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春季《社会学概论(高起专)》
2014年春季 期末作业考核
《社会学概论(高起专)》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社会角色
答: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2.社会控制
答:是指社会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引导并约束社会个体或社会群体遵循或遵守社会规范,以实现一定的社会秩序状态。
3.城市化
答: 城市化一般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聚集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的水平,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为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使城市的发展。
4.文化丛 答:文化丛是指许多文化质点按一定方式形成的聚合。通常是以某种文化质点为中心,在功能上与其他文化质点发生一系列的连带关系,或构成一连串的活动方式。
二、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社会运行最原初的动力在于需要。
答:对
2.根据文化内容,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
答: 对
3.社会群体是通过稳定而持久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如家庭、学校、工会、机关、邻里等。
答:对
4.根据社会约束力由弱到强排列,可以得到如下排列:风俗习惯、宗教、道德、法律。答:错
改正:根据社会约束力的由弱到强排列,因该是:风俗习惯、道德、宗教、法律
5.结构性流动指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大规模的社会流动, 其特点是个人原因而发生的社会流动。
答:错
改正:结构性流动的其特点是并非个人原因而发生的社会流动。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社会运行机制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主要包括几种运行机制?
答:(1)社会运行的动力机制。它是指为社会运行供给适度动力的原理、方式、手段与过程。
(2)社会运行的整合机制。社会运行整合机制则是指影响社会整合诸因素的相互联系及其功能,以及社会整合的作用原理。
(3)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它是指社会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照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
(4)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它是指达到引导并约束社会个体或社会群体遵循或遵守社会规范,以实现一定的社会秩序状态这一目的的作用原理与作用过程。
(5)社会运行的保障机制。它是指社会保障的结构、功能及其作用原理与作用过程。
2.社会保障的功能有哪些。
答:(1)保障基本生活。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保障最核心的功能。国家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免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不仅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人权保障的重要内容,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如今,社会保障已经成为自际公约和绝大多数国家法律明确规定的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2)维护社会稳定。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9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实行社会保障,有利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增进社会整体福利,是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一项重要手段,从而从根本上维护社会稳定。
(3)促进经济发展。
(4)保持社会公平。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国家保持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手段,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社会发展过程中因意外灾害、失业、疾病等因素导致的机会不均等,使社会成员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参与市场的公平竞争;二是通过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的风险共担,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分配结果的不公平。
(5)增进国民福利。社会保障的最初含义是“救贫”和“防贫”,即保证所有社会成员至少都能享有最低的生活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保障的内容在不断扩充。现代社会保障不仅承担着“救贫”和“防贫”的责任,而且还要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更广泛的津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从而使人们尽可能充分地享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不断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
3.简单回答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家庭经历了哪些形式的历史演变。
答:
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运用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和保障机制相关知识,分析当前我国的利益群体冲突问题。
答:(1)社会控制就是指社会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引导并约束社会个体或社会群体遵循或遵守社会规范,以实现一定的社会秩序状态;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必须解决秩序问题,秩序来自于社会各种要素相互间的协调与社会结构的合理。
(2)社会运行保障机制是指社会保障的结构、功能及其作用原理与作用过程。社会保障对象是社会成员与社会制度。保障内容有: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条件;保障意外事件对其生活所造成的特殊困
难;保障社会成员所遇到的特殊伤害所带来的困境;社会制度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有效性等
