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社区管理机制调研报告5篇

时间:2019-05-14 15:38: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完善社区管理机制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完善社区管理机制调研报告》。

第一篇:完善社区管理机制调研报告

完善社区管理机制调研报告

2009年12月26日,上海市**区**社区办事处正式成立。**社区在基层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一、**社区的居委基本情况

**社区现有2个居委会--海畔社区居委会和目华新村居委会,海畔社区居委会于2007年8月成立。住户主要由原朱家村、胡滨村、柘林村、漴缺村拆迁户组成,辖区总面积1平方公里。辖区内住宅楼共24栋99梯。辖区总人口698户1977人,常住人口608户1775人;流动人口244户780人。

目华居委会成立于2006年7月。住户主要由原公平村、柘林村、**南村、林海村的拆迁户组成,辖区总面积0.93平方公里。住宅楼共38栋98梯。辖区总人口1733户2984人,常住人口450户1652人,流动人口387户1262人。

2个居委每年由社区下拨25万人头经费,另外的公共管理、服务经费由社区承担,比如,2011年小区内添置晾衣架、户外凳之类设施共计投入经费20余万元。

二、**社区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主要成绩

1、健全社区党的领导组织体系

为发挥党在社区建设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在社区党工委的领导下,健全了社区党的组织机构,实现了两个100%,即“一居一支”;同时突出了党建带团建和党建带工建。在各居委会均建立了不少于30平方米的“党员电化教育室”。

广泛开展了党员志愿者的活动。通过开展“社区党员办实事”、“争先创优”等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活动,增强了社区党、团、工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发他们在社区建设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党员志愿者为社区居民服务达500余人次。

2、健全居委会民主自治体系

为充分发挥居委会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作用,依照《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各居民区组成居民会议,依法选举产生居民委员会并负责对社区的重大事务进行讨论、评议和制定社区的《居民公约》。居民委员会在办事处的指导下,健全了居委会学习、会议、考勤、评议等九项制度,实现了包括居民办事程序、居委干部职责、居委人财务管理、社区服务项目在内的居务公开。

为改善居委会办公条件,社区将居委会连入**政务办公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居委会办事效率。为居委会更好地开展社区服务、组织社区活动,在每个居委会还建成了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的活动站,实现了“一居一站”。

为提高居委会干部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社区对全体居委会主任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培训,人均培训时间达72学时。通过一年的努力,提高了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增强了自治组织的建议。

3、建立具有社团和中介性质的社区服务体系

根据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原则,社区建立了“海畔居委残疾人协会”、“目华居委残疾人协会”和“**社区老年协会”。协会成员均由地区单位和居委会的代表组成。各协会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社区社团组织承接了办事处剥离出来的部分社会服务职能,开展各项社区服务活动,在整合社区资源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区服务,维护社会稳定

从服务社区、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要求出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实现“一门式”办公。服务中心大厅设9个办公窗口,将劳动就业、民政救助、医疗保险、残联等部门的工作统一安排,公开办公。综合服务中心对工作人员职责、工作管理制度、文明礼貌用语、为民服务承诺等内容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保证了政务大厅方便、快捷地为居民群众服务,实现社区管理工作前延。

社区派出所在2个居委设立了社区警务工作站,使社会治安工作社会治安工作下移到各个居委会,切实作到了出警迅速、贴近居民、宣传到位,保证了解社会治安秩序的稳定。

社区与居委会协调解决了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并发挥卫生服务的补充作用,使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满足了居民的医疗健康需求。

三、社区建设才刚刚起步,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社区居委会行政化问题严重。社区居委会作为社区居民的自治组织,并不是一级行政组织。实际上社区居委会的直接管理者是政府,管理模式基本沿用机关自上而下的行政方式。社区的人财物支配权在政府,使社区工作自主性受到限制。

在资金管理方面,社区居委会花多少钱、花什么钱基本由政府决定,居委经费普遍存在和社区经费捆绑使用的情况。

二是资源难以整合。各级民政部门按照职能在社区建设工作中承担着组织、协调、统筹的作用,但实际上民政部门在社区建设的管理和服务中没有相应的财权和人权,因而缺乏有效的协调、管理和组织手段,难以参与到社区的管理中发挥对社区发展的总体统筹和协调作用。各部门在工作重点下沉社区的过程中,都从自身工作的角度出发,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难以形成统一的合力,难以实现资源共享,不利于社区的规范化建设。如社区居民基本信息库建设,公安、劳动、计生等部门使用的是不同软件,社区居委会为此做了许多重复性的工作,造成很大的浪费,也加大了基层的负担。

三是社区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经费保障是社区居委会正常运转的基础。近几年来,各级财政对社区建设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仍滞后于社区建设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社区办公和活动用房面积的不断增加,各项开支的加大,社区维护运转经费将更加困难。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工作的开展和社区工作队伍的稳定性。

四是人户分离难管理,安全隐患重重。现在各小区内住户主要由拆迁户、外来人员组成,居委干部基本上由原先的村委班子组成,而居民人户分离情况严重,管理难度加大。小区内车库基本上都挪作他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四、完善社区管理机制、创新社会管理服务的目标

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在今后五年,社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需要逐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以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管理新机制、新格局。

第一,建立各方共同参与社区发展和管理的机制。建立新型社会化管理机制要实行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以社区发展与管理为重点,政府、社会中间组织、企业、居民广泛参与,共同决定社区发展与建设事务,并享有社区发展成果的一种有别于过去那种只能以政府为主进行决策和发展的管理机制。为此,应在法制框架下,鼓励和维护各种社会组织的发展,完善城乡社区居民自治体制,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组织体系,实行依法、科学、有序管理社区,更好发挥人民群众和社会团体与组织参与社区管理的作用,把城乡各项事业管理的基础工作落到实处。

