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城子镇因地制宜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战略与思考

时间:2019-05-14 14:43: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营城子镇因地制宜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战略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营城子镇因地制宜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战略与思考》。

第一篇:营城子镇因地制宜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战略与思考

行政管理第二学位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 营城子镇因地制宜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对策与思考

一、选题的目的、意义和研究现状

二、研究方案及预期结果

三、研究进度

四、主要参考文献

五、指导教师意见

第二篇:当前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当前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最为显著的是,由旅游资源大国发展成为世界旅游大国,旅游业由外交工作的重要补充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进入21世纪,我国旅游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有了明显变化。概括地说,旅游业正处于一个黄金发展期、产业转型期、战略提升期、矛盾凸显期。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旅游强国、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成为时代赋予旅游业的光荣使命和历史重任。

当前,我国旅游业拥有很多明显的发展机遇,“十一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旅游业将保持较快发展的势头。但由于受长期积累的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制约,深层次的一些矛盾依然存在,新的问题又在不断出现,造成了发展机遇与新旧矛盾交错丛生、相互并存。旅游业只有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尽快实现战略转型和战略提升,才能跨入更高的发展阶段。因此,在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研究和宏观决策上,尤其需要关注和思考下列问题:

一、旅游业阶段性特征与产业功能问题

旅游业的产业性质、产业定位、产业功能等问题,是旅游学术界关注的热门话题,也是政府决策部门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任何产业的功能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国家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的变化相适应。以改革开放为标志,旅游业的功能实现了从“事业”到“产业”的转变;而今旅游产业功能又在悄然变化,即从“产业”逐步转向兼具经济产业和社会功能的双重特性。旅游业的功能现已明显超出了经济范畴,旅游贡献也已打破创收创汇的单一经济概念。在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新的资源观,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在加快中西部地区脱贫致富,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繁荣稳定方面;在提升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旅游业的综合功能日益明显,已不再是单一的经济功能。

当前,旅游产业功能表现出几个明显特征:

(一)“民生”与“国计”相统一。去年入境旅游已达1.25亿人次,我国居民的国内旅游已超过13.9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8935亿元,直接从业人员近1000万人。旅游业已成为事关亿万“民生”的大产业;直观地来看,旅游似乎并非关乎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国计”大事,但已在很多方面影响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影响着国家总体的“软实力”。一个旅游业不发达的城市,实现不了国际化、现代化和信息化;一个旅游业萧条的国家,也很难称得上政通人和、繁荣昌盛。

(二)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并重。虽然旅游业的创汇创收数额日益提高,但经济功能已不再是压倒一切的;而社会功能越来越明显和重要,它不再是经济功能的附属品、派生品,不仅已可与经济功能并驾齐驱,而且在旅游发达地区已超出了经济功能。因此,对旅游业进行客观评价,既要防止过于强调经济功能,也要避免泛论旅游业的功能,应把发挥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一体并重地纳入工作“主渠道”。

(三)旅游活动与文化属性互为表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缺少文化没有魅力,文化缺少旅游没有活力。只有实现旅游与文化产业的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四)多重概念与业态开放的特别属性。旅游是一个多重性的复杂概念。按照老百姓通常的理解,“旅游”就是游览观光、度假休闲,显然这是“小”旅游的概念;按照业内传统的和非严谨的理解,旅游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这是“中”旅游的概念;如按照国际通行的“旅游”定义,旅游是指“为了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惯常居住环境,到某些地方并停留在那里”,这个定义是“大”旅游的概念,要比习惯性的理解宽广很多,它包括了参观、游览、度假、休闲、疗养、探亲、差旅等活动,也包括了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宗教等活动,还包括了正在陆续出现的各种新兴旅游业态。因此,发展旅游绝不仅是利用山水风光、文物古迹、民族风情,而是一个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旅游经济增长方式与产业素质提升问题

提升旅游产业素质是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必由之路,关键在于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20世纪90年代,旅游业就提出了“两个转变”,一个是经济体制的转变,一个是发展方式的转变,但至今未取得明显成效。相当一些旅游企业的竞争不是靠降低成本和提升质量,而是打“价格战”;旅游饭店出租率不高,旅行社微利或亏损运营,旅游景区以提高票价营利,旅游汽车公司竞争激烈;旅游产品和服务比较粗放,旅游促销手段单一落后;与世界旅游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入境旅游接待效益差距明显。旅游经济增长方式之所以转变迟缓,关键是一些地区、一些企业尚未从根本上牢固树立科学的旅游发展观,尚未从根本上以提质增效的理念取代对规模、速度的片面追求,尚未从根本上打破传统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的樊篱与束缚。这既是问题存在的根源,也是今后应予解决的重点。

