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2011年度长安大学共青团工作研究课题指南
附件1:
2010-2011年度长安大学共青团工作研究课题指南
一、团学组织建设与团员教育活动研究
共青团品牌建设的特色选择与机制创新研究
长安大学共青团工作品牌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共青团构建第二课堂育人机制的体系研究
长安大学“新生教育工程”中共青团项目设计研究
共青团工作社会化、项目化运作的思考
高校推优入党工作现状调研及对策研究
互联网增强团组织号召力与凝聚力研究
电子团务与网络共青团建设研究
共青团新闻宣传绩效及评估研究
建立和完善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体系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创新研究
提高大学生活动中心使用效益的运行方案设计
二级学院团委考核与评价体系建设研究
主题团日活动的创新及其绩效评价
团日活动与团员教育研究
校院级学生会的评建机制研究
校院二级模式下研究生会运作机制及绩效评价研究
学生社团团建的基本需求与工作创新
研究生团建的基本需求与工作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青年化研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模式、机制和效果评价研究
青年大学生中楷模群体的培养举措研究
高校团员意识现状及加强团员意识教育的长效机制研究
共青团组织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功能研究
高校学生干部人格魅力养成研究
学生组织参与校园民主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本科生综合素质培养第二课堂学分与学生综合量化成绩附加分结合研究
二、学生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研究
西部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调查及培养研究
高校毕业生创业环境调查及评价
西部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研究
西部高校毕业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西部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创业文化的导向与机制研究
高校团组织有效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研究
科学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研究
构建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活动二级竞赛体系实践研究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资助体系研究
教师参与大学生科技活动积极性的激励机制探索
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研究
新形式下发挥大学生实践成才的新方法、新途径研究
社会实践运作模式创新研究
志愿服务与和谐校园建设
青年志愿者服务项目的设计与管理研究
长安大学志愿服务组织现状及发展研究
三、学生社团与艺术教育研究
长安大学学生社团现状和发展的调查研究
学生社团管理模式研究
特色社团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研究
学生社团工作评价标准与绩效研究
理论学习型社团的运行机制研究
社团文化交流品牌的培育途经研究
从大学生社团名称看大学生社团的时代特色
社团会员参与社团活动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学生社团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研究
长安大学大学生艺术团建设与发展研究
大学生艺术团艺术教育选修课育人机制研究
高校品牌(特色)艺术活动的创建研究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大学生中的影响研究
大学生艺术骨干选拔与培养机制研究
四、其它研究
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状况研究
大学生生活方式(娱乐、闲暇、消费等)研究
大学生课外阅读状况调查研究
长安大学学风状况调查研究
传媒多样化对大学生成长影响研究
90后团员青年特征研究
当代大学生流行时尚文化(亚文化)研究
大学生性教育及相关问题研究
大学生权益保障研究
大学生群体特征研究
大学生热点问题研究
大学生中特殊群体(贫困生、违纪处分学生、青年志愿者、西部计划志愿者、兼职打工学生等)状况与心态研究
当代大学生恋爱行为状况调查研究
第二篇:2013共青团与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指南
附件
2013共青团与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指南
一、共青团与青少年工作研究
(一)新型城市化背景下共青团工作研究
(二)共青团发挥枢纽型组织作用研究
(三)“陌生人社会”青年再组织化路径研究
(四)共青团服务经济发展的路径及成效评估
(五)广州青年社会企业的发展前景及对策研究
(六)青少年工作体系模式设计研究
(七)新形势下党的思想主张在青少年中的有效传播路径研究
(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方法途径研究
(九)广州市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建设工作的调查研究
(十)新媒体在团青融合中的功能和作用研究
(十一)共青团促进青年就业创业路径研究
(十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青年化及传播路径研究
(十三)关于驻穗团组织建设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十四)实现对青年价值引领的路径和方法
(十五)广州青少年国际交流合作中的发展模式与渠道 — 1 —
——以粤港澳青少年交流基地建设为例
(十六)青年社会组织与共青团关系研究
(十七)关于协助管理和承接政府青年事务,提升共青团服务能力的研究
(十八)特定青少年群体教育帮扶和预防犯罪工作模式研究
(十九)杰出青年评选活动的研究与创新
(二十)社会转型期提升青联、青企组织的凝聚力与活力研究
(二十一)枢纽型青年社会组织研究
(二十二)“校企合作”工作中共青团组织定位及工作途径思考
(二十三)中学、中职中技共青团工作的探索与思考(二十四)广州“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的建设与创新研究
(二十五)广州市学生联合会的建设与发展研究
(二十六)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孵化、管理与培养研究(二十七)新型城市化背景下“两新”团组织维系工作研究
(二十八)共青团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以广州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为例
