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春季《心理学(高起专)》期末考核
期末作业考核
《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智力 答:智力(Intelligence)是指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诀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这个能力包括以下几点:理解、判断、解诀问题,抽象思维,表达意念以及语言和学习的能力。
2.暗适应 答:是从亮处进入暗处时,由看不清到逐渐看清物体轮廓的视觉感受性的变代。这是视觉感受怀逐渐提高的过程。
3.图式 答: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4.情景记忆 答:是关于个人经历过的事件的记忆。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心理学主要的研究方法及其优缺点。
答:学习心理学的主要方法就是观察,优缺点在于是否适合你,每种方法适合不同的人,没有什 么绝对的优缺点。想学好,就要掌握基本的 佛洛伊德 知识。然后再去学荣格的,根据学的东西去观察周围的人,为什么他会这样做,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不这样做,他以前做什么的,他是怎么想的。他为什么会这样想。答案补充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变量: 指一个具有不同数值的量,其量的大小可以观察和测量。
2、变量通常分为自变量和 因变量。自变量是研究者选用或操纵的变量,以确定其对心理或行为的影响。因变量是被试者在实验室中的行为反应。
3、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既可能是相关关系,又可能是因果关系。
4、信度指测量本身的一贯性,如果测得的分数是可 重复的、一贯的,则测得的分数是可信的。一项研究结果经过重复后得到类似的结果,就意味着这项研究是有信度的。5、效度指当研究者所测量的正是他要测量的东西,发现的正是他要发现的东西时,研究就有了效度。有信度不一定意味着有效度。答案补充 6、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分为观 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档案研究法(1)观察法的优点:在于它的现实性,它主要研究在现实生活条件下自然发生的过程,并可以在长时间内进行,因而能得到有关行为发生顺序和发展过程的资料。缺点: 对自变量缺乏控制,难于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同时由于被试者主观意识到他们是被观察者,在行为表现上可能有所不同,而研究者的主观童识也易于影响观察过程和观察结果(2)实验法的优点: 对实验情景的控制程度高,因而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比较清楚、明确。缺点: 使用这种方法时,实验情境和实验者对被试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更加突出,需要小心处理;实验情境与生活现实距离过远,使研究 结果往往缺乏概括力(3)调查法的优点: 直截了当,针对性强。问卷法比访谈法更经济,更省时,可以同时收集到大量的信息,结果也有较大的概括性。缺点 :主要问题在准确性上,被试者回答问题可能发生 有意无意的偏差。调查法又称询问法,在社会心理学中,常用的调查法有访谈法和问卷法(4)档案研究法的优点:跨越时间空间,有些纪录可追溯到几百年,这是其他方法难以胜任的。缺点 :是受现有材料的局限,而且材料的准确可靠性如何也难以断定。2.可以从哪些方面来理解意识。答:可以从这几方面来理解:
(1)本质: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自然界的产物,又是社会的产物。
(3)生理基础: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离开了人脑这一高度发达、高度完善的物质器官,意识就不会产生。但是,有了人脑,也不会自行产生意识。
(4)内容根源:客观存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一方面,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离开了客观事物,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另一方面,意识又不等同于客观事物本身,它的反应形式是主观的,是经过头脑改造过的东西,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3.简答概念的种类。
答: 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与分子范围的思维方式。大概分为下面几类:
一、单独概念和普通概念(外延数量不同)。
二、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是否把对象看成集合)。
三、正概念和负概念(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有某种属性)。4.思维及其特征。
答: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间接的反映。思维的基本过程 是分析和综合。思维的品质包括广阔性、批判性、深刻性、灵活性和敏捷性。一个人的 思维活动能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思维品质称为思维的灵活性.三、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1.试述智力三元理论。
论述:智力三元论是由斯滕伯格提出的,试图说明更为广泛的智力行为。他认为,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即智力的内在成分、智力与经验的关系和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从而提出了智力三成分理论。包括:(1)智力成分亚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三个成分及相应的三种过程,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元成分是计划、控制和决策的高级执行过程。操作成分表现在任务的执行过程中,接受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并进行比较。知识获得成分是指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负责接受新刺激,做出判断与反应,以及对新信息的编码与存储。其中,三种成分中元成分起核心作用。(2)智力情境亚理论――认为智力是指获得与情境拟合的心理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智力表现为有目的地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
