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与理答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与理答的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课堂问答包括发问、候答、叫答、理答前后衔接的四个环节。其中,发问与理答是四个环节中的最重要的环节。所谓的发问即提问,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提出问题。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一种教学行为,更是一种评价行为。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课堂提问随意性较大,提出的问题或过难,或过易,或过偏;提问的范围狭窄,只偏向一部分好的学生;问题的类型单一,判断性的问题较多;提问的数量过多,一节课下来问上一百几十个不等。教师的理答行为更是容易在课堂上被忽略。有的只顾问,学生回答不出来,干脆再找一个回答;有的学生回答了,只是简单的“是”“对了”“很好”“不对”就算了,没有再作引导;有时学生对问题答案感到模糊,老师也支吾过去„„这都是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研究“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与理答”不失为提高教师教学领导力,提升其教研水平,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新路子。
当前,国内外不少学者对提问与理答进行了研究。就提问而言,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已经从提问的功能和作用进行研究,旨在从理论上研究提问的意义。课改后近几年来,许多研究者姚安娣、宋振韶也指出了提问的作用;李如密、刘显国、金传宝、姚安娣、张东红、张丽等人则对提问的技术与艺术关注较多。我校也在2008年也对课堂提问的技巧进行了研究,我们主要是从实践的角度总结出5种课堂提问的类型,分别是:层进式提问、悬念式提问、曲线式提问、拓展式提问和情景式提问。对于理答而言,在国外,对 “理答”的研究大多数是实证的研究,理论研究比较少见。在国内,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是最早研究理答的人之一,近年来,江苏常州市怀德苑小学“太阳社”的成员正在进行《小学青年语文特教教师理答行为的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由此可见,国内外还没有把提问与理答合起来研究。既然两者是课堂教学的两个核心概念,很有必要把两者放在一起来研究,通过行动研究、案例研究,从实践中得到真知。
二、研究的目标
1.提高教师教学领导力。教师的教学领导力理解是指教师解读文、驾驭课堂、引领学生学习探究等方面的能力。集中体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体现在师生互动中,教师通过对学生个体和群体的领导,形成教学吸引力、教学凝聚力、教学影响力从而达到学生学业水平提高,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通过研究,实现教师能够不借助任何参考书,对文本有较为独到的见解,能就文本设计出富有价值的问题,有自我较为完善的教学策略;在课堂上,随时关注学生,对课堂的敏感度有所提高,重视课堂的生成。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领导力。
2.学生质疑能力增强,思维得到促进。通过研究,学生喜欢独立思考问题,能大胆质疑问难,并就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学习的热情提高,参与面广。
3.探讨出实现真正高效课堂的新路子。通过研究,掌握课堂提问与理答的特点,研究出提问与理答的策略,为实现高效课堂找到突破口,并以之辐射其它学科。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⒈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①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与理答的现状调查
②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与理答的关系研究
③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与理答的策略研究
④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与理答的案例研究
⒉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理清提问与理答之间的关系,从教师的能力出发,研究出课堂提问与理答的策略。
⒊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本课题研究的难点在于如何恰当地开发出一些课堂提问与理答的观察量表。
四、研究方法和总体思路
⒈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当前国内外对该课题的研究状况,做到知己知彼,心中有数。
⒉行动研究法:通过大量的课堂实践,发现课堂提问与理答的关系,总结课堂提问与理答应用的策略。
⒊案例研究法:分析研究案例,总结课堂提问与理答应用的策略。
⒋调查法:通过设计问卷,从老师与学生的角度了解课堂提问与理答的现状。
5.总体思路(附在后面)
五、预期价值
⒈可能的理论创新之处
在研究高效课堂教学的大背景下,通过研究课堂提问与理答,从实践中得出规律,总结出课堂提问与理答的有效操作模式。
⒉实际应用价值
提高课堂提问与理答的质量,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使学生在课堂倍受关注,为实现高效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找到突破口。由此及彼,把在语文领域研究出来的提问与理答的有效策略辐射其它学科,提高各学科的教学质量。
六、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⒈上级重视程度:市镇教育部门非常重视我校科研工作;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实施方案、有明确的目的、有研究队伍、研究内容、研究措施,研究时间充足。
⒉研究经验情况:2008年,我校成功申报了三个市级立项课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技巧的研究》《小学语文拓展性研究》《小学数学发散性思维的研究》,三个课题在课题组成员的努力下,于今年的4月份得以顺利结题。其中,子课题文章《问出语文新天地》刊登在《师道》2010年12B第91页,《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主要原则》在第十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教学观摩研讨会论文评选活动中获二等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技巧的研究》为我镇兄弟学校在科研工作方面起到示范作用,得到兄弟学校的认可与好评。
⒊课题研究人员水平情况:课题主持人是主管语文科的行政领导,曾参加过《小学语文拓展性研究》《讨论法教师能力结构》两个课题的子课题研究,善于总结和写作,教学设计曾获省二等奖,有多篇论文获得市镇的奖励。课题组成员是语文科骨干教师,其中,有部分还参加过市骨干教师培训,对语文课堂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善于听、评课和总结,公开课与论文均获镇级以上奖励。
⒋资料及设备情况:我校设备先进,每位教师配置一台办公电脑,能随
时上网查资料。学校有图书室,学生阅览室、教师阅览室、电子阅览室,藏书量达2.5万多册,电子书籍达15万册,订阅的杂志50多种,为每位语文教师订阅一份《小学语文》杂志,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资料保障。
⒌时间保障情况:每周星期三下午是语文科组开展教研活动时间,此外,还灵活安排听课活动,能保证课题研究和实验的充足时间。
七、课题组分工情况