(二十九)中共三大前后的青年运动研究
二、志愿服务研究
(一)社会学视角下志愿服务的价值及意义研究
(二)志愿服务广州交流会的经验及启示
(三)关于广州建设“志愿之城”的探索研究
(四)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志愿者组织能力建设研究
(五)构建志愿者培训系统化模式的研究
(六)行业志愿服务队伍组建及运行模式研究
(七)社区志愿服务常态化开展探索研究
(八)志愿服务文化产品市场化运营研究
(九)通过移动互联网实现志愿服务智慧化的研究
(十)“志愿服务进校园”的现状与模式研究
三、青少年群体研究
(一)流行(时尚)文化与青少年价值观念研究
(二)微博客发展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三)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研究
(四)青少年使用社交网络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五)网络社区“意见领袖”现象研究
(六)青年学生政治意识和输出表达机制研究
(七)青年阶层固化与社会流动问题研究
(八)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排斥和社会融入问题研究
(九)广州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3 —
(十)广州青年的婚恋观念与行为选择研究
四、少先队工作研究
(一)广州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机制研究
(二)广州少年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三)“社区少年宫”建设的现状与模式研究
(四)班队文化与少年儿童思想、行为习惯养成研究
(五)广州少先队学科化建设的机制研究
(六)广州少先队职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七)广州少先队活动模式的理论探索
(八)广州少先队队干领袖的培养研究
第三篇:共青团长安大学委员会2009年工作要点
共青团长安大学委员会文件
长大团发„2009‟2号
关于印发《共青团长安大学委员会2009年工作
要点》的通知
各院(系)团委(团总支)、附属学校团委、各级学生组织:
《共青团长安大学委员会2009年工作要点》已经校团委全委会通过,现下发你们。望结合实际,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2009年我校共青团工作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以育人为中心,突出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党委、行政工作要点和共青团陕西省委学校工作要点,以新生教育工程为重点,围绕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建设大学生艺术团和高水平艺术节目,努力实现我校
共青团工作的新发展,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附件:共青团长安大学委员会2009年工作要点
二○○九年三月十七日
主题词:共青团 2009年 工作要点 通知 抄送:共青团陕西省委,校党政领导。共青团长安大学委员会
2009年3月17日印发
附件:
共青团长安大学委员会2009年工作要点
2009年共青团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以育人为中心,突出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党委、行政工作要点和共青团陕西省委学校工作要点,以新生教育工程为重点,围绕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建设大学生艺术团和高水平艺术节目,做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推进共青团工作上台阶
按照学校党委安排,认真做好共青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凝聚工作共识、突出工作重点、推进工作发展。以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为主要内容,加强学习交流和业务培训,提高共青团干部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继续做好共青团工作调查研究,编辑出版共青团工作研究论文集。
二、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重点,推进大学生骨干队伍建设上层次
建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校院二级培养体系。举办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学校第二期学生骨干培训班,对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典型,进行分类指导,专门培训。探索建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实践基地。加强培训考核,考核合格者颁发结业证书,考核优秀者进行表彰奖励。设立志愿服务项目,建立学员电子档案。
三、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推进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上水平
组织学校第六届“挑战杯”大学生学术课外作品竞赛,承办第七届“挑战杯” 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加“知识产权杯”陕西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精心组织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学术课外作品竞赛。启动学校第六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以学校”质量工程“实施为重点,完善学校学生科技竞赛相关资助和激励政策。加强学校学生科技创新指导委员会协调机制;建立校院二级的学生科技协会。依托开放实验室,建设一批学生科技创新基地。以学院(系)为单位开展学生科技创新作品的立项推荐,重点资助一批学生科技发明制作、实验研究和社会调查项目。开设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项目选修课。办好第六届研究生学术年会。继续建设大学生创新教育展室。做好学生专利申请和成果转化。
四、以大学生艺术团建设为着力点,推进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出精品
以举办“四节三进”活动为主线,充分利用建国六十周年、建团九十周年等重大庆祝活动时机,开展校级展示活动、院级精品活动和社团班级风采活动,继续办好经典活动品牌,推出新的活动品牌。协助招办做好艺术特长生招生工作。做好大学生艺术团指导教师队伍、学生骨干队伍和艺术精品节目建设,开好艺术选修课。建立校院二级大学生艺术节目团队和文艺骨干人才库,推进校院共建艺术精品节目,形成艺术节目超市。积极组织参加陕西省第二十届“校园之春”文化艺术节,参加陕西省第二届大学生戏剧节。继续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大力开展“百家讲坛”等名家讲座进校园,继续开展优秀电影进校园活动。
