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4 15:49: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前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前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篇:当前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1、社区建设中的“行政化”、“形式化”现象;

2、社区建设中的居民归属感问题;

3、社区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工作能力、工作方法还未完全适应社区建设发展的客观要求。

解决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1、清除体制性障碍;

2、做好社区居民归属感的培育;

3、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

我国的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社区管理本着“以人为中心寻求发展”的思路,宗旨在于谋求城市文化和市民素质的提高。文明社区建设在我国正呈燎原之势,它的发展将大大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

当前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社区建设是我国城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也是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市社会组织方式的需要。这是一个由政府推动的社会体制的改革,又是政府由权力、责任、利益中心脱离出来,通过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形成政府与社区组织共同服务和管理社区(社会)的过程,即由单位体制主导转向社区体制主导的过程。由于长期以来城市街居体制孱弱,民间组织不发达,政府把社会稳定置于首要目标,因此将权力和责任向街居体制转移并实现服务到位,保持社会稳定并不是容易的事。社会的急剧变化也使社区建设面临着众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求有强有力的推动,一方面又要实现政府权力的下放甚至让渡,这对政府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第二篇:当前社区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社区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辖区居民的参与率还有待提高,部分居民的参与积极性不高,这需要我们的工作人员继续探索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扎实推进创建工作。

(二)资金不足,有些好的想法不能付诸行动,有些活动无力举办,一定程度影响了创建工作的开展。

(三)社区与辖区内大企业较难沟通,希望以后和上级有关部门配合搞好此项工作,共驻共建氛围未形成,且当前共建项目单一,仅停留在基础设施建设上。

(四)和谐社区创建工作中开展的相关活动内容不够丰富,缺乏生动性,特色创建、亮点不突出。

(五)社区工作准入机制不健全,社区一根针,上级千条线,整天疲于应付各类检查,忙于行政公共事务特多,没有精力与时间为居民搞好服务

第三篇:当前我市社区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市社区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新兴街道办事处李揆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有效承接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都对社区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市社区建设虽已取得可喜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社区缺乏自治;社区管理体制不健全;社区建设经费不足;社区干部队伍薄弱、素质较差。这些问题影响了社区进一步的发展。

一、当前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区作为城市最基础的社会组织实体,应实行社区居民自治,让社区居民自己处理社区内的事情,但旧的行政管理体制仍然继续延伸。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纷纷在社区内设置组织机构,对社区派任务等现象依然存在,目前,社区建设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社区工作基本行政化

按照我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社区居委会只是协助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工作。然而目前社区居委会不仅仅是“协助”,更是具体的落实者和执行者。政府各职能部门都强调“工作向社区延伸”,特别是社区基础设施建成后,纷纷要求进驻机构,理直气壮地把工作任务压给社区,而不是把各自的职能服务到社区,并要接受各有关部门的检查和考核。形成“社区是个筐,什么都能装”的局面。

2、社区干部负担过重

据不完全统计,社区居委会目前共承担了党员管理、妇女儿童、文化体育、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残联、低保、优抚、双拥、红十字、环境卫生、健康教育、科学普及、违章整治、民事调节、信访接待、劳动保障、退休管理、老年协会、关心下一代、兵役登记、工会建会、经济普查、商业网点调查、代收卫生费用等10多类60多项工作任务,而有些工作是需要入户调查的,如:计划生育、残联、低保、劳动保障、退休管理、经济普查、商业网点调查、代收卫生费用等,按每个社区平均2500户计算,一个项目的入户调查就要动员所有社区干部历时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由于工作负担沉重,加班加点成了常事,这就导致社区居委会目前普遍存在“四多”、“三少”现象。“四多”指硬性指派任务多;考核、检查多;材料、会议多;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三少”指自己支配的时间少;走街串户少;为民服务少。社区干部把主要精力都用在了完成政府部门布置的各项工作和检查上,真正服务居民,考虑社区发展的时间过少。

