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秋季《经济法学(高起专)》期末考核
期末作业考核
《经济法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诉讼时效
答:权利人在规定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力,虽然权利人仍有权起诉,但其所享有的权利就不再受法律保护,也就丧失了胜诉权。诉讼时效不消灭实体权利,即时效过后义务人自愿履行义务的,权利人仍有权受领。
2、物权
答:物权是权利人直接支配其标的物,享受其利益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
3、公司合并
答: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公司依照法定程序并为其中的一个公司或创设一个新的公司的法律行为。
4、处分
答:处分权是指所有八体法对其财产在事实上或法律上给予处置的权利
5、受理
答:受理是人民法院通过审查原告的起诉,认为符合起诉条件而决定立案审理的一种法律行为。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经济法律关系的特征。
答:经济法律关系的特征即经济法律关系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经济法律关系是由经济法律规范确认调整的社会关系;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是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经济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而实现的。
2、简述格式条款的特点。
答:格式条款是由一方当事人为了反复使用而预先定制的,并由不特定的第三人所接受的,在订立合同时不能与对方协商的条款。格式条款具有以下特点:
1)格式条款是由一方为了反复使用而预先定制的; 2)格式条款是适用于不特定的相对人; 3)格式条款的内容具有定型化的特点; 4)相对人在订约中居于附从地位。
3、简述有限责任公司的基本特征。
答:
1)本质特征是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时对公司承担责任 2)法律特征是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3万元
3)一般特征是有限责任公司是在对无限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两者的优点兼收并蓄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将人合性和资合性统一起来。二是有限责任公司的全部资产不必分为等额股份,股东只须按协议确定的出资比例出资,并以此比例享受权利,承担义务。三是有限责任公司因其具有一定的人合性,以股东之间一定的信任为基础,所以其股东数额不宜过多。《公司法》规定为2—50人。四是有限责任公司只能在出资者范围内募股集资,公司不得向社会公开招股集资;五是有限责任公司的出资证明不能转让流。
4、区分有偿合同和无偿合同的法律意义在于。
答: 1)当事人的责任不同。在有偿合同中,债务人的责任比较重,无偿合同中,债务人的责任比较轻。例如,有偿保管合同的保管人因过失造成保管物毁损、灭失的,应赔偿全部损失;而无偿保管合同的保管人因过失造成保管物毁损灭失时,虽然不能免除全部责任,但应酌情减轻责任。(2)主体要求不同。又唱合同的当事人必须具有完全行为能力,限制行为能力人不经法定代理人同意,原则上不能订立有偿合同。而对于一些单纯获得利益的无偿合同,原则上限制行为能力人 也可以订立,例如。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接受他人的赠与,应答是有效的。
5、先占的条件是什么?
答:先占应当具备的条件是:先占的标的物是动产。在我国,不动产不因先占而取得所有权,西方不是;被占有的物应当是法律不禁止占有的物品,违反法律规定而先占的,不能取得占有物的所有权;必须以所有的意思占有,即先占人在占有物品时有客观上足以使他人认为先占人有据为己有的表示;必须为无主物。
三、案例题(共30分)
1、李先生到百货大楼买了一台电视,经过讨价还价最终决定购买展柜里的样品,由于样品陈列在外,显得有些陈旧,原价5000元,现百货大楼只卖给李先生3500元,二者约定明天付款。但晚上百货大楼发生了火灾,电视被烧毁,李先生拒绝付钱,并声称该由百货大楼承担责任,李先生的说法有道理么?你的观点呢?
