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有感范文合集

时间:2021-02-17 17:00: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习《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习《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有感》。

第一篇:学习《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有感

【篇一】

7月16日出版的第14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文章强调,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崇高政治理想、高尚政治追求、纯洁政治品质、严明政治纪律。如果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上的先进性丧失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无从谈起。这就是我们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的道理所在。

列宁在领导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过程中,确立了党的团结统一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铁的纪律、党内民主和党内监督、自我批评和纠正错误、正确开展党内斗争等党的政治建设基本原则。把这些宝贵的原则同各国共产党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进行党的政治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史上的一条最根本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曾总结历史经验指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严肃认真开展党内政治生活。党的政治建设是一个永恒课题。深入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根本性建设,一是要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二是加强党的政治领导,充分发挥政治优势。三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涵养政治生态。提四是升政治素质,提高政治能力。

【篇二】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注重从政治上建设党。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鲜明地亮出了政治旗帜,开始了党的政治建设。从三湾改编、古田会议,到延安时期毛泽东首次强调“党的建设必须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我们党的一大优良传统。

我们要坚定崇高政治理想,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革命理想高于天,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先辈为了革命理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坚贞不渝,“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不畏难,不怕死,不爱钱,为主义而牺牲”,坚持“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政治方向。在敌强我弱、艰难困苦的井冈山斗争时期,“坚决地和敌人作斗争,创造罗霄山脉中段政权,反对逃跑主义”,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闯出了一条中国革命的成功之路。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在军事和组织上进行了调整,初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不断加强政治领导。三湾改编提出“支部建在连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奠定了政治建军的基础。古田会议明确规定了“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的性质,明确必须使共产党成为军队中的坚强领导和团结核心,提出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毛泽东在七大预备会上强调“向中央基准看齐,向大会基准看齐”。

严明政治纪律。党的二大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强调:“自中央机关以至小团体的基本组织要有严密系统才免得乌合的状态;

要有集权精神与铁似的纪律”;

井冈山斗争时期开始逐渐形成“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强调政治纪律;

党的五大第一次明确指出“党内纪律非常重要,但宜重视政治纪律”;

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特别强调:“政治原则的一致,是团结的基本条件”,“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没有纪律,党就无法率领群众与军队进行胜利的斗争”,并提出“四个服从”。

致力高尚政治追求,夯实政治根基。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

【篇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是深入推进主题教育,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行动指南。各级党委(党组)要充分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围绕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组织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发扬自我革命精神,常怀忧党之心、为党之责、强党之志,积极主动投身到这次主题教育中来。

要切实把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从严管党治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经常性教育和集中性教育相结合、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加强党内监督、接受人民监督等好经验好做法,运用到主题教育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等四项重点措施中去。要坚持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真正把主题教育成效体现到党员干部增强党性、提高能力、改进作风、推动工作上来,体现到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具体实践中去。

要坚持问题导向,把“改”字贯穿主题教育全过程,以真刀真枪解决问题的实效来衡量主题教育的效果。既要注重解决党员、干部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初心变没变、使命记得牢不牢的问题,又要注重解决领导班子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自觉性坚定性方面的问题;

既要注重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难点问题,破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难题,又要注重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群众真正感受到主题教育带来的变化。哪些问题最急需解决,问题解决得好不好,要多听取群众意见,由群众来评价、由实践来检验。要切实防止关起门来搞教育、搞自我革命,不让群众参与、不接受群众监督。

党员领导干部既要当好主题教育的组织者,切实履行抓好抓实主题教育的领导责任;

又要当好主题教育的参与者,带头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带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带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头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带头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在抓实抓细抓自身中起好带头示范作用。

【篇四】

为搞好政治建设这个党的根本性建设,中共中央于今年1月份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深刻总结了新时代管党治党实践经验的重要成果,进一步完善了党内法规体系,为加强新形势下的党的建设特别是政治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9年1月13日起施行《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条例共有九章39条,以党内基本法规的形式,对党领导政法工作作出规定,把党长期以来领导政法工作的成功经验转化为制度成果,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有机统一的重要举措。

《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是给中央纪委和各级纪检机关定制度、立规矩,体现了党对纪律检查工作统一领导,是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监督体系的重要举措,是深化党的纪律检查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

《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对什么是请示报告、谁向谁请示报告、请示报告什么、怎么请示报告等基本问题作出明确规定,为开展请示报告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有利于推动请示报告工作全面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条例》效力等级高、约束性强,是新时代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又一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器。

一系列的党内法规连续制定出台,可以看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依法依规治党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统筹谋划和部署,全方位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既进一步凸显了法规制度在党的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也为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因此,我们党员领导干部必须重视对党内法规的学习理解,要通晓法规、熟知法规,做法规的自觉践行者。一些党员干部犯下错误,被依法惩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法、知法、守法不够。一些人平时不注重学习法规,有的对法规似有所知,还有一些人虽然懂得法规,但不能正视法规的严肃性,甚至认为法规是一回事,执行又是一回事,抱着侥幸心理“闯红灯”。党员领导干部学好党内法规,不仅仅是履行职责、抓好本级党组织建设的需要,也是加强党性修养、增强法纪意识、做到严于自律的需要。人们常常论及人身安全,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这不只是自然生命的安全,更有政治生命的安全。而要保证政治生命安全,就要知法规、守法规、有敬畏。用法规管住自己,严守做人底线,坚持不越“红线”,绝不碰触“高压线”。

加强党内法规的学习贯彻落实,重点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要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统筹推进党的各项建设,切实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不断提高管党治党的制度化水平,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二要加强党内法规制度的学习,全面提高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和各项建设的自觉性、坚定性。要认真组织好党内法规制度的学习,党员领导干部要先学一步、学深一步,发挥好表率作用。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

要坚持学以致用,用党内法规规范言行、指导工作,做到依规办事、依规用权、依规行政。要加大督促检查力度,不断把学习贯彻引向深入。

三要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到实处。坚定不移履行“两个责任”,抓好思想政治建设,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推进干部作风转变。要切实加强党的领导,持续推进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建设,切实把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篇五】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新形势下,中央和国家机关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机关党员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和落实者,必须拥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更要有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党和国家事业的政治担当,坚持把党的信仰、政治要求自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是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一文中指出,“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

