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坪山司法所突出三抓全面贯彻落实社区矫正实施办法
坪山司法所突出“三抓”全面贯彻落实《社区矫正实施办法》
为认真贯彻落实《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加强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管理,坪山司法所突出“三抓”,全面贯彻落实《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切实加强社区矫正工作。
一是抓好学习培训。一方面,抓好社区矫正小组人员的学习培训。加强社区矫正小组人员《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规定的矫正执法工作程序的全面掌握,进一步增强全镇社区矫正小组成员对社矫工作的责任感,提升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执法能力和业务水平。另一方面,抓好社区服刑人员的学习。进一步增强社区矫正服刑人员对《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认识与理解,明确其义务及违反《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法律责任,有利于积极配合司法所及矫正小组依法搞好矫正改造。二是抓好社区矫正分类管理制度的落实。制定并印发了《社区服刑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对全镇社区服刑人员按“严管类”、“普管类”、“宽管类”三个处级待遇手续分类管理,明确不同类别人员应遵守的管理规定,促进社区矫正各项措施的落实。
三是抓好矫正小组成员矫正责任的落实。针对每一个社区服刑人员,明确了以司法所工作人员为组长、社区(村)干部、社区服刑人员直系亲属为成员的社区矫正小组,并与每一名矫正小组成员签订了矫正小组协议书,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监护人的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坪山司法所谭明华供稿)
第二篇:山下乡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方案
山下乡社区矫正工作方案
社区矫正是我国行刑制度、方式的重大改革,是符合一定条件的服刑人员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为确保我乡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现依据县政法委、县综治办的要求,结合我乡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按照省、市、县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求实创新,在坚持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的同时,坚持区别对待,加大对非监禁刑罪犯的监督管理和教育改造力度,不断促进辖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为建设和谐社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依法矫正与改革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既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确保刑罚执行的统一性、严肃性,又要在现行的法律框架内,积极探索社区矫正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方法,建立健全社区矫正的各项规章制度,推动社区矫正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坚持专门化机关管理与社会运作相结合的原则。按照:“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具体实施、社会多方参与”的总体思路,以司法所为主依法推进社区矫正工作。
(三)坚持分工负责,密切协作与提高效能的原则。各部门、各有关单位和社会各方面要结合实际情况、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有效地做好社区矫正工作。
(四)坚持公开透明、接受监督的原则。社区矫正的全过程必须增强工作透明度,接受社会、群众监督,以促进社区矫正依法、公正、有序地开展。
三、适用对象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我辖区社区矫正适用于本辖区正式户口并长期居住在辖区的下列五类人员:
1、被判处管制的。
2、被判处缓刑的。
3、被暂予监外执行的,具体包括:①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②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③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
4、被裁定假释的。
5、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
在符合上述条件的情况下,对于罪行较轻,主观恶性不大的未成年犯、老病残犯、女犯以及罪行较轻的初犯等,应当作为重点对象,实施社区矫正。
四、组织机构
社区矫正工作要在乡党委、乡政府的领导下,由主管综治工作的领导负责组织协调,司法行政部门具体负责,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
根据我乡实际情况,成立“山下乡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具体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吴永宏乡党委副书记,综治副书记
副组长:陈晓宁山下公安派出所所长
付礼辉山下司法所所长
成员:杨成叶天顺
陈春茂
毛飞群
黄月英
张森平
王九良
冯春兴
毛信昌
吕富强
冯文新
左火兴
李定贵
张恒进
张信武乡综治办专职副主任 乡党政办负责人 乡民政办主任 乡妇联主席 乡文化站站长 乡劳动保障所所长 乡团委书记 山下中学校长 山下小学校长 山下村支书 小溪村支书 王柏村支书 元头村支书 水门村支书 铁场村支书 铁坑村支书 凹后村支书
徐秀琴青山村支部负责人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乡司法所,由司法所具体承担社区矫正的日常工作。
五、职责分工
社区矫正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刑罚执行活动,各成员单位要依法履行职责,相互配合,齐抓共管。
1、派出所要积极主动配合司法所依法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考察,依法履行有关程序,对违反监督、考察规定的社区服刑人员,根据具体情况依法采取必要的措施,对重新犯罪的社区服刑人员,及时依法处理。
2、司法所要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和社区基层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会同公安机关对社区服刑人员做好监督考察,组织协调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和帮助工作。
3、劳动保障所要积极为生活困难或有就业需要的社区服刑人员提供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和推荐就业的服务。