第二,积极引导和稳步发展民间组织。民间组织是社会中间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既要看到民间组织在参与社会管理,表达不同社会群体利益和诉求,进行社会监督,培育文明生活方式,提供社会帮助和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需求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在民间组织发展过程中,注意从组织的自律性,组织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规范和引导,真正使民间组织成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发展的社会单元,推动民间组织稳步发展。

第三,建立和完善社区工作者队伍。社区工作者队伍是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转型过程中新生的一支专门从事社会管理的中间力量,是社区进行自我管理发展的产物。利用社区具有自治的特点,建立各种形式的社区作者队伍,利用社区工作者的特殊身份和专门知识,调节各种社会矛盾,在社区居民与政府,社区公民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实现社区的和谐发展。要注意不断培养和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政治思想觉悟、专业技术知识、法制意识、组织纪律性和奉献精神,这是社区工作者队伍取得工作成绩的前提和保障。

第四,健全社区基础设施,完善和提高社区发展和服务功能。社区是各类经济和社会组织活动的基本空间,也是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进步的基础。加强社区物质基础设施建设,是夯实社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和推进社区稳步、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要继续增加教育投入,稳步改善和提高教育发展的条件;着力增加医疗卫生建设的投入,完善社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重点增加广播电视、交通通讯、文化和社会保障等公益事业基础建设的投入,完善社区的各项服务功能,提升社区公益事业的服务水平。

第二篇: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夯实和谐社会基石[调研报告]

完善社会管理机制 夯实和谐社会基石

中共嘉兴市委书记陈德荣

当前,我市人均GDP已近8000美元,进入了工业化后期、城市化加快推进、人民生活向全面小康迈进的新阶段,正加快迈向初级现代化的门槛,但也面临着资源环境制约加剧、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突出矛盾和问题。破解这些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经济的转型升级必然要求社会同步转型,进而为经济发展创造集聚吸纳高端要素的良好环境,而原有的社会管理体制已难以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如何打破传统的社会管理格局,构建起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新型社会管理体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现实课题。这也是我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之所以把创新社会管理作为调研课题的主要原因。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但是,党委怎么领导?政府怎么负责?社会怎么协同?公众怎么参与?由于各个城市规模、人口素质、经济发展水平等客观条件不一样,所给出的社会管理版本也不尽相同。去年,我们建立了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以加强党对社会管理工作的领导。在这样的架构下,如何探索建立扁平式、网络化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带着这个问题,我从构成社会管理的最基础元素——社-1-

区、社工和社团着手开展调研。

社区是城市管理体系最基础的细胞。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大量“单位人”转为“社会人”,社区逐渐成为各种社会组织的落脚点、各种群体的聚集点和各种利益关系的交汇点。社区工作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城市社会管理链条能否运转正常,关系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能否送到居民群众心坎上,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在调研中我了解到,由于社区居委会干部大部分是经过“海选”产生的,居民对社区当家人有了选择权,对自己投票选出的社区干部自然也多了信任和支持,而社区干部在履职时则更加重视民意,想方设法为民办实事,把社区工作搞得有声有色,社区民主自治成了推动社会管理上水平的“催化剂”!

社区建设的核心理应是民主自治,但伴随着政府职能的下移,社区承担的政府工作越来越多。社区居委会干部一方面要抽出时间倾听群众呼声,服务居民群众,另一方面则要从事大量事务性的工作,以确保党的方针政策及时传达到社区、政府的各项工作落实到社区。前些年我们开始探索“居站分离”,也就是社区居委会和社区事务站分离,让居委会重在“议事”,事务工作站重在“干事”,还原居委会“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本来面目。在调研中,我欣喜地看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基层大胆创新,探索形成了“居站分离”、“居站合一”、“选聘分离,居站合一”等多种模式,充分体

现了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对基层的这些探索实践,我觉得只要人民群众满意,只要有利于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我们就应该充分尊重、鼓励支持。

就社工而言,当下不少人对社工的认识还比较粗浅,很多人把它等同于社区居委会干部。其实,社区工作者只是社会工作者的一部分。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都有极强的社会工作文化,无论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还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背后都是一种推己及人的社工精神。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当今,在经济社会加速转型的现在,不同的社会矛盾不能全部依靠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干预或强制解决,而来自社会本身的自发修复力量更为重要。健康成熟的社会,必然是公共领域发达的社会,而社工是公共领域的主要维系人群。我们要大力培育专业化社会工作者,让他们成为维系社会稳定的“减压阀”。

在调研中我发现,目前我市存在着社会工作者队伍总量偏少、待遇偏低、整体素质不够高等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远不相适应。我们要把社会工作者纳入全市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加大财政投入,通过加强组织培训、提供工作平台、提高工资待遇、增强职业荣誉感等多种途径,加快培育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工队伍。同时,要探索行之有效的社工管理制度。目前对社工的评定主要以考试为主,我觉得还应纳入老百姓评价的考评机制。毕竟,社工是一项与人打

交道的专业,是做群众工作的,仅靠书本上的知识远远不够,面对不同的群体和个体需要有不同的工作艺术,这要靠长期的工作积累来提升,是很难用考试考出来的。

同时,一个稳定的社会结构应该是一个三元立体结构,在政府层面、公民(企业)层面之间,还应该有覆盖不同领域的民间团体存在,起到“平衡器”的作用。

去年,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专题研究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提出要“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这为社团组织发展带来了史无前例的重大机遇。近些年,我市社团组织发展较快,但规模仍然偏小,服务能力偏弱,影响力有限,并存在着资金、人才、信任、参与等困境,许多社团组织还没有找到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运行机制。