⒈主持人负责课题的总设计,统筹课题的运作;李海珠(拍摄)、陈子伟负责课题会议记录,资料整理等;祝小娟、蒋柳源负责各阶段的总结;陈满勤负责研究联络,资源收集和资料的整理,平台的管理等工作。
⒉各子课题的分工:
①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与理答的现状调查——李海珠、莫齐
②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与理答的关系研究——史月琴、张燕明
③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与理答的策略研究——陈子伟、史见环
④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与理答的案例研究——莫月银、钟立萍
⒊课题研究报告——郭见明、陈子伟、史月琴
八、主要研究阶段
本课题研究历时二年(2012年2月—— 2013年12月),分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2月—— 2012年7月)
⒈完成文献资料的收集、学习,完成文献综述。(郭见明)
⒉制订课题方案,确立课题组人员,做好组织发动工作。(郭见明)⒊邀请专家指导,举行开题会。(课题组)
⒋完成调查报告“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与理答的现状调查”的撰写工作。(李海珠、莫齐)
5.第一阶段活动资料上存在。(陈满勤、蒋柳源)
6.完成第一阶段活动小结。(祝小娟)
(二)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2年8月——2013年7月)全面开展研究与实施工作。完成有关论文材料的撰写等工作。
1.制定第二阶段研究方案。(郭见明)
2.以莞城中心小课堂观察法为借鉴,组织教师研发课堂提问与理答观察量表。(陈子伟)
3.积极撰写研究过程中的案例与随笔,每人各项不得少于3篇。(语文
科组)
4.把各子课题的专项研究写成行动研究报告。(各子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参与人员)
5.按时完成各子课题论文的撰写。
①2012年8月至2012年11月,完成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与理答的关系研究》。(史月琴、张燕明)
②2012年12月至2013年3月,完成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与理答的策略研究》。(陈子伟、史见环)
③2013年4月至2013年7月,完成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与理答的案例研究》。(莫月银、钟立萍)
6.收集并上存在研究过程中的相关文字材料及图片资料。(祝小娟、蒋柳源)
7、完成第二阶段开展情况总结。(陈满勤)
(三)第三阶段:总结验收阶段(2013年8月——2013年12月)
1.对实施操作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做好资料的补充、完善工作,汇编论文集。(语文科组)
2.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与理答的研究”研究报告,邀请有关专家、领导对课题进行评审鉴定。
3.完成第三阶段工作总结。(蒋柳源)
4.完成资料上存在。(祝小娟、陈满勤)
九、研究成果形式
⒈调查报告《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与理答的现状调查》
⒉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与理答的关系研究》
⒊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与理答的策略研究》
⒋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与理答的案例研究》
⒌研究报告《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与理答的研究》
十、经费预算
学校每年均有一定的科研经费专项预算与支出,此课题将纳入学校专项科研经费预算项目,每年申请科研经费1万元,结合镇奖教奖学对成功申报科研课题的奖励,保证有足够的经费来完成课题的研究。
麻涌镇大步小学郭见明
2012-02-22
附:研究过程的总体思路
第二篇:《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与理答的研究》文献综述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与理答的研究》文献综述
郭见明 麻涌镇大步小学
[摘要]近年间,全国各地都在研究高效课堂,在众多的研究中,集中地体现在对课堂教学的提问与理答的研究之上。提问与理答是在对话教学的两个核心概念,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教师的研究分析后分现:在提问方面,主要是从理论与实证进行研究。教师提问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问的功能与作用、艺术与技术两大方面;教师提问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问的数量、分类。在理答方面,目前对于理答方面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打开知网查找“课堂理答”的相关研究,显示的篇目也只有十来篇。他们的研究聚集于理答的方式、策略与其现状,也有关于原则的渗透。为此,笔者对课堂提问与理答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关键词] 课堂提问 理答 文献综述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与深化,不仅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发生改变,还更注
重师生在课堂中的交流与对话。在这一课改背景下,近几年来,整个广东地区乃至全国各地小学语文界都在大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一话题。究竟何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一书中指出:“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特级教师孙双金曾在一书中这样阐述:“课堂理答在教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理答恰当与否,说小一点,关系到课堂气氛,教学效果; 说大一点,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王崧舟认为:“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理答不仅是对他们个人行为的评价,实际还是对全班学生的一种引导。这也是教师对教材的准确把握,是对目标的准确定位,是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以及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聚焦于课堂提问与理答。提问,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提出问题。理答,华东师范大学的崔允漷教授与江苏教育学者柳夕浪的观点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教师对学生答问结果及表现给予明确有效的评价,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从而帮助他们调整,控制后续的学习行为。提问与理答是课堂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旨在对国内外有关教师提问和理答的研究做一些总结与分析,借鉴前人的成功经验,立足于现状,找准研究的切入点,为实现高效课堂找到一条新的出路。
一、提问的研究情况
