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时间:2019-05-14 15:28: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努力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努力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第一篇:努力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努力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三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组织保证

作者:仲祖文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数:5228 更新时间:2006-12-18 10:21:4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工作人才的有力支撑。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努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社会工作人才是以助人为宗旨,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进行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等社会服务工作的专门人才,在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是现代社会管理与服务的重要力量。在发达国家,社会工作已有上百年历史,社会工作者不仅数量庞大,而且普遍受过良好的专业教育。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巨大活力,但也由此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各种社会矛盾集中凸显,社会问题大量涌现,迫切需要大量社会工作人员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改革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加紧建立一支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以加强社会管理,改进社会服务。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已成为当务之急。

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必须加强党的领导。社会工作人才广泛分布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具有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高度分散的特点,要使他们真正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力军,必须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把他们凝聚起来、组织起来。社会工作人才从事的是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社会工作人才是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宝贵财富。各级党委要从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把社会工作人才列入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摆上重要工作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抓紧抓好。要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要求,明确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要求,牢牢把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正确方向;积极探索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特点和规律,认真总结以往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做法,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法规;在党委领导下,建立组织部门综合协调,人事、民政、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等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司法、卫生等有关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形成工作合力,把分散在方方面面的社会工作力量整合起来;采取舆论宣传、政策引导、法律规范、搞好服务等多种措施,大力营造有利于社会工作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留住、用好现有人才,激励、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到社会工作中来。

要加强教育培训,大力提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社会工作是一种职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对从业人员的政治素养、道德水准和专业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必须加强教育培训,着力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要抓紧制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培养规划,从现状出发,着眼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明确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方法步骤,增强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计划性。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把这一学科摆上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位置,加强学科建设,完善

学位体系,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有计划、分层次地对现有社会工作人员进行大规模专业培训,鼓励他们参加进修、实习、短训、函授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尽快提高职业水平。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他们牢固树立服务观念、奉献意识和敬业精神,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

要完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通过多种渠道吸纳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工作岗位开发与设置,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目前,我国每年培养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有一万名左右,但多数没有从事专业社会工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相应的岗位。要深入调查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社会工作岗位的设置领域和配备要求,推进岗位设置工作。各级党政机关要加快职能转变,充实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配备社会工作专门人员。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以及其他负有权益保障、社会救助职责的人民团体,各类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区服务等机构,医院、学校、司法矫治机构等单位,可以通过岗位调整、增设专门的社会工作岗位等方式,配备专业社会工作人员,较大的企业、事业单位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专职社会工作岗位。制定完善扶持政策,大力发展公益性社会团体和民办社会服务机构,拓展社会工作人才施展才能的空间和舞台。加大财政资金向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力度,建立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机制,为社会工作人才发挥作用提供财政保障。

要建立健全政策措施和激励保障机制,努力调动广大社会工作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在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尚未得到广泛了解和认可,社会工作人员的地位、待遇相对较低,这是影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发展的重要因素。要认真落实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社会工作人员的地位和待遇,使社会工作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2004年,国家有关部门颁布了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今年7月,制定出台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要进一步完善社会工作人才职业水平评价制度,明确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建立健全执业资格制度,为社会工作人才职业发展创造条件。积极探索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投入机制,建立可靠的社会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制定出台社会工作人才薪酬指导政策,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完善奖励政策,切实改善社会工作人才的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和工作条件。推进立法工作,依法规范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保障社会工作人才的合法权益。对社会工作人才中的先进典型,要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了解他们、尊重他们、支持他们,激发广大社会工作人才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潜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第二篇: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

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

时间:2011年12月01日 09时00分来源:《求是》作者:李 伟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从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对我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

一、充分认识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文化人才队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军,是文化繁荣发展的第一宝贵资源。充分认识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于我们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重视和加强文化人才工作,培养和造就数以亿万计的文化人才大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丰富的智力资源和坚实的人才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最终要体现在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上,而出人才则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精品力作、名篇巨制的出现,要靠人才去创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实现,要靠人才去创造。切实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形成各类人才竞相涌现、高端人才层出不穷,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标志和重要保障。

(二)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提升改善我国文化人才资源质量规模的迫切需要。未来10年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而且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能否成功抓住机遇,很大程度取决于文化人才队伍的整体质量和规模。但从目前情况看,我国文化人才总量不足、高端人才紧缺、基层队伍薄弱、人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还十分突出。《决定》紧密结合我国文化建设实际,针对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现状,鲜明提出了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的工作目标,及时作出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部署。贯彻落实好《决定》提出的工作任务,必将有力促进文化人才质量和规模的进一步提升,推动形成各类文化人才不断涌现、社会文化创造活力竞相迸发的生动局面。

(三)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全面落实《决定》部署的必要保证。文化靠人创造,人才强才能事业兴。建设规模宏大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不仅是落实《决定》的一项具体工作,而且是确保《决定》提出的各项任务得以全面完成的必备条件。只有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最大限度地调动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汇聚各方力量,合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二、深刻理解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

《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进一步明确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

德才兼备是文化人才应具的基本品格。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中华文化素有文以载道的优良传统,文化工作承担着以文化人、引领风尚的社会责任。文化工作者只有具备良好的政治品质、道德品行和工作本领,以德为先,德艺双馨,才能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的使命。

锐意创新是文化人才必备的重要素质。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创新是文化工作的本质特征。作为从事这一创造性劳动的文化人才,只有勇于变革,锐意创新,才能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和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新变化,在文化创新中勇立潮头,创造出反映时代精神、贴近现实生活、引领人民思想的精品力作。

结构合理是发挥人才队伍整体优势的客观要求。结构决定功能。建设一支由高层次领军人物引领、高素质专业人才为中坚、基层文化人才为支撑的门类齐全、梯次合理、比例协调的人才队伍,使各类文化人才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将形成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倍增效应。