如果党员干部在政治方向上出现偏离,就不可避免地走错路、南辕北辙,在根本性问题上犯颠覆性错误。因此,党员干部对政治方向必须要有十分清醒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唯一执政党,要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坚决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全身心的投入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是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共产主义信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纲领和基本要求,坚定不移的跟党走。

二是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先决条件,是自觉践行党的宗旨的基本前提,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政治基础,是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对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就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坚持党和人民群众的立场,自觉践行党的宗旨。要在任何时期都要保持政治敏感性,特别是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旗帜鲜明,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偏离,要敢于与各种腐朽思想、不法行为和敌对势力作斗争,坚决捍卫党和人民的利益,真正做到在党言党、在党为党、在党兴党。要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中央作出的任何决定,做到令行禁止,坚决杜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三是始终坚持恪守党的纪律规矩。铁的纪律是党员干部担当使命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在于培养造就一支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对党的纪律规矩,党员干部严格遵守、坚决执行是共产党员最起码的政治操守。党员干部要严格执行《党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制度,不断强化纪律规矩意识,带头遵守好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坚定不移地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始终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

第二篇: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先进性

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今天,我们进行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内容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党的政治建设这个重大命题,强调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我们以这个题目进行集体学习,目的是深化对党的政治建设的认识,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党的十九大提出党的政治建设这个重大命题,是有很深的考虑的。任何政党都有政治属性,都有自己的政治使命、政治目标、政治追求。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崇高政治理想、高尚政治追求、纯洁政治品质、严明政治纪律。如果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上的先进性丧失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无从谈起。这就是我们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的道理所在。

我们党有8900多万名党员和45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属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能指望泛泛抓一抓或者集中火力打几个战役就能彻底解决问题。党的政治建设是一个永恒课题,来不得半点松懈。我们党历来注重从政治上建设党。从古田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提出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到1945年党的七大提出“首先着重在思想上、政治上进行建设,同时也在组织上进行建设”;从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提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到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强调“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都表明注重从政治上建设党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党内存在的很多问题都同政治问题相关联,都是因为党的政治建设没有抓紧、没有抓实。“治其本,朝令而夕从;救其末,百世不改也。”不从政治上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就会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正因为如此,我反复强调,“全面从严治党首先要从政治上看”,“政治问题要从政治上来解决”。我们把党的政治建设摆上突出位置,在坚定政治信仰、增强“四个意识”、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加强和规范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正风肃纪、反腐惩恶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党的政治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不抓党的政治建设或背离党的政治建设指引的方向,党的其他建设就难以取得预期成效。

必须清醒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政治建设取得了很多成绩,但党内存在的政治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些同志忽视政治、淡化政治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有的“四个意识”不强,有的将党的领导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有的对错误言行缺乏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和斗争精神,有的依然我行我素、无视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有的仍然奉行潜规则、把商品交换原则运用到党内,等等。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任重道远,必须常抓不懈。

关于党的政治建设,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具体部署,我在不同场合也都提过要求,要全面抓好落实。这里,我再强调几点。

第一,把准政治方向。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红军过草地的时候,伙夫同志一起床,不问今天有没有米煮饭,却先问向南走还是向北走。这说明在红军队伍里,即便是一名炊事员,也懂得方向问题比吃什么更重要。如果在方向问题上出现偏离,就会犯颠覆性错误。对此,我们必须有十分清醒的认识。

我们所要坚守的政治方向,就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就是要发挥政治指南针作用,引导全党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廓清思想迷雾,澄清模糊认识,排除各种干扰,把全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来;就是要推动全党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贯彻到谋划重大战略、制定重大政策、部署重大任务、推进重大工作的实践中去,经常对表对标,及时校准偏差,坚决纠正偏离和违背党的政治方向的行为,确保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发展;就是要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守正确政治方向的坚强战斗堡垒,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不移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对在政治方向上有问题的人,必须严肃批评教育,问题严重的要依照党纪进行处理。

第二,坚持党的政治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没有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历史和人民把我们党推到了这样的位置,我们就要以坚强有力的政治领导承担起应该承担的政治责任。

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艰苦努力,全党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意识是明显增强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一到具体工作中,有的地方和单位就落虚落空了。要建立健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切实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最重要的是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要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要引导全党增强“四个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中央一锤定音、定于一尊的权威。高级干部特别是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要身体力行,在履职尽责过程中自觉在大局下行动,为全党做好表率。

第三,夯实政治根基。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最可靠的力量源泉。当年,“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为我们党依靠人民赢得革命胜利凝聚了强大力量。今天,我们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就是为了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要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坚决反对“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群众对我们拥护不拥护、支持不支持、满意不满意,不仅要看我们是怎么说的,更要看我们是怎么做的。实干方能兴邦、实干方能强国、实干方能富民。一切不思进取、庸政怠政、明哲保身、得过且过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同人民群众期盼、同新时代新要求格格不入的。要教育和激励广大党员、干部锐意进取、奋发有为,把精力和心思用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上,用在破难题、克难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对敢抓敢管、真抓实干、勇于担当的干部组织上要为他们加油鼓劲、撑腰壮胆,对尸位素餐、光说不练、热衷于对实干者评头论足甚至诬告陷害的人要严肃批评、严格问责,在全党形成以担当作为为荣、以消极无为为耻的浓厚氛围。

第四,涵养政治生态。政治生态好,党内就会正气充盈;政治生态不好,党内就会邪气横生。党的十八大之前一个时期,一些地方和单位政治生态严重恶化,涣散了人心、带坏了社会风气,极大损害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政治生态有了明显好转,这一点大家都能亲身感受到。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党内政治生活随意化、形式化、平淡化、庸俗化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这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基础性、经常性工作,浚其源、涵其林,养正气、固根本,锲而不舍、久久为功。选人用人是风向标,直接影响着政治生态走向。要把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作为重要着力点,突出政治标准。要贯彻落实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让党员、干部在党内政治生活中经常接受政治体检,打扫政治灰尘,净化政治灵魂,增强政治免疫力。党内政治文化“日用而不觉”,潜移默化影响着党内政治生态。要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让党所倡导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优良传统深入党员、干部思想和心灵。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和践行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以良好政治文化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中,我们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把及时制定、修订党内法规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抓手。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党的政治建设这个重大命题。上图为党的十九大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和党的十八大后制定、修订的部分党内法规。

