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不完善

时间:2019-05-14 15:24: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保障不完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保障不完善》。

第一篇:社会保障不完善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况:1.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三大挑战。从长期看,要解决人口老龄化造成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从中期看,要减轻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巨大社会震动;从近期看,要考虑如何根据宏观经济形势波动适时调整各有关项目的收支水平,以保障经济的稳定增长。2.保障范围覆盖不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发生变化,社会保险资金开始转向社会统筹,在体制上围绕着‚一个中心,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具体运行,但当前的三条保障线还不能全部覆盖城镇贫困范围。3.农村社会保障亟待发展。我国中央财政用于社保的支出占中央财政总支出并不多,但这不多的部分也绝大多数给了城镇职工。4.下岗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水平低下。我国城镇失业保险覆盖率极其低下,仅覆盖正式职工,并不包括农村就业人员和城镇非职工人员。国家用于下岗失业保险的经费包括两部分:一是发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二是失业保险基金支出。5.立法滞后。我国虽制定了规定和调理,但不能代替法律的作用。首先,规定和条例不具备法律的权威性。其次,有的规定和条例规定较早,不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这些都不利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康发展。解决方法:要使社保制度摆脱困境,必须对原有的制度进行创新,通过构建合理的激励机制调动人们参保的积极性,减少道德风险,同时辅之以法律和税收手段,解决融资不足的问题。并且,应当尽快解决养老保险隐性欠债的问题,做实个人账户,实现个人账户资金积累和资本化运营,建立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机制。坚持按国家统一制度规范,充分调动被保障对象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稳步推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合理确定‘低保’标准和保障对象补助水平,切实做到应保尽保。积极将社会保障线向农村伸延,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业,形成西部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议采取如下具体对策:

(一)积极推动国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所以,推进国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西部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国家应进一步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稳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重点是统一全国的农民基本医疗、养老保障标准和运作模式。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鼓励实力雄厚的社会力量发展社会保障业务。

(二)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鉴于旧体制所造成的 城乡差别过大,构建面向进城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应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面向进城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应重点为各类企业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三资企业乃至个体企业雇佣的农民工(含合同工与长期临时工),从事个体经营或自谋职业的进城农民,在城市已工作、生活达到一定年限,进入大中城市城乡结合部或卫星城镇的原农业户口人员,及那些虽在市区从事个体经营或自谋职业但长期租住郊区或卫星城镇房屋的进城居民等作为其覆盖对象。进入城市达3年及以上,务工、经商、从事建筑、环卫、服务等有较为固定收入的工作,有较固定的租居地,原户口所在家乡承包地已转让,并有长期在城市居住、谋生的打算,都应作为面向进城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对象。努力推进农村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尽可能地实现农业的多元化经营,提高农业的盈利能力,以建立起以后的农民养老保险基金;充分发挥我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发扬孝道,做好家庭养老;在农村减少行政事业费支出。可从减少政府级次,如撤并小的乡镇,改革扶贫方式,对条件特别艰苦地区的农民进行整体迁入城市安臵等方法,来减少财政支出。

第二篇:浅谈我国企业绩效不完善的原因

目录

引言……………………………………………………………………(1)

一、企业绩效考核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

(一)绩效考核的“企业整体”理念缺乏……………………………(1)

(二)考核的目的不明确,不知道为什么要考核……………………(2)

(三)考核方式简单,考核标准不科学,影响了考核效果…………(2)

(四)绩效考评信息沟通不畅,考核结果无反馈……………………(2)

(五)对考核者缺乏监督机制………………………………………(3)

(六)暗箱操作,考核过程形式化……………………………………(3)

二、企业绩效考核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3)

(一)影响企业绩效管理推行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3)

(二)企业基础管理工作较差………………………………………(4)

(三)绩效管理体系不完备…………………………………………(4)

(四)关键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不完善………………………………(4)

(五)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的绩效考核工作存在的问题…………(4)

三、完善企业绩效考核的对策 ………………………………………(4)

(一)强化考核组织建设,保障绩效考核实施……………………(4)

(二)制定客观、明确的考核标准…………………………………(5)

(三)选择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5)

(四)澄清员工对绩效考核的模糊认识……………………………(7)

(五)让评价体系成为价值创造、分配体系的中介………………(7)

(六)公开化和及时反馈的原则……………………………………(7)

(七)建立考核申诉制度……………………………………………(8)四.结语………………………………………………………………(9)参考文献……………………………………………………………(10)

0

浅谈我国企业绩效不完善的原因

【内容提要】随着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绩效管理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和应用。绩效考核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在人员招聘、晋升、培训、奖励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在实施中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影响了绩效考核的效果。怎样才能消除绩效考核中出现的消极因素,做到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是绩效考核研究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企业 绩效考核 问题与对策

一、企业绩效考核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绩效考核的概念引进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了,我国的企业在实施和运用绩效考核的管理实践中累积着经验。很多企业也制定出了绩效考核的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但真正达成考核目的并不多,90%以上的企业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绩效管理,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甚至降低了管理效益,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绩效考核的“企业整体”理念缺乏

由于职责特性决定,绩效考核工作一般由企业的人力资源部负责,其他职能部门协助、配合人力资源部做好考核工作。正因如此,许多企业的绩效考核成了人力资源部的“专利”,其他职能部门将其 1

理解为被监管,惩罚,压力。在考核过程中,采取了种种自我保护的措施。在部门自评时,给本部门打高分;在部门互评时,要么采取“一团和气”,要么进行“相互攻击”,直接影响了绩效考核的成效,使绩效考核成了企业职能部门的负担,导致绩效考核结果与初衷大相径庭。因此,提高绩效考核的“企业整体”理念,是企业绩效考核的当务之急。

(二)考核的目的不明确,不知道为什么要考核

企业考核者和被考核者都未能充分地了解绩效考核,认为它只是一种管理手段,本身并非是管理的目的,有时甚至是为了考核而考核。考核的原则混乱、自相矛盾,在考核内容、项目设定及权重等方面表现出无相关性和随意性,仅仅体现长官意志,使绩效考核体系缺乏严肃性,也使政策的连续性遭到了破坏。

(三)考核方式简单,考核标准不科学,影响了考核效果

在绩效考核实践中,大多数企业仅仅采用上级对下属进行考核的形式,考核者作为员工的直接上司,其和员工的私人友情或冲突、个人的偏好等非客观因素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绩效考核的结果。单一的人员考核往往由于考核者缺乏足够的时间和机会了解员工的行为,同时考核者本身也缺乏足够的动力和能力做出细致的评估,导致考核信息的欠缺而难以给出令人信服的考核意见,使考核结果不客观,甚至会导致上下级关系趋于紧张。目前,多数企业的绩效考核标准过于模糊,表现为标准欠缺,难以量化,极易引致不全面、非客观公正的判断,考核结果很难使被考核者信服。

(四)绩效考评信息沟通不畅,考核结果无反馈

考核结果无反馈的表现形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考核者主观上和客观上不愿将考核结果及其对考核结果的解释反馈给被考核者,考核行为成为一种暗箱操作,被考核者无从知道考核者对自己哪些方面感到满意,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往往是考核者担心反馈会引起下属的不满,在将来的工作中采取不合作或敌对的工作态度。也有可能是绩效考核结果本身无令人信服的事实依托,仅凭长

官意志得出结论,如进行反馈势必会引起巨大争议。另一种绩效考核无反馈形式是指考核者无意识或无能力将考核结果反馈给被考核者。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往往是由于考核者本人未能真正了解绩效考核的意义与目的,加上缺乏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民主的企业文化,使得考核者没有进行反馈绩效考核结果的能力和勇气。