答:李先生的说法不对。
因为买卖合同标的物是特定物,该买卖合同为诺成性合同,当合同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后,合同就已经生效。
这时候标的物的风险由消费者承担,因为是特定物,合同已经成立,双方已经由买卖关系转为保管关系,而保管关系规定,如果不是由于保管人故意或过失造成保管物损失的,保管人不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篇:经济法学(高起专)
经济法学(高起专)
一、名词解释
1.经济法主体:亦称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是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依法享受权利(权力)和承担义务的社会实体。
2.经济法律关系:是指根据经济法的规定发生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3.经济职权:是指国家机关行使经济管理职能时依法享有的权利。
4.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5.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效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6.经济法责任:是经济法主体因其违反经济法义务或者不当行使经济法权利的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上的不利后果。
7.财政:是指国家和其他公共团体为满足公共欲望而取得、使用和管理资材活动的总称。
8.市场规制法:是指调整国家对市场进行规制过程中发生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9.商誉:是商品生产经营者在他们的生产、流通等经济行为中逐渐形成的,反映社会对生产经营者生产、商品、销售、服务等方便的综合评价。
10.税法:即税收法律制度,是调整税收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1.股票:是指股份有限公司签发的证明股东所持股份的凭证。
12.证券:是以证明或设定权利为目的所做成的书面凭证。
13.经济义务:是指经济法主体在国家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依法必须为一定行为和不为一定行为。
14.保障安全权: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所享有的保障其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
15.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指调整在保护消费者权益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简答题
1.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答: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指经济法所干预、管理和调控的具有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a.国家规范经济组织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b.国家干预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c.国家管理、规范经济秩序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d.国家在经济调控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2.市场规制法的基本原则
答:规制法定原则。规制公平原则。规制绩效原则。规制适度原则。
3.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答: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有以下三个:第一、社会本位原则。第二、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原则。公平原则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主体地位平等。(2)交易机会均等。(3)权利义务对等。第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4.经济法的客体
答:经济法律关系客体指经济法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和目的。它可以包括物,也可以包括行为。其条件是:a.必须是经济主体能够控制、支配的物;b.必须是国家经济法律、法规允许进入经济法律关系成为其客体的物或行为;c.经济法律关系客体应能够体现一定的物质利益、经济利益或者可以借以获得一定经济利益的物或行为。
5.经济性垄断的种类
答:我国经济性垄断的种类:(1)公用企业独占地位的滥用。(2)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的独占地位滥用。(3)强制交易行为。(4)勾结串通招标行为
6.经济法责任中经济制裁的具体形式
答:经济法责任中经济制裁的具体形式:(1)国家决策失误赔偿(2)实际履行(3)惩罚性赔偿(4)资格减免。
7.商业诽谤的构成要件
答:商业诽谤的构成要件:(1)行为主体必须是经营者(2)行为人在主观上是故意的,并且以削弱竞争对手的市场竞争能力、牟取自己的市场优势为目的。(3)行为人在客观上表现为捏造、散布虚伪事实,实施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信誉为目的。
(4)行为人侵害的客体是特定竞争对手的名誉权、荣誉权。
8.反垄断法的法律特征
答:反垄断法的法律特征:(1)调整竞争法律规范的总称(2)调整的主体是企业和企业联合组织(3)它是以企业和企业联合组织在市场中竞争为内容。
9.消费纠纷的解决途径
答:a.与经营者协商;b.请求消协调解;c.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d.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申请仲裁;e.向法院起诉
10.宏观调控的调控对象
答:(1)制定宏观调控法律法规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2)有关国家机关运用宏观调控措施进行日常调控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3)在监督检查宏观调控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
11.宏观调控的基本原则
答:间接调控原则,适度调控原则,公平至上原则,宏观引导原则。
12.我国政府采购的方式
答:(1)单一来源;(2)询价;(3)竞争性谈判;(4)邀请招标。
13.税收的概念和特征
答:税收是指以国家为主体,为实现国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定标准,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特定分配形式。其特征是: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14.税法的原则
答:税收法定主义原则、税收效率原则、税收公平原则。
15.中国人民银行的法律地位和主要任务
答: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
16.中国人民银行的出资以及资产所有的法律规定
答: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履行职责,开展业务,不受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中国人民银行的全部资本由国家出资,属于国家所有。
17.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答: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保护存款人合法利益、守法经营、自主经营。
18.商业银行的监督管理方式