3、街道对社区的工作指导模式,难以有效推进政府延伸到社区的工作

社区是自治组织,街道对社区的关系是指导、协调和被指导、协助的关系,而非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由于社区工作量过大,应对政府部门安排的大量繁杂工作,社区干部经常无报酬地加班加点,星期天得不到休息,工资又低,导致社区干部对政府工作普遍有情绪,背后经常有“我们是自治组织,给这么点补贴,为什么要干那么多的政府工作”等类似的话,工作不是积极主动地完成,而是消极地带有情绪、被动地完成,容易出现应付、糊弄和作假现象。街道对社区出现的此种现象在体制上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对不敬业、不负责、不按街道政府工作意图执行的社区主任,没有罢免权和处分权,只能按程序提交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因此,政府需要延伸到社区基层的工作难以高效、快速和高质量地落实,需要在体制上彻底加以解决。

4、社区书记、副主任和协理员的关系存在结构型不合理现象

在社区协理员这个公益性岗位出现之前,社区所有的工作社区主任、副主任是有明确分工的,社区协理员上岗以后,原来社区主任或副主任负责的工作由协理员来承担,就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社区主任或副主任真正成了领导,来安排协理员的工作,由执行者变成了管理者,增加了管理层和管理成本;二是一项工作两人做,有了好事都争,有了麻烦都推,极易出现推委扯皮现象。同时,社区协理员的工作是单项的,社区主任或副主任的工作是多项的,工作量不同而他们的工资却非常相近,以至于有些社区干部说还不如当社区协理员呢。

5、社区干部整体素质不高,社区干部队伍不稳定

由于社区干部负担过重,工作量大,在现有的工资条件下,社区干部的待遇与其工作量和付出相比,相对偏低,很难找到“能人”来应聘社区干部岗位。同时,下派到社区的各类协理员工作量与社区主任相比悬殊很大,但工资却接近社区干部,社区干部心理不平衡,由于工作负担重、工作量不平衡,工资不成比例,导致社区干部普遍思想不稳定,社区干部中“能人”留不住,社区干部流动性很大,辞职人数占全街社区干部总数近30%。

6、社区办公经费严重不足

目前列入市财政预算的社区经费除社区干部补贴外共四项:

1、每年1万元的取暖费;

2、每年2千元的电话费;

3、每年1千元的办公经费。

4、每年省里下拨1.2万元。合计2.5万元。前年取暖费调整以后,连同通讯费、水费、电费、网费每年就近2万元,其余所剩无几。整个社区一年办公经费维持运转需要3万元,若再开展一些活动就得达到5万元。由于资金缺口较大,多数社区主任将相当一部分精力用于筹集办公经费和发展社区经济上,要么社区做些小买卖,出现与民争利现象,要么搞些第三产业,要么到驻街单位化缘,严重影响社区在驻街单位和居民心目中的形象,影响社

区为民服务的质量,削弱了其管理和服务的职能。

二、当前社区建设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目前我市城市区域面积扩大以后,将新成立二十多个社区,明年又面临本届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在新建社区和社区换届之际,改革现有社区管理模式,解决和理顺社区建设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建立科学合理、管理规范、关系理顺、和谐高效的新型社区居民委员会,将对我市和谐社会的构建,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1、改革社区管理模式

理顺社区管理体制,由市政府和有关部门逐级放权给街道办事处,赋予街道办事处对辖区性、社会性和群众性事务的综合管理权,借鉴北京市和上海市的经验,成立社区工作站,将社区各种协理员全部归到社区工作站,由社区统一管理,统一调配工作,实现“一个窗口对社区”的管理体制,避免政府有关部门对社区一竿子插到底的做法。按照政社分开和执议分设的要求,健全市、街道、社区相互衔接、合理分工和规范高效的城市管理框架,实行“一心两会一站”的框架模式,即: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决策层,依法产生的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和社区居民委员会为议事层,承担政府延伸到社区工作的社区工作站为执行层。街道党工委与社区党组织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街道办事处与社区居民委员会是指导、协调和被指导、协助的关系;街道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与社区工作站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这样既坚持了基层党的领导,又充分尊重和落实社区居民依法民主自治的权利,同时又完成了政府一些需要基层来完成的工作。

