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 促进学习型社区构建(5篇模版)

时间:2019-05-14 15:46: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2.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 促进学习型社区构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2.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 促进学习型社区构建》。

第一篇:22.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 促进学习型社区构建

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学习型社区构建

――社区教育信息化的实践与研究

上海市青浦区徐泾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谭国珍

摘要:本课题运用调查、文献资料、行动研究等方法,开展了对社区教育信息化的实践与研究:包括设计、制作社区教育网站;建立和完善远程教育播放点服务平台;开展社区教育信息化的网络、制度、内容、师资队伍等内容。结果表明:教育信息化有利于信息化平台的搭建,有利于学习型社区的创建,进一步加大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完善和管理的工作力度。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信息化平台学习型社区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全球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化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正在不可避免地引发着一场教育和学习的变革。党的十六大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任务。《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若干意见》中强调:“要积极创造条件,充分运用播放教学光盘、收看卫星电视节目、计算机网络教学与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使有条件的街道(乡镇)都能够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构筑起社区居民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平台。”教育信息化将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

从目前国内外研究状况分析:美国、日本、新加坡以及中国的台湾、北京市西城区、大连西岗区、浙江省萧山市和上海市徐汇区等都对发展社区教育、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建立学习型社区研究作了许多探索性工作。如:萧山市、徐汇区作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分别开展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农村社区教育的研究》、《以信息化推动徐汇区社区教育的研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了针对城市、农村特点的社区教育的研究,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徐泾属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镇党委、政府重视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地发展,积极响应党中央和市委、区委的号召,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建学习型社区的总体目标。徐泾镇作为上海市社区教育实验镇,徐泾成人学校作为本地区机关、单位、社区居民教育培训的机构,必须借鉴中外社区教育优秀研究成果,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创造条件为社区居民的学习提供服务和平台。为此,我们建立了课题《社区教育信息化的实践与研究》,并开展了实践和研究。

二、理论依据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有关“科教兴市”的战略决策,启动了教育信息化工程,把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深化社区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社区教育是以社区人力资源的开发为本,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满足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促进社区内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的教育活动。

社区教育信息化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从而极大地帮助社区成员提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历程。

学习型社区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全体社区居民的主动学习、终身学习为内容,从制度、体制、机制、经费、物质条件等方面保证社区教育不断发展。

社区教育、教育信息化与学习型社区具有密切的关系,学习型社区的构建也为社区教育 本课题组成员:庄鸣华、汪骏、韩姗姗、尹蕾等,本文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和支持下完成的。

信息化的普及、利用提供发展的空间,社区教育信息化也成为居民获取知识更快、更便捷的方式,是建设学习型社区的必然选择:

1、社区教育信息化是社区居民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载体。这是由社区教育的特点:社区居民受教育的非正规性、灵活性、多样性等特点决定的。

2、社区教育信息化是社区居民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基本形态之一。这是由构建学习型社区的基本特点:全体居民全程、全面参与的特点决定的。

3、社区教育信息化是实现社区居民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基本保证。这是由社区教育信息化的特点:资源的丰富、操作的便捷、形式的多样的特点决定的。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目标是:通过对社区教育信息化的实践与研究,完善社区教育信息化网络、形成完整的教育信息化制度、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整合镇域内信息教育资源,使社区教育信息化真正成为社区居民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平台。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设计、制作徐泾镇社区教育网站;

2、建立和完善远程教育播放点服务平台;

3、开展社区教育信息化的网络、制度、内容、师资队伍等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主要通过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及主要成果

加强社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社区教育、终身学习来突破地域、时空的局限,缓解工学矛盾;而且可以通过网络系统,为社区教育提供大量优质、高效的教育资源,使每个学习者能够充分、随时、灵活地获取知识。为此,在徐泾镇党委、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我们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目标,开展了社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践研究。

1、深入调查和研究,寻找教育信息化发展优势

05至07年,是本课题方案实施的第一阶段。06年6月,对社区内居民、家庭、单位等进行现状的调查摸底,以寻求社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优势:

一是对全镇8497户家庭、1319家单位的藏书、26953个人业余爱好、收藏品进行了一次调查,了解到藏书200册以上的家庭、单位占总户数的15%,业余爱好看书、读报、上网查找资料等的占总人数的12%和5%;

二是对落户徐泾的独立建制的企事业单位1302家、17个村居、8497户家庭拥有电脑量进行了调查,其中电脑拥有量占全镇家庭的63%,具有宽带上网功能的用户,私人:7847户、集体有:592家,具备了网上获取知识、信息的条件和能力等;

三是对政府为本地区搭建的信息化平台情况进行了摸底。我镇社区学校,拥有上海郊区农民远程教育播放站,全镇12个村居设立了白玉兰女子远程教育点;建立了徐泾镇政府网站,与政府网站连接的电脑达260户之多,中小幼成4所学校、9个村居、20家单位建立了特色网站;提供信息化教育和培训的学校和培训机构有:学校7所,培训机构3家;全镇范围内注册登记的网吧3家等;

四是对社区居民接受最基本的信息化知识技能培训的情况作了调查,获得“网上行”资格证书大概有1000人,计算机应用能力初级的大约有800人,具有办公自动化及以上知识和能力的大约有300人。

由此可见,开展社区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的优势是:具有较好的硬件条件和一定的人力资源;也存在着不足:社区居民系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信心不够,网上获取知识的观念还未

树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不强等。

2、健全教育信息化网络,促进学习型组织的建立

学习型组织是学习型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我们以完善创建学习型组织机制为目标,健全了教育信息化的网络,形成了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的网络格局。

天网即空中信息网,利用社区学校的上海郊区农民远程教育播放点、12个村居白玉兰远程教育网点,让社区居民获取知识,开展自由、灵活地学习。截止07年9月,全镇共有2198人次收看远程教育节目;地网即共享徐泾镇政府网站和政府网站开发的“超星数字图书馆”及徐泾中、小、幼、成学校网站、镇科协提供的15台电子触摸屏、一台大型电子播放仪等资源,开展家校互动、信息沟通、网上学习、交流等活动。截止07年10月20日,全镇点击“超星数字图书馆”达10063人次,在线阅读共5576人次;各中小幼学校开通“家校互动”栏目以来,互动人次为2746;徐泾成校网站及时地将06、07年度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实施方案、评价指标、评估检查要求等信息传送到单位、家庭、个人,鼓励社区成员进行网上阅读、交流,并按要求参与竞赛、评比、争创活动。使信息化真正成为社区居民获取信息、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为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提供平台;人网即通过社区学校、各村居社区学校办学点、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宣传、发动、组织社区居民、企业职工、优秀青年、再就业女工参加计算机初级、“网上行”、“办公应用软件中级”等的培训,如:06年通过“小手牵大手”活动,对88户家庭进行了电脑基础知识的培训。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入和普及,营造了一个“人人学、时时学、处处学”的良好的学习氛围。

