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艾滋病 《在一起》观后感
观纪录片《在一起》有感
一直以来都对人类健康及病毒之类的东西很关注,坚信“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们在快乐生活、工作的同时也不可对身体健康掉以轻心。有幸选上了杨老师的《艾滋病毒与人类健康》这门课程,短短的几节课的课程而已,我就已了解到病毒对人类的侵害的威力是很大的,如果不注意的话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就会染上对人类危害极大的病毒。观看了老师播放的艾滋病宣传片《在一起》,我受到的触动很大。
这部纪录片描写的是影片《在一起》的拍摄过程,以此作为主线,围绕着三名志愿者在剧组的生活展开,同时也通过专家和志愿者的讲述,普及有关防治艾滋病的知识,在剧组这一小型社会中展现了反歧视艾滋病的宣传。纪录片拍摄过程中,大家由害怕、恐惧到了解到熟悉,慢慢的消除对他们的恐惧和歧视,然后对他们伸出友谊的双手,和他们成为朋友,当他们离开剧组的时候,给他们热烈的掌声和拥抱,让老夏、小泽涛、刘老师感到大家的关爱和温暖。
非常感动于那些敢于直面镜头的患者,以自己的心声唤醒整个社会和普通大众的关切。记得剧中老夏因为对药物产生了耐药性不得不离开剧组回去换药,剧组所有的人向他道别,在将要离开之际,他的一句“谢谢大家,和你们在一起很开心,因为你们没有歧视我„„”让大家动容。他们的要求真的很简单,就像纪录片最后描写的那样,一位年轻患者举着“我是艾滋病患者”的标语,请求人们给予一个简单的拥抱,或是一个平等的眼神,当一位80多岁的老妈妈这样做的时候,他竟然会感动的声泪俱下。
以前就知道艾滋病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伤害,但是总觉得那是与自己无关的事情,认为自己是健康的就好了。没想到艾滋病还是会在不经意间来到我们生活当中,它可以离我们很近很近,然而一旦患上那将是多么令人绝望的悲剧。我们会或多或少的对艾滋病患者用有色的眼光看待他们,总认为性生活不检点的人才会患上,殊不知在非正规的医院输血、对艾滋感染的男友身体健康不了解与其发生关系,最终会伤害到自己,这样的痛苦将会如阴霾一般笼罩在自己的天空上,失去了五彩缤纷的色彩。
其次就是我们不应该歧视他们,退一步来讲,纵然他们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感染,难道这就他们个体的错误吗?我通常会想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总看不起或者脏兮兮,或者愚昧落后,又或者危害社会的那些人,难道这都是他们个体的错误吗?如果他们的成长和生活环境和我们一样,会不会人家更有素质,更能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呢?难道这样的错误不是这个社会强加给他们的吗?想到这里,不仅非常感谢我的父母给我一个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教育,同样也非常同情生活在社会或者文明最底层的那些人。而艾滋病患者生活在底层的底层,近乎于与我所处的社会隔绝。从我的角度而言,不渴求我们要拿出多大的举动来救助他们,只要我们在遇到他们时能给予一份平等的态度和最起码对一个人的尊重。
看了这部纪录片,不仅让我对艾滋病有了科学的了解,对艾滋病人的诉求有了基本的认识,也让我对这个社会添加了一份同情。我们要尊重艾滋病人,不要歧视他们,因为他们当中很多是被迫传染的,他们也是人,需要社会关爱!我们还拥有健康的人要注意身体健康,正如影片中所说的“热爱生命好好活着”,同时希望医学加速发展尽早研制出对抗艾滋病毒的药物,造福人类!