如何加强社团组织的培育与发展,我在调研中听到了基层的不同呼声,有的希望市委、市政府加大对社团组织经费的支持,有的期望能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有的则提出,当前我市一些社团组织与政府相关部门还有剪不断的依附关系,影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政府必须为社团健康发展营造公平公正的良好环境。这些呼声的确反映出,我们在培育和发展社团组织中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其中最为紧要的是要进一步理顺社团组织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加快政府职能

转变,将群众性、社会性、公益性的社会管理服务职能,政府无力顾及的一些公共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管理等各种方式逐步转移给社团组织,并积极探索建立政府对社团组织的资助机制、奖励机制,明确营利社团组织与非营利社团组织的界限,实施与之相对应的政策支持,促进社团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当今时代是网络时代,调研中我还注意到网络社团正在迅猛发展,各类大型网络社区以及“QQ群”等形式的网络社团大量涌现,看似虚拟,实质上却“实而不虚”,往往组织者在网上“振臂一呼”,成员们立即按照约定的时间、地点会面。像这样的网络社团怎样管理?如何规范?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

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发挥社区、社工、社团等的作用,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是关键。近年来我市各级高度重视和创新基层党建工作,“一员双岗”、“楼宇党建”、“党员工作站”、“结对共建”等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模范作用得到发挥。但社区党建工作还有待加强,特别是社团党组织组建明显滞后问题突出。目前,全市922家社会团体中只有73家建立了党组织,仅占7.9%。要加强社会管理,党组织建设就不可有“盲区”。要加大工作力度,深入开展党建工作示范社区创建等活动,加快扩大

社团党组织覆盖面,确保党的工作渗透到千家万户和各个角落,切实把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

我相信,一个和谐社会,必定是社区、社工、社团这些社会管理中最基础的元素作用发挥最为突出的社会。让我们共同努力,为社区、社工、社团的建设与发展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进一步夯实和谐社会基石,切实把嘉兴建设成为一个管理有序、服务完善、舒适安定、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

第三篇:完善管理机制 加强防洪建设

完善管理机制 加强防洪建设

周一敏

受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因素影响,我国是世界上洪涝多发、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因灾损失都居其他灾种之首。由于我国七大江河中下游集中着全国1/2的人口、1/3的耕地和3/4的工农业总产值,洪涝灾害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发展防洪事业,减轻洪涝灾害损失始终为党和政府所高度重视。进一步研究防洪减灾方略,特别是探索适应中国特色的防洪建设道路,一直是党和人民所关心的重要课题。



一、防洪建设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对防洪减灾事业十分重视,带领全国人民开展了以整治江河,防治水害为主要内容的水利建设,制定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防洪减灾政策和法律法规。50年来,我国的防洪工程建设和防汛抗洪斗争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初步建成了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洪体系。目前,全国已建成各类堤防近26万公里,保护耕地5.4亿亩,保护人口4.5亿多人,为我国七大汀河中下游人口、经济密集区提供了重要的防洪安全屏障。已建成各类水库8.5万座,其中大型水库412座,中型水库2634座,总库容4500多亿立方米。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等主要江河开辟了蓄滞洪区98处,总分蓄洪量可达1200亿立方米。全国有防洪任务的642座城市中,已有177座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大江大河的整体防洪能力明显提高。同时、与之配套的水文气象监测预报、通信预警和防汛信息传输系统等非工程措施日趋完善,高新技术在防汛减灾中的运用进一步加强。这些措施为减轻洪涝灾害损失,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的防洪工程还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防洪建设仍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要任务。当前最突出的问题反映在两个方面: 一是现有工程标准低、质量差。我国已建成的防洪工程在数量上并不算少,技术运用上也不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关键是由于这些工程大部分修建于五六十年代,防洪工程普遍从设计到施工质量先天不足,缺乏统一的设计规划标准,工程标准参差不齐,堤基防渗处理不严,堤身强度不足,隐患较多。有的水库工程安全设施不配套,防洪能力极差。更多的是大量工程经过多年运行,工程老化失修严重,不但不能有效发挥效益,反而成为防洪的隐患。

二是管理机制落后。我国过去的水利建设片面追求数量,重建轻管的指导思想形成的后遗症十分严重。80年代以前,一般在兴建防洪工程时,都没有很好考虑工程建成运用后的运行维护经费,管理设施简陋,管理人员经费无保障,形成工程建设越多背的包袱越重的恶性运行机制。据调查,目前有很多工程管理单位连职工工资都不能按时发放,拖欠职工工资现象比较普遍。由于水库工程大多比较偏僻,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的生活、工作条件,加上福利待遇较低,已造

成大量水利人才流失,管理队伍难以稳定,管理技术难以提高.管理工作难以为继。



二、防洪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20世纪90年代,我国先后发生了1991年的江淮大水,1994年的珠江大洪水,1996年长江、黄河和海河南系大洪水,特别是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大洪水发生以后,防洪工程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进一步加强水利建设,为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环境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积累和固定资产的增加,一次洪水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重,社会对防洪保安的要求越来越高,防洪建设面临的任务紧迫而艰巨。以90年代几场大洪水为例:1991年江淮和松花江大水,直接经济损失800亿元;1994年珠江、辽河大水,直接经济损失1600亿元;1995年洞庭湖、第二松花江等江湖大洪水,直接经济损失1700亿元;1996年长江、海河南系等河流大水,直接经济损失2200亿元;1998年长江、松花江流域大洪水,经过800多万军民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在保住重要城市没有受淹的情况下,直接经济损失仍然高达2300亿元。洪涝灾害对国民经济造成的影响之大显而易见。