刘新武/摄

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举行,即“古田会议”。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解决了党和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左下图是1944年1月刊印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资料照片)。右下图是古田会议决议手抄件(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第五,防范政治风险。“于安思危,于治忧乱。”我们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战胜风险挑战中壮大,始终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多次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就是要告诫全党时刻牢记“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新形势下,我国面临复杂多变的发展和安全环境,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控制也有可能演变为政治风险。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增强风险意识,提高防范政治风险能力。

要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对容易诱发政治问题特别是重大突发事件的敏感因素、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到眼睛亮、见事早、行动快,及时消除各种政治隐患。要高度重视并及时阻断不同领域风险的转化通道,避免各领域风险产生交叉感染,防止非公共性风险扩大为公共性风险、非政治性风险蔓延为政治风险。要增强斗争精神,敢于亮剑、敢于斗争,坚决防止和克服嗅不出敌情、分不清是非、辨不明方向的政治麻痹症。

第六,永葆政治本色。最近查处的腐败案件,有相当一部分发生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甚至延续到党的十九大之后。尽管党中央三令五申,一些干部仍然不收手、不收敛,心存侥幸、顶风作案。这表明,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巩固压倒性态势、夺取压倒性胜利的决心必须坚如磐石。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以永远在路上的坚定和执着,坚决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使我们党永不变质、永不变色。

要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坚决防止党内形成利益集团,坚决防范各种利益集团“围猎”和绑架领导干部。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做廉洁自律、廉洁用权、廉洁齐家的模范。要织密监督的“天网”,扎紧制度的篱笆,发挥巡视利剑作用,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清正干部、清廉政府、清明政治就在身边、就在眼前。

第七,提高政治能力。党的政治建设落实到干部队伍建设上,就要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辨别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提高政治能力,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善于从政治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从政治上分析问题才能看清本质,只有从政治上解决问题才能抓住根本。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炼就一双政治慧眼,不畏浮云遮望眼,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政治责任。

第三篇:增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辛鸣增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一、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明白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所在

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初,在我们党员干部中存在一种模糊的认识。认为科学发展观不就是在发展观前面加了“科学”两个字吗?如果加上这两个字就科学了,那么做其他任何事情加上“科学’’两个字,不也就都科学了吗?随着党的十七大的召开,这种观点在党员干部中间已经不再有市场,但一些疑虑和困惑还存在于一些同志心中。如果我们不能把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所在讲清楚,那么实践自觉性就是空话。所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要弄明白科学发展观为什么是科学的。

我认为,科学发展观在解决当代中国发展的价值指向、发展的模式选择、发展的战略取舍这三个方面进行了科学的创新,取得了科学的成果,赢得了科学的地位。

(一)关于发展的价值指向

发展的价值指向,说到底就是发展是为了什么。不管在哪个国家、哪个社会发展阶段,任何的发展都必须回答三个最基本的问题:发展是为了什么?发展是目的还是手段?发展能否成为一部分人占有另外一部分人利益的策略手段?这三个问题是关于发展最基础性的问题,但也是不容易回答好的问题,在实践中往往容易走偏。这些年,中国社会发展实践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就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偏差,或者换句话说,我们称之为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异化。

第一个异化,发展被变异为为发展而发展。自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以后,发展在我国的地位与日俱增。发展是主题、发展是主线、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笼罩在发展身上的这个光环越来越大,越来越耀眼。可就是在这一系列耀眼的光环中,发展被神话了,被推上神坛了。我们很多同志想当然地认为,在当代中国,发展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一切工作都要为发展让路。这个观念对不对呢?我们党这么多年来改革开放,不就是想让党员干部确立起尊重发展、支持发展、推动发展的观念和意识吗?现在大家开始有这样的意识了,怎么能质疑呢?

坚持发展、推动发展、尊重发展没有错,但要是走过了头,变异为为发展而发展,问题就出现了。这些年,高楼大厦越建越多,大工厂大马路越来越多,可是我们突然发现,我们的发展在满足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方面却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偏差。更有甚者,有些同志把为发展而发展又进一步变异成为GDP而发展,不管干什么,都只是追求GDP。学过经济学的同志都知道,所谓GDP只不过是在特定区域内、特别时间段内衡量经济活跃程度的一个指标。好比有一条马踣,给这条马路挖一条沟,创造一次GDP,再把这条沟给补上,又创造了一次GDP。在经济统计上确实是两次GDP的量,可是对于马路来说,还是这么一条马路,甚至给人民群众的使用还增加了很多的不便。

正因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变异成为GDP而发展,所以就会出现一些很值得我们反思的现象。2000年前,每当国家统计局公布我国上一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总量扩张的时候,老百姓总是很高兴。因为大家想,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加、发展速度的加快和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我们的生活不是可以过得更好吗? 2000年后,中国经济的发展增速从9%到10%、12%、13%,经济总量从8万亿到12万亿、16万亿、24万亿、30万亿元人民币,速度越来越快,总量越来越大。可是我们发现不少群众不仅沉默了,还产生了逆反情绪。因为一面是经济总量的快速膨胀,另一面是人民群众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看病难、上学难、住房贵,被称为社会群众的新“三座大山”。固然我们不赞同这样的说法,但无风不起浪啊。可面对这样的状况,很多的党员干部已经不去、也不愿意再进一步问一声:发展是为了什么?

第二个异化,发展被异化为为政绩而发展。领导干部追求政绩无可厚非,但是领导干部的政绩应该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通过创造真正为人民群众所认可、能经得起历史考验、实践检验的发展成果来取得。可是一些同志却本末倒置了。为了政绩,有些时候发展就会完全不考虑现实的可能性。国家搞城市发展规划,竟然有183个城市上报要建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国际化大都市应该有最起码的产业支撑、经济发展支撑,乃至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的配套。中国有几个城市能称得上国际化大城市?屈指可数。虽然我国目前有662个城市,但好多城市的政府所在地其实还是一个大镇或者是小县城,连这样的城市也要建成国际化大都市,可能吗?既然没可能,为什么又要做呢?当城市上水平上台阶时,领导干部头顶上这顶“帽子”也要水涨船高。为了政绩,有些时候发展就完全不考虑现实需要和发展质量。现在我们常说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这些工程都是一些党员干部在追求政绩的过程中出现的。为了政绩,有时候发展就完全不考虑有效性。

这些年来,经常听到有党员干部告诉群众,改革是要有成本的,发展是要支付代价的,大家要忍受成本、支付代价。可是现在有些发展,不仅没有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甚至是要以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为代价的。前几年广东的新宁矿难,坍塌的煤矿下埋了123条人命。煤矿主首先考虑的不是如何救人,而是先算账,一算账发现赚了不少钱,就想拿三亿来摆平这件事。这个煤矿没出现坍塌之前,我们能说它不是个好的项目吗?把地下的煤挖出来,国家有能源使用,地方政府有财税收入,煤老板有利润,矿工有工钱。可是当这一发展要以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为代价时,这样的发展又有什么意义?

