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层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建议探析

时间:2019-05-14 14:19: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基层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建议探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基层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建议探析》。

第一篇:浅谈基层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建议探析

浅谈基层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建议探析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作者:肖燕 杜霞编辑:studa121

1论文摘要 社区矫正是一种利用社会资源教育改造罪犯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通过对济南某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的实证调查发现,基层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面临一系列困境和问题:司法所执法权缺失与自身资源匮乏;社会参与力量发育不成熟;监管手段陈旧,效率不高,教育矫正工作力度不足等问题。要解决以上问题,应制定专门的社区矫正法;加强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建设;创新矫正模式,完善矫正功能。

论文关键词 社区矫正 司法所 执法权

目前,我国社区矫正工作在全国全面试行,许多方面还处于探索之中,特别是基层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还面临一系列困惑和问题。本文通过对济南某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的调查,旨在总结基层社区矫正工作取得的有益经验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建议。

一、C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概况

(一)C司法所社区矫正队伍建设

C司法所坚持专门机关和社会力量相结合的原则,构建了以司法所工作者为核心,其他机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辅助、社会志愿者补充的“四位一体”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

1.专业矫正人员为核心。司法所专业矫正人员2人,在矫正工作中处于核心位置,全面负责辖区矫正人员的日常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和帮扶工作,对矫正人员各方面表现进行考核,提出奖惩建议。同时负责组织社会团体和社会志愿者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矫治工作。

2.其他机关、部门配合。司法所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积极取得公安机关的配合,依托公安机关的执法权,加强对矫正人员的监督考察,对违反监管或重新犯罪的矫正人员,依法采取必要的措施。协调民政部门、社会保障部门,帮助符合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矫正人员向民政部门申请列入城乡低保范围,争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为矫正人员提供职业培训机会,帮助推荐就业。

3.社区居委会辅助。司法所依托辖区社区居委会,将部分矫正工作下移,在居委会的辅助下,共同完成对本社区矫正人员的监督、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司法所解决矫正人员的思想、生活问题。

4.社会志愿者补充。司法所吸纳高等院校法学专业的学生组成社会志愿者队伍。通过开展各种专业辅导、咨询,参与到对矫正人员的监督、管理和教育工作之中,推动矫正人员的积极转变。

(二)C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流程

1.社区矫正适用前调查评估。司法所认真开展适用前调查评估,严把社区矫正“入口关”。通过走访被告人、罪犯家庭、工作单位(就读学校)、同事(同学)、案件被害人及其家属,社区组织、社区居民等单位和个人,对被告人或者罪犯的居所情况、家庭和社会关系、一贯表现、犯罪行为的后果和影响、居住地村(居)民委员会和被害人意见等进行调查了解。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调查材料,对于被告人、罪犯的人身危险性、是否具有再犯罪危险性、是否可以实现有效监管、是否可以适用社区矫正进行全面分析,把不适于社区矫正的人员及时反馈给相关机关,从源头上避免社区矫正人员脱管、漏管情况的发生。避免了社会可能遭受到危害性,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社区矫正质量,提高了社会安全性。

2.交付、接收,建档管理。司法所密切与法院、监狱的工作衔接,做好接收的各项工作。做到及时接收社区矫正人员,组织宣告;根据矫正人员的实际情况、人身危险系数,划分A、B、C三类人员,制定不同的矫正方案;为矫正人员建立个人档案,做到档案盒、档案内容、格式、材料放置顺序、案卷装订规范统一,档案内容详实,每份档案都包含社区矫正人员考察表、矫正方案、思想汇报、阶段考核奖惩材料、鉴定材料等。

3.矫正实施。为了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的有效性,司法所以“三个结合”的工作方式落实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帮困扶助三项工作任务。

第一,坚持监管和帮扶相结合。一方面,对矫正人员严格监管,要求矫正人员定期报告;采取实地检查、通讯联络等措施及时掌握社区矫正人员的活动情况;定期到社区矫正人员的家庭、所在单位、就读学校和居住的社区了解、核实社区矫正人员的思想动态和现实表现等情况,在特殊时段、重大活动期间加大这种跟踪监管。另一方面,对于各方面有困难的矫正人员积极帮困扶助,通过解决矫正人员的实际困难,激发他们认真矫正的积极性。

第二,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司法所不定期召开法制教育、人生观教育等各种课堂教育,同时,组织矫正人员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如组织矫正人员到交通要道帮助维持交通秩序、帮助罪犯与受害人之间建立一对一的帮扶、谈心活动等。

第三,坚持专门矫正机关和社会力量相结合。司法所在依靠自身力量的同时,积极与矫正人员的家人、朋友、单位、学校建立密切的联系,通过与他们签订协议书等方式,促使他们参与到矫正过程中,通过这种至亲的教育力,极大的促进了矫正人员自觉自愿矫正犯罪心理,不再重新犯罪。

4.解除矫正。矫正期满,司法所对社区矫正人员作出书面鉴定,组织解除社区矫正宣告;向社区矫正人员告知安置帮教有关规定,与安置帮教部门做好交接工作。

二、C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司法所执法权缺失与自身资源匮乏

1.执法权缺失,难以实现社区矫正的监管职能。在实际工作中,C司法所会面对一些“棘手”的矫正人员,他们在“司法所没有执法权”的思想下,无视司法所监管,出现不及时报到,不服从管理、不汇报工作等现象,对于这类矫正人员,作为有责无权的司法所只能运用说服、教育等柔性的手段进行教育,即便是给予其警告,威慑力也不足。而具有法定执法权的公安机关只是监管的“配角”,这种角色定位使他们的矫正工作流于形式,工作没有主动性,双方的合作远未达到理想的状态。

