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学习困难学生转化问题课题研究报告
初中学习困难学生转化问题研究
鹿獐山中学课题组执笔人彭立功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素质教育的客观需要。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教育者要树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学困生转化问题实验研究就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有利举措。
2.教育的均衡、平等、“普九”的需要、学困生转化问题研究就是为受教育者提供均衡、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的环境,对从教育内部制止初中生辍学有积极意义。
3.“学困生”研究现状及本校实际的需要。我校有一些教师在“学困生”转化问题上做了许多工作,但没形成理论体系,效果不明显等;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生源混杂,学困生日益增多,已呈现占50%的趋势。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不同,两级分化现象比较严重,故老师如果不对症下药,不分层次教育,满堂灌,势必引起一部分落后的同学跟不上,若教师不注意研究学困生的成因及其转化方法,那么整个班级的学习困难学生一定会越来越多。学习困难学生由于具有巨大的潜力,因此是一种人力资源,研究其开发的方法和途径,是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所以研究学困生的转化显得更为迫切。
4、对传统教育结构的分析。
长期以来,教学一般采用五段式(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复习、布置作业),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存在不少问题。
(1)、教师通常根据学科体系组织教学,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到限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以致学习困难学生队伍越来越壮大。
(2)、缺少针对性、实效性。一般学习困难学生认知理解能力偏低,故跟不上大队伍,可以说老师课上讲的大部分题目没有听懂,怎么运用呢?
(3)、课外作业负担过重。对学习困难学生而言,课外作业负担过重,致使抄作业、拖拉作业现象比比皆是,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
(4)、教学手段跟不上,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5. 学习困难的学生大都是智力潜能未得到很好开发的学生,只要为他们创造发挥潜能的条件,这些学生都可以成才,有的可能在某些行业中有很好的成就。本课题的研究既可在人学理论、教学理论等方面作出新的探索,又可为在初中阶段转化学困生找到切实有效的途径,故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较大。
二、课题的界定
所谓学习困难学生,就是指那些在知识、能力、方法等要素及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教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初中学习困难学生转化问题的研究是指通过探究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寻找学生成为学习困难学生发展过程,采取相应的对策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认真系统的教育转化,充分挖掘出他们的潜力,使他们在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取得进步,让他们增强学习信心,智力得到正常开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理论依据
1、比尔斯倡导的完形理论认为:人生中未完成的事务(即未表达的情感、愤怒、痛苦、失恋、悲伤、遗弃感等)会使人一直沉浸在低沉状态,由此会消耗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使人无法精力充沛地面对当前。
2、哲学观点:“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积极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收益。这一点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新观念是相融与统一的。
3.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
4、现代课堂教学理论:现代课堂教学是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的,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作为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及其组合优化为特征的教学实践活动。该理论是充分调动学困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5、心理学观点: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这种要求可以来自有机体的内部(内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这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
