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x创新社会管理 促进效能建设
【xxx】创新社会管理 促进效能建设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矛盾日益复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势在必行。为提升社会建设效能、效率,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xxx党委政府以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为抓手,全面促进社会管理效能。
一是强化责任意识,落实工作职责。该镇通过狠抓廉政风险排查防控机制建设,以事业心、上进心和责任心的“三心”教育为抓手,教育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推进廉政宣传教育工作,提升领导干部的效能创优。
二是大力发展基层群防群治队伍。大力发展专职治安巡逻队伍、治安信息员、人民调解员、社会志愿者等不同形式的群防群治队伍。按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和“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合理解决好群防群治队伍的待遇问题。
三是整合社会力量资源,参与社会管理,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努力构筑政府行政管理力量与社会民间自治力量互联、互补、互动的新格局。同时,该镇还对重点人和事落实“四位一体”包保责任制和包保措施,对可能会引起群体性事件苗头的不稳定因素在做好化解的同时,及早制订应急预案,提高对群体性和突发性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第二篇: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
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
近年来,创新社会管理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从中央到省委省政府历次会议都将其列为重要任务,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可见一斑。
创新社会管理之所以如此重要和紧迫,其主要原因于,一方面我国社会已经经历了30多年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也带来了社会巨大变革,对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我国当前的社会管理模式仍然或多或少地处于一种计划经济体制下,虽然已经引入了社区等现代管理模式,但随着人民群众从被动接受管理,接受单一式服务转向就业、就学、就医等全方位的需求,旧有的管理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民小康生活的关键一环,如果不能因应时势,切合民意,推陈出新,创新管理模式,势必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轻则引起社会不和谐因素增多,重则引发社会动荡,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有鉴于此,我们应当从服务好,维护好,管理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着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要求,结合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加快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开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新局面。
创新社会管理,关键在于提升基层服务意识。社会管理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整合政府和社会各层次的关系,调动各层次结构中各要素的积极能动作用,而其中党员干部所发挥的作用尤其重要。“一个党员一面旗”、“一个干部一台戏”,我们应当着力于提升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意识,着力于维护好,服务好人民群众,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片组户联系”的民情联络优势,切实做好就业、医疗、就学等民生服务工作,打好服务人民这场长期的攻坚战。
创新社会管理,重点在于强化体制机制改革。从政府机构、社区到社会团体,普通民众,都应该融入到创新社会管理这一机制中,协调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社区要发扬纽带联系,建立起涉及民生保障,社会调解等在内的综合服务管理体系,变被动式管理为主动式服务。例如完善大调解机制,实行社警民联防机制,既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能动作用,又能更好的切合民意需求,化解基层矛盾,防控结合,维护社会长治久安。
创新社会管理,根本在于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在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引导居民个人、各企事业单位有序参与管理。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对一些土办法、土点子,只要合情合理合法,就应当大胆采用;对于民众的正当要求,要认真加以对待,并经过民主程序分析研判,让人民群众在社会管理工作中牢牢树立起主人翁意识,在平安建设、计划生育、医疗卫生、就业就学等领域加强协作,夯实管理基础。
创新社会管理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大任务,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力量都应当积极参与并切实行动起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为早日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助力。
第三篇:创新社会管理 促进和谐发展
创新社会管理
促进和谐发展
天下事“和为贵、谐为美”,和谐是发展之基,是利事之本,古人讲“天时、地利、人和”,“和”无论是今天还是过去,都是人们对成功最好的注解。自古以来,人们总是向往和追求“国泰民安”、“政通人和”、“民康物阜”、“安居乐业”这样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如今高山镇就打造出了“以和谐推动发展,以发展促进和谐”的社会经济发展新境界。
高山镇位于荥阳市西部,地处豫西山区和豫东平原的过度地带,境内多是丘陵山地、沟壑纵横,既无交通区位优势,又无矿产资源优势,天气常年干旱少雨,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在发展上可以说是既不占天时,也不占地利。但是提起高山镇,尤其是高山阀门,那却是远近闻名。
