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公共危机面前社区功能的思考
社会公共危机面前社区功能的思考
面对社会危机,政府扮演着至关重要性作用,但是在任何一个社会,政府的力量都不可能是包揽一切的——即使因特殊时期需要而导致政府权力特别大。社会组织在此时的作用往往就非常巨大,它虽然做的是一些“拾遗补缺”性的工作,但这种工作对整个社会的力量整合和信息沟通,往往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它们是社会
力量的粘合剂和润滑油,使社会这个大机器在面对共同危机时得以最好地运行。而且特别在当前的社会公共危机面前,政府、自治组织和民众个人的利益更容易得到高度统一。
抗击“非典”期间,广大社区居民对社区有了前所未有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使得社区和居民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发挥到了最高点。它调动了一个社区内一切可以运用的资源和各方面力量,相互作用,形成合力,有效地推动了社区“非典”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经历过这次突发事件之后,社区功能就会自发向现代社区迈进。因为在这次抗击“非典”的行动中,社区组织一方面出现了现代社区的萌芽,如不少社区居民以志愿者的身份积极参与社区管理活动;另一方面却依然存在对原有制度的借用,比如打举报电话,对居民行踪进行登记等。这种社区控制功能对抗击“非典”这种突发的事件很有作用,但现在有效的东西并不一定就能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当前,“非典”渐渐离我们远去,当我们重新回顾这段经历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大力加强社区基层组织建设,逐步完善社区功能,努力建设现代化社区,应该成为我们今后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为此,本人就如何进一步完善社区组织功能谈几点粗浅的想法。
一、实现从行政化社区向自治社区的转变,增强社区组织的自治功能
社区不是一个单纯的地域区划概念,它超脱于政府的行政辖区,是一个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含义的概念。社区不是政府权力的延伸或准政府,而是衔接政府和个人,承接政府分离出来的管理一定区域内社会公共事务的社会自治组织。“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不利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尤其是随着属地化的进展,街道要管的方面将会更多。现有街道的职权迫切需要弱化,迫切需要转移到社区群众自治组织身上去。目前社区管理是由政、企、社三种组织共同运作的。政,是指社区行政领导系统,如街道办事处、城镇管委会。政府转变职能,实行政社分开,但不等于撒手不管。社区需要借助行政力量培育自治意识、自治能力。企,是指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企也要功能分流,实行企社分开,但是分开不等于脱离社区。企与社分而不离,分开以后还要参与社区共建。社,是指各种各样的社团组织。社团是社区行政的支持系统。政、企分别把原有的职能下放或移交给社区,并不是要把社区变成全能的大政府。如今有的小社区办成了大政府,“准政府”变成了强政府、超级政府,这是与我们建设社区的初衷背道而驰的。同政府不是万能的一样,社区自然也不能包打天下。社区内的政、企、社要功能定位,合理分工,各司其职,避免职能交叉重复,改变过去那种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混乱局面。在社区管理中,要逐步变行政主体为社会主体。必须尽快将政府职能转变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把社会可以自我调节和管理的职能交给社会中介组织,把群众自治范围内的事情交给群众自己依法处理,进一步明确社区居民自治应享有的权利和义务,真正实现政府部门和街道对社区居委会给予业务指导而不是进行行政干预,提供帮助支持而不插手社区事务,社区居民在社区居委会的组织和引导下,依法进行自我管理,进而建立和完善“条快结合、以块为主、分工科学、协保有力”的新型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大力培育非正式组织,增强社区组织的社会功能
事情现在可以交给社区来管理,交给民间组织来管理。社会多元化、需求多元化、管理多元化、服务多元化,非正式组织因此日渐显现出它的重要性。
三、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政治资源优势,增强社区组织的政治功能
在抗击非典斗争,许多社区党组织和党员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和先锋队作用,带动了广大居民群众积极投入抗非斗争。社区党组织的重要职能,就在于对社区组织实行政治领导和思想引导。一是社区党组织应发挥凝聚社区人心的作用。社区是个异质化、多元化的社会单元,怎样将这么一个社区培植成一个共同体历来是一个大难题。社区党组织要以社区共同利益为价值取向,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实施“凝聚力工程”,把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吸引过来,共同搞好社区建设,参与公共事务管理。二是社区党组织应发挥社区建设和管理的推动作用。社区自治组织所确定的每一步工作能否完成,关键在于全体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能否全力配合。社区党组织要充分利用从事群众工作的优势,说服、动员和鼓励广大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居委会分配的工作,努力完成社区的各项工作任务。三是社区党组织应发挥社区党员的示范作用。社区党组织应号召社区党员率先垂范,以榜样的力量带动社区成员和社区单位,克服困难、树立信心、积极奋进。
四、探索建立新的财力机制,增强社区组织的经济功能
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进一步增强社区的综合功能
一是服务功能。组织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群众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驻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老年人、残疾人、少年儿童、优抚对象和社会群众的福利性服务,办好社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二是管理功能。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维护公德;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群众网络,开展群防群治,调解民间纠纷,维护正常的生活秩序。三是文化功能。组织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体、科普活动,引导社区居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四是卫生功能。健全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面开展“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和计生服务,提高社区居民的环境意识,动员和组织居民群众建设干净、整洁的美好社区。五是保障功能。协助政府落实社会保障政策,帮助困难居民办理最低生活保障,同时依托社会保障服务站开展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社区再就业服务。
总之,社会公共危机面前社区组织不能简单成为上级指挥棒指挥下的听话工具,应该更多的借助现代社区,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和增强社区组织功能,包括自治功能、社会功能、经济功能以及一定的政治功能、综合功能,应该更好地发挥社区组织的积极作用。
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2]
第二篇:社会公共危机面前社区功能的思考
社会公共危机面前社区功能的思考
面对社会危机,政府扮演着至关重要性作用,但是在任何一个社会,政府的力量都不可能是包揽一切的——即使因特殊时期需要而导致政府权力特别大。社会组织在此时的作用往往就非常巨大,它虽然做的是一些“拾遗补缺”性的工作,但这种工作对整个社会的力量整合和信息沟通,往往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它们是社会
力量的粘合剂和润滑油,使社会这个大机器在面对共同危机时得以最好地运行。而且特别在当前的社会公共危机面前,政府、自治组织和民众个人的利益更容易得到高度统一。
抗击“非典”期间,广大社区居民对社区有了前所未有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使得社区和居民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发挥到了最高点。它调动了一个社区内一切可以运用的资源和各方面力量,相互作用,形成合力,有效地推动了社区“非典”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经历过这次突发事件之后,社区功能就会自发向现代社区迈进。因为在这次抗击“非典”的行动中,社区组织一方面出现了现代社区的萌芽,如不少社区居民以志愿者的身份积极参与社区管理活动;另一方面却依然存在对原有制度的借用,比如打举报电话,对居民行踪进行登记等。这种社区控制功能对抗击“非典”这种突发的事件很有作用,但现在有效的东西并不一定就能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当前,“非典”渐渐离我们远去,当我们重新回顾这段经历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大力加强社区基层组织建设,逐步完善社区功能,努力建设现代化社区,应该成为我们今后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为此,本人就如何进一步完善社区组织功能谈几点粗浅的想法。
一、实现从行政化社区向自治社区的转变,增强社区组织的自治功能
社区不是一个单纯的地域区划概念,它超脱于政府的行政辖区,是一个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含义的概念。社区不是政府权力的延伸或准政府,而是衔接政府和个人,承接政府分离出来的管理一定区域内社会公共事务的社会自治组织。“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不利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尤其是随着属地化的进展,街道要管的方面将会更多。现有街道的职权迫切需要弱化,迫切需要转移到社区群众自治组织身上去。目前社区管理是由政、企、社三种组织共同运作的。政,是指社区行政领导系统,如街道办事处、城镇管委会。政府转变职能,实行政社分开,但不等于撒手不管。社区需要借助行政力量培育自治意识、自治能力。企,是指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企也要功能分流,实行企社分开,但是分开不等于脱离社区。企与社分而不离,分开以后还要参与社区共建。社,是指各种各样的社团组织。社团是社区行政的支持系统。政、企分别把原有的职能下放或移交给社区,并不是要把社区变成全能的大政府。如今有的小社区办成了大政府,“准政府”变成了强政府、超级政府,这是与我们建设社区的初衷背道而驰的。同政府不是万能的一样,社区自然也不能包打天下。社区内的政、企、社要功能定位,合理分工,各司其职,避免职能交叉重复,改变过去那种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混乱局面。在社区管理中,要逐步变行政主体为社会主体。必须尽快将政府职能转变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把社会可以自我调节和管理的职能交给社会中介组织,把群众自治范围内的事情交给群众自己依法处理,进一步明确社区居民自治应享有的权利和义务,真正实现政府部门和街道对社区居委会给予业务指导而不是进行行政干预,提供帮助支持而不插手社区事务,社区居民在社区居委会的组织和引导下,依法进行自我管理,进而建立和完善“条快结合、以块为主、分工科学、协保有力”的新型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大力培育非正式组织,增强社区组织的社会功能
非正式组织主要指社区中,同正式组织相比,结构较为松散、科层化程度较低、并且主要是在业余时间活动的社团。正式组织是刚性的,非正式组织是柔性的。防弹玻璃之所以防弹是因为刚柔结合。社区组织也只有刚柔结合,才能做到虚往实归,运作自如。社区中,作为非正式组织的社团主要有:服务、慈善、福利、志趣、娱乐等若干方面。社团的功能主要是:满足成员谋求发展、维护利益、交流情感、寻觅同道。社团组织的纽带不是权力,不用资本,而是靠共同特质来维系。化解矛盾,应对危机要靠行政,更要靠社团。社团是行政与居民之间的缓冲带;社团是在社会变革中,通向社会稳定的安全通道。注重发挥社团的作用,就是走群众路线,就是让群众自己救自己。依法建立起来的社团,充分发挥作用,就不致于让矛盾成堆,不至于积重难返。非正式组织还为居民参与社区社会生活提供了一条畅通渠道。居民参与社区的一个重要形式就是参与社区民间组织,如各类志愿者协会、业主委员会、治安巡逻队、秧歌队、老年书画协会等等,这些组织在居民自治、社区互助、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次防治非典工作中,一些群众防非护卫队、巡逻队、清查组、
第三篇:公共危机
当今社会公共危机频发,从非典开始,国家已开始建立系统的危机管理机制,从而降低危机的损失,提高政府应对危机的效率,但面对越来越多的危机事件,政府的应对显得力不从心,政府的公信力随之下降,社会动荡不安。
一、公共危机时公信力在政府管理中的作用
(一)公信力概念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和网络的认可而赋予的信任,并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政府作为一个为社会成员提供普遍服务的组织,其公信力程度通过政府履行其职责的一切行为反映出来,因此,政府公信力程度实际上是公众对政府履行其职责的评价。
(二)公共危机概念
公共危机即公共性公关危机,是指在政府管理国家事务中,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社会运行机制失灵而引发的,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和正常秩序的危机事件,其包括自然地质灾害,流行病,经济波动,恐怖活动,群体事件等。它具有突发性,政治性,不确定性,紧急行,扩散性的特点。
(三)公共危机时公信力在政府管理中的作用
1、政府公信力影响危机的处置效率
公共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涉及面广,持续性长,危害性大。由于政府自身在资源禀赋,人员结构,组织体系等方面的各种先天性的局限性,无论是在危机发生后的灾害救助,恢复阶段,还是在前期的危机预警,监控阶段,都需要有效动员各种社会力量,集中民智民力来控制和战胜危机。因此,当危机来临时,是否能够第一时间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是否能够动员社会的一切力量,就成为政府的重大使命之一。同时面对危机,一个有公信力的政府还可以在心理上减轻,避免民众的恐慌,并激发起民众战胜危机的强大精神动力。
