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关于农村社会管理的几点看法)
对农村社会管理的几点看法
摘要:农村社会环境污染、贫富加剧、人才流失各种矛盾日趋严重,必须通过认识农村社会的现象来深刻认识农村社会管理的本质问题,寻找对策,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最终实现小康社会,关键字:农村 社会管理
尽管改革开放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除了北上广等传统中心城市外,中国遍地兴起了大大小小的中小城市,人口大量涌向城市,造成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交通拥堵、房价飙涨、贫富加剧、治安变难,由于生活压力的加大,各种社会矛盾日趋严重。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被人们所重视的社会管理活动中,农村地区逐渐被人们忽视,许多政策和发展机会明显偏向城市,造成处在广阔农村地区的民众生活质量相对下降,社会管理滞后。本文以个人的角度分析农村现状并给出如何加强社会管理之建议。
一、农村现状
(一)缺少合理的规划和布局,村落分布十分分散和无序
当前中国广大的农村,仍是以传统的自然村落为基础,分散分布在各个地方,很多村庄内也缺少合理的规划和布局,以及乱占耕地占建房,农付生活垃圾和工厂垃圾随易堆放等等,农村公共生活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缺乏,这就客观上制约了对农村居住环境的改善和发展。
(二)生产工艺落后,机械化规模化种植远未实现
由于中国历史上一直是农村经济,特别是建国以来承包分田以后,家家户户所分配到的责任田面积小,分布广,加之地形复杂起伏,绝大部分农户都是靠手工或畜力耕种作业。机械化自动化代价高昂,远没有达到人胶预想中的规模化、机械化种植,比起美国五十年代还要落后。这些年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这种机械化的改变只在北方平坦宽阔地区开始应用,在全国范围内仍未得到推广普及。
(三)大量青年劳动力外流,农村面临空心化
由于城市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年轻劳动力涌向城市打工,他们基本上处在城市最底层的阶层,赚取较低的工资维持着较低而跟不上潮流的消费水平。当他们到了中年时期,劳动能力逐渐丧失,城市不再需要时就被迫回到农村。当前,农村村户大量老
—1—
弱妇幼人口留守。没有生气没有生机也没有了朝气。目前,绝大多数农村人均土地不超出一两亩,很多地区不足一亩。无论种植粮食或作物,除了获得温饱外,“剩余价值”微乎其微。加入WTO后,受外国机械化、低成本、大规模生产的农产品冲击,中国农民在农业上的收入每况愈下。多数青壮劳力只能靠外出到沿海城市打工,才能维持家计。很多农村只剩下老幼病残,仅“留守儿童”就2000多万。
(四)社会保障水平和保障范围处于较低水平
近几年虽然国家开始重视农村建设,逐步加强社会保障。但是从目前的情况下,除了新农合普及程度较宽以外,农村养老、农村住房,农村教育远远落后于城市。即使是农村新农合医疗保险也只能解决少量被列为保险支付的范围。以广西为例,2010广西新农合报销基本药物的覆盖率只能达到60%,全区新农合筹资标准从2009年的每人每年1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150元。其中农民个人筹资30元,中央财政补助60元,自治区和地方财政补助60元,确保农民的参合率达到90%以上。山东省农付居民参加农村新农合医疗保险的报销金额也基本控制在59%以下。
(五)党群关系处理较差,农村干部作风不够规范
党中央在农村的地位和可信任程度还是很高的。由于农民的淳朴本性,一直将党中央确立为主导力量。但是,基层党群关系普遍做得不好的。群众的主要问题是对基层党员的行为不信任:腐败、损公肥私„„等十分普遍,近年来有蔓延的趋势,并逐渐发展到影响对中央的看法上来。基层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比较淡薄,导致的结果是党在农村没有号召力。农村党员的先锋作用没有体现,或者已经丧失了先锋作用。在群众中的印象不好。农村干部的主要问题主要是不能解决当地农村的实际问题,不能对当地农村的发展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农村干部职位繁多并且参差不齐,这个也需要进一步规范化。
(六)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落后
建国初期,国家曾发挥了生产队集中精力搞生产的优势建设了大量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但是承包责任制以后,大型基础设施一是缺资金二是缺少集中人力物力,远未跟上发展的需要,有些基础设施在近几十年的改革发展建设中遭遇破坏,有些农村的水利建设正在荒废。大沟大渠坍塌无修,有些已经淤塞,杂草丛生。每每遇到大雨暴雨,经常见到自然灾害屡见报端。
(七)农村信息通讯设施落后
这几年农村广播电视和电话手机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是网络信息、计算机的使用特别是用于生产管理等方面非常少见,与城市里的工业生产计算机管理控制有着天壤之
别。
(八)农民综合素质较低,教育水平落后
农民天天和田地打交道,工作环境脏累差,农付住宅也比较简单。大部分人员几乎都没有什么精神信仰,多数人精神空虚,即没有宗教信仰,也没有精神寄托,容易成为异端思想的宣传对象。由于计划生育和人口减少,几个村子才有一所小学,一个乡(十多个村子)才有一所中学。孩子们很小就得住校读书,很多家境不好的孩子必须每星期走几十里路。这些农村学校师资参差不齐,学生成绩也无法与城里人竞争。很多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过早辍学:一般农村小学的入学率不超过80%,初中不超过60%,高中不超过30%。辍学、厌学等频出不穷。国家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公,好的教育越来越倾向于城市中心和财富中心,已经引起越来越多人的不满。
