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农村社区建设情况汇报
为积极稳妥地推进我们办事处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农村社区工作,桃园办事处在前段统一收缴、统一管理各行政村的支部和村委会公章的基础上,按照县委要求,借鉴兄弟乡镇的先进经验,结合我们办处的工作实际,在县农办和司法局、民政局包乡镇工作组的指导下扎实开展工作,于4日全部完成了62个村的村民委员会的撤销和社区建立工作。现将近一个月的工作向领导同志们汇报如下:
一、认真传达县动员会议精神,让干部群众明白整合的意义
自4月30日全县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农村社区建设动员会议后,我们办事处高度重视,深知搞好这项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我们先后召开几次会议,让党员干部明白整合的目的、原则和步骤。首先召开了党委、政府成员并吸收片总支书记参加的党政联席会议,传达贯彻县动员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工作任务。其次召开了部分村庄支部书记参加的座谈会,让他们知道在整合过程中坚持的:一个永久不变,两个暂不触及和五个不变一不降低。确保了基层干部的思想情绪稳定。再就是召开了培训会,让组织委员、总支书记、片长、经管站长、民政助理了解掌握整合的方法步骤,成为整合工作的明白手,力争不走弯路。
二、科学制定了实施方案,做到有章可循
根据县委文件会议要求,结合我们办事处的工作实际,我们在广泛征求党员干部的基础上制定了我们办事处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农村社区建设实施方案》、桃园办事处产业发展规划、并制作了办事处城镇建设规划和社区建设规划图。在制定方案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到,整合村庄要与“抓百村、带千村” 工程相结合,以我们办事处的产业中心村为主,11个社区中心村有6个是设在产业中心村;并结合办事处的城镇和村庄长远发展规划和整体布局;还要考虑各村庄的现有规模、地缘关系、风俗习惯等,尽最大可能的做到无阵动整合,力求达到“合顺合稳,合大合强”。桃园办事处共辖62个行政村,农业人口2.6万人,耕地6.4万亩。整合前村均人口数是420人。整合后减少了51个村庄,社区均人口2400人,较整合前增加XX人。其中3000人以上的2个,XX人以上的5个,1500以上的4个。其中办事处驻地寇坊社区达到3200人,仇庄社区达到4100人。
三、撤销了村委会,并加强了对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公章管理
为了确实做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社区建设工作,避免在村庄整合过程中出现村级财产和财务的流失,我们于5月11日下午将原62 个村庄的支部和村委会的公章收缴封存,全部由经管站统一管理,有经管站做好对原行政村进行清产核资工作,搞好集体资产登记和确认,做到资产清楚、帐目明晰、账实相符。我们办事处于5月28日到6月4日利用一周的时间,分成六个工作组,由党委政府成员带队对62个村委会进行撤消。在撤消过程中我们坚决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山东省行政区划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依法办事,并严格操作程序。印制了桃园办事处xx村村委会撤消意见票,召开了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群众代表参加的村民会议,填票并签名摁手印,对有特殊情况确实不能够到会的,由工作组成员带票入户进行征求意见。大多数群众能够认识县委县府的良苦用心,能够明白村庄整合是上级好政策得以落实,都是持积极赞同的态度。
四、下一步确保配齐配强社区两委班子,力求做到合稳合顺
按《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有关文件规定,依法撤消原行政村村委会。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章》和有关组织规定,将依程序撤消原行政村党支部并建立社区党支部。从办事处的实际情况和村情出发,在村庄整合后的社区建立社区党支部和管委会,为达到“合稳合顺合大合强”的原则经办事处党政联席会研究,我们制定了社区干部选举和任命的干部名单。其中由党员直接选举的村庄一个,是芝坊社区(大芝坊、西大马、西小马),支部书记为任吉言,脱产干部任支部书记在社区选举的三个,胜利社区(小朱、胜利、三里、邓庄、西杨、东荆、西荆)支部书记刘红平,石庄社区(石庄、齐庄、东高、西高)支部书记何辉,青陵社区(尚庄、韩庄、宋庄、李炉、吴家庄)支部书记王建。其他七个社区适合报县委组织部和县政府审批后由街道党委直接任命。再就是召开全办事处的基层干部大会,让干部群众知道办事处的实施方案和人员任命方案。让干部更快的进入角色,便于更好的开展好工作。真正起到合大合强的目的,让县委的政策落实到实处。
五、几点建议
1、社区两委班子的配备在目前开展阶段我们觉得不适合在党员中大面积的选举或任命原村支部书记为社区支部书记和管委会主任,要因村而异,不能够搞一刀切。可以先任命后选举,先有人干事,不能够出现空档,成熟一个选举一个。对一起条件不成熟的社区选派一些年富力强的有农村工作经验的机关干部到村任职,这样有利于农村干部的相对稳定。给下一步社区支部和村委会和居委会干部的配备打好基础。
2、根据我们办事处的情况,整合后的村民小组长适合由原村委会主任担任,不适宜由原村支部书记兼任。这样可以理顺关系,更好的配合好工作。
3、应该近快刻制社区党支部、管委会公章和村党小组、村民小组公章。解决群众跑二三十里路来盖章,有的专人不在还的跑好多趟的问题。现在办事处拿出专人管理村里的章,让群众少等少跑腿。
第二篇: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农村社区建设汇报
为积极稳妥地推进我们办事处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农村社区工作,Xx办事处在前段统一收缴、统一管理各行政村的支部和村委会公章的基础上,按照县委要求,借鉴兄弟乡镇的先进经验,结合我们办处的工作实际,在县农办和司法局、民政局包乡镇工作组的指导下扎实开展工作,于4日全部完成了62个村的村民委员会的撤销和社区建立工作。现将近一个月的工作向领导同志们汇报如下:
一、认真传达县动员会议精神,让干部群众明白整合的意义
自4月30日全县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农村社区建设动员会议后,我们办事处高度重视,深知搞好这项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我们先后召开几次会议,让党员干部明白整合的目的、原则和步骤。首先召开了党委、政府成员并吸收片总支书记参加的党政联席会议,传达贯彻县动员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工作任务。其次召开了部分村庄支部书记参加的座谈会,让他们知道在整合过程中坚持的:一个永久不变,两个暂不触及和五个不变一不降低。确保了基层干部的思想情绪稳定。再就是召开了培训会,让组织委员、总支书记、片长、经管站长、民政助理了解掌握整合的方法步骤,成为整合工作的明白手,力争不走弯路。