答:商业银行内部的稽核监督、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监督、国家审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审计监督。
19.限制和禁止的证券交易行为
答:禁止内幕交易、禁止操作证券交易市场、禁止虚假陈述、禁止欺诈客户。
20.政府在必要时可以对哪些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或政府定价
答:(一)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重大的极少数商品价格;(二)资源稀缺的少数商品价格;(三)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 ;
(四)重要的公用事业价格;(五)重要的公益性服务价格。
21.构成承担产品瑕疵担保责任的条件
答:(1)不具备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而事先未作说明的;(2)不符合在产品或其包装上注明采用产品标准的;(3)不符合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的。
三、论述题
1.辨析产品责任和产品质量责任
答:(1)责任性质不同,前者为一种特殊的侵权民事责任,而后者为综合责任;(2)责任的范围不同,前者仅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而后者除承担侵权民是责任外,还包括合同责任等;(3)责任的主体不同,前者仅包括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和中间商,而后者还包括对产品质量负有义务的其他有关人员;(4)责任产生的时间不同,前者只能在损害后果发生后才有可能成立,而后者可以存在于产品生产、销售、管理、使用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
2.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
答: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的联系主要是:
(1)两者都担负着调整市场经济关系的任务;(2)两者在调整方法上有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地方;(3)有些概念往往相互共同使用;(4)有些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如工业产权关系,往往要两者相互发挥作用才能形成。
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理论基础不同。经济法的理论基础是整体本位,而民法的理论基础是个体本位。(2)以性质上来说,经济法具有公法与私法的兼融性。而民法在资本上义国家纯属私法或市民法。(3)以调整对象来说,经济法调整的是国家在组织、管理、协调中的经济关系;民法调整的是不需要国家管理的自由、平等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4)调整的原则不同。经济法主要坚持国家干预原则;民法主要坚持自由放任原则。(5)调整的手段和方法不同。经济法采用经济、行政、刑罚方法综合运用,并采用奖惩结合的方法;而民法强调的是单纯的损害赔偿和协商的方法。(6)参与的主体不同。经济法律关系中国家是特殊主体。民事法律关系中,国家一般不是民事法律关系主体。
3.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答:任何部门法的产生和发展,都需要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等主客观方面的条件。这些条件,特别是反映一定经济关系的经济基础,对部门法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重要的作用。经济法作为一个法律部门也不例外。
(一)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经济条件。经济法的产生是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来,经济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社会化大生产和垄断的产生,是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物质条件,经济社会化是经济法形成的根本原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的固有缺陷逐渐暴露出来。市场机制事后调节所具有的被动性和滞后性,以及市场存在的调节机制的障碍的特点,会使市场主体要么限制竞争,要么不正当竞争。为了弥补“市场失灵”,国家就主动介入社会经济,消除前进过程中的不足。可以说,经济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市场经济阶段的产物,并且必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经济社会化背景下,强化对主体行为的规范,实现对社会整体利益保护的价值,成为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主要缘由。
(二)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政治条件。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导致作为上层建筑核心的国家职能的变化,而国家职能的变化应是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政治条件。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国家是“守夜人”,对经济采取放任态度,对社会经济生活,国家干预很少。到了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社会矛盾的激化,垄断对自由竞争的限制,使生产力发展受到阻碍。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的客观实际要求国家要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全面干预,以求经济能够稳定发展。这种干预按照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亦必须在法定程序下合法进行。于是西方国家就制定了大量的国家干预、协调经济生活的法律。反垄断、促竞争、反危机及促发展的政治现实促进了国家经济职能的扩展,使国家具备了干预、协调经济的职能,这种职能成为经济法产生的政治条件。
(三)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思想条件。社会本位的法哲学思想,是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法律基础。在自由资本主义市场条件下,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是社会思想观念的主流。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到来,资本家的垄断行为排斥了自由竞争,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丧失,市场自发调节的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就充分暴露出来,市场经济逐渐失去了自律性,产生了重新调整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本位”的思想。社会本位的思想,强化以社会权为权利的核心。社会本位的思想为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以社会为本位,强化保护以社会整体利益为出发点的社会权,正是经济法作为社会法所追求的价值取向。
4.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
答:(1)调整对象不同。经济法调整的是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经济关系。行政法调整行政管理关系。(2)主体不同。经济法的主体是国家机关、企业、个人、企业的内部组织。而行政法的主体是国家机关、企业、个人。(3)作用不同。经济法的作用是引导、推进和保障经济体制改革。行政法的作用是引导、推进和保障政治体制改革。
