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监狱心理测试与矫治规范化论文
摘要:我国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刚刚起步,虽然在队伍、工具、制度上有了较大发展,但是基础比较薄弱,水平参差不齐,存在观念陈旧、矫治能力不适应罪犯心理状况、矫正工作还没有实现为监狱的发展服务的目标等问题。所以,我们认为,应当加强监狱立法,规范罪犯心理矫治,通过编制适合监狱特点的量表、实现矫治队伍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提高罪犯改造效率、促进罪犯再社会化等手段最终实现规范化。
关键词:心理矫治规范化
罪犯的心理矫治始于国外,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我国对于罪犯的心理矫治起步较晚,从概念的悄然兴起到正式列入监狱工作规划大约持续了十年,直到1994年司法部提出创建现代化文明监狱的目标,罪犯的心理矫治工作正式列入监狱的工作内容,罪犯心理矫治宣告正式诞生。时至今日,罪犯的心理矫治已是浪潮四起,绝大多数监狱成立了心理矫治机构,建章立制、建档立卷,一个划时代的监狱工作局面正向我们走来。但是,这项工作由于缺乏应有的规范,全国各监狱形式多样,工作水平参差不齐,因此,规范罪犯的心理矫治工作已经十分紧迫。
一、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初具规模
(一)、心理测量已经有了丰硕成果。《中国罪犯心理测试个性分测验》(COPA-PI)和与之相匹配的电脑软件、《罪犯心理素质量表》、《再犯预测量表》已经相继在监狱内投入使用。由我省编制的《罪犯生活事件量表》、《罪犯改造成效量表》、《预防罪犯脱逃心理测量量表》也开始试用,加上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16PF)、艾林克人格问卷(EPQ)、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量表(MMPI),个人心理卫生评定量表(SCL-90、CPI),以及抑郁焦虑自评量表(SDS、SA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焦虑量表(HAMD、HAMA)、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倍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 我们可以初步地对罪犯进行正规测量,为我们掌握罪犯心理状态提供了有力工具。
(二)、心理矫治队伍正在茁壮成长。近年来,监狱系统各级领导对于罪犯的心理矫治予以高度重视,心理矫治队伍也在他们关怀下逐步壮大。我省先后举办了多次心理咨询师培训班,目前,各监狱内部上起领导下至基层警察已经有数百名同志获得了三级以上心理咨询师资格,有些监狱已经着眼长远,开始培养硕士以上的高级心理矫治人才。而且有的监狱还邀请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到监狱进行具体的帮助指导。山东省微湖监狱已经多次邀请我省心理学专家到狱内为罪犯开展心理辅导,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心理矫治机构、规章制度也已初步建立。当前,我省的心理矫治机构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形成网络化格局,这种格局以层级关系为特点形成四个层次:第一层次,监狱管理局罪犯心理矫治工作指导中心;第二层次,各监狱罪犯心理矫治科(室);第三层次,各监区、分监区设立的罪犯心理辅导站;第四层次,罪犯心理互助员。在此基础上又制定了一些具体的规章制度,如《心理咨询岗位责任制》、《心理咨询工作程序》、《心理测量注意事项》等等。罪犯心理矫治机构和规章制度的建立有效保障心理矫治工作的运行。
(四)、心理测验开始实施。实施心理测验,建立罪犯心理档案是罪犯心理矫治的首要环节。目前我省已经大范围使用开拓者系统的EPQ,为全省罪犯建立了心理档案,虽然我们不能完全依靠心理测量判断罪犯的心理状况,但是,它作为一个重要工具,对于我们发现罪犯的一些心理信息功不可没。
(五)、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已经迈出可喜而且坚实的步伐。个案咨询、团体咨询、远程咨询同步开展,有些监狱建立了渲泄室、倾诉间、情感疏导中心,用来疏导罪犯的消极情绪,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微湖监狱依靠雄厚的经济基础投资上百万元建立了罪犯心理健康中心用于罪犯的心理治疗,各持证咨询师也陆续上岗。虽然各监狱心理矫正工作层次不齐,但是,这项工作已经真正开展起来了。
二、心理矫治工作面临一些问题
随着心理学在国内的日渐兴盛,狱内的心理矫治也必将备受重视,心理矫治应当在监狱管理中发挥其广泛性的影响。当前开展的心理矫治,之所以收效不太明显,与其自身存在的矛盾有着较大的关系。
(一)心理矫治认识是否有用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没有观念上的变革就没有行动上的坚定性。当前,监狱体制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新旧观念也在改革中发生激烈碰撞。对于心理矫治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很多人还心存疑虑,有的甚至武断地否定心理矫治的作用。关于这些观点,汇总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罪犯心理矫治是一种与我国监狱原有的劳动改造、教育改造和狱政管理三大改造手段并行的独立的改造手段。(2)罪犯心理矫治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改造手段,而只是改造罪犯的一种辅助手段。(3)就罪犯心理矫治的作用而言,存在无用论的看法。
(二)、谁能胜任心理矫治主体地位
在国外,一个心理咨询师或者治疗师要取得博士学位且要有一定的实践经历,而我国当前监狱心理咨询师大多数是通过短期培训取得上岗证书的,平均年龄相对不过30岁左右,且长期在狱内工作,人生阅历浅薄,人际觉知能力和把握罪犯心理深层问题的能力都值得怀疑。并且,对于罪犯的心理治疗技术基本上没有过实践经验,有的甚至连治疗的场面都没见过。我们不仅要问,这样的一个群体能胜任心理矫治工作吗?