(一)牢固树立科学的旅游发展观。我国旅游业起步于“一穷二白”的基础,曾创造了属于那个时代的不少经验。例如,“建个大门就收费”的起步发展;“边开发、边投入、边收益”的发展模式;“以旅游养旅游”的“滚动发展”等。任何经验都是具体环境和条件的产物,不具有时间与空间的广谱性;同样,旅游发展观也应与时俱进,而不能固步自封、长期因循,在迫切需要转变旅游增长方式的今天,尤其需要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经验。过去的经验不一定适于今天,旅游大国的经验不一定适于建设旅游强国。我们所应探索和创造的,应是如何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地发展旅游业。这种看似是发展方法的战术问题,实质上是发展观的战略问题。

(二)努力建设科学的旅游指标体系。要以形成科学的发展导向为目标,打破单纯以规模、数量、速度论成绩的思维惯性,建立全面反映效益、成本、质量、贡献的指标体系。这个体系应该既有旅游产业规模和速度的概念,也有综合贡献率、市场竞争力的指标,包括拉动投资、安置就业、增加税收、促进环保、优化生态等,最终达到凝聚和提升综合竞争力的目的。

(三)深入拓展旅游产业的发展空间。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不能仅靠开发新资源、建设新设施,而必须在深度利用、可持续发展上下功夫。旅游消费是重复发生的,消费需求的空间是无限的,而未开发的旅游资源则是逐渐减少的;旅游消费具有低消耗、重复性、多层次的特征,通过改造升级现有旅游产品,就可以不断扩张市场供给;新的开发需要较大投资和全面配套,投入使用和投资回报需要一定周期。因此,旅游发展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张规模,集约化发展是建设旅游强国的必然选择。

三、旅游产业化与产业升级的问题

产业化是一个产业的发展机制逐步健全的工作目标。对旅游业来说,产业化是实现旅游产业升级的条件和基础,是从“做大”走向“做强”的必然选择。旅游业从“事业”向“产业”转变,是迈向产业化的基础,但并不等于产业化;旅游“六大要素”是产业化涉及的必要领域,也不等于产业化;产业化是指旅游产业完全彻底地按照产业规律去运行,是旅游产业运营机制更为完善的要求。实现旅游产业化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促进旅游产业要素的扩张和裂变。由单个产业要素发展扩张为产业链,通过拉长产业链建立与相关产业密切的关系,使之成为旅游业的紧密层伙伴。二是建立旅游业的良性发展机制。旅游业的投资者、开发者、经营者应遵循旅游产业发展规律,建立分工合理的市场利益共享关系;上下游的旅游企业之间、相关企业之间、同类企业之间,应实现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集团化、网络化、协作化。三是提升旅游业的区域竞争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四是形成有利于旅游发展的宏观环境和旅游消费环境。五是扩大和提高旅游产业的综合贡献率。

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化建设问题,国家旅游局在深入研究基础上,2006年1月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工作思路。

(一)建立完善的旅游产业市场体系。重点是推进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旅游行业和企业诚信体系建设。

(二)建立开放的、包容的旅游产业要素体系。重点是促进相关社会资源向旅游产业集聚。

(三)建设完善的旅游目的地体系。重点是促进旅游城市、旅游县、旅游乡镇三个基础层次的旅游目的地建设。

(四)进一步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在全面提升观光产品的同时,加快休闲度假产品体系建设,并且创造有中国特色的复合型产品体系。

(五)建设构架合理、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教育和人才体系等。

四、扩大开放与培育统一大市场问题

旅游业是天生的开放性产业。旅游目的地的无限量、旅游消费要素的多样化、旅游客源的多层面、旅游市场的一体化,决定了旅游业应该是高度开放的。但长期以来,受地方利益和行业利益的影响,旅游市场中形成了各种形式的保护性壁垒,具体表现为:限制外地投资者设立旅游企业、限制外地旅行社发展网络、限制外地旅游车辆经营、限制外地导游从业等。这些自我保护的壁垒,严重阻碍了旅游市场在全国的开放,既影响了市场主体的充分竞争,也成为旅游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的深层次障碍,客观上导致了对内开放滞后,并影响了对外开放效应的发挥。因此,切实深化和扩大对内开放,是进一步扩大旅游业对外开放的条件和基础,也是迫在眉睫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要坚决消除各种形式的保护性壁垒,并防止产生新的壁垒性障碍。

(二)加快旅行社业对内开放。作为兑现入世谈判的承诺,国家旅游局已宣布提前取消对外资旅行社“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为了以开放促发展,以开放促进步,还必须把解决旅行社业长期存在的问题作为扩大开放的主要目的,切实推进旅行社专业化分工和网络化发展。而要实现上述工作目标,就必须强调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步伐相协调,强调以消除自我保护性壁垒为先导和基础,强调扩大旅游市场对外开放是为提升旅游产业服务的。因此,旅游部门在研究新形势下旅游市场和产业监管手段等问题时,应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胆破除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制度性和政策性障碍,放宽旅行社的经营代理和加盟许可;要更多地运用法律和市场的手段,坚决扫除自我保护的地域性壁垒和排外性限制;在率先建立国内统一的旅游大市场基础上,适时扩大旅游市场的对外开放,逐步实现国内外市场一体化,努力争取对外开放效益的最大化。

