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200字阅读延伸题学生版攻略
阅读延伸题总结
(标准答案、命题类型、命题用语、应对方案、答题技巧)
一、文言文
1、西城一模
T10.第Ⅰ卷文言文中,明崇祯帝认为黄道周“性偏执”,不是能够挽救时局的人。清乾隆帝却认为黄道周“立朝守正”,是“一代完人”。根据原文,联系现实谈谈你对黄道周的认...............识。不少于200字。(10分).
示例(9分)我同意乾隆的看法,认为黄道周是个能“立朝守正”的“一代完人”。作文针砭时弊,非有才者不能为;不与奸佞之人同流合污,非有志者不能为;忠言进谏,屡挫不改,非忠诚爱国者不能为;抵抗强权,维护百姓,非心怀仁爱者不能为。这些都是“立朝守正”的必备品质!虽因坚持己见偶显迂阔,但其秉持儒家礼法,规范皇上行为的理念和拳拳为国之心却不容否定。现实生活中如若有这样的官员,我们可能也会因其秉持己见、不合流俗而给出“性偏执”的评价,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正是有了沈浩那样的与世俗行为抗争的远见卓识与勇气,才有了对一个国家制度改革走向正轨的推动力量。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黄道周是“一代完人”。
2、朝阳一模
T10.阅读延伸题:第Ⅰ卷文言文中,唐邕两次直言进谏都得到了皇帝采纳,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结合现实,请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200字)(10分).........
示例(10分)唐邕两次直言进谏均得到了皇帝的采纳,皇帝听取他的意见,才能做到赏罚分明,治国有方。我认为,执政者应广开言路,善于采纳意见,才能更好地处理国家事务。齐王听取了邹忌的进谏,广开言路,才能使“燕赵韩魏皆朝于齐”。魏征直言进谏,皇帝采纳,以规范自己的行为。楚王听信佞臣,不善于纳谏,放逐屈原,自己也落得个首身异处的下场,这也是不纳谏的后果。在今日的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听证等制度使执政者更好地从人民当中获得意见,因为有此制度,才能使得代表们积极发言,从各个角度提出尖锐的意见和良好的建议,我们的国力也因此逐渐强盛。因此,执政者需善于采纳意见,才能更好地治国。
二、诗歌鉴赏
1、北京抽样测试《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
第13题:从这首词的结尾两句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这首词的内容。...............对这一形象进行评价。(200字左右)10分。....
示例(10分)全词最后一句勾勒出一位末路英雄的形象:家国破亡,前途未卜,寒风凛冽,只有他一人伫立在那里,坚毅地骑在马上任凭西风呼啸,孤独而悲壮。在祖国秀丽的大好 河山却被金人所占领的时候,词人壮志未酬,遗恨万千,同时饱含对家人和故土的思念,在俯仰之间叹息,不甘成为“磨灭英雄”。我认为,他这一形象刚直不屈,饱满有力,是一 个十分典型的爱国者形象,可以与“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辛弃疾相媲美。胸 中激愤难平,却又屡屡被现实所打击,“孤啸”尽显英雄之落寞。
2、东城一模:《一剪梅》(南宋)刘克庄
T12.这首词刻画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请选择其中的一个,结合诗句进行分析。(200字........................左右)(10分)
示例(9分)我选择王迈。友人远行,且于夜里离去,王迈不顾“天寒路滑马蹄疆”一直送到风亭。饯行畅饮、谈诗论文,王迈的真性情一览无余。王迈是热情的,要不然不会选择在如此艰难的夜晚紧赶慢赶只为送朋友最后一程;王迈是不拘小节,不展小情的,离别之
夜没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反之竟然如故友重逢一般大啖酒食。悲伤或许也有,但他却把它化作酒喝下,化作诗高唱,竟让人感觉不到一丁点儿伤感,说明他只想带给友
人更美好的回忆。而后,他又展露出更为豪放、疏狂的一面,与友人一起谈到兴起,无所
顾忌,更不理会旁人讥评嘲笑。好一位东床快婿王羲之的形象!王迈之个性世间少见!
②
3、海淀一模:《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叶梦得
T13.有词评家说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叶梦得的这首
词颇具豪放之风,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如景物描写、人物形象刻画、情感抒发等),对这首...............
词的豪放风格加以赏析。(200字左右)(10分).....
示例(10分)此词情感之抒发颇具豪放之风。作者起笔三句,写登楼远眺,所感却非离别
相思之愁。作者想起了谢安。“想乌衣年少”等七句,作者充满激情地描绘了当年谢安的英
勇,在对前人的赞赏之余,亦让人感到作者内心涌动的深情。下阙作者笔锋一转,由古及
今,感慨世事沧桑。一句“无处问豪英”,苍凉之处让人进一步接近作者心中之深情。尾句
“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将谜底揭晓,作者仿佛调侃谢安,实则在调侃自己——
一身报国热血,却终究不为人接纳。此等哀愁,作者表现得含蓄深沉,令人读而心惊,非
为杨柳岸,梦得自有东坡遗风。
示例(9分)本词的豪放风格十分典型,似是每一处景物描写都溢涌出一种豪放气概。起句
写词人登高远眺之景,视野雄浑开阔;继而遥想当年的淝水一战之景。“沸浪骇奔鲸”寥寥
几笔就将战景描绘得宏大有力。下阙视角变换,写八公山下之景,既有断崖草木的刚直峥
嵘,又有天空中的云涛吞吐,作者的豪放之气在博大之景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综观全词写
景格调,同东坡《赤壁怀古》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也仿佛于此震撼人心的雄伟之景中,窥探了词人的铮铮铁骨。其于绘景中挥洒的万丈豪情,令人为之动容。
①
4、宣武一模:《新城道中(二首选一)》苏轼
T13.对于这首诗第二联即第三、四句的评价,存在不同看法。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卷十 四云“
三、四(句)颇拙耳”;清人纪昀也认为这两句中的“絮帽”“铜钲”的比喻太俗气 .......
——“究非雅字”。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以你所熟悉的古诗词作品为例,写一段赏析文字 .....................
谈谈自己对“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中比喻这一修辞运用的评价。要求:观 ........
点鲜明,分析深入,表达得体,200字左右。(10分)
[参考作品:陶渊明《归园田居》(少
无适俗韵);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白居易《琵琶行》;苏轼《念奴娇》(大江 东去)„„]
示例(9分)我不同意纪昀等人对此两句诗的评价。苏轼这两句诗尽管看起来取譬浅近,但
是却把晴天云朵的洁白柔净和初升太阳的新鲜明亮写得形象生动、富有神采而且别具一格。作者进得山来,桃花笑柳条舞,一路喜气盈盈的感觉,全被这通俗易懂的比喻烘托了出来,与农庄风格、山行之乐相得益彰。苏轼不是不会运用比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
堆雪”便是他笔下不乏雅词的鲜明例证,而此处却不避通俗,显然是在追求一种与外物和
谐同化的意境,这与陶渊明以“狗吠”“鸡鸣”入诗的白描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构思
不惟不俗,反而俗中生雅,境界独到!
5、崇文一模:《读山海经》陶渊明
T12.对“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居于僻巷,常使故人回车而.........
去,和世人很少往来;另一种认为:车大辙深,此穷巷不来贵人,故人却常来。你更认同.............
哪种理解?结合本诗,并联系你学过的陶渊明作品,阐述理由。(200字左右,10分).......
示例(9分)我同意第一种解释。就本诗来看,陶潜所描绘的均是田园生活的乐趣,从繁茂的夏草绕园而生,到时归诗书的泛览流观,诗人俯仰啸歌,自得乐趣,岂需他人眷顾?故
诗人大概也愿意少与世来往,醉于风和景明的田园风光,乐琴书以忘忧,感自然之造化,思宇宙之宏大。再者,陶诗有云:“请息交与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这充
分说明他交往甚少并厌于交往,沉浸在情话琴书之了中。即使是身处闹市,他亦“心远地
自偏”,“悠然见南山”,况于穷巷乎?故第一种解释更合适。
三、小阅读
1、东城七校联考
T15、文中说:“„„艺术创作中,心有多大,则世界亦有多大,我悲物亦悲,我喜物皆喜,天.....
地万物无不着我之色彩”,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加以阐释。200字左右 ......
示例:(10分)
我联想到了对于同一事物,由于诗人的感情不同,往往会创作出感情完全相反的作品。
比如同样面对荷花,李商隐会吟出“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凄苦悲凉;周邦彦则会从“水面
清圆,一一风荷举”想到自己魂牵梦绕的家乡;还有人会发出“唯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
合任天真”的赞美。同样都是普普通通的荷花,却因着上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而展现不同的风貌。李商隐带着悲凄的感情,所以他看到的是被雨打落得残荷;周邦彦思念家乡,荷
花也就变成了他思念的寄托。所以,万物在作者眼中的不同皆因本人的内心情感不同。
2、东城期末
16、齐白石先生曾经绘一幅幅画,并提诗“蛙声十里出山泉”(见右图)。请你根据上文作
者对诗画关系的评述,评价这幅画。(200字左右,10分)......