正是基于对这些偏颇的发展理念的纠正,科学发展观旗帜鲜明地提出,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必须是为了人的发展,这样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以人为本,为人民发展,明确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之后,锦涛同志只要讲到发展,必讲发展以人为本:发展为人民发展。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发展离开了为人民发展这一目的,发展就没有意义,发展就会走到邪路上去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发展观是在邓小平“发展是硬道理”后面又加上一句话“为人民发展是硬道理中的硬道理”。

(二)关于发展的模式选择

发展的模式选择,就是发展是如何实现的。这些年来的发展在不少地方,不少方面是一种粗放式的发展,走的是一条叫作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 “三高一低”的路子。这种粗放式的“三高一低”的发展固然为中国经济增长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也种下了难以下咽的苦果。

高投入。这几年我国经济有个时髦的词,叫投资拉动型经济。只要一看经济不景气,就投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固然是最立竿见影、最直接,但不能常用、老用。常用老用的结果有两个。第一,把所有的钱都投到经济建设上去。这些年,固定资产的投资占GDP的比重逐年在攀升,2005年的时候达到55%,2007年达到63%,就是说我们上一刚刚挣的钱,下一年马上就得投入到经济建设上去,只要一不投,经济就要滑坡。第二,投资的效益在不断下降,钱越来越不经花了。同样数量的钱能办的事情越来越少了。

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越来越发现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哪个地方不投钱都会出大问题。2003年那场非典把北京人折腾得草木皆兵,可回过头看,如果当时社会公共卫生预防体系健全,非典在社区内就能得到比较好的遏制,可是我们没有把钱投到公共卫生预防体系上去。这就说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哪个方面不投入或投入少了,社会就会给我们报复。所以,以往那种高投入的模式不能持续下去了,再这样下去,就会入不敷出。

高消耗。发展经济肯定要消耗资源。目前,我国企业消耗是全球平均水平的3倍,是日本、德国的八九倍。美国的汽车又大又笨又重又耗油,但美国人不在乎,当然现在他们也在乎了。可就这么不在乎的国家,企业能源消耗不到我们的一半。有同志说,我们不要老跟这些发达国家比,他们的产业结构已经转型了,当然资源能源消耗低。可是,中国与印度产业结构相似,发展阶段相当,中国的能源消耗是印度的1.65倍还多,我们又该如何解释。有同志说,问题不大,我们可以利用国际市场、国际资源,只要有钱,我们可以采购全球资源。可是我们购买国际资源的结果是:在国际市场上,中国买什么什么贵,甚至有些产品中国才说要买,价格就开始上涨了。以铁矿石为例,中国大炼钢铁,需要消耗大量铁矿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作为大买家应该有定价权,我们却不是如此。从2003年到2007年这四年多的时间内,铁矿石价格涨了680%,我们只能被动接受。铁矿石尽管涨价,我们还能买得到,但有些东西是我们想买却买不到的。目前,中国石油对外依赖度突破52%了。工业化时期能源是生命,石油是血液。美国曾经说过,只要卡住马六甲海峡,就能遏制中国发展。

国家发改委2004年、2007年中国经济发展报告中,对我国2003年、2006年GDP与消耗的资源能源的状况作了分析。2003年中国创造的GDP占世界GDP不到4%,却消耗掉当时全球7.5%的石油、27%的煤、30%的钢材,40%的水泥等一系列资源。2006年中国创造的GDP刚刚达到全球GDP的5.5%,我们消耗了8.5%的石油、40%的钢铁、50%的水泥等。如果中国发展的资源消耗方式不变,要达到2020年占到全球GDP20%的理论目标时,就意味着我们要消耗掉全球石油储量的85%和几乎全球的全部其他矿产资源。那时,就是中国人想这么干,国际社会同意吗?所以,高消耗我们难以为继。

高污染。目前我国河流的污染率达到99.7%,除此以外还有土壤污染、大气污染。过去,说“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是用来形容一个人崇洋媚外,可是当今天我们再说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时候,科学家说这是有科学依据的。月光通过大气照到地球上,如果大气是透明干净的,那么光线直射下来,月亮的轮廓就很清晰;如果大气中有各种浑浊的颗粒,那么光线就会发生折射,所以我们看到的月亮周边出现毛边;如果大气颗粒达到一定密度后,我们看到的月亮甚至会有些变形。一句笑话成为现实的背后,是如今环境的严重污染。

有些同志说,发展经济怎么能不破坏环境?我们先发展后治理嘛!只要发展了,有了钱,再来治理就可以了。先发展后治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泰晤士河污染了,仅仅恢复生态就花了一百年。难道我们中国还要走别人的老路吗?有些时候,就算有了钱,进行治理,能不能达到效果,还是个很大的问题。北京奥运会那20多天的蓝天、白云,是靠什么换来的?先是汽车单双号限行,紧接着北京的大工厂停工,到最后奥运期间连小饭店都不让开门。连周边省份也是停工的停工,停业的停业。如果环境保护要以经济发展的停滞为代价,那么要环境干嘛?可是话又来了,如果经济增长一定要以环境付出代价,那么这样的经济增长有什么用?