社区书记和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要求兼任,实行坐班制,不设副书记和副主任,书记兼主任每月领取300至500元的补贴;支部委员和社区居民委员会委员不坐班,每周到社区来开一次会,研究社区自治和为民服务的问题,每月领取150元的补贴;社区工作站的站长和社区工作者由街道选聘,站长原则上由社区主任兼任,工作上为街道负责,社区工作站站长每月领取约1000至1200元的补贴,工作站的人数按社区居民比例配备,社区工作者每月领取约600元的补贴。如果按照以上政社分开和执议分设的结构设置社区模式的话,在现有财政投入不增加的情况下,社区首先解决了高薪聘能人的问题(主任兼站长每月补贴在1300至1500之间),又解决了社区强调自治而抵制政府延伸到社区的一些正常工作问题,同时街道又可以加强对社区工作站的管理,2、切实减轻社区工作负担

社区沉重的工作负担,严重制约了社区快速、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挫伤了社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必须尽一切可能排除所有不必要的工作任务,使社区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一是建立社区工作“准入”制度。市直各部门、各单位,凡拟将其组织机构、考核评比、办班培训、专项调查、报刊征订等事项纳入社区的,应向街道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提出书面申请,经批准后,按“费随事转”原则,委托给社区,未按要求申报审批的,社区有权拒绝或不执行。二是减少政府和各部门要求社区动员居民参加的各种会议和明显带有形式主义特点的“一条街”活动。三是严格控制会议,凡需社区干部参加的工作会议,能并的并,能不开的不开,必须开的,压缩会议时间。精简材料报表,杜绝重复、无效、流于形式的材料。凡是需要社区协助办理的政府工作,按照延市党发2003〔50〕号文件精神,准确界定社区的工作职责,统一由街道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批准,切实减轻社区居委会的工作负担。

各有关行政部门不得要求社区设立相应机构或组织,到社区挂牌子、占房子;自身应当完成的行政性任务,不要硬性摊派到社区;不属于社区的任务,但社区做起来有优势的行政事务性工作,可采取“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办法解决。克服社区行政化的倾向。

3、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

市政府要为社区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工作人员补贴、社区办公经费和社区各项活动的工作经费,并列入财政预算,能否将社区居委会办公经费每年由2.5万元提高到3至5万元。出台制定地方性规定,对社区用房涉及的水、电、取暖等收费标准,要按居民使用价格定价,更好地推进社区建设工作健康快速发展。

4、借鉴外地经验,逐步实现街道办事处准一级财政制或财税分成制

近年来,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基本实行了街道办事处准一级财政制或财税分成制。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权力下放、财力下沉、责任下移”在辖区的小街小巷和居民区内的环境卫生、简易路面硬化,美化绿化、上下水维修、简单市政设施维护等都由街道来完成。我市可以借鉴这些经验,结合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实施。这样,可以将街道办事处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加强城市管理和社区服务上来。

第四篇:当前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当前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民政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为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我国发展模式转型、体制深层次转轨、政府职能转变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一些企事业单位的社会职能逐步被剥离,致使一部分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以及大量的农村务工人员涌入城市,使现行城市社区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计生、优抚、救助、服务、流动人口管理、环境卫生等。但就当前社区建设的情况来看,由于体制、理念、政策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制约社区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影响社区建设的问题仍很突出,阻碍了社区建设的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社区管理体制不顺,职能不清,使组织实施社区建设的街道办事处职能作用被削弱。主要是原有条块分割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导致“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使作为社区建设主要组织实施者的街道办事处缺乏必要的综合协调权和组织实施权,对社区的管理不系统、不规范。有些社区的辖区与政府部门的执法区不一致,造成跨区执法现象,给社区管理带来不便;街道办事处经济压力过大,造成部分街道办事处把相当一部分精力投入到发展街道经济上,削弱了其管理和服务的职能。一些经济发展比较薄弱的地区,街道为了解决干部职工的吃饭问题,过分强调经济效益,因而一些违章建筑、马路市场以及乱收费、乱罚款现象屡禁不止。

在这方面,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有许多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新加坡为加强社区组织管理,发挥基层社区组织作用,在政府部门专门设立职能管理机构,直接从政府部门中选派公务员到社区任职等,政府则通过对社区组织的物质支持和行为引导,来把握社区的活动方向。

