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论文

时间:2019-05-12 20:39: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监狱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监狱论文》。

第一篇:监狱论文

教育改造是改造罪犯的重要手段之一,教育改造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罪犯思想转化的程度。随着形势的发展,监狱越来越凸现出教育改造工作的主业位置。然而,在这项工作上,我们还很难有所突破,主要原因是我们陷入了一些困境。传统有效的教育改造方式方法,教育内容等等,有些已经不适应形势的发展,施展不开。因此,教育改造工作改革已是迫在眉睫的事了,只有改革,才能开创教育改造工作新局面。

一、当前教育改造工作困境分析

㈠教育内容空泛的困境。思想教育内容缺乏系统化、规范化的教材,也缺乏对人性回归的引导以及思想净化方面的辅导。文化教育缺乏系统的、适合成年罪犯的教材,也无法开展。技术教育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其实践性也不是很强,出监教育也缺乏相应教材,而且缺乏就业指导方面的培训。

㈡从教人员缺乏的困境。监狱教育改造工作,从教人员以警察为主。推行警察直接管理之后,大大的增加了警察的工作量。目前,基层警察肩负着狱内看守、日常管理、教育改造、生产管理四大任务,每项任务都十分繁重,加上我监警察上班路途较远,上班后,日常事务已是相当繁忙,很难再分出精力搞教育,即使搞了,也被其他工作弱化了。并且,教育也缺乏连贯性,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很难保证教育的质量。

㈢从教人员实施教育水平不高的困境。尽管我监警察整体素质较高,人才济济,但是,实施教育的水平却参差不齐,或者说,有些人不适宜从事教育工作。教育的专业性较强,很讲究方式方法,倘若方法不对,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㈣罪犯拒绝接受教育的困境。罪犯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甚至心理扭曲,他们对警察的教育,不但不予接受,甚至存有逆反心理,经常不服管教。这种情况下的教育,不要说效果、质量,能够顺利完成教育课目已经就不错了。

㈤教育评估体系缺失的困境。监狱的教育效果应该怎么评估,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假如评估仅限于台帐、警察背“四知道”以及违纪率等,则肯定会出现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的弊端。相比于劳动生产,教育改造在很大程度上难以量化,缺乏对罪犯受教育情况进行科学评估的考核体系。

㈥分类教育不切实际的困境。分类教育不仅教材缺乏,分类也不尽合理,分类编班困难重重,分类教育难以实施,实施意义也不大。

以上所述困境,制约着教育改造工作的顺利开展,尤其从教人员陷入的困境以及罪犯拒绝接受教育的困境,是整个教育改造工作困境的关键矛盾,如果解决了这个矛盾,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教育改造工作也就容易上台阶,出成果。

二、教育改造走出困境的思考

㈠教育自成体系,走专业化之路 古人曰:“杂而不专,弗成大器”。教育本身是一个比较大的工程,要出成果,必须自成体系,走专业化道路。马克思说过,社会发展越是进步,其社会分工必然越细。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警察都是“万金油”,样样懂,就没一样精通,结果各项工作都乏善可陈,更不要说什么成果了。其实,搞教育的警察应该从繁重的狱内看守、日常管理、生产管理的任务中分离出来专职专责。尤其思想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辛的工作,罪犯的思想只有得到转化,才能够接受改造,而思想转化的过程是一种“蜕变”,它很难自我完成,必须是通过帮助,通过教育,或者是有所感悟、有所触动,才能实现。至于文化教育、技术教育更是需要专业教育的指导,才能够让罪犯提高文化水平,掌握一技之长。对于分类教育来说,只能通过专门的研究,科学的分类,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够起作用,如果太过简单空泛,恐怕还会起相反作用(譬如罪犯通过私下交流,犯罪手段会更加高明,更加残忍),没改造好的罪犯释放后,其潜在的社会危害性更令人担忧。出监教育的侧重点应在于就业指导的培训。另外,人各有专长,精力各有所限,能力也各有侧重,如果干非所长,就好比是让李逵去绣花,林黛玉去玩斧头一样荒唐可笑。因此说,走专业化之路是十分必要的,懂教育的让他专职搞教育,别的不用他管;懂管理的让他专职搞管理,别的不用他教;懂生产的让他搞生产,再把狱内看守也分离出来,大家各司其职,分工合作。那么,教育也就容易出成果了。

㈡动用社会资源,解决警察不足的矛盾,走社会化教育之路

监狱其实大可不必自我封闭起来,神神秘秘的与社会隔绝。人是社会的人,这是人的社会性,人只有融入社会,才能够完整,才能够健康。我国监狱是改造罪犯的场所,更要融入社会,让社会了解监狱,帮助监狱,这样,才能让监狱健康发展,让警察健康工作,让罪犯健康改造。

在现实工作当中,警力不足是当前教育工作中的一个矛盾,我们可以通过动用社会资源,走社会化教育之路来解决这个矛盾,前文讲到,监狱要融入社会,教育要专业化,那么搞社会化教育更有其必要性,我们通常实施的政治教育,人生观、世界观、金钱观等等的思想教育以及文化教育,技术教育都可以与社会有关机构联办进行(目前,监狱教育部门正在开展)。在出监教育期间,可以和劳动部门合办招聘会。监狱文化建设可以寻求社会文化界协助,法律咨询与教育可以寻求普法教育部门协助,心理咨询、心理矫治可以邀请心理治疗专家坐诊。凡此种种,社会资源广泛存在,我们若不加以利用,就是白白的浪费。

㈢成立教育科研中心,专门研究开发教材以及研究解决教育难题

前文所述,我们面临教育内容空泛化的困境,缺乏系统化、规范化的教材。思想教育出现难题的时候缺乏相应的指导,往往凭经验解决,一旦经验不足,则可能把事情越弄越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有一个教育科研中心,专门研究开发教材,研究解决教育难题,甚至可以研究预测各种可能出现的危机,施行危机干预,防患于未然(譬如对于自杀危机的干预,对自杀对象的教育等等)。

科研中心可以是专家指导下的非常设机构,由专职教育警察组成,定期或不定期的搞科研活动,为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并可以着力研究出适合监狱实际的教育成果评估体系,研究对罪犯接受教育情况的考核评估体系等等。㈣着力提高警察专业水平,分批送警察到大专院校培训

我们的警察长期战斗在围墙内,各种知识很难得到及时的更新,即使水平再高,也会有知识陈旧的时候。俗话说“江郎亦有才尽时”,一旦江郎才尽,教育工作就很难再发展,很难有新办法去解决新问题。只有不断提高警察的专业水平,才能更好的解决各种专业问题,尤其是教育改造专业问题。因此,很有必要经常性地组织警察到外面参观学习,组织警察到有关大专院校进行各种相关专业的培训,不断优化警察的知识结构,提高警察的管理能力和教育水平。

㈤心理矫正走专业化道路,独立于教育而成为第四改造手段

目前,很多监狱都在开展心理咨询与心理矫治活动,并且把它纳入教育改造的一个内容。从现实来看,活动虽多,成果有限,依然存在那么多有心理障碍的罪犯拒绝接受教育。笔者认为其主要是我们对心理矫治的定位不准所致,心理矫治应该独立于教育改造,列为第四个改造手段。