二、科学制定了实施方案,做到有章可循
三、撤销了村委会,并加强了对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公章管理
四、下一步确保配齐配强社区两委班子,力求做到合稳合顺
按《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有关文件规定,依法撤消原行政村村委会。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章》和有关组织规定,将依程序撤消原行政村党支部并建立社区党支部。从办事处的实际情况和村情出发,在村庄整合后的社区建立社区党支部和管委会,为达到“合稳合顺合大合强”的原则经办事处党政联席会研究,我们制定了社区干部选举和任命的干部名单。其中由党员直接选举的村庄一个,是Xx社区,支部书记为Xx,脱产干部任支部书记在社区选举的三个,Xx社区支部书记Xx,Xx社区支部书记Xx,Xx社区支部书记Xx。其他七个社区适合报县委组织部和县政府审批后由街道党委直接任命。再就是召开全办事处的基层干部大会,让干部群众知道办事处的实施方案和人员任命方案。让干部更快的进入角色,便于更好的开展好工作。真正起到合大合强的目的,让县委的政策落实到实处。
五、几点建议
1、社区两委班子的配备在目前开展阶段我们觉得不适合在党员中大面积的选举或任命原村支部书记为社区支部书记和管委会主任,要因村而异,不能够搞一刀切。可以先任命后选举,先有人干事,不能够出现空档,成熟一个选举一个。对一起条件不成熟的社区选派一些年富力强的有农村工作经验的机关干部到村任职,这样有利于农村干部的相对稳定。给下一步社区支部和村委会和居委会干部的配备打好基础。
2、根据我们办事处的情况,整合后的村民小组长适合由原村委会主任担任,不适宜由原村支部书记兼任。这样可以理顺关系,更好的配合好工作。
3、应该近快刻制社区党支部、管委会公章和村党小组、村民小组公章。解决群众跑二三十里路来盖章,有的专人不在还的跑好多趟的问题。现在办事处拿出专人管理村里的章,让群众少等少跑腿。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城市社区建设与社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城市社区及其发展研究
摘 要:社区是由居住在一定区域内的具有归属感的人群结成多种社会关系的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形成的社会区域生活共同体。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及发展,整个国家开始从传统型的社会肉 现代型的社会转变,城市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其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城市社会的进步与稳定,两在社区的建设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是社区经济的发展。城市社 区经济能为社区建设提供经济支持和物质保障,为城市社区提供大量的就业岗 城市社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已经成为我国改革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经过近20 年的发展,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社区建设中,社区发展不平衡、服务功能不完善、自治功能薄弱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本文立足于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现状,结合其存在的问题,对社区的发展提出对策思考。
关键词:城市社区;社区问题;社区发展,社区经济
随着我国产业现代化的不断升级,“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走向城市,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呈流动的态势。与此同时,面对着经济与社会转型所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面对着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社区服务需求,这使我国城市社区面临着许多结构性的变革。伴随着城市居住用地的不断扩张和城市公共设施的更新,完善单一地从社区服务,社区设施或社区制度进行规划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要求。城市社区需要重新纳入城市规划体系中进行全面考量。我国自2O世纪8O年代开展城市社区建设以来,在取得许多令人瞩目成效的同时,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本文将就这些问题及其对策进行探讨。
1.1城市社区发展的现状
中国社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改革开放和民主与法制建设,使得整个国家进入了从传统型的社会向现代型的社会转变、由行政性社会向专业化社会转 变的伟大时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及发展,社会的结构、层次也在不 断发生剧烈的变化。市场作为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犹如一把双刃剑。它在实现 资源有效配置,提高效率的同时,也产生了失业、贫富分化等问题,从而影响了 社会公平,诱发社会冲突,政府作为管理社会的组织,犹如一位裁判官,它在 努力实现公、公平的同时,也产生了对公众服务的效率低、供给不足,并引发了 不公正性。因此,社会由原来的市场和政府二维结构开始逐步向政府、市场和非 营利组织三维结构转变。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缺陷,使传统的城市管理体制难以 完成的现代城市的管理任务。城市出现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体现以下“六个转变”。即由于下岗、失业人员的不断增多,使得城市居民由 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由于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使得农村居民由农村人向城里人转变;由于贫困人口的不断涌现、老龄人口不断增多,使得政府或单位保障向社会保障转变:由于人们不断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使得人员由比较固定型向流动型转变:由于新兴的多种所有
