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2013年度课题申报指南
附件2:
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2013年度课题
申报指南
根据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当前全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明确我省教育技术研究在“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选题的重点、范围,引领我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发展方向,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规律、模式和方法等。特制订本指南。其中后面加★的课题为本所希望在“十二•五”期间重点攻关的课题,研究者可以通过多方合作进行集体攻关。本课题指南所列课题内容和课题名称,仅仅是引导我省“十二五”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方向。研究者可参考本指南所列课题,结合自身优势和专业特长,确定具体的、细化的研究课题;也可根据自身研究基础和研究力量,提出其他相关选题。
一、宏观发展研究
“数字化校园”与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研究★
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架与实施★
教育信息化与江苏省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与发展研究
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推进策略研究
教育城域网资源的开发建设与共享机制研究
大学间网络课程共享与互认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网上大学城建设的现状、未来和发展趋势研究
远程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研究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社区教育实践研究
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研究与网络企业的社会责任研究
二、课程研究与开发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国际趋势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
网络游戏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科课程内容变革研究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校本课程开发
网络课程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各学科网络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
网络环境下多个课程的整合研究
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研究
三、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科教学影响的研究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研究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探究学习研究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师生互动研究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有效性研究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误区研究
基于网络平台的虚拟实验教学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差异教学和全纳教育的实践研究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师范生技能训练模式的研究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培训研究
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远程教育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
远程教育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
远程教育中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研究
四、管理研究与创新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教学、管理)评价模式与创新★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的学籍管理研究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的教务管理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的学习评价研究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的教师评价研究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的校长评价研究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的学校评估体系与实施研究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的区域教育发展水平评估;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的学术规范研究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的地区教研模式研究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的图书馆管理研究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的家校互动研究
校园网络平台的建设、管理与创新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践与创新
五、资源平台建设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科资源库建设与共享研究★ 学科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培训体系和新模式研究★ 学科主题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研究
学科交互式习题库及智能评价系统建设与实验研究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下的社区教育平台研究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下的成人教育平台研究
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案例研究
学生家庭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校本培训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资源的校际(区域)协作与共享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班主任工作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少先队活动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共青团活动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研管理工作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
六、教育技术领域高新技术研发与应用研究
网络通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人工智能系统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新技术成果适应教育教学的应用研究
基于泛在技术的移动学习系统的研究
教育技术企业在教育资源建设中的作用与地位研究 “天空教室”的使用现状与实践研究
“电子白板”的使用现状与实践研究
“网上学校”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七、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
信息技术素养的能力组成分析
信息技术素养与学生未来发展关系研究 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现状的研究
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展望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师院校教育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研究与创新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资源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模块教学的实践研究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 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及培训模式研究
教育技术与教师教育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研究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2012年12月
第二篇: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指南
“十一五”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指南