早在2000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认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当提问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的时候又要追述到2000多年前孔子的“启发式”提问和苏格拉“产婆式”提问,他们用提问成功地引导学生学习,至今为人称颂。课改以来,我们对提问的应用与研究也越趋深入,具体的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一)提问的理论研究 ⒈提问的功能与作用
在美国学者杰基.阿克里.沃尔什博士(Jackie Acree Walsh)和贝思.丹克特.萨特斯(Beth Danker Sattes)合著的《优质提问教学法》里提及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进行了关于有效提问的研究。内外许多研 究者对提问的功能与作用提出了各自的建议。具代表性的有: 1967年心理学家帕特等调查190个小学教师后总结提问的5种作用。1973年,特纳列出了提问的12种功能。美国教学论专家L.H.克拉克和Ls.斯塔尔则认为课堂提问有19种功能。威伦(William Wilen)、爱仕拉尔(MargaretIshler)、凯茨沃特(Richard Kindsvater)等学者归纳出提问的5种作用。瑞格查询了36名教师提供的材料中,归纳出提问的12种作用。国内学者姚安娣指出: 提问作用有7种作用。宋振韶等人指出提问有10种作用。以上诸人的结论均具有相当大的广泛性和包容性。从中可以看出提问的功能和作用主要是表现在两个方面。
⒉教师提问的技术与艺术
国内学者对提问的技术与艺术关注较多,如李如密、刘显国、金传宝、姚安娣、张东红、张丽等人,总结上述学者的研究结果,发现提问的技术与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5 大方面: 在设计问题上,要根据教学需要,在重要处设置关键问题;要提出各种水平的问题;要使问题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清楚的、详细而精确的表述问题;组成简明合理的问题结构;问题难度与坡度要合理;要善于提探究性问题。在发问上,要抓住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时发问;发问对象要面向全体,区别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要均等,鼓励全体学生参与;问题难度要由浅入深,由易入难,循序渐进;发问方式,灵活多变,丰富多样。在候答方面,需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与回答时间。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一线教师也对课堂提问技巧进行了研究,他们研究的领域广泛到各个不同层的学科,如:小学、中学、大学,语文、数学、英语、地理、综合等。我校也在2008年也 对课堂提问的技巧进行了研究,我们主要是从实践的角度总结出5种课堂提问的类型,分别是:层进式提问、悬念式提问、曲线式提问、拓展式提问和情景式提问。
(二)提问的实证研究
⒈提问的数量分析
在对提问的数量研究的时候,提问研究中最简单的,就是对课堂提问的总数与各类型的提问进行统计,因此也就吸引了大量的研究者。在提问的总数上,最早是在1912 年心理学家史蒂文斯的研究指出: 教师们大约每天提问395 个问题,每分钟约问2~4 个问题,教师的发问时间占80%的教学时间之后,提问的数量研究成了一个热点,国内外的很多资料均表明教师提问偏多,尤其是在国内,教师几乎完全霸占了课堂。如: 上海静安区调查发现在小学、初中,不论语文,还是数学学科,每堂课的教师提问次数平均都在30 次以上(除了九年级的一堂语文课外)。初中的课堂提问数较小学来得少。大量的问题固然能带动学生积极的思考,但问题数量过多,以一堂课45 分钟计算,平均每12 分钟就有一个问题,有些课在短短45 分钟内竟问了四五十个问题,最多的一堂课问了98 个问题。申继亮的调查也发现,12 节语文阅读课上,平均每节课提问34 次,其中最多一次竟达50 次,占用课时23分钟,最少也达21 次之多。
⒉提问的分类方法
对提问的研究必须要有明确的问题分类方法,因此提问的分类是众多研究者的热点。
最简单的是将问题分为: 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也有研究者称其 为“敛聚性”的问题和“发散性”的问题。
第二种影响很大的分类法是根据问题认知层次来划分: 最有名的是根据布鲁姆的认知领域六层次分法: 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还有研究者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二维分类法,将记忆性、理解性提问归为低层次提问,将应用性、分析性、综合性、评价性提问归为高层次提问。
第三种较为有名的分类法是根据吉尔福特三元智能结构提出的,他将提问分为: 认知、记忆、扩散性思考,聚敛性思考、评价5 类。之后,桑达士据此将问题分为: 记忆性、转换性、解释性、应用性、分析性、综合性、评价性7 类。葛、亚二氏也据此将问题分为: 认知—记忆性、聚敛性、扩散性、评价性4 类。
至于其他的分类则有很多,有将提问分为两类的,如: Keith A.Acheson 和Meredith Damien Call等。有将提问分为三类的,如David Hopkins、摩根、萨克斯通和弗雷泽等人、陈瑶、程晓樵、沈贵鹏。有将提问分为4 类的,如拉赫和阿什纳等人、阿斯纳。有将提问分为5 类的,如布罗菲— —古德、美国查尔斯·C·狄诺凡、张玉成、张孔义。有将提问分为6 类的,如张晓奇。甚至有人分为7类,如格斯雅克。
对课堂提问类型的调查发现教师提问偏向低层次。国外早年斯蒂文思研究时发现,教师提的问题绝大多数只需要学生直接回忆课文出现的信息,后来其他人的研究结果也表明教师提的问题中,大约60%是要求学生记忆文章信息,20%要求学生进行思维,20%属于推进教学过程发展。全莉娟研究高中的课堂教学后发现,有90%属于封闭性问题,而只有大约10%的问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利用布鲁姆的认知分类观察后发现: 第一第二水平总起来 占全部认知性问题的80%,而其中要求学生回忆事实的问题则占到80%中的80%与之相对比的是第五!第六类问题微乎其微。上海静安区的调查报告发现:从问题的类型看,事实记忆理解类问题占80%左右。申继亮发现就课堂提问的类型来看,93.63%的教师提问仅考查了低水平的认知活动,如回忆事实、简单的判断对错等等。属于理解性的问题占95%以上。
除此之外,对教师提问的研究还包括: 座位安排与提问关系、教师反应与学生关系、教师提问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另外,国内许多研究者基于社会学的角度,从课堂的师生互动的角度对教师的提问行为进行研究,以吴康宁、程晓樵、吴永军、沈贵鹏等人为代表,他们将教师提问纳入师生互动领域进行观察,研究提问的性别特点,学生职务地位与提问的关系,提问的学科特点,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提问的关系等方面,也得出了大量有价值的结论。
二、理答的研究情况
在目前的研究当中,很少学者对理答进行单独定义,更多的表述是教师提问后的反应或教师评价行为。这两者都与理答一脉相通。对于理答方面的理论性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打开知网查找“课堂理答”的相关研究,显示的篇目也只有17篇。总体来说,他们的研究聚集于理答的方式、策略与其现状,也有关于原则的渗透。
(一)理答方式的研究
⒈国外的研究。对于理答方式的分类,最简单的教师反应分直接反馈、间接反馈两类。另外,许多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对此进行分类: 如胡森提出6 类,赖特和纳特托儿分为7 类(简单的肯定和否定理论、不清楚和 复杂的评论、思考性评论、感谢和表扬、组织教学性评论、质疑性评论、重复学生的答案),扎霍里克、米勒、休斯分为14 类,布罗菲和古德分为8 类,弗兰德斯分为3 类。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斯腾伯格把教师回应儿童提问的水平划分为7 个级别,对指导教师回答学生提问有很大的借鉴价值。第一级: 回绝问题。第二级: 重复问题。第三级: 承认自己也不知道答案。第四级: 鼓励寻找解决问题的相关资料,进而解决问题。教师鼓励寻找解决问题的相关资料可以分两种情形: 一是教师自己去寻找,二是鼓励学生去寻找。第五级: 提供问题的可能的解。第六级:鼓励学生对可能的答案进行评估。第七级: 鼓励学生验证可能的答案。
