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反腐倡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时间:2019-05-14 15:07: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提高反腐倡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提高反腐倡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第一篇:提高反腐倡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提高反腐倡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最近,全国各媒体网站都报道了“力拓”间谍案,据报道,自2002年以来,中方在铁矿石价格谈判中多居于被动,累计多支付7000亿人民币。行贿的“力拓”中国籍员工被国人指为汉奸,但受贿的人呢?商场即战场,商场上将谈判底线透露给对方,形同在战场上扔下武器,甚至是倒戈相向。贪腐行为趋小利而舍大家,给国家、社会造成的损失远远超过了行为人本人所得。日前,集团党委、纪委发起岗位廉洁从业征文活动,对于每位党员、干部来说,这是一次结合工作实际,洗礼精神、净化思想的好机会。下面谈几点个人感想:

一、要加强学习,加深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当公共利益与个人欲望,原则与人情对立起来的时候,何去何从,可能很难取舍。但是,如果充分认识到贪腐行为的危害性,这道选择题做起来也许就会容易些。在贪腐行为中,私人从公共目的中争夺资源,不但行贿者不得不额外支付贿赂费用,更带来更广泛的效率低下和人力、物力、财力浪费,这种浪费积少成多,无形消耗着社会资源。而职业腐败在社会各层面漫延,形成只认金钱的社会不良风气,扭曲价值观,侵蚀着社会良心。为小利而牺牲公共利益,使社会道德权威沦丧,公民丧失忠诚感,纵容冷漠的社会反常行为。在腐败的压力下,人们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工具性的,公民失去了同情、义务和诚挚的忠诚能力。只有真正认识到贪腐行为的恶劣性,及其对包括自身在内的社会大众利益的不良侵蚀,我们才会从心底里以贪腐为耻。

宋代王安石好书法,曾有人有求于他,赠送端砚一方,说是“呵气可以出水!”王安石回应:“纵得一担水,又能值几何?”回答如此坚决、豁达,在他的心中自有一架天平,而砝码不是金钱、物欲。党员、干部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有关反腐倡廉的文件规定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多学习、多思考,形成正确的认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我们要用正确的价值观给欲望减减枝,在诱惑面前止步。

二、要遵守从业规范,依法办事,养成良好的自律意识和行为习惯。改革开放三十年,国家的综合国力得到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但在利益调整机制和市场规则不健全的情况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

义乘虚而入,不正当竞争行为十分盛行。在纷繁复杂的形势面前,确有少数党员、干部经受不住考验,走上歧路。事实上,贪腐并不是手握重权的官员的专利,有职务便利的地方就难免出现诱惑,权力本身就具有腐蚀力。这当然有制度不健全的肇因,但更多情况下却是有规则得不到贯彻,有法律得不到执行。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从业者来说,首先要遵守从业规范。从业规范是各行各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历种种经验教训后形成的行业操作规程、职业道德、执业纪律等每个从业人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与标准。一般行业规范均会在廉洁纪律方面从行业特点出发作针对性的规定。另外,我国惩治贪腐的法律规定也相当完备。廉洁从业,必须做到严格遵守从业规范,依法办事,不存侥幸心理,认知和接受廉洁文化理念,将廉洁文化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廉洁自律和诚信守法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要增强职业荣誉感,形成长期的事业驱动力。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里,物欲的现实好像越来越蒙蔽了大家的眼睛。树立职业荣誉感,不断地搞高组织和个人的奋斗目标,从精神层面上提升自我职业价值,追求自己长期的事业驱动力,已经成了一个在职场中备受关注的话题。如果一个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有足够的荣誉感,他必定焕发出无比的工作热情。对待工作全力以赴,就会自觉地远离任何借口,远离一切有损于工作的行为。

作为集团管理工作人员,我们要勤于学习,多读书、多思考、勤钻研,提高创新能力,把注意力集中到做好本职工作,为集团的发展出好谋、划好策上来;作为新闻工作者,则要以单位为荣,以新闻职业为荣,严格按照新闻规律办事,爱惜新闻职业荣誉,在本职岗位上要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履行好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的职责。

最近几年,全国各地被查出贪腐的官员,级别越来越高,贪腐的数额也越来越惊人。不久前,前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友被查出贪污受贿,在司法界掀起轩然大波。司法的最后一道防线中揪出如此大虫,是前所未有的。反腐倡廉是全国、全党的重任,也是每位党员、干部的责任,我们要不断加深认识,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贯彻执行反腐倡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第二篇:增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辛鸣增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一、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明白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所在

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初,在我们党员干部中存在一种模糊的认识。认为科学发展观不就是在发展观前面加了“科学”两个字吗?如果加上这两个字就科学了,那么做其他任何事情加上“科学’’两个字,不也就都科学了吗?随着党的十七大的召开,这种观点在党员干部中间已经不再有市场,但一些疑虑和困惑还存在于一些同志心中。如果我们不能把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所在讲清楚,那么实践自觉性就是空话。所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要弄明白科学发展观为什么是科学的。

我认为,科学发展观在解决当代中国发展的价值指向、发展的模式选择、发展的战略取舍这三个方面进行了科学的创新,取得了科学的成果,赢得了科学的地位。

(一)关于发展的价值指向

发展的价值指向,说到底就是发展是为了什么。不管在哪个国家、哪个社会发展阶段,任何的发展都必须回答三个最基本的问题:发展是为了什么?发展是目的还是手段?发展能否成为一部分人占有另外一部分人利益的策略手段?这三个问题是关于发展最基础性的问题,但也是不容易回答好的问题,在实践中往往容易走偏。这些年,中国社会发展实践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就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偏差,或者换句话说,我们称之为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异化。

第一个异化,发展被变异为为发展而发展。自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以后,发展在我国的地位与日俱增。发展是主题、发展是主线、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笼罩在发展身上的这个光环越来越大,越来越耀眼。可就是在这一系列耀眼的光环中,发展被神话了,被推上神坛了。我们很多同志想当然地认为,在当代中国,发展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一切工作都要为发展让路。这个观念对不对呢?我们党这么多年来改革开放,不就是想让党员干部确立起尊重发展、支持发展、推动发展的观念和意识吗?现在大家开始有这样的意识了,怎么能质疑呢?