根据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和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教育部制定的发展规划和战略部署,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推进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教育现代化的深入发展,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规律、模式和方法。依据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2006--2010)》和我省实际情况,制订“十一五”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指南。
一、基础教育信息化宏观发展研究
★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基础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的研究
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评价研究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发展前景及对策研究
教育信息化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与发展研究
二、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应用保障体系的研究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资源建设与评价研究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策略研究
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与效益研究
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环境建设研究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教师培训的策略研究
三、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与区域协作研究
★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推进策略研究
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区域或学校内涵提升的研究
★国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的建设与发展研究
不同经济发展条件下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研究
不同经济发展条件下的区域协作研究
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研究
★东西部地区校际互动发展研究
四、教育技术与课程改革的整合研究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的优势互补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绩效技术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
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与评价研究
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信息技术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幼儿活动的研究
社会性软件(如Blog、Wiki等)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研究
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五、教育资源的开发、建设与应用研究
★面向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应用与评价研究
★信息资源建设的标准研究
信息资源建设的评价研究
信息教育资源的管理机制研究
★信息资源建设的新思路和新模式研究
★基于网络环境的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
★学科主题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研究
学科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研究
中小学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的人本特征研究
中小学信息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研究
★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案例研究
中小学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与有效利用的实践研究
教育城域网资源开发建设与共享机制研究
职业技术教育中的网络化教育资源的开发研究
六、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研究
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实施研究
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及培训模式研究
★教育技术与教师教育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研究
网络与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高研究
教育技术机构专业人员培训策略研究
基于网络的教师“校本培训”研究
七、信息技术环境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对未成年人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利用网络及其资源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研究
网络环境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培养对策研究
网络环境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评价与干预策略研究
★网络条件下家校互动对构筑和谐德育环境的应用研究
未成年人信息素养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青少年网络心理研究
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身体成长影响作用研究
★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心理素质影响的研究
网络信息对未成年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用研究
八、“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学校现代化发展研究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策略与有效利用研究
★“数字化校园”建设模式与效益评价研究
“数字化校园”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数字化校园”与信息化学习环境研究
“数字化校园”与学校管理现代化研究
九、教育技术领域高新技术研发与应用研究
高新技术发展与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研究
★信息化对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
高新技术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研究
★网络技术在中小学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网络通讯技术在基础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人工智能系统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新技术成果及产品适应教育教学应用研究
★高新技术产品应用绩效的实证研究
十、中外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比较研究
★中外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
中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施的比较研究
★中外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模式的比较研究
国外中小学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研究
国外中小学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培养与发展研究
★国外中小学学习资源建设模式机制研究
说明:
一、本课题指南所列课题内容和课题名称,为导引“十一五”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的方向及专题。建议申报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的单位或人员,在四、五、七、八所列课题范围内选择,要结合自身优势和专业特长,确定切实可行的具体的课题名称,切忌大而空。
二、本指南中带★号的课题,即《江苏省“十一五”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管理办法》中所指的一类课题。
第三篇: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阶段性小结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阶段性小结
2010-2011学
本学期我们课题组进行了课题研究工作。在研究工作中,我们课题组成员努力学习网络技术,学习课件和网页的制作,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一个阶段来收获颇深,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学习,明确课题内含