⒉国内的研究。在国内,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是最早研究理答的人之一,他认为理答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评价行为。认为理答有四种表现形式:一是积极反应,二是消极反应,三是探问和转问,四是再组织。我国学者张玉成将理答反应归纳为注意倾听、给予鼓励、探究和归纳答案等四类。张俊绅等学者反教学的反应分为:直接给予学生一个指导性答案、对学生的问题加以反问、建议一个特别的活动、允许其他学生回答此一问题、说明教师本身并不知道答案五种方式。佘晓清将赞美、肯定回答、否定回答、纠正回答、澄清概念、针对答案扩展、批评学生、重复答案、重复问题、提供暗示,问进一步问题,问其他学生、没有评价等反应种类编入量生互动量表中“教师评价”这个到动行为的观察子项中。学者陈惠芳认为理答方式主要有3种:指名板演式、教师示范式、媒体展示式。山东大学的庞新和张花认为理答的具体表现形式有4种:积极反应、消极的反应,探问、追问和转问,再组织。江西武宁县教育局教研室徐红英认 为理答有消极和积极之分。消极理答有3种表现形式:一是模糊理答,让人雾里看花;二是重复理答,拖沓了课堂;三是简单理答,肤浅寡谈。积极理答,主要分为2大类:语言性理答和非语言性理答。其中,语言性理答包含激励性理答(简单表扬和激励鼓励)、诊断性理答、发展性理答、再组织。近年来,江苏常州市怀德苑小学“太阳社”的成员正在进行《小学青年语文特级教师理答行为的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
(二)理答方式的现状研究
早在1970年博格(Borg et al.1970)和他的同事发现: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典型反应是得意的重复这个答案,小学教师在一节20分钟的课上平均重复学生答案31次。台湾学者张俊绅通过调查发现:教师的反馈往往是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是简单的,而不是复杂的。就数量而言,表扬占课堂教学时间的6%,接受学生在意见所占据的时间电能大值为8%,而批评占据的时间最大值为16%。杭州余杭区临平第一小学教育集团何靖芳认为理答的现状有三:一是理答错误无效;二是理答机械单调;三是理答单位向表面。上海静安区调查报告表明: 目前对待学生回答的反应,停留在重复、重述、更正层次,缺乏追问、延伸以及层次的扩展,启发性提问太少。相对于问题数量,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论是语言上,还是表情上给予学生的评价反应则显得太少。仅有的一些反应主要是鼓励和判断,如“很好”、“对”、“错”,语言相当简单。在学生不会回答问题的情况下,不同的教师对学生的鼓励程度有着很大的差异,对其失望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李晓燕则认为目前教师的理答现状有三种,分别是形式单一(简单理答,重复理 8 答),指向不明(模糊理答、误导理答、错误理答、回避理答)和态度过急(代答理答)。
(三)理答策略研究
布罗菲(JereE.Brkphy.1981)认为表扬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师反映,只有在特殊的有信效度的情况下才有效果,表扬对于那些感到不安全或者来自底层社会、经济地位和家庭地位较低的学生是最有效的。罗什先宁发现了另外一种对学生回答进行反应的有效技术:如果学生回答正确,但又有犹豫,教师要确认这个答案的正确性并解释为什么是正确的,就会有效。国内学者卢家楣2001年刀提出“教学评价的情感处理”,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情感维度着眼对教学评价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优化,使之对学生的教育表现做出认知反馈的同时,还给予情感上的影响。江苏学者张玲娇认为理答具有针对性、情感性、鼓励性和客观性。在策略上就共有8种,分别是肯定策略、诱导策略、亲和策略、幽默策略、表扬策略、发展策略、否定策略和整合策略。
(四)理答原则的研究
江西武宁县教育局教研室徐红英认为,理答应该遵循4个原则:一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二是注重因材施教;三要体现多样性;四要以鼓励为主。
三、研究反思
通过研究发现,目前对课堂提问与理答的研究并不是平均用力,对提问研究得多,对理答研究得少。
从提问的角度来看,主要是是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提问的理论研究。在提问的功能与作用方面,它们的研究有着各自的广度。从多个方面论述了课堂上的提问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牵涉到文本、学生、教师之的对话问题,是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但是,许多的研究只是从理论上来谈,缺乏与实际情景中联系起来,无疑有若纸上谈兵。对实际教学的指导意义不大。在提问技术与艺术方面,较为注重从提问技巧的角度来研究,把提问上升到一种艺术性的层面。许多研究都表明有了提问技巧就一定能产生好的提问。是不是掌握了提问技巧就能解决一切与提问有关的问题呢?提问不但需要技巧,还需要因地制宜。很明显,前面的研究有相当一部分走进了提问研究的误区。从分类的角度来看,他们的研究基本上是以布鲁姆的分类研究为蓝本,重复做着事后分析的事情。要知道,教育瞬息万变,需要有前瞻的眼光,在做各种的教学研究必须紧扣时代的发展,做到与时俱进,不能当马后炮。在实证方面的研究,各自对教师在课堂提问的次数都进行了量化,统计教师每天、每分钟、每节课大约提问多少个问题,用来提问的时间占据多少教学时间,以及对课堂教学有着哪些影响。一方面,这样的研究对提高教师的提问意识、自觉矫正个人的提问行为有着一定的帮助。但只是研究了提问数量与教学的关系,却没有研究出提问量这个度如何去把握。除了量化研究之外,许多的研究也使用了课堂观察的方式,把教师的提问情况描述下来,而且这样描述性的研究越来越多人关注。但比起提问的量化研究就少很多。由于描述性的研究主观性大,或由于研究者的方法不太恰当,目前,此类的研究信度不高。
对于理答方面的研究,国内国外都较少,就连对单独对“理答”进行定义的都少之又少。通过总结发现,大多数的研究集中体现在理答的方式、策略与现状,也偶有涉足其原则。在理答的方式研究方面,国外的研究反映出他们大多数都紧扣儿童的认知水平进行分类,可是研究得不多,欠缺广度与深度。在国内,我发现大多的分类办基本上是离不开崔允漷教授的四种分类方式,这虽然对研究理答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我们看不见更多鲜明的观点与立场。在理答现状方面,学者们从教师的理答形式的角度作了研究,研究发现教师过于重复单一,而且批评较多。但他们的研究似乎是蜻蜓点水,因为研究教师理答的现状关注的不仅仅是教师的理答方式,而且涉及到整个课堂,要追根塑原,这样的研究才更有指导意义。对于理答策略的研究,研究者基本是立足于学生的情感方面来研究策略,这肯定了课堂理答与学生的情感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但笔者认为除了从学生的情感方面来研究之外,还可以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发展性、启发性理答为主进行更深入的钻研。
