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什么是社团法人
什么是社会团体法人?
社会团体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
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社会组织。它是以谋求社团成员的共同利益为宗旨的,主要包括各种政治团体(如各民主党派)、人民群众团体(如工会、妇联、共青团)、社会公益团体(如残疾人基金会)、文学艺术团体(如作家协会)、学术研究团体(如数学学会)、宗教团体(如佛教协会)。
《民法通则》规定:具备法人条
件的社会团体,依法不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从成立之日起,具有法人资格;依法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经核准登记,取得法人资格。因此,社会团体法人有自己的区别于企业法人的特点。
一、依法成立。有两种成立方式:
一种是依法不需要办理法人登记而又具备了法人应具备的条件的,这种社会团体从成立之日起,即具备了法人资格,如县以上各级工会组织。另一种是需要经核准登记后才能取得法人资格的,这种社会团体必须在经过核准登记后,才能取得法人资格。如各种协会、学会等。
二、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社会团体要开展活动,就要有相应的财产和经费。这种财产和经费可以是国家拨给的,也可以是其他组织或公民个人提供的,还可以是集资得来的。但不管来自何种途径,这些财产和经费应由社会团体独立支配使用,并能以之来承担民事责任,才符合法人资格的要求。
三、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社会团体的性质不同,其名称也不同,组织机构和活动场所也不一样,但都有自己的名称,如××工会
委员会,××协会等。如果社会团体没有自己的的名称和组织机构,而只是附属于其上级单位或是某机构的一部分,就不具备法人资格。
四、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社会团体还要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才完全符合法人的条件,如果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就不具备法人资格,而必须由具有法人资格的上级单位或机关来承担民事责任。
县以上各级工会组织都能以自己的财产和经费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并且各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因此,县以上各级工会组织从成立之日起,即具备法人资格。基层工会具备法人资格条件的,依法取得法人资格。工会主席是其法定代表人。
第二篇:什么是事业单位法人
什么是事业单位法人
事业单位法人是指为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依法取得法人资格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登记问答
为什么要进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
进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是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的本质要求,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深远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是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是与企业登记管理制度、社团登记管理制度并列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企业法人登记管理、社团法人登记管理都是全国统一的,同样,只有进行全国统一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才能与之相协调、相配套,才能更好地维护国家法人登记管理体系的完整性与统一性。
(2)进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是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自我发展的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化,事业单位要面向社会、参与市场竞争,就要打破传统的条块分割,有条件的还要进入国际市场开展业务活动。只有进行登记管理,颁发全国统一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才能使事业单位取得不受地域限制的、持久的合法凭证,充分发挥事业单位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创造条件。
(3)进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有利于全面了解和掌握事业单位的发展变化,为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事业单位发展规划和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保证事业单位的发展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4)进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有利于规范事业单位的管理行为,保障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维护良好的社会和经济秩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事业单位走向科学化、法制化、现代化管理。
什么是事业单位法人登记事项
事业单位法人登记事项,是指经事业单位申请,由登记管理机关核准登记、并在证书上标明的主要内容。它包括名称、住所、宗旨和业务范围、法定代表人、经费来源、开办资金等。事业单位法人登记事项是根据《民法通则》对法人条件、法人的权力和义务的原则规定,由《条例》作出的具体规定,它的法律意义在于:
(二)事业单位法人登记事项是事业单位法人条件的实质性内容,反映了事业单位法人的概貌,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事业单位法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三)经登记管理机关核准的登记事项,具有法律效力,是事业单位法人享有权利、承担义务和法律责任的基本依据,也是登记管理机关对事业单位法人进行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
登记管理机关审查事业单位法人登记事项应主要注意哪些问题?
(一)要依法审查。所谓依法审查,就是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进行审查,它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登记管理机关对事业单位的名称、宗旨和业务范围、住所、法定代表人、经费来源等登记事项要逐一严格审查,看其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二是登记管理机关在实施审查并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时,必须以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为准绳,不能自定标准,更不能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三是在审查程序上也要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二)要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是在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指导下制定的,是后者的定型化、条文化和规范化,使之具有了国家强制性并更加稳定;上述依法审查本身就是符合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基本体现。但并不是党和国家的所有方针、政策都表现为法律、法规的形式;随着客观情况的发展变化,党和国家还会在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内,制定新的方针、政策或调整有关方针、政策。为此,有必要强调,在审查事业单位法人登记事项时,还应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三)要与实际情况相一致。登记事项反映了事业单位法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登记的事项与其实际情况相一致,是保证登记的真实性、合法性的基本条件。反之,势必导致事业单位法人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与实际情况相背离,从而给他人利益和事业单位法人自身利益带来危害。
(四)要用语规范。登记的事项,特别是其中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应当规范用语。这是进行统一规范的解释,避免出现理解歧义的基本条件。否则,就会给以后的监督管理带来依据不确定的问题,并直接影响登记管理的严肃性。
什么是事业单位法人住所,为什么要登记事业单位法人住所?