2、政府公信力影响危机的发展态势
危机的发展态势是不确定的,但是除去不可抗力因素,政府自身的公信力也会对其产生影响。首先,如果公众政府缺乏信任,就会对政府的危机治理能力产生怀疑。其次,如果政府缺乏公信力,公众对政府的政策措施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再次,一个缺乏公信力的政府,还会丧失国际社会的认可与支持。
3、政府公信力影响危机中的信息沟通
一个有公信力的政府,可以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迅速报道信息,消除谣言,稳定人心。但是,如果一个政府没有公信力,那么,它的信息肯定会受到公众的质疑,反而引起社会的混乱。近年来发生的群众聚集突发事件,一部分原因就是在公共危机过程中听不到政府公开的声音,极易使信息经过非行政渠道迅速传播,不利于稳定人民的心理预期,不利于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也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
二、现阶段公共危机时政府公信力缺失现状
政府公信力弱化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美国公共行政管理学者乔治·弗雷德克森所指出的,工业化和科技的发展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引发了人口膨胀,社会治安,环境恶化等诸多社会问题,政府所面临的公共问题的复杂性,动荡性和多元性环境,导致了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客观上引发了政府的信任危机。
政府公信力下降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超越地方政府的上访问题越来越多,即便是到本级政府上访也多表现为群体上访。而一个比较极端的表现是由个案容易引发成达规模的群体性事件。这些群体事件发生,都是由偶然因素引起的,突发性极强,没有明确的组织者,找不到磋商对象,绝大对数参与者与最初的事件并没有直接利益关系,主要是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群众不相信当地政府,借题发挥,表达对社会不公的不满,以发泄为主,在发泄过程中
通过手机短信,网络传播信息,利用群众盲从的群体心理散步谣言,蛊惑更多民众参与,甚至政府机关和其他设施进行打,砸,抢,烧等违法犯罪行为。
《小康》联合唐楷对“政府信任程度”调查显示,逾70%的受访者表示不信任地方政府,认为很多地方政府存在着“隐瞒真实情况,报喜不报忧”的情况。与此同时,政府官员以80.3%的绝大多数被网民选为信用最差的群体,这大大影响了政府形象。另有资料显示,200年至2010年,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有所降低:在“您相信政府公布的各种社会经济调查数据吗”的调查中,认为“仅作参考,作假的成分很多”或“绝对是假的,从来都不信”的比例高达91.1%与2007年得79.3%相比,公众对政府行为的信任度直降10个百分点。以上种种数据,事例充分说明了当前我国政府公信力尤其是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中缺失的严重性,而政府公信力缺失在地方政府中表现尤为明显。
三、现阶段公共危机时政府公信力缺失原因分析
(一)政府职责履行不力
一方面政府在危机的过程中处置不力,或者指挥不当,或者不依法行政,滥用权力。在湖南嘉禾事件中,当地政府公开打出这样的标语“谁影响嘉禾发展一阵子,我就影响他一辈子”,这是典型的政府滥用公权力。另一方面,政府在危机当中不作为,还会引发更加严重的事件,比如瓮安事件,因为政府信息不公开,当地政府在最初出的时间的不作为,再加上长期积怨的矛盾的爆发,使得上万人烧县委县政府,损失惨重。
(二)公共领导者的危机管理素质不高
从目前各级领导干部处置和应对公共危机的现状看,在领导者的危机管理意识,能力及作风方面,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危机意识淡薄
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的领导者满足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公共危机意识相当淡薄,缺乏快速感知与反应能力,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就惊慌失措,手忙脚乱,甚至造成局面失控。
2、危机处置不当
我国一些地方或部门的领导者缺乏综合型,复合型,高技能的危机决策能力,在复杂形势面前束手无策;处置危机事件的方法单一,不注重危机的预警和预防,更忽视善后和总结,总是被动式地处理或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3、失职,渎职,以权谋私
较之危机意识淡薄,危机处置不当等问题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地方和政府部门领导干部的失职,渎职,以权谋私。
(一)危机管理的体制机制不完善
1、应急预案形式化
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危机管理预案仅仅是锁在抽屉里准备应付领导检查的文体,不具备操作性,致使危机到来时预案根本不能发挥作用,仍主要依赖于各级政府的现行行政机构。
2、应急预案不健全
从2008年南方雪灾可以看到,我国五个关于自然灾害救助的国家应急专项预案和国务院各部门及地方的107个预案中,没有国家级的雪灾专项预案。引发大规模电网瘫痪的冻雨还尚未列入气象预警的范围之列。
3、缺乏对复合型公共危机的应对措施
现行的地方政府危机管理机制大都是按照“一个灾种,一个法规,一个部门,一支队伍”的要求设置的,所以面对复合型危机的出现,往往会显现出单一作战,分散行动,配合不力,保障不够的弊端。
4、预案和法律两层皮
在危机管理中,现行的应急预案制度以及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协调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有“两层皮”的问题。比如《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与《突发事件应对法》对于公共突发事件的含义就存在着不一致的部分。
5、公共信息披露机制不畅
存在政府机关,公众与媒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甚至存在政府部门故意封锁危机管理相关信息的情况。公共危机传递不畅,一方面很容易在社会上引起**,滋生谣言,另一方面也会极大地影响危机决策的科学性,进一步加深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
6、公共危机的评估机制乏力
一方面,各级政府领导干部业绩考核仍侧重于常规性工作指标,虽有重大事故责任追究制,但缺少综合指标体系考评,致使危机管理的奖惩乏力,影响了领导干部提高危机管理能力的自觉性。另一方面,在危机善后处理过程中,疏忽对危机处置过程的总结和评估,致使同类危机事件不断重复发生,领导干部的危机管理能力仍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四、政府公信力在危机事件中的重塑
所有的危机都意味着转机,对于一个成熟的政府来说,把危机当作机会,是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尤其是政府运作机制已倍显陋弊,需要痛下决心予以革新。政府在控制危机的过程中,将危机装变为动力,需要在如下几个方面积极塑造和创新政府公信力。
(一)转变政府行为方式,建设服务政府
政府要真正树立“为人民服务”,树立“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的思想,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自身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坚持公正执法,信息沟通,并承担着相应责任,努力建设政府部门服务质量和效率。
1、建设诚信法制政府
要加强度舆论的引导和对媒体的管理,要坚持信息公开原则,建立完善信息公开机制。不要让“空头政策”影响政府形象,要加强兑现对民承诺。要坚持依法行政,不要让人治代替法制,要围绕建设法制政府的目标,全面实施依法行政,加强行政立法,健全行政责任体系,强化行政法律责任机制。
2、建立勤政廉洁政府
(1)不要让腐败腐蚀了政府
要加强反腐工作力度。要将反腐工作作为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大事来抓,大力加强勤政廉政建设,旗帜鲜明的反对腐败,惩治腐败。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并从制度上抑制腐败。不给腐败发生的环境。要加强行政审计监察,敢于揭露问题,处理问题,树立廉洁政府形象。
(2)不要让不正之风泛滥,要加强政风建设
要推行公共服务承诺制,建立政府信用评价机制,实施连续性的政府信用民意调查,将诚信记录作为公务员考核、任免的依据。要完善行政问责制度。要把诚信建设纳入单位的廉政建设范围之内。
3、建立社会参与机制,推行信息公开和透明政府理念
建立财政资源动员机制和物资储备机制等,另外重视引导非政府组织的参与配合,都是政府公信力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的重塑与创新的表现。
公开政务,公开政情是政府有效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保障,只有在公开与透明中才有利于社会的参与和社会的监督。强调政府公共服务中的公开和透明,就是要打破传统体制下政府对公共事务的垄断,以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务,并且发挥重要作用。
4、培育市场观念和有限的政府理念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而引起的资源配置,利益格局,社会组织,思想观念的全面改革,我国政府也必须顺应市场经济的趋势而从“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树立其市场和有限政府理念。
(二)大力加强公共领导者的危机管理素质建设
作为危机管理领导力中的主导因素,各级公共部门的领导者应大力提高自己的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和公共危机管理能力。
1、公共领导者应增强危机意识
增强危机意识,要求各级公共领导者要本着对党和国家,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清醒认识领导环境的复杂性,做到居安思危,见微知著,防患与未然。
2、公共领导者应大力提高危机管理能力
公共领导者的应急管理能力体现在公共危机事前、事中、事后四个过程。每个过程都需要相应的能力。
(三)完善公共危机管理体制
完善的危机管理体制是公共危机管理的组织保证。从2003年非典以来,我国在“一案三制”建设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进步,逐步走上了科学,规范,合法,有效应对危机的道路,但就实际应用来看,仍须不断完善。
1、完善应急预案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突发事件应对的原则性方案。目前,全国已基本形成了一个“横向到位,纵向到底”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
2、完善预案管理体制
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但应急管理体制仍不够健全,仍需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一是健全联动体制。二是增强综合协调功能。三是建立资源库信息库。
3、完善应急管理机制
我国应急机制应做到:使危机处置的程序,步骤更加细化,更具可操作性和可行性;使得各部门的责任更加明确、具体,而又能互相协作联动,使用科学先进的工具和方法进行危机的监测和处置。
4、完善应急管理法制
应出台《紧急状态法》,弥补《突发事件应对法》,缺乏对特别严重的“公共紧急状”进行立法的不足。修改完善《突发事件应对法》,进一步增强其操作性。完善与《突发事件应对法》相应的配套制度和细则。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危机虽然不可避免,但危机却是可以管理的,有效的危机预防可以减少危机的发生,积极地危机应对则可将危机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结语:总之,在公共危机频发的今天,一个国家要想减少危机的发生,降低危机带来的损失,提高政府应对危机的效率,避免危机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我们就必须建立系统的危机管理机制,建立有效地预警机制,确保政府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内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加强政府公信力的建设。
第四篇:社区社会组织及其社会功能探微
社区社会组织及其社会功能探微
社区社会组织及其社会功能探微
——以地区发展模式为视角、以银川市正茂社区为个案
曲
正
(宁夏大学 政法学院,宁夏 银川750002)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区社会组织在我国社会建设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共识。银川市正茂社区的15个社会组织在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方面成绩突出、经验丰富。以地区发展模式为视角、以银川市正茂社区为个案深入分析、研究正茂社区的15个社会组织,探讨正茂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社区居民自治领域的社会功能,对进一步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具有借鉴意义。
[关 键 词]社区社会组织;正茂社区;社会功能
[作者简介]曲正,女,宁夏社会学学会会员,宁夏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工作、社会学、行政管理。[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 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随着就业结构、就业形式的变化,在大量 “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中,社区的作用日益凸显出来,社区能有效承接政府、社会的各种职能和消化、处理各种矛盾,可以多渠道、多层次地反映社会诉求,尤其是关注容易被忽视的弱势群体的诉求,从而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因此,社区建设势在必行,而在社区建设中,社会组织则有其独特作用,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能有效地促进社区各方面的建设、增进社区团结、疏导舆情、提高居民的自治能力,在我国社会建设的进程中大力扶持和培育各类基层社会组织,使其充分发挥基层民主建设、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的功能,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各级政府十分重视的问题。我国社会组织近几年有了长足发展,数量呈逐年上升之势,其独特的社会功能也逐渐得到了公众的认可,同时也得到了国家的重视。2007年底,民政部用“社会组织”的概念取代了“民间组织”的概念,这就从地位上确定了社会组织已成为社会建设的主体之一,社会组织以其灵活的体制和多样的服务形式,在我国社会建设中的地位不可小视。随着社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社会组织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社会群体,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地区发展或者社区发展模式,即表示一种地区为基础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实质内容的发展;也表示为一种发展理念,强调要从当地居民的需求和当地的资源、环境和人口等协调、可持续发展;还表示为社会工作的一种介入手法,一种强调居民的参与、合作,集体组织起来控制、利用社区资源、解决社区问题、满足社区福利需求,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的社区工作方法。美国学者罗斯曼(J.Rothman)在总结美国社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于1979年提出了社区组织的三大实用操作模式,地区发展模式是其中运用非常广泛的模式。
