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研究生扩招致就业难与本科生抢饭碗
研究生扩招致就业难与本科生抢饭碗
昨天,在南大仙林校区,由南京大学(招生办)、仙林大学城管委会等联办的首届毕业生春季双选会,面向仙林12所知名高校大招聘,吸引了数万名大学生。
虽然他们更务实、更聪明了——应聘简历变成了简单明了抓重点的一两页纸,但本科生和研究生们都“齐喊”:今年的就业形势真的是近几年来最严峻的。
研究生学历比本科生高,但是就业压力却盖过本科生,成为当下就业市场的现状。
研究生
中兴、华为都不再大招人,外企在裁员
很多人至今没拿到Offer
硕士毕业生本来是“香饽饽”。然而,南京大学文学院毕业的大四应届生陈敏,昨天却是再次经受煎熬。
昨天,由南京大学、仙林大学城管委会、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合举办的南京大学暨仙林大学城高校毕业生春季双选会,在南大仙林校区举行。AO史密斯、天加空调、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55所、苏州中怡等130余家单位,为仙林大学城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12所高校毕业生提供了2000多个岗位。
谈起这段“毕业求职季”,陈敏觉得有点“不堪回首”。
陈敏说,硕士生的最大苦恼,就是既要实习、求职,又要写高水准的学术论文。“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要求比较低,只要完成,总归能过的。而博士生大多是走学术道路,不需要到处实习,所以能安心做学问。而硕士生呢,绝大多数都想找工作,但硕士论文的要求又很高,可谓‘两头难’。”
“要命的是,在你为写毕业论文、发表论文烦恼时,你还要一边在公司实习一边到处投简历。没有三头六臂,感觉都撑不住。”陈敏介绍,幸好她觉悟比较高,考上研之后就决定要早实习,否则求职时会没有竞争力。“一些同学实习得比我晚,结果毕业前论文答辩没过,如今修改论文和找工作‘撞车’,那压力就更大了。”
今年硕士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不容乐观。“中兴通讯今年一个没招,华为从去年的招200人降至招40人,很多外企还在裁员,根本不招新人。而一些大型国企的招聘人数,也比往年少。”陈敏反映,很多研究生还没有拿到Offer,仍在四处投递简历。
推荐阅读:http:///lb/
据最新对2013届未签约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显示,硕士毕业生认为目前求职压力大的比例最高,占70%,其次为本科毕业生占67%、高职高专毕业生为66%。
本科生
两三周地铁卡刷了四五十元
“不对口”的时装行业,也要试试
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吴航,也“深感”今年工作真的不好找。前几年,自动化专业是很热门、很好找工作的;但是今年应届毕业的他,却被找工作累得一脸的疲惫。
他告诉江南时报记者,他们专业的研究生去年只有800人考,今年翻番,1600人参考,但录取的名额只有100多一点。他之前考研没成功,经过近一个月的四处投报,虽然有两三个单位要他,“但都是这个专业最底层的操作工,几乎没有任何提升空间”。
吴航说,由于就业太难,他的许多同学,操作工也干了。不过他认为“还是做技术,才有前景”。这样的坚持,让他当天一大早,又花了一个小时,从南理工坐地铁奔到最东边的南大仙林校区来试一试。
“这两三周光地铁卡就刷了四五十元,明天还有一场笔试、一场面试。”小伙子对未来的前途充满了希望,但语气中又有着一丝无奈。
和吴航一样,因为离毕业仅剩四个月,应届本科生们非常焦虑。记者在现场注意到,一家著名的时装公司在招储备店长和品牌顾问,一些不对口的本科女毕业生都“烦不了”了,坐下来想试试自己有没有可能改行。
应聘的吴同学的一番话,代表了这些女孩子们的想法。她告诉记者,女孩子都爱美喜欢时尚,她形象总体还行,虽然做品牌顾问,自己的专业就荒废了,“但这个职业转正也能拿7万元年薪,干得好还有可能升为店长,年薪涨至十几万元。何不试试投个简历呢。”
吐槽
“211”高校简历才收,“985”高校进笔试
普通高校学生有点“自卑”
“一场场招聘会跑下来,感觉好一点的用人单位规律可以概括为——‘211’高校简历收下,‘985’高校进笔试,像我这种普通高校的,就算是研究生,有的单位根本连简历也不收!”来自南京某普通高校的理工科专业研究生小唐郁闷地说。
1992年生的张同学,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大四生,昨天一早她搭大巴赶到南京,又转半小时地铁到了南大仙林,“累死了,就是想找份好点的工作。”和她一起奔波的室友告诉记者:“我们算是典型的寒门学子,没关系,上的也不是特别好的高校,只能四处跑断腿。”推荐阅读:http:///baopiguochang/
供需矛盾
有的学生心不够诚,广撒网
有的大企业今年一个人都不招
截止到中午的初步统计显示:省内非南京本地企业收到的简历比例上升了不少,超过此次应聘岗位的一半以上。
“看得出,很多来应聘的学生心还不是太诚。这些学生有的根本就是广撒网、投简历,并非是真正地对土地开发、城市建设感兴趣。”镇江红星土地整理开发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的焦先生告诉记者,镇江城市建设发展有些晚,但他们企业也是国有控股的开发公司,注册资金很大。“城市化的进程加快,意味着这一行业急需的是法务、项目策划和招商的人才,对应届毕业生是一个利好。但今年就业形势严峻,如果此时心态再不放平,求职就很困难了。”
记者注意到,现场用人单位的需求明显有所萎缩,不少名企没了“踪影”,普通单位的门槛也提高了。
“四大国有银行全没来。今天,倒是来了不少医药行业的企业,招聘要求都很高。”采访现场,多名金融专业毕业生遗憾地告诉记者,自己心仪的知名企业在这场招聘会上及其他一些招聘会上都不见踪影。
“今年多个行业的知名企业都缩减招聘计划,往年招大几百人,今年甚至一个人都不招,比如华为。”有“消息灵通”同学告诉记者。