综观上述,我们发现目前在课堂提问与理答方面的研究为研究高效课堂提供了许多的参考与依据。但是,当前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证上都不足以诠释提问与理答,对于课堂提问与理答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探讨的空间。笔者是希望通过对已有的研究进行总结,借鉴现有的研究经验,能够见缝插针地找到研究的突破口,继续对课堂提问与理答的现状,两者的的关系,实施的策略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参考文献] ⒈孙素英.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 ⒉项阳.王崧舟.会听是金,会答更是金.小学语文教师.2008 ⒊徐红英.课堂理答及其类型和原则.小学教学研究.2010 ⒋(美)Jackie Acree Walsh,Beth Dankert Sattes.优质提问教学法.刘彦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⒌金传宝.教师如何提高发问技巧[J].外国教育研究,1998(2).⒍(瑞)胡森主编.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七卷、第八卷[M].贵州: 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⒎明轩.提问: 一个仍需深入研究的领域[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9(4).⒏(美)I·W安德森,l·a 索斯尼克主编,谭晓玉、袁文辉等译.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 40 年回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⒐全莉娟等.中学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与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10).⒑庞新.张花.智慧理答:提升教师有效教学能力的思考.西南教育论丛(季刊).2009.4 ⒒严永金.名师——最能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⒓(美)丹东尼奥(Dantonio,M.)等.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宋玲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⒔刘显国.课堂提问的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⒕朱文君.课堂理答ABC.小学语文教师.2008.4 ⒖陈小斌.讲究课堂理答,促进学生发展.小学教学研究.2010 ⒗李薇薇.智慧理答因材施教.小学语文教师.2008.4 ⒘(美)加里·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⒙(美)Robert J.Sternberg Louise Spear-Swerling著.赵海燕译.思维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⒚王俪嘉.教师课堂理答方式对学生学业情绪的影响研究.2010
2012年3月9日
第三篇:小学语文课堂理答的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理答的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课堂理答的的问题。理答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的即时评价,直接影响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进一步学习,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追求理答的有效性。本文从理答的内涵、意义、现象以及怎么进行有效理答出发,力求创造和谐灵动、充满智慧的课堂,让课堂理答发挥有效性,真正起到激励、促进和提高兴趣的作用。
关键词:理答;教师理答;有效
在新课标下,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必须相互交流合作,必须和文本直接对话,更有了和教师平等对话的权利。由于有了对话,语文课堂变得鲜活热闹了起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都被激发了。面对学生主体的对话参与,作为教师该如何定位,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呢?而在课堂实践中,常常会有学生答非所问、答者寥寥或者浅答辄止的情况,当然,我们第一要反思最初的“提问”是否有效,并且,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对学生作答后的处理行为,即理答行为也要有所研究,因为智慧的理答是教师教学机智的表现。
一、理答的内涵与意义 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认为,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理答既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教学评价。它通常告诉学生所思、所答、所做的结果如何,评价他们学习的程度,从而帮助他们调整、控制后续的学习行为。它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的即时评价,是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对话”,直接影响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进一步学习,也影响到学生对一节课,甚至这门功课的兴趣与态度。特级教师孙双金也曾在一书中这样阐述:“课堂理答在教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理答恰当与否,说小一点,关系到课堂气氛,教学效果;说大一点,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课堂理答的现象
从在我们学校听课以及培训时和同行的交流来看,课堂上教师的理答还非常不乐观,或缺少理答意识,或缺乏理答技巧,或缺乏理答机智,从而影响课堂实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只注意教学过程的设计,注重课堂提问的方式与方法,对课堂理答却不大讲究。
1、重复理答。即把学生的回答重复一遍。虽然有时也会起到强调、肯定的作用,有时可能是无意识的,有时是为了给自己更多的思考时间,但大多是教师难以作出机智灵活的判断而随口无效的重复,拖沓了课堂,影响了课堂效率。
2、指向不明模糊理答。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自己的课堂或别人的公开课中,我发现朗读能力一般的孩子都能做到“正确”和“流利”,但“有感情地读”总是欠缺一些,这时往往看到老师在这些学生朗读结束后,这样理答“我觉得你还没有把感情读出来”或者是“你读得还不够好,还有谁读得更好些”等等,具体不好在哪里和怎样才能读好,老师不作理答,长此下去,这部分孩子的朗读水平始终不见提高。
3、错误理答。有些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给了学生错误的科学知识,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还得加强自身修养,才不至于出现错误的理答。
4、回避理答。不作回应的情况看起来似乎是不应该的,但课堂上确实有时出现。很多时候,老师没有给学生明确、适当的理答,有时含糊其词,有时不了了之,搞得学生不置可否。
三、有效理答,提高教学效率 积极而有效的课堂理答是一种思考、对话和民主的课堂文化,是师生对话的关键环节,是最见功力的。如何让我们的课堂理答充满智慧而效力于课堂呢?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认为,语文教师的功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上课之前的钻研教材,就是文本的细读把握能力,另一个就是课堂上师生对话的把握,就是理答的能力和机智。
1、巧设问题
现阶段,尽管有关课堂问答行为的研究较为普遍,但研究“如何问”的比较多,研究“如何理答”的较少。合理的提问是有效理答的前提,在课前应该多钻研教材,在“最近可发展区域内”提问题;要多问“为什么”或“怎么办”而不是让学生回答“是”或“不是”。
2、理答中要有合理的评价
在自己的课堂或别人的公开课中,我发现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评价语也比较单调,缺乏针对性。形式单一简单理答。有些老师也注意了理答,但形式单一,方法简单。在判断时,仅限于表达“对”或“错”;在学生被问题难住时,仅限于说“还有呢?再想想”;在积极理答时,仅限于带着学生一起说“你真棒” “说的好”,学生并不了解原因;在引出下一个环节时,对学生的回答不作任何评价。这样的理答缺乏智慧,这样的课堂缺乏灵动。所以说,教师的课堂评价应该担负起引领点拨的责任。
1.巧妙式评价
要让我们的课堂评价有真意,含睿智。让学生在老师巧妙的评价中学到知识,最终成为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富有创新思维的人!