制成份的经济实体增 多,使得社区服务由政府和单位管理向社会管理化转变:由于各城市自然禀赋的 差异性和空间距离不可灭性,使得社区的发展和管理的模式由单一化模式向多 样化模式转变。城市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其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城市能否从传统型的社会向现代型的社会转变,而社区的建设又离不开社区经济的发展。尽管当前理论 界对社区经济的概念、特征、性质、产生的背景及与社区服务、街道经济的区别等问题争论不休,但社区经济的实践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社区和城市社区的基本概念 作为社会学基本概念的“社区”一词,从使用之初直到今天,社会学家们的理解始终不尽相同。100多年来,各国社会学家们试图从不同方面对“社区”作 出科学的定义,故而纷争不断。但这种学术争论促使人们对社区的认识亦更趋合 理化、科学化。早在1981年,旅美华人教授、社会学家杨庆堑先生就统计发现,有关社区的定义己高达140多种。当前我国学术界比较认可的“社区”定义是华东理工大学徐永祥教授在《社区发展论》一书中给出的。既所谓社区,是指~定 数量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与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地域、人口、组织结构和文化是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在中国,将社区作为一个广泛使用的名词始于1986年。当时,民政部为推 进城市社会福利工作改革,争取社会力量参与兴办社会福利事业,并将后者区别 于民政部门代表国家办的社会福利,就另起了一个名字,称之为“社区服务”,由此引入了社区概念。又由于当时在参与城市社区服务的社会力量中,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是绝对主力,为了工作和宣传上的方便,为了使“社区”这个外 来的社会学术语尽快得到社会的承认,就将它解释为“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现阶 段及基层社区,即以基层政权和群众性自治组织为依托的社区,在城市一般以街 道、居委会为单位。”2000年11月,在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 区建设的意见》中将城市社区明确为“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 整的屠民委员会辖区”,根据这个文件的精神,华中科技大学的马彦琳等人将城 市社区定义概括为:城市社区是城市中的社区,是指城市中被道路环绕的居住地段上,由有特定生活方式并且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
1.2 城市社区发展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大中城市的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的力度不断加大,城市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作为城市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社区建设开始提到日程;另一方面,社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日益提高,消费需求与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居民对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提高生活质量的社区商业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所以,在社区建设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中,社区的培育、社区功能的完善、社区居民参与意识的加强以及社区社团组织的发展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已经刻不容缓。
1.2.1社区功能亟待完善
我国城市社区多是为了便于社会控制与城市管理,通过行政划定的,而并非自然形成。因此,社区概念具有很强的行政区位色彩,社区的自然特征较弱,社区缺乏自主发展的环境基础。要承担起城市体制转轨,单位制剥离出来的许多社会职能,依照社区现状难以承载。社区的各项功能有待完善,社区的影响力较弱,社区成员并不对社区寄予厚望,同时也缺乏对社区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1.2.2社区管理行政化倾向严重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更多的是“服务”而脱离了“管理”,也就是在行使管理职能时按市场规律办事。所谓“行政化倾向”就是政府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进行社区的建设,由此,政府也就直接管理并牢牢控制着社区的组织,社区组织带有很浓的“行政性”色彩,形成行政性社区。从而使具有群众性、基层性和自治性特点的社区组织事实上却承担着政府基层政权组织的职责,成为“跑腿儿的”,毫无自主权。社区工作者也是更多地注意上级政府的意图和要求,而忽视社区居民对社区建,而不是“下面产生的要求”设的参与,社区组织的工作内容成为“上面下达的任务”,导致社区工作缺乏社会力量的支持而没有持续发展的后劲。社区一些政府职能部门更是借动员社区资源为名,将其自身业务尽可能地转嫁给社区居委会承担。一项对北京某社区的调查显示,43.8%的被调查者认为居委会主任是“介于官与民之间”的,有 12.2%的人认为居委会主任是官。在我国的首都尚且如此,这不能不从侧面说明我国社区的行政化趋向。要做好我国社区发展,我个人认为首先要认真对待和清理几个问题:
(1)、价值排序问题。它是制订社区发展规划的出发点,这是一个“先解决什么,后解决什么的问题”是整个规划理念的基础。必须首先建立有效的社区组织与管理制度,也就是先要有一个“相对完备的制度”来管理、约束社区发展中的各类行为。同时,在组织与管理制度中要明确地体现社区居民的根本利益这是价值排序问题在社区发展规划中的正面回答。只有先解决制度层面的问题然后才可以着手社区产业、社区文化的规划。
(2)、资源分配的问题 由于社区发展规划是一个“社区资源”有效分配的长期过程,如何配置社区资源是这个问题的关键。这个问题所涉及的一个基本概念就是社区资源,它包括社区内的用地、设施、绿地、河湖水面以及空气等物质,这些物质是相对有限的,如何公平地使用和分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必然途径。要区分公益性的社区资源和有偿性的社区资源。公益性的社区资源包括公园、绿地、广场,而有偿性的设施包括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分配比例由社区的人口构成、产业构成来决定。这样,社区居民的利益就可以得到保障,同时也应制定相应的条例来规定社区资源的分配与使用。