根据罗斯曼的定义,地区发展作为社区工作的介入模式之一,其目标在于建立社区自助的能力和社区的整合。着重于推动社区内不同团体及居民广泛地参与,界定本身的需要,并采取自助及互助的行动去改善社区关系,解决社区问题,进而改变社区。这一模式的过程目标强调各种社会网络的重新建立、居民互动及交往的增加、邻里关系的改善、居民及团体间重建紧密的联系、居民觉悟到参与的重要并愿意承担责任、居民对社区更加认同及投入。
这一模式尤其强调过程目标的重要地位,将提升居民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现自助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该模式比较适用于那些比较简单的社区,这类社区居民背景比较单一,社区不同群体之间虽然存在分歧,但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且居民对政府比较信任[1]。
银川市正茂巷社区位于西夏区贺兰山路,该小区建设于上个世纪70年代,是银川市较老的小区。辖区面积总面积1.05平方公里,辖原自治区党委、宁夏财经技术学院、贺兰山宾馆等16家单位,40幢居民楼,辖区现有常住居民2466户,人口6994人,低保户84户,人口212人。60岁以上老年人667人,占总人口的10%,其中60岁~69岁的老年人376人,70岁~79岁的老年人242人,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49人,空巢老人146人,独居老人79人,人口老龄化问题非常突出。同时,小区居民中下岗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残障人士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总体来看,小区居民大多收入不高,生活不富裕。
近年来,社区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工作思路,以社区支部为核心,抓党建,取信于民;以社区建设为抓手,抓组织,共建家园;以文化凝聚人心,以平安促进和谐,扎实开展了一系列创建活动,为社区居民营造了一个安定、祥和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正茂社区近年来先后成立了老年人协会、计划生育协会、残疾人协会、群众演员协会、驾驶员协会、志愿者协会、群众艺术团、法律援助服务站、巾帼建功服务站、爱心互助站、党员服务站、青少年活动站、便民服务站、劳动保障站、医疗卫生服务站等15个社区组织,会员人数达800多人。在正茂社区建设的实践过程中,这15个社区组织克服重重困难,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在对正茂社区社会组织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以地区发展模式理论为视角,对社区社会组织的社会功能,特别是社会服务创新方面的功能进行了探讨,初步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培育民主价值观念,提高社区居民参与水平
民主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之意,民主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政治特征。民主化的文化基础是公民的民主意识和价值观,而社会组织的发展、成长则是培育公民民主意识和价值观的重要条件和有效途径。正茂社区社会组织是居民在自愿的基础上自由结社、自我管理,为共同的目标组织在一起,在组织活动中,人们学习了如何平等相处、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并用民主的方式处理分歧及其他各种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组织成员学习了如何以民主的生活方式生活,这样就有可能逐步培养出民主的意识和价值观念。我们对正茂社区群众演员协会、驾驶员协会、群众艺术团进行了考察,在这些社区组织中,成员从开始的彼此防备、怀疑,到逐步的增加互动与交往、关系的改善、自觉的参与、主动的表达并认真听取不同的意见直到达成一致。在驾驶员协会里,大家不论收入、职业、民族、身份,一律平等议事,民主决策,成员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大家对社区的认同感普遍提高了,社区居民遇到困难,驾驶员协会的成员都是志愿者,主动出车,伸出援手。有了民主的价值观,才能建立强有力的公民社会,才能有善治。“善治有赖于公民自愿的合作和对权威的自觉认同,没有公民的积极参与和合作,至多只有善政,而不会有善治。”[2]
二、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提高社区居民社会福利 应该说,近几年我国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正是因为它强大的、多元的服务功能得到了公众和政府的高度认可。从社会组织发展的历史渊源来看,社会组织(非营利组织)的历史渊源主要表现为历史上致力于自由结社和慈善事业的传统,在现代社会,公民社会组织则明显表现为为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第三种力量,在提供社会服务方面日益呈现出不可替代的地位。正茂社区15个社区组织几乎都表现出其独特的社会服务功能,在社区服务领域中,15个社区组织相互配合、协调运行,在居民委员会的倡导下,合力整合社区资源,为居民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如前所述,正茂社区人口老龄化问题非常突出。为了切实解决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的生活问题,在居民委员会主任孙仙梅的大力倡导、积极努力下,老年人协会、群众演员协会、驾驶员协会、志愿者协会、群众艺术团、法律援助服务站、巾帼建功服务站、爱心互助站、党员服务站等社区组织热情响应,2009年5月,正茂社区“老饭桌”开张,不但解决了老人的生活需要,而且是老年人又多了一个好去处,得到了老年人的好评。社区对8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提供饭菜,对60岁以上低收入老人实行半价收费,60岁以上有收入的老人有偿就餐,只收取饭菜的成本费,一日三餐只要8元钱,就能吃饱吃好。个别老年人有身体不适等特殊情况的,社区还会准备专门的饭菜或送餐上门。
三、运用团体成员的合作精神,解决一定的社会问题 正茂社区15个社会组织,通过调动团体成员的协作、互助精神,组织各种团体活动,解决了社区中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完成了一定的社会任务。如协助青少年活动站推行服务青少年的计划,开设社区小网站,引导青少年浏览健康网站信息,协助农民工子女尽快适应城市生活;协助社区独居老人、空巢家庭老人获得必要的社区照顾,开设“老饭桌”,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协助社区贫困家庭获得必要的经济支持,正茂社区群众演员协会已经帮助社区困难居民获得上百次的演出机会和参与几十个广告的拍摄,协会的群众演员都有了一定的收入,解决他们的生活之需;协助残疾人获得必要的社会福利;协助社区建设和推广社区文化,使党的方针政策在正茂社区得到切实的贯彻和落实。
四、疏导舆情、增进社区认同 “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已成为各级政府关注民生、重视民意、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及时准确掌握舆情动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做好舆情疏导工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具体体现,这对于更好地促进改革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随着社区建设的推进,社区社会组织开始越来越多地在社区中发挥作用。作为满足居民不同需求的社会组织,它们功能多样,能够深入社会基层,了解不同居民的社会舆情信息。在为居民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社区社会组织的舆情疏导功能逐渐显现,成为政府、社区居委会与社区居民之间进行沟通的中介。社区社会组织的出现使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显著增强,它们植根于社区,与社区居民打成一片,从而促进了社区居民公民观念的形成,使居民增强责任感和对社区的归属感。社区社会组织为社区居民提供生产和生活上的帮助和扶持,使社区居民增强对它们的信任感,这也提升了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中的影响力。这些因素使社区社会组织具备了引导舆情的基础条件[3]。正茂社区建立较早,在银川市的老小区中具有典型性:基础设施陈旧、居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老居民多、老年人多、社会问题多,及时了解社区舆情、疏导社区舆情是社区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在调研中我们经常可以体会到在15个社区组织中化解矛盾、疏导舆情的情形。社区居民对社区、对邻里的认同感日益增强。
五、建设社区和谐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社区文化作为新时期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在丰富社区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社区的安定团结、推动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显示出无法替代的功能与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在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不断提高,社区文化的开展恰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些不足。社区文化的生力军是社区群众,社区文化的依靠也是社区群众,社会文化服务对象更是社区群众,而且社区文化又形式多样,雅俗共赏,所以群众对社区文化都非常热心,他们可以在这里享受健康向上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由于社区文化的鲜明特点就是广大群众的广泛参与,所以也为乐于参与的群众创造了条件,通过开展社区群众文化活动,正好为他们展示才华提供了机会。社区建设的一条重要任务是推动精神文化建设。社区组织开展活动的目的,就是引导社区居民自觉遵守社区公民道德规范,拓宽人们奉献社会的意识和渠道,丰富社区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更好地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正茂社区15个社会组织当中,群众艺术团成立于2005年5月,成员有300多人,下面又设有腰鼓队、秧歌队、秦腔队、歌咏队、健身队。成员自由选择参加,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大家普遍感到了精神生活的充实、生活质量的提高,社区文体娱乐团体开展的文娱活动,在满足居民的自娱自乐、体育健身需求的同时,也陶冶了自己的情操,个性受到了社会的影响,实现了人格的社区化、社会化,这些活动都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公共意识,集体意识,强化了居民之间的团结合作精神。宁夏是回族自治区,正茂社区回族人口大约占总人口的20﹪左右,在15个社会组织里,回族都占有相当的比例,成员们相互关心、相互帮助,民族团结更加紧密。
六、促进社区社会环境改善、提高居民对政府的信任度 正茂社区是老居民区构成的,过去几乎没有环境规划,居民楼大都是上世纪70—80年代建成的,设备落后陈旧,居民没有活动的空间,过去的小区“路不平,灯不明,每逢下雨路泥泞。”治安条件差,居民怨声载道。近几年,在正茂社区15个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下,社区居民委员会团结一致,带领全体居民为建设良好的社区社会生态环境而奋斗。社区社会组织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同时,寻求政府的大力主持,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协作下,社区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居民切身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在软环境方面,正茂社区社会组织为居民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和谐互助的人际环境以及公开透明的政策环境。正茂社区在各项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得到了自治区政府的充分肯定,曾先后被自治区授予人民调解工作优秀调委会、全区残疾人工作先进居委会、全区就业再就业先进集体、文明楼栋、文明社区等荣誉称号,还获得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全国文明楼栋、全国亿万妇女健身活动巾帼文明健身队等全国性荣誉。近几年,随着社区环境的不断改善,居民的抱怨少了,对政府的信任增加了。
总之,从地区发展模式理论出发,我们总结了正茂社区15个社会组织六个方面的社会功能,虽然我们的结论还显单薄、虽然这些功能还只是初露锋芒、还有待进一步开发,但这些功能的潜力是巨大的。伴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脚步,我们有理由相信,社区社会组织作为最基层民主的表达主体,其社会建设、社会服务的功能能量会不断释放出来,一个真正的公民社会将从这里产生出来。
[参考文献]
[1]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93.[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1.[3]陆明远,于家琦.城市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与舆情疏导功能研究[J].社团管理研究,2009,(7).