(3)群体利益冲突与社会转型有密切关系,若不加以控制便会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
(4)要保护利益受损的利益群体,保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运用社会文化的相关知识,谈谈学习“八荣八耻”的原因。
答: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十一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必须广泛深入动员人民群众,坚定不移依靠人民群众,真心诚意造福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充分发挥出来。胡锦涛强调,要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胡锦涛说,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应当是一个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进行的社会。以“八荣八辱”为特征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在强调改革攻坚的政治基础的同时,开始进一步强调改革攻坚的社会道德基础的建设。社会公德:道德底线不容挑衅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2006年2月20日,上海70多岁患有肺癌的老人朱祥林前往医院复检,在公交车上,老人持癌症病历苦苦哀求只为有人能够让一座位,最终得到的却是满车冷漠的眼神。据朱祥林的老伴介绍,自去年9月,老朱手术出院后,每两周复检一次的公交旅途,总是这样一座难求。2006年3月初,一组变态残忍杀猫图片在国内多家商业门户网站传播。这组图片的画面上,一位时髦中年女郎正在用尖细的高跟鞋跟踩死一只小猫。社会风气就像空气一样。如果大家吸收的是清新的空气,将有利于健康。如果吸收的是污染的空气,将对健康造成巨大危害。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一定要着重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道德意识以及信仰意识教育。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公民素质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应当相互结合,尤其要加强学校教育。因此,我们应当尽快在大中小学开设不同层次的公民知识课程,编撰相关的教科书,培训相关的师资力量。与此同时,公德教育还要注重群众性和针对性,可以通过公益广告牌、电子屏幕、宣传橱窗等多种渠道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
第二篇:2018年春季《管理学概论(高起专)》期末考核专题
期末作业考核
《管理学概论》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简答魅力型领导者的含义。
答:这种领导者有着鼓励下属超越他们的预期绩效水平的能力。他们的影响力来自以下方面:有能力陈述一种下属可以识别的、富有想象力的未来远景;有能力提炼出一种每个人都坚定不移赞同的组织价值观系统;信任下属并获取他们充分的信任回报; 提升下属对新结果的意识,激励他们为了部门或组织而超越自身的利益。这种领导者不像事务型领导者那样不擅长预测,而是善于创造一种变革的氛围,热衷于提出新奇的、富有洞察力的想法,并且还能用这样的想法去刺激、激励和推动其他人勤奋工作。此外,这种领导者对下属有某种情感号召力,可以鲜明地拥护某种达成共识的观念,有未来眼光,而且能就此和下属沟通,激励他们的工作方向。2.简答领导的控制功能。
答:控制功能指在领导过程中,领导者对下级和职工,以及整个组织活动的驾驭和支配的功能。在实现组织的目标过程中,“偏差”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偏差”的发生可能源自于不可预见的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可能源自于内部不合理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不合格管理人员的影响,纠正“偏差”,消除导致“偏差”的各种因素是领导的基本功能。3.简答目标管理的特点。
答:(1)目标管理强调以目标网络为基础的系统管理。(2)目标管理使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3)目标管理强调“自我控制”。(4)目标管理促使权力下放。(5)目标管理注重成果第一的方针。4.前馈控制的必要条件。
答:(1)对计划和控制系统已做出透彻的仔细的分析,并确定重要的输入变量。(2)建立前馈控制系统的模式。(1分)(3)注意保持该模式的动态特性。(4)必须定期地收集输入变量的数据,并把它们输入控制系统之中。(5)必须定期地估计实际输入的数据与计划输入的数据之间的偏差,并评价其对预期的最终成果的影响。(6)还必须有措施来保证。5.请列举五种常用的精神激励法。
答:(1)目标激励(2)情感激励(3)榜样激励(4)行为激励(5)考核激励(6)尊重激励(7)关怀激励(8)表扬激励(9)荣誉激励 6.简答按沟通渠道所形成的网络分类。
答:(1)链式沟通(2)轮式沟通(3)环式沟通(4)Y式沟通(5)全通道式沟通
二、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请结合实际论述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⑴ 战略。战略与组织结构二者之间的关系没有绝对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固定关系。而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如果我们考虑组织设计,就必须考虑组织的战略,而制定战略时,就必须考虑一定的组织结构的影响。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环境的变化和工作重心的转移,战略要相应的调整。战略变化要求组织作相应的调整,重新确立关键性职能及其承担机构的地位,调整好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优势甚至是改变员工的工作方法。⑵ 规模。这里的规模指的是组织的人数。组织的规模越大,组织结构就会趋于复杂和规范化。首先随着规模的扩大,组织的管理幅度和管理结构都要有相应的扩张,由于受到管理幅度的限制,管理层次往往会增加较快。其次组织规模的扩大,组织内部的工作协调难度增加,所以就要对员工进行部门划分,形成多部门的结构。最后,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组织的管理条例逐渐完善,使组织的行为更加规范化。⑶ 技术。技术是指为将组织的投入转化为产出而使用的知识、工具、技巧和活动。任何组织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技术。因为组织总是需要将某些投人转变为产出,该过程需要一定的技术。当今,在众多技术中应该更关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对组织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信息技术有助于非程序化决策向程序化决策的转化,有助于重大决策问题的集中以及次要决策问题的分散,有助于更好的解决管理中的集权与分权问题。
⑷ 环境。环境是泛指那些存在于组织外部的影响组织绩效和行为的因素或力量。组织面临的环境不同,对职务和部门的设计以及各部门关系的影响都不同。一个组织的结构必须与它的环境相适应。
⑸ 权力控制。除了上述一般因素之外,组织设计还要考虑一些特殊因素影响。在我国如,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与法规等。
2.请结合实际论述影响决策的因素有哪些?
