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县2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xx县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
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我县牧区乡镇地域广阔,人口居住分散,实行网格化管理人少格大,尤其是基层村社组织人员少、任务繁杂,难以发挥网格管理的积极作用,容易流于形式。
二是受县乡镇经济社会化发展水平和牧民群众生活水平制约,加之地理条件的限制,技术化防范在很多地方是一片空白、我县六乡两镇除了乡的政府所在地初步安装了监控设备以外部分乡镇尤其是牧委会不具备安装条件,人防、物防基本处于自主性和季节性防范。
三是社会管理创新机制的长效性要求我们要建立和确定固定的工作场所,而且目前不但乡镇缺乏工作地点,镇区的六个社区有五个社区办公场所非租既借,流动性大,仅有的一点工作经费大部分用于场地租金,因此,资金的需求相比我州其他有基础的县而言,要求的投入会更大,这就需要我们在取得党委、政府大力支持的同时积极探索和尝试适应玛沁实际工作发展需要的新机制、新做法,因地制宜、多方筹措,确保中央、省的决策部署真正落到实处。
四是重经济发展,轻社会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有些地方乡镇领导仍然只注重经济增长,对社会民生建设缺乏兴趣和热情,对当地社情民意综治维稳情况了解不多,对常规化和科学化的社会管理研究甚少,而且重强势群体权利、轻弱势群体权利保障的现象依然存在。
五是社会管理难度不断增大。
一、化解社会矛盾的难度加大。各项改革向纵深推进,将在更深层次上触及各方利益。二是人口管理难度加大。我县大武镇区由于整村推进和游牧民定居房建设,大量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加之虫草采挖人员的无序涌入,镇区中的自由人增多;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涌
1向大武镇寻找就业机会,暂住人口大量增加。政法机关对实有人口管理的难度不断增大。三是预防、打击犯罪的难度加大。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随着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加大,一方面诱发、滋生违法犯罪的消极因素大量存在,有的还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四是社会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拉大,一些人心理失衡,有的人铤而走险,以侵财为目的犯罪居高不下。
六是权责失衡。这种现象在乡镇表现的尤为突出,乡镇牧委会各种突发事件增多,如自然灾害、人畜疫情、群体纠纷等,有的发生在街坊邻里、草山地界,有的发生在县外、州外、省外,都需要乡镇领导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做好处置工作,责任重、压力大、疲于应付,精力难以集中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
政法委办公场所简陋,人员紧缺,内设机构多,一人身兼数职,严重影响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现有人员和办公室根本不能满足工作需求。
二、创新社会管理的对策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政法机关特别是赋有社会管理职能的部门,必须从思想上主动适应,从措施上积极应对,积极探索加强创新社会管理的新思路、新办法,切实解决思想认识、运行机制、警力装备、队伍素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努力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切实履行好政法机关的社会管理职能。
一)强化领导责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在领导,领导的关键在落实,因此,在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意识宣传的同时,要改变乡镇领导、村社干部传统观念,牢固树立“发展是政绩,社会管理也是政绩”的观念。落实社会管理创新各项工作措施,加大技防、物防投入,积极参与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将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
二)突出重点,在解决关键性问题上创新。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既要全面开展工作,又要抓住源头性、根本性和基础性问题,结合我县牧区实施网格化管理
容易流于形式的实际,在乡镇牧委会不进行网格化管理而是以综治维稳工作站为主要依托,重点在于解决好社会矛盾化解,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特殊人群帮教管理,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社会组织服务等问题。网格化管理重点放在其中2-3个社区为示范点,以点带面,全面推广。
(一)创新社会管理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解放思想是改革创新的前提。要强化“五型理念”。一要强化“人本型”管理理念,更加自觉地关注民生、惠及民利、维护民权、保障民安,以“感情上亲民、职能上护民、管理上惠民”的实际行动,回应人民群众对社会安定、公平正义的新期待。二要强化“服务型”管理理念,时刻把为人民群众服务、为市场经济主体服务、为改革发展服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实现由防范型管理向平等型、服务型、无偿型管理转变。三要加强寺院社会化管理工作宣传力度,需要抽调培训一批懂藏汉双语的人员下基层进寺院,结合寺院法制宣传活动大力宣讲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重要意义。四要强化“参与型”管理理念,充分认识到管理者与管理对象不是对立、排斥关系,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实行过程开放、手段多样、与民合作、便民参与,增强社会管理的亲和力,从单一的行政型管理向综合参与型管理转变。五要强化“和谐型”管理理念,深谙和谐之理,善做和谐之事,从促进和谐的角度看待和处理问题,让群众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感到更快捷、更便利、更文明、更和谐。六要强化“互动型”理念。社会管理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人口、场所、虚拟社会和公共安全管理等子系统。这个系统工程不是公安一家的事情,也不是公安一家能做好的事情,所以必须把这项工作置于党委、政府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纳入当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建平安城市(乡镇、街道、社区)等考评范围,定期检查考评,同时联动其它政府职能部门,并将群众吸收进来,形成“党政主导、部门配合、全民参与”的工作格局,努力实现公安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公安管理力量与社会调
节力量互动。
(二)在牧区,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结合牧区实际,应进一步理顺体制,健全社区组织体系,创新社区治理模式,形成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与社区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协同力量互动的社区治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社区管理是加强社会管理、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基础。在我县因工作经费紧缺,社区基础设施处于空白,现有的x个社区只有十四名工作人员,服务半径大、人员少,无办公用房,暂借住其他单位办公用房,参与维稳工作的积极性不高,综治维稳基层信息报送工作打不开局面,许多工作还处在探索和学习阶段。