5.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的关系
答:宏观调控法是为了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的宏观经济目标,而保障与规范政府运用政策工具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的法律规范体系。在经济法体系中,他与市场规制法并列为经济法的两大制度构成。市场规制与宏观调控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两大基本手段,在不同的经济运行层面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两者各有侧重各有分工。而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也在不同的经济层面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市场规制法主要存在于作用于微观领域,而宏观调控法主要立足于、作用于政府的宏观调控活动,但两者是密切相关的。两者的密切联系主要表现在:第一,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二,宏观调控法以市场规制法为基础。第三,市场规制法以宏观调控法为条件。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是经济法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是不可或缺的,在经济法律体系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二者之间有重要的联系,但是二者在产生顺序、解决问题、功能作用、调整性质、调整原则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四、案例分析
1.产品责任的诉讼时效、生产者和销售者的赔偿责任
安定:
一、起诉的诉讼时效应当从确定伤残的时间进行计算,而不是从受伤之日开始计算;
二、产品质量存在的缺陷应当由生产者和销售者共同承担赔偿责任;
三、商场应赔偿受害人医疗费、误工费、残疾生活补助费、交通费、诉讼费。
四、如果产品存在设计缺陷,商场赔偿后,可以向生产者追诉,要求生产者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篇:2018年秋季《法学通论(高起专)》期末考核
期末作业考核
《法学通论》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是指因违反了法定义务或契约义务,或不当行使法律权利、权力所产生的,由行为人承担的不利后果。就其性质而言,法律关系可以分为法律上的功利关系和法律上的道义关系,与此相适应,法律责任方式也可以分为补偿性方式和制裁性方式。2.成文宪法:指在一个国家中用名称为宪法的成文法典来表现的各种具有宪法效力的法律规范,其最显著特征是在于法律文件上既明确表述为宪法,又大多冠以国名。
3.行政主体:在中国行政法学领域,行政主体是指享有行政职权,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并独立承担责任的组织。
4.刑法: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应当负何种刑事责任,给予犯罪人何种刑事处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5.合同:又称为契约、协议,是平等的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作为一种民事法律行为,是当事人协商一致的产物,是两个以上的意思表示相一致的协议。只有当事人所作出的意思表示合法,合同才具有法律约束力。依法成立的合同从成立之日起生效,具有法律约束力。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法律关系的客体有哪些? 答:1.物
法律意义上的物是指法律关系主体支配的、在生产上和生活上所需要的客观实体。物要成为法律关系客体,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应得到法律之认可。第二,应为人类所认识和控制。第三,能够给人们带来某种物质利益,具有经济价值。第四,须具有独立性。至于哪些物可以成为法律关系客体,应由法律予以规定,但这样几种物不得进入国内商品流通领域,成为私人法律关系的客体:(1)人类公共物或国家专有之物。(2)文物或贵金属。(3)军事设施、武器。(4)危害人类之物。2.人身
人身是由各个生理器官组成的生理整体(有机体)。但须注意的是:第一,活人的(整个)身体,不得视为法律上之“物”,不能作物权、债权和继承权的客体。第二,权利人对自己的人身不得进行违法或有伤风化的活动,不得滥用人身,或自践人身和人格。第三,对人身行使权利时必须依法进行,不得超出法律授权的界限,严禁对他人人身非法强行行使权利。3.精神产品
精神产品是人通过某种物体或大脑记载下来并加以流传的思维成果。精神产品属于非物质财富。我国法学界常称为“智力成果”或“无体财产”。4.行为结果
在很多法律关系中,其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的是行为结果。分为两种:一种是物化结果;另一种是非物化结果。
2.我国采取单一制结构形式的原因有哪些?
答:(1)历史原因。长期的历史传统决定了我们必须建立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2)民族原因。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历史状况和民族关系决定了在我国的具体条件下,不适宜采取联邦制。民族分裂更是极其有害的,而应该采取单一制。国内外实践经验一再证明,采用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有利于国家的独立与统一,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建设,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3.简单介绍行政相对人享有哪些权利?
答: 行政相对人除在执法程序中明确享有陈述、申辩、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要求举行听证会等权利外,还依法享有以下权利:
(1)对向自己进行行政执法的工作人员,有确认其身份的权利;
(2)对执法时不表明执法人员身份、当场收缴款不出具法定罚没款收据的,可以拒绝接受行政执法、拒绝交纳罚没款,并有权予以检举;
(3)对行使执法、承办案件、审理案件、主持听证的人员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有提出要求回避的权利;
(4)由于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时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等行政强制措施造成财产损害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赔偿法》第四条的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
4.简述刑罚的种类。
答:
(一)主刑。所谓主刑,是指只能独立适用的主要刑罚方法。主刑的特点是:只能独立适用,不能附加适用。对于个体犯罪,只能适用一种主刑,不能适用两种以上的主刑。主刑具体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五种。
(二)附加刑。所谓附加刑,是指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也称从刑。附加刑的特点是:可以附加主刑适用,也可以单独适用。在附加适用时,可以同时适用两个以上的附加刑。附加刑具体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三种。
(三)专门针对外国人的驱逐出境。《刑法》第35条规定,对于犯罪的外国人,可以独立适用或者附加适用驱逐出境。驱逐出境仅适用于犯罪的外国人(包括外国人和无国籍的人)。该刑罚可以独立适用,也可以附加适用。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试论述民法理论中的诚实信用原则。答:
一、诚述信用与那则的形成 诚实信用原则,是指当事人和其它诉讼参与人进行民事诉讼活动必须诚实守信,正确行 使诉讼权利,履行诉讼义务,推动深诉活动顺利进行。它最早起源于罗马法中的诚信契约,在私法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有“帝王原则”之称。
