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语文课题实施方案
2013—2014学年校本课题编号:04 科目:语文负责人:王霞参加人:高雄 课题名称:《读写结合,提高写作能力的研究》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的任务之一就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因为“丰富的积累,灵活的运用”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积累的重要性无人不晓,但目前对如何进行实效性读写结合缺乏必要的研究,尤其相对落后的农村的语文读写教学实际令人堪忧。具体表现在:
1、记忆机械,不重理解应用。以前,积累的主要方式是抄抄写写,切断了记忆储存与理解、感悟、鉴赏的联系,使积累变成了孤立、机械的记忆活动,很大一部分都变成了无效积累,读与写联系不够密切,有的学生书读了不少,但写作能力没有相应的提高。
2、注重内容,忽视态度方法习惯。积累指导偏重内容的扩充,忽视了自主积累意识、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更缺乏方法的引导。农村中学学生读书面太窄,大多是比较浅显的童话故事,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读的较少;读书缺乏思考和体会;读书缺乏积累。
3、教师教学存在误区,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分离,重阅读轻写作。忽视了读和写的密切关系,从而导致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仅是为了提高阅读能力,却无意于提升写作能力,阅读教学中的写作技巧很难转化为自身写作的技巧,不能学以致用。尤其课本中的文章都是专家遴选的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写作技巧的美文,教师只停留于阅读理解内涵,而对赏析艺术技巧则在课堂之上更是减而淡之。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技巧无从学之,连最起码的模仿都实现不了,谈何创新?
4、应试教育的邪气依然存在。虽不及过去考试指挥棒的威力,但所谓的质量检测,质量评估,仍大多是换汤不换药的一路货,教育评价仍是制约语文教学健康发展的瓶颈。教师教学自然还得跟着评估跑,很难顾及到学生读和写的素养的和谐发展。
5、我校是一处农村小学,相对落后的办学条件和生存条件也直接影响了读和写的教学的和谐发展。图书室图书藏书量不够,家庭教育意识陈旧,购书读书条件有限,社区文化学习设施不完善等等原因,都直接制约了学生读的思维和行为,自然写作意识、习惯、能力相应的就受到了辖制。针对读写方面存在的上述问题,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迫在眉睫。
我国传统语文教学认为,博览、诵读、精思、背诵,是学生接受丰富的文化滋养,积累语言培养感悟,形成较扎实的语文功底的有效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 1
想,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课程总目标。还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那么如何在学生读书与写作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使农村学生有限的读与广博的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让农村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习写呢?为开辟一条省时、快捷、易行的训练渠道,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和语文综合素质,我校语文教研组确立了《农村中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方法》的教研课题,希望通过课题研究,实现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课程总目标,在阅读写作方面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二、假设与目标:
1、通过学习、探索、研究、实践,得出一种从内容上更具开放性、借鉴性;方法上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思维上更具自主性、创新性的读写结合训练方式。
2、这种读写结合训练方式缘于“读”,但又不拘泥于“读”,打破传统阅读教学只“读”不“写”的定式,以课文(文本)为凭借,以积累、理解、运用为前提,以对话、揣摩、品味、体验、感悟、探究为手段,用师生自己的心智和独特视角去积极发掘课文(文本)中的“写”(说)的因素,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写”(说)的拓展、迁移与辐射,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升华情感,历练思维,学会阅读,乐于表达,从而达到读写结合、读中悟写、读中导写、以读促写的教学效果。
3、丰厚语文积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通过研究和实践,引领农村的广大语文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努力转变教学方式。促使教师在研究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从而使我校的教育科研取的新的突破。
三、主要内容及措施: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立足于对学生语文素养现状和读写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着力探寻读写如何结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策略,并付诸实施,最终总结一套可供借鉴的途径和方法。
1、学生读书兴趣的研究。通过研究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2、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研究。通过研究让学生背诵积累优秀诗文、优美词句段,并练习用积累的词句说话仿句,并能够进行适当的仿写、缩写、扩写、续写、改写,一题再做等多形式练习。
3、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研究。通过研究展示学生读写的成果,组织学生开展古诗文诵读,讲故事,读书心得座谈会,笔友会,读书笔记展示,创办文学
社及其社刊等活动,给学生展示自己读书成果的舞台,帮助学生树立读书的信心,体会读书带来的成功与乐趣。
(二)、课题研究的措施:
1、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明确精细的分工。
我们就通过研究确立了课题研究的分工与职责,而且责任到人。尤其有教研员的参与,在课题的指导上有了保障,有校长的直接管理,课题的实施有了行政上的约束与推进。参与教师都是有一定经验和资历的教师和兼职教研员,所以在研究科学规范的实施上得到保障。
2、建立健全科学严格的研究与管理制度。
我们依据教研室的课题研究管理制度,制订我校的课题研究管理制度,并且用文件的形式作为学校现在和今后课题研究的制度而颁布应用
3、设计并逐步调整形成较为科学的研究方案,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在课题研究初始,我们通过研究讨论制定详实的研究计划,并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逐步修改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严格按照方案实施研究。制定课题研究的中长期师生活动计划、课外美文阅读教学计划、课标规定的名著诗文阅读计划、大语文阅读写作教学计划、课前三分钟读说训练计划。
4、筛选并推荐使用以新课程标准为基点的课外阅读教材四类(《阅读百分百》《阅读黑马》《金牌阅读》《培优阅读计划》),结合课题研究教材神笔阅读与作文和通用课程人教版教材,进行细致科学的教学和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
五至六年级各班学生及教师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形成对本课题的有关概念的认识与思考,寻求理论层面的支持,构建理论框架。
2、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成员边实践、边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使行动过程成为研究过程。及时总结反思,对实验过程进行修正完善。