有位老师曾执教了一节作文课《新概念作文》,课堂上,王老师对学生作文中两个小标点的运用作了如下点评——
师:失去亲人的体验,让我们一下子从鸟语花香的春天落到了冰冻三尺的冬天,一下子从天堂掉进了恐怖的深渊甚至地狱,这一幕渐渐地平复了,但已经深深地留在了你的心头,也留在了你的笔下。让我们再去看一看、听一听那曾经让你流泪的一幕。(生读自己写的文章《天使之爱》)
生读:“我想起了他们,奶奶对我的哺育之恩,爸爸妈妈没日没夜地照顾我,叔叔从小陪我一起玩儿,老师教育我怎样做人,给与我丰富的知识„„”
师:省略号省去的是事情,省不去的是感情。
这一处理答,王老师紧紧抓住一个省略号,那“省不去的是感情”是给学生作文最高的评价,简短的赞美中饱含了老师对孩子的理解。这种赞美,让师生的心贴得更近了。
2、幽默式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适当地运用幽默风趣的理答,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使课堂的学习氛围更加浓厚。
幽默是一种较高的言语境界,它富有情趣,意味深长。它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它可以提高批评的效果,让课堂违纪的同学心悦诚服。幽默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思维的质量,课堂教学的幽默,应和深刻的见解、新鲜的知识结伴而行,教给学生理智,学生会产生会心的微笑,获得美感享受。
3、补充式评价
当面对学生的思考还是肤浅、零碎、片面甚至是错误时,教师不能采取简单的否定或是不留情面的批评,也不能采取无理答,而是要再次发问,促进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使学生的思考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刻。
教师的理答无论是诙谐幽默的,还是机智风趣的;无论是言简意赅的,还是生动活泼的;无论是慷慨激昂的,还是温柔敦厚的;只要饱含着真情,闪射着个性的光华,都能够迅速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滋润学生的生命之根。
总之,课堂理答是一门艺术,它充满智慧、情感、技巧。理答好坏,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课堂文化,智慧理答才能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作为一线教师,上课前尤其要钻研教材,细读文本;在课堂上认真地倾听,审慎地提问,尊重每个孩子的发言。巧妙有效地理答,一定会产生思维碰撞、精彩纷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朱文君.课堂理答ABC[J].小学语文教师,2008;[2]李纯德.探问,掘一口井,引一泓清泉[J].小学语文教师,2008;[3]李薇薇.智慧理答 因材施教ABC[J].小学语文教师,2008
第四篇:小学语文课堂无效提问
小学语文课堂无效提问、低效提问现象及对策研究
作者:唐元甫
单位:重庆市武隆县石桥苗族土家族乡中心小学校 通讯地址:重庆市武隆县石桥苗族土家族乡中心小学校 邮编:408506
电子邮箱:cqwltyf@163.com 手机:***
摘要: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一种常用的重要的教学方法。然而,在一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无效提问、低效提问现象很常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问题设计具有有效性。
二、对课堂教学作好充分的估计与预设。
三、问题提出具有效性。
四、指导学生回答问题具有有效性。
五、指导学生学会提问。课堂提问既是方法也是艺术,正是:“艺无止境”。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 ;现象;对策
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一种常用的重要的教学方法。然而,我们发现在一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现象很常见。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克服课堂教学中无效提问、低效提问现象,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我们应该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无效提问、低效提问现象通常表现为: 1.盲目提问。提问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所提问题无内在逻辑联系,杂乱无序,想到什么问什么,想怎么问就怎么问。2.串讲串问。提问过程没有认真计划与安排,边讲边问,边问边讲,讲到那里问到那里。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一堂课几乎都是老师在讲在问,回答问题的往往只有那几个学生。
3.提问一提一大串。一方面,教师没抓住课文的要点,所提问题无主次之分,轻重之别。另一方面,一些注意力稍差的学生连问题都未能听清楚,学生对教师所提问题犹如一头雾水不清不明,无从答起。
4.没有留给学生必需的思考时间。教师提出问题后缺乏等待与倾听,教师自问自答,学生机械回答。一种情况是教师常提问后不给学生一点思考时间,问题一提出接着就自己说出答案,然后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相应的学生常会这样机械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另一种情况是教师提问后虽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但很短暂。学生一回答不上来就自答,然后再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后一种情况虽然留给了学生短暂的思考时间,但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学生接受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信息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所以,本质上这两种都是教师自问自答,学生机械回答。笔者在一堂课中统计到教师的“是不是?”“对不对?”达数十次之多。自问自答、机械问答成了一些教师课堂提问的定式。“是不是?”“对不对?”成了一些教师课堂提问的口头禅。这样的提问结果是教师自圆其说,学生不甚了了。
5.问题设计缺乏层次性。学情参差不齐,回答的却是一样的题目,没有因材施教。
6.问题设计缺乏坡度、过渡,来得生硬、陡然。7.问题设计缺乏深度、广度,拓展不够。
8.难以引起学生深入思考的低级认知问题多,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高级认知问题少。
9.重问题的结论,轻思维训练的过程。只要学生回答的结论、结果正确就认为达到了学习目标。
10.课堂上“学优生”答的机会多,“学困生”答的机会少,没有面向全体学生。
11.教师问得多,学生问得少。以教师为中心,没有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12.对学生质疑的问题,教师没有进行导向和梳理,缺乏针对性的指导,学生不知道问题有没有提到点子上。
13.频繁的无度的公式化的表扬、赞美。如:“不错!”“你真棒!”“很好!”“回答得很好!”对学生的答疑缺乏明确的评判与导向,没有真正从认识的角度、思维的角度、文章主题的角度去激励、引导,没有体现文章的主题,没能真正开启学生的心智。
怎样才能克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无效提问、低效提问现象,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在此,我谨将自己的一些实践心得与广大同行交流、分享,以资参考。
一、问题设计具有效性
1.问题设计具有目的性。明确提问的目的是进行问题设计的首要环节。教师在备课时通过深入分析文本,了解学情,结合学情实际确定课文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疑点、关键点,在导入、过渡、突出重点、分散突破难点、抓关键点、探究疑点、拓展延伸等方面精心设计问题。问题设计目的明确,问题具有内在逻辑联系,问题才具有实际意义,具有价值。
2.问题设计具有学段性。根据学段特点设计提问,低学段的儿童提问应简单一些,随着年段的增高逐步提高问题的难度。
3.问题设计具有层次性。同一班级学生,针对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分层要求。可设计基础型问题、综合型问题和提高型问题。让“学优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
4.问题设计具有适度性。问题设计难易要适度。不要过于简单,太简单激不起学生的兴趣,不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太难会让学生望而生畏。难易适度就是要根据学段特点、学情特点设计问题,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5.问题设计具有坡度、梯度与过渡性。让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6.问题设计具有弹性。问题设计有厚度、有弹性与张力有利于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理解,有利于开阔和拓展学生的思维。
7.问题设计具有挑战性。在进行拓展延伸训练时,常常要设计一些难度较高的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对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估计与预设
教师在备课时要对学生回答问题时可能遇到哪些障碍,可能会得出怎样的结论,还会提出些什么问题等方面作充分的估计。只有备课时充分的预设,课堂教学才会有序又有精彩灵动的生成。
三、问题提出具有效性
1.问题的提出要具有过程性。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忌一提一连串的问题。
2.问题的提出要具有明确性。教师提出问题要清楚明白,简单问题可以口头提问,但对于重难点问题则应清楚明白地出示给学生,通常可以用小黑板或课件的方式提出来,有时还要让学生读一读,让学生目标清、问题明。忌问题不清不明。
3.问题的提出要具有灵活性。教师要根据学情的反馈、学情变化灵活地随机地提出问题。一是提问的时机要灵活,二是对预设问题处理要灵活,三是要随机生成新的问题。忌机械使用教案。
4.提问的语言要富有激励性与鼓动性。常用语言如:“为什么?”“是什么原因?”“结果会怎么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还可能会怎么样?”“还可以用什么方法?”“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理解的?“你有什么体会?”“你能对此作出评价吗?”“你有补充意见吗?”“看谁最棒?”“谁能替老师找出答案?请你试一试。”等等。忌语言生硬。
四、指导学生回答问题具有效性
1.教给学生分析思考的方法。随着年级的增高逐步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授之以渔。
2.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学生的思维,知识建构需要一个过程,教师提出问题后要耐心等待、静心倾听、留心观察。当学生在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经过思考想说却说不出来时,教师再给予启发、诱导、点拨,帮助学生指点迷津,让学生茅塞顿开。
3.组织好有效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疑点问题,问题提出后,可以让学生先自主尝试学习,独立思考。经过自主尝试学习后,然后合作讨论,再汇报展示,师生评议。这样的学习过程既有教师的指导活动也有学生的展示活动,既发挥了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又有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认识,可以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答疑点,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合作精神。