(3)智力经验亚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两种能力,一种是处理新任务和新环境时所要求的能力,另一种是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i。任务、情境和个体三者间存在相互作用。信息加工自动化的能力也是智力的重要成分,人们在进行复杂任务的操作时,需要运用更多操作的过程。只有许多操作自动化后,复杂任务才容易完成。智力成分亚理论是三元智力理论中,最早形成和最为完善的部分,它揭示了智力活动的内部机制。2.论述情绪与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论述:
一、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我们一直将情绪和情感作为一个统一的心理过程来讨论,但从产生的基础和特征表现上来看两者有所区别。首先,情绪出现较早,多与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情感出现较晚,多与人的社会性需要 相联系。婴儿一生下来,就有哭、笑等情绪表现,而且多与食物、水、温暖、困倦等生理性需 要相关;情是在幼儿时期,随着心智的成熟和社会认知的发展而产生的,多与求知、交往、艺术陶冶、人生追求等社会性需要有关。因此,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但只有人才会有情感。
其次,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深刻性和稳定性。情绪常由身旁的事物所引 起,又常随着场合的改变和人、事的转换而变化。所以,有的人情绪表现常会喜怒无常,很难持久。情感可以说是在多次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态度体验,如对一个人的爱和尊敬,可能是一生不变的。因为如此,情感特征常被作为人的个性和道德品质评价的重要方面。最后,情绪具有冲动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人在情绪左右下常常不能自 控,高兴时手舞足蹈,郁闷时垂头丧气,愤怒时又暴跳如雷。情感更多的是内心的体验.
第二篇:2018年春季《心理学(高起专)》期末考核
期末作业考核
《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智力
答:智力是指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2.暗适应
答:当我们从明亮的地方走进黑暗的地方,一下子我们的眼睛就会什么也看不见,需要经过一会,才会慢慢地适应,逐渐看清暗处的东西,这一过程约30~40分钟,其间视网膜的敏感度逐渐增高的适应过程,就是暗适应。3.图式
答: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社会知觉的基础是被认知事物本身的属性,但认知者的主观因素也会对社会知觉的过程和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4.情景记忆
答:是指对个人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情景)的记忆。例如,对昨天在公园里会见一位朋友的记忆就是情景记忆。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心理学主要的研究方法及其优缺点。
答:(1)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发展的规律。优点:适用范围较大;简便易行;所得材料比较真实。缺点:结果难以重复验证、精确分析;难以控制目标现象的出现;受观察者主观影响(观察者效应、观察者偏差)(2)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分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优点:可揭示因果关系;可重复可检验;数量化指标明确。缺点:实验情景带有极大的认为性质,被试处于那样的环境中又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有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3)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分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投射测验)两种。测验法有三个基本要求:1.信度 2.效度 3.标准化(4)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让受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有两种方式:问卷调查和晤谈法。使用时应注意:1.取样的代表性 2.被试受社会赞许性的影响。优点:用起来比较容易,收集数据比较快。缺点:不够严谨;不能揭示因果关系;受研究者主观影响较大。(5)个案法:对被试各方面或状况进行深入而详尽的了解,收集个体过去和现在的资料,进过分析推知其行为原因。优点:能够解释个体某些心理和行为产生、发展、变化的原因,有助于研究者获得某种假设。缺点:对个体的研究结论难以推广。
2.可以从哪些方面来理解意识。
答:用交流,用观察,用试探,用引诱,用高科技来汇总,用医学专业仪器来辅助。让心理学专家来定义才能更科学更负责任的来给出结论。主要是准确找出诱发逆反原因和行为动机方向!3.简答概念的种类。答:区分概念种类的标准
概念所包含的属性的抽象与概括程度 概念反映事物属性的数量与相互关系 概念形成的自然性 概念的外延 概念的内涵 正统概念和模糊概念 4.思维及其特征。
答: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思维有以下一些特征:
(1)概括性。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加以概括。概括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思维的水平。另外,概括是人们形成概念的前提,也是思维活动能迅速进行迁移的基础。概括是随人们认识水平的深入而不断发展的。人们的认识水平越高,对事物的概括水平也就越高。