绩效考核的宗旨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绩效”。目前有些企业的绩效考核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沟通不够所致。由于缺乏与员工的有效沟通,致使全体员工的参与度不够,制定的考核指标缺乏可靠依据,脱离岗位职责,评价指标不明确,绩效评价不现实,考核结果难以信服等,可见有效沟通在企业绩效考核中的关键作用。

(五)对考核者缺乏监督机制

不受监督的权力注定有被滥用的倾向。由于员工不参与评估过程,不了解考核结果,公司上层也不对考核结果进行审核,一切都由部门领导说了算,容易造成部门领导全凭主观印象和个人好恶来对下属进行考核。而且,因为考核投诉渠道不畅通,员工受到不公正的评价时无处诉冤,会导致部门领导在考核中随意滥用权力。

(六)暗箱操作,考核过程形式化

许多企业已经制定和实施了比较完备的绩效考核规章,但是在实际考核过程中却不能够得到落实。比如,一些企业平时根本没有考核,或平时考核不严格而仅仅在年终时由部门领导组成考核小组对部门成员进行考核,并且考核过程不公开。这样一来,员工会认为绩效考核只是一种形式而已,产生“平时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领导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的消极情绪,也没有人真正对绩效考核结果进行认真分析,没有真正利用绩效考核过程和考核结果来帮助员工在绩效、行为、能力和责任等方面得到切实提高

二、企业绩效考核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影响企业绩效管理推行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对绩效管理的认识存在误区。简单的把绩效考核认为就是绩效管理。事实上,绩效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组织和个人的绩效,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绩效管理是由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实施、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反馈组成的一个循环。

(二)企业基础管理工作较差

发展战略不明晰;部门职能不明确;公司缺少预算体系,公司经营缺少计划性;公司核算体系不健全,核算不能反应公司真实生产经营状况

(三)绩效管理体系不完备

没有从制度上明确绩效考核者、绩效被考核者、绩效考核周期、绩效考核内容以及绩效考核结果应用等各要素

(四)关键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不完善

关键业绩考核指标由指标名称、指标释义、绩效目标、评价标准、以及绩效考核人等一系列要素组成,选择合适的绩效考核指标并明确各个指标的关系、制定客观的评价标准、确定合适的绩效考核者是设计考核指标体系的关键环节绩效管理各个环节工作不到位,绩效计划制定没有依据,忽略绩效辅导过程,绩效考核环节随意性大,绩效结果应用不合理,绩效反馈处理不当。绩效计划制定缺乏依据,绩效目标制定随意性较大。主管没有对下属进行及时的绩效辅导,因此不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给予下属支持;绩效考核过程随意性大,不能做到公平公正绩效考核结果应用不系统,应该将绩效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奖金挂钩,与培训教育、个人发展计划相联系,上下级之间不能充分进行考核沟通,考核的作用发挥不出来。培训工作不到位,各级管理者没有掌握绩效管理的工具和技巧没有突出战略导向,员工选择的行为和企业预期不一致

(五)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的绩效考核工作存在的问题 绩效考核指标流于形式,没有和企业实际状况挂钩

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考核指标的设置和计量几乎都是简单的复制,考核指标和考核体系成了摆设。在实践中,很多物流企业

都在力求指标体系的全面和完善。绩效考核指标包括了安全指标、质量指标、生产指标、设备指标、政工指标等等,不同的专业管理线独立管理着一套指标,指标可谓是做到了面面俱到。可由于这些指标并不是结合企业的实际状况而设置,结果员工反映的情况是几乎没有人能清楚的知道这些考核指标和考核标准的真正意义,员工行为及企业经营结果并没有任何改善。另一个方面是:物流企业的绩效考核标准制定,没有使用岗位分析法。由于各个岗位职责不尽相同,存在同一个级别的不同岗位之间的工作量有大小和难易之分,绩效考核标准也应该有所区别;但是,由于部分企业的绩效考核标准未能将这种区别体现出来,严重打击了那些职责较多、工作任务难度较大岗位的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导致绩效考核的失败。事实上,作为绩效考核应该是采用岗位分析法并抓住关键业绩指标进行,而指标之间又是相关的,通过抓住关键业绩指标将员工的行为引向组织目标的方向,因此,应当通过建立KPI关键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将绩效与员工的业绩结合在一起,引起员工的行为趋向组织的战略目标。绝对不能照搬照抄国外或书本的绩效考核模式,应当结合企业实际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2将绩效考核肤浅的理解为工资改革,导致绩效考核最终仅仅成为工资分配的手段

很多物流企业的考核看起来似乎是非常严格的,而当深入调查这些企业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时发现,这些企业的人力资源部提供的仅仅是一份跟工资分配密切相关的考核制度。考核工作大体上就是考核人对被考核人每天进行打分,指标多种多样,然后由人力资源部员工对考

核分数进行汇总,月底根据考核分数确定员工的表现,进而进行工资分配。根据考核分数汇总,员工可以判断自己在成员中是否有奖惩行为,但却根本无法判断整个队伍绩效究竟如何,在企业处于什么位置,应该在哪些问题上注意改进。绩效考核的结果必须是要和激励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其对员工的牵引作用,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绩效考核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关键环节,绝不是工资的细分手段,绩效结果应用于物质激励,仅仅是绩效考核应用的一个部分,并不是绩效考核的手段和全部。

3忽视员工的参与,导致绩效考核中存在不公平现象

绩效考核最终只会成为一种形式,员工没有参与制定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员工认为考核只是经理意志的表现,完全没有人会考虑到他们的意见,那么员工对待这件事的态度很容易就会认为其没有实质意义,最终只会使考核失去其真正的意义。这都是由于在绩效考核中员工的参与度不够。

首先员工一直认为这都是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从工作分析、到薪酬设计、再到绩效考核乃至员工培训等,都全权自行处理。人力资源部主管催经理,喊员工,自己忙得团团转,其他部门却决不参与,不希望增加工作量,这样设计出来的方案最后在操作中仍然会出现许多问题,员工要了解到考核的制定不仅仅是人力资源部的工作,同时也是全公司员工的切身问题。

其次绩效考核中员工同样认为自己的任务仍然只是填一份表,其他的事情就与其没有关系了。员工对考核的流程只是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民主评议的考核关系是如何确定的,关键业绩指标是根

据什么标准来评定的,最后两者的关系在结果中占比例大小等等问题,员工都不太了解。最终常常会出现很多误解,认为绩效考核是高层与人力资源部在其中搞暗箱操作,使绩效考核失去意义。

绩效考核的关键作用就是员工绩效的不断提升和技能的不断提高,作为绩效考核的主体之一,我们强调员工在绩效计划、绩效辅导以及绩效评价和反馈的全程参与,强调绩效考核是一种管理方法,是指员工和主管通过承诺,共同完成绩效的管理工具。

三、完善企业绩效考核的对策

(一)强化考核组织建设,保障绩效考核实施

科学的组织机构是管理措施得以实施的有力保障。要使绩效考评科学、合理、有效地实施,首先要在组织建立上进行改革和改良。由于企业部门性质的复杂性,决定了考核组织、考核指标、考核方式都有所不同。理论学家研究出了不同绩效考核组织配置,树立了各自观点。我个人认为在绩效考评中应采取三级组织考评机制,即:决策组织、执行组织和监督组织。决策层为绩效考评的最高组织机构,负责考评政策制定;执行层为具体考核方法的制定和执行机构,负责考评资料的收集、整理,考核指标的分析;检查层即考核监督部门,负责检查决策层和执行层工作的过程和质量。三层考核组织职责分明,决策层和执行层是垂直领导和反馈的关系,执行层既执行决策层的指令,同是将考核中的问题反馈给决策者,为决策层出谋划策,完善考核管理;检查层同以上二者的关系横向的平行监督关系,负责考评过程中问题的修正和考核结果的执行。三级考核组织相辅相成共同保证绩效考评的有效进行。