3、制定教育信息化制度,夯实学习型组织创建的力度

为了加强学习型组织创建的力度,社区学校积极挖掘信息化教育的潜力,制定了一套可行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制度。

社区学校网站工作制度:网站管理员每月收集学校乃至社区内教育动态,及时更新网站内容;定期发布社区内、学校内教育信息。

远程教育播放点工作制度:各播放点有专人管理;管理人员负责向社区居民公布播放内容预告,组织人员收看,记录观看内容、对象、人数、时间等;社区学校对各播放点进行定期检查,统计收看人数。

计算机授课制度:有专用的计算机房供教学用,平时(除双休日外)随时向社区居民开放;为了缓解成人学习与工作的矛盾,学校形成随到随教的教学策略;每位教师做到备课认真、讲课清楚、指导全面、答疑耐心,使每位学员学有所成。

通过以上制度的出台,夯实了学校开展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的力度,例如:徐泾成校网站自05年开通以来,使广大学习型家庭、单位通过学校概况、校园资讯、党建工作、学习园地四个板块,获取了详细的资料以及丰富的文化知识。07年8月11日,46户家庭代表,通过网站“学习园地”板块,参与了网上知识竞赛活动,使徐泾成校网站在争创学习型家庭和单位中,发挥了社区教育信息化的平台作用。远程教育各播放点在各办学点干部的努力下,平均每月组织300多人收看知识讲座,使农民不出村就能学到实用的新知识、新技能,增强了农民转岗就业的能力,也为村、居、社区开展学习型单位的创建搭建了平台。

4、培养教育信息化师资,提升学习型组织创建的实效

社区教育信息化有利于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教育信息化不仅靠硬件设施,更靠优质的师资队伍。

为此,我们建立了三支骨干队伍:

一是建立社区学校专职信息员队伍。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自觉参加计算机知识的学习。通过有组织和自发的学习,培养了一批专职的网站管理员、计算机网络维护员、专业教员,以保证信息知识更新和开展信息网络工作的能力。

二是建立以社区学校办学点办学干部为骨干的基层师资队伍。借助“白玉兰女子远程教

育点”的建设,按照一村一居一员的要求,通过培训,为村级办学点培养了一批师资。

三是建立以中小学生为基础的“小先生”队伍。通过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组织中小学生充当助教,教会家长学习使用电脑。

三支队伍的建立,使社区教育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实现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如:根据学员的需要提出了班级授课制,来传授基础理论知识;采用一对一沟通、交流式教学方式,帮助年长或上机操作有困难且需要指导的学员;采用辅导答疑的指导方式,针对收看远程教育节目、多媒体知识讲座以及各类电教讲课等学员,帮助他们理解学习内容。加强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建设,使家庭、单位等在组织学习过程中,学习方式更为灵便、多样,提升了学习型组织创建的实效性。

五、课题研究的启示

1、教育信息化有利于信息化平台的搭建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徐泾镇为了实现“教育名镇”的目标,在信息化建设中,要不断投入人力、财力、物力,有利于建成一个基础设施完整、人力资源雄厚的信息化平台。

2、教育信息化有利于学习型社区的创建

根据沪委发[2006]2号文件《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10年,初步建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框架。徐泾镇在保留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开展社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有利于社区内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居民、单位开展学习、接受教育,实现教育的灵活、多样,有利于学习型社区的创建。

六、问题与思考

《社区教育信息化的实践与研究》开展二年多来,虽然得出了一些经验,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

1、实施本课题时,对整个社区信息化教育的调查,不够深入、细致、严密。

2、近阶段总结出三点经验,还需进一步的论证,以确保课题结果的科学性、价值性。为了对本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作了进一步的思考:

1、进一步完善徐泾成校网站的管理和功能开发,通过网站管理员对主页内容更新、网站BBS系统和E-mail系统开发,为社区居民提供最新的社区教育信息,不断提高网站吸引力。

2、进一步丰富网络课程资源,通过开发多媒体提高课程的互动性,通过视频点播和远程教育播放收看,丰富社区居民的学习内容。

3、进一步加大信息化的培训力度,一是定期开展机关、单位管理人员、社区学校教师、各村、居社区学校办学点办学干部等多层次的信息知识培训,提高使用设施设备的能力和在线工作、交流、服务的水平。二是通过网上行、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普及社区居民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电脑、网络的使用率。

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上”讲到: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能给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带来美好的前景,也能使这个地区人的素质得到提高,促进学习型社区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职成教[2004]16号文件《关于推进社区教育的若干意见》

2、沪委发[2006]2号文件《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意见》

3、宋德请《关于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社区教育平台的基本构想》中华社区教育网

4、李克东谢幼如《构筑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总第119期)

附:

作者:谭国珍

单位:青浦区徐泾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

电话:59760637***

传真:59760637

邮箱:guozhenqp538@sohu.com

通信地址:青浦区徐泾镇育才路368号

邮编:201702

第二篇:建设学习型社区,促进社会和谐

创建学习型社区 促进社会和谐

中共衢州市柯城区委宣传部

[工作背景] 2003年1月2日,柯城区委下发了《关于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意见》(区委发[2003]2号),确定2003年为全区的“学习型社会创建年”,明确了确立先进的学习理念、健全系统的学习体系、形成社会化学习网络和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等四个方面的五年创建目标,并开展了一系列的创建工作。2003年9月22日,市委下发了《关于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决定》,启动了学习型城市创建活动。按照相关工作要求,从2004年起我区的学习型社会创建工作纳入学习型城市创建系列,在市有关部门的牵头下做好有关学习型组织创建指导工作,其中学习型社区的创建是我区在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中的主要任务之一。[主要做法] 2003年1月,我区制定下发了《柯城区创建学习型社区的实施意见》(柯宣[2003]6号),就创建的指导思想、创建目标、创建内容方式要求以及工作要求等作出了具体部署。《意

