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哲学分析
任何一个人都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体,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价值关系的主体,自然是价值关系的客体,这是确定无疑的。但是,在社会实践中,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具体的人在价值关系中的主、客体位置就不是固定不变的了。一个人对于他人和社会来说,一方面他是需要的主体,有其自身的需要,并在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中,获得需要的满足;但另一方面他又能以其自身的存在和活动来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成为他人和社会需要的客体。就人作为价值主体来说,他的存在和发展需要从他人和社会那里得到物质和精神的满足,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向社会的索取。由于社会对人的需要的满足,使人得以存在和发展,从个体的人来说,这就是他的自我价值。人作为价值客体,他的实践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这就是一个人的社会价值,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对社会的奉献。所以,在社会生活中,人的实践体现出两种价值:一是人的自我价值,一是人的社会价值。人的自我价值就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自身需要的满足,即对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意义。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马斯洛曾把人的需要分为高低不同的五个层次。一个人能否实现自我价值和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两条:一是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奋斗;二是取决于社会的支持。而社会是否支持,关键又在于个人的奋斗对社会是否有价值。个人需要从自然和社会索取生活资料以及其他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从而这些成为自我奋斗的条件;个人的努力奋斗对社会作出了贡献,满足了社会前进发展的需要,社会又会给奋斗者以回报,满足他继续存在和发展的需要。这样,个人和社会在索取-奋斗、贡献-回报的循环中,满足了个体和社会的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共同发展。人的社会价值就是个体行为对于他人和社会的意义,即个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一个人满足社会的程度越高,他的社会价值就越大,反之则越小。如果他损害了社会利益,那么,他给社会提供的是负价值。任何一个人都具有一定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就是坚持这两者的统一。
首先,从客观条件来看,个人价值的实现取决于社会的发展。先进的社会制度,可以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可以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形式;社会飞快的发展速度,可以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更多的机遇。
其次,从主观条件来看,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主观素质有密切关系。如,为国家、民族、社会利益、人民利益献身的人生抱负;不怕挫折、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忠于职守、公而忘私的正直为人;博学多才、一专多能的工作技能;稳定坚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广泛的人际交往能力等,都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准备了条件。
最后,实现个人价值的惟一的途径是勇于参加社会实践。只有勇于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表现出为社会所作的奉献及其大小,才能使人的自我价值得到实在的表现而被社会所承认。社会的实践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需要的变化,新的实践形式层出不穷。生活于现实社会中的人究竟以什么样的实践形式去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是比较复杂的,应当因人而异。例如,具有高知识、高技术的个人,可以通过选择知识技术密集型的实践形式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文化技术水平低的个人,既可以通过选择劳动密集型的实践形式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也可以通过再学习、再提高、更换社会角色的形式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总之,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必须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当前,就是要投身于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在实践中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使自身的价值得到充分实现