2.自身资源匮乏,难以适应繁杂的矫正工作。C司法所辖区面积大,矫正人员逐年增加,但司法所的人员编制始终是2人,工作人员每天疲于完成对矫正人员的监管、教育、帮扶安置任务,完成上级司法机关和本级人民政府交办的众多工作,管理事务多头,很难持续跟踪和全面落实对特定对象的监管、教育、帮扶,工作难以做细、做深。

(二)社会参与力量不足

1.社区居委会发展滞后。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社区居委会,是距离矫正人员最近的组织,是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落脚点。将社区矫正工作和居委会工作竞合,充分发挥居委会的作用,是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独有的特色,将部分矫正工作下移至居委会,可在很大程度

上将社会矫正工作做实、做深、做真,也可有效地缓解司法所人员不足的困难。但是目前社区居委会发展滞后严重影响了矫正工作的深入发展。

2.社会工作者队伍缺位。社会工作者是具有一定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能为社区矫正提供专业服务的专门人员,他们的的角色定位和专业性容易与矫正人员沟通、交流,容易走入矫正人员内心世界,以“春风化雨”的方式完成对矫正人员的教育、矫正,因此,他们是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辅助力量。但是目前司法所社区矫正中社会工作者队伍缺位。

3.社会志愿者队伍作用发挥有限。《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社会志愿者是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补充力量,司法所要积极组建社区矫正社会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三)社区矫正实施效率、深度不足

1.监管手段陈旧,效率不高。目前,C司法所对矫正人员的监管,主要是通过定期汇报、实地调查、通讯联系等传统手段和方式进行,这种“人盯人”的传统方式耗费了司法所工作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监管力度并不强。随着矫正人员的不断增加,这种传统的监管手段越来越难以适应发展需要。

2.教育矫正工作力度不足。对犯罪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矫正是社区矫正的重要内容,是促使犯罪人顺利回归社会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对犯罪人的犯罪心理矫正,可从根源上矫正犯罪人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从C司法所工作运行来看,教育矫正工作力度不足,矫正效果难以深入。表现为:第一,存在重监管、轻矫正的现象。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大部分工作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对矫正人员的监管和帮扶上,而对矫正工作投入明显不足。第二,教育矫正方式针对性不强。C司法所矫正人员差异较大,有小学没毕业的,有知识分子,有高官、有市井之徒,每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有很大的差别,现有的矫正方式主要是组织讲座、报告,听汇报、交流,公益劳动等,以这些方式对他们进行教育矫正,难以达到理想状态。第三,缺乏对矫正人员的心理矫正。由于相关专业知识欠缺、心理矫正资源不足等原因,C司法所没有对矫正人员的犯罪心理进行专业的心理矫正。

三、完善建议

1.制定专门的社区矫正法。我国应该结合多年来我国开展社区矫正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尽快制定一部《社区矫正法》,从法律层面对社区矫正的法律地位、主体、适用范围、条件、程序以及各机关之间职责、相互间的协调等作出明确规定,畅通各部门衔接渠道,统一社区矫正执行机关,解决矫正双主体问题,明确执法权归属,解决目前司法所社区矫正的执法困惑问题,为司法所监管任务的实现提供法律保障,为社区矫正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法治基础。

2.加强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建设。第一,加强社会矫正专业队伍建设。首先,政府应加大矫正工作专项资金投入,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必要的资源,优化基层司法所的人力、物力资源配置,改善司法所传统、低效的办公设备,推动社区矫正信息化发展,适应社区矫正规模的不断扩展。其次,通过各种方式提高矫正专业工作者的职业素质。第二,积极培育社区矫正社会组织。政府应组织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积极搭建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工作平台。首先,加强社区建设。政府应大力培育和引导社区建设和发展,通过培育并购买其服务的方式将居委会纳入社区矫正管理体系。其次,积极组建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政府可通过制度设计为社会工作者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职业前景,调动他们参与社区矫正的积极性。第三,积极发展志愿者队伍,司法所应充分发挥志愿者在社区矫正中的辅助作用。通过创新、优化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的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的积极性,组建高素质较为稳定的志愿者队伍,提高犯罪学、刑事执法、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背景的志愿者比例,健全完

善志愿者的聘用、管理、培训和考核、激励机制,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

3.创新监管模式,完善矫正功能。司法所应当充分借助科学技术等手段创新监管模式,完善矫正功能。第一,构建科学高效的监管模式。通过建立完善日报告制度、家中监禁、电子监控、GDP定位等手段、方式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全景敞视式”跟踪监管矫正。完善惩罚性措施,建立递进式的惩罚措施体系。针对每个矫正人员的具体情况,建立动态、个性化的档案数据库,对其进行跟踪记录;在分类矫正、分段矫正基础上;第二,加大对矫正人员的教育矫正。根据矫正人员的实际情况,实施个性化的教育矫正方案;在分段矫正的基础上,进行累进矫正,实施动态的矫正方式;聘请专业人员,同时开设网上和实体心理诊疗室,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了解犯罪心理成因和特征,有针对性实施心理矫治方案,帮助其改变心理认知,改变生活态度和对问题的看法,从而变被动矫正为积极矫正、主动矫正,促进其向回归社会,成为守法公民。

【参考文献】

[1] 朱燕:浅议建造合同准则实践及建议[J].会计师http://2012(8).[2] 杨庆中:浅议完工百分比法在施工企业核算中的利弊[J].山西财税,2011http://(1).[3] 马彦坤、甘玉江、谢晖:谈建造合同准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J].财会月刊http://,2008(12).[4] 周海霞:建造合同准则的应用现状及改进措施[J].财经界http:///2011(8).