(二)制定客观、明确的考核标准

考核内容是绩效考核的基础,应由专业人员及业务人员结合不同企业、不同部门及不同岗位的具体情况共同研究制定。在绩效考核中,要尽量采用具有客观性、与工作密切相关的考核标准,以职务说明书

或职务分析为依据制定考核项目和标准是一个简便有效的方法。考核标准要明确,即含义清楚、不能随意解释,考核者对同一类被考核者使用的考核方法应该一致。绩效考核要客观:

1、考核的指标应尽量以可量化的、可实际观察并测量的指标为主,同时,应尽量简洁,过多的指标极易导致考核组织者工作量的增加,并且难以区分各考核指标之间的权重对比。

2、确定考核的内容指标时要考虑企业的实际特点,建立有针对性的、切实符合企业自身管理要求的指标体系。

3、在考核工作中,每一项考核的结果都必须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以避免凭主观印象考核和由晕轮效应、成见效应等所产生的问题。

(三)选择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

绩效考核的方法直接影响到考核标准的成效和考核结果的正确与否,因此要根据考核的内容和对象选择不同的考核方法。一个好的考核方法还应具有普遍性,可以鉴别出员工的行为差异,使考核者以最客观的态度开展考核工作。现行的考核方法很多,又各有利弊,如何选择适合每个企业所需要的考核方法呢?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衡量和鉴别:

1、能体现组织目标和考核的目的。

2、能对员工的工作起到正面引导和激励作用。

3、能比较客观、公正地评价员工的工作。

4、考核方法相对来说比较节约成本。

5、考核方法实用性强,易于操作。

6、具体考核方法的简介

(1)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即关键绩效指标,指对组织目标实现有明显增值作用的绩效指标,是用来衡量某一职位工作人员工作绩效表现的具体量化指标,是对工作完成效果的最直接衡量方式。关键绩效指标来自于对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分解,反映最能有效影响企业价值创造的关键驱动因素。设立关键绩效指标的价值,是使

经营管理者将精力集中在对绩效有最大驱动力的经营行动上,及时诊断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问题并采取提高绩效水平的改进措施。由于目前企业绩效考核中可量化指标缺乏现象严重,KPI方法不外是一个最佳选择。企业可以根据部门和职务特点,具体设计可操作的量化指标。

(2)360度评定法,此法在绩效考核时通过被评价者周围的各类人——诸如上级、下级、同事、内部或外部的客户等收集评价信息,最后这些“全方位”的信息经过计算机系统的整理给被评价者反馈报告,通常被评人是惟一一个得到综合报告的人,然后他们可以与上级或下级一起就其自我改进计划的制订进行讨论。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它不是员工之间的比较,而是员工的自我评价、改进和发展。这种方法也正好解决当前我国企业存在的对绩效考核的“监管和压力”的误解。

(3)另外,目标管理法、主管述职评价、分级法等等也都是绩效考核常用的方法。每一种绩效考核模式与方法都反映了一种具体的管理思想和原理,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不同的模式方法又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与适用条件。在具体应用中要针对不同的考核层面、企业规模和企业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KPI考核有一句管理名言:不能度量它,就不能管理它。所以,尽可能地使考核指标量化是提高绩效考评质量和效果的关键。

(四)澄清员工对绩效考核的模糊认识

绩效考核不是为了制造员工间的差距,而是实事求是地发现员工的长处和短处,以扬长避短,进而有所改进和提高。绩效考核要以尊重员工的价值创造为核心,它虽是按行政职能结构形成的一种纵向延伸的考核体系,但也应该是一种双向的交互过程,考核者必须把工作要项、目标以及工作价值观传递给被考核者,赢得广大员工的支持,使双方达成共识与承诺,形成一个良好的考核环境。同时,还可以借助纵向延伸的考核体系,在企业中形成价值创造的传导和放大机制。

(五)让评价体系成为价值创造、分配体系的中介

企业管理的关键是要在管理中形成管理回路,形成企业成长的正向机制。价值评价作用的有效性,或者说价值评价要想真正在企业的价值创造中发挥出牵引和激发作用,就必须发挥好价值分配的杠杆作用,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价值分配不仅仅包括物质的分配,还包括挑战性工作岗位的分配和职位的晋升等等。从现在的物质分配机制来看,主要有工资、资金、福利津贴以及远期收入。在工资方面,要充分让个人的工作能力、绩效在工资的组成结构上占有合理的位置,并成为个人工资提高的主要因素。当然,更重要的还是要加强工作本身的激励,要不断创造有挑战性的工作岗位并交给有创造性、进取精神较强的高绩效员工,给他们创造更大的职业生涯发展空间。考核评价要真正成为企业组织内部成员价值分配的客观、合理的依据。

(六)公开化和及时反馈的原则

企业的绩效评估标准、评估程序和评估责任的设置都应当有明确的规定,并向全体员工公开,以吸引员工参加,而且在评估中要严格遵守这些规定,保证整个评估过程的透明度,这样才能使员工对绩效考核产生信任感,对考核结果持理解、接受的态度。同时,绩效评估的结果一定要及时反馈给被考核者本人,否则就起不到评估的激励、奖惩、培训和教育的作用,可能导致员工不信任、不合作的后果。绩效反馈的主要方式是绩效面谈,因为只有通过绩效面谈,才可能让被考核者了解自己的绩效,明白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自身今后努力的方向。在面谈中,应注意双向沟通、多问少讲,做到问题诊断与辅导并重,不仅谈论过去,更要立足未来。同时,还可以将企业的期望、目标和价值观传递给员工,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七)建立考核申诉制度

考核申诉产生的原因,一是考核员工对考核结果不满,或认为考核者在评价标准的掌握上不公正;二是员工认为对考核标准的运用不当、有失公平。因此要做到:

(1)建立一定的程序,以从制度上促进绩效考核工作的合理化,达到提高组织绩效的应有作用。处理考核申诉,一般由人力资源部门

负责。在处理考核申诉时要注意尊重员工个人的意见,认真分析员工所提出的问题,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如果是员工自己的问题,应当以事实为依据,以考核标准为准绳,对员工进行说服和帮助;如果是组织方面的问题,则必须对员工所提出的问题加以改正。

(2)要把处理考核申诉过程作为互动互进的过程,当员工提出考核申诉时,组织应当把它当作一个完善绩效管理体系、促进员工提高绩效的机会。

(3)处理考核申诉时应当把令申诉者信服的处理结果告诉员工。如果申诉的问题属于考核体系的问题,则应当完善考核体系;如果是考核者的问题,应当将有关问题反馈给考核者,以使其改进;如果确实是员工的问题,就应该拿出使员工信服的证据和做出合理的处理结果。

结束语

本文在对绩效考核的相关概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解决问题的”概念的为核心主线,结合绩效考核的发展历程和企业现状,最后提出了系统的绩效考核解决方案和解决思路。并对绩效考核工具的使用,提出了具体的的建议。

一、论文的主要工作

l、介绍了绩效考核的相关概念

2、系统地阐述了绩效考核的种类和作用

3、详细探讨了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4、本文对绩效考核的解决办法提出了系统的解决思路

参考文献

[1].付亚和,许玉林 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2009-03-01/电子工业出版社

[2].孙宗虎,权锡哲 绩效考核量化管理全案.2010-08-01/人民邮电出版社

[3].影响力中央研究院教材专家组.有效动起来——绩效考核的5大运动./2009-01-01/电子工业出版社

[4].罗瑞荣.基于企业绩效价值的经营者绩效考核研究.2010-10-01/知识产权出版社

[5].郭京生.绩效管理案例与案例分析—绩效管理实务丛务.2008-02-01/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6].(美)哈里斯·哈里斯 著,陈兹勇 译.构建创新团队:培养与整合高绩效创新团队的战略及方法.2010-01-01/经济管理出版社

