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课堂中如何科学合理的理答
语文课堂中如何科学合理的理答
洪泽县共和中心小学 徐祥
[内容摘要]
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生本课堂”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方式。理答既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教学评价。它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的即时评价,是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对话”,直接影响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进一步学习,也影响到学生对一节课甚至一门功课的兴趣与态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适度提炼出生成背后的本质理念,然后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判断、引领,实现有限课堂空间里的无限张力,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理答
把握
探问
科学合理
生本课堂
教师要让课堂平静的思想荡起无数的涟漪,然后在与学生一次次的对话高潮中不断地抚平、掀起,使整个课堂的各个因素充满着相互间的引力,从而不断扩张课堂的张力,使教学产生理想的效果,形成一个真正的“生本课堂”。理答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对话形式,正是彰显课堂张力的智慧快车。
那么什么叫理答呢?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认为,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理答既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教学评价。它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的即时评价,是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对话”,直接影响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进一步学习,也影响到学生对一节课甚至一门功课的兴趣与态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面对阅读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当教学进程越出了教学预设的轨道时,当教师捕捉到灵光一现的学生答问时,如何适度提炼出生成背后的本质理念,然后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判断、引领,实现有限课堂空间里的无限张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转换角度,科学理答
“生本课堂”注重对教材的“二次开发”。但必须是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能超越教材,积极地审视、科学地处理加工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之外的教学资源,从而有效地激活学生思维。而此时,理答要结合课堂教学的进展及变化组织发问,一般情况下,理答要关注两个角度:一是学生在新旧知识发生激烈冲突、意识中的矛盾激化、思想囿于狭窄范围、受原先经验影响无法实现知识迁移、注意力涣散的时候,即为发问的时机;二是发问时机应和教学需要与文本价值相适应。很多时候就同一问题转换一下提问角度,效果迥然不同。
[教学案例]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的教学片段。教师引导欣赏了《清明上河图》图片之后,请学生齐读“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一句,接着,老师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想象一下,张择端的画中可能会有哪些行当呢?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农民、船工、生意人、道士、医生、摊贩、官吏、读书人„„”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有的是画上很鲜明的形象,有的是学生自己根据生活经验的答案。学生的各种感官也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学过程进行相当顺利,课堂充满和谐的气氛,老师完全沉醉于这幅名扬中外的画中。忽然,一学生站起来大声说:“我仿佛看见,还有几个强盗在人群里大模大样地走来走去。”www.xiexiebang.com顿时,课堂发出一阵哄堂大笑,学生总是以这些异类名词的出现而哗然,而教师竟一时呆住了,转而微笑着肯定这位男生的答案,继续走着下一个教程。
教师对这个回答的处理显然非常不妥,他默认了这个错误的回答,这样的理答是失败的。教学中教师也敏锐地感觉到这样的理答方法显然太失偏颇,却一时又找不到更合适的理答办法,因而错失了一个绝好的教学生成点。其实我们不妨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探问:“怎么样的人才算是强盗?”这一问就把学生的思维角度引到正确的价值观上了。学生在了解了“强盗”的意思之后,教师话锋一转:“强盗也能算是一种行当吗?”这样不偏不倚的理答解决了学生新旧认识的矛盾,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引领到正确的体悟上来。
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的理答是不可预设的,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合理的回应,有时也会因为学生出人意料的回答或提问而一时语塞,所以教师往往要借助学生的回答和自己理答后学生的反应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升下一次理答的质量,改善教学。
二、降低难度,合理理答
理答是引起、保持或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有经验的教师通常把学生的回答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把原来有较大难度的问题化解为几个小问题逐一发问,以此引出下一步的教学决策。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鸟的天堂》中有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即:课文最后一段中写到“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为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加上引号,而第二个却没有呢?这是体现课文主旨的问题。当老师把这个问题直接抛给学生去思考的时候,全场学生都愣住了,整个课堂片刻沉入湖底,全无生息了。课堂出现了冷场状态,原来预设好的问题遭遇到了滑铁卢,此刻正是考验教师理答能力了。www.xiexiebang.com/article/只见林老师不慌不忙,微笑着问:“鸟的天堂在哪里呢?特指什么呢?”这一来,给这个有难度,有深度的问题设了一道台阶,学生立刻有了回应,纷纷说是指大榕树。接着,林老师继续设第二道台阶;“鸟儿在大榕树生活怎样?”学生轻而一举地便说出了鸟儿在此生活得很快乐,很自由自在等。由此可见,教师对课文的核心问题进行合理地分解,将其转化成贴近学生思维方式的问题,缘于教师的教学动力,其理答智慧也是令人佩服啊!从而也体现了生本课堂“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只有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知识能力“最近发展区”上的“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才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才能最大程度发生共振共鸣;也只有当教师能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眼中有学生”,能及时捕捉到学习进程中的信息并快速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时,课堂教学才能是有效的。
三、提高深度,深化理答
提供回答线索,引出一个与原问题相关的新问题,引起学生产生相关联的思维情绪,进行知识的迁移。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钓鱼的启示》教学片段中:
师:同学们,文中的父亲让孩子把鱼放掉,对不对? 生(异口同声):不对!师:为什么?