第二篇:思想汇报: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敬爱的党组织:
哲学里面讲到,在社会生活中,人的实践活动表现出两种价值,一种是个人价值,一种是社会价值。个人价值的实现取决于个人的实践活动对于自身需要的满足,即对自身存在和自身发展的意义。而社会价值的实现,是定义于该个人行为对于他人或社会的意义,即个人对于社会需要的满足。
在电影《第一书记》中,共产党员沈浩放弃省城的优越工作环境,投身农村基层工作六年,他为小岗的发展鞠躬尽瘁,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沈浩同志实现了自己的个人价值,同时也向社会贡献了自己的社会价值。
具体来看,沈浩因为在省城工作了十八年职位没有进步,从而选择奔赴小岗村这片广阔天地,用影片里面村民的话说,他是来“镀金”的,来捞政治资本的,为的是干好了能回省城升迁。我们不能否认,作为一个胸怀理想与报复的人,沈浩的动机,有很大一部分是出于实现自身的个人价值的目的。但是,这并不妨碍沈浩的伟大。
马克思将人定义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当某种个人实践在体现出一定的个人价值的时候,它也势必会对他人对社会带来或多或少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即表现出某种社会价值。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任何一种社会价值的存在,必然也是以满足个人需要为前提的,也就是说,没有一种社会价值的体现不是以个人的发展作为基础的。因此,伟大与平凡之间的距离,就在于是否能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对于沈浩来说,他可以继续留在省城继续着体面的工作,但是这种选择无法帮助他实现心中的抱负,更遑论他所追求的社会价值。所以他选择奔赴小岗,在那片广阔天地上,实现他的大有作为,这是他所追寻的个人价值,而这种个人价值中,包含了他六年的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包含了他六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个人价值,对于社会的意义就显而易见了。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第一个三年挂职期满后,沈浩在乡亲们的红手印挽留下,毅然选择了继续留在小岗。如果说第一个三年有一点“不得已而为之”的话,那么第二个三年则意味着沈浩已然深深地将自己的个人价值与这片土地,与小岗的发展深深结合起来了。在他心里,他的发展是其次,而摆在首位的,是如何带领小岗的村民奔小康。这才是他最大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从来不排斥个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追寻的是如何将个人的价值融于社会的发展之中。毫无疑问,沈浩同志的价值观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汇报人:xiexiebang
小编为大家推荐
第三篇:关于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哲学思考
关于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哲学思考
在社会生活中,人的实践体现出两种价值:一是人的自我价值,一是人的社会价值。人的自我价值就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自身需要的满足,即对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意义。一个人能否实现自我价值和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两条:一是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奋斗;二是取决于社会的支持。而社会是否支持,关键又在于个人的奋斗对社会是否有价值。个人需要从自然和社会索取生活资料以及其他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从而这些成为自我奋斗的条件;个人的努力奋斗对社会作出了贡献,满足了社会前进发展的需要,社会又会给奋斗者以回报,满足他继续存在和发展的需要。这样,个人和社会在索取-奋斗、贡献-回报的循环中,满足了个体和社会的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共同发展。