1、建立社区多元治理机制。加快社区基层基础工作建设。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对具有公益性质、服务社区居民的政务类、服务类组织简化登记手续,指导社会组织按照各自章程,自主开展活动。整合社区资源,不断建立健全社区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益性、福利性、群众性活动,注重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在扩大参与、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和规范行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2、完善社区居民自治机制。学习借鉴外地社区自治经验,探索创建符合我县实际的社区自治的有效方式。对小区物业管理实行以行业主管部门管理为主,行业主管部门与社区居委会双重管理的体制,建立由社区党组织牵头,社区居委会、社区警务室、物管企业、业主委员会负责人参加的协调会议制度,必要时邀请物业管理行业主管部门参加,协调处理物业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
3、健全民意表达和监督评价机制。大力推广民情信箱、民情热线、民情联络员、居民接待日、民情恳谈会等行之有效的做法,并建立民意反馈制度,引导社区居民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个人意愿,畅通民意诉求渠道。进一步深化社区事务公开制度,保障社区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三)要在完善机制、监督考核上抓落实。要围绕不同时期
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提出的目标任务,以完善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规范工作标准、明确达标要求,并将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纳入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年度考核中,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和综治考评的重要内容。自我县被确定为全省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县以来,我们召开了动员会,成立了领导小组,但是这些安排部署在真正意义上没有完全运作起来,各乡镇、各部门或敷衍了事或置之不理,创新工作难以全面铺开,这就要求我们综合运用多种督查手段,建立督查、评查机制。对基层工作的考核,要采取定期督查、随机抽查和跟踪检查等办法,通过半年一巡查、一年一考核、日常互学互促和互查互评等活动,加强对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管理,并及时发现和有效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明确目标责任,把任务分解细化,落实到岗位、量化到人员,并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度和讲评考核制度,确保每项工作的职责任务落实到位,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现在大部分乡镇和责任单位至今没有制定部门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对县上的工作安排没有落实。
(四)加大经费投入,为社会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一是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基层基础建设列入“十二五”规划,切实解决办公住房、装备设施、信息化建设等问题。二是积极争取中央、省财政转移支付支援力度,根本解决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经费不足问题。三是多方筹措资金,尽快化解镇村债务,消除不稳定因素。四是将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帮教安置、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经费及治安员、人民调解员、中心户长工资报酬列入财政预算,确保基层有人管事、有钱管事、愿意管事。
第二篇:创新社会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创新社会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当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县当前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期和矛盾的凸显期,随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改革深化、利益调整,大量社会矛盾和问题将通过信访渠道集中反映出来,维护社会稳定的形势更加复杂多变。
一、存在问题
从人大信访接访室近年来接访和下访的总体情况来看,我县当前维稳工作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利益群体主体的多元化。随着社会转型、社会利益调整幅度越来越大,社会各阶层都被卷入,导致矛盾的主体增多,各类利益群体主体不断扩展。农村劳动者、工人、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商业服务业员工、个体工商户、办事人员等社会各个阶层中都有信访活动的参与者。各个社会阶层中又由于具体的利益矛盾而形成诸多具体的利益团体,致使利益群体主体进一步多元化,如农民工、受拆迁的居民、涉军群体等都是近年来比较活跃的利益主体。
(二)利益群体规模的集群化。从规模看,各类利益群体群体性上访显著增多。在利益格局调整的情况下,具有相同利害关系的社会成员对共同的利益问题极易产生共鸣,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沟通和串联,因此发生了很多偏激性集群行为。目前,县人大接访室在初信初访下降的同时,重信重访数量明显上升,这些诉求事项中,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问题相应交织,合理要求与不合法方式相互交织,多数人的 合理诉求与少数人的无理取闹相互交织,处理难度越来越大。而各类利益群体不断坚持较高诉求,甚至无理集体访缠访,维稳工作成本急剧上升。从组织程度看,通过集资、串联、聚会等形式组织集体上访的现象不断增多,有的是相同地域反映相同或类似问题的人聚合一起集体上访,有的是不同地域、不同问题的人串联在一起集体上访等等。
(三)利益群体形式的多样化。过去的信访主要是个人的来信来访,并且来信主要是通过邮政部门来信,来访主要是个人访,形式较为单一。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步伐的加快,渠道不断拓展,形式也日益多样化,如通过电话、网络等。从涉及人大接访室接访情况看,近年来集体访和群体访呈日益增多的趋势。并且越级上访、重复集体上访时有发生,部分集体上访规模大、组织严密;群众情绪激烈,过激行为时有发生。由于依法信访的推进,非正常访虽然总体有所减少,但有一些上访人坚持过高要求,仍然缠访、闹访不止。当前,信访老户缠访、闹访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久缠不息、屡解不服、行为异常、借势施压、以访为业。
