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中国式社会主义的历史定位问题》读后感
《关于中国式社会主义的历史定位问题》读后感
读完北大教授杨奎松老师的《关于中国式社会主义的历史定位问题》这篇文章,觉得他的几个观点都是言简意赅,很有见地,文中讨论了五十年来中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问题,毕竟,无论在过去还是在今天,社会主义始终有着各种不同的版本,无法简单地一概而论。概括了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及其实践,与我们今天所了解的社会主义有着怎样的联系或区别。最后把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观点以及所谓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与我们今天所谈到的社会主义做些比较与对照,它使我对于认识建国后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有了一个总体性的认识,以及目前人们对于标榜的社会主义的解析,有了一个大体轮廓,且杨老师从历史学的角度,对于目前的社会走向进行了自己的思索,给了我们一个指导思路。
诚然,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包括过去长期被称之社会主义三大特征的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也大都面貌全非。这种种变化不可避免地提出了一个问题,即究竟应当怎样看待中国的社会主义?如果中国在毛泽东时代是社会主义的话,那么今天的中国到底还是不是社会主义?或者反过来,如果今天的中国属于它所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那么我们又应当如何为毛泽东时代的中国社会主义做历史的定位呢?现在社会已不再注重意识形态,究竟谁是社会主义,谁是资本主义的问题,已经没有人们像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那样,那么注重了,因此我们也就能够在当今,冷静的思考中国的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理性的认识当今的社会形态,而不是简单的冠以“特色”二字,这样才能让人们不致于思想混乱,甚至迷茫!
杨老师在文章中首先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回顾!指出,社会主义-一种关于未来社会理想形态的美好追求。众所周知,社会主义并非是共产党人的一种专利,而且也不能把它简单地与马克思主义混为一谈。作为一种理想社会的代名词,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当时社会人们不满于社会存在的各种不合理状况,希望创造出一种美满的、公平的、合理的社会秩序,是人们主观的一种意识!不仅马克思列宁主义,而且西方社会民主党提出的民主社会主义,都有这层含义,可以说是一种共性!但关键是,人们的这种理想,它对实现社会主义的具体方法(比如通过组织无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取得政权)和具体过程(比如经过革
命的过渡时期以及实现最高理想要经过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的考虑在现实社会中具有多大的实践性?人们的主观社会意识,能不能作为指导人们改造社会的主导意识?是不是这种理想就合乎自己国家的社会发展道路?在具体的社会发展和治理措施中,怎样才能达到社会主义关注的合理、公平、均富和平等?是不是就必须按照社会主义提出的种种措施来实现,还是要在具体操作时,还须根据具体情况来作决定,但必须以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为依归?如果我们更着重于理想的目标,而不过分重视具体的实现手段和方法的话,那么,凡是致力于否定资本主义制度,追求经济和社会平等理想的政党和国家,即使它们对实现理想的方式方法,如对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存有这样或那样的疑问,也应当肯定其社会主义的性质。
杨老师其次对于毛泽东时代进行的社会主义进行了分析,毛泽东的社会主义-人为制造均平社会的失败尝试,首先分析了中国社会最终选择暴力革命的形式的原因,靠革命的方法夺取政权,难免会习惯性地运用革命的思维来建设国家。以及毛泽东自身对于社会主义认识的局限性,更看重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而忽略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过份迷信自身的经验,以为只要政策和路线对头,不仅可以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从失败转向胜利,而且可以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就走向社会主义,就成为一种必然。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在吸收苏式经典社会主义各种经验的同时,又明显不同于苏联的模式,毛泽东对于社会平等的追求,一生不曾改变,发动的各种政治运动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达到追求平等的目的,但关键这种企图通过社会权力来强行分配的均等,本身就带有很大的不平等性!平等理应由起点(权利)平等逐渐走向结果(分配)平等。但中国社会落后的现实却使共产党人难以顾及起点问题,只能用强力直接创造结果的平等。殊不知,强力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新的权利上的不平等,而只要起点不能平等,结果无论如何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平等。