虽然我们与新加坡在社区定位上存在差异,但可以借鉴他们的管理模式,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推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的城市管理体制,由市、区两级政府逐级放权给街道

办事处,赋予街道办事处对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事务的综合管理权,实现“一个窗口对社区”的管理模式。

近年来,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先后实行了街道办事处与所办经济实体脱钩,街道经费全部由财政拨款的办法。我们是否可以借鉴这些经验,结合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推广。这样,一方面可以将街道办事处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加强城市管理和社区服务上来,另一方面,也能从根本上解决马路市场、占道经营及乱收费、乱罚款问题。同时,按照便于服务、便于开发社区资源的原则和地域、人口及居民的认同感等社区构成要素,科学合理地调整街道、居委会和政府职能部门执法区的设臵,保证街道、居委会更好地履行职能,使社区建设尽快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

二是社区经费不足、设施不全,成为影响社区建设快速发展的瓶颈。由于社区经费投入少,导致社区服务设施不全,致使一些社区服务质量不高,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一些城市的老城区社区居委会,因硬件基础设施薄弱,开展服务相对较差。

新加坡国家设有住宅发展局,负责实施政府建屋计划和统筹物业管理的职能。该局配有全日制的联络官员负责与各居委会的沟通,它为居委会提供办公场所和设施。它还通过一系列培训计划加强对社区、社团组织领导人的培训,用政府的要求来统一社区活动组织者的思想。早在1967年,该局就制定了“土地所有权法案”,其中规定,由开发商建设的公共组屋,每栋楼底层都不得安排住户,而是用于开设商店或娱乐室,供居民休息、娱乐和购物之用。

对此,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发改委、民政部等10部委就做好社区工作用房、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明确意见。江苏省委组织部、省民政厅等10家单位也对做好社区工作用房、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力争在3-5年时间内,使全省社区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计划规范》(每百户不低于20平方米的标准),落实社区工作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问题是:政策有了,缺少一个强力的监督部门来监督实施,政策得不到落实。

我们是否可以借鉴新加坡的经验,通过立法来解决社区工作用房、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问题。在经费投入上,国外社区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资助、基金会和私人捐款、以及收取的服务费用。在加拿大,政府拨款占60%左右,捐助占11%,服务收费占29%。我们政府是否也可以建立多渠道的社区资金投入机制,建立长效的社区投入自然增长机制。对社区企业制定相应的制度,规定企业根据年产值按比例向社区缴纳建设经费。再就是实行转移支付,在社区企业每年上缴税收新增幅度内确定一定比例转移支付给社区,以弥补社区经费不足和开展公益事业的需要。

三是社区服务单一,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不能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生活需求。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基础,但由于有关社区服务业的优惠政策相对较少,已出台的有关规定又不能得到很好地落实,限制了社会各方面对社区服务业的投入,使我国目前的社区服务业发展比较单一,多依靠政府投入,福利性、事业性服务项目占大多数,基本上属于政府行为,向社会化、产业化、实体化转变的步伐不快。

从国际社区发展经验和我国的实践来看,社区建设必须依托于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英国政府曾经在一份白皮书中指出:“社区服务中心是正常环境下正常社区生活的一项基本福利设施”。它通常具有相对完善的设施条件,集社会福利、成人教育、职业培训、老年保健、儿童看护、娱乐休闲、信息交流等功能于一身,面向社区开展各种服务。同时,英国的社区服务中心又与政府机构、志愿组织和慈善机构一道,构成了完善的社区服务网络,通过为这些组织提供活动场所和设施,支持和协调更加广泛的社区服务。

政府与社区及非营利组织、企业建立密切合作、相互补充的伙伴关系,政府引导支持、社区和非营利组织主办、企业通过市场提供多样化服务,是国际上社区发展成熟的组织模式和重要经验。

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我们应加快社区服务网络建设,建立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实现社区服务功能由单一型向综合型、粗

放型向集约型、被动应付型向主动创造型转变,由无偿性、互助性服务向作为第三产业社区服务业延伸发展,从而使社区服务真正成为拓展全面性社区建设的生产点和拉动力,成为安排就业的重要渠道。建立社区服务多元化投融资体制,推进社区服务业的社会化、产业化、实体化进程。将社区服务业作为一项产业推向市场,实行市场化运作,减轻政府负担。徐州市泉山区,近年来将公益性的老年服务业实行市场化运作,引入社会资金650多万,新建和改扩建老年服务设施18家,面积1万多平方米,基本满足了社会的需求。