生1:他的父亲一点都不懂得尊重孩子,体谅孩子!
生2:这是孩子钓到的鱼,只有孩子才有权利处置这条鱼,他爸爸是没有权利的!生3:孩子把这条鱼钓起来,又没有侵犯别人的利益。不算不道德的行为。„„
每一张小嘴都在议论着,说着一些令我们目呆口瞪的话,一个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原生态花园”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我们面前。而此时陈老师通过“顺势引导”-----“怎样才算是父亲对孩子的尊重”等话题的讨论,逐渐让学生在自我质疑、自我辨析中走向对父亲做法的肯定,也使幼小心灵在混沌初开之际,凭借心灵之路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这就是生本课堂,它善待了学生差异。正是因为学生学业的参差不齐、兴趣爱好有别、个性价值多元,才使得我们的社会色彩斑斓,纷繁复杂。若用同一标准同一把尺子去要求和评价所有同学,每个同学都会被过早地贴上好中差的标签。但多元智能告诉我们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每个人都可能获得成功,www.xiexiebang.com/sjbwz/因此面对赋予个性的学生,要学会善待、宽容、欣赏学生,用“放大镜”去捕捉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位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中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获得身心教育发展的增值。
四、转移适度,智慧理答
当探问无效时,或为了使问题得到更多学生的讨论,就会出现转问,他是就同一个问题向另一个学生发问,目的是使问题得到更好地解决。
案例: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第一课时教学中:
师:“即使在冬天,只要气候温和,太阳晒到它住宅的门口,还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地抛出泥土来。”这一句怎么理解?
生:蟋蟀还在工作。
师:蟋蟀从入秋开始建造,到冬天还在工作,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蟋蟀建造住宅的工程很大。
师:是啊,蟋蟀这样小小的一只虫子,要花那么长的时间,完成那么大的一个工程。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生:蟋蟀很能吃苦耐劳。
生:蟋蟀工作很认真。
此案例中,对于一句话的理解问题比较模糊,学生的回答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上。此时,教师就采用了探问的理答方式,对问题进行了简化,给问题加上了一些注解。从建造的时间长来体会蟋蟀的吃苦耐劳。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这句话联想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千名教师就有一千种不同的理答。”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答,但要使理答促进有效学习,在理答过程中,需要教师充分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进行智慧教学,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奇特的想法,暂缓批评,激励善待学生,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的心智和心灵能自由自在地放飞。用理答的艺术力量避免一些教学的盲区,挽回一些教学即时生成的亮点,才能彰显课堂的一股张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生本课堂。
主要参考文献:
1、欧阳芬:做专业的教师——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6.8
2、杨九俊
姚烺强: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概论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5.9
3、欧阳芬
谭立义:影响课堂教学实效的关键问题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8.9
第二篇:小学语文课堂理答的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理答的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课堂理答的的问题。理答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的即时评价,直接影响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进一步学习,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追求理答的有效性。本文从理答的内涵、意义、现象以及怎么进行有效理答出发,力求创造和谐灵动、充满智慧的课堂,让课堂理答发挥有效性,真正起到激励、促进和提高兴趣的作用。