住所是一个法律概念。它是指法律上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法人的“居住地”。事业单位法人住所是事业单位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是事业单位法人的法定注册地址,经登记管理机关登记的住所只能有一处。事业祚位住所应当按照所在市、县、乡(镇)、街道门牌号码等详细地址登记。
住所与场所不同。一是场所可以有多处,而住所只能有一处;二是住所是法律意义上的住址,场所是事业单位开展活动的场地。当只有一处场所时,其住所与场所实际上是同一个“地方”;当有多处场所时,应选择其中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作为法律意义上的住所,其他活动场所在申请表的备注栏标明。
登记事业单位法人住所,主要是为了确定与事业单位有关的法律关系于一个明确的地点,保证事业单位法人依法行使民事权利,履行民事义务,承担民事责任;并依法保护事业单位法人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其具体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确定了事业单位法人与有关社会组织和自然人之间,相互进行经济往来、传递信息、通信联络及传递公文信件的地点。
二是便于登记管理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对事业单位法人进行监督管理。
三是便于确定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管辖和事业单位法人诉讼管辖。事业单位发生的民事纠纷的相当一部分,要由事业单位法人所在地人民法院进行裁决。
四是便于追究事业单位法人的民事责任和其他法律责任。事业单位法人如果不登记住所,甚至“居”无定所,当其需要承担有关责任时,就可能出现无“处”追究的情况,从而给违法犯罪分子留下可乘之机。
此外,事业单位法人住所的确定,在国际私法中也有重要意义。在国际上许多国家(如德、法、意、瑞士等)都依法人的住所来确定法人的国籍。
什么是宗旨和业务范围,为什么要登记事业单位法人的宗旨和业务范围,登记宗旨和业务范围应注意哪些事项?
事业单位法人的宗旨,是指成立该事业单位的主要目的;这一主要目的,主要通过事业单位法人的业务范围来体现。对业务范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一)业务范围是实现事业单位法人宗旨的基本条件,没有一定的业务范围并据之开展活动,宗旨就无从实现。这就决定了业务范围必须符合宗旨的内在要求,或者说,业务范围首先要保证实现宗旨的目的。
(二)业务范围是事业单位法人开展业务活动的内容,反映了事业单位法人在社会经济领域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三)业务范围是事业单位法人从事业务活动的法律界限。业务范围一经核准登记,事业单位法人就应当在此范围内从事业务活动,其合法权益受国家法律保护。如果其业务活动超越了核准登记的业务范围,不仅不受法律保护,还要承担法律责任。
登记事业单位法人的宗旨和业务范围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规范事业单位行为的需要。对事业单位行为的管理,是政府对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法人的宗旨是什么,哪些活动能够开展,哪些活动不能开展,必须纳入政府管理的范畴,并受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制约。
二是加强监督管理的依据。宗旨和业务范围一经核准登记后,就成为区分合法活动与非法活动的法律界限,从而为登记管理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对事业单位法人实施这方面的监督管理提供了明确的依据。
三是方便了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有关方面的需要。核准登记事业单位法人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并公之于众,本身就是对事业单位法人的宣传,有利于扩大其影响;同时也便于社会各界了解事业单位的服务宗旨和活动内容,选择符合自已意愿的事业单位法人为其服务。登记管理机关登记事业单位法人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依法审查。核定事业单位法人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
(二)核准登记的业务范围应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笼统的。
(三)核准登记的业务范围,要与事业单位法人的开办资金、经费来源、场地、设备、人员编制、从业人员等基本条件相适应。
(四)用语应明确、规范。
什么是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应具备哪些条件,为什么要进行法定代表人登记?