答:(1)环境。这里的环境包括组织内部和组织外部环境。环境的特点影响着组织的活动选择,对环境的习惯反应模式影响着组织的活动选择。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新的决策,也会影响决策的内容。
(2)过去的决策。今天是昨天的继续,明天是今天的延伸。历史总是要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影响着未来。在大多数情况下,组织决策不是在一张白纸上进行初始决策,而是对初始决策的完善、调整或改革。组织过去的决策是目前决策过程的起点;过去选择的方案的实施,不仅伴随着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消耗,而且伴随着内部状况的改变,带来了对外部环境的影响。“非零起点”的目前决策不能不受到过去决策的影响。过去的决策对目前决策的制约程度要受到它们与现任决策者的关系的影响。如果过去的决策是由现在的决策者制定的,而决策者通常要对自己的选择及其后果负管理上的责任,因此会不愿对组织活动进行重大调整,而倾向于仍把大部分资源投入到过去方案的执行中,以证明自己的一贯正确。相反,如果现在的主要决策者与组织过去的重要决策没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则会易于接受重大改变。
(3)时间。美国学者威廉·R·金和大卫·I·克里兰把决策类型划分为时间敏感决策和知识敏感决策时间敏感决策是指那些必须迅速而尽量准确的决策。战争中军事指挥官的决策多属于此类,这种决策对速度的要求远甚于质量。例如,当一个人站在马路当中,一辆疾驶的汽车向他冲来时,关键是要迅速跑开,至于跑向马路的左边近些、还是右边近些,相对于及时行动来说则显得比较次要。相反,知识敏感决策,对时间的要求不是非常严格。这类决策的执行效果主要取决于其质量,而非速度。制定这类决策时,要求人们充分利用知识,做出尽可能正确的选择。组织关于活动方向与内容的决策,即前面提到的战略决策,基本属于知识敏感决策。这类决策着重于运用机会,而不是避开威胁,着重于未来,而不是现在。所以,选择方案时,在时间上相对宽裕,并不一定要求必须在某一日期以前完成。但是,也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外部环境突然发生了难以预料和控制的重大变化,对组织造成了重大威胁。这时,组织如不迅速做出反应,进行重要改变,则可能引起生存危机。这种时间压力可能限制人们能够考虑的方案数量,也可能使人们得不到足够的评价方案所需的信息,同时,还会诱使人们偏重消极因素,忽视积极因素,仓促决策。(4)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风险是指失败的可能性。由于决策是人们确定未来活动的方向、内容和目标的行动,而人们对未来的认识能力有限,目前预测的未来状况与未来的实际状况不可能完全相符,因此在决策指导下进行的活动,既有成功的可能,也有失败的危险。任何决策都是必须冒一定程度的风险。组织及其决策者对待风险的不同态度会影响决策方案的选择。愿意承担风险的组织,通常会在被迫对环境做出反应以前就已采取进攻性的行动;而不愿承担风险的组织,通常只能环境做出被动的反应。愿冒风险的组织经常进行新的探索,而不愿承担风险的组织,其活动则要受到过去决策的严重限制。
(5)组织文化。组织文化制约着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以及行为方式。在决策层次上,组织文化通过影响人们对改变的态度而发生作用。任何决策的制定,都是对过去在某种程度上的否定;任何决策的实施,都会给组织带来某种程度的变化。组织成员对这种可能产生的变化会怀有抵御或欢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在偏向保守、怀旧、维持的组织中,人们总是根据过去的标准来判断现在的决策,总是担心在变化中会失去什么,从而对将要发生的变化产生怀疑、害怕和抗御的心理与行为;相反,在具有开拓、创新气氛的组织中,人们总是以发展的眼光来分析决策的合理性,总是希望在可能产生的变化中得到什么,因此渴望变化,欢迎变化,支持变化。显然,欢迎变化的组织文化有利于新决策的实施,而抵御变化的组织文化则可能给任何新决策的实施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在后一种情况下,为了有效实施新的决策,必须首先通过大量工作改变组织成员的态度,建立一种有利于变化的组织文化。因此,决策方案的选择不能不考虑到改变现有组织文化而必须付出的时间和费用的代价。
三、案例分析题(共30分)案例:
苏•雷诺兹(Sue ReynoIds),今年22岁,即将获得哈佛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的本科学位。在过去的两年里,她每年暑假都在康涅狄格互助保险公司打工,填补去度假的员工的工作空缺,因此她在这里做过许多不同类型的工作。目前,她已接受该公司的邀请,毕业之后将加入互助保险公司成为保险单更换部的主管。
康涅狄格互助保险公司是一家大型保险公司,仅苏所在的总部就有5000多名员工。公司奉行员工的个人开发,这已成为公司的经营哲学,公司自上而下都对所有员工十分信任。
苏将要承担的工作要求她直接负责25名职员。他们的工作不需要什么培训而且具有高度的程序化,但员工的责任感十分重要,因为更换通知要先送到原保险单所在处,要列表显示保险费用与标准表格中的任何变化;如果某份保险单因无更换通知的答复而将被取消,还需要通知销售部。
