地方性政策。第一探索研究对剥夺政治权利类社区矫正对象的管理办法和措施,保证社区矫正工作的严肃性。第二对服刑前身份为机关工作人员、接近或已届退休的安置对象,建议根据服刑前工龄,参照灵活就业或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标准,研究相关政策,将他们纳入社保范围。第三对接收社区矫正对象就业的企业和过渡性安置基地给予相应税收抵扣、表彰奖励,加强过渡性安置基地的建设。

3、完善机制,加强各职能部门工作的沟通衔接。一是认真落实基本信息沟通机制。中办发[2010]5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的意见》和《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办法》对建立服刑在教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基本信息沟通机制作出了明确规定,建议法院、监狱、劳教所、看守所等部门加强对服刑在教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的户籍所在地、实际居住地等基本信息的核查工作,及时送达有关法律

文书;司法行政部门要及时核对基本信息并予以反馈;对于人户分离、在外流浪等原因而身份不明、基本信息不清的服刑在教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要充分发挥公安机关人口或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及户籍档案等作用继续核查并掌握去向,确保两类人员底数清、情况明。二是加强信息平台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司法部门的安置帮教软件作用,及时将帮教对象录入服刑在教人员基本情况资料信息库,建档并制定落实帮教措施,提高工作效率;严格履行请假手续,做好外出务工、经商、求医、就学等流动社区矫正对象的异地监管工作。三是强化公检法司机关之间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机制。将信息沟通工作贯穿于犯罪嫌疑人审前、审中、判后。江都市公检法司政法机关通过“核查脱漏管理专项行动小组协调联席会”平台,互通各种接收渠道、互补各自没有的两类人员的档案和底数,形成了政法部门齐抓共管的格局,确保了两类人员动态流动回归没有遗漏,取得了较好效果,建议加以总结并在全市推广。及时将矫正期满的社区矫正对象转为帮教安置对象,实现社区矫正工作与帮教安置工作之间的无缝对接。

4、整合资源,探索创新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的教育和管理措施。一是建立社区矫正和刑释解教联席会议制度。建议由综治委牵头协调,以司法行政部门为主,整合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资源,重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作用,细化分解成员单位工作任务,明确部门职责,强化责任考核;同时定期召开例会,会办对接,研究社区矫正和刑释解教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出台相关政策,推广成功经验,协调解决难题。二是开展延伸帮教。将帮扶教育工作延伸到罪犯服刑期间,由相关职能部门深入监所介绍经济发展形势,开展就业指导,提供技能培训,引导服刑人员掌握一技之长,为其回归后的就业谋生打好基础。动员社会力量,关心帮助解决服刑在教人员、社区矫正对象、刑释解教人员家庭中的子女就学、亲人就医等困难,帮助其稳定家庭安心接受改造。三是认真做好针对性的服务和管理工作。一方面落实相关政策,使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在就业、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与普通公民享有同等待遇。建议总结成功经验,充分利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民政救助的现有政策,按照“不歧视、不回避、不特殊”的原则,将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对象中的困难人员列入帮扶救助对象,享受解困政策;另一方面,加强对严重治安类犯罪、累犯等两类人员的日常监管和重大节日、重要活动和社会敏感期的动向排查与掌控,加强法律教育和思想教育,防范其重新犯罪。四是拓宽就业途径。鼓励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自主创业、自谋职业,通过小额信用贷款、税费减免等形式,帮助解决资金困难,扶持发展。建议司法部门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密切配合,将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纳入就业创业培训计划,定期将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又未就业的两类人员名单汇总,举办专门实用技能培训班,做好技能培训和提供就业信息、推荐就业等服务工作。总结推广成熟经验,整合驻社区单位力量参与帮教安置,政府购岗时,适当安置部分两类人员在社区服务、后勤保障、清洁、绿化等面向公共服务的岗位上就业谋生。

5、重视基础建设,建立健全特殊人群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保障机制。一是理顺司法部门管理体制。调研中了解到,目前全国80%以上的司法所由司法行政部门直管,省内泰州、南通、徐州、南京等城市的司法所也已由司法行政系统直接管理。建议从更好履行司法行政职能的实际需

求出发,结合县(市、区)机构改革,理顺条块关系,将我市司法所由乡镇管理为主调整为司法行政系统收编直管,保证政法专项编制专编专用。我省南通等地已较好地解决了特殊人群的工作经费问题,建议我市根据司法所承担工作任务的现实要求,通过列入财政预算保证工作经费,配强配齐司法所工作力量,适当提高司法所专职工作者待遇。二是建立专项基金。针对服刑在教人员刑满释放解除劳教后一时难以就业、且家庭困难甚至无家可归的特殊情况,建议由财政拨专款,在司法行政部门设立安置帮教临时救助资金,用于无家无业无经济来源安置对象的临时生活救助。三是加强队伍建设。主管部门可以直接聘用专职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组成专职社工队伍,也可以借鉴兄弟市经验,通过政府购买社工工作成果的方式,吸引民间社工组织加入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提升帮教的专业性。除积极发挥社区“五老”、大学生村官作用外,通过社区与驻地单位结对,招募一些专家学者、离退休干部充实志愿者队伍,弥补司法所人才资源不足。加强业务指导培训,增强基层工作者的法律政策水平和对犯罪学、心理学、社会学知识的掌握,提高工作能力,通过扎实有效的基层基础工作,促进我市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教育和管理工作不断取得成效。