关键词:理答;教师理答;有效
在新课标下,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必须相互交流合作,必须和文本直接对话,更有了和教师平等对话的权利。由于有了对话,语文课堂变得鲜活热闹了起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都被激发了。面对学生主体的对话参与,作为教师该如何定位,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呢?而在课堂实践中,常常会有学生答非所问、答者寥寥或者浅答辄止的情况,当然,我们第一要反思最初的“提问”是否有效,并且,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对学生作答后的处理行为,即理答行为也要有所研究,因为智慧的理答是教师教学机智的表现。
一、理答的内涵与意义 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认为,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理答既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教学评价。它通常告诉学生所思、所答、所做的结果如何,评价他们学习的程度,从而帮助他们调整、控制后续的学习行为。它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的即时评价,是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对话”,直接影响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进一步学习,也影响到学生对一节课,甚至这门功课的兴趣与态度。特级教师孙双金也曾在一书中这样阐述:“课堂理答在教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理答恰当与否,说小一点,关系到课堂气氛,教学效果;说大一点,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课堂理答的现象
从在我们学校听课以及培训时和同行的交流来看,课堂上教师的理答还非常不乐观,或缺少理答意识,或缺乏理答技巧,或缺乏理答机智,从而影响课堂实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只注意教学过程的设计,注重课堂提问的方式与方法,对课堂理答却不大讲究。
1、重复理答。即把学生的回答重复一遍。虽然有时也会起到强调、肯定的作用,有时可能是无意识的,有时是为了给自己更多的思考时间,但大多是教师难以作出机智灵活的判断而随口无效的重复,拖沓了课堂,影响了课堂效率。
2、指向不明模糊理答。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自己的课堂或别人的公开课中,我发现朗读能力一般的孩子都能做到“正确”和“流利”,但“有感情地读”总是欠缺一些,这时往往看到老师在这些学生朗读结束后,这样理答“我觉得你还没有把感情读出来”或者是“你读得还不够好,还有谁读得更好些”等等,具体不好在哪里和怎样才能读好,老师不作理答,长此下去,这部分孩子的朗读水平始终不见提高。
3、错误理答。有些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给了学生错误的科学知识,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还得加强自身修养,才不至于出现错误的理答。
4、回避理答。不作回应的情况看起来似乎是不应该的,但课堂上确实有时出现。很多时候,老师没有给学生明确、适当的理答,有时含糊其词,有时不了了之,搞得学生不置可否。
三、有效理答,提高教学效率 积极而有效的课堂理答是一种思考、对话和民主的课堂文化,是师生对话的关键环节,是最见功力的。如何让我们的课堂理答充满智慧而效力于课堂呢?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认为,语文教师的功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上课之前的钻研教材,就是文本的细读把握能力,另一个就是课堂上师生对话的把握,就是理答的能力和机智。
1、巧设问题
现阶段,尽管有关课堂问答行为的研究较为普遍,但研究“如何问”的比较多,研究“如何理答”的较少。合理的提问是有效理答的前提,在课前应该多钻研教材,在“最近可发展区域内”提问题;要多问“为什么”或“怎么办”而不是让学生回答“是”或“不是”。
2、理答中要有合理的评价
在自己的课堂或别人的公开课中,我发现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评价语也比较单调,缺乏针对性。形式单一简单理答。有些老师也注意了理答,但形式单一,方法简单。在判断时,仅限于表达“对”或“错”;在学生被问题难住时,仅限于说“还有呢?再想想”;在积极理答时,仅限于带着学生一起说“你真棒” “说的好”,学生并不了解原因;在引出下一个环节时,对学生的回答不作任何评价。这样的理答缺乏智慧,这样的课堂缺乏灵动。所以说,教师的课堂评价应该担负起引领点拨的责任。
1.巧妙式评价
要让我们的课堂评价有真意,含睿智。让学生在老师巧妙的评价中学到知识,最终成为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富有创新思维的人!