第二篇:人民时评:抗击艾滋病,我们在一起
艾滋病本来就与职业、身份、文化程度没有任何关系,抗艾不仅有赖于医学的进步,更需要人心的成长
跟街头“求抱”的艾滋病患者真情拥抱,上下班路上传递代表爱心的红丝带,在祝福板上写下温馨的祝福话语„„第二十九个“世界艾滋病日”来临之际,从校园到社区,从商场到公园,人们以这些温暖的方式,表达着“携手防艾”的共同心愿。
艾滋病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就在不久前,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发布报告称,全球约182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接受了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获得这一“救命疗法”的患者人数较五年前翻了一番。而在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也在不断“提速”,不仅基本阻断了经输血传播的路径,还有效控制了经注射吸毒和母婴传播,病死率明显降低。药物技术的创新,防治网络的完善,让人们看到抗击艾滋病的胜利曙光。
尽管形势向好,防艾抗艾依然容不得半点懈怠。迄今为止,我们仍没有可以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药物,也没有可以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艾滋病流行形势依然严峻。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我国每1万人中就有6人“染艾”,而且仍有32.1%的感染者未被发现。有人警告,如果把抗艾形容为一个瓶子,那么现在这个瓶子只装了半瓶水,还有一半没有装满。
要想把剩下的半个瓶子装满,不仅有赖于医学的进步,更需要人心的成长。前些年,有一部以艾滋病为主题的电影《最爱》,影片中得了“热病”的男主人公想帮路人捡起掉在地上的东西,却把对方吓得落荒而逃。路人的举动,形象地描绘出横亘在人们心中的那堵“隔离之墙”。曾有人问艾滋病感染者,最怕的是什么?他们的回答是身份暴露,原因在于“怕被歧视”。这些年来,尽管反对歧视艾滋病患者的声音从未减弱,但在现实生活中,“异样的打量”并未离我们远去,许多患者依然生活在歧视的“目光之城”中。
艾滋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的无知和冷漠。人都有恐惧的本能,艾滋病的较长潜伏期,以及不可治愈性,更是容易加剧人们普遍的恐惧心理。然而,由无知而产生恐惧,由恐惧而“妖魔化”艾滋病、歧视艾滋病患者,不仅没有必要,更不应该。医学理论和实践早就证实,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只有三种,与艾滋病患者握手拥抱、语言交谈、一起吃饭等日常行为,都不会感染艾滋病。更何况,艾滋病本来就与职业、身份、文化程度没有任何关系。正如一位志愿者所言,“他们和我们一样,就是生病了”。抛开成见,走近他们,更会发现,他们身上同样有着独特的光芒和生命的尊严。
有句话说得好,“我们无法背着你走过沙漠,但会一直扶着你,看你走下去。”艾滋病毒是我们的敌人,但是艾滋病人是我们的朋友。与人类发现艾滋病时间几乎相等的,是美国一位名叫约瑟夫·迈纳·希尔的艾滋病感染者的抗艾史。有医生总结,约瑟夫能坚持抗艾,一个很大的动力,就来自于身边人不断给予的精神支持。“‘艾’与被爱,连着一条红丝带”。在某种意义上,给予艾滋病患者基本的尊重、理解和包容,恰恰能够激发他们对抗病魔的信心、鼓起生命的风帆。
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几名艾滋病感染儿童面带笑容,对着镜头缓缓说出,“我们”。短短30秒,没有太多的言语,一句“我们”,却足以道出他们对“没有歧视,我们在一起”的殷切希望。打破心中壁垒,消除社会隔阂,在抗击艾滋病的路上携手而行,我们才能共同赢得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第三篇:各你在一起观后感
刚才看了《和你在一起》。因为上班时间到了没有看完,但是却流了好几次眼泪。没有特别感人的情节,但是就是不知道为什么会哭。看的时候心情很复杂,说不出是什么感觉。我不懂音乐,但却有种,懂的感觉,有种我会音乐的感觉。里面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你的琴就是武器,你的情感就是弹药,你的工作就是征服,用音乐去征服!”让我最感动的就是小春在擦谱的时候,用心去拉琴,有几次都忍不住要去拿琴,江老师说“不要拿琴,用心去拉„„”。是一个很细小的情节,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会留下眼泪,现在想想没有流泪点。可是„„剧中江老师是个很邋遢的人,不注重外表,用小春的话说,从认识江老师起,就没有换过衣服,没有打扫过卫生,头发也不打理„„不修边幅,很犀利的一个人。后来在小春要离开江老师的时候,最后一堂课,江老师换了衣服,连头发也梳理过。很感动,这份情谊似乎已超过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小春的父亲是个地地道道的民工,为了让小春更好的学琴,付出了很多!他以小春为傲!在大家眼里,甚至在小春眼里,他是一个很土的人。但是在我的眼里,我觉得他是这部电影里最时尚的人!是最帅的人!当然还有江老师!莉莉是小春在火车站认识的,或许是有着某种缘分,后来两个人住的很近。小春对莉莉很好。莉莉看中了一件大衣,但是太贵!小春都看在眼里。当小春的父亲,要帮他换老师是,他把那把琴卖了,给莉莉买了那件大衣。莉莉知道后很感动。不知为什么小春对她那么好,小春喊她姐姐,我猜想是把她当成了亲人吧。有时候,即使不认识的人,见一面会突然有种亲切感,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接中午,看完了。最后几十分钟又哭了几次。心情很激动!让我感动情节,小春的父亲,在出租房,微弱的灯光下织着毛衣,坐在对面的莉莉说“真看不出来你一大老爷们还会干着活,”“没办法,小春妈妈走的早„„”。
现在想想令我感动的应该是小春对音乐的爱很单纯,只是因为爱!不是为了什么利益!还有就是里面的感情,人与人之间很单纯的感情!最后在要比赛之前,小春拿起了那把卖掉的小提琴(原来小提琴被教授买了回来)一路跑向火车站,跑到回车站喊着爸爸,找着爸爸,而在偌大的火车站,在喧闹的火车站,爸爸听到了儿子的呼喊,都在相互寻找着对方。中间穿插着,爸爸如何收养小春的经过。最后两个面对面对面站着,小春拿起小提琴,在火车站拉了起来,他放弃了站在大舞台上演奏的机会,站在了火车站,站在了爸爸的对面为爸爸拉着,他把所有的感情投入到了这次的演奏中,拉的泪流满面。我又哭了,不知道是第几次哭了。是被他的感情所打动!演出很成功,所有的人都被这充满感情的演奏所打动。
曾经看过一篇报道说,王力宏和黑人一起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出来之后,王力宏突然蹲在那里抱头痛哭,“我除了音乐什么都没有!”是的,他为了音乐丢弃了太多,丢弃了可能拥有的自己的小家庭,离开了父母,远离他乡!但是庆幸的是他热爱他的音乐!他还有他自己的音乐!他有那么多的粉丝,但是他也放弃了很多!太多太多!
