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税收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理性思考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崭新命题,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中,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和政府宏观调控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该如何构建政策法制更加完善公允、征管环境更加协调宽松、征纳关系更加融洽亲密的和谐关系,既是全国税务战线及广大纳税人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也是顺应时代潮流、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的具体体现。
一、税收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价值体现
(一)税收服务和谐社会建设,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聚财为国、执法为民宗旨的题中之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制定和实施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聚财为国、执法为民,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税收的本质。服务和谐社会建设,就是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揽税收工作,把聚财为国、执法为民作为税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对税收工作的各项要求,进一步推进依法治税,深化税收改革,强化科学管理,加强队伍建设,保持税收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充分发挥税收调节经济和调节分配的职能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税收服务和谐社会建设,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群众观、利益观,加强税收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党的执政地位、政府机关的一切权力,都来自于人民。税务人员代表国家行使公共权力,体现的是党委政府的形象,体现的是执政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税务人员要处理好权力与义务、地位与责任、公仆与主人、当官与做事、当官与做人的关系,常怀亲民之心、爱民之情、为民之志,常思立身之本、做人之德、贪欲之害,当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带头人,以税收执法者的良好形象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三)税收服务和谐社会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税制改革的根本取向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解决现实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是总结国内外实践经验的结果,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迫切要求。运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积极稳妥地推进税制改革,就要遵循“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税制改革的研究和实施。国家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认真做好取消农业特产税和降低农业税税率工作;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八个行业实行消费型增值税的试点工作;继续推进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方案研究和立法工作;落实好出口退税机制的改革措施,都反映了税制改革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取向。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税收思考
(一)税收制度层面:着眼“五个统筹”,推进税制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财赋者,邦国之本,如生人之喉命,天下治乱轻重系焉。”这是我国唐代著名理财家杨炎留下的一段名言。举凡古今中外,财税问题历来都是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和焦点,是全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集中体现,牵一发而动全身。从我国的历史看,财税政策得当、税赋公平和“轻徭薄赋”使社会休养生息、人民安居乐业,整个国家出现繁荣发展的太平盛世。可见,财政政策和财税体制对于政权的巩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有着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当前应通过完善财政政策和财税体制,把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和谐社会是公平的社会。公平包括经济的公平和社会的公平。经济的公平要求为企业竞争创造公平的税收环境,即不论性质、区域,进行何种经营活动的企业,在税收方面均应一视同仁,大体统一,享受无差别待遇。即使是为了其他的经济政策目标需要实施区别对待的产业地区税收优惠,也应当尽量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不能搞“全面开花”。社会的公平要求运用税收进行收入再分配,以缩小收入差异,防止两极分化。
第二篇:税收要为和谐社会服务
税收要为和谐社会服务
近日在听取陕西省国税、地税局的工作汇报时强调,税务部门在维护社会公平与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一定要充分发挥聚财功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担当起重要角色。