有位老师曾执教了一节作文课《新概念作文》,课堂上,王老师对学生作文中两个小标点的运用作了如下点评——
师:失去亲人的体验,让我们一下子从鸟语花香的春天落到了冰冻三尺的冬天,一下子从天堂掉进了恐怖的深渊甚至地狱,这一幕渐渐地平复了,但已经深深地留在了你的心头,也留在了你的笔下。让我们再去看一看、听一听那曾经让你流泪的一幕。(生读自己写的文章《天使之爱》)
生读:“我想起了他们,奶奶对我的哺育之恩,爸爸妈妈没日没夜地照顾我,叔叔从小陪我一起玩儿,老师教育我怎样做人,给与我丰富的知识„„”
师:省略号省去的是事情,省不去的是感情。
这一处理答,王老师紧紧抓住一个省略号,那“省不去的是感情”是给学生作文最高的评价,简短的赞美中饱含了老师对孩子的理解。这种赞美,让师生的心贴得更近了。
2、幽默式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适当地运用幽默风趣的理答,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缩短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使课堂的学习氛围更加浓厚。
幽默是一种较高的言语境界,它富有情趣,意味深长。它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它可以提高批评的效果,让课堂违纪的同学心悦诚服。幽默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思维的质量,课堂教学的幽默,应和深刻的见解、新鲜的知识结伴而行,教给学生理智,学生会产生会心的微笑,获得美感享受。
3、补充式评价
当面对学生的思考还是肤浅、零碎、片面甚至是错误时,教师不能采取简单的否定或是不留情面的批评,也不能采取无理答,而是要再次发问,促进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使学生的思考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刻。
教师的理答无论是诙谐幽默的,还是机智风趣的;无论是言简意赅的,还是生动活泼的;无论是慷慨激昂的,还是温柔敦厚的;只要饱含着真情,闪射着个性的光华,都能够迅速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滋润学生的生命之根。
总之,课堂理答是一门艺术,它充满智慧、情感、技巧。理答好坏,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课堂文化,智慧理答才能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作为一线教师,上课前尤其要钻研教材,细读文本;在课堂上认真地倾听,审慎地提问,尊重每个孩子的发言。巧妙有效地理答,一定会产生思维碰撞、精彩纷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朱文君.课堂理答ABC[J].小学语文教师,2008;[2]李纯德.探问,掘一口井,引一泓清泉[J].小学语文教师,2008;[3]李薇薇.智慧理答 因材施教ABC[J].小学语文教师,2008
第三篇: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
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
【摘 要】朗读既是一种语言能力,又是学习语言的一种基本方法。因此,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合理利用时间,科学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从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方法;过程
朗读就是“口而诵,心而惟”,出之于口,入之于心。是课文学习中从字词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人在朗读的时候,从视觉扩大到听觉,从而增加了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促使“读者”深入领会词语的含义和文章的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实际上朗读是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学生更应在课堂上读起来,这样学生不仅能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还能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因此,我认为朗读教学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朗读时目标要明确、具体
朗读不是乱读、滥读。有的教师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的一种简单过渡。学生朗读前,教师没有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没有认真听,忙着板书或自己思考着下一个教学步骤,对于学生的朗读情况自然就心中无数了,更谈不上对刚才的朗读情况指出是与非,这只是一种放羊式的无所收获的朗读。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的,对于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对于美读,不仅应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还应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并把握朗读的速度,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程度。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对于分角色朗读,应要求学生读出人物的个性。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足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如果是个别朗读,还应为其他学生布置任务,使他们边听边思考。如果是集体朗读,则要求学生读得整齐而有气势。
二、朗读时方法要灵活、多样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以下介绍几种重要的朗读形式。
(1)美读,即表情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往往要求教师创设情境,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教师可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比照感悟。首先放录音,要求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请学生朗读,比照两者的朗读情况,可以让学生明白该如何读,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使学生感受到朗读的乐趣。
(2)分角色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对于戏剧作品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的语段较合适。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