人的社会价值就是个体行为对于他人和社会的意义,即个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一个人满足社会的程度越高,他的社会价值就越大,反之则越小。如果他损害了社会利益,那么,他给社会提供的是负价值。任何一个人都具有一定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就是坚持这两者的统一。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相互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这要求我们:一方面,社会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满足个人的合理需要;另一方面,个人也必须努力对社会尽义务、担责任,尽可能地为社会多作贡献。我们主张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贡献与满足的统一。只讲对社会的贡献而不讲满足个人合理需要,或只讲满足个人需要而不肯为社会贡献,都是对人的价值的片面理解。
个人价值同社会价值除了相互统一、相一致的一面之外,也有不一致、相冲突的一面。我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了旧社会无可比拟的条件和可能,另一方面,初级阶段相对落后的生产力和尚不完善的社会制度还不能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提供充分的保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为社会做贡献、为人民服务放在第一位,特别是当个人价值同社会价值发生矛盾时,尤其提倡个人价值自觉地服从社会价值,有时甚至还要牺牲个人价值,去维护和实现社会价值。
要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就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所以要在承担的责任中体现人生价值。并且要为实现所选择的人生价值目标做好艰苦奋斗的准备。另外,你要想得到社会的认可,那就必须做到在实践为社会进步和人民利益的奉献中,和在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做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在必要的时候你要以社会价值为主,舍弃自我价值。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必须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当前,就是要投身于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在实践中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使自身的价值得到充分实现。
主客观条件都制约着人生价值,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以及个人主观因素。主观条件是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目标,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实践能力,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客观条件主要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意识形态,舆论环境等。个人主观因素则是在一定的环境下个人的自我认识、自我改造、自我提高发展的能力,来满足个人对社会的索取与贡献。所以,无论哪方面的条件都要求着我们全面的塑造自己。
坚持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关键是在社会价值目标的指导下处理好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在当前,尤其是要处理好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利益之间的关系,最后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从而,创造与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将不是难事,得到社会认可也会实至名归。也只有这样,所树立的正确价值观才能经得起生活中所有的考验,才能更好的为社会,乃至国家做贡献。
就像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价值取向是多元的。“为目者,以物役己”说的是我们现在处在市场经济中,每个人都被形形色色的商品所包围,物质吸引着人的注意力。人一旦陷入了物质追求的快感中,大都会忘了精神追求的美感。都知道社会生活中,人的追求分为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两种,大学生过分倾向于物质追求,而忽略精神追求,会走向畸形的成长道路。所以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创造与实现人生价值必须是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努力做到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统一,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的统一。