得到的同时也意味着失去!我庆幸,我什么都没有,但是我有最爱我的父母,哥哥!我有我的家人!
第四篇:艾滋病视频观后感
防艾主题班会心得
通过这次的防艾主题班会,让我们对艾滋病以及防护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艾滋病的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当人体处于正常状态时,体内免疫系统可以有效抵抗各种病毒的袭击。一旦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体内,这种良好的防御体系便会土崩瓦解,各种病毒乘机通过血液、破损伤口长驱直入。通俗地讲,艾滋病病毒是通过破坏人的免疫系统和机体抵抗能力,而给人以致命的打击。虽然全世界众多医学研究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至今尚未研制出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药物,也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目前,病死率几乎高达100%的艾滋病已被我国列入乙类法定传染病,并被列为国境卫生监测传染病之一.故此我们把其称为“超级绝症”。
我们通常所指的艾滋病分两种人群: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病人,两者是有区别的。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简单说就是机体受到了艾滋病病毒的感染,但不马上发病,潜伏在身体内,缓慢地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毁坏人体的免疫功能。艾滋病病人简单说是指患者已受到了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并显现出明显的症状,例如发烧、腹泻、消瘦、口腔黏膜感染等。其实艾滋病患者并不是死于艾滋病,而是死于机会性感染。
在对艾滋病谈虎色变的时候,却往往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我们人类的共同敌人是艾滋病,而不是艾滋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病人。病人不是罪人,无论什么原因导致他们成为艾滋病患者的,我们没有理由去歧视、孤立他们。人们对艾滋病病人的错误态度,才使得他们拒绝承认患病,甚至拒绝接受治疗,许多有过危险行为的人也不愿接受检查。普通健康人的每一个极端的表现,都深深地刺伤他们脆弱的内心和自尊,让他们独自一人承担着度日如年地煎熬。这些使他们害怕现身于公众面前,担心打破了好不容易的宁静。在各个媒体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政府官员及公众人物身体力行地表达对艾滋病病人的关爱,他们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因为我们共同努力攻克的是艾滋病病毒,而不是艾滋病病人。目前的医疗科学尚不能彻底治愈艾滋病,但我们也不要把它想得太恐怖,产生畏惧。防治艾滋病的同时,社会的理解和关爱更是尤为重要。虽然每年只有一天是世界艾滋病日,但是每一天都应该是艾滋病的防治日和关爱日,用我们的善良和乐观感动艾滋病者,不要让我们的爱只停留在这一天,让艾滋病人每天都沐浴在爱的阳光下。
——铁信14T2 郭俊文
2015年10月26日
第五篇:《好死不如赖活着》艾滋病纪录片观后感
纪录片《好死不如赖活着》观后感
——艾滋病及其相关行为方式
周四晚上,老师带领我们观看了《好死不如赖活着》,一开始听到这个名字我还以为是部比较轻松的片子,没想到这是有关于艾滋病的一个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镜头很真实,拍摄了一个艾滋病家庭的日常生活,从2001年的春末夏初开始,历经盛夏、深秋、严冬,一直到春节,近距离地拍摄了马深义一家面对艾滋病和死亡的人生经历。
镜头一开始就看见一个农村妇女在床上翻滚哭叫。
这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村家庭,但是这个家庭又是特殊的。因为这个家庭,5口人,只有大女儿没有染上艾滋病,那就意味着其余所有人都患有艾滋病,最小的儿子甚至还不太会走路。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个家庭的妈妈,绝望地躺在木板上,蚊子在她周围飞来飞去,而孩子就在地上向她爬去。她已经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但是她说她还有唯一的一个愿望:“我就希望能把儿子的病治好。”
可怜天下父母心,她已经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唯一放不下的就是自己孩子。
霜秋,孩子的妈妈去世了。面对妻子痛苦的死亡过程,马深义恐惧到了极点,他忍不住对着镜头诉说自己对死亡的恐惧,孩子的哭闹更加让人心疼。
看完以后,不管是亲情方面还是疾病方面都让我感触很深,至少对于我来说是这样的。在这儿主要谈一下疾病方面的感受。到底这个家庭为什么会染上艾滋病?关于艾滋病我们又知道多少?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夫妻卖血,最后不幸染上艾滋病,连孩子也不能幸免。其实归根结底就是懂得太少,文化普及的不够,如果他们都知道艾滋病会通过血液、母婴、性生活传播,他们就不会这样,孩子是多么的无辜,直到最后大女儿才懵懂的知道母亲得的是艾滋病,但其实她还是不知道这种病是有多么的可怕。