构建和谐社会是全社会的重大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不仅应把税务机关内部和谐观作为工作的目标和标准,而且应把税收放在社会大环境中去思考,扮演正确的社会角色,弹奏出和谐乐章。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同时反作用于经济,两者只有互为条件,才能互相促进。而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税收收入作支撑,否则就是纸上谈兵。因此,只有经济发展了,税收增收了,财力增强了,才能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才能有充足的财力进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当前,税收收入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税收工作任重而道远。指出,依法征税、科学征税、文明征税、廉洁征税,这些都和人有关系,都要和人打交道,有个征纳和谐的问题,关键要抓好队伍。近几年来,陕西国地税部门在抓队伍建设方面在各行业里抓的是最好的。税务的队伍是整齐的,制度建设,文明建设都高的很好,取得了很大成绩。这很不容易。但是在干部的思想教育和道德建设方面,还要不断加强,教育永远没有止境。
如何运用好税收政策,有效发挥对经济发展的调节和促进作用,是税务部门需要长期研究的一个课题,这个题目要继续做下去。一个地方发展生产、发展经济归宿点还是要税收。发展经济是第一要务,税务支持企业发展也是第一要务。税务部门要站在政府的角度,扩大税源,扩大税收,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包括落实税收减免政策,支持财政,支持经济发展。强调,税务对企业的支持和服务,要找一个最佳的结合点。关键是要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意识,要加强税收政策的研究,不断提高政策水平,提高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
税收工作很辛苦,政府要积极为税务工作创造条件。当前要重点帮助解决好税务信
息化的问题,要集中资金一步到位。把信息化搞上去,就是管好税源、增加收入。
第三篇:组织工作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几点思考
文章标题:组织工作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几点思考
六中全会把构建和谐社会确立为党在新世纪的执政目标,把和谐社会建设定位成“国家战略”。新目标、新战略相应给组织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任务、新课题。面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新任务、新课题,组织工作如何主动适应、及时跟进、努力作为并提供有效服务,笔者作了如下思考。
宏观层面
:用和谐理念来谋划和统揽组织工作
调整新的目标定位。不管是干部工作还是组织工作,其定位都应该着眼于党内和谐并服务于社会和谐,都应该把“追求和谐”作为组织工作的最高目标。按照这一要求,要相应地调整工作思路、工作重心和工作方法,把组织工作真正融入和谐社会构建中,使组织工作真正成为和谐社会构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树立新的工作理念。和谐建设本身包含了一系列新思想和新观念,组织工作必须树立先进的思想和理念,树立和谐社会的现代思维。和谐社会的核心是“和谐”,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全方位和谐,组织工作服务和谐社会建设首先要树立“大和谐观”,围绕和谐,服务和谐。和谐社会的实质是以人为本,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爱护人、激励人,组织工作就是要树立人本理念,以人为中心,充分调动党员、干部和各类人才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和谐社会建设是在社会生活多元、多样、多变,各种观念交织、影响、激荡的情况下开展的,社会和谐是有活力的全方位的和谐,组织工作就是要树立激发社会活力的理念和促进人的心理和谐的理念,通过教育管理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党员心态、干部心态和社会心态。
确立新的评价标准。六中全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和指导原则,既是对组织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检验组织工作的标准。围绕和谐社会构建确立新标准,要看是否把领导和谐社会建设的绩效列入考核内容,发挥政绩考核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杠杆作用;要看是否培养选拔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使组织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组织设置、人才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结构相适应;要看是否让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得到全面发展,营造出使各类人才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有专心谋事的成就感而无分心谋人的疲惫感的良好环境。
实践层面:以党内和谐对接和服务社会和谐