面对这样的情况,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要创新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我们要走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兴工业化之路,我们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要搞循环经济,要建设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在发展模式方面给予了我们科学的解答,为我们指出了一条科学的发展之路。

(三)关于发展的战略取舍

发展是要有战略的,不同的战略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这些年来,有两大战略支撑中国社会的发展。

第一个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由于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财力、物力有限,不可能在短期内让13亿人都共同富裕,不可能让960万平方公里都同时发展,所以我们让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一条非均衡的发展道路。这一战略同样为中国社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同样也带来了三大问题:城乡巨大差距、区域巨大差距、社会群体巨大差距。这三大差距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的问题,更多的是社会政治问题。

城乡差距其中一个指标是人均可支配收入。一个社会中的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直接取决于他能挣多少钱。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开始搞“一五”建设,也就是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时候,当年城镇居民一年收入235块钱,农民73块钱,收入差距比例为3.22。这个差距是比较大。1978年,中国改革从农村改革开始,中国农民感受到了中央政策的威力,结果当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比例一下子就缩小到了2.37。1985年是我们中国农村改革的辉煌顶点,也恰好是城乡收入差距比例的历史最低点——1.72。从1985年之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又开始迅速拉大。到了1990年,基本上回到了1978年的水平。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为了农民增收,想了不少办法,粮食直补、减免农业税,能做的都做了。可是在巨大的非均衡发展的惯性趋势下,城乡收入差距还是被无情拉大了。到2007年的时候,城乡收入差距比例达到了3.33,而且拉大的态势还在继续。这些经济数据背后反映的是社会政治的深刻矛盾。

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要统筹区域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可以继续加快发展,但中部要崛起、西部要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要振兴,全国一盘棋;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注重公平正义,更加关注民生建设,解决社会群体之间的财富不合理差距。科学发展观,在发展战略方面指出的是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均衡发展战略。

第二个战略,发挥比较优势的战略。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我们可以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为世界打工,做世界工厂,赚世界的钱。这些年来的发展,不能说我们没有赚到世界的钱,接近2万亿的外汇储备不都是赚来的钱嘛?可是我们这点钱,赚得太辛苦了!

由于中国跟美国、欧洲的贸易顺差越来越大,美国开始叫嚣中国威胁论。可一位美国学者在研究中美两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后,认为以中国跟美国目前产业结构的差异,中国发展得越快,对美国越有好处。他以罗技鼠标为例。罗技鼠标,在中国苏州生产,目前每年生产2000万个,这2000万个鼠标又全部卖到美国去。一个罗技鼠标在美国市场上卖40美元,可是这40美元是怎么分布的?首先.生产罗技鼠标,使用罗技公司的品牌、专利,在中国加入WTO背景下,得保护知识产权,就要交专利使用费和品牌使用费,于是交了20%,就是8美元。其次,鼠标到达美国得有一个物流过程,经销商、批发商、零售商,哪个环节都要钱,就这样又交出37.5%-15美元给人家。那么剩下的就是中国的吗?应该是但实际上不是。这个鼠标与其叫中国制造,还不如叫中国组装。因为鼠标里面有一些元器件我们生产不了,还得再买另外一家美国公司的,于是又给别人35%-14美元。最后只剩下7.5%,也就是可怜的3美元是中国的。而这意味着中国苏州要从农民手里把这块土地给征上来,地方政府的利税、企业的利润、工人的工资以及水电等消耗,都在这3美元里。这个案例是美国学者提供的。美国学者对中国产品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所占的利润分配额已经高估了很多。实际上,有很多中国产品的利润根本连7.5%都到不了。前任科技部长徐冠华就曾经说过,中国目前是世界PC大国,全世界75%的计算机硬件是中国生产的。可是我们是PC大国,不是PC强国,主机、机箱、显示器等一整套生产下来,我们只得到50块钱加工费。

难道是比较优势战略错了吗?学过经济学的同志都知道,比较优势戏略是国际经济贸易里面最基本的原理。那么,为什么中国运用比较优势原理,参与国际竞争时得到的却是很可怜的收入呢?原因在于比较优势战略里用于交换的劳动的劳动价值必须处于同一个层面。但现代经济发展中,不同劳动的价值发生了像原子一样的裂变,劳动价值差异是天壤之别。

如果中国永远满足于这种低层次的为国际社会打工的角色,那么结果会是什么样?世界打工者这个地位,让中国在国际社会能得到什么?现在国家的地位已经不完全靠武力来决定了,更多的是由在国际产业结构中的分工地位决定。如果一个国家不能在国际产业发展中占领制高点,那么我们有可能越发展越可怜,越发展越将成为世界的最底层。出于解决就业的需要,中国固然不能完全放弃打工赚钱,但同时也要靠卖专利、卖品牌赚钱,因为只有专利、品牌才可能赚大钱。这就需要我们走出一条科技创新道路。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其战略意图就在这里。所以,科学发展现在实现发展再上新台阶方面实现了战略创新。

发展的价值指向,发展的模式选择,发展的战略取舍,科学发展观在这三个方面都给出了科学的回答。而这三方面归结起来,正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上所讲的,科学发展观解决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科学回答,使得科学发展观赢得了当之无愧的科学地位。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就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基础,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所在

党在十七大上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成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把重点放在实践上,也是希望能把科学发展观体现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实践中。

为什么科学发展观能有这么高的地位?为什么我们党要把它作为指导思想?很简单的一个理由就是现实社会的强烈需要。一个主义、一个思想要想成为社会现实运行阶段的指导方针,与其说是应该和优秀,不如说是其背后所具有的那种“不得不”的社会需要和社会压力。这种“不得不”的社会需要和社会压力是导致一种思想成为指导思想的很重要的基础。当今中国对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体现在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上。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到中国社会发展八个方面的阶段性特征。由于时间关系,我只从其中选择三个方面阐述为什么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方针的实践基础。

(一)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社会有了更高期待

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中国摆脱了贫困,跨越了温饱,进入了小康,甚至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老百姓已经彻底告别了吃不饱穿不暖的状况。对于这一成就,中国共产党是可以充分骄傲的。但客观的社会现实告诉我们,当我们还没有来得及为它高兴时,我们已经高兴不起来了。这些年来,社会上逐渐出现了一些让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有些地方的干群关系特别紧张。有的同志不理解,为什么一方面经济发展了,日子好过了,另一方面群众对我们的意见越来越大。其实这是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一种反映。