五、以召开团代会和学代会为切入点,推进基层团组织建设新发展
精心筹备召开学校第二次团代会和首次学代会。开展团建创新工程,努力实现共青团组织在学生工作层面的全方位覆盖。按照《关于在团支部开展系列“主题团日活动”的通知》要求,在各班级团支部(社团团支部)中积极开展系列主题团日活动,切实增强基层团组织活力和创新。遴选一批优秀主题团日活动进行资助、表彰和宣传。编辑出版优秀主题团日活动策划方案。做
好学校五四青年节评优表彰,创新评优项目和表彰形式。做好省级和全国五四评优项目的申报工作。认真做好入党推优、团费收缴、团员组织关系转接和团内基本情况统计工作。
六、以学生组织建设为依托,推进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新突破
继续加强学生会、研究生会和学生社团联合会学生干部队伍培养、规章制度建设和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项目设计。依照各自章程独立自主的开展活动。加强学生专门委员会建设和指导,做好联结学校和学生的桥梁纽带。学生会、研究生会继续开展学生提案收集工作,评选优秀提案。学生社团联合会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从组织架构设计、规章制度制定、社团骨干培养和社团活动引导上创新工作内容。本着“科学规划、积极扶持、规范管理、重在质量”的原则,积极引导和支持特色学生社团发展,形成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社团文化。
七、以网络信息化建设为抓手,拓展共青团工作阵地 加强对大学生活动中心的运行管理。在校本部和渭水校区各建1个数字电影放映室。推进团学网络平台建设,拓展工作阵地。重点建设团委门户网:“先锋家园”网站,实现团学基本信息查询、团学新闻发布和网上办公信息化。大力推广和使用学生工作信息化管理系统;办好先锋学刊、深耕等电子团刊;在团委
网站上建设好共青团工作专题模块;加强团学宣传工作的策划,积极挖掘共青团工作的亮点和青年学生楷模,在国内主流媒体和校园内广泛宣传。实现团学重要活动网上视频直播。
八、以青年志愿者工作为名片,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创业创新教育
做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组织工作,积极鼓励开展以专业知识为背景的调查研究项目,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坚持以“基地化建设、项目化管理、社会化运作”为原则推进我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做好社会实践成果宣传交流、资料归档、总结表彰工作,编辑优秀社会实践成果。以学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总队建设为重点,通过大学生志愿者工作组织建设、项目设计、网络平台、保障措施等来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日常化。积极在省市大型活动、学校重大活动中开展高水平志愿服务,不断提升我校志愿服务工作品牌。组织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真维斯支教计划和博士生服务基层等志愿服务项目,对志愿者跟踪服务、先进事迹及时宣传报道。建立我校大学生“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完善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体系,扶持大学生创业项目,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
九、以规章制度建设为基础,规范共青团各项工作
修订和完善共青团工作的规章制度,形成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修订《长安大学关于深化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大学生活动中心运行手册》;制定《长安大学五四红旗团委考核办法》、《长安大学优秀学生会考核办法》、《长安大学优秀研究生会考核办法》和《长安大学学生社团考核办法》;制定《长安大学学生骨干培养实施办法》;编辑共青团工作指导手册等。
十、以大学生优秀创意项目为平台,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 积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以个人或团队在文化艺术、科技创新、科研制造和创业等方面提出的创意项目,开展大学生优秀创意方案评选,经专家评审后立项资助,为其配备指导教师,协调校内外资源,扶持优秀创意项目的实施。
第四篇:关于开展2012长安大学共青团工作调研立项的通知
各院(系)团委(团总支)、各学生组织:
为了进一步做好2012年长安大学青年理论研究工作,充分发挥调查研究在共青团事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和调研能力,推动全校青年理论研究创新工作,增强共青团工作决策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更好地服务决策、指导工作,校团委决定在全校各级团组织和学生组织中广泛开展调研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学校共青团工作的现实任务和长远发展,解放思想、集中智慧、勇破难题,调查研究与工作推进同步,理性思考和实践操作并重,不断提高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工作的针对性、前瞻性、实效性,为推进我校共青团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发展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二、选题要求
调研选题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共青团发展趋势、工作特点和规律;准确了解当前青年学生的新变化、新特点,把握青年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利益诉求;深入研究信息网络技术背景下教育引导青少年的路径、载体;研究新形势下团建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共青团事业和青年工作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紧密围绕学校党政关心,学生密切关注的热点和重点问题,形成一批能够切实指导工作实践的调研成果,推动全校共青团事业和青年工作的新发展。
课题调查研究要着眼于破解难题、推动工作,把研究重点放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放在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工作对策上,做到既有实践总结,又有理论分析;既有翔实的材料支持,又有鲜明的结论统领;既有调查发现的新现象新问题,又有思考得出的新思想新观点,充分体现调查研究对现实工作发展的指导意义。