坚持发展、推动发展、尊重发展没有错,但要是走过了头,变异为为发展而发展,问题就出现了。这些年,高楼大厦越建越多,大工厂大马路越来越多,可是我们突然发现,我们的发展在满足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方面却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偏差。更有甚者,有些同志把为发展而发展又进一步变异成为GDP而发展,不管干什么,都只是追求GDP。学过经济学的同志都知道,所谓GDP只不过是在特定区域内、特别时间段内衡量经济活跃程度的一个指标。好比有一条马踣,给这条马路挖一条沟,创造一次GDP,再把这条沟给补上,又创造了一次GDP。在经济统计上确实是两次GDP的量,可是对于马路来说,还是这么一条马路,甚至给人民群众的使用还增加了很多的不便。

正因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变异成为GDP而发展,所以就会出现一些很值得我们反思的现象。2000年前,每当国家统计局公布我国上一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总量扩张的时候,老百姓总是很高兴。因为大家想,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加、发展速度的加快和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我们的生活不是可以过得更好吗? 2000年后,中国经济的发展增速从9%到10%、12%、13%,经济总量从8万亿到12万亿、16万亿、24万亿、30万亿元人民币,速度越来越快,总量越来越大。可是我们发现不少群众不仅沉默了,还产生了逆反情绪。因为一面是经济总量的快速膨胀,另一面是人民群众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看病难、上学难、住房贵,被称为社会群众的新“三座大山”。固然我们不赞同这样的说法,但无风不起浪啊。可面对这样的状况,很多的党员干部已经不去、也不愿意再进一步问一声:发展是为了什么?

第二个异化,发展被异化为为政绩而发展。领导干部追求政绩无可厚非,但是领导干部的政绩应该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通过创造真正为人民群众所认可、能经得起历史考验、实践检验的发展成果来取得。可是一些同志却本末倒置了。为了政绩,有些时候发展就会完全不考虑现实的可能性。国家搞城市发展规划,竟然有183个城市上报要建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国际化大都市应该有最起码的产业支撑、经济发展支撑,乃至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的配套。中国有几个城市能称得上国际化大城市?屈指可数。虽然我国目前有662个城市,但好多城市的政府所在地其实还是一个大镇或者是小县城,连这样的城市也要建成国际化大都市,可能吗?既然没可能,为什么又要做呢?当城市上水平上台阶时,领导干部头顶上这顶“帽子”也要水涨船高。为了政绩,有些时候发展就完全不考虑现实需要和发展质量。现在我们常说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这些工程都是一些党员干部在追求政绩的过程中出现的。为了政绩,有时候发展就完全不考虑有效性。

这些年来,经常听到有党员干部告诉群众,改革是要有成本的,发展是要支付代价的,大家要忍受成本、支付代价。可是现在有些发展,不仅没有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甚至是要以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为代价的。前几年广东的新宁矿难,坍塌的煤矿下埋了123条人命。煤矿主首先考虑的不是如何救人,而是先算账,一算账发现赚了不少钱,就想拿三亿来摆平这件事。这个煤矿没出现坍塌之前,我们能说它不是个好的项目吗?把地下的煤挖出来,国家有能源使用,地方政府有财税收入,煤老板有利润,矿工有工钱。可是当这一发展要以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为代价时,这样的发展又有什么意义?

正是基于对这些偏颇的发展理念的纠正,科学发展观旗帜鲜明地提出,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必须是为了人的发展,这样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以人为本,为人民发展,明确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之后,锦涛同志只要讲到发展,必讲发展以人为本:发展为人民发展。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发展离开了为人民发展这一目的,发展就没有意义,发展就会走到邪路上去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发展观是在邓小平“发展是硬道理”后面又加上一句话“为人民发展是硬道理中的硬道理”。

(二)关于发展的模式选择

发展的模式选择,就是发展是如何实现的。这些年来的发展在不少地方,不少方面是一种粗放式的发展,走的是一条叫作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 “三高一低”的路子。这种粗放式的“三高一低”的发展固然为中国经济增长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也种下了难以下咽的苦果。

高投入。这几年我国经济有个时髦的词,叫投资拉动型经济。只要一看经济不景气,就投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固然是最立竿见影、最直接,但不能常用、老用。常用老用的结果有两个。第一,把所有的钱都投到经济建设上去。这些年,固定资产的投资占GDP的比重逐年在攀升,2005年的时候达到55%,2007年达到63%,就是说我们上一刚刚挣的钱,下一年马上就得投入到经济建设上去,只要一不投,经济就要滑坡。第二,投资的效益在不断下降,钱越来越不经花了。同样数量的钱能办的事情越来越少了。

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越来越发现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哪个地方不投钱都会出大问题。2003年那场非典把北京人折腾得草木皆兵,可回过头看,如果当时社会公共卫生预防体系健全,非典在社区内就能得到比较好的遏制,可是我们没有把钱投到公共卫生预防体系上去。这就说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哪个方面不投入或投入少了,社会就会给我们报复。所以,以往那种高投入的模式不能持续下去了,再这样下去,就会入不敷出。

高消耗。发展经济肯定要消耗资源。目前,我国企业消耗是全球平均水平的3倍,是日本、德国的八九倍。美国的汽车又大又笨又重又耗油,但美国人不在乎,当然现在他们也在乎了。可就这么不在乎的国家,企业能源消耗不到我们的一半。有同志说,我们不要老跟这些发达国家比,他们的产业结构已经转型了,当然资源能源消耗低。可是,中国与印度产业结构相似,发展阶段相当,中国的能源消耗是印度的1.65倍还多,我们又该如何解释。有同志说,问题不大,我们可以利用国际市场、国际资源,只要有钱,我们可以采购全球资源。可是我们购买国际资源的结果是:在国际市场上,中国买什么什么贵,甚至有些产品中国才说要买,价格就开始上涨了。以铁矿石为例,中国大炼钢铁,需要消耗大量铁矿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作为大买家应该有定价权,我们却不是如此。从2003年到2007年这四年多的时间内,铁矿石价格涨了680%,我们只能被动接受。铁矿石尽管涨价,我们还能买得到,但有些东西是我们想买却买不到的。目前,中国石油对外依赖度突破52%了。工业化时期能源是生命,石油是血液。美国曾经说过,只要卡住马六甲海峡,就能遏制中国发展。