(四)利益群体诉求的复杂化。利益群体诉求内容包罗万象、纷繁复杂,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触及的层面不断加深,既有社会矛盾、经济利益矛盾,也有体制矛盾、思想观念矛盾,还有相互交织的复合性矛盾。主要集中表现在土地征用、城镇房屋拆迁、特殊群体、工资和养老保险、山林权属纠纷等方面信访量相对较多,占信访总量的70%以上。信访活动中也存在反映情况失真的问题。
(五)利益群体诉求时空的集中化。在时间和地点上,一些信访人特别是来访者,其上访时间往往集中选择重大节日、重大政治经贸活动或敏感时期,地点则选择首都、自治区、市的党委、政府机关和其他重要公众场所,纠结集中上访,以期造成声势和重大影响,引起上级机关和领导重视,达到自己的目的。
以上之特点分析,其实也是目前形势下社会管理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可以称之为“社会管理困境”,如何走出此困境,必须要构建新的对策机制。
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长效机制的对策思考(一)完善社会管理工作网络,畅通民意表达机制
一要健全和规范党政领导接待日制度。扎实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活动,接访活动要延伸至部门和乡镇,在接访活动中,要增加基层领导干部接访的频率和密度;坚持并落实好信访工作督查督办制度,确保工作各项举措真正落到实处,富有成效。二要克难攻坚,着力解决群众热点焦点问题。要以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依据,对群众合理、合法诉求要及时解决到位,对要求过高的要说服到位,对无理纠缠的要教育到位,对触犯法律的要处臵打击到位。对一些处于“法度之外,情理之中”的社会诉求事项,采取特殊处臵办法实施必要的救助,切实做到“不欠政策帐、不欠程序帐、不欠感情帐”,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矛盾存量。三要规范诉求行为,切实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要教育和引导群众正确履行公民权利和义务,依法进行反映诉求活动,理性表达利益诉 求,自觉维护秩序;同时,强化群众诉求事项复查复核工作,依法实行社会矛盾问题通过信访三级终结,促进社会诉求事项的解决和落实。
(二)重视对社会矛盾的研判和评估,建立预防机制
为了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各类社会诉求问题的发生,必须跳出维稳抓维稳,立足抓早、抓小,狠抓源头预防。一要关口前移,建立社会矛盾评估机制。对一些重大项目的引进、涉及民生的政策出台前,由涉事部门要提前介入,人大、信访、法制等部门参与论证,对可能发生矛盾进行分析预测,切实把握政策、决策关口。二要坚持和完善社会矛盾排摸机制。坚持定期开展排摸、分析、梳理社会不稳定因素活动;乡镇和部门要建立主要领导每月至少一次听取维稳工作汇报制度和社会隐患定期排摸制度;对一个时期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重大敏感时期,要随时排摸。要完善信息报送机制,建立乡镇、信访热点部门社会矛盾问题月报和社会隐患随报制度。三要完善社会矛盾信息研判分析制。充分发挥维稳、信访部门第二研究室的作用,通过有效的信息收集、分析、研判、分流、反馈平台,确保政府及时掌握社情民意。完善公安、维稳、信访联动排查机制,对一些涉及多数人利益的、带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分析,拟定解决方案。对群众来访情况,特别是敏感问题和敏感群体的来访情况,当天报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同时抄送涉事单位负责人,以确保在第一时间内了解群众意愿、把握工作情况。
(三)强化督查督办考核,完善维稳工作责任制 一要完善督查督办机制。督查督办是解决社会矛盾问题的关键环节。要及时通报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查处不落实的事,不落实的人,对极少数干部在工作中存在的不敏感、不负责的问题,对一些不断重复上访、越级上访和屡接屡返现象,要实行责任倒查制,查清问题环节,查清责任所在,严格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二要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制订工作标准,各乡镇、部门根据目标任务,针对性地制定措施,通过完善考核办法,加大社会维稳工作在各项工作中的考核权重,强化基层责任,积极维护社会稳定。
第三篇:税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税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加强税源管理是做好税收工作,确保税收收入稳步增长的基础性工作。随着近年来国税系统税收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入,对税收征管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在新的税收征管模式下,全面加强税源管理是国税机关基础工作中的基础,特别是针对在近年来涉税案件的查处过程中暴露出当前税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和对策,以进一步强化税源基础监控管理,夯实征管基础。
一、当前税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因循保守,税源管理“头重脚轻”。在税源管理工作中,机械地以实现税收的多少将纳税人划分为重点税源和非重点税源。“重点税源重点管理”,而重点税源和重点户不相一致,重点户不一定是重点税源,而是税收征管工作中薄弱点或问题易发点的纳税企业。将更多的征管力量和注意力都放在了纳税大户的重点管理上,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部分重点户、非重点税源、某些行业和重要部位及环节的管理,造成税源管理“头重脚轻”,征管基础薄弱,给一些蓄意偷逃税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存在很大的隐患。从我们近两年查处的涉税案件来看,作为重点税源重点管理的企业出现问题的很少,恰恰是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农产品收购加工企业、收废、用废企业等均不是重点税源的重点企业利用农产品收购发票,废旧物资回收发票等大肆偷逃国家税款的犯罪活动居多。其中大部分是征管基础不实,税源管理不到位、不全面所造成的后果。
(二)部门协调配合不力,税源管理“雾里看花”。从外部来看,涉及税源管理工作最紧密的工商、国税、地税等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只局限于信息的传递,而没有实现相互间的信息共享,部门间的联席会议制度、信息传递制度、工作分析制度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只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发挥部门间协调配合的作用。不能最大程度地综合利用各自的信息资源,解决工商登记和税务登记户数不相一致的问题。一方面一些纳税人不能及时纳入正常税源管理,导致漏征漏管户的存在;另一方面出现了许多非正常户,给偷逃税行为留有可能的空间。
从内部来看,由于我们当前最为注重的是新的征管模式本身的正常运转,而没有特别注意研究在新的征管格局下如何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信息共享的问题,造成目前内部间信息传递不畅,征、管、查在一定程度上脱节的现象,税源管理责任不明,职责划分不清等问题。比如纳税人到办税大厅进行纳税申报,因负责征收的人员不了解纳税人的经营状况,只能就纳税人自行申报的数字、纳税资料等进行审核;而管理人员了解纳税人的实际经营情况,但是在纳税人申报纳税时不能在第一时间看到纳税人报送的申报资料,而是要在申报期结束后通过前台传递的信息才能看到纳税人申报情况。这样就形成了脱节,如果