4、文化教育部门要积极配合社区矫正组织做好在校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和教育改造工作,依法保障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权。
5、工会、共青团、妇联要发挥优势,积极协助社区矫正工作办公室对社区服刑人员做好政治、法制、文化、职业教育和技术辅导,组织青年志愿者队伍、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学习、生活、就业上的帮助,重点做好在辖区的未成年犯和女犯的帮教工作。
6、各村支部、村两委(各单位、各工矿企业)要充分利用和社区服刑人员近邻易监管的优势,切实负责起来,充分调动本村两委(本单位、企业)和村治安防控体系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督、教育和帮助。
六、社区矫正工作队伍
我乡成立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后,将建立由社区矫正工作者和社区矫正志愿者组成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
社区矫正工作者主要由乡综治办、乡司法所工作人员和派出所民警组成。
社区矫正志愿者主要由工作(居住)在我乡的热心于社区矫正工作的社会团体人员、社区服务人员、离退休干部、教师、高校学生、服刑人员的近亲属和原工作单位人员组成。
七、社区矫正工作内容
(一)按照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刑罚的顺利实施。
(二)通过多种开工、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使他们悔过自新,弃恶从善,成为守法公民。
(三)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身体、劳动技状况,组织他们参加适量的社会公益劳动。公益劳动情况记入档案,作为考核与监定的依据。
(四)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在法律、就业、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利于他们顺利适应社会生活。
八、社区矫正工作制度
(一)工作例会制度。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例会,研究贯彻上级有关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协调处理辖区矫正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二)联席会议制度。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组织有关单位召开联席会议,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根据领导小组会议决议,制定本辖区社区矫正工作规划;协调各部门和单位落实各项措施;拟定社区矫正重大问题的解决方案。
(三)请示报告制度。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向乡党委和县有关部门上报,遇到紧急情况要边外置边报告。
(四)教育培训制度。社区矫正工作办公室要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政策业务水平。
(五)责任追究制度。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恪尽职守,工作人员失职造成社区服刑人员出现擅自离开所在地域、重新犯罪等情况,视情节追究工作人员行政及至法律责任。
第三篇:山下乡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方案
山下乡社区矫正工作方案
社区矫正是我国行刑制度、方式的重大改革,是符合一定条件的服刑人员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为确保我乡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现依据县政法委、县综治办的要求,结合我乡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按照省、市、县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求实创新,在坚持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的同时,坚持区别对待,加大对非监禁刑罪犯的监督管理和教育改造力度,不断促进辖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为建设和谐社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依法矫正与改革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既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确保刑罚执行的统一性、严肃性,又要在现行的法律框架内,积极探索社区矫正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方法,建立健全社区矫正的各项规章制度,推动社区矫正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坚持专门化机关管理与社会运作相结合的原则。按照:“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具体实施、社会多方参与”的总体思路,以司法所为主依法推进社区矫正工作。
(三)坚持分工负责,密切协作与提高效能的原则。各部门、各有关单位和社会各方面要结合实际情况、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有效地做好社区矫正工作。
(四)坚持公开透明、接受监督的原则。社区矫正的全过程必须增强工作透明度,接受社会、群众监督,以促进社区矫正依法、公正、有序地开展。
三、适用对象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我辖区社区矫正适用于本辖区正式户口并长期居住在辖区的下列五类人员:
1、被判处管制的。
2、被判处缓刑的。
3、被暂予监外执行的,具体包括:①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②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③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
4、被裁定假释的。
5、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
在符合上述条件的情况下,对于罪行较轻,主观恶性不大的未成年犯、老病残犯、女犯以及罪行较轻的初犯等,应当作为重点对象,实施社区矫正。
四、组织机构
社区矫正工作要在乡党委、乡政府的领导下,由主管综治工作的领导负责组织协调,司法行政部门具体负责,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根据我乡实际情况,成立“山下乡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具体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吴永宏
乡党委副书记,综治副书记 副组长:陈晓宁
山下公安派出所所长
付礼辉
山下司法所所长 成员:杨
成叶天顺
陈春茂
毛飞群
黄月英
张森平
王九良
冯春兴
毛信昌
吕富强
冯文新
左火兴
李定贵
张恒进
张信武
乡综治办专职副主任 乡党政办负责人 乡民政办主任 乡妇联主席 乡文化站站长 乡劳动保障所所长 乡团委书记 山下中学校长 山下小学校长 山下村支书 小溪村支书 王柏村支书 元头村支书 水门村支书 铁场村支书 铁坑村支书 凹后村支书
徐秀琴