把干部工作的和谐作为党内和谐对接和服务社会和谐的重点来抓。干部工作是党内和谐与社会和谐的重要交汇点,通过干部工作自身的和谐去对接和服务社会和谐,至少要研究做好三个层面的工作:在班子和队伍层面,要抓好班子和干部队伍自身的和谐建设。实行班子和谐首先要提升“一把手”统领班子的能力,同时要抓好班子自身的运行规则建设,处理好“民主”和“集中”的关系。队伍和谐最主要的是要以人为本,关心干部的疾苦和正当需求,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摒弃“通不通、三分钟,再不通、龙卷风”的简单做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干部任用层面,要解决好用人上的公开公正问题。把群众公认原则真正贯彻到干部推荐、提名、考察、任用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大力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公推公选等干部选任方式,积极探索在常规选拔中引入竞争的有效做法,努力形成公开、民主、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不断提高干部任用的科学化水平。在能力建设层面,要重点抓好和谐能力建设。围绕和谐社会构建,中央提出要提升和谐建设的六种本领,就组织工作来说,迫切需要研究怎样帮助各级干部提高这六个方面的本领。必须把握干部能力建设的时代特征,抓住能力的提升、实现和评价等关键环节来开展。在内容设置上,应该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岗位干部实际,分层和分类设置培训内容;在培训方式上,要把轮训、调训、顶岗培训与自学、选学结合起来进行;在培训重点上,要突出主干线和关键岗位干部培训,大幅度扩大培训面。同时,从大的更迫切的方面上看,最根本的是要将干部能力提升的方向转到“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团队”的构建上来,转到激发和提升干部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等基础性能力上来。
把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作为组织工作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来抓。建设和谐社会,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就是按照“四个尊重”的要求,不断增强全社会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在这方面,组织工作大有可为。在人才队伍上,要把培养造就“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作为新的人才类别重点开发。在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上采取切实措施,抓紧制定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培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在开发思路上,人才工作要从“管理”转到“服务”,把工作做宽、做实、做活。针对人才工作资源比较分散的状况,加强人才工作力量、信息、资金和服务资源的整合,建立健全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组织保障体制,增强人才工作的整体合力,提升人才开发的整体效能。在开发深度上,要始终围绕发展推进人才的纵深开发。坚持“一
手抓存量,一手抓增量;一手抓宏观,一手抓微观;一手抓环境营造,一手抓作用发挥”,拓展人才的创业平台,调动用人主体和人才个体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把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作为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社会管理的重心在基层,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基层,要真正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基础性作用,重点下功夫解决以
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要下功夫扩大党在新领域的工作覆盖问题。从管理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来讲,新社会、新经济组织是一支重要力量,而在新领域的建党工作明显滞后,面临大量空白地带和经验不足、人才不足、经费不足等系列问题。要大力实施“两新组织”建党行动,扩大覆盖面、消除空白点,努力把基层组织的工作范围延伸到新经济、新社会组织中去。通过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特派员、联络员,建“工地支部”、“工程支部”、“联合支部”等措施,实现党在新领域的思想覆盖、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真正让每一个党组织都成为优秀人才聚集的地方。二要下功夫抓“党内关怀”。要瞄准党员“想什么、需要什么、想做什么”实施党内帮扶,特别是更多地关爱生活困难党员,通过建立党员服务站、救助组织和结对帮扶组织,以及关怀网络、党员关怀档案等方式使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和亲情关怀,激发党员对党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建立对基层干部的关怀保护机制,变单纯的“制度管干部”、“压力逼干部”为“热心想干部”、“主动帮干部”。以提高素质、改进方法为重点,对基层干部进行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培训;以增强群众意识、服务意识、奉献意识为重点,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教育管理;畅通从优秀基层干部中选拔乡镇、街道领导干部的渠道,在政治上关心基层干部的成长进步;注意解决农村基层干部误工补贴、基层组织工作经费等实际问题,对基层干部工作、生活上出现的困难帮助解决,探索建立关心爱护基层干部的长效机制。三要下功夫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一方面,要进一步落实和深化党务公开、三联制度、社会评价等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有效措施;另一方面,要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探索,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强化民主监督机制,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以创新的精神来抓好基层基础层面各项工作,通过整合和强化基层党组织功能,创新完善社会自治机制和组织机制,使党内生活健康而充满活力。
制度层面:通过组织工作制度创新为