第三篇: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善的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善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教育本身有一个纠错的任务,而错误的种类有很多种,虽然教育的方式也有很多种,但不能把教育的作用夸大到无所不能的地步。简单地说,如果教育真有那么大的威力,不就用不着监狱和法律了?谁犯错了、犯了罪,交到老师那里一教育不就得了?而事实证明这样做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对于未成年人的教育,我们现行的观念实际上并不完整。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一定的后果,对于未成年人来说也一样,但法律规定,未成年人由监护人承担责任,这就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未成年人不承担,他的监护人要承担,如果他的监护人不遵守这个法律规定,或因为利益,或出于偏袒,那么逃避责任的现象必然出现。而教育机关其实无权强制性教育,最后只能不了了之。一来二去,说服教育的效用就少得可怜了。其实,我们如果想得远一点,未成年人是不是人?未成年人是不是永远不会变成成年人?如果考虑到这两个问题,那么我们就会看到一味地避免惩罚的“保护”其实是人为地制造了“双重标准”,这样一来,未成年人进入社会后,要么无所适从,要么积习已成,最后留下的出路只能趋向“自保”了。“自保”其实是人生来就具有的,那么学校的教育就等于无效。再说,教育之中有一种是切身的教育。光有说教是不够的。身体上的适当惩罚其实也是一种纠偏的手段。当然这里面要有个度的问题,这样惩罚,一个不是很严重,另一个是要起到思想上的认识,这里面的度是很难把握的。其实传统教育中对这个问题把握得很好。有很多老师一提到传统教育就特别反感私塾先生的“体罚”,其实很多暴力的手段却往往都不是私塾先生使用的,倒是后来的人在推倒私塾时的学生“创造性”地发展了惩罚手段,并成功栽赃给传统教育而已。要知道私塾先生也是要有生源的,那可是真正意义上的衣食来源,私塾先生动辄动粗,不是砸自己的饭碗么?私塾先生的惩罚最著名的就是拿戒尺打手心了,其实“戒尺”与“戒耻”同音,“手心”与“守心”同音,我常想这样一个短木命名为“戒尺”是不是最初有着一种深意呢?私塾先生打了学生手心,也没有听说哪个家长把私塾先生拉到公堂上去,为什么呢,因为这种惩罚是有共识的,这种共识是由家庭、教书先生、社会制度三方面统一达成的,缺乏了这种统一任何的惩罚行为都会产生“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也就是说,惩罚的是否有度,在于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识,在一个共识的范围内,适当的惩罚是能起到一定作用的。在这个共识的范围内,任何一方的越界行为,也是要承担相应责任的。

第四篇:《社会保障学》

《社会保障学》复习资料2014.6

委考课程《社会保障学》复习资料

(课程代码:07484)

考试时间:2014年6月29日下午14:30——17:30

考试教室:教一401、402、405、406、501、50

2一、识记

1、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最早出现在15世纪的英国。标志着国际组织开始正式采纳社会保障概念的《费城宣言》由国际劳工大会发表于1944年第26届大会上。社会保障概念的首次公开使用是1935年美国的“社会保障法案”

2、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而建立的一种安全制度。

3、凯恩斯是最早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实证分析和推理的经济学家。萨伊是反社会救济思想的代表人物。自由主义学派是全面否定福利国家的普遍性福利政策。

4、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保障理论的论述主要内容。

5、西方社会保障经济理论最显著的特征是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

6、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大致可分为救助型、保险型、福利型、国家保障型、自助型;

7、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类型有DB型现收现付制、混合制、DC型完全积累制;主要来源有财政拨款、社会保障费(税)、基金运营收入、募捐、发行福利彩票;

8、基金的保值性是指社会保障基金由保险经办机构通过投资收益使其价值量增多。

9、基金的共济性在遵循市场经济的投入与收益对待的效率原则之外,又实现了相互帮助、相互关心、帮助弱智的社会公平的原则。

10、社会保险是以法律保证一种基本社会权利,其职能主要是以劳动为生的人,在暂时(生育、疾病、伤害、失业)或永久(残疾、老年、死亡)丧失劳动能力时,能够利用这种权利维持劳动者及其家属的生活。

11、社会保险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

12、社会保险的分配与劳动者对保险基金的贡献直接相关,待遇给付适当考虑劳动者原有的收入水准,保障基本生活需要相关。

13、人们遇到的暂时性风险,如财产损失、车祸等,这种风险可以采取建立互济性保险基金来解决;

14、社会保险与社会保障的区别有:实施范围和对象不同;职责不同;分配原则和保障水平;

15、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是“工伤事故保险法草案”;

16、社会保险基金是国家、单位及个人统筹而积累起来的专项基金,用于受益人出现生老病死失业等情况时,提供给他们的一定的社会物质帮助。

《社会保障学》第 1 页(共 7 页)

17、社会保险基金筹资模式主要有现收现付制、完全积累制、部分积累制。

18、率先实行“国家医疗服务”的1928年的英国。

19、医疗社会保险资金的主要来源是个人与单位缴纳的保险费;

20、医疗保险是医疗社会保险的一种,它与私人或商业性医疗保险相比,具有的基本特征是强制性;社会共同责任和分担风险原则;保障性。

21、医疗保险给付主要采取医疗给付的形式;

22、医疗保险具有强制性,拒不缴纳医疗保险费者要受到法律的处罚,它体现国家意志原则。

23、医疗保险首先要考虑的国民的最低或最基本的医疗需求,这是由医疗保险的既定职能和普遍性所决定的。

24、世界各国实行最早和最广泛的一种社会保险是工伤社会保险;

25、实施计划生育所发生的费用最早属于医疗保险费用;

26、2004年1月1日年开始实施新的《工伤保险条例》,各省市和地区根据新的《工伤保险条例》的精神,加大了改革的力度和进度。

27、工伤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以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能够获得国家和社会补偿和帮助的各种制度的总称;

28、工伤社会保险完整补偿原则,是指对被伤害的劳动者给予补偿额应该充分完整,达到劳动者因伤残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标准。

29、职工有哪些情形,应该当认定为工伤。

30、《工伤保险条例》规定职工工伤或患职业病,在评定伤残等级之后,在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的情况下应该保留劳动关系。

31、经工伤职工本人提出,该职工可以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后,32、生育保险是指女职工怀孕和分娩所造成的暂时丧失劳动能力,中断正常收入来源时,从社会会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33、1988年,国务院颁布《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规定了女职工正常产假为90天。

34、生育保险为女职工怀孕和分娩的生育行为提供直接的物质帮助和补偿;

35、生育费用成为工资的一部分,与其他生活资料一样,属于必要劳动。

36、生育保险基金与其他社会保险项目不同的是不强调留有过多的结余;

37、生育保险包括生育津贴、医疗护理、生育补助、生育休假;

38、国外的生育保险的主要待遇包括产假;生育补助金;生育津贴;儿童津贴;医疗保健;

39、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举办各种福利事业和采取各种福利措施,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并不断改善生活状况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40、社会福利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与社会(国家税收),具有单向性。

41、英国是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发源地,也是社会福利制度迄今为发展最为全面的国家之一。

42、社会优抚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国家以法定的形式,通过政府行为,对社会有特殊贡献者及其家属实行的具有褒奖性、优待性、抚恤性的社会保障措施。

43、社会优抚的保障水平是优惠保障措施。

44、社会救助式的优抚保障是由政府对退役人员或对现役者的家属提供救济和帮助。

45、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属于社会救助范畴。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收入一般是界定在家庭平均收入

46、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防线”;

47、依法确定一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凡是低于这个标准的人员,均属于保障对象,属于定量方法。