苏工作的群体成员全部为女性,年龄跨度从19岁-62岁,平均年龄为25岁。其中大部分人是高中学历,以前没有过工作经验,她们的薪金水平为每月1420 美元-2070美元。苏将接替梅贝尔•芬彻的职位。梅贝尔为互助保险公司工作了37年,并在保险单更换部做了17年的主管工作,现在她退休了。苏去年夏天曾在梅贝尔的群体里工作过几周,因此比较熟悉她的工作风格,并认识大多数群体成员。她预计除了丽莲•兰兹之外,其他将成为她下属的成员都不会有什么问题。丽莲今年50多岁,在保险单更换部工作了10多年,而且作为一个“老太太”,她在员工群体中很有分量。苏断定,如果她的工作得不到丽莲•兰兹的支持,将会十分困难。
苏决心以正确的步调开始她的职业生涯。因此,她一直在认真思考一名有效的领导者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试回答以下问题 1. 影响苏成功地成为领导者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答:每一个组织的领导者,都具有一定的权力。领导者的权力包括:职权和权威。权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于职位的权力,即职权。这种权力是由领导者在组织中所处的职位所决定的。它是由上级和组织赋予的,并由法律、制度明文规定的,属于正式的权力。这样的权力随职务变动而变动。在职就有权,不在职就无权。职权的基本内容包括:对组织活动的决定权、指挥权,对组织成员的奖惩权。人们往往出于压力和习惯不得不服从这种权力。职权与个人因素(学历、能力、资历、人际关系等)无关。二是来自于领导者个人的权力,即权威。这种权威不是由领导者在组织中的位置所决定的,而是由其自身的某些特殊条件和才能所决定的。例如,领导者具有高尚的品德,丰富的经验,卓越的工作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领导者善于体贴关心他人,令人感到可亲、可信、可敬,不仅能完成组织目标,而且善于创造一个激励的工作环境,以满足群众的需要等等。这种权威不随职位的消失而消失,而且这种权威对人的影响是发自内心的。领导者的权威是由四种因素构成的,即品格、才能、知识和情感。
2. 你认为苏能够选择领导风格吗?如果可以,请为她描述一个你认为有效的风格。如果不可以,请说明原因。
答:可以选择领导风格,在工作结构化较高,领导与下属关系的好坏决定工作是否能有效开展的情境下,关心人的领导比较容易开展工作。
第三篇:奥鹏 东师2018年秋《社会学概论》(高起专)
期末作业考核
《社会学概论(高起专)》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社会角色
答: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2.社会控制
答:是指社会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引导并约束社会个体或社会群体遵循或遵守社会规范,以实现一定的社会秩序状态。3.城市化
答: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及其引发的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文化转变的过程。4.文化丛
答:是指许多文化质点按一定方式形成的聚合。通常是以某种文化质点为中心,在功能上与其他文化质点发生一系列的连带关系,或构成一连串的活动方式。
二、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社会运行最原初的动力在于需要。
答:错。社会行动最原初的动力来自于人对自我利益的理性计算和理性追求。2.根据文化内容,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
答:对。
3.社会群体是通过稳定而持久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如家庭、学校、工会、机关、邻里等。
答:对。
4.根据社会约束力由弱到强排列,可以得到如下排列:风俗习惯、宗教、道德、法律。答:错。根据社会约束力的由弱到强排列,因该是:风俗习惯、道德、宗教、法律。5.结构性流动指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大规模的社会流动,其特点是个人原因而发生的社会流动。
答:错。结构性流动的其特点是并非个人原因而发生的社会流动。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社会运行机制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主要包括几种运行机制?
答:
(1)社会运行的动力机制。它是指为社会运行供给适度动力的原理、方式、手段与过程。
(2)社会运行的整合机制。社会运行整合机制则是指影响社会整合诸因素的相互联系及其功能,以及社会整合的作用原理。
(3)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它是指社会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照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
(4)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它是指达到引导并约束社会个体或社会群体遵循或遵守社会规范,以实现一定的社会秩序状态这一目的的作用原理与作用过程。