6、全教会精神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等。新世纪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也就是说教育要面向包括学困生在内的全体学生。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的教学课程标准确立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其他如“人本主义的学习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现代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观点,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论,面向全体的观点,着眼学生发展等,都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四、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对学困生进行教育转化,探索形成学困生的原因,最重要的是探求转化学困生的根本途径。
1、在研究学困生成因基础上,搞清学困生的类型及特点。
2、根据学困生不同类型特征,寻求转化他们的不同的方法策略。
3、在各年级拟定学困生,争取转化成功率达80%以上,使这些学生在学习、能力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4、初步形成初中学困生教育转化的理论框架。
五、研究内容
本课题以如何转化学困生为研究主线,以学困生的现状、.形成的原因、类型及特点、学困生个案等方面为辅来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学困生成因研究。学困生的成因复杂,有客观和主观原因,研究的着眼点是如何在众多的影响中,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在理论层面找主客观因素的着眼点,以揭示形成学困生的内在规律。
⑴从学习过程方面的研究:
学习过程作为一个系统,由非智力系统、知识系统、智力系统和能力系统组成,四个系统应相互促进,任何子系统的有序都将影响和决定学习系统的有序程度。所以我们将对这四个系统进行研究,如何使学困生的四个系统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使系统有序化。
⑵对学困生形成主观原因的研究:
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观原因很多,诸如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学习意志和毅力等方面,所以主观原因的研究主要有:学困生学习兴趣的研究;学困生学习动力的研究;学困生意志和毅力研究;学困生情绪研究。
⑶对形成学困生客观原因的研究:
导致学习困难的原因,除了学生主体之外,当然不排除客观存在的许多因素,诸如学校环境,课程体系、教师因素、家庭的变故、社会的不良影响等等,所以客观原因的研究主要有:学校教育现状的研究;教师教育思想及教育行为对学困生影响的研究;新课程对学困生影响的研究,对家长的研究;对社会各方面的研究。
2、学困生转化的对策研究。
在研究学困生成因的基础上,对学困生进行转化,是本课题的核心,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⑴教师的主要对策研究。学生学习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学校所采取的对策显得尤其重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A、研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缩小学困生群体,同时面对学习困难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教师对他们应该采取什么策略,给予什么样的帮助等;
B、课堂上进行转化。课堂上进行分层转化研究;课堂上进行信心转化的研究;课堂上进行反馈转化的研究;课堂上进行培养兴趣的转化研究;课堂上进行培养能力的转化研究;课堂上进行学法指导转化的研究。
C、教师树立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特别要热爱每个学困生,充满信心,科学地做好转化学困生的工作,消除学困生的心理障碍,研究内容主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研究。
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研究。
D、优化校园文化,为学困生创造良好环境的研究
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是学习进步不可缺少的条件,噪杂的环境,枯燥的学习生活都会使学生学习效率降低,确保学困生进步,主要研究内容有:课外活动的丰富性研究;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的研究。
⑵优化学生学习系统的主要对策的研究:
优化学生的学习系统,使学困生在知识、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得到进步,主要研究内容有:
补缺补差,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的研究;
排除情感障碍,使非智力系统有序化的研究;
纠正不良学习习惯的研究。
⑶综合家庭、社会的主要对策的研究:
家庭是教育的发源地,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而且具有终身教育意义,对孩子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思想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学困生除了受家庭的影响,还受所处的社会影响,所以家庭和社会两方面的教育也显得非常重要,研究内容主要有:
家庭教育氛围的研究;
家庭结构对学困生的影响的研究;
社会文化对学困生的影响的研究。
六、研究方法
