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幼儿园幼儿生活礼仪的培养开题报告大全
农村幼儿园幼儿生活礼仪的培养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生活化的礼仪教育是通过幼儿园主题活动以及丰富多彩的礼仪实践活动,将礼仪行为养成内容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之中,寓礼仪教育于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领域之中,变理性的说教活动为感性的趣味活动,通过让幼儿亲身感知、实践,逐步培养幼儿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平衡地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礼仪教育,是幼儿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幼儿园中加强文明礼仪教育,不仅是塑造幼儿健全人格、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奠基人生最佳开端的工作,更是提高全民族素质,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为了推进和创新幼儿园的德育工作,提高幼儿的文明礼仪素养,为幼儿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礼仪行为品质,形成一个从善、从真、从美的良好礼仪氛围。本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礼仪教育更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如英国、日本都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构与礼仪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讲文明、重礼貌、和善待人是我们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良好的礼仪修养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通过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及其外在形象表现出来的,是一个人思想、道德、情操、修养的外在表现,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与文化素质,有时甚至反映出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是关系到国格、人格的大事。2001年10月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胡锦涛总书记精辟概括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的鲜明导向。在现代社
会中礼仪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的表现,更是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必须具备的一种素养和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生活礼仪:
1、进餐礼仪
2、仪表仪态礼仪
3、行走礼仪
二、交往礼仪:
1、称谓礼仪
2、问候礼仪
3、交谈礼仪
4、做客待客礼仪
5、接打电话礼仪
6、同伴礼仪
三、公共场所礼仪:
1、升旗礼仪
2、集会礼仪
3、购物礼仪
4、公共场合礼仪
四、学习礼仪:
1、课堂礼仪
2、活动礼仪
五、课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依据“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
(2)文献资料法:收集了解国内外同类研究信息,借鉴先进经验,关注研究趋势,寻找新的突破口。
(3)经验总结法: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撰写有价值的专题活动方案和论文。
(4)案例研究法:以案例研究过程为抓手,共同对案例或疑点问题进行讨论,促进从理论到实践的转移。
六、课题研究步骤
课题研究分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0年3月——2010年6月
(一)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园长担任课题组组长,全园教师参与课题研究。
(二)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三)组织教师参加礼仪知识培训
(四)对家长进行礼仪教育培训。
第二阶段:2010年9月——2011年3月
(一)以总课题组提供的教材为实践蓝本,结合本园实际,开展礼仪教育的实践研究。
(二)丰富完善各年龄段礼仪教育目标内容。
(三)丰富完善礼仪教育园本课程和教案。
(四)探讨家园合作的方法途径。
第三阶段:2011年3月——2011年7月
(一)总结礼仪教育教师的组织和指导策略。
(二)在研究过程中,组织实际教学观摩活动,及时交流探讨教育方法及教育组织及时进行归纳和整理。
(三)课题组教师整理礼仪教育园本课程和优秀教案,理论提升总结撰写优秀论文,撰写结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通过研究,形成我园大、中、小班礼仪教育课程――课程改革。
2、大、中、小班各一节礼仪教育展示课――师生发展。
3、教师人人撰写1-2篇论文、反思或经验总结――专业化成长。
4、半数以上的家长能撰写1—2篇开展礼仪后的感悟、总结等。
5、一系列的幼儿活动图片资料集
第二篇:农村幼儿进餐礼仪的培养与研究开题报告定
农村幼儿进餐礼仪的培养与研究
开题报告
安岳县永清镇中心幼儿园课题组①
【内容提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决定了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养成是其身心健康的前提。进餐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3——6岁的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均衡的膳食、合理的营养是保证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物质基础。这个时期,既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阶段,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进餐习惯,便会错失良机,会给将来的发展带来难以弥补的缺憾。