青山村支部负责人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乡司法所,由司法所具体承担社区矫正的日常工作。
五、职责分工
社区矫正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刑罚执行活动,各成员单位要依法履行职责,相互配合,齐抓共管。
1、派出所要积极主动配合司法所依法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考察,依法履行有关程序,对违反监督、考察规定的社区服刑人员,根据具体情况依法采取必要的措施,对重新犯罪的社区服刑人员,及时依法处理。
2、司法所要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和社区基层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会同公安机关对社区服刑人员做好监督考察,组织协调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和帮助工作。
3、劳动保障所要积极为生活困难或有就业需要的社区服刑人员提供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和推荐就业的服务。
4、文化教育部门要积极配合社区矫正组织做好在校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和教育改造工作,依法保障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权。
5、工会、共青团、妇联要发挥优势,积极协助社区矫正工作办公室对社区服刑人员做好政治、法制、文化、职业教育和技术辅导,组织青年志愿者队伍、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学习、生活、就业上的帮助,重点做好在辖区的未成年犯和女犯的帮教工作。
6、各村支部、村两委(各单位、各工矿企业)要充分利用和社区服刑人员近邻易监管的优势,切实负责起来,充分调动本村两委(本单位、企业)和村治安防控体系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督、教育和帮助。
六、社区矫正工作队伍
我乡成立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后,将建立由社区矫正工作者和社区矫正志愿者组成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
社区矫正工作者主要由乡综治办、乡司法所工作人员和派出所民警组成。
社区矫正志愿者主要由工作(居住)在我乡的热心于社区矫正工作的社会团体人员、社区服务人员、离退休干部、教师、高校学生、服刑人员的近亲属和原工作单位人员组成。
七、社区矫正工作内容
(一)按照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刑罚的顺利实施。
(二)通过多种开工、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使他们悔过自新,弃恶从善,成为守法公民。
(三)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身体、劳动技状况,组织他们参加适量的社会公益劳动。公益劳动情况记入档案,作为考核与监定的依据。
(四)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在法律、就业、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利于他们顺利适应社会生活。
八、社区矫正工作制度
(一)工作例会制度。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例会,研究贯彻上级有关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协调处理辖区矫正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二)联席会议制度。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组织有关单位召开联席会议,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根据领导小组会议决议,制定本辖区社区矫正工作规划;协调各部门和单位落实各项措施;拟定社区矫正重大问题的解决方案。
(三)请示报告制度。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向乡党委和县有关部门上报,遇到紧急情况要边外置边报告。
(四)教育培训制度。社区矫正工作办公室要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政策业务水平。
(五)责任追究制度。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恪尽职守,工作人员失职造成社区服刑人员出现擅自离开所在地域、重新犯罪等情况,视情节追究工作人员行政及至法律责任。
第四篇:广东省贯彻落实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细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司法解释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批准(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接收后统称社区矫正人员),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结合广东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一章 职责分工
第一条 司法行政机关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管理指导、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落实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和帮困扶助
(二)对拟适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罪犯开展调查评估;
(三)对社区矫正人员的表现进行考核奖惩,并根据考核结果提出治安管理处罚和变更执行的建议;
(四)对未按规定时间报到的适用社区矫正罪犯组织查找,对脱离监管的社区矫正人员组织追查;
(五)办理社区矫正人员收监执行相关事宜;
(六)指导、协调涉及社区矫正人员的突发事件处置;
(七)指导、评估参与社区矫正的社会组织的工作;
(八)其他应当履行的职责。
监狱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一)对罪犯提请假释、呈报暂予监外执行,应当委托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调查评估,做好法律文书和罪犯的送达和交付;
(二)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根据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提出的建议,按期办理延期续保手续或收监执行手续,并在暂予监外执行期限期满前送达新的法律文书;
(三)发现暂予监外执行罪犯有法定收监情形的,应当及时呈报收监,做好收监执行工作,及时通知社区矫正执行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
(四)其他应当履行的职责。
第二条 人民法院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一)对拟适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罪犯,应当根据需要委托调查评估,做好法律文书和罪犯的送达和交付;
(二)审理撤销缓刑、假释以及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决定收监执行的案件;