(2)间接性。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才可能超越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事物和属性,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思维认识的领域要比感知觉认识的领域更广阔、更深刻。(3)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它常常指向事物的新特征和新关系,这就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思维活动常常是由一定的问题情景引起的,并试图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思维不是简单地再现经验,而是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改组、建构的过程。
三、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1.试述智力三元理论。
答:智力三元论是由斯滕伯格提出的,试图说明更为广泛的智力行为。他认为,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即智力的内在成分、智力与经验的关系和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从而提出了智力三成分理论。包括:
(1)智力成分亚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三个成分及相应的三种过程,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元成分是计划、控制和决策的高级执行过程。操作成分表现在任务的执行过程中,接受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并进行比较。知识获得成分是指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负责接受新刺激,做出判断与反应,以及对新信息的编码与存储。其中,三种成分中元成分起核心作用。(2)智力情境亚理论――认为智力是指获得与情境拟合的心理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智力表现为有目的地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
(3)智力经验亚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两种能力,一种是处理新任务和新环境时所要求的能力,另一种是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任务、情境和个体三者间存在相互作用。信息加工自动化的能力也是智力的重要成分,人们在进行复杂任务的操作时,需要运用更多操作的过程。只有许多操作自动化后,复杂任务才容易完成。智力成分亚理论是三元智力理论中,最早形成和最为完善的部分,它揭示了智力活动的内部机制。
2.论述情绪与情感的区别和联系。答: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1、情绪出现较早,多与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情感出现较晚,多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2、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深刻性和稳定性。
3、情绪具有冲动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情感是在多次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并通过情绪表现出来;反过来,情绪的表现和变化又受已形成的情感的制约。
第三篇:2018年春季《教育学(高起专)》期末考核
期末作业考核
《教育学》
满分100分
一、判断并说明理由(每题1分,共10分)
1、(✖)教育的对象是人,但教育的出发点则是社会。
理由:教育的对象是人,这是对的。但說教育的出发点也是人则是不对的。教育应该从社会和个人的共同需要出发。
2、(✔)教师的劳动具有很强的创造性。
3、(✖)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性作用。
理由: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性作用。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性作用。
4、(✔)人的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可塑性。
5、(✔)人的本质是一切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
6、(✔)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7、(✖)“班级授课制”不利于因材施教,必须取消。
理由: 班级授课制又叫班级教学或课堂教学,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按教学计划 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教学时数,依学校课程表进行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
8、(✔)校长负责制的核心是校长全面负责。
9、(✖)德育是由思想品德课来完成的。
理由: 每个学科都可以渗透德育,如历史可以行爱国主义教育,美术可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10、(✔)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遗传基因”,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如何认识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及基本走向? 答: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 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基本走向:
(1)课程改革转向以学生发展为 本的方向。
(2)强化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的趋势。
(3)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倾向。
(4)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和问题。
(5)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实用化的趋势。
(6)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 的趋势。(7)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发展的趋势
2、学生为什么必须要接受教育?