第二篇:浅析上海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浅析上海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青浦区政府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首页 基本概况工作动态信息公开基层司法互动交流 今天是 114年08月14日

星期四

全站搜索:

上海市司法局 青浦区政府

浅析上海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11-09-28

办公室:韩冬云

2003年7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上海市作为试点单位之一,于2002年8月就着手开展社区矫正的试点工作。经过几年的试点运行,2004年8月起,在全市各区县范围内全面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社区矫正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社会不断进步、刑事政策日趋理性化的重要标志。从几年的试点来看,社区矫正强大的生命力已初见端倪,但是由于中国传统的刑罚思想以及群众的观念认识存在一定偏差,加上社区矫正本身的合法性尚未得到法律确认,相关配套制度很不完善,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现已发展到瓶颈阶段。

一、上海市社区矫正运行模式

上海市社区矫正模式采用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方式推动民间社团的自主运作,按照“政府主导推动、社团自主运行、社会化多方参与”的总体思路,强调将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运用到社区矫正的过程,实行专门化机关管理和社会化管理相结合。2004年2月,上海市组建了三个民办非企业性质社团组织(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上海市新航社区服务总站和上海市阳光青少年事务中心),三个社团获得政府购买服务的费用,承担政府指定的服务项目。在区级层面,对应三个社团各区(县)相应有三个社工站,各个街道都设有社工点。上海市成立了以市委政法委牵头协调,公、检、法、司等相关部门参加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禁毒委员会办公室、社区矫正办公室、青少年事务办公室,作为政府主导推动机构负责统筹规划三项工作。矫正社工通过政法选聘与社会招聘两种方式建构,社会招聘的工作人员按1:50的比例配置。市社区矫正办分别对矫正工作站、社工点进行考核,司法所承担社区矫正日常管理职能。社区矫正的日常工作内容包括对矫正对象的日常管理、学习教育、公益劳动、帮困解难、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建设等五大工作内容,并分门别类建立工作台账。社区矫正对象也大部分都能够严格按照司法行政部门的规章、制度要求,积极进行社会化改造,矫正其行为恶习和心理恶性。

二、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1、社区矫正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程度不高

社区矫正是一项专业性、法律性很强的工作,目前专职干部及社工的具体情况与专业素质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一是社会招聘社工时对人员的专业没有任何要求,最终招聘的人员大约只有12%左右的专业为社会工作与法律。而矫正专职干部是司法所的公务员,法律专业或社会工作专业的人员也不多。以青浦区为例,现有矫正社工16名,其中只有4名是社会工作和法律。矫正社工除了在正式上岗前进行120个课时的集中封闭式训练外(授课老师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与法学专业的专家与教授),自2004年上岗以来,除了听一些讲座报告,或区级层面的一些以会代训等具体工作的强化指导,可谓再也没有举办过系统的、专业性的、针对性的培训,从而弥补专业不对口所带来的“先天不足”。矫正专职干部亦是如此,每个司法所有一名专职干部(个别司法所有两名),法律专业和社会工作专业的几乎没有。队伍建设的不足制约了社区矫正工作专业化、规范化的发展。

2、日常管理考核过于形式化和台账化 上海市社区矫正考核工作以“达标”为抓手,相继对全市各基层司法所开展了“达标”验收及复查。检查的主要方式是查看台账、召开座谈会及与个别矫正对象代表谈话等。为了保证达标验收通过,一些司法所会向一些已经通过验收的司法所学习取经,但主要是台账的简单复制,通过重新制作格式统一、页面精良的台账博得验收小组的眼球,而不能真正学习先进司法所的成功做法。检查考核手段本身的局限性使得许多工作光看数量与台账,不能真正起到考核的作用,出现了“做得好不如做的多,做得多不如讲得多,讲得多不如写得多”的现象。

3、对矫正对象重于帮教,轻于惩罚

社区矫正是相对于监禁刑的一种非监禁刑刑罚执行活动,尽管社区矫正的目的是对罪犯进行教育、矫正和帮助,使他们尽快回归社会,顺利实现再社会化,但社区矫正制度是对实施了一定犯罪行为的人进行的矫正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惩罚性。从几年来的社区矫正实践来看,现在的矫正制度对矫正对象倾向于帮教,惩罚和矫正的一面明显不足。不少基层司法所以矫正对象定期交思想汇报、定期报到及司法所家访和走访群众为矫正标准,公益劳动流于形式。由于考核的局限性,司法所侧重于重新违法犯罪率的数据,对矫正对象都是“好言相劝”,希望他们在矫正期内“平安”度过,对矫正对象过分宽容,造成社区矫正工作是人性化有余、个性化不足,没有威慑力。

4、社区矫正工作主体的执法权威不够

从现有法律及规定来看,上海社区矫正的执法主体是公安机关,而实际执行的工作主体是司法行政部门。街镇司法所承担者社区矫正的一线工作,负责对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和教育矫正。执法主体与工作主体的分离导致现在的司法所从事社区矫正工作时缺乏法理和政策依据。虽然公安派出所指定了专人负责社区矫正工作,但由于社区民警肩负着治安维稳等多项工作,对矫正对象的监管多半是疲于应付。实践工作中,司法所只能靠“说”劝诫矫正对象,不能直接采取强制性措施,对于不配合矫正的社区服刑人员缺少权威和威慑力,导致矫正的执行出现困难。这种执法主体与工作主体相分离的格局,不利于社区矫正工作深入开展。