因此,我们将从幼儿的进餐行为习惯培养入手,来探讨和研究良好进餐礼仪,家园合作及时纠正幼儿的不良进餐习惯,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使幼儿从小就养成自觉、良好的进餐礼仪。
【关键词】农村幼儿 进餐礼仪 培养与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国最早从事儿童心理研究的陈鹤琴先生说:“从出生到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要求:“幼儿园应把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其在健康领域目标第二条中有明确表述: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健康领域内容与要求中也明确提出:“幼儿园要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
幼儿时期是个性倾向开始萌芽的时期,神经可塑性大,婴幼儿容易接受影响和教育,并将留下深刻的痕迹,这时良好的教育将使幼儿终身受益。国内外的研究一致表明: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幼儿的某些行为有一个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内个体处在一
① 安岳县永清镇中心幼儿园课题组成员:徐常贤 付晓妮 唐志秀 刘小利 罗忠见
(一)主体性原则
幼儿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在行为教育中,我们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并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主动参与、提高认识,主动实践,敢于负责,从而增强责任心,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二)渗透性原则
良好进餐礼仪的培养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它无处不在,侵入到家庭、幼儿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应当在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中通过渗透的方式来完成。
(三)实践性原则
“实践出真知”,良好的进餐礼仪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的。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即从幼儿学习、生活中的小事抓起,又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征,开展各项活动,给幼儿创造锻炼的机会,使之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幼儿的行为意识。
(四)自主性原则
幼儿把好习惯当成一种自觉行为,做到主动积极,自觉自愿,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检点,自我约束。
五、研究的内容、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通过调查,研究幼儿进餐习惯与身长发育情况的相互关系。
2、各年龄段幼儿进餐技能的指导。
3、各年龄段幼儿良好进餐行为习惯的培养,纠正幼儿的不良进餐行为,并初步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研究的对象
永清镇中心幼儿园全体幼儿。通过对实验前与实验后幼儿表现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检验实验效果,根据实验方案尝试教学实践以获得重要参考意见。
(三)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研究法
3.对实施教育后的结果进行检测,记录。
(三)结题阶段:(2017年5月――2017年6月)
1.撰写相关的课题总结和论文。
2.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3.接受课题研究的鉴定结题。
七、研究过程及措施
1.调查了解幼儿进餐行为现状及与身长发育情况的相互关系。
A.通过家访、调查、座谈、观察等手段,了解各班幼儿进餐行为的现状(包括餐前是否懂得洗手,能否独立进餐;会不会偏食,用餐时间等)。
B.调查了解幼儿的体检结果与平时进餐习惯之间的相互关系。
C.分析各年龄段幼儿造成进餐不良习惯问题的诸多原因。
2.多方面、多形式地培养各年龄段幼儿进餐行为习惯。
A.利用各种集体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进餐习惯
B.在一些特定的时间对进餐行为加以示范传授,在现场进行规范的演示,有利于幼儿的进一步的掌握。
C.积极开展各类区角、游戏活动,为幼儿掌握及巩固良好进餐行为提供的机会和条件。
D.利用环境进行濡染,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进餐行为的培养和训练。
E.对特殊幼儿进行个案跟踪观察,记录对他们所进行的一些研究方法与手段,以便用来进行个案的研究。
F.密切家园联系,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八、预期的研究成果
1.研究报告:《农村幼儿进餐礼仪培养与研究》
2.论文:《幼儿进餐不良习惯的现状分析》、《幼儿园餐前活动的形式与方法》、《特异体质幼儿的进餐教育与指导》、《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礼仪》、《怎样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进餐礼仪》、《农村幼儿良好进餐礼仪培养策略》。
3.教案集:《农村幼儿进餐礼仪培养与研究》 4.影像集:《农村幼儿进餐礼仪培养与研究》
研究成果,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保证
3.时间保障 幼儿园教科室将定时间、定地点、定研究内容,组织培训、集体研讨,以保证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取得成效。
4.经费保障 幼儿园对本课题的研究经费予以全力保障,保证课题研究所需的全部费用,如:设备、资料、进修、交流、专家指导、开题、结题、奖励等项费用。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3.《儿童发展心理学》方富熹、方格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4.《学前教育学》虞永平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 5.《卡尔·威特的教育》刘恒新译,精华出版社; 6.《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论》顾荣芳著,江苏教育出版社。
