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思考的几个理论问题
文章标题: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思考的几个理论问题
刚刚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深入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提出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和谐社会建设实践做出了明确部署。这标志着我们
党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的基本形成。其中包含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需要认真学习和研究。这里谈一点学习体会,就教于大家。
一是关于和谐社会理论提出的历史必然性问题。国内外都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提出建设和谐社会,是因社会不和谐问题太多,不得不解决。这有一定道理,但只是一种消极的理解,不免有些片面。我认为,应当从积极的方面全面理解之。事物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是由其必要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共同决定的。六中全会告诉我们,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由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人民的呼声、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党的性质所决定的,也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而成为可能,还因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制度安排等条件而可以将人民群众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变为现实。
二是关于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的含义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提出后,人们对它的内涵、外延以及与其他理论的关系不太清楚,六中全会文件把这个问题讲清楚了。我理解,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继承、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形态、新境界,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整体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科学理论。狭义的和谐社会建设理论主要是相对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理论而言的社会建设理论,重点是要发展社会事业,从根本上改善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福利事业,如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家庭收入、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大众文化、公民道德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力,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六中全会所确定的今后15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来看,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应当作广义的理解,但对其中所蕴涵的目前重点要落实的发展社会事业的思想,可作狭义的理解。
三是关于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问题。在和谐社会研究中,国内外都有一种观点,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事业很好,社会发展很和谐,甚至比社会主义还好。我认为,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北欧国家,社会福利事业搞得比较好,社会比较和谐,甚至可以说这些国家有不少社会主义因素,但这些都是自发发展起来的,是一百多年来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斗争以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迫使资本家不断让步而一步步建立起来的,不能归功于资本主义制度。直到今天,西方的工人罢工或新社会运动仍然是资本主义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还应看到,西方许多国家的社会福利事业是在长期的经济积累包括对外殖民掠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们党和政府能够自觉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不断推进社会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我们的人民能够靠自己的辛勤劳动以及对外和平交往来积累财富并逐步建立自己的社会福利体系。尽管这个过程还很长,但我们相信这个理想在不远的将来一定能够实现。在这里我们同样应当历史地全面地看问题,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
四是和谐社会建设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关系问题。关于这个问题,近年来国内外理论界看法不完全一致,但六中全会文件讲清楚了,即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区别,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发展的哲学理念,和谐社会建设理论强调的是发展的目标和状态。它们又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又是科学发展观的展开形式,有着更加丰富的内容。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
五是和谐社会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的关系问题。和谐社会建设与小康社会建设也是辨证的关系。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区别,即小康社会建设主要是想解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问题,使人民群众逐步摆脱贫穷,尽快富裕起来,强调的是社会发展的经济指标;和谐社会建设主要是逐步化解社会矛盾,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保证社会的健康稳定有序发展,强调的是社会发展的人文指标。二者之间又密不可分,小康社会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和谐社会建设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全面展开。和谐社会建设并不是要替代小康社会建设,更非另起炉灶,而是要使小康社会建设更上一层楼,使之更加全面,使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六是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如何处
