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本科36-46学时)课程教学大纲(共五则)

时间:2019-05-14 15:13: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学概论》(本科36-46学时)课程教学大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学概论》(本科36-46学时)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篇:《社会学概论》(本科36-46学时)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2031002学时:36其中实验学时:0学分:

3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社会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的基础学科,有着广阔的研究领域和丰富的研究内容。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观察社会,研究社会,管理社会,应该是我们学习和研究社会学的目的。

“社会学”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社会”和希腊文的“言论、学说”的结合,就其一般意义而言,它是一门关于社会的科学。1838年,法国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首先使用“社会学”概念的。目的是要表明一种新的不同于以前那种思辨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的实证社会学说。即是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的科学。

学习社会学的任务:

1、认识功能:社会的科学知识能帮助个人正确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更好地发挥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

2、导向功能: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树立正确的社会理想和人生价值观。

3、操作功能:社会学知识能为个人认识社会现象提供操作工具。社会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如社会调查法、社会统计法、社会实验法、历史法、比较法、问卷调查法等等,掌握了这些方法,就可以正确地了解社会现象,并科学地了解各种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4、预测功能:社会学知识帮助人们认识社会推论将要发生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5、控制功能:社会学帮助人们认识和协调社会的各种关系,促使社会能够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使社会稳定发展。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

本课程后继课程为《法律基础》、《经济法概论》、《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社会保障学》。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课堂教学、作业练习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社会洞察力和科学思维方式。

具体要求包括:(1)要求学生了解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掌握社会学的基础知识;(2)培养学生运用社会学的观点、社会学的理论和概念来分析和认识社会现象,增强他们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为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四、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

该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对社会学理论代表任务及其理论观点以及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学派的介绍,包括社会学产生和形成时期的西方主要社会学家,如孔德、斯宾塞、滕尼斯、齐美尔、韦伯、迪尔凯姆等人,还要介绍20世纪以来美国社会学的发展,如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冲突论、符号互动论等理论学派。

教学难点主要有社会学经典作家的著作解读、理论流派的传承与发展的路径。教学难点还在于如何通过社会学理论的学习,合理的运用相关的理论去解释现实社会。

五、学时分配

六、课程考核

考查课。

1.课程成绩构成及比例:平时占20%,期末考试占80%。

2.各构成的的基本要素:学生日常出勤情况,上交作业情况,作业论文情况;

3.各基本要素评分标准:⑴平常无缺课等情况,上课回答问题积极者满分20分,根据情况酌情给分;

⑵平时作业16分。共计上交6次作业,根据作业数量酌情给分; ⑶论文测试64分,根据作业质量酌情给分。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孙立平:《社会学概论》,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3.[2]迟福林,傅治平:《转型中国--中国未来发展大走向》人民出版社,2010 [3]迟福林:《中国:历史转型的“十二五”》 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4]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八、教学内容绪论

教学目的:本章是社会学中的重要基础理论。要求重点掌握社会学中的所有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内容。运用本章的基础知识分析理解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学关系。

教学重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 教学难点: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第1节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 第2节 社会学的历史发展 第3节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第1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教学目的:本章是社会学中的重要基础理论。要求重点掌握社会角色的所有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内容。运用本章的基础知识分析理解社会角色的类型。了解社会角色的扮演与失调。

教学重点:社会角色的类型

教学难点:社会角色的扮演与失调

第1节 社会角色概述 第2节 社会角色的类型

第3节 社会角色的扮演与失调

第2章 社会互动 教学目的:本章是社会学中的重要基础理论。要求重点掌握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的所有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内容。运用本章的基础知识分析理解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了解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教学重点:社会互动的理论 教学难点:社会互动的过程

第1节 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 第2节 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

第3章 社会群体(含第8章 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P227)

教学目的:本章是社会学中的重要基础理论。要求重点掌握社会群体的所有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内容。运用本章的基础知识分析理解几种主要的初级群体。了解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

教学重点:几种主要的初级群体 教学难点: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

第1节 社会群体概述

第2节 几种主要的初级群体

第3节 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P227

第4章 家庭与婚姻(含第八章 社会性别P211)

教学目的:本章是社会学中的重要基础理论。要求重点掌握家庭与婚姻的所有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内容。运用本章的基础知识分析理解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了解社会性别。

教学重点: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 教学难点:婚姻与家庭

第1节 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 第2节 婚姻与家庭研究 第3节 社会性别

第5章 社区(2periods)

教学目的:本章是社会学中的重要基础理论。要求重点掌握社区的性质。运用本章的基础知识分析理解社区与“二元社会论”。教学重点:社区与“二元社会论”

教学难点:二元社会论

第1节 社区的性质

第2节 社区与“二元社会论”

第6章 社会组织(专题:非正式组织在正式组织中的作用)

教学目的:本章是社会学中的重要基础理论。要求重点掌握社会组织的所有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内容。运用本章的基础知识分析理解科层制和组织管理。了解非正式组织在正式组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科层制和组织管理

教学难点:非正式组织在正式组织中的作用

第1节 社会组织的概述 第2节 社会组织的理论 第3节 科层制和组织管理

第4节 非正式组织在正式组织中的作用

第7章 社会分层(专题:从国富优先到民富优先)

教学目的:本章是社会学中的重要基础理论。要求重点掌握社会的阶级结构。运用本章的基础知识分析理解我国社会的流动结构。了解我国从国富优先到民富优先的主要措施。教学重点:社会的流动结构

教学难点:从国富优先到民富优先

第1节 社会的阶级结构 第2节 社会的分层结构 第3节 社会的流动结构

第4节 从国富优先到民富优先

第8章 政治制度(专题:政府转型与顶层设计)

教学目的:本章是社会学中的重要基础理论。要求重点掌握社会制度的所有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内容。运用本章的基础知识分析理解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制度化。了解政府转型与顶层设计。

教学重点:政府转型与顶层设计 教学难点:政府转型与顶层设计

第1节 社会制度概述 第2节 制度化

第3节 政府转型与顶层设计(迟福林,《历史转型的十二五》,P205)

第9章 教育、医疗卫生制度(含第十七章:老龄化社会与养老P423.)(专题:基本公共服

务均等化)

教学目的:本章是社会学中的重要基础理论。要求重点掌握教育、医疗卫生制度的所有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内容。运用本章的基础知识分析理解我国社会保障。了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教学重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教学难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第1节 教育、医疗卫生制度 第2节 社会保障概述

第3节(老龄化社会与养老P423)第4节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第10章 文化(含第十二章:大众传媒P308;第十三章:宗教329)