3、案例研究法: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从个别到一般,透过现象来揭示其内在规律,从而逐步调整和完善实效性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
4、调查问卷法:分阶段对实验学生班级进行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归纳,形成相关调查报告。
5、统计对比法:通过对试验班级和非实验班级读写状况的统计对比抽样,来验证和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入发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为保证课题研究顺利开展,我们精心安排、分工合作、按步实施,确定研究分四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
2013年9月——2013年10月。制定课题研究的规章与课题研究方案,开
题。
2、理论研究阶段
2013年11月——2013年12月。结合农村学校教学实际,在了解农村学生的基础上,通过课题组成员认真分析教学现状,细致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课题实施方案;搜集整理文献,通过理论研究,提高认识,增强研究信心,为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和深化提供保证。
3、行动研究阶段
2014年3月——2013年4月。利用教学实践进行研究,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实施细节,不断积累摸索,运用多种研究方式深入研究。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组织教师进行教学观摩、教法研讨、学法指导,共同学习。对研究阶段性成果及时整理适度在校内推广。
4、总结阶段
2013年5月——2013年6月。改进和完善前阶段的研究工作,进行成果汇编,申请课题结题验收,对课题研究进行反思与总结。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教师探索教学模式的论文。
2、总结研究情况,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3、期末检测,与其之前成绩进行比较。
八、课题研究成员:
课题负责人:王霞课题组员:高雄
语文组
2013年9月1日
第二篇:五年级语文课题方案
五年级语文课题研究方案
一、研修专题:学生习作小练笔策略探究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教育中的难题,长期以来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师,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我们教师平时在阅读教学上花费了大部分时间,而对作文教学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较少。教材本身每学期也只明确了七次大作文训练。只在作文课上讲作文、写作文,每学期次数有限,学生练习的机会有限,所得肯定有限。学生习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得不令人忧虑,诸如“假”,说假话,写假事;“大”,小孩儿说大人话,毫无童心童趣;“空”,内容空洞,不实在,不具体;“抄”,一段一段甚至整篇整篇地抄写别人的作文;‘“套”,千人一面,没有个性和特点,几乎是从一个模式里走出来的。作文与学生生活、学习严重脱离,学生无内容可写,形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要想克服当前的弊端,真正提高学生习作水平,必须引导学生做好习作小练笔工作。
2、课题界定及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
所谓“习作小练笔”就是指在完成大作文训练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课内外读物中和日常生活中习作要素,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习作,培养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逐步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习作小练笔,要着力解决好两方面问题:一是课内习作练笔。在阅读课上,要有练笔的意识和策略,从读学写,读写结合;二是课外习作练笔。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要积极构建“作文—生活”的桥梁,创造条件让学生向生活靠拢,融入生活,多参加各种活动,体验生活中的各种情感,让学生明白作文就是应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为真情而写,为兴趣而写,为交际而写,为自己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而写。当见识广了,生活丰富多彩了,作文也就会“美丽”起来。
3、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当代学习理论表明,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即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切联系时,才是有效的。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能够乐于表达的能力,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为学生作文提供丰富、有趣的内容。通过恰当的习作训练,又能得以强化和提高,这也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知识与能力的形成,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重要因素。小学生的作文兴趣来源于“有材料可写”,一旦有了材料,他们就会跃跃欲试,表达兴趣浓厚。在这种情绪下,作文课堂教学就会取得显著的效果。
(3)、《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小学生习作目标有这样的表述:“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1-2年级)”;“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3-4年级)”;“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5-6年级)”。
三、研修目标及内容:
1、研究目标:
在完成大作文训练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课内外读物中和日常生活中习作要素,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习作,培养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逐步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习作小练笔,要着力解决好两方面问题:一是课内习作练笔。在阅读课上,要有练笔的意识和策略,从读学写,读写结合;二是课外习作练笔。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要积极构建“作文—生活”的桥梁,创造条件让学生向生活靠拢,融入生活,多参加各种活动,体验生活中的各种情感,让学生明白作文就是应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为真情而写,为兴趣而写,为交际而写,为自己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而写。当见识广了,生活丰富多彩了,作文也就会“美丽”起来。
2、研究内容:
1、探究课内小练笔策略:
在阅读课上,要有练笔的意识和策略,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在完成某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任务后,选择一处着笔点,并确定“话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合理、丰富的联想或想象,或想象结果、改编故事,或添加内容、补充情节,或联想其他抒发感想。