(三)审理社区矫正人员减刑、假释案件;
(四)对余罪、漏罪和再犯罪的社区矫正人员作出判决后,判决书抄送社区矫正执行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
(五)配合开展对社区矫正人员的教育和帮扶;
(六)其他应当履行的职责。
第三条 人民检察院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一)对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监狱、看守所交付执行刑罚活动进行监督;
(二)对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执法活动进行监督;
(三)对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监狱、看守所变更执行刑罚活动进行监督;
(四)对社区矫正活动中发生的职务犯罪案件进行侦查,开展职务犯罪预防;
(五)其他依法应当履行的法律监督职责。
第四条 公安机关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一)对拟适用社区矫正的罪犯,应当委托调查评估,做好法律文书和罪犯的送达和交付;
(二)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出境控制,协助追查未按规定时间报到、脱离监管的社区矫正人员,并依需要采取布控措施;
(三)对社区矫正人员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社区矫正监管规定或者人民法院禁止令,司法行政机关建议治安管理处罚的,及时依法处理,将处理结果通知司法行政机关;
(四)对社区矫正人员涉嫌余罪、漏罪和再犯罪被羁押,及作出收监决定的,应当及时通知社区矫正执行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
(五)追捕被决定收监执行在逃的社区矫正人员,协助司法行政机关及时将撤销缓刑、假释,收监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送交监狱或者看守所;
(六)其他应当履行的职责。
第二章 调查评估
第五条 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监狱等委托机关对拟适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罪犯,需要调查其对所居住社区影响或有无社会危险性的,应当发函委托被告人、罪犯居住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进行调查评估。
委托调查评估函应当注明被告人、罪犯的住址、案由以及委托机关、联系人和联系方式,并附起诉书或判决书副本。
委托机关不得将委托调查材料交由案件当事人、代理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转递。司法行政机关不得接收委托机关以外的其他单位或个人转递的委托调查评估材料。
第六条 调查评估应当了解被告人、罪犯的以下情况:
(一)居所情况;
(二)家庭和社会关系;
(三)在社区内的一贯表现;
(四)犯罪行为对所在社区的影响;
(五)居住地村(居)委意见,若被害人在本社区生活,应当征求被害人的意见;
(六)对拟适用管制、缓刑的被告人,建议禁止的事项;
(七)对拟适用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核实具保人是否具备担保条件;
(八)其他事项。
第七条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对委托调查函登记备案,及时开展调查,出具《调查评估意见书》。被告人、罪犯的家属或所在单位配合社区矫正的书面承诺,可以作为《调查评估意见书》的附件。
对未成年被告人、罪犯的调查资料和调查评估意见书内容应当保密,除办案机关或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外,不对外公开。
第八条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调查时,调查人员应当不少于二人,并出示工作证和调查证明文件。
调查人员与被告人、罪犯有亲属关系、利害关系及其他关系,可能影响调查结果真实性、公正性的,应当回避。
第九条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自收到委托调查函之日起十五日内完成调查评估;需要核实具保人资格的,可以延长十日。
人民法院对拟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可以与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协商,适当缩短调查评估期限。
第三章 交付执行与接收宣告
第十条 对实行社区矫正的罪犯,由其居住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接收。
罪犯的户籍地为其居住地。经常居住地与户籍地不一致的,经常居住地为其居住地。经常居住地为罪犯被追诉前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住院就医的除外。
适用社区矫正的罪犯有多处住所的,由司法行政机关确定的罪犯经常居住的住所所在地为其居住地。
第十一条 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罪犯,人民法院应当核实其居住地。宣判时,应当书面告知罪犯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的期限和不按期报到的后果。判决、裁定生效后十日内,应当将判决书、裁定书、执行通知书等法律文书送达罪犯居住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同时抄送罪犯居住地的县级人民检察院。
第十二条 对被裁定假释的罪犯,监狱、看守所应当核实其居住地。在裁定生效之日,应当书面告知罪犯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的期限和不按期报到的后果。在裁定生效后三个工作日内,将判决书、假释裁定书、假释证明书副本、社区矫正告知书、出监鉴定表、出监评估表、心理评估表等送达罪犯居住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法律文书同时抄送罪犯居住地的县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人民检察院派驻监狱、看守所检察机构应当将《监外执行罪犯出监(所)告知表》送达罪犯居住地的县级人民检察院。
第十三条 人民法院决定罪犯暂予监外执行的,应当制作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写明罪犯基本情况、判决确定的罪名和刑罚、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原因、依据等,通知罪犯居住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派员办理交接手续,并将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抄送罪犯居住地的县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第十四条 对在押罪犯批准暂予监外执行前,监狱、看守所应当核实罪犯居住地。批准后,应当将罪犯押送至居住地,与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办理罪犯和文书材料交接手续,并将罪犯押送至住所。应当移交判决书、最后一次减刑裁定书、保外就医审批表、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保外就医取保书、病残鉴定表、社区矫正告知书等。在批准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将法律文书抄送罪犯居住地的县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外省监狱、看守所在押罪犯,需要回本省居住地暂予监外执行的,本省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监所管理部门收到外省同级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监所管理部门书面通知后,应当指定一所监狱、看守所接收罪犯档案,负责办理罪犯收监、释放等手续。罪犯接收执行社区矫正应当按本条第一款规定办理。
