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下区体制改革总结

时间:2019-05-14 15:41: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白下区体制改革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白下区体制改革总结》。

第一篇:白下区体制改革总结

白下区淮海路街道位于南京市新街口商业中心,面积0.55平方公里,人口1.8万,辖区3个社区居委会,是全区经济发达、人口整体素质较好,面积较小的街道。从2002年3月开始,在国家、省、市民政部门的指导下,白下区从“改革街道管理体制,强化社区自治功能”入手,对该街道管理体制实行了首创性改革试点。此次改革试点受到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随着城市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化,尤其是原有的城市管理体制的基础(单位体制)已被打破,传统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无论是在运行方式、还是在整合功能上,都明显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城市管理的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职能“越位”。大量的行政事务和社会事务沿着政府层级“漏斗”都落到了街道办事处身上,而街道办事处却没有相应的法定地位和权力。二是功能“错位”。现阶段街道办事处承担的既有政府组织的行政功能,又有经济组织的企业功能,还有社区组织的社会服务功能。这种“政经合一”和“政社合一”的状况严重阻碍了办事处作用的发挥。三是社区自治不到位。社区居民组织的经费来源、人员配置、工作部署考核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承担的任务达100多项,成为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工作的承受层、操作层、落实层。街道办事处与社区居委会之间“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影响和束缚了社区自治功能的培育和发展。因此,探索改革街道基层管理体制,已经成为当前社区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

首先,改革街道管理体制是适应政治文明建设发展的迫切需要。社区建设从行政推动向自治导向发展,代表了一种趋势。探索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对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改革街道管理体制是适应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新形势的迫切需要。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的逐步到位,街道办事处管理经济的职能消亡,其行政管理职能可以归还给区政府职能部门;同时,随着社区自治功能的增强,街道办事处的社会服务职能完全可以转移给社区。任何管理主体都是依赖管理客体而存在的,管理客体消亡了,管理主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必然随之消亡,对街道办事处来说也是如此。第三,改革街道管理体制是适应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迫切需要。街道办事处本来就不具有法律赋予一级政府的地位和权力,许多行政事务必须“上传”给区政府职能部门办理,街道只是扮演“二传手”的角色,这不仅增加了管理成本,而且助长了政府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作风。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我区提出“改革街道管理体制,强化社区自治功能,弱化街道办事处行政职能,直至撤销街道办事处”的设想并与南京师范大学联手成立课题组,采取了上下联动,配套改革,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方针、实施体制和机制创新,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努力构建城市基层管理和服务的新体制,提升社区自治功能,取得了积极进展。

二、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框架

明确改革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是:“理顺一个关系,坚持两个依法,实现两个归位,强化社区自治功能,实现社会的有效管理”。“一个关系”就是政府、社会、市场与社区的关系;“两个依法”就是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两个归位”,一是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归位”,即把涉及行政执法、行政管理工作归位给政府职能部门,二是政府社会化职能的“归位”,即把原来由政府管理的社会化职能归位给社区,把一些社会公益性服务工作交给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承担。主要措施包括:

1、改善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建设最明显的标志。只有加强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社区民主自治的正确方向。改革之初,我们成立淮海路地区党工委,作为区委的派出机构,加强对社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和指导,监督政务活动实施,支持和保障社区自治,维护地区稳定,同时,明确党工委不再承担行政管理职能。党工委下设“两办一部”,即工委办公室,负责组织、宣传、纪检、群团及有关行政性工作的综合协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主要负责辖区内信访和社会稳定工作;武装部,主要负责本地区的人民武装工作。行政编制由原先26人减少为12人。

2、强化依法行政,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采取了三步走:第一步,为保证改革过程中遗留的行政工作的顺利衔接,作为过渡期间的一项举措,建立淮海路地区行政事务受理中心,作为区政府有关部门在辖区政务服务的平台。“中心”由劳动、民政、计生、城建、市容、司法等6个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职能部门派出人员,按职能要求受理和处理行政事务。与此同时,街道不再承担经济管理职能,原有街属企业按照政企分离的原则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全部推向市场。一年多来,淮海路行政事务受理中心运转良好。第二步,对街道行政职能进行全面移交。出台《关于淮海路街道行政管理职能移交的实施意见》,对原街道办事处承担的行政职能认真进行了梳理和职能的剥离,按照“费随事转,权随责走”的原则,把属于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的57项职能,全部移交给13个职能部门;属于社会性、群众性的工作,由社区全面承接。第三步,撤销街道办事处。原街道办事处涉及行政职能的各个科室全部摘牌。区政府各职能部门依据各自的职能全面完成了原街道行政职能的交接。