(1)捕捉课文的空白点补写(2)捕捉范文的特点仿写(3)捕捉情节的发散点续写(4)捕捉文体的特点改写
2、探究课外小练笔策略:
引导学生从课外书中学和从生活中学。从小受到经典名著的熏陶,尽早步入优秀文学的殿堂,对于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启发他们的创造性都大有好处;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思考,就会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积极引导学生从“我的世界”向“周围世界”不断扩展,融入生活,体验感悟,把自己真实的见闻感受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1)指导学生读好课外书,写好读书笔记
(2)组织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从实际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进行习作练笔。
(四)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在实际的作文教学实践中,经常反思作文教学过程中的心得和存在的困惑,逐步探索出小学生习作小练笔的有效策略,稳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2、实验研究法
在行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实验组和控制组并进行前测和后测的控制,比较课题实施的效果。
3、文献资料法,平时自己坚持读好四类书:读经典名著,增文化底蕴;读理论专著,强教学实践;读儿童文学,悟童心童真;读报纸杂志,解世事风情。常上教育教学网站,参与教育教学论坛的讨论,主动向有关专家请教,加强与课题有关的理论学习,使课题研究工作顺利实施。
4、个案法
对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个案分析、分类研究,跟踪调查评价,写出个案研究报告。
5、经验交流法,定期组织学生交流习作心得
6、成果展示法,把学生的习作结集成册,向全校展示。
四、实施步骤、课题的实验步骤: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2013年5月-2014年5月)
1、研究准备阶段(2013年5月—7月)对当前作文教学现状和学生习作水平调查与分析,精选购买相关书籍,学习掌握相关理论,撰写课题研究方案,申请立项。
2、初步探索阶段(2013年8月—2013年11月)全面展开研究,分别从理
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入手进行研究,收集研究的数据和各种材料。
3、创新升华阶段(2013年11月-2014年3月)总结习作小练笔的有效策略,撰写相关论文。
4、总结验收阶段(2014年5月)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汇总研究成果,申请结题。
五、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在实际的作文教学实践中,经常反思作文教学过程中的心得和存在的困惑,逐步探索出小学生习作素材积累的有效策略,稳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2、实验研究法
在行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实验组和控制组并进行前测和后测的控制,比较课题实施的效果。
3、文献资料法,平时坚持多读书,读经典名著,增文化底蕴;读理论专著,强教学实践;读儿童文学,悟童心童真;读报纸杂志,了解世事风情。常上教育教学网站,参与教育教学论坛的讨论,主动向有关专家请教,加强与课题有关的理论学习,使课题研究工作顺利实施。
4、个案法
对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个案分析、分类研究,跟踪调查评价,写出个案研究报告。
5、经验交流法,定期组织学生交流习作心得
6、成果展示法,把学生的习作结集成册,向全年级展示。
六、预期成果:
1、课题研究论文一篇。
2、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3、学生作品集
七、具体措施
(一)进一步规范和落实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学效率。
1、备课:围绕确立的研究专题“学生习作小练笔策略探究进行备课。
2、上课:在上课中力求体现研修专题“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训练点的设计与实施”,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作业:作业设计要“精”,体现研修专题。批改要“细”,要规范、及时,注重纠错及情况反馈。
4、辅导:做好对学生补缺补差的工作,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做好分层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
(二)深化教学研究,开展校本研修,提高教学实效。
1、继续学习《新课程标准》及有关课题的理论知识和资料,把握准年段教学目标和训练点。
2、主要通过观看观摩优秀课例、分析读写结合点,研究读写结合的方法和过程,从中汲取好的设计与方法。
3、研修组活动:定时、定点、定主题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两个年级组围绕确立的专题进行各个环节的交流与研究,以提高研究的实效性。
4、听课:组内教师的专题研讨课必听,边听边思,及时评注,提倡同年级组老师相互之间多学习,多交流,互听随堂课。每学期每位教师听课不得少于17节。
5、研讨课:每位教师每学期上一节专题研讨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做到全员参加,并收齐研究课的全部资料存档。
6、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将自己的专题研究心得梳理、归纳、整理为教学论文、教学随笔、教学故事、教学案例。坚持“反思教学”。每位老师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得失,在反思中明晰,在反思中成长。
(三)同伴互助
采用成熟期的骨干教师与适应期、胜任期教师互相结对子,胜任期内部互相结队子,进行“一对一,近距离”的帮扶和互学活动,争取共同提高。
第三篇:语文课题实验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社会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2、课程的需要: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程资源,有两大核心部分:一块是课堂文本资源,另一块就是课外综合资源。课堂文本资源是单一的、有限的,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说,教材永远只是一个例子。要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单靠教材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大量地扩展学生的课外综合资源。
3、教师的需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进一步落实,教师们也充分认识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需要以教材为基点,向外扩充大量的教学资源,来弥补单一教材内容的不足。目前诸多资源库虽然种类多样,内容繁杂,但质量参差不齐,且形式单一,受教材版本限制,使用不便,当前市场上流行的各校普遍应用的主要是素材型资源和使用不同平台的演示性资源。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且教学思路及教学模式受到了这些资源的限制,捆住了教师的手脚,不能灵活地运用于教学,造成大量的设备闲置和资金浪费,制约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苦心搜集、整理、制作的大量教学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利用和积累,成了一次性产品,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挫伤了其向课外拓展教学资源的积极性。
