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北工业大学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安全承诺书
西北工业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安全承诺书
1、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是指研究生到校内外实践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和学习交流等各类教学实践活动。
2、研究生应主动接受安全教育,学习安全知识,强化安全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实践期间应遵守所在地和所在单位各项政策法规及相关制度。外出期间应尊重和遵守所在地和所在单位各项政策法规;自觉抵制有害信息,不参与各种非法活动。
3、研究生实践期间要注意饮食卫生和人身财产安全,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严禁酗酒和游泳;自觉抵制有害信息,不参与非法活动;注意出行安全,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4、对于外出实践地点涉及环境恶劣、情况复杂区域时,应事先了解当地气候、地理、治安、灾害等有关情况,要有必要的防患意识和安全预案;要尊重当地民俗和民风。
5、实践学习期间确需外出,需向实践指导教师和实践单位请假。
6、研究生外出实践教学需在认真阅读本须知后,确认填写《西北工业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计划表》,确定校内联系人,经导师签字、院(系)审核,在研究生教导员处备案后方可出行。凡未经申请自行外出的研究生,在外出期间发生的事故,责任由研究生本人承担。
7、研究生外出原则上应按预定的区域、既定任务与时间进行,应主动与校内联系人通过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等方式保持联系,保证每周至少沟通一次,及时通报情况。
8、研究生外出期间如果发生人身意外伤害等突发事故,要保持冷静,采取积极有效的处理措施,并及时向当地公安机关和学校报告。
9、研究生因公外出期间,由于与公务无关的个人行为造成外出事故的,责任由研究生本人承担。
10、研究生进行校外专业实践的,必须出发前购买人身伤害保险,返校后报销。
11、研究生实践期间如因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社会公共行为准则、实践单位内部的规章制度造成事故的,由研究生本人承担相应责任。
本人已认真阅读以上条款,并保证遵守学校的规定。
承诺人:年月日
第二篇:西北工业大学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
西北工业大学联合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
专业学位研究生协议书
为了全面执行和做好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相关内容要求,培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我校与就建设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并联合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达成如下协议:
一、设立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
在工程实践单位设立西北工业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根据实际情况,由西北工业大学选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到工程实践单位进行联合培养和工程实践。
二、联合培养模式与研究方向
工程实践单位根据实际情况与西北工业大学具体协商后,西北工业大学根据工程实践单位的具体项目内容,选派相关专业及数量的研究生去实践单位。
三、西北工业大学的权利和义务:
1.西北工业大学负责聘任工程实践单位具体有相关资格的人员作为第二导师;
2.西北工业大学有权按照学校的规定全权对研究生进行管理和考查;
3.西北工业大学导师每个月与工程实践单位导师至少沟通一次,了解学生的研究工作进展;
4.西北工业大学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负责研究生在工程实践单位工作期间以外的有关安全事宜。
四、工程实践单位的权利和义务
1.工程实践单位可以提供研究生在工程实践单位处的实习住宿条件,在工程实践单位工作期间的饮食由学生自理;
2.研究生因学校的重要事务必须回校处理的,经西北工业大学导师证明并履行工程实践单位请假手续后,工程实践单位根据实际工作一般情况可以准假;
3.工程实践单位导师每个月与西北工业大学导师至少沟通一次,交流研究生的工作进展;
4.工程实践单位负责研究生在执行工程实践单位研究工作期间的一切人身财产安全,工作时间之外且不在校内出现的人身财产损失由本人负责,校内发生的人身财产损失根据《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手册》中相关规定来执行;
5.工程实践单位负责免费提供相关的实习、实验场地与仪器设备等软硬件支持;
6.西北工业大学与工程实践单位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最终完成《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考核报告》一份;
7.工程实践单位根据单位保密要求,可以与西北工业大学或者研究生签署保密协议书;
8.研究生毕业后,在同等条件下,工程实践单位具有优先选择权。
五、知识产权
研究生在工程实践单位工作期间的成果产权归工程实践单位所有;研究生本人具有发表论文的权利,并且研究生单位署名可是西北工业大学。如成果涉及到西北工业大学保密或关键技术,则成果产权应共同所有,或双方另存协议。
六、保密责任
1.双方及研究生本人应严格履行所有相关保密规定,限制保密信息在其内部的散布范围,不得将保密信息散布给其内部、外部任何没有必要知悉的人员;
2.对于因履行本合同约定的研发项目所产生的技术成果,如果工程实践单位决定申请专利的,在该技术成果被有关机关依法定程序公开前,双方均有义务予以保密;如果工程实践单位决定不申请专利的,双方均有义务做为非专利技术予以保密;
3.未经对方书面同意,双方对上述的保密信息不得提供、泄露给第三方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让第三方知悉。
4.本合同约定的保密义务条款不因本合同的终止或者解除而失去效力,其期限为自本合同生效之日起二十年。
七、违约责任及争议解决
