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区管理之我见
广州社区管理工作机制之我见
结合广州情况,我对广州社区管理工作机制提出八方面:
其一,完善社区居民自治,推进基层民主建设
积极推进社区居委会、群团组织的民主选举,完善由居民会议决定社区重大事项的自治机制,大力推进社区党务、政务公开,建立政务公开信息化网络系统,探索和改进居民自治方式。
其二,加强社区组织管理,理顺工作关系
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社区居委会为民主自治议事层、社区工作者为管理操作层、社区内党员群众共同参与的社区党建工作格局。建立由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牵头,民间组织、中介组织、物业公司、驻社区有关单位参加的社区管理工作协调委员会。规范社区居委会工作职能,发展社区民间组织和群众组织,完善社区工作考评制度。
其三,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维护社区平安
按照警力下沉、警务前移的原则,配备专职社区民警,构建以派出所和社区民警为主导,社区治保会和物业保安为依托,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的群防群治网络。加强对出租屋和外来人口的管理,加大对社区重点人员和重点部位的管理力度,积极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其四,广泛开展便民利民活动,提高社区服务水平
加大政府投入,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覆盖社区全体成员的社会救助体系,探索建立重大疾病救助制度,重点解决零就业家庭和“4050”人员的就业问题。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退休人员提供养老、医疗、文化和生活照料等各项服务,大力开展居家养老和“平安钟”呼援服务系统,完善“星光老年之家”服务功能,积极开展拥军优属和助残服务。
其五,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加强社区教育投入,创建学习型社区,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建立多功能文化娱乐活动室和活动广场,保证居民就近、方便、经常地参加文体活动。其六,加快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社区功能
加大市、区、街资金投入,按照一定区域、一定人口的平均合理占有量规划设计停车场、休闲广场、公厕等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现资源共享和综合利用。加强社区居委会办公场所及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
其七,加强社区工作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按实际居住户数每300户左右配备1名社区专职工作者,组织开展社区专职工作者职业资格评定,工资福利待遇逐步参照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福利标准,充分调动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
其八,搞好社区保障,形成共建社区合力
多渠道筹集社区建设资金,将社区建设经费纳入市、区两级财政预算,加大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公益金对社区建设的投入。探索建立政府投入与民间投入相结合、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社会化与产业化相结合的社会事业投入和发展机制。
第二篇:社区法律服务之我见
社区法律服务之我见
社区法律服务之我见
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是司法行政机关着眼于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通过整合律师、公证、基层法律工作者和法律服务志愿者等法律服务资源,以社区为依托,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法治”理念,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推进全省民主法制进程的基础工程。
结合长期的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开展社区法律服务工作:
一是时代发展,群众切身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群众面临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和产生的各种矛盾日益增多,涉法问题与日俱增。广大人民群众渴望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纠纷矛盾。但法律服务资源的相对匮乏,和法律服务机构追求“高端化”的倾向,使社区这一层面法律服务资源严重缺乏,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服务需求。法律服务既要高端发展,更要“平民化”,要把专业的法律服务送进社区里来,送到群众家中。司法行政机关和广大法律服务工作者,应当充分发挥职能和职业优势,积极拓展法律服务领域,转变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深入社区,深入基层,为群众提供优质、便利、高效、贴心的法律服务。
二是社区管理,居民自治的需要。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特别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和政府机构转变职能,政企(事)分开的进程加快,机关、企事业单位剥离了大量社会职能,如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网络逐渐转向由社会承担,其中相当一部分管理和服务工作又由社区担。社会管理离不开法治。法律服务进社区既可以为社区管理组织提供法律顾问,为依法管理社区发挥参谋和助手作用,提高社区干部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也可以为社区群众提供形式多样的法律服务,增强群众法治观念,调动广大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的积极性,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