(三)加速提升旅游企业竞争力。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旅游局就在全行业倡导和推进旅游企业制度改革。目前,东部省市旅游企业已基本实现了国有资本的退出,但中西部地区还有很大差距,国有大型旅游企业改制也比较滞后,成为导致旅游企业“小散弱差”、长期不能做大做强的重要原因。“十一五”期间,旅游企业能否根本性地提高市场竞争力,带有机制性意义的问题将取决于企业制度状况,关键性的出路在于加快企业制度改革步伐。

五、提升旅游供给与拉动旅游消费问题

旅游消费具有求新求异和逐步升级的市场特征。90年代初,我国旅游界就认识了这一市场规律,提出了开发度假旅游产品和完善产品结构的市场理念。目前,全国省一级旅游度假区120余家,并兴起了一批生态、海洋、乡村、体育、健身、游艇等专项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的配套程度有了明显提高。但总体来看,我国旅游产品和市场开发还处于初级化的阶段:旅游产品以观光型的为主,开发思路也以观光型的为主导,普遍追求大流量的旅游接待;旅游产品粗糙的多、精品的少,资源型的多、文化提升型的少;产品供给只能满足初级化、大众化市场,个性化、舒适性明显不足。当前,旅游产品供给水平不高,已成为我国旅游产业提升的重要制约因素。

(一)要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开发理念。有什么资源就开发什么产品,再考虑如何把产品推向市场的“资源导向”观念,已明显落后于旅游市场发展的需要,必须尽快以“市场导向”理念取而代之。旅游需求市场固然在不断扩大,但市场扩大不仅是在规模上的,还包含了对质量提升的需求,只有相应地、超前地提升产品供给水平,才能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促进市场消费,拉动市场供应。这是旅游和所有服务性商品区别于一般商品的特性,也是实现旅游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

(二)要科学划分旅游市场。旅游产品要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就必须进行科学的分类和对应。这种划分包括很多类型和方法,简而言之,高端旅游产品不可能是大流量的接待,也不可能是低廉价格和微薄利润,它所对应的应是远距离旅游市场,应能够充分体现旅游、文化和生态价值,体现物有所值的旅游配套服务;大众化旅游产品应是较大流量的接待,食宿、交通、服务等体现出大众化,市场分类上也应以近距离市场为主。例如,西藏旅游因其资源独特、生态环境脆弱、可进入性差、旅游花费高等特点,应定位为高端旅游产品,在价格上应与一趟欧洲游差不多,在旅游流量上要保持适度控制,才能实现旅游发展与相关要求的配套和协调。青藏铁路通车以后,客运能力大幅提升,使这个问题的研讨变得十分现实而迫切,尽管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但都会在战略上显示出产品与市场细分的重要性。

(三)要体现文化和特色。这是提高旅游产品档次的关键,也是赢得客源市场的重要竞争力。缺乏文化的旅游产品只能暂时供给低端市场,而不可能有长期的市场竞争力。不仅旅游景区要体现特色,避免粗放性和雷同化;旅游住宿也要体现档次差异,体现旅游、度假、商务、会议等不同用途;旅游线路的设计,也要推陈出新、百花齐放,更好地适于不同客源层次的需求。

(四)要积极适应旅游消费规律。目前,我国旅游市场正在快速与国际性规律接轨,即从团队到散客、从观光到休闲,但产品开发、宣传促销、旅游接待明显不适应市场需要,造成了产品供应与消费需求的明显脱节。旅游企业只有主动对应市场需求,全面提升产品供应能力,才能满足和拉动市场需求。

六、旅游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旅游一向被认为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但具备这种可能性和潜在性,并不等于就有这种必然性和现实性。近年来,因开发不当所造成的环境破坏并不鲜见,但更为值得关注的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导致的旅游资源消亡。因此,为了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旅游资源保护形势的严峻性,全面提高旅游资源的识别和保护意识。

(一)坚持严格保护与科学开发相结合。总的来看,由于旅游开发不当所造成的资源和环境破坏,是影响培育“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的一个因素,但并非最主要的因素。各级旅游局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主管部门,在贯彻科学发展观、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应该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严格要求,要强调搞好规划,加强管理,严格实施旅游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影响审计,坚决纠正影响资源与环境的各类旅游开发行为;要提倡生态旅游消费方式,引导旅游者强化环保意识;要制定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产品标准、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形成绿色旅游管理体系,推动旅游绿色产业体系建设。