在齐白石先生的画中,一条清泉从山间淙淙流出,间或有蝌蚪随流而下,水花飞溅,充满生机。这与所题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相映。画中实写山泉与蝌蚪,虽无蛙,却由
小小蝌蚪可知这蛙必隐没于石隙之间,而蛙声也就被人领悟,在心中响起。清泉而下,一
路奔腾,蝌蚪所游之处,不无蛙鸣,绵延十里。齐老赋予了画作山泉与蝌蚪,诗体“蛙声”与“十里”,引发了观画人的情感与遐想,以致话虽无声却心有蛙鸣,画虽不长却人之所想
十里。诗画沟通结合,相得益彰。于点滴间流露出齐老高远的艺术修养与境界。
四、大阅读
1、海淀一模:《水之经典》
T19.作者说九寨沟的水可以把虬枝沉木等洗涤得清纯洁净,如同脱胎换骨一般。其实,生..................
活中类似这水的人、事、物还有很多,他们滋养了我们的生命,净化了我们的心灵。请你...........
展开联想,谈谈你的认识。(200字左右)(10分)...........
示例(9分)好的文学作品就如九赛沟的水那般净化了我们的心灵。读一本好书便如同和一
位高尚的人谈话,书中蕴含的是作者的思想结晶与情感的辛酸,是社会百态,是世间炎凉。徜徉于书中,便仿佛与现实的物质世界隔离,没有金钱,没有欲望,有的只是精神的纯粹。因此在借助书这一平台与作者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汲取了生命的甘泉,净化了自我的心灵。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有了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的渠道,九赛沟不可能常去,但好的书籍
随手可得。这样我们就能构建一个坚固的精神世界来抵御物欲的侵袭。
示例(10分)梁衡笔下的冬日香山就是生活中可以洗涤灵魂的一种事物,冬日的香山,没
有尘器和人群,惟有一份沉静和稳重安详,脱离了草木妆点的香山的浩然正气总能引发我去到香山时内心的震动,它的静谧让我沉静下来思考,它的浩荡广阔使我摆脱城市市俗的喧闹静听那穿往的山风的音响,它的不加修饰令我感觉到清新,纯洁的自然的呼吸。人总
能从自然中领悟一份无争,一份自尊,一份傲然的气势,这山既为人们提供了心灵的荫蔽,又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从容,静谧的生存状态。
2、西城一模:《墓碑后面的字》鲍尔吉·原野
T19.文中说:“为词语流泪,说明他的血液曾经融化过汉字当中芳香高贵的成分。”联系
自身的读写实践,谈谈你对汉字“芳香高贵的成分”的体察与感悟。不少于200字。(10分).......................
示例(9分)汉字中芳香高贵的部分代表着中国名族文化。读陶渊明的诗我嗅到了清新淡雅的田园之香。质朴是他的文字中芳香高贵的成分;读苏轼、李白的诗我感到了他们那狂放
豪迈的激昂之情。阔达是他们文字中芳香高贵的成分;读鲁迅的文章我顿感锋芒冲破阴云,义愤填膺。犀利是他文字的芳香高贵的成分。他们的共同点便是写作时倾注了百分之百的情感于文字之上,反复推敲,终成名篇。而相比那些随意歪曲、作假的文字,它们成分的对比便映射着作者血液、精神、灵魂的天壤之别。
3、朝阳一模《危险的生命》(10分)
T19.文中金叶树的形象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和感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200字)...........
示例(8分)树干笔直,伞状叶盖,满身披着金甲的树在文中是力与美、坚强与磨难抗争的表征;是顽强的生命于困苦的险境之中不屈向上的形象;是生命之华美于灾难之丑恶的最
强烈的对比;也是象征了喀尔喀牧人的最美好的心愿,最深切的期盼。作者用“美则生,失美则死”来为金叶树的生命作结,在我们读来,金叶树的形象好像和中国人的形象结合在了一起:在连续发生的雪灾、地震、旱灾面前,中国人也体现了金叶树顽强、积极、面
向美好未来的坚忍。再恶劣的处境也打不垮一种奋争的精神,反而更衬托出来人的壮美!
作者对金叶树的形象的赞叹启迪我们要让自己、自己的民族能如金叶树一般,活着,且美,且不惧艰险。
4、宣武一模:《鹭鸶的国境》
T19.文章结尾写道:“白色的鹭鸶,在暮霭深处款款呼唤着„„”这里的“呼唤”,从本文 .....
来看可能指哪些内容?请任选其一,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对文中的“呼唤”作出领悟和阐 ..............
释。要求:观点明确,有必要的阐发与分析,表达得体,200字左右。(10分).
示例(9分)在我看来,文中的呼唤指的是一种对于人们内心中朴质、宁静的呼唤,作者久 离养育自己,让自己的人格成为芬芳泥土的延续的农庄,而过久沉溺于繁华都市的浮躁中,内心渐渐失去了一份朴质纯净。而对于我们当代都市人来说,同样是对我们内心深处宁谧淡泊 的一次呼唤。久居闹市中的我们眼中或许充斥着利与欲的诱惑,我们忽视着源于内心深处人类 最本质的纯净,于是,当来到“鹭鸶的国境”时,那鹭鸶才会眼中充满着一份对人心底质朴的 呼唤,这呼唤告诉我们,是时候远离那利欲纷扰,来苗栗田间洗涤一下我们的心灵了。
5、崇文一模:《在这里,看到不同的鲁迅》
T19.第九段提到“在今天听来,鲁迅这番话仍有不寻常的意义”,联系现实,谈谈你对“不......
寻常的意义”的看法。(200字左右,10分).........
示例(9分)鲁迅认为,美术的真谛在于发扬真美,以娱人情。此话颇为有理。美术,本身
就是创造美的过程,人们正是在美的创造过程中陶冶性情,获得价值的。而如果急于见利
致用,把美术当成了一种获取利益的工具,便不是在创造美而只是在追逐诱惑了,更与陶
冶性情的宗旨背道而驰。想现在很多从小学艺术的孩子,其家长都抱着望子成龙的心态,巨大的压力不仅使孩子根本无法感受艺术之美,而且会给孩子很多世俗功名的暗示。从艺
之人不能喜爱艺术,那么艺术就和拉车之人的洋车毫无两样,都是劳累身心的器物罢了,艺术不会有成就,人心也不会幸福。
示例(10分)鲁迅“发美术之真谛,起国人之美感”这一对美术教育的主张,在“见利致
用”的现今,就如警钟一般发人深思。当今社会中,美术和音乐这类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方式却成为人们为自己的履历增高添彩的手段,而在这种心态下塑造出的“高超技艺者”鲜少有真正打动人心的力量。正是人们的急功近利和扭曲的价值观把本来纯净的教育变成一种功利性极强的折磨。美术和音乐的教育本身只是为了正确引导人们天性中迸发出的爱
与激情,鲁迅对美术教育的主张也指明了这一点。而这种对艺术的纯粹追求也正是当今社
会缺少的。
6、北京考试院抽样测试:《重峦叠嶂间的田园》
T19.作者说“文化上的高峰有时候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而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人们心间。”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本文之外的例子谈一谈。(200字左右。10分)...............
示例:(10分)一个天才被埋没,一种高品位的文化不被认同,这种现象令人深思,我认为
其原因主要是当时人们的认识和理解不能达到一定的认知高度,抑或是流行的价值观限制
了人们的判断。(解说句意,表明思考)//梵高的“向日葵”被日本电信以上亿美元收购,而这位才华横溢的荷兰画家生前仅以低贱的价格卖出过几幅画,最终在饥寒贫困中发狂死
去。(举例)//梵高的悲剧恰恰反映出人们拒绝认同不被主流看好的文化,而伟大的作
品往往会超越一个时代。人们人云亦云和追求轰动效应的心态导致他们不愿静下心来体会
那些看似平淡、边缘的艺术、文化。(分析说理)//唯有真正安静下来用心观察体味那些被
忽略的美,才可能成为先觉者,才可能去理解认同那些伟大的作品。(表述完整,有条理)
7、海淀期末:《菊痴》(10分)
T19.不参加花卉协会,不给其他菊花爱好者一根一枝,以免谬种流传:老菊头的这种做法,有人认为是一种对事物纯正品质的坚守,可以理解;也有人认为这种行为反映出一种狭隘的保守意识,所以不应提倡„„请联系现实,谈谈你对生活中类似行为的看法。(200字左右)......
示例(9-10分)老菊头坚决不让谬种流传,正是对事物纯正品质的坚守,可以理解。劳斯
莱斯始终坚守精雕细作的工艺,至今仍保持名车桂冠;而三元等厂家没能如广告般严把品
质关,最终砸了自己的品牌。对品质的坚守,也是对信念、人格的操守。然而,坚守品质
并不意味着闭门造车,老菊头正是因为对绿荷过分狭隘的保护才导致她芳魂去矣的悲剧。
过于保护正宗,就会失去与新事物发展联系的机会,无法与新时代相适应。我们要坚守品
质却不能固步自封,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坚守中革故鼎新。
8、东城七校联考《流浪的河流》
T19.本文的作者从一条细细的河流领悟到“流浪是一种生命成长,奔向成熟的过程”。在生
活中,有些看似平凡普通的事务,却常常蕴含生活的道理,人生的智慧。请你根据自己的................................
生活阅历,谈谈一花一木,一人一事等等平凡物象给你的感悟。(200字左右)(10分)...................