国家发改委2004年、2007年中国经济发展报告中,对我国2003年、2006年GDP与消耗的资源能源的状况作了分析。2003年中国创造的GDP占世界GDP不到4%,却消耗掉当时全球7.5%的石油、27%的煤、30%的钢材,40%的水泥等一系列资源。2006年中国创造的GDP刚刚达到全球GDP的5.5%,我们消耗了8.5%的石油、40%的钢铁、50%的水泥等。如果中国发展的资源消耗方式不变,要达到2020年占到全球GDP20%的理论目标时,就意味着我们要消耗掉全球石油储量的85%和几乎全球的全部其他矿产资源。那时,就是中国人想这么干,国际社会同意吗?所以,高消耗我们难以为继。

高污染。目前我国河流的污染率达到99.7%,除此以外还有土壤污染、大气污染。过去,说“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是用来形容一个人崇洋媚外,可是当今天我们再说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时候,科学家说这是有科学依据的。月光通过大气照到地球上,如果大气是透明干净的,那么光线直射下来,月亮的轮廓就很清晰;如果大气中有各种浑浊的颗粒,那么光线就会发生折射,所以我们看到的月亮周边出现毛边;如果大气颗粒达到一定密度后,我们看到的月亮甚至会有些变形。一句笑话成为现实的背后,是如今环境的严重污染。

有些同志说,发展经济怎么能不破坏环境?我们先发展后治理嘛!只要发展了,有了钱,再来治理就可以了。先发展后治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泰晤士河污染了,仅仅恢复生态就花了一百年。难道我们中国还要走别人的老路吗?有些时候,就算有了钱,进行治理,能不能达到效果,还是个很大的问题。北京奥运会那20多天的蓝天、白云,是靠什么换来的?先是汽车单双号限行,紧接着北京的大工厂停工,到最后奥运期间连小饭店都不让开门。连周边省份也是停工的停工,停业的停业。如果环境保护要以经济发展的停滞为代价,那么要环境干嘛?可是话又来了,如果经济增长一定要以环境付出代价,那么这样的经济增长有什么用?

面对这样的情况,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要创新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我们要走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兴工业化之路,我们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要搞循环经济,要建设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在发展模式方面给予了我们科学的解答,为我们指出了一条科学的发展之路。

(三)关于发展的战略取舍

发展是要有战略的,不同的战略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这些年来,有两大战略支撑中国社会的发展。

第一个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由于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财力、物力有限,不可能在短期内让13亿人都共同富裕,不可能让960万平方公里都同时发展,所以我们让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一条非均衡的发展道路。这一战略同样为中国社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同样也带来了三大问题:城乡巨大差距、区域巨大差距、社会群体巨大差距。这三大差距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的问题,更多的是社会政治问题。

城乡差距其中一个指标是人均可支配收入。一个社会中的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直接取决于他能挣多少钱。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开始搞“一五”建设,也就是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时候,当年城镇居民一年收入235块钱,农民73块钱,收入差距比例为3.22。这个差距是比较大。1978年,中国改革从农村改革开始,中国农民感受到了中央政策的威力,结果当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比例一下子就缩小到了2.37。1985年是我们中国农村改革的辉煌顶点,也恰好是城乡收入差距比例的历史最低点——1.72。从1985年之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又开始迅速拉大。到了1990年,基本上回到了1978年的水平。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为了农民增收,想了不少办法,粮食直补、减免农业税,能做的都做了。可是在巨大的非均衡发展的惯性趋势下,城乡收入差距还是被无情拉大了。到2007年的时候,城乡收入差距比例达到了3.33,而且拉大的态势还在继续。这些经济数据背后反映的是社会政治的深刻矛盾。

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要统筹区域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可以继续加快发展,但中部要崛起、西部要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要振兴,全国一盘棋;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注重公平正义,更加关注民生建设,解决社会群体之间的财富不合理差距。科学发展观,在发展战略方面指出的是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均衡发展战略。

第二个战略,发挥比较优势的战略。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我们可以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为世界打工,做世界工厂,赚世界的钱。这些年来的发展,不能说我们没有赚到世界的钱,接近2万亿的外汇储备不都是赚来的钱嘛?可是我们这点钱,赚得太辛苦了!

由于中国跟美国、欧洲的贸易顺差越来越大,美国开始叫嚣中国威胁论。可一位美国学者在研究中美两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后,认为以中国跟美国目前产业结构的差异,中国发展得越快,对美国越有好处。他以罗技鼠标为例。罗技鼠标,在中国苏州生产,目前每年生产2000万个,这2000万个鼠标又全部卖到美国去。一个罗技鼠标在美国市场上卖40美元,可是这40美元是怎么分布的?首先.生产罗技鼠标,使用罗技公司的品牌、专利,在中国加入WTO背景下,得保护知识产权,就要交专利使用费和品牌使用费,于是交了20%,就是8美元。其次,鼠标到达美国得有一个物流过程,经销商、批发商、零售商,哪个环节都要钱,就这样又交出37.5%-15美元给人家。那么剩下的就是中国的吗?应该是但实际上不是。这个鼠标与其叫中国制造,还不如叫中国组装。因为鼠标里面有一些元器件我们生产不了,还得再买另外一家美国公司的,于是又给别人35%-14美元。最后只剩下7.5%,也就是可怜的3美元是中国的。而这意味着中国苏州要从农民手里把这块土地给征上来,地方政府的利税、企业的利润、工人的工资以及水电等消耗,都在这3美元里。这个案例是美国学者提供的。美国学者对中国产品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所占的利润分配额已经高估了很多。实际上,有很多中国产品的利润根本连7.5%都到不了。前任科技部长徐冠华就曾经说过,中国目前是世界PC大国,全世界75%的计算机硬件是中国生产的。可是我们是PC大国,不是PC强国,主机、机箱、显示器等一整套生产下来,我们只得到50块钱加工费。