2005年,高山镇在郑州市综合实力排名在第33位; 2007年在郑州市综合实力已前进到第12位;2009年,高山镇继续名列前茅,居第18位。单从数据分析,高山镇的五年来的发展有进步也有倒退,但是要知道2003年高山镇在郑州市的综合实力排名却是第76位。经过短短几年的时间,高山镇可以说是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在这发展的过程中,曾先后被命名为“河南省阀门之乡”、“河南省中小企业创业基地”、“河南省阀门重点产业集群区”、“河南省先进文化乡镇”、“河南省文明镇”、“河南省环境优美小城镇”、“河南省最佳宜居乡镇”、“中州名镇”、“郑州市生 态镇”和“国家卫生镇”等。2010年,全镇共完成生产总值29.6亿元,财政收入424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970元。与五年前相比,生产总值增长了107.8%,财政收入增长了10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54.9%。
但是,老百姓关心的不只是GDP和财政收入等这些数据,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活改善了没有、保障到位了没有。民生连着民心,民心连着民意。五年来,高山镇就是顺应民心、立足民意,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抓经济上,为企业和客商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抓发展上,始终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一、稳定是基,平安是盾,创新社会管理,促进和谐稳定,保障经济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需要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便捷高效的服务环境,这就要求在社会管理上必须要有所作为。在这方面,高山镇把加强经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解决好民计民生等问题相结合,从影响和谐稳定和民计民生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入手,找准切入点和创新点,从而使社会管理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路子。
(一)化解社会矛盾,完善信访稳控协调机制,把矛盾解决 在萌芽状态。
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是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因此,在社会矛盾凸显期,要把以人为本、服务为先贯穿于社会管理之中,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广泛听取群众意愿,有针对性地为群众排忧解难。目前,高山镇建立健全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如建立综治信访服务中心、群众信访接待站、社情民意互动平台、走访慰问制度、各级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制度以及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结合起来,建成了集综治、信访、司法、社会法庭为一体的综治服务楼,组建了社会法庭,构建起“大信访、大调处、大综治、大稳定”的良好格局,实现了“小事不出村,一般问题不出镇,疑难问题不上交”的目标。高山镇从2004年至今连续7年没有发生过刑事案件,连续7年没有发生过集体上访事件,连年被郑州市评为平安建设先进乡镇。
(二)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为标准,深入实施“平安高山”建设。
民安是民生的基础,没有民安就没有民生。高山镇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为着眼点,着力完善警民结合、打防控一体化、群防群治的社会治安长效机制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指挥机制,一旦发现警情,做到发现得早、防范得住、控制得好、处臵得快。同时,注重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危害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的突出问题,对涉及危害群众安全的违法犯罪、扰乱治安、干扰民生等行为,努力构建打防管控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的治安防控体系,做到管理无盲区,防控无死角,治安无乱点。
(三)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维护基层社会稳定,充分发挥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作用
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建立完善以登记、审批、监督、管理、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体系,并有针对性地组织好实施,至关重要。高山镇从2007年开始,成立了高山镇村级财务管理办公室,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对村级财务进行统一管理,规范了村级的收支审批程序。并且每月按照规定,把需要公示的账目拿到各村进行张贴公示,做到了给群众一个明白。在村级重大事项处理中,高山镇每个村都建立起了“家庭代表—联户代表—组委会—联户代表大会—监委会”的组织架构,在处理村重大事项中均能够按照四议两公开的程序决策实施,做到了干群之间“有争议、大家议,力争把事情解决好”,这样干群之间关系融洽,氛围和谐,维护了一方稳定。
(三)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着力改善民生,把基层基础工作打牢做实。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最根本的在于抓好基层、打好基础,这就要求所有工作必须以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民体现在民生上,体现在办实事上。