纳税人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申报不实,无法及时发现,就给税源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计算机监控不全面,税源管理“华而不实”。从税源管理监控的角度来看,计算机监控不全面,有些“华而不实”。主要是因为计算机内数据的采集录入是靠纳税人提供的,如果纳税人故意隐瞒销售收入,进行虚假申报,提供虚假数据,计算机本身是发现不了的;我们强调要“人机结合”、“机器管事”、“制度管人”做好税源管理等其他各项工作。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各项制度没有得到很好执行,形成人管与机管脱节的现象,对机器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丢弃了原来“管户制”的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使机内错误或虚假的数据不能得到及时修正,不能及时发现和查处各类涉税违法犯罪行为,忽视了在税源管理中最主要的人的因素,单纯依靠机器去加强税源管理工作是不可能取得实际效果的。
(四)考核办法不完善,税源管理“奖惩无据”。加强税源管理一直是各级国税机关强调和努力做的一项工作。但是到目前为止,税源管理一直没有完善的考核办法,没有量化的考核标准,比如管理责任人在税源管理工作中应做什么,如何做,应达到什么效果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无法衡量税源管理工作的好坏,致使税源管理工作奖罚无据,不能以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的办法促进税源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二、加强税源管理应采取的措施及对策
(一)转变观念,着眼全局。要从做好税收工作和改革全局出发,切实转变以往那种“重收入、轻管理和基础”的观念,树立“组织收入与税源管理,基础建设并重”的思想。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做好重点税源重点管理,保障收入工作,最关键的是重点户,也即薄弱点或问题易发点的管理,就是要高度重视纳税大户、销售收入大户和纳税异常户、外来投资者等企业的税源税基控管,特别是要将税制存在缺位、容易给偷逃税犯罪分子可乘之机的管理部位和环节都纳入国税机关的监管之内,认真落实好在户籍管理、申报管理、发票管理、重点税源管理、纳税评估、责任区、责任人等税收征管的主要环节制定的系列管理制度和工作措施,牢牢把握税源管理的主动权。
(二)强化措施,规范管理。一是要切实抓好已有的各项基础管理制度的落实。以精细化、科学化管理为目标。突出抓好责任区责任人管理、各项基础工作制度的落实,不走形式、不走过场,以求税源基础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二是要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工商、国税、地税、公安等部门间的信息传递,联席会议等制度,在条件成熟时,实现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促进各部门信息资源使用效能的最大化,随时掌握区域内税源变化情况,掌握税源管理工作的主动权,做到税源分布一目了然,监控管理有的放矢。另一方面要将税源管理工作作为国税机关内部征收、管理、评税、稽查各部门具有共同责任的工作加以落实,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各部门信息传递和信息共享制度,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
化应用程度,实现征收、管理、评税、稽查信息的全方位共享,及时发现税源管理中的问题,通过纳税评估、日常检查、调查等方式加以解决,切实做好税源的事前、事中、事后监控管理。
三是要强化“人机结合”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人机结合”模式在税源管理中的优势作用,按照总局全面加强“一四六小”管理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完善有关制度措施,强化“人机结合”,人与机在税源管理中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一方面要加大税源监控管理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力度,整合信息资源和数据利用的效果,增强计算机对税源管理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在税源管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建立税源管理责任制,正确认识“管事与管户”的关系,管理责任人要从具体事务入手,按户管理涉税事务,经常深入企业,对企业经营情况、资金流向、产销变化、总体发展趋势等动态信息要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特别是要加强容易出现问题的部位和环节的跟踪管理和动态实时监控。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料及日常检查了解的情况,加强对纳税户生产经营情况和纳税申报真实性的分析评估,结合计算机中静态信息,全面掌握税源增减变化情况,减少因“疏于管理”所导致的涉税违法案件的发生。
(三)提高标准,务求实效。一是要制定和完善税源管理的工作制度和考核标准。加强税源管理责任制,量化考核指标,列入工作考核范围,使考核办法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充分发挥部门协调配合作用,发挥人的工作积极性、能动性。同时,要结合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和税源管理考核制度和目标,加大考核力度,奖罚分明,促进税源管理有深度、有广度、有成效。
二是采取切实措施解决日常税源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1.解决各项征管基础建设制度和措施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在税源管理工作中目前要切实解决对纳税人经营动态跟踪管理力度不够、对其经营状况变化反映能力差的问题;解决征管脱节、信息传递滞后和失真、信息数据共享程度低、征、管、评、查各部门间协作不密切等问题,着力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税源实事监控、跟踪管理的格局,提高税源管理的实际效果。
2.解决少数干部工作责任意识不强的问题。当前就要通过各项制度及各种激励措施的落实,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引导干部增强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解决“淡化责任、疏于管理”的问题,增强干部的工作责任心,为税源管理及各项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打下良好基础。
3.解决重点稽查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的问题。要整合各种税收信息,提高信息综合运用水平,不断完善有效的选案机制,提高选案工作的针对性、及时性和代表性;同时通过稽查人员综合业务素质的提高,增强查案、破案能力,加大查处案件的处罚力度和处罚面,充分发挥税务稽查的威慑力,以查促管,加强税源管理,全面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
第四篇:招投标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招投标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导读]0 引言工程项目招标投标上建筑市场的核心,也是工程建设领域容易发生腐败问题的重点部位。虽然经过多年建设工程项目的执法监察和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建设工程招标活动日趋规范,但目前工程项目承发包中虚假招标、串标、陪标、操纵招标的问题仍然没有得以根治,甚至在个别地区、个别工程项目中还很严重。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大大小小的建筑企业层出迭起,有能力承揽高精工程的企业却寥寥无几,而在建筑市场上技术含量较低的一般工程数量又极其有限。因此施工企业为争夺有限市场,不惜采取违规的手法,就出现了“围标、串标”的现象,同时,“围标、串标”的高获利性与低风险性是“围标、串标”现象愈演愈烈的另一原因。