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近年来讨论最多的问题之一,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六中全会对此说清楚了,强调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就是说,我们长期坚持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没有变,但因目前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公平问题比较突出,所以要
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解决社会公平问题。这是十分正确的。在社会系统中,效率与公平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社会要正常运行,就要经常调整二者的关系,使之处于基本的平衡状态。改革开放之初,平均主义严重,效率问题突出,所以我们集中力量解决效率问题,主要办法是拉开收入差距,允许少数人先富起来;今天的情况有了很大不同,利益差距较大,公平问题凸现,所以要集中力量解决公平问题,主要办法是通过发展社会事业、建立适当的财政税收制度等逐步缩小利益差距,使利益差距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也应当注意,效率与公平毕竟有主从关系。效率反映生产力的状况,公平反映社会关系的状况。效率是主动轮,公平是从动轮。所以必须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调节公平问题,也就是要在保证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发展解决社会关系的不和谐问题。还应当明白,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统一于适当的社会利益差距。差距太小,效率低下,动力不足,社会不能正常发展;而差距太大,有失公平,矛盾突出,社会同样难以正常发展。差距太小,会出现平均主义,对有能力者也不公平;而差距太大,影响多数人的积极性,同样会降低效率。在这里,效率与公平又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所以,过分强调拉开差距或缩小差距都是不对的,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深入研究社会利益差距的阈值,以此制定科学的政策,保证社会系统健康稳定地发展。
完全可以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内容丰富,博大精深,蕴涵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话语,也提出了许多需要进一步解决的新问题。对此,我们应当深入学习研究,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思考的几个理论问题》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思考的几个理论问题。
第二篇:和谐社会建设需要正确的荣辱观
和谐社会建设需要正确的荣辱观
主讲人:陆玉林
主讲人简介
陆玉林,男,1966年生,安徽人,现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研究、当代社会文化。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热点现象与对策”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出版著作有《中国学术史》(先秦卷)、《传统诗词的文化解释》、《东亚的转生——东亚哲学与21世纪导论》、《道德经精粹解读》、《老庄哲学的意蕴》、《陆九渊评传》、《中国道家》、《中国阴阳家》、《中国青少年政策报告》等。
课程简介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相统一的治国方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陆玉林教授以“和谐社会建设需要正确的荣辱观”为题,围绕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展开了精彩的讲解,强调指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继承和发扬。
课程提纲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性
1.和谐社会需要思想道德建设
2.社会的稳定与进步,需要道德引领
3.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指向
4.社会主义荣辱观内涵丰富,贯穿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基本的价值共识
1.价值多元的利与弊
2.基本价值共识的重要性
3.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多元价值的重新整合三、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具体的调节标准
1.社会调节器与道德
2.社会主义荣辱观调节作用的表现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1.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人们的社会行为提供精神支撑
2.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助于人们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五、全社会共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加强法治建设
2.加强舆论环境建设和文化建设
3.重视对青少年的引导
六、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要与社会建设相结合
第三篇:建设持久和谐社会需要司法公平正义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首席大法官肖扬近日在河北进行调研之后,就“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和司法体制改革问题,接受了新华社记者采访。肖扬精辟阐述了司法公平正义与和谐社会的关系,颇具针对性和指导性。什么是和谐社会?胡锦涛总书记在阐述和谐社会六大特征时,将“民主法治”排在第一位,并强调要落实司法为民的要求,以解决制约司法公正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为重点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司法机关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作用,促进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肖扬也对新华社记者说,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必然是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试想,如果守法者向违法者低头,正义向~屈服,谁又愿意去遵守法律呢?法治又怎么能够实现呢?”肖扬说,我们所追求的和谐必须是公平的和谐、正义的和谐。不论是判决也好,还是其他的纠纷解决方式如司法调解,都不能牺牲公平和正义来求得短暂的和谐。肖扬警告,不遵守法律,不讲原则,没有标准,和谐也不会长久,甚至司法的软弱会助纣为虐,导致更多纠纷的发生。肖扬此次河北调研可谓颇具深意。近几年来,“xx”频繁发生。而这背后,是均衡社会各阶层的利益的严峻课题,如何建立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通道和司法保障机制的迫切性,以确保公平正义和和谐社会的实现,值得深思。某省高级人民法院一副院长通过对62件群体性纠纷案件的抽样调查,以及对所在省11个地区调研后得出的一些结论,比较准确地揭示了司法在群体性纠纷案件中所处的尴尬地位。各地法院普遍反映群体性纠纷案件是个“烫手的山芋”。