规模宏大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迫切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确立的奋斗目标,要努力实现这一奋斗目标需要以宏大的人才队伍为支撑。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不仅有质的要求,还需要量的保证。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培养造就各类文化人才,推动形成英才汇集、新秀层出、群星璀璨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新局面。

三、扎实推进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决定》从造就高层次文化领军人物、培养高素质专业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高质量基层文化人才队伍3个层面,对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作出全面部署。

(一)实施两大工程,建立两项制度,造就高层次文化领军人物。《决定》针对高端文化人才紧缺的实际,鲜明提出,要造就一批人民喜爱、有国际影响的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和政策。

1.继续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是中组部、中宣部等部门联合实施的选拔培养理论、新闻、出版、文艺等方面骨干的人才工程。该工程自2003年实施以来,覆盖面逐步扩大,将宣传文化领域的经营管理和专门技术人才纳入工程培养,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继续实施这项工程,就要进一步加强对相关各类人才的选拔培养、教育培训、联系沟通、扶持激励、宣传推介,进一步扩大人才培养工作的覆盖面,把新媒体新业态人才、基层宣传文化骨干人才、民营文化企业和民间文化人才纳入选拔培养计划中来。到2020年,选拔培养“四个一批”人才要达到2200名。

2.继续实施文化名家工程。文化名家工程是《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12项重大人才工程之一。2011年3月,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国社科院5部门又联合印发了《文化名家工程实施方案》,正式启动了这项工程。从2011年开始,每年要确定一批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和文物保护、文化经营管理、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名家,对他们开展创作研究、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开展学习调研和考察采风进行资助扶持,鼓励支持文化名家发挥智库作用,宣传推介文化名家优秀成果和先进事迹,助力文化名家成长。随着工程的推进,到2020年,由国家资助的文化名家计划达到2000名。

3.建立重大文化项目首席专家制度。《决定》提出建立重大文化项目首席专家制度,是借鉴自然科学与工程领域实行的首席科学家制度,在高端文化人才培养方面推出的一项重要

制度创新。建立这项制度,有利于发挥首席专家的学术号召力和艺术影响力,聚集专家团队,承担完成重大文化项目;有利于凸显首席专家的领军作用,带徒传艺,培养新人;有利于增强首席专家的荣誉感、责任感,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造就一批人民喜爱、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名家大师。

4.抓紧设立国家级文化荣誉称号。《决定》提出,要落实国家荣誉制度,抓紧设立国家级文化荣誉称号。这是以国家名义对成就卓著的文化工作者表彰奖励的最高荣誉,是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目前,我国有些领域已经实施了国家层面的表彰奖励,但规范的国家荣誉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文化领域还没有设立国家级荣誉奖励。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建立国家功勋奖励制度;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设立国家荣誉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这次全会《决定》,又用“落实”和“抓紧”来强调建立国家文化荣誉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文化人才的高度重视和关怀。设立这项制度,将充分彰显国家对成就卓著文化工作者的尊重和褒扬,有力提升民族文化代表人物的社会认同度和世界影响力,为广大文化工作者树立追崇的目标和学习的榜样。

(二)突出4类重点,抓好4个环节,培养高素质专业文化人才。文化领域智力密集,专业性强,需要一大批学有专攻、业有专长的专业文化工作者。《决定》从我国文化人才队伍结构的实际出发,明确了专业文化人才培养的重点和主要环节。

1.适应文化发展急需,抓紧培养4类人才。一是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新业态、新门类、新领域竞相涌现,已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成为一个国家文化创造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创新人才的严重匮乏,是制约我国文化发展的一块短板。要加大培养力度,培养一大批具有文化原创能力,善于运用创新成果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人才。二是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传播力决定影响力,传播力的强弱取决于先进传媒技术的应用程度。谁拥有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人才,谁就在传媒竞争中占据制高点和先机。要切实转变重内容轻技术的传媒人才培养观念,加快培养现代传媒技术人才,促进传媒科技研发和成果运用。三是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我国文化单位长期沿袭事业体制,传统文化人才多,经营管理人才少。随着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和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经营管理人才缺乏日益成为制约文化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抓紧培养一批既了解文化发展规律,又熟悉市场经济规则,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壮大文化企业家队伍,是振兴我国文化产业的当务之急。四是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心灵沟通的桥梁,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现在,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我国国际地位、经济实力和文明历史还不相称,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国际化文化人才。要抓紧培养一批热爱中华文化、具有世界眼光、精通外国语言、熟悉国际规则、善于开拓国际市场的文化人才,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2.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抓好4个培养环节。一是实践锻炼。实践出真知,实践炼人才。《决定》要求文化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提出扶持资助优秀中青年文化人才主持重大课题、领衔重点项目,强调了实践锻炼对文化人才成长的重要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积极为文化人才搭建实践锻炼平台,提供实践学习机会,引导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增长才干,在服务人民中提升素质。二是系统培训。《决定》重点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培养方式。一方面要实施高端紧缺文化人才培养计划。这是打破常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要认真分析我国文化人才结构,瞄准高端紧缺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拔业务功底好、发展潜力大的中青年骨干,汇集优秀师资和培训资源,进行集中强化培训,加快弥补人才急需。

另一方面要搭建文化人才终身学习的平台。采取岗位培训、短期进修、脱产学习、出国深造等多种方式,让文化人才在不断学习中提高知识水平,增长工作本领。三是学校教育。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相关专业是培养文化后备人才的基地。要按照《决定》要求,适应文化事业产业快速发展、新的文化业态文化门类大量催生的需要,优化专业结构,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建培养基地,使专业设置、课程内容跟上文化改革发展进程,产学研紧密结合,学以致用,多出人才。四是制度保障。制度管根本、管长远。要按照《决定》的要求,完善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深化职称评审改革,优化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干提供制度保证。要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对培养使用非公有制文化单位人才、吸引海外优秀文化人才作出制度安排。