尽管国家近十年来每年投入很大精力实施农村改革,但中国千百年来的“小农经济”和封闭社会,自始至终未被打破过。今天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在工业和城市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中国绝大多数农村和占半数以上的人口(七亿多),事实上仍被抛在“现代化”之外;整个中国工农、贫富和城乡差别,越来越大,由此而引起的“二元社会”,双规多轨阶级,越来越壁垒分明;经济失衡,治安恶化,干部腐败等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将越来越大„„如果再不抓住时机,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全面“建设新农村”,中国就无法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更谈不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传统中国农村社会管理的基本特征
(一)较为重视基层社会组织的作用
鉴于基层社会组织在多元共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中国传统社会较为重视基层社会组织的作用。需要特别提出的是,这种重视不仅体现在党、乡、大保、甲这些较大规模的基层组织上,也体现在五家十家组成的伍、什、比、牌等最基础的微基层组织上。这些微基层组织犹如人体的毛细血管,在社会管理机体上发挥着极其重要、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寓管理于利益之中
从上述可看出,无论是家族管理还是乡里管理,其共同特点就是都有大量为成员提供互助救济、纠纷调处、危艰帮扶等利益方面的内容,同时也有规范成员行为的规则以及违反规则的惩罚。只要是基层社会组织内部成员,无论其地位高低,财富多寡,都可以享受这样的利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的一种组织福利。而这种福利非常贴近民众生活,每一个人特别是基层社会的小民百姓,一般都不会舍弃这
种组织福利。为了享受组织福利,一般社会成员都会自愿接受组织的规则约束甚至惩罚,乐于遵守习行组织规范。这样,家族、乡里这些社会组织就把利益和规范有机结合起来,寓管理于利益之中。
(三)化管理于日常生活秩序
传统中国的基层社会治理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管理体系,每一个社会成员,无论是达官贵人抑或普通民众无不纳入其中。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均要受到家法族规制约,读书就学受私塾书院规章制约,在乡受保甲乡约制约,经商受行规行约制约。而这些规约与救济孤弱、纠纷调处、鼓励科举等等功能在组织框架下得到有机结合,其融监督、责任、教养于一体,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化管理于日常生活秩序。
(四)国家管理与民间自我管理有机结合国家管理着眼于国策和法制保障等宏观方面,而具体的、细化的管理事务则由基层组织完成。这样,通过大量的民间规约,使每个人时时刻刻生活于规范之中,而且这些规范一般都符合本地区、本民族实际情况,人生活于其中没有陌生感、隔膜感。而对国家来讲,无须支出巨大的管理成本即实现了社会管理效果。这显然在农业文明时代生产生活条件下符合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民族多样、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巨大的国家管理的需要,这样的管理也最适合中国古代国情特点。如是,通过抓大放小,国家管理与民间自我管理实现了有机结合。
三、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必要性
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是化解农村社会结构矛盾的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农村的工业化、城市化加剧发展,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大,造成社会不公现象日益严重,加剧了社会矛盾的扩大。城乡二元结构引发的差距问题日益严重,如何做好农村弱势群体、老年人、特殊人群的社会保障问题,征地拆迁引发的政府与农民的矛盾,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心理问题、社会稳定安全问题,独生子女政策下家庭养老问题,网络突发事件问题等等。社会高速发展,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急需我们的管理者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必须理顺“党政”“政社”等方面的关系,充分调动社会、群众参与乡村管理的积极性,以切实提高乡村治理和农村社会管理的质量与效率,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提供政治保证。
四、如何加强农村社会管理
第一,在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公民社会组织的作用,并积极利用与引导。
我们一方面要继续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配齐配强社区两委班子,就是传统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随着合村并建的步伐加快也要不断地创新,几个村子合起来了,要真正做到“统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再就是应加强对已合村班子的建设,当前我们感觉最为迫切的是把心合起来,除教育外,还要适当投入使之能做到几个统一。另外,应坚定不移地推动合村建区和产业园区建设,扎实推进,务必动摇不得。只有这样才能给农民以希望,最终达到真正的心合、村合、人合。
第二,办好政府应办的事的同时,加强社会协调机制的建立。
胡锦涛总书记在论及社会管理时特别强调了“社会协同”。浩荡前行的农村现代化浪潮中,乡村转型、体制转轨、观念转变已成大势,随之而来的各种变化也是必然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的肌体中寻找“减震器”与“粘合剂”,以不使我们的乡村不因我们所推进的转型而产生大的震荡。首先,要改变对这些社会力量的认识,打破一些错误和过时的思维,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一谈自发组织就有些谈虎色变的感觉,怕不是什么“非法组织”吧。其实坚持用邓小平同志的三个有利于做试金石就足够了。其次,要在协调机制建立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能给的支持要尽量给,适当的资金支持,合适的办公场所,其实在新的社区建立起来后,这些大致上都不是大问题。再者,密切与这些社会力量的联系和互动,互通信息,定期通报等都相当重要。
