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如何看待大学生的卑微心态
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如何看待大学生的卑微心态日前,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的一份报告显示:80后、90后大学生普遍对就业信心不足,对自身社会经济地位的评价也在降低,约有七成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当地属于“下层”和“中下层”。(12月24日《中国青年报》)
驱散所谓精英光环,大学生也不过是普罗大众。作为生活、事业的起步阶段,大学生过分地诉求体面和富贵,恐怕并不是那么的合理。学历并不代表着生产力和创造力,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大学生们,在审视自身位置的时候,是否应该抛开虚荣,问问自己:能为社会创造多大的价值。
七成大学生认为自己身处“下层”和“中下层”,折射的是种卑微心态。身份的提升和财富的积累创造,本来就是个动态的过程,急于将自己定位在社会的某个阶层,是否意味着这是种急功近利心理下的自卑情绪。
当“天之骄子”的身份,遭遇现实窘境,巨大的落差很容易让这个群体陷入迷茫。不可否认,教育体系的滞后以及社会阶层的固化板结,是造成这种迷茫以及不自信心态的原因。但从根本上而言,恐怕还需要大学生们自身的努力去改变这一切。
眼高手低的自负,当真正触碰到现实的坚硬和冰冷,也就很容易变得自卑。而无论是自负还是自卑,恐怕都不是正确的认知。教育确实存在问题,却无法阻挡个体的好学与进步。同样的教育体系下,为什么有些人走出社会能够得到欣赏,而更多的大学生却流于平庸。这恐怕跟个体的主观能动有着很大的关联。
至于碰壁,恐怕是每个创业阶段的人,必须经历的痛楚。不可否认,现实的社会确实存在板结和不公,但并不是大学生们认命,甚至将自己的身份固化在某个阶层的理由。无论是个体还是社会,其发展都是个动态的过程。社会要匹配人才,需要创造更多更广的价值实现平台;人才要匹配社会,也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以某种身份符号而心怀坐享其成的心态,难免四处碰壁,又怎能不滋生卑微心态?
自我认知准确,处于创业期的大学生们,才会更加乐观自信。庆幸的是,调查还显示:超过半数表示对政治事务感兴趣且有能力参与公共事务决策。这也就意味着,大学生们依然没有放弃改变。“位卑不敢忘忧国”,如果这群社会的生力军能把现实的窘迫,以及这种窘境下的卑微心态,转化成改变自己、改变社会的力量,那么无论是对个体命运还是社会前程,无疑都是利好的。不在卑微中沉沦,而在卑微中奋发和改变,我们应该相信:年轻的一代,终究会靠改变的力量和谦卑的心态,融化个体命运和社会发展的坚冰。
第二篇: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非公务员不嫁助推求稳心态
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非公务员不嫁助推求稳心态
非公务员不嫁助推求稳心态
11月25日,2013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国家公务员考试正式开考。宁波国考考场前出现不少豪车,一对情侣开宾利前来参加考试,男方前后考过6次,因为女友母亲要求:考不上公务员,别想当女婿。(11月26日《现代金报》)
如果说将选婿的标准进行物质的细致量化,是基于逼仄现实生活的考量,房子绑架婚姻是源自生活对房子的刚性需求,这些尚情有可原,但“公务员”、事业编制亦成为婚姻的硬性前提条件,无疑荒诞不稽。显然,“女儿非公务员不嫁”的腔调,无疑是势利、功利甚至是偏执的表现。
试问,国考也是挤独木桥,每年考后必定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要是都是“女儿非公务员不嫁”,叫“非公男”情何以堪?换句话说,“体制内的生活”固然舒适、安稳,但若自身的志趣本不在“公务员”上,进而无处安置自己的理想,最终也仅是旱涝保收而已,而付出的则是自由成长的欢喜、挥洒泪水时的激情。何况,透过新闻知道,报道中男子的“专业成绩蛮好”,那么凭借良好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素养,另寻一份能充分发挥专业知识的工作,便无法支撑起一个安稳的生活、一个舒适的家?