教学目的:本章是社会学中的重要基础理论。要求重点掌握文化的含义及结构。运用本章的基础知识分析理解文化模式、传媒与功能。了解宗教社会学。教学重点:文化模式、传媒与功能 教学难点:宗教社会学

第1节 文化的含义及结构 第2节 文化模式、传媒与功能 第3节 文化的相关问题

第4节 宗教社会学(Sociology of Religion)

第11章 移民、社会流动与城市化(专题:让农民工成为历史)

教学目的:本章是社会学中的重要基础理论。要求重点掌握社会流动的所有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内容。运用本章的基础知识分析理解我国社会流动及在不同社会中的程度差别,我国当前的社会流动及合理流动的意义。了解让农民工成为历史的主要措施。教学重点:我国当前的社会流动及合理流动的意义 教学难点:让农民工成为历史

第1节 社会流动概述

第2节 社会流动及在不同社会中的程度差别 第3节 我国当前的社会流动及合理流动的意义 第4节 城市化(专题:让农民工成为历史)

第12章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专题)教学目的:本章是社会学中的重要基础理论。要求重点掌握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所有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内容。运用本章的基础知识分析理解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关系。教学重点:收入分配 教学难点:社会公平第13章 越轨与社会控制 教学目的:本章是社会学中的重要基础理论。要求重点掌握越轨与社会控制中的所有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内容。运用本章的基础知识分析理解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越轨与社会控制。了解社会控制的心理机制。教学重点:社会控制的形式和方式 教学难点:社会控制的心理机制

第1节 社会越轨

第2节 什么是社会控制

第3节 社会控制的形式和方式 第4节 社会控制的心理机制

九、实验教学

理论讲解、专题讨论与案例分析

执笔人:专业负责人:主管教学副院长签名:

第二篇: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学时:64学时(含课外学时)学分:4学分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必修)

考核要求:考试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主要参考书目:

戴维•波普诺主编,《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乔纳森•特纳主编,《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六版)》,华夏出版社,2001年.杨善华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贾春增主编,《外国社会学史(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郑杭生,李迎春主编,《中国社会学史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奶奶.艾尔•巴比主编,《社会学研究方法(第八版)》,华夏出版社,2000年.邱泽奇主编,《社会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童星主编,《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阎明主编,《社会学在中国》,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费孝通主编,《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李强主编,《应用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美]理查德.谢弗,刘鹤群,房智慧译,《社会学与生活,(第九版)》世界图书公司,2008年.阅读杂志:

《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社会》,上海大学主办; 《社会学家茶座》,山东主办;《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社会学概论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大纲所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的学习,掌握社会学入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达到能熟练地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来指导工作和生活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和社会作用、社会学的历史发展和研究方法。

2.掌握社会有机整体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社会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行的动态过程、社会的变迁及其规律性、社会良性运行及协调发展的条件与机制。

3.熟练掌握社会构成、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分层、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社会变迁、社会发展、社会现代化,社会控制的基本内容。

三、学时分配

章节 课程内容 学时 1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4 2 第二章社会学简史 4 3 第三章社会与社区 4 4 第四章社会文化 4 5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 4 6 第六章社会角色 4 7 第七章社会互动 4 8 第八章社会群体 4 9 第九章社会组织 4 10 第十章社会制度 4 11 第十一章社会问题 4 12 第十二章社会控制 4 13 第十三章社会政策 4 14 第十四章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 4 15 第十五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4 16 第十六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4 合计 64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对教师开展本课程教学的建议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的加速期,在转型过程中会面临种种课题。对每一课题,不同的学者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研究视角和学术观点。教师必须较全面地了解相关方面的近期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和资料,必须对相关的社会现实有着自己的思考,然后再写出系统的备课笔记。

在课堂教学中,应针对人文教育专业的学生特点进行授课,并采取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取辨论的方式。教师在结束每一讲之后,要针对下一讲的内容提出相关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去阅读和思考。

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组织学生到城市和乡村进行社会调查,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对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建议

学生在课堂上应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勤于思索;在课堂讨论中,应主动配合教师,联系实际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能够针对不同见解展开辨论;课下,应认真阅读教师推荐的阅读书目,并积极加以思考。同时,利用假期,做好社会调查工作。

(三)对学生成绩考核的建议

学生总评成绩由三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占20%,主要根据各人出勤、作业和课堂讨论来确立。期中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50%,考试采取开卷方式进行。

五、教学内容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1.基本内容:

对社会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些经典研究或论著(论断)作简单考察,介绍一些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观点。

2.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对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及功能的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目的。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难点:社会学研究意义。

4.教学建议: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案例分析互动教学方式。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重点讲授。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社会学的历史流变及学科地位

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内容和方法

思考题:

1、在以后的观察社会、研究社会过程中,你将会如何体现社会学的整体性、综合性和科学性?

2、通过考察社会学的发展历程,结合你的思考,给社会学下定义。

第二章社会学简史

1.基本内容:

了解社会学产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了解社会学发展史上的著名人物及流派。介绍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若干观点,并与西方其他社会学家的观点作比较。

2.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对观察社会的角度有更广泛的了解。另外,本节还介绍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让学生对社会学中国化作一些思考。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西方社会学的创立、形成的代表人物及其对社会学的主要贡献、当代社会学发展的特点、社会学在中国的初期导入。

难点:结构功能主义学派、社会冲突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观点。

4.教学建议: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

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西欧社会学发展期的主要理论

第三节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

思考题:

1、分析社会冲突的功能。

2、杜尔克姆与韦伯考察社会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3、从结构—功能的理论角度分析法轮功现象。

第三章社会与社区

1.基本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社会的起源与演进,考察社会的角度,使学生掌握社会的含义、社区的含义、要素、主要特征和分类。

2.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了解城乡社区的特点、演变和格局,了解农村城市化特别是中国农村城市化的必然性、具体模式、实现途径等问题。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社会的联系与区别、社区的分类。

难点:社会结构与社会运行。

4.教学建议: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及其方法的案例分析。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讲授。

第一节社会概述

第二节社区概述

第三节社会与社区的功能耦合

第四节社会与社区的协调发展

思考题:

1.社会与社区的含义是什么?它们之间什么区别和联系?

2.试述社会和社区的不同特点与功能?

3.我国社会应当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社会和社区的协调发展?