5、社区矫正工作缺少法律支持

我国现行有关非监禁刑的法规已不适应目前的实际需要,特别是不适应进一步改革、发展和完善社区矫正制度的需要。目前全国的社区矫正工作都是在2003年7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的基础上开展的,各地区出台了一些具体的实施办法,如上海市司法局编印了《上海市社区矫正工作指导手册》,对社区矫正的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基本工作内容与方法、分类分阶段分级矫正、评估与奖惩的运用等几大方面进行了规定。但社区矫正工作作为一种顺应刑罚发展历史潮流的刑罚执行方式,作为一项惩罚和改造罪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必须要从法律的高度确认其地位,并且要通过法律的形式规定具体的执行主体和执行程序,从而维护刑罚执行的严肃性和威慑力。从社区矫正运作本身看,由于社区矫正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公安、检察、法院、民政、劳动等诸多政府职能部门,也需要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的协助,而组织协调这样广泛的社会部门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单靠一般的行政文件是力所不能及的。

从近几年的试点实践来看,社区矫正由于缺乏统一的法律制度引导和规制的弊端日渐显现,如组织体系不完善,上海市在区县主管社区矫正工作的是司法局的安帮科,缺乏专门的执行机构;基层司法所只有一名专职干部,队伍力量相对薄弱;社区矫正经费由司法所每年向所在街镇申请,能不能申请到要视各街镇的经济实力而定,经费得不到保障;部门之间的衔接不够,在矫正资源和矫正力量的利用上社会化程度不高等。如此多的问题,若不通过立法解决,就难以保证社区矫正在法制化的轨道上,在健全完善的机制下有效运行。

三、对上海社区矫正工作进一步完善的几点建议

社区矫正最终必须而且必定要走上立法的道路,但由于我国城市、农村、沿海发达地区与内地落后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区的发展状况有很大的差异,在全国制定一部统一的社区矫正法的条件可能尚不成熟,但社区矫正这一刑罚制度的改革又迫切需要有关法律规范来加以调整,因此制定地方性的社区矫正法规应该说是迫在眉睫。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位于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实力雄厚,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具有较好的社区环境,基层组织和文明建设发展较快,市民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和民主法制观念较高,理应突破现行社区矫正工作的瓶颈,为全国的社区矫正工作探索出有效、可行、成功的模式。

1、增加矫正类型,充实矫正内容,进一步明确违反矫正规定者的处罚措施

参考国外矫正的实践,结合上海地区的人力、物力、财力现状,发展切实可行的矫正类型,如社区公益劳动、惩罚性服务、家庭监控、禁毒矫治、禁止出入特定区域、半开放式工作等,设计的矫正类型之间应有惩罚和矫正力度的区别,最好能形成轻重渐变的矫正阶梯。可以根据每种类型的特点、所要达到的目的和侧重点的不同,在矫正内容中加入相关学习、接受治疗和教育、汇报和联络、监督和管教、职业培训等内容,确定被矫正人应遵守的条件,以针对不同的矫正群体和个体开展个性化的矫正活动,给他们提供切实有益的帮助。但应注意,在规定矫正类型、矫正内容和应遵守的条件时,应考虑社会的需要以及罪犯和受害者的需要和权利,规定的内容应切实可行、明确,以减少罪犯重新染上犯罪行为的可能性,并增加他们重返社会的机会。

2、进一步强化公益劳动监管,增设无偿社区服务项目

无偿公益劳动是上海市对社区矫正对象最主要的带有惩罚性质的矫正内容。以青浦区为例,目前的矫正对象公益劳动的内容大部分是到村(居)委会的老年活动室、敬老院等进行卫生打扫工作,由村(居)委会干部负责考勤登记,公益劳动内容单一,且流于形式,不能通过无偿公益劳动真正体现对其犯罪行为的否定和惩罚。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对矫正对象公益劳动的时间和劳动量的监督管理,为解决基层村(居)委干部工作条线多而疲于应付的状况,建议由司法所联合社工定期组织矫正对象参加集中公益劳动,要求他们在指定时间内完成指定劳动内容,通过加强公益劳动的管理,不仅有利于矫正对象的改造,也有利于扭转被害人及其他社会成员对社区矫正制度的误解。目前的公益劳动内容比较单一,需要进一步丰富社区服务项目,如让矫正对象在休息日陪同照顾孤寡老人或者帮助残疾、智障人士等,让矫正对象在公益劳动中体验劳动的辛苦和乐趣,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3、加强矫正队伍建设,建立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高素质矫正队伍

以青浦区为例,每个司法所配备一名社区矫正专职干部和一名社区矫正社工(个别所配有2名社工),部分专职干部同时兼五年内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专职干部主要负责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日常表现进行考核,开展帮扶和教育工作,并主动与公安机关联系,将矫正对象的思想动态向公安机关等执法机关进行及时反映。社工主要负责协助司法所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监督管理、教育疏导、生活救助等日常事务性管理。招聘社工对专业没有要求,只有少数人的专业是法律和社会工作,这也制约了专业矫正工作的开展。随着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开展,一是社区矫正对象呈逐渐增多的趋势,二是对社区矫正的工作要求亦是越来越高,这样的人员配备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因此,壮大矫正队伍,提高矫正人员专业化素质是继续深入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条件。从长远来看,建立一支专业化的高素质的矫正官队伍也是社区矫正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