指望通过限制分配形式,消除人与人之间贫富贵践高低上下的差别,事实上也只能是一厢情愿。这是因为,要根本消除这种经济收入和社会身份的差别,不到生产力高度发达,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已经成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的情况下,同样无法实现。毛泽东的社会主义之所以无法坚持下去,根本原因就在于他是在不顾世界潮流和时代前进步伐,闭关锁国,蒙住国人眼睛的情况下来强行搞平均主义的。这种社会主义搞一时行,搞长了就不行了。毛泽东的生命到底有限,执政党毕竟不可能闭着眼睛永远不看世界。一旦国门开放,人们注意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之后,大多数人就再也不可能满意自己的生活了。这也正是在毛泽东去世之后,他所倡导的这种社会主义实践无法进行下去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因。
文章最精彩的部分,我认为是第三部分,文中通过比较《南斯拉夫是社会主义国家吗?》一文中对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提出的判断标准,来对照今天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通过对后毛泽东时代社会主义的分析,定义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名义下的新民主主义。这个说法很形象,从邓小平进行改革开放时的初期动机来看,是认识到毛泽东所进行的只注重上层政治的建设,忽略最基本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基本点出发,注重大力发展生产力,允许私人企业和外国企业发展,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但从邓的改革效果来看,却又出现了很多和社会主义的标志不进符合的现象,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权利得不到基本保障,农民得不到最基本的国民待遇,城市中下层人民的住房、教育、医疗等得不到保障!似乎又和当初七十年代社会平等形成了鲜明对比。那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杨老师指出,我们社会在经济上实行资本主义自由竞争,但政府又以社会主义为目标!所以是一种社会主义名誉下的新民主主义!即为建国初期的新民主义,在共产党的观念当中,即是以资本主义为手段,以社会主义为目标的一种过渡性的社会形态。一方面发展资本主义以增强经济实力,另一方面又引导资本主义最终走向社会主义道路!从某种意义上还不如资本主义的文明程度,即前资本主义时代!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结果,导致中国更接近于资本主义;而坚持以共同富裕为发展目标,坚持共产党专政,则显示了邓小平主观上仍旧不忘社会主义的理念。两相结合,今日中国既不同于资本主义,又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社会主义,而更近似毛泽东当年那个新民主主义。当然,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今日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我们大概只能说它是社会主义名义下的一种新民主主义,说到底就是经济上的资本主义,政治上的社会主义是一只脚跨在社会主义门槛上,身子却还在门外的社会主义。
杨老师在文章最后提出对中国式社会主义的展望,社会主义在中国有无前途,既不取决共产党的理想如何,也不完全取决于多数民众的欢迎程度。在今日这种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它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积累的水平,以及在此基础上各级政府受社会公众监督和制约的程度。毕竟,当中国再也无法把自己与世界隔绝起来之后,中国的任何发展都必须,也只能紧随世界进步的节拍,由起点的平等逐步走向结果的平等。今后的中国人若能真正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而主动地利用其目前所掌握的行政权利与资源,把为民造福的主观意愿同自觉融入时代潮流的行动结合起来,则未来中国的社会主义也许不是毫无可能的。文中实际上分析出了,在当今改革中,如果仍旧只坚持所谓的经济改革,政治改革严重滞后,权力完全没有制约,那么可能最终会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庆幸,目前国家注意到了问题,提出了和谐发展观点!但如果政治体制改革不能够进行,或者严重滞后,最终将会影响到经济建设!甚至是社会稳定!如果,我们注意到问题的存在,中华民族经过这个风险期,使得人民的权利能够得到真正的保障,人们能够有充分的自由,政府具有更多的代表性,政府成为真正的公共行政府,法制社会得到确立,或许我们自身社会将会建设出比西方社会更为优越的社会主义社会!
杨老师作为一个历史学者,能够在历史研究中,注意加强对于社会的现实关怀!能够根据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我想这是我们最为值得思考的地方!用自己的才能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通过杨老师的分析,使得我们对于现在所处社会的现状更为清楚。使得我们对于社会主义的理解更为深刻,能够理性的认识当今的社会形态,这样才能让我们不致于思想混乱,甚至迷茫。
第二篇:《中国式团队》读后感
《中国式团队》读后感
我对《中国式团队》此书读后的感觉是这样的:
首先最早的现在团队管理应该是在美国,关于在团队管理方面,我倒觉得日本更具有可学性,是绝对服从性的,所以后来被流传到了日本,被日本学习借鉴,结合日本的文化形成了日本的现代管理理论,虽然管理起源美国,但后来日本在管理作的很好,迫使美国对日本管理刮目相看,形成了两国理论,中国的确应该好好借鉴!