(5)社会运行的保障机制。它是指社会保障的结构、功能及其作用原理与作用过程。
2.社会保障的功能有哪些。
答: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保障基本生活;
(2)维护社会稳定;
(3)促进经济发展;
(4)保持社会公平;
(5)促进国民福利。
3.简单回答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家庭经历了哪些形式的历史演变。
答:家庭以及家族经济共同体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上最古老的经济组织,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大多数也是从家族经济共同体转化而来。家族企业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形态,已经遍及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在我国,90%左右的企业采用家族拥有或经营的形式。
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运用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和保障机制相关知识,分析当前我国的利益群体冲突问题。
答:(1)社会控制就是指社会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引导并约束社会个体或社会群体遵循或遵守社会规范,以实现一定的社会秩序状态;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必须解决秩序问题,秩序来自于社会各种要素相互间的协调与社会结构的合理。
(2)社会运行保障机制是指社会保障的结构、功能及其作用原理与作用过程。社会保障对象是社会成员与社会制度。保障内容有: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条件;保障意外事件对其生活所造成的特殊困难;保障社会成员所遇到的特殊伤害所带来的困境;社会制度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有效性等。
(3)群体利益冲突与社会转型有密切关系,若不加以控制便会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
(4)要保护利益受损的利益群体,保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运用社会文化的相关知识,谈谈学习“八荣八耻”的原因。
答:
一、“八荣八耻”明确了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总目标胡锦涛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指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胡锦涛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概括精辟,寓意深刻,涵盖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是非标准鲜明,价值导向明确,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健康成长提出了明确要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具体化,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体现了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明确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总体目标,细化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任务。
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需要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使得不同地区、不同人员之间拉大了彼此间的收入差距,也使得社会上涌现了一些高收入阶层。而且,市场经济以等价交换为原则,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一种物与物的关系,使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各种思想大量涌现。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盛行;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不讲信用、欺骗欺诈、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消极现象和社会公害时见报端。这种情况反映到大学校园以后,使大学生心理产生了失衡,使爱国奉献、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互助、遵规守纪、艰苦奋斗这些优良荣辱意识受到了冲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上大学必须支付不菲的费用,找工作也要依靠自己的实力,而不再由国家免费包办。因此,当代大学生大多从切身利益出发,处事态度日趋务实,价值追求和行为选择的实用化和功利化日益明显。面对社会出现的新变化、新情况,迫切需要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八荣八耻”提出了区分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为大学生认识自己、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提供了时代标杆。