三是维护稳定,社会和谐的需要。社区稳定直接关系到城市基层政权的巩固,是社会稳定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社区内居民的成份和生活方式发生很大的变化,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涌入社区,社区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和巨大压力。同时,依法妥善处置社区内的各种矛盾纠纷,事关社会稳定大局。因此,解决好社区内的矛盾纠纷,是社区组织的一项主要职责和重要任务。法律服务进社区为广大居民提供及时的法律服务,用法律途径解决家庭和邻里间的矛盾纠纷,用法律手段维护居民合法权益,用法治消除不安定隐患,能够切实有效地维护社区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推进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必须按照“四个基本”的要求,着眼于“实效”二字,抓好五个关键点:
一、领导重视,是社区法律服务长续发展的前提。古人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兵法曰: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没有单位领导与上级机关的重视、关心、支持,法律进社区就容易流于形式。因此,开展法律进社区工作一定要多请示勤汇报,赢得单位领导和上级机关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协调,通过人、财、物的鼎力相助,特别是法律服务资源的有效供给,才能畅通法律服务进社区渠道,保障社区法律服务活动正常开展和相关业务有效运行。
二、完善机制,是社区法律服务持续发展的基础。各项制度的建立完善,是确保社区法律服务持续开展、落实的有效手段。要完善培育机制,在整合司法行政系统法律资源、编组定向定期参与社区法律服务的基础上,适时内请外聘法律专家、学者对社区法律志愿者、社区法律爱好者进行法律服务工作知识、技能培训;要加强合作机制,利用区域优势,加强与高校合作,寻求帮援,尽可能吸收高校法学专业的学生,利用休息日、节假日、寒暑假、实习期到社区见习法律服务工作,不断为社区输送法律服务人才;要健全保障机制。确保费随事转,杜绝铺张浪费现象发生,使社区法律服务活动得到正常开展和相关业务有效运行;要引入绩效机制。建立健全法律进社区服务绩效考核评估指标体系,作为评先创优的重要条件,激励社区和法律服务工作者尽心尽责,全力推进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
三、建强队伍,是社区法律服务有效运转的保障。要建强普法宣传队伍,通过多渠道、多层面吸收法制宣传员、法制文艺员、法治案例讲解员、法律咨询辅导员等,壮大社区普法教育力量;要建强人民调解员队伍。通过上级委派和本级聘邀等办法,充分利用司法执业人员的专业优势、社区老前辈的威信优势、邻居智者的亲情优势,发挥专兼职人民调解员的作用,构筑社区调解力量,做好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要建强法律服务队伍,采取上级编组和本级自组“两条腿”走路,引导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法律执业人员,着力构建集法律执业、司法协调、社会沟通、权益维护于一体的社区法律服务力量,及时有效处理居民涉法问题,促进社区和谐稳定。
四、拓展阵地,是社区法律服务发挥作用的重点。要健全窗口服务阵地,按照县(市、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乡(涉农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村(社区)司法行政服务站的架构,健全社区法律服务窗口,推行一站式法律服务;要夯实法制宣传阵地,利用传统的宣传方式“4栏(法制宣传栏、健康教育宣传栏、党建宣传栏、社区公开栏)3动(广场活动、文艺汇演活动、特定法制宣传时期活动)2版(巡回展板、黑板报)1横幅”与现代的高科技智能化(QQ群、微信、电子显示器)等载体相结合,把法制宣传工作做实到位,创造社区浓厚的法治氛围;要做实法律教学阵地。以法制学校、法律图书角、法律网络学校等教学阵地为依托,充分发挥居住在社区的在职或者离退休警察、法官、教师、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等法律服务资源,采取现场法律咨询、法制文艺汇演、法律知识竞赛、夜校讲座、身边人举案说法等活动形式,做实社区法律教学工作;要筑牢党建堡垒阵地。实践证明,社区法律服务背后,必有坚强的党建堡垒作支撑,只有把社区党建工作与社区法律服务工作捆在一起抓,通过党建核心领导力的发挥,才能保证社区法律服务工作的健康发展。
五、整合资源,是增强社区法律服务效能的关键。提升社区法律服务工作效能,必须整合司法行政、政法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的法律资源,实现公、检、法、司、行政执法部门、高校等法律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合力。对司法行政系统内部,将“一警一师一员”(司法行政干警、律师、公证员)进行整合,定期定点轮班到社区开展法律服务活动。要完善“三调对接”联动格局,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实现调解法律资源联动共享的新格局。要强化“内外互动”,建立政法系统资源与社团法律资源互动机制,开放社区法律服务,让社区居民有更多的法律服务选择,促进政府公益性法律资源与社会市场性法律资源的良性互动,努力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获取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第三篇:社区矫正之我见
社区矫正之我见