(3)、阶段性与同时性的问题,这并存的双重任务在中、我国城市现代化的双重任务是“工业化”与“信息化”,这是由于不同的西部地区的城市尤其突出,而东南沿海城市则主要偏重于“信息化”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导致的结果。我国城市社区的阶段性表明:大部分城市社区文化尚未成熟,城市房地产热和旧城改建、拆迁,使许多原有的城市社区遭受破坏,而新的城市社区尚只有外壳,还很难创造出真正的社区文化,楼盘物业的封闭管理使社区之间交往变得困难,这也表明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阶层的逐步分离现象。以上两种现象将会在较长时间内并存,并且相互影响,正因如此,社区发展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在“社区发展规划”的制定中,必须认识到城市的现代化程度,它决定城市居民的基本素质和开放程度。在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时,应对不同的城市采取不同的制度模式,不能一概套用。另外,对于稳定的旧城区和新开发的楼盘物业管理区。应采取不同的规划控制手段。有时,在同一个城市社区中,这两种类型都存在,甚至还存在着大量流动人口的城中村,在社区发展规划中对这些不同的人员结构应从管理制度入手逐步解决各类社区居民社区资源的分配问题这是社区发展规划中的一个难点,是值得学术界重视的问题。
(4)、社区建设内容亟待扩大领域和提高水平传统的城市基层工作,内容主
要限于政府所部署的社会行政管理工作和范围还很狭窄的居民自治性事务。近些年发展起来的社区服务,则是从一些社会成员的特殊救助服务逐步扩展到相对广泛的便民利民服务,初步拓展了社区工作的内容。新形势下的社区建设则是内容更广泛的系统工程,它应该包括:社区经济建设、社区环境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社区教育建设、社区服务建设、社区城市建设和社区安全管理等等。它既包括了传统的社区行政性、社会性工作,也包括了体制变化和社会发展带来的许多新的内容;既包括了由街居组织直接抓的一些事情,还包括社区建设中应由社会组织、中介组织、市场主体和居民自己去干的大量事情。它可以说是现代城市综合性的“社会生态”在社区这个避部的集中体现。而从现实情况来看,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方法和手段上都存在较大差距。
(5)、社区建设发展规划与行政区划 社区建设发展规划是社区建设工作的开端,它的制订与实施是由区或街道一级的政府部门进行负责编制,它与城市总体规划是相衔接的,必须根据国家和省、市两级地方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进行深入细致的社区调查,摸清底数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进行制订本区的社区建设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为了做到有效地制订和实施社区建设发展规划,明确社区行政区划是关键,需要在社区建设工作上对区、街的行政职责进行放权,区政府全面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管理、市容管理、环境卫生及交通秩序的综合治理,街道办事处应以社区管理、社区服务为重点,为经济建设服务。目前许多城市仍存在着市、区两级政府之间职责不明确的现象。导致市一级的规划与区一级的规划脱节。另外由于城市总体规划与分区规划详细规划是由市一级的规划主管部门负责,而“社区建设发展规划”则由区一级的民政部门主管,两者用地设施等规划上有重叠,有时会增加街道办事处的管理难度。因此,如何协调市、区、街道三级政府与主管部门之间的职责使社区建设发展规划纳入到城市规划的合法编制程序中去将是不容回避的问题。我国城市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路
我国目前社区发展最迫切的需要就是建立科学的社区发展理论体系,寻找一条适合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的道路,在理论上建构起有效的术语体系、理论层次、理论框架,并结合各类实际问题,进行方法论高度上的探讨,为城市社区发展理论提供个案与佐证。在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内,社区将需要更多的研究人员、技术人员与社区工作者在社区问题上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这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个理论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打破当前社区工作相对无序的状态,也可以为社区建设提供理论与方法上的指导。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各类城市的社区建设,我认为应该切合实际抓准以下重点环节:
6.1 把社区服务作为社区建设的突破口和生长点
社区服务也是在社区成员的帮助下,利用和开发社区资源,开展福利服务和便民生活服务,来不断满足社区成员的生活需求的过程。社区服务的目的就是为社区居民分忧解难,创建一个和谐、良好的社会环境。努力推进社区服务向更广泛领域和更高层次发展着重引导其向三个方面深化:
一是发挥政策推动的作用,优先办好急需发展的便民利民项目。不管哪个城市,都要首先重视把对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社会贫困人群的服务办好,并把服务同安置下岗职工结合起来,让群众得到开展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的实惠,通过服务达到凝聚群众、发动群众之目的。
二是走社会化、实体化、产业化的发展路子。社区服务中大量项目属于福利性、低偿性、微利性,但这同社会化、实体化经营并不矛盾。在服务业的兴办方
式上,坚持社会化、实体化、产业化方向,避免过去那种靠行政手段兴办事业单位的办法。要大力兴办各种所有制形式的社区服务业,特别是重视发展居民自我组织起来兴办的股份合作制服务企业,以及下岗职工自谋职业兴办的个体私营企业。在服务领域上,要积极向各类新兴第三产业拓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生长点。
三是走服务设施共建、社区资源共享的路子,解决好服务硬件投入的难题。依靠社区力量,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是搞好社区服务的一个重要原则。目前,不少城区有大量企事业单位过去自办社会的服务设施,由于只在内部使用,利用率很低,成为单位的负担。搞好社区服务,首先要通过引导这些服务设施由封闭到开放,由开放到联办,再过渡到社会办的办法。这样,可以一举三得:既可解决社区服务设施不足的问题,又可防止重复建设,还能促进企事业单位的改革。当然,确定需要新建的服务设施,也应该重视加大投入,但要防止搞形式主义、贪大求洋,不要脱离实际条件去干劳民伤财的事情。