第三篇:幼儿园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礼仪
幼儿园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礼仪
万善中心幼儿园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礼仪,收到明显成效。一是结合活动,礼仪教育课程化。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难易程度不同的内容,将礼仪教育内容巧妙地融入五大领域,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文明生活习惯。
二是结合生活,礼仪教育实用化。每天早上幼儿入园,师生双方都微笑着与对方打招呼:“老师好!”、“小朋友好!”,下午幼儿离园师生双方都微笑着与对方道别:“老师再见!”、“小朋友再见!”,教师还有意识地将“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语言渗透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潜移默化地使幼儿逐步养成了语言文明的好习惯。三是结合游戏,礼仪教育轻松化。游戏是幼儿园开展各项活动最基本的形式,让礼仪在幼儿的游戏中,变得更生动,使孩子们学习礼仪变得轻松快乐。
四是结合孩子,礼仪教育人性化。针对目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教师必须了解幼儿的不同心理特征,对症下药,让幼儿在循序渐进中学习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道理。
五是结合环境,礼仪教育渗透化。努力以自己的文明礼貌言行去感染幼儿,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努力为幼儿提供多种信息刺激和学习的机会。
第四篇:幼儿生活礼仪的培养与研究
《幼儿生活礼仪的培养与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实施背景: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世界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期在2.5岁—6岁。如果错过这一机会,就象我们在织毛衣时丢掉了一针,即便是发 现了,日后再补也总有补过的痕迹,如果没有发现,丢掉的一针将来可能成为一个大洞。毛衣丢掉一针可以拆掉重织,而孩子行为习惯的教育可以重来吗?回答是肯定的:不能。”因此,在这一时期针对儿童开展礼仪、品格教育不仅可以收到最佳的效果同时也是幼儿教育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良好的品格及行为习惯才真正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礼”重“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先人给我们留下的一笔丰厚遗产。我们作为文化的传承者,一直在对孩子进行着文明礼仪教育,但现在的孩子在家如同一个个小皇帝、小公主,孔融让梨的年代离他们太远了,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的道理对他们深奥了。亲人之间,同学之间的礼仪意识越来越淡薄,连简单的几句礼貌用语现在都很少能听到了,所以礼仪教育从幼儿抓起势在必行。
在新课程改革与教师教育转型的背景下,倡导“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现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虽然我们不可能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伟大的科学家,但可以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未来社会彬彬有礼的绅士,落落大
方的淑女,使他们更加充满爱心和责任感,做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礼仪教育为突破口从幼儿园生活礼仪这方面入手,抓住一切机会,为幼儿创设条件,吸引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到各个活动中,帮助幼儿学习基本的礼貌用语和交往方法,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敢说、爱说、多说、会说,主动与人交往,通过开展幼儿礼仪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研究,完善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礼仪教育目标内容,探索有效的组织指导方法,形成有特色的园本礼仪教育活动,使幼儿在幼儿园得到良好的礼仪教育,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从而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生活技能、自信心及爱的情感等各方面得到培养和发展,为能成为未来世界的生力军、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打好基础,为幼儿终生发展打好基础。
二、课题实施目标
1.制定并完善幼儿一日生活礼仪目标和内容;
2.进一步探索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生活礼仪教育的组织宇指导方法;
3.一日生活各环节中如何渗透礼仪教育;
4.通过科研锻炼,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能力。
三、课题实施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观察法、个案法、文献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等。参考课题组提供的礼仪教育教参书,结合本园实际,把生活礼仪教育渗透幼儿来园、上课、进餐、午休、户外活动、离园等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以儿歌、经典古诗文、故事、歌曲、游戏等多种形式开展礼仪教育,并整理出成熟优秀的教育活动。
四、课题实施途径
(一)开展“结对子、传、帮、带”培训活动,为课题研究做好前期工作。
组织教师学习幼儿礼仪教育有关的理论、知识、经验并适用。分析教师
能力层次,取长补短,更好的把文明礼仪课程渗透一日的常规教学当中。
(二)创设良好环境,营造讲礼仪的良好氛围
1.美化、创设园内、班内环境。如在楼梯、过道、活动室墙面布置;张贴文明礼仪教育宣传语和主题画;幼儿园在户外活动场地上,树立文明礼仪宣传小标牌。