难道是比较优势战略错了吗?学过经济学的同志都知道,比较优势戏略是国际经济贸易里面最基本的原理。那么,为什么中国运用比较优势原理,参与国际竞争时得到的却是很可怜的收入呢?原因在于比较优势战略里用于交换的劳动的劳动价值必须处于同一个层面。但现代经济发展中,不同劳动的价值发生了像原子一样的裂变,劳动价值差异是天壤之别。

如果中国永远满足于这种低层次的为国际社会打工的角色,那么结果会是什么样?世界打工者这个地位,让中国在国际社会能得到什么?现在国家的地位已经不完全靠武力来决定了,更多的是由在国际产业结构中的分工地位决定。如果一个国家不能在国际产业发展中占领制高点,那么我们有可能越发展越可怜,越发展越将成为世界的最底层。出于解决就业的需要,中国固然不能完全放弃打工赚钱,但同时也要靠卖专利、卖品牌赚钱,因为只有专利、品牌才可能赚大钱。这就需要我们走出一条科技创新道路。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其战略意图就在这里。所以,科学发展现在实现发展再上新台阶方面实现了战略创新。

发展的价值指向,发展的模式选择,发展的战略取舍,科学发展观在这三个方面都给出了科学的回答。而这三方面归结起来,正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上所讲的,科学发展观解决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科学回答,使得科学发展观赢得了当之无愧的科学地位。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就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基础,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所在

党在十七大上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成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把重点放在实践上,也是希望能把科学发展观体现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实践中。

为什么科学发展观能有这么高的地位?为什么我们党要把它作为指导思想?很简单的一个理由就是现实社会的强烈需要。一个主义、一个思想要想成为社会现实运行阶段的指导方针,与其说是应该和优秀,不如说是其背后所具有的那种“不得不”的社会需要和社会压力。这种“不得不”的社会需要和社会压力是导致一种思想成为指导思想的很重要的基础。当今中国对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体现在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上。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到中国社会发展八个方面的阶段性特征。由于时间关系,我只从其中选择三个方面阐述为什么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方针的实践基础。

(一)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社会有了更高期待

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中国摆脱了贫困,跨越了温饱,进入了小康,甚至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老百姓已经彻底告别了吃不饱穿不暖的状况。对于这一成就,中国共产党是可以充分骄傲的。但客观的社会现实告诉我们,当我们还没有来得及为它高兴时,我们已经高兴不起来了。这些年来,社会上逐渐出现了一些让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有些地方的干群关系特别紧张。有的同志不理解,为什么一方面经济发展了,日子好过了,另一方面群众对我们的意见越来越大。其实这是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一种反映。

如果经济建设上去之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没有相应跟上去,没有相应地把人民群众精神温饱、政治温饱,精神小康、政治小康跟上去,那么已经解决的物质温饱会引发更多的麻烦和问题。大家千万不要小瞧这点。党的十七大报告里有“人民群众新期待”的说法,就是指人民群众已经从过去仅仅要求吃饱穿暖的物质温饱,开始提升到了要求政治、精神、文化的温饱和小康了。如果共产党人不能及时地跟进,不能有效地解决人民群众的期待,那么过去巨大的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就会成为未来社会不稳定的条件因素。所以,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社会便有更高期待,要求我们不得不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这不是我们的先知先行,而是实践逼迫我们不得不这样去做。

(二)发展存在严重隐患,各种代价开始显现

有人说,这些年来中国好像运气不好,挖煤老挖出人命不用说,就连喝牛奶都喝出人命来了。我说这不是运气问题,而是必然要发生的问题。正如我们刚才讲的,这些年那种片面、盲目、粗放的发展事实上是给我们种下了很大的苦果。那种发展,很多时候只看收益不计成本;只要眼前蝇头小利,不管未来巨大代价;有问题都硬着头皮扛,扛了几十年,欠下了数不清的账,留下了众多的后遗症。

为什么矿难频频?是因为安全关没过。过去,外国煤矿总羡慕中国挖煤成本低。我们很骄傲地说,这是中国国情,可是这个中国国情背后是没有安全投入。煤矿刚建成时,问题还没有暴露,过了十年八年了,设备自然老化,当然该出事了。这些都是前些年发展免费的午餐;第二句,欠债还钱。现在是该开始为过去一些不科学的发展来还债的时候了。我们要还的账很多,有安全账、资源账、环境账,甚至包括政策帐、制度账等等。

什么是政策账?咱们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过去我们总是津津乐道中国劳动力成本低,我们劳动力成本低体现在工人的工资低上。马克思告诉我们,工人的工资是包括生产和再生产的一切费用。我今天劳动所挣的钱,不仅要用于养活现在的我,还要用于将来不能劳动时的生病养老,以及下代的抚育培养。可是中国的工资里都没有包含这些。如果现在挣的工资不能支付以后生活所需要的一切费用,怎么办?只能由政府来承担。现在,中国还属于人口红利阶段,随着未来社会进入人口老化状况之后,政府背上的包袱不知道要有多重,而这些包袱都是现在本来该背的,或是过去本来该承担的,我们把这些包袱无限地推到了未来,但再往下推还能推吗?这些年来,对于东南沿海加工企业解决农民工就业,我们一直沾沾自喜。很多同志就一厢情愿地设计:农民工打工赚点钱,然后回到农村去花,根本不考虑农民工进城之后能不能融入城市。本以为农民工在城市里面待不下去,他们会回农村去。可是,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我们突然发现自己太自以为是了。这次金融危机让农民工找不到工作了,现在我们有2500万的农民工没工作可干。广东今年3月份前后只需要160万的农民工,涌入了700万;上海只需要60万农民工,涌入400万。为什么农民工找不到工作还不在家里呆着,要跑到城市里。一个农民工告诉我,在农村连个澡都洗不上,打电话手机都没信号,让他怎么待着。城里面尽管找不到工作,好歹比农村还是要好一些吧。

这些年来,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的提法不断在变化,从“快速发展”改为“又快又好”,再改为“又好又快”。有的同志对此不太理解,甚至认为是玩文字游戏。其实不然。这种变化其实反映的正是我们对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化。没有好,没有质量,没有效益,没有高水平,能是什么样的发展。没有全面发展,群众不买帐;没有协调发展,农村西部地区有意见;没有可持续发展,我们的下一辈靠什么过日子。但如果不把农村给建设得跟城市大体持平,如何能让农民工回去?如果不把西部、中部建设得跟东部大体协调,凭什么要他们建设完东部回到西部呆着。这一系列问题的暴露,使我们发现今天的中国已经要为过去不科学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不计成本的发展开始买单了。那么在还账的时期,我们不坚持科学发展行吗?