第二篇:如何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

加强精神卫生工作,搞好精神疾病防治,预防和减少各类不良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对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今年以来,各级政府都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为首要任务,我院作为苏州市民政系统唯一一家精神病院,主要承担着对社会弱势群体中精神病患者的医疗救助职能,是苏州社

会救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伴随着苏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院的服务职能进一步调整和明确,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服务为核心”的理念,立足民政服务对象,强化管理,认真履行职能,切实服务好社会弱势群体中的精神病患者,为苏州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基本情况

精神病福利院是苏州市民政局直属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系江苏省民政系统“一级精神病院”(省民政系统最高级),1984年更名为“苏州市普济医院”;为了区别于“管办分离”改革的市属医院,经市改革领导小组同意和市编办批准,改称为“苏州市精神病福利院”;增挂“普济护理院”牌子;市慈善总会在我院设立慈善病床15张,至增至110张(实际开放65张),用于城区特困精神病人的医疗救助;3月,市残联在我院成立“苏州市精神残疾人庇护中心”,为社会特困群体中的精神残疾人士提供庇护。

主要职能:负责收养治疗市区内“三无”精神病患者;精神病康复军人、退伍军人;对市区部分社会特困精神病患者开展慈善医疗;负责治疗与护理城市救助管理(收容)中查无地址、姓名的受助精神病患者,并对其中超过6个月以上的转为“三无”精神病患者进行收养治疗。

二、加强精神病人救治、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近年来,随着苏州改革的不断深入,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经济快速发展,政府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的相继出台,苏州市社会救助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我院服务对象的范围也在不断拓宽,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在不断增加,对我们的救治、管理和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针对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重点做好以下主要工作:

1、切实履行职能,做好精神病患者的收养收治工作。按照政府赋予我院的职能,在认真做好“三无”、“低保”、“优抚”精神病患者收治工作的同时,积极配合公安、救助管理站做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中精神病患者的医疗救助工作,切实抓好“慈善对象”的收治,服务古城区,面向新市区,尽力满足各类服务对象的收养收治,为各类服务对象提供日常医疗、护理、康复和生活照料等服务保障工作,全方位的满足服务对象的疾病治疗和身心康复的需求。以来,累计收治各类精神病患者720人,其中三无对象21人,低保对象90人,救助对象577人,慈善对象32人。目前在院服务对象达412人,其中三无对象163人,优抚对象2人,低保对象178人,救助对象38人,慈善对象31人。鉴于近三年我院收治对象绝大部分为救助对象,我院每年多次举办与公安局精防网络、卫生系统专科医院(传染病院等)、市残联、社保管理部门、救助管理部门及民政条线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会,加强同相关单位的联动,商榷解决精神病人救治、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存在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三年来,经我们积极有效治的治疗使患者病情好转,并帮助他们联系到家属而出院的有463人,受到救助患者家属及各方的好评。

2、实施规范管理,严格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法规、制度开展工作。近年来,我院积极开展“依法执业,诚信服务”活动,狠抓医疗质量的提高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多年来,我院始终按照二级专科医院的标准和要求,认真落实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法规,严格执行三级查房、病历书写、病例讨论等核心医疗制度,聘请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等国内知名专科机构专家、教授来院查房授课,指导工作。同时还导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同时取得uks证书(由世界最权威的质量管理认可机构之一英国皇家认可委员会颁发的证书)。近年又在同级专科医疗机构中率先引入his系统、电子病历、办公oa系统等,推进数字化医院建设。我院继取得市区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资质后,已实现了相城区、吴中区、苏州工业园区等医保定点全区域覆盖。连续多年获得市社保局医保定点先进单位。,在接受市卫生局医疗机构校验的145家单位中,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苏州市依法执业、诚信服务a级信用等级单位称号,并且处于获此殊荣的9家单位前列。

3、全面整合资源,推行医、护、康、社、教、养“六位一体”服务模式。把帮助提高服务对象社会功能和自理能力,作为医疗护理康复业务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医、护、康、社、教、养“六位一体”模式。一是优化医疗质量,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引进国外先进的服务理念,推行团队服务模式,对病员实施多人(医生、护士、

第三篇:关于推进XX镇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1范文

关于推进七里镇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镇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在上级部门和镇党委、镇政府的关心及支持下,按照要求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和难点。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我镇对特殊人群帮教管理的工作现状,研究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在新形势下的特点和要求,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将工作引向深入,近期对此项工作进行了专门摸底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我镇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的基本状况