为什么呢?据认为,关键是法院在追求公平与正义的司法价值与服从地方经济建设大局之间处于两难选择。“群体性纠纷案件往往涉及当地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当地经济建设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大局,牵一发而动全身。有些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或加快城市化进程,在农村土地征用或城市房屋拆迁工作上,急于求成,未按法律规定办理有关征地或拆迁手续,或先动工后立项。酿成群体性纠纷后,政府一方相关行为的合法性受到了质疑。若法院严格依照法律条文办案,裁判的后果可能是政府停止征地或拆迁行为,恢复原状或赔偿损失。如此将导致政府前期的巨大经济投入付之东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地的经济建设和政府形象。如法院支持政府的违法行为,将严重导致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不信任。在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上,法院往往难以找到有效的平衡点。”这么大段地引述调查报告,是因为这一司法认知模式可以说是当前法院系统在处理群体性纠纷案件中的一种值得注意的思想。问题在于,什么是法律效果?什么是社会效果?两者从结果上虽然殊途同归,但在技术层面恰恰遵循不同的判定原则,其本身是非常值得深究的理论问题,落到实践层面,尤其要小心,一不谨慎就会变了模样。正是这种效果论司法认知模式,正是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往往难以找到有效的平衡点”,就不仅导致在群体性纠纷案件的司法审判过程中,为了求得暂时和谐而往往牺牲了人们所追求的公平和正义,牺牲了法律的尊严;而且很容易演变为利益博弈。因为既然我们的司法判决是结果导向的,司法的程序价值碰到现实利益的考量往往只好退避三舍,使得法院不再以独立的身份参与纠纷的解决,而是变成纠纷关系中的博弈一方,法院也就不能不错位了。长此以往,法院的错位必然导致人们对法院信任的丧失和对法律尊严敬畏的丧失。和谐社会的根基就是民主法治,现代国家和政府的合法性也奠基于法律。肖扬说得好:“我们所说的‘公正’,是依据法律的公正。离开法律空谈公正,公正就失去了标准。司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程序性。程序公正、程序正义的价值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司法必须秉承法律的宗旨,遵循法律的程序,维~律的尊严,绝不能以任何借口违反法律的精神。”只有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坚守法律的精神,国家才不会像一个故事中所说的英雄雕像——底座一旦散落,巨大的英雄石像也就崩然瓦解。是故,一位哲人曾写道:“出于对这样一个信念的深信不疑,真正的法官工作是好的政府最牢固的支柱。我认为司法部门的第一个决定对我们这个国家及其政治制度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与肖扬大法官所说的“司法不能牺牲公平正义求得暂时和谐”和“和谐社会必然是民主法治社会”可谓异曲同工。
第四篇:党课心得体会: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增强党的意识,要求每一个党员切实负起执政的责任
增强党的意识,要求我们每一个党员在思想与行动上与党休戚与共、风雨同舟。自从举手宣誓入党的那一刻起,我们的祸福荣辱就和党的命运紧紧相联。人们公认,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历史上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国际影响显著扩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海内外中华儿女扬眉吐气的时期。“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历史上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都远远不能和今天相提并论。这是中国人的骄傲,更是每一个执政党成员的骄傲。但是越是形势好,越要看到挑战。历史给中国这条大船疾驶前行的战略机遇稍纵即逝,前方急流、险滩、暗礁数不胜数。
我们没有理由不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
增强党的意识,要求每一个党员切实负起执政的责任。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不仅是领导干部的重要责任,而且是全体党员的共同使命。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我们党领导和执政的重要基础,是党全部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基础,并形象地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警示全党要高度重视基层组织建设,高度重视每一位党员都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因此无论是身处重要岗位,还是从事平凡职业,每一位党员都肩负一份沉甸甸的执政使命。负起执政的责任,关键在于牢记党的宗旨,立足岗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想问题、办事情,始终不忘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关切。负起执政的责任,人人都要努力增强执政本领。
成就大业要摆正“我”与“党”的位置
增强党的意识,要求我们每一个党员处理好自我与党的事业的关系。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只为家庭活着,这是禽兽的私心;只为自己活着,这是耻辱。”董必武老人指出:一个自觉的革命家和一个普通人不同之处虽然很多,但最重要的一条区别,就在于他们对于“我”的态度不同。心胸是事业的容器,公心是境界的标志。只有那些舍弃“小我”而成就“大我”的人,才能最终成就自我,造福他人与社会,这才是真正的有意义的人生。
增强党的意识,要求我们每一个党员处理好自我与党的事业的关系。共产党人从事的是人类最壮丽的事业,斤斤计较于个人的名利得失,与党的事业格格不入;心胸是事业的容器,公心是境界的标志。一个时时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是注定不可能有大作为的。摆正“我”与党的位置,就要处理好自我形象与党的形象的关系,就要处理好个人意志与党的纪律的关系。有位领导同志说得好,人生有三难,实事求是难,有自知之明难,淡泊名利难,克服了小“我”就都不难。这是我们应当谨记的金玉良言。
第五篇:建设持久和谐社会需要司法公平正义
文章标题:建设持久和谐社会需要司法公平正义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首席大法官肖扬近日在河北进行调研之后,就“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和司法体制改革问题,接受了新华社记者采访。肖扬精辟阐述了司法公平正义与和谐社会的关系,颇具针对性和指导性。
什么是和谐社会?胡锦涛总书记在阐述和谐社会六大特征时,将“民主法治”
排在第一位,并强调要落实司法为民的要求,以解决制约司法公正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为重点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司法机关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作用,促进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肖扬也对新华社记者说,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必然是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试想,如果守法者向违法者低头,正义向邪恶屈服,谁又愿意去遵守法律呢?法治又怎么能够实现呢?”
