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学》(行政)案例分析题2013-09-04-19-59-01

时间:2019-05-14 15:22: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保障学》(行政)案例分析题2013-09-04-19-59-0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保障学》(行政)案例分析题2013-09-04-19-59-01》。

第一篇:《社会保障学》(行政)案例分析题2013-09-04-19-59-01

上海开放大学行政管理(本)社会保障学案例分析题汇编

(一)答题步骤

需按以下步骤详细分析案例,试卷所留答题空白页面最好能够写满,如仅按照分析提纲中心句回答只能得该题目80%的得分。

第一步:回答案例的提问,并介绍分析本案例所引用的社会保障学相关理论。要求引用的社会保障学相关理论是与案例内容相匹配的、合适的理论依据,介绍内容应准确、简明扼要。

第二步:根据前述理论观点对案例进行具体分析。要求紧扣案例内容,逐点分析,分析过程层次分明,叙述合理,符合逻辑,具有说服力。(按照案例后附的分析提纲展开回答,需分段,用“第一,第二,……”标出,先答中心句,再展开说明)

第三步:归纳、总结出对本案例分析的基本结论,并说明这一结论的推广(引申)意义。要求分析结论观点可信,结论的引申推论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二)参考案例及分析提纲

案例一:单位不缴费我该怎么办?

张某2003年8月与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成了一名失业者。不久,经朋友介绍到本市某单位开通勤车,但由于张某是失业者,单位不愿意为张某缴纳社会保险费,3个月后,张某被一个“协保”人员替代了。去年5月在一位热心朋友的引荐下,张某到一家私企开车,可老板还是不为张某缴社会保险费,张某感到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便把参加社会保险的事提了出来,老板要张某自己到外面找地方缴。张某今年年龄也不小了,怕丢失现在的工作,想暂时不提缴费的事了,等以后离开单位后再说,到时让他们一起“补”。可张某心里没底,这样做有问题吗?

分析提纲:

社会保险具有强制性特征,用人单位不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是一种违法行为。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劳动法》第七十条规定:“国家发展社会保险,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设立社会保险基金,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第七条规定:“缴费单位必须向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参加社会保险”。

本案例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私企老板让张某自己解决缴纳社会保险费问题,这不仅对张某构成了侵权,同时也是一种违法的用工行为。

第二,本市也没有专门接受职工挂靠、帮助用人单位规避履行缴费义务的机构。第三,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用人单位不履行社会保险缴费义务的,劳动者随时可以通过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或举报,来要求用人单位履行社会保险缴费义务,包括与用人单位终止劳动关系后。

案例二:不签合同就可不缴社会保险费吗?

去年6月张某被本市某公司招用。进入公司后,他们说要对张某的能力进行摸底,提出试用六个月,满意后再签合同。由于张某比较喜欢这项工作,再说他对自己的能力也比较自信,所以也就同意了。然而,半年过去后,张某却等到了公司辞退通知。为此,张某据理力争,但无济于事。张某让公司为他办理退工手续,公司说试用期没有用工手续。张某问在六个月期间公司为他缴过社会保险费吗?公司嘲笑张某不懂法,没签过劳动合同还缴什么社会

保险费?该公司这样做是对的吗?

分析提纲:

可以肯定的是,企业的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他们已经违反了国家和本市的相关法律、法规了。

第一,企业用工首先要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办理登记备案手续,并依照《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相关规定与职工订立书面的劳动合同。与职工约定的试用期也应按规定执行。

第二,如果仅约定试用期,该试用期视作劳动合同期限。如果用人单位用工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这种事实劳动关系并不能免除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第三,根据国家和本市的有关法律、法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

第四,用人单位只要与职工存在劳动关系,除必须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外,还具有为职工代扣代缴社会保险费的义务。

综上所述,如果用人单位不为职工办理社会保险参保手续,不履行缴费义务,是一种违法行为,应当予以制止。

案例三:不缴社会保险费的劳动合同

2008年4月,刘某等四人应聘到某公司,公司在待遇方面提出如果职工坚持要求办理社会保险的话,从职工工资中每月扣除300元。刘某等觉得还是多拿点工资好,至于办不办社会保险,也没什么关系。于是双方签订了三年的劳动合同,在合同中规定每月工资200O元,对社会保险事宜公司不予负责。2009年12月,劳动保障部门在进行检查中发现该单位没有依法为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办理社会保险,遂对其下达限期整改指令书,要求该公司为刘某等办理参加社会保险手续。该公司则认为,公司不负责社会保险是经双方协商同意,在劳动合同中已明确约定的。后经劳动保障部门工作人员对其宣讲国家有关社会保险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双方依法修改了合同内容并为刘某等办理了参加社会保险手续。分析提纲:

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保障劳动者依法参加社会保险。《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规定:“缴费单位、缴费个人应当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并且明确规定了缴费单位的义务:向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参加社会保险;按月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报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数额并在规定的期限内缴纳,履行代扣代缴义务等。

本案例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分析:

第一,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社会保险是国家强制保险,为职工办理社会保险是用人单位法定义务,因此,刘某所在单位有义务为其办理社会保险。

第二,本案中双方约定公司不负责为刘某等办理社会保险。双方虽然在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了劳动合同,但是由于合同中有关社会保险的约定内容违反了国家现行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自愿签订并不能改变其违法性质,从而导致双方合同中约定的部分条款无效。因此该条款是无效条款,对合同双方没有法律约束力。

第三,对这一违法行为应当依法予以纠正。

本案例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建立劳动关系时应当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合同的依法订立,其一要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其二合同的内容要合法,不能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相抵触。

二是要加强社会保险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提高用人单位和职工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的自觉意识。

三是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劳动合同鉴证工作,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促进用人单位和职工之间签订合法有效的劳动合同,维护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案例四:公司这样做是否违法?

何某五年前通过社会招聘进入本市一家公司任驾驶员,起先公司未与其签订劳动合同,一年后该公司与其签订为期四年期劳动合同,今年10月底何某与公司合同期满,双方终止了劳动关系。今年11月初何某到区社会保险中心查询个人社会保险帐户,发现该公司只为其缴纳了四年社会保险费,而未为其缴纳刚进公司一年的社会保险费。公司方面认为,何某刚进公司因未签合同,故未给他缴费,合同签订后公司即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这是几年前的事,何某才提出来,已经超过法律规定的时效。该公司这样做是否违法?

分析提纲:

第一,何某进公司的第一年尽管与公司未签订合同,但存在事实劳动关系。

第二,职工与用人单位终止劳动关系时,在六十天时间内发现用人单位未为其缴纳刚进单位时的社会保险费,职工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是否得到法律的保护。

第三,所以,上述公司错误的认为四年前未为何某缴纳社会保险费已经超过法律规定的时效是缺乏依据的。公司应该为何某补缴这一年的社会保险费。

案例五:自由职业者参保有年龄限制吗?

冯某是1963年7月出生女性,1986年10月参加社会工作。由于个人的一些原因,她没有参加过社会保险,因此,个人的养老保险帐户也没有。目前冯某已拥有上海市常住户口,也有合法的经济收入,她想以自由职业者身份参加本市的社会保险,不知是否可以?如果可以参加社会保险,缴费满多少年后可以退休?