为学习活动的主阵地,营造出浓厚的社区学习整体环境;建好一个社区电脑房,开通上网服务,为社区居民学习电脑知识、上网查询等提供服务;各社区建成一个拥有电脑、电视、影碟机、录音机等电教设备的电化教育室,条件成熟的社区(坊门街社区)建成了一个集演示、教学、培训、电视转播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室,为社区教育增添了现代化的内容。

四是以人为本,丰富内容。从居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出发,合理利用资源,借助全民学习日等载体,在社区中构筑人人参与的学习课堂,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教育活动,增强群众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自觉性。各社区大力开展了全民学习日活动、全民读书活动、党员教育活动、典型教育活动、社区培训活动、社区文化活动和社区服务活动。在全民学习日活动中,围绕每个学习主题,精心设计活动方案,广泛开展知识讲座、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社区论坛、英语沙龙、文艺汇演、书画展览、事迹报告会、专题研讨会和技能培训班等学习活动,学习的快乐伴随着精彩的生活,使全区的学习氛围更加浓烈,使广大市民的眼界更加开阔。在全民读书活动中,通过社区开办的市民学校、小巷论坛等各种学习阵地,广泛开展“新三学”(学电脑、学外语、学科技)全民读书活动;针对社区

队,努力构建起了城市社区“15分钟文体活动生活圈”。在社区服务活动中,把提高人、教育人、关心人作为出发点,以千方百计满足群众的需求,千方百计让居民满意作为服务宗旨,建好社区服务设施,完善社区服务体系,要健全社区服务组织和队伍,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手段,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工作。

五是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在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工程中,全区建立健全六项制度:一是建立工作制度。健全学习型组织网络,确定工作职责,确定工作任务,明确工作目标。二是建立目标管理制度,实行岗位责任制,将任务层层分解落实。三是建立奖励机制。每年进行一次达标升级考评活动,对学习型社区等相关组织进行总结表彰;同时对学习日活动先进社区给予经费奖励。四是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对社区的创建工作特别是学习日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督查。五是建立评估制度。依据《衢州市创建学习型社区考评办法》,采取听汇报、看资料、召开社区座谈会等形式,对各街道社区进行考评。六是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建立街道、社区信息员队伍,形成街道、社区系统信息反馈网络,及时、准确、全面地反馈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采取的新措施、取得的新经验。

的素质。[主要成效] 五年来,随着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各类学习活动广泛开展,学习型组织创建水平不断提高,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巩固、的分层实施,一是各类学习活动丰富多彩。五年来,我们以学习日活动为主载体,结合实际,广泛开展各类学习活动,给居民群众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的平台。全区各级组织把“学习日”活动作为创建学习型社区的主要抓手,并纳入创建学习型社区工作计划之中,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参与率,不断丰富内容和形式,把“学习日”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既有声势,又有实效。同时,各街道社区结合社区实际,分别开展科普社区、绿色社区、文化社区、环保社区、平安社区、科技社区等10类特色创建活动,努力创特色、亮品牌。如府山街道坊门街社区利用多媒体教室长期坚持开展系统性电脑教学;信安街道紫荆社区开办社区四点钟学校,借助市园林管理处的师资长期开展园林绿化及花卉养护知识的培训;府山街道县学街社区开展围棋培训活动,荷花街道新荷社区充分发挥社区“五老”的作用,经常与辖区三所学校开展联合教育活动。

众的个人愿景,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楼道、学习型庭院、学习型社区深入开展,学习型社区共同愿景相继形成,并最终构建社区建设与发展的合力。

2008年10月

第三篇:构建社区教育平台,推进学习型(街)镇建设

构建社区教育平台,推进学习型(街)镇建设

学习型组织理论问世以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迅速风靡世界,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创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的热潮,对世界各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国家十部委发文推动,2007年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相继做出创建学习型城镇的决定。争创学习型组织、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城镇已成为我国在21世纪的时代追求,成为各乡镇(街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成为每个市民实现自身抱负和价值的重要前提。

一、营造全民学习氛围,构建学习型组织核心理念

1.强化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理念

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全民参与学习是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必须加强理念思想宣传,营造全民学习的学习氛围。良好的社会学习风气和浓厚的学习氛围是促使市民参与学习的有效条件之一,“全民皆学、终身教育”的氛围,对每一个身处其中的社会成员均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终身学习、终身教育是一种新的学习观、教育观,是学习型社会得以实现并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现代社会知识的生产速度加快,周期缩短,知识传递迅速、取得容易、储存方便,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而牢固掌握知识的知识型人才则是知识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社会中的每个人,不论年龄、性别、学历,要适应知识社会的挑战,唯有坚持持续不断的终身学习。因此,要广泛宣传,让全体市民认识到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重要意义,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利用有线电视、辖区内数字化网络、宣传栏等,发布公益广告、文明用语、警言名句,在企事业单位、学校、市民中广泛宣传学习型社会理念、学习型社区创建工作规划,发动广大社区居民参与各类教育培训、文体活动,在区域范围内营造学理论、学知识、学科技、学技能的良好学习氛围。通过全方位、全过程、多层面的舆论宣传,普及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镇理念,使社会公众深刻认识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以便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型(街)镇的建设中,从而促进多方面的协同合作和参与。

2.强化学习型组织理念

学习型组织是学习型(街)镇的组织基础和社会基础。学习型组织包括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学校、学习型企事业单位、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等。学习型组织并不仅仅是组织成员通过一些集体活动共同学习,更重要的是营造学习氛围,形成共同学习的认识。在组织学习中,成员之间通过相互学习、相互启发,迸发出更多的新思想。要发挥先进学习个人的号召和示范作用,通过他们的表率作用、辐射作用进一步促进学习风气与学习氛围的形成。

二、创新运行机制,形成相对完善的学习型组织管理机制

1.形成一套层级式的社区教育组织机构网络

一是调整优化(街)镇社区教育的组织领导机构。由(街)镇党委、政府分管教育的领导任社区教育中心主任,社区教育中心(成人学校)、(街)镇有关职能部门和相关单位负责人及各中小学负责人组成的(街)镇社区教育委员会具体负责(街)镇社区教育的组织领导,规划协调全镇的社区教育工作。

二是加强社区教育委员会办公室的建设。在社区教育中心(成人学校)设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办公室,由社区教育中心(成人学校)校长担任办公室主任。由办公室具体负责(街)镇社区教育的日常管理和指导、考核与评估等工作,以切实加强工作的规划与实施,指导和推进(街)镇社区教育工作。