社区矫正作为一项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作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现已在全国全面开展。笔者通过近两年基层工作实践和深入思考,对如何搞好社区矫正工作,提出以下见解,愿与各位同行商榷。
一、基层社区矫正工作的现状
从当前县、镇社区矫正工作运行情况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组织机构健全。
县上设有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镇上成立了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由司法局派出机构司法所承担,镇村有帮教小组,村上有帮教志愿者,县、镇、村三级矫正组织健全。
2、工作开展主动。
县、镇矫正机构能够围绕接收、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帮困扶助、奖惩考核、解除矫正等主要环节主动开展工作。保证了矫正工作顺利开展。
3、矫正效果良好。
一是矫正对象思想稳定。大多数矫正对象能够按照矫正规
1定要求自己,积极配合矫正,二是矫正效果明显。能够守法从事各项工作,发展经济,无重新违法犯罪行为。
4、矫正对象特点。
从2012年8月份在册社区矫正对象看,呈现“一轻一低
二多”即年龄轻、文化程度低、缓刑中犯交通肇事罪、盗窃罪多。
二、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社区矫正工作已经开展起来,但在运行中也表现出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1、无编制无专职工作人员。虽有社区矫正工作机构,但无编制无专职工作人员人员,工作全部由县司法局和各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兼任。而基层司法所未完全实现垂直管理,工作人员主要从事了镇上中心工作,将社区矫正工作当作“捎带”,难免不影响社区矫正工作。
2、无经费无资金保障来源。县上因为财政资金困难,没
有将社区矫正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司法局只能自想办法解决,对工作人员的交流学习培训和矫正对象组织的法律知识学习、业务技能培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宣传不到位社会认知差。由于缺少资金,致使宣传不
深入不到位,社会上对社区矫正工作不很理解.有的人认为,一些人犯罪了,但仍逍遥法外,似乎政府纵容犯罪,政法部门严重失职、渎职;一些单位对此项工作重视不够支持不力;一些社区矫正对象认为自己虽然犯法了,但未在监狱服刑,认为社区矫正是走过场,在工作配合上主动性较差,没有引起服刑
人员思想上的足够重视。
4、法律依据低执法措施软。《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是两院、两部专门为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制订的法规,目前还没有上升到全国人大或常委会的立法层面,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管理的措施只是集体教育、心理矫正、警告,向有关执法机关提出建议、提请,没有强制性措施。
5、配合协调差个别监管难。个别矫正对象在外地犯法,被
外地法院判刑,但外地法院将资料移交到户籍所在地司法行政机关进行社区矫正,但该罪犯常期在外地居住,居住地司法行政机关不愿接受该罪犯资料,造成户籍所在地司法行政机关难于有效监管。
三、对如何搞好社区矫正工作的见解
针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现阶段要搞好
社区矫正工作,自己以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重视:
1、增加人员编制。坚决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下发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之规定,由编制部门下发文件,为县司法局增加两名行政编制,为各司法所增加一名编制,尽快调配人员,专职从事此项工作,做到专职专用,真正做到责任明确,要求具体,保质保量完成全县社区矫正工作,做到对象不失控,不漏管。
2、经费纳入预算。县财政按照《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按照在管人员每人每年最低500元的标准,年初将其纳入县财政预算,一次性拨付到县司法局账户,由县司法局一次性将经费拨到各镇账户,切实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切实调动县、镇社区矫正管理机构的工作积极性,促进社区矫正工作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轨道。
3、加强人员培训。按照工作要求,每年组织对工作人员进
行2—3次集中培训,邀请有关专业人士举办讲座,相互之间交流经验。真正落实对矫正对象每月进行教育学习和参加社区服务各不少于8小时的规定,增强其法制观念、道德素质、悔罪自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纪律意识。
4、强化监管措施。在适当的时候,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将
社区矫正上升为更高层面的基本法,对社区矫正对象制订更加强硬的管控措施。在异地居住或生活的社区矫正对象,居住地司法行政机关必须无条件接收,不接收的,户籍所在地的司法行政机关可以向上一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告,强制居住地司法行政机关接收并实施矫正工作。
5、加大法制宣传。特别是加强对小学、初中在校学生的法
律学习,将法律知识纳入与其他文化课一样进行考试,强化青少年法制观念,努力提高法律水平,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6、纳入综治考核。县委政法委、县司法局每年起草两项工
作责任书,由县委主管政法工作的副书记或常委与各镇党委书记、有关部门负责人签订责任书,明确全年任务,年终联合考核,并向县岗位责任制办公室介绍分值。每两年对两项工作结合平安建设、政法队伍建设进行一次表彰。以责任促落实,以先进带落实,确保社区矫正工作在省、市有位次,在平安建设中不添乱,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