1.一方违反本合同的约定未履行或者未完全履行约定的义务给双方造成损失的,应赔偿对方损失;
2.因本合同所发生的争议,双方应友好协商解决,协商解决不成的,提交合同签订地仲裁委员会仲裁。
八、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1.双方同意所选派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期限一般为一年,时间可根据项目进程情况协商。合同期间如有西北工业大学因各种原因需缩短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期限,需提前两个月通知对方;
2.一方因不可抗力因素不能履行合同的,可通知对方解除;
3.本合同签署生效之后,因作为签署合同基础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合同无法履行或者其履行失去意义的,双方均有权解除合同。
九、其他
1.其他未尽事宜,双方友好协商解决。
2.本协议及其附件壹式贰份,双方各保管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工程实践单位:(盖章)西北工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盖章)签约代表:签约代表:
年月日年月日
第三篇:西北工业大学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试行
西北工业大学
授予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工作细则
(试行)
第一条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学位申请者应为在学制内具有学籍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第三条 硕士专业学位申请者一般应在预期答辩日期前四周向所在学位评定分会提出申请;“盲评”论文硕士专业学位申请者按照当年《申请硕士学位工作通知》要求提交论文,进行申请。申请者应按照《西北工业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申请材料目录表》提供相应材料,所有材料齐全,方可进行学位申请的资格审查。
第四条 硕士专业学位申请的资格审查,由学院研究生秘书进行审查,审查合格,可以送审;其中“盲评”论文审查合格后,由学院汇总交研究生院学位办,进行论文送审工作。
审查的主要内容为: 1.所有申请资料是否齐全;
2.申请者的研究方向及论文内容是否符合所申请的学科、专业培
养方案的要求;
3.申请者是否已按要求完成课程学习并通过考试成绩合格; 4.申请者是否已按要求独立完成了学位论文; 5.申请者的政治思想表现是否符合学位条例的要求; 6.申请手续及材料传递是否符合规定。第五条 学位论文评阅
(一)非“盲评”论文
由答辩秘书将学位论文以及论文评阅意见书、学位论文质量评价表寄送经学位评定分会批准的论文评阅人,要保证评阅人有足够的评阅时间(评阅时间一般不少于15天)。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应有2位评阅人,其中应有一位校外单位专家。评阅人应选择本学科、专业或相近学科、专业中水平较高、作风正派、工作认真负责的副教授以上或企业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担任。评阅人的姓名应对学位申请者保密。评阅意见书应密封传递。
(二)“盲评”论文评阅见当年《申请硕士学位工作通知》。
(三)学术评语具体要求见《西北工业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同行专家评阅意见书》。
第六条 学位论文的评阅意见处理办法见《西北工业大学关于学位论文盲评及评阅意见的处理办法》。
第七条 评阅人的评阅意见可以与学位申请者见面,以便答辩者能够认真充分地准备答辩;是否在答辩会上对评阅意见中评阅人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由答辩委员会主席决定。
第八条 论文答辩委员会的组成及职责
(一)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名单由学科组提出,学位评定分会审查批准,答辩委员会由3或5名具有副教授以上的硕士生导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企业专家组成(如导师参加,应为5名),其中至少1/3(含1/3)以上为校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答辩委员会设主席一人,答辩人导师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
(二)答辩委员会受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委托对申请者进行学术考查。答辩委员会对学位论文做出的评价应受到尊重,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对其施加影响。
(三)答辩前应将所有的答辩材料送交答辩委员会主席审阅,并应创造条件,使各委员及早看到答辩材料和论文全文。为做好答辩工作,答辩委员会应设秘书一人(应为本校正式职工,且技术职务在讲师或以上),办理答辩有关事宜,担任答辩的会议记录,整理与答辩有关的全部材料。
(四)答辩委员会成员,必须坚持原则,严格把关,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发扬学术民主,答辩一般应当公开举行。论文答辩委员会根据答辩情况,就是否通过论文答辩及是否建议授予学位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经全体人员2/3以上(含2/3)同意为通过。论文答辩未获通过,答辩委员会可就是否允许修改论文后再次答辩做出决议。同意再次答辩的决议也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全体人员过半数赞成为通过。再次答辩一般应在一年内进行。
(五)学位申请者在答辩中,有权充分阐明自己的学术观点,有
义务认真回答答辩委员提出的问题。申请者对答辩决议若有不同意见,可在七天内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出书面意见,由分委员会做出决定。
第九条 学位论文答辩程序
(一)申请者答辩前应到研究生院网站输入《硕士学位申请录入》信息。
(二)由答辩秘书宣布学位申请者、指导教师及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三)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答辩会议。
1.学位申请者报告学位论文的主要内容(时间30—40分钟);
2.答辩委员会委员及到会人员提问,学位申请者回答问题(时间20—30分钟);