三是明确村、社区、企业市民学校在社区教育中的管理责任。明确责任,进一步发挥村、社区、企业市民学校在社区教育活动中的统筹、协调作用,督促和引导村、社区和企业市民学校根据(街)镇社区教育发展规划、工作计划以及自身的实际,制订村、社区、企业社区教育的工作计划,组织社区居民、企业职工参加各类社区教育活动,并配合做好检查、考核评估等工作,以促进社区教育的深入开展。基本形成一套层级式的社区教育组织机构网络。各级社区组织要在党委的领导下,确立各级社区组织的“一把手”为建设学习型乡镇(街道)组织“第一责任人”的制度,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从上至下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领导机制,为学习型(街)镇建设提供领导保障。

2.形成相对完善的制度体系

为扎实开展乡镇(街道)社区教育工作,由(街)镇社区教育办公室制订《社区教育工作制度》《社区教育工作者岗位责任制》,做到年初有要求、年中有抽查、年底有考核,要特别注重对社区教育管理人员的培训。同时,还要重视并不断完善社区教育档案管理制度,落实专人负责,及时收集和整理开展社区教育培训工作原始台账资料。

各市民学校要确立相关制度。横向来看,如社区市民学校工作制度、社区市民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社区市民学校档案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纵向来看,如个人学习制度、团队学习制度、组织学习制度、学习交流制度、学习培训制度、奖励表彰制度、镇情通报制度等。

三、整合资源,保障学习型组织建设进一步发展

1.健全社区教育网络体系

建立(街)镇三级社区教育网络体系。第一级社区教育委员会是组织领导机构,是社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活动实施的指导者,它起到的是社区教育活动中具体的管理和指导作用,有效保障这个网络体系各成员单位在一个联合组织机构的统一安排和协调下,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第二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发挥社区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上连社区教育委员会,下通各社区的市民学校,负责制订和完善相关社区教育网络体系考核的绩效机制,出台各类考核明细和规章制度,明确各成员单位各自职能和职责,明确把开展和组织各类社区教育活动纳入各自年终的考核体系中。充分发挥各部门优势,拓宽社区教育的对象和教育内容。第三级是具体面向居民的市民学校,它们是社区教育活动的主要窗口,是社区教育活动的实施者,负责具体落实市民的各项社区教育活动。

2.建立良性的社区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第四篇:20.引领学习型家庭建设__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引领学习型家庭建设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黄浦区深化学习型家庭创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上海市黄浦区妇女联合会

摘要:随着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的深入,形成了向高层次发展的态势。家庭成员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内容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家庭参与的休闲娱乐内容丰富多彩。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启动了打实基础,创新载体,开展特色创建活动的深化实践,运用典型引路,先进导向等方法,将学习型家庭建设与家庭文明建设相结合,取得了一定成效。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类文明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转折点:学习从未像现在这样成为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家庭的学习功能在诸多家庭功能中从未像今天这样引人关注进而显著凸现。

在信息社会,每个人都要不断地应对新环境、新挑战,家庭同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作为长期从事家庭文明建设的妇联组织和妇女工作者,我们不断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了创建学习型家庭的积极探索和实践。终身学习是通往新时代的一把钥匙,学习型家庭作为21世纪健康家庭的重要形态和关键特征应运而生。创建学习型家庭能使家庭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在动态的发展中彼此协调、互动助推,能使家庭每一个成员在学习中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超越,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2006年初,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关于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具体要求和保障措施。黄浦区“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全面推进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事业单位、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家庭建设,深化“学习型城区”创建工作。2006年我区四套班子领导开展了“关于推进新一轮文明城区创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专题调研。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区、学习型社区的建设无不以家庭为基本单位,为此,区妇联确立了“黄浦区深化学习型家庭创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的调研课题,通过走访部分学习型家庭、开展问卷调查、召开基层妇女干部座谈会等,积极探索我区创建学习型家庭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学习型家庭创建工作的发展目标、任务要求、工作机制和具体举措。

一、我区创建学习型家庭的基本情况

截止到2006年,我区共有户籍人口597564人(其中女性人口297795人),家庭198026户,户均3.02人。目前我区共有文明家庭110424户,五好文明家庭44200户,街道级学习型家庭27896户。

我们就创建学习型家庭工作展开了问卷调查,共下发问卷250份,回收238份,回收率95.2%,发放对象为社区普通家庭。填写问卷者的家庭结构分别是:三口之家134户,占56.3%;三代同堂67户,占28.2%;二口之家21户,占8.8%;其他家庭形式16户,占6.7%。从这次问卷调查中反映出我区学习型家庭创建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向高层次发展。家庭拥有最高学历者大专及以上的占57.1%;高中的占36.6%;初中的占6.3%。而区妇联在1996年有关家庭文化建设的一次调查中家庭成员学历为大专及以上的仅占37%;高中的占41%;初中及以下的占22%。

2、家庭成员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表示全家愿意为学习新知识共同努力者占50%;个人愿意学习相关知识者占42%;表示原有知识已够,无需再学者占5%,未填者3%。从获取外界信息媒体的习惯方式来看,广播电视最为常见,占38%;其次为报刊,占32%;接下来依次为书籍11%、电话8%、串门2.3%以及其他2%;未填者6.7%。而从读书看报习惯看,每天看书看报者占72.2%;经常看的占22%;偶尔看的占4.2%;从来不看的占1.6%。此外,调查中有41%的家庭非常希望通过创建能成为学习型家庭;38%的家庭有意向参与创建学习型家庭;8%的家庭觉得无所谓;0.4%的家庭表示不考虑;12.6%的家庭未作表示。

3、家庭成员的学习内容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信息社会的到来,对家庭学习带来较大的影响。调查中,表示要努力学习以提高个人素质的占到了80%。曾经或正在学习的内容分别为:学习电脑、外语、驾驶的占58%;专业知识学习占18.9%;学历学习占11.7%;职业培训及其他占30.2%;不进行任何学习的为零(可复选)。此外,对于还希望获取的知识情况分别为:41%表示希望学习卫生保健知识;40%表示希望学习外语、电脑知识;34%表示希

1望学习法律知识;其他分别为时事科技、文化娱乐等(可复选)。

4、家庭最关心的是国家大事、健康和子女教育。调查显示,关心时事政治类占58%;其次关心法制类34.5%;接下来关心的内容依次为保健类33.6%;子女教育类占26.5%;经济类占20.6%(可复选)。