如果经济建设上去之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没有相应跟上去,没有相应地把人民群众精神温饱、政治温饱,精神小康、政治小康跟上去,那么已经解决的物质温饱会引发更多的麻烦和问题。大家千万不要小瞧这点。党的十七大报告里有“人民群众新期待”的说法,就是指人民群众已经从过去仅仅要求吃饱穿暖的物质温饱,开始提升到了要求政治、精神、文化的温饱和小康了。如果共产党人不能及时地跟进,不能有效地解决人民群众的期待,那么过去巨大的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就会成为未来社会不稳定的条件因素。所以,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社会便有更高期待,要求我们不得不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这不是我们的先知先行,而是实践逼迫我们不得不这样去做。

(二)发展存在严重隐患,各种代价开始显现

有人说,这些年来中国好像运气不好,挖煤老挖出人命不用说,就连喝牛奶都喝出人命来了。我说这不是运气问题,而是必然要发生的问题。正如我们刚才讲的,这些年那种片面、盲目、粗放的发展事实上是给我们种下了很大的苦果。那种发展,很多时候只看收益不计成本;只要眼前蝇头小利,不管未来巨大代价;有问题都硬着头皮扛,扛了几十年,欠下了数不清的账,留下了众多的后遗症。

为什么矿难频频?是因为安全关没过。过去,外国煤矿总羡慕中国挖煤成本低。我们很骄傲地说,这是中国国情,可是这个中国国情背后是没有安全投入。煤矿刚建成时,问题还没有暴露,过了十年八年了,设备自然老化,当然该出事了。这些都是前些年发展免费的午餐;第二句,欠债还钱。现在是该开始为过去一些不科学的发展来还债的时候了。我们要还的账很多,有安全账、资源账、环境账,甚至包括政策帐、制度账等等。

什么是政策账?咱们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过去我们总是津津乐道中国劳动力成本低,我们劳动力成本低体现在工人的工资低上。马克思告诉我们,工人的工资是包括生产和再生产的一切费用。我今天劳动所挣的钱,不仅要用于养活现在的我,还要用于将来不能劳动时的生病养老,以及下代的抚育培养。可是中国的工资里都没有包含这些。如果现在挣的工资不能支付以后生活所需要的一切费用,怎么办?只能由政府来承担。现在,中国还属于人口红利阶段,随着未来社会进入人口老化状况之后,政府背上的包袱不知道要有多重,而这些包袱都是现在本来该背的,或是过去本来该承担的,我们把这些包袱无限地推到了未来,但再往下推还能推吗?这些年来,对于东南沿海加工企业解决农民工就业,我们一直沾沾自喜。很多同志就一厢情愿地设计:农民工打工赚点钱,然后回到农村去花,根本不考虑农民工进城之后能不能融入城市。本以为农民工在城市里面待不下去,他们会回农村去。可是,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我们突然发现自己太自以为是了。这次金融危机让农民工找不到工作了,现在我们有2500万的农民工没工作可干。广东今年3月份前后只需要160万的农民工,涌入了700万;上海只需要60万农民工,涌入400万。为什么农民工找不到工作还不在家里呆着,要跑到城市里。一个农民工告诉我,在农村连个澡都洗不上,打电话手机都没信号,让他怎么待着。城里面尽管找不到工作,好歹比农村还是要好一些吧。

这些年来,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的提法不断在变化,从“快速发展”改为“又快又好”,再改为“又好又快”。有的同志对此不太理解,甚至认为是玩文字游戏。其实不然。这种变化其实反映的正是我们对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化。没有好,没有质量,没有效益,没有高水平,能是什么样的发展。没有全面发展,群众不买帐;没有协调发展,农村西部地区有意见;没有可持续发展,我们的下一辈靠什么过日子。但如果不把农村给建设得跟城市大体持平,如何能让农民工回去?如果不把西部、中部建设得跟东部大体协调,凭什么要他们建设完东部回到西部呆着。这一系列问题的暴露,使我们发现今天的中国已经要为过去不科学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不计成本的发展开始买单了。那么在还账的时期,我们不坚持科学发展行吗?

(三)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既有手段力不从心

现在经常有党员干部感慨,过去好多行之有效的办法不敢用、不管用、不能用了。过去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一声令下,有好多事情说一不二,这确实给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但这样的发展方式,我们还能继续用吗?

中国由封闭式的社会向开放透明的社会转变,导致转换是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络的出现。前段时间贵州瓮安、甘肃陇南等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刚开始官方媒体都没有报,但互联网络、手机短信已经铺天盖地,到最后我们很被动。信息的无障碍传播让目前中国社会政治运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他。过去发生了问题可以捂住,也真能捂住,而现在捂不住了,信息无障碍传播带来了今天中国的社会政治参与热度和能量显著提升。现在中国群众参与政治的欲望越来越高,政治参与的行为越来越多。信息无障碍传播带来的是组织功能和组织效应。前年的重庆钉子户事件,在网络上一度支持者的点击达到6千万。6千万的概念是什么?在政治学上,这是一个能改变世界的力量。关键是这6千万人遍布全球各个角落,平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万一突然走到一起的时候,我们真是防不甚防。

但中国共产党不能把互联网络拒之门外,也不可能把它拒之门外。既然这样,就应该主动地适应互联网络的出现,适应这种现代政治公开透明运行状况的出现,要善于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管理社会,推动发展。这种要求是过去所没有的,也是过去不熟悉和认为没有必要去做的事情,今天都必须成为我们必须要应对的事情。如果我们的政府官员不能及时应对网络上对他的质疑、批评以及要求,他就很难在这个位子上继续坐下去。所以,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我们中国社会呈现出与过去截然不同的发展环境。在这种发展环境下,过去适应、习惯的做法已经不管用了,我们不能用、不敢用了,必须采取新的、管用的、能用的适应现在的社会发展要求和趋势的做法,要以人为本,群众利益无小事。这是国内环境的变化。