无论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还是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等,它们都是人的能动创造力实现的结晶,也是对人生目的和行为表现所做出的一种社会评价。正确认识哲学中所讲的人生价值,就需要正确的评价人生价值,因为它是人类社会进化的重要杠杆,也是正确的选择人生道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而真正的人生价值实现需要在树立了科学的价值观之后个人对社会贡献达到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等。
第四篇:价值分析
价值分析理论:观点与应用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丁道勇
[摘要]价值冲突是当代社会生活中不可回避的事实。价值分析理论在分析价值冲突来源的基础上,重新连接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其价值分析程序有助于价值冲突的解决。将这个理论应用到学校教育中,可以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种种价值冲突。
[关键词]价值冲突价值判断事实判断价值分析
生活包含多种选择,涉及不同的价值。因为无力应对其中的价值冲突,种种光怪陆离的社会乱象便纷纷涌现。人们在价值问题上丧失对错标准,甚至放弃对自己的价值做理性判断,这些问题在“多元”之声日益强大的今天愈发明显。价值分析理论致力于分析和解决价值冲突,其理论观点可以为学校道德教育应对社会问题提供参考。虽然早在20世纪70年代,这个理论就已经比较完备,例如1971年美国“全国社会科教育学会”会刊就对这个理论做过介绍。但是,中国大陆学术界一直没有系统介绍过这个理论,这与该理论的潜在价值是不相称的。
一、价值分析理论的发展
价值分析理论包含许多人的贡献,例如弗伦克(Jack Fraenkel)、亨特(Maurice Hunt)、梅特卡夫(Lawrence Metcalf)、奥利佛(Donald Oliver)、谢费(James Shaver)、库布斯(Jerrold Coombs)、考夫曼(Dana Kurfman)、梅克斯(Milton Meux)、查德维克(James Chadwick)以及纽曼(Fred Newmann)等人。其发展历程是在反对道德专制主义以及逻辑实证主义的基础上,向法理学教育传统的回归。
1.道德专制主义
道德专制主义(moralism)试图把道德教育作为普及特定意识形态的一种方法。这种学校教育应用榜样、故事,仪式以及环境影响等方法,带有布道的色彩,与奖惩系统相联系。道德专制主义的道德教育目标,完全受社会倾向的制约。如果社会道德具有不确定性,年轻
[1]人通过这种教育接受到的将是相互冲突的价值。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复兴的品格教育运
动,其理论基础与道德专制主义颇有共性。价值分析理论采用与之相反的思路,相信学生具有足够的理性判断能力。
2.逻辑实证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对人类知识的确定性做出分析,认为只有事实判断可以证明,而所有的价值判断都不可证明。这样,所有的价值判断都成了与认知无关的事,事实与价值之间的相互影响被轻视甚至忽略。与这种观点不同,价值分析理论认为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严格区分是一种误导。事实是,每一个事实判断都同时表达某种价值判断,例如“你是一个贼”这个判断既描述了事实,也表达了不赞同的态度。事实与价值判断并非截然不同,而是一个连续
[2]统一体的两端。后文对这一观点还有补充。
3.法理学教育模式
奥利佛和谢费创造了法理学(Jurisprudential)教育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学生设想自己是法官,其职责是倾听各方证据,分析各方立场,经过权衡做出最佳决策。这个模式的[3]特色在于帮助人思考自己在重要的法律、伦理、社会问题中的位置。与一般的批判性思考
不同,法理学模式关注的不是产生不同观点的信息本身,而是这些信息带来的争端。所以,[4]应用该模式的教师常以阅读煽动性的信息为讨论起点,随即转向隐含的问题或争端。价值
分析理论与法理学教育模式一样,力图澄清争端的根源,并将这种澄清视为解决冲突的方法。
二、价值分析理论的基本观点
1.价值冲突的根源
价值冲突可能是个人内部的,也可能是人际的。每一个体互不相同,同时又选择过群体
[5][6]生活,这就形成了各种人际间的不一致。我们感受到的内外部价值冲突多种多样。首先,价值冲突可以表现为价值判断性向上的不同。例如,对中学生恋爱现象,有人赞成,也有人嗟叹。其次,价值冲突也可能是价值判断视角上的不同。例如,有人认为中学生恋爱是好的,因为这是他们个人情感的自然表达;有人认为中学生心智尚未成熟,这个年龄恋爱不好。另外,按照奥利佛的观点,人们思考社会价值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除了做“是”或“否”的二歧判断外,还可以将社会价值作为空间架构,对行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被接受做判断。