目前,许多国家的法律都承认诚实信用原则,我国的司法解释中也有体现,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证据规定》等7条指出:在法律没有具体规定,依本规定及其它司法解释无法确定举证责任承担时,人民法院可以依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综合当事人举证能力等因素,确立举证责任的承担。这一规定明文明确了诚实信用原则的使用,但由于民事诉讼法中没有明确规定导致司法工作实践中一些问题的产生,如证人出庭难,上诉率高的情况产生。因此,从中外法律起源和实践看,诚实信用原则的已经有必要与时俱进,适用现实的需要。
二、诚实信用原则的功能
诚实信用原则,在私法领域,尤其是民法债权理论中有如下主要功能:
1、预见功能,可以指导当事人正确行使民事权利,能有限度的预见自己行为结果。使 民事法律行为中 效果意思得以实现,从而是当事人按其自己思想与他人发生民事关系,优化自己生存环境。
2、民事违法行为弹性功能,由于社会发展迅猛,法律制定永远滞后于现实,而法律权 威性和稳定性,注定其不能朝令夕改,因而,必须授予司法者自由裁量权,使法官在具体案件中裁判于法公正,于情合理。
3、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的功能。
三、诚信缺失的原因
1、经济人的“自利的打算”是众生寻求利益最大化,人性自然冲动,在道德法律限制 下,钻营者全力钻空子,寻求和获取最大得利益。
2、“失信”成本的低廉性。只要获取的利益大于成本就会使大部分人去冒险。
3、法律的局限性,为失信提供了生长和生存空间。
4、司法腐败,法官在利益的驱动下,对失信者往往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三、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1、个人表现为不讲真话,不守信用,弄虚作假,更有甚者是讲假话、作伪证。
2、企业的表现为不守信用,恶意逃债,违约毁约,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如毒牛奶、毒馒头、瘦肉精等事件。
四、我国民事诉讼确立诚实信用原则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1、法理基础,民事诉讼从当事人自己的事,已过度发展为“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事,因此诚实信用原则应予肯定。
2、立法基础,一方面作为实体的民法已经确定了诚实信用原则,民事诉讼法应与之相适应;另一方面诚实信用原则的确立又是诉讼法的内在要求。
3、司法实践的需要,法律不能两面俱到,确立诚实信用原则,有利于法官对具体诉讼 行为作出评判,保障诉讼的顺利进行。
五、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
1、禁止滥用诉讼权利,即当事人不得以各种手段蓄意拖延诉讼。
2、禁止不正当形成诉讼状态,不得以利用法律漏洞或违法契约,公序良给的不正当方 式取得某种权限,以达到规避法律的目的。
3、禁止反悔,要求当事人言行前后一致,不能相互矛盾,自食其言。
4、诉讼权利实效,当事人迫于行使自己权利,在很长时间既不作出行使或不行使诉讼 权利意思,也不实施诉讼权利的行为,使对立当事人认为他放弃权利,并提出实施了一些行为,那么当事人权利即失去效力,以后不得在要求。
5、真实义务,即当事人不能主张不真实的事实,而且不能在明知或自己认为对方提出 的主张与事实相符是进行告知。
六、完善诚实守信原则的建议
1、对守信者给予奖励,在全社会形成诚信者受尊重有好处,从而形成讲诚信,守信用的良好的社会风气。
2、加强对失信的惩罚力度,增加失信者的违法成本在奖励诚信提倡诚信的同时,要加大对失信者的惩罚,让失信者在名誉上威信全无,经济上得不偿失;诸如以次充好,以假充真者一旦查实,让其永远失去生产经营资格。并在经济上承担比造假得利高得多的惩罚。使全社会养成不予失信、不能失信、不敢失信的良好氛围。
3、立足长远,教育为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全社会培养诚信良好的风气,要从娃娃抓起,培养孩子从小养成守信诚实的良好的习惯,才能让诚信得到传诵。
2.试论述我国公民所享有的宪法权利和义务。答:我国宪法第二章规定,公民享有下列基本权利:
(1)平等权,即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2)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即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3)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4)宗教信仰自由,包括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5)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住宅不受侵犯和通信自由;(6)劳动权、休息权、退休人员生活保障权和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力时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7)受教育权,进行科研、文艺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8)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9)保护华侨、归侨和侨眷的合法权益;(10)国家和社会保障残废军人的生活,抚恤烈士家属,优待军人家属;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残废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11)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法取得赔偿的权利。
在我国,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义务有:(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2)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3)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4)劳动的义务;(5)受教育的义务;(6)保卫祖国、抵抗侵略、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7)依法纳税;(8)夫妻双方有义务实行计划生育,父母有义务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成年子女有义务赡养扶助父母。
第四篇:经经济法学(高起专)-学习指南
经济法学(高起专)-学习指南
一、名词解释
1.经济法主体亦称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是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依法享受权利(权力)和承担义务的社会实体。
2.经济法律关系是指根据经济法的规定发生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3.经济职权是指国家机关行使经济管理职能时依法享有的权利。
4.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5.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效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6.经济法责任是经济法主体因其违反经济法义务或者不当行使经济法权利的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上的不利后果。
7.财政是指国家和其他公共团体为满足公共欲望而取得、使用和管理资材活动的总称。
8.市场规制法是指调整国家对市场进行规制过程中发生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9.商誉是商品生产经营者在他们的生产、流通等经济行为中逐渐形成的,反映社会对生产经营者生产、商品、销售、服务等方便的综合评价。