第五篇:公共危机答案
专业技术人员公共危机管理试题及参考答案
灌云县杨集中学 张西军
一、单选题
1、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A)A、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B、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三级;|C、特别重大、重大二级。
2、(C)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培训制度,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负有处置突发事件职责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
A、设区的人民政府;|B、地方人民政府;|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3、个人违反突发事件应对法,导致突发事件发生,给他人人身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C)。A、行政责任;|B、刑事责任;|C、民事责任。
4、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可以对突发事件应对活动起到(B)作用。A、控制;|B、规范;|C、预防。
5、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件可以划分为(C)。A、二级;|B、三级;|C、四级。
6、突发事件最基层的行政责任主体是(B)。A、乡镇人民政府;|B、县人民政府;|C、.市人民政府。
7、下列不属于应急物质储备范围的是(A)。
A、应急救援人员;|B、应急救援物质;|C、应急生活必需品和应急处置装备。
8、突发事件发生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该向本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B)相关信息。A、通知;|B、通报;|C报告。
9、单位未按照规定采取预防措施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最高可以处以(C)的罚款。A、5万元;|B、10万元;|C、C.20万元。
10、采取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措施仍然不能控制事态发展时,相应的应对措施是(B)。A、尽快修改相关法律条文;|B、宣布进入紧急状态;|C、静观事态发展。
11、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C)、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A、监测与预报;|B、监测与预防;|C、监测与预警。12、2008年举行的第29届北京奥运会,安全奥运是实现“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的有效保障。安全奥运的含义是(B)。
A、奥运场馆安全;|B、奥运建设及运营过程的整体安全;|C、奥运设施安全。
13、(C)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A、县级人民政府;|B、企业事业单位;|C、新闻媒体。
1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新闻媒体擅自发布有关突发事件的真实信息,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有权对其做出何种处理决定(C)。
A、警告;|B、停止其业务活动;|C、以上都错,无权对新闻媒体做出处理决定。
15、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施行日期,以下四项中哪一项是正确的(B)。A、2007年8月30日;|B、2007年11月1日;|C、2008年1月1日。
16、某区某单位未按照规定采取预防措施,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某区人民政府可以对其处于最高额度几万元的罚款(C)。A、5万元;|B、15万元;|C、20万元。
1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分为四级,即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是下列何种颜色标示(A)。A、红、橙、黄、蓝;|B、红、黄、橙、绿;|C、红、黄、绿、蓝。
18、《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共有几章和几个条文(A)。A、7章、70条;|B、6章、60条;|C、8章、70条。
19、对于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管辖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下列哪一项规定是正确的(A)。A、由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管辖,法律或行政法规有规定的除外;|B、由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市级人民政府负责管辖,法律或行政法规有规定的除外;|C、由突发事件发生地的街道负责管辖,法律或行政法规有规定的除外。
20、各地区、各部门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完善(B)机制,开展风险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A、信息报告;|B、预测预警;|C、信息发布。
21、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包括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类别、(C)、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等。
A、事件经过;|B、救援措施;|C、预警级别。
22、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或者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现场应急指挥机构予以(B)。A、保留;|B、撤销;|C、升级。
23、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及其先期处置的相关情况,要在事件发生后的(C)内报省政府应急办,同时通报有关地区和部门,并及时反馈后续处置情况。A、12小时;|B、2小时;|C、1小时。
24、对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突发事件重要情况或者在应急管理工作中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有关责任人,要依法依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B)。A、民事责任;|B、刑事责任;|C、经济责任。
25、(C)的应急能力,是全部应急管理的基础。A、政府;|B、专业指挥机构;|C、基层。
26、暴雨橙色预警信号含义:过去的3小时,本地降雨量已达(B)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A、30;|B、50;|C、80。
27、台风黄色预警信号含义:24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的影响,平均风力(A)级以上。A、8;|B、9;|C、10。
28、高温红色预警信号含义:24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暖气空气影响,最高气温升至(C)以上。A、35℃;|B、37℃;|C、39℃。
29、《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是全国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具有(C)效力。A、宪法;|B、法律;|C、法规。
30、公园景区游船、客运索道、滑道遇有(A)时需停运。A、4级风;|B、5级风;|C、6级风。
31、在烈日下或高温环境中工作容易产生中暑,中暑者先有头痛、眩晕、心悸、恶心等症状,随即出汗停止,(B),如不及时抢救可致昏迷而死亡。
A、体温下降;|B、体温上升;|C、体温正常。
32、基于可能面临多种类型的突发重大事故或灾害,为保证各种类型预案之间的并实现共性与个性、通用性与特殊性的结合,对应急预案合理地划分层次是将各种类型应急预案有机组合在一起的有效方法(A)。A、整体协调性和层次性;|B、整体性和群众性;|C、层次性和相关性。
33、一个完善的应急预案,从应急方针、策划、准备、响应、恢复到预案的管理与评审改进,形成了一个(C)并持续改进的体系结构。
A、相对独立;|B、紧密联系;|C、有机联系。
34、《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于(A)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会议通过。A、2007年8月30日;|B、2007年7月10日;|C、2007年7月10日。
35、国务院和(A)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其办事机构及具体职责由国务院规定。
A、县级;|B、地市级;|C、省级。
36、(C)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A、县级人民政府;|B、企业事业单位;|C、新闻媒体。
37、预计将要发生较大(Ⅲ级)以上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事件已经临近,事态有扩大的趋势,属于哪种预警等级:(B)A、红色;|B、黄色;|C、橙色。
38、(C)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培训制度,对负有处置突发事件职责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A、国务院;|B、县级人民政府;|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39、(A)根据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遭受损失的情况,制定扶持该地区有关行业发展的优惠政策。A、国务院;|B、本地人民政府;|C、全国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
40、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工作或者协助维护社会秩序期间,其在本单位的工资待遇和福利(A)。A、不变;|B、增加一倍;|C、不享受。
41、(C)对在应急救援工作中伤亡的人员依法给予抚恤。A、国务院;|B、民政部门;|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42、突发事件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不能消除或者不能有效控制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的,应当(C)。A、及时向国务院报告;|B、及时发布信息广而告之;|C、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
43、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宗旨是(A)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A、预防;|B、遏制;|C、消除。
44、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调整范围,是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检测与预警、(C)、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
A、检查与督促;|B、告诫与处理;|C、应急处置与救援。
45、预防与应急准备,是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必须立足于(A)的原则。A、预防为主;|B、控制为主;|C、处理为主。
46、突发事件分为四类,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C)和社会安全事件。A、地质灾害;|B、森林火灾;|C、公共卫生事件。
47、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组织处置工作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并由(C)针对事件的性质和特点,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A、法院;|B、检察院;|C、公安机关。
48、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响应程序可分为(A)、响应级别确定、应急启动、救援行动.应急恢复、应急结束。A、接警;|B、处理;|C、汇报。
49、“一案三制”指的是应急预案和应急管理体制、机制、(B)。A、法规;|B、法制;|C、体系。
50、应急预案的层次可分为综合预案、(B)、现场预案。A、单位预案;|B、专项预案;|C、个体预案。
二、是非题(A、对,B、错)
51、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可以消除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B)
52、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单位和个人的财产都可以被征用。
(A)
53、在伤员急救过程中,如果医务人员有限,要分清主次,对危及生命的重大受伤首先处置,一般小伤放在后面处理。
(A)
54、在安全与生产发生矛盾时,必须坚持安全第一,生产第二,不消除事故隐患不生产。
(A)
55、预警级别的划分标准由省级以下人民政府制定。
(B)
56、预警级别的划分标准由省、市级政府和部门制定。
(B)
57、有事实证明不可能发生突发事件或者危险已经解除的,发布警报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宣布解除警报,终止预警期,并解除已经采取的有关措施。(A)
58、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作出的应对突发事件的决定、命令,应当按照保密级别逐级传达。
(B)
59、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作出的应对突发事件的决定、命令,可以不予公布。
(B)
60、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为应对突发事件,可以征用单位和个人的财产。财产被征用或征用后毁损、灭失的,可以不给予补偿。
(B)
61、有关单位和人员报送、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可以迟报、谎报、瞒报、漏报。
(B)