3、强化社区自治功能,重构基层管理体系。重点是推进社区工作社会化,培育和发展社区服务实体、中介组织和专业性社会工作机构,还自治职能于社区。为此建立了“淮海路社会工作站”和“淮海路社区服务中心”。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工作站是专业社区工作者构成,社区工作志愿者参与。享有社区事务自治权、协管权、财务自主权利。社会工作站与社区居委会实行议行分离的工作机制,拥有自己的财产、帐户,可以接受委托,处理社区事务。社会工作站以“项目取向”带动公众参与,在调查分析社区服务需求的基础上,确定服务项目和服务目标。同时根据其民间组织的属性,整合社区资源,协调、培育、指导各类中介组织,承接政府企业剥离的各项社会服务职能,以有偿、低偿服务的形式,开展便民利民服务。其经费来源于政府投入、社会资助、非盈利性的服务收费。社区服务中心作为一个民办非企业单位,一方面发挥社会服务单位与社区中介作用,开展各类便民利民和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服务活动,走网络化、产业化、社会化的发展之路;另一方面,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按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将环卫保洁等适合市场运作的社会事务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交给社会承担。与此同时,按照“议行分离”的原则,扩大社区规模,整合社区资源,重新构建社区组织机构,将原先5个社区居委会合并为3个,各社区设专职主任1名、副主任2名,兼职5-10名,每个社区居委会根据工作需要,自主招聘3—5名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培育社区自治功能,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的主体作用,确保改革稳步推进。

三、改革后新体制的运行效果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效体现在:

1、打破了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城市街道办事处条例》颁布实行近50年,市政府——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四级管理层次延续至今,撤消

街道办事处后,原有的城市管理模式被打破,由四级变为三级。管理层次减少,有利于精简人员,降低政府管理成本。街道体制改革后,人员精简比例达52%。区政府各职能部门纷纷由“后台”走到了“前台”。通过推进“政事分离、政社分离”,逐步将政府行政职能从社区中剥离出来。对一些需要延伸到社区的工作,由政府职能部门招聘或派人承担,如计生协理员,社区卫生医疗站,劳动保障所,社区警务室,该政府做的事决不推给社区,政府不再对社区进行各种检查评比,使社区有足够的精力实现自治。通过市场化运作,为居民提供优质低价的服务。撤销街道办事处后,原街道的行政职能归位到区职能部门,提高了政府依法行政效率。同时,政府各职能部门都自觉转变观念和作风,思考在新体制下如何直接面对群众,处理群众事务,接受群众监督,为群众多办实事、好事,建立方便群众的快捷、高效的运作模式,强化了执政为民的意识和功能。淮海路社区行政事务受理中心运行一年多来按照职能分工,先后直接受理和处理各类行政事务10000多件。

2、建立了新型社会工作机制,实现了政府职能的“归位”。通过改革街道管理体制,原本属于非政府社会组织应具有的职能,逐步恢复其有应有的角色和地位,使政府的职能实现了归位。主要是推行了“议行分离”,建立“社会工作站”和专职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负责长期由居委会统揽的社区公共服务和福利保障事务,同时培育引导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居民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服务与管理,加强社区自治功能。社区中介服务组织成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重要渠道。如各社区纷纷建立老年人、残疾人、计划生育、妇女儿童、健身健体、书画美术、文化娱乐等群众性的协会团体,并吸引大批居民的广泛参与,社团组织的作用已日趋发达。据调查统计,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与改革前明显增多,今年1-10月已达61%,比去年同期增加17%。“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尤其是撤销街道办事处,改变了社区居委会几十年来对街道办事处依赖的传统工作模式,政府职能部门工作由社区评议,为构筑“小政府、大社会”探索了新路。

3、激发了民主自治活力,促进了社区健康发展。一是坚持民主选举、依法选聘社区工作者。通过“公开招贤,定岗竞争,择优入围,民主选举,选聘录用”的办法,经过社区居民选举,有8人当选为淮海路社区居委会正副主任,有13人被各社区居委会选聘为社区专业工作者,平均年龄比上届下降6岁,其中党员占57%,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43%。此次选举,居民参与投票率提高,达到了91%,是历年来参选人数最多的一次。这批新当选的社区工作者在防“非典”期间,经受了特殊考验,为筑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区防非网络,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受到了居民群众的普遍拥护和好评。二是社区居民民主自治意识进一步加强。改革后,社区居委会积极引导和组织居民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淮海路社区居委会有一名社工,在防“非典”期间由于表现不佳,遵循大多数居民的意愿辞退了这名社工,居民的民主决策得到了充分体现。为了规范居民的言行,各社区又通过制定居民公约,引导大家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如祠堂巷居民小区,居民零散,长期无人管理,卫生、治安状况较差,居民意见很大。为此,该社区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决定对其实施封闭式管理,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并采取民主协商的方法,使这一难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另外,该社区还通过居民代表大会选出该小区的管委会成员,义务承担小区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工作,定期向居民公布资金使用情况。小区环卫、门卫由本小区下岗失业人员担任,既解决了管理问题,又提供了就业岗位,这一形式运行一年多来,使过去存在的卫生、治安状况差的突出问题大大改善,群众普遍感到满意。三是社区居委会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各社区通过建立相应的制度来强化自治功能。如:民主决策制度、社务