[7]此即价值冲突的第三个分类维度。例如,有人认为中学生恋爱完全应当禁止。性向、程度上不同的观点,可能都是出自同样的判断视角。
价值分析理论并不认为价值冲突的类型差异是关键,而是将分析重点放在冲突的根源上。这需要分析价值判断的过程。价值判断被认为是应用评价词对价值对象进行评价的过程。价值对象包含不同侧面,接受不同的事实描述,相应的也就需要不同的价值标准。价值判断
[8]正是参考这些事实描述和评价标准,并且实际上需要参考多组标准。也就是说,对某一个
价值对象的价值判断,可能是基于不同的价值标准。这些标准使我们能够对价值对象不同方
[9]面的特征做出独立评价,但是它们并未提供整体评价的基础。由此,价值判断过程成为各
种价值冲突的来源。具体来说有三类:其一,定义问题,涉及词汇的使用或意义;其二,事实问题,有关周围世界特定事件的准确性、真实性;其三,价值问题,有关特定社会、政治
[10]行为原则的相对重要性。
2.连接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
价值分析理论认为,对价值判断的认识存在两个误解:第一个误解是试图用证明事实判
[11]断的方式来证明价值判断,第二个误解是认为价值判断仅仅表达了评价者的态度或情感。
前一个误解,令人们对价值判断的评判归于无效,例如不能简单由“未婚妈妈增多”这个事实描述推导出“婚前性行为不可取”的价值判断。后一个误解,令人们最终放弃对价值判断的评价,例如认为是否剽窃纯粹是个人选择,只能依靠自然后果或国家法律的约束,放弃对价值选择的理性判断。这两个误解都低估了人对价值冲突的干预能力。逻辑实证主义区分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认为价值判断的标准与事实判断的标准不同,我们不能用证明事实判断的方式来证明价值判断。这个观点固然有助于排除第一种误解,但是如果在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之间做势如冰炭的划分,就可能导致第二种误解。
价值分析理论对价值判断进行分类,让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建立联系,从而回避了上述
[12]两个误解。弗伦克区分了四种价值判断:判断A,表达个人爱好,例如“我更愿意听交响
乐而不是看芭蕾”;判断B,以群体的共同意见为判断依据,例如“任何艺术商都知道这幅画值1500美元”;判断C,定义性价值判断,例如“民主是最好的政府形式”;判断D,建议性判断,例如“美国应该向那些经受饥馑的国家提供食物”。其中,A、B判断,同时也就是事实判断;C、D判断,可以转变为事实判断,例如D的完成需要对“美国”、“经受饥馑的国家”分别做事实判断。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连接,使价值问题不再难以捉摸。价值成为理性分析的对象。
3.价值分析的程序和价值冲突的解决
价值分析理论认为价值判断的合理性是可以接受分析的,通过适当程序能揭示价值判断过程所涉及的各组事实描述、价值标准。由于价值判断过程也是各种价值冲突的源头,所以这个分析过程也就是发现和解决价值冲突的过程。不同学者提出的价值分析程序不尽相同。
三种分析程序,虽然具体步骤有差异,但都是基于对价值判断过程的认识。它们要求认定价值判断中的事实描述、价值标准以及其他可能的选择。以库布斯等人的六步分析法为例,各种价值冲突可能来源于定义、事实或者价值问题,表现为六步法中某一个、某几个环节上的冲突。价值分析解决价值冲突的策略,也是按照这些步骤来施行。按照梅克斯的建议,解决价值冲突的策略包含六个部分,与六步法对应,包括减少价值问题解释的差异、减少采集的事实间的差异、减少事实真实性的差异、减少事实关联性的差异、减少初步价值决定中的[16]差异、减少检验价值原则时的差异。
价值分析的程序与价值冲突的解决程序可以合一。应用到学校教育中,则教学生进行价值分析,同时就是教他们化解价值冲突的能力了。
三、价值分析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价值冲突是一种生活事实,教师不能无视这一点。面对价值冲突,学生需要来自成人的帮助。在为教学活动处理价值问题提供理论依据的同时,价值分析理论提出了自己的教学程序。
1.价值分析的教学程序
与价值分析的程序一样,不同学者提出的价值分析的教学程序在具体步骤上也不尽相同。查德维克介绍了价值分析教学的基本程序,包括选择主题、提供适当的物质资源、提供适当氛围,列举正反意见并排序、课堂讨论、形成可能的解决方案、提问与解答阶段、观察
[17]与建议。这个基本教学程序主要是供给教师基本步骤,允许教师引入变化。弗伦克提供的帮助学生思考价值问题的教学策略包括:澄清个人价值、识别他人的价值、比较和对比价值、[18]发展同情心、探索价值冲突、定义价值术语、评价各种建议。梅克斯提供的解决冲突的步
骤包括:记录初始的价值判断、记录和调整正负两方面观点、对正负观点进行排序、识别冲突的重要来源、比较和修正主要冲突源的证据卡、对修正后的正反两方面观点进行排序,比较和修正价值原则、检验、比较修正后的价值原则、修正价值原则、比较最终的价值判断。
[19]这些教学程序的共同点是帮助学生明确价值判断的事实根据和价值标准,学生得以进行理性、可信的价值判断,进行理性、可信的价值判断的能力和倾向也得到发展。
2.价值分析教学对师生的要求
价值分析教学对师生角色都有一些要求。教师不单是倾听者、提问者和澄清者,而是更为积极的咨询者、建议者。教师鼓励学生从事必要的智力活动、挑战学生应用的价值标准、[20][21]评价学生的决策是否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学生参与价值分析,需要一些能力准备。他