(三)加强基层,夯实基础,壮大城乡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城乡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是基层文化工作的基础力量和重要支撑。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国际形势越是复杂多变,我国社会越是深刻变革,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越是艰巨繁重,我们越要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决定》对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作出专门部署。

1.落实3项举措,做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一是制定实施规划。规划是工作的依据。各地要按照《决定》要求,深入调研,掌握情况,摸清底数,抓紧制定实施基层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重点在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完善政策措施,做出切实可行、务实管用的制度安排,确保基层文化工作机构健全、人员到位、待遇落实。二是配好配齐干部。乡镇、街道党委宣传委员、宣传干事和乡镇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是基层文化工作的一线组织者和执行者。要按照《决定》强调的“好”和“齐”的标准,在人选质量上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在人员数量上实现事有其岗,人到其位,足额配好专职干部。三是设立专门岗位。《决定》对加强城乡社区文化队伍提出了两项含金量很高的政策举措。其一是明确要求城乡社区设立公共文化服务岗位,从制度上填补了社区文化工作没有专设岗位的空白,使社区文化干部有稳定的待遇保障。其二是对在该岗位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报考文化部门公务员、相关专业研究生实行定向招录,有利于吸引大学毕业生投身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有利于政府部门、教育和研究机构更多地从基层补充新鲜血液。

2.重视4支力量,充分调动基层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一是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乡土文化能人生活在基层,成长在基层,运用自己文化方面的一技之长,服务乡里,创业谋生,是一支土生土长、扎根当地的文化力量。各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这支力量的独特作用,政治上关心尊重,业务上培养引导,鼓励支持他们发挥所长,贡献力量。二是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们依靠言传身教,延续着民族民间文化的血脉,对民族民间文化有深厚的感情和精深的造诣。高度重视发现和培养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对于弘扬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基层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三是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热情日益高涨,涌现出许多民间歌手、网络作家、墙报诗人、街坊画家等等。他们具有业余文化特长,热心基层文化活动,是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的重要力量。要热情鼓励扶持他们,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挥作用。四是文化志愿者队伍。热心公益、乐于奉献的志愿者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要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不断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形成专兼结合、广泛参与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格局。

**********转载请注明来源:求是理论网,原文网址:

http:///zxdk/2011/201123/201111/t20111129_126531.htm

第三篇:怎样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

怎样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

葛挺杰电子101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汇聚文化人才,壮大文化队伍,是建设文化大省的必由之路。我们相信,在建设文化大省的嘹亮号角下,千里陇原必将群贤毕至,人才涌动。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全省上下应当切实把人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甘肃文化大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撑。人才兴,则文化兴;人才旺,则文化旺。文化是思想创造和精神创造的特殊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作为党和国家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人才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征程中,肩负着重要使命。近些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从培养、引进、使用、激励等各个方面制定政策措施,为文化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条件,有力促进了文化人才队伍的发展与壮大。但是,与建设文化大省的要求相比,文化人才还远远不够,队伍老化、流失严重、青黄不接等问题依旧突出。努力造就和引进一批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创新型人才,一批熟悉文化工作、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一批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具有研发能力、能占据文化科技制高点的科技型人才,构建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素质优良的文化人才队伍,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围绕这一任务,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观念。我们要把文化人才作为建设文化大省的着力点,一方面努力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以此引领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另一方面大力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使文化人才的中坚力量与基础力量互为补充,共同促进我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围绕这一任务,必须努力营造有利于文化人才成长进步的良好氛围。我们要以改革的精神、发展的思路,理直气壮地“推”、千方百计地“引”、不拘一格地“拔”、真心实意地“扶”,用热情培养人才、用事业凝聚人才、用政策激励人才、用学习提升人才,最大限度地促进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同时,要积极搭建各类平台,让文化人才享有充分的施展空间,最大限度地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真正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认真领会,切实增强做好文化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文化发展,人才为本。人才是文化建设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人才工作在文化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实践证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的优势,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关键靠人才。

文化部历来高度重视文化人才工作,积极推进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兴文”战略已经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一项基本战略,党管人才工作新格局基本形成,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文化人才环境不断优化,文化人才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科学规划,切实增强文化人才工作的统筹性和实效性 为统筹推进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科学发展,在学习贯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基础上,结合文化人才工作实际,针对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科学规划文化人才发展,创新文化人才工作思路,文化部制定了《全国文化系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出了文化人才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具体措施,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人才工作的主要任务,指导和推进文化人才工作,促进文化人才队伍科学发展。为配合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的步伐,下一步,文化人才工作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各类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其中,主要是抓好文化系统的党政人才、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高技能文化人才、文化科技人才、文化外交人才7支人才队伍建设,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中来。

勇于创新,切实增强文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合理化和规范化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党委(党组)统一领导,组织人事部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文化人才工作格局,形成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工作方式。特别是要发挥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中的主体作用。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符合文化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实现事业单位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建立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完善全方位培训体系,构建人人能够成长、人人得到发展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与使用相结合,促进文化人才在实践中不断增长才干,提升素质。有计划、分级分类地对文化系统人才进行培训、轮训,逐步形成抓重点、分层次、多渠道、有特色的培训工作体系。创新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深化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把政治素质好、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改革和完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选拔任用方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完善和强化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建立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竞争择优的聘任机制。创新人才激励保障机制。着眼于体现人才价值、激发人才活力,以鼓励创新为目的,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的激励保障机制。完善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分配方式向关键岗位和一流人才倾斜,健全落实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