第四章社会文化

1.基本内容: 本章首先分析文化的构成、文化的特性、文化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然后分析文化运行及其规律,最后对中西社会的文化模式作比较,探讨中国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2.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文化的有关概念、分析角度,树立比较的观点,在不同文化模式的比较中加深对我国文化的理解,思考在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对我们的文化进行改造。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文化对于个人的影响、边际文化。

难点:文化的结构及其功能。

4.教学建议: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

1.文化的含义及结构

2.文化模式与功能

3.文化的相关问题

思考题:

1、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及你的阅读与思考,对中美文化作比较。

2、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哪些主要特点并加以阐述。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

1.基本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社会化的定义、研究社会化的角度,分析人的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社会化的内容和过程、我国社会中人的社会化环境的若干问题。

2.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对中美国民性差别及其形成的社会化环境作初步分析。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影响社会化的主要因素、人格、弗洛伊德的“自我三段论”。

难点:西方社会学家关于社会化的有关理论观点。

4.教学建议: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及其案例分析相结合。

第一节社会化的含义及基础

第二节社会化的主体、过程和内容

第三节社会化方式的矛盾和困境

思考题:

1、我国青少年及儿童社会化环境问题。

2、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分析社会化的历程:即每个阶段面临的问题及如何克服。

第六章社会角色

1.基本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社会角色的含义、类型,简要介绍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让学生了解社会角色理论的来源、社会角色的一般分类,知道角色扮演中要注意的环节。

2.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掌握和理解社会角色的含义,掌握社会角色的失调表现培祥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角色扮演失调以及如何解决

难点:社会角色的相关理论

4.教学建议:

举具体事例,用理论带入进行分析。以便学生理解社会角色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社会角色的涵义

第二节角色理论 第三节角色的类型及角色扮演

第四节角色扮演失调及其解决

思考题:

1、简述什么是社会角色的理论和概念?

2、试述社会角色的类型。

3、如何处理社会角色失调问题。

第七章社会互动

1.基本内容:

主要介绍社会互动的含义、类型,综合考察社会互动的理论和四个维度(向度、深度、广度、频度),对社会互动的过程和情景作简单分析,最后对“集合行为”的特征及相关理论作出分析。

2.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互动的含义,理解社会互动的情景性,了解社会互动的四个维度,把握集合行为的特征。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行为的特征及集中典型的集合行为。

难点:社会互动的理论,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

4.教学建议: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及其案例分析相结合。

第一节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

第二节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

第三节集合行为

思考题:

1、简述社会互动的含义。

2、思考二人关系中的互动与三人关系中的互动有什么异同。

3、请谈谈你对合作与竞争的理解。

第八章社会群体

1.基本内容:

本章主要讲述两个大问题:一是关于社会群体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和主要分类;二是详细阐述了几种主要的社会群体类型,包括家庭、邻里和同事。

2.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掌握群体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初级群体的基本特征和功能,知道什么是群体凝聚力以及影响凝聚力的因素,了解我国转型期初级群体的变化。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人类为什么需要群体生活、群体存在的基础、社会群体结构。

难点:当代中国转型期初级群体的变化。

4.教学建议: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讲授。

第一节群体概述

第二节初级群体

第三节婚姻与家庭

第四节初级群体的功能与发展趋势

思考题:

1、人类“初级生活圈”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2、举例说明家庭与婚姻作为社会设置和作为生活实体,有哪些不同?

3、什么是社会群体?社会群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第九章社会组织

1.基本内容: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组织的概念及其特点,了解组织结构中非正式组织的功能,2.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组织目标对社会组织的意义;掌握科层制理论并了解其意义。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科层制理论的特点、弊端;次级群体的组织结构。

难点:我国社会转型期组织结构的特点和任务。

4.教学建议:

课前叫学生去搜集相关资料,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可以采取讨论的教学方法。

第一节组织概念

第二节组织的构成、特征及过程

第三节组织理论及其相应的管理观念

思考题:

1、怎样理解组织的概念及其特点?

2、组织目标对社会组织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3、简述科层制理论及其应用过程中的问题。

第十章社会制度

1.基本内容:

在了解社会制度的含义和一般作用的基础上,把握社会制度的基本类型和特征。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习俗、道德、宗教、法律等几种主要的社会制度的特点及其作用,对社会制度的功能作用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考察社会制度功能的角度;社会制度的功能。

难点:对社会制度的分析。

4.教学建议:

以讲授为主,辅以学生讨论。

第一节社会制度概述

第二节社会规范体系

第三节社会制度的类型与功能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制度?社会制度由哪些要素构成?

2、导致社会制度功能变迁的因素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第十一章社会问题

1.基本内容:

让学生掌握社会问题的含义和构成要素,了解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知道社会问题的相关理论,把握我国社会问题的成因及其特征。

2.教学基本要求:

运用社会问题的相关理论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社会问题进行客观分析,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当代主要的社会问题。

难点:如何对社会问题进行治理。

4.教学建议:

理论与案例相结合进行讲解,辅以学生自主讨论。

第一节社会问题概述

第二节当代主要社会问题

第三节社会问题的治理

思考题:

1.试析社会转型与中国城市贫困的关系。

2.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形成原因、特点和社会后果有哪些?需要采取哪些政策对策?

3.简析贫困文化论与贫困环境论的区别与联系。

第十二章社会控制

1.基本内容:

掌握社会控制的含义以及社会控制的特征,理解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的关系。

2.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掌握社会控制的一般手段与过程,了解社会控制的功能和意义。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社会越轨的类型以及社会控制的途径。

难点:社会越轨产生的理论解释。

4.教学建议:

理论与案例相结合进行讲解,辅以学生自主讨论。

第一节社会越轨

第二节社会控制概述

第三节社会控制的实施

思考题:

1.社会行为是如何受到约束的? 2.试分析社会越轨的功能?

3.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的关系是怎样的?

第十三章社会政策

1.基本内容:

了解对于社会政策概念的界定,掌握社会政策的分类。

2.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以及社会政策的实施对于社会问题的影响。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社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社会政策的终结。

难点:影响社会政策执行的因素。

5.教学建议:

可以采取讨论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节社会政策概述

第二节社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第三节社会政策的终结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政策?它有哪些特点?

2.试述社会政策制定的一般程序。

3.影响社会政策执行效果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第十四章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

1.基本内容:

本章所要讨论的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所涉及的则是解决与人们生活保障、社会福利有关的问题的具体政策和方法、途径。其中社会保障是社会政策的重要内容,社会工作是现代意义的推行社会政策、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专业方法、程序。

2.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掌握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相关理论。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社会保障的基本模式,社会工作的对象、内容。

难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4.教学建议:

课前让学生去进行相关主题的调查。

第一节社会工作概述

第二节社会保障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保障?它包含哪些基本项目?

2、什么是社会工作?其基本功能有哪些?