高山镇近年来围绕民生和发展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镇区“五纵四横”街道总体框架建设和道路的绿化、亮化建设,全镇实现了村村通和村组通;二是改善人居环境,创建国家卫生镇,实施“合村并城”工程,对到镇区购房的群众给予每平方米40元到100元的购房补贴;三是保障群众生活,制定了老龄津贴制度,为全镇7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20元到100元的老龄津贴,对全镇所有公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行参合费补助50%;四是改善教育教学质量,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不断改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新建镇中心幼儿园,率先将学前教育纳入到公办教育范畴;五是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建立便民服务中心,形成“一站式”的服务平台,集中办理老百姓的合理诉求,困难群体的帮扶和人民群众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急事、难事。六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先进的文化,弘扬传统的美德,不断提升群众“知美、爱美、求美”的良好夙愿。同时,加强文化娱乐设施建设,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组建群众文艺表演队伍,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
二、经济是轴,发展是力,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健康运行,创建和谐社会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党和国家当前的中心工作,发展经济是一切工作得以开展的根本动力。没有雄厚的财力,谈什么发展都是空话,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资金,民生投入需要资金,创建和谐社会也需要资金,如果说平安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那么经济发展则为创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
高山镇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就倡导群众艰苦创业,投资兴办起一批阀门产业,成为我市乡镇企业起步最早的乡镇之一。30多年来,该镇的阀门产业迅速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阀门之乡。但是,没有任何发展是一帆风顺的,经历过企业改制后,有很多阀门企业纷纷倒闭,而高山镇却顶住压力,没有让集体企业全部改制,很多村的集体企业在精细管理下红火发展,不断壮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此外,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原有的传统产业市场逐渐缩小,经济增长也步履维艰,尤其是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更加使经济雪上加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迫在眉睫。
如何转变,如何调整,才能摆脱困境,走出泥淖。高山镇选择了大力发展园区经济,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该镇提出了建设“三园三区”的规划,即“三个工业园区和三个集中居住区”,“三个园区”指高山阀门工业园区、庙沟碳素工业园区和竹川综合工业园区。“三个居住区”指“一个镇区和竹川、穆沟两个中心社区”,为发展经济找到了突破口。一是优化园区发展环境,修路、引水、架电,不断完善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为入驻园区企业提供政策上支持,税收上优惠,服务上方便,使他们在发展上没有后顾之忧。二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强化园区填充能力,坚持抓大不放小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的招商活动,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鼓励本土成熟企业内外部联合扩大生产,引进资金做大做强,同时充分利用停产企业的场地、执照、环保手续引进外地资金进行规模建设启动生产。三是延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与园区产业相近或相关的配套产业,抱团发展。通过这种灵活多样的发展方式,高山镇经济快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加,为发展民生事业创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作风为实,干事为先,总结经验教训,促进跨越发展,打造幸福高山
高山镇过去的发展有过成功,有过曲折,也有过教训,但是历史和经验告诉我们:发展必须有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有一群能干事、敢干事、干成事的领导班子,有一张思路明晰、目标明确的宏伟蓝图。正是这样的前提,高山镇在近年来的发展中,从幕后走到前排,从落后走到先进,从贫穷走到富裕,人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郑州市委常委、荥阳市委书记舒庆同志到高山镇进行调研,最后说了一句话就是“为什么高山镇不是荥阳市乡镇中最富裕的乡镇,但是对民生的投入确是最多的”。这体现了什么,体现了高山镇党委政府以民 为本的和谐执政理念,为民方能安民、安民方能发展、发展方能为民。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又是新一届党委班子换届的一年。郑州市提出了“建设郑州都市区,打造核心增长极”的概念,荥阳市也提出了“打造郑州新组团,建设省会西花园”的战略目标,机遇摆在面前,抓住机遇就能乘势而上,把握方向就能顺势而为。
未来的发展,高山镇的蓝图已经绘就,按照“统筹镇村、合村并城,推进城镇化;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建设新农村”的整体工作思路,深入实施“工业强镇富民工程、合村并城安居工程、靓丽文化名片工程、社会保障慈善爱心工程”,坚持科学发展与创新转型相互促动,坚持协调发展与统筹兼顾互为依存,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推动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着力推动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着力推动社会保障不断完善,着力推动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努力打造幸福高山。这就要求全镇干群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一致,务实作风,踏实肯干,一步步按照蓝图绘就的目标逐步实现。