48、中国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中也加入了要求受助者参与公益性社区服务劳动的规定,这是受助者应尽的义务之一。

49、养老保险的概念。

50、养老金的计算方式有相对金额制;薪资比例制;等值制;

51、实行就业相关年金国家在养老保险金的计算方法上常采用薪资比例制。

52、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中的最高层次是基本养老保险;

53、失业保险基金的享受条件有:失业者必须在法定劳动年龄之内;失业者必须是非自愿性的失业;失业者必须已参加失业保险;失业者必须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

54、按照参与失业保险的意愿可分为强制性失业保险;非强制性失业保险;

55、《失业保险条例》对失业保险金的给付期限做出了明确规定。若失业者失业前单位和个人累计缴费时间5-10年,失业后领取最长期限为24个月的失业保险金。若失业者失业前单位和个人累计缴费时间1-5年,失业后领取最长期限为12个月的失业保险金。

56、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在再就业服务中心最长可领取3年的基本生活费。

57、世界是绝大多数国家的养老保险给付条件是复合型;

58、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险体系,必须从农村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出发。

59、我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中的医疗救助包括哪些人群;

60、农村医疗保险问题是关系到“三农”问题能否解决的关键,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61、我国农村的医疗保险最普遍的形式是合作医疗。

62、《贝弗里奇报告》中确立了战后英国福利体系重建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63、医疗社会保险给付的原则是公平原则;公正原则;连续性原则;

64、综合考察当代优抚事业,其发展形式大致可归为社会保险式的优抚保障;社会救助的优抚保障;实行福利褒奖性的优抚保障;

65、投保资助型的社会保险又称为传统型的社会保险。这种类型的社会保险以德国俾斯麦的理论为依据,贯彻选择性原则;

66、死亡抚恤分为一次性给付和定期给付两种形式。定期给付是具有救助性质的国家补助。

67、军队组织的军人保险可以分为两种,其中一种是由军队经办,保险基金由政府负担的福利性,典型的代表国家是德国;

68、医疗社会保险是指由国家立法,通过强制性社会保险原则和方法筹集医疗资金,保障人们平等地获得适当的医疗照顾的一种制度。

69、补充医疗保险从社会保险的原理出发,可以说补充医疗保险是一种自愿性的辅助医疗保险。它产生的需求基础为用人单位和个人因其经济收入的增加,为了抵御高额医疗费用风险而自愿投资的行为。

70、住房保障制度是指政府和单位在住房领域实施社会保障职能,对城镇居民中低收入行行扶持和救助理的一种住房政策措施的总和,是为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而设置的社会保障性住房供给方式。

71、住房保障制度具有阶段性的特征。

72、实行商品化的住房保障形式,住房商品化程度较高,私人拥有住房比例较大国家是美国。

73、我国现行住房保障体系是以经济适用房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对不同收入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政策。

74、广义的住房保障包括成本价出售公房、集资建房和住房公积金;

75、对各种主要住房保障形式的分析可见明贴优于暗贴,消费者补贴优于生产者补贴;

二、应用

1、简述社会保险的特征和内容。

特征:

保障性。法定性。互济性。④福利性。⑤普遍性。

内容: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④工伤保险。⑤生育保险

2、简述国外生育保险的特点。

生育保险与医疗保险保障并立法并实施。覆盖范围广。待遇标准较优厚。④实物给付与相关服务丰富多样。

3、简述国际上度量贫困线的主要常用方法。

“市场菜篮法”又称“标准预算法”,他首先要求确定一张生活必需品的清单,内容包括维持社会认定的最起码生活水准的必需品的种类和数量,然后根据市场价格来计算拥有这些生活必需品的种类和数量,然后根据市场价格来计算拥有这些生活必需品需要多少现金,以此确定的现金金额就是贫困线,亦

即最低生活保障线。

恩格尔系数法建立在恩格尔定律的基础上,它以食品消费支出除以已知的恩格尔系数来来求出所需的消费支出。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是属于贫困,所以用这个数据求出的消费支出即为贫困线,亦即最低生活保障线。

国际贫困标准实际上是一种收入比例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中位收入或平均收入的50%—60%作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贫困线,亦即最低生活保障线。

④生活形态法也称“剥夺指标法”,它首先是从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行为等“生活形态”入手,提出一系列有关贫困家庭生活形态问题,让被调查者回答,然后选择出若干“剥夺指标”,再根据这些剥夺指标和被调查者的实际生活状况计算出“贫困门槛”,从而确定哪些人属于贫困者,然后再来分析他们的需求以及消费和收入来求出贫困线,亦即最低生活保障线。

4、简述社会优抚的特点。

优抚内容综合性。优抚对象特殊性。优抚目标双重性。④优抚待遇激励性。

5、简述我国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原则。

全民覆盖原则。政府保障原则。最低生活保障原则。④法制化原则。

6、简述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

财政拨款。社会保险费(税)。基金运营收入。④其他资金。

7、简述失业保险基金的享受条件。

失业者必须在法定劳动年龄之内。失业者必须是非自愿性的失业。失业者必须已参加失业保险。④失业者必须具有劳动力和就业意愿。

8、简述养老保险的重要意义。

养老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养老保险是社会中每一个人都需要的。养老保险是社会运行与发展的需要。④实行养老保险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代际接替及协调发展。

9、简述最低生活保险制度的对象。

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居民;

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或失业救济期满仍未能重新就业,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在职人员和下岗人员在领取工资或最低工资、基本生活费后以及退休人员领取退休金后,其家庭人均

收入仍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10、简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原则。

保障最低生活需求。普遍性。法制化。

11、试述中国工伤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问题

远未覆盖所有城镇及职工,尚未包括乡镇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以及未纳入社会统筹保险的国有大型企业。

缺乏科学完善的的费率系统,各省市制定的费率档次普遍存在少而粗的问题。

出现了工伤医疗费用支出过高而各项保险待遇支出偏低的这一问题,很可能造成工伤保险基金收支失衡。

尚未建立规范、科学的收缴制度

各地区从事工伤保险的人员过少,素质上良莠不齐

我国现行的工伤保险制度只偏重于待遇的处理,职业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

对策:

建立科学有效的费率机制。

加强工商保险的制度管理。

重视职业康复工作。

加强工伤保险与工伤预防相结合。

12、试述建立和完善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建议。

多途径提供保障性质住房。规范公积金的运作。住房补贴。税收减免。完善住房金融体制。设立专门机构对住房保障进行管理,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

13、试述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纠正市场失灵。加快推进医疗机构改革,促进私营医疗机构发展。推行全民医疗保障。政府加大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尽快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14、试述国务院于1999年1月颁布的《失业保险条例》对原制度框架进行了哪方面的修改?