0 引言
工程项目招标投标上建筑市场的核心,也是工程建设领域容易发生腐败问题的重点部位。虽然经过多年建设工程项目的执法监察和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建设工程招标活动日趋规范,但目前工程项目承发包中虚假招标、串标、陪标、操纵招标的问题仍然没有得以根治,甚至在个别地区、个别工程项目中还很严重。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大大小小的建筑企业层出迭起,有能力承揽高精工程的企业却寥寥无几,而在建筑市场上技术含量较低的一般工程数量又极其有限。因此施工企业为争夺有限市场,不惜采取违规的手法,就出现了“围标、串标”的现象,同时,“围标、串标”的高获利性与低风险性是“围标、串标”现象愈演愈烈的另一原因。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 工程计价体系的缺陷 为了体现各自的竟争优势,投标企业会编出种种的理由来报出各种降价措施,如:管理体制优化、进货渠道的不同、机械租赁的优势等理由。有的明确报出,有的暗中承诺,建设单位往往会利用投标单位急于中标的心理,拼命压低价格,以达到省钱的目的。
1.2 评标委员会的缺位 评标专家来自各个不同的地区、部门,大多都是兼职,评标结束后,基本就对这个工作不负责了。从开工、施工、竣工到使用,责任人都是招标单位和施工单位,评标委员会在评标时举足轻重的法律地位,与评标后对工程的法律责任是极为不对等的。监督体制的缺失一项工程的招标过程,最少也要不是20多天,牵涉到建设单位、中介咨询单位、投标单位等数个部门,很难做到监督到位。
1.3 招投标制度不完善科学,给违规操作留有空间,业主可以自行选择招投标代理机构,使一些与业主串通的投标企业或包工头能够左右代理机构。行业特点也使建筑业中发生串标投标现象越演越烈,工程造价计价依据和计价办法与市场实际的差距也给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
1.4 监管体制不完善,监督管理只靠一个部门,几个人是远远不够的。一项工程的招标过程,最少也要20几天,牵涉到建设单位、中介咨询单位、几家投标单位等数个部门,几十号人,想做到监督到位,谈何容易。2 解决和防止这些问题的对策
2.1 加大工程造价改革,对工程造价实行动监督。修订和完善现行工程预算价编制方法,改进信息价发布制度,推进施工企业编制企业定额,作为报价和评标质询的依据。大力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招标,开展工程量清单和预算价编制情况检查,防止;围标串标哄抬工程预算价和投标报价。对不按现行规定编制工程预算价致使工程预算价虚高和投标人盲目压价的行为,要严肃处理,对中标价明显偏低的项目进行重点跟踪监督,防止低价中标高价结算。2.2 改变评标委员会的组成和职能
2.2.1 改组评标委员会。现在的评标委员会,是由建设单位和评标专家按一定比例组成的,由于前边讲过的原因,评标专家不能起到公开公正的作用,往往被建设单位所控制,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必须改变其组成,让纪检监察部门和建设行政部门的代表加入到评标委员会中,参与招标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的监督,尤其,在对投标企业进行投标资格审查和评标这两个要害环节,参与评审意见,监督招标单位和评标专家的行为。并且,纪检监察部门应具有一票否决权,最大限度地发挥党纪国法的威摄,使监督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2.2.2 改变评标委员会的职能。目前,评档委员会只是一个临时机构,在行使了评标的权利后就解散了,在工程的开工、竣工、使用等后期环节并不承担责任,这是评标委员会不能公开公正地行使职能的重要原因。在改组评标委员会的同时,也应增加评标委员们头上的责任。在相关的法律条文中规定,评标委员实行责任终身制,一旦工程在施工或竣工后使用过程中,出现质量、安全其它评委的腐败问题,那么全体评标委员都要负连带责任。这样,评标委员们就绝不会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了,相信评标时的公平公正性必然会得到充分的体现。2.3 改革评标办法,推行两阶段评标、低价中标法。
2.3.1 两阶段评标法,就是把商务标与技术标分两次来开标,技术标先开、商务标后开。在进行投标资格审查时,重点审查那些完成过与招标工程类型相同或相近的施工企业。评委们必须走访那些已经完工的工程,以考查这些施工企业的施工能力。技术开标后,评委们对各投标企业的施工方案和组织设计认真审核,只作出可行或不可行两种评判,不可行的技术标视为废标,则该企业退出投标。可行的技术标保留,让这些企业按自己提出的施工方案去做工作预算,报出商务标。商务标开标时,将各投标报价从低向高进行排列,第一名中标,即最低投标价中标。这样,有效地排除了人为的因素,建设单位达到了节约资金的目的,其它没有中标的单位也会心服口服。相信,随着工程量清单计价法的实施,市场成型价格体系的推行,这种先进的方法将会被广泛地推行开来。2.3.2 建立企业信用机制。自由竞争是好的,但放任自流则必然造成混乱。目前,一些不法企业,正是利用了市场信用机制的不健全,制造混乱,干扰招标投标市场的正常秩序,不正当竞争,从中获利。为此,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其他工商管理部门,共同建立一套完善的企业信用机制,加强监管管理,对那些劣迹斑斑的害群之马进行惩罚,一旦发现其在工程招标投标过程中有违规行为,就视其情节严重程度降低它的信用等级,并在网上公之于众,联合银行等其他部门,限制其正常的营业行为,四使它在社会上的信用急剧下降;同时联合从事部门和行业协会,对这个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员的从业道德进行重新评估,并降低或取消他们的从业资格。这样,不正当的行为必将得到很大遏制,市场的秩序将会得到很大改善,招标投标也将走向良性发展的轨迹。
2.4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加快招标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监督体制和机制。随着世界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能否利用这些科学技术手段进行管理方式的创新,对于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至关重要。目前,电子网络已经延伸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人类已经进入了电子网络时代。招标投标管理部门利用网络的便利资源,把招标投标中的有关信息在互联网上推出,而向社会公开,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社会各界通过计算机网络能够检索查询到招标投标的各种信息,国家最新的法律法规以及行业管理规定,建设工程的最新动态以及多种信息资料,做到了工程信息公开化、业务管理规范化、政府监督的同步化,大大减少了招标投标活动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为防止工程交易中的腐败行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使用网络资源,可以节省时间,不用招标各方为一些琐事来回奔波;提高了招标的效率;增强了招标投标管理的透明性,招标、投标各方面通过网络进行操作,省去了很多人为的干扰,保证招标工作的公开、公正和公平,加强网络管理,必将能进一步完善招标、投标体制改革,做到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与时俱进。
2.5 改进评标办法 实行网上评标一些先进地(市)推行网上评标的经验告诉我们,网上评标便捷、高效、独立性强,人为因素少,既楞以避免评标成员因知晓哪家投标企业评标而有意打高分,有效地遏制了腐败问题的发生;又便于监督部门的监管,不断改进和规范招标投标活动。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对评标专家实行“在线管理”,充分发挥全国联网的优势,对大型技术复杂的工程选择评标专家创造条件。