四是宣传教育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共住共建的良好氛围,社区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社区建设缺乏社区成员、社区居民、驻区单位的广泛参与,社区建设就不能说是成功的。社区建设是社区成员参与的过程,反映社区各阶层包括政府、社团组织、志愿组织、非营利企业、驻区的企事业单位和中介组织及公民个人,对社区事务的关心、支持和投入。而我省目前大部分社区居民、成员单位、社团等组织对社区的认可和参与程度不高。社区建设的主体是社区成员,社区成员的参与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是社区建设的生命力所在。由于忽视对社区成员在社区内容、意义等方面的宣传,社区建设工作中出现了“上热下冷”的局面。有些社区成员对社区建设这一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作知之甚少,缺乏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没有被激发、调动起来,使大量的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地利用。

在新加坡,政府为了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政府着力培植与时代相符合、能为社会成员接受的共同价值观和政治认同感,倡导公正互助、宗教宽容、种族和谐等社会文化的宣传教育,以此提高社会的凝聚力,为和谐社会建设创造良好的软环境。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社会关怀、尊重个人;协商共识、避免冲突;种族和谐、宗教宽容是新加坡的共同价值观,得到了所有宗教和种族的认同,并把它提升为国家意识,增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人群对社区的凝聚力、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新加坡的经验告诉我们,推进社区建设,必须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对社区事务的参与意识,增强社区凝聚力。目前,政府应加强对社区建设宣传,利用市民学校开展对市民的先进性文化教育和开展各种活动,来培植社区成员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调动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将社区内所有的资源和力量都动员和组织起来,形成合力,共同建设社区。徐州市泉山区民乐社区,在资源共享、共住共建、形成合力,共同建设和谐社区工作中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他们将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这三驾马车联合在一起,成立了“三位一体”的联合工作委员会,有力地推动了社区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社区综合服务功能的提高。目前,徐州市市长曹新平明确做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总结民乐社区的工作经验,并形成有关政策文件,在全市社区进行推广。

五是社区自治理念不清,居委会的职能被弱化,使社区居委会在建设和谐社区中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近年来,通过开展社区建设,社区居民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有了新的认识,居民自治的愿望不断增强。

我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居委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它的主要任务是协助政府开展各项工作,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但由于自治理念不清,目前仍有很多社区,包括政府各职能部门对社区自治的概念比较模糊,把社区居委会当作腿,把本该自己承担的工作压到社区,造成社区工作负担过重,使社区在管理上出现行政性较强、官方色彩较浓的现象,削弱了社区居委会在带领社区居民建设和谐社区中的凝聚力和协调力。

德国是一个法制国家,德国通过联邦和州立法的形式,保障社区的高度自治。在德国,社区是指在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之下最基层的地方政府组织,它是一级政府,又是居民高度自治的自我管理和服务机构,社区对政府安排的工作收取一定的服务费。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加强对《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宣传,提高执行法律的自觉性,将“权随责走、费随事转”贯

穿于整个社区工作当中,在减轻社区工作的同时让社区得到相应的报酬,增加社区收入,使社区有足够的经费来保障自治。社区的高度自治,有利于提高社区管理效率;有利于居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有利于增强居民的民主意识,培养居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能力;有利于将问题和矛盾解决在基层;有利于加快和谐社区建设。

社区是一个大家庭,它的立足宗旨和建设原则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丰富人的生活,满足人的需求,着力于提高社区生活的舒适度、亲和力、归属感,是良好的社会生活系统和良好的自然环境的统一,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和自然的和谐,是一个协调一致的良性循环。加快和谐社区建设,如何遵循这一原则并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居民自治,充分发挥居委会在建设和谐社区中的主导作用,着力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类矛盾,应是我们社区建设中值得认真思考和着力实践的重要问题。

(泉山区民政局局长杨树银)

第五篇:当前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当前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在水一方社区朱静霞

(论文提要)