3.答辩会议休会,答辩委员会举行内部会议(会议必须有详细记录):① 宣读导师对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② 宣读评阅人的评阅意见;③介绍课程学习成绩及实践环节表现;④答辩委员会进行评议,根据学位申请者的政治思想表现、学位课程学习成绩、论文的质量、答辩的情况,评议是否达到学位条例规定的政治标准和学术水平;⑤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对是否通过论文答辩及建议授予硕士学位进行表决;⑥讨论并通过答辩委员会决议,每位委员在决议上签字;
4.答辩会议复会,宣布表决结果和答辩委员会决议; 5.答辩会议结束。
6.每位学生答辩时间不能少于1小时。
(四)答辩委员会秘书应于答辩结束后一周内将答辩材料,报送所属学位评定分会评审。
第十条 学位评定
(一)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对答辩委员会做出建议授予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者,应对其政治思想表现、课程考试、实践环节和论文答辩等情况进行全面审核。答辩委员会未建议授予学位者,一般不予以审核。对答辩委员会通过的论文,经学位评定分会审核后认为不合格的,可以做出修改论文,重新答辩一次,或不建议授予学位的决定。
(二)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在做出授予学位或修改论文、重新答辩一次的建议时,应以无记名投票方式,经出席会议的2/3以上(含2/3,同时不能低于全体委员的半数)的成员同意为通过。出席会议的人数应为全体委员的2/3以上(含2/3)为合法。
(三)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在每年4月、7月、12月各召开一次会议,审查并做出授予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的决定。所审查的学位申请材料必须在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开会前两周报至学位办,否则不能在本次会上进行评审。
(五)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在各学位评定分会逐个审核的基础上,根据学位评定分会关于授予学位的建议,进行充分讨论,通过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名单;如有特殊情况,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经出席会议的2/3以上(含2/3,同时不能低于全体委员的半数)的成员同意为通过。不能采用通讯投票方式。出席会议的人数应为全体委员的2/3以上(含2/3)为合法。
(六)对学位评定分会未建议授予学位的申请,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一般不进行评审,但对个别有争议的,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同意组织调查审核后,认为有必要时,也可提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评审,并做出决议。对答辩委员会通过的论文,且经学位评定分会评审建议授予学位的,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后认为不合格的,可以做出修改论文、再次组织答辩或不同意授予学位的决定。
(七)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决定授予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者,发给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八)取得学位的时间,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通过之日为准。
(九)申请者应将通过答辩后的论文4本送交所在学院,由学院存本学院资料室、送校科技档案馆、校图书馆各1本,送研究生院学位办1本。
第十二条
涉密论文解密后,按以上程序办理相应手续。第十三条
本细则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文件矛盾时,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文件精神执行。
第十四条
本细则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开始执行,本细则中规定如与以前学校文件有矛盾,一律以此细则为准。
第四篇: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承诺书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承诺书
1、校外实践指到实践基地进行专业实践或指导教师安排的各类工程实践、社会实践、科研实践、学习交流等各类校外活动。
2、研究生到工矿企业应主动接受安全教育,学习安全知识,强化安全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外出期间应尊重和遵守所在地和所在单位各项政策法规。
3、研究生外出期间要注意饮食卫生和人身财产安全,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严禁酗酒;自觉抵制有害信息,不参与各种非法活动。
4、要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外出地点涉及恶劣环境、复杂区域时,应了解当地气象、地理、治安等有关情况,尊重地方民俗和民风。
5、研究生外出进行各类实践前应填写《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计划》,经导师签字,学院领导审核备案后方可出行。凡未经申报擅自外出者,在外出期间发生的事故,一律由研究生本人承担。
6、研究生外出应按预定的区域、既定任务与时间进行,应主动与校内导师通过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等方式保持联系,如长期外出应保证每周至少沟通一次,及时通报情况。
7、研究生外出期间如果发生人身意外伤害等突发事件,要保持冷静,采取积极有效的处理措施,并及时向当地公安机关和学校报告。
8、研究生校外实践期间,与实践无关的个人行为造成的事故,责任由研究生本人承担。
9、研究生外出期间由于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社会公共行为准则、企业的规章制度而造成事故的,由研究生本人依法承担责任,学校也将根据具体情况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研究生院