⑴文献研究法-从多学科角度开展对学习困难学生教育转化研究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把握研究发展趋势。
⑵调查研究法--是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研究,使转化学困生的措施更有效;
⑶行动研究法--课题组协作人员不断实践,不断修正,不断完善转化学困生方法,以形成一套转化学困生的理论框架;
⑷个案研究法--主要是通过对一些学困生的跟踪分析,摸清他们学习困难的成因,及转化效果,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最直接的材料。
七、研究的对象及范围
本校初中部学生,选择七、八年级进行重点研究。
八、操作措施
⑴理论指导实践,本课题研究需要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为此,拟组织课题组教师进行理论的学习和培训,尤其是课题研究、学法方面的理论,在实践基础上进行总结,使课题研究不断深化。
⑵严格实验规则,课题组教师应一丝不苟做好实验的诸项工作。⑶加强对研究工作的组织管理。
九、研究过程(步骤)及预期研究成果
准备阶段(2005.5--2005.10)
第一步:完成课题的确定、论证、申报、立项;
第二步:进一步论证,制订详细的课题实验方案,收集资料。
实施阶段(2005.11--2007.8)实验阶段,形成课题阶段性成果报告;第一步:学困生的现状、.形成的原因、类型及特点的研究。
第二步:学困生个案,学困生转化的对策研究。
总结阶段(2007.9--2007.12)做好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完成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
十、课题组成员
组长:彭立功
成员:蔡绍鸣、何永斌、帅克华、陈楠、吴刚、刘莉亚、夏春肆、汪剑侠、盛福生
2005年10月
第二篇:高中数学学习困难学生转化问题研究报告(定稿)
高中数学学习困难学生转化问题研究报告
一、提出课题的背景
1、从本校学生数学学习的实情来看
所谓“数学学习困难生”,是指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成绩较差的学生(以下简称“困难生”)。随着我校高中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一新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数学素质有所下降。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数学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他们上课无精打采,厌倦作业,害怕考试,更缺乏独立思考和钻研的精神和能力,数学成绩越来越差。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其原因,在教学中要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防止和努力控制困难生的产生,有力地做好转化困难生的工作,这对于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科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2、从数学观的角度来看
数学的重要性已被绝大多数学生所认识,但他们对数学学习真正的价值和意义还很不到位,他们仅仅认识到数学基础对于理化等自然学科的学习有一定的关系,数学知识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而数学观点、数学精神、思想和方法对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乃至日常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学生的认识十分肤浅,至于数学文化在整个人类文化中所处的地位及其在人类文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更是知之甚少,概括地说,学生的数学观存在着严重的偏差。一个人的数学观支配着他从事数学活动的方式,极大地影响着他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动机和动力,决定着他用数学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了解学生的数学观,并积极地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从而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获得学习数学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真正学到应该学到的东西,是数学教师应该做好的具有深远意义的一项工作。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方法
(一)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
1、剖析困难生的成因,按成因的不同性质将困难生分成若干类型。
2、明确现行高一数学教材体系中的难点,并确定解决难点的若干策略。
3、提出若干转化策略,以便对不同类型的困难生采取相应的转化策略。
4、针对产生困难生的成困,调整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法,从根本上减少困难生的产生,控制困难生面。
(二)方法
1、文献研究法
运用文献研究法,从现有资料中综述已有的改善困难生的学习性状的方法和途径。
2、行动研究法
教师对困难生建立档案,分析成因,开展谈心和辅导活动。从思想、学习方法、情感意志到学科知识等各方面进行辅导,并将学生变化情况情况记入档案,不断调整完善帮困策略。
3、观察法
通过感觉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连续二次章节考试(或期中、期未考试)不合格的“困难生”,对这些学生分析成绩下降的原因,并归属相应类型。