10.税法即税收法律制度,是调整税收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1.股票是指股份有限公司签发的证明股东所持股份的凭证。
12.证券是以证明或设定权利为目的所做成的书面凭证。
13.经济义务是指经济法主体在国家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依法必须为一定行为和不为一定行为。
14.保障安全权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所享有的保障其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
15.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指调整在保护消费者权益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简答题
1.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指经济法所干预、管理和调控的具有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a.国家规范经济组织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b.国家干预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c.国家管理、规范经济秩序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d.国家在经济调控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2.规制法定原则。规制公平原则。规制绩效原则。规制适度原则。
3.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有以下三个:第一、社会本位原则。第二、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原则。公平原则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主体地位平等。(2)交易机会均等。
1(3)权利义务对等。第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4.经济法律关系客体指经济法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和目的。它可以包括物,也可以包括行为。其条件是:a.必须是经济主体能够控制、支配的物;b.必须是国家经济法律、法规允许进入经济法律关系成为其客体的物或行为;c.经济法律关系客体应能够体现一定的物质利益、经济利益或者可以借以获得一定经济利益的物或行为。
5.我国经济性垄断的种类:(1)公用企业独占地位的滥用。(2)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的独占地位滥用。(3)强制交易行为。(4)勾结串通招标行为
6.经济法责任中经济制裁的具体形式:(1)国家决策失误赔偿(2)实际履行(3)惩罚性赔偿(4)资格减免。
7.商业诽谤的构成要件:(1)行为主体必须是经营者(2)行为人在主观上是故意的,并且以削弱竞争对手的市场竞争能力、牟取自己的市场优势为目的。(3)行为人在客观上表现为捏造、散布虚伪事实,实施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信誉为目的。(4)行为人侵害的客体是特定竞争对手的名誉权、荣誉权。
8.反垄断法的法律特征:(1)调整竞争法律规范的总称(2)调整的主体是企业和企业联合组织(3)它是以企业和企业联合组织在市场中竞争为内容。
9.a.与经营者协商;b.请求消协调解;c.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d.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申请仲裁;e.向法院起诉
10.(1)制定宏观调控法律法规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2)有关国家机关运用宏观调控措施进行日常调控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3)在监督检查宏观调控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
11.间接调控原则,适度调控原则,公平至上原则,宏观引导原则。
12.(1)单一来源;(2)询价;(3)竞争性谈判;(4)邀请招标。
13.税收是指以国家为主体,为实现国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定标准,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特定分配形式。其特征是: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14.税收法定主义原则、税收效率原则、税收公平原则。
15.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
16.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履行职责,开展业务,不受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中国人民银行的全部资本由国家出资,属于国家所有。
17.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保护存款人合法利益、守法经营、自主经营。
18.商业银行内部的稽核监督、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监督、国家审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审计监督。
19.禁止内幕交易、禁止操作证券交易市场、禁止虚假陈述、禁止欺诈客户。
20.(一)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重大的极少数商品价格;(二)资源稀缺的少数商品价格;(三)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 ;(四)重要的公用事业价格;
(五)重要的公益性服务价格。
21.(1)不具备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而事先未作说明的;(2)不符合在产品或其包装上注明采用产品标准的;(3)不符合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的。
三、论述题
1.(1)责任性质不同,前者为一种特殊的侵权民事责任,而后者为综合责任;(2)责任的范围不同,前者仅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而后者除承担侵权民是责任外,还包括合同责任等;(3)责任的主体不同,前者仅包括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和中间商,而后者还包括对产品质量负有义务的其他有关人员;(4)责任产生的时间不同,前者只能在损害后果发生后才有可能成立,而后者可以存在于产品生产、销售、管理、使用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
2.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的联系主要是:
(1)两者都担负着调整市场经济关系的任务;(2)两者在调整方法上有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地方;(3)有些概念往往相互共同使用;(4)有些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如工业产权关系,往往要两者相互发挥作用才能形成。
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理论基础不同。经济法的理论基础是整体本位,而民法的理论基础是个体本位。(2)以性质上来说,经济法具有公法与私法的兼融性。而民法在资本上义国家纯属私法或市民法。(3)以调整对象来说,经济法调整的是国家在组织、管理、协调中的经济关系;民法调整的是不需要国家管理的自由、平等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4)调整的原则不同。经济法主要坚持国家干预原则;民法主要坚持自由放任原则。(5)调整的手段和方法不同。经济法采用经济、行政、刑罚方法综合运用,并采用奖惩结合的方法;而民法强调的是单纯的损害赔偿和协商的方法。(6)参与的主体不同。经济法律关系中国家是特殊主体。民事法律关系中,国家一般不是民事法律关系主体。