1、本课题组成立之初,课题组成员对该课题理解不深,因此,学习课题相关理论是第一阶段的首要任务,使每个成员能深刻了解该课题各种相关知识,指导课题组成员在新的形势下,转变教育观念,以适应学生的学习的转变,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认真学习学科知识,现代教育理论,在网上收集大量的优秀教师案例,借阅了《中国电化教育》、我们课题组经常在中午、晚上阅读这些资料,将学习心得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平时我们课题组成员还收看中央电视教育台的节目,密切关注网上教育和国家的教育政策和动态,认真学习教学课例。此外观看了一些教学录像带,从中吸取优秀的教学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研究学生,合理分组。
1、在班级中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均衡分组。分组时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每组以4~6人为宜,成员应在性别、兴趣、能力、学习水平等主要方面合理搭配,使组内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小组竞争的公平性。
(1)矫治型小组。矫治型讨论小组人数一般控制在4至6人。其中小组成员的认知方式既有沉思型又有冲动型,认知结构既有完善者又有不完善者,形成互补态势。在通过讨论之后,小组成员之间的想法见解可以在组内提前进行补充、协调,由小组中心发言人进行组内总结,使组内成员的认识趋于正确、完善。这种矫治型的讨论一般运用在答案唯一的。
(2)争辩式小组。争辩式讨论小组的人数、组数不定。教师通过整理学生对同一问题所持的几种不同看法,把见解观点一致的学生编制成组,然后在组际之间进行争辩式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活动空间,大胆抒发各自的见解,在你来我往的交锋中,使正确答案暴露在学生的头脑中,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释放错误信息。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时,要求把12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呢?老师为了让学生操作平均分的具体过程,要求学生用实物独立摆上圆片,得到多种可能性。大多数学生会将12平均分成2份、3份、4份、6份这四种情况,老师把这些同学编制成一组,由于人数较多,不以组的形式聚集,分散于教室中,以点带面;而在此基础上,也有同学认为还可以把“1”看作一份,指出了把12分成12份的设想,于是又将这个小群体编制成一组,以聚集的形式安排在教室中。一石激起千层浪,又有同学提出了将“12”看作一份的设想,至此,教室中既有了以分散形式存在的大组,又有了聚集形式存在的两个小组,而争辩的焦点则是在于能否将“1”或“12”看作一份,平均分成12份或1份呢?事实上,在争辩的过程当中,让学生感知列出的不同观点也有可能都是合理的,起到了互为补充的作用。因而,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学会从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从而促使学生的思给趋于严密。
(3)自由组合讨论。这是一种介于矫治型与争辩型之间的讨论,更具自由、宽松的氛围。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喜好以及其平时交友的圈子,与对问题所持态度和自己认为具有权威的同学组建成组,达到统一。
2、形成民主和谐的合作氛围。良好的小组合作氛围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关键。老师应注重在学生中培养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敢于承认自身不足和虚心向他人请教的良好风尚,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学会分享他人成功的喜悦。
调查表明,有近30%的学生对于稍难的问题,不愿作深入的思考,他们往往或者缺乏思维的触发点或者对自己的思维能力缺乏信心,在这样的情况下,用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尤其显得必要。如何使讨论不流于形式,这就首先要求教师从设计教案的一开始起,就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对于教师来讲,灌输是一种最省力,也是最能让自己感觉到已经尽了责任的办法,但是显然没有考虑学生接受的效果。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就不仅仅把学生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既要对学生的“群体”给予研究,又要对“这个群体与它的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给予研究,既要对“在群体中的个体积极性的发挥”给予重视,又要对“在个体积极性的推动下群体创造精神的发展趋向”给予充分的预测。要真正给学生以信任,体会他们的学习过程,摸索他们的认知规律,尊重他们的人格,分担他们的忧虑,接纳他们的想法,分享他们的喜悦,努力使课堂成为主动学习、充满探究精神的乐园。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充分估计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要从学生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努力组织一些丰富的、现实的教学活动,设计启发性、开放性和可合作性的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精神。其三,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探究学习”留出充分的空间与时间,让他们在合作探究中有较充分的发言机会和时间,使他们都能在合作群体中担当起应尽的职责,逐渐体会到群体合作的氛围中学习的乐趣与收获。
3、培养教师领导小组讨论与合作的方法与策略。
(1)在新知探求过程中,运用讨论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讨论,发表自己的感受,充分体现其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
(2)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组织讨论
越是教材的重难点处,越要通过讨论让学生主动学习。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攻克教学的重、难点。
(3)概念性质或定律等数学知识去判断、辨析正误时,组织讨论。这样的形式往往能引起学生更浓厚的兴趣并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
(4)解决问题方法处组织讨论,由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或者是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在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方法上也可能会有所不同。如果我们组织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进行讨论,他们就能够在讨论中相互之间得到启发,就能够比较顺利地寻找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初步构建探究式教学的模式
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其宗旨是培养创造性人才。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辩证关系,重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动性,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组织上,应适当突破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辅之以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做到因材施教;在课程结构上,强调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综合,以培养通才;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应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使用“任务驱动”法、研究法、发现法等教学方法,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重视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小学生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模式的基本教育过程是: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认知建模——巩固应用 创设情境阶段:着力于通过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以高涨的学习热情投入于探索中。
提出问题阶段:通过一定的学习情意,让学生明确主攻方向和需解决的问题,根据组员特点,进行组员间的分工合作,明确各自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开展自主研究。
自主探究、认知建模阶段:包括组内交流和小组间交流。小组成员通过探索研究,阐述各自观点,并提供有关证明进行论证。对尚存在的疑难杂症进行集体研究,各小组汇报小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和辩论,对本小组研究结论进行审视与修正。
巩固应用阶段:在交流探讨中,逐步统一认识,得出结论。并对各小组和组内成员表现给予评价,并进行实际的运用与验证。
四、研究的收获
1、教师已能初步筛选适合“探究教学”的内容。
结合教材确定“探究教学”的内容,既要注意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又要具有不同的层次性,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引起全体学生的主要思考,使绝大部分学生都有思考的余地和空间。