(三)、我们矫治罪犯的什么心理问题。
罪犯的心理问题包括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疑似神经症、重症精神障碍、人格障碍等。就目前来看,二级心理咨询师可以对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疑似神经症、部分人格障碍等问题进行咨询,这可以叫作矫正,但是,对于重症精神障碍、重度人格障碍患者,没有相应的药物治疗,我们是没法开展工作的,对于这一部分来说,咨询师的工作是预后的心理疏导。这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它直接否定了狱内心理咨询师的矫正能力。
(四)、心理矫正可以在哪些领域发挥作用。我们强调罪犯的改造要经过强制到自觉的过程,()这实际上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社会心理学关于态度形成的学习理论1。从这点来看,罪犯的劳动改造、教育改造、狱政管理也是一种行为治疗方法,只不过在过去,我们没有运用心理学的眼光来看待这问题而已。正因为如此,才使得我们的工作经常感觉到瓶颈制约效应。由此看来,心理学不仅可能矫正罪犯的负面心理,而且可以在生产劳动和学习效率、行为养
成上发挥很大的作用,运用的好,可以引起监狱工作的革命性进步。可是,我们在这方面花费的精力还很不够。
三、对于罪犯心理矫治规范化的基本设想
鉴于当前监狱心理矫治工作处于摸索状态的实际状况,为了避免心理矫正工作走上弯路,我们认为,实现监狱心理矫治工作的规范化已经成为监狱履行社会使命的必然要求。就我国监狱工作的实际情况而言,我们认为,以下几点工作不可或缺。
第一、必须加强监狱心理矫治的制度化建设。制度化建设从广义上讲,包括立法、制度工作规范等多项内容。最理想的制度化建设是研究制定并颁布《罪犯心理矫治法》,如果短时间内不能实现,也要由国务院以《心理矫治办法》的形式把罪犯的心理矫治工作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用以指导全国各监狱的心理矫治工作。应当明确的是,罪犯的心理矫治不同于一般社会个体或群体的矫治。罪犯是犯了罪的人,他的社会地位比较特殊,而且是国内外政治嗅觉对其比较敏感的人群,不能像社会专业工作者怎么对普通工公民怎么矫治我们就怎么开展。我们只能说,在立法时,可以借鉴社会工作者的矫治方法和经验,但是不能完全照搬。比如,治疗强迫症的厌恶疗法以及治疗恐怖症的冲击疗法在对罪犯实施时就要考虑后果,由于涉及人身权问题,在社会上,只要求助者和家人同意就可以,但是,在狱内,是不是需要家人同意或者在场监督?这都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在立法时,要明确罪犯心理矫治的法律地位、矫治主体、工作目标、操作程序、责任追究。通过立法,把全国监狱系统的罪犯心理矫治统一到法律的一个框架内,让广大监狱干警在对罪犯心理矫治时有法可依,也为我们开展心理矫治找到一条法律标准,避免走上弯路还不清楚,浪费人力物力。目前,全国各监狱的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形式多样,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是,这种局面不应当是心理矫治应有的现象,没有科学规范的矫治规范引导,很难保证它的有效性。再就是要加强心理矫治的制度建设以确保这项工作运行的科学化、正规化。这些制度包括《心理矫治工作者资格要求》《矫治工作规范》、《矫治工作者守则》、《罪犯参加心理矫治行为规范》等。通过制度合理的矫治制度,提高矫治工作的效率,进而促进监狱改造工作总体效率,摆脱多年来改造工作的徘徊局面。
第二、必须实现心理矫治主体的专业化或者社会化。正如前文所言,罪犯的实际心理状况直接否定了监狱干警的心理矫正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否定监狱开展心理矫正,我们可以通过专业化的道路,实现监狱和社会共同承担罪犯的心理矫治。监狱人民警察可以根据法律要求对于其能力范围内的罪犯开展心理矫治,例如对于罪犯日常改造中由于各种压力和冲突造成的心理问题,一些疑似神经症甚至部分轻度人格障碍,完全可以通过心理学的方法予以矫正。但是,对于一些重症精神障碍,则需要社会专业人士甚至精神治疗专家的专业治疗。这样,监狱人民警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学会正确的诊断,区别不同程度的精神问题,宜治则治,不能则转,转介到社会力量方面,由社会人士开展治疗。这样就面临两个队伍建设的问题:一个是监狱自身心理矫治队伍的培养,一个是社会力量的聘用。前者,我们可以通过努力,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养;后者的聘用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原因在于:监狱目前的布局调整还不到位,即使将来到位了,我们的监狱都靠近大中城市了,那么经费问题也是一个不小的难题。当然,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我国国力的日渐提高,我们相信,这些问题必将迎刃而解。
第三、必须加快具有适合我国监狱罪犯心理特点的评定量表的编制。现在我们使用的一些量
表大都是由国外引进的,一些由我们自己编制的量表也刚刚使用,由于常模的差异,还不清楚效度如何。我们设想:我国可以有步骤地开展以下量表的编制。一是关于罪犯情绪的量表的编制,鉴于这个量表比较庞大,可以根据需要编制几个分量表,比如抑郁测查量表、焦虑测查量表、自卑测查量表、恐怖测查量表等。二是关于罪犯脱逃心理的测查量表。这个量表的编制很重要,一直以来,我们对于罪犯的脱逃行为防不胜防。有了这样一个量表,我们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罪犯的脱逃心理倾向。三是关于罪犯暴力倾向的量表编制。四是关于罪犯自杀心理量表的编制,在罪犯自杀问题上,我们吃过不少苦头,很多情况被罪犯迷惑了,本来一个表现较好的罪犯突然间自杀了,事后分析,才明白其原因,但为时已晚,如果有一个量表,我们可以约略知道哪些罪犯自杀倾向明显,我们就可以变被动为主动,采取措施实施心理干预和防范措施,尽可能挽救罪犯的生命。五是关于罪犯改造态度的测查量表。这个量表可能有三个分测验,一个是劳动态度,一个是学习态度、一个是行为态度。这几个态度量表应当有着高度的相关,在量表效度较高的情况下,如果相关程度较低,那么,我们就可以断定罪犯是有问题的,可以进一步测查他的其他方面。六是罪犯对于未来看法的测验。测查这类罪犯,对于我们预防罪犯出狱后再犯罪也有指导意义,如果能够掌握罪犯再犯罪倾向,我们可以在狱内实施教育手段,也可以在其出狱后通报有关机关,这也是我们当前贯彻“首要标准”的行动体现。