62、应急预案制定机关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势变化,适时修订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程序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规定。
(B)
63、应急预案制定机关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定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一旦制定,不得改变。
(B)64、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程序由国务院规定。
(A)
65、应急处置与救援,是应对突发事件工作的核心环节,应当坚持“先避险、后抢险,先救人、再救物,先救灾、再恢复”的原则。
(A)
66、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事件发生时,公安机关应当立即依法出动警力,根据现场情况依法采取相应的强制性措施,尽快使社会秩序恢复正常。(A)
67、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的前提是: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的应急处置措施不能消除或者有效控制、减轻其严重社会危害。
(A)
68、新闻媒体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宣传报道,费用由财政保障。
(B)
69、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在应急求援工作中伤亡的人员依法给予抚恤。(A)
70、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登记的危险源、危险区域,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及时向社会公布。
(A)
71、县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
(A)72、我国应急管理体制强调国家统一领导的原则。
(A)
73、未做好应急设备日常维护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的单位,只要给予一定金额的罚款处分就可以了。
(B)
74、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不追究刑事责任。
(B)
75、突发事件预警级别最高为四级。
(B)76、突发事件预警级别是对可以预警的突发事件才设定的。
(A)77、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A)
78、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A)
79、突发事件发生后无论何种情况都不能越级上报。
(B)
80、突发事件发生后,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并立即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但不可以越级上报。
(B)
81、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其他组织应当按照当地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进行宣传动员,组织群众开展自救和互救,协助维护社会秩序。
(A)82、突发事件的事后恢复与重建工作,不适用于突发事件应对法。(B)
83、突发事件的关联性、耦合性以及不确定性,要求各项应急预案之间一定要有机衔接。
(A)
84、省市县要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建立应急物质储备制度和保障制度。(B)
85、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编造、传播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的虚假信息。
(A)
86、禽流感疫情由国家卫生部统一公布。
(A)
87、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准确、及时发布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和应急处置工作的信息。(A)
88、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者公共卫生事件即将发生或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时,发生地乡镇人民政府可以发布相应级别的警报,决定并宣布有关地区进入预警期。
(B)89、紧急状态期间采取的非常措施,依照有关法律规定执行或者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另行规定。
(A)
90、金融风险预警系统通过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来实现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
(A)
91、基层应急管理应以“五个早”的工作机制为重点,“五个早”是:信息早报告、苗头早预防、隐患早排查、矛盾早化解、事件早处置。
(A)
92、获悉突发事件信息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立即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或者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
(A)
93、国务院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其办事机构及具体职责由国务院规定。
(B)
94、国家应对突发事件工作,需要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综合性评估。
(A)95、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义务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A)
96、发生突发事件,严重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时,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有关主管部门可以采取保障、控制等必要的应急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最大限度地减轻突发事件的影响。
(A)97、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采取一般措施无法控制和消除其严重社会危害,需要宣布全省进入紧急状态的,依法由省人民政府提请国务院决定。
(B)98、发布预警级别警报就意味着进入了预警期,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都要根据预警级别采取相应措施。
(A)
99、发布突发事件警报的人民政府应当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发布预警级别,不得变更。
(B)
100、对于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危急病人,要尽量避免在现场对其进行急救,而应及时去医院救治。
(B)
101、对生产安全事故要坚持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原则。
(A)
102、对即将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社会安全事件,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
(A)103、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A)
104、单位或者个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导致突发事件发生或者危害扩大,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A)105、单位和个人报送的突发事件信息要准确。
(B)
106、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A)107、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者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可以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与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应当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是完全一样的。
(B)108、所有的突发事件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划分为四级。(B)109、获悉突发事件信息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立即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或者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
(A)
110、对因本单位的问题引发的或者主体是本单位人员的社会安全事件,有关单位应当按照规定上报情况,并迅速派出负责人赶赴现场开展劝解、疏导工作。A
三、多选题 111、《突发事件应对法》蕴含的现代理念(ABCD)。
A、人权理念;|B、以人为本理念;|C、责任政府理念;|D、服务政府理念。
112、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由(AB)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有关负责人组成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领导、协调本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开展突发事件应对工作。A、本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B、相关部门负责人;|C、相关部门负责人;|D、公安部门。
113、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突发事件的(ABCD)等方面,同外国政府和有关国际组织开展合作与交流。A、预防;|B、监测与预警;|C、应急处置与救援;|D、事后恢复与重建。
114、应急预案应当具体规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和(ABC)以及事后恢复与重建措施等内容
A、突发事件的预防与预警机制;|B、处置程序;|C、应急保障措施;|D、应急防防御措施。115、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制定,可以起到维护(ABCD)和社会秩序的作用。A、人民生命财产安全;|B、国家安全;|C、公共安全;|D、环境安全。116、下列情形适用于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有(ABCD)。
A、飓风后的海堤加固;|B、蝗灾中的粮食调拨;|C、汶川大地震前的预警;|D、地震废墟中的人员搜救。117、突发事件的主要构成要件包括(BCD)。
A、突然发生或即将发生;|B、突然发生;|C、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D、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
118、突发事件主要包括(ABCD)。
A、自然灾害;|B、事故灾难;|C、公共卫生事件;|D、社会安全事件。119、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坚持(ABCD)。
A、统一领导;|B、分类管理;|C、分级负责;|D、属地管理。120、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原则是(AC)。
A、预防为主;|B、应急为主;|C、预防与应急相结合;|D、应急与善后相结合。121、突发事件发生后,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对措施包括(ABCD)。
A、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B、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C、立即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D、必要时越级上报。
122、国家应急物质保障体系涉及应急物质的监管、(ACD)和紧急配送等环节。A、生产;|B、储存;|C、储备;|D、调拨。
123、有关单位和个人报送、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应当做到(BCD)。A、全面;|B、及时;|C、客观;|D、真实。
124、地震测试监测站监测到突发地震,应该及时向(ABC)报告。A、当地人民政府;|B、当地地震局;|C、当地应急办;|D、当地综治办。125、突发事件预警级别划分的依据主要包括(BCD)。
A、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理位置;|B、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C、突发事件发展态势;|D、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
126、发布二级预警级别后,下列属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能采取的应对措施有(BC)。
A、启动应急预案;|B、加强重点单位、重要部位和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保卫;|C、准备应急设施和避难场所;|D、公布咨询电话。
127、某网站编造突发事件虚假信息,对此的处罚包括(ABCD)。
A、责令改正,给予警告;|B、后果严重的,暂停其业务活动;|C、后果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许可证;|D、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
128、单位不配合突发事件所在地人民政府依法采取的措施,相应的处罚应该是(AB)。A、责令改正;|B、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罚;|C、追究民事责任;|D、追究刑事责任。
129、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危险物品的(ABD)、使用单位,应当制定具体应急预案