人民检察院派驻监狱、看守所检察机构应当将《监外执行罪犯出监(所)告知表》送达罪犯居住地的县级人民检察院。
第十五条 适用社区矫正的罪犯应当自判决、裁定生效或者离开监所之日起十日内凭社区矫正告知书、判决书、裁定书或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到居住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对法律文书齐全核实无误、罪犯身份核查确定的,应当办理接收手续,建立包括适用社区矫正法律文书等执行档案。在接收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向交付执行机关送达回执,法律文书复印件送交司法所。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对报到时尚未收到法律文书的,应当先行登记,待法律文书齐全核实无误、罪犯身份核查确定后,再办理接收手续。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对法律文书不齐全或记载有误的,应当依据决定机关的通知先行登记,发函交付执行机关补齐或更正,待补齐核实无误后办理接收手续。对经核实因假姓名、假身份、假住址等原因无法执行的,及时将法律文书材料退回并作书面说明,通报同级人民检察院。
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监狱等交付执行机关收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补齐或更正通知后,应当在三个工作日内对法律文书材料进行补齐或更正。
第十六条 适用社区矫正罪犯未按规定时间报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组织查找,并按照如下程序处理:
(一)向罪犯家属、监护人、保证人或直系亲属书面告知其未按规定时间报到的情况及未按时报到的法律后果;
(二)书面通知裁判、决定的人民法院或原执行机关,同时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
(三)书面提请本地同级公安机关协助查找并采取布控措施。
未按规定时间报到超过一个月的,按照《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提出撤销缓刑、假释的建议。
第十七条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对适用社区矫正罪犯办理接收手续后,应当书面告知其在三日内到指定司法所进行社区矫正,通知司法所做好宣告准备工作。应当告知社区矫正人员禁止出境的规定,向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办理限制出境报备手续。对社区矫正人员持有的出入境证件,负责代为保管至解除、终止社区矫正。
第十八条 司法所收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的通知和适用社区矫正的法律文书后,应当对社区矫正人员组织社区矫正宣告,建立进行社区矫正工作记录等工作档案,留存执行档案副本。
宣告内容包括:判决书、裁定书、决定书、执行通知书等法律文书的主要内容;社区矫正期限;社区矫正人员应当遵守的规定、被禁止的事项以及违反规定的法律后果;社区矫正人员依法享有的权利和被限制行使的权利;矫正小组人员组成及职责等有关事项。
宣告由司法所工作人员主持,矫正小组成员到场,公安派出所派员参加,人民检察院可以派员监督宣告。
第四章 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和帮困扶助
第十九条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机构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帮助,司法所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
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定期向司法所报告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的情况。发生居所变化、工作变动、家庭重大变故以及接触对其矫正产生不利影响人员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及时报告。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人员还应当每个月向司法所报告本人身体情况,每三个月向司法所提交病情复查情况。
司法所应当根据社区矫正人员个人生活、工作及所处社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实地检查、通讯联络、信息化核查等措施及时掌握社区矫正人员的活动情况。重点时段、重大活动期间或者遇有特殊情况,应当及时了解掌握社区矫正人员的有关情况,可以根据需要要求社区矫正人员到办公场所报告、说明情况。对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人员,司法所应当定期与其治疗医院沟通联系,及时掌握其身体状况及疾病治疗、复查结果等情况,并根据需要向批准、决定机关或者有关监狱、看守所反馈情况。
司法所应当定期到社区矫正人员的家庭、所在单位、就读学校和居住的社区了解、核实社区矫正人员的思想动态和现实表现等情况。
司法所应当及时记录社区矫正人员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等情况,定期对其接受矫正的表现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对社区矫正人员实施分类管理和教育,建议行政奖惩和建议变更执行。
第二十条 司法行政机关对社区矫正人员可以采取电子监控等科技手段加强监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重点监管:
(一)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同时适用禁止令,处于禁止令执行期间的;
(二)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警告或治安管理处罚的;
(三)经风险评估和其他评估手段认定再犯罪风险高的。
第二十一条 适用禁止令的社区矫正人员确需进入特定区域、场所的,应当报请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批。社区矫正人员进入特定区域(场所)审批表在审批同意后三日内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
第二十二条 社区矫正人员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因就医、家庭重大变故等原因,确需离开所居住市、县的,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申请人提出书面申请,说明外出事由、外出地点、起止时间等;
(二)司法所对外出事由、外出地点等进行核实;
(三)结合申请人在矫正期间的表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或司法所根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审批权限,进行审核审批,在五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准予外出的书面决定。