分析提纲:

第一,本市自由职业者欲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必须符合有关规定。

第二,本市自由职业者社会保险缴费手续统一由户籍所在地的街道(镇)社会保险服务中心代为办理。

第三,自由职业者缴纳社会保险费,采用在指定银行以个人储蓄卡的缴费形式,约定缴费扣款的时间,按时缴纳。

第四,自由职业者缴纳社会保险费满15年后,女性年龄满55周岁,可以按规定办理退休养老手续。

第五,像冯某这种情况,可能年龄到55周岁时,累计的缴费年限还不满15年,不过到时可向有关部门申请要求延长缴费时间。延长缴费的时间最长不得超过5年。

案例六:辞职后医疗费无着落该怨谁

老王的儿子原在本市某酒店工作,前不久,因其身患疾病,向单位提出请病假治疗。单位的部门领导在了解了情况后,“劝” 老王的儿子写份辞职报告,单位多发一个月工资,等病好了再来上班。由于老王的儿子不懂政策,稀里糊涂地交了辞职报告。后经几家医院诊断,老王的儿子患上了一种慢性病,且今后对脑神经也会产生影响,医生说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老王在得知这一情况后,马上与他单位联系,希望能对患病的儿子通融、照顾一下。但单位以辞职报告不可更改为由,一口回绝。老王不知道单位的这种做法是否合法?老王该怎么办?

分析提纲:

我们对老王的儿子目前的处境深表同情,老王的儿子接下来看病用药将会给家庭增加一笔不小的医疗费用。

第一,从案例的情况来看,老王的儿子向单位递交辞职报告,是一种主动要求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单位一经同意,完全有理由回绝老王的儿子要求恢复劳动关系的请求。

第二,职工的患病医疗期是针对劳动合同履行期间而设定的。不同的劳动合同期限,有不同的医疗期,一般来说,医疗期最多不超过24个月。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适当工作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除按规定支付补偿金外,还须支付不低于劳动者本人6个月工资收入的医疗补助费。

第三,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患病的,根据本市相关政策也可按规定领取医疗补助金。但是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

这次辞职经历,对老王的儿子来讲,可谓教训深刻,代价昂贵。对其他劳动者来讲,也应引以为戒。

案例七:劳动仲裁委员会应该受理李某的仲裁申请吗?

李某是本市一家外商投资企业员工,2000年1月应聘进入该企业工作,在生产车间从事操作工工作。李某与企业签订、续订劳动合同至2004年7月中旬。2003年10月下旬,李某在工作时间因工负伤。2004年1月初李某身体恢复后来上班。2004年7月中旬李某的劳动合同期满,李某向企业提出终止劳动合同。企业为李某办理退工登记手续。之后,李某要求企业支付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企业没有同意,李某经与企业多次交涉未果,于是,只能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请仲裁,要求企业支付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劳动仲裁委员会应该受理吗?

分析提纲:

第一,劳动仲裁委员会经过审查后应予以受理。

第二,李某因工负伤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鉴定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根据本市有关规定,李某与企业终止劳动合同,企业应支付李某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

第三,李某与企业提出终止劳动关系,按照本市的有关规定企业应该支付李某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因此,劳动仲裁委员会必定会支持李某的仲裁请求;企业收到裁决书后,应主动将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支付给李某。

案例八:离退休不满二年的“协保”人员可领失业保金吗?

金某现已满58周岁,且为“协保”人员。由于自己技能缺乏,年龄偏大,身体也不好,多年来自己一直在努力地找工作,却未能如愿。这几年,只能靠妻子每月900元的退休养老金维持生活。据金某反映,街道、居委对他们家的情况也十分同情,也为其想了不少办法,但收效甚微,年龄最终成了他再就业的障碍。前不久,金某在里弄的《劳动保障报》上看到,失业人员离法定退休年龄不满二年,一直找不到工作,可申请领取失业保险金。他看到后一阵高兴。但又感到有些怀疑,象他这种情况能够领取失业保险金吗?

分析提纲:

第一,本市有关失业保险的相关政策规定,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期满,由本人提出申请,经核实和批准后,可以继续享受失业保险待遇至其到达法定退休年龄。

第二,金某目前并不具备享受本市失业保险待遇的条件。因为,他是一名“协保”人员。“协保”人员如生活发生困难,可以寻求单位工会或上级主管部门工会组织帮助。

第三,只有当“协保”人员与单位解除“协保”协议和劳动关系了,单位按规定办理退工手续,退出“协保”的人员按规定办理失业登记后,其“身份”才算是真正的失业人员。

案例九:工伤的认定

李某是某私营运输企业经理,赵某是其聘用的司机。2008年 9月,李某的朋友张某请李为其运输一批货物,李便指派由赵完成,要求越快越好,时间可以由赵某看着办。为了尽快完成李某指派的任务,赵某牺牲“十•一”放假休息时间,加紧运输。10月1日晚九点多,在运输途中,由于路况不好和连日劳累,不幸撞车,造成重伤。事故发生后,李某指派专人到医院照顾赵某,主动支付了所有医疗费用和赵某住院治疗期间的全部工资,还特别赠送赵某家5000元作慰问。赵某一家对此表示感激,但由于伤势过重,出院后赵某落下了重度残疾,丧失了大部分劳动能力。去年6月,赵某找到李某,要求为其申报工伤,享受工伤待遇,被李某拒绝,二人发生纠纷,到当地劳动保障部门要求解决。李某提出,赵某不能算作工伤,理由有三:第一,赵某负伤时从事的工作,虽是受自己指派,但并不属于企业正常业务范围。第二,赵某负伤时间在节假日,而且是晚上,根本不在工作时间内。第三,赵某已经远远超过工伤申请时效,无权再申请工伤,劳动保障部门也不应再受理。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经审查,很快作出认定:司机赵某的负伤为工伤,应享受工伤保险有关待遇。

分析提纲:

本案涉及到职工工伤认定过程中常出现的几种错误认识。李某提出的三条理由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实际上是没有法律依据的。

首先,赵某负伤时从事的工作,虽不属公司的正常业务范围,问且是在节假日的晚上,但却是受李某指派才进行的。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等法规规定,从事本单位日常生产、工作或者本单位负责人临时指定的工作负伤的,都应认定为工伤。

本案中赵某为张某运输的任务是作为公司负责人的李某指定的,因此,即使不属于公司正常业务范围且不在工作时间内,也不影响赵某工作的性质是为公司服务,因此负伤应属工伤。

其次,目前我国在职工申请工伤认定方面尚无明确的时效规定。

由此可见,劳动保障部门对本案的处理决定是正确的。

案例十:工伤的认定

某电缆公司职工唐某,2010年10月在公司炼胶清理胶物时,由于违章操作,造成右手大拇指被炼胶机轧断,后经当地劳动保障部门调查认定为因工负伤,劳动仲裁委员会按照工伤职工无过错原则,依法裁决该公司承担唐某的工伤保险待遇。

分析提纲:

“蓄意违章”是专指十分恶劣的、有主观愿望和目的行为。在处理认定工伤的工作中,不能将一般的违章行为视为“蓄意违章”。

唐某在此事故中虽属违章操作,违反了该公司的规章制度,但他的行为不能构成是蓄意违章行为。

因为唐某的本意并不是想自残身体,依此获得公司的赔偿,其违章操作行为仅仅属于过失行为。

从法理学角度看,唐某自身并不想受伤,这种违章操作行为并非蓄意违章。因此,唐某的违章操作行为,并不影响其工伤性质的认定。

由此可见,只要不是蓄意违章,就可以认定为因工负伤,并依照工伤保险有关规定落实待遇。

第二篇:行政案例分析题

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各种志愿性的公益或互益活动的非政府的社会组织。”[1](P2)美国学者塞拉蒙(Salamon)与安海尔(Anheier)认为非营利组织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组织性,(2)民间性,(3)非营利性,(4)自治性,(5)志愿性,(6)公共性。[2](P21)中国的非营利组织与西方国家相比,尚有一些方面不具备条件,突出表现在其民间性和自治性上。可以说,在中国,实际意义上的非营利社会组织是存在的,只是还不健全。[3]