形势严峻
用人单位岗位供给下降约15%
持续扩招致研究生就业低迷
面对研究生就业压力大这一问题,仙林某高校就业中心负责人认为是因为这几年研究生持续扩招。“四五年前,研究生的就业相对较容易,没有太大压力,但这几年研究生总量大幅增加,加上全球经济形势都不太好,导致市场用人需求不好。”
南京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主任兰亚明,则提醒广大应届毕业生:今年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总体上,用人单位岗位供给量下降约15%,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却增长了约5%。仙林12所高校每年就有4万名毕业生。
专家提醒
针对用人单位需求调整求职方向
“当下除了薪酬,毕业生更看中的是企业的成长性。”兰亚明分析说。
兰亚明昨特别给应届毕业生支招:一要主动赶“早”。密切关注就业形势、求职信息、校园招聘等各类招聘会、人才对接会,尽早行动起来,尤其是不少为考研错过了去年秋季招聘会的同学,一定要抓住春季每场招聘;二是要有目标别乱跑,不能被动,要针对自身特色专长,有的放矢,并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及时调整求职方向;三是要擅长学习、总结。在每次失败中善于归纳经验教训。
文章来源:
第二篇:研究生就业难
研究生就业难
我们(四川省普通高考志愿填报系统网)了解到:近日,一篇名为《财大七年,读研了还是一无是处,我们只能做客户经理?》的帖子在网络上热传。帖子的作者哀叹面试失败及读书七年后的一无所获;字里行间透露着对家庭背景和学校的不自信。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在2013年显得尤为突出,曾经公认的“学历就是敲门砖”,再次被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眼下有人已经经历了考研失败,垂头丧气地在招聘会上打转;也有人以为考研才是“正道”,再次扑入考研中。“考研”与“工作”,到底选哪个?读了研为何还是找不到工作?到底考研对于找工作有没有帮助?面对大家的诸多困惑,职场专家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职业规划,如果一开始就做好了职业规划,无论是什么学历都好找工作。
史上最惨签约季
职业规划师教你“就业应急方案”
我们(四川省普通高考志愿填报系统网)认为目前正是大学生就业的关键时期,“史上最难就业季”来袭,受经济大环境不佳的影响,今年企业的岗位需求量与前两年相比明显下降,直接影响毕业生就业。据媒体报道,截至4月15日,广东省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为47.61%,低于去年同期。作为高校集中地的北京地区,大学生毕业签约率也创了新低,截至4月中旬,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签约率尚不足三成。距离高校毕业生离校还剩两个月左右时间,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生该如何高效找到工作呢?请参考向阳生涯专家给大家提供的“就业应急方案”吧。
第一步:了解用人单位和岗位最需解决的问题
我们(四川省普通高考志愿填报系统网)认为要摸准招聘单位的需要,这样才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优势展示。前期需要锁定好目标公司和目标岗位,多收集相关资料,了解该公司的企业文化、过往发展和近期动态等。另外,通过和面试官的谈话,提出恰当的问题,如“你希望我能在这个岗位上做些什么?”不仅能从对方的回答中了解到用人单位确切的要求和信息,也能帮助你增加对目标岗位工作的理解。第二步:锁定目标公司和岗位
能找到适合的目标,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在经济低迷时,工作机会不多,如不能尽早锁定合适的目标,待业时间会成倍增长。对于职场新人来说,去到一些处于成长阶段的小企业,比去到成熟的大企业更能得到锻炼,而能成功入职的几率也会高些。
第三步:面试中完美呈现自己
我们(四川省普通高考志愿填报系统网)面试,生死决定在面试官手中,同样也决定于你手中。你得在这个最后关头,在了解到公司需求和要求后,将个人发展与工作需求尽量结合起来谈,同时在行为举止、言语表达和形象装束上,表现出积极、主动、专业、有担当,这样,“狩猎”成功的可能性就很高了。第四步:精雕细琢你的简历
做好简历,求职就成功了一半。要做好简历,掌握以下几个要点即可:明确主题,围绕职业定位做简历;围绕投递岗位,重点突出与之相关的工作经历与技能;工作经历非“工作任务”罗列,数字化过去的工作成果;简历不要啰嗦,排版重在体现技能和工作成果上。
读了7年书原来什么都不会
我们(四川省普通高考志愿填报系统网)讲述一家大型外企在中国的分公司的面试经历。
“一见面直接英语开场,之前有准备英语自我介绍,说了不到3句,犀利的HR大姐直接打断,问我是不是在背诵?后来直接问英语面试题,刚开始还能接得住,后来开始用英语面试对他们企业文化的了解,以及该行业的发展前景和我的分析理解,瞬间就发现自己词单力薄,完全跟不上趟,我只能够要求用中文面试。
之后HR开始问很专业的问题,后控的过程以及相应的数据异动怎样判定,可以用哪些方法?„„我自问对这个方面有所了解,本科的论文也写的是相关内容,但是发现面对真正的专业人士,我居然一问三不知。当时就慌了,答得乱七八糟。
面试官看到我实在答不下去了,就换了一个话题,问关于个人职业规划和之后安排的事情,对这个问题,由于上一回合弄得逻辑混乱,就答得很一般。半个多小时后,我出来了。人家让等下一次面试的通知。