将制度正式命名为“失业保险”,相应地,将“待业救济金”正式改为“失业保险金”

失业保险覆盖范围扩大至城镇各类企事业单位。

调整了失业保险费的缴费比例,确立了单位与个人的保险费分担机制。

将失业保险金的给付标准与最低工资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挂钩。

对失业保险金的给附期限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15、试述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议。

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建议 拓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广度和深度。建立与完善基金制度,确保保障基金保值增值。加强监管力度,建立有效的监管制度。

16、试述社会保险产生的主客观条件。

主观条件:

人们对既定社会经济环境依赖心理的转变

人们对劳动危险及可能造成的经济收入损失所持的侥幸心理的转变。

人们对自身利益的比较选择结果的不同。

客观条件:

劳动危险的客观存在及其造成的经济损失的危害程度。

社会经济发展是实现保险的经济基础。

第五篇:社会保障学

1.社会保障的定义:1935年,美国的《社会保障法》首次公开使用了社会保障概念。1944年第26届国际劳工大会发表《费城宣言》,国际组织开始正式采纳社会保障概念。2.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而建立的一种安全制度。3.《贝弗里奇报告》中确定了战后英国福利体系重建的4条基本原则:普遍性原则、满足最低需求原则、充分就业原则、费用共担原则4.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重要意义: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5.从社会保障的主要方面进行分析和综合,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大致可以分为救助型、保险型、福利型、国家保障型和自助型等五种模式。6.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四部分组成的。社会救助—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保障公民的最低生活需求;社会保险—基本保障,保障劳动者失去或暂时失去劳动能力从而中断收入仍能享有基本生活;社会福利—增进城乡全体公民生活福利的高层次的社会保障;社会优抚—特殊性质的社会保障,保障社会上备受尊敬的军人及其眷属,以及因维护国家或社会利益,从事公务活动而致使生命或健康受到损害的人员及其眷属的基本生活。7.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国民保险、国民医疗保健服务、社会救济、社会福利。8.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与存在问题:特点:全民保障、各种保障待遇都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政府统一管理,全国最高领导机构是卫生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一般性税收。问题:社会保障支出增长过快,财政不堪重负、高福利容易养懒罚勤、高赋税影响了企业的竞争活力、社会保障的服务管理机构臃肿,效率低下。9.养老保险制度:1984年,中国各地开始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1997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开始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10医疗保险制度:1988年中国开始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公费医疗制度和国有企业的劳保医疗制度进行改革,1998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开始在全国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11.失业保险制度:1986年开始,中国逐步建立失业保险制度,为职工失业后的基本生活提供保障。1999年国务院颁布《失业保险条例》,把失业保险制度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2.工伤保险制度: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开始对工伤保险进行改革。2004年1月1日国务院出台了《工伤保险条例》13.生育保险制度:1988年以来,中国的一些地区开始进行企业生育保险制度的改革。

14.关于社会保障住制度改革的几点建议:以社会公平为基本原则;以政府为主导,筹集社会保障基金;以均衡发展为基础,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以依法治国为目标,加快社会保障立法的进程。

第二章 社会保障理论1.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最早出现在17世纪的英国2.在社会保障领域又出现了“第三条道路”学派。新老自由主义学派、民主社会主义学派以及“中间道路“学派,可以说是西方社会保障理论中最为活跃的三大流派。3.民主社会主义学派提出的收入均等化、福利社会化、就业充分化、国有化等主张,在福利国家广泛推行高标准、广范围、多项目的普遍福利政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从而有必要对其进行重新的检验。4.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特点: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始终是其研究的核心(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是西方社会保障经济理论最显著的特征。);理论研究内容逐步扩大并系统化;西方社会保障经济理论研究对西方社会保障模式的演变产生了导向作用。5.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保障理论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同时,也对社会保障理论进行了研究,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揭示了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因为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以及劳动者经常处于遭受损失的意外和危险之中,因此国家有必要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2、阐明保险基金的来源。无论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注意社会,保险基金都来源于社会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产品或剩余价值。

3、阐述社会保障的分配。社会保障的规模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因此社会保险分配要遵循适度原则,既然体现社会保障的功能,又不能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阐述社会保障是功能。社会保障有两大职能,一是分摊风险造成的损失,二是补偿风险造成的损失。

5、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质。社会保障属于分配范畴,是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是一种特定的分配关系,具有社会属性。第三章 社会保障基金1.社会保障基金的概念: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单位及个人统筹而积累起来的专项基金,当受益人出现生老病死失业等情况时,提供给他们一定的社会物质帮助2.国家财政拨款对社会保障的支持,可以概括为三种方式:直接拨款实施社会保障项目、承担社会保障运行费用、实施税收优惠3.社会保障基金的特征:基金的共担性、基金的共济性、基金的公益性、基金的强制性、基金的保值性、基金的监督性。4.社会保障基金筹集的新途径:开征社会保障税、发行社会保障专项国债、有偿转让部分国有土地的使用权、发行社会保障彩票5.社会保障基金的类型:DB型现收现付制、DC型完全积累制、混合型6.国际经验: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三种模式:完全自由的零售市场模式、间接投资模式、国际计划模式。7.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模式:审慎性监管模式、严格的限量监管模式8.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组合:股权投资、转化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长期资金、进行国际投资、开拓海外股权投资市场

第四章社会保险制度1.社会保险的含义及内容:含义:社会保险制度是同近代工业化社会相伴而生并在西欧最早出现的一种制度,是现代化社会保障制度中最引人注目、发挥作用最大的组成部分。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以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能够获得国家和社会补偿和帮助的各种制度的总称。2.社会保险的特征:

1、保障性。实施社会保障的根本目的,就是保障劳动者在失去劳动能力后的基本生活,从而维护社会稳定。

2、法定性。社会保险是由国家立法,强制实施。

3、互济性。是指社会保险按照社会共担风险的原则进行组织。

4、福利性。社会保险不以营利为目的,它以最少的花费,解决最大的社会保障问题,属于社会福利性质。

5、普遍性。社会保险实施范围广,一般在所有职工及其供养的直系亲属中来实施。3.社会保险与社会保障的区别:社会保险与社会保障的区别在于:

1、实施范围和对象不同。社会保险在一定时期内只在法定范围内实行,如我国目前主要在企业职工中实行,保障对象主要是劳动者;社会保障始终在全社会范围实行,保障对象为全体国民。

2、职责不同。社会保险是对丧失劳动能力和失去劳动机会的劳动者承担生活保障责任,职责只限于补偿由此造成的直接收入损失。社会保障则是以保障整个社会机制的正常运行为己任。

3、分配原则和保障水平不同。社会保险的分配和劳动者对社保基金的贡献直接相关,待遇给付适当考虑劳动者的原有收入水平,保障基本生活需要。社会保障大多数情况下是国家或社会对国民的单方面援助,待遇给付不考虑受援者原有收入,保障最低生活需要。4.社会保险的功能与意义:功能: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安定社会;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增进劳动者体质;促进生产发展,保证经济正常运行;为社会、为基层服务,方便群众生活、实行收入再分配,适当调节劳动分配,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意义: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有利于推进劳动制度改革;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有利于启动失业机制,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5.德国是世界社会保险制度的发源地6.社会保险制度源于德国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作用: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思想因素。7.社会保险产生的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指人们的社会保险需求意识的产生和不断转变与深化。客观条件:劳动危险的客观存在及其造成的经济损失的危害程度;社会经济发展是实现保险的经济基础。8.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之间的区别:政府行为与企业行为的差异;经营管理的主体不同;经营原则和实施的方式不同;保险覆盖面不同;保险费的负担原则与保障水平不同;保险基金筹集的方式和水平不同;立法范畴不同;舆论监督的差异性。9.社会保险制度模式:投保资助型的社会保险模式、国家统筹型的社会保险模式、全民福利型的社会保险模式、强制储蓄型的社会保险模式10.社会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覆盖面问题;管理体制问题、社保基金问题、社保法律问题11.中国特有的筹集模式—部分积累制。第五章 养老保险1.养老保险概念: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2.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

1、享受保险的权利与资格条件对应的原则。实行这一原则的具体形式有以下三种:一是享受养老保险的权利与劳动义务对等的原则,享受养老保险必须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二是享受养老保险的权利与投保对等的原则,即要求享受养老保险的人必须以参加养老保险并缴纳保险费为条件;三是享受养老金待遇与工作贡献相联系的原则。

2、保障基本生活水平的原则。养老金是老年人退休后的主要经济来源,养老金必须能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此外,养老金还需要随物价上涨自动提高或者不定期调整,以保证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不受经济波动影响。

3、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原则。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水平必须随其他社会成员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3.养老保险的重要意义

1、养老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由年老而导致的无劳动能力是一种确定性的和不可避免的风险,而养老保险制度就是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的必要的社会保障制度。