3、根据本章内容试析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的联系与区别。

第十五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基本内容:

社会分化;社会不平等;阶级分层与社会分层的关系;我国的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的功能和类型;社会流动的特征和条件;当前我国的社会流动。

2.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社会分化和社会不平等的概念;了解我国目前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掌握社会分层的客观必然性;掌握社会流动的功能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社会分化;阶级分层与社会分层的关系;社会流动的类型和特征。

难点:当前我国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社会流动的功能和条件;社会不平等。

4.教学建议:

讲授方法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第一节社会分层

第二节改革前后中国的社会分层

第三节社会流动

思考题:

1.要使中国社会流动健康成长的关键是什么?

2.社会分层与阶级、阶层的区别。

第十六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1.基本内容:

本章主要阐述了社会变迁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区分了社会渐变和社会革命两种社会变迁的形式;介绍了当代社会发展理论的发展趋势;分析了当前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主要解决措施。

2.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明白社会变迁是普遍的社会现象,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多种多样;理解社会现代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变迁,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并理解全球化对我国现代化的影响;培养学生从宏观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社会变迁的形式和阶段;社会现代化的标准与途径;城市化的标准。

难点:社会变迁的形式;社会现代化的特点;城市化的后果与对策;中国现代化的特点和进程。

4.教学建议:

这一章可以结合社会案例作分析来讲解,再辅以学生自主讨论。

第一节社会变迁

第二节社会现代化概述

第三节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

思考题:

1、如何理解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多种模式并存的问题?

2、如何理解现代化与传统的关系?

第三篇:大学物理教学大纲(本科112学时)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lx2001、lx2002

课程名称:大学物理(College Physics)先修课程:高等数学

总 学 时:授课学时: 112

上机学时:0

实验学时:0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基本运动形式、相互作用的自然科学。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许多部门,是其他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

大学物理课程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通识性必修基础课。该课程所教授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的。大学物理课程在为学生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及学时分配

1.力学(20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位矢、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描述质点运动和运动变化的物理量。掌握质点作圆周运动时的角速度、角加速度、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能熟练求解质点运动学的两类问题。理解伽利略坐标、速度变换。

(2)掌握牛顿三定律及其适用条件。能用微积分方法求解一维变力作用下简单的质点动力学问题。

(3)掌握功的概念,能计算直线运动情况下变力的功。理解保守力做功的特点及势能的概念,会计算重力、弹性力和万有引力势能。

(4)掌握质点的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理解质点的角动量(动量矩)和角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它们分析、解决质点运动时的简单力学问题。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掌握运用守恒定律分析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能分析简单系统在平面内运动的动力学问题。

(5)理解质心的概念和质心运动定律。

(6)理解转动惯量概念。掌握刚体定轴转动定律和刚体的角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它们分析、解决刚体定轴转动时的简单力学问题。

(7)理解刚体定轴转动中力矩的功和转动动能定理。

重点

(1)描述质点运动的四个基本物理量。注意学习矢量运算、微积分运算等方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2)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

(3)质点的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

(4)变力的功、动能定理、保守力的功、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5)刚体定轴转动定律及其应用。

(6)质点和刚体的角动量定理及角动量守恒定律。难点

(2)三个守恒定律的综合应用。

(3)刚体定轴转动定律、刚体的角动量守恒定律及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综合应用。(1)用微积分方法求解一维变力作用下简单的质点动力学问题。

2.气体动理论和热力学基础(12学时)

基本要求

(1)理解平衡态、状态参量、热力学第零定律,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2)了解气体分子热运动的统计规律,理解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和温度公式,理解气体分子的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原理和内能的概念,了解系统的宏观性质是微观运动的统计表现。

(3)了解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及速率分布函数和速率分布曲线的物理意义。理解气体分子热运动的三种统计速率。

(4)理解气体分子平均碰撞次数及平均自由程。

(5)理解准静态过程、功和热量的概念。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在理想气体等值过程、绝热过程中的应用。能熟练计算理想气体在典型热力学过程中的功、热量、内能改变量。

(6)理解循环过程,理解卡诺循环,能计算简单循环的效率。

(7)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了解熵和熵增加原理。重点

(1)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和温度公式,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原理,并会应用该原理计算理想气体的内能。

(2)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在理想气体等值过程、绝热过程中的应用。熟练计算理想气体在典型热力学过程中的功、热量、内能改变量。

(3)能计算卡诺循环等简单循环的效率。难点

(1)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2)绝热过程及循环过程。(3)熵和熵增加原理。

3.电磁学(38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库仑定律。掌握静电场的电场强度和电势的概念、电场强度叠加原理和电势叠加原理。能计算一些简单问题中的电场强度和电势。

(2)掌握静电场的高斯定理及简单应用。理解静电场的环路定理、电场强度和电势的关系。

(3)理解导体的静电平衡条件及其性质。了解电解电解质的极化现象。理解有电介质存在时的高斯定理。掌握电容和电容器的概念及其简单计算。

(4)掌握磁感应强度的概念,理解毕奥—萨伐尔定律及磁场叠加原理,能计算一些简单问题中的磁感应强度。

(5)理解恒定磁场的高斯定理。掌握安培环路定理及其简单应用。(6)理解安培环路定律和洛伦兹力公式。了解电偶极矩和磁矩的概念。能计算电偶极子、简单几何形状载流导体和截流平面线圈在均匀磁场中或在无限长直线载流导线产生的非均匀磁场中所受的力和力矩。能分析点电荷在均匀电、磁场中的受力和运动。

(7)了解介质的磁化现象及其微观解释。了解各向同性介质中H和B之间的关系和区别。理解磁介质中的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

(8)理解电动势的概念。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理解动生电动势、感生电动势,并能熟练进行简单计算。理解自感和互感,自感电动势和互感电动势。

(9)理解电场和磁场的能量。

(10)了解涡旋电场、位移电流和全电流安培环路定理。了解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积分形式。

重点

(1)库仑定律、静电场的电场强度及电场强度的叠加原理,注意其矢量性;静电场的高斯定理及其应用。电势及电势叠加原理。能应用微积分解决电场强度、电势的有关计算。

(2)导体的静电平衡条件及其性质。有电介质存在时的高斯定理及其应用。电容和电容器的概念及其简单计算。

(3)磁感应强度及磁感应强度的叠加原理,注意其矢量性;毕奥—萨伐尔定律及其应用。磁场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及其应用。(4)洛伦兹力、安培力、磁矩的概念。能分析点电荷在均匀电、磁场中的受力和运动。能应用微积分计算简单几何形状载流导体和截流平面线圈在均匀磁场中或在无限长直线载流导线产生的非均匀磁场中所受的力和力矩。

(5)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动生电动势的一般公式,能熟练计算简单问题中的动生电动势、感生电动势、自感电动势和互感电动势。