4、调查法
对全体困难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现行教材体系中的难点。难点落实后课题组成员分头开展突破难点的研究,提出自己的教学建议,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有的放矢地进行难点的突
破。
5、活动产品分析法
对学生的笔记、测验试卷、作业等学习活动品进行分析研究,了解学生心理、学业、学习品质的发展变化状况。
6、个案研究法
运用个案研究法研究“困难生”,对个别学生、实验班级、某一年级、某一类群体、某些特殊现象等典型的个案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和剖析,力图揭示“困难生”形成与转变的某些规律。
找到了形成数学学困生的原因后,那么要转化学困生,就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在教学中药讲究教学策略,改变陈旧的、不适应现代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贯彻启发式教学,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学困生积极开动脑筋,积极参与,大胆实践,在参与过程中品尝成功的愉悦,激发学习数学的动机。
第三篇:初中数学课题研究报告
在课题研究中,实验老师努力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使所有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学到所需要的知识,都学有所得,并享受到学习数学成功带来的喜悦,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发展,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的本领,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本课题实验取得较大的理论成果与实践成果,以下分项加以叙述: 1.理论成果
实验老师把先进教育理念(理论)应用在教学教研实践中,并对原有教育理念(理论)进行验证、引申补充、细化。例如:
(1)“结合新教材采用的'合作学习'” 子课题组通过对“合作学习”教法的探索研究和课堂教学实验,初步构建出新教材“合作学习”教法的模式:“情景诱导──小组活动──交流反馈──归纳评价”。他们采取“科学分组、合理分工,精心设计、有效讨论,适时引导、参与调控,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等组织策略,对合作学习中的几个重点方面“方法训练、意识培养、合作时机、教师角色”进行深入的研究实验,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经验,使新教材合作学习从形式走向实质。
(2)“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子课题组研究了问题情境创设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增强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原则(突出以 “问题引导、自主探索、互动生成”为主旋律的课堂教学模式,贯彻“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教学思想)、主要组成部分(主要由背景材料及由背景材料衍生出的系列问题组成)、具有的特点(科学性,趣味性,发展性.探究性,层次性)、问题的呈现形式(先由教师提供问题,再逐步过渡到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及教学方式(学生自主探索 小组交流;教师关注差异,捕捉有效的教学资源,引导启发),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促进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3)“数学成功教学”子课题组则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与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认为事物的一致性是相对的,而差异性是绝对的。人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与感悟能力不同,智力、个性、身体条件、发展水平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因此,要认识、照顾到学生之间的不同差异和需要,顺应不同的学习类型和学习速度,通过适宜的课程、组织安排、教学策略、评估标准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开展数学成功教学应因材施教,分层设计目标,分层实施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个性丰满,才能充分展现自己独特的才华和兴趣,提高思考问题的敏捷程度,从而获得不同的成功体验,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4)“'课题学习'的使用研究”子课题组认为:开展“课题学习”即是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现实,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的具体体现,也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校本化”的最好体现。