三、“八荣八耻”增强了大学生民族意识。
四、“八荣八耻”增强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五、“八荣八耻”进课堂促进大学生爱科学讲团结。
六、“八荣八耻”促进大学生树立守法和艰苦奋斗观念。
七、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参社会实践。
八、大学生能否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直接影响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八荣八耻”可以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和谐发展。市场经虽然可以大大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但市场自身的缺陷和消极因素也会反映到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市场经济是利益经济、效益经济,更是信用经济、法制经济。“八荣八耻”针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等消极现象和社会公害,提出了鲜明的是非、善恶界限,它所包含的丰富内涵,为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提供了思想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具体生动,又贴近实际,针对性强,明确指出了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里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的明辨是非、善恶、美丑,激励他们积极向上,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素质更加具有实效性。
第四篇:2014年春季 期末作业考核《社会学概论(高起专)》奥鹏东师大
2014年春季 期末作业考核
《社会学概论(高起专)》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2.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控制,泛指对一切社会行为的控制;狭义的社会控制,特指对偏离行为或越轨行为的控制。它可以协调社会运行的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修正他们的运行轨道,控制他们的运行方向和运行速率,使之功能耦合、结构协调、相互配套、尽量使各社会运行系统同步运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3.城市化
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4.文化丛
文化丛是指许多文化质点按一定方式形成的聚合。通常是以某种文化质点为中心,在功能上与其他文化质点发生一系列的连带关系,或构成一连串的活动方式。
二、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社会运行最原初的动力在于需要。
答:错,社会行动最原初的动力来自于人对自我利益的理性计算和理性追求。
2.根据文化内容,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
答:错,根据文化内容,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及制度文化。
3.社会群体是通过稳定而持久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如家庭、学校、工会、机关、邻里等。
答:对。
4.根据社会约束力由弱到强排列,可以得到如下排列:风俗习惯、宗教、道德、法律。
答:错,应该是风俗习惯、道德、宗教、法律。
5.结构性流动指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大规模的社会流动, 其特点是个人原因而发生的社会流动。答:错。是指在某些社会结构层面上发生的社会流动,这种社会流动具有规模大、流动速度快、变化急促等特点。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社会运行机制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主要包括几种运行机制?