4、学生的需要: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学生的学习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同时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选择性,单纯的教材内容和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提供更多的资源供学生选择。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xxxx”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现“校校通”工程,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建设,分工合作,共建共享”的原则,建成便于教师、学生操作使用的共享型资源。教师可以轻松为学生拓展多种形式的知识,学生有了更大的选择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实验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2、教育技术设计理论
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设计理论可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教育技术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设计原理,它是连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是一门用来实际指导教学过程、为“如何教”及“如何学”提供具体处方的规定性理论。它的全部理论、方法都是围绕如何帮助学生的“学”即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而展开。其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包括学习环境的设计和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两部分内容。这种理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处于中心的位置,教师应围着学生转(而不是相反),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
3、新课改理论
新课改理论是建设主题学习资源库的重要指导思想。牢牢把握新课改精神,树立大课程观,树立学习化课程观;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树立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全面发展的发展观;树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新的知识观,将学习内容和教学过程数字化。
4、现代教与学的理论
开发建设应用主题学习资源库必须以现代教与学的各种理论为基础,这些理论和方法都从教学过程的不同角度解释了不同的教与学的现象,我们要用这些先进的教与学的理论来指导和解决我们建库过程中的所有具体问题。因为我们建立的是网络课程资源库,其应用对象是学习者,学生是学习者,对教师来说也是学习者,教师的学习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因此课程资源库中每一学习问题的引入和展开,每一学习资料的呈现方式,每一评价反馈方式采用,以及应用何种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等,都要有一定的教与学的理论为依据。
5、信息资源的网络化趋势对现代人的全面素质,尤其是信息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人们在网络环境下学会基于资源的学习,学会有效地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这就要求我们对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信息资源,有一个更深入的思考,包括网络资源的结构特点、组织方式,如何处理好它们与学习者的学习类型、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和学习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研究目标和内容
本课题研究目标:
1、开发语文主题学习网络资源。
“主题”在教育应用层面上是一种教学、学习和研修的方法,在资源层面上是一种资源组织的方式,即围绕“寓言故事”这一主题(中心)来组织资源。本课题所提出的语文主题学习资源是指不局限于教材现有的某一个具体内容,而是包括能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发生联系、学生能以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进行学习的一切相关的信息资源,同时还包括教师的教学指导意见和学生的学习指导意见等。是紧跟新课程标准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包含现行通用各种版本教材的同一主题内容,适合于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资源的集合。这样的主题学习资源既方便教师课堂教学演示又方便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增强了教师、学生的资源可选性。并以网络资源的形式供全区小学高年级语文师生共享。
2、开发方便应用和动态更新的语文主题学习资源网站。
“语文主题学习资源网站”在城域网中心网站建设,同时镜像到各实验校,为共享应用主题学习资源服务,为动态更新服务。
3、新课程标准下使用主题学习资源的教学模式、方法和规律的研究
本着边开发边应用、在应用中研究的原则,在建设主题学习资源网站的过程中要立足于应用。要研究探讨新课程标准主题学习教学的新规律、新模式,努力总结形成一批常态课堂教学典型课型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功规律和做法。
本课题研究内容:
小学语文高年级段“寓言故事”主题资源的开发应用研究;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实验以由总课题组统一规划、分工协作、共建共享、综合评价和在应用中反复修改完善的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实验法、调研法、经验总结法和案例分析法等。
统一研究规划:全区参加本课题实验的学校选定小学或中学某一主题内容成立子课题组,子课题组按总课题组的要求制定研究计划,定期集中研讨、交流、学习,不断提高开发设计的水平。
分工协作与自愿选取开发想结合:根据总课题组确立的几个主要主题内容,各子课题组本着自愿选取的原则,从中选取自己学校的优势内容进行开发,统一平台使用:总课题组负责将各子课题组开发设计的资源统一到一个平台上,各实验学校共享资源,并进行应用研究。
综合评价:在应用效果研究的基础上,聘请有关专家对语文主题资源进行综合评价,总结经验,找出不足。
修改完善:在评价、应用的基础上,对资源进行再开发、加工、完善和应用。
六、操作措施:
语文主题学习资源集资源性、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于一体,它的本质是一个基于网络资源的自主、探究、协作式学习的系统,不仅作为资料的演示资源,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让学生利用这个资源进行探索学习。其选择的都是实用而与教材内容主题相关联的知识,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指导,为教师进行有效教学提供帮助。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仅要进行现有资源的重组(不同年级、不同版本、相同主题),还要以研究性、自主性等学习方式来组织查阅相关资源,对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教学媒体按一定的教学策略进行分类、组织制作成主题学习资源库。
(1)确定主题内容,组建精品资源库。
目前国家教材审订委员会审订通过的多种版本教材大都通过主题的形式组织内容,因此开发语文主题学习资源时在全面把握教材的主题内容,明确本主题所涉及到的精品知识,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优质全面的学习资源。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的可选择都有很大的提高。
(2)设计与开发资源平台,优化资源创新与重组。