公开制度、社区服务承诺制度等,使社区各项管理与服务工作体现居民要求,从而有力地保证了“四个民主”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全面清理社区居委会各类台帐,由过去的72本精减为“5+1”本台帐,并通过“社区居委会智能化信息运行系统”,将社区组织、社区居民、社区服务资料等输入计算机,实现信息化管理;社区居委会普遍建立银行独立帐户和理财小组,自主支配经费开支,实行民主理财,并定期向居民公示财务帐目。四是社区活动进一步活跃。各社区纷纷利用直接面向居民、面向家庭的优势,坚持从具体抓起,从居民关心的事情做起,改善硬件服务设施,办公用房和活动用房平均达150平方米以上,为社区自治提供了有效的硬件平台;在服务内容上紧贴居民生活需求,形成“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孤老贫穷”等社区服务系列,并把为老年人服务放在了突出位置,社区为每位老年人都建立了服务需求档案。并将社区内1800名老人按互助服务型、群体扶助型、“一助一”服务型、文体娱乐型以及重点关怀户、一般关怀户等分层次,有重点地开设服务项目。并组织了党员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居民积极分子等200多名社区志愿者定期上门提供服务。从而为精神孤独的老人解除了寂寞,为特困老人送去了温暖,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丰富了精神生活,为自身权益受到侵犯的老人提供了法律援助。在服务领域上,开发了一批贴近居民,贴近生活的特色服务项目。如邻里互助服务队、失足青少年帮教队,党员服务队、爱心互动队、老人包护组、义务环保队、便民服务网、下岗职工介绍所等20多个服务项目,为居民提供了便捷、周到的服务,为居民营造了舒心、欢心、顺心、安心的生活环境。

改革以前,社区居委会工作对街道办事处的依赖性很强,每星期街道办事处都要召集社区居委会干部开例会布置工作,按照社区居委会干部的话说:“灌了一脑子、记了一本子、装了一袋子(材料),忙了一阵子。”撤销办事处以后“婆婆下岗了,胳膊伸长了,关系理顺了,基础做强了。”意思是说,街道办事处撤销后,政府部门的服务延伸到了社区,社区自治的基础更扎实了,社区居委会独立工作的主动性增强了。

一年多来,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居民对社区建设的综合满意率已达84%,比两年前增加了28%。9月中旬,在对2000户居民调查发现,有78%的居民认为随着改革的深入,社区的民主程度提高,参与关注社区的人数增多,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增强;91%的居民认为,社区便民利民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不断健全,使老、弱、病、残及特困群体得到了较好的照料,居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有81%的居民认为,社区环境明显改善,环境污染,噪声扰民得到了很好的治理,护绿养绿,维护环境卫生已成为大多数居民的自觉行动;有83%的居民认为社区文化活动设施和场所得到了较好的利用,社区能经常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精神生活得到改善;有84%的居民已亲身感受到了社区医疗更加方便,基本做到了小病不出社区;有77%的居民认为改革后社区治安好转,安全防范措施更加到位,在社区有安全感。

有关专家认为,白下区淮海路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是成功的。它触及了中国现行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瓶颈”,提出了现行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模式,选择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其改革思路、体制设计和实践效果,为全国所有街道办事处的体制改革留下了一行开拓者的足迹,为建立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的新型基层管理体制,起到了示范先导作用。

四、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的体会和思考

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配套改革、整体推进,尤其要从体制、机制和理论三个创新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

第一,必须勇于创新。改革街道管理体制,根本目的是要解决旧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按照民主政治和机构改革要求,建立起一种新型的现代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和城市社会稳定机制。作为全国首创,没有现成的范例可循,必须以敢为人先的胆识和气魄,勇于超越自我,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和工作方式,敢于触及深层次的问题,从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层面上推进街道体制改革。

第二,必须坚持循序渐进。强化社区自治功能,是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和目标。社区民主自治是党委、政府主导下的自治行为。从现状看,社区成员的自觉参与度还有待提高,社区的自治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对社区民主自治的外部制约因素还有待进一步克服。同时,改革的复杂性、综合性、全面性又决定了这一工作必须采取稳步渐进的方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稳妥扎实地发展社区民主自治。

第三,必须坚持整体推进。现阶段的街道体制改革必须充分发挥党和政府总揽全局的优势,同时要提高社区成员的民主自治意识的提高和参与这一过程的自觉性,把政府自觉转变职能和减少管理层次同社区自觉实行民主自治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改革的目的。

第二篇:水管体制改革总结

一、基本情况

1、工程情况

是省三管局直属的全额拨款性质的纯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负责渭河流经渭南市区境内河长37.5公里的河务管理和防汛技术指导工作。辖区内有53.534公里防洪大堤,设防等级为二级一类堤防,设防标准为五十年一遇。11处河道工程、1处临时抢险工程、198座坝垛。西与临潼