一、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在当代西方社会,非营利组织的发展非常普遍,包括妇女组织、社区居民组织、环保组织、人权组织等等在内的非营利组织名类繁多,遍布社会的各个层面和角落。中国的非营利组织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改革开放前,中国早期的非营利组织主要是各种各样的协会或者民间团体,其主要作用是促进会员间的交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非营利组织迅速兴起,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确立和“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改革目标的提出,经济体制转轨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兴起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社团组织数量急剧增加。截止到1996年的统计,经过合法登记的全国性社团已有1 800多个,地方性社团近20万个,而“文革”以前只有6 000余个。第二,民办非企业单位迅速发展。所谓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其它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目前,全国民办非企业单位有70余万个。第三,我国的志愿者活动以及公民在政府和市场体制外参与社会经济的活动蓬勃兴起,方兴未艾。1994年12月,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目前已有29个省成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1994年1月18日,全国首家民间慈善团体--湖南省慈善基金会于长沙成立。继各地纷纷成立慈善协会以后,中华慈善总会也在北京成立。以上三点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这些新出现的非营利组织在不同程度上都具有志愿性、公益性、民间性和非营利性等特征,并日益成为促进中国走向文明和进步的重要力量。[3]

二、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机遇

(一)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权力高度集中,社会一切事务都由政府来进行管理,政府无所不为,无所不包,非营利组织实际上是政府管理社会的一种工具,它的成立由政府负责,其活动经费由政府提供,其功能由政府决定,其领导者由政府任命,从而成为政府的附属物。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传统上政府对社会完全控制的局面必须改变,要建立一个“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模式,原先由政府大包大揽的社会事务都要交给社会自身去管理,而社会中的个体是没有能力也没有兴趣去参与管理社会事务的,这就需要个体形成一个组织,以组织的身份去管理社会事务,这就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壮大创造了有利条件。

随着政府职能转变,政府不断地将原先承担的具体的社会事务交还给社会自身去管理,政府的退出留下了巨大的空白,特别是在社会福利、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等方面,都需要由非营利组织弥补政府的空缺。另一方面,非营利组织的蓬勃发展也会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政府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方面普遍存在着低效问题,所以不得不放弃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公共事务大包大揽的模式,而市场经济中的私营部门(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没有兴趣也没有能力去关心不具有盈利性或盈利性很小的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但是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又是市场经济体制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也是市场经济体制所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非营利组织对公共事务的有效参与将不断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因此,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与非营利组织的广泛参与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

(二)现代民主价值的诉求

在西方国家,公共行政学的各种理论(如新公共行政学、黑堡宣言、新公共管理、公民社会、民主行政等)普遍认为公民的参与式民主比传统的代议制民主形式更加优越。在代议制民主下,公民的权利仅仅体现在投票选举上,而在参与制民主下,公民可以参与管理所有涉及公民利益的公共事务。公民参与式民主的最终目标是形成一个强大的、活跃的参与式的公民社会,公民社会的成长壮大将推动民主化进程不断向前发展。而非营利组织在各国的蓬勃发展,使它作为参与式民主政治的实现载体和途径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西方学者相信,公民通过非营利组织这一载体广泛参与公共事务的治理,必将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在我国,实现民主政治是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一般来说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民主化,即通过国家层面的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动民主化进程,二是通过自下而上的民主化,即通过公民在国家法律允许的前提下形成一定组织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来推进民主化,这就需要以非营利组织为载体,调动民众参与基层政治生活的积极性,直接参与决策,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在公共事务管理方面拥有更大的发言权,从而促进民主发展。因此,对现代参与式民主价值的诉求也就成为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西方公共行政新理论的影响

1?治道理论的影响。“治道”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到西方学者广泛关注,所谓“治道”,与传统上由政府进行“统治”不同,它强调包括政府、私营部门、非营利组织和公民等各种主体在内的共同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治道是各种社会主体不断调和相互冲突的目标并自愿地采取一致行动达到共同目标的过程。治道理论主张政府把原先由它独自承担的管理公共事务的责任转移给非营利组织。治道的目标是达到“善治”,就是通过政府、公民、非营利组织等对社会事务的合作治理,使公共利益达到最大化。因此,治道和善治本质上是对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纠正,是对市场和政府两种手段的补充。治道和善治强调了公民的积极参与,而公民参与的载体和平台天然地就是非营利组织。90年代治道理论的兴起对西方国家政府的管理理念和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4](P3)治道变革的要求也就对西方国家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治道理论在我国学术界的广泛传播和普遍被接受,治道变革的要求也将进一步推动我国非营利组织的蓬勃发展。

2?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影响。“新公共管理”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兴盛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也是近年来西方国家规模空前的行政改革的主体指导思想之一。新公共管理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主张放松政府管制,向社会分权。

[5]让第三部门或非营利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政府职能则定位于“掌舵”而非“划桨”,由公共服务的直接、垄断性提供者变为公共服务提供的监督者。新公共管理的这种理念与我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转变政府职能的观点不谋而合。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吸收、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方面下放权力,大力培育非营利组织,使非营利组织成为公共事务管理中真正独立的主体。

三、中国非营利组织面临的挑战及相应对策

(一)大量非营利组织“官办化”特点突出,“政府化”倾向明显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非营利组织的“官办化”、“政府化”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政府在处理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时仍然固守计划体制时的思维方式,认为非营利组织从属于政府。大量非营利组织的领导人事实上仍由政府委派,人员编制由政府核定,部分人员流动由政府管理,资金的来源也出自政府财政,俨然成了政府下属的一个部门。导致非营利组织的自身利益和工作程序的“政府化”,完全不具有“民间性”,远离社会和公众。不少非营利组织的官僚思想与陋习依然非常严重,高高在上,与公众的关系极差,没有为民众服务的意愿,使得非营利组织在社会中的地位不高。由于难以贴近基层和公众,使其渐渐失去了在民间的“合法性”。

今后,除了少数政府下属的事业机构外,大多数非营利组织不应该由政府组建,也不得挂靠政府部门。对于由原来政府部门转换而来的非营利组织,应逐步实行分离和脱钩,使其成为完全独立性和中介性的组织,在行政隶属关系和利益关系上彻底割断与政府的直接联系。非营利组织的主管部门应转变职能,强化间接管理和协调、服务职能,变过去对人财物甚至业务的直接管理为政策引导,经济监督,并促使非营利组织转变观念和职能,使其真正代表社会公众的利益,提高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度,使非营利组织真正成为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独立主体,发挥出独特作用。

(二)非营利组织过多过滥,质量参差不齐

一是有的非营利组织没有经过合法的程序和手续就随意成立,没有明确的职能、目标、性质和责任。二是有的非营利组织无限扩大活动范围,有些行业内非营利组织巧立名目跨行业发展,有些地方性非营利组织以非法手段企图变为全国性组织。三是有些非营利组织有名无实,利用合法旗号从事非法行为,甚至与黑恶势力勾结,给社会造成极大影响和严重后果。以上这些“劣等”的非营利组织如果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会给社会带来更为严重的危害。