我出来了,本来事情就告一段落了。但是偏偏过了一会,我不知哪根神经搭错,又倒回去想问问今天的面试表现。结果当时正是吃饭时间,前台没人。就朝那个HR的房间走,结果还没走到,就听见里面很大声地讨论:‘什么这个奖,那样奖,啥子也不懂,一问三不知,什么重点大学,都白学了„„’当时听到就想哭,没有理论的冲动,头也不回地就走了。7年了,原来真的什么都不会,英语让我们学了2年,结果现在依旧是高中水平,只能蹦几个单词,过了六级,过了BEC,但是离流利的口语交流还是有差距;数学学了2年,结果发现一点用也没有,没有单位笔试考数学;学了2年经济,原来还不如别人面试前晚上看几个小时的新闻有用;学了1年会计,发现我连个报表异动都看不出来;学了一年计算机,还不如对面专科学校学生Excel用得溜。原来我真的是一无所有,难怪人家HR要骂我。”
专家观点:考研前明确职业目标
我们(四川省普通高考志愿填报系统网)了解到:研究生学历比本科生高,但是就业压力却盖过本科生,这正是当下就业市场的现状。麦可思近日发布了2013届毕业生求职压力分析,调查显示,硕士毕业生求职压力大的比例要超过本专科生。尽管如此,每年考研的人数仍屡创新高,对此,中国职业规划师认证培训导师洪向阳认为,一是“学位观念”的影响还在,还是有很多家庭认为学位越高越好找工作;二是就业问题解决不了,以继续读书来缓解自身的就业压力;三是趋众的心理,就像一种潮流,大家都跟随。其中不排除有一小部分人确实是因为想做研究工作而考研。
针对有的大学生把考研作为逃避就业的避风港,洪向阳认为,很多大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就没有提前为就业做准备的意识,对职业规划的了解也是一知半解,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临近毕业,就业压力慢慢显现出来,因为之前没有做好准备,考研、留在学校读书好像是最容易的选择。但必须清楚地意识到一点,不管读到什么学位,90%的人要回归职场(只有小部分专门从事科研工作)。从职业生涯发展的基本规律来看,每个年龄段都有其要完成的任务,把读研当成避风港是在回避和拖延解决问题的时间,但并不能最终解决问题。
我们(四川省普通高考志愿填报系统网)认为,其实社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一直都有,但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高学位的人,更希望高学位的人能真正地“学以致用”,用他的知识和技能为公司创造效益,如果只是空有一个学位,肯定难以受到企业的青睐。
我们(四川省普通高考志愿填报系统网)阳建议大学生在考研前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做好相关职业规划,衡量清楚是否有必要去读研究生,如果你的职业发展方向并非高学历不可,其实大可不必考研,进入职场工作同样也可以获得成长和进步。www.xiexiebang.com曾经也有一位研究生在网上发帖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大意是:“读研前先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如果学校毕业出去只能做销售,我能够决定的只是做什么行业的销售,为什么样的企业做销售。”后来此人在大学期间努力参加各种活动,获得很多奖项,学习成绩不挂科就好,扩展了很多人脉,所以最后也很成功。
第三篇:浅谈就业难与用工荒
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与用工荒分析
摘要:发展经济、促进就业,最终都是为了让劳动者拥有更好的生活。就业难和用工荒同时出现,提醒我们再不能抱着“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不放,因为这样的发展方式必然是不可持续的。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劳动者会做更多权衡,苦活累活,钱再多可能也没多少人愿意干。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才能从根源上破解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实现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 就业,用工,大学生, 发展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就业形势依然非常严峻。200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07万人,2001和2002年分别为114万和145万人。2003年,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200万人(达到212万人),之后平均每年都要增长五六十万人,2009年首次突破600万人(达到611万人),今年则增至630万人。国家有关部门表示,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今年将力争使2010届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达到70%左右,当年底总体就业率达到80%以上。考虑到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层次和毕业生群体庞大的现实,实现这样的目标有一定难度,高校毕业生就业仍是所有就业群体中就业的难点。
为促进毕业生就业,今年我国还将启动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包括岗位拓展计划、创业引领计划、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同时做实“三年百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会给予较大扶持。国家有关部门表示,随着研究生和国家公务员录取工作的结束,春节后至6月将持续出现毕业生求职高峰,人才市场的就业压力很大。