答:学生接受教育首先是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的统一;
社会需要其未来社会成员都是理想的能适应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个人也需要适应社会从而在社会中获得理想的发展;
学生是未完成的社会人,具 有极大的可塑性。
三、辨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教育要培养人的世界视野,但不是培养“世界公民”。
答:正确。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地球村的时代,教育培养人必须要具有国际的视野,这是社会发展对 人的必然要求。但在今天的时代里,还存在国与国的竞争和差别,还存在阶级和利益的冲突。教育还 必须主要为本民族和本阶级服务。倡导培养“世界公民”是不正确的。
2、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实践活动,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答:正确。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是科学,人类继承和掌握科学的最基本方式是教育。人区 别于动物的本质是——思考的能力和劳动的能力,而提升这两种能力的是生产力水平、是科学。如果 人类放弃教育,将一步倒退到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从人的本质角度讲,就是想低级动物的倒退。所以,从人的本质角度讲,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实践活动 人只有通过教育 才能成为人。
四、论述(每题10分,共20分)
1、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其实现条件。
答:从广义上说,教育是环境的一部分,是一种经过有目的地选择和提炼的特殊环境,这就决定 了它的特殊地位,即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第一,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它能根据一定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 展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向,选择适当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时间,对人进行全 面的教育和训练,使人获得比较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第二,教育 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学校教育是在各种规章制度的严格制约下进行的,它保证了教育、教学的良好的秩序,把人的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时间和空间全部地投入到可控的程序之内,使教育、教学得以顺利地进行。同时,学校教育又具有系统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既考虑了社会发展对 人才规格的需要,又考虑了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这样就保证了人才培 养的高效率和高质量。第三。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的教育机关―― 学校进行的。学校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组织起来的,它是比较完整的组织机构,又有经过教育 和训练的专职教育工作者。因而,它对人身心发展的作用,比其他任何影响人的条件都要有效。第四,教育可以根据个体的遗传素质,有意识地发挥其长处,弥补其不足,使先天的遗传素质向 有利于身心成长的方面发展。教师通过有意识地鼓励神经类型弱、反应迟缓、胆怯、积极主动性 差的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经常回答提问,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他们逐渐变得活泼、主动。第五,教育能对各种环境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它能按照预定的目的选择和提炼有利于 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克服和排除那些不利于人的发展的因素。学校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开展有 教育意义的集体活动,以使他们免受不良环境的影响。可见,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十分 重要的主导作用。正因如此,有人提出了“教育万能论”的观点,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教育决定 的。17 世纪英国教育思想家洛克、18 世纪德国的思想家康德就是最典型的代表。”教育万能论” 对教育作用的高度评价,对认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把教育视为人 的发展的决定因素,就夸大了教育的作用。因为人的发展并不是单纯由教育决定的,而是各种条 件综合作用和人的多方面的实践活动的结果。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只是相比较而言的。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如果没有遗传为之提供相应的生理前提,没有环境的积极配合,没有社会 发展作为物质基础,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教育要发挥它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可能的。