(一)刑释解教人员及社区矫正人员基本情况

目前,XX镇刑释解教安置帮教在册人员15人,均为男性,年龄在20-47岁之间,其案件类型分别为:抢劫、盗窃6人,强奸及强奸未遂2人,故意伤害2人,寻衅滋事1人,窝藏、转移、销售赃物3人,安置帮教率为100%;社区矫正在册人员18人,其案件类型分别为:交通肇事犯罪2名,盗窃5人,故意伤害4人,聚众扰乱交通秩序罪4人,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1人,开设赌场罪1人,合同诈骗罪1人,刑罚类型均为缓刑。

(二)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

1、把好接茬关。一是及时造册建档。收到劳教所寄发的通知书和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办通知后,我们就着手做好接茬准备工作,其次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家属及其亲人工作使其随同一起接人。在接茬时,对刑释解教人员在监、所的表现情况和家庭状况进行详细的记录,为以后开展安置帮教工作提供资料、打好基础;二是及时签订帮教责任书。同有 1

关村组、家庭签订帮教人员、被帮教人员帮教责任书,进一步明确帮教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三是及时家访。刑释解教人员回家后,村(组)帮教工作小组帮教人员到其家中进行家访,及时掌握其思想动态,并动员其家人共同做好思想转化工作;四是及时进行法制教育。通过赠送法律常识读本、组织学习法律知识等途径,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促使他们遵纪守法;五是及时制定和落实帮教措施。根据各人的不同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帮扶计划,落实帮扶措施,使他们能够自食其力,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

2、把好安置关。主要采取两种安置形式:一是对“回归”人员,先由村一级帮教小组具体负责落实承包地,让他们有地可耕。二是鼓励自谋职业。对“回归”人员积极鼓励他们出门打工,并对一部分一时找不到工作的人员,尽量为他们创造条件,鼓励他们从事个体经营。

3、突出重点管理。对不满管教、意见较大的刑释解教人员逐一纳入重点管理对象,积极谢协同责任区民警落实日常检查管理,结合突出性、阶段性的综治工作特别是“严打”工作,做到每次必查,每查必摸清底细,坚决杜绝这部分人重新走上犯罪道路。

(三)社区矫正对象帮教管理工作

社区矫正人员的接收和管理上,我们严格按照市司法局规定的程序执行。

1、坚持“六个必须”,确保矫正工作取得实效。矫正对象进入社区矫正环节后,我们都要进行调查和走访,全面掌握其基本情况,逐人建立档案;为每名矫正对象确定3-4名工作人员和1-2名亲属组成帮教小组,负责全程监督、教育、管理;要求矫正对象每周进行口头或电话汇报、每月进行书面汇报,并坚持做到“六个必须”,即矫正工作初期必须与矫正对象见一次面、必须进行一次谈话、必须建立一份

档案、重大节假日协同派出所人员必须上门走访、矫正对象思想波动时必须过问、矫正对象本人及家庭出现困难时必须在政策范围内帮困解难。尤其是在与矫正对象第一次见面时,当面向其宣读《社区矫正宣告书》,由矫正对象签订《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牢固树立和强化其服刑意识。这个工作程序的规范不但强化了矫正对象遵纪守法的意识,也让我镇接管的矫正对象中未出现一例漏管、脱管,使我镇的矫正对象管得住、管得牢。

2、落实四个同步,实现社区矫正向安置帮教的无缝对接。一是解除矫正与签订帮教协议同步。矫正期满之日,即由司法所长向解矫人员当面宣读《社区矫正期满宣告书》,在办理解矫手续同时,安排安置帮教小组与解矫对象签订《帮教协议书》,直接纳入安置帮教体系管理。二是个人档案材料移交同步。解矫后,矫正对象身份转变,原有的一套基本材料随之移交,重新建立归正人员一人一卡一档,经过社区矫正后,这部分人员底子清、情况明,建档工作非常顺畅。三是矫正帮教人员衔接同步。建立同一人矫正、同一人帮教的工作机制,实行社区矫正教育管理与安置帮教责任包办制度,降低帮扶成本,提高帮扶效果。四是管控教育与帮扶救济同步。社区矫正与安置帮教在管理方式方法上有相互借鉴之处,“管控、教育、帮扶、感化”是两者在管理上共通的四部曲,有效避免了重复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司法所工作压力大

在实际工作中,乡镇司法所不但承担着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任务,还要承担人民调解、法制宣传、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等繁重的工作,同时还要肩负乡镇党委、政府分派的其它中心工作任务。目前,乡镇司法所一般是多块牌子、一套班子,工作任务重、难度大,司

法所难以承受。

(二)刑释解教人员安置难。

一是安置渠道不畅,再就业困难。安置就业难主要原因是大部分释解人员文化水平较低(大部分是初中以下)、缺乏专业技术;一些释解人员好逸恶劳的恶习很深;且社会上对他们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见和歧视;加上一些释解人员对就业的工作岗位要求过高,所以,他们很难找到相对合适稳定的工作。

二是存有抵触情绪,帮教工作难开展。释解人员自悲心理严重,不愿提起往事,对帮教人员的帮助推塘、躲避;释解人员逆反心理严重,对帮教人员进行家访时,有的家属和释解人员认为家访对其影响不好,侵犯其隐私,拒绝帮教小组上门走访帮教。