(6)麦克斯韦关于涡旋电场和位移电流的基本假设,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物理意义,电磁场的物质性、相对性和统一性。

难点

(1)电场强度及电势的叠加,应用微积分解决电场强度、电势的有关计算。(2)毕奥—萨伐尔定律及其应用。

(3)动生电动势一般公式的应用和感生电场。(4)位移电流。

4.振动和波(14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简谐振动的基本特征和表述、振动的相位、简谐振动运动方程。旋转矢量法。

(2)理解简谐运动的动力学方程,会证明物体做简谐振动,并能计算一维简谐振动的角频率和周期。

(3)掌握简谐运动的能量。

(4)掌握同方向、同频率的两个简谐振动的合成;了解两个相互垂直、频率相同或为整数比的简谐运动合成规律。

(5)理解机械波的基本特征。掌握平面简谐波波函数及其物理意义,能建立一维简谐波波动方程。

(6)了解波的能量传播特征及能流、能流密度概念。

(7)了解惠更斯原理和波的叠加原理。理解波的相干条件及相干波叠加后振幅加强和减弱的条件。

(8)理解驻波及其特征。

(9)理解机械波的多普勒效应及其应用。(10)理解电磁波的性质。重点

(1)简谐振动的基本特征和表述、振动的相位,能建立一维简谐运动方程。(2)会证明物体做简谐振动,并能计算一维简谐振动的角频率和周期,简谐运动的能量。

(3)同方向、同频率的两个简谐振动的合成。(4)平面简谐波波函数及其物理意义,能建立一维简谐波波动方程。(5)波的叠加原理、波的相干条件及相干波叠加后振幅加强和减弱的条件。(6)驻波及其特征。(7)机械波的多普勒效应。(8)电磁波的性质。难点

(1)证明物体做简谐振动。

(2)理解平面简谐波波函数的物理意义,建立一维简谐波波动方程。(3)驻波的有关计算。(4)电磁波的性质。

5.波动光学(14学时)

基本要求

(1)理解用分波阵面和分振幅获得相干光的方法。掌握光程的概念以及光程差和相位差的关系。

(2)掌握杨氏双缝干涉的规律,并能熟练地进行有关计算。明确洛埃镜干涉产生的相位突变。掌握薄膜干涉的规律,理解增透膜、增反膜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掌握等厚干涉、牛顿环干涉规律,会分析、确定其干涉条纹的位置。了解迈克耳逊干涉仪的工作原理。

(3)了解惠更斯一菲涅耳原理及它对光的衍射现象的定性解释。理解用半波带法分析单缝夫琅禾费衍射条纹的分布规律,理解中央明纹的半角宽度、线宽度的概念;能熟练地应用单缝衍射明、暗纹的条件,计算波长、条纹位置等衍射现象中的有关问题。了解圆孔衍射及光学仪器的分辨本领。

(4)掌握光栅方程,理解光栅光谱的特征。会确定光栅衍射谱线的位置及光强分布规律,会分析光栅常数及波长对光栅衍射谱线分布的影响。理解光栅缺级现象及缺级条件。

(5)理解自然光和偏振光的概念及获得和检验偏振光的方法。掌握布儒斯特定律和马吕斯定律及其应用。了解双折射现象。

重点

(1)光程的概念以及光程差和相位差的关系。

(2)杨氏双缝干涉的规律及其有关计算。等倾干涉、等厚干涉、牛顿环光程差的计算,干涉规律及其应用。

(3)用半波带法分析单缝夫琅禾费衍射明、暗纹分布规律,能熟练地应用单缝衍射明、暗纹的条件,计算波长、条纹位置等衍射现象中的有关问题。

(4)光栅方程及其应用。会计算光栅常数、条纹位置、缺级级数等衍射现象中的有关问题。

难点

(1)干涉、衍射现象中典型问题的光程差计算。

(2)用半波带法分析单缝夫琅禾费衍射明、暗纹分布规律及衍射明、暗条纹的条件。

(3)光栅衍射光强分布曲线的特点。(4)双折射现象。

6.狭义相对论(6学时)

基本要求

(1)了解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两条基本原理,掌握洛伦兹坐标变换式及其简单应用。

(2)了解狭义相对论速度变换公式。

(3)理解狭义相对论时空观——即同时的相对性、时空量度的相对性。理解长度收缩和时间延缓的概念。了解狭义相对论时空观与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的区别。

(4)理解狭义相对论中质量、动量与速度的关系,狭义相对论力学基本方程,质能关系,动量和能量关系。

重点

(1)洛伦兹坐标变换及其应用。

(2)狭义相对论时空观,同时的相对性、长度收缩和时间延缓的概念及其应用。

(3)狭义相对论动力学的几个主要结论及其应用。难点

(1)狭义相对论速度变换公式的应用。(2)狭义相对论动力学的几个主要结论的应用。

7.量子物理基础(8学时)(选讲)基本要求

(1)了解黑体模型、单色辐出度、辐出度的概念,了解经典物理理论在说明热辐射时所遇到的困难。理解普朗克量子假设的内容和意义。

(2)理解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的实验规律以及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对这两个效应的解释,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及联系波粒二象性的基本公式。

(3)理解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及波尔的氢原子理论。用玻尔理论计算简单的氢原子光谱问题。

(4)理解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假设,了解电子衍射实验,理解德布罗意公式及其应用。理解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5)理解一维坐标和动量的不确定关系及其应用。

(6)理解波函数及其统计解释。了解一维定态薛定谔方程及薛定谔方程处理一维无限深势阱等微观物理问题的方法。

(7)了解氢原子的能量量子化、角动量量子化和角动量的空间量子化。(8)了解施特恩一格拉赫实验及微观粒子的自旋。

(9)了解泡利不相容原理、原子的电子壳层结构及原子中电子状态按四个量子数的分布规律、元素周期表。

重点

(1)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的实验规律及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对这两个效应的解释。能用爱因斯坦方程进行简单计算,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及联系波粒二象性的基本公式。

(2)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及波尔的氢原子理论,用玻尔理论计算简单的氢原子光谱问题。

(3)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假设,德布罗意公式及其应用。(4)理解一维坐标和动量的不确定关系及其应用。

(5)波函数及其统计解释。一维定态薛定谔方程及薛定谔方程处理一维无限深势阱等微观物理问题的方法。

(6)氢原子的能量量子化、角动量量子化和角动量的空间量子化。(7)泡利不相容原理,原子的电子壳层结构及原子中电子状态按四个量子数的分布规律。

难点

(1)单色辐出度、辐出度的概念。

(2)理解波函数及其统计解释。了解一维定态薛定谔方程及薛定谔方程处理一维无限深势阱等微观物理问题的方法。

(3)氢原子的量子理论。

8.代工程技术的物理基础专题(另定)