三、加强防洪建设与管理的几点认识

1.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中国的江河线长面广,地理和气候等条件差异很大,影响因素很多,治理难度极大。防洪建设不可能在短期内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由于防汛抗洪是一项与自然界搏斗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历史的经验已经反复证明,在改造自然、改善生存环境的同时,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否则就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防洪建设必须坚持上下游左右岸综合治理的方计,根据我国国力的增长,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地开展。要坚持实事求是和长期努力的指导思想,使防洪工程既科学合理又经济实用。水利建设形势越好,水利防汛工作者越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和清醒的认识,把水利防洪建设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2.优先抓好现有防洪能力的巩固提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经建成的大量水利工程,尽管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它毕竟是目前防洪的主要屏障,几十年来发挥了不可估量的减灾效益。把现有防洪工程的加固及其标准的提高放在当前防洪建设的首要位置,具有投入少、见效快的特点。1998年长江大洪水过程中,干流共出现各类险情6000多处,其中重大险情1000多处,干流九江堤段还发生了决口,干堤有600多公里堤段因高度不够而临时加筑子堤,其中360公里子堤直接挡水,防洪形势一度十分紧张。经过汛后集中力量填塘固基和防渗强堤的处理后,1999年再次发生水位接近1998年水位的洪水,工程状况明显改善,防洪抢险的紧张局面得到有效缓解。因此,当务之急应首先处理好现有工程的隐患,弥补高度不足堤段的欠缺,增强堤防的防渗能力和现有防洪工程的整体抗洪强度。进一步加强水库除险加固和流域内水文监测预报、蓄滞洪区安全设施建设,提高防洪调度和洪水预警预报水平。这些措施不但费省效宏,也可在短期内收到较好的防洪效益,是当前符合我国国情的治水道路。

3.防洪建设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方针。由于江河流域的特征和地形、地质、气候等因素不同,江河治理也必须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一是要坚持“有所弃才能有所保”。在经过综合调查的基础上,把洪水可能淹没的地区分类设防,重点放在城市、重要交通铁路干线和国家重要工业科研基地,按照不同地域设定不同的防 洪标准,分别设防治理。二是坚持全局与局部相结合。同家治理的重点仍然是大江大河大湖和重点保护地区,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可根据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的具体情况按照流域总体防洪规划的要求,设定重点防御单位,建设相应的防洪工程。三是城市防洪中对堤防标准的要求也不能一刀切。山区城市、重要旅游城市、文化古城等,要根据城市发展的重点,制订不同的防洪方式。如柳州市要防御1996年型的洪水,城区堤防高度至少要建到18米以上。既不经济也不美观。因此,城市防洪方式可多形式进行。如在江河上游修建控制性工程,加强洪水调节能力;在城区河道开展清淤除障,整治河道,扩大河床行洪能力;在城区沿江地带修建高脚避洪楼,底层不作永久性使用;在上游地区加强和完善水文气象监测预报网络,提高防汛信息传递时效和防汛指挥调度能力。通过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综合调度运用,达到减少损失的目的。4.进一步加强防洪工程的质量管理。防洪工程是人们赖以保命的屏障,质量低劣的防洪工程比没有工程造成的危害更大。党中央、国务院对提高防洪工程质量高度重视,多次对“豆腐渣”工程提出严肃批评。对今后防洪建设的工程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指示精神,确保防洪工程质量,要在流域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法制和完善管理制度。所有工程项目必须实行公开招投标,投资公开。工程设计和施工单位必须具有水利部或受其委托的部门颁发的资质证书。施工中要严格质量监督,各道工序要环环相扣,层层把关,建立有效的施工、监理制约机制。工程建成后严格质量验收制度,施工单位领导、工程管理,单位的行政领导要实行终位身质量负责制。制。对官僚主义、营私舞弊影响工程质量,造成严重后果者,要依法严惩。通过严格的责任制、完善的制约机制和科学的管理制度,实现所有的防洪工程建成一处,发挥效益一处,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放心。

 5.理顺管理机制,提高工程管理水平。我国的防洪工程管理受传统观念影响,最突出的弊端是重工程建设,轻工程管理。过去大量工程建设时没有考虑工程建成运用后长期的维护管理费用,导致大量防洪工程日常维护无资金,管理人员经费难以为继。水利工程与其他基础设施不同,铁路、公路、电力、通信等设施建成运用后,由于可以直接向使用单位收费,投资回收很快,工程自身的维修及管理人员工资福利有保证,所处的是良性运行的发展机制。而水利工程特别是防洪工程的效益主要是社会效益,只有等到发生严重洪涝时,其巨大的经济效益才能充分体现,但对工程本身而言,得不到直接回报。目前,如果不从政策上解决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问题,中国的防洪事业将很难摆脱困境。

各级水利管理单位的人员应加强人才培养,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依靠政策积极争取工程维护资金。同时,挖掘白身优势,积极开展多种经营,提高职工福利,加强对工程的依法管理,努力探索管理科学,拓宽发展渠道,为我国防洪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

第四篇: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机制调研报告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流动人口的迅速增长,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给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劳动就业等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因此,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已成为我区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一个难点。

一、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现状

近年来,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人口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把常住人口和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同安排、同检查、同落实,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呈现出平稳、健康、有序的良好发展态势。加强领导,实施齐抓共管。区级成立以区长为组长,分管区长为副组长,人口计生、公安、工商、卫生、民政、劳动等有关部门和重要单位为成员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领导小组,建立了共管部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乡镇级成立由计生办、派出所、工商、劳动、卫生等相关人员组成的流动人口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层层签订了责任书,从上至下形成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网络,逐步形成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的大格局。加强整治,开展专项行动。今年以来,开展了多次针对出租屋流动人口的全面的宣传、登记、查验证专项行动。全区计生干部与民警、平安服务队员及流动人口协管员联合,在白天、晚上分批到各村开展地毯式登记。登记以“村不漏屋、屋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项不出错”为要求。今年,全区新登记、查验证流动人口15000余人,其中已育龄妇女6099人,并且已经及时录入wis信息,全区进入微机管理的育龄妇女达到20433人,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效,为抓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加强指导,抓好“两个”平台。加强了日常检查、指导、通报和督促,使国家和省内两个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在双向管理服务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自2007年9月21日至2008年8月20日,国家平台全区共接收信息714条,已反馈713条,信息反馈率均为 99.86%。