相邻,东与华县(右岸)、大荔(左岸)相接,保护着渭南市及渭河9个乡镇办。96个行政村、28万人口、30万亩耕地。

2、机构设置

00000现设办公室、财务科、水政科、防汛计划科、工管科五个管理科室

00绿水生态工程有限公司设工程部、综合部、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养护分公司六个部门单位。

3、人员情况

00河务局、公司共有职工00名(其中退休00人、内退8人、病休2人、停薪留职2人、省局借调2人)。实际在岗00人,00000000人,公司人。

二、05年以前我局管养分离所做的工作

自从二○○二年九月国务院体政办颁发了《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后,我们渭南河务局根据实施意见精神,逐步展开了单位内部改革。切入点就是逐步树立企业理念,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一是裁撤群管人员,讲堤段险工包干到职工;二是具有前瞻性地成立了渭南绿水生态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虽然公司成立初期各个方面还不尽完善,但公司框架已经搭起,为以后管养分离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是改南北段为南北养护分局,并独立财务,实施“一局两制三种分配形式”(就是在我局实行事业和企业两种管理体制,机关实行档案工资、养护分局实行事业单位岗位工资,公司实行项目岗位工资三种分配形式);四是完成了日常养护工作53项126子项的定额测试;五是完善修订了陕西省三门峡库区渭南河务局工程管理办法和工程养护办法;六是对工程日常化管理和小型工程建设等工作采用内部合同管理的方式,合同中定任务、定标准、定质量、定工期、定费用、验收拨款。合同结算。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工作,在渭南河务局内部竞争格局基本形成,管养分离的雏形初见端倪。

三、05年我局管养分离所做的工作

经过前期一系列准备工作,今年我局管养分离工作步入实质运行阶段:一是出台上报了《渭南河务局管养分离实施方案》,方案共分五个部分及《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计算过程和岗位责任及任职条件两个附件。实施方案的第一部分是政策依据。包括国务院体政办文件精神、黄委文件精神、陕西省政府文件精神。第二部分是渭南河务局现状。包括基本情况、存在问题、目前管养分离所作的工作。第三部分是定岗定员情况。包括按照国家标准计算定岗定员情况、按照渭南河务局现状定岗定员情况。第四部分是实施步骤与程序。包括人员上岗、财务分离、防汛工作、公建建设。第五部分是水利工程维护定额测算说明。包括堤防工程和控导工程。二是出台上报了渭南河务局管理人员上岗和人员分流方案,方案中对管理层机构设置、人员设置、职责和竟岗程序均很明确,特别是在人员分流政策中,对各种情况的分流人员都在政策中给予了最大的优惠和明确。三是根据省局批复在3月3日~6日按照批复程序,实现了管理层、养护层人员的彻底分离,实现了人员分离、财务分离、办公场所分离的目标。目前管理层实行的是档案工资,公司则按照《渭南绿水生态工程有限公司薪酬管理办法》,充分体现多劳多得、按劳分配、按岗计酬、一岗一薪,保证基本工资,体现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的分配原则。运行一个月来,防汛计划科已和公司签定了9项合同任务,截至3月底,公司完成了植树、植草,堤顶修复,规整土牛,根石探摸、标牌刷新、备石规整7项合同任务。

四、我局在管养分离工作中采用的措施和方法

渭南河务局作为省局乃至黄委确定的陕西库区管养分离试点单位,改革的成效对库区未来全面推行管养分离工作意义重大。为了积极稳妥地搞好此项工作,我们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围绕一个目标(管养分离工作暖人心、稳人心、得人心),解决的一个问题(切实解决好职工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处理三个关系(在制定实施方案时充分考虑改革的力度、速度和职工接受程度三个方面的关系)。首先加强学习和宣传,今年先后三次组织全局职工集体学习国务院、黄委、陕西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让职工弄清吃透政策,了解管养分离工作的实质和内涵。在思想上认识到管养分离是河管单位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是某一个人想不想做、愿不愿做的问题,而是必须做的事。通过学习和宣传,广大职工充分认识到了管养分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思想认识从消极等待变为积极应对。其次在政策宣传中要引导好职工的观念,实施过程中尽最大限度维护好职工的利益,把“人本”理念细致地渗透到工作之中。三是坚持原则,严格按照岗位标准选人。四是公开运作。《方案》出台后,经过职工大会多次讨论后进行上报。五是坚

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经费测算方面按照工程的实际长度,实际面积进行测算,不瞒报、不漏报,确保测算数字的真实性。六是在公司成立初期,单位从政策待定等各个方面给予最大的抉择的倾斜,保证公司职工收入高出管理层人员15个百分点,特别是省局给公司调拨了两辆撒水车,使公司大大地增强实力。

五、存在问题

1、公司职工全部是河务

局的职工,对于市场经济、《公司法》等知识还比较匮乏,公司正规化建设丞待加强。

2、在维修养护项目中,实际发生的子目和维修养护定额不符,如铺石磨、堤坡伐树等,在合同名称中怎样明确?