4、加大社区矫正工作的宣传力度,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长期以来,受报应刑和重刑主义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将犯罪人监禁是防止他们重新违法犯罪的不二途径,对社区矫正这样的非监禁刑难以接受,加之我国公民主动服务社会的意识还比较缺乏,认为对罪犯的改造是国家的责任,没有真正形成社区矫正文化。“社区矫正在我国开展最大的障碍就是作为一种制度,缺乏对其进行培育的土壤,这个土壤就是接纳、认同非监禁刑并不断扩大非监禁刑适用的社会观念”。[①]更新观念也是推动社区矫正继续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实施社区矫正具体工作的司法行政部门、新闻媒体及理论工作者等有义务积极广泛地宣传社区矫正工作,引导民众正确认识社区矫正,了解非监禁刑对于克服监禁刑的弊端、实现罪犯再社会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到社区矫正的志愿服务中,为社区矫正深入开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总之,社区矫正作为一项新的刑罚制度,对于贯彻落实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降低刑罚执行成本,提高刑罚执行效率,完善我国的刑罚执行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从上海社区矫正的现行开展情况来看,执法主体与工作主体的分离格局严重影响了矫正效果的发挥,是制约社区矫正工作进一步发展的根本问题,必须从立法上予以解决。当然,一项新的刑罚制度从发展到成熟,以致臻于完善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社区矫正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立法部门积极推动,在社会各界多方参与的基础上,逐渐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①] 荣容、肖君拥主编:《社区矫正的理论与制度》,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154页。上一页 1 2 1 2 下一页 首页 基本概况 工作动态 信息公开 基层司法 互动交流

上海市青浦区司法局版权所有Copyright Justice Bereau Qingpu Shanghai All Rights Reserved 青浦区青松路231号 邮编 201700 联系电话 021-59728068

第三篇:合山市社区矫正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

合山市社区矫正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

合山市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已初步形成理解、支持社区矫正工作的群众基础和社会氛围,初步形成了管理制度,初步建立起一支社区矫正队伍。同时,社区矫正工作还存在以下一些困难和不足:

一、对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长期受刑罚观念的影响,过分依赖监禁刑,忽视非监禁刑,部分群众对社区矫正的认识还很不够,对矫正概念、内容、意义知之很少。所以,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性。在推进社区矫正工作过程中,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刻领会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要正确理解社区矫正的性质和目的,认识其法定性、长期性、权威性和严肃性。要准确把握社区矫正的关键环节,坚持以人为本,把切实提高矫正质量。

二、职能部门之间的配合、衔接工作需进一步加强。目前有少数矫正对象不能按时到司法所报到,接受矫正。目前我市有少数矫正对象因审判机关或监狱、看守所与矫正机构之间没有依法交接,而不能按时到司法所报到并接受矫正,存在脱管、漏管现象。基层事多人少,部门间协同配合的情况较少,客观上存在把矫正对象移交给司法所以后就很少问津的现象。因此,司法行政机关在从事这顶工作时,如果没有公安机关及其它有关部门的配合,就会显得力不从心,工作中时常会遇到很多尴尬的境况。司法行政机关是具体组织

实施部门,法院、检察院、公安、社区、村委会等部门分工负责,密切配合,才能共同做好社区矫正工作。但实际操作中衔接、配合的不够。只有协调好与上述部门之间的关系,我们的工作才能获得有力的支撑。

三、出现一些社区矫正对象外出打工现象。依照现行法律法规所规定的一般原则,被管制、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不允许外出打工。现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的难度正在加大,使得有相当一部分人外出打工。矫正人员一旦外出打工必然出现流动性强,生活场所不固定的现象,有的很可能过一段时间就没了音信,即使保证每周都能够电话联系、每月能邮寄思想汇报,也都是全凭他们自己说了算,是真是假,难以考证,很可能让这部分人处于放任脱管的状态。

四、基层司法所建设总体上还很薄弱,许多司法所人员编制不足,现有的工作人员工作经验不足。

五、经费不足,影响工作的开展。

对于以上存在的几点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通过新闻媒体、业务信息、各种会议等多种载体,及时宣传报道全市社区矫正工作成功经验、典型事例,反映工作动态和问题。定期召开业务培训会和经验交流大会,及时进行经验交流,要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和教育让社区矫正对象能够从思想上认罪服法,从而矫正其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在此前提下再帮助解决其在生活、就业、心理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矫治是根本,帮助是保障,不能一味地重帮教而轻矫治,对于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对象必须按规定要求其每月到指定的地点参加一定时间的公益劳动,以体现对其的监管和矫治。对于在基层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要定期招开培训会和经验交流会,在全面系统培训他们业务技能的同时,也给大家提供一个可以相互交流的平台,相互之间取长补短。有利于从正反两方面总结经验和教训,积极探索社区矫正工作的新方法、新思路。

二、坚持衔接工作走在前,从源头做起。社区矫正对象的产生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由法院以法判决产生,二是由监狱、看守所在刑法执行的过程中产生,为了保证衔接工作有序有效,法院、监狱、看守所在决定对犯罪分子实行社区矫正刑以前应通知和征求当地社区矫正机构的意见。这样做的好处有:1,社区矫正机构可以提前做好准备工作。确保不脱管不漏管,2,避免个别社区矫正对象接到矫正决定书后不到当地司法所报到,直接到外地打工,而当地的社区矫正机构还不知情的情况发生,同时又密切了法院、司法、监狱和看守所等社区矫正相关部门的联系,使衔接工作不留空档。3,间接坚立了社区矫正机构的威信和影响力,对社区矫正对象产生威慑作用,从而促使其日后能自觉接受矫正。