第五、必须围绕监狱工作大局开展矫治,既要考虑生产,也要考虑改造,尽可能地发挥心理矫治服务于监狱工作大局的作用。现代心理学越来越重视心理学在团体中的作用,工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都在研究如何提高人在群体中的作用。心理矫治不能总着眼于罪犯的心理问题,更要发挥它在生产、改造各环节上的作用,使罪犯尽可能地以更高的热情和积极性参加改造,提高效率。在这方面,心理学应当而且也可以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我们在研究监狱的人力资源开发上应当吸收心理学专业工作者,成立具有监狱特色的人力资源开发机机构,整合狱政管理和教育改造职能,形成以改造效率为核心的人力资源开发机构。运用行为科学、心理科学、管理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开展人力资源的评定、量化、使用,形成一套科学的机制,为提高监狱的管理效率服务。
第六、必须把矫治目标放在罪犯再社会化上来。我们改造罪犯的目的是实现监狱法赋予我们的职责----“将罪犯改造成守法公民”。舍此,我们的矫治工作就是无目的的或者说工作目标是偏移的。要通过心理矫治,把罪犯的个性化、社会化完整统一起来,把罪犯的“自我概念”
(2)统一起来。通过罪犯自我概念的整合实现身心统一,最终实现再社会化。通过对全体罪犯心理的心理学分析,建立罪犯心理状况数据库,根据大量的心理数据确定罪犯心理异常程度,运用心理矫治手段有针对性的矫治。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就可以说,监狱对于罪犯的心理矫正实现了规范化,也可以断言,监狱工作实现了根本性变革。
对于罪犯的心理矫治现在可谓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规范化工作亟待开展,但愿各级领导能够进一步重视,早日迎来监狱心理矫治工作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社会心理学》,主编章志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2)、《社会心理学》,主编章志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第二篇:心理矫治方案
(一)方案的源起
监狱的功能除了惩罚与威慑,更重要的是改造。今天除了传统的监管改造、教育改造、劳动改造外,心理矫治逐渐发展成为第四种改造手段。如果监狱警察与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不良,他们很可能一起制造了压抑、无力、没有希望的监狱气氛。而监狱是服刑人员重建未来、再次启程的地方,也是监狱警察完成个人蜕变与自我实现、助人并最终自助的地方。因而在更广大的意义上,监狱是狱警与服刑人员之间实现拯救与被拯救的圣地,服刑人员并非是完全绝对的弱势和被改造人群,狱警也受到了无可避免的职业侵害,也因而有了个人成长的宝贵机会。只有看得见未来,对明天有期待,服刑人员才可能完成改造,狱警才可能走出心理困境、走向职业发展的顶峰。而心理健康辅导与矫治工作正是营造充满希望、积极向上的监狱文化氛围的重要手段,进而才能保证监狱功能的达成。
(二)监狱系统相关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与需求
1、监狱警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需求
根据相关学术文献,在所有应激性职业中,警察心理压力最大、心理障碍最多,也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而这一职业的高风险、超负荷、高强度,以及警察的自身人格、性格特征正是影响警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研究显示,监狱警察中有31.1%的心理症状问题严重,其中明显表现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敌对性、偏执、抑郁、焦虑、精神病性和恐怖等。
可见,总体上监狱警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良,而背后的原因和心理健康辅导的需求也不尽相同。
2、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与需求
罪犯个体特征的共性在于他们的心理缺陷和人格障碍,而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不良更是一个普遍事实,主要表现在对自己、他人、生活和未来的认知扭曲,情绪上表现为焦虑、抑郁、烦躁不安、悲观绝望、恐惧等,生理上存在躯体化,行为上则是不服、抗拒改造,自伤、自残、自杀,回避集体活动、睡眠差、逃脱、报复以及适应障碍等,人格上反社会、孤僻、多疑、冲动等。而监狱改造的最终目的之一是补救或发展服刑人员的人格,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顺利返回社会开展生活,甚至发挥潜能,因而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需求也极为迫切、突出。
(三)当前国内监狱系统心理健康辅导、矫治工作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政治逐步开明、经济不断发展,国际社会对人权事业的重视逐步加深,我国监狱系统的建设导向也在发生变迁——由安全模式向质量模式,由经验模式向技术模式,由封闭模式向开放模式转变的趋势逐渐清晰,但仍处于起步的阶段。这个趋势就强调了监狱建设中心理健康辅导和矫治的专业化进程。但较之政治理论、法律常识、监管理论等内容,关于监狱工作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辅导和培训很薄弱,其课程针对性差、缺乏职业特征、流于形式,教学手段落后。此外,由于工学冲突导致精力有限,监狱所在地点偏僻且封闭导致上进心不足,待遇一般、生活清苦,加之一些警察的自律意识、公仆意识淡薄,总之相当一部分警察对再学习和自我提升的意愿不强,这可能也是职后培训效果不佳的原因。