三、工作流程
1、课题申报
本共青团工作调研活动重点资助集体申报的调研课题项目,申报调研课题的集体可参照选题要求,根据本组织的实际工作需要或研究兴趣,认真填写《2012长安大学共青团工作调研课题立项申报书》(附件1),由院(系)团委(团总支)和各校级学生组织进行基层初评,形成推荐意见按排名先后顺序填写《2012长安大学共青团工作调研课题汇总表》(附件2),连同本单位课题立项申报书于4月23日12:00前交到校团委渭水校区社团与文体部办公室,并将电子版发至lijin@chd.edu.cn。各院(系)团委(团总支)和各校级学生组织申报调研课题不少于两项。
2、立项和资助
2012长安大学共青团工作调研立项课题分设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申报截止后,校团委将组织专家小组根据各单位的课题申请书,对选题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依据、课题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课题组的研究能力等进行认真审核,最终确定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予以不同额度的资金支持。
3、项目实施
2012年5月至2012年11月为项目实施阶段,各调研课题组应根据要求深入开展调研,撰写调查报告,推出调研成果。调研活动可以采取座谈、访谈、调查问卷、个案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
4、课题结题
2012年12月为调研课题的结题和评审阶段,各课题组将调研成果上报校团委,校团委组织专家进行评定并评出“优秀成果奖”。获奖课题成果将集中汇编成册,并以调研成果形式
予以上报、推荐使用。
四、具体要求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要充分认识调研工作对于推动团的理论建设和共青团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加强调研工作的组织领导,扎实深入基层团组织和青年学生,认真了解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确保调研工作落到实处。
2、突出重点、提高质量。要结合共青团和青年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要做到调查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思想理论性与实践操作性相统一,注重调查研究的深入、扎实和细致,调研报告数据要真实可靠、分析要清晰明了、对策要切实可行。
3、统一规范,严格把关。严禁抄袭,如发现抄袭现象,将取消经费资助和评奖资格。
第五篇:专项研究课题指南
教学工作委员会2011—2012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
专项研究课题指南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课题研究工作要贯彻“双百”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出发,借鉴国外经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研究;要通过课题研究,带动群众性的教研活动,为推动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贡献。
二、联系实际设计课题名称
本指南中仅列出本次专项研究主要选题内容范围。课题申报者可以以此为依据确定研究内容,课题名称可结合本单位或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进一步细化,即在研究内容范围的总体框架内,紧紧围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精神,紧密结合职教教学改革和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确定专项研究的课题名称、内容、研究方法等,并组织力量实施。
三、研究的内容范围
1.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指导思想 的研究。
2. 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积极开展农民工培训的研究与实践。
3. 职业教育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4. 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研究
5. 中高职课程、教材衔接的研究与实践
6.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7. 职业教育实行“双证书制”的研究与实践。
8.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9. 职业院校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研究与实践。
10.职业教育专业规范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11.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12.职业院校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职业技能训练的研究与实践。
13.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14.职业院校加强德育课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15.职业院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16.职业院校加强职业指导工作的研究与实践。
17.职业教育运用现代技术和教学手段,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研究与实践。
18.职业教育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法和学法的研究与实践。
19.职业教育公共文化课功能及课程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职业教育教学评价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1.职业院校培养技能型紧缺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22.职业院校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的研究与实践。
23.国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比较与借鉴的研究。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
2011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