原因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想法也在不断地改变,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占农民工总数的大半;他们更倾向于城市生活,有四分之三的女性、将近一半的男性希望在打工的城市买房定居。在就业上,他们和老一代农民工最大的不同是,工资待遇已经不是他们找工作的唯一考虑因素,他们更看重工作环境、工作是否开心和个人价值能否实现。工厂化、大规模、流水线式的枯燥工作环境很难让他们满意。
而对这一代大学生而言,他们比农民工的选择余地更大。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近几年愈演愈烈,即便如此,由于眼光太高,大学生们宁愿失业也不愿到小企业做一般工人。当前,我国的第二产业还不能提供足够多的体面工作机会,而且从我国的大环境看,第三产业还很不发达,因此还不能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
另外,整个社会的富裕程度大大提高。以前即使是出生在城市的大学生,一毕业就工作,不管薪水多少,目的在于补贴家用。现在不同了,很多年轻人依仗 “父辈”,不工作也没有生存压力,因此他们可以等找到理想工作为止。
这些直接导致了就业市场需求和供给不平衡。无论是新生代农民工还是大学生,他们想要的理想工作社会无法提供,从而出现“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尴尬局面。
近几年,房地产火爆,中国经济的泡沫越来越大,中国工人的生活水平却在走下坡路。买不起房自不用说,中国的城市基本上都把自己城市内的普通劳动者挤出了自己的管辖范围。虽然这两年各地的最低工资水平都在上调,却始终赶不上物价的飙升速度。工资的绝对值虽然有所提高,但与同等生活水平相比,其相对值却在下降。所以有近半80后漂一族被迫离开“北上广杭深”,导致这些地方“用工荒”。
企业培养大学生要高投入,一些企业负责人表示,农民工实操性很强,大学生是理论型人才,两者满足企业的不同需要,但对于企业都同等重要。不少企业认为,农民工带来的是“现时利益”,大学生带来的是“长远利益”,在还未能为企业盈利时,不会给大学生过高的起薪。一些企业也认为,目前大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企业不得不投入时间、金钱为大学生进行岗前培训,这也是刚毕业大学生起薪低的原因。
供需双方认识上的误区还体现在彼此的价值取向上。企业的目标是 “物超所值”,大学生的目标是“所值超物”,只有双方的相互退让才能达成一致,如果互不让步,就会出现农民工“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
企业怕“留不住人才,成为大学生的培训基地和跳板”,而绝大部分大学生有“最多三五年,积累经验,锻炼能力,然后跳槽到更好的单位”的想法。大学生想跳槽,企业不愿当跳板,导致大学生“就业难”。
同时大学生就业存在若干自身内部原因:
(1)某些学生自我评价较高,客观上不能全面认识自己,缺乏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某些学生对职业的了解存在着局限性和片面性,缺乏全面了解职业的渠道和信息。
(2)大学生的择业观呈现以下特点:受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影响,当代大学生在就业追求上社会价值观淡化,他们更多地看重职业的个人价值,很少考虑职业的社会价值;毕业生在择业时,把经济收入因素放在重要的位置,而对未来专业知识的发挥却看得较轻。三是在地域及单位的选择上,就业观较陈旧。普遍向往经济发达地区,追求安逸舒适的工作环境,不愿去老少边穷地区、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
(3)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他们的综合能力又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新形势下的人才标准一改过去单靠文凭或职称来认定人才的普遍做法,提出了把品德、知识、能力与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可见仅仅拥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更要加强各种能力的培养,只有具备全面的综合能力,才能把所学知识很好地在实践中应用,并在实践中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
“缺工”、“抢人”,成了节后企业老板开工后的第一件大事。与往年稍有不同的是,今年的缺工呈现出向全国蔓延的趋势,不但珠三角、长三角这些沿海发达地区缺工严重,内地一些省份如安徽、河南同样出现用工荒,有报道说有省份甚至出台政策,限制劳动力外流。
短短几十年里,中国建立了一个依托世界贸易、面向全球市场的出口加工型经济结构,支撑它的就是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低廉劳动力优势。这种优势之所以存在,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口多的现实,另一方面也缘于国人易于满足、吃苦耐劳的民族特性,还有打工者对自身权益认识不足的原因。不管怎么说,靠着低廉的劳动力优势,再加上其他有利条件,我们积累了巨大的财富,迅速崛起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如今,这种模式遭受了挑战,用工荒也算是对这种发展模式的一个回应。
虽然很多企业为找不到工人而着急,但我们应该更看重用工荒的必然性和它的积极意义。作为一种经济现象,用工荒的出现打破了中国廉价劳动力优势可以永远持续的神话,也将促使那些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改变在国内一味压榨本国劳动力、在国际上压缩自己利润空间的生产模式。同时,用工荒也会促使企业提高工人工资和福利,使得整个社会正视几十年大发展中被忽视了的人群的正当权益,正视不同群体之间巨大、不合理的收入差异。