国际环境也同样发生了重大变化。经过30年的历程,国际社会对中国对外开放的感觉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开放初期,国际社会特别希望我们开放。我们要什么,外国基本上给我们什么。尽管那个时候中国产品质量也很差,但我们卖什么,外国要什么。而现在中国的产品质量提高了,可是我们总被人家扣上倾销的帽子。很多同志仅仅把这归结为由于贸易量太大了,国际社会受不了,其实这背后是今天的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关系跟在改革开放前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关系已经有了重大的变化。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是一个相对与世界有点格格不入的或者至少游离于世界之外的国家。但朝鲜战争让美国人意识到,必须把中国拉到国际社会大家庭中,必须让中国感觉到资本主义的文明、现代社会的文明,否则他们的日子过不安稳。所以,当年中国对外开放,与其说中国面向国际社会开放,不如说国际社会希望中国融入世界。这些年,中国与国际社会交往,使我们越来越接受认同并把西方社会的行为模式当成理所当然的行为模式。问题是如果完全按照西方行为模式发展下去,我们将得到什么结果?第一,我们还没有与西方发达国家平起平坐;第二,西方发达国家绝对不允许中国跟他们平起平坐。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一发展快一些,他们马上就喊中国威胁论。因为在他们的定位中,中国可以融入国际社会,但中国只是国际社会的打工者,别指望平起平坐。

为什么科学发展观要求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要求建设创新型国家,一定要提高科技水平与核心竞争力。因为不这样做,我们在国际社会发展中会没有自己的位置。

我们要对中国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这一理论要认真地学习、领会、琢磨。因为中国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为什么科学发展观必须成为中国社会指导方针?因为当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大背景下又同时呈现出一系列阶段性特征。这就好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奠定了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一样,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奠定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只要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今天的中国必须或者说不得不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往前走,不得不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的指导方针;同样,只要明白了这一点,就会增强我们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坚定性。

三、清除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障碍,夯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保障

科学发展观从提出到现在,已经五年多时间了,但科学发展观在发展实践中究竟贯彻落实得怎么样?我们不能过于乐观。为什么这样一个好的思想,中央又如此强调,还会出现这种现象。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障碍何在?只有真正弄清楚制约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障碍所在,才能有的放矢,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到实处。

概括来说,有三个方面的障碍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思想障碍,不知实践科学发展观

人的思想看不见摸不着,但人的思想也是最从容、最顽强的。一种观念在头脑里面确立起来以后,要想把这种观念给改掉,还是很不容易的。二十多年来,过去的发展模式、发展观念,都已经成为党员干部理所当然的习惯和传统。什么叫习惯?习以为常,不自觉地遵守。什么叫传统?前辈、前任留下来的做法。不论习惯也好,传统也罢,都有强大的惯性。这种惯性的力量,不是一言一语就能消掉的。

有些同志不是不了解科学发展观,但总是不自觉地回到了原来那条老路上去。所以,我们首先要打破这个思想惯性。过去有一句话叫“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现在应该把这句话改成“新的不来,旧的不去”。如果不把科学发展观灌输到党员干部头脑中去,那么过去的思想惯性就不可能消失掉。正因为如此大家注意到,在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中央把学习两个字放在前面,而且特别强调学习阶段要深入、认真,就是希望通过学习把新的东西学进来,把旧的东西排出去。这个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但这个过程是我们必须要做的。

(二)本领恐慌,不会实践科学发展观

什么叫本领恐慌?有同志说,科学发展观很简单,只有几十个字: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方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但科学发展观真的就是这么几十个字吗?绝对不是。科学发展观意味着一种全新能力的培养和全新本领的要求。比如,我们否愿意做世界的打工阶层,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所以要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只是一字之改,但这一字背后却是路途迢迢。如果没有技术储备,没有素质的培养,哪来的创造?近年来,中央提出的各项指标中,只有“节能减排”指标很多地方不能完成。一个省长说,一调查才发现,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占到全省产业比重的三分之二强,如果全关停,那么省的经济就要崩溃,因此节能减排好是好,但实在是做不到,科学发展好是好,但真的是没有本事。不是省长的态度不坚决,关键是没有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本领。节能减排背后是技术的储备、资金的支撑。还比如,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共建共享,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群众利益无小事。可是很多地方干部一听“群众利益无小事”这句话就头疼。他们说,过去做工作只要开会贯彻就行了,现在要求跟群众面对面谈话、交流、沟通,我们不会啊!我们说的话,群众听不进去;群众说的话,我们听不明白,这样怎么和谐,怎么沟通啊?这就是本领恐慌,不会实践科学发展观。但不会实践科学发展观,可以学。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学习型的政党,只要认真学,总能学会。

(三)利益驱使,不愿意实践科学发展观

这是实践科学发展观中更值得关注、更应该给予高度警觉的障碍。说实话,过去的发展模式,在客观上让不少党员干部获得了很大的好处。过去的发展模式对于我们这些发展的推动者、参与者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描述四种经济模式。前两种模式说的恰好是我们过去的发展模式。第一种模式是“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这种模式成本很大,效益很低。因为花别人的钱,花多少都无所谓;办别人的事,办得好坏无所谓。过去的一些发展不就是这种模式?花国家的钱、花银行的钱、用国家的土地、资源,给老百姓修条江堤、修条公路,经常修成豆腐渣工程,因为反正这条路又不是我用,这条江堤又不是我用。第二种模式,“花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有一些党员干部也想把事情办好,因为他认为这是自己的政绩,但由于花的是别人的钱,所以花起钱来没谱。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所体现的发展方式,是另外两种方式。一种是 “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领导干部搞发展,不但要考核GDP增长了多少,还要考核为了GDP,消耗了多少资源、破坏了多少环境,花了多少钱,有没有留什么隐患、后遗症等等。如果这些都做到了,就是好样的。如果哪条没有做到,对不起,还是不合格。另一种方式,“花自己的钱,办别人的事”,党员干部要把政府机关、部门这些年来收的钱拿出来,投到民生建设、教育、医疗卫生建设等方面。这些钱本来可以花到改善自己的办公条件,增加自己的福利待遇上。但科学发展观要求拿出来给群众,这就有点难,很多人舍不得。所以,利益驱使让很多党员干部不愿意去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是不明白,不是不会,而是他很清楚,如果那样做了,过去的好日子就没有了,过去赚大钱的地方就没有了。利益的问题要靠利益去解决,固然我们党可以要求党员干部主动放弃过去那套不规范、不科学的利益获取模式,但是更重要一条,要努力形成实践科学发展观有利益的制度氛围与社会氛围。如果没有这条,只靠大家的觉悟去改,不是说不可能改,但比较漫长。我们一定要构建起一整套科学制度体系,比如科学发展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绿色GDP统计体系等等。如果能够实现,那么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当然这需要我们在进一步的学习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不断实践。