(二)(一)帮助完善硬件设施。分别开设针对监狱警察和服刑人员的个案咨询室、团训室,添置沙盘、团训包等器材。
(二)针对监狱警察和监狱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健康辅导、矫治方案:
1、专题讲座或网络课程。内容涉及职业取向、个人生活取向、专业能力取向;并编写、分发相应教材作为随身小手册以备翻阅。培训具体内容请见表1。
2、建立狱警的心理档案和心理危机防控、干预机制。协助监狱心理咨询师为每位监狱警察建立心理档案,周期性地心理测评、行为评估、自我报告等方式记录并分析狱警的心理健康状况,把握狱警的心理发展动态,从而防范心理危机,并不断调整狱警的辅导方案,保证辅导效果的最优化;
协助建设针对狱警的心理危机防控、干预机制。
3、团体辅导与个体咨询、督导。将狱警分别视为被辅导、咨询的人群和向服刑人员提供辅导、矫治的人群来组织培训主题;此外,定期向监狱心理咨询师提供专业督导,提升其专业能力,并帮助完成自我蜕变与成长。
4、开通心理健康求助热线。向监狱警察提供零距离、无障碍的心理健康辅导服务。
(三)针对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辅导、矫治方案:
1、普及型教育
(1)利用狱内闭路电视、专题讲座、网络课程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内容涉及生命教育、认知教育、情感教育、意志力教育、人格教育、社会性教育、危机干预以及生理、心理、社会性综合理论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具体内容请见表2。
(2)编写、分发相应教材作为随身小手册以备随时翻阅;
2、建立服刑人员的心理档案和心理危机防控、干预机制。协助监狱心理咨询师定期对服刑人员做入监甄别和心理测评,建立服刑人员的心理档案,为突发事件排查可能性,并可以为分类进行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提供依据。
作为个案矫治的一部分,我们将帮助监狱建设心理危机防控、干预机制,并协助监狱有机地融入监狱已有的危机干预机制中。
3、团体辅导
(1)开展诸如警囚人际破冰之类的主题活动,通过亲身参与的行为训练达到转变认识和情感反应的目的。
(2)组织阅读心灵教育书籍,并开展讨论会,为服刑人员提供交流认识、分享情感、提升境界的机会。
(3)开展意在修复和建设社会支持系统的活动,例如“给亲人写一封信”、“给他/她的一封信”活动。
4、个案咨询与矫治。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日,根据监狱心理咨询师的转介意见向弱势服刑人员、心理问题严重者以及主动寻求帮助的服刑人员提供补救性或发展性的个案咨询与矫治。
5、建立服刑人员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6、开通心理健康求助热线。监狱心理咨询师可以在判断对求助服刑人员的辅导效果不佳时,帮助服刑人员连线我们为其提供心理辅导和矫治。
第三篇:心理矫治交流会
很高兴和各监区的同志们一起开展对罪犯心理个案矫治的交流会。二监区自推行两级化管理以来,在新的警务运行机制下,如何以新的模式发挥警务组在专业化发展上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对比以往,在三级管理模式下,要求我们民警要“博学多才”即要像父母、像医生、像老师,但往往绝大多数民警是“样样都懂了点,但样样都不深不专”,在工作上也只是以不出现“三防或四防”为最高要求,这与我们当前提出的对罪犯改造所要达到“首要标准”的形势要求是不相符的。现在两级化管理下警务组有了在制度上的保障,在向专业化方向上发展就成为可能或者说是必须的要求。
当前改造工作提出“为罪犯改造服务”的观念,尽管还存在一些不理解,但这是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不管接受与否,“为罪犯改造服务”是体现在罪犯的改造上也就是要罪犯改恶从善、迷途知返、矫正不健康的心理状态等等,而并不是简单的为罪犯服务。那如何“为罪犯改造服务”?怎样“服务”地更好?这些问题的提出或者说是工作要求,就必须要体现我们改造罪犯工作的各个方面。作为监区教育改造警务组如何在教育改造罪犯中发挥好作用,体现专业化的功能,把这种服务改造对象的需求所要掌握的知识尽快地通过民警自身学习、工作经验的交流以及引进专业人才等方式进行提升。
监区去年以来对二名危顽犯先后召开了心理研判会、集体会诊、节前分析会等多种形式和手段进行转化,监区也召开了危顽犯招标会,监区民警通过对危顽犯日常改造的视频监控、个别教育、包夹措施的落实,掌握了他们的真实思想和心理上存在的缺陷等不健康因素,并提出了自己的转化方案,二名青年民警竞标成功。他们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工作以来的经验进行操作,从目前实施矫治情况来看,效果明显。
警务组要真正发挥作用,除了完成日常教育管理的工作,记录好台账外,更主要的是发挥专业化的要求,为“需求”服务,转变观念,尤其是监区领导,要真正达到监狱提出的“下来、进去、铺开的要求,不断提升工作水准。这次交流会也是体现这方面的理念。
第四篇:简析监狱心理矫治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简析监狱心理矫治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监狱对罪犯的心理进行矫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在监管改造罪犯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与很好的效果,这项工作的开展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要经过不断的引进、分析、创新与发展才有可能达到很好地效果。心理矫治工作是系统工程,它不是靠一个人就能完成的,对监狱来说而是需要管教民警、心理咨询师等人员综合努力才能取得最终的成果。因此监狱的心理矫治工作相关人员时刻都不能忘记对心理矫治工作的研究、改进与创新,要把这项工作的开展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起来,不断分析、解决问题,加强认识和学习,才能完成更好的创新与发展。