法。同时,兼顾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性,避免收入分配差距悬殊,充分调动和保护全体文化艺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建立健全特殊艺术专业人才保障机制,使杂技、芭蕾、舞蹈等特殊人才消除后顾之忧,在为国家艺术事业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得到相应的工作、生活条件保障和必要的补偿。人才支撑发展,发展孕育人才。我们要把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推动文化人才工作的强大动力,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全面推进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第四篇: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相关概念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相关概念

关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相关概念(此概念是中组部研究班研讨形成的,是进行课题调研的基本依据):

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坚持“助人自助”宗旨,遵循专业伦理规范,在社会服务与管理等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

社会工作人员是指职业从事社会工作的人。社会工作师(者)是指经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或培训,取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在特定机构登记注册的社会工作人员。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专门职业。

社会工作人才是指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或技能,创造性地进行社会服务与管理、社会工作教育和研究等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的人员。

社会工作人员分布领域:结合对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人才的界定,我们初步认为社会工作人员主要分布在以下领域:

一、社会服务领域

(一)社会福利

1、社会福利类事业单位

(1)老年人福利院的部分工作人员;(2)残疾人福利院的部分工作人员;(3)儿童福利院的部分工作人员;(4)精神病人福利院的部分工作人员;(5)聋儿康复中心的部分工作人员;

(6)康复中心(康复医院)的部分工作人员;(7)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的部分工作人员;

2、社会福利类民间组织

(1)社会福利类社会团体的部分工作人员;(2)社会福利类基金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3)社会福利类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

(二)社会救助

1、社会救助类事业单位

(1)农村敬老院的部分工作人员;(2)救助管理站的部分工作人员;

(3)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的部分工作人员;

2、社会救助类民间组织

(1)社会救助类社会团体的部分工作人员;(2)社会救助类基金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3)社会救助类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

(三)收养服务

1、收养服务类事业单位

(1)收养服务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

2、收养服务类民间组织

(1)收养服务类社会团体的部分工作人员;(2)收养服务类基金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3)收养服务类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

(四)社区建设

1、社区事业单位

(1)社区服务中心的部分工作人员;

2、城乡居民自治组织

(1)城市居委会的部分工作人员;(2)农村村委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3、社区民间组织

(1)社区社会团体的部分工作人员;(2)社区基金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3)社区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

(五)优抚安置

1、优抚安置类事业单位

(1)荣誉军人康复医院的部分工作人员;(2)复员军人慢性病疗养院的部分工作人员;(3)复退军人精神病院的部分工作人员;(4)光荣院的部分工作人员;(5)军休所的部分工作人员;

2、优抚安置类民间组织

(1)优抚安置类社会团体的部分工作人员;(2)优抚安置类基金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3)优抚安置类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

(六)慈善事业

1、慈善类事业单位

(1)社会捐赠中心的部分工作人员;

2、慈善类民间组织

(1)慈善类社会团体的部分工作人员;(2)慈善类基金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3)慈善类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

(七)减灾救灾

1、减灾救灾类事业单位

(1)减灾备灾中心的部分工作人员;

2、减灾救灾类民间组织

(1)减灾救灾类社会团体的部分工作人员;(2)减灾救灾类基金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3)减灾救灾类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

(八)家庭生活服务(婚姻登记、婚介服务、家庭教育、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

1、家庭生活服务类事业单位

(1)婚姻登记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

2、家庭生活服务类民间组织

(1)家庭生活服务类社会团体的部分工作人员;(2)家庭生活服务类基金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3)家庭生活服务类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

(九)殡葬服务

1、殡葬服务类事业单位

(1)殡葬服务类事业单位的部分工作人员;

2、殡葬服务类民间组织

(1)殡葬服务类社会团体的部分工作人员;(2)殡葬服务类基金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3)殡葬服务类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

(十)教育辅导

1、教育类事业单位

(1)各类学校的学生辅导员、就业服务指导教师和心理咨询教师;

(2)残疾少年儿童特殊教育学校的部分工作人员;(3)工读学校的部分工作人员;

2、教育类民间组织

(1)教育类社会团体的部分工作人员;(2)教育类基金会的部分工作人员;(3)民办学校的部分工作人员;

(十一)司法矫正

1、司法矫正类行政单位

(1)看守所的部分工作人员;(2)少管所的部分工作人员;(3)戒毒所的部分工作人员;(4)监狱的部分工作人员;(5)劳教所的部分工作人员;

(6)街道司法所、派出所负责社区矫正、人民调解和安置帮教的部分工作人员;

(7)乡镇司法所、派出所负责社区矫正、人民调解和安置帮教的部分工作人员;

2、司法矫正类民间组织

(1)司法矫正类社会团体的部分工作人员;(2)司法矫正类基金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3)司法矫正类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

(十二)就业服务

1、就业服务类事业单位

(1)就业服务机构负责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的部分工作人员;

(2)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的部分工作人员;(3)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的部分工作人员;

2、就业服务类民间组织

(1)就业服务类社会团体的部分工作人员;(2)就业服务类基金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3)就业服务类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

(十三)医疗卫生

1、医疗卫生类事业单位

(1)医院从事医政工作的部分工作人员;(2)精神病院的部分工作人员;

(3)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部分工作人员;(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部分工作人员;

2、医疗卫生类民间组织

(1)医疗卫生类社会团体的部分工作人员;(2)医疗卫生类基金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3)医疗卫生类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

(十四)计划生育

1、计划生育类事业单位

(1)计划生育指导站的部分工作人员;

2、计划生育类民间组织

(1)计划生育类社会团体的部分工作人员;(2)计划生育类基金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3)计划生育类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

(十五)职工权益维护

1、企业

(1)企业负责职工权益维护的部分工作人员;