现在日本和美国的管理已经来到中国,我觉得既然已经来到中国了,就需要这些团队管理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国人自己的软队管理,因为各种原因的差异,我认为中国照搬国外的是在国内行不通的!就像基本原理需要结合具体实践一样。
然而中国人和日本人,美国人,文化差别真的很大的。
如果我工作的时候有可能作为一名管理者的话就这样来实践,而《中国式团队》正好提供了一面镜子。用来反思那些欧美以及日本理论,只有这样才能看得更清楚。
我认为我还算是一个比较容易吸收个中理念的人,在对任何理论不了解前都不排斥而去熟悉,我知道任何理论或者概念都有特定的局限性,如果到时候我真的做了一名管理者,只有综合分析,然后个别实施,到时候才能够形成自己的管理习惯。
其次我认为中国式管理现在是学术热点了,因为过了那个单纯学习的阶段了,中国真的是有特色的国家,我感觉现在有种理念比较流行了,就是把孔子的学说融入到管理中,关于孔子的学说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的文化,那只是一种尝试,就像百家讲坛中于丹教授所说:当我们在上班的时候会用儒家的思想,修身齐家平天下。而下班呢,我们又会选择用道家的思想,当我们看待那些欲望,再去在处理事物的时候,要宣扬法家的思想。我们中华民族百家争鸣,但却从未发生过像百家争斗的事件,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却是百家融合、借鉴发展的情景,而我们中国人对待那些思想都是不是笃信的,应该都是各取所需,我觉得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聪明。
然而不同的市场,造就了不同的团队形式与内涵!也许只有适应市场的团队才可以得到真正的成功吧!
现在应该可以说欧洲的市场以及管理是发展相对成熟的,再与中国国内相比较,感觉就相差得有点远了,当然中国国内的环境与国外的环境的差距也有距离。
不管怎么样,中国式的团队,也肯定有其优势所在的。只要积极的去学习先进的管理以及其精神,在我们本来的基础上,再不断发展与完善,中国国内的团队的发展应该会是很好的!一切都需要用心去追求,去努力,需要智慧去运用,去超越国外的一些团队!
最后,相信自己,相信伙伴!因为它解释的是一种团队人员之间的信任和互助!
第三篇:《中国式离婚》读后感
~-5-11 字数:1034刚看完中国式离婚,结尾堪称精彩。其实主线就是一对男女的互相理解的过程,最后林小枫居然同意离婚,唉,走到这步,对谁好?宋健平,当当?小说写得很中国,也很现代。现代是因为里面提到了很多种现在社会才衍生出来的男女交往方式,中国则是两个主角的神经质般的搏斗。绝对是搏斗,此消彼长,林小枫逐步的疯狂和宋健平逐步的冷漠,这就是搏斗的结果。其实两人都没有犯过错误。文章说宋健平有过一时的心的背叛,但是那算吗?感觉上这个背叛还是表面的,宋之后作的一切努力不是因为自己的愧疚,而是其本质上没有背叛,更加谈不上心的背叛。而安排的就是这样的结果,照片和后来的拥抱,林小枫的悄然出现,更加加剧了其神经质的筹码。心理上的变态让小枫走上歧途。很多的婚姻中都有过这样的情景,一方觉得承受了偌大的委屈,而对方却觉得自己有理有据。于是两方激战,没有退路,渐渐的两人战斗到围城的尽头,到那时候都没有退路,但是都不想前进,有的只是后悔。所以爱一个人就是恨一个人,爱的深反之也恨之深,渐渐形成心理幻影。文中的女律师说的很对,林的很多观点可能都是自己想出来的,可能都仅仅是幻影,例如宋和娟的拥抱。审美疲劳是最近常用的婚后形容词,其实就算你和张曼玉天天相对,也会疲劳的。但是林父和林母为啥白头到老呢?林父后来让我感动,不敢睡觉,怕醒来林母就不在了。残酷的是他猜对了结果,却没坚持到最后,林母还是在他睡觉中走的。老两口的生活绝对让人羡慕,经历的多了,话题也就多了。他们年轻时候的事情,让林父常常有愧疚之心,因此林父对林母有着一定的谦让,而林母也会珍惜这段来之不易得生活,两人一起呵护,一起珍惜。人生几十年,快快乐乐。林小军整个一个典型的傻叉,就是一个二愣子,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当当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心理的阴影是巨大的,最后偏激的用小刀虐待自己,心理上的疾病已经渐渐显露。离婚是解决问题的最简单的办法,但是也是成本最高的,痛苦的不只是双方,孩子还有和家庭相关的所有人。林母,林父都是受害者,林母一冲动离开了,林父要在今后几十年承受之前没承受过的孤独。“好好。……早先一直不敢睡,怕睡着了,再睁开眼,你不在了。……玉洁啊,你可不能扔下我不管了啊。一辈子了,我习惯了,没了你,我不行……”林父说的,真实,感动。唉,总之是个没有胜利的战争。战争没有起因,只有结果。围城里不会安静,围城外也喧嚣依然。战争的结果是什么呢?围城的破坏?新围城的建立,再破坏?那当初为啥还要破坏呢!