(一)作风为实,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察实情、讲实话,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把全部精力用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上,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用在促进社会 和谐稳定上,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实,要求领导干部,坚持人民利益第一,多想一想自己的职责和人民的期待,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做起,立足本职岗位,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的过程中培养与群众的感情、增长工作才干,就能够以扎实的作风履行好自身职责,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二)干事为先,口号喊的再高,不干什么都没有。干部干部,先干一步。一要充满激情,增强责任意识,积极进取、锲而不舍,凝心聚力干事业,尽心尽责谋发展。二要提高能力,主要是提高决策的能力、推进工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让广大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三要力戒不思进取、“做太平官”的思想,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干部要带头干事。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以身为范,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召人、影响人、带动人。一方面要率先垂范,以实事做出示范,为群众做出榜样,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要亲历亲为,扑下身子,埋头苦干,扎实工作,以实实在在的业绩立言立行立功。
高山镇上下形成了人心思变、人心思干、人心思发展、风清气正劲足的浓厚氛围。我们相信,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高山镇的发展必将在宏伟的蓝图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四篇:德阳:基层管理创新促进社会管理创新
德阳:基层管理创新促进社会管理创新
试点一年,德阳已从社区破题,走上了基层管理创新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探索之路。德阳,辖6个县(市、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北边缘,距省会成都41公里,幅员面积591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89.2万人。是成渝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之一,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省前列。“5·12”汶川特大地震使德阳成为唯一一个全境全部为重灾区的地区,位居全省十强县的什邡市、绵竹市成为极重灾区。经济社会遭受重大损失,全市受灾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85%,直接经济损失2500亿元。
作为全省唯一一个全国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市,德阳以做强城乡社区,夯实社会服务管理基层基础为切入点,“转观念”、“补欠账”、“强机制”、“激活力”,在群众身边创新社会管理,切实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紧迫的现实问题,初步形成了全市不同类别社区社会服务管理的基本框架,以城乡社区管理创新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确保了灾后恢复重建顺利进行,社会治安大局持续稳定,经济稳步快速发展。
从实践来看,众多社会矛盾主要体现在基层,抑制化解此类矛盾的工作也体现在基层。基层日益成为社会管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众多的“单位人”演变为“社会人”,政府的社会管理难以有效影响到具体社会成员,政府管理职能到基层后或断缺、或重叠、或冲突,降低了管理效率。“在离群众最近的地方创新社会管理”,我们在更加注重解决民生问题的和谐发展要求下,积极推进社区(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就是要开创“服务管理下沉落地、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公众参与协调有序、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新局面。
德阳市委书记 李向志
德阳以社区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单元和主要场所,重塑社会管理基层体系,就是要通过城市、农村基层社区组织的重新构造,将社区打造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平台、居民日常的依托、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群众安居乐业的保障。
德阳市市长 陈新有
破题 围绕“社区人”从“细胞”入手
2010年10月,德阳领受任务,作为全省唯一试点,开始“试炼”社会管理创新。地处成德绵经济带,产业发展全省前列,正值灾后重建攻坚决胜时期,社会管理工作庞杂纷繁„„诸多的时期特征交织呈现。德阳的创新试点,如何破题?这样的困惑,德阳在“试炼”初期频频叩问。
破题攻坚成为当务之急。德阳认真梳理一个时期以来本地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深入剖析51个城乡社区后发现:社会服务管理包括的人、地、物、组织、网络、事件等基本要素,在一个社区中都能找到,但本应强化的社区建设,不但没有加强,反而在随着经济发展日渐削弱。
通过一番深入的调研后,德阳决策层认为:当务之急是必须解决以城乡社区为基层基础的社会管理薄弱环节问题。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社会管理领域的一场改革,必须从市情出发。我们要在更加注重解决民生问题的和谐发展要求下,积极推进社区(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就是要开创‘服务管理下沉落地、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公众参与协调有序、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新局面。”德阳市委书记李向志的一席话,道出了德阳从城乡社区入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顶层设计。
围绕服务管理 “社区人”,以社区管理促进社会管理的顶层设计思路在德阳全市上下达成共识。德阳改变过去传统的部门式社会管理,进而转化为社区要素管理的思路,社会管理创新的 “德阳路径”逐渐明晰。