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是按法定程序产生,代表事业单位对外开展活动,行使民事权力、履行民事义务的人。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一)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只能产生于事业单位法人。按照有关法律规定,法定代表人所代表的必须是法人,不是法人的单位也就无从产生法定代表人。因此,事业单位只有经登记管理机关核准登记为事业单位法人,才能产生法定代表人。
(二)事业单位的法定代来人必须产生于事业单位的主要行政负责人。即按照审批权限正式任命或按照有关法律规定以其他形式产生的院长、所长、校长等。在特殊情况下,如尚未任命正职等,也可以从副职中产生。
(三)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经过事业单位申请和登记管理机关核准登记产生。也就是说,经登记管理机关核准登记,是产生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的法定程序。通过任命或其他方式产生的院长、所长、校长等,是其所在单位的行政负责人。事业单位的行政负责人只有经过申请并经登记管理机关核准登记后才成为该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
(四)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与事业单位的行政负责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主要体现在:院长、所长、校长等行政负责人,主要是在其所在单位内部行使职权的负责人;只有法定代表人才是法律上认可的事业单位对外开展活动、行使民事权力、履行民事义务的代表人。换言之法律只承认和保护法定代表人代表事业单位(或授权他人代表事业单位)对外从事的合法职责行为,如签约等。
(五)在一般情况下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同时是所在事业单位的最高行政负责人。其对内全面负责事业单位法人内部的管理事务,对外代表事业单位法人参与民事活动。
(六)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的职权和义务由国家法律、法规和法人组织章程规定。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在职权范围内的行为,代表事业单位法人的行为,其法律后果由事业单位法人承担。例如,法定代表人在所在单位与其他单位有关合同上的签字在法律意义上,不是一般的个人签字,而是视同法人签字,其责任和义务均由法人承担。但法定代表人职务行为之外的个人行为,其后果由本人承担。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必须是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性民事行为能力人不得担任法定代表人。
(二)必须是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事业单位法人内部成员。法律赋子法定代表人的权利,是准确、全面、直接地代表法人行使权利。为此,法定代表人应具有较好的管理能力和专业知识;同时,必须由法人内部成员担任,以保证法定代表人全面地代表法人的权益。
(三)必须是事业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即必须是由有权任命机关任命或选任的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刑满释放、解除劳动教养未满三年的人员,司法机关立案调查、尚未结案的人员,以及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不能担任事业单位领导的人员,不能担任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
对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进行登记,是事业单位法人对外开展活动,行使民事权力、履行民事义务的最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之一。这在于,事业单位法人和其他法人一样,本身不能直接表达自己的意志,更不能直接签字具结,必须要有代表自己从事这些行为的特定的“自然人”,即法定代表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是事业单位法人的表达意志之“口”和签字具结之“手”。总之,为保证事业单位对外开展活动的最基本需要,同时也为与国际惯例接轨,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必须要登记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
什么是事业单位法人的经费来源,如何登记事业单位法人的经费来源?
事业单位法人的经费来源,是把事业单位法人开展业务范围内活动所需经费的来源渠道。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间接反映事业单位的资金信用和能力。
目前。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多种多样,并存在着同一个事业单位有几个经费来源的情况。基于此,在审查登记事业单位法人“经费来源”这一登记事项时,宜采用写实的方法;也就是,实际是什么情况,就登记为什么情况。在现实中,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财政拨款。包括各级财政以资金形式拨付的人头费、办公经费、专项事业费和以资产实物形式交与使用的房产、设备、设施等。以财政拨款为主要经费来源的单位,主要是政府举办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公益类事业单位。
(二)行政性收费。主要指接受委托或授权承担行政管理、行政执法职能时按照批准的项目收取费用,目前大都采取收支两条线的方式管理,实际上也属于财政拨款的性质。
(三)事业性收费。包括政府赋予事业单位的某项职能所收取的规费以及事业单位在开展业务活动时收取的服务费。以此为经费来源的单位,主要是承担中介服务、经济事物监督等服务职能的事业单位。
(四)经营性收费。主要指事业单位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获取的各种经营性收人。以此为经费来源的单位主要是以经营服务为主的应用性研究机构、勘测设计单位、后勤服务机构等。
(五)社会组织出资。主要指由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使用行政经费的社团提供全部所需经费或给予部分资助。以此为经费来源的事业单位多见于国有企业、使用行政经费的社团及其他社会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各类事业单位。
(六)接受捐赠。主要指接受各种慈善机构、海外华侨、国际友人及其他组织和人士捐资、捐物。
什么是事业单位的“开办资金”,为什么要登记开办资金?