5、家庭参与的休闲娱乐内容丰富多彩。积极参加各类文化娱乐活动者占27%;参加各类知识讲座者占23%;喜欢阅览图书者占18%;参加体育活动者占16%;喜欢书画游艺者占9%;其他7%。

二、我区创建学习型家庭的基本经验

家庭是妇联工作的重要领域。妇联长期致力于家庭文明建设,围绕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逐步完善家庭文明建设创建机制,巩固和发展家庭文明建设的成果,为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关心社区、邻里互助、帮困助学的社会风气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000年初开始,妇联积极倡导学习型家庭的创建工作,把此项工作作为家庭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这些经验都为学习型家庭的创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基层各级妇女组织在妇女工作总体框架下,将学习型家庭创建与家庭文明建设主题相结合,逐步推进创建工作的开展,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在我区已建立了关于文明家庭、五好文明家庭的“积极参与、自我申报、自我评估、考评验收”等一整套创评机制。

1、稳步启动,为创建学习型家庭打下扎实基础。各街道妇联认真实施创建工作,根据各自社区特点,制定相应计划,建立相应机构与组织网络,进行深入细致的宣传。通过发放居民意见征询表,了解家庭的创建建议与意见,拟定学习型家庭创建标准;利用倡议书、黑板报、宣传栏等各种载体进行“终身学习”理念的介绍、传播、灌输;在文明家庭、五好文明家庭创评工作中注入学习的内涵,丰富家庭文明创建内涵;做好组织、搭台工作,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对象、不同内容,建立起文明家庭读书小组、老年读书小组、科普读书小组、法律读书小组、信息化读书小组、外来妹(媳)读书小组等各类读书学习小组,吸引广大居民的广泛参与,促进社区中形成“人人学习”的良好社会氛围。不少街道还参照五好文明家庭评选方式,相继建立起“家庭申报、群众评议、居委把关、街道审核”的学习型家庭创评机制。目前,有的街道学习型家庭创建率已达11%。

2、创新载体,开展各具特色的创建活动。各街道妇联结合本地区实际和文明社区的创建工作,围绕创建目标,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既具时代气息、又独具风格的创建活动。如:创建以家庭为单位的特色读书学习楼组的楼组群;发挥妇联特色工作优势,开展邻里结对助学活动,引导更多家庭参与创建学习型家庭;将创建活动与“三学”活动有机结合,举办各类技术技能培训班,帮助广大下岗失业家庭成员增强再就业能力;关注边缘群体,吸纳外来流动人员家庭参与创建活动,提高他们的行为素养,更好地适应上海的社会生活;充分利用市民学院、社区妇女学校等教育资源,为渴望学习的家庭成员提供各类不出社区就能得到的学习机会。2003-2005年连续三年实施的市政府实事项目“百万家庭网上行”活动,更在家庭中出现了父子同学、夫妻同窗甚至爷孙互帮的喜人景象。三年来,共有18347名家庭成员参加“网上行”培训,其中年龄最大的84岁,最小的为18岁。

3、典型引路,形成向先进学习的导向。妇联在创建工作中运用引导与示范相结合的方法,注意典型的培养与发掘,充分发扬先进典型的榜样作用,推出一批老百姓身边的可信、可亲、可学的典型。如:新闸路57弄34号多户家庭家长,为不影响子女学习,一对无子女的夫妻就组织大家来他们家看电视;一户姓金的老师,自发地为孩子们义务辅导功课,为孩子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家住半淞园路的下岗女工让桂珍,下岗后一无年龄优势,二无就业特长,是个择业困难户,街道组织各类再就业培训班,她积极参加。经过学习,考出了包括烹饪、家政、插花、裁剪等七张上岗证书,一跃成为用工单位争抢的对象。

三、学习型家庭创建工作中面临的难点问题

尽管我们在学习型家庭创建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还是遇到了一些困难,主要是:

1、学习型家庭的宣传力度不够深入,创建工作的社会氛围不够浓郁。调查显示,学习型家庭的宣传力度、创建氛围在社区远远不及文明家庭、五好文明家庭,在社区广大家庭中尚缺乏影响力、吸引力。目前,学习型家庭创建主要还是依靠部分家庭自身的热情,而这往往依据家庭本身的素质修养和职业要求而定。多数家庭目前的关注热点还是聚焦在安居乐

业、解决实际困难上,能把终身学习、参与创建作为自觉行动的家庭并不太多。创建学习型家庭中“要我创”多、“我要创”少,居民的参与度与期望比较起来有较大的差距。各街道主要还是结合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来开展学习型家庭的创建,由于缺乏新的创意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创建工作还存在一定难度。

2、学习型家庭的认定与评判尚无科学标准,创建工作缺乏规划与指导。目前,学习型家庭创建工作基本上还只是在街道层面展开。由于尚无具体的、科学的、可量化标准,基层只能不断摸索、试点积累、自定标准、不断尝试。再加上创建工作缺乏统一、有力、明确的规划与指导,实际运作中对创建工作的目标和定位难以把握,往往仅凭主观能动性,来引导社区居民和广大家庭参与创建。这样较易出现覆盖面不广、发展不平衡、运作不规范、评选有争议等问题。

3、家庭成员理念不统一,认知存在差异。存在三种分化倾向:一是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他们的职业本身对学历文化、知识掌握有较高的要求,这一群体往往把不懈追求知识作为一种自觉的行动,但由于需求差异和时间限制,这一群体的人较少参与社区的活动。二是职业较为稳定而相对要求又不高的普通群体,这一群体在社区往往占大多数,他们自身对学习兴趣不大,而认识上又有一定偏见,认为学习是孩子的事,自己可能只有在需要时才会有学习的动力。三是下岗失业人员群体,他们考虑的是生存的需要,学习于他们而言,只是一种择业手段,如果没有明确的职业方向,他们是少有热情参与学习的。这一群体分化的特点,启示我们创建工作必须注重分层分类,体现针对性与有效性。

四、深化学习型家庭创建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一)巩固阶段创建工作的良好氛围

1、体现在创建的外部环境上:

市委、市政府明确将创建学习型家庭作为培育学习型社会的载体,并具体指出了创建学习型家庭的途径、载体与措施。黄浦区“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全面推进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事业单位、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家庭建设,深化“学习型城区”创建工作。学习型家庭是学习型社会的支撑基石,是学习型社区的重要依托。基于对新时期家庭发展趋势的研究与把握,妇联在多年来开展家庭文明建设的基础上,不断注入时代特色,抓住机遇,积极推进学习型家庭的创建。