二、存在问题

虽然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

1.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还存在一些死角和漏洞。个别地方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没有真正做到属地管理,而是认为流入人口计划外怀孕,赶走了事,流出人口在外地计划外生育按统计口径哪生哪报,不影响计划生育责任状指标完成。现如今流出地不允许收取抵押金,也没有有效的约束手段,更有甚者,外来即不办理《婚育证明》又不让你知道去向,即流出地知情不知人,没办法,流入地知人不知情,没措施。从而导致一些偷生人员有机可乘,这严重地影响计划生育政策的全面落实。

2.对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查验、核发力度以及对违反计生政策人和事进行处理较难。对流入我区各乡镇的人员,大多是家境较贫寒,对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员进行处罚,即无物又无钱,起诉到法院,法院也无力执行。有的“三无”人员,在你查证时以各种借口搪塞你,又无具体制约措施,让计生工作人员左右为难。对流出人员说话无人听,调查了解无人在,兑现处理好似“纸上谈兵”,更有甚者偷偷以外出打工为由,实际是躲生,但怎么调查打听就是不知去向。各地管理规定不一致,对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不到位,所以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后不回原居住地接受处理,也未受到现居住地处理的现象较为突出和明显。

3.工作要求的不断变化,管理措施的不断推陈出新,个别干部对这一变化仍然很不适应、不习惯。以往的那种“株连政策”已经被废除,现在强调文明执法、正确执法、优质服务。个别人对计划生育“七不准”规定不理解,工作上存在畏难情绪,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与服务服务弱化。

4.综合治理部门齐抓共管的合力没有真正形成。虽然建立了“综合治理、齐抓共管”机制,但是有些部门应付了事,认为我没有义务为你开展工作,还有的部门只做表面文章,应付检查,造成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出现空档现象。

三、对策及建议

1.强化宣传,提高各乡镇对抓紧抓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认识。坚持以人为本,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公朴意识服务群众。在宣传的形式上一定要推陈出新,在抓好广播、电视、文艺宣传的基础上,还可以办一些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生殖健康、青春期教育等专栏,拓宽宣传渠道,创新宣传内容。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城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领导,协调公安、民政、工商、税务、卫生、劳动、城建等部门,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真正发挥职能作用,切实把工作抓实、抓牢、抓好、抓到位。

2.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机制,划定归属、明确职责。为了杜绝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沾轻怕重”、你推我争的不利局面,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不断档脱节

龙图腾 乱世巨星 魅惑羔羊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关于创新社会组织和社区管理机制提高社会服务水平的调研报告

关于创新社会组织和社区管理机制提高社会服务水平的调研报告

关于创新社会组织和社区管理机制

提高社会服务水平的调研报告

市政协专题调研组

根据市政协2011年工作安排,市政协常委会今年的专题议政课题是“创新社会组织和社区管理机制、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市政协刘耀辉主席高度重视此次专题议政工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重点和制定调研方案。2011年4月至6月,市政协社会法制民族宗教委员会、学习和文史委员会联合组成调研组,在市政协副主席刘冠贤,党组成员杨富生,副主席许玩宏、邓木林、陈树秋的带领下,深入各县(区)及部分乡镇(街道办事处),召开了6次专题座谈会,听取情况汇报,重点就我市社会组织和社区管理、社区建设、社工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和意见建议报告如下:

一、成效与做法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创新社会管理,做到常抓不懈,常抓常新,坚持健全组织机构与创新管理机制相结合,服务发展与服务民生并重,完善监督管理制度与提高服务能力同步推进。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充分发挥了社会组织、城乡社区和社会工作人才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政府社会管理职能转变,推动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先进文化、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一)社会组织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社会组织日趋规范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强和完善对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建设,重视和支持社会组织工作,全市社会组织建设扎实推进;率先在全国地级市中成立社会组织党工委,率先在全省将民间组织管理局更名为社会组织管理局。目前全市经各级民政部门依法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共计1228个,其中社会团体547个,民办非企业单位681个,社会组织从业人员2.6万人。

一是实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提升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服务能力。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和市民政局联合下文,要求行业协会商会的机构、人事、资产、财务与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分开,现职国家机关人员不得在行业协会商会兼职,基本实现行业协会民间化。我市还以社会组织服务民生行动为契机,创新社会组织动员、资源配置和社会监督机制,提升了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的能力。

二是加强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提升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自治力。从2005年开始抓社会组织自律工作,与监察、纠风、治贿部门联合制定了《惠州市社会组织行业协会自律工作实施意见》,建立了开展自律和治理商业贿赂工作联席会议,全市社会组织自律工作效果显著。开通了市社会组织信息网,加强社会组织网上互动交流功能,较好的搭建了社会组织管理服务平台。组织了市直社会团体收费专项检查和全市社会团体“小金库”治理工作,促进了社会组织建设规范化。

三是创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机制,提升社会组织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政治影响力。通过建立工作机制、加强规范管理、创新工作方式,以党的建设推动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09年8月,在全国地级市中第一个成立社会组织党工委,指导、协调全市社会组织党建工作。

四是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独特优势,提升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力。广大社会组织主动为会员单位服务,帮助会员及时改进生产经营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二)基层社区治理不断加强,社会建设基础夯实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区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依托。近年来,我市全面推进“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建设,以实现社区“三有”(有址办公、有人办事、有钱办事)为抓手,以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为重点,推动社区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