首先,心理矫治有别于通常的做思想工作。它是针对有心理疾病的罪犯进行的治疗行为,对于没有心理疾病的罪犯,完全没必要矫治。而思想工作是针对罪犯存在的思想问题进行的教育工作,思想问题是人人都会有的问题,因此,思想工作的对象是全体罪犯,它有普遍性、全面性甚至是公开性的特点,心理矫治的对象是个别有心理疾病的罪犯,他的特点是个别性、单一性、还有私隐性。

其次,心理矫治专业性较强。从业人员仅有心理学知识是不够的,同时应该具备医疗知识,药理知识。从业的心理医生,首先应该是医生,然后才是心理医生。思想教育工作者却没必要是医生,绝多数警察都能信任。

最后,罪犯如患有心理疾病,思想教育工作会显得苍白无力。罪犯患有心理疾病时是拒绝接受教育的,有些罪犯尽管表面唯唯诺诺,其内心的抗拒还是一样存在,这时候,就应该进行积极的心理治疗。治疗康复后的罪犯,才能够顺畅地接受思想教育。

总之,把心理矫治作为教育改造的一项内容,并要求所有警察都参与,笔者认为这是不妥的,那是对心理矫治工作认识的偏差。设立心理治疗室,需要专家的指导,其环境布置,医疗工具,医疗药物等都必须有严格的要求,并且,矫治的工作,应该交给心理医生进行。

改造罪犯四大手段协调运作,开创教育改造新局面。我们已都知道改造罪犯的三大手段,再加上前文所说的心理矫治手段,四大手段要协调运作。劳动,是改造罪犯的必要手段,非劳动无以谈改造,教育,是提高素质转化思想的重要手段,非教育无以谈转化,两者不可或缺,它们互相兼容,互为补充。

综上所述,当前的教育改造工作,所面临的困境是不容忽视的,教育改造工作要走出困境,开创新局面,其方法固然很多。但是走好专业化、社会化之路,让监狱融入社会,让社会了解监狱,最终让服刑人员回归社会,顺利就业,服务 3 于社会,是一条值得一走的新路子,它符合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要求

第二篇:监狱法学论文

完善监狱改造制度预防重新犯罪监狱改造手段与重新犯罪的预防

摘要在我国,虽然已经认识到重新犯罪的危害以及其产生的原因,并积极的探索预防的手段,但目前的刑罚理论及监狱管理实践中存在很大的误区,过分扩大劳动的作用,忽视教育改造及心理矫治。基于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由于主观恶性深、社会危害大而成为我国犯罪预防的重点、难点,因而采取积极有效的教育改造对策,减少刑释人员重新犯罪,是监狱改造的重要内容方面,有针对性地强化对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治与劳动技能培训,使其出狱后能够融入社会,自食其力,不失为一种预防重新犯罪、降低重新犯罪率的明智选择。关键词改造手段重新犯罪教育改造心理矫治技能培训

一、重新犯罪原因剖析

据司法部监狱局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的重新犯罪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的情况已成为影响社会安全与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剖析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的原因,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对策,减少和预防刑释人员重新犯罪,对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刑释人员无固定职业和稳定的生活来源是其重新犯罪的主要原因

刑释人员回归社会后,最迫切的就是尽快找到一份有较稳定收入的工作。然而,刑释人员受自身素质的限制,在就业市场处于严重弱势。罪犯回归社会,不仅仅是人由大墙内走到大墙外那么简单,重要的是能够顺利地融入社会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没有固定工作造成刑释人员与社会的“经济隔离”。无所事事是犯罪的温床,维持生计的经济来源不能以正常的渠道获取,就可能转向非正常的方式来获得。可见.有效预防重新犯罪,首先必须解决 刑释人员的生计问题,使其不致于因为温饱问题而重新走向犯罪道路。

(二)重新犯罪的罪犯心理失衡

他们一般具有蔑视法律制度的心理、经济上的补亏心理、强烈的反社会心理和逃避惩罚的侥幸心理。多年的监狱生活与现实社会物质的极大丰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部分刑释人员在监狱服刑改造时就深感“损失惨重”,要不惜一切代价“捞本”的思想十分强烈。他们对犯罪存在侥幸心理,认为第一次的失误不会变为第二次的现实,只要做得隐蔽就不会被发现,伺机疯狂作案,把不满、愤恨发泄于社会。罪犯改造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犯罪率的高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二、改造手段与重新犯罪率的关系

近现代刑罚观念由报应逐渐转向对犯罪人的矫正,注重对犯罪人的再社会化,使犯罪人能够顺利重返社会,不再踏上重新犯罪的道路。相应地,人们更加注重对矫正方法的的适用。一般认为,劳动改造、教育改造及狱政管理是我国改造罪犯的三大基本手段,这无论是在实践部门还是在理论界都得到了认识。我国自建国初逐步形成了以劳动改造和教育改造为主的狱政方针。其中劳动改造一直处于改造中的“重头戏”。学者们也多从马克思的劳动学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生活劳动是“改造自新的唯一手段”——出发,承认劳动的改造性和教育性。“监狱强迫罪犯进行劳动,目的就是为了改造罪犯,使之成为守法公民。所以改造形式劳动改造不可缺少的特性。劳动能重塑罪犯的意识,树立劳动观念,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树立法制观念,尊重他人权利;能使罪犯矫正恶习,培养良好的习惯。”但是,劳动改造确如上所述具有矫正的作用吗?果真如此的话,我们该如何解释从建国到现在居高不下的重新犯罪率?尤其是90 年代以来,我国的重新犯罪率不断升高,即使在未重新犯罪的罪犯中,他不再重新实施犯罪的理由,恐怕也不是被改造成新人,而是因为他还怕再到监狱中去接受“劳动惩罚”。正如有的罪犯说:“狱内的劳动改造经历,使以后再犯罪时产生犹豫,监狱里两件事最苦:一是没自由,二是劳动改造。”由此看来,劳动改造并未如我们一直深信不疑的在起着改造犯罪人、预防重新犯罪的目的。

二、当前改造手段理论上及实践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我国当下的刑罚理论与监狱管理实践中,劳动能改造人的思想在很多人的脑海中还根深蒂固,导致对罪犯偏重劳动改造,忽略教育改造,未能处理好劳动教育、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和职业教育四个方面的关系。对教育改造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从理论上说是谁也不否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在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和偏差,那就是看不到教育改造工作的重要性,把它看作是点缀、摆设,甚至当成负担。长期以来,以“三课”教育为主要形式的教育改造活动在经济效益、生产劳动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下,大多变得徒有虚名,为了完成正常考核检查,教学内容重叠,鲜有新意。思想教育仅仅强调大课教育、次数,强调表面现象,并不能反映实际质量的变化状况。文化教育形式主义突出,教育内容的多年一贯性和学制上的非连续性,致使想学的罪犯“吃不饱”,不想学的罪犯“吃不了”。技术教育弱化现象严重,教育内容与社会需要脱节,无助于罪犯刑释后立足社会,不能对罪犯的就业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不能激发罪犯参加技术教育学习的热情。另外,罪犯教育改造考核和评价质量体系不完善、不合理。在我国监狱普遍推行的“双百分”考核中,教育改造仅占几分,明显失衡。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使教育改造工作的影响微乎其微,更为严重的是搅乱了人们的思想,造成了长期轻视教育改造的恶劣影响。