社区建设是我国城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这是一个由政府推动的社会体制的改革,又是政府由权力、责任、利益中心脱离出来,通过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形成政府与社区组织共同服务和管理社区的过程。由于长期以来城市街居体制孱弱,民间组织不发达,政府把社会稳定置于首要目标,因此将权力和责任向街居体制转移并实现服务到位,保持社会稳定并不是容易的事。社会的急剧变化也使社区建设面临着众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求有强有力的推动,一方面又要实现政府权力的下放甚至过渡,这对政府是一个考验。

当前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1、社区建设中的“行政化”、“形式化”现象;

2、社区建设中的居民归属感问题;

3、社区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工作能力、工作方法还未完全适应社区建设发展的客观要求。

解决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1、清除体制性障碍;

2、做好社区居民归属感的培育;

3、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

我国的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社区管理本着“以人为中心寻求发展”的思路,宗旨在于谋求城市文化和市民素质的提高。文明社区建设在我国正呈燎原之势,它的发展将大大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当前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社区建设是我国城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也是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市社会组织方式的需要。这是一个由政府推动的社会体制的改革,又是政府由权力、责任、利益中心脱离出来,通过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形成政府与社区组织共同服务和管理社区(社会)的过程,即由单位体制主导转向社区体制主导的过程。由于长期以来城市街居体制孱弱,民间组织不发达,政府把社会稳定置于首要目标,因此将权力和责任向街居体制转移并实现服务到位,保持社会稳定并不是容易的事。社会的急剧变化也使社区建设面临着众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求有强有力的推动,一方面又要实现政府权力的下放甚至让渡,这对政府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一、社区建设的历史回顾及其意义

在我国,社区建设这一概念由民政部于1991年5月首次提出。按照民政部负责人的解释,社区建设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并借鉴了国外先进经验提出的。改革开放以来,民政部在城市广泛开展社区服务,但它又难以包含政府希望的城市基层社区组织所要承担的职能。在这种情况下民政部提出社区建设的概念,并力图以此去开拓民政工作。随着我国城市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城市的社会问题及服务、管理体制中的问题日益暴露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将城市社区建设提上议事日程,江泽民总书记也于1996年指出,“要大力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的作用”。在这之后,社区建设作为民政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被纳入议事日程。1998年国务院的政府体制改革方案确定民政部在原基层政权建设司的基础上设立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进一步推动了社区建设在全国的发展。现在政府已将社区建设上升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高度”,即适应城市企业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保证社会稳定,促进城市社会发展。在这里,可以明显发现政府对社区建设目标的诉求:支持和保障企业体制改革,化解社会压力,保障城市社会稳定。同时我们不应忽略其中的另一重要涵义:城市社会组织方式、社会管理方式的转换。

具体说来,社区建设有以下重要意义。

1、社区建设适应了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单纯的社区服务功能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城区工作的需要。只有全方位地开展社区建设,才能保证城市社会经济稳定健康的发展。

2、社区建设适应了社区工作发展的需要。社区工作是一项积极的社会工作,它要求社区服务功能不断地向纵深扩展。过去的社区工作仅仅停留在解决居民的实际困难上,而社区建设中的社区工作应延伸到社区居民家庭中,让社区的所有家庭都感受到社区工作者提供的服务。

3、社区建设适应了政府服务的需要。“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在城市管理体制中,权责利相统一的原则体现了政府面向基层、面向居民的服务意识。进行社区重组,实行小机构大服务,使政府找到了社区工作的落脚点,从而使政府工作更加贴近居民的生活。

4、社区建设适应了创建文明城市的基础在社区,而社区建设的目标就是创建文明社区。

二、当前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社区建设中的“行政化”、“形式化”现象。

社区作为城市最基础的社会组织实体,应实行社区居民自治,让社区居民自己处理社区内的事情,这也是社区建设的内在要求和主要目标。但在一些地方,旧的行政管理体制仍然继续发挥作用。一是区街政府部门仍然“大包大揽”,对社区各项工作指令性多,指导性小;二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纷纷在社区内设置组织机构,对社区派任务、下指标,“费不随事转”、“权不随责走”现象大量存在。另外,一些地方工作中追求形式主义,有的只换“牌子”不换“班子”,工作走过场,应付了事;有的片面强调社区内广场面积的大小、绿化率的高低、硬件设施的好坏,忽视社区建设的实质,不重视社区居民的要求和实际,不注意解决事关居民切身利益的问题。