社会管理创新“596”工程次第展开。这个工程包括把握完善社会管理格局、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夯实社区基层基础、推动群众自治自律、建立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五大关键”;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服务管理、信息网络服务管理、社会公共安全服务管理、思想道德建设、社会诚信、新时期群众社会工作评价、城市服务管理“九大体系”;强化组织领导、职能体制、长效机制、经费投入、考核督导、舆论宣传“六大保障”。
“要把社会管理创新当做社会建设的火车头。”德阳市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编制成该市“十二五”专项规划,以项目促试点,以点带面,把社会管理创新纳入“十二五”规划,确定建设项目191个,计划投入超过52亿元,并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挂帅重点项目,制定建设任务“路径图”、“时间表”和工作指标,从全德阳的发展大局中整体谋划、系统推进。
融冰 “以民为本”重塑基层服务体系
曾经一筹莫展,如今豁然开朗。
着力,首先从社区阵地建设开始。为将人、财、物等社区管理基础资源配置到社区,德阳提出了“四个明确”:明确社区规模,明确建设标准,明确力量配备,明确经费保障。
经过认真梳理,德阳将全市社区划分为七类,即城市社区、农村社区、灾区新型社区、城乡结合部社区、移民和征地拆迁安置社区、产业园区社区和企业“家委会”,分类施治,探索加强不同类别社区社会服务管理的基础工作。
群众的呼声既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指针”,也是加强城乡社区管理的“风向标”。在思考与现实的碰撞中,群众的呼声成为德阳市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唯一“标尺”。
在城市社区,重点解决群众文体活动场地不足、形式单一问题;农村社区,重点解决村民民主自治和服务需求问题;移民和征地拆迁安置社区,重点解决群众利益诉求和家庭“零就业”、融入城镇生活等问题;产业园区,重点解决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和治安问题;灾区新型社区,重点解决不同社区和行政村区划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相互融合问题;大型企业“家委会”,则重点解决与城市社区平衡发展和助老养老问题。
走进旌阳街道文昌社区,投入130余万元,新建办公用房的规范化、标准化社区面貌崭新,社区综合服务站、警务室、矛盾纠纷调解室、青少年科普工作室、“悄悄话语室”一应俱全,社区6名工作人员,其中大专以上学历5人。“过去这里脏、乱、差,现在环境面貌大改观,来社区办个事,几个大学生围到我转。”电缆厂小区居民杨老先生欣喜道出变化。文昌社区仅是一个缩影。一系列的强力举措,真正使基层在社会服务管理中实现了“有人干事、有场地做事、有钱办事”。
展望 实现“善治”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从粗放式管理走向精准化服务,德阳各城乡社区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转变,成为老百姓实实在在的感受。
什邡市委托清华同方开发的 “村居管理综合服务平台”已运行数月,这套包括了治安管理、人口数据、两新组织、法律援助、义务教育等10多个方面内容、涵纳46个市级部门的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功能的平台,让原来被称为“中转站”的便民服务室,真正转变为处理问题的“终点站”,使群众“走进一个门,能办多件事”。
“过去围着老板转,现在围着群众转”。德阳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提出转变乡镇职能,不考核街道经济指标,使乡镇将工作重心由抓经济转到提供公共管理服务。从而,社区自治功能得到了回归,社区社会服务管理也得到了强化,“事随岗设、费随事转、权随责走、人随事调”机制得以建立。
试点一年,德阳决策层认识到,社会管理创新绝非一日之功。要实现真正“善治”、“长治”,更需完备的制度设计。
为此,德阳市开始拟定新的社会管理创新考核评价机制。由德阳市社会管理创新委员会会同市统计部门,以信函调查、座谈面访、电话访问、入户调查等多种方式,分别对市级、县(市、区)党政部门主要负责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管理和服务对象等三大类对象进行调查,收集各方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反映。目前,德阳市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已开始着手评价工作的分步实施。
创新试点开展一年来,德阳用自己的实践证明,创新促进和谐。
一年来的实践表明,和谐激发活力。1至9月,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上升15.4%;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上升21.1%;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全覆盖,职工居民医保覆盖率达100%,全市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极重灾区什邡市重返全省经济“十强”。
德阳从社区破题,已经走上了基层管理创新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探索之路。探索仍在进行,城乡干部群众同心、同智、同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有效路径。
旌阳区文昌社区:小社区 大服务
从前文昌社区以前有个很不雅的称号“狗屎街”,但如今,文昌社区已成为旌阳街道一道靓丽的风景社区办公、服务、活动场地规范宽敞,社区街道整洁、绿树成荫、文明祥和。
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开展以来,文昌社区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按照市、区要求建设阵地,健身室、图书阅览室、青少年科学工作室„„文昌社区一应俱全;“致社区居民群众的一封信”,编制便民服务手册,开设“互联社区”平台,社区随时接受群众在线提问,居民在“社区论坛”共同讨论社区事宜„„一个个与群众沟通的有效平台搭建起来。
该社区将辖区划分网格,实行三级网格管理,社区书记、主任任第一负责人,工作人员和综合协管员分片包块,分工配合,形成条块结合的工作格局。
金山镇家和社区:推进基层民主 建设服务型社区
金山场镇现有居民6237人,其中接近4000人是经济开发区金山工业园“农转非”居民。2010年10月,原场镇居委会撤销,设立“家和社区”,重点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服务型社区。
社区建立了居民代表议事会议制度,支部书记任议事会主席。以家庭为单位,每15至20个家庭民主推选一名议事代表,成立常设的议事代表会议机构,支部定期或不定期地召集代表讨论群众诉求,形成议决事项,组织贯彻执行,并向群众公布。