一是不断完善社区基本建设。通过财政补贴购买、政府调剂、开发商无偿提供、新建和改扩建等方式,全部按标准(省标准80平方米)完成了全市197个社区办公用房建设任务。城建规划部门在审核新建小区和旧城改造规划时,接照建筑设计规范要求开发商按200平方米以上配套建设社区办公用房,与住宅区开发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建立起长效稳定的社区经费投入机制,把社区办公服务、党建经费和社区工作人员工资补贴纳入市、县(区)财政预算。加强社区换届选举工作,选好配强“两委”班子,通过竞争上岗、公开招聘和公开招考等方式,将一批年纪轻、有文化、有奉献精神的大学毕业生充实到社区专兼职工作者队伍,使社区工作者的年龄、知识结构得到明显优化。同时,还对社区内的教育、文化、法律和卫生等专业人员进行造册登记,引导和组织他们参加社区志愿活动,逐步实现“社工带领义工、义工服务群众、群众参加义工”的良性循环局面。

二是不断完善社区服务机制。建立“社区卫生、环境美化、免费信息、劳动就业、‘四进’社区、‘复退军人之家’和志愿服务”等12项社区惠民工作体系,促进了民生问题的解决。按照每个街道办事处或3-10万人的居民数标准设置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机构范围,让更多的居民群众能在家门口享受社区

卫生服务。建立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为居民提供劳动保障、就业推荐、政策维权等方面的服务。惠城区、惠阳区的社区普遍建立了“一站式”服务大厅,开设信访接待、党建服务、民政服务和劳动保障等窗口,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周到的服务。建立健全了社区离退休人员、因工伤残抚恤人员、失业人员等信息数据库,开通了12355热线和志愿者网站,为居民提供扶孤助残、亲子交流、文体活动、心理咨询和美化环境等一系列服务。建立法律援助“三级服务网络”、人民调解室和维稳综治工作站,尽可能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大力开展社区警务信息化建设,构筑以社区民警为主导,社区治安会和物业保安为依托,社区治安联防队以及志愿者和各种兼职义务巡逻队为补充的群防群治网络,努力确保社区无重大刑事案件、无重大火灾事故、无严重家庭暴力、无黄赌毒现象、无黑恶势力。全市已逐步形成社会福利服务、社区互助服务和社区法律维稳服务相结合的多类型、多层次、广覆盖的社区服务网络体系。

三是不断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社区居委会承担了大量的诸如消防安全、计生服务和综治维稳等行政工作,导致居委会无暇顾及自治,社会管理工作既“越位”又不到位。对此,我市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在社区工作管理和运行机制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创新试行社区党组织、居委会与工作站“三位联动”的社区管理和运行机制,把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和社区的自治功能结合起来,既维护社区的自治性质,又确保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基层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2007年8月,我市率先在惠城区54个城市社区中成立了社区工作站。

(三)社工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基层社会和谐力提升

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工作人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资源和宝贵财富,目前我市社工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社工在社会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规范社工队伍建设。2009年8月,市民政部门按照国家、省推进社工试点的相关文件精神,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全市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了我市民政系统内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并对社工人才专业技术职位设置及薪酬待遇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成立了全市社工人才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协调指导全市社工人才队伍建设。

二是加强社工教育培训。采取奖励措施,对通过考试的人员给予一定奖励,并给予通报表彰。同时,举办社会工作培训班,通过省社会工作师联合会,邀请中山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商学院的社工系教师授课,普及专业社会工作知识,提升考试水平。

三是探索开展社工专业服务试点工作。2010年,按照社工试点方案,市民政部门在市复员退伍军人医院和救助管理站通过购买社工服务项目的方式,引入专业社工服务,开展试点。5月与9月,试点单位分别与广州市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签署项目合作协议。市救助管理站社工试点取得了较好成效,驻点社工通过心理疏导、行为矫正等专业技能,帮助受助者摆脱困境,更好地回归家庭与社会。

二、我市社会组织管理与基层社会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社会建设和管理在探索中发展,在实践中提高,但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与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与社会公众的期望相比,还存在能力偏弱、制度机制缺失、扶持力度不强等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组织发育不全,实现“社会人”向“社区人”转变难度还很大

目前,我市社会组织的发展还处于成长阶段,体现在:一是社会组织总体数量偏少,结构不够合理,服务能力偏弱。省内东莞、珠海、深圳、广州等市社会组织发展较快,2010年每万人社会组织数分别为17.5、5.9、4.2、3.7个,我市仅为3.1个。全市现有1228个社会组织中,近40%的社团是挂靠在部门(单位)的专业性团体,行政化色彩严重,纯民间性的社会团体较少;行业协会仅占5.9%,民办非企业单位主要是民办教育类(占43%),政府和社会急需的行业协会类、公益慈善类和社会服务类社会组织较少。我市社会组织活动经费主要依靠收取会费、社会捐赠,普遍反映经费紧张,专业化人才缺乏,自我管理能力欠缺,缺乏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经验与手段。二是落实政策不够,扶持力度不大。2008年,广东省出台了《关于发展和规范我省社会组织的意见》,根据省的精神,广州、深圳、汕头、东莞等市都建立了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并出台了相关配套措施。但截至目前,我市还没有出台相应的配套实施意见,省提出的一系列培育扶持社会组织的政策,在我市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三是转移职能不多,发展空间受限。广东省《关于发展和规范我省社会组织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通过授权、委托及其他适当方式依法将政府职能转移给社会组织。目前我市政府职能转移工作力度很小,承担部分政府职能的社会组织基本上是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隶属单位;有的政府职能部门及业务指导部门,基于自身利益,随意设立社会组织,将其作为自身权力的延伸和附属,社会组织缺乏民间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制约了社会组织的发展空间。

(二)公共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不高,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基层自治亟待加强

一是政府对城市基层的管理和服务不到位。目前,我市实行的是“两级政府、四级管理”的城市社会管理架构,街道作为县(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其任务是按照授权协助县(区)政府开展工作,于是各级各部门都把基层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压给街道这一派出机构。基层政府及街道又把居委会当作行政机构,经常给居委会摊派任务,并对其检查、考核以及奖罚。从调研中了解到,居委会普遍承担着计划生育、劳动就业和消防安全等数十项行政管理和公共