2、社区建设中的居民归属感问题。

所谓社区归属感,就是社区成员对本地区有认同、喜爱和依恋的心理感觉。社区是人类群聚生活的栖息地和群体心灵的归属地。对此,社区建设要以重铸社区归属感为目标,培育社区成员的认同意识和参与意识,是衡量社区建设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据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周晓虹教授研究,影响居民社区归属感的主要原因有五大方面:一是居民对社区生活条件的满意度;二是居民的社区认同程度,居民是否愿意把自己看成是社区这一亚文化群体的成员及社区生活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其对社区的喜爱和依恋;三是居民在社区内的社会关系,研究发现,居民在社区的同事、朋友和亲戚越多,其社区归属感也就越强;四是居民对社区活动的参与;五是居民在社区的居住年限,就一般而言,居民在社区内居住年限越长,其社会关系就越广泛、越深厚,其社区归属感就越强。

社区建设是强化社区要素,增进社区机能的过程。如果我们不是把社区建设看作管制社区的手段,而是从发展社区即以建设繁荣而有序的社区为根本目标,那么社区成员的积极而有效的参与就是头等重要的。从社区建设的本质和社区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它是一个内在发展过程,其中包括社区成员的社区意识的增强、社区资源的挖掘与合理配置、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公益活动的积极导向、社区成员对于社区的责任感和承担力的增强等等。这些都是增能的过程。由此可以说,社区成员的参与状况决定着社区建设的效果。

过去社区居民与社区很少联系,每一个人都被安排在某一个单位里。单位是我国城市居民的基本组织形式,没有单位的人相当于无业游民和盲流。单位大多是一个小而全的社会,不仅是社会成员的职业场所,而且是职工的政治归属、福利载体,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单位无所不包。由于长期实行单位体制,社区意识淡漠,社区发展投入不足,造成社区服务资源不能有效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社区成员不得不向外寻求资源,满足自我需求,最终导致社区居民对社区丧失认同感、依赖感和归属感,社区缺乏凝聚力。

提高社区成员对社区的认同感,增强他们的凝聚力和相互关怀的意识,强化他们与所在社区的联系和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在当今情况下,再企求在社区中恢复像80年代以前的那种社会联系可能是不现实的。因为现在的城市正在或已经失去了形成那种密切的社会联系的社会体制和社区生活条件(当然这并不是说以往的社区联系是完全被留恋和被肯定的)。这样,在哪些层面和何种程度上去增强社区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增强他们的社区意识,实际上已成为不得不认真考虑的问题。

3、社区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工作能力、工作方法还未完全适应社区建设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区工作者中一部分人缺乏熟悉城市管理的经验,缺乏开拓创新意识,工作方法简单,工作手段单一,活动沿袭过去的“学雷锋”式,现代气息不浓,思想观念和工作能力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城市管理重心的下移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的体制,使社区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应付一些长期性的“中心工作”和日常性事务,又要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开展一系列的临时性工作,成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如此一来,导致社区工作者与居民交往大多就事论事,仅局限于纯居民委员会时期的进出盖章、邻里纠纷调解等具体事务。而对与社区密切相关的志愿者队伍、社区文体活动、弱势群体帮扶机制和党员先锋作用的发挥等工作则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对社区工作中的一些难点问题涉及不多,研究不深,客观条件和自身素质的制约使他们看不清“大社区”的趋向,直接影响到社区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解决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1、清除体制性障碍。

随着改革的深入,由企业剥离出来的社会职能和政府转归的社会职能主要由社区来承担,社区建设成为构建“小政府、大社会”城市社会整合体制的基础性工程。要想夯实社区建设这个基础性工程,必须要改革社区管理的体