示例(9分)蝉要经过漫长的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孵化、成熟,但它们可以飞行,可以有树
上鸣叫的时间却只有七天,然后便将迎来生命的终结。在这七天里,它们在夏季的烈日下
不倦地歌唱,像是在展示它们灿烂的生命,用最张扬的方式迎接灭亡。蝉的生命历程提示
我,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也不必刻意追求一生的辉煌和荣耀,就算人生的大部分是苍
白又疲惫的,就算经历了漫长的等待,但只要有一次实现梦想、绽放光芒、尽情享受生命的机会,纵使它很短暂,对于这趟生命之旅也足够了。
9、西城期末《城市的气味》
T19.文中说,“一个城市的气息,其实是一个城市的精气神”。请你从“气”味的角度,描........
述你所住城市的气息,表现出其所具有的精气神。要求不少于200字。(10分)..................
示例:(9分)我所居住的城市气息是多元化的。秋天是银杏的香气,成熟的芬芳,那叶金
黄如小小一把扇子,秀丽温润。冬天的北京是温暖的烤白薯味儿,路边昏暗灯光下,小贩
清脆叫卖,热气腾腾中弥布家的温馨。清晨的北京是一缕香茶,四合院里伴着头顶的鸽哨,就着槐树落蕊似有还无的绵绵缭绕,香气沁人心脾。傍晚的北京是一片静谧,你可以闻到
植物的气息,泥土的潮湿,小草小花站着露水透出清甜味道,静静地不多言语,你可以呼
吸远处西山的青翠,安享近处什刹海的碧波荡漾。这就是北京的气息,时而温婉,时而热
烈,时而刚毅,时而沉静。我爱着城市的气息,正如我爱它的精气神。
10、东城一模:《乐书》 T19.文章第二段中作者说,“陶渊明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金圣叹读到《西厢记》‘不瞅人待怎生’一句,感动得三日卧床不食不语。这都是读书的至高境界。”请你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谈谈你对“读书的至高境界”的体会。(200字左右)(10分).....................
示例(9分)我认为,读书的至高境界在于读者的情感能与书中人物的情感融为一体,共同欢笑,共同悲伤。遇见了令人感触颇深的语句,便一读再读,反复回味,难以忘怀。《红楼梦》中黛玉在宝玉迎娶宝钗之时,焚毁书稿,含怨死去的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回忆。这一回中,宝玉被蒙在鼓里,对所娶之人全然不知,尽自欢喜,怡红院的热闹喜庆与潇湘馆内的凄凉绝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黛玉的悲伤、愤慨与绝望仿佛冲出了纸面将我包围。生无可恋、焚毁诗稿,将平时珍视的东西扔进火盆,这样激烈的行为令我也感受到了无尽的绝望和悲愤。反复的回顾这一回,每看一次便悲伤一次,我想,若读书都与书中人物情感相通,便是读书的至高境界了。
示例(9分)读书有很多境界。据我浅见,陶渊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为“入境”,即书我一体,世间万物也淡忘在九霄之外;金圣叹读书感动得三天卧床不食不语为“至境”,即已将自我全然融于书境之中,并以书的悲欢离合来影响自己的起居生活。自己的意识与书浑然一体,这便是读书的最高境界。在我看来,达到入境的读书人是幸运的,因为能够像范仲淹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与书本结友,忘尘世度外的人必然是潇洒的;而至境之人是幸福的,能将书我融会贯通,叹项公之悲壮,哀杜公之惆怅,蓦然回首,那人已在灯火阑珊处。这种豁然贯通,会心之乐,非一朝一夕可以品乐的完。
北京市抽测题19题的评分细则:(一定要参考!应该同高考评分标准)
1、释句(2分)
2、表述所触发的思考(2分):
3、围绕“你”的思考做简单论述。援引的例子恰当(2分),能对例子做准确分析(2分)。
4、语言表达准确、流畅、精彩(2分)。
5、每少30个字扣1分,每错两个字扣1分(重复错字只算一个)。
必须注意的事项:
1、审清题干,理解题意,找准题眼。
2、摆明观点。前后照应,两次扣题。
3、阐释分析,善于联想,类比合理。
4、强化表达,用语精到,层次清晰。
5、书写工整,杜绝错字,不必空行!
第二篇:阅读延伸题
“阅读延伸题”——的思辩与文采
(命题类型、应对方案、答题术语、解题技巧)
同学们,从2010年开始,北京高考《考试说明》新增了对于考生探究能力的考查,在古诗文阅读中具体表述为以下两个考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与评价;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与阐释。在高考试卷中有两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一、读懂文本,读出自己
阅读延伸题一般考查两个要点,一为读懂文本,就是要考查考生对于所给文本的理解,对于作者观点情感的分析;一为读出自己,就是要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延伸开去,阐发自己的感受。
二、基本写法
一般来说,所写文字要求在200字左右。从表达方式上看,一般侧重议论,所以建议考生采取总-分-总的写法。先总说,即首先根据题意明确自己的观点。再分说,这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两个环节展开,大体上可以先结合试题要求有指向地解析文本,再基于考生自己的积累和生活经验延伸开去,进行阐发。最后再总结,或小结观点,或升华认识。
三、树立表达意识,追求语言精彩
‚阅读延伸题‛200字左右的文字中,语言表达的效果对于考生观点的阐发极为重要,所以在回答阅读延伸题时始终要突出表达意识,追求语言的表达效果。
四、明确评价要点
观点明确,联想合理,分析精当,语言通顺,这四个方面是评价的要点,表现得好应该能评为8—10分。考生在答题时应该体现出以上四点。
五、借鉴优秀示例,完善提高
两年来,在每年各区的模考中,出了一些比较好的阅读延伸题,有很多同学写出了精彩的语段。考生们要借鉴优秀示例,通过比对,发现自己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加以弥补。
下面就我们平时一二模中出现的特色试题和优秀答案,一起学习与突破。
一、启示型
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有所侧重向外联想,联系现实。
1.作者说‚摆放好自己,默读史铁生的文字,感受生的气息‛,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200字左右)(10分)
评分标准:[10分。表明观点,1分;语句理解,1分;联想思考,5分;语言表述2分;结构层次1分。]
这句话让我觉得人生可能不完美,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享受人生的喜悦。只要我们可以用乐观豁达的心态笑看人生,‚残缺‛的生命又奈我何?史铁生的顽强田老师语文精讲精练——助同学们成就高考梦想 与乐观令人深思,他可以欣赏自己不完美的身体,还可以享受生命中的喜悦。//我们也可以。就像桑兰那样。前一秒还在竞技场上跳跃,这一秒就注定后半辈子与轮椅为伴。不过我们看到她给予社会的不是抱怨而是一直地灿烂微笑。坐在轮椅上的她给了社会一种乐观豁达的力量。我们就要这样。生命本不可能完美,我们能做的决非自怨自艾,而是享受其中的精彩,笑对人生!
[10分。表明观点,1分;语句理解,1分;联想思考,5分;语言表述2分;结构层次1分。]
‚我‛在史铁生的文字中感受到他面对磨难的乐观态度和对生命的思考。我认为,面对磨难,我们需要用乐观化解,收获幸福。苏轼几经波折,依旧‚一蓑烟雨任平生‛,在磨难中感悟人生;邰丽华天生残疾,但用笑容诠释出千手观音的美丽。还有霍金、张海迪… … 挫折磨难并没有磨去他们的意志,反而他们可以乐观处世,用良好的心态迎接生活的辛酸、艰难。三浦凌子说:‚天上总有乌云,但乌云的上面,总会有太阳的照耀。‛ 让我们把乐观作那驱散阴霾的阳光,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
[10分,亮点:文采!表明观点,1分;语句理解,1分;联想思考,5分;语言表述2分;结构层次1分。
读史铁生的文字,寻找生的气息,寻找感恩之情,寻找开朗的阳光。/以史铁生之文字为镜,我们可以知生命之笑容;以史铁生之文章为镜,我们可以知快乐的旋律;以史铁生这文章为镜,我们更能懂坚毅开朗的含义。/ /身体残疾无以走天下,却可读书观四方。疾病缠身无法览苍穹,却可开心读心语。困苦、艰难、伤痛等世间一切灾难与失落的代名词在史铁生这里都化为了缕缕阳光,汇入他的心脾。/中年人尚且如此,何况我等如日初之阳的少年?生命本有苦难,用笑容去化解;生命本有伤心,用开朗去脱离;人生本有不足,用爱去填满。
[10分,亮点:文采!表明观点,1分;语句理解,1分;联想思考,5分;语言表述2分;结构层次1分。]
2.文中金叶树的形象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和感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0分)
评分标准:金叶树形象特点2分,观点2分,分析4分,语言2分。那生长在火山口漆黑的斜壁上的金叶树是绝处逢生的象征,是勇者的完美诠释。在黑森林的地狱入口只有金叶树生长是因为金叶树有坚定的信念与十足的勇气。/树犹如此,人固亦然,文王被拘禁在羑里时推演了《周易》;孔子在困穷的境遇中编写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后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写出了《国语》;孙膑被砍去了膝盖骨,编著了《兵法》;吕不韦被贬放到蜀地,有《吕氏春秋》流传世。他们带着信念与勇气与磨难中成熟,在磨难中大放异彩。//人犹如此,国固亦然。一个国家要想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能够从国家的屈辱史中走出来,必须能够从困境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勇敢面对国家的困境。/由此观之,勇者的完美诠释是无论任何境况,都有坚定的信念与十足的勇气。