第三,创造宽松环境,不断激发社会创新,增强农民社会活力。农村社会近年来面临着严峻的困难。例如,收入差距和城乡差别持续扩大、社会稳定代价日益增高、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政府公信力和社会公平正义面临挑战。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搬用,没有既定的答案可以参考。只有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努力寻找新的解决办法。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推进社会自治。社会自治是人民群众的自我管理,这种自我管理不是无组织的,而是有组织地实现的。社会自治的组织载体,主要就是各种公民社会组织,而不应当是政府组织。没有健全的公民社会组织,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自治。中国农民从来不乏创造性,只要给他们宽松的环境,他们就能创造人间奇迹。比如城区合村建区的几个典型,象村民自建型的“第三店模式”,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不断激发农民的创新动力,进一步增强社区及广大农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活力应是我们在一个时期所做的重点工作之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减少执政成本,提高执政能力,才能不断赢得广大农民持续的支持和拥护。(文/广西省 孙先生)
第二篇:浅谈农村小学管理的几点看法
浅谈农村小学管理的几点看法
摘要:“干部是人民的公仆”,领导的工作就是服务的工作。我真心实意地把教职工当做学校的主人,依法行使审议建设权、审议通过权、审议决定权和对领导干部的评议监督权。发扬民主,激发教职工主人翁意识。教育家们认为,好的学校,起码有三条:
一、学生上课聚精会神,气氛活跃;
二、课外活动龙腾虎跃;
三、学校管理井井有条。我也赞同这样的说法。
关键字: 校长、农村、小学管理
身为一名校长的我,下面谈谈我的一些治校原则:
一、坚持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1、坚持依法治校,让管理有章可循,有制度可查,规范办学行为。我真心实意地把教职工当做学校的主人,有事要多与教师商量,听取民意,以便正确决策。充分发挥教代会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凡是学校内与教职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改革方案,规章制度,教职工奖惩办法等,都经教代会审议并通过。发扬民主,激发教职工主人翁意识,有利于校长将学校的良好意图转化为教职工的意愿,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协同力。
2、以人为本,师资是教育的脊梁,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学永恒的主题。学校应该成为师资队伍成长提高的基地,校长最大的贡献就是带出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对此,针对不同年龄,提出分层要求。如备课,对新参加工作的教师,要求备课重在规范,对中年教师则要求有新意,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对有经验的教师则重在总结经验,整理形成教学理论。抓住青年教师的培养,实际上就是抓住了学校的未来,抓住了教育的未来,为使青年教师尽快成熟起来,成为学校的青年骨干教师,以致成为名师,必须通过三条渠道,落实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
一是名师出高徒。通过建立全方位的带教网络,层层带教,使青年教师干有方向、学有榜样。特别对一些持续发展有望的青年骨干教师推行“导师带教”制。加大中、青年教师培养力度,要有切实培养计划,详细记载培养过程。
二是舞台出英雄。千方百计创造机会,搭建大、中、小各种舞台,让青年教师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组织全体教师进行教学大比武、举行公开课、优质课评比等教学活动。
三是氛围出人才。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合适的校园土壤,丰富的校园养分,让青年教师在优化的环境里迅速成长。
二、深入落实教学的中心地位。
学校工作要切切实实以教学为中心。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课堂教学都是学校育人工作中一项最经常、占用时间最多、涉及面最大、内容最广泛的活动。课堂教学犹如一日之餐,实施素质教育,正餐要吃好,不饱则零食补。因此,校长在学校管理中要排除干扰,咬定青山,自始至终,突出教学工作的地位。课堂教学时,坚决反对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形式化,例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漫无边际,使教学抓不住教材重难点,要求教师平时课堂教学要有新意,不要总是老一套。在课堂教学上,要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推进研究性学习,建立新型的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大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彼此相互讨论交流,重视合作方式的学习。为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提高教学授课水平和教学效率,我对教学常规检查、质量检测、校本研究、骨干及课改典型教师的培养、教师的基本功、各种教学活动及竞赛活动等常规性的内容进行有效实施。
如何评价一所好的学校,家长普遍认为,好的学校,必须有好的声誉,而好的声誉,首要的是孩子在学校里学得好,学得有出息,毕业时能较容易地进入声誉同样较好的高一级学校。老百姓评价一所好学校的标准,无疑是一条比铁还硬的定则。教育家们认为,好的学校,起码有三条:
一、学生上课聚精会神,气氛活跃;
二、课外活动龙腾虎跃;
三、学校管理井井有条。
校长要“沉”下去,走近教师,走近学生,走进课堂,走进教材。要经常深入到教学第一线听课、评课,指导性评课必须一课一评,要有指导性意见,经常翻阅教师的备课和学生的作业,在备课上提倡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与自身的知识经验以及学生实际相结合,教案设计与讲课要尽最大努力相符,经常召开不同形式的师生座谈会,利用适当场合与教师个别谈话,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要倾听教师对教学管理的意见或建议以及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要求。
要经常参加学校里的教研活动,一起研究教材、设计教学方法,商讨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根本的转变,思想观念的转变不是自然的自发的过程,也不可能通过一两次学习就能完成,必须通过科学的管理来实现。我认为校长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带有倾向性的问题,通过典型事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帮助教师领悟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同时,校长要保持教师的角色,教好一门课。要经常带头上示范课,自加压力,努力做到学有专长,教有特色,这样,更有利于指导教学工作。
三、抓好基础教育,创学校特色。
基础和特色好比两个翅膀,只有两个翅膀都硬了,学校才会腾飞。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提出高大远的要求,必定会拔苗助长。目前,成人写字水平不高就是因为小学基础没打好。夯实基础,就是围绕“身体锻炼好,行为习惯好,文化基础好”这三个方面,分解出许多具体要求进行训练。针对学校班容量大,学生浮躁等情况,当今,尤其要加强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常抓不懈,齐抓共管,一抓到底。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不能放松,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不能放松。在任何时候,都要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如果在小学阶段,应该读的没有读,应该看的没有看,应该做的没有做,那将是学生终身的缺失,终身的遗憾。我们要为学生的终身负责。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会写字、学会读书、学会唱歌、学会做操、学会扫地、学会负责、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讲究科学,要按照规律办学,掌握和遵循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教育与青少年身心发展相适应的基本规律。从本校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人云亦云,不赶时髦,扎扎实实做好基础,为学校特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王锭城、王个棉、肖建彬、周峰《教育管理实践的理论探索》1994年3月,广东教育出版社。
2、吴继光《中小学校校长管理典范》1999年10月,吉林摄影出版社。
3、冯克诚、田晓娜《教师、教学基本功全书》1997年4月,中国三峡出版社。
4、王洪才《步出误区》2000年6月,开明出版社。
第三篇:加强社会管理论文
立足检察职能 延伸工作触角 加强社会管理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今年恰逢汕头经济特区建立30年,市委书记李锋指出,“站在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的新起点上,推动汕头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建设幸福汕头,是当代汕头特区人肩负的光荣使命”。可见,加强社会管理,建设幸福汕头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检察机关是社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幸福汕头的重要力量,更应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全力保障幸福汕头建设。
一、检察机关在社会管理中的定位
社会管理是指人们为使社会机体及各部分向着一定目标运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引导等活动。社会管理主要涉及到行政机关、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的关系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和检察机关没有关系,相反,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是社会的主要管理者之一。科学地管理,对于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意义重大。那么,什么是检察机关的社会管理呢?笔者认为就是通过专门的法律监督,促使执法机关严格依法办事,确保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从而使社会在稳定有序的状态中,获得不断发展。而具体形式,则是进行司法监督和职务犯罪监督,通过办案,纠正违法行为,捍卫法律的尊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检察
机关创新社会管理的制度和方法,必须紧紧围绕专门的法律监督来进行。在司法实践中,针对法律监督工作中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的办法,进行制度和体制上的创新。这样,才能真正为社会管理创新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当前加强社会管理,建设幸福汕头面临的新情况