2.6 完善评标制度,进一步规范招投标活动 首先,要在《招标投标法》、《建筑法》和《政府采购法》等法律的大框架内,健全完善招标投标相关方面和环节的实施办法及细则,形成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等层次分明、互为补充、覆盖面广、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体系。其次,积极推进制度建设和创新。尽快建立和完善对招标人和招标代理机构和行为规范、建设工程风险担保、政府投资的工程实行“代建制”、招标当事人的信用管理、工程总承包等制度建设,用完善的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招投标运作,有效地预防领导干部干预插手招投标活动,促进建筑领域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完善建筑市场交易的服务 为纪检监察、招投标监管、工商行政及司法等部门设置监管窗口,并提供便捷的监管服务。完善招投标制度,杜绝串标围标钻立法的空子;完善有形建筑市场的功能建设,为招投标各方提供周到服务,以此来有效的降低市场主体串标围标的机会。
2.7 切实加强招投标监管①加强招投标过程的监管。重点审查招标公告、招标文件的合法性、公平性、公正性,监督开标、评标、定标过程是否违法、违规操作。②加强工程项目标后监管。对中标项目施工现场进行动态跟踪检查,主要检查工程承包合同执行情况,中标单位现场到位人员与投标承诺的人员是否一致,检查工程款项的支付和流向,发现有挂靠围标串标行为的,要及时依法处理,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③加强对业主单位和招标代理机构的监管。对业主和代理机构串通编制不合法、不公平、不公正招标公告、招标文件,要依法严肃处理。对交易主体出现的围标、串标、陪标、违法分包、转包、虚大工程造价、偷工减料及行贿行为,一经发现就记录存档,并按规定通报给有关部门或向社会公布。总之,实行工程招标投标的目的是为了市场竞争的公平、公正、公开。不正当竞争的行为的存在显然违背了招投标活动的目的,因此在实施招投标过程中要遵循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政府监督管理的职能,同时规范招标程序,建立有效的监控机能,以防止工程招投标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第五篇:项目推进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项目推进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丽水市政协主席施基城
项目建设是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重要支撑,是加快发展的重要载体。市委一届十二次全会把2005年确定为“项目推进年”,这是我市立足市情,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省委“八八战略”,实施“三市并举”战略的具体举措。认真地总结“项目推进年”活动中的工作经验,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采取对策措施,对推动我市今后的项目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项目推进年”活动以来的主要成效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围绕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全市各级各部门狠抓落实,强化管理,齐心协力,团结奋战,深入扎实地组织开展了“项目推进年”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
1、项目建设工作的氛围更加浓厚。在今年的“项目推进年”活动中,各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了领导,并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制定了“项目推进年”活动的具体实施意见,精心组织实施。在实际工作中,各地普遍建立和落实重点工程月汇报制度、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和项目单位责任制等各项制度,摸索和积累了不少抓好重点建设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如云和、景宁、松阳等县将重点建设工作列入对各部门、乡镇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景宁县政府对重点建设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实行单项表彰奖励;龙泉市政府实行项目资金对接制度;遂昌等县采取举办项目管理培训班、项目推进年研讨班等形式,加强项目管理业务培训,提高各部门和项目单位的项目管理水平等等。全市上下形成了抓项目、促发展、增后劲的良好氛围,掀起了重点建设的新一轮高潮。
2、重点建设项目创新高。今年全市共安排重点建设项目56个、总投资330亿元,计划投资60亿元,其中市本级重点项目32个,总投资146亿元,计划投资30亿元,基础设施建设再掀高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市今年有34个项目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名单,省重点建设项目个数和新增项目个数均好于往年,新增个数创历史新高,尤其是5个工业类项目被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3、项目建设进度加快。“项目推进年”活动开展以来,各级各部门克服了工期紧、资金缺、任务重等诸多困难,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明显加快,至10月底,累计完成投资52.26亿元,占投资计划的87.1%,比去年同期增加21.9%,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
4、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得到解决。征地、拆迁等一些影响重点建设的历史遗留问题得到解决,如影响市区城市道路建设的宇雷路中段和南段、囿山路西段、紫金路中段和北段等城市道路的政策处理问题,在今年都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同时,通过“项目推进年”活动,各级干部的实际操作水平得到提高,培养了一批懂得项目操作,能够深入群众、关心群众,能吃苦、善做群众工作的干部队伍。
可以说,通过“项目推进年”活动,较好地改善了我市的发展环境,极大地激发了全市人民的发展热情,有效地拉动了我市的经济发展。重点建设取得的这些成绩,使全市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也看到了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项目推进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通过“项目推进年”活动,全市的项目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政策处理难度大。政策处理问题仍是目前影响项目建设较为突出的问题,也是所有建设项目几乎都碰到的普遍问题。造成政策处理难的原因错综复杂。从政府层面上说,一