三是衔接管理不到位,帮教工作脱节。衔接工作涉及公安、司法、监狱、劳教、看守所等多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各个工作环节之间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致使少数释解人员回归社会的信息不能及时传递到基层安置帮教办。如:有的监狱、劳教单位不按规定的格式印制《刑释解教通知书》,人员信息缺乏,有的内容不详细,地址不具体,而有部分刑释解教人员更使用假姓名、假地址,经常是查无地址,查无此人。个别监管场所没有提前一个月或迟寄《刑释解教通知书》,经常是收到通知书后见不到人或刑满释放人员回来后仍未收到通知书,给安置帮教工作带来脱节。

四是释解人员的流动性大,有的刑释解教人员从监狱释解之后,根本不回原籍,有的回家后即外出打工谋生,安帮组织无法跟踪掌握相关情况,帮教小组不能及时与其联系实施帮教,且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排查和摸底,加重了基层帮教组织的负担和压力。

五是安置帮教机构无执法权,基层帮教力量薄弱,对长期不登记报到、不愿接受帮教的释解人员,缺乏强制性手段。

(四)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基层基础建设薄弱,司法行政机关安帮工作经费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安帮工作的开展。社区矫正及安置帮教工作的办公用品、宣传资料、表彰奖励、调查研究和技能培训等都需要必要的经费,对刚刑满释放又面临生活困难的,和在帮教过程中生活面临着困境需要帮扶的释解人员,没有专项经费,不能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帮扶。

三、解决的办法和对策

(一)发挥主体优势,调动社会力量

1、发挥司法所的主体作用。目前,社区矫正及安置帮教工作是在市司法局的指导下,以乡镇司法所为主体开展的。为增强司法所做好两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两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一是要把两项工作列入司法所重点考核内容;二是要分层次培训,提高司法员业务水平;三是要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不断改善司法所办公条件;四是要配备足够的工作人手。

2、发挥村、镇领导小组作用。在乡镇、各村成立两项工作领导小组,形成镇、村、组三级组织网络经常化模式。同时对小组工作人员加强业务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工作程序、要求和方法等,既有效开展工作,又能收到较好宣传效果,保证社区矫正及安置帮教工作有序、顺利开展。

3、充分调动社会力量。聘请具有法学高素质的社会志愿者,对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对矫正对象和回归人员予以帮教,对社区开展两项工作理论进行研讨等。广泛发动组织社会力量参与两项工作,为矫正对象

和回归人员提供社会辅导、心理矫正、帮助教育、技能培训和临时救助等各项服务。畅通生活补贴和困难救济申领渠道,努力解决好特殊人群及其子女就业、就学、就医、居住、生活等困难。

(二)建立工作制度,保证措施到位

为确保社区矫正及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落到实处,实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力争做到“三个建立”:

1、建立信息化管理制度。编制社区矫正及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流程图,健全信息动态网络,明确专人负责,各相关单位和部门广泛收集有关动态信息,了解两种人员以及重点人口管理等情况,提前介入,掌握了解违法犯罪人员进入司法程序全过程的第一手资料,摸清底数,从而超前掌握有关信息。建立刑释解教工作网页和数据库,将有关资料全部输入微机,为领导决策提供准确可信数据,为开展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奠定基础。

2、建立两项工作联动制度。镇、村分别成立两项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各村委会以及厂矿企事业单位设立两项工作小组,形成镇、村、组三级工作体系,使社区矫正工作、安置帮教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贯通、左右联动,为做好两项工作提供强有力组织保证。

3、建立工作责任制。制定出台《社区矫正、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制度》,对帮教工作的性质、档案管理和检查考评等分别做出明确规定。每年初,镇党委、镇政府与各村、各部门及单位主要负责人签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书,将两项工作列为一票否决内容;把“无重新违法犯罪”作为主要考核目标对所各村进行考评;各村、企事业帮教组织与社区矫正对象及刑释解教人员签订帮教协议书,明确帮教小组、帮教人员和帮教对象三方的权利和义务,实行奖惩兑现,从而形成镇、村、组三级工作责任制,保证全镇

社区矫正及安置帮教工作层层有责任,帮教对象个个有人管、有人帮局面。

(三)切实解决难题,加大工作力度

1、拓展安置渠道。一是各部门要鼓励刑释解教人员在社区服务业的岗位就业,特别是政府开发的面向镇居民生活服务、企事业单位后勤保障和社区公共管理的就业岗位以及清洁、绿化、公共设施养护等公益性岗位上实现就业。二是加大职业培训,打破刑释解教人员进入劳动力市场的瓶颈。劳动行政部门给予优惠政策,使刑释解教人员能够享受到一次免费烹饪、电工等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努力做到培训和考证相结合,培训和用工相结合,有的放矢进行职业培训。三是强化就业指导。从实际出发,引导刑释解教人员转变就业理念,自谋职业,自主创业,通过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工作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就业。四是创办安置基地。司法行政机关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共同扶持过渡性安置实体或基地,重点解决刑释解教人员就业前的过渡性安置,基地人员必须做到对刑释人员不另眼看待,工资没有二致,待遇一视同仁,生活上主动关心。