一、针对罪犯的心理矫治工作的常见问题
(一)心理矫治工作软件硬件投入不足
有的监狱忽视心理矫治工作的方面的投入,用于此方面经费非常有限,有些监狱甚至干脆只配人员没有投入,对罪犯心理矫治工作认识上存在误区。虽然近几年各监所按要求进行了心理矫治方面相关配置,但还是要看到一些监狱仍然没有独立且健全的心理矫治部门,对罪犯心理咨询、心理矫治的所必要的硬件配置不足。目前大多数监狱所配置的心理咨询人员都是后期培训考证的,在业务知识上,也存在一定的素质和水平问题,尽管心理咨询师近几年在数量上有了进步,但专业水平与专业技能都相对薄弱,真正系统学科毕业的人员少之又少。部分监狱在心理学相关业务培训方面也不够,导致一些心理咨询民警在不能适应社会的工作形势变化。
(二)心理咨询保密性要求与监管改造安全之间存在矛盾
在对罪犯个体进行心理矫治上,一些负责罪犯的心理矫治的民警面临着根本性矛盾,那就是隐私保护问题。因为咨询师的职业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为了获得对方的信任,对罪犯的隐私是要做到保密的,但监狱对安全的需求与其职业需求恰恰相反,监狱管教民警需要对犯人情况进行更深入的掌握,这样才能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加以防范,在这种安全稳定压倒一切的监管要求下,这就很容易使咨询师不得不把个别心理出现问题的犯人一些情况与隐私反馈给管教民警。如果这种情况被心理矫治对象获知,咨询师就会失去罪犯的信任,监狱、监区是人员聚集性群体,这样会令心理矫治工作降低应有的效力。
(三)心理矫治工作的针对性不强
心理矫治工作需要使用各种心理测验的量表,常用的包括改造难度与危险度方面的量表等。虽然我国的心理矫治在近些年来得到了一定的普及与应用,但相关理论和测量工具基本上都是引进西方的心理咨询和矫治技术理论。这些理论和工具虽然在理论体系上较为完善,但毕竟与我国的实际国情不符,特别是与监狱改造有许多不太适应的地方。因为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差异,我国和西方国家在心理上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监狱运用的心理测量工具并不能确保测量的准确性,这给我们的监狱对罪犯心理矫治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那就是如何能够根据我们监狱的监管改造罪犯实际情况结合西方的理论技术,拿出符合我们实际的更有针对性的心理矫治技术。
(四)从事心理矫治工作民警职业成长的困扰
对罪犯的心理矫治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监狱心理矫治的民警虽然有咨询师资格,主体身份仍然是监狱民警。由于专业性很强,从事对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民警,长时间从事比较单一却又重复繁琐的工作,个人职级晋升、奖励荣誉等相关待遇却很难得到提高。监狱心理咨询人员的工作效果本身就与其他监狱管理人员的有所区别,但现在绝大多数监狱并没有专门针对此项工作的考核,这容易导致相关民警难有职业成就感,虽然是监狱民警,在罪犯改造过程中很难体现出职业认可,这可以说是困扰心理矫治工作民警的一种心病,长此以往,会影响到工作积极性,影响到业务技能水平的提升。
二、监狱心理矫治工作创新措施的思考
(一)完善罪犯个体改造质量的评估体系
质量评估体系在心理矫治的工作中具有多重作用,包括对罪犯危险程度的断定、对罪犯改造难度的推估、对罪犯再次犯罪的可能性预估等,这一体系不仅能对罪犯的改造情况进行判定,而且能反映心理矫治的工作效果。针对性矫正方案是以罪犯个体评估结果为基础,以罪犯矫正回归为导向,在矫正方案制定过程中,心理矫正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对罪犯危机心理干预,针对罪犯心理障碍、不良行为模式、人格障碍而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个体咨询、团体咨询以及心理治疗等等。监狱要把心理评估的工作当作一项常规工作来抓,特别要对罪犯做好罪犯服刑改造期间的心理评估工作。心理评估在三个阶段的结果是对这期间民警管教成果的最好检验指标,根据结果的变化可以对教育措施加以调整并对管理级别加以指导。在此基础上,心理咨询工作要积极地向罪犯刑满释放后延伸,监狱方面可以结合罪犯个体心理矫治的内容向公安机关、社会安置与帮教机构提交相关工作的书面建议,一方面有利于其再违法犯罪行为的防范与预防,另一方面有利于归对其的安置与教育。
(二)对民警定期进行心理学相关业务培训
监狱心理咨询师是实行罪犯心理矫治的主要人员,工作复杂繁琐,在对个体心理矫治过程中,不仅要与罪犯进行感情共鸣,还要运用自己的学识、经验、阅历、情感等帮助罪犯解决心理或实际问题。由于与罪犯的心理世界长期接触,心理咨询师沾染上一定的负面情绪在所难免,很可能在心理上遭到罪犯的反伤。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治更是是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对罪犯进行心理矫治更是要求很高,需要比社会上一般心理咨询师更高的要求,短暂的学习培训是不够的,这要求民警要不断加强此方面的学习。从事监狱对罪犯的心理咨询矫治工作,不仅要求民警具备相关的业务知识,而且还要在思想道德水平、心理素质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这也就需要相关民警在监狱心理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业务知识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己在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定期有效地进行培训学习是最好的途径,这不仅能够使民警能够与社会交流经验,还能在接触外接业务知识方面进行对比、思考从而促进学习提高。