金叶树在逆境中坚强的挺立着。火山口,那是个多么危险的地方,随时都会有岩浆喷发,但金叶却依然在那里坚持着。就像霍金,全身能动的只有那根小小的手指,但他却用那根手指,敲击出了震撼人的文字。邰丽华,年轻貌美,却耳不能闻,但她没有选择自杀。一支千手观音,她把她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虽然失聪,但她不惧怕。还有扬光等等。他们都是站立在生命的刀刃上,都站在无界田老师语文精讲精练——助同学们成就高考梦想 2 的黑洞边。但是他们没有害怕会跌落,他们尽力用自己短暂的人生,描绘出多彩的世界。我们要像岩边的金叶顽强地挺立着。
3.阅读延伸题:第I卷文言文中,唐邕两次直言进谏都得到了皇帝采纳,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结合现实,请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200字)(10分)
评分标准:观点2分;联系文本2分;分析4分;语言2分。我认为人都应有虚心接受别人意见的心。唐邕两次直言进谏都得到了皇帝的采纳,这从侧面体现了皇帝的虚心。倘若皇帝不虚心,唐邕的谏言就很可能不被采纳,皇帝损失的不只是一位贤臣,而且会错失改正自己的机会。现实生活中,不虚心的人很多。有的人认为老师的才智不比自己强多少,就不虚心求教,有的人还盲目自大,以为山外没有山。在我看来,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虚心不是降低自己,而是提高自己素质的必备。人只有虚心,才能借别人这面镜子看清自我的不足。人只有虚心,才能改正错误,在成功的道路上愈走愈远。
皇帝多次采纳唐邕的进谏,从而振兴国家。这使我想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虚心听取他人建议,才能发现不足,完善自我。齐王正是因为接受了邹忌的进谏,最终‚战胜于朝廷‛。后主刘禅也是接受了诸葛亮的《出师表》,才能禅补缺漏,才能使行阵和睦。可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是何其重要!是的,在我们的成长之路上,听取他人意见并虚心改正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提高。所以我认为,当别人指出我们的缺点或错误时,我们应该虚心接受并改正,才能不断完善自我。
二、评价型
向内挖掘,结合文本对事物、形象作出评价,分析美丑、高下、优劣、好坏、真假。
4.阅读延伸题:第I卷文言文中,唐邕两次直言进谏都得到了皇帝采纳,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结合现实,请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200字)(10分)
评分标准:观点2分;联系文本2分;分析4分;语言2分。文中唐邕两次进谏都取得了成功,除了因为他有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他有勇气。当皇帝酒醉言曰要杀范洪时,全朝只有唐邕有勇气出来直言进谏。在军人负担重时,亦只有他有勇气进谏,使军人减负。如果他没有勇气,这一切便都是空谈。观唐朝盛世,魏征是一位大功臣,他直言进谏,是唐太宗如得明镜,得以自省。若他没有勇气,便不敢直言进谏,那又怎么会有盛唐之景呢?所以勇气,是成功的基石,在现下,我们亦应拿出勇气,不畏艰险,迈出脚步,走向成功!
5、第Ⅰ卷文言文中,明崇祯帝认为黄道周‚性偏执‛,不是能够挽救时局的人。清乾隆帝却认为黄道周‚立朝守正‛,是‚一代完人‛。根据原文,联系现实谈谈你对黄道周的认识。不少于200字。(10分)
(1)对黄道周的认识(不必局限于题干的观点)(2)联系原文,(3)联系现实(4)总结
我认可乾隆帝‚立朝守正‛,‚是一代完人‛的评价。黄道周作为朝廷大臣,立身行事总是以国事为重,一切出以公心,而且重规则讲伦常,这样的人是国家的基石,社会的栋梁。我们现代社会也需要这样的贤者,当今社会,事故不断,从苏丹红到三聚氰胺,从豆腐渣工程到层出不穷的矿难,之所以会出现这些悲剧,田老师语文精讲精练——助同学们成就高考梦想 就是因为主事者缺少公心,缺乏规则意识,或缺乏为正义据理力争的勇气。如果我们社会能多一些黄道周这样的为官者,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更安全,我们的家园一定会更美丽。
我认为黄道周是一个一心为国之人。他认为诛杀大臣有伤国体,便不顾个人安危,两次上疏;他认为苛刑重法无益于治理天下,便上疏直批首辅。他完全做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而今天,我也经常被这样一些人感动:小岗村书记沈浩同志为了小岗村人民的小康生活奔波操劳,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少数民族带头人龚曲此里,为了民族的团结走过无数的自治区,对他们讲述祖国岁少数民族的热爱,他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是的,中华民族从来都不缺少‚黄道周‛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国家的热爱,他们就是民族的脊梁
我认为黄道周有些固执,不知变通。当时天下大乱,杨嗣昌等人虽在服丧期间,但若有真才实学,回朝当政也未尝不可。而黄道周却以不合理礼法而反对,实在迂腐。客观情况总是不断变化的,若一味拘泥于‚祖规‛‚旧制‛,怎能不碰壁?比如去年冬天北京突降大雪,政府当即决定中小学放假一天,以缓解交通压力。试想,如果政府有关部门像黄道周那样墨守成规,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多少不便。当权者就应该能够审时度势,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政策。所以,我认为黄道周过于迂腐,不知变通,不值得推崇。
三、理解型
谈对某一事物的理解、认识。
基本思路:明确观点:这一事物是什么分析阐释:为什么是;得出结论
6.第⑨段提到‚在今天听来,鲁迅这番话仍有不寻常的意义‛,联系现实,谈谈你对‚不寻常意义‛的看法。(200字左右)(10分)
观点明确2分,能联系文本和现实充分阐释6分,表达通顺2分。文本:
1913年,任职教育部佥事的鲁迅在《教育部编纂处月刊》上发表了《拟播布美术意见书》,集中阐述了他对美术教育的观点。他指出‚美术之用‛在于‚表见文化‛、‚辅翼道德‛和‚救援经济‛,尤其在‚救援经济‛一条,鲁迅的见解可说是超越时代的,他以为‚品物材质,诸国所同,其差异者,独在造作……故徒言崇尚国货者末,而发挥美术,实其本根。‛这与我们今天‚创意文化产业‛的要义是毫无二致的。尽管鲁迅早已深谙‚美术之用‛,但对于美术教育,却并不‚沾沾于用‛,他以为,美术的真谛在于发扬真美,以娱人情,而美术的‚见利致用‛,‚乃不期之成果‛。因此他主张将美术‚传诸人间,使与国人耳目接,以发美术之真谛,起国人之美感,更以冀美术家之出世也‛。
角度:
1.批评教育过于功利的弊端;
2.艺术、体育等只有普及才能真正出现名家大师;
3.学习艺术的真谛在于激发热爱,培养美感,有益于人生修养。思路:
明确观点——‚不寻常意义‛是什么;分析阐释——结合文本;——联系现实;得出结论。
答案示例:
田老师语文精讲精练——助同学们成就高考梦想 不寻常的意义在于美术教育重在培养人的美感,有益于人生修养。/鲁迅先生的真知灼见至今仍能针砭时弊!美术启蒙教育不能过于功利,鲁迅先生告诫我们过高的期许和‚沾沾于用‛,只会破坏了孩子天性中的爱,不仅不能造就真正的美术家,反而错失了美术的真谛。//反观我们现代,很多家长过早的将孩子送去学习音乐、艺术、体育,不顾孩子的天性和兴趣,只追求证书和级别,往往会使很多孩子后来失去了热爱和人生的趣味,物极必反。
7.文章第二段中作者说,‚陶渊明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金圣叹读到《西厢记》‘不瞅人待怎生’一句,感动得三日卧床不食不语。这都是读书的至高境界。‛请你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谈谈你对‚读书的至高境界‛的体会。(200字左右)(10)
评分标准:合理解读原句含义2分,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4分,语言顺畅2分,语言有特色2分
思路:明确观点——‚读书的至高境界‛是什么;分析阐释——结合文本;——联系现实;得出结论。
读书好比品茶,一丝清苦,一缕甘甜,需要用自己的灵魂去寻找、去体味;书中深刻的言语如同一柄重锤,能时刻敲击着你的思想,让你有所感悟,这便是读书的至高境界。/读书,让我领悟到‚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坦然;读书,让我体会到‚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读书,让我触摸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骨……正如文中所说,‚经常读书,接触的都是别人的精华。‛/让我们多读书,从清幽的墨香中聆听古人的智慧,从白纸黑字间看到他人高贵的品格,在清灵明净的书海中一步步成长。
我认为‚读书的至高境界‛是深刻领悟到书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和精神并内化为自己的感悟。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到的是保尔•柯察金那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永不言败的毅力。于此我学会了用坚强克服困难,用毅力战胜挫折,用坚定不移的信念超越自我;读《小公主》读到的是萨拉纯真的善良和坚守自我的勇气。于此我学会了用真实的善良感动黑暗,用纯真的气质温暖邪恶,用无尽的勇气坚守自我。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的世界是博大的,是浩瀚的,是永无尽头的,让我们于书的世界中选取精髓,充实自我。
8.文中说:‚为词语流泪,说明他的血液曾经融化过汉字当中芳香高贵的成分。‛联系自身的读写实践,谈谈你对汉字‚芳香高贵的成分‛的体察与感悟。不少于200字。(10分)