2、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答:⑴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个体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的教育训练而 形成起来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⑵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的是指学校 ⑶素质教育的内容构 教育中以发展学生的多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思想的教育活动 成有以下六点:①政治素质教育主要指对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 情感,立场的态度的教育。当前主要是四项基本原则教育 ②思想素质教育,指基本的世界观和思 想方法的教育,包括思想信仰、信念追求、理想动机、民族精神、人生观、价值观等等。③道德 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是指个体所具有的正确处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良好品 质。道德素质教育就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行为习惯,道德情操,道德思维能力,判 断能力,责任感,事业心,奉献精神,自由自律的品质等。④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指基础的科学 文化知识,审美修养,劳动技能等方面的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与核心。⑤ 身体素质教育,指教育个体保证生理机能的正常发育和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与卫生保健常识。⑥心理素质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解决学生的心理矛盾,以及增强学生自我平衡状态的能力的教育。⑷中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使全国各级各类 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保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即基础性,能够给予学 生未来发展中最基本,最基础的素质,这些素质可以成为他们进一步发展的潜能和条件。全面性,包括接受教育人要全面,避免英才教育选拔教育;人的发展内容要全面,而不是单方面发展学生的 应试能力。发展性,指注重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培养合格特色的人才。
五、案例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1、13岁少年奇奇(化名)由于在校打架等问题受到老师的处理。老师的做法是,让全班同学进行无记名投票,就“要不要奇奇继续留校读书”的问题进行表决。由于没能够通过表决,奇奇的父亲只好给孩子另外找了一所学校去上学。
请结合工作实际和教育学的学习,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看法。
答:这是典型的违背义务教育法的行为,是对学生自尊心的伤害。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是帮助学生获得发展,而不是把犯一点错误的学生赶出学校。
2、某教师在对中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说“读书考大学,是为了自己,不是别人。读书增强了自己的本领,提高了自己的资本,将来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挣下大把的钱,从而有一个美好的生活。比如生活愉快,人生充实,前途美好,事业辉煌,甚至找一个漂亮的老婆,生一个聪明的儿子。”
请结合工作实际和教育学的学习,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看法。
答:读书乃上为国家,下为自己,该教师观点中存在的问题就是将“私”与“公”对立了起来,没有 让自我从个人扩展到更宽泛的大我,在“学生读书考大学是为了自己”与“为了社会主义建设”、“为 了实现共产主义”之间没有贯通的可能。如果第一个命题不能在第三个命题中得到超越,没有在第三 个命题中重新理解,如果不把自我看作动态超越的概念,那么,“自己”与“别人”就无法沟通,“我” 就不能扩展为“我们”,第一个命题便只能停留在培养“单子式”主体人格上,最终难免堕落为自私自 利者。
第四篇:2018年春季《心理学(高起专)》期末考核离线作业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智力
智力(Intelligence)是指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
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这个能力包括以下几点:理解、计划、解决问题,抽象思维, 表达意念
以及语言和学习的能力。当考虑到动物智力时,“智力”的定义也可以概括为:通过改变自身、改变环境或找到一个新的环境去有效地适应环境的能力。2.暗适应
从亮处进入暗处时,由看不清到逐渐看清物体的轮廓的视觉感受性时代。即视觉感受器在暗环境 下对弱光感受性不断提高的过程叫做暗反应。3.图式
所谓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 的网络。另外,图式(schema)也表征特定概念、事物或事件的认知结构,它影响对相关信息的加工过程,也指生物形态学的图式 4.情景记忆
情景记忆指对个人亲身经历过,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景的记忆。
二、简答题
1.心理学主要的研究方法及其优缺点。
答:学习心理学的主要方法就是观察,优缺点在于是否适合你,每种方法适合不同的人,没有什 么绝对的优缺点。想学好,就要掌握基本的 佛洛伊德 知识。然后再去学荣格的,根据学的东西去观察周围的人,为什么他会这样做,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不这样做,他以前做什么的,他是怎么想的。他为什么会这样想。答案补充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变量: 指一个具有不同数值的量,其量的大小可以观察和测量。
2、变量通常分为自变量和 因变量。自变量是研究者选用或操纵的变量,以确定其对心理或行为的影响。因变量是被试者在实验室中的行为反应。
3、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既可能是相关关系,又可能是因果关系。