(三)心理矫治工作的拓展延伸
目前监狱对心理矫治对象仅仅是罪犯,工作目的性主要是引导罪犯个体正常改造,促进监管安全稳定,存在着矫治工作内涵意义过浅的现象。因此,想创新心理矫治工作就要对原有的工作内涵进行一定程度的延伸。个人认为这种内涵上的创可以分四个方面进行。
第一方面,可以尝试扩大心理矫治对象层面,对监狱民警也可以进行适当的运用,施行一定的心理测评,这样一来能为部分民警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还能为政工部门对民警资源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对相关执法岗位安排也能够更加合理。第二方面,注重从民警到罪犯的全体人员的心理保健,定期采取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活动,比如专家讲座、媒体宣传等,使监狱民警以及罪犯保持阳光健康的心理。第三方面,加强与监狱外心理专家交流,运用信息技术,建立起电话和网络两方面的心理援助系统,及时解决监狱内罪犯矫治个案疑难杂症。第四方面,对监狱内部环境进行认真的分析,对罪犯生活、学习和劳动改造场所的环境进行合理布置,使环境因素对罪犯心理矫治的辅助作用起到一定的效果。
对罪犯进行心理矫治必须与社会发展进步相结合,在内容与方法两方面实现与时俱进,不断加强创新,这样才能确保心理矫治的专业化、规范化、创新化与科学化。针对罪犯的心理矫治严格来说属于一种心理保健工作,对被监管改造的的罪犯具有极强的特殊性,因此,在新的时期,监狱只有将创新思想与实际情况融合起来,找出符合监狱单位实际的罪犯心理矫治规律,并不断探索总结规律性东西,一定会大力提高监狱工作科学化程度,有效转化罪犯违法犯罪心理。不断将新的模式和方法引入工作中才能将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做得更好,更能促进监狱的安全与稳定。
第五篇:劳教人员心理矫治成稿
心理调适:使用科学的方法对认知、情绪、意志、意向等心理活动进行调整,以保持或恢复正常状态的的实践活动。既可以自己进行心理调适,也适用于帮助别人。
劳教人员心理矫治,是指劳教所在教育改造和教育挽救工作中,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劳教人员开展的心理测验,心理评估,掌握其个体心理结构特征,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帮助他们消除不良心理及其他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促使其心理结构向良性方向转化,增强教育改造和教育挽救的科学性、针对性。
对劳教人员的心理矫治与管理采用教育、劳动等手段相结合,目的在于提高教育改造和教育挽救质量,确保劳教所的安全稳定。本文就劳教场所开展劳教人员心理矫治的意义、目的和方法进行探讨,提出了劳教场所应从心理健康、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四个方面开展对劳教人员的心理矫治,以提高对劳教人员的教育矫治质量。
(目的):
劳教人民警察或者是工作者,为劳教人员做心理调适,主要目的就是通过一定心理咨询方法或者劳教人民警察个人人格影响,帮助劳教学员,提高个体的认知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并使之养成健全的人格,达到自我完善和内在充实,从而摆脱原有的犯罪心理,并且树立长久的健康心理。
众所周知,警察工作的一个重要层面是预防和打击犯罪,其中“预防”的意义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我们劳教人民警察从事的就是“预防犯罪任务”,那在劳教场所,我们劳教人民警察和工作者在为队员做心理调适,就承担着这个“预防”犯罪、挽救社会危害的重要工作。从宏观上来讲,我们劳教人民警察就是这个任务。
跟大家说说我个人对劳教场所或机构开展心理矫治工作的重要性:
前文说了,我们劳教人民警察承担着预防犯罪和挽救劳教人员、减少社会损失的工作任务。
而就目前来看,预防犯罪和挽救犯罪人员、减少社会损失的工作任务也就有两种方法,第一个叫“犯罪场控制”,所谓犯罪场控制,是指对犯罪的现实场和心理场给予外在压力,直接消除犯罪目标、减少犯罪机遇、加大犯罪风险和代价等,促使犯罪人产生畏惧心理的措施或过程。这么说,大家不太清楚,举个例子。全国各大城市为了加大治安防控采取了武警巡街制度,武警佩戴冲锋前、各种防爆器械、装备,以小组为单位巡街,这样对犯罪分子可以起到威慑作用,使有犯罪想法的人,某一瞬间心里就打消了犯罪的念头。
这个叫“犯罪场控制”,第二个方法叫“个体内在控制”。
个体内在控制,就是通过一系列特殊的心理疏导技巧,帮助当事人看清自己这种根本无助甚至有害的行为,启发当事人找到满足自己需求的有效的应对措施。
说直接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劳教人民警察所肩负的工作任务就是,帮助那些没有或者缺少自我控制、自我管束能力的劳教学员,建立、完善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让他们对自我、对社会、对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沿着主流社会要求的方向走。
在预防犯罪犯罪方面,我只想到了这两个方法,就目前来看,也就是这两种方法。
那就有问题了,这两种方法殊途同归,但大家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一个是犯罪场控制,武警拿着警器械街巡逻,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警力渗透不到的地方很可能成为犯罪的死角;一个是个体内在控制,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或者来访者与受访者,在一个和谐的氛围里、在一个平等的平台下,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相互聆听、倾诉,达到心灵上的共同成长!