三、对问题的分析及解决的方法

罪犯劳动作为一种被强制的行为,其是罪犯感受刑罚的要求,同时强制劳动也成为罪犯与刑罚之间的媒介,是罪犯借以感受刑罚的载体。这是现代社会罪犯劳动存在的原因与根据,是罪犯劳动根本价值理性所在。因此,我们得出结论:罪犯劳动是一种惩罚。就劳动本身而言,它不能自动的起到净化犯罪人心灵的目的,犯罪人不会在劳动过程中突然地大彻大悟。或许经过劳动之后,有一部分人悔悟了,但这正如前所述,是因为他还怕再次受到这种处罚。当然,作为刑罚执行机构,在具有惩罚性的同时,现代监狱也还应该具有教育改造性。对于大多数罪犯(死刑犯和终身监禁犯除外)而言,监狱改造关注罪犯本身,是为了罪犯改恶从善以及在此基础上素质提高,从而顺利地重返社会,重新适应社会,成为守法公民。我们不能把劳动作为改造犯罪人的主要手段,更不能奢望能通过这种强制性的劳动来达到降低重新犯罪率的目的。对未然之罪的预防(包括对潜在犯罪人的一半预防和对正在服刑罪犯重新实施犯罪的特殊预防)必须通过其他手段来进行,那就是强制劳动与教育改造、心理矫治相结合,使罪犯在监狱中习得劳动技能、科技知识,以及其他相关知识,为出狱后的自力更生奠定基础。尤其是教育改造和心理矫治,将是我们以后要关注的重点。

第一、监狱部门应当改变罪犯改造模式,努力提高罪犯改造质量。

在观念上,以改造人为中心,以罪犯回归社会为目标,对所有罪犯都应该进行社会化改造,努力增强教育改造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这就要求监狱部门必须改变以劳动改造为主的管理模式,增强教育改造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对服刑人员进行以积极调整心态,适应社会为主要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罪犯社会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为主要内容的规范化、系统化的劳动技能培训,切实增强对罪犯教育改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提高监狱人民警察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努力转变目前监狱人民警察队伍中存在“重关轻管、重管轻教”的观念。以现代的文明素质承担新时期的监狱行刑工作,通过以德育人、以理服人、以礼待人,将科学文明的管理和教育落到实处。

第二、重视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治工作,把心理矫治作为罪犯改造的必要手段。

近些年,服刑人员在狱中自杀自残和伤害他人的案件时有发生。可以说,服刑人员在监所几近与世隔绝,他们远离亲友,与人缺乏交流。其内心是孤独的,悲观无助的,甚至是绝望的。很多服刑人员担心遭到亲人唾弃,对家庭、婚姻关系感到焦虑,或是即将出狱,对能否适应社会信心不足、忐忑不安⋯⋯服刑人员不可避免存在心理疾患,这种疾患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梳理与矫治,极易发生自杀自残或伤害他人案件,抑或在获释后重新犯罪,给社会带来深重灾难。因此,必须重视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治工作,把心理矫治作为罪犯改造的手段。扩大社会参与矫治力度,提高矫治的成效。刑罚社会化、矫正社区化等现代刑事司法制度,为社会参与矫治提供了法律框架和制度支撑。在此背景下,应当扩大社会参与罪犯矫治的范围与层面。尤其是扩大心理专家参与矫治工作,以提高对服刑人员心理矫治的成效;加大开放式处遇力度,进一步完善罪犯准假探亲、特优会见等措施,尽可能让服刑人员与社会接触,减少与正常社会生活的隔膜,帮助服刑人员重新适应社会生活,避免形成“监狱人”的人格,切实把罪犯从封闭状态中解放出来,真正实现改造人、教育人、拯救人的目的。第三、劳动技能培训应当成为刑释人员安置的前置程序。

如果服刑人员在服刑期间能够掌握一定的技能,出狱后就不难找到工作;否则,刑释后就无法找到谋生的饭碗,从而增加政府安置的难度和重新犯罪的几率,这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从和谐社会构建的角度,政府应当重视服刑人员技能培训工作。把服刑人员的技能培训纳入政府再就业工程,对服刑人员实行免费培训。结合社会需求,科学设置培训项目,增强技能培训的实用性,使刑释人员在监所学到的技能能够得到的切实的应用。使他们出狱后,能 够自食其力,而不至于成为新的弱势群体,或为生计而重新犯罪。

第四、完善立法,推进监狱改造工作社会化进程。

《监狱法》第66条规定:“罪犯的文化和职业技术教育,应当列入所在地区教育规划。” 然而,《监狱法》已经实施十余年了,这些规定一直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如果不改变这种现状,要提高罪犯改造质量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加快行刑法制建设和改革,尽快出台《监狱法》实施细则和相关配套制度,建立一个有效的监督运行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从立法的高度对综合治理有关的人员、设施、经费等方面提供保障,使监狱工作社会化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2] 李均仁.转换观念,预防控制重新犯罪的上升趋势.犯罪与改造研究,1998(5)

[3] 张绍彦.中国监狱改革论略.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2)

[1]北京市监狱管理局“重新犯罪”课题组.北京市在押犯重新犯罪情况的调查分析.中 国司法.2005(6).

[3]于浩,谭远宏.监狱改造手段与重新犯罪的预防.法制与社会.2007(1).

[2] 董兴义,陈满庆.心理矫治对罪犯的教育改造作用及其基本方略的深化改革[A].山东心理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提要汇编[C], 2002.[2] 陈寿刚, 国洪江.新形势下对罪犯加强严格管理与教育改造工作之我见[A].“严肃执法与司法公正”研讨会专集[C], 1999

[7] 祝国治,陈向阳.试论新形势下监狱工作的规范发展(下)——构建罪犯劳动改造新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司法, 2006,(03).

第三篇:监狱文化建设论文

浅谈监狱文化的建设与传承

河北省沧南监狱教育科 邹世峰 关键词:监狱文化 建设 传承

内容摘要:监狱工作在日积月累的制度建设中,酝酿着文化建设,优良的监狱文化需要监狱工作者专项研究和建设传承,是弘扬正气、强化职能、提高改造质量的重要保障。

文化是一种日积月累的沉淀,它就像白糖溶之于水,渗透在生活的各个层面。监狱文化也是如此,它植根在监狱工作的各个领域。所谓文化,从广义上讲,指的是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应的文化。中国最早提出“文化”概念的,是易经中的“人文化成”,而现阶段的西方企业文化建设理念为监狱文化建设也提供了许多优良的借鉴资源。作为国家机器的监狱同样不能脱离于社会之外,只是由于自身的专政特点,运作方式为自身文化打下了鲜明的个性特点,监狱文化建设已经被越来越多监狱作为一项专门工作进行研究与开展。但是由于监狱文化建设存在鲜明“个性特色”,范围涉及监狱的方方面面,不同的监狱都有自身不同的诠释。造成监狱文化建设没有形成统一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那么,监狱文化建设究竟如何开展?有没有统一的理论体系?笔者根据自身工作经历和相关资料,提出以下看法,仅供参考:监狱文化建设要以文化为主导,要始终把弘扬优秀的监狱文化作为监 1 狱前进的方向,让文化引领监狱建设,促进监狱科学发展。加强监狱文化建设对于提高监狱工作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监狱文化的内涵