4、信度指测量本身的一贯性,如果测得的分数是可 重复的、一贯的,则测得的分数是可信的。一项研究结果经过重复后得到类似的结果,就意味着这项研究是有信度的。5、效度指当研究者所测量的正是他要测量的东西,发现的正是他要发现的东西时,研究就有了效度。有信度不一定意味着有效度。答案补充 6、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分为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档案研究法(1)观察法的优点:在于它的现实性,它主要研究在现实生活条件下自然发生的过程,并可以在长时间内进行,因而能得到有关行为发生顺序和发展过程的资料。缺点: 对自变量缺乏控制,难于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同时由于被试者主观意识到他们是被观察者,在行为表现上可能有所不同,而研究者的主观童识也易于影响观察过程和观察结果(2)实验法的优点: 对实验情景的控制程度高,因而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比较清楚、明确。缺点: 使用这种方法时,实验情境和实验者对被试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更加突出,需要小心处理;实验情境与生活现实距离过远,使研究 结果往往缺乏概括力(3)调查法的优点: 直截了当,针对性强。问卷法比访谈法更经济,更省时,可以同时收集到大量的信息,结果也有较大的概括性。缺点 :主要问题在准确性上,被试者回答问题可能发生 有意无意的偏差。调查法又称询问法,在社会心理学中,常用的调查法有访谈法和问卷法(4)档案研究法的优点:跨越时间空间,有些纪录可追溯到几百年,这是其他方法难以胜任的。缺点 :是受现有材料的局限,而且材料的准确可靠性如何也难以断定。2.可以从哪些方面来理解意识。
答:可以从这几方面来理解: 1)本质: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自然界的产物,又是社会的产物。
(3)生理基础: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离开了人脑这一高度发达、高度完善的物质器官,意识就不会产生。但是,有了人脑,也不会自行产生意识。
(4)内容根源:客观存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一方面,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离开了客观事物,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另一方面,意识又不等同于客观事物本身,它的反应形式是主观的,是经过头脑改造过的东西,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3.简答概念的种类。
答: 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与分子范围的思维方式。大概分为下面几类:
一、单独概念和普通概念(外延数量不同)。
二、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是否把对象看成集合)。
三、正概念和负概念(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有某种属性)。4.思维及其特征。
答: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间接的反映。思维的基本过程 是分析和综合。思维的品质包括广阔性、批判性、深刻性、灵活性和敏捷性。一个人的思维活动能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思维品质称为思维的灵活性.三、论述
1.试述智力三元理论。论述:智力三元论是由斯滕伯格提出的,试图说明更为广泛的智力行为。他认为,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即智力的内在成分、智力与经验的关系和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从而提出了智力三成分理论。
包括:(1)智力成分亚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三个成分及相应的三种过程,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元成分是计划、控制和决策的高级执行过程。操作成分表现在任务的执行过程中,接受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并进行比较。知识获得成分是指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负责接受新刺激,做出判断与反应,以及对新信息的编码与存储。其中,三种成分中元成分起核心作用。(2)智力情境亚理论――认为智力是指获得与情境拟合的心理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智力表现为有目的地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
(3)智力经验亚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两种能力,一种是处理新任务和新环境时所要求的能力,另一种是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i。任务、情境和个体三者间存在相互作用。信息加工自动化的能力也是智力的重要成分,人们在进行复杂任务的操作时,需要运用更多操作的过程。只有许多操作自动化后,复杂任务才容易完成。
智力成分亚理论是三元智力理论中,最早形成和最为完善的部分,它揭示了智力活动的内部机制。2.论述情绪与情感的区别和联系。论述:
一、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我们一直将情绪和情感作为一个统一的心理过程来讨论,但从产生的基础和特征表现上来看两者有所区别。
首先,情绪出现较早,多与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情感出现较晚,多与人的社会性需要 相联系。婴儿一生下来,就有哭、笑等情绪表现,而且多与食物、水、温暖、困倦等生理性需 要相关;情是在幼儿时期,随着心智的成熟和社会认知的发展而产生的,多与求知、交往、艺术陶冶、人生追求等社会性需要有关。因此,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但只有人才会有情感。
其次,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深刻性和稳定性。情绪常由身旁的事物所引 起,又常随着场合的改变和人、事的转换而变化。所以,有的人情绪表现常会喜怒无常,很难持久。情感可以说是在多次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态度体验,如对一个人的爱和尊敬,可能是一生不变的。因为如此,情感特征常被作为人的个性和道德品质评价的重要方面。
最后,情绪具有冲动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人在情绪左右下常常不能自 控,高兴时手舞足蹈,郁闷时垂头丧气,愤怒时又暴跳如雷。情感更多的是内心的体验,深沉而且久远,不轻易流露出来。