6.2 结合政府机构改革,积极进行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 要想推进社区管理体制,理顺基层条块关系,完善社区管理功能,应选择有条件的城市和城区先行试点,逐步展开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一是实行管理权限下放,增加街道办事处综合管理的职能。主要在计划管理、劳动用工、旧城改造、环境保护、卫生保洁、园林绿化、文化卫生管理等方面,凡是能下放的管理权限,应明确由市向区、区向街道下放,明确规定城镇街道在社区经济、服务、卫生、文化、治安、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协调管理职责。二是对条条垂直管理的几个重要部门,实行按街道对应设置派出机构。地税、公安、l工商、房产等部门要实行管理重心下移,充实基层所的力量,可将基层所在党组织实行街道属地化管理,日常管理工作纳入街道的总体部署,实行双重领导。三是增强社区自治功能,落实社区的自治权利。核心是界定街道各行政部门与社区组织的职责,把社区自治的权利还于社区。区街政府部门立足社区,重心下移,把自己承担的行政事务做好、做足;需要居委会协助处理“与居民利益相关”的工作,为社区提供协助所需的权利和必要的经费;一些社会服务性职能向社区转移时,应同时转移工。同时赋予社区对政府工作进行评作经费,做到“谁办事、谁用钱、谁负责、谁有权”议和群众意见反馈监督的权利,将政府的工作置于群众监督之下。逐步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框架和运行机制。我国可以考虑用两年左右的时间来试点,争取三年左右在各城市形成一种新型社区管理体制。
6.3专业培养更多专业的社区工作者,服务社区
专业社区工作者是我国社区建设的制度性要件,搞好这项工作,既是建设现代社会管理制度和社区发展模式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整个社会文明和社区服务水平的必由之路。社区工作的任务侧重“改变社会”,因为社区工作更直接面对社会发展潮流以及充满协商的政治形势,更关注社会变迁可能带给弱势群体的不幸与不公正,即在追求“济贫扶弱”的使命时,更以“社会改革”为行动宗旨。由此看出专业社区工作人员对社区建设工作成效影响很大,但目前我国没有明确的法律和相关的政策,来确保社区工作者是定向培养的人才,在就业方面还存在很大问题,导致很多专业的人才外流,不能切身服务社会。所以没有专职的社会工作人员,社区建设的发展指标就无法落实,创建和谐社区就是一句空话。注释:
综合上述社区建设中的问题及解决思路,我是这样认为的:解决社区问题重点是管理权限的下放,只有社区真正的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建设社区,才能切合实际的为社区办实事,才能符合社区居民的要求。在社区建设中坚持可持续发展思路,坚持公平、协调与合作的区域性原则,还要使社区各类构成要素形成科学合理的结合模式,使各类要素、各类资源充分发挥其正功能。在城市社区发展规划中还要强调和重视“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因为只有大量引进诸如社会工作之类的专业人才,才能更彻底全面的分析出社区中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只有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才能更好的面对诸如流动人口、失业人口和老年人口增加及城乡结合部面积不断扩大等变化带来的挑战,做到以人为本、服务社区、共驻共建、资源共享、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只有在人、社区和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建立一个生态环境优美、社区服务完善、文化教育发达、社会秩序稳定、人际关系和谐、居民安居乐业的城市社区,实现建设城市文明社区的终极目标。
结论
中国进行社区改革首先应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的管理体制,促进社区服务、社区管理、社区安全等工作的深化改革,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原有社区服务工作中已构成的组织、服务系统和设施资源。
中国社区建设的目的之一是要建设一个“基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之上的守望相助、尊老爱幼、知礼立德的现代文明社会,这实际上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部分”。如何在尊重居民的意愿和要求的同时,促成全社区互相合作,协力安排共同生活的格局,建设起多样化充满生机活力的、以群众自我管理为主的新型社区,这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因此,今天的社区建设,应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尽管目前中国的社区建设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其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也存在着阻碍发展的一些障碍因素,但它正在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需要会在社区层次上获得更大满足。社会转型期,我们不可能依靠市场和政府解决所有问题,因此,大力发展和谐社区建设,建立和倡导一种与社会转型相适应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的整合,是现在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选择,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完成它的经济变革和社会转型,才能建成一个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张萍,新时期社区建设与城市规划法制保障【J】,城市规划,2001(6)26-29.【2】程玉申,中国城市社区发展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30-60
【3】魏娜,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中的问题及其理性思考【J】,新视野,2002(7)
【4】胡仙芝,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实现社会和谐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2002