A、生产;|B、经营;|C、运输;|D、储运。
130、(BCD)应当根据所在地人民政府的要求,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有关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应急演练。
A、街道办事处;|B、居民委员会;|C、村民委员会;|D、企业事业单位。
131、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ACD)。A、安全意识;|B、自救意识;|C、自救能力;|D、互救能力。
132、有关单位有下列哪些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地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或者营业执照,并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ABCD)。
A、未按规定采取预防措施,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的;|B、未及时消除已发现的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隐患,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的;|C、未做好应急设备、设施日常维护、检测工作,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或者突发事件危害扩大的;|D、突发事件发生后,不及时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造成严重后果的。133、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宗旨,以下选项正确的是(ABCD)。
A、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B、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C、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D、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34、下列属于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突发事件的是(ABCD)。A、银行挤兑;|B、股市暴跌;|C、金融机构倒闭;|D、金融危机。
135、某企业因劳动合同而发生群体性纠纷事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公安机关有权采取下列哪些应急措施(ABC)
A、封锁有关场所和道路;|B、强制隔离使用器械相互对抗的当事人;|C、加强对易受冲击的国家重要机关和部门的警卫;|D、直接拘留参与冲突的当事人。136、加强应急管理,是政府履行(CD)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A、经济调节;|B、市场监管;|C、社会管理;|D、公共服务。
137、某区某单位未及时消除已发现的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隐患,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该区政府有权对其做出哪些决定(ABC)。
A、责令其停产停业;|B、暂扣其许可证;|C、吊销其营业执照;|D、强行划拨其银行帐户资金。138、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宗旨,以下选项正确的是(ABCD)。
A、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B、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C、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D、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39、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由谁制定(CD)。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C、国务院;|D、国务院部门。
140、某区某单位未及时消除已发现的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隐患,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某区政府有权对其做出哪些决定(ABC)。
A、责令其停产停业;|B、暂扣其许可证;|C、吊销其营业执照;|D、强行划拨其银行帐户资金。
141、某区安监局未按规定及时采取措施处置突发事件,造成一定损害后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谁有权对其主管人员依法给予处分(AB)。
A、该市人民政府;|B、该区监察部门;|C、该市安监局;|D、该区人大常务委员会。
142、当突发事件发生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区人民政府应当如何发布突发事件事态发展和应急处置工作的信息(ABD)。A、统一;|B、正确;|C、全面;|D、及时。
14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下列属于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突发事件的是(ABCD)。
A、银行挤兑;|B、股市暴跌;|C、金融机构倒闭;|D、金融危机。
144、某企业因劳动合同而发生群体性纠纷事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公安机关有权采取下列哪些应急措施(ABC)
A、封锁有关场所和道路;|B、强制隔离使用器械相互对抗的当事人;|C、加强对易受冲击的国家重要机关和部门的警卫;|D、直接拘留参与冲突的当事人。
145、某公民参与应急救援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有权享有以下哪些权利(ABC)。A、在本单位的工资待遇不变;|B、可以获得政府的表彰;|C、可以获得政府的奖励;|D、可以对其他公民发布命令。
146、下列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应急工作中的比例原则描述正确的是(AB)。A、行政机关的应急措施应当与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的性质、程度和范围相适应;|B、行政机关有多种应急措施可以选择的,应当选择有利于最大程度的保护公民权益的措施;|C、行政机关的应急措施所能带来的社会利益应当大于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所受的损失;|D、行政机关的应急措施应当符合理性。14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单位应当为单位内部的专业应急救援人员(ABC)。A、购买人身意外保险;|B、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C、配备必要的器材;|D、解决子女就业和生活问题。148、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形式主要包括(BCD)等。
A、电视直播;|B、授权发布、散发新闻稿;|C、组织报道;|D、举行新闻发布会。149、要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重要物资设备的防范保护,维持现场秩序,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必要时,依法采取有效管制措施,(CD)。
A、强制执行;|B、疏导交通;|C、控制事态;|D、维护社会秩序。
150、为解决灾后应急住房需求,学校、社区、(ABCD)等为不能回家的灾民提供临时避灾安置场所。A、公园;|B、敬老院;|C、红十字会;|D、志愿者机构。151、洪水到来时,以下做法中正确的有(ABCD)。
A、转移时先人后财物,先老幼病残后其他人员;|B、尽量向屋顶、大树、高墙等高处转移;|C、设法发出求救信号;|D、利用船只、木板、木床等漂浮物转移。152、(ABCD)为泥石流的征兆。
A、地面突然下沉,引起水流向下沉的方向流动;|B、河流突然断流或水势突然加大、夹有树枝等;|C、深谷或沟内传来类似火车轰鸣或闷雷般的声音;|D、沟谷深处突然变得昏暗,有轻微震动感。153、家庭常备火灾逃生“四件宝”是指:家用灭火器、(ABD)。A、应急逃生绳;|B、简易防烟面具;|C、望远镜;|D、手电筒 `。154、加强应急管理,是政府履行(CD)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A、经济调节;|B、市场监管;|C、社会管理;|D、公共服务。
155、在防洪工程设施保护范围内,禁止进行(BCD)、取土等危害防洪工程设施安全的活动。A、建房;|B、爆破;|C、打井;|D、采石;E、种树。
156、《防洪法》规定,防洪区是指洪水泛滥可能淹及的地区,分为(ABC)。A、洪泛区;|B、蓄滞洪区;|C、防洪保护区;|D、防洪规划区;E、风景旅游区。157、游乐设施出现非正常情况停机时,应(ABD)。
A、保持镇静;|B、听从工作人员指挥;|C、解除安全带;|D、等待救援。158、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ABCD)。
A、自然灾害;|B、事故灾难;|C、公共卫生事件;|D、社会安全事件。159、综合性应急演练的过程可划分为(BCD)三个阶段。A、演练策划;|B、演练准备;|C、演练实施;|D、演练总结。160、事故应急救援的特点是,应急救援行动必须(BCD)。A、预见;|B、迅速;|C、准确;|D、有效。
161、由于涵闸、泵站等穿堤建筑物的结构性质与相连结的土堤不同,所以在它与土堤结合部位往往容易形成薄弱环节而发生渗水现象。处理这类险情,应采取(BC)。
A、水下抛石;|B、临河截渗堵漏;|C、背河反滤导渗;|D、填土帮坡。162、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应当如何隔离危机(BCD)。
A、立即开展调查;|B、确立取舍原则;|C、做好内部沟通;|D、构筑“防火墙”。
专业技术人员公共危机管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2009-11-24 11:11:55 来源: 互联网 跟帖已关闭
专业技术人员公共危机管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40题)261、事故灾难预防工作的主要环节有倡导安全文化,强化安全意识,健全安全法制,贯彻“依法治安”方略,推动安全科技进步,加大安全投入和()。A、加强教育培训 B、遵循市场原则
C、强化安全责任,落实责任制 D、加大资金投入
答案:C
2、根据事故报告的规定,对于特大和特别重大事故,省级政府和国务院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须在事故发生后()之内上报至国务院。A、4小时 B、6小时 C、8小时 D、12小时
答案:A 正确答案:B
3、“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安全生产的()。A、基本原则 B、基本政策 C、基本思路 D、基本方针 答案:D
4、按照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特大事故一次死亡()。A、1-2人 B、3-9人 C、10-29人 D、30人以上
答案:C
5、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建设关键是做好()。A、领导体制 B、组织体制 C、一案三制 D、信息体制
答案:C
6、不同类型的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涉及范围、造成的危害程度、可控性等各不相同,实行(A、分级管理 B、分类管理 C、分层管理 D、分群管理
答案:A 正确答案:B
7、)。考虑政府治理能力、民众心里承受能力和大众传播媒介等诸多因素属于()危机预警机制的原则。A、以人为本原则 B、常抓不懈原则 C、分级预警原则 D、讲究方法原则
答案:A 正确答案:D
8、()是危机管理的核心环节之一。A、应急预案的制定和管理 B、突发事件的处理 C、突发事件的运行 D、突发事件的善后
答案:A
9、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系统要实现指挥一体化、信息网络化、执行程序化、(A、决策智能化 B、检查经常化 C、处理及时化 D、责任明确化
答案:A)的建设目标。
10、发生火灾时,如果有人提一桶水来救火,大家就会冷静下来,跟着去提水救火;相反,如果有人第一个逃走,大家同样会效仿,争先恐后地逃跑。这个行为就成为()。A、紧急规范 B、模范作用 C、带头作用 D、群体作用
答案:C 正确答案:A
11、在非常规状态下,即便没有针对某种特殊情况的具体法律规定,行政机关也可进行紧急处置,以防止公共利益和公民权利受到更大损失。这是指()。A、权力优先性 B、紧急处置性 C、程序特殊性 D、社会配合性
答案:B
12、经济安全危机中的主要内容包括金融风险、财政风险和()。A、流动性风险 B、资金风险 C、房地产风险 D、经济战略资源危机
答案:D
13、下列事件中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A、高速列车碰撞 B、南方雪灾 C、煤矿瓦斯爆炸
D、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引发的健康问题
答案:D
建立危机预警机制时,要考虑政府治理能力、民众心里承受能力和大众传播媒介等诸多因素。这是指()。
14、A、以人为本原则 B、常抓不懈原则 C、分级预警原则 D、讲究方法原则
答案:C 正确答案:D
15、在危机状态下,由于时间紧迫,不可能有很多时间去搜集大量信息,只能依据不充分的信息作决策,这指的是()。A、事态的严峻性 B、时间的紧迫性 C、信息的不充分性 D、资源的有限性
答案:B 正确答案:C
16、按照“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由组织()负责制定,按照有关规定重大活动应急预案,报公安机关批准后实施,并报当地人民政府备案。A、投资单位 B、协办单位 C、主办单位 D、承办单位
答案:D
17、信息发布形式主要包括授权发布、散发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以及()等。A、布告 B、广告
C、举行新闻发布会 D、电视报道
答案:C
18、《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这是国家层面的总体应急预案,总体预案共分()。A、5章 B、6章 C、8章 D、10章
答案:B
19、根据《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的规定,重大动物疫情在()内报至农业部。A、8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D、4小时
答案:D 正确答案:C
20、严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和指挥是()。A、国务院
B、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C、市(地)级人民政府 D、县级地方人民政府