服务工作,包括要完成社会捐款赞助上交的任务,居委会与 街道签订的《责任书》有计生、消防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等10多项,承担的责任是辖区上述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承担的后果是“一票否决”,未履行职责轻则通报批评,重则按失职、渎职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居委会本身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不是行政主体、执法主体,既无行政执法权,也无得到有偿服务,但都担当上级行政部门摊派的无偿执法管理职能及风险。二是社区工作人员落选后或解聘后社会保险问题有待解决。由于社区居委会是一个居民自治组织,其成员是按《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选举产生的,每三年一届,因此社区工作人员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我市40岁以上的社区专职工作人员有553人,占总人数的47%,多数从事社区工作超过10年,对因年岁大落选后或解聘后的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问题表示担忧。三是设立社区工作站的改革仍然不够完善。设置社区工作站后,基层政府和街道向社区下达工作成为了“合法化”,加之居委会与工作站工作人员是交叉任职的,实质上还是由居委会成员承担。惠城区“一居一站”的模式,实质上只是居委会多挂了一个牌子,没有解决社区行政化问题。惠城区老居委会干部或因种种原因未能竟聘社区工作站人员和在居委会工作没纳入定编的军嫂工资福利待遇与社区工作站人员相比有差距,居委会及社区工作站人员年终奖金仍未纳入市、县(区)财政预算及支付。

(三)社会工作人才评价体系尚未形成,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任重道远

一是社会工作人才管理体制尚不完善。从管理体制上来看,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管理涉及党群、民政、司法、工、青、妇等多个部门,每个部门都有相应的工作要求,导致社会工作人才的行政分割特点比较明显。尽管在市级层面成立了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但该部门在市民政局内部,缺乏全市统一推进社会工作的协调权威,县(区)的社会工作行政机构目前则尚属空白。二是社会工作结构不合理。在社会管理、社区事务等传统社会服务领域,大部分工作人员年龄偏大;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员比例偏低,学历层次整体不高;城区多、郊区少,城乡差异大;政府直接举办的多、社会自主发育的少;救济型的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多,预防和发展型的少。目前,全省有民办社工服务机构120家,专业社会工作者2300多名,主要分布在广州、深圳、东莞等市,我市尚无1家能够承担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机构。现阶段,由于没有明确界定社会工作岗位,我市还没有形成社会工作者的从业标准。各级各类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除民政外,公安、人社、教育、卫生、工青妇等人民政府部门和人民团体未能配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设置社会工作岗位。三是社会工作人才评价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市还没有真正建立和执行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职称系列和评审机构,缺乏科学合理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评价体系。社会工作人员的职业规范、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水平认证、注册管理、实务督导、服务评估、项目设计、岗位配置、职业级别、薪酬标准等一系列配套制度不健全,现有的社会工作人员中基本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教育,缺乏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知识和技能,工作手段和方法相对落后。应对和解决新的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较差,社工缺少足够的职业发展空间。

三、对策与建议

社会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加强我市社会建设,要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同时,加快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一)加强社会组织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社会活力

要加快推进政社分开步伐。一是按照社会化、专业化的要求,加快推进全市各类社会组织与行政主管部门在机构、人员、资产、财务等方面彻底分开,逐步实现自我管理、自主发展。全市各级行政部门原则上不再作为社会组织业务主管单位。要按照统筹规划、依法规范、分步实施的原则,分期分批推进社会组织与行政部门脱钩。少数有特殊职能的部门,可暂时保留业务主管单位职责,但要报批许可并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政社分开步伐。行政部门不再作业务主管单位以后,要进一步加强业务指导、行业监管和政策指导,提供良好服务。二是要积极推进政府转移职能,建设成为强政府、强社会的社会形态。一方面,赋权于社会,将可由社会组织承担的具体社会事务、微观经济调节职能以及专业服务职能归还、转移或委托给具有相应能力的社会组织承担,对由社会组织承接的事项实行“费随事转”,逐步实现“合作方式多元化、购买服务契约化、评估考核制度化、管理自律规范化”;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培育社会力量来进行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继续加大行政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力度,大胆探索创新。

要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一是重点培育行业协会商会、社区社会组织、公益服务类包括社工服务的社会组织、农村专业经济类社会组织。二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研究出台关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实施办法,将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三是设立社会组织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孵化培育新的社会组织,资助社会团体从事慈善公益服务,奖励先进社会组织。四是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对公益救济性捐赠实施税前扣除,对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按规定给予税收政策支持。

要加强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一是创新推进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加强社会组织监管制度建设,重点规范社会组织的用人制度、民主监督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完善保障和激励机制,着力提高项目运作、策划组织、协调服务、规范运行等方面的能力。二是加快社会组织专职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进程。三是加快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社会组织考核评估体系,制定考核评估标准和办法,开展对社会组织规范化等级评估;建立评估结果档案,评估结果与承接政府购买服务、享受政策优惠等事项挂钩,引导、支持和促进社会组织依法办会、规范运作。

(二)加强社区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要深化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市、县、区党委、政府要分工得力的领导专抓社区管理工作,明确主抓责任的部门,纳入考核的内容。二是建立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的基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机制,组织协调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工青妇及其他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三是积极稳妥推进“村改居”工作,到2012年,完成街道所辖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工作,逐步实现将非户籍常住人口纳入社区管理和服务。四是建立社区行政事务准入制度,厘清政府机关部门及街道党工委与社区居委会、工作站的职责,明确各方的责、权、利,积极探索行政机关委托受权社区居委会行使行政权力的做法,采取“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方针,合理分担责任、费用,强化社区处置社会问题能力,切实减轻社区不合理的负担。五是鼓励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参加各种途径的专业培训,用五年左右时间,培育配置每个社区居委会,至少有两人拥有助理社会工作师以上资格。大力推进和不断完善街道政务服务中心和社区公共服务站两级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务。