(二)提高全社会对旅游资源的识别和保护意识。旅游资源是分布极为广泛的一种混合资源,无论是自然型的旅游资源、人文型的旅游资源,还是社会型的旅游资源,都是与其他资源相伴共存、多位一体的,例如,水电资源、矿山资源、森林资源、湿地资源、江河资源等,往往也都是旅游资源。因此,在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很容易发生与旅游资源保护利用的冲突,这类现象在有些地区已不少见,虽取得了一时的经济效益,但使旅游资源遭受了毁灭性破坏,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对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优势缺乏认识,不能综合权衡和统筹旅游产业与其它产业、暂时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也就无从谈论旅游资源的保护问题。由于近年来资源性开发投资明显增加,各类开发建设对旅游资源造成了空前严峻的威胁,其危害程度要远远大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不当行为,应该引起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警惕。

(三)加强经济社会发展与旅游资源保护相协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改善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加速旅游市场的发育,但如不能妥善处理发展与资源保护的关系,也会加剧旅游资源的破坏和消亡。例如,一些地方为了加速脱贫致富,实施了诸如“消灭茅草房”、“村村通公路”、“移民搬迁”等统一行动,在专项配套资金和行政力量的推进下,大量古老村落、特色民居、民族民俗文化、原生态生活环境被“城镇化”、“现代化”、“标准化”。与此同时,随着农村交通条件的改善、城乡之间交流的活跃,广大农民主动改变千百年流传的生活方式、生活条件、生活环境,追求和模仿城镇化的新农村生活,使原本可开发为观光旅游、民俗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的原生态农村生活,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变化,实质上导致了大量旅游资源走向湮没和毁坏。

从一定意义上讲,保护旅游资源就是保护民族文化和历史遗产,就是保护、继承和弘扬精神文明,其深远意义一点也不逊色于物质文明的发展。

第三篇: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二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不仅有助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而且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素质。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要看到,与先进地区相比,与时代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一、我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呈现良好态势近年来,我省强力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显著、态势喜人。

1、多措并举,融合发展的氛围和机制已经形成。着眼于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我省多措并举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一是注重政策引领。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意见》,省文化厅、省旅游局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旅游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文化与旅游协调推进机制加快全省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二是营造良好环境。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要求,各地围绕土地、资金、人才、税收、市场准入等方面,陆续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优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环境,营造了良好的融合发展氛围。三是不断完善工作机制。省市县三级成立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工作机构,健全完善协调推进机制,注重在产业规划项目建设、企业培育、产品开发、宣传推介上深度融合,有效促进了全省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2、坚持以文促旅,旅游项目文化内涵得到极大提升。对原本以休闲观光为主的纯旅游项目,各市、各有关单位注重挖掘历史资源,把握文化脉络,提炼核心主题,丰富文化内涵。同时,注重创新理念,不断完善服务,着力优化环境,强化比较优势,全力打造特色,提高内在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了景区(景点)的提档升级、跨越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提升。比如,承德市与战略投资者合作投巨资推出大型实景演出《鼎盛王朝·康熙大典》,提升了该市作为国际旅游城市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来领略皇家文化的魅力,旅游收入呈井喷式增长。

3、坚持以旅兴文,不少文化项目(企业)成为特色“旅游景点(区)”。石家庄市的藁城宫灯博物馆、唐山市的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和启新博物馆、保定市的曲阳石雕和易水砚产业基地、邯郸市的大剧院和磁州窑博物馆、沧州市的乐海乐器生产基地、邢台市的沙河工艺玻璃基地等,原本都是宣传文化部门扶持打造的文化项目(基地),近年来通过创意提升、改造升级,特别是通过增加体验、互动等功能,都发展成为备受欢迎的旅游观光景点,实力、活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4、挖掘各种资源,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目前,全省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皇家文化、太行文化、长城文化、海洋文化、草原文化、民俗民间文化、现代工农业文化等与旅游产业融合程度越来越高,旅游产品文化内涵越来越丰富,产业链条越来越长,附加值越来越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越来越高,已经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

5、顺应时代潮流,新型文化旅游业态不断涌现。以河北大学科技文化产业园、新乐东方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石家庄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创业孵化园、中国动漫实训与考级中心、唐山丰南中国游戏产业发行基地、秦皇岛龙城帝国网游体验基地为代表的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数据产业等新型文化旅游业态正在成为市场“新宠”,初步形成了观光体验与休闲度假、养生保健、专项旅游相结合的复合型产品结构。

6、市场日趋完善,效益持续攀升。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形势下,我省文化旅游产业经济效益呈逆势上扬之势。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我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7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分别比2012年和2011年增长了17.7%和26.6%。