社区矫正人员外出期间,司法所应当落实跟踪管理。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在批准外出期限内回到所居住的市、县并立即到负责监管的司法所报告,逾期未归的按脱离监管处理。
第二十三条 社区矫正人员未经批准不得变更居住的县(市、区)。因居所变化确需变更居住地执行的,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社区矫正人员应当提前一个月向现执行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提出书面申请;
(二)现执行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收到申请五个工作日内审核,经审核同意的发函征求拟变更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接收意见,拟变更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十五日内作出是否接收意见并复函;
(三)现执行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收到拟变更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同意接收意见后,及时移交社区矫正人员有关法律文书和矫正档案,将法律文书复印件和矫正档案复印件装订归档。
(四)社区矫正人员应当自收到批准变更居住地决定之日起七日内,到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
居住地变更审批表应当在审批同意三日内抄送现居住地及新居住地的县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对变更居住地有争议的,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共同的上级主管机关在五个工作日内决定。
第二十四条 社区矫正人员脱离监管的,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司法所应当将社区矫正人员脱离监管的法律后果书面告知其家属、监护人、保证人或者直系亲属;
(二)司法所应当及时与矫正小组成员沟通,了解其行踪,将情况书面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并通报辖区派出所;
(三)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收到报告当日,应当组织追查,书面提请同级公安机关协助,公安机关应当派员协助追查,并将情况通报同级人民检察院。
社区矫正人员脱离监管达到收监情形的,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按照《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二十五、二十六条的规定,提出撤销缓刑、撤销假释、收监执行的建议。
第二十五条 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公共道德、法律常识、时事政策等教育学习活动,增强法制观念、道德素质和悔罪自新意识。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教育学习时间不少于八小时。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依托和整合社会管理资源,通过建立教育基地以及引导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等方式和途径,对社区矫正人员定期组织集中教育和进行个别谈话教育,实施心理矫治。
第二十六条 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社区服务,修复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社区服务时间不少于八小时。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按照“符合社会公共利益、操作性强、易于监督检查、保障安全”的原则,依托和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社区服务基地或场所,因地制宜地设置社区服务项目、内容和方式,定期组织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人员参加集中式或个性化的社区服务。
第二十七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根据社区矫正人员的需要,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落实社会保障措施。
第五章 考核奖惩和变更执行
第二十八条 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成立社区矫正人员考核奖惩工作小组,审议社区矫正人员考核奖惩和建议变更执行事项。对社区矫正人员实施考核奖惩和建议变更执行,应当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依据明确,逐级填写相关审批、审核表,并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及时向有关方面通报情况,主动接受人民检察院和社会的监督。
第二十九条 社区矫正人员确有悔改表现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司法所提出建议,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出具书面决定给予表扬:
(一)认真遵守社区矫正的各项监管规定,积极参加各项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得到矫正小组成员一致认可的;
(二)服务社会,乐于助人,得到相关部门认可的;
(三)有其他突出事迹或表现的。
表扬以三个月为周期评定一次。
第三十条 社区矫正人员确有悔改表现并累计获得三次表扬的,由司法所提出建议,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核,报市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出具书面决定,可以评为社区矫正积极分子。
第三十一条 社区矫正人员确有悔改表现或者立功表现的,司法行政机关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建议减刑,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司法行政机关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建议减刑。
社区矫正人员减刑,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司法所应当收集整理符合减刑法定条件的证据材料,报送县级司法行政机关。
(二)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自收到材料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证据充分的,提出减刑建议,报市级司法行政机关。
(三)经省级或市级司法行政机关在十个工作日内审核同意后,提请同级人民法院裁定。材料不全的,及时通知补齐;证据不充分的,退回材料并说明理由。
(四)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减刑建议书之日起一个月内作出裁定;暂予监外执行罪犯的减刑案情复杂或者情况特殊的,可以延长一个月。