第四篇:农村社区建设汇报
龙池镇农村社区建设情况汇报
龙池镇位于昌邑西北部,面积158.4平方公里,辖27个行政村,7442户,人口2.4万。近年来,我们按照昌邑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切实将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全镇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围绕“服务群众、便民利民”的原则,强化工作措施,加大资金投入,注重服务质量,务求工作实效,全镇农村社区建设成效显著。在具体工作中,主要抓了以下几点: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力推进社区建设工作。为推动整项工作顺利进行,我们多次召开书记办公会和党委扩大会进行专题研究,制定了《龙池镇农村社区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工作片片长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同时,我们还到诸诚等地进行了参观学习,积极借鉴先进地区的社区建设经验。在建设过程中,镇委、镇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调度,亲自指挥;分管领导分工包靠,三名副书记以上领导干部每人包靠一个社区,明确任务目标、工作要求及完成期限;相关工作片具体负责、搞好协调,有关村积极参与、齐抓共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建立社区建设定期检查调度制度,现场进行办公,定期听取汇报,一周一调度,一月一通报,抓进度、抓质量、抓成效,保证了社 1 区建设的扎实有序开展。在此基础上,我们还把社区建设工作完成情况纳入镇村干部的年终考核,同镇村干部的工资奖金相挂钩,奖罚分明,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全镇干部群众的工作积极性。
二是坚持规划先行,确保空间布局科学合理。我们根据全镇村庄分布情况,坚持从便民利民出发,共规划建设了龙池、瓦城、王范三个农村社区。其中,龙池中心社区投资60万元,配备了电子显示屏等高档办公设备,和公共服务中心联合办公,整合行政资源,提高办公效率。瓦城社区建设总投资20余万元,服务中心设在瓦北村,利用瓦北村闲置的村委办公场所进行整合,更新改造了各种办公设施。同时还设有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篮球场等便民场所。该社区共服务6个村,1983户,6581口人,耕地面积18769亩。王范社区建设投资20余万元,服务中心设在王范庄村,利用王范庄村闲置的村委办公场所进行整治改造,并建设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篮球场、羽毛球场等便民场所。该社区共服务9个村,2256户,6919口人,耕地面积13609亩。全镇三个社区建设工程实行统一工程招标,统一设计施工,统一质量要求,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安排专人靠上,对建设工程进行全程监督和把关,保证了农村社区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打造特色化服务平台。在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工作中,我们本着“群众实惠、办事便捷、服务高效”的原则,尽可能地让全镇广大群众享受到社区建设带来的好处。全 2 镇三个社区都拥有“一站式”服务大厅和社区卫生、文教体育、人口计生、社会保障、社区警务、社区党员服务站等6个服务站(室),并从相关职能部门抽调业务骨干人员,充实到社区工作,做到对口服务,专业指导。所有社区工作人员坚持全天上岗,热情服务,切实为辖区群众搞好服务。同时,我们注重加强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管理。建立了每周学习制度,每周五下午组织全体人员进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为群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另外,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用严格的制度来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和精神风貌,确保老百姓能享受到优质的服务。三个社区自正式运行以来,积极为辖区群众提供了农业生产、文教卫生、计划生育、社区警务、法律服务、规划建房等各种便捷高效的服务,切实解决了群众办事远、办事难,部门多、找人难等实际困难,受到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四是重视制度建设,不断健全组织和工作机构。我们按照农村社区建设的进程,不断优化设施党组织,在3个农村社区设立了社区党总支和农村社区发展协调委员会,党总支书记由镇副科级领导干部兼任,覆盖村的支部书记任总支委员。总支书记兼任社区发展协调委员会主任,发展协调委员会工作人员由抽调的镇干部、覆盖村的村干部和社区工作人员组成,具体承担社区发展和社区管理服务工作。目前,全镇从事农村社区发展和管理服务的人员达到56名。社区党总支定期召开党组织会议,积极协商解 3 决各种矛盾问题。另外,我们充分发挥社区自治组织在议事决策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的作用,在3个农村社区建立完善了事务监督委员会等制度,强化社区公开制度的落实,做到时间、内容、形式、程序到位。
在社区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建设资金不足。社区日常运转资金主要靠镇财政投入,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二是服务方式有待进一步创新。服务流程不够简便,服务内容有待充实。
第五篇:深化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深化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2011年11月15日 17:30 来源:《中国学术研究》2011年第3期 作者: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04
陈晓黎
摘要:当今社会“三农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此基础上想要寻求突破性的发展,就必须关注农村生产力、教育、医疗等发面的发展,这就涉及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本文就现阶段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谈谈其不足之处,并提出深化改革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村行政体制改革现状,改革不足,改革建议