监狱文化是指监狱在对罪犯执行刑罚,进行教育改造、生产劳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倾向,是把居于管理者地位的监狱警察和处于被管理者的罪犯等个体成员相互结合在一起,并为他们所接受的带有中国社会主义监狱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管理风格、精神面貌、道德规范和发展目标的综合。监狱文化是社会文明进步和行刑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行刑结果优劣的重要因素,是推动监狱发展的动力源泉。优良的监狱文化不仅对监狱工作有着强化职能,弘扬正气的作用,同时对提高监狱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激发罪犯积极改造自我的活力和潜力起到催化作用。

二、监狱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夫耐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个“软实力”概念。他提出,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把注意力仅仅放在经济增长等硬性指标上,应该更多地关注科学、教育、文化等软指标。监狱的建设和发展同样如此,必须注重加强文化建设,提升监狱软实力。同样的政策,同样的制度,而每一所监狱都有着自身的工作作风和人文特色,除了地域不同,执行主体不同外,关键一方面就是监狱文化建设方面的认识不尽相同。无论刑罚执行者如何新老交替,领导干部如何更迭,能够保持不变和传承的只有通过岁月沉淀的行刑文化和具有鲜明特色的工作精神,文化是一种伟大的力量。胡锦涛总书记视察 广东时深刻指出:“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一个不能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民族,是很难发展起来的,也是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要以文化为主导,要始终把监狱文化作为监狱前进的方向,让文化引领监狱建设,促进监狱科学发展。由此可见中央对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视程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没有文化创新的持久推动,在竞争中就要落后,甚至被淘汰。只有高扬起文化管理的大旗,不断推进文化建设,才能确保持续创新发展。监狱文化是促进监狱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其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积极监狱文化氛围的传承激励作用

具有鲜明优良传统的监狱文化能够非常容易的被刚刚开展监狱工作的监狱警察识别和继承。监狱文化能渗透到队伍建设、监狱管理、教育改造等各个环节,作用于监狱警察的工作思想、道德信念、管理行为、日常学习与生活等各个方面。监狱要树立良好的执法形象和文化形象,需要全体监狱干警工共同努力创造并形成一种文化环境。在这种优势文化环境之中,监狱的每个成员都会为拥有这种文化而自豪,这种文化反过来又可以激励监狱民警锐意进取、奋力拼搏,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二)优良的监狱文化对干警工的凝聚作用

当人们的思维意识达到高度统一时会产生共同的愿景从而促使行为意识的高度相似,即凝聚力的提高。凝聚力是衡量监狱文化力的重要指标,良好的监狱环境和优良的干警风范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无 形力量。这个集体的每一个成员,都会受到这种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无形的感染,这种感染和熏陶具有强大的同化功能,能够内化为一种欣欣向上的力量和不断进取的源泉,进而在干警中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对不良行为和消极工作意识的约束作用

加强优秀监狱文化建设可以有效地弘扬正气,肃清不良的工作作风,对消极腐败的工作态度有着强烈的约束作用。同时会对优秀的、积极地、先进的监狱文化起到加以提炼和宣传。监狱文化约束、规范着监狱每一个成员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这是一种无声的、潜意识的教育,它会使所有成员自觉地维护和接受这种教育并发扬光大。如果有人违反和破坏这种文化氛围,就会受到所有成员的鄙视和反对。

(四)对周边社会的辐射作用

监狱不是独立的个体,同样监狱文化也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优良的监狱文化对监狱周边乃至整个社会都将起到促进作用,监狱文化可以突破监狱围墙圈定的范围,辐射到监狱以外的社会上去,对社会产生影响作用。监狱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息息相通、相互作用。同时,监狱文化又是联系监狱、监狱警察、服刑人员、服刑人员亲属之间良性互动的纽带,是监狱与社会各部门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功能互助的桥梁。

三、监狱文化建设的几个方面

作为监狱的管理者在行使工作职能的过程中,会有主观和客观两条主线来指导我们工作,各种行为准则、工作制度都属于客观范畴,而对于客观范畴的认识领悟和执行力却是监管工作成败的关键所在,所谓“关键在落实,细节决定成败”说的就是对监狱文化建设阐释的一个方面,我们的监狱工作不仅要创造社会财富,更需要有监狱文化这样的精神内涵。建设社会主义监狱文化,可以通过对监狱内部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施加强有力的导向和支配,在监狱组织中产生凝聚力、约束力、导向力、互动力,提高监狱干警的归属感和成就感,形成一个科学、高效、和谐的统一整体。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立足本身,树立优势监狱文化理念。监狱文化是浸透在每一项监狱工作的方方面面的,体现的是对工作本身理解力、执行力,与执行者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息息相关。执行力针对不同层次的监狱文化而言,因其自身所具有的地位不同和职能差异,其对罪犯进行矫正的主导力也不一样,因而就有优势和弱势之分,优势监狱文化一定是强势监狱文化,必然对监狱起到促进、束缚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需要领导者进行文化的提炼和优势导向,必须从思想上引起重视,虽然监狱文化自身就存在,但要想使监狱文化鲜明、有号召力、有利于开展工作,就必须树立优势监狱文化理念。包括:共同的价值取向(奋斗目标)、鲜明的核心理念(思想导向)、监狱精神、监狱作风。

(二)理清思路,建立行之有效的落实机制。

如何让监狱文化建设落到实处,重在执行与落实。首先要建立培训机制,把价值观念传递给监狱个体成员,不仅要对普通成员进行培训,更要对中上层管理者进行培训,因为一项政策的推行,首先需要领导者的行动,而领导者的行动可以起到示范作用和激励作用;其次是要通过各种途径、方式、环节进行监狱文化的渗透,要让口号变成行为规范,让行为规范变成做事规则,将社会主义监狱文化价值观深植于个体成员心中;第三,教育方式要由单向的“洗脑式”被动接受向“寻觅式”主动学习接受的方式转变。要强调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变理论教育为习惯教育,以事例规范做具体说明,从一言一行教育引导个体成员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杜绝走过场、走形式、花架子的表面工作;第四要建立考核机制。要有一套具体可行的考核指标,结合管理项目,态度表现,实际业绩进行全面动态考核。要对合格个体成员进行奖励,以精神奖励为主,经济奖励为辅,因为精神奖励作用的发挥是持续性的。对不合格的个体成员,利用各种处罚措施进行必要的惩戒。通过共同的道德行为规范,实现监狱的和谐,有效地化解矛盾,凝聚人心,达到管理、安全、文化上的高度统一。

(三)兼容并蓄,吸收先进的社会企业文化建设理念。“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近二十年来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飞速发展,其中企业的文化建设功不可没,从早期的全面质量管理到现在广为流行的精确管理思想,只要是对监狱文化建设有力的,我们都会毫不犹豫的借鉴消化。企业文化建设与监狱 6 文化建设其实是有许多地方相通的,比如建立识别系统,确立MI(理念识别)、确立V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

由于监狱工作存在明显的专政性质,一直以来现有的工作经验都是在一代代监狱人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与社会的经验交流少之又少,面对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监狱的管理工作明显滞后,(四)与时俱进,打造具有时代气息的监狱文化建设理念。

四、要注意避免发生几个方面的错误倾向:

一是要避免监狱文化极端化现象,要防止过分强调个体意识行为的统一性,扼杀个性,挤压发挥文化积极性的空间;二是要避免监狱文化凝固化现象。也就是要防止文化制度化。制度是约束员工的具体行为准则,监狱文化价值则强调激发个体成员的能动性,更多地是一种精神活动的影响,它不受静态制度规定的约束,是作为规章制度补充存在的,不能凝固化,只能通过教育培训、演示等方式起作用;三是要避免监狱文化理想化现象。要结合监狱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要在国家现实主体文化的范围之内建设监狱文化,制定的任务目标不要遥不可及,必须是能够通过努力就能达到的目标要求。社会主义监狱文化的建设必须要切合实际,要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不能超越现阶段的实情,要避免冒进思想。

监狱文化作为高层次的现代管理理论,其精髓在于充分调动监狱管理中的文化的力量,为监狱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因此监 狱文化必须时刻坚持创新,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才能迎接来自任何方面的挑战。

(一)、用社会主义价值核心体系教育、引导监狱个体成员 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第一次被提了出来,并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被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监狱文化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色,要建设社会主义监狱文化就必须放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大环境之下;要建设有社会主义监狱文化,就要把建设社会主义监狱文化上升到理论研究的高度,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要建设社会主义监狱文化,就必须用社会主义价值核心体系教育引导所有的监狱成员,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占领思想主阵地,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贯穿于政治思想教育体系之中,并使社会主义监狱文化深入到每一个监狱个体成员的内心,形成一个团结、高效、守规、无私奉献的良好监狱氛围,这样才能建设成一个平安、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监狱。

(二)把社会主义监狱文化传递给每一个监狱个体成员。社会主义监狱文化就是要把监狱的核心价值观散播到每个个体成员心中,使他们与监狱和谐地融合到一起,实现监狱的科学和谐发展,这是一个实现从人治到法治最后到心治的过程。[

(三)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监狱文化的创新作用。

在发挥个体成员的主动性、创造性过程中,总之,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监狱文化,就是要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的愿望,就是要实现监狱个体成员之间的和谐共处,发展监狱的软实力,更好地执行国家法律,做好刑罚执行工作,把罪犯真正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守法公民,切切实实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质量,最终实现监狱的科学和谐发展。参考资料:

程传水《中国监狱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载《中国司法》2004年第10期 吴学刚《凝聚力》第126页,中国致公出版社,2009年9月,第一版 汪中求《细节决定成败》,新华出版社,2004年。连春亮《监狱文化的价值体现:优势监狱文化》,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09年第4期。

第四篇:监狱管理论文

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监狱体制改革进程中出现的历史新课题,直接关系到监狱的改革、发展与稳定。随着监狱工作“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的不断推进,健全监督机制、构建公正高效行刑环境,实现人力资源平衡互动,是支撑其体制改革的根本以及促进其向前推进的不竭动力。本文就监狱体制改革中的“人力资源”整合谈一些看法,旨在抛砖引玉,引起各级领导及同行的重视和关注。

一、监狱体制改革中人力资源整合的重要性和历史必然性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全额保障、监企分离、收支分开、规范运行”为核心内容的监狱体制改革正按计划进行。强化行刑职能、转移社会职能、分离经济职能,纯化监狱功能的重要措施是深化监狱工作改革,也是体现监狱本质属性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人力资源”是最活跃、最积极、最具主动性的生产要素,是推动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一)、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体制改革的新时期,实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现代化文明监狱成果,推进监狱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也有利于依法治监,提高教育改造工作质量,促进监狱工作法制化、科学化和社会化和提高监狱工作整体管理水平。

(二)、人力资源是监狱发展的最基本的组织保障

监狱职能、行刑目标和任务的实现,除了硬件设施以外,主要是依靠监狱的人力资源去执行,依赖于监狱人力资源的技能与潜能去完成。因此十分重视监狱人力资源的研究,认真分析队伍现状,明确工作目标,探索科学的激励机制,是我们必须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三)、目前监狱人力资源存在的诸多弊端

体制改革,实现监企分离引起的人员分流和身份置换,使传统监狱人力资源的配置、管理暴露出一些更为突出的问题:

⑴、目前监狱工作人员配置不合理,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一是对不同岗位的工作专业性要求不明确;二是工作职责太笼统,缺少分工;三是工作标准和要求难以界定,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太宽泛等。

⑵、监狱内部分配奖惩制度不合理、用人机制不健全、人员使用不科学、政策执行出现偏差、传统观念束缚以及工作环境制约等因素阻碍了人力资源的开发,影响了监狱功能的正常发挥。

⑶、现有民警综合素质适应不了新形势的变化:一是部分民警只停留在简单纯粹看守性的工作,而对如何矫治罪犯,解决教育改造中的深层次矛盾缺思路、少方法、没措施,致使教育改造工作质量一直上不去;二是部分民警责任意识不够强、缺乏敬业精神。面对社会上不同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待遇差异,造成心理失衡,产生了消极情绪,缺乏工作热情,以致到岗不到位、到位不尽责,严重阻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三是法治观念淡薄,缺少政治免疫力。在改造与反改造、腐蚀与反腐蚀的风口浪尖上,少数思想觉悟低、意志薄弱的监狱民警面对各种诱惑,逐渐丧失了各种警惕性,站错了位,徇私舞弊、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严重损害监狱警察的形象。

⑷、监狱工作与社会断层,使得监狱人力资源在某种程度上缺少依托和保障。

二、体制改革中人力资源整合的基本思路

人力资源整合是监狱体制改革中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进行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以至形成公正高效的执法机制

(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与利用,构建资源整合体系

监狱体制改革必然非常突出监狱的专政职能和教育改造的核心功能,而核心功能的成功到位,关键因素是人才到位。在监狱工作实践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多维的人才观,盘活现有人力资源;既要重视有所成就的监狱民警,又要关注潜在的人才;既要重视优秀年轻民警,也要重视各个不同年龄层次的民警,发挥人才整体优势,逐步实现人才资源的配置,建立与民警贡献相适应的人才激励机制,鼓励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流动到监狱参与收益分配,通过肯定其贡献的市场价值来显化和肯定监狱民警的价值。

1、转变传统观念,合理分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新刑罚和法治文明必然要求监狱活动的规范化、专业化。按照现代监狱功能对监狱民警进行科学分类、合理分工是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监狱应当以开放的姿态与社会广泛融合,创造条件让社会团体和公众广泛参与监狱活动,逐步形成由高素质监狱人民警察、监狱机关雇员和社会工作者相结合的教育改造专业队伍。具体地说一是监狱人民警察,负责监管安全、教育改造、罪犯刑罚的执行的相关工作和罪犯的待遇保障,纳入现行公务员制度管理。二是监狱机关雇员,借鉴政府雇员制,按照市场化契约化的概念和做法吸收教育学、精神学、心理学、犯罪学、医学等专业领域和行业的优秀人才为监狱机关服务,从事罪犯教育、心理矫治、思想转化、医疗服务等技术性服务。监狱机关雇员不占用行政编制,不具有行政职务,不行使行政权利,但可享受与公务员同等的休假、工伤、抚恤等福利待遇。监狱机关雇员对原来所处的环境领域有着深刻的了解,又求真务实,会把大量的社会信息、技术知识和学术成果带进监狱工作中,既打破了监狱警察为主导的“大公务员机关”模式,又降低了监狱管理成本,提高了教育改造水平,解决了监狱工作人员能进不能出、终身制和不能合理流动的弊病。三是社会工作者,以制度化、系统化的形式规范非政府民间力量参与监狱工作,突破现有社会帮教的可为、可不为、不可为三者界限模糊的状况,并注重由单一的思想教育“看望型”、“安慰型”向给罪犯送知识技术和思想教育并重转变,由单方孤立的社会帮教向社会各阶层各部门多方参与型转变。、健全用人机制,科学管理,激发人力资源内动力