三、能力培养的要求

通过大学物理课程教学, 应使学生初步具备以下能力:

1.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阅读并理解相当于大学物理水平的物理类教材、参考书和科技文献,不断地扩展知识面,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更新知识结构;能够写出条理清晰的读书笔记、小结或小论文。

2.科学观察和思维的能力——运用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通过观察、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科学抽象、类比联想、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并对所涉问题有一定深度的理解,判断研究结果的合理性。

3.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物理问题的特征、性质以及实际情况,抓住主要矛盾,进行合理的简化,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并用物理语言和基本数学方法进行描述,运用所学的物理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4.素质培养

(1)求实精神——通过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作风。

(2)创新意识——通过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物理学的发展历史以及物理学家的成长经历等,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探索精神、创新欲望,以及敢于向旧观念挑战的精神。

(3)科学美感——引导学生认识物理学所具有的明快简洁、均衡对称、奇异相对、和谐统一等美学特征,培养学生的科学审美观,使学生学会用美学的观点欣赏和发掘科学的内在规律,逐步增强认识和掌握自然科学规律的自主能力。

第四篇:《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

《社会学概论》是一门应用性十分广泛的社会科学,它主要是研究人类在社会中的各种社会活动、社会交往、社会工作、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社会学会使人们更清楚的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中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之中更为人们所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此社会学可以说是研究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为己任,因为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范畴都离不开社会的范畴。由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互相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性,(例如,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心里学文化人类学,社会调查方法等多学科)因此,通过对社会学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较广泛的视野以及较深刻的洞察能力与分析能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认识和解释各种社会现象以及社会问题,能够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完善自我。

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介绍社会学的基本知识以及基本理论。主要内容有,社会学导论、社会学简史、个体的社会化、文化与社会运行、社会角色、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社会互动、社区、婚姻与家庭、社会变迁等。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和要求主要是书熟练地掌握有关社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考察社会的基本角度,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并用于改造社会更加的完善自我。

三、教材使用

郑杭生/北京/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四、考核,评分标准

采用平时4次作业占20%,期末考试占80%的成绩综合评定的办法。

五、课时分配 根据教学计划68学时,每周4学时。

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

第一章

导言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对社会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些经典研究或论著作有概括的理解,介绍一些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观点,以使学生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对社会的内容,特点及其作用的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程的内容与教学目的。重点和难点:

1.熟练掌握:社会学的定义,特点,研究领域,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社会学的实践作用。

2.基本掌握:社会的(良性、中性、恶性)运行和(协调、模糊、畸形)发展,社会学对象与社会学基本问题。

3.一般了解:社会学产生的原因,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之间的联系。第二章 社会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的本质及其基本特征;全面掌握社会学对社会结构的分析及相关的各种理论与方法;通过对人类在生存发展中形成的各种社会类型及其特征的介绍,使学生的“社会”概念得以在理论层面上形成。重点和难点:

1.熟练掌握:社会结构概念在学术界是一个尚未定论的问题,学员在理解方面也会产生困难。希望引起注意。

2.基本掌握:社会结构的概念、社会的概念、社会类型的概念

3.一般了解:转型社会及其特征 第三章 社会学简史 学习目标

学习社会学史,以了解社会学产生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了解社会学发展史上的著名人及流派。介绍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若干观点,并与西方其他社会学家的观点做比较,使我们对观察社会的角度有更广泛的了解没。另外,本章还介绍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并对社会学中国化作一些思考。难点和重点:

1.熟练掌握:西方社会学创立,形成的代表人物及其对社会学的主要贡献。2.一般掌握:杜尔凯姆《论自杀》、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第四章 个体的社会化 学习目标

主要介绍社会化的定义,研究社会化的角度,分析人的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社会化的内容与过程。我国社会中人的社会化环境的若干问题,最后对中美两国民性差别及其形成的社会化环境做初步分析。难点和重点

1.熟练掌握:社会化,社会化的种类,社会化的内容,社会化的过程,影响社会化的主要因素

2.基本掌握:库里的“镜中我”社会教化的方式,学校对社会化的影响。第五章

文化与社会运行 学习目标

本章分析文化的特性,文化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文化与文明,文化的区分,文化的结构,文化的功能,要求了解文化的有关概念,分析角度,树立比较的观点,在不同文化模式的比较中加深对我国文化的理解,思考在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对我们的文化进行改造。难点和重点: 1.熟练掌握:文化、文化的特性、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文化结构、文化中心主义、文化相对主义、文化的功能

2.基本掌握:文化震惊、文化特质、文化丛、边际文化 第六章

社会角色 学习目标

本章“社会角色”主要介绍社会角色的含义,类型,简要介绍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以及社会角色的确定,以及社会角色的失调等。重点和难点:

1.熟练掌握:社会角色的涵义、社会角色的扮演、社会角色的类型、角色冲突、角色集、角色冲突的类型

2.基本掌握;角色丛、社会角色的表现、角色距离 3.一般了解: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第七章

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 学习目标

本章主要讲述了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概念、类型和特征以及几种主要的初级社会群体结构与类型,包括家庭,邻里和同事,社会组织的作用以及社会组织与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难点和重点

1.熟练掌握社会群体的概念、特征、类型、群体凝聚力 2.基本掌握:群体存在的基础 第八章

社会互动 学习目标

主要介绍社会互动的含义,类型,考察社会互动的理论与角度,对社会互动的过程与情景作简单分析,最后对“集合行为”作出分析。

难点和重点 1.熟练掌握:社会互动的定义、集合行为、社会互动情境几种典型集合行为、流行的特点

2.基本掌握:社会互动的过程、社会互动理论、社会互动类型 第九章 社 区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社区概念的历史演变及基本含义;社区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分类;了解和掌握社区发展的基本概念、现代社会社区建设的基本背景和社会意义;同时对基本的社区类型--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及其发展演变有基本的理解,对当代社会学在社区研究方面的成果和动态有一定的了解。重点和难点:

1.熟悉掌握:社区的概念演变、社区的基本含义与要素 2.基本掌握: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的特征 3.一般了解:现代城市社区建设 第十章