3、辖区堤防标准不

一、堤防宽度不足,背水坡坡比不多,坡角蚕食严重。维修养护无法改变和解决这些问题。

管养分离工作从摸底、准备到今年的顺利实施,虽然还存在不少问题,有许多环节还需完善,但毕竟我们还是走出了这坚实的一步,我们坚信,有黄委的大力支持,有省局的正确领导,有我局勤劳朴实的干部职工,管养分离这条路将会越走越光明,越走越宽广。

第三篇:2011年体制改革总结

陵水县2011年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2011年我县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海南省水务厅关于进一步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通知(琼水建管

[2011]207号)要求,为落实改革通知和结合2011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我县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我们编制深化水利工程体制改革管理方案,呈报县政府,现将有关改革情况总结如下。

一、落实好水管单位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经费情况

(一)、县管水利工程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已取的初步成效,基层水管单位人员工资从原有300元/月逐步提升到1200元/月,工资提升从而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使水利工程管理进入良性循环。但从改革发展长远看还不适应要求,应执行国家统一工资标准,由财政全额拨款。全县水管单位在编人员317人。11月份,我们已拟文呈报县政府要求对水管单位人员工资进行全额发放,现等待审批。把职工的收入与工作绩效结合起来,实行目标考核制度。目前基层水管单位管理经费包括各个工程管理处、水库、管理所已经落实72万元,其中中型水库5宗,每宗3万元;小

(一)型水库6宗,每宗2万元;小

(二)型水库22宗,每宗1万元。另外还有堤防 管理所、各水管单位也安排了改革经费。

(二)、乡镇管水利工程

1、人员经费,每宗小

(二)型水库配置一名专职管理人员,属事业性编制(县编制委员会已批准),人员工资由县财政拨付,工资参照县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水管单位人员工资标准执行,全县小

(二)型水库22宗,年工资31.68万元(目前执行公益性岗位工资)。

2、工程维修养护费,为确保小

(二)型水库工程正常运行,每年必须要做好工程正常维修养护。据工程测算有关依据,结合县财政能力,每宗小

(二)型水库每年维修养护费1万元,22宗水库共22万元,县政府已落实。

二、农垦水利工程移交地方管理情况

今年县水务局已组织人员到岭门农场和南平农场对水利工程情况进行摸底,了解水库、渠道、田洋等情况,其中岭门农场所辖干渠2条13.8公里,支渠6条21公里,支毛渠70公里,灌溉面积8240亩;南平农场所辖干渠1条5.7KM,支毛 渠8公里,灌溉面积3200亩。由于农场对水利管理没有走入专业化,同时缺乏资金维护,工程灌溉效益低,水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农垦水利移交地方管理势在必行,农垦部门对工程移交也充分认识,目前移交工作在筹备中。

三、明确责权和管理责任

1、乡镇小

(二)型水库的产权归属乡镇政府所有,由乡镇政府直接管理。受益单位为设计灌溉范围内的农业用水户。

2、大坝管理 水库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做好大坝的养护维修工作,保证大坝和闸门启闭设备完好。

3、水库安全管理 小型水库安全管理的直接责任主体是水库业主,按照隶属关系落实同级人民政府责任人,水库管理单位责任人的具体责任。水利部门对小型水库安全实施监督管理和指导。

4、防洪管理 县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防洪的组织协调、监督、指导等日常工作。

四、2012年工作重点

1、继续深化水利工程体制改革,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水管人员工资,力争由县财政全额发放工资。

2、办理农垦水利设施移交手续,成立管理所站。

3、加强乡镇水利管理设备建设,完善管理住房,办公设施。

第四篇:水管体制改革总结

水利管理体制改革汇报材料

我县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在市水利局、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积极配合下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管养经费得到了全面落实,人员分流安置落到实处,建立健全了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全面高质量的完成了改革任务。现就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改革前后的基本情况

我县有基层水管单位**个,其中乡镇水管站**个,均定性为事业单位。

(一)乡镇水管站

乡镇水管站现有在册工作人员**名。一直以来,水管站工作人员与乡镇人民政府其他工作人员一样工作,也享受同样的待遇。1998年乡镇政府进行改革时,将涉农机构混编后合并为农业服务中心,对水利管理机构和人员的编制没有明确。其中工作人员待遇均实行差额拨款,每月只发放200元生活费(市、县各100元),导致90%的基层水利员工资和养老保险金没有着落,至2008年9月累计欠缴养老保险金70.77万元。因他们均经正规录用手续转为非农业户口,没有田、土、山,生活非常困难,只好外出打工。由此造成水管站名存实亡,队伍涣散,管理也无从谈起。改革后,对水管站为财政供养的事业单位的性质作了进一步明确,恢复了水管站机构名称、编制、人员核定到具体工作人员。现有工作人员**名,其基本支出纳入财政预算,按工作人员的工资进行了正常进档、定级,并已发放。

二、推进改革的情况

(一)制定了《炎陵县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根据国务院、省、市有关文件,我县先后数易其稿,于2008年7月出台了操作性较强的实施方案,明确以农办牵头,水电局具体实施的组织形式,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在方案中,对改革进度、时间安排、各阶段任务、关键部门的职责进行了划