在体制改革中要彻底改变一些束缚监狱人力资源的传统观念,有效革除用人机制中的弊病,注重调查研究,适应形势,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实践中把握几点:⑴、不断创新和完善适宜于人才成长的环境,设法建立本单位内部科学分工和公正评价机制,为民警提供一个适合成长并充满希望的平台,鼓励监狱民警参与与监狱形象和任务有关的个人目标的设定。⑵、改进干部人事管理体制,理顺奖励升迁机制,实现动态管理机制,用人力资源的一般规律来规范人才选拔工作,实现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制度化;扩大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规范任前公示制和任职试用期制,同时从根本上打破干部工作神秘化、封闭式运作的做法,改变由少数人中选少数人的状况,逐步扩大民主,依靠群众选贤任能。⑶、建立健全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制度,加大调整不称职干部的力度,严格淘汰机制,把人才的“出口”打开,“公务员铁饭碗”,其弊端显而易见,平庸者能够在公务员队伍谋得一个职位,就等于找到了一张长期饭票,逐月领取“饭票”,不利于竞争。⑷、根据“彼得原理”,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因而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实践中要彻底改变根深蒂固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把部分民警晋升到不称职的岗位上的管理理念。目前在监狱基层,优秀民警通过晋升提拔而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剩下的一批多是年老体弱或者升迁无望导致监狱基层一线执法水平的低循环徘徊。因此,应十分注重对基层民警的培养和提拔,将这些民警安排到可以胜任的岗位,并通过制度创新将竞争和激励机制不断引入,注重培养具有较强潜力的接班人,保证及时补充基层的新鲜血液,在人力资源上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潜力。⑸妥善处理新老更替问题。①现实中,在基层一线的监狱人民警察,一旦没有得到职务的晋升,面临的现实问题就是在50岁左右(有的单位甚至是45岁左右)退居二线养老,而这种年龄,对于绝大多数监狱人民警察来说,正是干事业的大好时光,但由于许多单位有了这种政策,就使许多基层一线的监狱民警一过40岁,就感到“船到码头,车到站”,丧失了继续奋进的信心,因此要适当延伸老民警的工作舞台。②为了优化年龄、知识、性格等结构,加快新老更替,因此建议把这些退下来的民警尽量向监狱管理中的入监、出监两头倾斜,随着监狱工作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趋势的不断加强,这两个岗位的工作成了刑罚执行关键性环节,但工作量较之其它平时行刑过程相对轻松。这既可以使老同志发挥经验丰富的优势,突出行刑的“两头”工作,又能够激发工作热情,使其更好地实现其身价值。⑹、在民警的使用上尝试监区党支部对基层民警优势特长的二次分配,设立若干较少、职能较强的岗位,面向基层民警开展竞聘,把交流轮岗、竞聘上岗意识渗透到基层每个民警。

(二)、创新理念,强化教育培训,推动资源长效发展

在改革中要求结合行刑模式和发展趋势,深化人力资源的思路创新,突出教育培训,与时俱进地抓好队伍建设,从法律上和财政预算上强化并分期、分批切实组织好基本素质培训、业务培训、警衔晋升培训、知识更新培训、交叉培训为主要形式的干警轮训,并把培训的立足点从封闭的环境转向到社会上接受培训,把培训重点从准军事化、监管安全、法律法规为导向转向人文技能为导向(能够理解人类的行为、动机、成长和发展的复杂性的监狱民警将会是最成功的教育改造能手)。⑴通过培训必须达到监狱民警对时代要求的变化要敏感并有积极回应的目的,使其更好地面对日益严峻的来自于适应时代变化需要的监狱工作的挑战;⑵委派条件合格的监狱民警到地方大学学习,开展与其他部门间的参观、交流,组织人员出国考察,甚至是到外国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比较研究,熟悉世界其他监狱管理的最新发展成果,吸取先进经验,适应押犯形势和体制改革要求。(3)、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继结合,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当前行刑社会化、开放处遇制等一些新理论运用越来越频繁。在实践中“重具体事务,轻理论研究以及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日趋明显,在监狱系统并没有形成一支能够与监狱实践紧密联系的监狱理论研究力量和研究机构,对研究人员的安排多半带有安置的性质,监狱班子成员也鲜见有监狱理论研究出身的人。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因此,平时要多举办讲习班、多开展经验交流会或者论文(或理论)研讨会,倡导监狱民警尤其是监狱管理人员重视理论研究、创新,运用科学的理论、思维和方法,研究和把握监狱工作规律。

(三)、依法治监,健全监督机制,构建公正高效行刑环境

体制改革后的监狱内部设立的纪检、监察等机构并未从监狱分离出来,在同级党委领导下,行刑执法权、行刑监督权集中于某个行政部门,难以从监狱的影响力中解放出来,因此在实践中必须规范人力资源的执法环境:(1)、要求公正执法水平不断提高,监狱建章立制、规范制度,监狱逐步实现程序化、标准化管理;(2)、要求依法治监理念进一步落实,职业道德水平进一步提高,公正、文明执法成为自觉行动;(3)、监狱多渠道、全方位地执法监督,在进一步完善我国监所检察制度的基础上,成立专门的监狱视察委员会进行行刑监督以及通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其他社会团体以及新闻舆论参与监督,尤其要邀请人民群众参加监督。

(四)、面向社会,实现平衡互动,打造资源共享社会格局

利用体制改革的契机让监狱从神秘、封闭、孤立的境地中走出来,监狱应当积极向社区、团体、学校做演讲,介绍情况,组织民警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组织社区矫正、教育改造、狱政管理、狱内活动等展览,鼓励文学创作力量深入监狱体验、挖掘题材,以期改变公众对监狱的看法,并在其心目中形成良好的印象;积极宣传监狱工作和改造成果,提高监狱透明度,建立一支关心、理解和支持监狱工作的基本力量,利用当地电视台、报社等主流媒体进行新闻报道或者设立如“忏悔录”、“监狱生活”、“狱警手记”等专栏,在广播电台开办如“大墙内的声音”等直播节目,既扩大监狱人民警察的社会影响力和树立执法形象,又配合社会的法制教育,使监狱工作与社会进步同步发展。