2、职工权益维护类民间组织

(1)职工权益维护类社会团体的部分工作人员;(2)职工权益维护类基金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3)职工权益维护类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十六)青少年事务

1、青少年事务类事业单位

(1)青少年宫的部分工作人员;

(2)儿童活动中心的部分工作人员;

(3)青年志愿服务指导中心的部分工作人员;

2、青少年事务类民间组织

(1)青少年事务类社会团体的部分工作人员;(2)青少年事务类基金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3)青少年事务类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

(十七)妇女权益代表与维护

1、妇女权益代表与维护类民间组织

(1)妇女权益代表与维护类社会团体的部分工作人员;(2)妇女权益代表与维护类基金会的部分工作人员;(3)妇女权益代表与维护类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

(十八)其它

1、宋庆龄基金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2、中国红十字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红十字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3、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二、社会管理领域

(一)宏观社会管理

1、中国共产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党组织履行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的部分内设机构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地区党组织群众工作部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和其他基层单位党组织履行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

2、设区的市、自治州、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履行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的部分负责人;

3、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务院扶贫办、国家信访局等部门和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人民团体以及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老龄协会等事业团体履行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的内设机构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教育、公安、民政、司法、劳动和社会保障、卫生、计划生育、扶贫办、信访等部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残联、老龄协会等事业团体履行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包括: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思想政治工作司、高校学生司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和街道办事处教育行政部门的部分负责人以及相应内设机构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

(2)公安部治安管理局、监所管理局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刑事侦查局负责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政府公安机关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以及相应内设机构、派出机构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

(3)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优抚安置局、救灾救济司、最低生活保障司、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中国收养中心、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和街道办事处民政部门的部分负责人以及相应内设机构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

(4)司法部监狱管理局、劳动教养管理局、基层工作指导司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司法行政部门的部分负责人以及相应内设机构、派出机构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 员;

(5)劳动保障部培训就业司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劳动保障部门的部分负责人以及相应内设机构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

(6)卫生部卫生应急办公室、农村卫生管理司、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医政司、疾病预防控制局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卫生行政部门的部分负责人以及相应内设机构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

(7)国家人口计生委宣传教育司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和街道办事处人口计生部门的部分负责人以及相应内设机构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

(8)国家信访局来访接待司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和街道办事处信访部门的部分负责人以及相应内设机构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中央和国务院各部门、各人民团体信访机构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

(9)全国总工会基层组织建设部、保障工作部、劳动保护部、法律工作部、女职工部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工会组织的部分负责人以及相应内设机构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

(10)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少年部、社区和维护青少年权益部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共青团组织的部分负责人以及相应内设机构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

(11)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权益部、儿童工作部、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妇联组织的部分负责人以及相应内设机构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

(12)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维权部、康复部、教育就业部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残联的部分负责人以及相应内设机构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

(13)中国老龄协会老年权益部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老龄协会的部分负责人以及相应内设机构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

4、其它

(1)宋庆龄基金会的部分负责人;

(2)中国红十字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的红十字会的部分负责人;

(3)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部分负责人;

(二)微观社会管理

1、中国共产党的街道办事处、乡、民族乡、镇、社区、村基层单位党组织履行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的部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

2、社会福利

(1)社会福利类事业单位

①老年人福利院的部分负责人;

②残疾人福利院的部分负责人;

③儿童福利院的部分负责人; ④精神病人福利院的部分负责人; ⑤聋儿康复中心的部分负责人;

⑥康复中心(康复医院)的部分负责人; ⑦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的部分负责人;(2)社会福利类民间组织

①社会福利类社会团体的部分负责人; ②社会福利类基金会的部分负责人; ③社会福利类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部分负责人;

3、社会救助

(1)社会救助类事业单位 ①农村敬老院的部分负责人; ②救助管理站的部分负责人;

③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的部分负责人;(2)社会救助类民间组织

①社会救助类社会团体的部分负责人; ②社会救助类基金会的部分负责人;

③社会救助类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部分负责人;

4、收养服务

(1)收养服务类事业单位

①收养服务机构的部分负责人;(2)收养服务类民间组织

①收养服务类社会团体的部分负责人; ②收养服务类基金会的部分负责人;

③收养服务类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部分负责人;

5、社区建设(1)社区事业单位

①社区服务中心的部分负责人;(2)城乡居民自治组织 ①城市居委会的部分负责人; ②农村村委会的部分负责人;(3)社区民间组织

①社区社会团体的部分负责人; ②社区基金会的部分负责人; ③社区民办服务机构的部分负责人;

6、优抚安置

(1)优抚安置类事业单位

①荣誉军人康复医院的部分负责人; ②复员军人慢性病疗养院的部分负责人; ③复退军人精神病院的部分负责人; ④光荣院的部分负责人; ⑤军休所的部分负责人;(2)优抚安置类民间组织

①优抚安置类社会团体的部分负责人; ②优抚安置类基金会的部分负责人; ③优抚安置类民办服务机构的部分负责人;

7、慈善事业(1)慈善类事业单位

①社会捐赠中心的部分负责人;(2)慈善类民间组织

①慈善类社会团体的部分负责人; ②慈善类基金会的部分负责人;

③慈善类民办服务机构的部分负责人;

8、减灾救灾

(1)减灾救灾类事业单位 ①减灾备灾中心的部分负责人;(2)减灾救灾类民间组织

①减灾救灾类社会团体的部分负责人; ②减灾救灾类基金会的部分负责人; ③减灾救灾类民办服务机构的部分负责人;

9、家庭生活服务(婚姻登记、婚介服务、家庭教育、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

(1)家庭生活服务类事业单位 ①婚姻登记机构的部分负责人;(2)家庭生活服务类民间组织

①家庭生活服务类社会团体的部分负责人; ②家庭生活服务类基金会的部分负责人; ③家庭生活服务类民办服务机构的部分负责人;