制,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和城市社区建设的主体作用。首先,转变政府职能,理顺与社区的关系。政府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应当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政府要转变职能,把除涉及全社会的宏观社会事务管理之外的权限逐步交还给社区,充分尊重和落实社区居民依法民主自治的权利。其次,实行责、权、利的统一。政府要按照“权力下放、重心下移、财力下沉”的原则向社区转移职能,政府及其派出机构应从下派工作任务到社区,相应地转变为“服务到社区、责任到社区、接受监督评议到社区”。政府及其派出机构进社区的工作,要按照权利和义务、劳动与报酬对等的原则,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从财政拨付的专项经费和行政性收费中拨付相应的经费给社区。

2、做好社区居民归属感的培育。

首先,要以文明创建为载体,努力繁荣社区文化,通过组织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体育、科普、教育、娱乐、互助等活动,激发他们“热爱社区、建设社区”的热情,培育社区居民共同的价值体系、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形成社区人群的文化维系力。由于在单位体制时,社区居民“音响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居民间很少互动互助,因此要开展丰富多彩社区活动,为居民创造互相沟通、互相交往、互相了解的机会。通过社区成员间亲善邻里,守望相助,疾病相携等,发挥社区互助的功能。通过“星光计划”的实施,建设一批以服务老年人为重点的社区服务设施和活动场所,逐步满足社区居民的多种服务需求。要制定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政策措施,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积极推进社区单位内部设施对外开放,使社区居民拥有交往沟通和互动互助的空间。

其次,自治和参与是社区发展的核心价值,社会参与可以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可以促成群体的团结与合作。社区所有的各种组织与活动,给社区成员提供了参与的众多机会。社区成员通过参与诸多活动,增加了社会互动,有利于促进社区的价值整合,有利于培育社区意识。要指导各地研究制定《社区居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社区自治章程》、《居规民约》,使社区重大事项按民主程序决定,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增强社区居民的民主自治意识,完善社区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的各项制度,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认同感和社区自我管理能力。

3、提高社区干部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

社区建设必须统筹规划,加强领导,狠抓落实。要在认真调研、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社区工作的新要求,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可以采取向社会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等办法,真正把那些思想政治素质好,热心社区工作,有一定城市基层工作经验,善于做群众思想工作的优秀年轻充实到社区工作岗位上来,实现社区工作者专职化、年轻化。社区工作者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以服务社区、服务群众为第一目标,防止和克服社区工作机关化、行政化的倾向。

我国的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社区管理本着“以人为中心寻求发展”的思路,宗旨在于谋求城市文化和市民素质的提高,满足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这是我国社区建设的共性。同时,不同社区建设又各具个性,追求适合本地区实情的社区建设。总之,真正文明的现代社区是对传统社区的精神复归。现代社会的物质条件,现代组织制度保障、传统社区的文化精髓三位一体,构成了真正文明的现代社区。文明社区建设在我国正呈燎原之势,它的发展将大大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书目]

(1)《中国社区工作手册》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出版

(2)《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

(3)《社区》《乡镇论坛》

下载当前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前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前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责任感不强,工作不在状态。主要表现为:办事推诿扯皮、敷衍塞责、能推就推、能躲就躲,事不关已、高高挂起;不依法行政,官本位意识过重,滥用职权、以权......

    当前社区警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社区警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合力,先天不足。 多年来我国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传统的打击型警务模式已根深蒂固,直至市场经济逐步确立,人财物的大流动带来案......

    当前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存在问题调查

    当前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存在问题调查报告为深入查找当前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制度建设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水平,省纪委近日成立课题组开展了专题调研。有关情......

    当前干部作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范文

    当前干部作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经验做法 ///乡纪律检查委员会 一、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风气不浓,不适应形势变化的要求 有的干部以工作忙为借口,学习兴趣淡化,没有抽时......

    对当前教材建设存在问题的思考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思想大讨论材料汇编(三) 目录 教材建设篇 对当前教材建设存在问题的思考 ······································......

    当前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39范文网)当前,加强党支部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近年来,我院在院党组领导下,机关党支部建设的形势从总体上来讲是好的,呈现......

    当前企业反腐倡廉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企业反腐倡廉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中央纪委十七届三次全会指出:“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毫不动摇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标本兼......

    当前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存在的几点问题

    当前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六个主要问题 1、认识不到位。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存在偏差,往往把学习当成是完成上级安排的“软任务”,当作一种“额外负担”,把“理论武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