中国的崛起不能只依赖沿海地区,沿海地区也不能只把自己变成世界的加工厂。用工荒是民工潮的一个反向运动,从经济领域看,它提醒我们: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时不我待;从社会生活领域看,它会把我们从“为了发展而发展”中解放出来,促进劳动者对自身权益的认识,从而营造一个更加和谐发展、繁荣共享的社会环境。
用工荒与就业难的两相并存,确实是个很值得思考的话题。单纯地以传统的就业观念落后等来解释,已经过时,当大学毕业生起薪和农民工之间基本可以划上等号时,再苛求“天之骄子”的眼高手低,显然不太现实。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用工荒同时遇上了就业难?又该用什么来破解这对看上去相互冲突的矛盾?
表面上看,用工荒和就业难是对悖论性存在,既然有用工荒,就不该有就业难。但剖析两者的背后成因,即可发现两者之间又是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其根本症结都在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产业链条的不完善导致低端制造业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而知识层次相对较高的大学毕业生既不能和农民工形成差异化的就业竞争,又不具备制造业的就业成本优势,于是就形成了这种奇异的一边是用工荒、另一边是就业难的现象。
因而,出现用工荒并不能说明就业难问题已经解决了,在低端制造业用工荒的背后,就业难问题依然存在。问题其实很明了,破解用工荒和就业难的路径都指向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用工荒在倒逼企业加快转型,不能仅满足于提高工资来吸引农民工,解决暂时的用工荒;同时,企业的升级换代又能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难的现实压力。
应对策略
如果我们没有忘记“大学生就业难”这个热度不曾减退的词语,就不难发现“用工荒”不是真正的无工可用,通过数字对比,我们更加发现,全国用工缺口总计不过二十几万人,而未就业的、仅大学生就有几百万之多。我们更加注意到,全国所有的媒体在报道“用工荒”的时候,无不打上引号,可以说“用工荒”在我们这个国度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是一个伪命题,倒是就业难还将持续存在。为什么“用工荒”与“就业难”在中国能如此矛盾地存在?低端制造业用工荒的背后,就业难问题依然存在。问题其实很明了,破解用工荒和就业难的路径都指向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
第一,根本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把经济发展的重心转移到科技进步、自主创新上,保持传统制造业产业优势的同时,在谋求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高端产业的全球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形成更加符合我国国情的经济产业链条,才能解决企业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
第二,对于高校毕业生,首先要进一步扩大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鼓励更多的毕业生到基层去、到部队去、到中小企业去、到中西部地区去;要进一步拓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鼓励一部分大学生走自主创业道路。其次要加强就业指导,除改变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外,还必须继续加强和完善相关的扶持政策并使之长效化。
第三,对于农民工,各地政府加大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政府可定期、定时组织开展免费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工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第四,对于企业来说,一方面要摒弃“唯学历”论的用人制度,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实现人力资本价值最大化。另一方面应提高酬待遇和福利保障,从而能够留得住人。
大学生“就业难”和农民工“用工荒”并存,真实地反映了宏观经济中的分配不公和产业结构不合理、泡沫严重等诸多严峻问题,而不是“用工荒是局部性、结构性用工短缺”的说法那么简单。这不是企业一涨工资就能解决的问题。即便企业咬牙上调工资也只是治标不治本,一旦有经济泡沫和通货膨胀,它们便会死灰复燃。根本的出路在于国家应该尽快消除造成“用工荒”和“就业难”的诱因。这样不仅能解决“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存的局面,还能促进中国经济的良性发展。
第四篇:用工荒与就业难
用工荒与就业难
目前,就业市场之所以出现“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局面,根本原因是就业市场供需之间的结构性不平衡,透过现象和矛盾的表面,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深层次的原因。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工人出现用工荒,一方面是不少大学毕业生毕业即失业,出现就业难。这两个看似是悖论的现象,在中国却实实在在的存在着。