三、加强业务指导与培训,提高社区矫正工作质量。有计划地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业务培训,有计划地对司法所工作人员、村(居)委会干部和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进行社区矫正工作业务、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提高整个社区矫正

工作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保证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改造教育质量。

四、保障社区矫正经费到位。社区矫正涉及多方面的工作,需要一定的经费予以保障。完善社区矫正工作保障机制,树立一线人员威信。应该从保障经费、提高社区矫正工作者的素质和业务技能、相关部门配合等方面着手,保障社区矫正工作有序前进。同时应注意加强基层司法所的装备。树立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威信。

五、多措并举拓宽社区矫正人员就业渠道。一是加强对服刑人员的创业技能培训。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加快服刑人员职业技能教育的社会化进程,力争实现服刑人员释前都参加了就业培训教育,提高刑释人员就业、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他们刑满就业提供保障。二是积极为刑释人员搭建创业就业平台。

合山市基层股

二O一二年三月十二日

第四篇:基层纪检监察工作存在问题与建议

基层纪检监察工作存在问题与建议

改革和完善纪律监察体制,构建我国特色的党内监督机制,是现阶段基层纪检监察工作的关键,也是目前所面临的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基层的工作实践来看,有以下几点:

一.问题

一是从思想认识看。部分党员干部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培训,缺乏完整的政策法规、文化知识教育。在社会转型期,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表现出来,致使眼光短浅的人缺乏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部分领导干部认为腐败促进了经济建设,抓党风廉政建设影响经济发展。有些错误地认为“监督是对领导的不信任,不利于发挥领导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影响搞活经济”,“监督会削弱领导的自主权,不利于发挥领导干部的主动性、创造性、影响经济的发展”,个别纪检监察干部有畏难情绪,人家搞经济挣钱,我们给人家找那么多事,人家还不欢迎。

二是从领导体制方面看。《党章》规定纪委在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双重领导”体制,这种体制模式实际上是以地方党委主导模式。可是《党章》所赋予的同级纪委负有监督同级党委的职责,那么这种监督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的操作性就值得商榷了。实践中“一把手”监督难、不到位问题,最终的指向和出路都倾向于领导体制(儿子怎么监督老子?)。派出机构机构也一样,由于纪检监察工作本身的属性(是得罪人差事),在加上本身的级别又低,又怎么能协调监督在部门及所属系统的党风廉政工作呢?在工作中经常要受到工作经费、配备设施的困难限制,所以艰难有效地发挥作用。

三是从工作机制方面看。纪委和监察局和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纪检监察一岗双责。工作实践中有个主副问题,纪委履行职责是《党章》和党内法规,监察局履行的是依据《行政监察法》,或许是这种“双重身份”的缘故,纪委也受了政府的领导。纪委的“杂务”明显的过多,主业不够突出。教育、制度、监督、改革、惩处、作风建设整套推进,派出机构就更明显杂乱,平时中心工作中的计划生育、安全生产、植树造林、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等等工作都是纪检组长牵头,导致“种了别人田,荒了自家地”。那么部门“人、财、物”管理使用和关键岗位及业务监督力度就软肋了,缺乏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

四是从机构方面来看。地方党委、纪委、政府、人大和政协合称五大班子。那么纪委的地位还是相当高的,可是事实上都是名不副实。象纪委副书记是正科,常委是副科。但是其他几家大班子副职都是县级,纪委这个“班子”也是矮了半头的班子。纪检组长是部门副职一级担任,可是部门系统大多数单位是正科级,在工作中就显得低人一等。当然,这不是重点和关键,关键是对于工作的协调和监督上,力度必然欠缺。

五是从派出机构如何协调反腐败看。从中央规定看,派出机构的纪检组长,继续担任该部门党组成员,在现实中,都排在其他班子成员未末。那么纪检组长如何发挥反腐败的协调作用?如何加大协调的力度?目前没有看到有什么好的保障机制和措施,这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架构和摆布好这个关键问题,对于做好反腐败工作又是至观重要的。

二.建议

纪检监察党内监督的框架基本构成,党内零距离监督机制是我党建党以来的最基本的经验和收获,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认为应该采取如下对策和措施:

1.做好宣传教育工作。首先,要把反腐创廉宣传教育纳入大宣传、大教育、大文化的总体部署,完善过去由纪委唱独角戏的办法,形成“全党动竹子,全民动稻子”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氛围。其次,在社会转型期,要针对新时期党员干部的新思想、新情况、新问题,扩大有针对性地宣传教育,党内条规,法律教育,警示教育,使党员干部保持清醒地头脑,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警钟长鸣。再次,要充分授权基层纪检监察机关,从人、财、物上给以充分的保障,组织协调统筹安排大范围、大声势地宣传教育活动。

2.改革纪检监察监督体制。省级以下纪律检查机关垂直管理(比照香港廉政公署的模式运作),从根本上解决监督机构的独立监督权的问题,从实质上填补同级平行监督和次上而下民主监督的空白点。既然基层纪委算五套班子,那么就要落实中央有关干部任用政策(县级纪委书记应该是正县,副书记是副县,常委是正科)。监察局长(参照公安部门的做法)由副县长担任。派驻纪检组为正科级别,组长一般由同级部门正职拟任,在部门设纪检监察办公室,编制2—3名(驻在部门确定一名)。

3.建立和完善纵横监督网络体系。构建县级以上纪检监察网,设立网络举报信箱、案件查处和问题解答等专页。确立国家部委办到县级部门纪检监察业务垂直监督体制,出台相关业务政策时必须明确要求同级纪检监察介入监督,同时要接受上级业务部门纪检监察组织的指导,把事前、事中、事后监督贯穿全过程。