(三)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既有手段力不从心

现在经常有党员干部感慨,过去好多行之有效的办法不敢用、不管用、不能用了。过去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一声令下,有好多事情说一不二,这确实给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但这样的发展方式,我们还能继续用吗?

中国由封闭式的社会向开放透明的社会转变,导致转换是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络的出现。前段时间贵州瓮安、甘肃陇南等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刚开始官方媒体都没有报,但互联网络、手机短信已经铺天盖地,到最后我们很被动。信息的无障碍传播让目前中国社会政治运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他。过去发生了问题可以捂住,也真能捂住,而现在捂不住了,信息无障碍传播带来了今天中国的社会政治参与热度和能量显著提升。现在中国群众参与政治的欲望越来越高,政治参与的行为越来越多。信息无障碍传播带来的是组织功能和组织效应。前年的重庆钉子户事件,在网络上一度支持者的点击达到6千万。6千万的概念是什么?在政治学上,这是一个能改变世界的力量。关键是这6千万人遍布全球各个角落,平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万一突然走到一起的时候,我们真是防不甚防。

但中国共产党不能把互联网络拒之门外,也不可能把它拒之门外。既然这样,就应该主动地适应互联网络的出现,适应这种现代政治公开透明运行状况的出现,要善于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管理社会,推动发展。这种要求是过去所没有的,也是过去不熟悉和认为没有必要去做的事情,今天都必须成为我们必须要应对的事情。如果我们的政府官员不能及时应对网络上对他的质疑、批评以及要求,他就很难在这个位子上继续坐下去。所以,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我们中国社会呈现出与过去截然不同的发展环境。在这种发展环境下,过去适应、习惯的做法已经不管用了,我们不能用、不敢用了,必须采取新的、管用的、能用的适应现在的社会发展要求和趋势的做法,要以人为本,群众利益无小事。这是国内环境的变化。

国际环境也同样发生了重大变化。经过30年的历程,国际社会对中国对外开放的感觉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开放初期,国际社会特别希望我们开放。我们要什么,外国基本上给我们什么。尽管那个时候中国产品质量也很差,但我们卖什么,外国要什么。而现在中国的产品质量提高了,可是我们总被人家扣上倾销的帽子。很多同志仅仅把这归结为由于贸易量太大了,国际社会受不了,其实这背后是今天的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关系跟在改革开放前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关系已经有了重大的变化。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是一个相对与世界有点格格不入的或者至少游离于世界之外的国家。但朝鲜战争让美国人意识到,必须把中国拉到国际社会大家庭中,必须让中国感觉到资本主义的文明、现代社会的文明,否则他们的日子过不安稳。所以,当年中国对外开放,与其说中国面向国际社会开放,不如说国际社会希望中国融入世界。这些年,中国与国际社会交往,使我们越来越接受认同并把西方社会的行为模式当成理所当然的行为模式。问题是如果完全按照西方行为模式发展下去,我们将得到什么结果?第一,我们还没有与西方发达国家平起平坐;第二,西方发达国家绝对不允许中国跟他们平起平坐。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一发展快一些,他们马上就喊中国威胁论。因为在他们的定位中,中国可以融入国际社会,但中国只是国际社会的打工者,别指望平起平坐。

为什么科学发展观要求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要求建设创新型国家,一定要提高科技水平与核心竞争力。因为不这样做,我们在国际社会发展中会没有自己的位置。

我们要对中国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这一理论要认真地学习、领会、琢磨。因为中国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为什么科学发展观必须成为中国社会指导方针?因为当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大背景下又同时呈现出一系列阶段性特征。这就好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奠定了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一样,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奠定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只要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今天的中国必须或者说不得不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往前走,不得不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的指导方针;同样,只要明白了这一点,就会增强我们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坚定性。

三、清除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障碍,夯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保障

科学发展观从提出到现在,已经五年多时间了,但科学发展观在发展实践中究竟贯彻落实得怎么样?我们不能过于乐观。为什么这样一个好的思想,中央又如此强调,还会出现这种现象。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障碍何在?只有真正弄清楚制约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障碍所在,才能有的放矢,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到实处。

概括来说,有三个方面的障碍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思想障碍,不知实践科学发展观

人的思想看不见摸不着,但人的思想也是最从容、最顽强的。一种观念在头脑里面确立起来以后,要想把这种观念给改掉,还是很不容易的。二十多年来,过去的发展模式、发展观念,都已经成为党员干部理所当然的习惯和传统。什么叫习惯?习以为常,不自觉地遵守。什么叫传统?前辈、前任留下来的做法。不论习惯也好,传统也罢,都有强大的惯性。这种惯性的力量,不是一言一语就能消掉的。

有些同志不是不了解科学发展观,但总是不自觉地回到了原来那条老路上去。所以,我们首先要打破这个思想惯性。过去有一句话叫“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现在应该把这句话改成“新的不来,旧的不去”。如果不把科学发展观灌输到党员干部头脑中去,那么过去的思想惯性就不可能消失掉。正因为如此大家注意到,在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中央把学习两个字放在前面,而且特别强调学习阶段要深入、认真,就是希望通过学习把新的东西学进来,把旧的东西排出去。这个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但这个过程是我们必须要做的。