答案:A 正确答案:B
21、金融风险预警系统通过()来实现对风险的识别与评估。A、预警指标体系 B、政府监管 C、金融机构内部控制 D、行业自律
答案:A
22、按照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一次死亡3-9人的事故属于(A、一般事故 B、重大事故)。C、特大事故 D、特别重大事故
答案:B
23、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是()。A、科技兴安
B、条块结合,属地为主 C、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D、应急响应
答案:C
24、制定应急救援预案的基础是()。A、现场调查
B、开展重大危险源普查 C、事故等级和类型的划分 D、应急响应机制
答案:A 正确答案:B
25、应急法律中规定不得克减的人权最低标准。这是体现了公共危机管理法制的(A、边缘性 B、临时性 C、行政紧急性 D、保障性)特点。答案:D
26、在紧急状态下对人权的克减的程度以紧急情势所严格需要者为限。这一原则一般被称为()。A、比例原则 B、非克减原则 C、非歧视原则 D、克减原则
答案:A
27、免于因无力履行约定义务而被监禁的权利属于()。A、非克减原则 B、非歧视原则 C、比例原则 D、克减原则
答案:B 正确答案:A
28、建立危机预警机制时,要考虑政府治理能力、民众心里承受能力和大众传播媒介等诸多因素。这是指(A、以人为本原则 B、常抓不懈原则 C、分级预警原则 D、讲究方法原则
答案:A 正确答案:D
。)
29、在公共危机预警的监测系统中,对信息进行整理、归类、识别和转化,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的子系统是()。A、信息收集子系统 B、信息加工子系统 C、决策子系统 D、警报子系统
答案:B
定期进行信息沟通,提供与危机有关的研究报告,提出为处置的建议和意见等的公共危机预警系统是()。30、A、监测系统 B、组织系统 C、决策系统 D、咨询系统
答案:D
31、在危机决策主体中,按照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有关法律责任,在出现危机状态下,拥有做出最终决定的权力并承担相应责任的特定个人和政府机构属于()。A、权力中枢决断系统 B、参谋咨询系统 C、协调系统 D、专家系统 答案:A
32、地(市)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县级报告后,在()内完成审核、汇总灾情数据的工作,向省级民政部门报告。A、2小时 B、4小时 C、6小时 D、8小时
答案:A
33、省级民政部门在自然灾情稳定后()内将全省因灾倒塌房屋等灾害损失情况报民政部。A、2日 B、5日 C、10日 D、20日
答案:C
34、《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自2007年()起施行。A、10月1日 B、1月8日 C、8月30日 D、11月1日
答案:D
35、地方政府是发现公共危机事件苗头、预防发生、首先应对、防止扩散的第一责任人。这是指公共危机管理的()。A、社会性大协作原则 B、属地管理 C、常设性原则 D、统一指挥原则
答案:B
36、由省级政府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负责调查,国务院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作出处理决定的生产安全事故属于()。A、一般事故 B、重大事故 C、特大事故 D、特别重大事故
答案:D
正确答案:C
37、城市人口中将闲置不用的物品捐献出来帮助困难人口的社会捐助制度属于()。A、集中性捐助 B、对口支援 C、经常性捐助 D、助人为乐
答案:A
正确答案:C
38、公共危机管理过程的第一道防线是()。A、危机决策机制 B、危机预警机制 C、危机资源配置机制 D、危机保障机制
答案:B
39、对紧急权力最重要的实质限制之一是()。A、比例原则 B、非可减原则 C、非歧视原则 D、非程序原则
答案:D
正确答案:A 40、在我国的政府系统中,管理自然灾害救助的行政部门是()。A、党中央 B、国务院 C、公安部 D、民政部
答案:D
二、多选题(每题2分,共15题)14
41、人畜共患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主要有(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降低病死率 D、正确舆论引导
答案:A,B,C,D
42、政府应急处理的次级职能有(A、决策 B、指挥与协调 C、危机监测)。)。D、应急预测
答案:A,B,C,D
正确答案:A, B, C
43、公共危机管理的组织体系包括()。A、领导与决策组织体系 B、专业救助组织体系 C、专家咨询组织体系 D、辅助与支持体系
答案:A,B,C
正确答案:A, B, C, D
44、建立突发事件新闻发布机制的意义()。
A、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 B、是维护社会稳定,妥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必然要求 C、是建立良好国际形象的必然要求 D、是全球化时代信息传播的必然要求
答案:A,B,C,D
45、危机善后管理的意义()。
A、对危机后社会生产和社会秩序的恢复重建工作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 B、对危机后不稳定的社会状态起到缓解和消除的积极作用 C、为进一步提高政府危机管理能力提供经验 D、是建立良好国际形象的必然要求
答案:A,B,C,D
正确答案:A, B, C
46、强化公共危机管理的监督与审计主要是指()。A、加强内部控制 B、第三方评估 C、公众与舆论监督 D、财政预算管理
答案:A,B,C,D
正确答案:A, B, C
47、一套完善系统的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应当包括(A、宪法中的紧急状态制度条款 B、突发事件与紧急状态基本法 C、一般法律法规
D、国际条约中的突发事件与紧急状态条款
答案:A,B,C,D)。
48、公共危机管理的财力资源主要来自()。A、国家财政支出 B、社会救助 C、国际援助
D、政府通过其强制力取得的临时性财产征用
答案:A,B,C,D
49、在我国,预警级别是依据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A、危害程度 B、紧急程度 C、发展事态 D、控制程度
答案:A,B,C
50、应急处置包括()。A、信息报告 B、先期处置 C、应急响应 D、应急总结
答案:A,B,C)来分级。
51、下列现象属于地质灾害的是()。A、地震 B、森林退化 C、泥石流 D、洪水泛滥
答案:A,C,D
正确答案:A, C
52、全球视野下的战略物资保障体系应由(A、能源生产体系 B、国外能源供应体系 C、能源战略储备体系 D、国内能源勘查开发供应体系
答案:B,C,D
53、应急处置的内容包括()。A、信息报告 B、先期处理 C、应急响应 D、应急结束)组成。答案:A,B,C
正确答案:A, B, C, D
54、危机管理系统包括()。A、危机预警方法体系 B、危机对应策略体系 C、危机管理评估体系 D、危机事件修复体系
答案:A,B,C
正确答案:A, B, C, D
55、危机决策的原则包括()。A、权力集中原则 B、过程优先原则 C、短期目标优先原则 D、强制原则
答案:A,B,C,D
正确答案:A, C, D
专业技术人员公共危机管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2009-11-24 11:11:55 来源: 互联网 跟帖已关闭
专业技术人员公共危机管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40题)26
1、事故灾难预防工作的主要环节有倡导安全文化,强化安全意识,健全安全法制,贯彻“依法治安”方略,推动安全科技进步,加大安全投入和()。A、加强教育培训 B、遵循市场原则
C、强化安全责任,落实责任制 D、加大资金投入
答案:C
2、根据事故报告的规定,对于特大和特别重大事故,省级政府和国务院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须在事故发生后()之内上报至国务院。A、4小时 B、6小时 C、8小时 D、12小时
答案:A 正确答案:B
3、“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安全生产的()。A、基本原则 B、基本政策 C、基本思路 D、基本方针
答案:D
4、按照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特大事故一次死亡()。A、1-2人 B、3-9人 C、10-29人 D、30人以上
答案:C
5、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建设关键是做好()。A、领导体制 B、组织体制 C、一案三制 D、信息体制
答案:C
6、不同类型的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涉及范围、造成的危害程度、可控性等各不相同,实行(A、分级管理 B、分类管理 C、分层管理 D、分群管理
答案:A 正确答案:B
7、考虑政府治理能力、民众心里承受能力和大众传播媒介等诸多因素属于()危机预警机制的原则。)。A、以人为本原则 B、常抓不懈原则 C、分级预警原则 D、讲究方法原则
答案:A 正确答案:D
8、()是危机管理的核心环节之一。A、应急预案的制定和管理 B、突发事件的处理 C、突发事件的运行 D、突发事件的善后
答案:A
9、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系统要实现指挥一体化、信息网络化、执行程序化、()的建设目标。A、决策智能化 B、检查经常化 C、处理及时化 D、责任明确化
答案:A
10、发生火灾时,如果有人提一桶水来救火,大家就会冷静下来,跟着去提水救火;相反,如果有人第一个逃走,大家同样会效仿,争先恐后地逃跑。这个行为就成为()。A、紧急规范 B、模范作用 C、带头作用 D、群体作用
答案:C 正确答案:A
11、在非常规状态下,即便没有针对某种特殊情况的具体法律规定,行政机关也可进行紧急处置,以防止公共利益和公民权利受到更大损失。这是指()。A、权力优先性 B、紧急处置性 C、程序特殊性 D、社会配合性
答案:B
12、经济安全危机中的主要内容包括金融风险、财政风险和()。A、流动性风险 B、资金风险 C、房地产风险 D、经济战略资源危机
答案:D
13、下列事件中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A、高速列车碰撞 B、南方雪灾 C、煤矿瓦斯爆炸
D、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引发的健康问题
答案:D
建立危机预警机制时,要考虑政府治理能力、民众心里承受能力和大众传播媒介等诸多因素。这是指()。
14、A、以人为本原则 B、常抓不懈原则 C、分级预警原则 D、讲究方法原则
答案:C 正确答案:D
15、在危机状态下,由于时间紧迫,不可能有很多时间去搜集大量信息,只能依据不充分的信息作决策,这指的是()。A、事态的严峻性 B、时间的紧迫性 C、信息的不充分性 D、资源的有限性
答案:B 正确答案:C
16、按照“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由组织()负责制定,按照有关规定重大活动应急预案,报公安机关批准后实施,并报当地人民政府备案。A、投资单位 B、协办单位 C、主办单位 D、承办单位
答案:D
17、信息发布形式主要包括授权发布、散发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以及()等。A、布告 B、广告
C、举行新闻发布会 D、电视报道
答案:C
18、《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这是国家层面的总体应急预案,总体预案共分()。A、5章 B、6章 C、8章 D、10章
答案:B
19、根据《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的规定,重大动物疫情在()内报至农业部。A、8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D、4小时
答案:D 正确答案:C
20、严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和指挥是()。A、国务院
B、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C、市(地)级人民政府 D、县级地方人民政府
答案:A 正确答案:B
21、金融风险预警系统通过()来实现对风险的识别与评估。A、预警指标体系 B、政府监管 C、金融机构内部控制 D、行业自律
答案:A
22、按照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一次死亡3-9人的事故属于(A、一般事故 B、重大事故)。C、特大事故 D、特别重大事故
答案:B
23、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是()。A、科技兴安
B、条块结合,属地为主 C、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D、应急响应
答案:C
24、制定应急救援预案的基础是()。A、现场调查
B、开展重大危险源普查 C、事故等级和类型的划分 D、应急响应机制
答案:A 正确答案:B
25、应急法律中规定不得克减的人权最低标准。这是体现了公共危机管理法制的(A、边缘性 B、临时性 C、行政紧急性 D、保障性)特点。答案:D
26、在紧急状态下对人权的克减的程度以紧急情势所严格需要者为限。这一原则一般被称为()。A、比例原则 B、非克减原则 C、非歧视原则 D、克减原则
答案:A
27、免于因无力履行约定义务而被监禁的权利属于()。A、非克减原则 B、非歧视原则 C、比例原则 D、克减原则
答案:B 正确答案:A
28、建立危机预警机制时,要考虑政府治理能力、民众心里承受能力和大众传播媒介等诸多因素。这是指(A、以人为本原则 B、常抓不懈原则 C、分级预警原则 D、讲究方法原则
答案:A 正确答案:D
。)
29、在公共危机预警的监测系统中,对信息进行整理、归类、识别和转化,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的子系统是()。A、信息收集子系统 B、信息加工子系统 C、决策子系统 D、警报子系统
答案:B
定期进行信息沟通,提供与危机有关的研究报告,提出为处置的建议和意见等的公共危机预警系统是()。30、A、监测系统 B、组织系统 C、决策系统 D、咨询系统
答案:D
31、在危机决策主体中,按照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有关法律责任,在出现危机状态下,拥有做出最终决定的权力并承担相应责任的特定个人和政府机构属于()。A、权力中枢决断系统 B、参谋咨询系统 C、协调系统 D、专家系统 答案:A
32、地(市)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县级报告后,在()内完成审核、汇总灾情数据的工作,向省级民政部门报告。A、2小时 B、4小时 C、6小时 D、8小时
答案:A
33、省级民政部门在自然灾情稳定后()内将全省因灾倒塌房屋等灾害损失情况报民政部。A、2日 B、5日 C、10日 D、20日
答案:C
34、《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自2007年()起施行。A、10月1日 B、1月8日 C、8月30日 D、11月1日
答案:D
35、地方政府是发现公共危机事件苗头、预防发生、首先应对、防止扩散的第一责任人。这是指公共危机管理的()。A、社会性大协作原则 B、属地管理 C、常设性原则 D、统一指挥原则