2、提供经费保障。社区矫正及安置帮教工作需要适当的人、财、物的投入作保障,经费来源应当有畅通的渠道,建议通过三种方法解决:一是政府将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办公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计划。二是在创办安置基地和实体上,给予一定经费支持,提供一定优惠政策,使其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制定相关制度,多途径筹措资金,从根本上解决社区矫正及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经费难问题。

第四篇: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小编推荐)

基层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的调研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我区对特殊人群帮教管理的工作现状,研究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在新形势下的特点和要求,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将工作引向深入,近期对此项工作进行了专项调查。

一、当前我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的基本状况(一)、刑释解教安置帮教工作

及时制定相关文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机制,落实党的相关要求,积极推广分散式安置,落实安置帮扶政策。

1、建立健全刑释解戒人员各项工作机制

健全监所、公安机关与镇(街)综治中心和安帮办(司法所)的信息沟通反馈机制。认真做好信息核查反馈工作,服刑人员信息核实反馈率要达到100%。严格按照必接标准,执行必接程序,强化与2323区必接中队的对接与联系。确保“九类”必接对象无一遗漏。加强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刑释解戒人员信息台帐,成立接送、帮教、管控工作小组,制定接送、帮教、管控工作方案,努力实现“出监(所)接茬无缝对接、安置帮教无一遗漏、异地流动有效管控”。目前必接率在90%以上。

2、突出安置帮教基地优势开展刑释解戒人员安置工作 积极依托“阳光工程”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建设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譬如南关镇的阳光工程基地,有效帮助刑释解戒人员顺利回归社会。积极争取政府支持,依托“阳光工程”加大对 三无人员”的安置,按照自愿原则,就近安置在过渡性基地,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通过落实优惠政策、资金倾斜等方式鼓励辖区内企业、集体及个体经营者吸收接纳刑释解戒人员。

3、落实各项的帮扶政策进行法制教育

结合市场用工情况,选择刑释解戒人员的培训项目,并将其纳入各级劳动技能培训总体规划。加强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合作,拓宽培训项目,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经费保障水平,做好刑释解戒人员就业工作。按规定落实国家、地方对刑释解戒人员的优惠政策。如参加失业保险、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工作,同时做好刑释解戒人员救助工作。对符合条件的给与最低生活保障;对不生活确有困难的,给予临时救助,解决其临时生活困难问题。

(二)社区矫正对象帮教管理工作

社区矫正人员的接收和管理上,我们严格按照市司法局规定的程序执行。认真贯彻《刑法》、《刑诉法》和《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充分发挥社区矫正在落实管严相济刑事政策、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重要职能作用,全面提升社区矫正工作质量。

1.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构。继续坚持不懈地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把社区矫正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部门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社区矫正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定期召开社区矫正成员单位联席会议,特别是政法各部门要建立有效联系、相互支持、密切协作的联动机制,有效发挥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作用;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工作考核奖惩机制。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考评范围,对符合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一票否决制规定的实行一票否决。对成效显著的要给予表彰;要进一步完善社区矫正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严格开展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社区矫正

工作应急机制,坚持在敏感时期开展对重点监管对象进行监管排查。做好社区矫正人员衔接工作。严格按照“见人见档”标准,把牢入口关。防止社区矫正人员脱漏管和重新犯罪。

2、加强规范化建设

一是规范社区矫正执法行为。照法律规定,依法开展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要细化工作流程,规范社区矫正社会调查、入矫宣告等各工作环节,确保刑罚执行工作的有效规范;二是规范社区矫正执法工作档案。各所按照 号文件要求,完成所有在册社区服刑人员执法档案和工作档案的规范装订工作;三是规范社区矫正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各司法所依托村居的图书室,建立社区教育学习点,为每一名社区服刑人员发放《学习手册》,定期批阅学习内容。依托敬老院等公益事业场所建立社区服务站点,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实行轮班制开展社区公益服务;四是加强社区矫正信息化建设。继续抓好社区服刑人员信息的采集录入工作,确保信息的及时全面准确;五是强化基层装备建设。加大对基层司法所的装备建设,利用中央及省级转移支付资金的装备经费为基层司法所配备工作所需的执法记录仪、录音笔、照相机以及作训服、防刺服、警棍等一些基本防护用具,定期开展警用器具使用培训,防范社区服刑人员恶意伤警事件的发生。

3、加强社区矫正队伍建设

加强社区矫正工作力量。多方协调,解决基层一线社区矫正工作者力量偏弱的问题。不断加强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三支队伍建设,确保社区矫正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加强社区矫正队伍素质建设。认真组织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开展社区矫正专题业务培训和技能学习。重点强化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责任风险意识,要以依法办事、勇于担当、踏实严谨的工

作作风认真对待社区矫正工作,克服松懈麻痹、敷衍应付思想,努力在积极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主动防范和合法规避执法风险。