他们加强课题学习与日常教学的整合,在日常教学中渗透课题学习理念,提出开展“课题学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即一是要选好研究课题,二是要认真撰写好“开题报告”,三是要防止一些常见问题的出现--如防止选题过大、选题涉及政策禁区及有危险的活动内容,防止目标定位太高等),并构建出开展“课题学习”活动的三种教学模式“(即时型模式,课前准备型模式,深入探究型模式)与促进”课题学习“的四个环节(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5)”教材使用的校本化及其案例“ 子课题组注意加强理论学习,集体研读新课程标准的新教材,广泛参阅各种书刊、文献和网络资料,加强了对”教材使用校本化“的意义、特征、表现形式、应用实践、教学模式等方面内容的学习和探索,认为” 校本化“是教师通过对教材的解读、对学校的教学资源和社区教学资源的了解,把学校及社区的教学资源整合到教学实践中的一种尝试过程。在探索初中数学”教材校本化“的研究和实施过程中,应以新课程改革为基点,强调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应努力实行”教材内容校本化“(即从教学内容生活化、乡土化、社会化和时代化等方面进行挖掘和拓展)与”教材使用生本化“(即从适合学生学习需要出发预设教学方案与创置、生成问题情境)。通过该子课题研究,在教学资料、教学方法、教学资源诸方面对”校本化“的内涵进行拓展,从而提高初中数学课改新教材的使用效能。
(6)通过课题研究,形成校本教研的开拓创新氛围,许多子课题研究既有理论成果,又具有可操作性。例如子课题”'练习题与习题'的使用研究“确立了 ”'一题多变'(即对课本上练习题与习题进行下述变换(1)增加梯度、分散难点;(2)分层递进、发散推广;(3)逆向变形、训练思维;(4)更新背景、延伸提高;(5)特殊与一般互相转换;(6)分类归纳、突出典型;(7)变换拓展、整合创新),'一本多用'(即教材既可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教科书,也可作为复习纲要,还可以改编为课外综合实践课程)“的基本方法及基本原则;子课题”初中数学课改新教材自学辅导“总结了自学辅导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形成了”启、读、练、知、结“的总模式;子课题”新课改理念下的数学分层教学实验研究“摸索出了如何进行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教学方法分层、作业分层、辅导分层的操作方法,构建了”以学生为核心,以教材为关键,以活动为依托“实施分层教学的模式;等等。以上研究都为今后全面提高我市初中数学科教学教育质量提供借鉴与指导。
2.实践成果
实验老师在课题研究中同时取得较大的实践成果,他们不但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并取得优异的教学教育成绩;同时也学会总结,在参加说课评课,撰写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及制作课件等方面都得到很好的锻炼,水平大大提高,他们的文章经常在省、市各报刊及CN级杂志上发表,或在各级学术会议上交流。例如:
(1)我市参与课题研究的实验教师所撰写教学论文、教学案例及教学课件、说课稿共有150篇(件)于2006年11月20日在广州召开的”华东师大版数学教材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讨会“上交流,并分别获得特等奖及一、二、三等奖,以上获奖作品均被收录入总课题组所编的《”初中数学课改新教材的使用研究“中期成果报告集》;在”华东师大版数学教材实验经验交流暨数学教材学习的平台发布会“(2007年10月26日至29日在湖南长沙市召开)上,我市又有50篇(件)优秀论文、教学案例、课件分别获一、二、三等奖。
(2)各子课题组实验教师还积极参加了”基于华师大版数学学习辅助系统“学法卡、题卡的编写、修订工作,共有209篇学法卡、题卡被华师大出版社录用。
(3)实验老师积极参与评价机制的改革,编写试卷的能力有所提高,体现在对试题难度的把握,知识点的分布、重要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等都有所认识和体会。例如:南安国光初级中学”练习题与习题的使用研究及其案例“子课题实验老师编写的练习、试卷依学生答题情况,经二次设计后作为校本资源存入校资源库,以作资源共享,循环选用;德化三中”练习题与习题的使用研究及其案例"子课题组成员共同努力,成功编写了初中数学新教材各章节的练习一套,供该县初中学生使用;子课题基地校惠安螺城中学何泽平、曾炳文、何玉坤、林顺民等实验老师多次参加编拟市、县质量检测及海峡教育报专题练习;近三年来,泉州市数学中考命题组成员(大多是课题实验教师)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探索、创造性使用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实验教材,结合我市数学教学实际,努力体现教育新理念,所命制的中考数学试卷受到我市广大初中毕业
生与数学教师的好评,总课题组负责人曾大洋老师撰写的有关评价改革的文章
第四篇:学习困难生转化工作总结
学习困难生转化工作总结
小寨乡初级中学
樊岳成差生转化工作总结
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习质量,很重要的一条是要尽力做好
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为此,我根据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有的放矢地做
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采取措施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在这方面做
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现对本期工作总结如下:
剖析差生的思想特点,以爱心来做好思想鼓动工作。后进生,无
论是思想品德上的后进,还是学业成绩上的后进,都不是一朝一夕形
成的,而是长期发展的结果。教育后进生的时候,要善于观察、分析
后生的心理状态,掌握他们心理上的特殊矛盾,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有 针对性的进行工作,才能收到教育的效果。后进生的心理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自尊和得不到尊重的矛盾。