在体制改革时期,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监狱民警社会地位、政治待遇、工作条件、工资待遇、生活福利并通过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建议通过立法提高监狱工作人员的法律地位,明确监狱工作人员的待遇、权利问题,增加实质性内容,建立有效的法律保障机制,切实提高监狱的政治待遇;①在行政管理体制上,可以借鉴英国内务大臣直接管理监狱,并每年向国会报告监狱工作的管理模式。在我国,每年一次的全国人大开会期间,只有最高人民法院和检察院向大会报告工作,却没有监狱的声音,因此,司法部也应该每年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汇报监狱工作,有利于监狱引起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注;②对监狱机构和级别进行适当的调整,目前一些市属监狱享受副厅级别与省属监狱反差太大,因此建议把部分押犯在万人以上的大型监狱下设的监区调整为分监狱,按副处级配置,既适应押犯规模,又适应提高监狱政治待遇,调动民警的工作积极性③突破民警交流范围,实现监狱领导与地方领导的双向交流,特别是要定期安排一定数量的干部到发达地区挂职锻炼。

张扬和实践现代精神,注重监狱民警的情商培养,是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长期从事基层一线工作的监狱民警,生活圈子狭窄产生孤单寂寞和厌烦的心理,复杂多变的狱情导致紧张的心理,罪犯抗改和违规又使产生焦虑畏惧心理。因此,要十分关心监狱民警的心理健康,关心其精神存在,关心其生活、家庭,体现警察队伍的“人性化”建设;其次,与时俱进,张扬和实践“权利、法治、公正、平等、效率、文明”的现代精神,以此来提高监狱民警的满意度、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三是注重情商培养,关注民警情绪宣泄,提高自控力、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和挫折承受力以及对他人的理解和宽容,重视非理性因素的长期积淀,促进人力资源全面、和谐发展。

第五篇:监狱法制建设论文

监狱法制建设论文

监狱法制建设论文

摘要:监狱作为国家的专政机关,也是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必须维护我国法律执行的公平公正原则,才能有效体现法律的至高无上不可侵犯,因此监狱法制建设的推进势在必行,同时也是响应我国“十八大”法制建设重要思想的一大举措。但由于我国对于监狱法制建设仍处于一个不断探索前进的阶段,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例如:监狱法制建设推进中的人文要素问题;监狱法制建设推进中的法制运行机制;监狱法制建设推进的保障性实施要素还有待解决。本文将这对以上三个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法制建设推进权利监督

监狱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对我国法治的衡量起到举足重轻的作用。因此监狱工作法制化是监狱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监狱“三化”建设的首位。本文将就监狱法制建设作个浅析。

一、监狱法制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加强党对监狱工作的领导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确认并载入宪法的。推进监狱法制化建设,实行依法治监,有利于加强党对监狱工作的领导。法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体现,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化、条文化与稳定化。推进监狱法制化建设,实行依法治监,把监狱工作每个环节全面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一方面,从法律上保证党对监狱工作的领导;另一方面,又可使监狱机关及其人民警察,通过依法治监、依法办事,更正确、全面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置于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再一方面,法律以及行政法规,是党在发扬人民民主的基础上制定的,监狱机关依法执行、依法行政,实际上体现了党提出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思想

(二)反映监狱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

推进监狱工作的法制化建设,能正确地反映监狱工作发展的客观规律。与此同时,监狱作为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对罪犯实施的措施和行动,都会影响到罪犯的权利和义务,而依法执行刑罚,依法惩罚和改造罪犯,是国家和人民对监狱机关的基本要求。作为刑法最终的执行机构,依法治监,加强法制化对监狱工作的发展具有必然性。

(三)有利于我国刑律的完善及顺应国际发展的趋势

理性化、人道化和法治化是行刑制度总的发展确实,监狱立法改革和法制建设必须面向未来,与时俱进,而法制化的推进能有效的促进我国刑律的不断完善,实现全面依法治监,增进监狱刑罚工作的合法性、透明性、公正性、文明性及有效性,促进政法履职的公正、严明、廉洁、高效。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国家影响力的不断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跃然成为世界的焦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化必然离不开我国监狱法制化的推行。

二、监狱法制建设的原则

原则,是人们言论和行动所依据的法则和标准,具有指导性和方针性。在推进监狱法制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决遵循“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四项基本原则”,以及“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法制原则等共同性的准则外,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法律至上和维护法制统一的原则

公众对法律最高权威的认同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共同特点。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法律至上,就是要维护宪法在推进监狱法制化建设、实行依法治监中应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以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

(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

在推进监狱法制化建设进程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遵循新时期监狱工作的基本职能和法律要求,提高改造质量。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既要走自己的路,又要借鉴和吸收国外有益的监狱法制经验。

(三)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公正原则是法治社会一个重要的价值目标。而公开、公平执法,则是达到执法公正的必然要求。由于监狱机关的刑事执行权、行政执法权具有强制性、命令性和较大的自由裁量权,而对象又是处于监禁状态下的罪犯,因此,在推进法制化建设过程中,更需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四)权利与义务相一致原则

权利与义务是法律关系的要素之一,都源于法律的规定。权利与义务密不可分,互相联系,互为条件的。一方有权利,他方必有相应的义务,或者互为权利和义务。监狱实行法制化,监狱人民警察和罪犯之间,各自都拥有相应的权利和履行相应的义务。

三、监狱法制建设推进的人文要素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监狱法制化的执行在于人,而人的全方面素质及能力是法制化执行效果的重要保障,所以创建一支高素质高效能的监狱警察队伍,是监狱法制化建设推进的基本要素。

在我国监狱人民警察队伍中普遍存在三大方面问题:

(一)监狱人民警察法律知识水平不高;(二)监狱人民警察执法效能不强;(三)部分警察政治觉悟较差,影响队伍建设。下面将逐一分析。

(一)监狱人民警察法律知识水平不高

依法治监,最根本的前提是知法懂法,才能依法开展监狱的各项工作。而当前在监狱人民警察队伍中,具有法律专业科班出身背景的不到半数,普遍警察法律专业素质不高,法律意识不强,在此前提下作为刑罚执行最直接的执行者,执法的公平性、公正性及规范性着实有些差强人意。少部分警察的执法意识淡薄,不能正确地履行自己的根本职责。与此同时,法律培训机制的不完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监狱人民警察的普法率。

(二)监狱人民警察执法效能不强

监狱人民警察的执法效能不强,首先树立公平公正的执法理念未能提升到潜意识层面,导致了执法的弱化,法制观念的淡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执法效能的提高;其次监督机制不完善,惩治不力;监督内容不切合基层工作实际,导致监督只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影响监督力度;监督透明度不足,致使监督的实施大打折扣;个别警察不配合监督,不利于监督开展。最后,监狱警察配备不合理,警力不足,影响执法力度。

(三)部分人民警察政治觉悟较差,影响队伍建设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贫富差距日益加剧,一定程度上动摇部分人民警察的世界观,价值观,腐蚀人民警察的政治觉悟。片面追求物质化,推崇享乐主义,致使工作消极怠慢,工作责任心不强,怕苦怕累怕吃亏,本我意识占主导地位。这些情况的出现,不利于警察队伍的建设,不利监狱工作的开展,更不利监狱法制建设的推进。

为了有效地推进监狱法制建设,必须全面提升监狱人民警察的人文要素。第一:必须加强监狱人民警察队伍中的法律人才结构调整。完善法律培训机制,制定有针对性的法律课程,增强法律知识宣传,强化执法意识,不断提高警察的责任心。第二:坚持公平公正原则,树立公正执法意识,严格依法办事,提高执法灵活性,确保执法高效;深入基层调查,以备制定切实合理监督条例,提高监督透明度,引入社会公众的多方位监督,有针对性的引入高素质高水准的监狱人民警察,以充实基础一线的警察警力。第三:结合监狱工作的实质,制定合理公正的绩效机制,强化争先争优意识,调整警察工作积极性,创造优胜劣汰竞争氛围,并将德才放在衡量首位,结合警察能力及工作业绩,作为绩效考评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四、监狱法制建设推进的法制运行机制