肖扬说,我们所追求的和谐必须是公平的和谐、正义的和谐。不论是判决也好,还是其他的纠纷解决方式如司法调解,都不能牺牲公平和正义来求得短暂的和谐。
肖扬警告,不遵守法律,不讲原则,没有标准,和谐也不会长久,甚至司法的软弱会助纣为虐,导致更多纠纷的发生。
肖扬此次河北调研可谓颇具深意。近几年来,“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而这背后,是均衡社会各阶层的利益的严峻课题,如何建立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通道和司法保障机制的迫切性,以确保公平正义和和谐社会的实现,值得深思。
某省高级人民法院一副院长通过对62件群体性纠纷案件的抽样调查,以及对所在省11个地区调研后得出的一些结论,比较准确地揭示了司法在群体性纠纷案件中所处的尴尬地位。各地法院普遍反映群体性纠纷案件是个“烫手的山芋”。
为什么呢?据认为,关键是法院在追求公平与正义的司法价值与服从地方经济建设大局之间处于两难选择。“群体性纠纷案件往往涉及当地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当地经济建设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大局,牵一发而动全身。有些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或加快城市化进程,在农村土地征用或城市房屋拆迁工作上,急于求成,未按法律规定办理有关征地或拆迁手续,或先动工后立项。酿成群体性纠纷后,政府一方相关行为的合法性受到了质疑。若法院严格依照法律条文办案,裁判的后果可能是政府停止征地或拆迁行为,恢复原状或赔偿损失。如此将导致政府前期的巨大经济投入付之东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地的经济建设和政府形象。如法院支持政府的违法行为,将严重导致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不信任。在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上,法院往往难以找到有效的平衡点。”
这么大段地引述调查报告,是因为这一司法认知模式可以说是当前法院系统在处理群体性纠纷案件中的一种值得注意的思想。问题在于,什么是法律效果?什么是社会效果?两者从结果上虽然殊途同归,但在技术层面恰恰遵循不同的判定原则,其本身是非常值得深究的理论问题,落到实践层面,尤其要小心,一不谨慎就会变了模样。正是这种效果论司法认知模式,正是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往往难以找到有效的平衡点”,就不仅导致在群体性纠纷案件的司法审判过程中,为了求得暂时和谐而往往牺牲了人们所追求的公平和正义,牺牲了法律的尊严;而且很容易演变为利益博弈。因为既然我们的司法判决是结果导向的,司法的程序价值碰到现实利益的考量往往只好退避三舍,使得法院不再以独立的身份参与纠纷的解决,而是变成纠纷关系中的博弈一方,法院也就不能不错位了。长此以往,法院的错位必然导致人们对法院信任的丧失和对法律尊严敬畏的丧失。
和谐社会的根基就是民主法治,现代国家和政府的合法性也奠基于法律。肖扬说得好:“我们所说的‘公正’,是依据法律的公正。离开法律空谈公正,公正就失去了标准。司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程序性。程序公正、程序正义的价值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司法必须秉承法律的宗旨,遵循法律的程序,维护法律的尊严,绝不能以任何借口违反法律的精神。”只有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坚守法律的精神,国家才不会像一个故事中所说的英雄雕像——底座一旦散落,巨大的英雄石像也就崩然瓦解。是故,一位哲人曾写道:“出于对这样一个信念的深信不疑,真正的法官工作是好的政府最牢固的支柱。我认为司法部门的第一个决定对我们这个国家及其政治制度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与肖扬大法官所说的“司法不能牺牲公平正义求得暂时和谐”和“和谐社会必然是民主法治社会”可谓异曲同工。
《建设持久和谐社会需要司法公平正义》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建设持久和谐社会需要司法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