(二)本领恐慌,不会实践科学发展观

什么叫本领恐慌?有同志说,科学发展观很简单,只有几十个字: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方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但科学发展观真的就是这么几十个字吗?绝对不是。科学发展观意味着一种全新能力的培养和全新本领的要求。比如,我们否愿意做世界的打工阶层,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所以要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只是一字之改,但这一字背后却是路途迢迢。如果没有技术储备,没有素质的培养,哪来的创造?近年来,中央提出的各项指标中,只有“节能减排”指标很多地方不能完成。一个省长说,一调查才发现,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占到全省产业比重的三分之二强,如果全关停,那么省的经济就要崩溃,因此节能减排好是好,但实在是做不到,科学发展好是好,但真的是没有本事。不是省长的态度不坚决,关键是没有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本领。节能减排背后是技术的储备、资金的支撑。还比如,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共建共享,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群众利益无小事。可是很多地方干部一听“群众利益无小事”这句话就头疼。他们说,过去做工作只要开会贯彻就行了,现在要求跟群众面对面谈话、交流、沟通,我们不会啊!我们说的话,群众听不进去;群众说的话,我们听不明白,这样怎么和谐,怎么沟通啊?这就是本领恐慌,不会实践科学发展观。但不会实践科学发展观,可以学。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学习型的政党,只要认真学,总能学会。

(三)利益驱使,不愿意实践科学发展观

这是实践科学发展观中更值得关注、更应该给予高度警觉的障碍。说实话,过去的发展模式,在客观上让不少党员干部获得了很大的好处。过去的发展模式对于我们这些发展的推动者、参与者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描述四种经济模式。前两种模式说的恰好是我们过去的发展模式。第一种模式是“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这种模式成本很大,效益很低。因为花别人的钱,花多少都无所谓;办别人的事,办得好坏无所谓。过去的一些发展不就是这种模式?花国家的钱、花银行的钱、用国家的土地、资源,给老百姓修条江堤、修条公路,经常修成豆腐渣工程,因为反正这条路又不是我用,这条江堤又不是我用。第二种模式,“花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有一些党员干部也想把事情办好,因为他认为这是自己的政绩,但由于花的是别人的钱,所以花起钱来没谱。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所体现的发展方式,是另外两种方式。一种是 “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领导干部搞发展,不但要考核GDP增长了多少,还要考核为了GDP,消耗了多少资源、破坏了多少环境,花了多少钱,有没有留什么隐患、后遗症等等。如果这些都做到了,就是好样的。如果哪条没有做到,对不起,还是不合格。另一种方式,“花自己的钱,办别人的事”,党员干部要把政府机关、部门这些年来收的钱拿出来,投到民生建设、教育、医疗卫生建设等方面。这些钱本来可以花到改善自己的办公条件,增加自己的福利待遇上。但科学发展观要求拿出来给群众,这就有点难,很多人舍不得。所以,利益驱使让很多党员干部不愿意去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是不明白,不是不会,而是他很清楚,如果那样做了,过去的好日子就没有了,过去赚大钱的地方就没有了。利益的问题要靠利益去解决,固然我们党可以要求党员干部主动放弃过去那套不规范、不科学的利益获取模式,但是更重要一条,要努力形成实践科学发展观有利益的制度氛围与社会氛围。如果没有这条,只靠大家的觉悟去改,不是说不可能改,但比较漫长。我们一定要构建起一整套科学制度体系,比如科学发展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绿色GDP统计体系等等。如果能够实现,那么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当然这需要我们在进一步的学习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不断实践。

第三篇:切实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切实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

自觉性和坚定性

近日,观看《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心中感慨万分,一个世界超级大国,一个经济军事强国,一个具有伟大辉煌历史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夜之间大厦倾倒,多少人的梦想先土崩瓦解,让我们不得不为之叹息,同时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

苏联为什么灭亡,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在《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中将其总结为几个方面,如多党制的建立,私有化的实行,公开化的推行等,当时的苏联负责人戈尔巴乔夫领着一群刽子手,将一个伟大的国家以各种理由放到手术台,一刀一刀的肢解,将国家一步一步的引入混乱和衰退。我们从中能有什么启发和借鉴呢?我觉得,就是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的同时,必须坚持一个原则,坚持一个方向,这个原则和方向是须臾不可偏离的,就像茫茫大海中的一艘巨轮,一旦偏离方向,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背离原来的航线,甚至触礁,这是底线。那什么是底线呢?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讲话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不是朝令夕改的,是需要长期坚持和根据实践不断完善的,制度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经过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不断完善积累起来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建立在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上,需要我们长期坚持,倍加珍惜的。

从根本制度层面来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是我国的政体,它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确定了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的途径和方式,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构,人民通过选举自己信任的代表参与国家管理,实现当家作主的权利,与我国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决定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作为基本政治层面的制度,规定着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的基本原则。基本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指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根据“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各项建设事业和人民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讨论,并实行民主监督。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善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改进和支持政府的工作,实现重大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实践证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符合历史的发展,又符合现实情况,有很大的优越性。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主要体实现形式是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城市社区建设。在自治的内容上,群众自治的事务涉及群众方方面面的切身利益,人民群众能够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能够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能够保护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在行使民主权利的方 式上,人民群众在自己生活的社区内,通过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直接参与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管理,使得民主参与具有直接性和有效性。基层群众自治的这一特点和优势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增强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基本经济制度主要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依据是: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是多层次、不平衡的,要求有多种所有制经济与之相适应;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服务。

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作为具体层面的制度,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就是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保证了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提供了法律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应该从这么两个角度来分析:第一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第二是“特色”的优越性。第一: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于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实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现了人民民主专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第二:社会主义制度之下,我们是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保证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使人们的劳动合法权益得到保证,调动了人民群众和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第三,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和解决一些突发性的事件。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能够提高物资的调配效率。国家能够有能力进行各地的物资调配,避免不必要的内部壁垒。例如抗震救灾、进行物价宏观调控等。第四,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从特色角度讲: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灵活性,突破原有的理论框框,有利于调动国家活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既能吸收原有的制度的优点,又能借鉴西方的长处,在必要的时候能够进行必要的变革和完善,为改革发展提够了足够的空间。

总之,只要我们不断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就能为中国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保障,就能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