第四篇:中国式管理读后感
《中国式管理》读后感
中国式管理是对西方现代管理科学的本土化运用,同时也充分考虑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以及心理行为特性,以达成更为良好的管理效果。中国式管理以“安人”为最终目的,主张从个人的修身做起,然后才有资格来从事管理,而事业只是修身、齐家、治国的实际演练。所谓的“修身”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要加强自身修养,只有通过“修身”才能达到相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双方达到了共同的价值取向,沟通起来才会顺畅,毕竟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以最低的成本达到最大的效益,精简了“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流程,提高了部门的运作效率,这样才是管理的最优状态。
管理,管的是人,不是事。西方思维则讲究以事为中心,国人是以人为中心的;西方讲究法治,一切遵循制度办事——即使制度是不合理的,国人更买人治的账,只要是合理的,可以突破制度,即使没有制度也没关系,凡事讲究合理然后才合法。人治大于法治,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故而应努力追求制度健全。总之,制度永远都是不够的、是需要持续改良的。中国数千年文化的积淀,形成了特有的、不可颠覆的理念,我们讲求“情理”,先情,然后才是理,合情之后我们才来探讨是否合理。因此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检讨现有制度的缺陷,一方面不要全盘寄托于制度,更要懂得“动之以情”然后才“晓之以理”的艺术。
管理是一门大学问,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与积累中才能领悟到其内在的深刻意义,本次学习时间虽然短暂,但是我很珍惜这次的学习机
会,这门课程也给我今后的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启迪作用。
第五篇:《中国式民工》读后感
惭愧地说,二十岁的我迄今为止,没有独自出过远门,也就更别提打工挣钱了。但作为农民工的儿子,为了激励我更好地读书,农民工的辛酸事爸爸妈妈也没对我少提,农民工的悲痛经历也就早有所耳闻。如今,面对打工文学家周树恒先生在《中国式民工》中对中国底层庞大而有弱势的群体——民工的日常生活及情感经历的细腻描写,使人倍感亲切,联系父母以前的说辞,内心更是难以平静。
《中国式民工》确实是一部很好的打工作品,对于我们这些农民工之子,同时也是主要消费者的大学生,有更深层次的教育意义,小说以小凡、小林、张志伟三个农民工背井离乡的打工生活为主线,反映了农民工兄弟辛酸的打工之路与复杂的情感体悟,同时也包含了农民工在城市渴望被认同却又事与愿违的无奈。故事也涉及了黄牛党、黑中介、狠城管以及卖淫小姐等众多社会角色,有工伤索赔之痛,有用生命相胁讨要工资之泪,更有相依相偎、互帮互助的恋人之情,朋友之意。
总而言之,小说给读者展示了一个弱势的群体——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的原生态生活,以及农民工演绎出的一幕幕悲壮而又艰辛的谋生之路。伴随着的,《中国式民工》也给了许许多多各个角色的人以思考,包括为人民服务的政府,高傲的城市人,多少有些自卑的农村人,特别是广大的农民工子弟。真心希望农民工朋友能够在新社会中生活的更加有尊严,更加有滋味。
最后由衷的感谢农民工作家周树恒先生的撼人之作,也希望他能在未来创作出更多洗涤人心灵的文学作品。。
Sun B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