准确理解芳香高贵的成分,2分;联系阅读或写作实践,2分;芳香高贵的情感和意境表现等等文化意味,4分;语言简明连贯得体,2分
思路:明确观点——‚芳香高贵的成分‛是什么;分析阐释——结合文本;——联系现实;得出结论。
为词语落泪,说明我们对文字中蕴含的深情拥有共鸣。汉字中的‚芬芳‛与‚高贵‛是它饱含的令人为之动容的真情实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是忠臣的自白,是忠贞的完美诠释;‚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是对‚孝‛的完美解答,如此深情,让汉字有了灵魂,让人落泪;‚忆芳年,两少年嬉戏,友情弥深‛让人读之落泪,如此深情,感人肺腑。人世间的伟大情感,凝结于汉字,汉字因此有了灵魂,并将长久地散发芬芳、高贵的气息。
汉字中那些芬芳高贵的成分是汉字的精华,它们短短几字,极为简洁却饱含真情,能打动千百年来读者的心。‚采菊东篱下‛读之可与五柳先生共享陶然;‚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读之可与王维共品寂寞;‚生风破浪会有时,直挂田老师语文精讲精练——助同学们成就高考梦想 云帆济沧海‛读之可与诗仙一起书法万丈豪情;‚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读之可与东坡居士一起笑看人生。这些芳香的文字得以传唱千年,就是因为它承载的真情,只要这类真情存在,这些文字就能世代传唱。
我想,这‚芳香高贵的成分‛就是文章中所融入的至诚情感吧。好文章借以取胜、借以打动人心的并非华丽的词藻,而是背后流露出来的缕缕真情。在我的阅读经历中,为之动容的文章不乏其数:《陈情表》中李密对祖母的至诚孝心读来让人心酸;《出师表》中一代老臣诸葛亮对少主的殷殷嘱托读来让人落泪,《也许——葬歌》中闻一多对早逝的幼女的无限哀思读来令人断肠。还有李白、苏轼的诗篇,它们或乐观豁达或傲骨嶙峋,但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源自内心发出的声音。这样的饱含真情的感人肺腑的文字,具有无穷的魅力,是汉语的精华。
我认为‚芳香高贵的成分‛指的就是人世间的真情。当一个人为词语流泪,那么说明他的血液曾经融化过汉字当中芳香高贵的成分。是的,我们的血肉之躯必定能会意到文字中的秘密与真谛。文字承载真情,承载力量。李清照将点点滴滴的愁情寄托于凄凄惨惨戚戚的文字中;苏轼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乐观豁达寄托于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文字中;屈原将无比深切的爱国之情寄托于子魂魄兮为鬼雄的气壮文字中。文字的力量就是真情的力量,我们尽体味其中的芳香高贵。
9.文章结尾写道:‚白色的鹭鸶,在暮霭深处款款呼唤着……‛这里的‚呼唤‛,从本文来看可能指哪些内容?请任选其一,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对文中的‚呼唤‛作出领悟和阐释。
要求:观点明确,有必要的阐发与分析,表达得体,200字左右。(10分)观点,2分;阐发与分析,5分;表达,3分(达到字数要求且无语病,1分;连贯、精彩各1分)
思路:明确观点——呼唤什么;分析阐释——结合文本;——联系现实;得出结论。
提示角度:
①呼唤对农庄素朴美的发现;
②呼唤游子回到母亲、故乡的怀抱;
③呼唤游子对走向衰微的家乡的负载、救助; ④呼唤人们能够感激且欣赏自己的家乡; ⑤呼唤人们选择一种面对现实的生活; ⑥呼唤人生的许多旧梦能够重温;
⑦呼唤人们探访、品味朴素平凡生活中那些未知的东西; ⑧呼唤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对生活不断形成新的感悟。
鹭鸶在呼唤着我们坚守曾经的梦想。是的,‚眼前的农庄,矮檐长墙,白屋绿荫,掩藏着一个旧梦‛。习惯了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忘却了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被风沙遮盖住的眼睛逐渐看不清天堂的模样。当我们长大,当我们再也压制不住想飞的渴望,我们肆意地展开翅膀。寻找、受伤,我们一路走来。但是,活,要坚守梦想。世界上,有太多人的虚伪,我们撇撇嘴,始终用最不屑的眼神凝望着浮华。小小的身躯,填充着最最骄傲的灵魂,用生命尽情打击,与梦想上刻下深深的咒文。送给世界一支羽毛,向过去和未来呐喊,那是来自坚守者心中不可思议的歌唱。
田老师语文精讲精练——助同学们成就高考梦想 6 10.作者说九寨沟的水可以把虬枝沉木等洗涤得清纯洁净,如同脱胎换骨一般。其实,生活中类似这水的人、事、物还有很多,他们滋养了我们的生命,净化了我们的心灵。请你展开联想,谈谈你的认识。(200字左右)(10分)
观点明确2分;联想合理,分析精当分;语言通顺 2分
思路:明确观点——什么人、事、物滋养了;我们的生命,净化了我们的心灵;分析阐释 ——联系现实;得出结论。
答案示例:
九寨沟的水可以把虬枝沉木等洗涤的清纯洁净;而声情并茂的文字可以让我的心灵得到最为纯净的荡涤。看,余秋雨先生用深邃而精辟的文字令我去探寻安敦煌的奥秘。三毛用写实而又不失细腻的文字带我一路穿过西班牙,迎着撒哈拉的热风聆听那悲惨的哭泣;张爱玲用轻灵而厚重的文字吧我带到旗袍摆动,人力车穿行的旧上海,使我在故园中得到启发,灵魂为之升华。文字滋养了我的生命,净化了我的心灵,从文字中我读出了‚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自信;读出了‚我自横刀冲天笑‛的无谓;读出了‚留的残荷听雨声‛的宽容。文字提升了我的文化素养,升华了我的灵魂。
像九寨沟的水一样,美妙的诗篇也滋养了我们的生命,净化了我们的心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与豁达,扫去了我们内心的狭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和轻松,抹去了我们内心的急躁不安;‚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中万物都将归逝的自然,教会了我们随遇而安的坦然……是这些诗篇,让我们远离现实尘嚣,回归自己纯洁透彻的心灵,是这些诗篇,让我们重新领悟内心的本性。他们像水一样,滋养了我们的生命,让生命重新焕发生机。
九寨沟的水可以把虬枝陈木洗涤得清纯洁净,如同脱胎换骨一般。在我们的生活中,纯洁的友谊也想九寨沟的水一样,滋养着我们的生命,净化着我们的心灵。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朋友会第一时间赶来帮助我们;当我们悲伤难过的时候,朋友会善解人意地耐心开导我们;而当我们取得成功时骄傲自满时,朋友会以‚胜不骄,败不馁‛的道理善意地提醒我们……朋友,不仅是我们生活中的支撑,更是我们心灵上的良师。而我们的友谊,便像那清澈的流水一样,滋养着我们的生命,净化着我们的心灵。
四、赏析型(紧扣诗歌)1.欣赏分析他人的评价
2.欣赏分析诗歌的形象(人物形象,自然景象)
3.欣赏分析诗歌的意境。(赏析特点,结合思想感情)4.欣赏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赏析作用,写出什么)
5.欣赏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赏析特点,豪放飘逸,沉郁顿挫)1.欣赏分析他人的评价
11.宋代梅尧臣评价‚鸡生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解。(200字左右)
解题思路:对梅尧臣评价的总的认识;结合诗句分析‚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结合诗句分析‚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总结。
写景的特点:景中含情
田老师语文精讲精练——助同学们成就高考梦想 7 我赞同梅尧臣的评价[点明观点]。//[角度一]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作者旅外早行,所见之景很多,所以难写;/作者选取代表典型景物的五个名词性短语,不着一个动词,却简洁而又全面地描摹出旅途见闻,营造了悲凉孤寂的氛围/。[角度二]这两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表面上写旅途景色,实际上既含有‚早行‛的条件,又含有旅途的艰辛和羁旅的愁思/,作者固然是‚早行‛,但板桥上的‚人迹‛,分明表示‚更有早行人‛,作者似乎在惊佩,似乎在懊恼,但都表达出急于归家的迫切心情。//寥寥十字,言有尽而意无穷,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总结]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在艺术上和内容上都堪称佳作。//(总评)一方面,作者通过描写鸡声与清晨的寂静氛围有机结合,以有声衬无声。作者视角由仰视明月到俯视板桥,全方位地展示清晨乡村的清寂景色。//(写景的特点)另一方面,通过对鸡声、孤月、板桥、清霜的描写,营造了孤独寂寞的气氛,完美地衬托出作者此时内心的情感。作者孤身一人,行走在孤月之下,清霜之上,一个行人的形象生动地跃然纸上。//(景中含情)虽着墨不多,却字字珠玑,难怪连著名评论家梅尧臣也为之折服。(总结)
我赞同梅尧臣的评价。// [点明观点]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作者选取代表典型景物的五个名词性短语,不着一个动词,却简洁而又全面地描摹出旅途见闻,使人如临其境。//这两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表面上写旅途景色,实际上既含有‚早行‛的条件,又含有旅途的艰辛和羁旅的愁思,作者固然是‚早行‛,但板桥上的‚人迹‛,分明表示‚更有早行人‛,作者似乎在惊佩,似乎在懊恼,但都表达出急于归家的迫切心情。//寥寥十字,言有尽而意无穷,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总结]