当前,非营利组织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机关双重审核,双重负责,双重监督的管理体制,起到了严格管理“入口”的作用。但是主管部门、注册资金等方面的法律限制在客观上严重堵塞了非营利组织登记注册的合法道路。我国政府监管的侧重点不应在“入口关”。政府要对非营利组织的成立放宽政策,疏通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渠道。在放宽非营利组织成立的条件后,应该首先健全和完善有关非营利组织的法律法规,使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做到有法可依。其次,要加强执法的力度,严厉打击非营利组织的非法活动,加强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督。

(三)动力机制的缺失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非营利组织是政府的附属物,是作为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工具而存在的。因此,其动力机制就是不折不扣地执行政府的政策,完成政府赋予的管理社会的任务。特别是非营利组织的领导人就是由政府任命的,他们往往把履行好政府赋予的职能作为惟一标准,以至于执行政府政策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公共利益,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所作所为满意不满意,非营利组织并不是特别关心。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政府逐渐把非营利组织推向社会,减轻对其控制程度,缩减财政支持,让其成为社会中的独立或半独立的主体。这就使非营利组织失去了往昔的动力机制,非营利组织领导人发现他们失去了负责对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非营利组织的动力机制应该是社会公众的支持。因为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独立主体,只有寻求公众支持,维护公众利益,让公众满意,才能获得社会公众的捐助或会员的会费,才能动员广大公众积极加入非营利组织或配合非营利组织的工作,才能使非营利组织获得长久存在和发展的动力。然而,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的领导者及成员的思维仍然是定位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准政府部门”,没有真正把寻求公众支持作为自己组织的发展动力,从而陷入了缺少动力机制的境地。

今后非营利组织要获得公众的认同和支持,就必须把满足公众需要、维护公众利益作为本组织的宗旨。如同营利性组织把顾客作为“上帝”一样,非营利组织也要把公众作为自己的“上帝”,因为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条件下,只有社会公众才能最终决定一个非营利组织的生存或消亡。

(四)非营利组织的功能结构不合理国内学者王名等人指出:在中国的各种类型的非营利组织中,比例最大的是学术交流类,占48%,其次是业务管理类,占28%,而公益服务类所占比例只有6%。同时认为:非营利组织的功能结构同社会的总体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在发达民主国家,公益服务类非营利组织所占比例比较大,相比之下,中国的业务管理类非营利组织比例过大,而公益服务类比例过低。[6](P114)

显而易见,真正代表公众切身利益、代表非营利组织整体发展方向的是公益服务类的非营利组织,但它恰恰在我国非营利组织中的比例过小,而业务管理类非营利组织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而它恰恰所占比例过大,这种现状充分暴露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残余影响对非营利组织发展的长期制约。因此今后中国非营利组织的调整方向应该是“大力发展公益服务类非营利组织,限制、改进或者取消部门业务管理类非营利组织”。

[6](P115)政府要加强公益服务类非营利组织的培育,特别是为弱势群体服务的非营利组织、为社区服务的非营利组织、预防青少年犯罪、预防疾病的非营利组织,都应在政府的大力扶植之列。[6](P154)政府首先可以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对公益服务类非营利组织的成立标准降低要求。其次,政府可以给予经费上的支持。再次,政府不能因为对这一类非营利组织有政策和经费上的优惠,而对其控制过严,主要应该是间接管理,起协调和指导作用。

(五)非营利组织的筹资能力不足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非营利组织由政府控制,政府负责非营利组织的经费来源。但是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政府正逐步使非营利组织成为独立主体,同时不断减少对非营利组织的经费支持。而广大的非营利组织还没有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没有学会通过为会员和公众提供服务而从会员和公众那里取得经费支持。很多非营利组织面临着生存危机。这就要求广大非营利组织的领导者转变思想,像企业家经营企业那样经营非营利组织。通过为广大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满足不同需求的公共服务,来获取本组织发展所必需的资金。而这一点与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性”并不相悖。非营利性并不是指不能够盈利,而是说不能像企业那样以利润最大化为惟一目标,只要非营利组织能够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良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获得丰厚的资金回报是理所当然的,而且非营利组织获得的资金是为了改善本组织的各种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公众,并不是为了满足本组织成员的私人利益。从这一角度出发,非营利组织应该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营利性。这也充分反映了市场经济体制对非营利组织的客观要求。

(六)缺乏对非营利组织的有效监督机制

一般来说,非营利组织所面对的监督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上而下的监督,包括政府部门的行政监督和司法部门的法律监督。二是自下而上的监督,即社会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督。但是在当前,政府急于退出一部分社会领域,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程度减弱,对其监督力度也大大降低。而我国立法机构针对非营利组织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执法机关的执法力度和执法水平也亟待提高,这导致了对非营利组织的法律监督也很不完善。同时,由于非营利组织还没有调动起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公众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监督。因此,当前的中国非营利组织处在一个监督机制不健全的时期。

从今后的发展方向来看,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督力度不宜过强,否则就会演变成像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严密控制那样的局面。政府应该主要从宏观层面对非营利组织作出原则性的指导。对非营利组织应该加强自上而下的法律监督和自下而上的公众监督。应该尽快完善针对非营利组织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部门的执法力度;同时,拓宽广大民众参与、了解非营利组织工作的渠道,使公众真正地与非营利组织融为一体,实现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有效监督。

(七)功能错位,目标偏离

许多非营利组织,特别是经济领域内的非营利组织,背离了非营利性原则,把追求组织自身的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他们借用企业化的经营管理方式,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实际上改变了非营利组织的性质,成为事实上的企业。另外一些非营利组织,特别是文化、学术领域的非营利组织,舍主求次,本末倒置,偏离本组织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仅仅接受政府的委派,严重脱离民众,不关心民众利益。

因此,必须加强对非营利组织全方位的监督管理。首先要健全和完善有关非营利组织的法律法规,使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有法可依。其次,要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营利组织的非法活动,加强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督管理。再次,对那些打着合法旗号从事非法行为的非营利组织要坚决予以打击,限其整顿,甚至取缔,并追究成员的法律责任。

第三篇:社会保障学案例分析题.(一)bdoc

社会保障学案例分析题汇编

(一)张某2003年8月与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成了一名失业者。不久,经朋友介绍到本市某单位开通勤车,但由于张某是失业者,单位不愿意为张某缴纳社会保险费,3个月后,张某被一个“协保”人员替代了。去年5月在一位热心朋友的引荐下,张某到一家私企开车,可老板还是不为张某缴社会保险费,张某感到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便把参加社会保险的事提了出来,老板要张某自己到外面找地方缴。张某今年年龄也不小了,怕丢失现在的工作,想暂时不提缴费的事了,等以后离开单位后再说,到时让他们一起“补”。可张某心里没底,这样做有问题吗?

分析提纲:社会保险具有强制性特征,用人单位不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是一种违法行为。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劳动法》第七十条规定:“国家发展社会保险,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设立社会保险基金,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第七条规定:“缴费单位必须向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参加社会保险”。

本案例中:第一,私企老板让张某自己解决缴纳社会保险费问题,这不仅对张某构成了侵权,同时也是一种违法的用工行为。第二,本市也没有专门接受职工挂靠、帮助用人单位规避履行缴费义务的机构。第三,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用人单位不履行社会保险缴费义务的,劳动者随时可以通过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或举报,来要求用人单位履行社会保险缴费义务,包括与用人单位终止劳动关系后。

去年6月张某被本市某公司招用。进入公司后,他们说要对张某的能力进行摸底,提出试用六个月,满意后再签合同。由于张某比较喜欢这项工作,再说他对自己的能力也比较自信,所以也就同意了。然而,半年过去后,张某却等到了公司辞退通知。为此,张某据理力争,但无济于事。张某让公司为他办理退工手续,公司说试用期没有用工手续。张某问在六个月期间公司为他缴过社会保险费吗?公司嘲笑张某不懂法,没签过劳动合同还缴什么社会保险费?该公司这样做是对的吗?