教学资源平台要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立足于知识点的分析与应用,并在知识层面上有所拓展,为提供较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服务,教学内容要通过平台呈现出系列化,在资源库的建设上,可以实施动态管理,根据需要,实现资源的添加与修改,并开放权限,让学生也参与建设,优化资源创新与重组,从而使教学资源不断完善,在师生共建中完善资源库建设。
七、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半。
(一)准备阶段(XX年10月-XX年1月)
确定子课题,填写申报表并做好申报工作,召开开题会议,正式启动课题研究;对实验教师进行培训等。
(二)实施阶段(XX年2月-2011年1月)
第一阶段(XX年2月-XX年7月):子课题组根据主题内容,开发主题学习资源。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交流、研讨等活动;上传资源建立主题学习资源库。
第二阶段(XX年8月—2011年1月)
在第一轮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应用主题学习资源,结合应用进行修改完善,探索网络环境下的主题学习教学规律和模式。写出阶段性实验报告,发表相关实验论文,形成阶段研究成果。
(三)总结阶段(2011年2月-2011年5月)
课题组对本实验进行全面总结,完成实验资料的整理、检测,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撰写实验报告和实验论文,汇编实验成果,进行鉴定验收。对本实验中取得显著成果,向省、中央电教馆申报,由中央电教馆鉴定结题。
八、预期研究成果
1、发表、出版实验研究论文、典型课例和实验报告;
2、形成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语文“寓言故事”主题学习资源库课程体系;
九、实验组织与管理
本课题研究区校两级管理模式。区信息技术教育网络中心设立总课题组,具体负责实施方案的制定及立项,组织有条件的中小学参与本课题实验。开展不同形式的实验培训,进行子课题实验的过程管理与指导、成果总结交流与推广。组织子课题结题等工作;子课题实验学校设立课题组,根据总课题实施方案,确定符合学校实际的研究目标并在总课题组立项,拟定实验计划,合理安排实验教师,开展课题实验的研究。实验学校要执行有关的科研政策,对实验教师的工作要计入工作量,并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
总课题组由如下成员组成:
(1)实验课题专家指导小组:
袁景瑞董岱山
第四篇:五年级语文课题研究计划
五年级语文课题研究计划
一、课题提出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本着“享受语文,快乐语文”的理念,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激情入境, 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通过多元多变的朗读,创设文本情境,大胆的设疑激疑,启迪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营造想象的空间,延伸文本活力,使教学回归生活,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优化课堂结构, 减负增效,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研究课题:通过课堂阅读教学进行有效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界正积极倡导和构建自主阅读教学的新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三者相互沟通、平等对话的过程。如何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我认为应该以各学科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创造型人才为目标,遵循教学规律,优化教学策略,实现有效教学。
三、研究方法
(一)读式多元多变,感受超越文本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三者之间相互沟通,平等对话的过程。第斯多惠曾言:“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学习法”的道理亦然,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但学什么怎么学,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阅读教学中,灵活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多变、有创意的“读”,有利于学生读书兴趣的激发和探究性、创造性阅读技能的提高。
读的形式很多:朗读、默读、录音朗读、教师范读、领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朗读等等。同一种读的形式即使十分完美,久之,也会让学生生发腻味,从而减弱读的效果。每一篇文章都表达着一定的主题,透露着作者的情感。我们在课与课之间,同一节课内都应依据课文特点有点儿变化。对于教学《金色的鱼钩》、《凡卡》等篇幅较长的课文,因课内时间有限,要从头至尾朗读一遍,理解文意的时间太少,这就适宜默读和选择其中的精彩片断来朗读。教学篇幅短的、古诗词类的最适宜诵读。写人记事类中的人物对话,宜分角色朗读。每一种形式的读并借助语调、语气变化会给学生一种独特的感受,多元形式就会给学生多种读的感受,从而强化读的效果。
文章不是无情物,大部分课文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老师在引领学生读文本的前提下,来读懂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超越文本。如:阅读《匆匆》这篇课文,读懂了作者从八千多个日日夜夜中产生的感受,可以联想到自己度过的四五千个日日夜夜,从而与作者的感受共鸣,也悟出一些道理。阅读的时候,启发、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更多的人和事。例如阅读《三克镭》,读懂了通过这三克镭所反映出来的居里夫人的高尚品质,还可以想到居里夫人的其他感人事迹,想到像居里夫人那样的科学家和有效模范人物,想到科学技术方面的新发现,新成果等。阅读的时候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即读进文本,又超越文本,不仅可以深化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活跃思想,打破教材束缚,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及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二)设问激疑解疑,发展创新思维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在于给学生传授多少现成的知识,不是给学生铺就现成的思维轨道,而在于呵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励和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各种问题。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英国教育家罗素说过:“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时开始。”足以说明善问、激疑的重要。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引导学生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鼓励学生善问质疑,指导解疑,需要讲究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难度适宜、富有思考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并解决问题,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教学中遇到的疑点或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应启发学生自己尝试着思考解决,以此养成独立思考、知难而进的意识和习惯,这个过程是最有效的思维训练。自己解决不了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提出来由教师和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解决。在思考探索讨论的过程中逐步解疑,有所发现和创新,学生的思维会更活跃。
例如,教学《将相和》一时,启发学生质疑:
1、课题中的“将”和“相”各指的是谁?课文主要写 “将”还是写“相”?