当前,汕头正处在黄金发展期,也处在矛盾凸显期。特区经过30年的发展,经济和各项事业均取得了巨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同时,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人员流动性增强。日益复杂多样的人民内部矛盾,各种传统的、新型的社会治安问题等,仍然是影响我市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从总体上看,当前的社会矛盾实质是利益冲突,绝大多数都是群众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利益个体自发组织起来,通过集体行动,唤起政府的关注,使自身利益能得到政府的确认和保障。但从根本上讲,当前社会矛盾的纠结点在于人民群众日益增强的权利意识和公民意识,与缺乏制约、监督并拒绝“被驯服”的公权之间的矛盾。从社会管理对象来看,社会管理任务较以往更加繁重。随着经济社会领域各项改革的不断推进,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凸现,对社会公共管理与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人员流动性增强,人口结构的多元化、异质化趋向越来越突出。大量人口集聚在同一社会环境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摩擦和冲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成为难点,一些城中村、城乡接合部成为治安乱点,一些特殊人群成为违法犯罪的主体。这些情况的出现,使社会管理任
务较以往更加繁重。
三、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加强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纵观当前社会管理现状,必须加大力度创新社会管理。检察机关虽然并不直接承担社会管理责任,但检察机关有责任加强社会管理方面的研究创新,主动应对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全面发挥检察职能作用,促进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不断提升社会管理效率水平,以保障社会安定有序,促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一)坚持发挥检察职责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汕头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是检察机关面临的重大任务,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检察机关要更好地为大局服务,应当自觉地把各项工作融入到大局工作中去思考,找准工作的结合点和着力点,做到立足职能搞好服务,努力在服务经济建设中更有作为,在优质高效服务中提升检察机关的地位和作用,提高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近年来,我市检察机关采取了一系列保障经济发展的举措,如制定了《服务和保障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工作意见》;制定了《汕头市人民检察院关于全市检察机关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工作意见》,主动促进我市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的开展。同时还开展“零距离”服务民营企业发展活动,并在玩具协会设立驻“玩具协会工作联系点”,全面服务企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二)坚持以检察监督促进廉政勤政。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目的是通过维护法制,保证和促使公民守法护法,监督国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权力,促进廉政勤政。一是善于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着眼,结合执法办案和履行各项检察职能,积极推动重大建设项目、重大公共政策调整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推进社会前端管理,促进公共政策的完善,努力从源头上减少不稳定因素。二是充分发挥贴近群众的工作优势,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善于发现带有倾向性、苗头性的民生诉求,并结合检察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积极向党委政府建言献策,促进完善社会管理。三是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过程中,及时发现社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向发案单位及主管部门提出检察建议,促进其完善制度,加强内部制约、监督,完善社会管理、服务。如今年年初我市发生“地沟油”事件后,市检察院提前介入,在对事件的处理工作进行依法监督的基础上,向相关行政执法部门提出检察建议,要求有关部门及时取缔窝点、追查流通领域、开展统一清查,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南澳县检察院近期围绕渔船管理和油补、减船补引发的可能影响亚运前社会稳定的问题,主动联合县纪委成立专门调查组深入开展调研,及时把调查结果向县委、县政府作专门汇报,提出处置建议,同时向县海洋渔业部门发出《检察建议书》,提出整改意见,得到较好的社会效果。
(三)坚持以检察监督参与综合治理。无论是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重点地区的综合治理,还是“虚拟社会”建设