(三)实现社区矫正向安置帮教的无缝对接。

一是解除矫正与签订帮教协议同步。矫正期满之日,即由司法所长向解矫人员当面宣读《社区矫正期满宣告书》,在办理解矫手续同时,安排安置帮教小组与解矫对象签订《帮教协议书》,直接纳入安置帮教体系管理。二是个人档案材料移交同步。解矫后,矫正对象身份转变,原有的一套基本材料随之移交,重新建立归正人员一人一卡一档,经过社区矫正后,这部分人员底子清、情况明,建档工作非常顺畅。三是矫正帮教人员衔接同步。建立同一人矫正、同一人帮教的工作机制,实行社区矫正教育管理与安置帮教责任包办制度,降低帮扶成本,提高帮扶效果。四是管控教育与帮扶救济同步。社区矫正与安置帮教在管理方式方法上有相互借鉴之处,“管控、教育、帮扶、感化”是两者在管理上共通的四部曲,有效避免了重复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司法所工作压力大

在实际工作中,司法所不但承担着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任务,还要承担人民调解、法制宣传、公共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等繁重的工作,同时还要肩负乡镇党委、政府分派的其它中心工作任务。目前,乡区司法所一般是多块牌子、一套班子,工作任务重、难度大,司法所难以承受。

(二)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基层基础建设薄弱,司法行政机关安帮工作经费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安帮工作的开展。社区矫正及安置帮教工作的办公用品、宣传资料、表彰奖励、调查研究和技能培训等都需要必要的经费,对刚刑满释放又面临生活困难的,和在帮教过程中生活面临着困境需要帮扶的释解人

员,没有专项经费,不能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帮扶。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发挥主体优势,调动社会力量

1、发挥司法所的主体作用。目前,社区矫正及安置帮教工作是在市司法局的指导下,以乡区司法所为主体开展的。为增强司法所做好两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两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一是要把两项工作列入司法所重点考核内容;二是要分层次培训,提高司法员业务水平;三是要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不断改善司法所办公条件;四是要配备足够的工作人手。

2、发挥村、区领导小组作用。在乡区、各村成立两项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区、村、组三级组织网络经常化模式。同时对小组工作人员加强业务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工作程序、要求和方法等,既有效开展工作,又能收到较好宣传效果,保证社区矫正及安置帮教工作有序、顺利开展。

3、充分调动社会力量。聘请具有法学高素质的社会志愿者,对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对矫正对象和回归人员予以帮教,对社区开展两项工作理论进行研讨等。广泛发动组织社会力量参与两项工作,为矫正对象和回归人员提供社会辅导、心理矫正、帮助教育、技能培训和临时救助等各项服务。畅通生活补贴和困难救济申领渠道,努力解决好特殊人群及其子女就业、就学、就医、居住、生活等困难。

(二)建立工作制度,保证措施到位

为确保社区矫正及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落到实处,实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力争做到“三个建立”。

制定出台《社区矫正、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制度》,对帮教工作的性质、档案管理和检查考评等分别做出明确规定。每年初,区党委、区政府与各村、各部门及单位主要负责人签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书,将两项工作列为一票否决内容;把“无重新违法犯罪”作为主要考核目标对所各村进行考评;各

村、企事业帮教组织与社区矫正对象及刑释解教人员签订帮教协议书,明确帮教小组、帮教人员和帮教对象三方的权利和义务,实行奖惩兑现,从而形成区、村、组三级工作责任制,保证全区社区矫正及安置帮教工作层层有责任,帮教对象个个有人管、有人帮局面。

(三)切实解决难题,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各部门要鼓励刑释解教人员在社区服务业的岗位就业,特别是政府开发的面向区居民生活服务、企事业单位后勤保障和社区公共管理的就业岗位以及清洁、绿化、公共设施养护等公益性岗位上实现就业。二是加大职业培训,打破刑释解教人员进入劳动力市场的瓶颈。劳动行政部门给予优惠政策,使刑释解教人员能够享受到一次免费烹饪、电工等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努力做到培训和考证相结合,培训和用工相结合,有的放矢进行职业培训。三是强化就业指导。从实际出发,引导刑释解教人员转变就业理念,自谋职业,自主创业,通过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工作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就业。四是创办安置基地。司法行政机关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共同扶持过渡性安置实体或基地,重点解决刑释解教人员就业前的过渡性安置,基地人员必须做到对刑释人员不另眼看待,工资没有二致,待遇一视同仁,生活上主动关心。

第五篇:如何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

加强精神卫生工作,搞好精神疾病防治,预防和减少各类不良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对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今年以来,各级政府都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为首要任务,我院作为苏州市民政系统唯一一家精神病院,主要承担着对社会弱势群体中精神病患者的医疗救助职能,是苏州社会救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伴随着苏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院的服务职能进一步调整和明确,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服务为核心”的理念,立足民政服务对象,强化管理,认真履行职能,切实服务好社会弱势群体中的精神病患者,为苏州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基本情况

精神病福利院是苏州市民政局直属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系江苏省民政系统“一级精神病院”(省民政系统最高级),1984年更名为“苏州市普济医院”;为了区别于“管办分离”改革的市属医院,经市改革领导小组同意和市编办批准,改称为“苏州市精神病福利院”;增挂“普济护理院”牌子;市慈善总会在我院设立慈善病床15张,至增至110张(实际开放65张),用于城区特困精神病人的医疗救助;3月,市残联在我院成立“苏州市精神残疾人庇护中心”,为社会特困群体中的精神残疾人士提供庇护。