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在考核评价上建制度,通过“考核杠杆”解决和谐社会建设的动力来源问题。改革和逐步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办法,把领导和谐社会建设的绩效列入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增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责任。
在党内和谐上建制度,通过党内制度建设激发党内创新活力。从党的自身建设看,最重要的是把党内和谐建设的创新实践尽量制度化。对党内民主、党内监督和干部任用等重要工作的创新性实践进行制度配套,使之形成相互衔接、互为补充的“制度群”和“制度链”。
在党内制度与社会制度的对接点上建制度,通过党内制度建设来推动社会和谐建设。通过建立民主、开放、公正、公平的组织制度机制,带动社会和谐的制度机制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在组织制度建设上,要通过公平公正、充满活力的干部制度树立起良好的导向和风气,使正义得以体现、正气得以弘扬,进而调动和激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方方面面的合力。在党内民主制度上,要通过组织制度创新来发展党内民主,通过激发党内活力来激发社会活力,通过党内民主建设来推动社会民主政治建设。
《组织工作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几点思考》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组织工作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几点思考。
第四篇:关于税收服务地方财源建设的思考
关于税收服务地方财源建设的思考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总局提出要加强税收分析,形成有深度、有战略、有措施的税收分析报告,秉承服务税户、服务基层、服务大局,为本级党委、政府出主意、想办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这要求税务部门在服务地方财源建设方面上应当更加有所作为。
一、积极实践税收分析,服务地方财源建设
今年福建地税重点以经济税收分析为切入点,围绕提高财源建设效率展开调研,深入剖析福建省财源发展的现状、成因、瓶颈,研究市场主体的产业和税收政策诉求。
(一)构建三项制度,推进税收分析体系建设
一是建立收入目标协作制度,实现动态管理、靠前服务。做好税收预测分析工作,提升组织收入工作的前瞻性,推进组织收入的动态管理。宏观方面,构建税收预测的经济税收指标体系,完善预测模型;微观方面,做好主要税源行业、重点企业的税源摸底调研与预测。促成在省政府出台的《福建省税收保障办法》中规定“设立税收收入预算的编制和调整,应当与本行政区域的税源相适应”、“财政部门编制和调整税收收入预算时,会商同级税务机关”的条文,从制度上保证地税部门的预测分析为各级政府科学确定发展目标服务。二是健全组织收入管理制度,实现规范管理、依法聚财。制定《加强组织收入管理的八点意见》,提高组织收入质量,同时从税收均衡度、欠税率、大额网上申报、临时户征管、地方税种征管等方面对当前组织收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及时化解和防范税收风险。
三是完善税收分析工作制度,实现健全机制、服务大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税收分析工作的意见》,从构建全程税收分析链条、建立税收分析质量规范、完善税收分析工作机制、强化税收分析保障机制等四方面规范和强化税收分析工作,筑牢税收分析的数据、管理、人才基础。同时,将税收分析服务区域发展的实效纳入对各单位的绩效考评内容。
(二)突显两项建言,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
一是积极建言,科学履责。利用省政府务虚会、省长办公会、专报简报等各种场合和形式,围绕地税部门职能建言。一些建议得到采纳,在推进组织收入、实施优惠扶持政策、税源建设等取得了实效。如向省政府主要领导及有关部门提交房地产税收趋势分析和税源摸底情况,为合理确定2014年财政增长目标提供参考。
二是深化调研,服务生财。做好服务生财环节的财源建设调研分析,并将分析思路贯穿于日常分析工作,健全财源发展的跟踪、反馈和分析工作机制。今年重点完成了财源建设效
率研究、区域税源布局、海洋经济、养老产业、旅游产业、制造业发展、金融改革等7个专题的财源建设调研工作。
(三)筹建一个中心,保障税收分析科学有效
筹建数据分析中心。积极参与第三方涉税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与省国税局交换重点税源信息,数据资源得到进一步充实。为提升数据利用效率,推进专业化的税收分析管理,积极筹建专门的数据分析中心,作为引领组织收入工作的龙头,协调和处理涉税数据和组织开展税收分析工作。
二、以提升效率为着力点,增强服务财源建设的针对性
税收服务财源建设应兼顾公平与效率,对税务部门而言,公平主要体现在科学税收征管和优化纳税服务上,效率则更多地体现为税务部门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用足用好税务部门贴近企业和掌握政策的优势,积极为扶持财源发展壮大建言。提升税源建设效率应着力于三种效率:经济税收效率,即百元经济体量含税水平;地方级税收效率,即属于地方级次部分的税收效率;产业关联效率,即从动态角度考察产业间影响程度。
经济税收效率:统计学上的投入产出表将经济活动分为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固定资产折旧四个组成部分,其中劳动者报酬是个人所得税的税基,营业盈余是企业所得税的税基,生产税净额指生产税减生产补贴后的差额,体现流转税。因此可以针对这三项指标建立相应的模拟模型,大致匡算单位经济量所含税收,并进行效率比较分析。
地方级税收效率:中央级和地方级的税种构成不同,会对地方实际可用财力产生影响。有的产业税收规模很大,但上缴中央或流向外省的多,地方实际能获得的财力并不多。行业的地方级税收效率是分行业按照总体税收的结构, 分析地方级税收的相对差距。考量行业地方级税收是否达到总税收的比重,可以作为该行业对地方税收贡献的参考。
产业关联效率:经济发展是系统工程,国民经济各行业对其他行业的经济量带动情况存在差异,从投入产出的影响力系数角度可以分析哪些行业的链条长,带动强,资源投入该行业对整体经济的带动效果要好于其他行业,该指标值大于1说明该行业投入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大于各行业平均值。将资金投向经济带动能力强的行业,通过产业间的关联带动作用,可以提升财源建设效率。
通过对地方财源建设效率深度分析,积极向地方党政建言市场主体的产业和税收政策诉求。主要体现为:抓住优势(成熟)工业应更加注重关联效率、生产性服务业应注重配套率和效率提升、消费发展推动财源效率提升的空间较大、产业园区对提升财源建设效率作用尚显不足等四个着力点,提出要深耕市场,提升核心竞争力,继续做强已成熟税源;以提升产业附加值和税收效率为目标, 完善产业链条和配套服务设计,实现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培育