12.对‚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居于僻巷,常使故人回车而去,和世人很少往来;另一种认为:车大辙深,此穷巷不来贵人,故人却常来。你更认同哪种理解?结合本诗,并联系你学过的陶渊明作品,阐述理由。(200字左右)(10分)
答案示例:
(一)我同意第一种理解。这首诗中诗人尽情表现他归隐之后耕读的乐趣,描写朴实清幽的自然之美,在这种意境下,不应该有外人打扰。陶渊明远离官场,昔日的朋友不再和他来往,表面上他们的豪华车驾被陋巷所阻隔,实际上正表现陶渊明与他们的人生追求不同。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曾说‚请息交以绝游‛‚复驾言兮焉求‛,在隐居生活中,他更愿意和村民畅谈农事,‚欢言酌春酒‛‚悦亲戚之情话‛,因此,把‚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理解为昔日朋友不再往来,更加符合陶渊明隔绝尘俗的喜悦心情。
(二)我同意第二种理解。这首诗中诗人主要描写的是归隐后的田园之趣。陶渊明远离官场,官场中的人不再和他来往,他们的豪华车驾被陋巷所阻隔,用此与老朋友却常常前来形成对比。陶渊明向往的生活是‚悦亲戚之情话‛,本诗中也有‚欢言酌春酒‛之句,表明诗人并不是不愿意与人交往,而是拒绝与官场中人来往,因此把这两句理解为达官贵人不再往来,而老友频来,更加体现陶渊明对‚俗韵‛的鄙视和对朴素生活的赞美。
2.欣赏分析诗歌的形象(人物形象,自然景象)
田老师语文精讲精练——助同学们成就高考梦想 8 13.这首词刻画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请选择其中的一个,结合诗句进行分析。(200字左右)(10分)
评分标准:结合诗句2分,概括诗人形象2分,分析合理4分,语言有特色2分。
本词刻画了刘克庄这样一位豪放不羁的词人形象。首句‚束缊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尽管寒风刺骨,但衣囊可抛,诗人心中的理想不能丢,这是何等的豪放与洒脱。‚酒酣耳热说文章‛,词人不与友人依依惜别,而是畅谈文章,畅谈理想,并‚惊倒邻墙,推倒胡床‛,简直豪迈之至。末句更是发出‚疏又何妨,狂又何妨‛的狂放之言词人运用了反复、反问的修辞,直抒胸臆,对那些旁观者强烈地表达出自己的坚定态度,可谓狂上加狂,雄放恣肆,豪情激越。整首词字里行间奔涌的是诗人身上的一种热情和豪迈,刻画出一位极富个性与才情的狂人形象。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豪放不羁,潇洒自然的诗人形象。诗人捆乱麻做火把在黑夜里行进十里长,挑着诗囊,却抛了衣囊,可见其将书看得比衣物更加重要,豪放潇洒由此体现。在天寒地冻,马蹄都已冻僵的情况下,作者与好友王迈把酒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一句用了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写出了两人作诗时的酣畅淋漓,脱口而出的文章的精妙豪放。‚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便可感受到那种狂上加狂,豪放恣肆,豪情激越的诗人想象。整首诗豪放不羁,与作者鲜明的形象相互一致。
这首词刻画了刘克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写出了一个饱受压抑却又不甘屈服的壮士形象。上片中‚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写出了刘克庄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愤懑,也表达出了他的满腔豪情。下片中有‚酒酣耳热说文章‛,写出了刘克庄对理想的抱负远大和心中满满的忧愤,豪情满载。最后两句‚疏又何妨,狂又何妨‛用强烈的语气描述除了刘克庄的超脱与张扬,恣意张狂,使文章的情感更为强烈,也表达了作者的豪情万丈。
作者刘克庄是一位豪迈激越的诗人。诗中‚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一句,写出酒宴上作者与朋友不谈话别却谈起文章,惊倒邻旁,推倒杯具的景象,丝毫没有离别悲伤之感,却能充分感受到作者一腔豪放之意,体现他为人豪爽的性格特点,形象鲜明的展现在读者面前。最后一句‚疏又何妨,狂又何妨‛,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个性中恣意的一面一展无余。字里行间能体会到是人身上的一种热情和豪迈,刻画出一位极富个性与才情的诗人形象。
4.欣赏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14.对于这首诗第二联即第三、四句的评价,存在不同看法。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卷十四云‚
三、四(句)颇拙耳‛;清人纪昀也认为这两句中的‚絮帽‛‚铜钲‛的比喻太俗气——‚究非雅字‛。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以你所熟悉的古诗词作品为例,写一段赏析文字谈谈自己对‚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中比喻这一修辞运用的评价。
要求:观点鲜明,分析深入,表达得体,200字左右。(10分)
[参考作品: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白居易《琵琶行》;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
同意.确实太俗——缺乏创新、没有诗意,不能引起读者美好的想象 不同意—— 符合本体的特点
田老师语文精讲精练——助同学们成就高考梦想 符合表情达意的需要 与全诗的风格一致 与全诗的意境一致
请以你所熟悉的古诗词作品为例,写一段赏析文字谈谈自己对‚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中比喻这一修辞运用的评价。
举例的目的是什么? 佐证自己的观点 不是答案主体 评价的对象是? 举例也应找比喻例 比喻修辞
答题思路:表明观点;分析此句比喻运用的俗处/不俗之处;援引课内作品进行类比或对比总结。
优秀答案展示:
我认为‚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鉦‛一联中的比喻不仅不俗,而且十分巧妙。作者写雨后初晴,山岭上白云朵朵,好似披着絮帽一般,形象地写出了雨后晴云松软、洁白的特点。而‚树头‛一句中把‚初日‛比喻成‚铜锣‛也是恰到好处,铜鉦有着和初日一样的颜色,一样的形状,另外铜锣发出的击鸣声也是振奋的,用铜鉦喻初日也写出了作者此刻愉悦的心情。这两句中全都是用身边常见的事物作喻体,与《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以‚急雨、私语‛为喻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仅不俗,而且是非常巧妙十分贴切的比喻句。
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在这两句中,作者将晴云比喻成山岭上披着的絮帽,将初升的太阳比喻成挂在树头的铜锣。我认为这样的比喻颇为恰当。‚絮帽‛刚好符合雨过天晴的云朵洁白团簇的特点,‚铜鉦‛刚好符合初升的太阳饱满并明亮耀眼的特征。以简单的日常事物生动形象地写出作者所见之景,正是作者的功力所在。正如‚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中,作者将击打在岸石上的浪花比喻为日常大家熟知的雪,使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到作者所写之物,两者异曲而同工,均是值得称道的佳句。
不同意,我认为这两个比喻大巧若拙。首先两个喻体写出了云朵洁白、柔软,初日圆圆的、黄灿灿的特点,形象生动,也蕴含了诗人喜悦之情。其次,本诗描写的是质朴自然的田园风光,用絮帽、铜钲常见的俗物做比,和诗歌朴素的风格一致。所以这两个比喻恰到好处。《归园田居》中也是用常见的‚尘网‛‚樊笼‛喻指官场,表达了诗人为官的痛苦,及回到田园的轻松喜悦之情。所以,比喻是雅是俗,不能单看物的雅与俗,还要看他表达的内容、情感和诗歌的整体风格。
我同意这种看法。好的比喻应该形神兼备,这首诗第二联的比喻确实有些俗气。苏轼将晴云比作絮帽,将初日比作铜钲,喻体为生活中常见之物,虽形象生动,却也着实缺少了美感、新意。这样的比喻只是取其形似,而没有考虑到神似的方面。相比较而言,李煜的《虞美人》便略胜一筹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无边的愁绪比作绵延不断的江水,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不仅形似,神似的比喻也让人不禁眼前一亮,耳目一新!这样的比喻不仅能抓住外在的形似,同时准确地传达了的情感,给人深刻印象。与之相比,‚絮帽‛‚铜钲‛仅从形似的角度设喻,确实显得失色很多。
田老师语文精讲精练——助同学们成就高考梦想 5.欣赏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赏析特点,豪放飘逸,沉郁顿挫等)
15.请你根据上文对‚本色派‛或‚文采派‛的论述,从下面三段曲词中任选一段,分析其所体现的流派特点。(200字左右)(10分)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窦娥冤》)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长亭送别》)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西厢记〃长亭送别》)
示例:
1.《窦娥冤》中滚绣球一段正是关汉卿本色派的体现。语言生活化,直接而又有感染力。你仿佛看到一个披头散发的悲惨女子,哭天喊地的情景。‚日月‛‚鬼神‛‚为善‛‚造恶‛这些日常生活中的词汇出现在戏曲中,容易引发老百姓的共鸣,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一句入情入理,贴近生活,不知勾起了多少人的辛酸回忆,又不知生出了多少人的眼泪。本色派不出华丽的辞藻,却用朴实更有感染力的语言,使你不禁与人物同喜同悲,这不也是艺术的最高追求吗?