2、“将”和“相”为什么不和?
3、“将”和“相”又是怎么和好的?带着问题阅读,很快的理解了文中的三个小故事,了解了故事中“不和”到“和”的内在联系,还懂得了做人的一些深层次道理。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分小组任选一个小故事练习表演,再现情景,最后抽一小组在班上表演并大胆想像,展示《负荆请罪》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情感体验。这就形成了师生互动,相互合作的可喜场面。
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掌握知识,再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在情境中境人互动,实现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自己经历了一个探索、发现、领悟、运用的过程,从而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三)创设文本情境,营造想象空间
有许多课文把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内容用省略号或其他形式留下空白,让学生去联想、去补充、去解释和说明,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夸美纽斯说过:“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的身上激发起来。”③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乐学情境,在文本情境的空白处为学生创设自由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填补。例如在教学《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课第四自然段时,我这样处理第一处的省略号的:“银色的公路象是一条哈达,逶迤着伸向遥远的地方……”,后面的省略号它告诉我们,公路会伸向遥远的哪儿?带“我们”畅游了怎样的美景?请你说一说。学生思考片刻后纷纷举手。生1:公路伸向了北大荒,看到了可爱的草塘,清凌凌的河水。生2:公路伸向了迷人的张家界,让我领略到了张家界仙境般迷人的景色——奇山秀水,带我畅游了索溪峪的奇丽风光。生3:公路伸向了景色秀丽的桂林,带我们欣赏了静清绿的水和奇秀险的山,让我们沉浸在美丽的意境之中。4:公路伸向了碧绿的草原,看到牧民穿着各色的衣服,骑着马襟飘带舞,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上。学生在想象填补的过程中,不仅理解了省略号的作用,而且还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优美的语言和独具匠心的语言表达形式。
作者为了表达的需要,在描写和叙述中,往往留有许多的空间,便于让学生借助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去思考、去想象。如《小音乐家扬科》一文中,当教学到第十二自然段:“后来听到骂声,鞭打声,小孩的哭声,吵嚷声,狗叫声。”这句话时,我要求学生认真读读并想象:你从听到的声音中,仿佛看到了什么?这时,学生会畅所欲言。
通过这样的想象和填补,学生便深深地体会到了小扬科的悲惨遭遇,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小扬科的同情与怜悯之心,更增加了对黑暗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痛恨之情。
有许多紧扣课文内容、生动有趣的精美插图,集中地反映了文章的中心。如果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出这些插图,营造想象空间,启发学生进行填补,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学回归生活,延伸文本活力
课本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课程的一大理念。为了语文,超越文本,把语文实践拓展延伸到课外,把生活中的感受引入课堂。内外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这就说明亲身体验对激发兴趣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激发学生作为生活的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内在需求,必须在生活中学习和积累,获得有活力的知识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新课程的大潮和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教师只有不断地思考、学习、总结、实践、尝试改进,才能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只有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才有利于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有利于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2014.2
第五篇:课题实施方案
滁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
《学校管理制度创新与实践研究》
实施方案
苏滁一小《学校管理制度创新与实践研究》课题组
2017年4月
《学校管理制度创新与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邓小平曾经说过:中国最大的问题在教育。振兴教育是每届政府的工作重点。教育改革也提了很多年,近年来的教育改革多偏向于课程改革,教育体制和学校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探索还比较少。尤其是小学教育,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公办学校如何激发活力?真正让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是每一所学校面临的问题。同时,如何发挥城市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势,通过合作办学,带动和影响农村学校快速发展,也是摆在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面前的一个课题。
国外的学校管理制度与国内的学校管理制度有着显著的不同,国外大多是由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有着充分的人权、事权、财权。而国内的学校分公办和民办两种体制,各自有着不同的管理制度。
目前,国内在学校管理制度创新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也正在各地展开。通过公开选聘校长,合作办学,组建教育集团,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等方法促进了我国教育的积极发展。但大多停留在形式大于内容的层面,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制度模式和丰富的制度内容予以推广实施。
苏滁产业园第一小学前身是滁州市大王办事处中心小学,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心小学。2012年苏滁现代产业园成立,学校划归苏滁现代产业园,业务管理托管于南谯区。2013年8月份开工建设新校区,更名为“苏滁产业园第一小学”。2015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2015年5月份,苏滁产业园第一小学与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合作办学正式签约,成为南京市琅琊路小学苏滁分校。两校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苏滁一小由此成为一所体制管理、办学形式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迫切需要在学校管理方面探索出一套符合实际需要的全新的制度模式。因此,学校提出《学校管理制度创新与实践研究》的立项申请。