二、我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尽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与先进省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问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进一步深化融合发展,切实解决文化、旅游“两张皮”问题。我省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但由于缺乏顶层性、整体性、系统性、前瞻性的战略规划和架构设计,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得还不够深入,“两张皮”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省内跨越行政区划的融合以及与国内国际城市之间的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化。鉴于此,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由省发改委牵头,抓紧研究制定全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总体规划、重点区域系列专项规划及实施方案。二是在全省推广承德市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经验,省市县三级分别由政府常务副职领导统管文化和旅游工作,切实形成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合力。

进一步完善支持政策,切实解决扶持不到位的问题。从目前看,我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既有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也有鼓励支持新兴业态发展政策不够完善的问题。对此,一是要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制定完善并落实好支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有效发挥政策的驱动和激励作用。二是整合省市两级宣传文化和旅游发展部分专项资金,设立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专项资金或基金,用于扶持壮大特色文化旅游企业,支持重点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培育打造精品文化旅游景区、产业集群和旅游线路,进一步提升全省文化旅游产业的实力和竞争力。

进一步加大宣传推介和营销力度,切实解决我省不少优秀景区和旅游目的地知名度不高、客流量较少的问题。我省优质景区和旅游目的地非常多,但一些景区和旅游目的地国内国际知名度不够高,这与宣传推介力度不够大、市场运营水平有待提升有很大关系。对此,各级宣传、文化和旅游部门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合作意识、营销意识,综合利用各种手段、载体和平台,加大对我省优秀景区和旅游目的地的宣传推介力度,共同做好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营销工作。特别是要加强文化旅游宣传营销专业化、市场化建设,切实提高我省文化旅游产业的美誉度、影响力,进而提高文化旅游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四篇:关于定西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定西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定西市位于甘肃省中部,通称“陇中”。这里是中华民族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古“丝绸之路”重镇,也是新欧亚大陆桥必经之地。全市辖1区6县、119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2.03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93.51万人。境内有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等史前文化,有甘肃四大文化之一的陇西李氏文化。同时,还有风景秀丽的生态旅游胜地国家4A级景区漳县贵清山、遮阳山和被列入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榜罗会议纪念馆和中共中央西北局岷州会议纪念馆等旅游文化资源。近年来,全市上下立足资源优势,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做法与成效

一是产业发展氛围日益浓厚。成立了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协调领导小组和专家组,统筹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综合开发。制定了《定西市“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定西市旅游产业实现“三年翻番与质量提升计划”的意见》。组建了定西市文化产业协会,发展会员单位100多个。以书画产业协会、剪纸艺术协会、洮砚研究会、马家窑文化研究会以及陇中文化研究院等为代表的一批社团组织异军突起,有力地带动了全市文化产业开发。与兰州、天水、白银、临夏、甘南等市州签订了“甘肃中部旅游城市合作框架协议”,积极推进甘肃中部地区旅游一体化进程。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齐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并举的良好局面。

二是产业开发体系初步形成。坚持以节会、活动为载体,不断扩大定西文化在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举办了“向祖国汇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定西农民书画作品晋京展、定西市赴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书画展、中国•定西临洮马家窑文化研讨会以及老子文化节等活动,有力地推动了书画营销、彩陶复仿、洮砚加工和剪纸艺术等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全市各类画廊发展到600多家,其中仅通渭县就有320家,该县已成为西北书画作品的集散地。马家窑彩陶复制工艺日渐成熟,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洮砚开发在继承传统中不断创新,甘肃洮砚开发总公司制作的“辉煌砚”、“东方醒狮砚”等巨型洮砚,极大地提升了洮砚的知名度。商业演出比较活跃,全市7家专业文艺院团和一批民营演出团体常年活跃城乡,年演出2000多场次,由市秦剧团创排的大型现代秦剧《百合花开》荣膺中宣部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剪纸艺术发展较快,成功举办了“西风烈”中国剪纸艺术大赛,我市被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命名为“中国剪纸艺术之乡”。与此同时,奇石收藏人数也日渐增多,仅临洮县就有奇石馆30多家。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文化旅游、书画营销、彩陶复制、洮砚加工、商业演出、文化娱乐以及剪纸艺术等为重点的产业链条。2009年,全市文化产品生产、经营和服务单位发展到1650家,从业人员达7300多人,年营业额达6500多万元。全年全市共接待游客202.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和49.5%。

三是项目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总投资13.5亿元的陇西李氏文化产业综合开发项目全面启动。总投资近5亿元的临洮国家亚高原体育训练建设项目正式签约。总投资1086万元的“陇中文化城”建成并投入使用。漳县对贵清山旅游风景区经营权进行了拍卖,融资1.68亿元用于景区开发建设。通渭县引进资金1.5亿元用于温泉城开发建设。红军长征通渭“榜罗会议”和岷县“岷州会议”纪念馆被列入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已分别完成投资690万元和180万元。有3个文化产业基地被命名为首批甘肃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争取省委宣传部文