(3)配乐朗读。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
(4)诵读,即背诵。这种朗读方式也适合于古诗文教学。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已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背诵某些精彩的语段或全篇。这样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三、朗读时过程要合理、有层次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循序渐进,避免高屋建瓴一气到底。朗读训练有它的适度,即阶段性。对学生来说,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较高要求――顺畅朗读,最高要求――传神朗读。因为学生的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补充、整合而构建的过程,需要反复观察、比较和练习。一开始,学生不一定都能对朗读产生很强烈的欲望,其朗读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练。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等形式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教师要重视朗读教学,自觉提高自身的朗?x水平,精心做好课前的朗读教学计划,课堂上认真及时调整朗读教学内容,让学生爱上朗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四篇:语文课堂中的“真美”探析
语文课堂中的“真美”探析
很多同仁在教学中都有这样的同感:让语文回归本位,还语文本来的面貌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核心。特别在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关注学生积极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培养”更是被提上了重要的日程。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在语文课堂上融入真,发现美,不仅能给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活力,更能使得学生在身临其境的过程中感受真,触摸美,感受到语文前所未有的魅力。从情境引导、互动探解和成果展示活化课堂,让语文课堂摇曳着美的身姿,散发出真的气息,定会别有一番“洞天”。
一、创境导学:无声胜有声
一切景语皆情语。每个文字背后的故事是值得揣摩和深思,值得用心去品味。创设和谐的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定会发现其中的不一样。以情境为切入点,能给学生更多的无限遐想和用心学习的机会。
以情境为载体,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其中内容,定会有更多不一样。在《白杨礼赞》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截取了有关白杨树的介绍,欢迎同学们主动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很多同学对“……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等有了更多感知。有的同学说,白杨的笔直让自己想到了“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道理;有的同学说,白杨很普通,却有着不普通的心,那就是积极向上,不怕天高;有的同学说,见到这样的白杨,能让人想起他的美丽与坚强,能让我们真切感受到白杨的美丽真实及与众不同,等等。
通过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探知,能让他们在一定的情境中找到更多的表达切入点与发散点。突出情境引导,利于学生在不断释放自身学习思维潜能的基础上获得丰富感知,便于学生主动结合文字找出其中的有价值信息,增强阅读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二、议论纷纷:敞心扉真说
跳出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就需要教师多点换位思考,给学生更多的各抒己见机会。从语言交际性特征出发,引导学生多互动交流和畅谈己见,便于他们在坦露真言中获得不一样的感受。通过议论纷纷交流,能给学生更多建言献策的机会,这便是课堂上最不可缺少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搭建平台,多请学生交流,在真言交谈中定会迸撞出耀眼的思维灵感“火花”。如,在《故乡》的阅读教学中,围绕“故乡不美,物是人非”的主题,结合学生的阅读感知,请学生谈谈对作者笔下故乡的认知。这样开放性话题的引导,让学生的整体阅读感知有了更多的深层次理解。有的同学说,见到这样的故乡,让“我”的兴趣顿失,自己也真为这样的环境感到悲凉;有的同学说,倘若自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也会产生同样的感受,但更多的是故乡的人变得如此的冷漠、麻木,确实需要“治疗”,这种治疗最好的药方便是“唤醒民众的觉醒”;有的同学说,作者这样的描述不仅是画故乡,更重要的是告诉革命者、改良者,改变民生才是最为重要的做法,等等。这样的探述,能让学生在收获更多的精彩中主动总结反思自己的认知感悟,形成更为理性的感知。
突出开放性,多给学生自我建言献策和主动畅谈的机会,能使得他们在灵活运用中深有感触。支持学生运用多样化的语言进行表达,欢迎他们主动议论、争辩,帮助他们在畅所欲言中集思广益。
三、崭露头角:独抒真自我
语文课堂美的主角应该是学生,应该是他们展现自我和独显个性的舞台。以展露为契机,注重给学生搭建宽广的舞台,定会利于学生在主动表达和展示中获得更多学习自信动力。欢迎学生展露,不仅是对学生的肯定,更是发现课堂真实而美丽的有效途径。围绕学生的展露,多给他们丰富引导,能帮助他们释放不一样的潜力。如,在《春》的教学中,从散文的角度分析,其中的朗读定会有不一样的韵味与意义,特别是作者运用的短句、节奏明快的重复词等,更是值得揣摩和玩学。像开头的“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倘若带着深情朗读,便会发现给人以心神气定的清新与希望之感,也能体味到“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勃勃生机与欣欣向荣。对此,不妨请学生运用深情朗读的方式,从喜悦之情、希望之心、欢快之感等角度来朗读,帮助学生发现其中的深层次内涵。很多同学带着这样的感知深入阅读,能从作者的表述中发现其中“对春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鼓励学生展露的方式可不拘一格,运用朗读、小品、角色对话等形式,也可以是师生互动。为学生的展示创设丰富的舞台,给他们提供更为宽广的实践运用机会,帮助他们在主动体验中强化识记运用。突出自我展示,给学生更多发现自我的平台,鼓励他们带着真情实感主动融入课堂。
?C前所述,探究语文课堂上的美,应该以“真”为前提,多发现学生的真情实感,引导他们在富有情境趣味的课堂上不断丰富自我、完善自我,切实提高自我。多给学生自我尝试和主动展露的空间,引导他们从文本美中挖掘丰富情感,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于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这便是语文教学中追求的“大美”!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靖江外国语学校(214500)