一、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是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而展开的,行政体制是国家推行行政事务所建立的管理体制。一般而言,行政体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行政体制涉及国家政权的所有机关,包括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在内。从狭义上说,行政体制仅指国家政权中的行政机关。当代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是指以狭义政府为中心的行政系统改革。
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调整一切束缚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新体制。农村综合改革的重点,是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在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深化农村行政体制改革是相当必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要保证。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有相应的体制和机制作保障,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积极推进农村各项改革。从2006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这标志着在我国延续2600年的古老税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2.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就必须改革现行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着力推进党的建设和社会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划、公共服务等各个方面的一体化发展,以党的建设一体化带动其他方面建设的一体化发展,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
二、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在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所作出的努力是积极的,所取得的成就也是显著的,主要表现为管理理念发生变化,行政基点走向科学;管理范围发生变化,政府职能渐趋合理;行政方式发生变化,管理手段不断完善;行政基础发生变化,政府行为日益规范;干部素质发生变化,行政能力有效提升。这些成就为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动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问题:
1.基层政府行政机构臃肿。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实行市县乡三级政府的行政体制,普遍存在机构臃肿、冗员充斥和职责不清的问题。根据国家审计署2002年对中西部10个省、市的49个县(市)财政收支状况进行的审计调查,发现财政收入水分较大,认为隐瞒赤字普遍,债务负担沉重。截至2001年底,这49个县(市)累计债务达163亿元,相当于当年可用财力的2.1倍。与此不相称的是。自1994年以来,这49个县(市)总人口增长4.6%,财政供养人员却增长了22%[1]。农村基层行政管理层次过多。机构庞杂,管理人员太多,权力过重,“八个大盖帽管一个破草帽”,严重限制农村经济发展。如果目前的冗员现象不及时改变,那么,干部手中的权力迟早还会变成向农民索取金钱的工具。庞大的县乡财政赤字可能使政府投人新农村建设的财政转移支付又被中途截留的危险,一些基层政府为摆脱财政危机和生存困境,很有可能违反财经纪律来挪用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为干部发放工资。公共利益的执行者转而成为公共利益的夺取者,这将严重影响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
2.农民缺少参与政治的组织形式,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仍需完善。目前在中国,没有一个组织能够真正站在农民的立场上为农民说话。农民只能被动地接受,默默地承受各种不公平的待遇,而缺乏应有的权利保护。缺乏村民参与的决策往往脱离村民的实际承受能力,也难以得到村民的充分理解和支持,所以广大群众建设新农村的巨大潜能就无法挖掘出来,自觉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就会被遏制,最后,广大农民对村委会干部的监督权得不到有效落实,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民主理财的推行也难以实现,导致社区公共资源在使用过程中效率低下、浪费严重。不能把有效的资源全部用于新农村建设。
3.基层政府在经济管理中过多地采用行政手段。农村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在干部任用上,主要的方式还是以组织点名考察为主。从而导致基层干部均按上级命令或指令开展工作,而并没有真正做到他们的份内工作,体现在脱离本地区实际的经济发展规划,指标脱离实际,导致基层虚报浮夸,统计数字失实。这种做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造成了很大危害,严重损害了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影响了广大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农村财政投资体制存在弊端。由于中国的财政运行模式,导致财政命脉和投资大多掌握在上级手中,越是基层,财政越困难。所以向上级争取项目、申请资金,已成为农村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政府行贿、投资回扣等腐败问题。以上问题,不但造成了人为浪费,增加了行政成本,而且由于农村基层财政大多十分紧张,所有花费难以正常核销,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各种截留、套取国家建设资金行为的发生。