法制的实施,需要有良好的机制作为保障。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监狱法律体系,是推进监狱法制建设的前提条件。完善法制的建设首先应从罪犯权利与义务出发配套制度相应的>规章制度;其次从监管改造实际实施出发制定有针对性实效性的警察工作章程;最后应该配套制定狱务公开工作的具体章程,以备社会监督。

(一)以人为本,推进制定罪犯权利与义务规章制定

罪犯因触犯我国刑法,而受到剥夺自由权的刑事处罚,但其作为我国的公民仍具有除了自由权以外的各种权利与义务。监狱作为刑罚的执行机关,依照我国律法执行剥夺自由权的工作,而罪犯的其他权利与义务监狱有义务维护和保障。法律的最重要的价值体现是维护公民的权利,使其不受侵害。监狱作为法律的执行机构,推进监狱法制建设,依法治监,最为根本的应该是维护罪犯的合法权利不受侵害,同时也是提高监管改造质量的重要保障,是提高监狱人民警察执法水平的必由之路。

监狱,首先应从完善保障罪犯的合法权利出发制定相应的保障制度,例如:通信权,申述、控告、检举揭发的权,亲情会见,罪犯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等等。制度的制定要细化具体化,尽量避免出现纰漏,以确保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实现执法公正。其次,监狱警察在具体的执法活动中,依照相应的制定,以确保维护罪犯未被剥夺以外的合法权利。最后,应做好罪犯法律知识的普及工作,有效保证罪犯受教育权,积极推进罪犯思想、文化、职业技术教育,深入推进恢复性行刑,以利于罪犯刑满释放后回归社会,确保再犯罪率的降低。

(二)依法治警,制定合理性实效性警察工作章程

监狱人民警察行使权力,既不能超越职权、滥用职权,也不能放弃职权或转让职权,因为监狱人民警察的权力是国家和人民通过法律赋予的,如果放弃、转让法律赋予的权力就意味着失职。所以以法治警势在必行,摆正监狱执法工作者的正当权利,以维护法律的严明。在中国人情浓厚的国度,何以能从根本上实现法理的坚定性呢?笔者认为从制度上约束,以明确的章程执行,依法执法,依法治警,依法办事,实现人情以外的公平公正。监狱基层一线是监狱执法最直接最根本最有效的具体体现,所以在制度相应的章程之前,应该深入基层调研,了解基层民警的心声,了解基层工作的实际状况作为制定制度章程的前提条件,这样才能有效确保警察工作章程的合理性,以及有利于基层一线执法工作的开展。

(三)接受监督,狱务公开实现执法透明

依法狱务公开是指监狱为了准确执行刑罚,将罪犯权利与义务、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条件、程序、劳动保护以及监狱人民警察权利、纪律等内容,向社会、向罪犯及其亲属公开,让全社会了解和监督。实现狱务公开有利于针对滥用权力、暗箱操作、执法不严、执法不当等不合法行为进行监督,有利于罪犯合法权利的保障实施接受社会的监督,有利于从根本上有效制约权力的滥用,腐败的形成,同时也有利于稳定狱内秩序,确保监管改造的安全稳定。

因此制定狱务公开的具体章程,有利于保障狱务公开依法实时开展,公开内容真实性。杜绝执行随意性,不连贯性。同时制定狱务公开章程应该注意制定的针对性、科学性、可操作性,以确保制度落实的刚性执行性。

五、监狱法制建设推进的保障性实施要素

监狱法制建设的推进离不开监狱的设施建设(包括硬件与软件方面)。第一,监狱法制化推进必须在确保监管安全稳定的前提下进行,所以必须加大监狱建设投入,改善监狱监管的物质设施和技术手段,从根本上消除监管安全隐患,维护监狱的安全稳定。并实现监狱设置、布局、规模、建筑、安防设备和信息化设备的科学合理化,有效解决监管管理的人治化、粗放化的滞后局面。第二,为了加速向法治社会迈进,迎接社会各界全方位的监督及时代的挑战,必须不断提高监狱人民警察的知识素养和执法水平,且应积极的采用先进的科技、设施服务用于监狱工作的实践。同时提升警察队伍全方面素质,例如:法律素养、科技水平等,及现代化的监管改造手段的应用与推广都需要在监狱系统内部做专业化的培训。第三,纯化监狱职能,明确监狱改革方向,不断推进深化依法治监。与此同时应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总结经验,借鉴其他部门以及国外有益经验,结合工作实际,合理运用。防止避免不问国情、狱情、简单移植设置套用其他部门或国外监狱的成果,杜绝不问效果、只图形式、摆花架子的做法,坚持从实际出发,做实事,求实效。

参考文献:

1、严新堂、牛汉珍、苗时葵著《论邓小平法治思想与我国、监狱法制建设》《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3月

2、陈雨亭、李其平、李永清、龙屏风、刘哲明著《以人为本依法治监—谈我国监狱法治化建设》

3、贾成著《对监狱工作法制化建设有关问题的探讨》2008.)

下载监狱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监狱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监狱问题,论文5篇

    监狱问题和人生哲理 公选课 所带来的思考 人文学院,播音 1102 曾琰 201108560224 这个学期,选择了监狱问题和人生哲理这堂公选课,课堂中,通过老师细致认真的描述,以及辅以各种视......

    监狱现场管理论文

    管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管理的内容和形式,管理将伴随人类的进步而进步,发展而发展。 凡有人群活动的地方都需要管理,大到一个国际组织,一个国家,小到一个班......

    监狱构建安全长效机制论文

    依托所情,构建监管安全长效机制 构建监管安全长效机制,确保监狱场所安全稳定,是实现监狱惩罚改造罪犯功能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是司法部部长吴爱英同志在全国司法厅局长会议上提......

    山西省监狱警务督察论文

    加强警务督察工作,规范督察行为, 推动监狱人民警察队伍的正规化建设 山西省女子监狱 赵 毅 加强警务督察是指警务督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依照有关规定,对有关单位和民警在警务活......

    西导论文:认识监狱功能

    认识监狱功能有感于老师所讲的福柯关于监狱相关的知识,本文就探讨一下监狱功能的相关知识。(一)、传统监狱功能监狱,是社会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监狱是国家的刑罚执行......

    我国监狱行政处罚适用程序论文

    监狱对罪犯适用行政处罚应执行《行政处罚法》,行政处罚形式宜为警告、禁闭、罚款、没收非法财物、责令赔偿或科以某种作为的义务。对罪犯适用行政处罚过程中,监狱规范执法活动......

    偏远监狱警力流失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行刑社会化、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监狱布局调整工程的大力实施,绝大多数地处大、中城市的监狱由于较好的区位优势获得了更快的发展,同时却也给相对偏远地区......

    监狱民警警衔培训结业论文(5篇可选)

    如何做好基层管教工作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管教民警,想要做好基层管教工作,首先要明白基层管教工作的范畴。监狱是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监狱警察是依法在监狱执行刑罚和改造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