7、强化矫正工作。矫正工作人员,一要深刻认识,增强
工作政治责任。社区矫正是刑罚执行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于降低改造成本,提高改造质量,减少
重新违法犯罪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对于贯彻以人为本治国方略,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只有认识重要性,才能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自觉,干好社区矫正这一党和人民交给的光荣而坚巨的任务。二要严肃认真,体现法律公正尊严。社区矫正由试点到全面推开,由政策层面上升到法律高度,是科学发展观在法律实践创新上的具体运用。作为社区矫正工作者要充分感受到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是真真切切的执法工作,不是一般的日常工作,必须严肃认真,不作为或乱作为将会违法甚至犯罪。对矫正对象而言在接收、执行、管理监督、考核奖惩、矫正解除等环节必须严格时间、程序、规定及时公正依法办理各项业务,决不能想当然,凭兴趣而亵渎法律的公正尊严。三要依情感化,唤醒内心深处良知。在对矫正对象告知自己仍是社会服刑人员的同时,也要讲明党的刑事政策宽容,人身仍有相当的自由,只要积极配合矫正或有重大立功受奖,就会按期或提前结束矫正;对生产、生活有困难的矫正对象,要尽最大能力热情关心帮助解决;对思想上有这样那样想法的,要有针对性的做好谈心转化疏导,帮助树立正确世界观、社会观、生活观、人际观。通过党的刑事政策教育、帮助、谈心,唤醒其内心深处良知,早日改掉违法行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对家庭负责任的人。四要法律教育,矫正违法犯罪行为。有些矫正对象只所以违法犯罪,主要一个原因就是法律意识谈薄,不懂法,而糊里糊涂违法犯罪。这就要加大法律教育力度,有针对性进行法制强化教育。通过组织学习有关法律(规)条文,从具体案例进行警示,使其明白知法、守法对社会、家庭、个人的重要性,彻底改掉违法犯罪行为。五要规范矫正,提高矫正工作水平。从接收一直到解除各个环节,严格按照社区矫正
实施办法做到,依据准确,程序到位,资料完整,记载详尽。
只有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的组织建设、队伍建设、扎实矫
正、保障经费、强化考核,社区矫正这一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的社会管理创新才能达到更好地改造犯罪、节省成本,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第四篇:社区法律服务之我见
社区法律服务之我见
今年是建党90周年,中国的法制建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人们的守法意识日趋增强,各种法律制度相对完善,人民政府依法办事,人民法院公正断案,人民检察院积极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但是,我们也应当理性地认识到,我国的法制建设还有许多需要加强的地方。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在社区工作近两年,我明确地认识到社区居民对于社区法律服务的需求强烈。早在2001年9月,中央文明办等9个部门就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的通知》,明确了法律服务作为加强社区建设的重要地位。但是,社区法律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并未深入人心,其具体工作也并未得到广泛细致地开展。社区法律服务工作亟待加强。
“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就是司法行政机关通过发挥职能作用,充分整合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工作者、基层法律工作者和法律服务志愿者等法律服务资源,以社区为依托,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开展的社区法律服务工作。为什么要开展社区法律服务工作?笔者总结出如下三个理由: 一是社区呼唤法律服务,群众急需法律服务。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社区群众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和产生的各种矛盾纠纷日益增多,居民群众涉法问题大幅增加,因此,社区群众渴望用法律武器解决纠纷矛盾的需求与日俱增。社
区法律服务随着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发展而产生和壮大,这就急需要把专业的法律服务送进社区里来,送到群众的家中。面对群众的需求,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而优质的法律服务,是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广大法律服务工作者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我们司法行政机关要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的要求,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优势,积极拓展法律服务领域,转变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紧紧抓住“一切为了人民”这个根本,深入社区,积极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便利、高效、低廉的法律服务,切实维护社区居民的合法权益,为社区居民创造一个安定、团结、文明、和谐的美好社区环境。