们要熟悉社会的价值信条,具备澄清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对当代政治和社会公共问题有一定
[22][23]知识。另外,为完成价值分析,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也必不可少。
四、价值分析示例
“海因茨该不该偷药”的故事在道德教育领域广为人知。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最初用这个故事发展道德判断访谈法。道德是一种价值,所以这个故事可以视为价值冲突。对照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明确价值分析的特点。故事的主人公叫海因茨。他的妻子不幸罹患癌症,但恰好有位医生发明了对症的药。这种新药太贵了,海因茨买不起。海因茨知道,如果不服药,妻子就会死。于是,海因茨开始考虑要不要去偷药。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无论偷与不偷,都一定是经过了痛苦的选择。两种分析的过程表2。
对海因茨最终决定的价值分析,帮助他澄清了自身不幸的各方面事实。偷与不偷,大部分事实基础是相同的,例如,海因茨因为担心失去照顾决定去偷药时,也一定注意到“偷药触犯法律”这个事实。不同决定的事实基础是海因茨对各项事实的重要性排序不同。这种不同与海因茨秉持的价值标准的相对重要性有关。也就是说,海因茨既可能有“自利”的考虑,也会想到“法律”。两个价值考虑的相对重要性,影响最终决定,构成决定的价值基础。解决海因茨两难,可以借助六个价值分析程序展开。例如,第1步,海因茨要了解这个不幸中哪些价值相互冲突,以及自己对这些价值的重要性如何排序。第2步“采集有关的事实”,除了表格中列举的事实以外,海因茨需要做很多事实判断,包括“有没有其他方法筹到药费?有没有替代药物?凭借一己之力能否偷到药?”只有充分考虑了所有的可能以后,才能过渡到下一步。在海因茨准备好事实基础与价值基础之后,他的决定就明确了,并且要么准备好承受法律的制裁,要么承受丧妻之痛。
与价值分析相比,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不关心价值冲突的解决,把认知冲突视为发展道德认知的契机,所以禁止对相关事实的进一步考虑,认为高发展阶段的人不会采用低阶段的推理方式,高低水平之间不存在冲突。但事实上,不同阶段的人都会综合考虑各方面事实,低阶段的人珍视的事实,高阶段的人也会考虑。与价值分析理论相比,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似乎是告诉人们在遇到价值冲突时不要想得太多。这与人们的生活实际相去较远。
五、简评
价值分析理论主张对政治、历史或社会问题进行严肃的分析。在遇到价值冲突时,人们可以获得帮助。并且,帮助个人分析和解决价值冲突的过程,也能增进人们的相互理解。
[24][25][26]但是,价值分析理论一样有局限。
1.价值分析很难被自觉运用
不论价值分析的程序多么有力,如果人们不善于应用,还是不会发生效力。价值分析提供了分析价值判断的精致程序,这种程序更类似哲学家对道德问题的专业思考,而不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式。日常生活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应用规则很难像专家那样计算。在对自己的道德决定进行理论化时,人们倾向于接受实用动机的驱动,而不是寻求真理或者寻
[27]求哲学家的答案。哲学家所致力的那些道德理论,对非正式的道德决策行为几乎无用。
这样,价值分析的教学在学生看来,很可能变成一种有趣的教学游戏。在生活中遇到价值冲突时,他们还是会采用非理性的、直觉的反应方式。
2.解决价值冲突的能力有限
价值分析理论试图定位价值冲突的来源:有时价值冲突来自对事实的认定,有时价值冲突来自相关的价值标准,有时价值冲突来自两者的相关性。但是,在经过价值分析以后,如果价值冲突不是来自这些方面,而只是个人选择价值标准的不同,那么冲突就没法解决了。就是说,价值分析理论放弃对不同价值标准的重要性进行衡量的努力。另外,价值分析致力于澄清不同价值判断背后的价值冲突。这样做,固然有助于排除人们的种种误解、非理性行
为,让冲突的来源更为明晰。但是,原则的冲突在实际生活中未必会出现。有时,人际间的价值冲突不需要明确乃至激化,而是要模糊处理。
第五篇:社会公平正义的哲学解读与现实价值
论人文精神对我国人文社会建设的思考
人文精神一词,源于西方,早在雅典城邦制小国寡民的体制下孕育,可惜的是,这只是自由民的人文精神,奴隶,妇女往往沦为城邦哲学家们构架在人文精神上的牺牲品,所谓(1)早期人文精神,包含三个元素,即人性,主要精神就是尊重人,尤其尊重人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价值;理性,以科学的意义来说,人是有思想有头脑的,能够思考真理,追求真理;超越性,以宗教的意义来说,人是有灵魂的,可以追问、追求生命的意义。从某方面而言,它叙述了人们在探索未知世界过程中,不因前路迷茫而退却,追求真理,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的精神。不可否认,雅典的城邦奴隶制的哲学家们,以他们深邃的思想,就认识自身,重视人本的思想,对后来的西方文明产生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以至现代人文精神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深受它的启发。