第四篇:增强政治坚定性 保持党的纯洁性

增强政治坚定性 保持党的纯洁性

——在2012省工商局党员领导干部专题民主生活会发言提纲

省工商局副巡视员

市非公工委书记王拴成太原市工商局局长

(2012年6月8日)

按照省局这次专题民主生活会方案安排,会前,通过搜集整理和认真学习相关学习资料,按照党章对党员领导干部,以及“两个务必”和“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具体要求,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思想、工作、作风等方面的情况、征求到的意见,特别是听了以上各位领导的发言,深受启发,受益匪浅,感触颇深。对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感到自己在许多方面做的还不够,需要作出自我批评,也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给予批评帮助。

一、自觉搞好理论学习,努力提高思想认识

1为召开好这次民主生活会,我认真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章程》、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廉政准则》、《保持党的纯洁性学习读本》、袁纯清同志在全省党风廉政建设干部大会的讲话精神等规定的学习内容。

通过学习,对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保持党员干部思想纯洁、队伍纯洁、作风纯洁和清正廉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无论是当前国际、国内形势,还是从社会矛盾、党员队伍的整体情况来看,纯洁队伍,提升党的形象,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都是必然的,必须的。可以说,开展保持党的纯洁性教育活动是事关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执政使命的完成、事关党和人民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全省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宏伟目标的实现。想想我们党走过的艰难历程、想想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要始终保持思想上高尚纯洁、政治上清醒坚定,始终在各种复杂情况面前站稳脚跟,始终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

二、对照党员领导干部标准,深入剖析存在的突出问题

党员领导干部大部分都是一个单位的领导,或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从某种程度上说,党员领导干部个

人的理论水平、道德水准、工作能力,可以代表或影响一个单位的整体水平。因此,党章对党员领导干部的要求和标准,应当比一般党员干部更高、更严格。开展保持党的纯洁性活动以来,结合自身实际,经过征求意见和认真剖析,感觉在思想、工作和作风上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党性观念和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年,我们党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从三讲、保持党的先进性教育到科学发展观教育,每次都在大讲特讲活动的重要性,强化党性观念,从活动效果来看,从我自身感觉和认识来讲,总觉流于形式,走了过场,效果不佳。只是纸上写写,嘴上说说,没有从内心深处引起高度重视,没有从真正意义和根本上,触动和激发对加强党建工作,提升党的执政地位的动力和激情,更没有体现在实际行动和工作实践中。

2、学习不够积极主动,刻苦钻研精神不强。这虽然是个老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带有共性特征,但在我身上表现的较为突出。一是缺乏“挤”、“钻”精神和“韧”劲。总感到工作忙忙碌碌,也深知要适应新形势下高效、快捷的为人民群众办事,必须努力加强学习,但在实际中,却总以工作忙为理由和借口,很难静下心来潜心学习。即使有时也抽空翻阅一下报刊

杂志,浏览一些政治理论书籍及有关业务知识书籍,但也往往是蜻蜓点水,真正掌握的理论和业务知识不够全面、系统,在学习上需要进一步加强;二是理论联系实际不够,还不能很好地用理论去指导实际工作。另外,在学习过程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对照改造还不深刻。

3、深入基层不够,在工作作风上需要进一步加强。在具体工作时间安排上,往往是日常工作多,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少;开会安排工作多,督促检查少;注重做面上的工作多,为基层服务办事少。在具体工作指导上,要求还不够严格,特别是在抓基层带队伍方面,管理教育不到位,对部属要求不严不高,照顾个人因素多,坚持原则不够到位;在可与不可面前,心软手软迁就多,导致个别基层领导干部无视组织纪律,作风松散,纪律观念淡漠,上班时间干与工作无关的事情,情节后果恶劣,给工商系统造成很坏的影响,最终被撤职查处。

4、廉洁自律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虽然能够始终按照廉政准则和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严格要求自己,但在日常生活上,在坚持原则、防微杜渐方面,距《廉政准则》的有关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具体表现在公车私用上,还没能严格区分开来;下基层检查指导工作,基层同志超标准招待也没好意思拒绝他们的盛情。通过这次学习,我认识到这是自我约束不严的表现。真诚希望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提醒我、督促我,以使我尽快加以改正。

三、扎实认真地解决和整改查找出的突出问题 通过这次学习,认真查摆,我对自己在思想、工作、廉洁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了新的、更深刻的认识。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一)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增强自身的党性修养。制定学习计划并严格落实,重点加强对党章、各级领导重要讲话精神、非公党建理论和时事政治的学习理解。通过学习,进一步增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公仆意识,深刻领会各级领导的讲话精神,提高洞察形势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绩观,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努力为全市系统干部职工做好表率。

(二)强化责任意识,促进求真务实、廉洁从政责任制的落实。要把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结合起来,把对同志负责和对自己负责结合起来,把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时刻遵守“一岗双责”的要求,切实肩负起党和

人民赋予的工作使命。

(三)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政依法行政水平。所有的事情都是人做的,也是为人做的。始终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百姓事无小事,切实把服务与监管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把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建设工作与市场监管和日常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寓服务于监管,以监管促进非公经济组织党组织集中组建工作健康快速发展。

第五篇: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尊敬的党组织: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回应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期待,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部署,发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员令,这必将极大地激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改革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攻坚克难。

35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人民期待是动力。在我们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社会的主人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是历史创造者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实践主体。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政党,党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35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丰硕成果,对深化改革、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寄予厚望。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考验,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发展是为了人民”这一根本目的,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把亿万人民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形成了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合力,才能使人民的切身利益同改革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改革得到人民的广泛认同、拥护和支持,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

全面深化改革,改善民生是目的。民生问题,历来是一个国家、政党治国理政的基本问题,是人类发展进步过程中的核心话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出发点和立足点都是为了改善民生。民生是国之根本,只有民生得以发展,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改革能否赢得人民的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改革能否使人民生活状态得到明显的改善,能否使人民切身利益得到明显增进。在深化改革中,我们必须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全面深化改革,党的领导是保证。35年前,正是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实践勇气,带领全国人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造就了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已经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刻,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越繁重,我们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始终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正确对待利益格局调整,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保证政令畅通,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通过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汇报人:xiexiebang

下载学习《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有感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习《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有感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