(二)好胜而不能取胜的矛盾。
(三)上进心与意志薄弱的矛盾。后进生有他们的共性,也有个性,我们要从每个后进生的实出发,采取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首先,关心和爱护后进的学生。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爱护
后进生是打开后生的心扉的金钥匙。后进生更需要温暖、信任和热爱,所以教育要讲究艺术,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有爱,耐心帮助他们提高
思想认识,不能把他们当作后进生看待,任何一个后进身上都可以找
到闪光点,对他们的缺点要树立本性可移的信念,用炽热的爱去点燃他们心灵中的三把火—自信心、自尊心、上进心。
第二、对待双差生要满腔热情又要讲究教育艺术。
班级中的后进生特别是一部分双差生,往往是游离于集体之外的分子,他们以对抗教师为目的,有约定束成的行为准则,校内成群,校外结伙。对待这些后进生,一是在他们还没有形成气候的之前,注意启蒙,培养辨别是非曲直能力,在集体中反复制造否定的劣行的后果,使他们体验到这些错误的危害性。二要利用他们重感情的特点,不要和他们造成情感上的对立,让他们体会到善意和温暧,以消去他们疑虑感心理和对立情绪。同时注意挖掘这些学生进步的开端,让他们感到在班中有一席之地,努力创造条件使他们挺起胸膛走路。第三、培养和激发后进生对学习的兴趣
后进生都有一个共性,就是不仅思想品德上后进,而且普遍对学习没有兴趣,学业成绩比较差,这就是所谓的双差生。培养和启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要注意有意地把他们旺盛的精力吸引到学习上来,热情地鼓动他们,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加强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具体的问题,提高学习成绩,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进而培养学习兴趣。但是,学习是艰苦而复杂的脑力劳动,具体内不可能都是生动有趣的,所以同时要加强学习目的的教育,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从根本上诱发他们的内动力。
第四、抓反复,反复抓。
后进生的思想转化过程是新旧矛盾的过程,也是一个个长期过程,要改变也非一日可成,一般都会出现重复,要掌握思想反复的规律,出现反复要正确对待,要有耐心,反复教育,要求他们逐渐提高,一步一个脚印,使他们看到希望,看到进步,从而增强自信心。
五、有进步的同学是:
1、八年级五班:毛宽王毅张婷李静郝锦李斌李正 刘东 王乐 李楠
2、八年级六班:高明胡锋门伟 王超黄莎 郭瑞 荣少帅 项良 胡珍 张勋
本学期取得的这点成绩是微小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进一步和学习困难生沟通、和班主任了解情况、同家长的有力配合,进一步加强教师的责任感,尽自己所能去帮助正处于困境中的学生,使他能看清前面的方向,真正挖掘出自己的潜力。使每位同学都能体验到进步的快乐,学习的成就感。
第五篇: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告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告——测量旗杆的高度
研究课题名称: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 所教年级:九年级 研究学科:数学
所在学校:大同县杜庄中学 指导老师:王春梅
课题成员:马英
黎明
张家辉
李瑶
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
1、背景说明:
如何测量旗杆的高度,我们知道可以利用数学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现在我们学了三角函数后,当然也要学以致用。所以这次我们是用“三角函数”的知识来测量以学校操场为水平面的其他物体的高度。
2、课题的意义:
学习了解直角三角形内容之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应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一类观测实际问题,对学校的旗杆、建筑物的高度进行测量,进一步了解数学建模思想,能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
3、课题介绍
活动的内容有三条,活动一:测量倾斜角;活动二: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活动三:测量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先在课堂上讨论、设计方案,然后进行室外的实际测量,活动结束时,应要求学生写出活动报告。重点是让学生经历设计活动方案、自制仪器或运用仪器进行实地测量以及撰写活动报告的过程。能够对仪器进行调整和对测量的结果进行矫正,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结果。综合运用之间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品质,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科学精神。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和方法
(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活动设计方案
2、经历运用仪器进行实地测量及撰写活动报告的过程。
3、能利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要求
1、经历活动设计方案
2、经历运用仪器进行实地测量以及撰写活动报告的过程。
3、回顾、整理已学过的测高的方法以及相关知识。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经历运用仪器进行实地测量以及撰写活动报告的过程。