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贴息和以奖代补项目5个。建成了漳县遮阳山天华度假村等一批旅游服务设施,全市A级景区、星级饭店分别达到11处和24家。全市“农家乐”旅游示范户累计达到75家,“农家乐”旅游经营户达到220多家,直接从业人员达1560人。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稳步推进,一个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

四是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成立了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市广播电影电视部门实行了局台分设。市电影院、影剧院进行了改制。定西日报社对广告业务实行了承包经营,引进和开发了DM广告、重大节庆活动特刊等广告新载体,广告收入得到大幅度增长。市秦剧团由财政差额供给转为全额供给,并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了16名演职人员。市、县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组建工作有序推进。各县区也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五是民族民间文化大放异彩。制定了《定西市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举办了全市首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展演等活动。挖掘、整理、提炼了一批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编辑出版了《陇中小曲》、《通渭小曲》、《岷县民俗文化丛书》等一批民俗文化专著。通渭、岷县、临洮先后被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花儿之乡”、“中华诗词之乡”。包括“洮岷花儿”在内的甘肃“花儿”被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全市被列入国家、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分别达2项、17项和119项,为进一步推动民间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困难和问题

一是规划滞后。对文化和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统筹不够。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尚未制定,一些县区亦未制定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的缺失,导致对旅游发展的战略定位不清晰,也导致一些景区景点规划缺乏明显个性。在景区景点规划中还存在着文化内涵挖掘不够,规划与市场需求结合不紧,规划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

二是品牌不精。产业发展需要品牌支撑,而在我市,真正打得出、叫得响的产品和服务品牌还比较少。对文化产品的宣传、包装和推介不够,文化产品与旅游脱节,许多产品仅限于家庭作坊式的制作,产业发展仍处于较低层次和水平,文化产品所占市场份额极少。景区景点基本上是观光游览性项目,游客参与性、互动性、娱乐性项目很少,难以留住客人。

三是投入不足。全市文化旅游建设投资滞后于经济建设投资,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市、县均未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民间资金还没有被充分引导到产业建设中来,融资渠道不畅,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力量还很薄弱,没有形成强有力拉动和促进作用。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尚处在创业和原始积累阶段,存在着产品少、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贡献率低的问题。旅游经营单位普遍比较困难,仅靠门票收入难以维持正常运转。

四是人才匮乏。文化旅游单位市场意识淡薄,文化产业经营理念落后,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差。在产品研发、宣传促销等方面,缺乏专业人才,缺乏创新意识,使文化资源优势和效益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企业竞争力不强。旅游、文化部门编制紧缺,与担负的工作任务不相适应。

三、对策及建议

按照市委、市政府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战略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开发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通过抓项目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具体概括为五抓:一是抓规划。抓紧做好《定西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定西市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和《定西市“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引导各县区有序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景点景区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二是抓储备。在面向社会广泛征集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精心筛选、论证、储备一批特色鲜明、前景广阔的产业开发项目,充实和完善全市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库,为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三是抓争取。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把研究政策、谋划项目作为重中之重,主动出击,科学运筹,争取更多的文化旅游产业项目落户定西。积极参加各类经贸洽谈活动,大力宣传推介我市文化旅游产业项目,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借助外力,加快发展。四是抓实施。加快陇西李氏文化产业综合开发、通渭温泉城等重点骨干项目建设。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程。做好中共中央政治局榜罗会议纪念馆、中共中央西北局岷州会议纪念馆基础设施建设和陈展工作,尽快向社会开放。着手论证、规划综合性文化市场,提高产业集中度,尽快形成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增长极。五是抓保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开发文化旅游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的关系,坚决防止竭泽而渔,确保资源永续利用。

二是通过抓重点增强产业整体实力。要发挥优势,抓主抓重,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培育主导产业:一是文化旅游。抓住国家节假日调整带来的中短途游急剧上升的机遇,联手构建定西、兰州、天水一体化的旅游运作机制,着力打造“兰州-临洮-渭源-漳县-岷县绿色生态旅游线”,“兰州-安定-陇西-通渭黄土文化风情旅游线”,“四川-岷县-漳县-陇西-通渭-陕北红色旅游线”。二是书画产业。充分发挥国有文化单位特别是各级文化馆、书画院的人才、创作优势,不断增强其在书画产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开展定西书画对外宣传和交流活动。加强与中国书画经营家协会等的联系与合作,依托有一定经济实力、有相对稳定市场的画商和经纪人经营定西书画。以中国书法家协会在我市建立西北教育培训基地为契机,吸引更多的书画组织在我市建立采风、创作和交易基地,进一步提升定西书画创作水平和知名度,使我市书画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三是洮砚产业。切实加大洮砚石材保护力度,坚决杜绝无序采挖。以甘肃省洮砚开发公司为主,对小型加工企业和民间分散的加工点进行整合,组建“甘肃省洮砚开发集团公司”。以“甘肃省洮砚研究会”为基础,申请注册“中国洮砚研究会”,以行业协会规范洮砚加工、经营行为。积极申请洮砚原产地保护,制定规范的生产标准,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文化品味,切实把这一特色文化品牌做大做强。四是彩陶复仿。以“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为基础,申请注册“中国马家窑文化研究会”,加强马家窑文化研究和文物资源保护。扶持马家窑彩陶规模化复仿基地建设,使之成为定西文化的一张“名片”。五是民间工艺品。要突出地方特色,以剪纸、刺绣、奇石、根雕等为主,在旅游纪念品开发上大作文章。民间工艺品开发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注重创新,要认真研究产品开发方案和制作流程,注意处理好量与价的关系,特别是剪纸等要在高端产品研发上狠下功夫,不断提高其艺术性和实用性,逐步打入省内各旅游景点。六是文娱演出。加大对国有文艺院团的扶持力度,积极支持创办各种类型的民间演艺团体。以中国音乐学院在我市建立科研教学实践采风基地为契机,进一步做好洮岷花儿、陇中小曲等民间音乐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积极做好《百合花开》宣传包装工作,争取晋京参加汇报演出,使之成为一台享誉全国的舞台艺术精品。