答: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简要地说,也就是社会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简要地说,也就是社会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
2.社会保障的功能有哪些。
答: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保障基本生活;(2)维护社会稳定;(3)促进经
济发展;(4)保持社会公平;(5)促进国民福利。
3.简单回答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家庭经历了哪些形式的历史演变。
答:家庭以及家族经济共同体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上最古老的经济组织,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大多数也是从家族经济共同体转化而来。家族企业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形态,已经遍及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在我国,90%左右的企业采用家族拥有或经营的形式。
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运用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和保障机制相关知识,分析当前我国的利益群体冲突问题。
答:群体性突发事件大致分为两种类型:利益群体矛盾冲突和干群矛盾冲突。利益群体矛盾冲突是指发生在各个利益群体之间尤其是新产生的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利益群体,通常指经济利益群体,即在经济利益上地位相近的人或有一致经济利益要求的人所形成的群体。“利益群体”是社会学、政治学中一个比较中性的概念,现阶段中国的利益群体有私人企业主群体、农民工群体、失地农民群体、失业职工群体、失房居民群体,以及城市中的房产主阶层等构成的利益群体等。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个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开始重组与调整,这就使得不同社会利益群体之间,尤其是新产生的利益群体之间由于利益的一致与摩擦、相同和相异,形成了不同利益要求的相互博弈,利益群体因利益差引发矛盾。利益群体的冲突博弈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强强”冲突博弈,即发生在强势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博弈。例如,随着城市房产私有率的迅速提高,房产拥有者成为了城市中的重要利益群体。虽然业主在社会中是一个较强势的群体,但在与开发商和物业公司之间的矛盾中他们处于相对弱势,这种情况使“强强”冲当前我国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类型。
2.运用社会文化的相关知识,谈谈学习“八荣八耻”的原因。
答:
一、“八荣八耻”明确了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总目标
胡锦涛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指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胡锦涛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概括精辟,寓意深刻,涵盖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是非标准鲜明,价值导向明确,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健康成长提出了明确要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具体化,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体现了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明确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总体目标,细化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任务。
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需要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使得不同地区、不同人员之间拉大了彼此间的收入差距,也使得社会上涌现了一些高收入阶层。而且,市场经济以等价交换为原则,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一种物与物的关系,使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各种思想大量涌现。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盛行;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不讲信用、欺骗欺诈、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消极现象和社会公害时见报端。这种情况反映到大学校园以后,使大学生心理产生了失衡,使爱国奉献、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互助、遵规守纪、艰苦奋斗这些优良荣辱意识受到了冲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上大学必须支付不菲的费用,找工作也要依靠自己的实力,而不再由国家免费包办。因此,当代大学生大多从切身利益出发,处事态度日趋务实,价值追求和行为选择的实用化和功利化日益明显。面对社会出现的新变化、新情况,迫切需要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八荣八耻”提出了区分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为大学生认识自己、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提供了时代标杆。
三、“八荣八耻”增强了大学生民族意识。
四、“八荣八耻”增强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五、“八荣八耻”进课堂促进大学生爱科学讲团结。
六、“八荣八耻”促进大学生树立守法和艰苦奋斗观念。
七、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参加社会实践。
八、大学生能否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直接影响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
“八荣八耻”可以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和谐发展。市场经济虽然可以大大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但市场自身的缺陷和消极因素也会反映到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市场经济是利益经济、效益经济,更是信用经济、法制经济。“八荣八耻”针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等消极现象和社会公害,提出了鲜明的是非、善恶界限,它所包含的丰富内涵,为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提供了思想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具体生动,又贴近实际,针对性强,明确指出了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里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的明辨是非、善恶、美丑,激励他们积极向上,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素质更加具有实效性。
第五篇:东师2018年春季《社会学概论(高起专)》期末考核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社会学概论(高起专)》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社会运行条件:社会运行条件是指社会有机体运动、变化、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要素的总和。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业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社会运行-基本内容 社会运行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运行是社会变迁和发展,表现出经常、变异和中断等三种关系;横向运行是指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为交叉渗透、制约、促进和转化等关系。