2、养老保险是社会中每一个人都需要的。每一个人都会进入老年阶段,这是客观规律,年后后健康和经济问题都会逐步增加,需要由他人提供支持和帮助获得生活的保障。

3、养老保险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需要。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是一代代创造发展的,没有上一代人的贡献,也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发展,享受社会保障是老年人应有的权利。

4、实行养老保险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代际接替及协调发展。养老保险有利于减轻年轻人赡养老人的负担,有利于年轻人的发展。4.享受养老保险的资格与条件:享受养老保险的资格与条件,往往与一国实行的养老保险类型有关,也与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有关。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养老保险给付条件都是复合型的,即必须同时符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资格条件,才能享受到领取养老金的权利。这些条件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1)年龄和投保年限。被保险人必须达到规定的退休年龄和缴纳保险费的期限才能有领取养老金的资格,如法国、德国、美国。(2)年龄和工龄条件。被保险人必须达到规定的年龄和所要求的工龄年限才能有领取养老金的资格,如前苏联。(3)年龄、工龄和投保年限条件。被保险人必须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才有领取养老金的资格,如英国。(4)年龄和居住期限条件。实行国民年金制的国家大都采用这种方法,如丹麦、加拿大。5.养老金的计算方法:绝对金额制;薪资比例制6.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条件:

(一)国家公务员符合以下条件的,应当退休: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丧失工作能力的(二)国家公务员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本人提出要求,经任免机关批准,可以提前退休: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且工作年限满20年的;工作年限满30年的7.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方式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公平原则;养老保障的目标是广度而不是力度;在某些情况下职工有可能发生损失8.纵观世界各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其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多样化趋势;效率优先趋势;基金运营商业化趋势;给付年龄提高的趋势;重归家庭趋势;分布走的趋势;

第六章失业保险1.失业保险概念:指国家立法强制实行的,通过社会统筹集中建立基金,对因失业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资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2.失业保险的类型:

一、按照参加失业保险的意愿是否具有强制性,可将失业保险分为强制性失业保险和非强制性失业保险。

二、按照失业者获得失业保险金的不同依据,可将失业保险分为权力型失业保险和调查型失业保险。

三、按照失业保险制度层次的不同安排,可将失业保险分为单层次失业保险和多层次失业保险。3.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对建立社会失业保险制度的紧迫性、重要性认识严重不足。

二、我国现行失业保险制度的保障能力不足;

三、现行的失业保险制度在促进失业者再就业方面的功能较弱。

四、我国现行失业保险制度的制度缺陷

4.失业保险制度的制度改进:促进失业保险制度的立法改革;根据就业结构的变化,对处于不同结构状态中的失业者实习不同的失业保险政策;在失业保险的对象上,应按“国民待遇”原则,扩大失业保险范围,尽快使城乡所有劳动者在失业保险制度方面享受同等的权益;完善失业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失业预警系统。5.增强失业保险制度对促进就业的功能: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促进再就业。6.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完善:失业保险制度的制度改进;增强失业保险制度对促进就业的功能;失业保险基金的管理。第七章 医疗保险1.医疗社会保险的概念与特征:概念:指由国家立法,通过强制性社会保险原则和方法筹集医疗资金,保障人民平等地获得适当的医疗照顾的一种制度。特征:强制性、社会共同责任和分担风险原则、保障性。2.医疗社会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的区别:从事业务所采取的手段不同;覆盖对象有区别;保障性质不同;运行机制不同。(1、政府行为与企业行为之间的区别。社会保险属于政府行为,商业保险是由保险公司向投保人提供有偿保险服务,遵循一般商业原则办理,具有纯粹商业性,是一种企业行为。

2、经营管理的主体不同。社会保险一般由国家政府有关部门管理,管理部门或办事机构为非营利的事业法人。商业保险的承保公司则是利益性的企业法人。

3、经营原则与实施方式不同。社会保险属于社会保障性质,是政府的一项社会政策,主要采取强制执行方式,它较高的以补偿性和社会公平性为原则,商业保险以营利性为经营原则,参保依靠个人的意愿来确定。

4、保险覆盖面不同。社会保险的对象是法定的,是全体社会劳动者,覆盖广,商业保险的对象是个人自愿的投保人,覆盖面比社会保险小。

5、保险费的负担原则与保障水平不同。社会保险是以保障劳动者最基本生活为目的,是较低水平的保障,商业保险不仅提供了广泛的财产保障,而且提供了较高水平、不同层次的人身风险保障,保障水平较社会保险高。

6、保险基金筹集的方式和水平不同。社会保险的筹集方式主要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社会保险的保险费来自劳动者个人、用人单位和政府三方;商业保险强调的是等价交换和权利义务对等,即多买多保、少买少保、不买不保。

7、立法范畴不同。社会保险是劳动法调整范畴,商业保险属于经济法调整范畴。

8、舆论监督的差异性。商业保险与一切商业活动一样,社会监督主要来自消费者,比较分散,社会保险是一项社会政策,理所当然是劳动者而和广大群众关注的焦点。)3.医疗社会保险给付原则:公正原则、适当原则、连续性原则。

4.医疗保险特点:

1、具有普遍性,其覆盖对象原则上是全体公民,因为疾病的风险是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以回避的。

2、医疗保险属于短期的、经常性的保险。由于疾病的发生是随机的,医疗保险提供的补偿也只能是短期的、经常性的。

3、医疗保险采用医疗给付的补偿形式。而且补偿多少往往与享受者缴纳的保险费无关,只由实际病情确定。

4、医疗保险涉及面广、更具复杂性。医疗保险不仅与国家经济发展有关,还涉及到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和供给。5.医疗保险形式:国家保险类型、公共保险类型、储蓄保险类型。6.医疗社会保险费用分担形式:定额自付、按比例自付、扣除保险,也叫起保线或起付线、最高自付限额7.医疗改革方向:一是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纠正市场失灵。二是加快推进医疗机构改革,促进私营医疗机构发展。三是推行全民基本医疗保障。四是政府加大对医疗卫生的投入。五是尽快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第八章工伤保险1.工伤保险概念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强制实施的,为在生产、工作中遭受意外事故或职业病伤害的劳动者及其家属提供医疗服务、生活保障,经济补偿等物质帮助的制度2.工伤保险的功能:

一、工伤保险作为社会保障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施的,是国家对劳动者履行的社会责任,也是劳动者应该享受的基本权利。工伤社会保障的实施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标志和成果。

二、工伤保险因其保障了工伤职工医疗及其基本生活、伤残抚恤和遗嘱抚恤,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职工和家属的后顾之忧,从而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职工的尊重,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工资积极性。

三、建立工伤保险有利于促进安全生产。

四、工伤保险保障了受伤职工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妥善处理事故和恢复生产,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维护社会安定。3.补偿不究过失原则:指无论劳动者造成工伤的原因是劳动者一方,还是雇主一方,其工伤伤害的补偿均由雇主依法赔偿。它是工伤保险制度中具有鲜明特色的公平性原则,是工伤社会保险区别于其他社会保险险种的重要内容。4.国外工伤保险制度的类型:国外工伤保险包括三种类型:

1、社会工伤保险制度,即由国家立法规定,带有强制性的,由于企业(雇主)缴费,社会统筹管理的工伤保险制度。如美国、英国、法国等80%实行工伤保险的国家都实行这种制度。

2、雇主责任制的工伤保险制度,由国家颁布工人赔偿法,强制雇主对工商者或其遗属直接支付工伤赔偿,全部费用由雇主承担,如埃塞俄比亚、冈比亚等全球有15%的国家实行这种制度。

3、私人保险性的工伤保险制度。国家规定,要求雇主为其雇员向保险公司按同一费率或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以不同费率缴纳工伤保险费,如芬兰、比利时等31国家实行这种制度。5.职工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患职业病的;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6.完善工伤保险制度的对策:建立科学有效的费率机制;加强工伤保险的制度管理;重视职业康复工作;加强工伤保险与工伤预防相结合。