管理等等,检察机关都承担着一定的工作职责。因此,要积极参与对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监督,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要通过着力解决好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地区的整治开发、服务管理与协调发展问题,协同有关部门开展扫黑除恶等专项斗争等措施,积极参与对社会治安突出问题的整治,促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同时结合办案加强法制宣传,积极预防和减少犯罪。近年来,我市检察机关注重把社区矫正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点,及时成立组织机构,明确工作任务、目标和职责,同时积极开展宣传,派员深入街道(镇)、社区第一线,为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及志愿者讲解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与公安、法院、司法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了分工负责、相互配合、互相制约的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刑罚执行监督程序,强化监督,进一步规范社区矫正工作,防止和纠正脱管、漏管等问题,促进社区矫正工作依法规范开展。
(四)坚持以检察执法社会化密切人民群众关系。延伸检察工作触角,把检察工作向社区、农村延伸,积极发挥鮀浦检察室、下蓬检察室、河浦检察室这三个乡镇派驻检察室的作用,努力服务基层经济发展。进一步强化检察工作的宣传,让全社会更好地了解和熟悉检察工作,进一步密切与基层群众的联系,更多地关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情民意,如继续推行检察联络员制度,目前澄海区、金平区检察院已在各个镇街聘请检察联络员,检察工作空间进一步拓宽,同时探索在镇街综治信访维稳中心设立检察联络室、在社区设
立检察工作联络站、在重点行业协会设立检察联络点等形式,不断拓展检察工作触角。一是通过面对面接触群众,更直接地体察民意、关注民生、维护民事,为群众提供必要的法律知识、服务和帮助。二是通过进村入户,了解、排查、化解社会矛盾和邻里纠纷,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三是通过受理群众申诉和信访,维护司法公正、实现公平正义,提高执法的社会效果,促进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如我市检察机关专门成立综治维稳中心建设督导小组,挂钩督导金平区的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工作。督导组在市综治委的领导下,创新“三到位,一推动”机制,认真开展了一系列督导工作,目前金平区17个街道中心的硬件基本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并投入运行。全区街道综治信访维稳中心运行以来,共调处信访案件共105宗,成功调处的91宗,成功率86.6%,督导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总之,笔者认为,检察机关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应紧紧围绕国家法律监督职责,深入进行检察工作的创新,有效促进社会管理创新,推进幸福汕头建设。
第四篇:关于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农村体育的看法
关于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农村体育的看法
金嘉鑫 1443社体 2014408103 作为社体专业的学生,我们以后的发展方向或许就要指导农村体育。中国的城市与农村是两个相对独立发展的社区。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社区成员是一庞大的群体,他们占全国人口的80%,所以搞好农村社区的发展是我们治国安邦、发展经济的头等大事。社区是一个开放性的区域结构,人们的活动并不受社会地理范围的限制,社区的范围有大有小,而农村社区可以定义为是有一定社会功能的相对独立的、居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区域性社会。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地少人多是我国农村社区的一个重要特点。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和传统道德规范对农民的道德、价值观念和教育程度有一定的影响,对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农村人口密度低、流动较少,每一社区的人口聚居的规模小,但人际关系密切,血缘关系浓厚。现在我国推行城乡一体化,许多散户都实行拆迁,把他们聚集在一个小区,占了了他们的农田。长期从事繁重的体力活动,不存在肌力衰退的现象。现在许多农民没有了农田就只有想其他的谋生方式。
农村社区体育是农村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利于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和家庭生活质量,提高他们的精神文明水平和经济实力。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发挥行政部门和群众团体两方面作用。以农民为主要参与对象,以增强体质、丰富农村社会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目的。有序的开展的区域性、群众性体育活动。但也应看到,当前我国农村社区体育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广大的农民身体素质也不尽如人意。农民的身体形态、素质、机能等大部分指标城市人员。其实造成这些缘由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农民生活水平尚需提高以外,相当一部分农民甚至是农村领导干部观念落后。认为农民是体力劳动者,不需要锻炼。一些地方政府忽视农村社区体育工作,没有把体育作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摆到重要位置。也有些地方可能存在贪污腐败现象,使得农村社区的体育场地、器材十分匮乏。而有的地方有场地、有器材,却没有人组织、没有人管理。致使文化体育等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没有进入到农民的生活中去。