民生消费市场,增加地方财源;争取政策空间,继续推进总部税源建设等政策建言,得到了有关领导和部门的重视。
三、探索建立服务财源建设的保障机制
税务部门在服务财源建设中要充分发挥优势,把握好工作着力点,围绕提升三种效率,逐步探索建立依法聚财、服务生财的保障机制。
一是强化财源质量管理,实现依法聚财。从经济税收效率和产业关联效率等关键性指标着眼,构建评价经济税收均衡发展的一整套质量指标,目前已确定22项,并完善组织收入考核评价制度。加强对各级地税机关依法聚财的指导与评价,实现聚财质量的提升。同时,进一步加强纳税人负担水平和纳税机关成本的分析监控,努力降低税收流失率和征收成本。二是加强财源运行监测,服务科学聚财。依托信息技术,提升税收数据的挖掘应用水平。加强地方有较大潜力的产业、发展区域,及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等改革重点的财源监测,依托数理模型技术,完善预测方法,根据形势变化有针对性拟定服务措施,提高财源建设服务工作的前瞻性。
三是做好企业政策服务,推进良性生财。通过召开政策讲座、送政策上门等方式加强税收优惠政策宣传,收集、解决和反馈纳税人税收政策诉求。开展税收政策效果分析,为相关政策调整提供数据支持及分析参考。在用好用足现有政策基础上,拓展政策空间,积极争取有利于地方财源发展的政策。
四是构筑联系企业平台,促进效率生财。积极构筑联系企业、促进企业发展平台,主动做好地方重大战略性决策的宣传工作,推行标准化服务,加强一对一挂钩企业联系,并积极与金融部门合作,建立税银企联系平台,畅通信息渠道,为成长型企业搭建资金支持桥梁。
第五篇:发挥税收作用 服务和谐社会
发挥税收作用 服务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税收具有筹集财政收入、调节经济、调节分配的职能,与国家、企业、公民利益紧密相关。充分发挥税收筹集收入的职能,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重要的物质基础;充分发挥税收调节经济的职能,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良好经济秩序;而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更是维护社会公平、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税收从来都是与国家、社会紧密联系的一个分配范畴,反映了国家和社会成员之间的经济利益分配关系。税收是实现国家职能的物质基础,同时以各社会成员认可的国家为征税主体和依据。古今中外,税收历来都是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和焦点,是全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集中体现,对政权巩固、经济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有着深远而重大的影响。我国历史上许多思想家、政治家提出了“轻徭薄赋”、“富民强国”的民本治税思想。如孔子的“惠民”、“敛从其薄”,孟子的“民为贵”、“轻税敛”,老子的“与民休息”,管子的“取民有度,用之有止”等等。但综观我国税收发展史,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巧立名目地搜刮民脂民膏、横征暴敛、只取不予,老百姓被“逼上梁山”,甚至 “揭竿而起”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当今世界,科学、民主、法治的潮流浩浩荡荡,税收只有融入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潮中,才能成为社会改革和发展动力,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同前行。
一、税收公平的内涵
古今中外各国税收实践表明,税收公平与否是检验税制和税收政策好坏的标准。一般理解,税收公平包括普遍征税和平等征税两个方面。所谓普遍征税,通常指征税遍及税收管辖权之内的所有法人和自然人,换言之,所有有纳税能力的人都应该毫无例外地纳税。当然,征税的普遍性也不是绝对的,国家出于政治、经济、国际交往等方面的考虑,给予某些特殊的纳税人以减免税的照顾,并不违背这一原则,而视为对这一原则的灵活运用。所谓平等征税,通常指国家征税的比例或数额与纳税人的负担能力相称。具体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同等纳税,即所谓的“横向公平”;二是纳税能力不同的人不同等纳税,即所谓的“纵向公平”。横向公平主要体现机会均等,纵向公平主要体现能力均等。
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提出了征税要有限度、税收负担要公平合理、纳税应便利的税收思想。在魏晋时期,思想家傅玄完整地提出了“至平”、“积俭而趣公”、“有常”的税收三原则,“至平”就是指根据人民收成多少,量能公平征收;“积俭而趣公”是指国家用税要节约,要为了国家公共利益而不是为了统治者的私欲己利;“有常”是指课税要有规定的制度。西方在重商主义后期,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提出了“公平、便利、节省”等税收原则;西方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公平、确定、便利、节省”税收四原则中,将公平列在首位。当代西方税收原则受到凯恩斯学派和福利经济学说的影响,归纳为效率、公平和稳定经济三原
则。可见,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公平都是税收首要原则和重要的政策目标。