三、扎实推进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党对农村政策的调整,现行农村行政体制急需改革。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特别强调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因为这是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理论指导,是使中国广大农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石。要扎实推进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当前的任务主要是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科学设置政府行政机构,裁减农村行政冗员。政府改革应由减人、减事、合并机构的行政职能调整,扩展到减少层级的地方行政体制框架改革,销市地一级,强化县一级,精简乡一级,充实村一级,实行市、县分置,逐步从“城乡合治”走向“城乡分治”,继续加大农村政权改革力度,实行以合并机构、裁减人员、撤乡并村为主的行政减员方案,缩减编制,减政放权。按地域人口重新确定县乡政府财政供养人数,定期检查,严格控制,不得超标。坚持因地制宜、精简效能、权责一致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政治建设。实行村民自治既要坚持党的领导又要善于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方法。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扩大农村基层民主,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充分发挥乡(镇)、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2]严格按照《村民组织法》。切实推进村民直接选举制度的普遍实施。进一步完善农村村民自治结构和民主议事机制,真正让农民自己当家作主,保障村民对村内重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依靠群众的力量搞好新农村建设。在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上把握好两个环节:一个是村级,主要任务是推行村民自治,鼓励和支持农民积极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一个是乡镇,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坚持和完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直接选举制度,乡镇人民代表大会要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严格依法行事。
3.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权责一致的责任政府。照权责统一、依法有序、客观公正的原则,加快建立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并把行政问责与行政监察、审计监督结合起来,有责必问,有错必究。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公众听证、决策评估等制度,不断提高科学民主决策水平,努力建设执政为民的服务政府,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要切实履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责任,统筹考虑城乡公共资源分配,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多做一些深人实际的调查研究,多解决一些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多办一些为广大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实事,实将政府管理经济社会行为纳入依法运转的轨道。
4.扩大农村政权财政自主权。改革农村财政投资体制,逐步减少下级政府向上级政府缴纳的税收数目,将税收的大部分尽量留在基层。除跨县市实施的大型项目外,在有关部门的监督下,本地区的建设项目由本地区自行立项,自行投资,自行实施,节约行政成本,杜绝投资黑洞。化县乡财政功能,规范县乡财政行为,加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力度,完善财政补贴农民资金管理和支付方式。
5.统筹城乡党建资源配置,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行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整合组织、合并村庄只是手段,统筹城乡党建资源、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才是目的。我们紧紧抓住村庄合并、农村社区建设的机遇,将统筹城乡党建工作纳入到城乡一体化发展大局中进行谋划和推进,组织开展一个社区一名大学生村官、一个社区一个部门帮扶、一个社区一个企业支持、一个社区一套规划发展、一个社区一个政策扶持等活动,推动城市优质资源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设施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
四、总结
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的重要阶段,制定了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大方针,为全面推进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是中国的市场经济尚不十分成熟,中国的广大农村还处在传统农业社会阶段。因此,要因势利导调整经济、社会体制,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要继续深化农村行政体制改革,扩大农民的民主权利,加强制度创新,并且及时加以深化。只有这样,“三农”问题才能逐渐走出困境,中国的经济才能保持持久的动力,继续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韩云平。对我国农村行政体制改革的思考 [J]。行政论坛,2007(3),89-91。
[2]李述章。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创新[J]。农业,200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