3.任何部门法的产生和发展,都需要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等主客观方面的条件。这些条件,特别是反映一定经济关系的经济基础,对部门法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重要的作用。经济法作为一个法律部门也不例外。
(一)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经济条件。经济法的产生是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来,经济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社会化大生产和垄断的产生,是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物质条件,经济社会化是经济法形成的根本原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的固有缺陷逐渐暴露出来。市场机制事后调节所具有的被动性和滞后性,以及市场存在的调节机制的障碍的特点,会使市场主体要么限制竞争,要么不正当竞争。为了弥补“市场失灵”,国家就主动介入社会经济,消除前进过程中的不足。可以说,经济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市场经济阶段的产物,并且必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经济社会化背景下,强化对主体行为的规范,实现对社会整体利益保护的价值,成为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主要缘由。
(二)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政治条件。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导致作为上层建筑核心的国家职能的变化,而国家职能的变化应是经济法产生
和发展的政治条件。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国家是“守夜人”,对经济采取放任态度,对社会经济生活,国家干预很少。到了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社会矛盾的激化,垄断对自由竞争的限制,使生产力发展受到阻碍。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的客观实际要求国家要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全面干预,以求经济能够稳定发展。这种干预按照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亦必须在法定程序下合法进行。于是西方国家就制定了大量的国家干预、协调经济生活的法律。反垄断、促竞争、反危机及促发展的政治现实促进了国家经济职能的扩展,使国家具备了干预、协调经济的职能,这种职能成为经济法产生的政治条件。
(三)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思想条件。社会本位的法哲学思想,是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法律基础。在自由资本主义市场条件下,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是社会思想观念的主流。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到来,资本家的垄断行为排斥了自由竞争,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丧失,市场自发调节的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就充分暴露出来,市场经济逐渐失去了自律性,产生了重新调整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本位”的思想。社会本位的思想,强化以社会权为权利的核心。社会本位的思想为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以社会为本位,强化保护以社会整体利益为出发点的社会权,正是经济法作为社会法所追求的价值取向。
4.(1)调整对象不同。经济法调整的是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经济关系。行政法调整行政管理关系。(2)主体不同。经济法的主体是国家机关、企业、个人、企业的内部组织。而行政法的主体是国家机关、企业、个人。(3)作用不同。经济法的作用是引导、推进和保障经济体制改革。行政法的作用是引导、推进和保障政治体制改革。
5.宏观调控法是为了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的宏观经济目标,而保障与规范政府运用政策工具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的法律规范体系。在经济法体系中,他与市场规制法并列为经济法的两大制度构成。市场规制与宏观调控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两大基本手段,在不同的经济运行层面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两者各有侧重各有分工。而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也在不同的经济层面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市场规制法主要存在于作用于微观领域,而宏观调控法主要立足于、作用于政府的宏观调控活动,但两者是密切相关的。两者的密切联系主要表现在:第一,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二,宏观调控法以市场规制法为基础。第三,市场规制法以宏观调控法为条件。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是经济法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是不可或缺的,在经济法律体系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二者之间有重要的联系,但是二者在产生顺序、解决问题、功能作用、调整性质、调整原则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四、案例分析
1、起诉的诉讼时效应当从确定伤残的时间进行计算,而不是从受伤之日开始计算;
2、产品质量存在的缺陷应当由生产者和销售者共同承担赔偿责任;
3、商场应赔偿受害人医疗费、误工费、残疾生活补助费、交通费、诉讼费;
4、如果产品存在设计缺陷,商场赔偿后,可以向生产者追诉,要求生产者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篇:2016年秋季《比较政府体制(高起专)》期末考核
期末作业考核
《比较政府体制》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1.请简要说明行政体制的作用有哪些?
答:规范行政权力运作。行政体制确认行政权力是相对独立的国家权力,主要由行政机关享有和行使,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活动不得受到非法干预和阻挠。行政体制规定行政活动的程序,从而使行政活动有章可循,增强行政后果的可预见性。行政体制规定对行政权力主体进行监督的范围和方式。
维护统治阶级利益。行政体制作为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必然要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随着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干预程度的加深,许多国家的政府大都通过行政体制所规定的多种方式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实现公共管理职能。行政机关通过行政立法、行政执法和行政司法等各种手段,保证行政机关充分、有效地实施行政管理活动,实现公共管理职能。
2.政府体制的内涵及其基本类型是什么?