二、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情绪和情感虽然不尽相同,但却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人们时常把情绪和情感通用。一般来说,情感是在多次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并通过情绪表现出来;反过来,情绪的表现和变化又受已形成的情感的制约。当人们干一件工作的时候,总是体验到轻松、愉快,时间长了,就会爱上这一行;反过来,在他们对工作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之后,会因工作的出色完成而欣喜,也会因为工作中的疏漏而伤心。由此可以说,情绪是情感的基础和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深化和本质内容。
第五篇:2018年春季《公共事业管理(高起专)》期末考核
期末作业考核
《公共事业管理》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1.公共产品
答:公共产品也称为公共商品、公共物品或公共品,公共物品是指不具有消费上的排他性与竞争性的物品。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区别的标准就是是否具有消费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产品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纯公共产品是指完全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准公共产品,指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点中的一个,另一个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或者虽然两个特点都不完全具备但却具有较大的外部收益的产品。
2.非政府组织
答:即非营利的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且是非官方的,即组织本身并不具有行政权力的公共组织。与政府组织相较,非政府组织的最大特点是非强制性和服务性。非政府组织主要是非营利的院校、社区学校、医院、研究所、基金会、文化和科学技术团体、各种咨询服务机构等。
3.准公共产品
答:是指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或有限的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它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如教育、政府兴建的公园、拥挤的公路等都属于准公共产品。对于准公共产品的供给,在理论上应采取政府和市场共同分担的原则。
4.科技事业管理的前瞻性原则
答:是指科技管理机构要对科技发展的趋势有充分的估计,发挥科技情报和科技预测的作用,密切跟踪科技发展新动向。
5.区域卫生规划
答:是指按区域人口卫生服务需求及卫生资源可供量设置医疗卫生机构,以避免盲目发展或发展不足,使卫生资源配置合理。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75分)1.为什么说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 答: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是因为:
第一,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需求扩大对管理的需求,决定了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首先必须是政府; 第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事务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趋势,决定了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首先必须是政府。2.比较民办非企业单位与社会团体。
答:1)社会团体可以举办民办非企业单位,而民办非企业单位不能举办社会团体; 2)社会团体可以设立分支机构,而民办非企业单位则不得设立分支机构;
3)社会团体是有公民自愿组成的会员制组织,可以做公益事业,也可以做只满足会员需求的互益形事业。而民办非企业单位是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具有公益性特征。
4)民办非企业单位是从事经常性、连续性服务的实体性社会服务组织。实体性是具有别于社会团体的一个基本特征。社会团体的是指由公民字眼组成的会员制组织,其组织结构具有松散性,活动的特点是连续的、经常的,其组织结构具有实体性。
3.简述西方主要国家和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的特点。答:西方主要国家和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的特点主要是:
1)英国教育管理体制:机构少而精、法制化水平高;
2)美国教育管理体制:层次少、社会监督力度大;
3)法国教育管理体制:集权与分权相结合;
4)德国教育管理体制:州政府享有充分的自治和自主权;
5)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地方负责制度。4.简述现代卫生事业管理的基本内容。答:(1)实施区域卫生规划
(2)突发事故救护、基本的卫生产品和医学研究产品的生产与提供(3)医疗产品的生产与提供(4)适合国情的医疗保障制度(5)卫生市场的管理(6)卫生服务价格管理
5.借鉴当代西方国家政府改革经验,总结我国近30年来的政府改革与事业改革,政府可以采用三种方式实现自身承担的公共事业职责?
答:1)传统生产方式。以直接组织生产的方式提供事业物品,即通过举办事业单位、供养事业单位,由事业单位组织事业产品与服务的提供。例如,不宜有私人资本介入或私人资本不愿介入的领域,即在相当程度上应由国家财政支持,表现为国家公共事业,如社会科学联合会、社会科学院、基础理论研单位、图书馆、博物馆、计划生育协会等等,应进行财政全额拨款,同时进行管理方式的改革,等等。
2)社会化生产方式。国家开放公共事业领域,将部分公共事业职能向社会转移,同时破除所有制等限制,引导、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各种类型的事业组织,从事公共事业生产,形成社会事业社会办的局面。
3)契约化(市场化)生产方式。在公共事业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模式,政府与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或公司企业通过以契约为基础的合作,共同提供公共事业服务。政府通过合同承包、特许经营、税收优惠、提供补助或贷款等方式,将公共事业的生产任务交由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或公司企业,上述组织负责事业产品的生产,政府则负责项目选择、目标确定、监督评估等工作,即将核心职能(掌舵)留在手中,将具体运作职能(划浆)交给其他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