分析提纲:可以肯定的是,企业的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他们已经违反了国家和本市的相关法律、法规了。第一,企业用工首先要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办理登记备案手续,并依照《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相关规定与职工订立书面的劳动合同。与职工约定的试用期也应按规定执行。第二,如果仅约定试用期,该试用期视作劳动合同期限。如果用人单位用工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这种事实劳动关系并不能免除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第三,根据国家和本市的有关法律、法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第四,用人单位只要与职工存在劳动关系,除必须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外,还具有为职工代扣代缴社会保险费的义务。

综上所述,如果用人单位不为职工办理社会保险参保手续,不履行缴费义务,是一种违法行为,应当予以制止。

3、案例三:不缴社会保险费的劳动合同

2008年4月,刘某等四人应聘到某公司,公司在待遇方面提出如果职工坚持要求办理社会保险的话,从职工工资中每月扣除300元。刘某等觉得还是多拿点工资好,至于办不办社会保险,也没什么关系。于是双方签订了三年的劳动合同,在合同中规定每月工资200O元,对社会保险事宜公司不予负责。2009年12月,劳动保障部门在进行检查中发现该单位没有

依法为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办理社会保险,遂对其下达限期整改指令书,要求该公司为刘某等办理参加社会保险手续。该公司则认为,公司不负责社会保险是经双方协商同意,在劳动合同中已明确约定的。后经劳动保障部门工作人员对其宣讲国家有关社会保险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双方依法修改了合同内容并为刘某等办理了参加社会保险手续。

分析提纲:

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保障劳动者依法参加社会保险。《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规定:“缴费单位、缴费个人应当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并且明确规定了缴费单位的义务:向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参加社会保险;按月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报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数额并在规定的期限内缴纳,履行代扣代缴义务等。第一,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社会保险是国家强制保险,为职工办理社会保险是用人单位法定义务,因此,刘某所在单位有义务为其办理社会保险。第二,本案中双方约定公司不负责为刘某等办理社会保险。双方虽然在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了劳动合同,但是由于合同中有关社会保险的约定内容违反了国家现行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自愿签订并不能改变其违法性质,从而导致双方合同中约定的部分条款无效。因此该条款是无效条款,对合同双方没有法律约束力。第三,对这一违法行为应当依法予以纠正。

本案例给我们的启示:一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建立劳动关系时应当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合同的依法订立,其一要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其二合同的内容要合法,不能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相抵触。二是要加强社会保险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提高用人单位和职工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的自觉意识。三是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劳动合同鉴证工作,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促进用人单位和职工之间签订合法有效的劳动合同,维护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4、案例四:公司这样做是否违法?

何某五年前通过社会招聘进入本市一家公司任驾驶员,起先公司未与其签订劳动合同,一年后该公司与其签订为期四年期劳动合同,今年10月底何某与公司合同期满,双方终止了劳动关系。今年11月初何某到区社会保险中心查询个人社会保险帐户,发现该公司只为其缴纳了四年社会保险费,而未为其缴纳刚进公司一年的社会保险费。公司方面认为,何某刚进公司因未签合同,故未给他缴费,合同签订后公司即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这是几年前的事,何某才提出来,已经超过法律规定的时效。该公司这样做是否违法?

分析提纲:第一,何某进公司的第一年尽管与公司未签订合同,但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第二,职工与用人单位终止劳动关系时,在六十天时间内发现用人单位未为其缴纳刚进单位时的社会保险费,职工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是否得到法律的保护。第三,所以,上述公司错误的认为四年前未为何某缴纳社会保险费已经超过法律规定的时效是缺乏依据的。公司应该为何某补缴这一年的社会保险费。

5、案例五:自由职业者参保有年龄限制吗?

冯某是1963年7月出生女性,1986年10月参加社会工作。由于个人的一些原因,她没有参加过社会保险,因此,个人的养老保险帐户也没有。目前冯某已拥有上海市常住户口,也有合法的经济收入,她想以自由职业者身份参加本市的社会保险,不知是否可以?如果可以参加社会保险,缴费满多少年后可以退休?

分析提纲:

第一,本市自由职业者欲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必须符合有关规定。第二,本市自由职业者社会保险缴费手续统一由户籍所在地的街道(镇)社会保险服务中心代为办理。第三,自由职业

者缴纳社会保险费,采用在指定银行以个人储蓄卡的缴费形式,约定缴费扣款的时间,按时缴纳。第四,自由职业者缴纳社会保险费满15年后,女性年龄满55周岁,可以按规定办理退休养老手续。第五,像冯某这种情况,可能年龄到55周岁时,累计的缴费年限还不满15年,不过到时可向有关部门申请要求延长缴费时间。延长缴费的时间最长不得超过5年。

老王的儿子原在本市某酒店工作,前不久,因其身患疾病,向单位提出请病假治疗。单位的部门领导在了解了情况后,“劝” 老王的儿子写份辞职报告,单位多发一个月工资,等病好了再来上班。由于老王的儿子不懂政策,稀里糊涂地交了辞职报告。后经几家医院诊断,老王的儿子患上了一种慢性病,且今后对脑神经也会产生影响,医生说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老王在得知这一情况后,马上与他单位联系,希望能对患病的儿子通融、照顾一下。但单位以辞职报告不可更改为由,一口回绝。老王不知道单位的这种做法是否合法?老王该怎么办?

分析提纲:

我们对老王的儿子目前的处境深表同情,老王的儿子接下来看病用药将会给家庭增加一笔不小的医疗费用。第一,从案例的情况来看,老王的儿子向单位递交辞职报告,是一种主动要求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单位一经同意,完全有理由回绝老王的儿子要求恢复劳动关系的请求。第二,职工的患病医疗期是针对劳动合同履行期间而设定的。不同的劳动合同期限,有不同的医疗期,一般来说,医疗期最多不超过24个月。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适当工作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除按规定支付补偿金外,还须支付不低于劳动者本人6个月工资收入的医疗补助费。第三,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患病的,根据本市相关政策也可按规定领取医疗补助金。但是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这次辞职经历,对老王的儿子来讲,可谓教训深刻,代价昂贵。对其他劳动者来讲,也应引以为戒。

李某是本市一家外商投资企业员工,2000年1月应聘进入该企业工作,在生产车间从事操作工工作。李某与企业签订、续订劳动合同至2004年7月中旬。2003年10月下旬,李某在工作时间因工负伤。2004年1月初李某身体恢复后来上班。2004年7月中旬李某的劳动合同期满,李某向企业提出终止劳动合同。企业为李某办理退工登记手续。之后,李某要求企业支付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企业没有同意,李某经与企业多次交涉未果,于是,只能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请仲裁,要求企业支付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劳动仲裁委员会应该受理吗?

分析提纲:

第一,劳动仲裁委员会经过审查后应予以受理。

第二,李某因工负伤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鉴定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根据本市有关规定,李某与企业终止劳动合同,企业应支付李某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

第三,李某与企业提出终止劳动关系,按照本市的有关规定企业应该支付李某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因此,劳动仲裁委员会必定会支持李某的仲裁请求;企业收到裁决书后,应主动将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支付给李某。

金某现已满58周岁,且为“协保”人员。由于自己技能缺乏,年龄偏大,身体也不好,多年来自己一直在努力地找工作,却未能如愿。这几年,只能靠妻子每月900元的退休养老

金维持生活。据金某反映,街道、居委对他们家的情况也十分同情,也为其想了不少办法,但收效甚微,年龄最终成了他再就业的障碍。前不久,金某在里弄的《劳动保障报》上看到,失业人员离法定退休年龄不满二年,一直找不到工作,可申请领取失业保险金。他看到后一阵高兴。但又感到有些怀疑,象他这种情况能够领取失业保险金吗?