主要职能:负责收养治疗市区内“三无”精神病患者;精神病康复军人、退伍军人;对市区部分社会特困精神病患者开展慈善医疗;负责治疗与护理城市救助管理(收容)中查无地址、姓名的受助精神病患者,并对其中超过6个月以上的转为“三无”精神病患者进行收养治疗。

二、加强精神病人救治、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近年来,随着苏州改革的不断深入,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经济快速发展,政府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的相继出台,苏州市社会救助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我院服务对象的范围也在不断拓宽,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在不断增加,对我们的救治、管理和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针对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重点做好以下主要工作:

1、切实履行职能,做好精神病患者的收养收治工作。按照政府赋予我院的职能,在认真做好“三无”、“低保”、“优抚”精神病患者收治工作的同时,积极配合公安、救助管理站做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中精神病患者的医疗救助工作,切实抓好“慈善对象”的收治,服务古城区,面向新市区,尽力满足各类服务对象的收养收治,为各类服务对象提供日常医疗、护理、康复和生活照料等服务保障工作,全方位的满足服务对象的疾病治疗和身心康复的需求。以来,累计收治各类精神病患者720人,其中三无对象21人,低保对象90人,救助对象577人,慈善对象32人。目前在院服务对象达412人,其中三无对象163人,优抚对象2人,低保对象178人,救助对象38人,慈善对象31人。鉴于近三年我院收治对象绝大部分为救助对象,我院每年多次举办与公安局精防网络、卫生系统专科医院(传染病院等)、市残联、社保管理部门、救助管理部门及民政条线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会,加强同相关单位的联动,商榷解决精神病人救治、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存在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三年来,经我们积极有效治的治疗使患者病情好转,并帮助他们联系到家属而出院的有463人,受到救助患者家属及各方的好评。

2、实施规范管理,严格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法规、制度开展工作。近年来,我院积极开展“依法执业,诚信服务”活动,狠抓医疗质量的提高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多年来,我院始终按照二级专科医院的标准和要求,认真落实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法规,严格执行三级查房、病历书写、病例讨论等核心医疗制度,聘请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等国内知名专科机构专家、教授来院查房授课,指导工作。同时还导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同时取得uks证书(由世界最权威的质量管理认可机构之一英国皇家认可委员会颁发的证书)。近年又在同级专科医疗机构中率先引入his系统、电子病历、办公oa系统等,推进数字化医院建设。我院继取得市区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资质后,已实现了相城区、吴中区、苏州工业园区等医保定点全区域覆盖。连续多年获得市社保局医保定点先进单位。,在接受市卫生局医疗机构校验的145家单位中,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苏州市依法执业、诚信服务a级信用等级单位称号,并且处于获此殊荣的9家单位前列。

二、特殊人群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一家民政精神病院,我院的建设和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可以说是逆水行舟,艰难行进。就我院近几年收治对象的现状和特点以及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来看,目前的现状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收治对象的快速增加与医疗卫生资源相对缺乏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从我院及兄弟单位近年来的收治情况来看,无论是新入院病人数还是在院病人数均呈快速上升趋势,如我院在前,卫生行政部门核定的床位数为264张,但住院病人却经常性超过300人,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我们的核定床位扩大到360张,但收治病人数增长更快,平均在院病人数达到382人,更达到414人。而医疗资源方面,无论是场地、设备还是人员都难以再有增加。

2、病人压床,床位周转缓慢。住院病员病情日趋慢性化,趋向退顿,加之家属和社会的原因,一旦入院,就较难出院(而本院与各区民政部门及家属鉴定的协议住院期为3个月,我院医生也经常性敦促监护人办理出院手续),以致长年滞留院内,长期占有床位,影响继续收治(每个区都有为数不少的慈善对象在排队等待)。这使得慈善床位的效率、作用未能最大化,对整个社会特困对象来说,也有失公平。

3、精神病患者并发传染病及严重躯体并发症时转诊治疗困难。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由于增龄、器官功能减退、长期接受药物治疗等原因,并发各种传染病及严重躯体并发症的情况日渐增多,同时由于社会目前普遍对于精神病患者存在一些偏见,一旦这些患者需要转诊时,卫生系统综合医院又面露难色,不愿接收,以致此类患者常常得不到及时救治。

4、社会接纳度低,家属、监护人配合不够。一方面与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对于精神病患的认知、关注、关心不够有关,另一方面,这些患者的家属也多为弱势群体,客观上根本无力来关心患者,一旦将患者送来我院治疗后,则再也不闻不问,甚至当被告知患者并发严重躯体并发症或传染性疾病需转诊治疗时,也是不予关心,或是显得无可奈何,甚至表示让他(们)任其自然。