二是社区法律服务进对于提高社区居民自治管理水平、促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社区建设离不开法制,法制建设是社区建设的重要保障,法律服务是民主法制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法律服务进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形式多样的法律服务,普及法律常识,增强社区居民法制观念,调动广大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充分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通过“法律服务进社区”,还可以为社区管理组织当好法律顾问,为依法管理社区起到参谋和助手作用。另外,还可以对社区干部进行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社区干部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能力和
水平,不断提高社区法制化管理水平,促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三是社区法律服务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保一方平安具有重要的作用。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居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落到实处的着陆点,社区稳定直接关系到城市基层政权的巩固,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是国家稳定的关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社区内居民的成份和生活方式发生很大的变化,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涌入社区,大量离、退休人员即将归入社区管理,使社区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和巨大的压力。同时,社区内存在着各种矛盾和纠纷,事关社区稳定的大局。因此,解决好社区内的矛盾纠纷,是社区组织的一项主要职责和重要任务。通过“法律服务进社区”,为广大居民提供及时的法律服务,用法律解决家庭中和邻里间的矛盾,用法律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用法律消除不安定的隐患,切实有效地维护了社区的稳定。
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逐渐认识社区法律服务的重要性,有些社区在法律服务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成为可之学习的楷模。比如,上海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充分调动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法律援助和法律志愿者五支队伍的积极性,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 江苏扬州市司法行政系统强化社区服务“五个一”,努力将法律服
务工作向社区延伸;北京东城区和平里街道举行 “北京市司法行政系统法律服务进社区”,北京市京德律师事务所、北京市长安公证处与和平里街道七区社区居委会签订了法律服务协议。但是,近两年来法律服务进社区活动在发展模式和管理方面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是相关部门对社区法律服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法律服务进社区并没有完全得到各级领导及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造成地区发展不平衡,使我们在推进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阻力,部分地区的进社区工作过于形式化。二是社区法律服务平台尚未搭建,人才缺乏。目前,司法所、社区居委会,人员少,工作任务繁重,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上级布置的行政任务,几乎没有多余的时间投入自身的自治及社区的法律服务工作。而律师、公证员、法律服务工作者为了自身的生存,也不可能把工作重心长期放在社区。三是社区法律服务的管理和规范还不太到位。
上述问题的存在,不仅制约着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而且对我国法律服务市场秩序和管理体制也造成一定冲击和负面影响。由此,笔者建议,需采取以下有效措施,做好社区法律服务工作:
一是相关部门的领导在思想意识上重视社区法律服务,同时做好法律服务进社区的宣传工作,让社区法律服务深入人心,以获得群众的广泛参与。二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社区
法律服务工作队伍,应当向上海借鉴这方面的成功经验。早在2000年,上海市司法局党委提出了创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综合服务窗口”的工作目标,在全市已建司法所的街道、乡镇建立集人民调解、法律服务、法制宣传、安置帮教、信访功能等基层司法行政各项功能为一体的基层司法行政综合服务窗口,该窗口的力量来源五支队伍: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法律援助和法律志愿者。三是社区普法教育的形式应多样化,可以设立法制宣传专栏、印发宣传材料,举办社区法制挂图展览、社区现场法律咨询、社区法制文艺汇演、法制演讲、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活动等。四是完善社区法律服务的管理和规范,建立起相应的服务流程和规章制度,落实社区法律服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社区法律服务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心工程,它在服务人民群众、普法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它同时也是我们司法行政机关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密切联系群众、履行职责的具体体现。我们坚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广大法律工作者、法律服务志愿者的努力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支持下,“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一定大有作为,前景会更加广阔。