5、能够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对仪器进行调整和对测量结果进行矫正,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结果。
6、能综合应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能够综合应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8、体会数形之间的联系,逐步学会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分析、解决问题。
(三)情感与价值观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过程,并能在活动中积极想办法。
2、培养不怕困难的品质,发展合作意识和科学精神。
三、参与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九年级学生,探究欲较强。
2、数学基础一般,中层学生比较多。
3、乐于表达自己,渴望达到同学和老师的赞许。
4、对参加实践活动有浓厚的兴趣。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测量倾斜角。
2、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
3、测量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通过以下内容的研究来达成这一目标:
1、先在课堂上讨论、设计方案。
2、进行室外的实际测量,活动结束时,应要求学生写出活动报告。重点是让学生经历设计活动方案、自制仪器或运用仪器进行实地测量以及撰写活动报告的过程。
五、研究方法
行动探究、收集信息、撰写报告
六、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
活动结束后,应要求学生整理活动过程,并撰写活动报告,活动报告可因组而异。
七、资源准备
根据主题教师提供的资源:
教师提供自制的测倾斜角仪器、皮尺、标杆等测量工具。
八、研究过程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第一阶段:动员和培训(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学生活动:先在课堂上讨论、设计方案。教师活动:结合教材内容讲解。起止时间:1课时。第二阶段:课题准备阶段。
提出和选择课题。学生活动:
1、小组提出测量的对象和方案;
2、实地测量物体的高度
3、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
4、测量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讨论;
成立课题组。学生活动:
1、各小组成立后,选定组长,学习讨论小组合作学习评价量规。
2、进行小组分工可以为收集资料小队、计算小队、校队等。教师活动:
1、在学生自愿成组的前提下,合理调配各组成员,以利于能力较弱的学生也可以安排到工作。
2、制定合作学习规则提供给学生。
3、组织、指导学生的小组讨论、小组成员的分工。
形成小组实施方案。学生活动:分析活动结果,撰写活动报告。教师活动:
1、设计“研究方案”模板,为学生制定研究方案提供指引。
2、设计“调查记录表” 为学生制定研究方案提供指引。
3、设计成果展示模板,为学生展示研究结果提供指引。起止时间:1课时。第三阶段:课题实施阶段。学生活动:
一、每组提出测量的对象及方案。学生分组开展小组讨论、交流,初步确定测量对象和方案,并在全班发言,其他学生帮助完善。
二、户外活动——测量物体的高度。
1、学生按小组自觉测量,获得相关的数据,并进行初步的计算过程,可以用计算器辅助。
2、学生讨论得出实验活动过程中测角和距离的方法,并特别注重测量的精确度,在活动中,还应注意相互协作、合理安排,让活动能有序、高效地进行。
三、汇报总结。
1、填写活动报告表。
2、反思实验过程,在全班交流各组的实验活动感受。
3、根据实验活动表,汇报各组实验活动的结果。教师活动:
一、引导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方案并帮助完善。提示要注意的实验细节:(1)注意实验时的安全。(2)在测量的过程中,要产生测量误差,因此,多测两组数据,并取它们的平均值较妥。(3)正确地使用测倾器,特别要注意测量过程中正确、规范的读数。(4)积极参与测量活动。并能对在测量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想方设法,团结协作,共同解决。
二、指导个别活动能力差的小组。起止时间:1课时。
九、评析与体会
一、分析活动结果,深入思考活动结果。
二、收获
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如何获得解决问题所需的数据;在活动中学会团队合作;联系实际,学会反思,总结教训。以上这些,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吸取经验
四、事先两组一定要约定对象的顶端观测点;
最好在有太阳的时候,选择的物体的投影要比较“平直”,人站在物体影子上的某点去测仰角,比较容易做到“三点共线”;
选择无风的天气做实验或制作倾斜仪时,加大悬垂物的重量,尽量减少会干扰实验结果的因素。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高大的楼房,测倾仪的高度可忽略,但在测学校旗杆的高度时,忽略测倾仪的高度则不妥。
十、总结与反思
本次活动遵循了三个原则: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手段,以能力提高为目的。在教学前和教学过程中充分设想学生在探究测量原理和实际测量时可能出现和遇到的问题及需要注意的事项,并予以详细的解答。在探究测量方法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自我发现,通过合作探究,感悟知识,得出结论,分层次设置问题,为学生展现才华提供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