减刑建议书和减刑裁定书副本应当在提出之日和裁定之日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第三十二条 司法行政机关建议减刑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一)减刑建议书;
(二)提请减刑审核表;
(三)终审法院的判决书、裁定书、历次减刑裁定书、刑罚执行通知书;
(四)证明社区矫正人员确有悔改、立功或者重大立功表现具体事实的书面材料;
(五)司法所走访谈话笔录和书面考察意见、社区矫正人员日常行为奖惩记录、社区矫正奖惩工作专题讨论记录等材料;
(六)根据案件审理需要的其他材料。
第三十三条 社区矫正人员有《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情形之一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出具书面决定给予警告。
第三十四条 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提出治安管理处罚建议并附证据材料,送同级公安机关作出处罚决定:
(一)被判处管制同时适用禁止令的社区矫正人员,违反禁止令的;
(二)被宣告缓刑同时适用禁止令的社区矫正人员,违反禁止令,尚不属于情节严重的;
(三)其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社区矫正监督管理规定,尚不属于情节严重的。
公安机关应当依法受理和作出决定,并将处理结果通知司法行政机关。对应当处以行政拘留的社区矫正人员,及时派员将其押送至拘留场所。
治安管理处罚建议书和决定书应当在提出之日和决定之日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
第三十五条 缓刑、假释的社区矫正人员有《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情形之一,应当予以撤销缓刑、假释的,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司法所应当及时收集整理社区矫正人员有应当撤销缓刑、假释情形的证据材料、工作档案、执行档案副本等,出具书面意见,报送县级司法行政机关。
(二)县级以上司法行政机关十个工作日内审核同意的,由居住地同级司法行政机关向原裁判人民法院提出撤销缓刑、假释建议。不符合要求或条件的,及时将材料退回补正或作出不予批准的决定。
(三)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司法行政机关的撤销缓刑、假释建议书之日起一个月内作出裁定。
撤销缓刑、假释建议书和撤销缓刑、假释裁定书副本应当在提出之日和裁定之日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第三十六条 司法行政机关建议撤销缓刑、假释,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一)撤销缓刑、假释建议书;
(二)提请撤销缓刑、假释审核表;
(三)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文书;
(四)社区矫正人员有应当撤销缓刑假释情形的事实和证据;
(五)司法所走访谈话笔录和书面考察意见、社区矫正人员日常行为奖惩记录、社区矫正奖惩工作专题讨论记录等材料;
(六)根据案件审理需要的其他材料。
第三十七条 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有《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情形之一,应当收监执行的,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司法所应当及时收集整理社区矫正人员应当收监执行的证据、日常行为奖惩记录、走访谈话笔录、社区矫正奖惩工作专题讨论记录等材料,填写收监执行审核表,报送县级司法行政机关。
(二)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在五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核。审核同意的,向批准、决定机关提出收监执行建议并附相关证明材料;不符合要求或条件的,及时将材料退回补正或作出不予批准的决定。
(三)人民法院、公安、监狱管理等批准、决定机关应当自收到材料之日起十五日内作出决定。
收监建议书和收监决定书副本应当于提出之日和决定之日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对于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人民检察院发现罪犯不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严重违反有关暂予监外执行的监督管理规定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消失而罪犯刑期未满的,应当通知执行机关收监执行,或者建议决定或者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机关作出收监执行决定。
第三十八条 人民法院裁定撤销缓刑、假释或者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决定收监的,应当在裁定或决定生效后七日内向县级司法行政机关送达裁定书(决定书)五份、执行通知书一份、结案登记表一份。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自收到生效法律文书当日,书面提请同级公安机关对罪犯采取羁押措施,及时将罪犯送交监狱或看守所。
监狱管理机关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决定收监的,监狱应当立即派员将罪犯押回监狱。
公安机关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决定收监的,由罪犯居住地看守所将罪犯收监执行。
第六章 社区矫正解除和终止
第三十九条 社区矫正期满之日,司法所应当组织解除社区矫正宣告,向社区矫正人员发放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出具的解除社区矫正证明书,做好与安置帮教工作的衔接。
社区矫正人员矫正期满但仍须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的,应当及时交付公安机关执行。
适用禁止令的社区矫正人员禁止令执行完毕,司法所应当组织公开宣告,并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通知同级人民检察院。
第四十条 社区矫正人员矫正期满后三个工作日内,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出具解除社区矫正通知书,通知判决、裁定或决定机关,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社区矫正人员暂予监外执行期限到期前一个月,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通知监狱、看守所如期办理延长或收监手续。期满之日仍未收到续保决定书或收监决定书的,应当出具解除社区矫正通知书,通知批准机关,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第四十一条 暂予监外执行社区矫正人员刑期届满的,由监狱、看守所依法为其办理刑满释放手续。
第四十二条 社区矫正人员死亡、被决定收监执行或者被判处监禁刑罚的,社区矫正终止。
社区矫正人员在矫正期间死亡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自收到死亡证明书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出具死亡通知书,通知批准、决定机关,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