本来,事业编制背后附加条件的诱惑,囿于社会的逼仄环境,一方面,正在催生新新人类——“稳一代”。据《中国青年报》的调查,87.5%的受访者认为身边有很多找工作“求稳”的青年。另一方面,“嫁人就嫁公务员”也已成许多女性的潜意识。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婚介行业委员会和百合网曾发布《2010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称超过40%的受访女性希望理想伴侣的职业是公务员。要是丈母娘等外在因素再“怂恿”,年轻人恐怕只会坐实了“稳一代”——进取精神衰落、无所谓梦想和理想。
不过万幸的是,尚有三成考生只是出自“公考热”的裹挟,是打酱油般地来考试,我也相信“女儿非公务员不嫁”也只是极少数父母的信条,但是,要是事业单位无法快速转型,无法为其祛魅,“事业编”的引诱下,只怕“觉悟高”的人寥寥无几了。
第三篇: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正确对待大学生信教问题
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正确对待大学生信教问题近些年,高校学生信教人数不断增加,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高校是传播先进文化和知识创新的地方,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学生信教而在学校范围内产生的消极影响,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要正确认识大学生信教问题。科学认识大学生信教问题,首要的就是要分析其信教的动机。大学生信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大的方面说,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影响着人们的心理需求。从教育本身来说,我们的教育改革一直没有停止,但是人才培养体制机制还存在着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满意教育的需求。从受教育者自身来说,对宗教尤其是外来宗教的好奇心,家庭境遇变化等都有可能使大学生产生宗教信仰,加上当前教育与就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心理预期。当学生在某些方面的需求无法满足时,宗教的无约束渗透在某些方面正好迎合了这种需求。总的来看,大学生信教,一般是比较单纯,仅仅就是一个思想意识问题,这要与境外敌对势力或社会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宗教搞破坏活动区别对待,科学判断,谨慎处理。
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大学生信教进行引导和管理是一项极其复杂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切不可搞“一刀切”,盲目处理、激化问题。具体来说,首先要加强人文关怀,关心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尽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其次要加强宗教历史、宗教学基本理论、宗教观这三个层次的认知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宗教,理性、科学地看待宗教信仰。高校可以开设如宗教学概论、宗教文化等公共课程,并将其纳入到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体系中,变堵为疏,用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潮、凝聚共识。首先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头脑、教育师生,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青年学生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青年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青年学生的精神力量。其次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体系。要把树立正确宗教观的教育渗入高校日常教学育人全过程,通过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形式,创新对大学生信教问题的教育方法和途径,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实、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科学人生观,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第四篇: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如何看待招聘会上的“事业编”
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如何看待招聘会上的“事业编”17日,烟台市人力资源市场有一个岗位让众多求职者惊了:不用参加人社局安排的统一考试就能获得事业编制。蓬莱阁管理处招聘10名女导游,招聘信息中注明事业编制。招聘人员介绍说,求职者上岗后,每两年会有一次获得事业编的机会,平均两个人能有一个可以成为“事业编”。(2月18日 《齐鲁晚报》)
招聘会上惊现“事业编制”,这的确够爆眼球的。我们都知道,事业编制可是千人挣万人抢的香饽饽,很多人过五关斩六将才能拼到手。可是,现在你只要符合招聘条件,应聘成功,朝思暮想的“事业编”就唾手可得了。不过,笔者以为,我们还是且慢窃喜,请冷静处之。
首先,虽然招聘单位没有标明要“导游”专业的人才,但“导游”一职绝非是谁都可以胜任的。不可否认,现代社会对岗位的专业性要求非常模糊,但没有金钢钻别揽瓷器活,导游的专业知识欠缺,你拿什么奉献给游客?为了“事业编”而盲目放弃自己的专业,从头做起,未必是理智的选择。