分析提纲:

第一,本市有关失业保险的相关政策规定,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期满,由本人提出申请,经核实和批准后,可以继续享受失业保险待遇至其到达法定退休年龄。

第二,金某目前并不具备享受本市失业保险待遇的条件。因为,他是一名“协保”人员。“协保”人员如生活发生困难,可以寻求单位工会或上级主管部门工会组织帮助。

第三,只有当“协保”人员与单位解除“协保”协议和劳动关系了,单位按规定办理退工手续,退出“协保”的人员按规定办理失业登记后,其“身份”才算是真正的失业人员。

李某是某私营运输企业经理,赵某是其聘用的司机。2008年 9月,李某的朋友张某请李为其运输一批货物,李便指派由赵完成,要求越快越好,时间可以由赵某看着办。为了尽快完成李某指派的任务,赵某牺牲“十•一”放假休息时间,加紧运输。10月1日晚九点多,在运输途中,由于路况不好和连日劳累,不幸撞车,造成重伤。事故发生后,李某指派专人到医院照顾赵某,主动支付了所有医疗费用和赵某住院治疗期间的全部工资,还特别赠送赵某家5000元作慰问。赵某一家对此表示感激,但由于伤势过重,出院后赵某落下了重度残疾,丧失了大部分劳动能力。去年6月,赵某找到李某,要求为其申报工伤,享受工伤待遇,被李某拒绝,二人发生纠纷,到当地劳动保障部门要求解决。李某提出,赵某不能算作工伤,理由有三:第一,赵某负伤时从事的工作,虽是受自己指派,但并不属于企业正常业务范围。第二,赵某负伤时间在节假日,而且是晚上,根本不在工作时间内。第三,赵某已经远远超过工伤申请时效,无权再申请工伤,劳动保障部门也不应再受理。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经审查,很快作出认定:司机赵某的负伤为工伤,应享受工伤保险有关待遇。

分析提纲:

本案涉及到职工工伤认定过程中常出现的几种错误认识。李某提出的三条理由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实际上是没有法律依据的。首先,赵某负伤时从事的工作,虽不属公司的正常业务范围,问且是在节假日的晚上,但却是受李某指派才进行的。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等法规规定,从事本单位日常生产、工作或者本单位负责人临时指定的工作负伤的,都应认定为工伤。本案中赵某为张某运输的任务是作为公司负责人的李某指定的,因此,即使不属于公司正常业务范围且不在工作时间内,也不影响赵某工作的性质是为公司服务,因此负伤应属工伤。其次,目前我国在职工申请工伤认定方面尚无明确的时效规定。由此可见,劳动保障部门对本案的处理决定是正确的。

某电缆公司职工唐某,2010年10月在公司炼胶清理胶物时,由于违章操作,造成右手大拇指被炼胶机轧断,后经当地劳动保障部门调查认定为因工负伤,劳动仲裁委员会按照工伤职工无过错原则,依法裁决该公司承担唐某的工伤保险待遇。

分析提纲:

“蓄意违章”是专指十分恶劣的、有主观愿望和目的行为。在处理认定工伤的工作中,不能将一般的违章行为视为“蓄意违章”。唐某在此事故中虽属违章操作,违反了该公司的规章制度,但他的行为不能构成是蓄意违章行为。因为唐某的本意并不是想自残身体,依此获得公司的赔偿,其违章操作行为仅仅属于过失行为。从法理学角度看,唐某自身并不想受伤,这种违章操作行为并非蓄意违章。因此,唐某的违章操作行为,并不影响其工伤性质的认定。由此可见,只要不是蓄意违章,就可以认定为因工负伤,并依照工伤保险有关规定落实待遇。

案例分析汇编二:

1、案例一:私自替班遭遇事故能否认定为工伤?

【事件经过】2011年11月2日上午10时,在未经公司管理人员招用,且公司的项目管理人员和29号桩机的承包人均不知情的情况下,龚某未经同意来到该工程有限公司所属的工地,顶替原29号桩机工作人员孙某上班。当龚某工作至12时30分,不慎脚被拉混泥土的拖拉机的料斗压伤。该工程有限公司将其送医救治,并支付全部的医疗费用。但龚某和该工程有限公司就是否属于工伤和是否享受工伤待遇产生纠纷。为此,同年11月7日,龚某申请工伤认定。【问题】龚某受伤能不能认定为工伤并取得工伤保险赔付?为什么? 答题要点:

案例中描述的情况不能认定为工伤。第一,从法律规定来看,《工伤保险条例》明确规定工伤认定的主体应是该单位的“职工”。所谓单位职工,是指依法办理招工录用手续,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双方建立劳动关系,或与用人单位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从事劳动并获取工资收入的劳动者。第二,在本案中,虽然龚某是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受伤,但由于龚某不是该工程有限公司招聘的工作人员,因此与该公司不存在劳动关系。龚某私自顶替孙某上班,属于个人行为,与该公司无关。因此,龚某私自替班遭遇事故不能认定为工伤,也不能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2、案例二:社会保障立法与管理

江某不久刚应聘一家外资企业的主管被录取,可进入企业后在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时,人事部门主管明确告诉江某:根据公司的常规做法,应由公司为员工缴纳的社会保险费都是以现金的形式随同工资一同发放给员工,公司不再单独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费。并将该条款在劳动合同中体现出来。请问,公司的做法合法吗?

分析:当前许多单位为了节约人工成本和简化工作程序,通过劳动合同约定社会保险费以现金的形式发放给员工,其实这种做法不但违法,而且对单位和员工都是有害无益的。社会保险基金按照保险类型确定的资金来源,逐步实行社会统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社会保险类型”是指需建立基金的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种社会保险。因此缴纳社会保险费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不应该因双方的劳动合同约定而改变。(展开叙述)

3、案例三:养老保险

某汽车配件厂工人甘某年满52岁,男性,本企业工龄20年,患有高血压、腰肌劳损、慢性支气管炎等多种疾病。2000年,甘某向厂方提出办理病退的要求,并出具当地人民医院“因多种慢性疾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证明。厂劳动工资科认为,甘某的情况符合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的规定,就为甘某办理了因病提前退休的手续。甘某病退后休息了一年,在朋友的帮助下,开了一家汽车配件店,生意很不错。同厂的一些职工看到甘某病退后做买卖发了财,纷纷仿效,也以患病为由提出病退要求,厂方见病退的人太多,决定停止办理,引起有关人员的不满,说甘某能办我们为什么不能办?厂方无法解释。

分析:

按照《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的待遇享受,要满足年龄、工龄和缴费年限等条件的限制。甘某提出的退休的要求,必须符合年龄条件、工龄条件和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条件。前两个条件甘某都符合,至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条件,应该由医院出具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才能认定。该厂只凭医院证明,没有经过劳动鉴定委员会确定即为甘某办理病退,是不正确的,责任主要在厂方。

4、案例四:失业保险

谭某因严重违反单位规章制度并给单位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被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单位开具有关证明。谭某不服单位的决定,但既不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又不办理失业登记。6个月后,因生活困难,到当地失业保险经办机构申领失业保险金。其是否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 分析:

失业保险是指劳动者因法定原因暂时失去职业时,国家和社会对其提供物质帮助的社会保险项目。具备下列条件的失业人员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和享受其他失业保险待遇:(1)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用人单位和本人以按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1年的。(2)非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3)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就业要求的。本例中,谭某在失业后6个月中没有办理失业登记,不符合领取失业保险金和享受失业保险其他待遇的条件,所以不能领取。现在谭某申领失业保险金,应先办理失业登记,失业保险金自办理失业登记之日起计算。

第四篇:劳动和社会保障法案例分析题

第一次考核

案例分析题(共 1 道试题,共 20 分。)

1.王某与某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为期3年的劳动合同,自2005年2月1日起至2008年2月1 日止,双方约定试用期为6个月。2005年6月18日王某向公司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向公司索要经济补偿金。公司认为王某没有提出解除合同的正当理由,且解除合同未征求公司意见,未经双方协商,因而不同意解除合同,并提出如果王某一定要解除合同,责任自负,公司不但不给予王某经济补偿金,还要求王某赔偿用人单位的损失,即在试用期内培训王某的费用。试分析:

1.王某提出解除劳动合同时是否需要说明理由?为什么? 2.王某是否可以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为什么? 3.用人单位应否给予王某经济补偿金?为什么? 4.王某应否赔偿用人单位的培训费用?为什么?

参考答案:

1.不需说明理由。

王某在2005年6月18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时,尚处于试用期内,我国《劳动法》未规定在试用期内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须说明理由。因此王某不需要说明正当理由。(3分)2.可以单方解除。

试用期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考察期,双方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因此王某可以在试用期内提前3日通知用人单位,不用与用人单位协商,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是法律所允许的。

3.用人单位不应给予王某经济补偿金。因解除劳动合同的要求是王某提出的,且不属于双方协商解除,我国劳动法没有规定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需给予经济补偿金,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不适用劳动法中有关经济补偿金的规定。

4.王某不应赔偿用人单位的培训费用。

劳动法规定的承担赔偿责任的条件是当事人有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劳动合同的行为、当事人本身有过错。王某在试用期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未违反劳动法的有关规定,没有过错行为,依法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次考核 答:

1.用人单位拒不到庭并不影响劳动争议仲裁的进行。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36条规定:被申请人收到书面通知,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 或者未经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裁决。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起诉又不履行仲裁裁决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予以执行。工会组织参与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表现为工会通过调解、仲裁等制度系统参与职工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争议的处理。

2.在企业违反集体合同,侵犯职工劳动权益的,工会可以依法要求企业承担责任;在职工认为企业侵犯其劳动权益而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工会有权对职工的争议行为给予支持和帮助。

第三次考核

请分析:本案中陈某受到的伤害能否认定为工伤?请说出法律依据。

能认定为工伤,我国《工伤保险条例》规定,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 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这一规定中并没有以“上下班的规定时间”和“必经路线”为条件,因此,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和第三人陈某只要能就“下班途中”和“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伤害”举出证据就能够证明,作出工伤认定的证据充分。

第四次考核

1.黄某是某炼钢厂的锅炉工,2006年8月经招工录用到该厂工作,上岗前未经专门的技能培训即马上投入工作。2008年2月,由于黄某操作环节上的失误,其所在炼钢车间的锅炉发生爆炸,正在炉前工作的黄某当场被炸成重伤,经抢救诊断,70%以上的皮肤均为一级烧伤。黄某家属要求炼钢厂支付黄某的医药费,并给予经济上的赔偿。炼钢厂在支付完黄某的抢救费用后便拒绝支付其他费用,理由是黄某的受伤完全是因为他个人违反有关操作规程所致,应当由自己负责。试分析:本案应当如何处理?

参考答案:

我国《劳动法》第52条规定:“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对劳动者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 第55条规定:“从事特种作业的劳动者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资格。” 《安全生产法》第23条也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 本案中,锅炉工属于高度危险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法律规定进行专门培训并取得资格证书才能上岗工作。炼钢厂在黄某上岗之前没能按照法律规定对黄某进行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致使黄某由于技能不熟练而导致锅炉爆炸的事故,事故责任应由炼钢厂承担。因此,炼钢厂应支付黄某的全部医疗费用,并根据有关规定给予黄某相应的经济赔偿。

第五篇:社会保障学案例分析题答题指导

社会保障学案例分析题答题指导

(五)案例分析题

1、答题步骤

需按以下步骤详细分析案例,试卷所留答题空白页面最好能够写满,如仅按照分析提纲中心句回答只能得该题目40-50%的得分。

(1)回答案例的提问,并介绍分析本案例所引用的社会保障学相关理论。要求引用的社会保障学相关理论是与案例内容相匹配的、合适的理论依据,介绍内容应准确、简明扼要。

(2)根据前述理论观点,对案例进行具体分析。要求紧扣案例内容,逐点分析(展开分析提纲),分析过程层次分明,叙述合理,符合逻辑,具有说服力。(按照案例后附的分析提纲展开回答,需分段,用“第一,第二,„„”标出,先答中心句,再展开说明)

(3)归纳、总结出对本案例分析的基本结论,并说明这一结论的推广(引申)意义。要求分析结论观点可信,结论的引申推论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2、参考案例及分析提纲

参考案例一:

单位不缴费我该怎么办?

张某2003年8月与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成了一名失业者。不久,经朋友介绍到本市某单位开通勤车,但由于张某是失业者,单位不愿意为张某缴纳社会保险费,3个月后,张某被一个“协保”人员替代了。去年5月在一位热心朋友的引荐下,张某到一家私企开车,可老板还是不为张某缴社会保险费,张某感到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便把参加社会保险的事提了出来,老板要张某自己到外面找地方缴。张某今年年龄也不小了,怕丢失现在的工作,想暂时不提缴费的事了,等以后离开单位后再说,到时让他们一起“补”。可张某心里没底,这样做有问题吗?

分析提纲:

第一,用人单位不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是一种违法行为。适用教材P25 责任分担的原则第一段的部分内容或P109第二部分内容

第二,私企老板让张某自己解决缴纳社会保险费问题,这不仅对张某构成了侵权,同时也是一种违法的用工行为。P132第二段部分内容

第三,本市也没有专门接受职工挂靠、帮助用人单位规避履行缴费义务的机构。适用教材P110第一段部分内容

第四,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用人单位不履行社会保险缴费义务的,劳动者随时可以通过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或举报,来要求用人单位履行社会保险缴费义务,包括与用人单位终止劳动关系后。P1162、强制性

总之

参考案例二:

辞职后医疗费无着落该怨谁

老王的儿子原在本市某酒店工作,前不久,因其身患疾病,向单位提出请病假治疗。单位的部门领导在了解了情况后,“劝”老王的儿子写份辞职报告,单位多发一个月工资,等病好了再来上班。由于老王的儿子不懂政策,稀里糊涂地交了辞职报告。后经几家医院诊断,老王的儿子患上了一种慢性病,且今后对脑神经也会产生影响,医生说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老王在得知这一情况后,马上与他单位联系,希望能对患病的儿子通融、照顾一下。但单位以辞职报告不可更改为由,一口回绝。老王不知道单位的这种做法是否合法?老王该怎么办?