(二)研究意义
教育改革的需要。教育改革涉及方方面面,课程与教材改革已经比较深入,教学技术与教学手段不断升级,最根本的教育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的改革还需探索。因此,进行学校管理制度创新与实践研究意义重大。
学校发展的需要。农村学校若要快速发展,必须从软硬件两方面进行建设。相比较,软件建设比硬件建设更难。学校的大楼好盖,但不是说盖好了大楼就是得到了一所好学校。一所好学校,必须要有一个好校长,一个好班子,一个好的教师团队;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厚的校园文化,科学的管理制度,有效的激励机制。进行学校管理制度创新与实践研究也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合作办学的需要。农村学校与城市名校合作办学是一种探索,如何合作,合作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方法和步骤是什么?没有现成的答案。这就需要我们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二、课题界定
(一)关于管理:管理是指管理者按照一定的原则,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通过组织和协调他人的活动,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系列社会活动过程。具体地说,管理包含多层含义:1.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过程,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特有的现象。2.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3.管理的关键是“组织和协调他人的活动”。4.管理是对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5.管理过程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基本活动构成。
通过有效的管理可以做到人尽其才、财尽其利、物尽其用,可以提高时间和空间的利用率,可以使信息交流更畅通、更准确、更及时。
(二)关于制度:制度最一般的含义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是实现某种功能和特定目标的社会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的一系列规范体系。
(三)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整体优化学校教育工作,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
(四)学校管理制度: 是指为达成学校管理者所设定的目标而制定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
(五)学校管理制度创新:创新是指人们为了发展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和条件,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旧的常规戒律。创新活动的核心是“新”。所以,学校管理制度创新即意味着创造出新的、有别于传统常规的学校管理制度。
(六)学校管理制度创新与实践: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人的主观的、感性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学校管理制度创新与实践即指不仅要创造出的新的学校管理制度,还要把新的学校管理制度运用于学校实际管理的活动过程。
三、研究目标
(一)通过研究,建立科学完备的管理制度,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
(二)通过研究,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调动教职工积极性,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三)通过研究,形成文明有序的校园文化底蕴,提升学校的教育品位。
四、研究内容
(一)科学有序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与实践研究。
(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创新与实践研究。
(三)有效规范的少先队工作体系创新与实践研究。
(四)自主活泼的班级管理公约创新与实践研究。
(五)运行完善的后勤保障制度创新与实践研究。
(六)责任明确的校园安全制度创新与实践研究。
五、理论依据和研究原则
(一)理论依据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是“需要的动物”,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提出,人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是达到自我实现,而不是金钱、名誉、地位。他认为,不管一个人的地位、身份、职业如何,只要他全身心地把自己的智慧、才能和精力充分发挥出来就是达到了自我实现。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工作的推行将体现需要层次理论。
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即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激励因素包括六项,分别是:工作上的成就、得到赏识、进步、工作本身、个人发展的可能性、责任。保健因素包括十项,分别是:政策和行政管理、技术监督系统、与监督者个人之间的关系、与上级之间的关系、与下属之间的关系、薪金、工作安全性、人的生活、工作环境、地位。使职工满意的大多属于激励因素,使职工不满意的大多属于保健因素。
3.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弗鲁姆认为,激励力=目标价值X期望概率。只有当目标价值高,本人又有实现目标的把握时,人的积极性才是最高的。反之,某种目标价值对他没有吸引力或没有实现目标的充分把握时,都不可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为管理者具体分析影响职工积极性的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激励,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实现价值。
4.系统管理理论
系统管理理论把人、财、物、信息乃至整个自然界看作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把管理活动涉及到的一切因素都纳入一个系统中进行分析研究。系统管理理论强调管理系统的开放性以及同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为这是使系统进入有序、稳定状态的充分必要条件。
5.权变管理理论