相比,我觉得第二种方法显得更温暖、更人性,“个体内在控制”,主张从人的内心角度去改变人格结构;,从根源上去解决问题。这一观点也更贴切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潮流。虽然给劳教劳教人员员做心理、教育工作,初期可能很艰辛,但换来的可是长治久安。毕竟,社会的“长治久安”才是我们警察工作的终极目标,它的价值要远远大于被动的事后惩罚和看守。
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就能更形象的体会到我们劳教人民警察所扮演的角色有多重要,能体会到我们所从事的心理矫治工作有多重要,这也是我们组织劳教人员进行心理调适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目的。
接下来 再跟大家继续探讨---------开展劳教人员心理矫治的具体意义
(大家可以简单记一下)
1.劳教人员是心理疾患和心理危机的高发群体
所以,针对心理问题,当然要引进心理知识和手段,这才是对症下药。同普通人相比,心理问题在劳教所劳教人员,尤其是吸毒劳教人员这类特殊群体中表现得更为普遍和严重,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各类案件的犯罪人都有其特殊的犯罪心理结构,一些人违法犯罪的诱因就是心理问题。劳教所中的吸毒劳教人员是心理疾患和心理危机的高发群体。给大家举个例子:有的劳教队员自残自虐,随便吞噬东西,这就是一种极其严重的心理疾病。开展劳教人员心理调适能够更客观地认识被改造者
就教育改造工作而言,劳教人民警察队伍是实施教育改造工作的主体,劳教人员是被教育改造的对象(客体)。只有主体对客体有一个全面、客观、真实的认识才
能在实践中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案和模式。开展劳教人员心理矫治能促进劳教工作健康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开展心理调适是实现工作科学化、劳教办特色的重要途径。开展心理矫治,不但可以开阔思路,拓宽视野,而且可以使我们从一个新的切入点来启动“提高教育改造
和教育挽救质量”的系统工程。它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审视、疏理,提升行之有效的教育改造模式和手段,通过给其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促进工作的持续发展。这对于发展劳教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开展劳教人员心理矫治能促进劳教人民警察知识更新,提高队伍整体素质。通过开展心理矫治工作,来提高教育改造和教育挽救质量,也是对劳教人民警察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的一种新的挑战。学习和掌握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必将极大提高劳教人民警察队伍的整体素质。这也就是说,我们多学一下、多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对我们的生活、对我们个人的良好心态的培养都是有好处的。其次呢,心理学有一个分支学科,叫“儿童心理学”,我个人在读大学阶段是很喜欢这个学科,对于比较年轻的同志来说,多了解一下这个学科,会在儿童教育方面给自己很大启迪,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如果父母能多了解点心理学知识,能和孩子一起平和的、愉快的度过那你几年比较敏感的时期,对双方都是很有好处的,尤其是对孩子成人后的发展。当然,对于年龄比较大的同志来说,心理学还有一个分支,叫“老年心理学”,大家都知道,中国正在逐步的步入老龄化社会,不少老年人在晚年更加的缺少社会关爱,尤其是空巢老人,他们所承受的心理状况是我们常人无法承受的,如果在座的各位能了解点心理学,我相信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会有帮助的。
讲到这,顺便给在座的扩充一下心理学知识,其实心理学不仅仅是普通人所说的那样,看透别人心思、猜别人想法、攻心术等等,他的研究领域有很多,跟个个学科都有联系,渗透到我们生活的个个方面。比如说跟数学有关系的统计心理学、测量心理学,跟生理学、医学有关系的临床心理学、解剖生理学,跟教育有关系的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校心理学,跟经济有关系的管理心理学、工业心理学、消费心理学,跟运动员、体育有关系的运动心理学,此外还有时间心理学、军事心理学、航空航天心理学、音乐心理学等等等等。而且,这些研究领域都是大有人在的,在我国也有很多学者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与发展工作。比如,通过音乐来治疗自闭症、孤独症患者,就是音乐心理学的工作范畴;还有我们国家的飞行员、航天员选拔工作中的心理测试环节,都是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直接或间接参与的。
前面我们讲了开展劳教人员心理调适的意义,下面我们来讲讲对策。
加强劳教人员心理调适工作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思考 :
大家可以记一下
(一)心理调适组织机构的完善化
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同理,劳教人员心理矫治工作要想扎扎实实开展起来,实实在在收到成效,专门机构的成立可以说是势在必行。