第四篇:如何提高学生自觉性

如何提高中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1、帮助孩子设定一个目标,并为他制定一个学习计划。目标要切实可行,既不能高不可攀,也不要毫无吸引力。学习计划要和孩子一起制定,得到孩子的认同才会更容易执行。督促孩子执行学习计划,每一天都不放松。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及时发现孩子的进步,给予表扬,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孩子遇到困难时,鼓励他,去战胜困难,必要时给予孩子适当帮助。

2、必要的课前预习: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课程知识,课前的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课前预习的基本要求是: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思考内容重点,发现学习难点,做好听讲的准备。

3、听好45分钟的课:在学习过程中,会不会听讲是最重要的。孩子有了预习的基础,在心理上就会有一种想听听听教师怎么讲、跟自己的理解一样不一样的愿望。教师讲课,比孩子知道的深入。要告诉孩子上课跟着教师的教学走,眼睛看、耳朵听、心里想,需要做练习时马上动手。要明确地记住重点和难点,基础知识、定义、定理要进行强制记忆,要掌握例题的解答步骤、方法。如遇卡壳的地方,要反复思考弄懂。

孩子不认真听讲,一般会有三个原因,应针对其原因去解决。

一是根本听不懂。有的是前边学的基础太差,跟不上进度;有的是预习不认真。前一种情况应该给孩子补课并加强预习;后一种情况主要是加强预习。

二是自制力差,易受内部、外部干扰而走神。这主要是意志力问题,应在锻炼孩子的意志力、提高自控能力上下功夫。

三是缺乏学习兴趣。孩子感兴趣的课程就专心听讲,不感兴趣的课程往往不专心。如果是这方面原因,应跟任课教师多联系,请老师在课堂上给孩子表现并得到肯定性评价的机会。还可以告诉孩子,在课堂上即使老师没有叫你回答问题或让别人上黑板演练,自己应心里试答老师的问题或在本子上演练,老师评价其他同学的回答或演练情况时,自己评价自己做得如何,肯定自己的优点,找到不足,进行自我激励。可以利用“融会贯通”学习软件里的学习计划、限定时间的学习来减缓孩子的学习压力,并通过著名的老师教学来提高孩子学习兴趣。

4、提高作业质量:做作业的要求是,看清题,抄准题,理清思路,一次做对,认真检查。有的孩子只顾快点完成作业,题目没看清楚,有时抄错题,不是先想好了再动笔,而是写一步想一步。这样,作业质量肯定不会好。家长应教育孩子,做作业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技能的过程,必须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做作业时要在旁边预备草稿本或草稿纸,有的作业步骤需要先打草稿准确了再抄在作业本上。作业本上尽量减少或没有涂改的痕迹。作业要自己检查,不能依赖家长,家长也不要越俎代庖。老师要求家长检查、签字,家长在检查作业后,发现错误,不宜直接告诉孩子哪儿错了,而应让孩子自己复查。比如说:“这两题有一题错了,你自己查出来。”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如果哪儿错了就告诉他,甚至帮孩子改错,容易使孩子形成依赖心理。

5、及时纠正错题:孩子做错题是经常发生的事,从纠正错误入手也是辅导孩子的好方式。给孩子一个专用的本子。和孩子一起给它取个名字,“错题大家庭”、“拦路虎乐园”都是不错的选题。孩子每次作业或考试出现错误,就让孩子在专用的本子上将题目抄下。然后按正确的方法重做一遍。之后分析错误原因,是不会审题,还是粗心大意;是没有掌握这部分内容,还是不会正确分析。用红笔将错误的内容标出。过一段时间,与孩子一起整理错题,将错误的类型汇总,看一看哪部分错的最多,哪种错误原因最为常见。这样你对孩子的学习状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你就可以有的放矢地辅导孩子了。

6、做读书笔记和摘要:读书时笔记和摘要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①记下书名、作者;②采摘生字、新词及佳句;③记录主要人物和主要内容;④在书上批注;⑤列提纲;⑥写读后

感。

教孩子做读书笔记和摘要是你辅导孩子学习的一个好方法。给孩子一个喜爱的笔记本。要求孩

子每看完一篇自己喜爱的文章或感兴趣的消息,就写出读书笔记或摘要。读书笔记和摘要要讲

出文章的主要观点或自己认为最精彩的部分,也可以将其中的好句子和段落摘抄下来。开始时

父母与孩子一起,共同阅读一篇文章,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逐渐就可以让孩子独立完成。对

孩子的阅读内容,不必限制太死。让孩子凭他的兴趣自己选择,父母可以进行推荐。只要孩子

坚持下去,你会发现孩子的资料积累、阅读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都会有明显的进步,而

且孩子还学会了自己学习,你就可以事半功倍地辅导孩子学习了。

7、学会使用工具书

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说,工匠做

事如果想做得又多又好,就一定要在做事之前将他的工具磨得十分猁。在学习中,字典、扁这

些工具书,就是学生的“利器”。使用工具书的能力对于小学和初中生来说,最主要的是学会查

字典。要有运用部首、音序等查字法迅速、准确地从字典中查出生字词的能力,还要有联系上

下文语言环境选择恰当的义项解释词语的能力。要具备这样能力,就必须要求学生勤查字典,并进而养成习惯。

8、掌握阅读步骤和方法 :

①学会阅读的一般步骤:当学生掌握一定量汉字时,可以逐步培养他们掌握阅读的一般步

骤:初读,了解全文大意,划出生字、新词;运用工具书并采用联系上下文语言环境的方法认

字、释词、疏通文意,用铅笔标出自然段的数码,分析题目,了解题止民内容的关系。再读,带着文章“写的什么”和“怎样写的”两个问题熟读,读后分段写出段意,然后把几段的意思联系

起来,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精读。抓住重点段落和重点词语细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熟读,按课后“作业与练习”的要求,进行写和

练,达到读好一篇文章的目的。

②学会读懂不同类型文章的方法。

语文课本主要运用写人、记事、状物、绘景、抒情等方法,也有诸如童话、寓言、故事、小说等文体的课文。文章不同,作者的思路各异,表达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指导学生学习必须

依各类文章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学法。比如,阅读写人的课文,先要弄清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接着抓住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重点词句熟读精思,通过分析概括,理解和掌握作者是怎样抓