其次,“事业编”果真是可以一辈子享用的“铁饭碗”吗?恐怕很难。无论你承认与否,打破“铁饭碗”都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现在,你为了所谓的“事业编”而放弃自己的爱好,甚至降低自己合理的要求,如果不远的将来,中国打破了岗位终身制,你或许会得不偿失。到时候,“铁饭碗”真的让制度钻了个窟窿,那只有叫苦不迭的份了。
再者,事业编制有其诱人的一面,但它也有毁人的一面。安逸的工作,肥厚的福利待遇,将一个人的雄心壮志磨砺得平滑,失掉进取心。因此,即便你应聘成功,把“事业编”捧到手中,又能如何?清闲的“事业编”不是磨练人,只能毁掉人的雄心,让你成为温水煮青蛙的反面教材。
概而言之,应聘者不能看到“事业编”就一哄而上,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地选择岗位。否则,这山望着那山高,很难有所成就。
第五篇: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电梯夺命
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电梯夺命
导读:5月14日,湖北宜昌沃尔玛超市,正在运行的手扶梯突然断裂,一名女士坠亡;同一天在陕西西安,一名女士因为乘电梯踏空而坠亡;5月15日,广东深圳,一名女护士被电梯夹头身亡;5月16日,云南玉溪中医院,两名乘客被电梯卡住,其中一人经抢救无效死亡。(5月19日《现代快报》)短短三天,四人死于非命。“电梯夺命周”是血的教训,每一起电梯致残致死事件,看似个例,其实偶然之中也有一定的必然。避免电梯惨案再次发生,我们应当有所反思。
面试热点新闻链接
观察
“电梯夺命周”应成“安全警示周”
最近一段时间,有关电梯发生事故致人员伤亡事件频频见诸报端,让人们对电梯安全性能的信任度直线下降。特别是,上周成“电梯夺命周”,3天之内 4人丧生,更是给人们上演了一幕幕悲剧。“一日遭蛇咬,百日怕井绳”,可以预料,有过电梯事故经历的人,将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电梯敬而远之。电梯不安全,给当今社会敲响了警钟。
据调查显示,在诸多导致电梯安全隐患的因素中,制造质量占16%,安装占24%,而保养和使用问题高达60%。我国电梯出厂时需通过国家相关质量标准检测,产品质量基本过关,目前绝大部分事故根源都集中在“维修保养”和“正确使用”等环节上。比如,这几起事故,大都是电梯出现故障或乘客使用不当所致。可见,电梯安全重在“维修保养”和“正确使用”。
而现实情况却是,近六成载人电梯没有按时更新维保记录,其中有的甚至连“年检合格”标牌都没有。一些物业单位为节省费用,几个月才对电梯检查一次,甚至等出了问题才请人来检查,逃检、漏检和滞后年检现象十分严重。此外,过多地非正常开启和使用,电梯超载等,为电梯安全埋下了隐患。由此看来,电梯是否安全使用也是造成事故的原因之一,相关的知识普及对政府及各厂商也提出了迫在眉睫的要求。
因此,“电梯夺命周”应成“安全警示周”。除了安全知识普及工作之外,政府对电梯安全的监管力度也要不断加强。当然,电梯安全涉及社会各个方面,应当发挥全社会的力量,综合治理,严格监督。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广大市民、新闻媒体及其他社会中介组织等,均有监督权、建议权、举报权。在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争取早日实现人人安全、家家安心,让电梯真正成为安全舒适的交通工具,而不是通向地狱的“夺命杀手”。
分析
暴露责任链条断裂
相关责任链条的模糊不清,是此类事故频发导致伤亡惨重的罪魁祸首。各地几乎都对电梯的安全监管出台过相关法规,但在具体执行中却往往是有制度难落实,一个突出的因素就是对相关责任链条的不够明晰,最终在执行中遭遇瓶颈。
电梯“使用权者”为第一责任人,电梯的“使用权者”必须按规定履行各项使用权责任和义务,并在办理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证时予以明确,从而理顺了电梯所有权、使用权、物业管理权、技术管理权和具体使用者等多个主体的责任,形成了清晰的、可追溯的责任链条。然而,当前的情况却是所有相关权限多个主体之间的混乱不堪。尤其是当电梯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时,必然加剧安全事故的频发。
为此,各级政府在落实强制性年检、正常维修保养制度构建电梯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同时,必须强化电梯安全责任主体的明晰,尽快破解电梯安全监管中的难题。
质监部门尤其要加大电梯整治力度,对所有建设工程涉及的电梯进行安全评估。同时,对本地使用年限超期的电梯进行免费检测,并强化电梯维护保养单位质量考核工作。有条件的地方不妨启动电梯远程监控系统试点工作,普遍安装“电梯维保监控系统”。
电梯产权单位是电梯安全使用的主体责任单位,政府相关部门必须按照国家相关法规对其实施严格监管。督促其落实好各项安全措施,确保全天候的安全管理到位。
电梯使用单位是电梯的直接管理者,负有全天候安全管理的直接责任。政府相关部门应督促、协调相关部门及街道、社区做好齐抓共管的工作,建立健全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电梯安全管理制度,从根本上确保电梯安全运行,避免类似电梯“吃人”的悲剧频繁发生。周稀银
“电梯夺命”从感官上来说是一种很恐怖的事情,正因其恐怖,我们才应该在血的教训中做出更多的反思。通过讨论,乃至于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电梯的安全。上列新闻中所提到的电梯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到,电梯不仅需要在安装和检修中注意电梯安全,这两种情况造成电梯故障的几率在百分之四十左右。剩下一种造成电梯故障的情况,更应该受到重视,那就是电梯的后期维护和跟新。住宅产权是70年使用权,电梯是15年左右,中间时间的断层,电梯更新费用如何分担,都迫切需要出台相应的法规在保障电梯更新的顺利进行。其目的只有一个,通过保障电梯的安全来保障人民群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