4.创新监督工作机制。监督的实质是制约权力,对权力的制约必须以权力为后盾,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监督方式。要从大环境上造就纪检监察机关在党内震慑权威性,把监督关口前移,要从制衡管权、管人、管钱、管物上寻找治本措施,加强事前监督,做到领导干部权力行使到哪里,领导活动延伸到哪里,纪检监察就监督到哪里,建立一套我党特色的纪检监察监督制度。

5.疏通纪检监察干部的出入口。纪检监察工作是一个特殊行业,是党的左膀右臂,要选政治素质高,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进入纪检监察队伍。在基层后备干部培养、提拨任用方面首先在他们中选拔,做为一个重要的环节用制度确定下来。同时要保证足够的学习培训经费,特别是要落实工作中车辆配备、办案设施、福利待遇等政策。

第五篇:新时期社区矫正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对策

1、矫正工作队伍素质不高,制约了社区矫正工作的发展。

社区矫正工作涉及《刑法》、《刑事诉讼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现有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普遍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这些限制了社区矫正工作的科学化和专业化发展。

对 策 :通过各种激励措施,鼓励非法学专业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通过在职职教育,学习法学专业知识,取得法律专业毕业证书,以更好地运用于实践。地州应将精通法律的人员配备到社区矫正工作岗位。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更应加强学习,精通社区矫正相关规定,地州定期举办培训班加强全州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与专业水平。

2、相关执法部门间配合不力,工作中存在推诿和脱节现象。

一是与公安机关的配合。依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2条、第24条,社区服刑人员违反治安管理规定或重新犯罪的,由公安机关进行处理。违反禁止令的,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提请同级公安机关依法处罚。第27条规定社区服刑人员的收监,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执行,公安机关予以协助。但在实践中,与公安的配合并不太顺畅。

二是法院判决时告知意识薄弱。虽然社区矫正相关文件规定各级法院在宣判时,应当告知罪犯当庭写出《社区矫正保证书》并向其宣读《社区矫正告知书》,但法院的告知意识不强,有些法院并不向当事人宣读并送达上述法律文书,有些法院虽送达书面文书,当事人往往是忙于签字,并不知道签的是什么法律文书。

三是法院送达法律文书送达滞后。

四是法院对社区矫正的相关规定执行力度有待提高,与司法行政机关衔接过程不太规范。如个别法院对已经判处缓刑并正在社区矫正的人员,发现漏罪后,未按法律规定撤销缓刑,实施数罪并罚,而是再次送达法律文书,导致对同一社区服刑人员产生二份判决和执行通知书,使司法行政机关无法执行。

以上这些问题,使社区矫正工作出现互相推诿和脱节的现象。

策:畅通渠道,加强协作。

一是召开由公、检、法、司、监狱等部门参加的贯彻落实《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座谈会,对各方的配合衔接达成共识。

二是再次明确并细化社区矫正成员单位职责,并由社区矫正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织检查,将其履责情况纳入综合治理一票否决内容。

三是协调法院,强化告知意识。与法院沟通协调,法院在宣读判决后,将《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也进行宣读并告之被告人。这样有利于树立了社区矫正组织的权威,还能强化社区服刑人员接受社区矫正的意识。

四是协调法院设立社区矫正工作联络员。在法院设立专门协调社区矫正工作的联络员,负责法律文书的及时送达以及矫正工作其它事务。

五是推行联合谈话制度。对不服管理的社区服刑人员,由派出所、司法所、社区共同对其进行训诫。

3、社区矫正监督管理、文书制作的规范性亟待加强。

(1)对下发给社区服刑人员及社区服刑人员档案内留存的相关文书随意进行涂改,尤其是对矫正期限进行了涂改。法律文书是具有法律效力或法律意义的文书,是具体实施法律的重要手段、是有关法律活动的忠实记录,随意涂改,有失社区矫正工作的合法性、严肃性。

对 策 :开展社区矫正文书质量评查活动,并将评查情况在全州进行通报,以促进相关法律文书的规范性。

(2)对矫正期限存在认识偏差,不依法确定矫正期限。

①自行推算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期限并以告知书的形式下发给社区服刑人员。

个别县市仅凭法院一审判决书,在没有结案登记表、执行通知书的情况下,自行根据一审判决书推算矫正期限并向社区服刑人员宣告社区矫正期限。

依据《刑事诉讼法》及《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对符合社区矫正适用条件的被告人、罪犯依法作出判决、裁定或者决定。而社区矫正机构只是非监禁刑罚的执行机关,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期限应严格按人民法院的《刑罚执行通知书》执行。自行推算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期限,并据以执行,有违《刑事诉讼法》之规定。

②对社区矫正起始日期错误理解并进行宣告。

个别社区矫正机构对社区服刑人员宣告矫正期限时不按刑罚执行通知书确定的起始期限宣告,而是将司法行政机关接收社区服刑人员之日起,确定为社区矫正的起始日期,并填写在社区矫正宣告书里送达社区服刑人员,有违法律之规定。

③社区矫正期限在相关法律文书里填写不规范,有失严肃。

个别社区矫正机构在社区矫正宣告书里告知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期限与判决书、刑罚执行通知书确定的期限不一致。个别社区矫正机构对期满解矫人员下发解除矫正告知书时,未明确填写该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期限,只填写矫正的开始时间。