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的。再如,阅读记事文,先弄清时、地、人、事,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其次弄清事情详细经过和活动的重要场面,体会作者

遗词造句的匠心;再次,总结“表现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让学生一步一步掌握

不同类型课文的读书方法,就能收到“读懂一篇,能看多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

9.具备多种思维方法

与其交给孩子一交给学生思维方法,发展思维能力,是进行方法指导的一项重要内容。交

给学生思维方法除了让他们学会将所学知识进行分类、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一些逻辑思

维的基本方法外,还应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辩证思维等思维方法的培养,使孩子的思维

能够灵活运转。

为了孩子的学习,您也许曾经头痛过、孩子也努力过,但成绩原地踏步的状态让您和孩子

几乎失去了信心,但是我们请您记住:“发现者教育”决不会让您和孩子失望。只要我们共同努

力,就一定会有回报。我们有信心帮您孩子快速提高成绩,减轻您和孩子的负担和压力,让孩

子用优异的成绩证明给您看,您孩子是聪明的、是最棒的。

初中阶段这三年是孩子一生很重要的受教育阶段,很多家长心情急切,望子成龙。但更多的是从众学习,没有做好整个中期间的习惯和能力培养规划,错过习惯和能力培养的最值时间,等发现问题的时候已经很难改正。初中学习习惯与能力的养,个人认为初一以学习习惯培养为主,初二以培养思维能力为主,初三以培养自学能力为主

初一 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好以下五个环节

听讲、笔记、作业、改错、总结

这五个环节与我们的成绩息息相关,非常重要。

和成绩的关系度:听讲与笔记,约40%,作业约10%,改错约20%,总结约30%

具体做法:

听讲、笔记,时间分配:80%时间听讲,20%时间记笔记。

听讲听什么:老师对一个题目的思路突破分析,一个题目或者一类题目的总结,自己有疑问的地方

笔记记什么:

(1)基础的定义、定理、性质(一定要理解记忆)

(2)自己课上的灵感

(3)自己有疑问的地方

(4)老师的归纳与总结

作业:认真完成作业是对课堂知识的落实,很重要

改错:对自己没掌握的知识的及时弥补与修正,总结:总结的时间不需要太长时间,但是对能力提升很重要。把自己的知识体系归纳总结,编织成网

1、按时完成老师部署的各种作业

这个要在每天及时将作业完成,效率很重要!不能一边做一边玩,要高效率学习高效率的玩!初中学业任务加重,效率很要。

2、做题书写整洁、清晰

开始要重点要求步骤,对题目解答交待清楚通过步骤反应思维过程,不能出现跳步现象。在步骤清楚时再要求板书整齐(其男孩板书可能会马虎些)初中对步骤要求很严格,孩子们不知道哪些该写哪些不该写,要么写很多,要么跳步。到初中意识到问题时,很难停下来去改正。

初二思维能力培养

一、做好四会

会听、会做、会讲、会变

会听:会听老师讲课的关键点,听讲效率高

会做:把会的就成对的,准确、规范的进行书写表达自己的思路

会讲:把自己会的东西讲解出来,能力达到一个新的层次

会变:题目的形式发生变化,能发现本质,准确解答

具体做法:

1、家长装傻让孩子把题目讲给你听

有时候家长要傻点,题目的解答你看懂装没看懂或根本不看就说你看不懂,让孩子把过程讲给你听,把你讲明白,过程还傻提些问题。

既提高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让他(她)对题目理解更深一层!(题目解答能看懂和能讲清楚的理解程度是不一样还有就是让孩子有成就感,爸爸妈妈都不明白的题,是我讲给他们讲明白的。听懂不意味着会做,会做不一定能做对。讲会加深进一步对题目的理解,对能力提高大有好处。

2、让他(她)学会总结,做读书笔记交流体会

学会一个章节或一册,让他(她)给你总结下知识,开始你可以帮助他(她),让他(她)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最重要。

有些时候放松下,让他(她)读些名著、读者或青年文摘、励志类书,有感想时让他(她)做好笔记,你也可以和他(她一起看,交流些对人物的感受和心得体会

会总结和归纳,才能让学习更高效,才能做到举一反三一。

二、改进学习的思路,做好三多

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

一题多解,打开思路,找到巧法

多题一解,归纳总结,找到通法

一题多变,形式多变,找到模型

初三自学能力培养

初三在延续思维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同,让孩子逐渐养成自学习惯,自己学会整理和查找资料

开始你可以操作让他(她)看,逐渐让他(她)自己整理你给予指导,到最后让他(她)自己整理。

比如:老师经常会要求整理作家的生平事迹,开始我上网帮助她,后来就是她自己查自己整理。

开班会的资料也是自己查自己整理,其中有些图象是她自己用相机拍完电脑上我教她图象处理

另外孩子喜欢玩魔方,就让她自己上网查资料整理相关资料,现在已经会玩五阶魔方了。(各种三阶魔方都是她自己查资料会的,玩魔方有助于培养孩子空间想象与动手能力)高中需要很好的自学能力,有意识做这方面培养,才能慢慢放手。

第五篇: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尊敬的党组织: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回应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期待,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部署,发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员令,这必将极大地激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改革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攻坚克难。

35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人民期待是动力。在我们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社会的主人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是历史创造者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实践主体。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政党,党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35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丰硕成果,对深化改革、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寄予厚望。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考验,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发展是为了人民”这一根本目的,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把亿万人民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形成了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合力,才能使人民的切身利益同改革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改革得到人民的广泛认同、拥护和支持,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

全面深化改革,改善民生是目的。民生问题,历来是一个国家、政党治国理政的基本问题,是人类发展进步过程中的核心话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出发点和立足点都是为了改善民生。民生是国之根本,只有民生得以发展,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改革能否赢得人民的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改革能否使人民生活状态得到明显的改善,能否使人民切身利益得到明显增进。在深化改革中,我们必须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全面深化改革,党的领导是保证。35年前,正是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实践勇气,带领全国人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造就了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已经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刻,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越繁重,我们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始终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正确对待利益格局调整,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保证政令畅通,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通过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汇报人:xiexiebang

下载提高反腐倡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word格式文档
下载提高反腐倡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