最近这几年,农村物质条件的好转使得许多农民都在往城市发展。他们都想在城里面买房子,所以许多到城市的农民把城市的体育活动带到了农村。由于各地农民的价值观念或兴趣爱好、社会习俗不同,对体育的需要也不尽相同。农民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兴趣爱好等“各取所需”,如:跳广场舞、打乒乓球、打篮球、打羽毛球等等。
相对于历史悠久、传统的地方,也有很多优秀的体育活动项目。如:新年的龙灯舞狮、正月十五的踩高跷、端午节的龙舟比赛、重阳节的登山活动,北方的农村社区还有赛马的习俗。各个民族也有各个民族自己的传统项目。各个地方的文化差异不同,进行的项目也就不同。同时通过制定和完善这些项目的竞赛规则,使其规范化、条理化、民族风格更加突出,使得我国农村社区体育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吸引更多的农民来参与。社区农民参与体育活动除了有时表现出有组织、有领导的群众行为以外,常常表现为一种非组织、非领导的自发行为。通常情况下,只要社区农民主观上热爱或希望参与体育活动,就可以通过人际间的情绪交流和感染而互相组成临时的运动队进行活动或比赛。在这种广泛参与基础上的自发参与,奠定了农村体育发展空间。除此之外,社区农民参与体育活动受到农忙季节的影响。在农忙季节,群众参与较少,相应的农村社区体育活动也较少。只有在农闲季节或节日,体育活动才更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群众参与比较广泛,农村不同年龄段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口比例明显低于城镇人口,且随年龄增长差异不断加大,呈起伏下降趋势。这一趋势与城镇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趋势有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有很多,农村社区特有的生活习惯和较低的体育参与意识是重要的原因。因此,政府需要积极号召、宣传、增加社会力量的介入。探索适合农民特点的体育活动方式,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加大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比重。作为社会体育指导专业的学生,我们以后在指导农村体育的时候应该有计划的进行体育科学素养和信息宣传、培训,提高农民的体育科学素养,使农村社区成为体育信息交流畅通、体育科学素养不断提高的现代化农村社会。以适应农民对精神产品的需求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丰富体育活动内容、合理正确地通过体育活动取得理想的锻炼效果。扩大社区之间、农村与外界之间体育文化交流以及整个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以后面对的将是文化素养相对地较低的人。所以我们要履行好我们的三个职能:
1、宣传职能
2、组织职能
3、协调职能。宣传职能是我们要科学的宣传体育活动的科普知识和体育锻炼得健身原理,帮助农民树立体育意识,增强农民体育科学素养,更新体育价值观念;应积极宣传现代文明社会中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项目和体育锻炼方法,使得农民正确合理的参与体育活动、体验体育所带来的乐趣和益处、鉴定他们的体育观念、纠正他们错误的体育锻炼方法。组织职能包括活动开展前的动员组织、后勤准备工作组织。开展活动时的活动组织、人员组织、场地组织。社区体育组织应起领头人、带头人、负责人的作用。使零散的农民体育活动加强规范性、组织性,为农民体育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协调职能只要是组织扮演好中间人的角色对于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贯彻和实施起到实际意义。有些时候,他们在体育锻炼得时候难免会发生矛盾得时候。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站出来协调好他们的关系。实际上,农信社区的体育工作开展的如何,很大一部分在于组织能否起到好的中介作用,能否打通各种通道使体育工作顺畅开展。
开展农村体育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经济水平。经济是发展体育的基础,也是制约农村社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提高了,才能提高农民对体育的需求。事实证明,我国的农民社会体育活动开展好的地区都会乡镇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提高。体育活动的特殊之一是必须在规范的场地中进行活动。因此场地条件便成为开展社区体育的重要前提。场地设施的兴建、添置、维修等都需要经费的投入。而国家政府对农村社区的经费投入有限,再加上体育场地不断的被侵蚀。这更使得农村舍社区体育难以稳定和持续发展。农村社区居民固有的生活方式和农村的地理环境也会为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地理位置较偏,空余时间由农业生产而定,造成农村社区体育的开展缺乏必要的环境条件和自主性。在当前,我们应当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农村经济,增加社区工作的投入。切实做好体育宣传工作、更新体育观念、增强健身意识、健全社区体育组织结构、加强管理力度、明确职能划分;鼓励民间性组织;开展集体性、趣味性、易行性、健美性和实用性的体育项目。
引导社区居民转变生活方式,合理安排时间和空间。使更多的农民群众参与到全民健身的行列中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社区体育社会化过程加快,社区团体和个人修建体育场所。设立健身辅导站等社会力量办体育、参与体育的局面已经在部分发达地区形成不错的气候。所以现在需要我们这样专业的学生来指导农村体育。我相信我们农村体育将会发展的更好、更快,让每一个生活在农村的人都能够体会到体育锻炼的乐趣,让他们身体健康。农民健身活动大多以一种闲暇消遣、娱乐的方式进行,而成为一定模式的民俗文化活动。这种娱乐取向,贯穿于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之中。体育融汇于乡土社会的宗教礼仪、生产劳动、欢度佳节、喜庆丰收之中,并同地域舞蹈、音乐相联系,使得农村体育更加和谐。