2、体现在家庭的内在需求中:

学习方式——家长不再以“教育者”自居,在子女面前,家长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两代人有时在同一起跑线上。因此,能者为师、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已成为学习型家庭的良好学风。

学习内容——不同年龄,不同社会角色,不同需求,不同文化层次,必然有不同的学习内容。每个学习型家庭各有特色,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精神追求。

学习环境——学习型家庭的学习是一种开放型的学习,而不是封闭型的学习,更多的是在生活中,在社会中,在人际交往中学习,这是一种生活式的学习。

学习目标——有些为了文凭,有些为了重新上岗,但更多的家庭是为了开发自身潜能,实现自身价值,提高生活质量。

(二)推动创建工作的三点思考

1、进一步明确学习型家庭的基本概念与基本标准

我们认为较为合理的概念是:学习型家庭是一种以推动家庭成员养成良好的学习型行为与习惯,发展健全的社会人格和人生态度为主要任务的现代型家庭。我们认为较为合理的标准是:

⑴家庭成员树立“向学习要素质,向学习要发展”的学习理念,重视思想道德、科学、人文等全方位素养的提升;

⑵家庭有良好的学习氛围,有一定的文化投入,拥有一定量的报刊、杂志和书籍等; ⑶家庭成员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家庭有学习目标、有学习内容、有学习能力;

⑷家庭成员有一定的学习成果;

⑸家庭成员积极参加社区、学校、所在单位等举办的各类学习活动。

2、始终指向创建学习型家庭的四大目标

一是学会求知。在科技迅猛发展、知识频繁更新的今天,是否会求知,是否会获得知识,变“不知”为“知之”,变“知之不多”为“知之甚多”已成为决定人生价值大小的关键。每个家庭成员都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学习、求知作为自觉行动,营造家庭浓郁的学习氛围。

二是学会做事。关键在于不断提高个人的能力,包括沟通交往与团结协作的能力、管理事务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环境与应对挑战的能力、锐意进取和大胆创新的能力等等。每个家庭成员都应不断提高自身能力而出色担当各自的社会角色。

三是学会共处。人生来就是社会的人,人类社会既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更是一个合作的社会。夫妻之间、亲子之间、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之间都要学会沟通、合作、共生、共处,只有彼此之间宽容和分享才能改善生存环境、调节人际关系,提高家庭生活的质量。

四是学会发展。人的一生是一个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这是一个无止境的学习过程。每一个家庭成员为了求生存和发展,不断学习,不断寻找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不断完善提升自我,达到自我价值实现。

3、进一步处理好两个层面的关系

一是在创建的过程中,处理好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不同的家庭条件与情况各异,既不能以一种尺度去衡量,又不能以一种模式去要求,要倡导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创建活动。而且只有建立在自身需求和自身发展状况基础上的创建活动才会有生命力。因此,在指导创建过程中,要变操作指导为理念倡导,变重评比、评选为营造创建氛围。要注意把握以下原则:(1)大众性。面向全体家庭激发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家庭的参与兴趣,学习的内容完全取决于每个家庭的需求与特点。(2)可操作性。在不同类型的家庭树立典型,让创建示范效应更有针对性、指导性,使不同的家庭学有榜样,通过努力都能进入学习型家庭的行列。(3)激励性。通过参与、推荐、示范、宣传、表彰等形式,着力营造创建氛围,不断提高家庭生活质量,有效的地促进家庭及其成员与社会共同发展。

二是在创建的实效上,注重重点推进与长效激励相结合。学习型家庭的创建活动应该是一项重在倡导的长期而繁复的工作,急功近利的意图会阻碍其健康发展。因此,在创建过程中应注重重点推进与长效激励相结合。可以开展一些较大的主题活动,通过主题活动的深度影响到一个方面的重点推进。可以围绕特定的社区特色和社区现象,展开较为深入的探讨与学习,引导这个社区的家庭在思想和认识上交流乃至碰撞,在某一层面上趋向认同,进而达成共识,形成阶段性的成果。

日常的创建工作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可以以典型示范为主,同时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交流、有总结。在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妇联牵头、各方参与下,尽力突出创建工作的社会性、文化性、可参与性、可持续性,让广大家庭能感受到学习的氛围,得到亲身参与的机会,有分享成果的欢乐。

(三)我们的建议

1、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协调运作,构筑创建学习型家庭的有效组织体系。建议制定“黄浦区创建学习型家庭工作的实施意见”,规划我区创建学习型家庭工作,拟订工作目标,明确总体要求,梳理工作思路,建立评价体系。我区创建学习型家庭目标可定为:“十一五”期间,五年内的目标为创建成功家庭达到50%;其中,2006年要达到10%-15%,其后每年递增10%。创建学习型家庭是一个联动的工程,涉及到家庭、社区、学校所在单位,它不仅是哪个单位一家的事,创建工作离不开社会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和关心,要确立创建工作牵头部门,各方参与、各司其职、共同实施,构建全区学习型家庭创建的合力框架。

加强部门之间的配合、联动和资源整合,要注重发挥社区各类教育文化设施以及社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作用,实现社会资源共享。与此同时,要积极发挥三支队伍的作用。一是创建学习型家庭的工作者队伍。重点对基层妇女工作者进行培训。二是社区知识型家庭志愿者队伍。引导家庭发扬邻里互助的优良传统,为满足创建家庭的需求服务。三是学习型家庭示范户队伍。身边的榜样最有说服力和激励作用,要扩大示范效应,使学习型家庭从家庭向楼组发展、从单个向群体发展、从封闭向开放发展。

2、准确定位,健全机制,注重实效,大力推进学习型家庭的创建。要把学习型家庭创建定位在为上海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整体素质服务上,定位在提高人民群众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上。在创建过程中要注重五个结合,即:社区、学校指导推进与家庭自创相结合,总结共性与倡导个性相结合,专家指导与家庭互动相结合,集中讲座与团体交流相结合,重

点推进与长效管理相结合。将学习型家庭的创建融入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事业单位的创建中,引导居民“在单位当文明职工,在社区当文明市民,在家庭当文明成员”。注重体现以思想素质提高为根本的自我教育功能,以知识技能提高、增强竞争力为目的的自我维护功能,充分体现学习型家庭创建鲜明的时代性、广泛的群众性和社会化大教育的特点。强化激励机制,激活主体,激发学习型家庭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培养快乐的学习兴趣,使良好的学习风气长盛不衰,为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基础和文化底蕴。