社区矫正人员被公安机关强制隔离戒毒、涉嫌再犯罪或者因余罪漏罪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的,公安机关应当及时通知社区矫正执行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和人民检察院。
第四十三条 社区矫正人员被解除矫正或终止矫正后,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司法所应当做好执行档案和工作档案的装订归档工作。
第七章 未成年人社区矫正
第四十四条 对未成年人实施社区矫正,应当遵循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针对其年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育需要等特殊情况,制定具体监督管理措施,采取有益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方式,开展思想、法制、道德教育和心理辅导,为其就学、就业等提供帮助。
第四十五条 对未成年人实施社区矫正应当与成年人分开,对其身份给予保护,矫正宣告不公开进行,保密档案内容,期满封存犯罪记录。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档案资料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但司法机关为办案需要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的除外。
第四十六条 对未成年人宣告社区矫正,应当通知其监护人参加,与监护人签订责任书,明确监护、抚养、管教等职责义务。
第四十七条 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的矫正小组应当有熟悉未成年人成长特点的人员参加。
第四十八条 社区矫正宣告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司法所应当根据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的基本情况、认罪态度和思想动态等,完成心理测试、需求评估和个体分析,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第四十九条 实施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社区矫正人员,适用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有关规定。
对犯罪时十八周岁以上二十五周岁以下的在校学生,应当参照关于未成年罪犯社区矫正的规定处理。
第八章 执法和法律监督
第五十条 人民检察院发现调查评估、交付执行、监督管理、变更执行等执法活动违反法律法规和本细则的,可以区别情况提出口头纠正意见、制发纠正违法通知书或者检察建议书。交付执行机关和执行机关应当及时纠正、整改,将有关情况告知人民检察院。
第五十一条 社区矫正人员的人身安全、合法财产和辩护、申诉、控告、检举以及其他未被依法剥夺或者限制的权利不受侵犯。社区矫正人员在就学、就业和享受社会保障等方面,不受歧视。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认真听取和妥善处理社区矫正人员反映的问题,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
第五十二条 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发现下级司法行政机关在执法活动中出现错误、偏差现象的,应当视情况提出口头纠正意见或书面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下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改正并将整改情况报上级司法行政机关。
第五十三条 在实施社区矫正过程中,司法工作人员有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等违法违纪行为的,依法给予相应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章 附则
第五十四条 司法行政机关和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当建立社区矫正人员信息交换平台。
第五十五条 不设县(市、区)的市级司法行政机关一并履行县级的职责。
第五十六条 本细则自印发之日起施行。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广东省公安厅、广东省司法厅之前印发的社区矫正规定与本细则不一致的,以本细则为准。
第五篇:河头司法所社区矫正三防工作汇报材料
司法所社区矫正“三防”工作汇报材料
为扎实推进社区矫正“防脱管、防漏管、防严重再犯罪”专项活动,确保建党90周年庆典活动期间安全稳定,河头司法所积极开展社区矫正排查和防范工作,现将工作汇报如下:
一、矫正对象基本情况
河头镇现有社区矫正对象
名,其中女性为
人,男性为
人;缓刑
人,假释3人,剥夺政治权利的3人;涉及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的人,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的10人,侵犯财产罪的3人,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的人。
二、活动情况 一是组织保障。
首先,河头镇于2011年2月8日成立了由副书记屈灵波为组长的社区矫正“三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社区矫正“三防”工作方案,并于同日举行了社区矫正“三防”工作动员大会。
然后,我镇在2011年村换届选举后,重新建立了各村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由新当任的书记为领导小组组长,村民主任为副组长,并且又重新建立了一支由由村文书、村妇女主任、中小学教师等组成的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配合河头司法所来确保基层社区矫正工作的扎实开展。
其次,建立司法所和河头派出所联动机制,每个月核对一次社区服刑人员名单,经常开展重点社区服刑人员的谈话活动,并且不定期开展社区服刑人员法制讲座和公益劳动。
最后,加强宣传教育和各部门联系。河头司法所会不定期的会同派出所、民政、妇联、中小学、多家企业等开展社区矫正有关法制宣传,让大家了解社区矫正有关知识,配合帮助社区服刑人员早日重新进入社会。
二是具体活动情况。
1、严格执行社区矫正“三防”工作方案,并且严格执行各种制度,特别是请销假制度,保证社区服刑人员遵纪守法,外出经商合法有序。并且对请假外出的服刑人员,不定期的进行电话回访,了解其行踪及思想动态。并且要求各社区服刑人员每月报告,交一份思想报告,对于外出请假的社区服刑人员,要求其每月寄回一份思想及活动报告。
2、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工作情况及家庭收入情况进行登记,了解其家庭经济收入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方便开展工作。
3、重点社区服刑人员共4人开展手机监控。
4、配合镇政府对剥夺政治权利犯的选举审查。
5、在河头镇的社区矫正教育基地和公益劳动基地开展社区服刑人员的集中教育和公益劳动,强化其法律意识,改造其思想观念。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我镇涉及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较多,而且大都是外地犯罪,因些,存在着法律文书衔接不及时的问题。
2、手机监控的问题。监控手机损坏、丢失后得不到及时修理和补充,也存在着充话费不及时而造成监控不到位的情况。
3、对剥夺政治权利犯实行各项管理无法律依据,因此造成剥夺政治权利犯管理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