二、税收服务于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和谐社会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在一个物质匮乏的国度里,是难以建立和谐社会的,正所谓“仓廪实而后知礼节,衣食足而后知荣辱”。从静态上来看,和谐社会要求社会财富相当丰富,从动态来讲,和谐社会是活力进发的社会,是财富充裕的社会。对此,十六大有过充满诗意的表述,这就是“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对政府宏观调控而言,建设和谐社会首先意味着把蛋糕做大。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解决当前所有问题的关键。没有发展就不可能有和谐。税收作用于和谐社会,就是要采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和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以较低的税收负担,较高的办税效率,较好的财政效益,激发广大的劳动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真正使广大劳动人民既是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又是财富的主要享用者。通过财税体制改革为龙头的各项改革,清除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为构筑和谐社会创造出良好的体制环境。当前要以和谐为目标,抓住有利时机,在启动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基础上,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税制改革,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公平税负,不断增强企业自我发展的能力,建立经济自主稳定增长的内在机制,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创业的积极性,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动力。也耕是说,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采取富民的税收政策,推进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努力把“蛋糕”做大,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过程中,政府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必然需要有充裕的财力作支撑,这就对税收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向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财力支持,需要建立持续稳定的税收收入增长机制。建设持续稳定的税收收入机制,基本目标是税收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相协调,宏观税负和税收弹性系数合理适度,税收收入数量与质量并重。通过依法征税增强国家财政实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全提供财力保障。
三、构建公平税收制度途径
和谐的税收制度要求公平正义、富于理性,利于经济持续发展,利于引导纳税遵从,利于减轻公民负担。在提供财力保障,平衡社会财富,扩大社会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促进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一)着眼于经济增长,实行结构性的减税政策
通过增值税的全面转型、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等措施降低企业微观税负,体现减税效应,促进经济增长。为此,一要积极推进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按照扩大税基、降低税率的原则,减轻内资企业的税负,调整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使实际税负与名义税负趋于一致。规范税前扣除标准和范围,统一内外资企业折旧水平,调整规范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取消区域性低税率,突出投资税收优惠。
二要全面推进增值税转型,彰显增值税作用。三要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把农民的税收负担纳入统一的税制体系,在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基础上,为最终实现城乡税制的统一创造条件。
(二)着重于社会稳定,完善税收扶持政策
收入分配的公平正义、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完善和社会就业的充分合理,是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1、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个人所得税是调节个人收入差距的重要工具。国家提高个人费用扣除标准,针对个人所得税深化改革问题的激烈争议暂时有所平息,但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实际上还任重道远,需要继续朝着综合征管和分项征管的方向迈进,即实行综合所得税制与分类所得税制相结合,将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财产租赁、经营收益等经常性所得纳入综合征税项目,合理调整税率级距和税负水平,适当降低边际税率。在改革个人所得税的同时,择机开征遗产税、赠与税和物业税以配合调节。从根本上说,只有建立遗产税和赠与税制,建立物业税制,才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调整社会财富的分布,缓解贫富悬殊矛盾,体现社会公平,建立和完善我国调节个人收入的税收体系。
2、完善落实扶持社会就业的税收政策。税收支持居民就业,一方面可延长有关就业税收优惠期限,另一方面可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制定针对中小企业的税收扶持政策。据统计截至2004年底,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到4700万,中小企业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可以预见,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出现,中小企业在解决就业方面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可以给中小企业利润再投资以所得税优惠;降低对其课征的个人所得税的边际税率;简化中小企业的征收管理程序等。总之要在保持现有就业规模的基础上扩大就业成果,而不是仅仅针对失业的结果采取鼓励政策,使税收政策既能够体现就业优先增长的宏观目标,同时更具长效机制。