3、宣传典型,营造氛围,推动全局,促进学习型家庭创建工作持续发展。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形成人人学习的社会环境氛围。鼓励导向,珍惜基础,要大力培育、宣传学习型家庭典型事迹,培育一批典型,加强示范引导,以榜样的力量带动更多的家庭加入到创建活动中去。创设丰富载体,充分运用媒体,扩大舆论宣传,让市民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要注重活动对象的层次性、针对性、适应性、有效性,让创建学习型家庭的理念进入每一户家庭;使每一户家庭在创建中打破学历层次的高低和家庭环境限制,形成各自不同的特色;使学习型家庭激发创建动力、引发创建激情、营造创建氛围,形成良性互动的创建循环。

学习型城市是知识经济社会的必然趋势,学习型家庭将是未来社会最有发展前途的家庭。让更多的家庭通过学习提高生活质量,拓展生活领域,丰富生活内涵,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第五篇:构建毕业生就业网络平台 促进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

构建毕业生就业网络平台 促进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

王 文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虎溪大学城,401331)

摘要:文章从分析高校就业形势、毕业生就业网络平台的现状出发,结合我院自主开发的就业管理平台并分析其特点,提出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快实现信息化就业进程,进一步拓宽就业工作发展空间。

关键词: 就业信息化;大学生就业;就业平台

全国高等院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攀升使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一个比以前更加趋紧的形势,2005年毕业生人数是338万,初次就业率72.6%;2006年413万,初次就业率71.8%;2007年495万,初次就业率71%;2008年559万,初次就业率70% ;

①2009年611万,初次就业率68%;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

人,增量压力基本上得到缓解,但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毕业生,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仍很大。目前有关部门正共同研究制订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意见和相关政策,2009年11月20日教育部召开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并提出了八项要求。

在信息技术的大背景下,就业市场的规模和效益已经不再取决于建筑面积、摊位数量、人员规模,而将与人才信息储备、信息处理技术、信息使用效率紧密相连。在“人际市场”与“载体市场”并存的同时,传统粗放型的有形市场正在向增加高科技含量、高质量服务的无形市场过渡,最终逐步实现毕业生就业服务的全面信息化。在这种社会趋势下信息化就业已经成为了社会人才就业的主渠道,高校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提高就业率显现出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今后高校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案实现就业信息化,为毕业生就业助力已成为摆在高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高校就业信息化工作的发展历程

1999年首家为毕业生就业服务的“中国院校人才网”开通;2000年高校开始在校园网上发布招聘信息;2001年有近10%的高等院校尝试各种模式建设各自的就业信息网。在信息化手段用于就业的起初阶段,高校逐渐树立了信息化的意识。

从2002年至今,是一个政府重视,各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得以快速发展的阶段。如就业中的 “一把手工程”,“三到位”(机构、人员、经费)准则。2002年教育部明确强调就业工作要实现“四化”即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200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 开通,要求各地方、各高校加快各自就业服务网的建设,尽快形成国家、省和高校三级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体系。2004年国办35号文要求:“所有本科高校和有条件的高职(专科)学校开通就业服务信息网并与国家和省市网互联互通。加快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信息资源建设,尽快实现网上招聘和远程面试。” 2006年11月,“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启动,是教育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等五部委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共同发起组建的网络平台。2008年教育部和网络联盟组建了“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平台”,这是教育部着力打造的立体化平台,2008年大学生就业工① 据《中国大学生就业》第24期《中国大学生就业年历》一文:截至9月1日,教育部公布的比例为74%

作的“一号工程”,它标志着全国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进入了新阶段。

政府高度重视的同时,各商业性人才网站也开始关注高校毕业生市场,建立专门面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校园招聘”频道,建立常年校园推广网络,这些举措激活了毕业生就业市场。从就业服务网开始建设到现在网络建设中“量”的积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也预示着就业指导与服务信息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就业信息化建设大大方便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用人单位可以有针对性地通过某学校就业信息网读取中心数据库中的毕业生信息,毕业生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进行信息处理后找出合适职位,降低求职成本,加强求职成功率。

2.信息化就业平台的现状

信息化就业主要目的是用信息化手段去解决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传统手段难以达到的效果(低成本大范围地收集和使用信息,建立学生和用人单位实时双选平台,实现就业部门与用人单位动态信息交换,以及对就业工作人员、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行为分析和效果监控等)。纵观当前形形色色的网上就业平台,呈现如下特点:

(1)由各自为战,到成立联盟,逐步形成国家、省和高校三级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体系,以及人才、劳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三网”互连互通,达到降低研发与运营成本、信息共享目的。目前高校就业信息化发展较快,由于在建设之初缺乏持续发展的思考,基本上没有整体的规划和资源有效整合操作方案,更难达到良好的运作效果。

(2)就业信息脱离毕业生的个性需求。目前区域性、行业性的就业网站不下数百,但真正能提供个性化信息、全过程服务的比较少,特别是优质就业岗位少。网上全过程的就业服务包括用人单位与求职者的资料审核、信息发布、视频洽谈、诚信认证、签约等一系列过程,它摆脱了信息式人才网站的框架,真正达到了网上就业市场实现毕业生就业的目的,从而保证求职与应聘的成功对接。

(3)信息冗沉,信息可信度不高、针对性不强。非本校的网上就业市场仅掌握招聘求职的信息资源,而不具备用人单位的客户资源或毕业生的实际人力资源,单位与求职者对接的成功率、资料的可信度、实地见面的安排等问题根本无法解决。所以,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此类网上就业市场的要求仅仅是就业信息的发布与交流的需要,只能以信息发布为主,基本上不能提供全过程就业服务。

3.我院自主开发的就业管理平台的特色。

就业管理平台是将本校毕业生信息和用人单位信息集成到一个信息管理平台上,并以统一的用户界面提供给用户,让本校学生、用人单位可以快速地建立个人资料、浏览招聘信息以及内部管理员修改信息,发布消息等,学校能随时统计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对于平台的每一个模块的设计和整体的信息维护都采用“适用,简单,智能”的原则,对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来说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信息的发布,对于平台的管理员来说可以方便、快速的完成信息的审核、发布、删除、回复等功能。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私密性。私密是把双刃剑,在保护隐私的同时也客观上增加了门槛,限制了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人才市场竞争大,为保障学校的联系的招聘单位不被