用工荒主要出现在新一代农民工身上,他们与前一代农民工最大的不同是,工资已经不是他们找工作的唯一考量因素,他们更在意工作环境、是否开心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工厂化、大规模、流水线式的枯燥工作环境,已经难以让他们满意。还有相对的一方面,随着近年经济结构的调整,一大部分企业借着高科技革命的春风转型,经济模式由粗放转向集约,有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由此催生出一大批新的岗位需求,这些工作不仅需要就业者有充足的精力和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更需要有专业的技能和综合素质做后盾,这一部分就业市场形成了暂时空缺。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原因也是多层次多方面。首先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必要的理论框架、知识结构没有构建起来,自身素质不足,不符合一名合格大学生的要求。其次,大学毕业生没有一个理性正确的就业心态,很多学生都觉得自己是大学生,到了工作岗位就得是“大家”,就得担当干部、管理人员,对工作没有一个认真的态度,缺少职业情操,容易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再次,现在一些企业缺少必要的社会责任感,新的岗位需求都要求有工作经验,不愿意招收应届毕业大学生,觉得大学生粗出茅庐,空有理论,没有实践经验,招收应届毕业生企业就等于承担起来培养大学生的义务,得不偿失。从企业利益的角度出发,与其招收大学毕业生还不如招聘有工作经验者来的实际、实惠。最后,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已经成了影响大学生教育的瓶颈,管理机制,办学体制,投入体制,评价机制都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专业学科设置不灵活,不能紧跟市场经济结构的转变,各地区高等院校的教育资源不均等。
无论是新生代农民工还是大学生,他们需要的工作社会不能提供,于是出现了“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尴尬现象,这反映了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不适应劳动力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就业需求。值得一提的是,年轻人对工作岗位的挑拣,不是某些人所谓的“挑剔”、“眼高手低”,而是人的解放,人不再单一地只受经济因素的驱动,而更看重个人感受、发展前景等精神因素,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中国正处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期,经济结构的转型,劳动力市场、就业市场也要跟紧节奏,要处理好经济结构转型和就业市场稳定良好的关系,既要保证经济有好又快的增长,也要兼顾劳动市场的结构问题,只有一个良好稳定的就业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才有内生的动力。就业问题是民生问题,民生无小事儿、,我们必须实事求是,找出问题的根源,发现问题的本质,从劳动者到企业到政府职能部门每一个环节都找出要害,针对性的处理好、解决好现阶段出现的用工荒与就业难的问题。
用工荒一方面是年轻农民工不满足与现实的工作环境和待遇,另一方面是劳动者胜任不了企业新的岗位需求;大学生就业难,一方面是对工作不满意,另一方面是企业对大学生不满意;这两者的矛盾其实大同小异,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只要我们把问题联系起来,就可以统一的解决问题。从劳动者本身、企业。政府职能部门分别入手,对症下药,用工荒与就业难的问题将迎刃而解。
提高劳动者素质,理性就业。新一代的农民工必须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才能胜任新形势下,劳动力市场的新要求。行成一个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和习惯,做新时代的劳动者,不仅要最求物质利益,更要注重精神最求。大学生要客观认识自己,在校期间要扎实学习书本知识,打好基础,抓住实习实践的机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对工作有一个美好憧憬和预期的前提下,愿意到基层工作,从小做起,从底层做起,步步为营,实现自己的理性。
企业要有社会责任感,把企业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平衡起来。政府给了企业投资环境和各种生产要素的同时,企业也肩负了为社会政府分忧负责的义务,企业不仅仅要追逐经济利益,也要吸纳大学毕业生到企业来工作,为民生做出贡献。要对缺少实践经验的毕业生有一份宽容和担当的心;要理清错误的认识,培养人才的同时,企业本身也是受益者。对不合格的农民工进行专业的培训,加大对职工素质提高的投资力度。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人康大业,人才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承担着塑造公民素质,培养各类人才的重大任务,推动教育体制改革,突破教育体制障碍,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着力点。