对 策:严把交接关,务必做到从相关部门接收法律文书齐全,对矫正期限的确定以人民法院的刑罚通知书确定的期限为准。

(3)对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监狱与司法行政机关的衔接的流程不清,对上述机关及部门应当交付社区矫正机构的法律文书认识模糊。导致接收后,卷内缺少法律文书,从上述机关追补不便,造成工作的被动。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五条规定:对于适用社区矫正的罪犯,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监狱应当核实其居住地,在向其宣判时或者在其离开监所之前,书面告知其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的时间期限以及逾期报到的后果,并通知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判决、裁定生效起三个工作日内,送达判决书、裁定书、决定书、执行通知书、假释证明书副本等法律文书,同时抄送其居住地县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收到法律文书后,应当在三个工作日内送达回执。

《实施办法》第六条 社区矫正人员应当自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生效之日或者离开监所之日起十日内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为其办理登记接收手续,并告知其三日内到指定的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

(4)矫正方案针对性不强,达不到应类施教要求。

一些社区矫正机构对社区服刑人员无矫正方案,或虽有矫正方案与矫正措施但千篇一律,不能因类施教,针对性不强。

对 策:应当为社区服刑人员制定矫正方案,在对社区矫正人员被判处的刑罚种类、犯罪情况、悔罪表现、个性特征和生活环境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监管、教育和帮助措施。根据矫正方案的实施效果,适时予以调整。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状态、行为特点等具体情况,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个别教育和心理辅导,矫正其违法犯罪心理,提高其适应社会能力。

(5)请假审批程序不规范,手续不全

个别社区矫正机构对长期外出的,不履行请假手续,对社区服刑人员的请假不按程序、权限进行审批,如个别司法所对社区服刑人员七天以上的请假进行审批,个别司法所对社区服刑人员请假的手续不全,在社区服刑人员的档案材料里没有履行请假手续的记载,或虽有相关请假表格,却司法行政机关审批意见及公章。

对 策 :严格执行《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社区服刑人员因就医、家庭重大变故等原因,确需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旗),在七日以内的,应当报经司法所批准;超过七日的,应当由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返回居住地时,应当立即向司法所报告。社区服刑人员离开所居住市、县(旗)不得超过一个月。

社区矫正人员因居所变化确需变更居住地的,应当提前一个月提出书面申请,由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批。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征求社区服刑人员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的意见后作出决定。

严格规范程序,请假要有明确的文字记载,相关审批表上要有审批机关的审批意见并加盖公章。

(6)经常居住地发生变更的的社区服刑人员,未委托管理。

个别社区矫正机构对已接收的经常居住地发生变更的社区服刑人员,未委托经常居住地的司法行政监督管理,只是让社区服刑人员一个月定期回来汇报思想并谈话,未起到真正的监督管理作用。

对 策 :严格执行《实施办法》,经批准变更居住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将有关法律文书和矫正档案移交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有关法律文书应当抄送现居住地及新居住地县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社区矫正人员应当自收到决定之日起七日内到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

(7)矫正期满,解除矫正程序不规范

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期满后,个别社区矫正机构存在以下解除矫正不规范的现象:如超期或的提前解除矫正,对社区服刑人员未进行考核及书面鉴定,未按规定进行宣告,未按相关规定履行审批程序,未向社区服刑人员发放解除社区矫正证明书,未书面通知决定机关,未抄送县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在社区服刑人员档案中没有解除矫正记载,或虽有相关解除矫正表格,但在表格里看不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签署的意见及公章。

对 策:严格执行《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29条,第30条规定,对矫正期满的社区服刑人员严格考核,作出书面鉴定,填写相关表格,签署意见,加盖公章,按期解除矫正,按要求组织解除宣告。向社区服刑人员发放解除社区矫正证明书,书面通知决定机关,并抄送县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确保程序合法。

(8)据以执行社区矫正的判决明显错误但仍然接收,并对相关罪犯实施社区矫正。

个别法院对社区矫正机构送达执行的法律文书明显违法,但社区矫正机构予以接收并未将相关法律文书退回法院。

对 策:不予接收,以书面函件的形式告知法院,必要时提交检察院按审判监督程序进行监督。尤其对少数民族文字法律文书在交接时,经翻译之后再行交接。

下载浅谈基层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建议探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基层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建议探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纳溪区司法局副局长 任冰)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犯罪性质比较轻微和社会危害性较小)的罪犯臵于......

    基层统计工作存在问题与建议

    基层统计工作存在问题与建议 县乡基层统计是统计的基础,是政府统计数据的源头。目前,县乡两级基层统计体制不理顺、调查体系不健全、调查方法落后、调查工作效率低、抗干扰能......

    基层统计工作存在问题与建议

    基层统计工作存在问题与建议 基层统计是统计的基础,是政府统计数据的源头。目前,.基层统计体制不理顺、调查体系不健全、调查方法落后、调查工作效率低、抗干扰能力弱、数据质......

    社区团建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

    社区团组织是党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与纽带,是社区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加强社区团组织建设,是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必然要求。只有切实加强社区团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团组......

    社区团建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

    社区团建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社区团建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2010-06-29 18:54:59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社区团建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社区团建工作存在问题及......

    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1、司法所力量比较薄弱。 根据规定,街道司法所要具体承担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工作。但目前我区很多司法所只有一两个人负责这项工作,其中司法行......

    新时期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新时期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我县社区矫正工作从2009年正式启动以来,在县委县政府和市司法局的直接领导下,各级社区矫正组织围绕社区矫正工作的组织构建、规范运作、创新特......

    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2008-12-20 15:12:11 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社区矫正是一种顺应国际刑罚发展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