承诺人:
第五篇: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
470101作物
北京农学院作物学科是学校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学科之一。现有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硕士点。现有教授8名,副教授4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40%。导师队伍中北京市优秀教师1人,北京市青年骨干教师2人。作物遗传育种学科有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作物抗逆育种与品质改良和作物分子遗传与育种3个研究方向,主要从事豆类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豆类育种、玉米群体改良、玉米遗传育种、小麦遗传育种、甘薯遗传育种和作物分子育种研究,以开展应用基础与应用技术研究为主,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本学科立足北京都市农业,以京郊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为核心,为北京的创汇农业、籽种农业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持。
近5年,本学科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北京市金桥工程一等奖、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昌平区技术推广一等奖、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和北京市精品教材各1项。
作物学科在玉米、小麦、红小豆、甘薯、杂粮等方面,建有10个试验示范基地,在作物育种、良种繁育、生产管理、种子经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70102园艺
北京农学院园艺一级学科是学校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学科。所支撑的园艺专业为国家级和北京市特色专业。现有果树学、蔬菜学和观赏园艺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果树学科是北京市级重点学科。园艺领域推广硕士在培养过程中,以构建园艺学科为主体的知识框架,侧重于交叉学科综合知识的运用和能力培养,为北京市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
园艺领域主要包含以下几个研究方向:园艺产后优质生态安全、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研究与新品种利用、园艺产业经济、设施园艺与工程、园艺园林设计、都市农业、植物保护等。园艺学科现有教授25名,副教授20名。博士生导师4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53%。导师队伍中享受政府特贴专家4人,北京市高层次人才1人,北京市优秀人才1人,北京市科技新星6人,入选北京市跨世纪优秀人才工程6人,北京市优秀教师4人,北京市名师1人,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标兵1人。创新团队3个。
园艺领域导师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等国家与市级在研科学研究项目共计58项,均是针对北京市农业研究为主的应用基础或应用技术研究项目,与郊区经济发展密切相关。5年来获市部级科技奖励4项,论著3部,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
园艺一级学科依托国家都市农业重点实验室(北方)、北京市都市农业研究院、北京市农业应用新技术实验室、北京市植物生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北京市果树重点学科实验室。实验室仪器设备齐备并建立了配套的技术体系。
470104 植物保护
北京农学院植物保护一级学科是学校支持和发展的特色学科,所支撑的植物保护专业为北京农学院特色专业,并且正在申报北京市特色专业。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包括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和农药学3个二级学科。植物保护领域推广硕士在培养过程中,以构建植物保护学科为主体的知识框架,侧重于交叉学科综合知识的运用和能力培养,为北京市培养适应都市型的现代农业岗位需求、掌握植物病虫害诊断、测报、防治等高新技术,符合与都市农业技术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要求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植物保护领域主要包含植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和农药管理与安全应用两个研究方向。植保专业有教授3名,副教授4名,讲师5名,高级实验师和实验师各1名。具有硕士、博士学位人员10人,占教师人数的90%;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5名,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3人,归国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2人,青年骨干教师2名。导师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的教学与科研水平,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先后共培养博士研究生(联合)20人,硕士研究生70人,在培养合格植物保护技术和管理人才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植物保护领域导师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与市级科学研究项目共计20余项,主要是针对北京市农业研究为主的应用基础或应用技术研究项目,与京郊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获各级科技奖励4项,论著3部,发表科研论文150余篇。