5、法律保障相对滞后。流浪精神病人是城市救助中的弱势人员,也是民政精神病院收治的主要对象之一,他们大多由于病史不详,或认知障碍,无法提供有效信息等,难以进行及时、正确的疾病诊断,从而无法确定是否住院监护。而国内目前尚缺相关法律规定,一旦日后家属起诉,院方利益将难以保障。如何做到救治过程中既保障救助对象的权益,又防范医疗纠纷、医疗缺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给医院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应引起有关人员的重视。

6、人才引进困难,技术力量薄弱。民政精神病院大多由于名称(多冠名精神病院、福利院等)、收治对象、医院条件、工资薪酬等原因,人才引进困难一直都是一个难题,即便勉强引进,往往也难以真正留住人才。相对于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业务技术力量与社会不断发展的服务需求带来压力和挑战,所有这些都使单位建设与社会快速发展需求不相协调,甚至对单位的正常运行带来困难,成为制约民政精神病院发展的瓶颈。

7、对护理人员的规范化教育培训不足。目前,民政系统的精神科专业人员一般都是依靠卫生系统的精神病院提供培训,而提供精神专科护理员的培训机构更是几乎没有。在专科护士的培养方面,江苏省目前暂未开设精神科专科护士的培养班,希望相关部门能够组织培训。

8、传染病防控形势严峻。由于流浪救助精神病人大多病史不祥,且他们的生活环境恶劣,行为异常,感染各种传染病的概率较高,而在院精神病人均为群居生活,且传染病大多有潜伏期,容易引起交叉感染。

9、外来救助病人交流沟通困难。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流动人口急剧增加,往往很多救助病人为外地来苏人员,来自四面八方,也有一些是来自偏远山区,文化程度低,还有很多为智障病人,交流成为最大的难题。希望能够有多一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帮助寻找他们的家人。

10、收治病人老龄化,护理风险增加。近年来,整个社会进入老龄化,自然我们收治的对象也出现同样的情况,老年人占到65%以上,因此生活护理量较重,与此同时,跌倒、哽噎等不安全因素也随之增加。这就更需要我们多培养一些全科护士来应对。

三、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争取政府重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心理因素导致精神障碍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因病致贫现象日益加重,特别是精神疾病,使很多家庭成为社会弱势群体。同时,由于精神病人的社会危害大,反复发作,需要住院和长期服药维持治疗。因此,对于社会弱势群体中的精神病患者开展医疗救助,只有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多部门协调联合,列入政府的发展规划中,要像养老中的“阳光计划”,残疾儿童中的“明天计划”那样,加大对精神残疾弱势群体的资助,使他们感受阳光和雨露。

2、民政部门对民政精神病院要有明确定位。要正如卫生部、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中残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的那样:“加强分工协作,卫生、民政、公安、教育、司法、残联、共青团、妇联、老龄委等部门、单位和团体要针对日益突出的精神卫生问题,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并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民政精神病院要立足服务民政保障对象,真正履行好民政职能。

3、争取社会支持。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场合和条件,开展多种活动充分进行宣传,征得社会的同情和关爱,赢得社会支持。

4、加强内部建设和管理。要转变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结合民政精神病人的特点,逐步将封闭式管理向相对开放式管理模式的转变;大力加强人性化服务,把单纯的医疗服务向医疗、康复、护理为一体的服务模式转变;要从重视疾病治疗向重视病人身心康复和社会功能全面发展的转变。

四、民政系统精神病人服务工作与社会支持

民政服务民生,民政工作尤其是精神病防治这一重任需要依靠公众与社会各方的支持和帮助,因此我们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1、加强病人管理,做好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的建档工作。各区、街道要安排做好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的发现、建档、管理工作,由专人负责督促实施。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报告、登记管理制度,基层要建立病人档案,加强分级随访管理,并定期向社区管理人员汇报。可借助我市实施的中央补助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工作开展病人的诊治、随访、健康教育等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建立健全病人管理档案,为我市掌握重性精神疾病资料及开展病人健康指导提供科学依据。

下载关于推进我市特殊人群教育和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推进我市特殊人群教育和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推进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2005 年 6 月 24 日政协邯郸市第九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 11 次会议通过) 今年,市政协把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作为重点课题,进行了专题调查研......

    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必然要求,是推动驻马店加快发展的战略选择。为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我市新型......

    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为了更好地开展我校教育教学工作,促进我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查找和解决影响我校教学科学发展的关键问题,近......

    我市高素质教育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我市高素质教育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全面推进高质量的素质教育,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

    关于我市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7月27日,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在副主席包立欣、赵宽带领下,对我市的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

    关于推进我市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工作情况的汇报(范文模版)

    关于推进我市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工作情况的汇报 特殊人群专项组 按照本次会议要求,我代表特殊人群专项组把有关工作情况汇报一下。 3月初以来,按照市综治委的统一安排部署,我们......

    关于推进我市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工作情况的汇报(范文模版)

    特殊人群专项组工作情况汇报 2014年,根据中央、省及长春市综治委文件精神,按照榆树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的工作要求,按照市综治委的统一安排部署,我们特殊人群专项组按照......

    我市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的调研文章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伴随人类文明与进步发展起来的。加强城市管理,既是发挥城市整体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有序发展和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人民群众切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