三是通过抓创新推动文化旅游互动。旅游是载体,文化是灵魂。要积极探索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的有效模式,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扩大产业规模,健全产业体系,形成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资源共享、市场共享、互为支撑、互为促进、共同提升的良性发展机制,要在旅游纪念品开发、历史故事再现、歌舞晚会打造、娱乐项目开发等方面大作文章,努力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文化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要进一步加大对定西特色文化的开发力度,不断推出能够满足消费者求新、求知、求异、求乐的文化旅游产品,继续做好马铃薯、中药材以及漳盐等土特产开发工作,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实现从“卖景点”向“卖文化”转变。大力挖掘以创业、创先、创新、创优为核心的定西马铃薯、中药材文化,推出一批以当地特色优势产业为题材的文化产品,提升“中国薯都”、“中国药都”软实力。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武装文化旅游产业,增加科技含量,提高产品档次,提升产业素质,推动产业开发走上以科技为先导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是通过抓服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要进一步整合领导力量,完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好政府在文化旅游政策研究、产业规划、市场监管、宣传促销、环境营造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能,发挥好行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健全行业自律机制,推动行业良性竞争。要从市场准入、土地征用、证照办理、税费收缴、信贷投放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积极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促其不断发展壮大。要积极开展A级景区、星级饭店、星级厕所等国家质量标准的宣传推广和普及工作,突出强调服务质量的全面提高,普遍开展文明服务、人性化服务、细微服务等质量建设活动,提升全行业文明程度。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坚持精细管理、科学管理、规范管理,强力培育定西旅游服务品牌。

五是通过抓宣传扩大定西对外影响。要牢固树立大文化、大旅游理念,以“文化定西、多彩陇中”为主题,不断加大对定西文化旅游资源的宣传推介力度。积极组织编绘介绍定西文化旅游的书籍、刊物、画册、地图,制作介绍定西文化旅游的光盘、影碟等,在主要公路沿线再建一批旅游宣传广告牌。邀请文化界、旅游界、影视界的名家、名人、名导指导参与我市文化旅游项目策划和制作,拍摄一批以定西风光、定西传说以及民间故事为素材的影视作品,创作和演唱一批歌唱定西的歌曲,打造一台具有定西特色的文化旅游舞台剧,进一步提高定西文化旅游产业在外界的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六是通过抓人才加强队伍建设。要加快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选拔和激励机制,不仅要培养人才特别是文化名人,而且要引进产业开发方面的专门人才,让他们成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振兴的创业者、组织者。突出抓好文化旅游系统干部职工教育培育工作,着力提高现有人才队伍素质,努力形成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充分发挥市文化旅游产业开发专家组的智囊作用,由专家组各成员牵头,组建专门的文化旅游产品研发队伍,做好重大决策的参谋、咨询工作,努力把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和水平。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第五篇:金仙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某某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暨2012“庆元旦迎新春”文艺汇演

总结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某某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暨2012年“庆元旦迎新春”文艺汇演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协办单位、所有演职人员和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于2011年12月28日成功举办。当天的某某镇可以说是人山人海,万人空巷,人们澄沁在节日的气氛中!