2.社会角色 :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3.社会化: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人走向群体、进入社会、适应社会,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理解认同社会规范和制度,逐渐成为社会合格成员的过程。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
4.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的连结方,当这种连结遭到破坏而扭曲变形,或这种连结方式与社会发展不适应时,就产生结构性失调。在教育水平、文化类别、宗教、职业、社会地位阶层、组织内雇佣等方面的结构
二、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文化冲突是指文化互动过程中出现的两种或多种文化激烈矛盾的状态。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往往会在价值观、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甚至对立。
答:正确.俗称文化差异。两个或多个文化背影不同,对待同一件事持不同的态度。
2.社会安全阀是社会冲突理论中用以表示社会冲突积极作用的概念,是由著名社会学家韦伯提出的。
答:错。改正:是由美国冲突论的代表科塞提出的。
3.社会群体是通过稳定而持久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如家庭、学校、工会、机关、邻里等。
答:正确.4.根据社会约束力由弱到强排列,可以得到如下排列:风俗习惯、宗教、道德、法律。答:错。改正:根据社会约束力的由弱到强排列,因该是:风俗习惯、道德、宗教、法律。
5.结构性流动指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大规模的社会流动, 其特点是个人原因而发生的社会流动。
答:错。改正:结构性流动的其特点是并非个人原因而发生的社会流动。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简要回答社会学中社会化的几种类型。
答:第一,初始社会化。初始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它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第二,预期社会化。人们在某一社会化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这就是预期社会化。
第三,发展社会化。发展社会化是在初始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第四,逆向社会化。逆向社会化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过程。第五,再社会化。再社会化是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其基本上已不适用,而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
2.简要回答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答: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其中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化影响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与改造。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积累,这种积累使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能力逐步提高,对自然环境的利用能力日益增强。
第二,文化影响社会的发展速度。人类在历史中总结的知识、技能通过文化的积累和继承作用不断更新和传递。
第三,文化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因素决定的,但人们的价值观念、传统习俗也对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第四,文化影响社会主体的自身素质。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科学文化教育水平、思维方式、社会心理等都会对该国或该民族的民众素质产生影响。
3.城市社区的特征。
答;第一,地域特征。城市社区的地域特征是指坐落在城市地表上的位置、范围及特点。处在不同的位置及面积的大小决定了城市社区的类型。中国把特大城市界定为100万人以上,大城市是50万—100万,中等城市是20万—50万,小城市是20万以下。城市功能体现城市的地域特征。一座城市坐落在何处,取决于城市的性质,也体现这个城市的地域特征。比如,旅游城市一般拥有名山大川、人文建筑、农家小院、距市中心较近、交通食宿便利等条件。
第二,人口特征。与农村社区人口密度低、同质性强、流动性小等特征不同的是,城市社区人口特征主要体现在人口数量大,密度高,人口质量高,流动性大,异质性强等特点。
第三,组织结构特征。包括社群和组织两部分,这是社区居民进行交往互动,实现某种特定目标的重要途径。
第四,文化特征。城市社区文化是集综合性、复杂性、层次性为一体的社会文化活动。
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运用社会组织的相关知识,谈谈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
答:第一、科层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它是以正式规则为主体,以系统的权力划分为基础,具有专业化功能、权威分层和固定规程的管理方式。公务员制度就是科层制的一种表现。
第二、中国的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相比,有着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搞“政治中立”。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是建立中国公务员制度的根本指导原则。建立公务员制度的目的就是要为贯彻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提供制度保证。所以,要求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强调所谓“政治中立”的原则,要求文官不得参加党派等政治活动,在公务活动中不得带有党派的政治倾向性等等。
(2).坚持党管干部。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贯彻党的组织路线,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强调文官管理必须独立于党派之外,“不受任何党派干预”,“与党派政治脱钩”,是独立的管理系统。
(3).不搞“两官分途”。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这是由于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不搞多党轮流执政,所以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野。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强调政务官的所谓政治化和事务官的所谓职业化,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职官体系,相互之间不能转任。
(4).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中国公务员没有自己集团的特殊利益,也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特权。而西方国家的文官则是一个独立的利益集团,它受雇于政府,是政府的雇员,一切服从政府需要,为政府利益服务。总而言之,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为公务员管理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它学习和借鉴了西方文官制度的一些积极内容,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干部人事管理工作的优良传统,总结和吸收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经验和成果,并用法律的形式加以系统化和制度化。由于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公务员法规体系中的基础性法规和总的章程,所以只能规定公务员管理中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在执行过程中,还应逐渐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配套的制度体系。2.运用社会分层理论,谈谈我国改革以来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
答:(1)韦伯认为社会阶层的划分有三重标准:即财富经济标准、权力政治标准和声望社会标准。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的占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2)我国改革以来社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
(3)现代化转型是我国的劳动分工、职业体系结构、社会结构等发生很大变化。经济体制转轨使 我国经济运行管理发生很大变化。
(4)我国社会阶层分为农村社会阶层和城市社会阶层,城市社会阶层又分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