第五篇: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拓展
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为了能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抓住“大语文”的特点,充分挖掘、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课外拓展,在教学中不再把教材作为“圣经”进行解读。本学期我和刘春艳老师共同研究了“如何进行语文课堂中的拓展延伸”这样的小课题。
什么是“课堂教学拓展”?我认为,课堂教学拓展是教师为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打破教材、课堂的束缚,积极引进更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为文本(教材)教学服务。我们研究达到的目标就是,叶老所说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将活的语文资源引进课堂,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真正得法于课内,增加拓展阅读兴趣并学会拓展阅读,再从课外阅读中有所收获。虽然暂时还达不到山东课改中韩兴娥提出的“海量阅读”,但我们一直都在努力的路上。接下来谈一下我的研究方法及成果。
一、课前拓展性阅读。
拓展性阅读作为教材的补充、延伸,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类型及教学的需要,把它安排在不同的时段。课前拓展性阅读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储备能量。如教学《七律长征》一课,上课伊始,老师可请学生谈谈课前通过查资料(包括上网)所了解的毛泽东。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认识了毛泽东。也了解长征途中的一些故事,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下文学习埋下伏笔。
还有很多写景、纪实类的文章都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补充阅读,例如《圆明园的毁灭》、《长城》等课文。如果仅仅是课堂中干巴巴的读,是很难把历史的厚重和景色的美丽及毁灭的惨景都让学生体会出来的。只有让学生通过课外的阅读,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地体会那份历史的沉重和责任,才会激起民族的复兴感勿忘国耻。
二、课中拓展性阅读。
1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疑难,适时地利用拓展性阅读材料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释疑解惑。如学习《泊船瓜洲》一课,为了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思乡情怀,我设计了补充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我又适时给学生加了《奇迹的名字叫父亲》、《地震中的撑起》的阅读。这样的补充不仅不会拖慢教学进度,反而会调动学生的情绪,对课文的阅读是一个不小的助力。
三、课后拓展性阅读。语文的外延是社会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自觉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把语文的触角延伸到课外。拓展的本质是学生的课外语文实践。什么是教学拓展?教学拓展就是指导学生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或在生活中印证课堂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字词句的练习,进行课外读写。恰倒好处的拓展延伸能让语文课堂更开放!比如说在教学第一单元“我爱阅读”的主题时,课后我安排了一个关于读书的综合性学习,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收集有关读书的名言或者是故事,也可谈一谈自己的读书感受,了解图书的种类等等。在此基础上我又组织学生进行了读书汇报。给了他们展示的平台,结果令我很是欣慰,有诗歌朗诵的、有谈读书感受、读后感的、有表演课本剧的也有讲名人读书故事的。形式多样,出乎我的意料。
当我们遇到了应用文,说明文时不是在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课后的拓展延伸也要稳步进行吗?
五年级上册第三组《鲸》《松鼠》等这类的说明性文章,在课堂上的学习多少有些不够尽兴,所以应该让学生根据课文的路途继续下去,去寻找科学的路径。适时推介课外读物法布尔的《昆虫记》布封的《自然史》。一篇课文教好后,学生应当感到意犹未尽,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学生的学习向课外、课后延伸,并及时地进行反馈、交流,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课程资源,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并不断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
四、从文本空白、悬念处拓展延伸
些文章结尾戛然而止,耐人寻味,留给了学生极大的想象空间,这给学生顺着课文思索带来了机会,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学习《小木偶的故事》一文后,要求学生根据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充分发挥想象,续写一个片段:小木偶在赋予了人世间所有的表情后又会遇到什么人,发生什么事。
五、方式多元的拓展延伸
随着信息技术逐步与学科教学相整合,各种新颖的阅读方式也随之出现,如音像阅读,这种阅读方式更多借助于现代音像技术,如电影、电视、广播、录像等,比较直观,它通过画面、声音来展示内容,能强烈地刺激人的感官,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教学《开国大典》和《最后一分钟》时我组织学生观看了1949年的阅兵仪式及1997年的香港回归时的交接仪式。再如网络阅读,这种阅读方式主要借助于网络技术,通过上网浏览或在线阅读来达到目的,它的大信息量和快捷的查阅速度是其它阅读方式无法比拟的,也是现在学生较感兴趣、极易接受的阅读方式。因此拓展阅读开展过程中同样可以既有文本的拓展,也有音像资料的拓展、图片资料的拓展,通过“屏幕阅读”来拓展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其体验感悟能力。
同时,拓展阅读一定要注意要适度,要适合文本,适合学生,适合的时机,适当的数量,合适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在纷繁复杂的语文的学科资料中,找到更多更好的学习资料给学生。
以上是我研究的一些心得体会,我申请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