是体制不够顺。以市本级为例,目前政策的制定者是市本级,而执行政策的是莲都区政府,这样容易造成一些政策盲区。如:玉溪引水工程中河边村2标段临时用地租借,因村集体已租赁给峰源林场,而政策对此没有涉及,造成政策处理工作无章可循。二是协调不够有力。有的项目牵涉面较广,涉及部门的利益较多,常常造成协调难、协调后落实难。三是政策执行不够严肃、不够规范。表现在项目业主单位和项目施工单位为赶工程进度,随意提高补偿标准,造成具体项目政策处理不平衡,难免会给社会误解为“会哭的孩子多吃奶”,容易诱发新的矛盾。从社会层面上讲,主要有:一是涉及征地、拆迁的对象对补偿期望的无限性与政府补偿标准的有限性矛盾突出。由于政府补偿标准的稳定期相对较短,如市区的征用拆迁安置补偿标准为一年一调。因此,无论是村民还是市民对政策处理工作或能拖则拖,或漫天要价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农民土地补偿款分配及区域差异性诱发了新的矛盾。由于被征用山地、田地的差异必然出现同村村民间、村与村之间土地补偿款分配上的差异,导致村民心理失衡,表现出以各种理由阻扰征地等政策处理工作;三是部分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村干部在群众中威信不高,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也是造成政策处理工作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2、资金缺口大。因资金问题,一些列入计划的项目难以如期开工,一些在建项目难以如期完工。究其原因,一是项目较集中,资金需求量大。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原因,丽水经济发展缓慢,地方财力薄弱,致使很长一个时期内,丽水各地的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历史“欠债”较多。撤地设市以来,在城市优先发展战略的推动下,丽水各地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由于短期内建设项目较为集中,而丽水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自身财力又十分有限,致使资金需求矛盾相当突出;二是向银行融资难度加大。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一方面各商业银行放贷逐步向大项目、大企业倾斜。另一方面由于前几年全市各级政府的城市建设资金及土地储备资金主要是向金融机构贷款筹集,目前全市各级地方政府负债都较高,而且结构不合理,短期贷款多,中长期贷款少,还贷比较集中。为规避金融风险,各商业银行加强了对建设项目贷款的控制。如绕城公路建设,市工商银行在2004年3月就中止了原1.5亿元的贷款承诺。三是民资进入门槛高。一方面政府对市内蕴藏在民间的资金潜能认识滞后,对民间资金开发应用缺少系统研究,可供民间投资的项目少,缺乏集聚民间资本的手段。另一方面金融体制性障碍客观存在,民间资金准入市场的通道少、门槛高。四是市场变化快,项目建设成本增加。去年以来,钢材、水泥等原材料市场价格上涨过快,致使一些重点建设项目成本增加。
3、土地制约明显。丽水山多地少,发展空间先天不足,近几年我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虽经调整,但受制于客观的地理条件,可供项目建设的发展用地仍然十分有限。同时,由于去年以来国家采取宏观调控政策,实行了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对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十分严格。土地供应与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从全市看,由于供地不足,在工业园区的发展和建设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4、重点项目建设的管理水平仍待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项目建设“三超”现象较为普遍。政府对非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和非经营性社会事业项目的投资建设,缺乏专业化的运作和管理,建设主体和使用主体合一,缺乏内在的投资约束机制,重点工程的投资建设监管机制不到位,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缺乏专业的管理和技术人员,投资数额难以控制。政府性投资项目超概算问题较为严重,造成财政资金计划失衡。据有关部门调查,全市政府性投资项目一般都超概算,达20-30%,个别项目甚至超出数倍。政府性投资项目的“三超”问题已成为我市的普遍现象。二是部分项目的工程质量管理需加强。今年下半年,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对全市重点工程建材产品进行了检查,暴露出的问题不少,特别是部分建材产品如钢筋质量不合格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三是工程安全管理仍有隐患。部分建设项目施工现场管
理不善,材料不按类堆放,现场施工秩序混乱,施工人员未按要求戴安全帽等。四是部分业主单位缺乏项目建设的专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5、建设软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通过“效能建设”活动,我市各级机关干部的工作作风有了较大改变,工作效能有了明显提高。但与形势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一些部门被动服务多,主动服务的意识不强;办事环节多,办事效率不高;操作到位的能力欠缺等问题依然存在。从社会层面上看,建设环境的氛围仍不浓,特别是一部分群众,法制意识薄弱,把项目建设作为自己借机渔利的“好事”,以各种理由阻碍正常施工。如绕城公路建设中三标段社后大桥台桩基挖孔爆破施工,因上岗背村二户养鸽户阻挠施工,停工达二个月。又如四标段上岗背开山挖方路段,因居住在开山路段山脚西边的几户村民以开山放炮震动影响他们的房屋安全为由,不让施工单位继续施工,停工达三个多月。
三、对策和建议
项目建设对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讲,抓项目建设就是抓发展,加快项目实施就是为了加快发展。就丽水而言,抓项目建设不仅是保持现阶段经济稳定增长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项目建设,为丽水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为实现2020年与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积蓄发展能力。必须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把加快项目建设作为扩大经济总量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抓手,作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载体,着力抓好一批生产性、基础性、控制性和成长型、税源型、增收型项目,以项目促投入,以投入拉动经济增长,做大总量,从而以量的增长促进质的转变。
1、进一步优化建设环境。环境就是竞争力,就是生产力。优化建设环境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常抓不懈。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实施投资拉动战略的思想认识,从全市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按照快速、高效、周到的原则,不断增强主动服务的意识、加强协调配合,提高行政效能,真正为项目建设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要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自觉规范行政行为,坚持依法决策、依法管理,取消一切不利于投资项目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限制性、歧视性规定,创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建设环境。