答:像政府概念具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一样,政府体制的概念也分广义和狭义。狭义的政府体制亦称行政体制,“是指行政系统的权力划分、组织结构、职能配置、运行机制等的关系模式”。广义的政府体制,是指政府作为管理和行使国家主权的机关,其自身的组织构成及其原则,即表明政府是如何组织成为国家组织的机关并形成体系的。政府体制在西方国家表现为总统制、内阁制、半总统制及委员会制等基本形式。
二、辨析题:先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共20分)1.英国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模式属于联邦分权制。答:错
英国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属于单一分权制,基本政治理念在于地方自治。其中央与地方关系特点是:地方政府职权范围确定的法律化和程序化。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确定和变革,完全通过法律的手段和程序进行,在此过程中,议会发挥重要作用;政党组织在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反对党经常通过自己控制的地方政府与由执政党控制的中央政府进行抗衡,迫使中央政府满足地方政府需求;中央与地方关系存在一种内在的相互依赖关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是相互独立、相互依赖、相互需要和相互协商的关系;总体趋势是走向集权。中央主要通过财政控制的手段达到集权的策目标,中央政府的拨款是地方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
三、论述题(共20分)
1.为什么说中西方议会体制中政党和代议机构关系不同
答:第一,在我国,中国共产党在人民代表大会中的领导地位是法定的。人民代表大会是由中国共产党创造并领导的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权力机关,我国宪法在序言和总纲中明确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地位。而在西方国家是先有议会,后有政党,是议会孕育、培养了政党。特别是英、美等早期建立议会的国家更是如此。议会既是政党的栖息之地,又是政党的活动舞台,并由此从议会内延伸走向议会外开展活动。政党主要是通过竞选取得议会多数,在议会中进行党的活动,由此掌握、控制政权。
第二,在我国,党的执政地位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及它在领导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决定的,任何别的政党都不能代替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这是人民的选择和历史的必然。因此,不存在通过竞选搞各党轮流执政的问题。在中国,没有执政党和反对党的区别,只有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区别。而在西方议会制国家,各政党通过竞选议会议席,划分为执政党(多数党)和在野党(反对党、少数党)。在议会获得多数席位的党,不仅掌握了议会的领导权,而且由它组织政府,掌握行政权,成为掌握国家政权的执政党。议会内的反对党则通过讨论立法提案、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等,对执政党及其政府的政策、措施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辩论和质疑,以达到削弱执政党力量和降低其威信的目的,努力为下次大选的本党上台执政奠定基础。
第三,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活动,不存在党派之间的冲突和对立。在人民代表大会建立党委,在常委会中建立党组。党对人大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党对人大的领导不是具体地代替人大工作,是向人大提建议而不是代替作决定。与此同时,党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而在西方国家议会中政党作用的发挥,主要是通过议会党团及其领袖实现的。他们在议会中提出议案,推荐本党在议会中的干部,讨论本党在重要立法或其它重要事项中的态度和策略,控制议会中本党党员的思想和行动,协调他们的意见和步调,以努力保证本党利益的实现。
四、材料分析题(共30分)
1.请根据每组材料说明我国司法体制的发展趋势?
材料1: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高度,作出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2008年12月,中共中央转发《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意见》围绕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加强政法经费保障4个方面,提出了60项改革任务。
材料2:从2009年4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意沟通工作的意见》,到5月开通民意沟通电子邮箱、法官违法违纪举报中心网站,再到12月发布《关于司法公开的六项规定》和《关于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若干规定》,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在司法公开上的一系列举措,进一步扩大了司法公开范围,拓宽了司法公开渠道。
材料3:全国已有328个中级法院、2308个市县区人民法院建立立案大厅,分别达到81.2%和74.2%。2009年3月中央政法机关会同财政部、民政部等有关部门发布了《关于开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的若干意见》。这一体制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大部分省(区、市)出台了实施意见。材料4:改革和完善未成年人犯罪的司法体制,依法加强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改革监狱体制,完善刑罚执行体制,监狱经费全额保障和监企分开、收支分开,严格办理减刑、假释程序和标准,减少了刑罚执行环节发生的腐败现象,保障服刑人员的合法权益;改革司法鉴定体制,建立统一的司法鉴定管理体制,为进一步促进公正司法提供体制保障。材料5:全国已有约1/3的基层法院——1074个基层法院实行“随机抽取”的方式,确定人民陪审员参加案件审理;全国3137个检察院选任的人民监督员监督案件近3万件,对检察人员在办案中有徇私舞弊、贪赃枉法、刑讯逼供等违法违纪情况提出监督意见783件。答:我国司法体制已经形成了改革战略;
我国司法体制改革和体制建设继续推进; 我国司法体制逐步形成“以人为本”理念; 我国司法职权配置应进一步优化; 我国司法监督应进一步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