权变管理理论认为,在管理中,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要根据环境和内外条件的变化而随机应变,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权变管理理论强调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采用相应的不同的管理方式,符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科学态度。
(二)研究原则 1.系统性原则
“整体系统性”是学校管理的本质属性。任何整体都是有结构的整体,任何结构都是特定整体的结构。学校管理制度包含学校管理工作中方方面面的制度,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育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后勤服务、安全保障有机结合在一起,有序运转,和谐共存。各个环节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发挥整体效应,实现整体优化。
2.开放性原则
学校管理制度创新与实践研究首先是开放的。学习国内外学校管理制度研究方面的经验,了解外界最新信息。课题组不能封闭在本校内搞研究,要进名校、请专家、访教师,广开言路,听取意见。因此,学校管理制度创新与实践研究具有强烈的开放性。
3.动态性原则
一方面把整个研究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研究的进展,主客观条件的变化,将对研究的构想、计划进行及时调整,以利于研究得到完善提高。另一方面,学校管理制度在动态中生成,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第三,体现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把学校管理看做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动态变化中不断进步。
4.可持续发展性原则
学校管理制度创新与实践研究,目的是促进学校的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是此研究的根本出发点。
六、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苏滁产业园第一小学全体教职工和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广泛吸纳国内外学校管理理论和实践成果,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开展课题研究,在确定课题、分析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时使用此方法。
2.行动研究法: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边实践边总结,不断摸索出经验和规律 化的东西。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记录。对课题研究作总结、验证、提炼、概括,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
七、研究计划: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17年4月到2017年12月):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查阅文献资料,从理论上搞清课题的界定,并寻找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对课题进行整体设计,构建实践研究的基本框架,制定研究方案,明确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和步骤。为课题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学习有关理论,查阅相关资料,对本课题将要研究的内容做一个初步的了解。完成课题申报立项工作。
(二)实施阶段(2018年1月到2018年12月):这一阶段主要是抓研究工作的全面开展,进一步完善研究条件,深入调查研究对象,收集整理有关信息资料。广泛收集研究过程中的资料,整理、汇编研究成果材料,并逐步推进。课题组成员分别就承担的研究内容撰写课题研究报告,进行自我评估,搭建反思平台,及时提炼研究成果。做好中期评估验收。
(三)总结阶段(2019年1月到2019年7月):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进行认真的总结,收集、整理各阶段材料,做好验收前的准备工作,编写研究报告,文字材料归档,撰写课题结题报告,申请验收。
八、条件基础
(一)2017年4月由苏滁产业园第一小学提出开展《学校管理制度创新与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召开由学校班子成员参加的专题会议,论证研究的可行性,形成共识,决定作为课题申报。
(二)学校有图书室、录播室、多媒体室,网络平台通畅,电脑、数码相机、打印机、复印机等一应俱全,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进行课题研究的资料准备和科学研究,能满足课题研究的设施需要。
(三)课题组成员为苏滁一小班子成员,有9位一级教师、2位二级教师。他们善于学习,知识面广,勇于实践探索,乐于反思总结。本课题立足本校,服务于学校管理、服务于教育教学,研究内容具体、研究目标明确、研究空间宽广。课题研究的时间为二年,学校将课题研究与学校管理、教学研究相结合,合理安排时间,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空间和时间保证。
(四)经费保证
学校制定了《课题研究经费保障制度》,将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每年计划安排专款,作为研究经费,保证研究正常进行。
具体分配:1.书籍及学习用品购买2000元;2.会议活动费15000元;3.打印费3000元;4.印刷费5000元。5.考察费10000元。
九、研究组织与人员分工
(一)研究组织 课题研究顾问:程龙霞 课题组长:张爱民 陈晓军
组员:李丽 高雁 侯静 王慧 胡佳佳 许兵 高传洋 陈志宝 袁东
(二)人员分工
程龙霞:负责课题研究的指导工作。
张爱民:负责课题的组织与领导工作,课题总体规划、指导、协调等工作。负责课题研究、课题申报、组织工作,进行阶段检查和总结,及时调整和改进研究方案,布署下阶段研究工作,搜集整理资料,结题申请、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陈晓军:组织安排活动、组织理论学习。协助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安排落实课题研究活动,协助撰写课题研究总结报告。负责学校管理层面的研究。负责资料的收集整理。
李丽:负责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相关的制度研究。负责做好理论学习准备工作,组织课题研讨、撰写研究报告等工作。
王慧:负责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制度研究。高雁、侯静:负责少先队工作相关的制度研究。胡佳佳、袁东:负责班级管理方面的制度研究。许兵、陈志宝 :负责后勤保障方面的制度研究。
高传洋 :负责校园安全保卫方面的制度研究。并负责图片影像资料的收集。
(说明:课题组是一个团队,分工是相对的,工作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
十、预期成果
结题报告、论文案例集、制度汇编、学校成果展示、获奖证书汇编。
主要参考文献
1.胡小萍 《教育管理理论教程》 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1年12月 2.周丽 《教育思想探新》 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1年6月
3.海鸿 《校长最有效的管理策略》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1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