要加大工作力度,认真查处欺外排外、干扰阻挠正常施工的事件,对构成犯罪的要依法从快处理,以确保重点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新闻宣传部门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进一步宣传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对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宣传重点项目建设取得的新成就,宣传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优质服务的先进典型。同时,对干扰、影响重点项目建设的事件公开曝光,强化支持重点项目意识,使其成为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2、做深做细项目前期。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对推进项目建设至关重要,甚至有决定性意义。做项目前期,一要考虑需求与可行。确定项目必须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既要充分考虑经济需求,也要考虑社会需求,既要考虑当前,也要立足长远。同时,还要考虑用地指标能否落实,建设资金是否有保障,审批是否可行等。二要重视前期审批。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特别要重视项目投资概算以及地质、水土保持、环境保护、文物保护、消防、民防等评估审查,切实做好预可研的报批工作。三是加快政策处理。在项目既定的情况下,必须加快供地、征迁等政策处理工作。要进一步明确各级、各部门的工作职责,消除影响征迁安置等政策处理工作中的体制性障碍问题。要通过广泛宣传和做好思想工作,把政策和项目建设后的蓝图交给群众,争取群众理解和支持。一方面要坚持依法依规依政策的原则,依法征用拆迁,保护农民、居民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又要对个别无理取闹或无正当理由拒不执行征用拆迁安置政策的单位或个人,采取司法手段予以打击,坚决遏制人为阻挠施工现象的蔓延。
3、全力突破用地瓶颈。土地问题是个共性问题。近年来,我市立足市情,通过向低山缓坡要发展空间,解决了部分建设项目的用地问题。解决用地问题,一要抓好规划编制,扩大发展空间。尤其要抓住两规修编的有利时机,努力为全市的项目建设、为未来的发展留出更多的空间。二要积极争取。一方面通过土地整理等措施,争取土地利用的折抵指标。另一方面要通过项目包装,争取使项目列入国家、省等重点建设项目,解决用地指标。三要加强土地集约利用。这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展节约型社会建设,保持丽水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要充分挖掘现有的土地潜力,盘活闲置用地,提高园区企业的建设密度和容积率,切实加强土地的集约利用,防止浪费和闲置。四要继续采取向低山缓坡要空间等措施,为工业园区等重点建设项目解决用地问题。
4、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要采取“挤、贷、吸、争取”等措施解决建设资金。所谓“挤”,就是要严格政府资金的支出管理,节约资金并投向重点建设项目。一方面,要加大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管,减少浪费,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完善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办法,确保由政府资源演绎派生的部门各类创收,尽可能纳入国库,充盈财政实力,由财政统筹使用。另一方面,要经营好国有土地资源,认真做好国有土地出让的规划工作,适时适度把国有土地推向市场,力争土地价值最大化,为政府筹措更多的建设资金。所谓“贷”,就是要加强与金融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争取贷款总额和长期贷款,加大金融机构对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所谓“吸”,就是要吸纳民间资金进入基础设施领域。通过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鼓励和启动民间资本和外资投入,充分挖掘民间投资的潜力,最大限度放宽民间投资准入领域,使民资和外资参与重点工程建设。推行新型融资方法,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积极组建各类型产业投资基金和信托基金,推广融资租赁,吸引民间资金投入基础设施项目。所谓“争取”,就是通过向国家、省有关部门以及相关投资公司等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和建设资金。
5、切实加强对项目建设工作的管理。一是要狠抓责任落实。进一步落实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月底汇报协调制度、季度分析例会制度和检查督查制度,进一步形成一级抓一层、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通过“四项制度”的建设和落实,及时反馈重点工程建设的进度、存在困难和问题,为领导科学决策,及时协调有关部门为业主排忧解难,进而为项目的顺利推进创造条件,促进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二是要抓工程质量管理。进一步完善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认真落实政府投资项目稽查制度,对重点建设项目实行全过程的协调、监督和服务。树立“质量重于泰山”的观念,督促项目单位健全质量保证体系,落实质量保证措施,强化现场管理。三是要抓安全生产。牢固树立“安全高于一切”的观念,切实抓好项目质量安全的组织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和经费落实,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采取有利措施,规范操作程序,明确安全责任,千方百计防范安全事故发生,确保重点工程安全无事故。
6、高度重视项目储备。发展是硬道理,上项目是硬措施。项目储备是做好项目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必须把项目储备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既要保证政策紧缩后有项目可调,又能确保政策宽松时有项目可上。要立足我市的资源、区位、人文和环境等优势,在市县两级的项目库中,广泛地储备一大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优势、有前景、效益好、质量高的项目。针对目前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各种不利因素,要认真研究领会上级各项政策,尤其是浙江省的各项政策,做好与省里建设项目的对接。要通过“十一五”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这三大规划和一系列专项规划的编制带出一批重大项目,并逐一做好衔接落实,促进项目库建设。要把握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规律和新形势下项目工作的新特点,加大产业性项目的策划、筛选,储备一批影响我市发展大局、促进产业升级的财源项目、增收项目。要
根据城市化发展要求,谋划和储备一批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基础设施项目和大型商贸流、房地产、旅游等第三产业和社会事业项目,不断优化项目结构,使各类项目储备相协调。要进一步抓好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把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
送:省委办公厅、省委政研室,市委常委,市人大副主任,市政府副市长,市政协正副主席,市委、市政府正副秘书长,各县(市、区)委书记,各县(市、区)政府县(市、区)长
发:市直有关单位,各县(市、区)委办公室、政研室
─────────────────────────────
签发:李卫良责任编辑:刘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