开办资金是举办单位授予事业单位法人自主使用、管理、处置的财产或者事业单位法人自有财产的数额体现。它必须符合三个条件:
(一)必须是举办单位授予的可以自主处置的财产或者事业单位法人的自有财产;
(二)是登记时事业单位法人的全部财产;
(三)以人民币表示。
开办资金的范畴包括事业单位法人实有的固定资金、流动资金,用于事业发展的专用资金,已经转化为货币形式的专用技术、专利技术、商标等产权;不包括职工宿舍、食堂等非业务用固定资产,也不包括银行贷款、其他借入资金等非自有资金。
登记管理机关核准登记事业单位法人的开办资金,应坚持与实有资金相一致的原则。注册资金与实有资金相一致的原则是国际惯例,我国企业法人登记也采用了这一原则。采用这一原则的最大好处是有利于防止事业单位法人出现虚假资金,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开办资金作为非常重耍的登记事项,有三个方面的意义:
(一)将事业单位承担经济责任的数额,确定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范之内,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并防止由国家连带承担无限经济责任。
(二)从法律上确认了事业单位法人占有、使用、支配的财产和自有财产数额。
(三)为登记管理机关审查登记事业单位法人业务范围提供了重要依据。如某事业单位申请登记的业务范围有8项,开展其中每项活动都至少需要10万元,而申请登记的开办资金只有30万元,这就需要减少其业务范围。
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防止三个问题:一是虚报、瞒报谎报开办资金,造成开办资金不实;二是以银行贷款、借款作为开办资金,超出了开办资金的界定范围;三是把所属独立的已办企事业法人登记的分支机构的资金包括在本身的开办资金之内,造成开办资金的重复登记。
为杜绝上述问题的出现,一方面,登记管理机关要健全验资制度,规范验资工作,严格审查事业单位法人提供的资金信用证明;另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财务人员和管理干部依法申报开办资金的法律观念。
什么是事业单位名称,事业单位命名应注意哪些事项?
事业单位名称是确定和代表事业单位的文字符号,是各个事业单位之间相互区别并区别于其他单位的重要标志。事业单位的名称反映着事业单位的人格特征,是事业单位进行民事活动的基本前提。事业单位名称一经核准登记,即享有受国家有关法律保护的名称专用权。
事业单位名称由字号、所属行业、组织形式等三个要素组成。
(一)字号:表示该单位所在地域,或者举办单位,或者单独字号的字样,如XX省,XX局,“振华”、“兴文”等;其中,标有“中国”、“全国”等字号的事业单位名称由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核准;标有“省”、“市”、“县”字号的事业单位名称分别由该省、市、县登记管理机关核准。
(二)所属行业:表示该单位业务属性、业务范围的字样,如无线电技术研究、人才交流、法律咨询服务等。
(三)组织形式:表示该单位属于某类事业单位的某种组织形式的车样,如院、所、校、社、馆、台、站、中心等。
事业单位命名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一)不得使用与已登记的事业单位法人名称相重、相近的名称。相重是指完全一样;相近是指除个别字样外,其他字样完全一样,而用以区别的个别字样在字音或字形上又非常相近,容易造成混淆或误解。如“北京大华无线电技术研究所”和“北京太华无线电技术研究所”。这两个名称的唯一区别是“大”与“太”字,而这两个字在字形上很近似,容易混淆。
当发现已登记的事业单位名称重复或相近时,登记管理机关应按照留先改后的原则处理,即在先登记的事业单位名称号以保留,在后登记的则应改变名称并重新办理登记和公告。
(二)不得使用汉语拼音字母(外文名称中使用的除外)、阿拉伯数字;应当使用汉字,民族自治地方的事业单位名称可以同时使用本自治地方通用的民族文字;事业单位的外文名称应当与中文名称相一致,并经登记管理机关备案。
(三)不得含有有损国家、社会公共利益的、与国家宪法、法律法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抵触的或污损其他法人的内容。
(四)名称结构要规范。即符合上述字号、所属行业和组织形式三要素的要求。
(五)要名实相符,客观地反映本单位的行为或业务特点。
(六)要注意民族、地区的禁忌。
(七)要体现本单位的特征,其字号也要力求精练、醒目、上口。
(八)要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其他有关要求。
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作用是什么?
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使用目前主要作为办理刻制印章、银行开户、标识代码、营业登记、税务登记和申请立项收费、购买票据、人事管理、公费医疗、以及合同契约、行政管理、诉讼、公证和凭证。
第三篇:什么是事业单位法人证书
1、什么是《事业单位法人证书》?
《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是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给核准登记或者备案的事业单位颁发的、确认其事业单位法人资格的法定凭证;上面载有事业单位法人的名称、住所、宗旨和业务范围、法定代表人、经费来源、开办资金等登记事项。
《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分为正本和副本,正本和副本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正本应当悬挂在事业单位主要办事场所的醒目位臵,正本只核发一份。副本为折叠式,主要用于事业单位在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中对外出示,以证明其合法身份,或用于向有关部门办理各种手续。事业单位可以根据业务需要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核发若干份证书副本。
2、对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管理有哪些规定?