10、教育辅导(1)教育类事业单位 ①各类学校的部分负责人;

②残疾少年儿童特殊教育学校的部分负责人; ③工读学校的部分负责人;(2)教育类民间组织 ①教育类社会团体的部分负责人; ②教育类基金会的部分负责人; ③民办学校的部分负责人;

11、司法矫正(1)司法矫正类事业单位 ①看守所的部分负责人; ②少管所的部分负责人; ③戒毒所的部分负责人; ④监狱的部分负责人; ⑤劳教所的部分负责人;

⑥街道司法所、派出所负责社区矫正、人民调解和安置帮教的部分负责人;

⑦乡镇司法所、派出所负责社区矫正、人民调解和安置帮教的部分负责人;

(2)司法矫正类民间组织

①司法矫正类社会团体的部分负责人; ②司法矫正类基金会的部分负责人; ③司法矫正类民办服务机构的部分负责人;

12、就业服务

(1)就业服务类事业单位

①就业服务机构负责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的部分负责人; ②就业服务机构负责农民工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的部分负责人; ③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的部分负责人; ④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的部分负责人;(2)就业服务类民间组织

①就业服务类社会团体的部分负责人; ②就业服务类基金会的部分负责人; ③就业服务类民办服务机构的部分负责人;

13、医疗卫生

(1)医疗卫生类事业单位

①医院从事医政工作的部分负责人; ②精神病院的部分负责人; 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部分负责人; 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部分负责人;(2)医疗卫生类民间组织

①医疗卫生类社会团体的部分负责人; ②医疗卫生类基金会的部分负责人; ③医疗卫生类民办服务机构的部分负责人;

14、计划生育

(1)计划生育类事业单位

①计划生育指导站的部分负责人;(2)计划生育类民间组织

①计划生育类社会团体的部分负责人; ②计划生育类基金会的部分负责人;

③计划生育类民办服务机构的部分负责人;

15、职工权益维护(1)企业

①企业负责职工权益维护的部分负责人(2)职工权益维护类民间组织

①职工权益维护类社会团体的部分负责人; ②职工权益维护类基金会的部分负责人; ③职工权益维护类民办服务机构的部分负责人;

16、青少年事务

(1)青少年事务类事业单位 ①青少年宫的部分负责人; ②儿童活动中心的部分负责人; ③青年志愿服务指导中心的部分负责人(2)青少年事务类民间组织

①青少年事务类社会团体的部分负责人; ②青少年事务类基金会的部分负责人;

③青少年事务类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部分负责人;

17、妇女权益维护

(1)妇女权益代表与维护类事业单位 ①妇女法律帮助中心的部分负责人; ②妇女活动中心的部分负责人;

2、妇女权益代表与维护类民间组织

①妇女权益代表与维护类社会团体的部分负责人; ②妇女权益代表与维护类基金会的部分负责人;

③妇女权益代表与维护类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部分负责人。

社会工作人员分布领域:结合对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人才的界定,我们初步认为社会工作人员主要分布在以下领域:

一、社会服务领域

(一)社会福利

1、社会福利类事业单位

2、社会福利类民间组织

(二)社会救助

1、社会救助类事业单位

2、社会救助类民间组织

(三)收养服务

1、收养服务类事业单位

2、收养服务类民间组织

(四)社区建设

1、社区事业单位

(1)社区服务中心的部分工作人员;

2、城乡居民自治组织

(1)城市居委会的部分工作人员;(2)农村村委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3、社区民间组织

(1)社区社会团体的部分工作人员;(2)社区基金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3)社区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

(五)优抚安置

1、优抚安置类事业单位

2、优抚安置类民间组织

(六)慈善事业

1、慈善类事业单位

(1)社会捐赠中心的部分工作人员;

2、慈善类民间组织

(七)减灾救灾

1、减灾救灾类事业单位

(1)减灾备灾中心的部分工作人员;

2、减灾救灾类民间组织

(八)家庭生活服务(婚姻登记、婚介服务、家庭教育、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

1、家庭生活服务类事业单位

(1)婚姻登记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

2、家庭生活服务类民间组织

(九)殡葬服务

1、殡葬服务类事业单位

2、殡葬服务类民间组织

(十)教育辅导

1、教育类事业单位

(1)各类学校的学生辅导员、就业服务指导教师和心理咨询教师;

(2)残疾少年儿童特殊教育学校的部分工作人员;(3)工读学校的部分工作人员;

2、教育类民间组织(1)教育类社会团体的部分工作人员;(2)教育类基金会的部分工作人员;(3)民办学校的部分工作人员;

(十一)司法矫正

1、司法矫正类行政单位

2、司法矫正类民间组织

(十二)就业服务

1、就业服务类事业单位

(1)就业服务机构负责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的部分工作人员;

(2)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的部分工作人员;(3)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的部分工作人员;

2、就业服务类民间组织

(1)就业服务类社会团体的部分工作人员;(2)就业服务类基金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3)就业服务类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

(十三)医疗卫生

1、医疗卫生类事业单位

(1)医院从事医政工作的部分工作人员;(2)精神病院的部分工作人员;

(3)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部分工作人员;(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部分工作人员;

2、医疗卫生类民间组织

(1)医疗卫生类社会团体的部分工作人员;(2)医疗卫生类基金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3)医疗卫生类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

(十四)计划生育

1、计划生育类事业单位

(1)计划生育指导站的部分工作人员;

2、计划生育类民间组织

(十五)职工权益维护

1、企业

(1)企业负责职工权益维护的部分工作人员;

2、职工权益维护类民间组织

(1)职工权益维护类社会团体的部分工作人员;(2)职工权益维护类基金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3)职工权益维护类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十六)青少年事务