2.《西厢记》‚长亭送别‛‚叨叨令‛属文采派。‚车儿、马儿‛‚花儿、靥儿‛等词,清丽谐美,让人读来朗朗上口。‚重重叠叠‛‚恓恓惶惶‛等叠词的运用,不禁让人想见那娇滴的女儿,在长亭一别后,‚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无尽哀愁。将那衫儿、袖儿,‚揾湿做重重叠叠的泪‛,用夸张的手法将一段旷世缠绵的情写得细致入微,让人读来也欲揾一把儿女情长的泪。这些优美的曲词,因其音节流畅,铺叙委婉,而别有千钧感人肺腑的力量。
3.《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中的‚端正好‛曲可谓集中体现了文采派‚如花间美人‛的艺术特点,开头两句便令人叫绝,巧妙化用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词句入曲,充满诗情画意。如果说‚黄叶地‛写出了边关羁旅的萧索,那么‚黄花地‛则是以唯美的意象融入易安词‚满地黄花堆积‛的憔悴情怀,以美景抒离情,令人心醉。结尾两句更是‚将日常生活语言点化为清丽谐美的唱段‛用离人滴血的泪滴染红霜叶,将难舍难分的缱绻情怀熔铸成文采烂然、含蓄俊美的词曲,宛如优美的抒情长诗,给慷慨悲歌的曲坛注入了江南杏花烟雨、雾锁楼台般的柔美清秀。
16.有词评家说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叶梦得的这首词颇具豪放之风,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如景物描写、人物形象刻画、情感抒发等),对这首词的豪放风格加以赏析。(200字左右)(10分)
豪放词的特点:场面:阔大雄壮 形象:慷慨豪迈
情感:充沛激昂甚至悲凉
田老师语文精讲精练——助同学们成就高考梦想 11 这首词的景物描写超然大气,荡人胸魄,确实极具豪放色彩。//‚望长淮,依然绕孤城‛写远眺之景:淮河横卧,孤城一座,意境苍凉;/ ‚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早木,遥拥峥嵘‛这一句有穿越时空之感,描写了八公山亘古不变的峥嵘险峻,使人感到心胸荡然,也似乎让我们领略到了叶梦得吞吐千古,胸纳千山的的豪放与大气;/ ‚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写云海翻滚的雄奇壮阔景色,大气磅礴,意境极为开阔。//全诗景物描写充溢着一股英雄气概,极为雄浑。
本词对战争场面的描写,颇具豪放之风。‚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年少的将领骁勇善战、精神饱满,带领全军摆开阵势准备迎敌,气氛开始紧张起来。而后‚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一句则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来犯军队的夺人气势,其来势汹汹不可小视。一场战争一触即发。‚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在少年将领的指挥下,大败敌军。这是怎样的一幅令人阅后心情澎湃的画面啊!作者对战争场面的描写虽着墨不多,但却处处彰显大气豪放之感,不愧为尽显豪放之风的佳作。
我认为这首词在形象塑造和场景描写方面极具豪放之风。//‚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运用渲染的手法刻画谢家子弟的英武形象。‚乌衣年少,芝兰秀发‛写出了谢家子弟的年轻有为,意气风发;‚戈戟云横‛写谢家军整肃的阵营和夺人的气势。/‚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谢家子弟的军事才能。‚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符坚所率军队来势汹汹,不可一世!而‚坐看‛一词的运用和‚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的描写,写出了谢家军的淡定从容。迅捷克敌,一举成功,那是怎样的神采和气概啊!//这几句诗,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有异曲同工之妙,均极具豪放之风
我认为这首词确是颇具豪放之风。‚信劳生‛一句体现了作者的豪迈。在自己被冷落的情况下,仍说‚笑我来、何事怆遗情‛,强烈地表达出对自己未被重用的不满。这是一种气魄,敢于表达自己的气魄。‚独听桓筝‛看似苦中作乐,实是一种情感的寄托,虽有感叹自己年华已逝,悲叹自己被冷落,但有不失一种敢于直面‚曲折‛的气魄。整首词表达了期望为国效力的愿望,这是一种有理想的气魄。从词人流露出的情,可以看出词人的豪爽,他那豪气十足的不满与那豪迈的理想都预示着这首词具有豪放之风
此词选取的景物并非鸟语花香之景而是雄浑豪放之景。从景物特点上看,此词当之无愧为‚豪放之词‛。开篇写城边江岸上长出的杂草,迷茫一片;淝水依然像当年一样环绕这着孤城,奔腾不息。下片写八公山上断崖与草木相互交错辉映。险象环生,峥嵘可怖。断崖杂草给人以悲怆之感;奔腾的淝水给人以开阔之感。寥寥数字,将当年淝水之战的场面展现的淋漓尽致。作者所选之景极具代表,将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愿望寄于雄浑之景。恐怕就是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也难以与此词媲美了。
田老师语文精讲精练——助同学们成就高考梦想 12 “阅读延伸题”——解题与答题技巧一览
归纳小结
1、命题方式:依据文中人物形象或者事件命题,谈自己的“看法”、“认识”或“评价”
命题类型:内引外联型(根据原文+联系现实)应对策略:
1、根据问题,向内挖掘。
2、有理有据,深入分析,概括全面,不能偏颇。
3、辨清要求,联系比较,正反事例均可。
4、精炼语言,尽量文言化,以压缩字数,增加内涵!
归纳小结2 命题方式:“结合本首诗词的内容”进行“阐释”、“分析”、“赏析”或“评价” 命题类型:完全向内挖掘型 应对策略:
1、审清角度。无外乎从“形象”“情感”“手法”“语言”角度入手。
2、赏析具体。落实到句子甚至是字、词,联系设问角度,深入分析。
3、如果是赏析全篇,要分层照顾全篇,注意概括、过渡。
4、语言要精练、优美,向诗词意境靠拢,修饰词汇丰富。
5、开头结尾观点要明确,按照要求扣题。
6、可以向外联系,但是打开思路、一两句话即可。
归纳小结3 命题方式:联系相关作品,类似手法,分析、评价本诗的内容理解、手法或者效果、风格。
命题类型:引外证内型(向内挖掘50%+向外引证50%。)应对策略:
1、读懂诗歌是基础。
2、对所探究的问题认识有自己的判断和理解,或者在提示之下明确观点。
3、文本内部分析要典型、明确、精当
4、所联系的内容要从能正面或者反面对观点进行论证。
5、注意过渡衔接问题
6、要用鉴赏语言,评价要有高度
7、扣回题目上来!
归纳小结4 命题方式:根据文章的观点,结合自己的体验,对外界的例子加以阐释、评价 命题类型:迁移应用型 应对策略:
1、完全参透文章的观点。非常重要,因为这是你分析问题的工具。
田老师语文精讲精练——助同学们成就高考梦想
2、活学活用,用到自己所找到的实例分析中。
3、严格按照原文的表达,抓住关键词、逻辑关系,不能走样!
4、选例要典型,体现出自己的积累。
5、语言表述要严密。
6、保持清晰的分析思路和层次。
归纳小结5 命题方式:从文本出发,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阅读经历,谈“启发”、“感悟”、“体验”。
命题类型:内引外联型(文本理解概括+事例证明70%左右)应对策略:
1、审清文本的出发点(形象特点?内涵、哲理?)。
2、合理联想,生活、现实、历史中取材都可以。
3、立意高远、新颖、深刻。
4、有选例要求的选例要合乎材料,要有文化底蕴。
5、无选例要求的也一定要避免空谈,最好有例子。
6、表达尽量优美,有感情。
归纳小结6 命题方式:某句话、本文引发了怎样的思考?“联系现实”谈一谈认识。命题类型:联系现实型(联系现实为目的,占60%—80%)应对策略:
7、理解文章主旨。
8、紧扣提问答题,类似事例要找准,不能偏差。
9、对现实生活有一定敏感度(活用),反面取例更容易。10选点要小,事例要具体,完全符合题目要求。11注意层次关系。
归纳小结7 命题方式:文中“这样写”,请你选择“自己的”也这样写。命题类型:模仿构思或者手法,自我创作型 应对策略:
1、看懂文章的中心、主旨、手法。明确模仿对象特点!
2、看懂题意,明确具体要求,比如话题、主旨、范围等等。
3、表面不必扣原文,完全向外,但内在需要以原文为参照。
4、描写要写具体、形象,运用修辞方法,特点突出。
5、需要追求深刻、新颖。
6、开头结尾适当扣题。
附:北京市19题的评分细则:
1、释句(2分)
田老师语文精讲精练——助同学们成就高考梦想
2、表述所触发的思考(2分):
3、围绕“你”的思考做简单论述。援引的例子恰当(2分),能对例子做准确分析(2分)。
4、语言表达准确、流畅、精彩(2分)。
5、每少30个字扣1分,每错两个字扣1分(重复错字只算一个)。
同学们必须注意的事项:
1、审清题干,理解题意,找准题眼。
2、摆明观点。前后照应,两次扣题。
3、阐释分析,善于联想,类比合理。
4、强化表达,用语精到,层次清晰。
5、书写工整,杜绝错字,不必空行!