分,对单位定性、管养分离、人员分流、宣传学习等操作环节也分别进行了明确,作为实施水管体制改革的指导依据。

(二)落实责任制及奖惩兑现。分管副县长为本次改革的总负责人,农办为牵头单位,水电局、各乡镇为实施单位。编委负责人员定编,财政局负责经费测算及支付方式的确定,劳动人事局负责养老保险金的清理与续保。对不能按照完成任务或按兵不动的单位,县纪委监察部门对负责人进行诫免谈话。

(三)分类定性及定编定岗。根据《水利工程管理定岗标准》和市政府文件,对我县水管单位进行了编制人员测算:乡镇最少1人的原则,共定为**人。对管养分离后的维护人员和经营性资产运营人员,不再核编。经政府会议核定,乡镇水管站**人,这部分人员的经费明确纳入财政预算,经费来源主要由县财政和水费减免返还收入承担。对工作人员进行了岗位确定。

(四)“两费”基本得到了落实。依据《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测定维修养护经费**万元,其中河东灌我管理局**万元,其他上型水利工程**万元。作为公益性资产的维护费用全部纳入财政预算。

(五)实行管养分离。在核定公益性资产的两费后,积极推行管养分离,将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业务从单位剥离出来,逐步向市场转移。主要是河东灌区管理局,在内部逐步推行管养分离,确定岗位分工,管理与养护分开,市场操作,财务渐行独立。

(六)内部实行改革。积极探讨水管单位内部的人事、劳动、分配改革,制定详细的内部改革方案。推行竞聘上岗,按岗择人,编制到人,人员经费到人。全面签订劳动合同。分配制度上,公益性事业人员执行国家工资标准,企业性质人员以岗位定酬,绩效取酬,拉开距离,建立激励机制。对下属的企业性质的电站等实体,实行财务独立核算。

(七)妥善人员分流,社会保障跟进。制定了人员分流方案,支持和鼓励工作人员发挥行业和自身优势,办实体,自谋职业。对改革前所欠的养老保险金,由应缴纳的单位和个人与劳动人事部门协商一次性补足或核定基数和期限,逐年缴足。由县财政承诺,即使示缴齐单位部分,在工作人员达到退休年龄时,不影响输退养手续。经费来源,由水利工程挤一点,乡镇筹一点,保险部门让一点,个人出一点的办法解决。离退休人员生活基本上有保障。对分流人员,除享受生活费外,在就业安置上,努力为他们找门路,对利用水管工程办实业的,优先分流人员,积极向各水电站等民营涉水企业推荐分流人员就业,多渠道安置。同时在税收上给予优惠政策。

(八)实施水价改革。制定了水价改革的方案。对原有水管工程的涉农水费全部取消,由国家、省、市、县财政转移支付和地方财政承担。

三、水管体制改革的体会

(一)水管部门是弱势群体,要有位必须有为。水管单位,尤其是水管站工作人员,长期工作在一线,条件苦、生活差,却任劳任怨,为地域经济和水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国家正是基于此,才出台了多个文件,要求解决这部分人员的生活困难,消除事关民生的公益性水管单位的困境。

(二)水管单位的改革必须多方联动。水管单位长期积累下来的人员、经费、债务等负担,靠自身力量难以完成改革,必须靠地方政府组织水利、财政、编委、劳动人事、乡镇人民政府等共同参与、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三)人员分流是水管体制改革的关键点,也是难点。乡镇站的水利员大多数是工作十几年,最好的时光奉献在水利事业上,现在要分流,从心理上难以接受。河东灌区管理局人员多,定岗人员少,大家都想占一席之地,分流压力很大。基于这些原因,做好分流工作是改革成功的关键,对分流人员的安置又是分流是

否顺利的关键。我们主要从解决最起码的生活和后顾之忧这个易接受的底线入手,做好分流工作,收效较好。

(四)改革的经费必须多元化。单靠水管单位或相关部门一方承担改革前与改革后的所有经费都不现实,必须是县政府、相关部门、乡镇政府、水管单位、个人等一起出力,才能解决改革所需经费。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员素质待提高。本次聘用人员大多数为原水管队伍中工作人员,文化层次不一,普遍业务水平较低,加上较长时间没有从事本行工作,业务能力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二)经费保障有困难。人员经费和养护经费虽列入财政预算,但捉襟见肘的地方财政很难准时、足额到位。尤其是养老保险金的大额欠费,何时能化解还是未知数。

(三)水管工程中公益性资产与经营性资产绝对划分难。经营性资产大多数是靠公益性项目筹集资金建成的,并长期为公益性资产的管养提供补助金,甚至是单位命脉,划出后,公益性单位能否运转正常也难说。

(四)改革后乡镇水利员队伍人员经费、工作经费,未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县财政拨款,造成经费严重短缺。