从机构的设立、工作人员的配备、软硬件的建设、经费的保障、场所设施的供给以及心理调适的工作原则、方式、要求、程序、量表测试、诊断矫治、效果评定等,从这些方面对开展劳教人员心理调适工作作出具体性要求和专业上的指导性意见,就可以促进我们开展这项工作。设立“劳教人员心理调适指导中心”“劳
教人员心理调适科”、“劳教人员心理咨询室”、《劳教人员心理调适工作规范》 等等。其实这些软硬件设立倒是不难,关键是如何脚踏实地的运用起来、不让他形同虚设,这是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地工作。
(二)心理矫治队伍建设的专业化
心理矫治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的专业性、复杂性、规范性、科学性决定了它对从业者的高要求,从业者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矫治效果的优劣。从专业化和发展的眼光看,劳教单位的心理矫治工作实现持证上岗是高效开展矫治工作的基本要求,因此,尽快建立起一支专业扎实、素质过硬、乐于奉献的专职心理矫治民警队伍是劳教人员心理矫治工作能否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
在这一问题上,前几年的武汉市劳教所的做法很值得借鉴,一是“走出去”,将全所接受能力比较好强、年龄相对年轻的干警送到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进行学习,系统的学习心理矫治业务,并且特别聘请国内知名教授亲自授课。二是“引进来”,向社会上公开招聘符合劳教心理矫治工作要求的优秀人才,充实场所心理咨询员队伍。从而多管齐下,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劳教人员心理矫治工作
(三)心理调适实施的规范化
心理调适是一项专业而复杂的系统工作,从收集求助者背景资料到各种心理测验量表的选用,从咨询员的态度、表情、肢体语言到恰当处理咨询双方的特殊人际关系,从确立矫治目标及方案到具体矫治程序的操作等等,无一不体现出心理调适特定的程序以及专业化的细节要求。
因此,整个调适过程中工作的程序、采用的技巧必须严格按照行业规范来进行。劳教民警要注意准确把握自己在咨询和矫治中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所要达到的目的。
实践中,比较容易出现偏差的具体表现有:一是越俎代庖,授之以鱼,而非授之以渔。简单地说心理矫治的着眼点、落脚点不是仅仅为劳教人员解决一两个眼前的现实性问题,而应致力于通过促进求助者观念的转变、人格成熟的形成,少发生或不发生类似的问题,乃至举一反三,实现知识、技能的迁移,而不仅限于就事论事。二是在矫治过程中不少咨询员认为咨询和矫治中应该给求助者传授一些自认为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于是在操作中往往苦口婆心地对求助者予以教导和指点,传授自己认为正确而且坚持了十几年二十几年的信念及价值观。但心理咨询和矫治的基础是尊重,相互尊重,尊重双方的原有立场,在尊重的基础上,帮助他去完善他的不成熟、或者有缺陷的想法,让来访者主动成长起来,让他们有能力去自主自立,能承担起人生中的各种责任。
(四)心理调适运作模式的立体化
模式的立体化首先是指上层重视。上层领导机构比如说省级领导部门,重视起这项工作,“上行下效”,下面各个机构才能相应开展心理调适工作,达到上下
协调、左右联通的良好工作局面。
模式的立体化其次是指人才的交流。就是劳教所与高校的合作关系。在这里还以武汉劳教所为例:武汉市有很多心理学院校,华中师范、武汉大学、湖北大学,这些学校的心理学研究水平在国内也是首屈一指的,武汉劳教所就抓住这个优势,与这些高校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免费为其高校学生、老师提供心理调适实习研究场地,同时,有效地利用高校的人才资源为我服务,建立起一种横向内外合作的工作模式,专家来所督导,针对部分心理问题严重的劳教人员采取联合攻关的形式进行心理咨询与矫治,(比如说自残的劳教队员,这种队员是很难管理的,单靠普通干警,是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的),这这种合作机制,不仅保证了劳教人员心理咨询与矫治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而且开阔了本单位劳教民警的视野,提高了业务水平,从而进一步提升深入开展这项工作的自信心和认可度。
结论
劳教制度向违法行为矫治制度转变的关键在于处罚方式从强制劳动向人格矫治的转变。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心理调适起到了关键作用,是创办劳教工作特色的突破口。鉴于当前劳教场所心理专业从业人员严重缺乏的现状,本人建议应首先对劳教人员进行以心理特质为标准的科学分类,然后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团体心理调适为主体,结合个别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对劳教人员进行由浅入深、有针对性的心理调适。同时,在矫治过程中,要从心理学角度对整个教育矫治的效果进行评价,提高教育矫治的效率和质量,改变劳教人员不良的人格结构,消除其心理障碍,解决违法犯罪根源,预防重新犯罪,达到违法行为调适的最终目的。
这就是我今天讲的全部内容,有不周之处,欢迎在坐的各位课下继续与我共同探讨。
谢谢大家!
(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