2.营造讲礼仪的氛围。
(1)教师注重言传身教,利用各种教育手段为幼儿树立正确的榜样,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幼儿做到的,教师们首先做到,每天来园或离园时主动向同事、家长、小朋友问好,问早,说再见等,接待家长及来园客人做到热情礼貌,处处为幼儿作出行为学习榜样。
(2)成立礼仪小标兵,统一着礼仪帽,每天早上轮流站在园门口或者班级门口热情、主动向家长、幼儿问好问早。
(三)开展主题教育,巩固文明礼貌习惯
园内、班内运用主题活动,生动活泼的对幼儿进行文明礼貌教育,进一步巩固幼儿文明习惯的形成。如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德育故事比赛、开展角色游戏、安排幼儿进行“任务”活动,利用各种机会,让幼儿的礼仪行为在实际情景中得到练习。
(四)丰富幼儿的礼仪认知,提高幼儿的道德认知水平
通过看录像、讲故事、念儿歌、玩游戏棋等形式,丰富幼儿的礼仪认知,让幼儿明确礼仪规范的要求,激发其内部情感,尤其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些讲礼仪的佳话,如“孔融让梨”等故事,仍能为幼儿提供仿效的榜样。我们还采用讨论纠错的方法,根据社会认知冲突理论,设计了问题和问题情景,利用一日活动中的偶发事件,让幼儿讨论“哪个对”、“哪个错”、“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通过讨论,争辩,建立新认知,提高其道德判断能力。
(五)家园共育
组织家长会,开展家长课堂,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积极倡导家园共育,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开展家园亲子活动,结合家长资源,让文明礼仪走进家庭。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让家长成为文
明礼仪的榜样。围绕节假日开展形式多样化的活动让文明礼仪走向社会。家庭的教育直接影响着幼儿行为习惯的形成,要求家庭与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性、持续性。幼儿园把对幼儿的文明礼貌教育的内容及具体要求,通过家园联系告知家长,要求家长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个文明礼貌的生活环境;幼儿园在平时的各种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热情大方、文明礼貌的良好习惯,从而进一步引导孩子的思想,规范孩子的行为,促进幼儿个性品质的良好发展。
五、研究对象:
全体幼儿人
六、研究实施计划:
课题研究分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9年3月——2009年6月
(一)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二)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三)组织教师参加礼仪知识培训
(四)对家长进行礼仪教育培训。
第二阶段:2009年9月——2010年3月
(一)以总课题组提供的教材为实践蓝本,结合本园实际,开展礼仪教育的实践研究。
(二)丰富完善各年龄段礼仪教育目标内容。
(三)丰富完善礼仪教育园本课程和教案。
(四)探讨家园合作的方法途径。
第三阶段:2010年3月——2010年7月
(一)总结礼仪教育教师的组织和指导策略。
(二)在研究过程中,组织实际教学观摩活动,及时交流探讨教
育方法及教育组织及时进行归纳和整理。
(三)课题组教师整理礼仪教育园本课程和优秀教案,理论提升
总结撰写优秀论文,撰写结题报告。
第五篇:幼儿园小班幼儿生活礼仪小常识
幼儿园小班幼儿生活礼仪小常识
小班幼儿可塑性强,易接受外界的各种信息,因而也是了解社会、学习各种行为要求的理想时期,更是礼仪等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对小班幼儿进行礼仪启蒙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礼仪交往的能力,尤其对幼儿的个性、社会性及道德品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把幼儿礼仪教育自然地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目的多途径地对小班幼儿进行生活礼仪启蒙。在实施过程中,有效地运用了以下途径。
一、礼仪教育中,注重方法的多样性。
在礼仪教育中,常用的方法有:
1、故事法:以故事为载体,“富理于情、富教于乐”,使抽象的礼仪道德概念在幼儿头脑中形象化、具体化,从而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中形成良好的礼仪道德认识观念,养成良好的礼仪道德行为。如: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礼仪,我借助故事“大公鸡和漏嘴巴”,让幼儿知道什么是漏嘴巴,漏嘴巴为什么不好,在情景模拟中,老师表演大公鸡,幼儿表演吃饭的小弟弟,幼儿为了不让大公鸡吃到米粒,个个都专心用餐,看不到东张西望的坏样子,不知不觉中幼儿学会了正确的进餐礼仪:眼睛看着碗,一手扶着碗,一手舀米饭,张开大嘴巴,嚼呀嚼,咽下去。
2、儿歌法:如在“穿衣礼仪养成中”,幼儿在伸衣袖的时候,总习惯性地把另一只小手放开,这样就造成手伸不到衣袖里,衣服始终穿不到身上,幼儿很无奈地又要寻求帮助。于是,我在第二组幼儿教学中,改变了教学策略,根据班级孩子喜欢朗诵儿歌的特点,创编了一首短小的儿歌,并且配上形象化的象声词,如呜呜开火车、拉拉、哈哈等,孩子们边学边记忆儿歌,很快解决了难点。
3、情景法:情景的合理设置,能给礼仪活动带来无限生机,能丰富幼儿的礼仪认知,明确礼仪规范的要求,激发其内部情感,让幼儿易于理解和掌握并达到行为上的认同。同时,使幼儿行为习惯能自动化养成,礼仪交往的主动性、持久性得到提高。在平时生活中,当出示受偶小兔向幼儿问好时,幼儿会高兴地向小兔问好,当长颈鹿帮助了小兔,在家长或者老师的暗示下幼儿就会主动学说小兔和长颈鹿的对话“谢谢你,长颈鹿阿姨。”“不用谢。”当活动结束时,我会有意识地和幼儿互说“再见”,幼儿也会跟小兔和长颈鹿说“再见”。不知不觉中增强了幼儿礼貌用语和文明礼貌的习惯。
二、不同领域中,注重礼仪的渗透性。
在实施幼儿礼仪养成教育生活化中,我不仅在逐周计划表中有具体的礼仪行为养成要求与教学内容,在实施其它各领域教育过程中,能密切联系,有机渗透。如语言活动“我要自己走”中,通过老师的手偶情景表演,对比来园时小朋友的正反事例,让幼儿不但学会了朗诵儿歌,更是体验到自己独立行走的自豪,从认知、情感、行为的综合养成教育上达到“知情行合一”;歌唱活动“滑滑梯”中,幼儿不仅能用欢快的歌声表现玩滑滑梯的愉快情绪,还增强了要排队滑滑梯、慢慢上、不推也不挤的礼仪意识;健康活动“我的牙齿用处大”中,通过有声资料,幼儿除了解了牙齿的用处外,还初步习得保护牙齿的基本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