认识
艾滋病又称HIV,HIV感染者要经过数年、甚至长达10年或更长的潜伏期后才会发展成艾滋病病人,因机体抵抗力极度下降会出现多种感染,如带状疱疹、口腔霉菌感染、肺结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肠炎、肺炎、脑炎,念珠菌、肺孢子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等,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并发生长期消耗,以至全身衰竭而死亡。
预防
目前尚无预防艾滋病的有效疫苗,因此最重要的是采取预防措施。其方法是: 1.坚持洁身自爱,不卖淫、嫖娼,避免婚前、婚外性行为。2.严禁吸毒,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
3.不要擅自输血和使用血制品,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4.不要借用或共用牙刷、剃须刀、刮脸刀等个人用品。
5.使用安全套是性生活中最有效的预防性病和艾滋病的措施之一。6.要避免直接与艾滋病患者的血液、精液、乳汁和尿液接触,切断其传播途径。
症状 发病以青壮年较多,发病年龄80%在18~45岁,即性生活较活跃的年龄段。在感染艾滋病后往往患有一些罕见的疾病如肺孢子虫肺炎、弓形体病、非典型性分枝杆菌与真菌感染等。
HIV感染后,最开始的数年至10余年可无任何临床表现。一旦发展为艾滋病,病人就可以出现各种临床表现。一般初期的症状如同普通感冒、流感样,可有全身疲劳无力、食欲减退、发热等,随着病情的加重,症状日见增多,如皮肤、黏膜出现白念球菌感染,出现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紫斑、血疱、淤血斑等;以后渐渐侵犯内脏器官,出现原因不明的持续性发热,可长达3~4个月;还可出现咳嗽、气促、呼吸困难、持续性腹泻、便血、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等。临床症状复杂多变,但每个患者并非上述所有症状全都出现。侵犯肺部时常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咳嗽等;侵犯胃肠可引起持续性腹泻、腹痛、消瘦无力等;还可侵犯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
治疗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仍缺乏根治HIV感染的有效药物。现阶段的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和持久的降低病毒载量;获得免疫功能重建和维持免疫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HIV相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1.一般治疗
对HIV感染者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均无须隔离治疗。对无症状HIV感染者,仍可保持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应根据具体病情进行抗病毒治疗,并密切监测病情的变化。对艾滋病前期或已发展为艾滋病的患者,应根据病情注意休息,给予高热量、多维生素饮食。不能进食者,应静脉输液补充营养。加强支持疗法,包括输血及营养支持疗法,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2.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是艾滋病治疗的关键。随着采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联合疗法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抗HIV的疗效,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观看纪录片之后,再结合之前的上课内容,知道艾滋病是没办法痊愈的,但是,患上艾滋病并不等同于生命的终结,所以,对待艾滋病,首先要预防,就算不幸染上也端正我们的态度,不能以为地消沉绝望,而是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减少发病率和死亡率。就像影片的主人公们一样——虽然他们对于疾病无可奈何,然而,他们脸上的笑容让我们知道生命的意义在于每一天努力地活着。
同时我们应该关注这些艾滋病患者,现在艾滋病的群体在日益庞大,我们应该多关心他们,人人平等,不要带歧视的眼光去看他们,要给他们更多的关怀,给他们希望,不让他们丧失生存下去的信心,让他们相信这个社会,相信社会还有爱的存在。
我想,镜头给予我们的是关于生命意义和生存在的启示,我们应该像纪录片的名字——《好死不如赖活着》一样,继续“赖”在这个美好温暖的世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