家和社区民主直选了118名议事代表,召开了居民小组、社区各级议事代表会议30余次,民主决议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50余个,共调节矛盾纠纷84件;引导就业521人;完成了300余户拆迁,3000余人的统建上楼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绵竹年画村社区:把服务与产业结合起来
在绵竹市有个年画村,是“5·12”地震后三村合一的新村,借助“前台受理、后台办理”的公共服务站,老百姓不用出村,社保、计生、民政等事务一站“搞定”。
在这个村的社区,有一个特殊的 “产业发展与安全生产办公室”,结合“后援建时代”的特点,该组织引导村民把年画与苏绣相融合,创造了极大的产业价值。
创新大事记
2010年10月,德阳被确定为全国35个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之一,是四川省纳入综合试点的唯一城市,由此拉开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帷幕。
2010年12月7日,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新有,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左正赴北京参加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推进会。
2011年1月12日,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新有赴北京参加中央政法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创新座谈会并在会上作交流发言。
2011年1月13日,德阳市社区矫正警察支队挂牌成立。
2011年3月10日,德阳市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决定》,指导全市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
2011年3月10日,市委、市政府两办印发《关于设立德阳市社会管理创新委员会的通知》,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组织领导机构。
2011年4月2日,德阳市召开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推进会,增添措施,落实责任,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确保综合试点工作取得实效。
2011年4月29日,德阳市委常委(扩大)会暨中心组学习会议在广汉召开。德阳市委决定,将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纳入全市“一城、三区、五基地”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示范区。
2011年5月10日,省委在成都召开全省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会议,德阳市委书记李向志作了题为 《创新社会管理,服务跨越发展》的交流发言。
2011年5月31日,德阳市安康医院挂牌成立,在全省率先试行建立收治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工作机制。
2011年7月13日,德阳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强和创新全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城乡社区规范化建设、增强自治功能、增强服务功能为切入点,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
2011年7月14日,德阳市委召开中心组(扩大)学习会议暨加强和创新社区建设推进会,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快建设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示范区。
2011年8月28日,德阳市委、市政府印发《德阳市整体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建设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示范区方案》,以实施“五九六”工程为载体,全面深化社会管理创新总和试点工作。
2011年9月5—6日,德阳市召开社会管理创新社区建设专题培训班,全市280名乡镇、社区干部参加培训。
2011年11月19日,德阳市政府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签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战略合作协议书》。
长影社区
李雪收集
2012-2-24
第五篇:创新人口工作促进社会管理
创新人口工作 促进社会管理
时间:2011-08-11 [ 大 中 小 ] 浏览次数: 37
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按照中央“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积极推进人口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统筹兼顾民生改善、社会建设和人口素质提升,有力推动了无锡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幸福安康、和谐宜人首善城市建设。
一、创新工作体制,构建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新格局
体制创新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动力之源。自2008年8月,市委市政府做出《关于加强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决定》以来,全市积极构建“市规划指导、区协调监督、街道(镇)组织落实、社区(村)综合服务”的人口工作新体制。各级均成立人口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人口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市、区级人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人口计生部门,街道(镇)级设在社会事业办公室。市人口计生委认真履行“人口综合信息管理、人口规划和政策研究、人口工作综合协调”等新职能,积极发挥规划指导作用。各区设立了人口服务管理监督受理中心,受理基层群众咨询、投诉,加强工作监督,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积极推动社会矛盾防治关口前移。街道(镇)逐步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纳入社会事业统筹管理。社区(村)建立健全社区事务工作站(社区服务中心),为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同等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全市人口工作初步实现四个转变:一是由注重人的数量和行为管理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转变;二是由传统分散管理向综合管理服务转变;三是由条块分割、以条为主向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转变;四是由政府统揽向社区化、社会化、规范化转变。