分析提纲:

第一,我们对老王的儿子目前的处境深表同情,老王的儿子接下来看病用药将会给家庭增加一笔不小的医疗费用。P72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

1、第二,从案例的情况来看,老王的儿子向单位递交辞职报告,是一种主动要求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单位一经同意,完全有理由回绝老王的儿子要求恢复劳动关系的请求。P121社会保障法的内容(5)条

第三,职工的患病医疗期是针对劳动合同履行期间而设定的。不同的劳动合同期限,有不同的医疗期,一般来说,医疗期最多不超过24个月。P85第二段医疗保险部分内容或P156最后一段部分内容

第四,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患病的,根据本市相关政策也可按规定领取医疗补助金。但是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P229医疗救助部分内容

第五,这次辞职经历,对老王的儿子来讲,可谓教训深刻,代价昂贵。对其他劳动者来讲,也应引以为戒。

参考案例三:

不签合同就可不缴社会保险费吗?

去年6月张某被本市某公司招用。进入公司后,他们说要对张某的能力进行摸底,提出试用六个月,满意后再签合同。由于张某比较喜欢这项工作,再说他对自己的能力也比较自信,所以也就同意了。然而,半年过去后,张某却等到了公司辞退通知。为此,张某据理力争,但无济于事。张某让公司为他办理退工手续,公司说试用期没有用工手续。张某问在六个月期间公司为他缴过社会保险费吗?公司嘲笑张某不懂法,没签过劳动合同还缴什么社会保险费?该公司这样做是对的吗?

分析提纲:可以肯定的是,企业的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他们已经违反了国家和本市的相关法律、法规了。

第一,企业用工首先要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办理登记备案手续,并依照《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相关规定与职工订立书面的劳动合同。与职工约定的试用期也应按规定执行。P132与相关系统协调一致的原则

第二,如果仅约定试用期,该试用期视作劳动合同期限。如果用人单位用工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这种事实劳动关系并不能免除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第三,根据国家和本市的有关法律、法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P25责任分担的原则。第一段。

第四,用人单位只要与职工存在劳动关系,除必须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外,还具有为职工代扣代缴社会保险费的义务。P116强制性

第五,如果用人单位不为职工办理社会保险参保手续,不履行缴费义务,是一种违法行为,应当予以制止。P116强制性原则

参考案例四:

自由职业者参保有年龄限制吗?

冯某是1963年7月出生女性,1986年10月参加社会工作。由于个人的一些原因,她没有参加过社会保险,因此,个人的养老保险帐户也没有。目前冯某已拥有上海市常住户口,也有合法的经济收入,她想以自由职业者身份参加本市的社会保险,不知是否可以?如果可以参加社会保险,缴费满多少年后可以退休?

分析提纲:

第一,本市自由职业者欲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必须符合有关规定。P109第二

第二,本市自由职业者社会保险缴费手续统一由户籍所在地的街道(镇)社会保险服务中心代为办理。P1

31(二)属地管理原则

第三,自由职业者缴纳社会保险费,采用在指定银行以个人储蓄卡的缴费形式,约定缴费扣款的时间,按时缴纳。P132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一、三段

第四,自由职业者缴纳社会保险费满15年后,女性年龄满55周岁,可以按规定办理退休养老手续。P116平等性

第五,像冯某这种情况,可能年龄到55周岁时,累计的缴费年限还不满15年,不过到时可向有关部门申请要求延长缴费时间。延长缴费的时间最长不得超过5年。P108内在价值第二的部分内容

参考案例五:

公司和员工能否就社会保险费的缴费基数进行约定?

刘先生是某公司的员工,该公司对员工的工资分配实行结构工资形式,即将工资分解成基础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几部分,根据具体考核计算每月工资。由于企业生产经营随着市场情况不断调整变化,刘先生的每月工资收入变化也较大。为了确定社会保险费的缴费基数,公司与刘先生约定:以基础工资的标准作为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基数。刘先生虽然对公司的说法有异议,但为了能够在公司长期工作下去,因此也就同意了公司的做法。于是,公司就按双方约定的数额为刘先生缴纳社会保险费。三年后,公司在合同终止时通知刘先生不再续订劳动合同,刘先生对公司不再续用自己感到失望。在办理离职手续时,刘先生向公司提出了社会保险费缴费基数与自己工资收入不符的问题,希望公司予以解决。公司表示双方对社会保险费缴费基数已有约定,公司按约定为刘先生缴费不存在问题,对刘先生的要求予

以拒绝。双方于是发生争议。公司和员工能否就社会保险费的缴费基数进行约定?

分析提纲:

第一,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是劳动关系当事人的法定义务;社会保险费的缴纳,有明确的缴费基数统计规定。P20法制规范性特征两段

第二,工资总额的确定是缴费基数确定的基础。本市有关规定表明:工资即是劳动报酬,劳动报酬即是列入工资总额统计范围的货币性收入。于是,工资收入与工资总额有了概念上的密切联系,工资收入作为缴费基数的统计标准有了法定依据。P142最后一段前三行。

第三,本案中,公司与刘先生双方都依法负有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义务,当事人以约定缴费基数的方式缴纳社会保险费,违反了按工资总额核定缴费基数的规定,因此该约定因不符规定而无效。P152社保基金管理的原则

1、第四,公司缴费基数统计中未列入奖金、津贴、补贴等几部分劳动报酬,而这几部分均不属于可以不列入工资总额统计的范围,因此,这几部分均属于应当计入缴费基数的统计范围,由此产生的社会保险费少缴部分,应当按规定补缴。P144第一段或146倒数第二段。

第五,据此,刘先生可以要求公司补缴未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差额部分。P131

(二)依法管理的原则

总之。。。

以上原理仅供参考,也可另行查找。

下载《社会保障学》(行政)案例分析题2013-09-04-19-59-01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保障学》(行政)案例分析题2013-09-04-19-59-0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行政执法案例分析题3

    案例分析题1 李某对开除学籍的处分能否提起行政诉讼? 某高校学生李某,在考试中严重违纪被发现,学校因此对他作出了开除学籍的处理决定。但实际上李某一直没有离校,仍与其他同学......

    2011浙江省行政执法题库(案例分析题)

    某市卫生局经调查取证,根据《市卫生办关于采集血液等若干问题的意见》,采血行为必须获得市卫生办的采血资格证书,从而认定某公司实施了未经许可擅自采集血液的行为,于2007年11月......

    关于案例分析题

    关于案例分析题 主要考查考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对考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及逻辑性的考查。 公共关系案例,是对某一特定的公共关系活动......

    案例分析题

    1、 张某是某高校青年教师,重视科学研究,注意将学科前沿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他教学认真,对学生要求很高、很严。课堂上如果谁回答错了,他常当从指责。点评作业的时候,对学生的错......

    案例分析题(定稿)

    案例分析题(一) 马狮百货集团与顾客和供应商的关系营销 马狮百货集团是英国最大且赢利能力最高的跨国零售集团,以每平方英尺销售额计算,伦敦的马狮公司商店每年都比世界上任何零......

    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题 下面是三个小学生的对话: 学生甲:“我觉得我爸爸最伟大,爸爸对我影响最大,学校教育可有可无。” 学生乙:“当然老师的作用最大了,没老师的教育,你能识字吗?” 学生丙:“我......

    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题 一 .北斗公司刘总经理在一次职业培训中学习到很多目标管理的内容。他对于这种理论逻辑上的简单清晰及其预期的收益印象非常深刻。因此,他决定在公司内部实施这种......

    案例分析题

    案例一 某开发企业以合作建房和旧村改造的名义,在因未经批准的情况下,占用某村集体所有的耕地200亩进行开发建设,实际占地20亩。群众举报后被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进行立案查处。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