4.教师启发学生答问时适时地、适度地运用激励性、鼓动性的语言。首先,对那些不敢答问的学生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激励、鼓动,让学生“放胆”,让学生敢说、敢答。其次,对学生的积极思考、回答给予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功,使学生想说、想答。
5.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进行指导,如果学生提问过多抓不住主题,就要帮助学生进行梳理,理清要点,抓住主题。
6.对学生的答问进行有效的评价。对学生的回答既要给予鼓励,同时也要进行客观的评价并进行恰当的指导。不能让学生云里雾里,要依据文本的语言文字训练功能,把握文本的主题思想、价值取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给学生一个清楚明白。正确的肯定,错误的纠正,不足的补充。逐步使学生会说、会答。
7.灵活运用点名回答与举手回答的方法。教学实践中,年级越高,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越少。要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开动脑筋,一方面对举手回答的学生予以表扬、鼓励,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有意识有目的地采用点名回答的方式来鞭策一些“南郭先生”。灵活运用举手回答与点名回答相结合的方式能有效地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五、指导学生学会提问
课堂教学是师生间的交流互动,生生间的交流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提问,不仅有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也有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学生对学生的提问。因此,指导学生学会提问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指导学生学会提问,首先是让学生想问、敢问,逐步使学生学会抓住课文的主题,抓住课文的要点,找出自己理解课文的难点、疑点,让学生会问、善问。
课堂提问既是方法也是艺术。所谓“艺无止境”,我们只有在学习、实践、反思中不断总结,不断提升,才能作出更加有效的课前预设,才能使课堂教学既有序又有更加灵动的生成,才能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小学语文教学如此,任何年级任何学科教学也如此。
参考文献
[1] 陈旭远,张捷.《新课程实用课堂教学艺术》[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68-78.[2] 郑金洲,《教学方法应用指导》[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
119-124.(备注:此文系作者原创,未公开发表,敬请编辑指导!)
第五篇: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技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技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课堂提问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手段,是教师最熟悉、使用最频繁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方法,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好的提问设计能有利于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促进教学的最优化和有利于学生形成有效思维。
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存在着教师提问浅显、琐碎、平淡,对文本内容只是一味地进行支离破碎的切割,形不成问题情境,形不成认知冲突,形不成认识矛盾,也就形不成学习动机。这样,学生便会逐渐丧失学习兴趣,直接影响课堂的实效性、高效性。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课堂有效提问,就是教师通过对提问问题的整合,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产生一种学习的需要,形成学习内动力,激发学生“快乐地、有价值地思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美国教学法专家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改革课堂提问的方式。
提问是为教学服务的。为提问而提问是盲目的提问。盲目的提问无助于教学,只能分散精力,浪费时间。目前,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对提问还缺乏科学的认识,还不能有效地运用提问来达成高层次的教学目标,现在的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假设 1.主要概念的界定
所谓“技巧”主要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所采取的行为方式必须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想学,并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进步或发展。“课堂”就是教学的主要场所,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它包括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方面的人际关系。通过一定的人际关系交往与互动、借助相应的教学设施、环境和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经验,推动各方面的发展。
“提问”就是教师提出问题来问学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文本,训练学生的思维。“课堂提问技巧”就是在新课程理念下为了促进学生的进步或发展,立足语文课堂教学,教师通过对课堂问题设计的整合,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2.本课题的核心观点
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就是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提问行为的效益,即什么样的课堂提问是高效的,什么样的提问是低效的、无效的。3.本项研究的理论依据 《程标》(实验稿)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提问的心理意义在于通过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愿望,使其产生一种学习的需要,形成学习的内驱力。故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要始终将“教材”与“学生”的结合点放在第一位,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快乐地、有价值地思考”。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本研究在调查教师课堂提问现状前提下,将教师的课堂提问转化为教师的课堂有效行为。转变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分析有效提问和无效提问的基本特征,探索出一种符合新课改精 1 神的、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课堂提问的基本框架,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地得到全面、和谐、主动的发展。
2、通过行动研究,使教师对教育科研感兴趣,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本课题拟采用的主要方法
美国教学法专家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改革课堂提问的方式。
提问是为教学服务的。为提问而提问是盲目的提问。盲目的提问无助于教学,只能分散精力,浪费时间。目前,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对提问还缺乏科学的认识,还不能有效地运用提问来达成高层次的教学目标,现在的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课堂有效提问,就是教师通过对提问问题的整合,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产生一种学习的需要,形成学习内驱力,激发学生“快乐地、有价值地思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集体讨论等方法进行。
1.行动研究法。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在语文学科进行实验。
2.调查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采用问卷、谈话、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3.经验总结法。广泛总结实验教师以及学生先进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4.文献法。搜集利用国内外有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5.个案研究法。选择个案,跟踪调查分析,了解研究方向及成效。6.集体讨论法。课题组进修多次集体讨论辩论等。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课题活动简介:本课题于2015年1月立项申报,从开题至今,在校领导的关心指导下,经过研究,现已取得了初步成果。在研究过程中,教师积极配合,团结协作,精心收集素材。开题以来,本学期进行课例研究2次,学校公开研究课1次,并撰写教学论文多篇,教学观念有了很大转变,教学成绩比较突出。
针对“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及大语文观,我们对于课堂中问题的提出,认为可以有以下几技巧:
技巧一:观念先行,奠基课堂有效提问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首先必须以确立教师有效教学观念为导向。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学形式的采纳,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效教学观念主要是体现在对教学和学生两方面的正确认识上。一方面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学不仅涉及到知识的传递,能力的培养,而且关系到教学形象的塑造、师生情感的交流、教学思想的凸显等诸多方面。教学的有效性是建立在教师对教学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要求教师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活动的主人,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力,教师乐于“倾听”,学生敢于提问,变教师提问为学生提问。教学中师生双方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双赢目的。技巧二:把握时机,增强提问的针对性