2、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评价观转变较明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助,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3、学生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已养成一些“探究学习”所必须的基本的能力。如:
1、学会收集。探究学习的课题有一定难度,有时需要收集一些资料或材料,如:“千克和克的认识,就需要学生收集同一种物品的各种包装重量,或许多不同物品的重量。
2、学会表达。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各人实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
3、学会讨论。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方案。
4、学会倾听。倾听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倾听也是一种学习。要学会倾听老师的提问,同学间的发言;要倾听操作要点;也要倾听小组分工要求;要倾听表扬之词;也要听得进批评之言,从而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五、研究反思
如何规范和完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机制,竭力挖掘小组合作学习的潜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作用,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正如专家们所预言的那样,“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以实现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
第四篇:四川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申报指南
附件1:
四川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四期)
课题申报指南
一、重点项目选题(自拟具体题目)
1、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风格和特色的研究
3、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4、研究型大学本科实践教学创新研究
5、我校本科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6、本科专业建设与调整模式研究
7、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质量标准及其保障体系研究
8、当代大学生人文境界培育研究
9、学术研究与本科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研究
10、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结构和体系研究二、一般项目和自筹项目选题(自拟具体题目)
1、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和共享机制研究
2、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的研究
3、研究型大学教学组织结构的研究
4、本科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研究
5、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和实验中心建设的研究
6、研究性大学合格课程标准及教师授课要求研究
7、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有效利用研究
8、大学外语教学改革
9、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10、特色专业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11、实践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
12、教材建设与管理
第五篇:第二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指南
附件1:
第二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课 题 指 南
一、专业开发类
A-1区域专业布局与产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研究
A-2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服务区域产业升级的案例研究 A-3职业教育专业规范化建设机制研究
A-4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研究
A-5中职“2.5+0.5”、五年制高职“4.5+0.5”学制调整下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研究
A-6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办学水平、示范作用研究 A-7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实践研究
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类
B-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德育课程模式研究
B-2德育课程“三贴近”原则的实践研究
B-3学校德育工作与德育课程教学整体设计与实施研究 B-4基于职业素养培养的文化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 B-5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研究
B-6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功能的阐释与实践研究 B-7信息技术环境下公共基础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B-8课堂教学落实“三维”课程目标的实践研究
B-9职业学校课程目标的多因素分析研究
B-10公共基础课情景化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B-11以能力为本位的公共基础课教学评价研究
B-12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文化课考试评价研究
三、专业技能课程教学类
C-1专业课程体系与国家职业(行业)标准的衔接研究 C-2学生技能学习特点与培养策略研究
C-3技能竞赛与职业教育生态的实证研究
C-4理实一体化特色教材建设研究
C-5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C-6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标准研究
C-7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C-8中职学业水平测试标准和办法研究
C-9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与途径研究
C-10实训基地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C-11专业课程数字化资源开发与共享研究
四、职业培训类
D-1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研究
D-2职业培训机构运行模式研究
D-3职业培训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D-4职业教育为农业现代化服务问题研究
D-5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问题研究
D-6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研究
D-7技术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建设研究
D-8社区学院建设的实践研究
D-9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D-10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五、教师专业发展类
E-1职业院校教师培养与培训的案例研究
E-2职业院校教师多元评价模式研究
E-3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建设研究
E-4“五课教研、两课评比”与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 E-5职业院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E-6职业院校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研究
E-7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E-8“名师工作室”建设研究
E-9职教名师成长机制与培养途径的实践研究
六、综合类
F-1职业院校文化建设研究
F-2终身教育视野下县级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F-3职业院校管理现代化研究
F-4区域整体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践研究 F-5职业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研究
F-6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共享机制研究
F-7职业教育内部管理制度、机制深化改革研究 F-8生源减少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F-9信息化大赛与“两课”活动成果应用转化研究 F-10第三方参与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研究
F-11学生职业素养与核心能力培养研究
F-12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研究 F-13职业教育考试考核方法研究
F-14中职生学习心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