要完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一是不断拓展社区服务的内容,重点发展面向广大居民的各项便民、利民的家政服务,面向老年人、残疾人和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二是建议用3—5年在全市范围内,普遍建立街镇社区服务中心、城乡社区公共服务站,形成以其为主体、各类专项服务设施为配套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三是平均每个社区拥有公益慈善、福利服务、卫生环保、文体活动、治安联防等五个以上不同类型的社区社会组织。四是建立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社区志愿者人数争取达到社区常住人口的10%以上。大力开展“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等各类幸福建设为主题的“幸福社区”创建活动,构建区、街、居三级“邻里情”社区服务网络,为社区居民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服务。五是设立家庭服务中心,将社区内的家庭矛盾、居民心理疏导、家庭教育、权益维护等问题解决在基层。

要强化基层群众自治功能。稳步推进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逐步提高居民委员会直选率和居民参选率。健全和完善以村(居)民会议和村(居)民代表会议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制度。鼓励和支持社会多方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健全村(居)委会向居民会议负责和报告工作制度,切实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建立村(居)民委员会民主评议政府部门制度。提倡社区党组织书记兼任社区公共服务站长;居民代表与业主代表、居民委员会成员与业委会成员交叉任职,不断提高社区居民依法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的能力和居民自治能力。

要健全村、居委会、社区工作站人员的保障及激励机制。工资及奖金参照教师发放的做法和标准,与机关干部工资待遇及变动挂钩,做到同城同工同酬“两相当”(相当机关事业单位、教师的工资待遇)。建立完善奖励机制,年终奖、节日补贴纳入财政预算及支付。关注居委会老员工及军嫂的待遇历史问题,做好维稳工作。加大村、居委会(工作站)干部培养力度,鼓励其参加公务员考试,对工作业绩好,群众公信度高的人员推荐到县(区)机关部门、事业单位或街道办工作。

(三)加强社会工作运行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社会建设合力

要健全社会建设协调机制。各区县要成立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社会建设工作的统一领导。领导小组下设的办公室要通过例会制度等形式,加强与成员单位的沟通协调,加强对社会建设重点工作的组织协调,要制定《惠州市社会建设指标体系》,逐步实现社会建设工作量化管理。根据每年社会建设的重点任务确定评价标准,加强对全市社会建设工作的督促检查。

要健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管理机制。完善社会工作队伍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机制,规范社会工作者岗位设置、薪酬待遇、考核评价和权益保护机制。对社会工作人员实行登记注册管理,对独立执业的社会工作师探索建立严格的执照制度。要在社区建设、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残障康复、教育辅导、公益类民间组织和家庭生活服务等领域积极开发、合理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吸纳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大力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积极扶持培育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探索建立政府向社工服务机构购买服务的体制机制。坚持职业培训和专业教育并重,全面提升社会工作队伍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水平。建立完备的社会工作经费投入机制,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实施人才培养“百、千、万”工程,通过3到5年努力,培养上百名中级社会工作人才,上千名初级社会工作人才,上万名员级社会工作人才,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与惠州社会建设相适应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要健全社会志愿者长效管理机制。探索建立社会工作者引领志愿者的联动机制,形成“社工引领志愿者服务、志愿者协助社工服务”的运行机制。研究建立社会志愿者激励机制,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加入社会志愿者组织,有序参加社会志愿服务。力争通过3到5年的努力,实现公众志愿服务参与率达到20%以上。适应开展经常性志愿服务要求,健全社会志愿者管理制度,不断加强社会志愿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建设。适应应急性志愿服务要求,建立健全社会志愿者动员协调机制,建设各种类型的专业化志愿服务队伍,以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和各种自然灾害。

下载完善社区管理机制调研报告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完善社区管理机制调研报告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围子街道完善大学生村官管理机制

    围子街道完善大学生村官管理机制 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村官”的整体素质,增强干事创业本领,围子街道以2011年3名新任大学生“村官”岗前培训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管理机......

    完善管理机制 强化审计监督

    完善管理机制 强化审计监督 加快推进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 近年来,为了落实湖南省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指示精神,宁乡县认真分析新形势下村级财......

    职业教育管理机制的完善论文

    一、明确政府职责,更好地完善职业教育管理机制1.政府部门重视职业教育管理由于我国在建国初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运行的大部分政治策略具有一定的计划性和强制性,对职业教育并没......

    落实“一线一册”管理机制调研报告

    办事处落实农村党员“一册一线”管理机制情况的调研报告自2007年赣州市党委实施农村党员“一册一线”管理机制以来,办事处党委积极响应,并且大力推行,严格按“一册一线”要求加......

    社区调研报告

    社区调研报告(初稿) 社区的存在问题 (一)、社区办公经费不足 一是日常办公经费紧张。除了社区自身水费、电费、电话费、宽带费及制作有关制度上墙费用开支都由街道统一解决外,但......

    社区调研报告

    ***社区调研报告 我们凌源调研小组一行5人,对***6个街道32社区和2个村进行了实地调研。在凌源民政局和相关工作人员的协助下,我们通过听取社区工作人员汇报与实地调研,发现了一......

    社区调研报告

    xxxx社区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县委组织部《关于在全县深入开 展“百团进百村、千人访万户”活动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推动社区创先争优活动,促进我县社区健康发展,为县委、......

    社区调研报告

    AA社区调研报告一、社区基本情况:........二、社区特点1、退休人员多。社区管理服务的退休职工人数逐年净增,从社区成立时的X人,到目前已达到X人,且大部分退休工资低,年老体弱,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