五、几点建议

(一)县级水利行政主管部门要对乡镇水管站实行人、财、物垂直管理,以便于开展工作。

(二)加强水利员队伍建设。对水利员进行严格把关,凡逢进人必考,推行竞聘上岗,大力引进专业技术人员,提高队伍人才素质,逐步实现人才更新换代。

(三)健全考评机制。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基层水利岗位职责,确定

对水管站和基层水利人员的考核内容和方式,建立水利部门、乡镇政府、服务对象三方共同参与的绩效考核机制和指标体系。

(四)妥善处理分流人员,落实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谐水利。一是重点制定完善分流人员生活保障的具体办法,积极支持和鼓励分流人员开展多种经营,扩大就业门路,政策上予以扶持;二是按照相关政策落实社会保障,努力补齐所拖欠的养老保险金和医疗保险。单位承担部分均由县财政拨付,个人缴费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由个人补缴。

(五)多方争取资金,消化改革前的负债。各部门要齐心协力,争取资金,突出解决所欠的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问题,消除分流人员的后顾之忧。

第五篇:2018文化体制改革总结

2018文化体制改革总结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试点工作总结

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试点工作总结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巩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进一步深化全县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快##县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县委、政府的安排部署,在州文产办的指导下,我县于2015年9月份开始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试点工作,如期完成了调研、方案制定等各项工作,改革和发展工作健康发展。现将试点工作总结如下:

一、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试点工作,为抓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打下了基础县

委、县人民政府认识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是新时期思想文化工作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进一步明确了先进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方针原则和目标任务,要求我们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用心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项工作,就是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探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县委、县人民政府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高度,从巩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领导地位的高度,深刻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好处,充分把握工作的重要性、特

殊性和复杂性,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好处,认清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职责,为全面推进全县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为试点工作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2015年9月,全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动员大会结束后,县委、政府相关领导听取了汇报,召开县委常委会结合我县实际进行安排部署。今年6月,全省文化产业高研班结束后,结合全县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培训,深入学习贯彻省文化产业高级研修班精神,一是县委理论中心学习组于6月中旬召开学习会议,传达学习了全省文化产业高研班精神;二是在我县开展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培训上作了传达学习;三是向宣传意识形态口的副科以上领导作了传达学习。充分发挥县内媒体的作用,采用多种形式宣传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宣传党和国家有关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的方针

政策和具体做法,用心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根据省州文产办的有关精神,经县委研究,及时成立了##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委书记、县长担任,副组长由县委副书记、宣传部长、副县长担任,组员由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等25个单位、部门领导组成。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县委宣传部。领导组对整个工作作了系统的安排部署,保证了整个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三、前期工作方法形式多样,为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带给了保障##拥有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国核桃之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风情浓郁的民族文化资源,独特的旅游资源。##被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调研组从了解##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入手开展工作。[由整理]

(一)抓调研,摸家底。为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这项

工作抓得有的放矢,县文产办根据领导组的安排,从宣传、文体、教育、旅游等相关部门抽调精兵强将组成调研组,深入到乡镇、部门进行调研,构成了真实、详细、有份量的《##县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随后又构成了《核桃产业与旅游文化开发》、《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两篇调研报告。这三篇调研报告为起草《实施方案》打下了基础。

(二)方案结合县情,有可操作性。在三个调研报告的基础上,结合县情,构成了《实施方案》,经县委常委会讨论后,报州文产办得到批复。整个方案的实质核心资料是:围绕两大优势,即:一是围绕我县是”中国核桃之乡”的核桃文化优势。用好”中国核桃之乡”金字招牌,注入新的文化内涵,赋予时代特征,充分挖掘和提升核桃文化,大力弘扬核桃文化,以文化力推动经济力。二是以石门关为重点的自然风光和生态旅游文化,一方面发展以特色旅游为平台的文化,另一方面依托我县独具特色的名胜

古迹、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增强吸引力,带动全县文化产业的发展。坚持五个原则。即:一是坚持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相统一的原则;二是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原则;三是坚持发展文化产业与发展旅游产业相结合的原则;四是坚持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五是坚持继承和创新并重的原则。抓好三大主导产业和一项改革,即:抓好核桃文化产业、是抓好旅游文化产业、抓好广播电视产业和抓好教育改革。

四、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把工作落到实处县文产办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县文产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在州文产办的指导及县级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省第七次党代会、州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和县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全州动员大会上的部署和要求,切实开展工作,围绕以上工作重点,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明确了具体的目标任务,相关单位的改革取得了圆满成

功。

(一)完成了相关文化单位的改革。县电影公司有各类人员23人,其中,在职职工15人,离退休职工5人,供养人员3人。公司于2002年5月开始进行改革,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改革没有实质性进展。到2015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启动后,加大了工作力度,重新启动了改革。以透过一次性出售现有资产(改革前),妥善安置企业各类人员的改革方案,共妥善安置退休职工5名,一次性支付3名供养人员生活费,分流安置15名各类职工,基本做到了尽可能合理地安置各类人员,尽可能清偿有关债务,实现了政府、企业、职工个人都满意的目标。另外,县广播电视事业局的改革也以政府差额拨款30%的形式完成了改革。