二、整合信息资源,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
掌握实有人口信息是做好人口工作、加强社会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在市信息办牵头协调下,市人口计生委会同有关部门按照“资源共享、服务外包”的原则,依托电子政务外网,建立起纵向连接各市(县)区、街道(镇)和社区(村),横向连通各相关部门,具有“一库五平台”功能的全市人口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市委办、市政府办出台了《无锡市人口综合信息采集、管理和服务办法》。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安全高效的人口信息管理工作新机制逐步形成。目前,该系统已汇集全市700多万人口个案信息,初步实现对全市人口信息的全面掌握、有效管理和充分利用。市人口计生委每月编制《无锡人口动态》,为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人口综合信息;每年对全市人口发展状况进行综合研究、动态跟踪和分析预测,发布人口发展报告;同时,利用人口信息资源,深入开展人口发展规划和政策研究,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得到市领导和有关方面的肯定、重视,有力促进了全市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
三、完善综合治理,提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是社会管理的关键环节。在整合“以房管人”、“以证管人”、“以业管人”等流动人口管理手段的基础上,全市建立了“一证二合同三承诺”新机制,以加强居住证件管理为抓手,按照“谁出租、谁负责”、“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落实房屋出租人和用工单位的社会责任,推动人口服务管理向社会化、社区化、均等化转变。目前,我市已颁布实施《居住证管理暂行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劳动用工登记备案暂行办法》、《房屋租赁管理办法》及相关配套文件。通过“一证二合同三承诺”环环相扣,实现“以房业办证、以证服务、责任共担、协调运作”。同时,探索在流动人口集中居住点建立服务中心(站、室),打造了一批以滨湖区“新城青年公寓”为代表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示范点。全市流动人口居住证件的办证率累计达95%以上,流动人口劳动合同签订率达89.25%,出租房屋信息登
记率达98%以上。流动人口在就业培训、子女入学、公共卫生、计划生育、法律援助等方面能够享有与户籍人口基本同等的公共服务。
四、强化社区功能,健全基层人口服务管理体系
加强社区建设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各地在民政部门指导下,加快整合社区资源,加强社区人财投入,发挥社区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一是全面推进社区事务工作站建设。按照“上面多条线,社区一个站”的要求,全面梳理各级政府和部门在社区设立的机构和具体事务,对人员、场地和职能进行全面整合,设立相关综合岗位,为社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二是积极推进人口服务管理的社区化社会化。将现有的各居民社区、工业园区、企业片区和大型企事业单位配套生活区全部纳入社区服务管理范畴,实现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社区化全覆盖。同时,充分发挥有关社会中介机构、出租屋业主、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的作用。三是多渠道保障基层工作经费。加快公共财政向基层社区的覆盖。对经审查批准由上级党政部门转入社区办理的事务,按“费随事转”、“购买服务”的原则确保相应的配套工作经费。目前,全市已建成社区事务工作站467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586个,88.4%的社区(村)已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通过推行“扁平化”管理,建立健全“分片包干”、“AB角”、“错时工作”等工作制度,社区事务工作站积极为居民和辖区单位提供全天候、全覆盖、零距离服务。在人口计生部门指导下,各地积极开展创建全市人口综合服务示范社区活动,已有30%以上的社区(村)达到创建标准。居民对社区服务的满意率达到95%以上。
五、激发社会活力,实施提升人口素质工程
提升人口素质是激发社会活力、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举措。2007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升无锡市人口素质的若干意见》、《无锡市提升人口素质行动计划(2007 年-2010 年)》,大力实施提升人口素质工程。至2010年年底,行动计划确定的43项目标任务,42项圆满完成(占97.7%)。全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7.5岁,出生缺陷发生率下降到6‰,市民健康素养综合水平位列全省第一。学前教育规范健康发展、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普通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素质教育深入有效推进、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全市技能人才初、中、高技能等级结构比例从“十五”末的33∶55∶12优化到26∶44∶30。学习型组织占社区内各类组织的比例达50%以上,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5年。全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达标率达98.5%,所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站免费向市民开放。建立了占总人口9.5%的志愿者队伍,市民对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社会主义荣辱观主要内容及市民文明公约知晓率达96%。人才培养、开发和引进工作成效显著,全市人才总量超过108万人,高层次人才近8万人,人才技能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