婚姻与家庭 学习目标

婚姻家庭是社会学研究的传统领域,本章将体现社会学对婚姻家庭研究的独特视角,揭示婚姻和家庭的起源、演变、社会本质及相互关系。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学关于婚姻过程的分析及对婚姻生活的相关研究,把握社会学关于家庭研究的基本范式、基本内容及研究现状。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掌握:婚姻家庭的起源与本质、家庭的类型 2.基本掌握:家庭关系 第十一章 社会变迁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变迁的基本内涵、社会变迁的基本形式;了解社会变迁的一般特征和过程;区分社会发展进步与社会变迁的概念含义,了解社会发展的几种理论和社会发展的类型以及社会发展的要素、社会发展的机制、社会发展指标研究,并对中国社会现代化及其过程的现实问题等有一定的思考分析。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掌握:社会变迁的含义、社会现代化的概念、内容和特点 2.基本掌握:社会现代化的理论 第十二章

社会调查方法 学习目标

本章简单介绍了再社会调查过程中可能用到的问卷法,访谈法以及它们的特点,注意事项其中问卷法的四种调查方法,例如抽样、个案、普遍、典型。难点和重点

1.熟练掌握:访谈法的概念、特点、注意事项和问卷法的概念、特点、注意事项

2.一般掌握:抽样调查、普遍调查、个案调查、典型调查

第五篇:分册《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西北大学《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

学生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掌握社会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激发对于社会学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社会学打下基础;学会运用社会学的观点、概念和理论,分析、认识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通过学习社会学,增强个人适应社会的能力。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讲究方式和方法,要理论联系实际,注意介绍学术界的新观点;学生应该按照教师的要求,阅读有关文献并积极思考。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9学时)第一节 社会学是什么

一、社会学的想象力

二、社会学的基本假设

三、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四、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五、社会学的功能 第二节 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社会学的创立

二、研究中心从欧洲转向美国

三、经典人物

四、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第三节 社会学领域的主流话语

一、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

二、冲突论的视角

三、互动论的视角

四、交换论的视角

五、当代社会学发展的特点 思考题:

1、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

2、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加以把握?

3、如何理解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4、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实践服务?中国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转型是何关系?

第二章

社会与社会结构(9学时)第一节 社会

一、社会是什么

二、西方社会学者对社会概念的解释

三、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唯实论之争 第二节 社会结构

一、概念

二、社会结构的单位

三、社会设置

四、社区、社会和世界体系 第三节 社会关系

一、基本的社会关系

二、具体的社会关系 第四节 基本的社会类型

一、摩尔根的划分法

二、孔德的划分法

三、文化的角度

四、罗伯逊的划分法

五、马克思的划分法

六、腾尼斯的划分法

七、费孝通

第五节 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 思考题:

1、什么是杜会?

2、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3、社会系统有哪些功能?

4、简述社会学关于社会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

5、试用社会类型理论说明我国目前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

文化(9学时)第一节

文化的构成与特征

一、狼孩的启示

二、文化是什么

三、文化的构成

四、文化的特征

第二节

文化的运行规律

一、文化的差异性和统一性

二、文化传播与文化渗透

三、文化融合与文化冲突

四、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

五、文化堕距理论 第三节

文化、人与社会

一、文化分析的视角

二、文化的社会功能

三、社会和文化的整合与变迁

四、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思考题

1、E·B·泰勒的文化定义是什么?

2、文化与文明的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3、什么是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在我国现阶段,应该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4、简述文化的基本特征。

5、简述文化的主要功能。

6、试用文化堕距理论分析当今中国的有关社会问题。

7、试析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9学时)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化?

二、社会化在人与社会相互关系中的作用

三、社会学研究社会化的三种角度 第二节

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一、人具有思维能力

二、人具有语言能力

三、人具有学习能力

四、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第三节 社会化的社会机构

一、家庭

二、学校

三、工作单位、同龄群体

四、大众传媒

五、社区

第四节 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

一、社会化过程的划分

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三、毕生社会化

第五节

当前我国转型社会中的社会化问题

一、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二、社会失范与再社会化问题

三、社会变迁与成人的继续社会化

四、代差问题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社会化及其在人与社会相互关系中的作用?

2、简析狭义的和广义的社会化研究领域。

3、简述社会化的主要机构,并联系当前我国实际情况,分析社会化过程中

应注意完善和加强哪些机构?

4、简述社会学研究社会化的三种角度。

5、简述划分社会化过程的要点。

6、当前我国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7、怎样认识当前我国转型社会中的代差问题?

第五章

社会角色(9学时)第一节

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

一、社会角色理论的四个来源

二、社会角色的基本定义

三、角色集

第二节 社会角色的类型

一、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二、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

三、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四、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第三节 社会角色的扮演

一、社会角色的确定

二、社会角色的表现

三、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 第四节 社会角色的失调

一、角色冲突

二、角色不清

三、角色中断

四、角色失败

思考题

1、简述角色理论的四个重要来源。

2、什么是角色和角色集?如何认识自身的角色集?

3、怎样正确认识不同类型的角色以及它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4、社会角色的扮演包括哪些内容?如何才能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

5、简述角色失调的不同情形。

第六章 社会互动(9学时)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涵义及其理论

一、社会互动的涵义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

一、社会互动的情境

二、社会互动的过程

三、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 第三节 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

一、社会互动的维度

二、社会互动的类型 第四节 集合行为

一、集合行为的一般特征

二、集合行为的理论

三、几种典型的集合行为

四、集合行为与社会运动的区别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社会互动?

2、社会学研究社会互动有哪些主要理论?

3、社会互动的情境包括哪些主要的类型?

4、如何具体描述社会互动的特定状态?

5、简述社会互动的主要类型?

6、试比较集合行为与组织行为的不同特征?

7、社会学解释集合行为的主要理论有哪些? 8.如何预防、引导和控制集合行为?

第七章 社会群体(9学时)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群体

二、社会群体存在的基础

三、社会群体的类型

第二节 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作用过程

一、群体凝聚力

二、群体规范

三、群体内部关系

四、群体领导与决策 第三节 初级社会群体

一、初级社会群体研究的发展

二、初级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

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形成条件

四、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五、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初级群体

思考题:

l、什么是社会群体?社会群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2、社会群体如何得以存在和维持?

3、简述社会群体的基本类型。

4、什么叫群体凝聚力?如何分析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各种因素?

5、如何分析群体内部关系?

6、如何评价群体决策及其功能?

7、简述初级社会群体研究的意义。

8、简述初级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

9、如何分析和认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初级群体的变化?