(二)出台了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遵循教育规律,坚持”内函发展”和”外延扩张”并重,公办民办共同发展,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协调发展,深化改革,理

顺体制,创新机制,增加投入,强化管理,实现校园产权多元化,经营方式市场化,教育管理现代化,教育手段信息化,努力扩大普通高中规模,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高考上线率,以及按照县委政府确定的”以高中为龙头,初中为重点,小学为基础,上下协调,整体联动”的教育发展思路,切实把高中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具体措施:一是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要按外延与内涵发展并举的原则,加快##一中的建设,实现##一中高中部和初中部分离,实现加快普通高中扩招,增加高中容量。二是整体联动,协调发展2018文化体制改革总结2018文化体制改革总结。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做到高中、初中、小学一齐抓,齐头并进,联动发展,构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小学、初中、高中教育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三是创新机制,推动发展。要创新校园内部管

理机制,##一中实行校长聘任制、年薪制和目标奖惩制;创新办学投入机制,用心引导、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构成办学投资多元化格局,努力扩大和提升高中办学规模和水平;创新激励

机制,透过多种形式的考核,对校园、校长、任课教师及学生都给予相应的奖励。透过改革,到2015年,全县高中教育毛入学率到达25%以上,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互相促进,共同发展,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三)实施了相关文化产业项目。投资107万元,建设了建筑面积为768平方米的县文化馆;投资52万元,建设了建筑面积为588平方米顺濞乡文化站;投资34万元,建设了建筑面积为308平方米的平坡镇文化站;以上项目建设均已完成并投入使用。总投资2500万元,占地28。35亩的中国核桃城建设进展顺利,已完成了征地工作,基础设施建设正在进行中,目前完成项目总投资232。

776万元。

(四)20周年县庆和文化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把县庆献礼工程中的有关项目与文化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提出了编写一套系列丛书、拍摄一部电视专题片、创作一首唱响”中国核桃之乡”的歌曲、举办一场大型文艺表演系列活动、创作一批精美的##形象宣传品、举办一次书画摄影展和弘扬核桃文化的笔会等”六个一”工程(有的已经出了成果)。

五、试点工作中的几点体会和推荐透过试点阶段的工作,我们充分体会到:首先,领导重视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我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这项工作开展以来,县委领导高度重视,亲自召集相关会议研究安排部署,在具体工作中经常给予指导,使工作人员心中有底,充满信心。其次,有专门的工作机构和人员,并保障必须的工作经费,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开展工作以来,根据工作需要和个体状况,在调研期间抽调了6个人组成调研组进行调研,给试点工作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我们也深刻体会到没有必须的经费保障,给开展工作带来了必须的难度。第三,上级指导、各部门协作是做好工作的保障。开展试点工作期间,州文产办有关领导以电话、书面形式或亲自到县市给予指导,工作中,县级各部门在相关人员的抽调,有关材料的带给上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为做好工作带给了保障。透过试点工作,我们推荐:一是州里应明确县文产办的机构编制;二是所需经费应列入财政预算。

下载白下区体制改革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白下区体制改革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xx市白下区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

    白下区位于江苏省xx市东南部,全区人口37万,其中青少年占了6.7万。近年来,该区把青少年法制教育一直摆在依法治区和法制宣传工作的重要位置,大胆创新,积极开拓。1994年开办“娃娃学......

    参加白下区工委物业培训心得

    参加白下区工委培训心得5月11日—5月12日,我有幸参加了由公司组织的关于突发事件处理及承接查验相关知识的培训班。培训过程中,由莲花物业的总经理宋刚主讲了各类突发事件的应......

    2011年创新教学体制改革总结

    新源县委党校2011年创新教学体制改革工作总结为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伊犁州直党校系统办学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伊州党组字【2011】128号)文件精神,新源党校立刻行动起来,组织......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体制改革总结

    格尔木市医疗体制改革河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考核执行情况汇报 为贯彻落实《青海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办法(试行)》和市卫生局相关文件精神, 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事业......

    体制改革

    体制改革: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中等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

    白下区先进团支部申报材料撰写参考标准

    白下区先进团支部申报材料撰写参考标准 来源: 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 作者:雨田 发表日期: 2011-1-13 17:33:15 阅读次数: 607 白下区先进团支部申报材料撰写参考标准 1、有一个......

    白下区党外后备干部培养对象专题培训班学习体会

    白下区党外后备干部培养对象专题培训班 学习体会 检察院曹晶 5月12日至5月13日,我有幸成为白下区党外后备干部培养对象专题培训班的一员,与来自其它部门和单位的党外干部一起......

    南京市白下区社区建设见闻之二:(精选)

    南京市白下区社区建设见闻之二: 体制创新:叩响城市管理变革的大门 本报记者 杨成志 社区建设的难点和关键是体制创新,是要探寻一种新型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以代替已经失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