第九章生育保险1.生育保险的定义:指女职工因怀孕和分娩所造成的暂时丧失劳动能力,中断正常收入来源时,从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2.生育保险的具体内容:生育津贴、医疗护理、生育补助、生育休假。3.生育保险的特点:生育保险的覆盖面仅限于女性;给付项目多;标准高;生育期间的医疗服务主要以保健、咨询、检查为主,与医疗保险提供的医疗服务以治疗为主有所不同;生育保险实行“产前和产后都应享受的原则”;无论女职工妊娠结果如何,均可以按照规定得到补偿。4.生育保险的作用和意义:保证女职工的身体健康和劳动力的再生产;有利于延续后代,保证劳动力的连续再生产;可以促进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5.我国生育保险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生育保险的统筹覆盖面还比较低;生育保险费用的筹资渠道单一,仍未摆脱传统的企业保险模式;生育保险统筹各地差异较大;生育保险基金运作和管理中的风险较大;生育社会保险难以实现职工利益、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均衡。

第十章住房保障1.住房保障制度的含义:指政府和单位在住房领域实施社会保障职能,对城镇居民中低收入家庭进行扶持和救助的一种住房政策措施的总和,是为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而设置的社会保障性住房供给方式。2.住房保障的形式:明贴和暗贴。3.西方各国住房保障法律在住房保障体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提供建立住房保障体制的依据;明确住房保障体制的目标;规定住房保障的实现方式;4.西方国家住房保障的实施机构体系从组成结构上看可以分为决策协调机构、具体执行机构、住房金融机构。5.国外住房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制定相应的住房保障法规;政府应作为构建住房保障体系的主体;注意住房保障的层次性;大力发展住房金融;健全、完善其他保障制度。

第十一章福利制度福利概念:在福利国家社会福利通常涵盖了社会保障,包括政府和社会为国民提供的各种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障的内容。因此,凡是政府和社会提供的为提升国民的物质和精神水平而采取的措施都属于社会福利的范畴,这是广义社会福利的概念。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指由国家和社会团体举办的、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之外的各种福利事业和公共服务。我国的社会福利是从狭义角度去界定的,被认为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指国家和社会通过举办各种福利事业和采取各种福利措施,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并不断改善生活状况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福利内容:社会福利的内容既包括由国家和社会举办的以全体社会成员为对象的公益性事业,如教育、科学、文化、体育、卫生、环境保护等设施;也包括由国家和社会举办的以某一特定群体为对象的专门性福利事业,如为残疾人举办的各种福利企业,为无依无靠的老人举办的敬老院,为孤儿举办的孤儿院等;还包括国家发放的各种福利性补贴,如为城镇居民发放的副食品价格补贴等。福利对象:解决民生问题:一是经济收入保障的层次;二是包括精神生活在内的生活保障层次,社会福利需要解决的主要是后者。福利的特性:社会福利具有普遍性,社会福利的覆盖面是全体社会成员,任何人都有权享受;B、社会福利具有更明显的公平性,社会福利是一种典型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方式,在“人人有份”的原则下,更多体现为追求社会公平的目的;C、社会福利的资金来源具有单向性,社会福利的资金来源于国家税收、社会募捐等。福利的意义:举办社会福利,有利于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需要;举办社会福利,有利于提升社会成员的精神生活需求;举办社会福利,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思路:进一步明确政府的责任和职能;将社区作为社会福利的重要载体;积极探索农村社会福利的新机制。第十二章社会优抚社会优抚:国家以法定的形式,通过政府行为,对社会有特殊贡献者及其家属实行的具有褒扬和优待抚恤性质的社会保障措施。社会优抚的内容:死亡抚恤、伤残抚恤、社会优待;社会优抚的特点:优抚内容综合性、优抚对象特殊性、优抚目标双重性、优抚待遇激励性。现代社会优抚的主要形式:

1、社会保险式的优抚保障。这种优抚活动以社会保险方式来实施社会优抚保障措施,将优抚纳入社会保险系列。美国和台湾都是采用此种类型。

2、社会救助式优抚保障。此方式是政府对退役人员或现役军人的家属提供救济和帮助。日本和中国优抚工作中有此类措施,美国的优抚政策也有此项内容。

3、社会福利褒扬性的优抚保障。由于优抚对象在社会保障中具有特殊地位,因此福利褒扬性的措施较多,如政府对死亡军人家属或伤残军人提供抚恤金,对优抚对象减免税收、免费医疗、减免交通费等。社会优抚的原则:保障待遇激励性原则、实行综合保障原则、内外公平原则、明确责任主体原则。社会优抚对象:革命伤残人员;复员退伍军人;革命烈士家属;病故军人家属;现役军人家属。社会优抚事业的资金来源:国家财政拨款;社会募集统筹;个人投保。

第十三章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贫困的概念:法律赋予每一个公民在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援助的社会保障。贫困两层意思:贫困是由于资源的匮乏而使社会水平低于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标准。这里说的资源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文化和社会的;从根本上说,是缺乏手段、能力和机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原则:保障最低生活需求;普遍性;法制化;维护个人尊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原则:全民覆盖原则;政府保障原则;最低生活保障原则;法制化原则。际上通常用以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方法有四种:恩格尔系数法、生活形态法、国际贫困线法和菜篮子法。

第十四章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必要性: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现代化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环节,是公民生存权利得到保护的主要体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社会救济制度。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仅是改革与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的重要举措,而且也是尽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所在。(1)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小康社会战略,而战略的实质和关键是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2)可以缓解WTO对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冲击和挑战。(3)有利于贯彻计划生育政策、有效控制人口增长。(4)能够缓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矛盾,为社会提供安全保护。(5)有利于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影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因素:农民最基本生活的需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物价上涨指数;地方财政和村集体的承受能力;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管理制度上存在的问题(制度上不稳定;制度设置滞后;管理制度的适用范围过于分散;制度保障力度太小);基金制度上存在的问题(正常管理中的基金流失;农村养老保险机构挤占基金;非法手段造成基金流失)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模式构想:从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来看,大体分为三类:贫困型农村、温饱型农村和富裕型农村。建立我国农村医疗保险的原则:国家支持的原则;因地制宜的原则;保重大疾病的原则;循序渐进、协调一致的原则。

下载社会保障不完善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保障不完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保障学

    作业1四、论述题1.论述福利经济学、福利国家论和福利制度的基本观点(按:“福利制度”应为“福利国家制度”)福利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国民收入总量越大,福利也越大;收入越平均,福利也越......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学论文——上海市社会保障基金案学院:政法学院班级:公共事业管理11—01姓名:张范航学号:541109030145社会保障保的是什么?上海社保基金案件让我们再次看到中国现行社保......

    社会保障(范文)

    一、单选题。 1、 社会保障是以(A)责任为主体,依法律或政策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力予以保障的一种制度。 A、政府B、团体C、机关D、企业 2、 社......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 问题阐述: 1.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窄,保障水平低. 2.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法律不够健全. 3. 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的养老,医疗和社会服务等......

    社会保障

    地方财政部门不得动用社保基金投资 据央视消息 昨日,中国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和规范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指出,社会保险基金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征......

    社会保障

    各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为加强基层调解仲裁力量,努力使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纠纷和矛盾化解在基层,按照黑人社函[2012]213号《关于在全省招聘乡镇街道基层人力资源和......

    社会保障

    一是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养老待遇,国家财政全额支付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二是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办法,地方财政对农民缴费实行补......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含义:现代国家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以保障和改善全体国民的基本生活进而实现社会公平为目标:依法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而建立的一系列社会制度的总称. 功能:1,稳定功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