我们在提问时,不仅要在微观上考虑问点是否优化,问法是否艺术,而且要从宏观上总览全文,使每个问题的提出都处于最恰当的时机。课堂提问选择时机非常重要,一般来说,时机的选择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示出来的 2 心理状态加以把握,也就是:当学生思维受到局限无法突破时;当学生受旧的知识影响很深而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当学生若有所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时„„ 技巧三:端正文本价值与学生独特体验,追寻有效提问的平衡。
在教学实践中,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与教师文本价值引导之间,就要寻求一种平衡,精心设计提问,既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差异性又要注意适时引导,让独特体验与价值引导在有效提问中协调发展。
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文本,它有自己的生命,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在每一个读者与作者、文本之间都存在着一个非常个性化的空间。在新课程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句话就是“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正视“尊重”。每个人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广度是不一样的,我们在要求学生表现对文本的理解时不能只有一把标尺。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面对的是一群阅历、学识非常有限的小学生,有的甚至在阅读面前还没有学会思考。如果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地“尊重”,缺乏有效的价值引导,那么学生的这种“独特体验”很可能是苍白的,所传达的思想也是肤浅的,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发展没有益处。
技巧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握有效提问的时机。
每节课都有它的重点和难点,只有把这些重点难点逐一突破,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才算完成。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正确把握提问时机显得十分重要。提问的时机很多:强化新知识时提问,思维训练时提问,突破疑难点时提问。课始,针对新旧知识的联系进行发问,既可复习旧知识,使前面知识成为后面学习的准备,后面的学习成为前面知识的发展和提高。课中,围绕着课堂教学的重点进一步提问,可使学生牢牢地掌握知识点,在指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方法的同时,也教给了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课末,在巩固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难问题,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巧设问题让学生由疑惑不解,进而积极思维,最后豁然开朗。技巧五:变更提问方式,追寻有效提问的立体式
讲究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要改变以往的串问式的提问方式,改变以往的线性提问为立体提问。线性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指向某个唯一答案的提问,线性问题思路窄、跨度小、答案唯一,教学时显得多而杂乱。何谓立体性问题?它相对于线性问题而言,立体性问题思路宽、跨度大、答案多种多样。问题的提出,不是以一个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时空与机会,发散学生的思维,具有巨大的求异性与包容性。
总之,语文课堂提问只有遵循了有效性的原则,才能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有效提问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大大促进使用教材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只有潜下心来研究学生、研究文本、把握新的理念,不断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用全新的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实践中来,让我们的课堂师生互动,交流充分,气氛活跃,迷津点窍,人人争先,真正建构起求真务实、清新活泼、充满人文性的和谐课堂。
六、取得的成果:
(一)教与学观念的转变 1.师生关系的变化
还记得过去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唱主角,学生只有听从与配合;还记得教师手拿教学参考,而完全没有自己的思想和教学策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也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而我们通过本次课题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发现,老师不但有了新的认识,而且把自己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实实在在的引入课堂,积极成为新课程的实施者,这样使得教学过程成为实实在在的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课堂上呈现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的交往。在问题设计过程中,教师把主动权 3 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交流、合作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并且在问题设计的语言上也让学生充满强烈的探究欲望,态度亲切自然且富有激情,使得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真正的改师道尊严为师生是平等的合作伙伴。让传统意义上教师教和学生学,真正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2.课程观念的变化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的不断冲击,我们教师深刻地意识到教材给予我们一个知识框架和结构形式,可以以此为载体,创造地使用教材。通过问题的设计,把学生的生活及其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作为课程内容,设计时注意开发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而不再把数学课程只局限于数学学科等狭窄的范畴来理解,同时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使得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让更多的“精彩”回归课堂。
(二)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与能力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内,学生大都有着浓厚的探索新知欲望,能够不拘泥于书本,不依常规,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新思路。在课堂内教师总是留足时间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努力养成了和学生商讨问题的习惯。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质疑是思维能力的导火线,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也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教师设计的问题、疑点点燃了他们思维火花,使之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促使学生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自觉的在学中问,在问中学,通过让学生在学习并探索中,学会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联想、分析、归纳,切实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思想、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提高其思维的能力。
(三)形成了教育、教学论文,案例等成果
半年来,我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通过多个案例的设计与反思,通过多堂教研课的展示和评析,结合最新教学理念的学习,扎扎实实进行课题研究,切实有效地提高了教师设计问题的能力,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模式,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七、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经过课题研究,我掌握了一些有效的课堂提问的技巧,学生在个性化学习过程中,问题的发现、探究、解决方面的能力也有可喜的进步,师生关系融洽,学习趣味增强,有更多的空间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学生较之采用传统教学法时更为乐学。但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课题研究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我们的教学理念更新跟不上时代的脚步,被传统的师生观和长期的教学经验束缚着头脑,比如说,很多时候不敢把课堂提问权力放手给学生,怕学生打乱了教学进程,这其实是一种画地为牢。
2.我们很多时候否定原有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完全以提问为主,但流于形式,没有把握精问巧问的实质,导致课堂形式活泼、气氛活跃但教学效果较差。
3.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有待进一步提高。当然,本次课题研究仅仅只是一个开端,还有许多更为艰巨的任务和问题有待我们在体验教学实践中去探索与解决。这其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师在这次课题研究中认识的提高和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与完善,这是关系到课题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转变观念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过程,而渡过这个阶段的惟一途径只能是教师对新理念的不断学习理解、实践反思、总结提高。当然,事物是在发展中不断地完善、充实、提高的,我们由衷地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为促进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