祝同学们有全新的收获与进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愿大家成功!田老师语文精讲精练——助同学们成就高考梦想
第三篇:公开课教案---高考延伸题[模版]
诗歌阅读延伸题指导
高考阅读延伸题答题思路指导教案
【解读《考试说明》】: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体察、阐发与评价。要求考生读懂作者,了解作者的深层意图。
2、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和阐释。要求考生读出自己,说出自己对文本的感受。诗歌阅读延伸题考查特点:
1、关注学生个体和文本的关系。
2、问题具有启发性、探究性、体验性、选择性、开放性。
【教学目标】:师生合作,研讨阅读延伸题的答题思路。
知识和能力: 通过对阅读延伸试题学生答案示例的分析点评,总结答题的思路和要点,并就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程度的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过程和方法: 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究,以教师的引导、讲解为主,提高学生解答此类试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答题例析,明确答题思路,归纳答题要点,指导答题方法。【教学难点】:根据提问以及学生作答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答题方法指导。【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已经了解今年高考语文卷将会设置两道总计分值高达20分的阅读延伸题。之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几套阅读延伸题的练习,也发现了同学作答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就月考试卷来探讨阅读延伸题如何作答。(板书:阅读延伸题答题思路)
二、课堂新授
(一)高考延伸题设题的目的:
1.考查的重点是读懂作者,了解作者的深层意图;
2.考查的重点是读出自己,阐发自己的独特的阅读感受。
(二)误例分析,明确思路 1.例析失误答案(展示投影片)存在问题讨论:
1.观点不明确——解说语句含义不准确,流于表面。
针对问题:不解说句意,抛开文本和作者的看法,自说自话。2.联想偏离观点——观点有误。
师:答案没有扣住题干给出的问题回答,所答非所问——没有抓住生发点。
师总结:阅读延伸题首先要找准引发点。这一步非常重要,否则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联系之前完成的阅读延伸题题干或直接提供看法,或提供关键语句,这些都是我们形成观点的基础。板书:
1. 起点找准——审题 2. 观点确立 3. 分析到位 4.结构完整
诗歌阅读延伸题指导
遵循这样的答题思路,下面我们来看一份答案。(投影)
三、小结
诗歌延伸题答题总策略:
1、读懂文本,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熟悉题目类型,明确答题思路。
3、掌握相关知识和术语。
4、审清题目要求,紧扣文题要求在文本中寻找依据。
5、结构清晰,语言表达顺畅,不写错别字,避免出现病句。
今天这堂课,我们通过诗歌鉴赏阅读延伸题,了解了阅读延伸试题的考查方式,并梳理了答此类试题的答题的思路和要点,而且我们对“分析”这一层次进行了突破,有了一个更高的认识。
我想通过以后的试题和阅读的训练,同学们一定会提高阅读延伸试题的答题水平。
四.实战操练,举一反三
板书设计:
阅读延伸题
思路:
1.起点找准:——审题 2.观点确立:肯定、否定
3.分析到位:依文阐述、发散联想 4.结论收束;
第四篇:文学类文本阅读《目送》延伸题示例
文学类文本阅读延伸题
2010年宣武期末试卷龙应台《目送》
题目:
下面是网友对《目送》这篇文章的评价,基于生活经验的不同,他们对本文的领悟与评价也各不相同。请你参考这些说法,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对文中“目送”这一行为及其寄托的情感作出领悟和评价。要求:观点明确,有必要的阐发与分析,表达得体,不少于180字。(10分)
网友一: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怜天下儿女心!——《目送》真实!网友二:该走就走,又不是小孩,有什么好送的?——《目送》矫情!网友三:没办法的事,对谁都一样,走就走吧。——《目送》超脱!
优秀答案示例
(1)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怜天地儿女心!《目送》寄托了深厚的亲情。这是父母子女之间真实生活的写照。虽然只是目送,但却送出了牵念,送出了关怀,更送出了希望。在我们的生活中,目送场景又何其少?第一天上幼儿园、上小学、参加比赛、赶赴军训、迈向考场,父母一次次目送,那充满牵挂、期望和祝福的眼神伴随我们一生。而做子女的又有多少人能体察和领悟?所以天下每一个儿女应分外珍视这种特殊的关爱,并且给予父母爱的回应。亲情是人生宝贵的财富。莫到子欲养时亲不待!莫留遗恨悔终生。(我们多少次接受着目送,而又消耗着目送,辜负着目送)
(2)人的一生红会经历许多次目送,我认为每一次目送都是一份爱的传递。正如这篇文章所写,作者无论是对自己孩子的每一次目送,还是对父亲的每一次目送,都是作者对他们的爱的传递,爱的表达。父母对孩子的爱是至高无上的爱,是不可替代的爱,他们从不抱怨什么,也从不要求回报什么,他们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为我们心甘情愿付出一切的人。在他们目送我们的时候,我们是否能给他们一个回应,哪怕只是回头看一眼他们也好。我们要懂得珍惜,懂得知足,珍惜父母对我们的每一次目送。
(3)目送是父子,母女间真情的遥寄,我认为虽然是简单的伫立、凝望,但这当中充满了爱与牵挂。生活中,母亲经常站在门口目送我上学,对于母亲来说,目送我离开是一种幸福,即使(哪怕)我始终留给她一个背影。而我有时也会躲在街口转弯处,凝视母亲的背影消失,对我自己似乎也是一种满足。当今时代,这种“目送者”很多,即使对方不回头,自己也依然使命般地伫立在那里。这是令人敬服的爱的行为,是应当为所有子女所珍视的。
第五篇:课外延伸题研究课教案
知识目标:
1、在文言文中,能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进行的体察、阐发与评价
2、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领悟、探究,阐释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指能进行探索,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培养学生的辩证和比较能力。
教学重点:如何对文言文内容和形式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体察,阐发与评价。
教学难点:如何阐发,评价,组织语言。
思想教育: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增强学生的人文修养。主要教法:讨论法,点拨法,训练法 学习指导:文言文字、词、句子的指导。教学过程:
一、导入:明确阅读延伸题在考纲中的要求及解读内涵:(3分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与评价 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领悟、探究与阐释。
二、明确问题和落实方法:(2分钟)【问题 】
现象:想不清楚和不知道怎样想清楚。
实质:思路打不开,不知道怎样思考。方法总原则:
1、观点:明确且鲜明
2、审题:思有度,思有序
3、用材:让作文素材价值最大化
4、行文:让作文文脉价值最大化
5、语言:组织语言要清晰,合理,让表达更加形象可感,有感染力(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怎样思有度?思有序?即具体实施策略: 1、课文还原法(基础的文意理解能力)
2、纵横思维法
三、具体实施策略一:课文还原法(15分钟)
1、案例提示:(5分钟)
问: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王撤兵,为郑国解围的?
还可以怎么问:你认为烛之武是怎样的一个人?或者,你如何评价烛之武这个人?
明确考什么:内容理解;人物分析
答案提示:烛之武是智者,更是辩才。他在和秦伯的谈话中,推陈利害,说明亡郑的弊端。(明确观点)首先,他以“越过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说明即使消灭了郑国,秦国也无法越过别国统治别国。
接着,又以“邻之厚,君之薄也”说明秦国扩张意味着秦国会吃亏,增加的是晋国的土地。
继而,又分析了存郑对秦国有利无害,“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君亦无所害。”
接着,又以“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事实说明晋国的不受信用和扩张的野心,利用两国的矛盾来离间双方,最后得出了亡郑实际就是“阕秦以利晋”的结论,最终打动了秦伯。(逐层逐句分析)
2、口头模拟训练:期中试题:在农山之上,子路、子贡和颜渊各言
其志。请从中选择一人之志,作出评价。(200字 10分)(10分钟)学生训练写作,展示
提示答案1:我赞同颜渊的治国之道。颜渊主张以“仁”“礼”治国,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以德治天下,并构建和谐社会。颜渊铸剑戟为农器的策略更体现了他处处为天下苍生着想的仁爱之心。这样得来的和平稳定比用勇力换来的表面的和平更持久。我非常赞赏孔子对这条治国之道的评价:“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这充分体现了颜渊以民为本,以德服人,以礼治国,主张仁政的思想。勇力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强权专政更不可取,唯有颜渊的治国之道可使国家长治久安。8分 提示答案2:颜渊崇尚“德”,所以他的志向是遇到个明王圣主去辅佐,向民众宣扬礼教,使一方民众生活安定和睦。他的志向,是三人中最高尚的,最远大的,但同时也是最不符合实际的。在一个诸侯之间互相兼并的时代,军事和外交是各诸侯王注重的。军事仰仗“勇”,外交依靠“智”。有这两种优势的人才会为君王视作安邦的良材。由此看来,颜渊的志向在当时是不能够实现的。他也只能像孔夫子一样四处宣扬自己的主张,却四处碰壁。这或许就是他把“得明王圣主”当作其实现理想的前提的原因吧。(9-10分)
总结:文言文阅读延伸,要能结合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客观的辩证的人文的看待当时的一些文化现象。这样使你的文章更深刻,更独到,更能一分为二的看问题。
具体实施策略二:纵横分析法(17)纵:深入的分析能力 :(5分钟分析)
现象是什么?本质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的 ?如果不这样,会怎样的?有哪些意义和影响?哪些危害?所以应该怎么办?(因果分析法)(假设分析法)(归纳法)
学生优秀例文的分析:(略)横:比较的,辩证的能力 学生例文的分析:(略)
运用纵横分析法分析下列材料:(10分钟)
庄子:一方面饥肠辘辘,持竿而钓;一方面面对高官厚禄,持竿而不顾,你如何看待庄子的这一行径?
答题思路:
1、现象描述:庄子是怎么做的?2观点明确:支持?还是反对?
3、庄子的精神实质:肯定:守住纯洁宁静的心。否定:是一种虚妄的表现,来的不够实际,缺少发展的眼光。4意义和影响剖析,为什么是这样的观点:结合历史,结合实际,结合。(因果分析)
5、危害剖析——方法分析
(假设分析)展示学生的创作。(略)(3分钟)
四、教学小结:今天我们讲的主要是文言文阅读延伸题,侧重历史背景,回归原文,重点分析,主要的是两种方法训练,那么诗歌阅读和现代文阅读依然有其自身的特点,这里的方法可以用,但不可以全用,其他的两个专题我们下面将分类讲解,共同探究好的写作答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