要更新观念,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树立全面发展,多样化人才,系统培养的观念;形成体制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机制;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加大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以教育开放,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我们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和谐社会,在经济结构转变的同时,也要注重由此带来的就业市场失衡的问题。反过来,只有就业良好稳定,经济才能又好又快发展!我国是一个劳动力大国,要充分发挥这个自身优势,劳动者、企业、政府都要身体力行,把我国打造成一个人力资源强国,促进经济发展,实现伟大祖国的繁荣和富强。
第五篇:“用工荒”与“就业难”
“用工荒”与“就业难”
摘要: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其中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企业的“用工荒”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这两个现象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这两个截然相反的现象同时出现在中国,这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中是十分罕见的,如果不加以重视,必将制约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现象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要解决当前这一热点问题,我们必须认真思考、深入调研,以找到有效的对策。关键词:用工荒
就业难
一、现状
“用工荒”是指在劳动力市场上,用工短缺的现象。“用工荒”实际上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新现象,是最具中国特色的现象。一边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一边企业却招不到人。它暴露了我国以前政策的不合理之处,急需要调整。
近几年,由于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从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于是,在出现“用工荒”的同时,还发生东西部地区争抢劳动力的现象。在每年春节前后特别是正月十五之后的一段时间,往往是企业招工和农民工返城务工的高峰期,“一票难求”、“招工难”等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缺工”、“抢人”便成了春节过后,企业老板开工的第一件大事。与往年相比,随着实体经济的复苏,外贸订单的恢复性增长,缺工现象在今年更为严重,而且呈现出向全国蔓延的趋势。不但珠三角、长三角这些沿海发达地区缺工严重,内地一些省份如安徽、河南、四川、重庆等传统的劳务输出地也频频告急,而且从技工蔓延到普工。有报道称,有些省份甚至出台政策,限制劳动力外流。
如此大范围的普遍缺工,是否意味着劳动力市场“拐点”的到来,眼下还不好说。但一个与“用工荒”形成鲜明对比的现象也同样不容忽视,那就是“就业难”的事实也客观存在,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人保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11万,2010年为630万,2011年就已经增加到660万,而到今年2012年大学毕业生将达到历史新高的680万,四年的时间里,每年的毕业生人数都在成倍增长。这就意味着,不少大学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困境。“就业难”已经不是个别现象,在全国各个省份,它都成为了一个普遍又棘手的问题。
一边是大学生供大于求,每个大学生毕业生不能及时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这样造成了劳动力浪费;另一边很多单位又招不到适合自己需求的员工,导致许多岗位的闲置和劳动力的短缺。这两者的矛盾正是当今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原因
“用工荒”基本还是局限于一定地区范围和特定时间段的阶段性现象。有关调查显示,从全国范围来看,每年的“用工荒”主要集中于纺织服装、电子电器、机械加工、宾馆餐饮等生产密集型行业,这些行业主要依靠较为廉价的生产力。从本质上来说,“用工荒”是劳动力供求关系失衡的一个重要信号,而在国内产业结构转型期间,“用工荒”现象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调研发现,劳动者权益得不到保障是“用工荒”的根本原因。金融风暴发生后,农民工就业趋向发生了明显变化。有业内人士指出,以常规思维来看,“用工荒”意味着劳动力供小于求,市场会依据供求双方的博弈结果自发上调均衡工资水平。但事实表明,低端简单劳动供给者因替代性强而不被企业重视,工资水平仍旧偏低。一项对珠三角五市1500余名农民工的最新调查表明,2009年加班费收入为0元者有839人,但工作时间为1至8小时者有640人。也就是说有199人有加班,但是没有加班费,工作时间更长,收入却没有增加。另外,从2007年开始,农民工每月、每周、每天的工作时间均值都在增加。但小时工资却在下降,从2007年的8.0258元/小时,降至2009年的6.9658元/小时。同时,春节过后各用人单位列出的各职位起薪,普遍比节前降了一成左右。市场起着杠杆作用,节前用工是供不应求,而现在则成了供大于求的局势,用人单位降低起薪并不奇怪。再说,企业也更愿意用调低起薪、拔高最高工资的办法,来刺激员工的积极性。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无可厚非,所以“用工荒”不能指望企业单方面解决,必须要有调控部门的积极介入与引导。