通州区玉桥街道艺苑西里党总支
二O一一年四月十一日
第五篇:管理之我见
浅谈管理之我见
目前,不利的外部环境使公司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加强自身管理,改变传统管理模式,是我们从这场困局中走出去的唯一出路。笔者结合基层工作的实践,浅谈自己的一些关于内部管理的认识。
一、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降低管理队伍的素质成本,包括政治素质、领导素质、技术素质和身体素质,避免由于项目管理人员个人素质因素造成的决策失误、管理失控、索赔不力、效率低下,给公司和项目带来的增量成本或产生的很大的机会成本。项目是公司的“窗口”,生产和管理的基点,经济效益的源泉。项目管理者应当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及较强的市场竞争意识,要正确认识项目管理工作的目标,是为企业奉献还是为个人?其次,加强对管理队伍技术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对管理储备人才的培养,使其在工作中做到心中有数,合理组织,管理有方;此外,应当以管理队伍的素质培养为起点,以点带面,加强员工素质的建设,建立通过为企业创造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后,合法合理地实现个人价值并获得应得的利益的正确工作观念。因此,应当将管理队伍的建设培养作为工作的“龙头”来抓。
二、促进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为什么要将执行放在第二位来讲?我们工作中存在两个很突出的问题:一是机制不够健全,二是规章制度无人执行、落实不力。而机制不健全首先是由于执行不力,导致不能及时发现解决问题,从而难以在机制上推出有效的新举措,难以适应管理的需要。由此,执行在管理中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执行不力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一是管理层的管理态度,二是劳务用工过分照顾关系,导致了大量的人浮于事,工作需靠领导安排才能得以继续,不仅加重了管理者的负担,造就了闲散懒惰的不良工作氛围,同时管理者凌驾于制度之上,隐形地增加了项目风险。有的项目,公司机关去的人也不少,只能是看现场、听汇报、要材料,表面看来很美好,等到问题严重了,再去摆平处理,如此等等。我们每天都在付出沉重的隐形成本。
三、加强劳务分包队伍的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讲,工程质量的优劣取决于劳务队伍素质的高低,工程成本取决于对分包队伍管理的松紧程度。选择素质高、信誉好的包工队,是提高项目管理水平、降低工程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1 公司对劳务队伍的招选机制不健全,致使项目管理很难摆脱来自各方面关系的压力,违心使用并不满意的队伍,当分包队出了安全质量问题,又难以处罚或清退出场,在分包队伍提出调价索赔时难以拒绝或反索赔,使项目经营管理陷入两难境地。因此,健全完善分包商管理制度,使其在分包商的招用和管理过程中得以有效执行是当前势在必行的重要任务,必须充分体现合理的竞争机制,从源头控制工程成本,从而提高项目管理效益。
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设,增强用人制度的弹性。公司目前面临的情况是:老一代专业技术人员和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调走、离岗或退休的较多,青年人才经验不足;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公司内部 “裙带”现象严重,部分人力资源配置是用亲人和“关系人”,而不是用强人,因人设岗,而不是因事设岗,削弱了公司内部凝聚力,导致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内部出现个人与岗位不匹配的现象。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角度来看,相关制度不完善,缺乏高效的制度平台和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工具,薪酬体系虽然较为完善,但在项目的执行情况不佳,没有岗位测评体系、工作绩效测评体系,使得工作职责、任务及岗位对人员的要求不清楚,又对其实行静态管理,忽视对现有人才的培训开发,导致公司人力资源的浪费和内耗严重。此外,人员考评欠科学,实际考评难操作,客观上流于形式,忽视了贡献与能力的考评,导致吃“大锅饭”现象得不到根本解决。
公司应当树立人力和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提倡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创新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立足于未来,在人才开发上进行适宜的时间和金钱投资,帮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努力使员工的职业成长与公司的发展及目标的实现协调一致,融为一体,减少人才的流失。
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养亲和的文化氛围。利用企业文化这面旗帜,凝聚人心。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员工长期受企业价值取向和企业精神的影响,慢慢地将其演变为个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是增强员工凝聚力的最高境界,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坚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