1、青少年事务类事业单位

(1)青少年宫的部分工作人员;

(2)儿童活动中心的部分工作人员;(3)青年志愿服务指导中心的部分工作人员;

2、青少年事务类民间组织

(1)青少年事务类社会团体的部分工作人员;(2)青少年事务类基金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3)青少年事务类民办社会服务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

(十七)妇女权益代表与维护

1、妇女权益代表与维护类民间组织(十八)其它

1、宋庆龄基金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2、中国红十字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红十字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3、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部分工作人员。

第五篇: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相关问题的探讨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相关问题的探讨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9-02-17 14:15:00 ]作者:李文君 樊洁编辑:studa071

4[摘 要] 中共中央要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本文就社会工作者的内涵以及与社会工作者相关的概念进行探讨,分析了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 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

Abstract: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CP proposed constructing great social worker troop.This article discusses social worker’s connotation and concepts, analyzes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China’s social worker troop’s construction, and proposes solutions to social worker troop’s construction.Key words: social work;social worker;social work troops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这表明了中央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高度重视,也表明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对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是中央对党管人才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本文就社会工作者的内涵、与社会工作者相关的概念进行探讨,以便澄清有关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认知误区;分析了在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建设的路径。

一、社会工作者的内涵

(一)社会工作者的含义

社会工作者的内涵是什么呢?这是作为社会工作研究人员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美国社会工作协会对其作了这样的界定:“社会工作者是毕业于社会工作学院,运用他们的知识和技巧为案主(一般包括个人、家庭、团体、社区、组织和社会)提供社会服务人员。社会工作者帮助人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获得所需求的资源,促进个体与人们及其环境的互动,促使组织负起对人们的责任,影响社会政策。”[1]

《人事部、民政部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中指出:“本规定适用于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优抚安置、卫生服务、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治等社会服务机构中,从事专门性社会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美国的定义指出了社会工作者必须接受专业的社会工作学校教育,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巧,同时是从事社会工作职业的人员;我国人事部、民政部则指出了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范围和服务性质。

(二)与社会工作者相关概念的讨论

为了更好地理解社会工作者的内涵,需要区分以下概念:

1.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

志愿者在我国简称“义工”,指的是那些自愿提供各种资源进行社会公益事业,但是不求社会回报的人。只要是对他人能够提供帮助,能够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的事务,志愿者都可以提供,所以说,志愿者的服务范围非常广泛。

志愿者与社会工作者的区别在于,只要是具有社会公益心的人都可以做志愿者,但是社会工作者并不是人人都可以从事。而且社会工作者对专业的要求比较高,并且必须受到职业伦理的约束。

2.社会工作者与非专业社会工作者

这里的社会工作者是指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而非专业社会工作者指的是在我国从事民政系统工作的人员,以及在共青团和各种社会团体工作的人员。我们知道,由于我国“大政府、小社会”的体制因素,致使我国大量的应该由社会组织完成的事务全部由政府包揽,这样导致我国社会组织的不发达,社会工作者的活动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但是,社会工作者与非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相同之处在于工作的助人性质和服务对象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工作的方法。社会工作者运用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的专业方法为案主服务,而非专业社会工作者主要利用社会行政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没有受过专业的社会工作系统训练。

3.社会工作者与心理咨询师、思想政治工作者

很多人很难区分这三者的区别。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关注对象的心理反应和思想变化,注重情绪疏导和思想意识的教育。社会工作者与心理咨询师的区别在于社会工作更加注重工作员秉持的价值理念、而且挖掘社会资源,把案主视为“人在情境中”,心理咨询只限于心理咨询室的交谈和只重视心理反应。

社会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不同之处在于社会工作是助人、服务的理念,与案主是平等的关系,而思想政治工作是教育和改造的理念,是高于对方的。

二、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将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内容,这给社会工作事业吹来一股强劲的东风。社会工作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同仁们无不欢欣鼓舞,都说“社会工作的春天到来了”。可在欢欣鼓舞之余,反思现状,确实有许多问题需要注意。

(一)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专家委员会委员、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向荣先生指出,社会工作教育与实践严重脱节。他举了社会工作实务这门课说明了这种情况:“在目前我国内地的大学教育中,学生学习的课本内容,几乎都是将港台、英美的模式照搬过来。实际上,究竟如何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如何对应我国内地当前实际的社会问题的需求,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所以,当从事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政府部门要社会工作学界拿出行之有效的方案时,我们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至少对于从事近10年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的笔者来说,颇有这样的危机感。”[2]

他认为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高校所运行的考核评定制度对行为社会科学的制约和从事实际工作的部门缺乏对理论知识的重视。现行高校以教师的教学与研究论文为考核标准,并且以文章数量为基本考核指标,这无疑对社会工作这样的行为社会科学来说是一种制

约;他指出,在实际工作部门,知识与理论表面上是备受尊重的。但在实际合作中,研究工作往往被边缘化。参与开展实践性探索工作,是需要实际工作部门与科研教育人员密切合作的。

(二)专业化与职业化发展程度低

虽然经过了20余年的发展,但是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化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成熟的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民政部人事教育司科技处的一位研究人员指出:社会工作是一种既有一定普遍性、共同性,又有较强的特殊性、本土性的实践活动。现代西方社会工作知识理论非常丰富,但这些知识理论只概括了西方国家社会工作的经验,并没有反映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实际。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社会工作知识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还主要是学习、消化西方社会工作知识理论,而对不适合我国实际的专业价值、知识和技巧缺乏深入分析,对我国长期存在的半行政、半专业社会工作经验和技巧没有认真进行总结,使之理论化、系统化。同时,社会工作教育师资队伍总体水平不高,人才培养层次较低、教学规范化程度不高也影响了专业理论的形成。