3、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实践证明,社会保障范围与程度与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及具体国情密切相关。由于我国尚处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较低层次,且人员基数过大,因此,应特别注意社会保障项目、范围、标准的确定。遵循循序渐进、平稳过渡的原则,先将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纳入征税范围,将城镇企业和个人作为征税对象,待时机成熟后再发展到其他保险项目和全体公民。税率、税目的制定及保障水平也应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税率不宜过高,保障范围和水平可只限于为劳动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较高层次的需要可通过发展补充保险和个人保险来解决。要建立专门的社会保障预算,专款专用,允许社保资金投资,保证社会保障收入稳定增长。
四、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是税收服务于和谐社会的工作重点
和谐社会是安定团结的社会,和谐社会也是各方利益能够得到协调的社会。因此可以说,“做大”蛋糕是实现和谐的物质基础,“切好”蛋糕是实现和谐的客观要求。四中全会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到要对社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凸显出中央对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协调管理体制,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重视。当前,我国社会已经进入到矛盾多发的关键时期,税收必须充分发挥其统筹协调的职能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保驾护航。
统计资料表明,中国人均GDF现已超过1200美元,整个国家已经进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从国际经验看,这个阶段城市化迅速发展,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矛盾相当复杂。这一发展关键阶段的特点归纳起来有两个既是关键发展期,同时又是矛盾凸显期。其中社会矛盾集中表现为“利益的>中突”。所以,要很好地处理不同阶层、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防止利益分配的不合理、不平衡,就需要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免费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等等利益协调机制的作用,缓解社会矛盾。税收因为涉及面广,与备方面的利益直接相关,因而较之其它协调机制而言,在利益协调方面的效果更为显著和直接。
税收是社会利益分配的重要杠杆。税收不仅决定着政府取得收入的能力,而且可以调节收入分配,影响市场供给,对于社会各方利益的均衡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因此,为了促进社会和谐,税收工作需要把促进社会公平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政策目标来加以落实,这是与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的。当前,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结构问题。城乡之间的矛盾、地区之间的矛盾、产业结构不协调的矛盾、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几乎都与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有关。不调整结构就难以继续前进、不调整结构就难以健康和谐地发展,这就是说,我国已经进入到了以结构调整促发展的阶段。因此,国家税收政策要着眼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更多地关注经济结构调整,关注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稳步推进城乡税制统一;按照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全面推广东北老工业基地增值税转型的成果,全面落实支持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按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继续做好促进下岗人员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工作,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和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缴,推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努力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促进保护环境、生态建设和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按照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加快企业所得税“两税”合一的步伐,努力落实好出口退税机制改革措施,认真贯彻高新技术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税收对蛋糕的分配不仅事关社会稳定,也关系到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因此,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既反对平均主义,又防止两极分化。一方面,注意不能损害初次分配领域的效率导向机制,注重保护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再分配领域的社会公正程度,协调实现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群体之间、代际之间的利益和谐,努力防止税收政策上重工轻农、重东轻西。重资轻劳、重外轻内、重大轻小、重少轻老等不良倾向,切实促进各行业、各地区、各社群之间的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