外校学生竞争走,我院自主开发的就业管理系统只对本校学生公开招聘信息,建立了用人单位信息库,每年都可以主动出击联系用人单位并发动全校师生提供用人信息,并实现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所发布信息的审核、使用分析、统计。

(2)共享与整合特色。围绕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完善平台各个模块的功能,优化平台运行和软硬件系统,统一各外来平台的数据信息。开发整合全国、省级高校联盟、校际内部的资源,采取网上和网下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对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开展个性化深层次服务,增强平台的吸引力。

(3)自助性与互动性。平台具备发布留言及回复功能;开展就业指导咨询,网上答复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逐步引入专业化服务,借助就业管理平台逐步开展毕业生职业生涯指导、择业观、个人素质提高等多项服务,改变不适应用人单位期待培养模式,选拔优秀毕业生并经培训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重点工程单位等优质就业单位,并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

(4)信息权威、针对性强、可信度高。由于平台的“非职业中介”式特征,就业平台的动态信息都是经过严格筛选与甄别,又能涵盖用人单位的选人标准、薪酬等重要信息,能满足毕业生的多样性就业信息需求。学生可以通过平台的信息指导模块了解最新就业政策、公务员考试、征兵等信息。

(5)更新及时、便捷。有效的就业信息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公平分享,实现了信息快递,信息来源广,并进行分级分类;还可实行“一对一”帮扶措施,捆绑就业推荐;根据以往毕业生的去向进行跟踪实现就业反馈;还可对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统计监测进而达到对就业市场的预测。

就业信息管理平台的建立和使用,除了节约毕业生的就业成本外,还能促进高校优化管理机制,为招生的专业、地区分布提供参考,为课程设置优化提供参考,减轻就业工作人员事务性劳动,为毕业生就业做好服务。

我们自主开发的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做到了四个满意:毕业生满意,用人单位满意,院系就业管理工作人员满意,就业中心工作人员满意。毕业生用户可以实现修改口令、发布留言、查看专业以及非专业的招聘信息、修改个人资料、查看重要通知、查询用人单位需求信息、查询用人单位录用信息、查询所报单位统计、查询面试时间地点、查询近期单位面试报名情况、参与职业测评等功能;用人单位经校方审核通过后可以发布用人信息,修正用人信息,查看学生报名情况,公布学生录用情况等;院系管理员经校方审核通过后可以发布用人信息,查询学生信息,实现各种统计目的等;学院管理员可以进行各种数据处理,发布招聘及面试信息,就业录用登记,用人单位信息审核,查询报名录用情况,学院专业介绍,各种数据查询统计等工作。使用两年来,平均每年的点击率接近12万人次。毕业生、用人单位、院系工作人员和就业中心管理员都已经非常喜欢使用平台开展就业活动。

为满足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要,自主开发了职业测评系统,选取目前最科学、最实用、最准确的测评工具,帮助学生进行基本性格、基本素质、心理特征、职业性格、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等六大方面42个项目的测评,能准确记录学生测评结果,能详细统计分析学生测评情况,帮助学生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方向。

2008年教育部明令就业指导课为必修必选课,通过建立职业发展教学体系、就业讲座体系、就业座谈体系和学生组织体系,提高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研究水平,加大在大学生中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力度。推进就业指导的制度化、专业化、专家化、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社会化、个性化、分类化以及互助化建设。正视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解决求职难、招聘难、信息不对称的矛

盾,努力建成集信息、服务 电子政务 监测评估为一体的高效率的就业信息化系统。

总之,中国高校就业信息网建设发展迅速,但信息化就业水平偏低,要想达到真正实现“信息共享、政策发布、网上招聘、远程面试、指导咨询”五位一体的信息化就业模式。还需要依托网络技术,找出现有就业网络的缺陷,克服自身困难,消除“信息孤岛”,更好地为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实现就业信息共享,促进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同时还要进一步实现就业状况的有效跟踪和监测,完善职前就业技能的网络培训功能,真正实现信息化就业,进而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参考文献:

1.刘大为.对“十五”期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回顾与思考.中国高等教育, 2006,(3)

2.刘大为.把握机遇,加强合作,努力开创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新局面.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8,(16)

3.孙长林,刘锐.大学生就业信息集成管理网络平台系统建设思路探讨.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9,(6)

4.杨雨龙,徐文.网上教育人才市场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9,(2)

5.张凤有.提高就业信息化水平,加强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开创就业指导服务开发工作新局面.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8,(16)

作者简介]王文(1968-),男,汉,四川西充,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理学学士,主要从事高等数学教学,招生就业信息化研究。

详细联系方式

联系人:王文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招生就业处 邮编:401331 电话:***

邮件:27764428@qq.com

下载22.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 促进学习型社区构建(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2.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 促进学习型社区构建(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设学习型社区工作方案

    常德市2011年建设学习型社区工作方案来源:湖南常德民政时间:2011-04-08 08:26为全面开展建设学习型社区活动,按照市创学委的统一部署,结合建设学习型社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与学习型社区社会建设研究.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与学习型社区社会建设 研究 摘要:人类已经迈入21世纪,面对经济全球化、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及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给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的深刻变革,构建......

    重视小组建设 构建高效课堂

    重视小组建设构建高效课堂 ——都司镇小学数学教研活动 3月27日,时值阳春三月,春暖花开,在这美好的季节里,来自全镇近40余名教师齐聚在美丽的大罗小学,针对班级小组建设问题共同......

    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

    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 篇一:浅议社区信息化建设 社区是一个城市的基本组织单位,城市管理与基层社区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政府职能的转变,便......

    浅议社区信息化建设

    社区是一个城市的基本组织单位,城市管理与基层社区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政府职能的转变,便民利民为民的政府举措的实施以及和谐社会、平安城......

    构建学习型团队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构架学习型团队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是师生员工为了学校的共同愿景、结成学习共同体、通过团队学习、改善心智模式、自我超越的学习型组织。我校以人为本,着力推进学习型学......

    构建学习型组织 促进教师主动成长

    构建学习型组织 促进教师主动成长李烈内容提要: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如何促进教师成长、提升教师素质,已成为学校发展的需求。通过学习“学习型组织”这一管理......

    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要重视学习型干部[★]

    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要重视学习型干部 2010-05-25 09:33:00 来源: 人民网(北京)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目前,在个别地方还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勤于学习、注重思考的干部受冷落,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