第八章 家庭(6学时)第一节 家庭概述

一、家庭的概念

二、家庭的起源与发展

三、家庭形成的基础——婚姻 第二节 家庭关系与家庭结构

一、家庭关系

二、家庭结构与类型 第三节 家庭的功能

一、持续、专一地满足性生活

二、生育子女、教育子女以及赡养老人

三、组织家庭成员的生产与消费

四、提供家庭成员休息和娱乐的特殊场所

五、满足家庭成员感情和精神生活的需求。第四节 转型社会中的家庭

一、转型社会中家庭的变化趋势

二、转型社会中的家庭问题 第五节 家庭的未来

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二、非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

三、家庭消亡论

四、家庭四分五裂论

五、家庭复兴论。

思考题

1、什么叫家庭?家庭的发展演变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简析婚姻准备及其意义。

3、简述离婚率的几种统计方法。

4、什么叫家庭关系?请列举家庭关系的几种主要类型。

5、简述家庭的功能。

6、试论转型社会中的家庭变化及其问题。

第九章 社会组织(9学时)第一节 社会组织概述

一、社会组织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

二、社会组织的涵义与构成要素

三、社会组织的分类

四、社会组织的运行过程 第二节 社会组织的目标

一、组织目标的涵义与分类

二、组织目标的制定和实施

三、影响组织目标的因素

四、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与评估 第三节 社会组织的结构

一、组织结构的涵义

二、组织的正式结构

三、组织中的非正式结构

四、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组织结构 第四节 社会组织的管理

一、组织管理的含义

二、组织管理理论的发展

三、组织管理的方式

四、官僚主义问题 思考题

1、简述社会组织的含义及其特征。

2、简述社会组织的分类方法。

3、组织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估标准是什么?

o、什么叫组织目标?它对于社会组织的意义是什么?

5、简述组织正式结构的设计原则。

6、什么是组织中的非正式结构?它对于组织成员和组织活动有何影响?

7、在社会转型时期,如何调整和完善我国社会组织结构?

8、简述组织管理理论的发展。

9、试论官僚主义的产生原因及治理措施。

第十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9学时)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述

一、社会地位及其差别

二、社会分化及其类型

三、阶级、阶层与社会不平等 第二节 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一、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二、西方社会学的分层理论

第三节 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阶级、阶层状态

一、对我国社会结构进行分层研究的必要性

二、我国现阶段的平等原则及其实施过程 第四节 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分层的方法和标准

二、层内关系和层间关系的定性研究

三、对多元分层结构进行量化分析

四、在社会转型中调整社会分层结构 第五节 社会流动

一、社会流动的涵义

二、社会流动的类型

三、影响人们获得社会地位的因素

四、合理的社会流动是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协调机制

思考题

l、简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内容。

2、如何正确对待西方社会分层理论?

3、为什么我国现阶段还存在社会分层现象?

4、简述韦伯的分层理论对于后来分层研究的影响。

5、简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与帕累托精英循环理论之间的区别。

6、试论我国转型社会中的分层结构调整。

7、简述社会流动的类型。

8.如何理解合理社会流动的意义?

第十一章 社会设置(6学时)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设置

一、社会设置的涵义

二、社会设置的构成三、社会设置的特征

四、社会设置的类型 第二节 社会设置的功能分析

一、社会设置的功能

二、考察社会设置功能的角度 第三节 社会设置与社会转型

一、经济设置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

二、政治设置与社会转型

三、教育设置与社会转型

四、宗教设置与宗教政策

思考题

I、什么是社会制度?它包括哪些构成要素?

2、简述社会制度的基本类型。

3、如何分析社会制度的功能?

4、试论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制度创新及其意义。

第十二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6学时)第一节 社会变迁

一、社会变迁的涵义

二、社会变迁的类型

三、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

四、社会变迁的根源与机制

五、有计划的社会变迁与社会协调发展 第二节 社会现代化

一、社会现代化的概念及由来

二、社会现代化的涵义

第三节 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

一、现代化过程的一般特征

二、发达国家现代化的新趋势

三、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点 第四节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中国现代化的历程

二、中国现代化的目标

三、中国现代化的模式选择

思考题

1、什么叫社会变迁?社会变迁都有哪些类型?

2、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和西方社会学关于社会变迁的理论以及二者之间的区别。

3、什么是社会现代化?它的基本内涵包括哪些方面?

4、简述社会现代化的一般特征。

5、简述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6、联系实际谈谈改革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7、试论中国现代化模式选择的基本思路。

第十三章 社会控制(9学时)第一节 社会控制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控制

二、社会控制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

三、社会控制的功能

四、社会转型与社会控制 第二节 社会控制体系

一、社会控制手段

二、社会控制的基本过程

三、社会控制的维度 第三节 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

一、越轨行为的涵义及其类型

二、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

三、越轨行为的控制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控制?社会控制有哪些类型?

2、简述社会控制的一般特征。

3、简述社会控制手段的类型。

4、如何分析社会控制的度?试析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基本视角。

5、什么是越轨行为?简述有关越轨行为的各种理论解释。

6、运用解释越轨行为的有关理论,联系实际,举例分析当代中国的越轨现象。

三、教材与参考书目

1、本课程使用教材

①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 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RENTICE-HALL出版公司1999年版。

2、本课程参考书目

①亚历克斯·英克尔斯:《社会学是什么?—一对这门学科和职业的介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②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重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③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④E·戈夫曼:《日常接触》,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⑤C· W·米尔斯、T·帕森斯等:《社会学与社会组织》,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⑥李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⑦J·道格拉斯、F·瓦克斯勒:《越轨社会学概论》,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⑧杨晓民、周翼虎:《中国单位制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⑨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下载《社会学概论》(本科36-46学时)课程教学大纲(共五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学概论》(本科36-46学时)课程教学大纲(共五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合集五篇)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教学目标(略) 教学内容 导论(第一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社会学的创立与早期代表人物 1、学创立的历史条件 1) 社会变革的需要(社会外部史,从社会需......

    “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含5篇)

    《社会学概论新修》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号:0011021093 学时数:32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文秘、广告) 一、 本课程的性质和在该专业中的地位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社会学概论课程简介

    《社会学概论》课程简介 《社会学》是一门应用性十分广泛的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中的各种社会生活、社会交往、社会工作、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的社会现象和社......

    社会学概论课程总结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总结 1、课程名称:《社会学概论》 2、讲授时间:2006年9月—2007年1月 3、周课时:4课时 4、本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是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

    社会学概论课程期末复习题

    2010秋季社会学概论课程期末复习题 一、客观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民主在美国》的作者是( C )。 A.孟德斯鸠B.孔德C.托克维尔 D.马克思 2.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

    《遥感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遥感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730221060适用专业:地理科学 学时:48学分:3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1.课程性质: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方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方向):专业必修课......

    管理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范文)

    《管理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管理科学概论 课程英文名称:Foundation of Management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 课程编号:0803100082 课程归属单位:机械学院工业工程系 制......

    《广告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广告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数 32课时,第五学期进行 一、 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广告与广告设计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主要的专业方向,其相关内容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