第五篇: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农村社会管理是整个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要高度重视农村社会管理在整个社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在新形势下,如何开创农村社会管理新局面,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我将结合中共江苏省委党校严翅君教授的讲课内容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健全基层党建,夯实农村社会管理的组织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关键在基层。基层党组织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所依靠的最基本、最直接、最关键的力量。当前,基层党建工作重点是抓基层、打基础,这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前提,是夯实农村社会管理的基础性工程。在工作中要强化社区成员的责任意识,激发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工作目标公开承诺制度,将社区成员工作目标和当月重点工作进行公开承诺,实行动态管理,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
二、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农村社会管理的力量保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工作面广、量大,扎实推进各项工作,领导的因素至关重要。只有不断加
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中的示范带头作用,紧紧把群众团结、凝聚起来,才能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在工作中,要注重对“两委”干部教育和培养,使每一位同志都能成为新时期党的政策宣传员、党建工作的组织员、民事纠纷的调解员、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员。
三、立足社区发展,为农村社会管理提供物质保障。
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建立在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的基础上,这是农村社会管理的物质保障。因此,立足当地实际情况,创新思路,让居民尽快富起来,让集体经济强起来,让居民家园美起来,让社会和谐起来,打牢村级社会管理的物质基础。
四、着力改善民生,寻找农村社会管理的着力点。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核心就是改善民生,赢得民心,促进社会和谐。在建设集体公益性事业时,要做到不损害群众一点利益。建立健全好农村医保和养老保险制度,使全村老人幸福地安度晚年。让全乡百姓不仅强烈地感受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而且感到党风正、民风淳、村风好的精神文明建设氛围。
五、强化监督机制,提升农村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健全村级组织规范化运行机制,不断提高村级组织的科学
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一是落实群众的知情权,不断提高村务公开效果,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的内容,规范公开的形式、时间和程序,重点是落实好财务和村务公开定期检查制度,做到村里的每一笔收入和支出全方位公开,真正做到事情让村民知晓、决策让村民参与、干部让村民监督。二是落实村民的决策权,不断规范村务决策机制。为确保群众对村级重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把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有效地融为一体,村“两委”对村级重大事务要经过党委提议、两委讨论、乡镇审查、村民表决、公开公示和具体实施六个步骤,杜绝暗箱操作,使村务决策更加科学、合理、民主。
六、建立长效机制,解决制约农村社会管理的难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结构多元化、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越来越频繁,农村面临的各种利益矛盾越来越复杂,如因征地、拆迁、宅基地及婚姻纠纷等引发的矛盾急增,各类信访频发,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所有这些,都使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的形势更复杂,承担的任务更繁重,面对的矛盾更尖锐,经受的挑战和考验在增多。化解农村社会管理中的这些矛盾和风险,关键是要完善基层群众工作制度,形成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信访接待和处理机制、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把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
七、搭建创新平台,激发农村社会管理的内在动力。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积极搭建各类服务平台,广泛开展各类主题教育,促进农村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与发展,激发村级社会管理的内在动力,构建新时期农村和谐社会的思想保障。利用社区活动场所开展各类主题教育和培训活动,不断丰富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北新集社区居委会
陈家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