而分析其具体原因,中西部快速发展吸引农民工“逆流动”也是一重要原因。随着沿海产业向内陆地区转移和推进,中国经济的纵深活力凸显,劳动力也不再是单向地流动,“逆流动”的队伍正在壮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显著,国家4万亿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需要大量民工。尤其是国家一直以来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采取的免收农业税与粮食补贴等措施,使得部分农民工愿意留在家乡建设。而现今,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城市的各种生活成本大幅上涨,也是许多务工者萌生“退出大城市打拼”的关键。外出务工的人员减少,而依赖廉价劳动力的行业劳动强度较大,本地年轻人也不愿意干。因此,近几年来沿海地区频频上演的“用工荒”,一定程度上也是中西部地区与东南沿海“民工争夺战”的结果。
而“就业难”则集中于当前的大学毕业生这个庞大的群体。
据调查,目前许多企业生产第一线的工人90%以上都是农民工,多数城镇居民不愿自己的子女当工人,纷纷花钱甚至不惜一切代价供养子女读大学,毕业后由于花费和投入的比例不协调,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从主观上造成了目前的“用工荒” 和“就业难”。
以前,各类技工学校为各类企业培养、输送了大量的技术工人,确保了企业的用工,也保证了大多数青年的就业。然而,现在技工学校越来越少,多数为追求经济效益纷纷改为职业学院,转而培养本科、专科生,使得能胜任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工人减少,而希望从事管理工作的人越来越多,从客观上造成了目前的“用工荒”和“就业难”。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纠正过去“左”的做法,强调对知识的尊重,我们的社会资源和话语权总是在向“精英人士”倾斜,而普通产业工人却一再被怱视,他们为整个经济发展付出许多,到头来却是只能解决温饱,形成收入与付出的巨大反差。于是更多的人千方百计选择创业,努力成为“精英人”,而不愿做普通产业工人,这也是造成了目前的“用工荒”和“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当今的大学生,普遍眼高手低,在自己本身的能力和素质有限的情况下,找工作又不愿意从事一些偏向体力劳动以及薪酬不高的工作。他们普遍青睐于坐办公室的白领工作,但是对于这个管理领域的人才,社会的需求又是十分有限。同时在国家每年的高考过后,各大高校都在扩招,因此每年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市场对于应届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已经明显供大于求。因此,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只能精中选精。这样以来,大批的大学毕业生便面临着当今“就业难”这个严峻的问题。如果不是自身条件十分优秀,或者有过人的才能,想要毕业就能找到一份工作,大学毕业生就不能挑肥拣瘦,要随时作好工作与专业不对口以及从基层做起的准备。
三、思考
“用工荒”与“就业难”的背后凸显的是工资机制不健全,使得技术工人纷纷离岗;凸显的是人才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高校的人才供应和社会的人才需求脱节严重;也反映出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们融入城市的脚步,迫使他们回乡另谋出路。
所以,化解“用工荒”与“就业难”之间的矛盾,至少应采取以下三项措施:
第一,企业没有储备人才的概念。他们大多需求的是熟练技工,希望招到的工人马上就能进入工作状态,为企业创造效益,所以将没有经验的大学生挡在了门外。企业应该为大学生和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学会储备人才。企业也要摒弃“唯学历”论的用人制度,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实现人力资本价值最大化。同时也要善待、关爱企业员工,给他们提供应有的保障和关怀,尽可能地提高工人待遇。在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情况下,才能调动从事企业工人的积极性。
第二,高校的教育机制和课程安排并没有和社会需求紧密联系,人才资源配置非常不合理,人才供应和人才需求不对口。高校应该展开调查,根据社会的需求,设置合理实用的专业,加强对应用型技术人才和人力资源“作业能力”的培养,向社会输送社会需要的人才。
第三,大学生本身没有树立起“先就业,再择业”的正确就业观,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失业状态。大学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和择业观,从低做起,不断地锻炼自己,赶超自己。
这样才能解决“用工荒”与“就业难”之间的尴尬处境。
参考文献:
[1]《“用工荒”与“就业难”》 [2]《用工荒与就业难的中国式并存申论》 [3]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 [4]百度百科 [5]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