植物保护一级学科依托国家都市农业重点实验室(北方)、北京市都市农业研究院、北京市农业应用新技术实验室、北京市植物生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北京市果树重点学科实验室。实验室仪器设备齐备并建立了配套的技术体系。校内具有教学实践基地,校外有1个市级人才培养基地,并与郊区县建立了广泛的联系,能够满足培养综合能力人才的需求。
470105 养殖
北京农学院动科专业是学校重点发展学科。该学科共有教授1名,副教授5名,师资力量雄厚,学科齐全,设备先进。同时与美国宠物食品协会、华都集团、法国皇家宠物食品公司等1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办学的关系,有5家企业设立专业奖助学金。50多年来,为北京市培养输送高级农业科技人才3000余人,大多数毕业生已成为北京市政府部门和农业科技战线上的骨干和专家,为北京市的发展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在学术上不仅拥有享誉海内外的老一辈专家、教授,而且培养了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有2人获北京市中青年专家称号,1人获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先后送百余人次出国攻读学位、进修、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与美国、日本、法国、英国等多个国家的学校建立了长期的学术交流关系。目前,正与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开展科研合作和人才交流。承担并已完成的国家、市级科研和教改课题20余项,其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十五”、“十一五”攻关项目、北京市自然基金等科研项目。有100多项科研成果获奖,市级以上的科研成果10多项。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已成为北京市培养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高级应用人才的教学基地和科研中心。
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北京、重在应用的教育理念,培养高层次、多学科、懂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480200兽医硕士
北京农学院兽医专业是北京市特色专业。该专业学位依托北京市重点实验建设学科-临床兽医学和校重点学科-基础兽医学两个硕士点。学科内尚有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兽医学(中医药)实验室,中国传统兽医学国际培训中心,动物医院及标准的实验动物房,并有华都肉鸡公司,北京观赏动物医院等12个教学实习基地。学科师资力量较雄厚,目前共有22名导师,其中教授10名,副教授12名,博士学位或在读博士者占70%以上,目前有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北京市重点科研项目30余项,在研经费1000多万元。学科内拥有流式细胞仪,核磁共振,荧光定量PCR,高效液相色谱,气-质联机等大型仪器设备30余台(套),可满足实验需求。设有临床兽医学、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等方向,并在中兽医学宠物临床、人畜共患病研究领域有较好基础。与日本麻布大学有姊妹校合作关系。
主要招生对象:兽医(畜牧)专业一线工作的执法、检验检疫人员、兽药厂、畜牧兽医站、饲料厂、畜牧与水产养殖企业等工作人员及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
470110农村与区域发展
农业经济管理是北京农学院传统优势学科,也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所依托的农林经济管专业为北京市特色专业,并拥有农业经济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点一个。现有教授8名,副教授14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30%。导师队伍中北京市优秀教师1人,北京市青年骨干教师7人。经过30多年的建设,已构建了北京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农业经济管理硕士点、都市农业研究所、农村经济研究、国家林业局经济研究发展中心及北京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6个科研平台。依托六个科研平台,形成了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都市型现代农业、农村社会发展、农(林)产品市场与贸易和涉农(林)企业管理方向。学院近三年主持省部级课题累计40多项,其中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农业部课题4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3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2项;主持局级课题20多项,科研成果采用共20项,经费达到531万元;荣获各级科技奖励20多项,其中“中国农业补贴政策效果与体系研究”荣获“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出版专著30部,主编教材4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共600多篇。2008年学院被评为“全国农业产业化建设先进集体”,有1人被北京市授予“服务京郊‘十佳’农
业科技工作者”。本学科立足北京都市农业,以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培养应用型、复合性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为根本任务、服务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持。为首都经济与社会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良好的教学科研平台为培养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人才的综合能力提供了有利保障。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将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北京、重在应用的教育理念,培养高层次、多学科、懂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高层次农业推广和管理人才。