答案:B
36、由省级政府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负责调查,国务院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作出处理决定的生产安全事故属于()。A、一般事故 B、重大事故 C、特大事故 D、特别重大事故
答案:D
正确答案:C
37、城市人口中将闲置不用的物品捐献出来帮助困难人口的社会捐助制度属于()。A、集中性捐助 B、对口支援 C、经常性捐助 D、助人为乐
答案:A
正确答案:C
38、公共危机管理过程的第一道防线是()。A、危机决策机制 B、危机预警机制 C、危机资源配置机制 D、危机保障机制
答案:B
39、对紧急权力最重要的实质限制之一是()。A、比例原则 B、非可减原则 C、非歧视原则 D、非程序原则
答案:D
正确答案:A 40、在我国的政府系统中,管理自然灾害救助的行政部门是()。A、党中央 B、国务院 C、公安部 D、民政部
答案:D
二、多选题(每题2分,共15题)14
41、人畜共患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主要有(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降低病死率 D、正确舆论引导
答案:A,B,C,D
42、政府应急处理的次级职能有(A、决策 B、指挥与协调 C、危机监测)。)。D、应急预测
答案:A,B,C,D
正确答案:A, B, C
43、公共危机管理的组织体系包括()。A、领导与决策组织体系 B、专业救助组织体系 C、专家咨询组织体系 D、辅助与支持体系
答案:A,B,C
正确答案:A, B, C, D
44、建立突发事件新闻发布机制的意义()。
A、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 B、是维护社会稳定,妥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必然要求 C、是建立良好国际形象的必然要求 D、是全球化时代信息传播的必然要求
答案:A,B,C,D
45、危机善后管理的意义()。
A、对危机后社会生产和社会秩序的恢复重建工作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 B、对危机后不稳定的社会状态起到缓解和消除的积极作用 C、为进一步提高政府危机管理能力提供经验 D、是建立良好国际形象的必然要求
答案:A,B,C,D
正确答案:A, B, C
46、强化公共危机管理的监督与审计主要是指()。A、加强内部控制 B、第三方评估 C、公众与舆论监督 D、财政预算管理
答案:A,B,C,D
正确答案:A, B, C
47、一套完善系统的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应当包括(A、宪法中的紧急状态制度条款 B、突发事件与紧急状态基本法 C、一般法律法规
D、国际条约中的突发事件与紧急状态条款
答案:A,B,C,D)。
48、公共危机管理的财力资源主要来自()。A、国家财政支出 B、社会救助 C、国际援助
D、政府通过其强制力取得的临时性财产征用
答案:A,B,C,D
49、在我国,预警级别是依据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A、危害程度 B、紧急程度 C、发展事态 D、控制程度
答案:A,B,C
50、应急处置包括()。A、信息报告 B、先期处置 C、应急响应 D、应急总结
答案:A,B,C)来分级。
51、下列现象属于地质灾害的是()。A、地震 B、森林退化 C、泥石流 D、洪水泛滥
答案:A,C,D
正确答案:A, C
52、全球视野下的战略物资保障体系应由(A、能源生产体系 B、国外能源供应体系 C、能源战略储备体系 D、国内能源勘查开发供应体系
答案:B,C,D
53、应急处置的内容包括()。A、信息报告 B、先期处理 C、应急响应 D、应急结束)组成。答案:A,B,C
正确答案:A, B, C, D
54、危机管理系统包括()。A、危机预警方法体系 B、危机对应策略体系 C、危机管理评估体系 D、危机事件修复体系
答案:A,B,C
正确答案:A, B, C, D
55、危机决策的原则包括()。A、权力集中原则 B、过程优先原则 C、短期目标优先原则 D、强制原则
答案:A,B,C,D
正确答案:A, C, D
三、多选题
111、《突发事件应对法》蕴含的现代理念(ABCD)。
A、人权理念;|B、以人为本理念;|C、责任 政府理念;|D、服务政府理念。
112、县级以上处所各级国民政府设立由(AB)和中国国民武装警察部队 有关负责人组成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统一指示、和谐本级国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和下级国民政府开展突发事件应对工作。A、本级国民政府首要负责人;|B、相关部门负责人;|C、相关部门负责人;|D、公安部门。
113、中华国民共和国政府在突发事件的(ABCD)等方面,同外国政府和有关国际组织开展合作与交换。A、预防;|B、监测与预警;|C、应急处理与救济;|D、事后恢复与重建。
114、应急预案该当具体规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和(ABC)以及事后恢复与重建措施 等内容
A、突发事件的预防与预警机制;|B、处理程序;|C、应急保障措施 ;|D、应急防防御措施。115、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制定,可以起到掩护(ABCD)和社会秩序的作用。
A、国民生命 财产安全;|B、国家 安全;|C、公共安全;|D、环境安全。116、下列情况实用于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有(ABCD)。
A、飓风后的海堤加固;|B、蝗灾中的粮食 调拨;|C、汶川大地震前的预警;|D、地震废墟中的人员搜救。117、突发事件的首要构成要件包孕(BCD)。
A、突然产生或即将产生;|B、突然产生;|C、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迫害;|D、需要 采纳应急处理措施 予以应对。
118、突发事件首要包孕(ABCD)。
A、自然灾难;|B、事故灾害;|C、公共卫生事件;|D、社会安全事件。119、国家 应急管理体制维持(ABCD)。
A、统一指示 ;|B、分类管理;|C、分级负责;|D、属地管理。120、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原则是(AC)。
A、预防为主;|B、应急为主;|C、预防与应急相联合;|D、应急与善后相联合。
121、突发事件产生后,产生地县级国民政府应对措施 包孕(ABCD)。
A、立即采纳措施 把持事态发展;|B、组织开展应急救济和处理工作;|C、立即向上一级国民政府报告;|D、必要时越级上报。
122、国家 应急物质 保障体系涉及应急物质 的监管、(ACD)和紧急 配送等环节。A、生产;|B、储存;|C、储备;|D、调拨。
123、有关单位和个人报送、报告突发事件信息,该当做到(BCD)。A、全面;|B、及时;|C、客观;|D、真实。
124、地震测试监测站监测到突发地震,该当及时向(ABC)报告。A、当地国民政府;|B、当地地震局;|C、当地应急办;|D、当地综治办。125、突发事件预警级别划分的根据首要包孕(BCD)。
A、突发事件产生的光阴、地理地位;|B、突发事件产生的紧急 程度 ;|C、突发事件发展态势;|D、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迫害程度。
126、发布 二级预警级别后,下列属于县级以上国民政府可能采纳的应对措施 有(BC)。
A、启动应急预案;|B、加强 重点单位、首要部位和首要根基设施的安全保卫;|C、筹办应急设施和避难场合;|D、颁布咨询电话。
127、某网站编造突发事件虚伪信息,对此的惩罚包孕(ABCD)。
A、责令改正,给予警告;|B、成果严重的,暂停其业务运动;|C、成果严重的,吊销其执业允许证;|D、构成违抗治安管理行径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惩罚。
128、单位不配合突发事件所在地国民政府依法采纳的措施,相应的惩罚该当是(AB)。A、责令改正;|B、由公安机关依法惩罚;|C、追究民事责任 ;|D、追究刑事责任。
129、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危险物品的(ABD)、应用单位,该当制定 具体应急预案
A、生产;|B、经营;|C、运输;|D、储运。
130、(BCD)该当根据 所在地国民政府的请求,联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有关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鼓吹普及运动和必要的应急演练。
A、街道办事处;|B、居民委员会;|C、村民委员会;|D、企业事业单位。
131、各级各类学校该当把应急知识教导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导,培植学生的(ACD)。A、安全意识;|B、自救意识;|C、自救能力 ;|D、互救能力。
132、有关单位有下列哪些情况之一的,由所在地执行统一指示 职责的国民政府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允许证或者营业执照,并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违抗治安管理行径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惩罚(ABCD)。
A、未按规定采纳预防措施,导致产生严重突发事件的;|B、未及时打消已创造的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隐患,导致产生严重突发事件的;|C、未做好应急设备、设施日常掩护、检测工作,导致产生严重突发事件或者突发事件迫害扩张的;|D、突发事件产生后,不及时组织开展应急救济工作,造成严重成果的。
133、关于《中华国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宗旨,以下选项正确 的是(ABCD)。
A、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产生;|B、把持、减轻和打消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迫害;|C、规范突发事件应对运动;|D、保护国民生命 财产安全。
134、下列属于影响人民经济正常运行的突发事件的是(ABCD)。A、银行挤兑;|B、股市暴跌;|C、金融机构倒闭;|D、金融危机。
135、某企业因劳动合同而产生群体性纠纷事件,根据 《中华国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公安机关有权采纳下列哪些应急措施(ABC)
A、封锁有关场合和道路 ;|B、强制 隔离应用器械相互对抗的当事人;|C、加强 对易受冲击的国家 首要机关和部门的警卫;|D、直接拘留参与冲突的当事人。
136、加强 应急管理,是政府执行(CD)职能的一项首要内容。A、经济调节;|B、市场监管;|C、社会管理;|D、公共服务。
137、某区某单位未及时打消已创造的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隐患,导致产生严重突发事件,根据 《中华国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该区政府有权对其做出哪些抉择(ABC)。
A、责令其停产停业;|B、暂扣其允许证;|C、吊销其营业执照;|D、强行划拨其银行帐户资金。
138、关于《中华国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宗旨,以下选项正确 的是(ABCD)。
A、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产生;|B、把持、减轻和打消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迫害;|C、规范突发事件应对运动;|D、保护国民生命 财产安全。
139、根据 《中华国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 由谁制定(CD)。A、全国国民代表大会;|B、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C、国务院;|D、国务院部门。
140、某区某单位未及时打消已创造的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隐患,导致产生严重突发事件,根据 《中华国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某区政府有权对其做出哪些抉择(ABC)。
A、责令其停产停业;|B、暂扣其允许证;|C、吊销其营业执照;|D、强行划拨其银行帐户资金。
141、某区安监局未按规定及时采纳措施 处理突发事件,造成必然侵害成果,根据 《中华国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谁有权对其主管人员依法给予惩罚(AB)。
A、该市国民政府;|B、该区监察部门;|C、该市安监局;|D、该区人大常务委员会。
142、当突发事件产生后,根据 《中华国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区国民政府该当如何发布 突发事件事态发展和应急处理工作的信息(ABD)。A、统一;|B、正确 ;|C、全面;|D、及时。
143、根据 《中华国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下列属于影响人民经济正常运行的突发事件的是(ABCD)。
A、银行挤兑;|B、股市暴跌;|C、金融机构倒闭;|D、金融危机。
144、某企业因劳动合同而产生群体性纠纷事件,根据 《中华国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公安机关有权采纳下列哪些应急措施(ABC)
A、封锁有关场合和道路 ;|B、强制 隔离应用器械相互对抗的当事人;|C、加强 对易受冲击的国家 首要机关和部门的警卫;|D、直接拘留参与冲突的当事人。
145、某人民参与应急救济工作,根据 《中华国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有权享有以下哪些权利(ABC)。
A、在本单位的工资待遇不变;|B、可以获得政府的表扬;|C、可以获得政府的嘉奖;|D、可以对其他人民发布 命令。
146、下列关于《中华国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应急工作中的比例原则描绘正确 的是(AB)。
A、行政机关的应急措施 该当与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社会迫害的性质、程度 和领域相适应;|B、行政机关有多种应急措施 可以选择的,该当选择有利于最大程度 的保护人民权益的措施 ;|C、行政机关的应急措施 所能带来的社会利益 该当大于对人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所受的丢失;|D、行政机关的应急措施 该当符合理性。147、根据 《中华国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单位该当为单位内部的专业应急救济人员(ABC)。A、购置人身意外保险;|B、配备必要的防护设备;|C、配备必要的器材;|D、解决子女就业和生活 问题。148、突发事件信息发布 情势首要包孕(BCD)等。
A、电视直播;|B、授权发布、散发消息稿;|C、组织报道;|D、举办消息发布 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