难忘的2011犹在心间。崭新的2012年已经来到眼前。金仙镇秉着发展文化旅游、挖掘乡土民间艺术的精神﹑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厚德载物的道德观念﹑以人为本的行为准则,始终坚持以事业发展吸引人才、以文化旅游凝聚人才,着力营造和谐共进的氛围,提倡互相理解、帮助与支持,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积极开展多样化的、丰富的文化生活以使全镇人民充满激情的工作和生活,使干部的个人发展与政府发展紧密相联, 增进了人们发展的凝聚力。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让每一位演职人员在这里施展才华,体验成功的喜悦。

两个半小时的文艺精彩演出,凝聚了人们的心血,在表演中常常激起全场热烈长时期的鼓掌。一片欢声笑语,这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暨2012年“庆元旦迎新春”文艺汇演是我镇有史以来的规格接待最高、嘉宾最广泛、节目档次、内容、形式最好,能够体现我镇的文化内涵,精彩纷呈。然而,政府举办文艺汇演最能反应我镇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文艺汇演是团队文化活动的最高形式。可以说,没有团队活动,就不会有团队。时光飞逝,一年的劳苦辛酸,都在欢歌笑语中得到了释放与诠释。百感盈腔,幸福可洒。一张张灿烂的笑容,是人们从心底里流露出的对工作与生活的写照。从而拉开了我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序幕!

经过一个月的准备、某某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暨“庆元旦、迎新春”文艺汇演顺利结束,大家欢聚一堂,无论在演职人员带装上街游行、跳舞(民族舞蹈、现代舞蹈、傣族舞蹈、歌舞表演)、戏剧(川剧、京剧)、相声、小品、独唱、合唱、民间艺术表演(唢呐、吹打、钱架子、龙狮表演)上都让所有人耳目一新,赏心悦目。整个节目24个(其中23个参赛节目、1个表演节目)得到了各位来宾的高度评价!完全展现了金仙人民的风采。通过这次汇演,的确让我们感触很多,井井有条!特别是安全保卫、节目的编排、彩排、内容的审查、组织发动、评审等等也有很多值得总结的地方。通过大家的努力评出特等奖一名、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鼓励奖四名、组织奖八个单位。

1、团队合作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而且还都是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基础上,准备这样的一个当地高水平的汇演的确有些让人心里

没底,所以开始之前的要求,也只是期望大家能够顺利把节目表演完成。但是结果却是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能够有这样的效果的确不易。这与团队的和谐与密切的合作是分不开的,特别是要感谢某某小学、某某老龄协会、各村支部、村委会,以及全体演职人员的密切配合。党委书记:热情洋溢的讲话肯定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就是从团队表演的效果得出这样的结论,凝聚力很强的团队,没有什么困难是不可战胜的。

2、新的认识

也许是工作的关系,平时没有机会发挥的同事,参与到节目中来,又是一个惊喜!当音乐响起,在美妙的旋律中尽情的展示着自己另一方面的才华,让在场的所有人都目瞪口呆。

3、来于自信

对每一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位置,“天生我才必有用”关键是自己能够努力的发现自己的“才”并找到合适的平台去展现自己的“才”那么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取得成就!

这次文艺活动,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陶冶了人们的情操,使干群之间最大限度地打破彼此的职业界面和工作角色,回归作为人原有的性格本真。让他们可以发现彼此之间许多新的闪光点,产生许多增进关系的新触点,进而拉

近情感的距离,提高工作中的协作能力。

总之,这次文艺汇演的成功举办,凝聚了我们金仙镇的人心,是大家团结奋斗,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相信我镇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下载营城子镇因地制宜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战略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营城子镇因地制宜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战略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xx镇发展旅游产业的思考[最终定稿]

    xx镇发展旅游产业的思考 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素有“无烟工业”之称的现代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世界支柱性产业之一。xx市委也特别注重旅游业的发展,市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在发......

    浪河镇旅游产业发展思考

    浪河镇旅游产业发展思考浪河镇地处武当山东麓、丹江口水库西南,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区,襄渝铁路、汉十高速、316国道穿境而过,镇域面积184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1个居委......

    关于厦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思考

    关于厦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思考 内容提要:在遭受金融危机冲击之后,厦门市原有以工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方式面临着调整转变的时间窗。厦门市委、市政府贯彻科学发展观,及时......

    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文化提升旅游,旅游传播文化。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相得益彰,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传承中创新,挖掘中发展,立足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努力......

    发展成吉思汗文化旅游产业

    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 摘 要:成吉思汗文化是内蒙古草原文化的典型代表,成吉思汗文化旅游的开发和推广将提升内蒙古旅游的品牌形象。本文分析了成吉思汗文化旅游的开发现状以及......

    西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西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概况西安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概况。西安市规划展览馆、曲江新区规划展 览馆,大唐不夜城、曲江池遗址公园、大唐芙蓉园、西安美术馆、明代城墙遗址等文化......

    吐鲁番文化旅游产业如何发展

    文化是旅游产业的核心灵魂,旅游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从旅游产业发展的规律来分析:文化市场是旅游产业的核心要素,是旅游动机的生成要素,是旅游资源的重要构成;从文化产业发展的......

    关于加快吉首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精选合集]

    关于加快吉首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发布人:来源:州政府督查室时间:2008-11-25 15:21:43点击:525吉首市人民政府督查室为充分利用吉首市文化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