470107 林业
北京农学院林学学科是学校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学科之一。所支撑的专业有园林专业(北京市特色专业)、林学专业。现有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1个。林业领域推广硕士在培养过程中,以构建林学、园林花卉学科为主体的知识框架,侧重于交叉学科综合知识的运用和能力培养,为北京市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
本学科领域主要包含以下几个研究方向:林木花卉遗传育种、林木花卉栽培生理、林业生态工程、经济林、林木花卉景观应用等。学科现有教授5名,副教授20名,具有博士学位15人。导师队伍中有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科技新星2人,北京市青年骨干教师6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个,北京市科技创新团队2个。
林业领域导师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教委、北京市科委、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科学研究项目共计52 项,项目经费628万,多数是针对北京市林业、生态修复、园林花卉产业、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应用基础或应用技术研究项目。研究涉及的林木花卉有阿月浑子、观赏海棠、蓝莓、板栗、丁香、牡丹、八仙花、百合、一串红、火鹤、蟹爪兰、朱顶红、蝴蝶兰等,与北京市三农发展密切相关。5年来获各类科技奖励12项,发表科研论文265篇。
林学一级学科依托国家都市农业重点实验室(北方)、北京市都市农业研究院、北京市农业应用新技术实验室和北京市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重点建设学科实验室。实验室仪器设备齐备并建立了配套的技术体系。校内具现代设施花卉栽培实践基地30亩,苗圃基地20亩,校外有1个市级人才培养基地,并与郊区县建立了广泛的联系,能够满足培养综合能力人才的需求。
完成学业达到相关规定、符合条件的,颁发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证书。470113食品加工与安全
北京农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为学校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学科。现有“食品加工与安全”推广硕士点和“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学位硕士点,“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是北京市级重点建设学科。该学科共有教授7名,副教授12名,目前主持在研项目均是针对北京市农产品加工技术与工程、食品安全与控制及农产品资源利用为主的应用基础或应用技术研究项目。食品科学系共有实验室面积3500平米,拥有仪器设备资产2000多万元。实验室建有饮料、葡萄酒、乳品等多条食品生产线,学校在广泛与郊区合作的基础上,在平谷、昌平、延庆、门头沟、房山建立了学校的六个基地。同时通过与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发酵工业研究所、北京食品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兄弟院所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实现科研与教学的相互促进,与北京市多家大型食品生产企业和质检机构紧密合作,开展了多项科学研究活动,如北京红叶葡萄酒庄园、北京三元食品公司、天源食品公司、北京市第五肉联厂、北京市昌平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等,为食品加工与安全学科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北京、重在应用的教育理念,培养高层次、多学科、懂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470112 农业信息化
北京农学院农业信息化是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新增的专业硕士点,是适应农业现代化需要而获得学校大力支持发展的最新学科之一。现有教授5名,副教授11名。教师目前主持在研项目均是针对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农业信息监测控制、虚拟现实技术、农业网络与安全等为主的技术应用基础或应用技术研究项目。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共有实验室面积2300平米,拥有现代化的、满足实验实践教学需要的信息技术仪器设备。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在广泛与郊区合作的基础上,在延庆、门头沟等区县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在北京农林科学院信息研究所,中软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东软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同时通过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兄弟院所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实现科研与教学的相互促进,为农业信息化学科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农业信息化学科有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及信息资源管理3个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现代农业的农业信息监测、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精准农业、农业网络与安全等研究,以开展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为主,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北京、重在应用的教育理念,培养高层次、多学科、懂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