职业化程度低主要是指虽然在2006年7月20日,人事部、民政部联合发布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从适用范围、职业性质、职业水平级别、考试组织实施等方面,对我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考务工作作了规定。但是,在我国,到目前还没有广泛开发社会工作岗位,没有制定出社会工作的从业标准和职业规范,与律师、会计师等相比,其专业化水平不高,职业威望也很低,导致社会工作专业对学生吸引力不强。一些院校虽然设置了社会工作专业,而毕业的学生因为没有对口的就业岗位,导致社会工作专业实际培养目标的模糊性。大量实际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也得不到正式的职业门类的承认。社会工作职业定位和岗位问题不解决,将成为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

(三)需求大、素质低与体制性障碍的矛盾[3]

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在全国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民政工作从大的方面来说都属于社会工作的范畴。就以民政系统为例,李立国副部长指出:“截止2005年底,民政系统实际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大约有45.3万。而目前,我国有城市低保对象2 200多万,农村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6 500多万,残疾人口8 200多万,重点优抚对象460多万,孤儿57.3万,还有老年人口1.43亿,常年受灾人口1个多亿。仅就工作量而言,平均1个工作人员要为1 000名重点民政对象提供服务,这与社会工作比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4]

李立国副部长还指出:“目前,尽管民政系统培养或引进了部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但现有从业人员总体上学历、水平较低,而且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工作手段和方法比较落后,难以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系统化服务,缺乏行业自律和评估,无法有效应对和解决新的、复杂的社会问题。”[4]

虽然社会对社会工作者的需求量很大,但是现有的体制使得社会工作者很难获得职业认同。近几年,我国社会工作高等教育规模迅速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行政、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各类社会组织不够发达、各级财政投入不足等,使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遇到很大困难,大多数毕业生改从他业,一些进入社区或福利机构工作的毕业生,也因待遇偏低、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而不能安心工作。因此,不仅要改进教育培养方式,还要深化各方面体制的改革,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才能为社会工作人才提供更加宽广的就业渠道和施展才能的空间,才能顺利推进全社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5]。

三、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实践与研究的良性互动

向荣先生认为应该不论是在学术界还是社会工作实践中,组建一支合作伙伴队伍,为社会工作提供一个较好的研究平台。通过实践的过程,特别是从各个部门中发掘一些有信心、敢于创新的实际工作人员与从事研究教学的学者组成一个长期的合作队伍,针对某项问题和工作进行研究。这样,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才有望形成。

(二)加紧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

以人事部、民政部联合发布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为契机,广泛开展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是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根据人事部发布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及其《实施办法》的有关要求,尽快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区建设、残障康复、家庭生活服务等领域的事业单位中进行社会工作岗位开发与设置调研,深入研究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社会福利机构等各类民政服务事业单位以及社区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标准、等级设定要求、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6]。

(三)加强社会工作人才教育

社会工作人才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指今后人才的培养;二是指对现有人才的继续教育。对职业社会工作者的培养,全国人大代表赵效定建议国家在培养职业社会工作者时,借鉴免费培养师范生的做法,以鼓励和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投身职业社会工作[7]。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社科院院长宋林飞教授指出,政府在积极转变职能的同时,要着力发展社工教育,通过优化教材、选派优秀教师,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门人才[8]。

对现有从事社会工作性质的在职人员,建议加强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大力提高现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质高、专业理论功底好、实践操作能力强的社会工作师资队伍和从职人员[9]。

[参考文献]

[1] 傅忠道,杨坚康.社会工作者现状、建设及提升[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4:1.[2] 熊跃根.探寻美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路径[N].中国社会报,2007-03-12(8).[3] 刘华丽.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涵义与要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7-48.[4] 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在全国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DB/OL].http:///sw/fugle_show7.asp.[5] 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在全国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DB/OL].http:///sw/fugle_show7.asp.[6] 未来,我们将更真切地感受到社工[N].中国社会报,2007-03-12(1).[7] 陈蒲芳.试论社会工作者的素质教育与对策建议[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2.[8] 像培养“师范生”一样免费培养职业社工[N].中国社会报,2007-03-12(1).[9] 向 荣.社会更需要行动者[DB/OL].http:///sw/fugle_show7.asp

下载努力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努力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县妇女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的调研报告

    文章标题:县妇女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的调研报告一、妇女儿童权益维护工作现状和发展趋势1、现状:从近三年县乡村三级妇联信访接待状况看,以婚姻家庭类案件为主。2004年信访......

    县妇女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的调研报告

    文章标题:县妇女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的调研报告一、妇女儿童权益维护工作现状和发展趋势1、现状:从近三年县乡村三级妇联信访接待状况看,以婚姻家庭类案件为主。2004年信访......

    县妇女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的调研报告

    文章标题:县妇女社会人才队伍的建设的调研报告一、妇女儿童权益维护现状和发展趋势1、现状:从近三年县乡村三级妇联信访接待状况看,以婚姻家庭类案件为主。2004年信访接待总数......

    以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托起中国梦

    以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托起中国梦 文/慎海雄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没有一支宏大的......

    培养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培养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社会治安、城市管理、人口管理、社会事业......

    关于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模版]

    七、关于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在长期的和残酷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在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共产党必须善于吸收知识分子,才能组织伟大的抗战力量,组织千百万农民群众,发展革命的文化运......

    县妇女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的调研报告(多篇)

    县妇女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的调研报告 目录 第一篇:县妇女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的调研报告 第二篇:县妇女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的调研报告 第三篇:县妇女社会工作人才队......

    关于我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状况的调研报告

    社会工作人才是以助人为宗旨,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进行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等社会服务工作的专门人才,是现代社会管理与服务的重要力量,在协调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