到现代社会,在人们更多的呼吁人文思想的精神下,一些思想应运而生,我国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其核心便是“以人为本“,可以看出,国家对人文精神的重视。(2)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素有”人文精神之父”之称的彼得拉克曾说,(3)人的本性,人的目的和幸福,应当是研究的主题。现代社会更需要一个以人文精神构架的社会体系,使得人与人在平等自由的社会秩序下能够得到平等,充分的发展,便是人类所追求的最高理想。放眼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腾飞,现代化建设事业蒸蒸日上,也可以说,是经历过人文精神的黎明前夜——十年文革,人文精神的解放,经济的开放,涌入的不仅是大量的先进技术,产品和资金,还有一些价值体系的渗入,经济的解放,催生了人文精神的解放,但是在利欲熏心的当下,如果没有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大行其道,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将三个代表写入宪法,三个代表中,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点,这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人文精神的理念,第一次被中国共产党以法律形式呈现,这体现了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人文精神的重视,早在毛泽东时期,那句“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并
没有得到彻底贯彻,但仍涌现出诸如,焦裕禄,孔繁森这类人民的孺子牛,而在当下,贪污腐化之风愈演愈烈,那样感人至深,躬身为人民服务的“孺子牛”却难觅踪影,不得不说,在法制仍不健全的国家,在一个人文精神并没有认真贯彻的当下,毛主席的一句话的力量,其影响是写入宪法的章程比拟不了的,呵呵。(4)努力建设当代中国新的人文精神。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文精神有其时代的主题和历史痕迹。不同类型的人文精神,其特征和内涵都有一定的差别,在当今中国的人文精神建设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在当代中国,构建新人文精神,必须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充分汲取中外传统文化中各种形态的人文思想的科学内容的基础上,树立起以人为本位、尊重人的价值、维护人的权利、实现人的目的和发展、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文精神,以体现人对人生理想和价
(5)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当代值意义的追求。
中国具体国情以及时代特征相结合所产生的最新理论成果。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精神的体现,也有深刻的人文精神;“以人为本”,是人文精神的体现,但也有科学内涵。
但在我国,自古以来传统的民本观念是相对于君本,官本而言的,其思想主要主要表现为重民,安民,贵民等。东西方人文主义的差异表现在,对人的关注点不同,西方强调个性发展,东方强调集体性,社会性;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着眼不同,中国强调社会等级秩序,西方强调人的平等,可以说,本文开始,所阐述的人文理念与当下中国人文社会建设下所宣扬的以人为本,有共同点,但我国人文精神的历史性,又使得一种平等,自由的人本位思想,很难再当代社会中得到全面的贯彻,这与历史是脱不了干系的。
现代社会,人文精神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既陌生又亲切,既遥远又仿佛触手可及的理念,造成这样的原因,往往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在告诉我们人文精神发展历程的时候,我们的政策在宣导人文精神的价值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在标榜人文社会的时候,我们头脑的观念里充斥着人文精神的概念,而作为人文精神所重视自身的我们,却没有受到它的启发,我们肯相信,但我们却肯不承认,这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人文精神在我们看来只是一些学术期刊,党政报纸,官方
新闻才有的名词,于自身却并没有多大关系,和谐社会的构建不一定是安居乐业,真正的和谐,源自于人们内心深处的对人文精神的渴求,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对人生真理的探寻。
(1)百度文库
(2)《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艺术的意蕴》,陈旭 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世界文明史》
(4)《和谐社会与当代人文精神的同构》,陈正良《理论导刊》2007年第10期(5)《科学发展观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分析研究》,陈登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