(一)《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式样由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制定,各级登记管理机关颁发。其他单位或个人制发证书属非法行为,一经发现予以收缴,并由司法机关追究其法律责任。
(二)对《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应妥善保管,不得伪造、涂改、损毁、出借、转让。
(三)如事业单位违反《条例》有关规定,由登记管理机关商审批机关同意,予以撤销登记,收缴《事业单位法人证书》。
(四)事业单位提交报告书时,须同时交验《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报告经审查合格的,登记管理机关在《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上加盖标记,否则证书失去效力。
3、《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有何法律效力,主要适用于哪些方面?
《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法律效力来源于《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所载内容主要是经登记管理机关核准登记的事项,标明了该事业单位能够承担的行为能力,具有法律效力;其效力范围在空间上溯及全国,在时间上以证书的有效期为限。
《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作为事业单位法人资格的合法凭证,主要适用于以下方面:
(一)刻制印章等。•事业单位须凭《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到当地公安机关办理手续,刻制印章、领取车船牌照;事业单位制作牌匾、印制信封信笺、对外行文的名称必须与《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上所登载的名称完全相同。
(二)银行开户与贷款。事业单位开立基本账户或办理贷款业务,须凭《事业单位法人证书》。
(三)办理社会保险。事业单位应持《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向同级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办理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
(四)税务管理及申请有关优惠。事业单位申请税务登记,申请减免税收及其他优惠,应持《事业单位法人证书》。
(五)工商管理。事业单位兴办企业等,应持《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有关登记。
(六)国有资产登记管理和统计登记。事业单位办理国有资产登记和统计登记,以《事业单位法人证书》证明其身份。
(七)土地、房产登记管理。事业单位申请办理土地、房产登记事宜,应持《事业单位法人证书》。
(八)有关收费。事业单位向同级有关部门申请行政、事业性收费,应出示《事业单位法人证书》证明其身份,并以《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上登载的有关内容作为申请收费项目的依据之一。
(九)诉讼公证。事业单位参加诉讼与公证,审判机关和公证机关以《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所载事项作为确定其行为责任能力、权利和义务的依据。
(十)人事调动和工资基金管理。事业单位人事调动和工资基金管理事宜,应持《事业单位法人证书》。
(十一)合同契约。事业单位法人对外签定合同契约,以《事业单位法人证书》证明其事业单位法人资格。
(十二)其他事宜。有关部门按照规定,要求事业单位提交《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其他事宜。
4、为什么要规定《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有效期?
《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不是长期有效,而是有时效性限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事业单位应当于每年3月31•日前分别向登记管理机关和审批机关报送上一执行本条例情况的报告。”只有经登记管理机关对执行情况报告审查通过,有效期以文字或者年检标记的形式在证书上标明,《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才在新的一年内继续有效,否则失去效力。
超过有效期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自动废止,对废止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登记管理机关应当予以公告。
规定《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有效期的主要目的是:保持事业单位法人资格和登记事项的真实性。事业单位的合并、调整,业务范围的调整变化,法定代表人的变更以及其他登记事项的变化,是比较普遍的现象;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逐步深入,有关的调整、变化会进一步加大。如果《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有效期过长,事业单位再不及时办理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就很容易造成《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失真”,即证书上的登记内容与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不一致;甚至有可能出现某事业单位早已撤消,而其原来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继续有效的严重情况。这样,势必在客观上造成对社会各有关方面的“欺骗”,带来难以预料的损失和影响。
此外,规定《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有效期、只有加盖报告审查合格标记后才在新的继续有效,有利于敦促事业单位按规定及时提交执行《条例》的情况的报告,保证报告制度的实施。
5、《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为什么要悬挂?
《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正本应当悬挂在事业单位主要办事场所的醒目位臵。悬挂《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主要作用是:
(一)向公众表明其法人资格及有关登记事项;
(二)便于登记管理机关和社会公众进行监督。
6、遗失《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按什么程序补办?
不慎遗失《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应当按以下程序申请补领:
(一)填写《事业单位法人证书补领申请书》。
(二)向登记管理机关提交证书补领申请书,并交回未遗失的证书(正本或副本)。
(三)登记管理机关审查同意后,办理补发证书手续。
(四)登记管理机关在指定的报刊上刊登《事业单位法人证书》遗失公告,公告原证书号作废,宣布补发证书号。
公告费由申请补领单位承担。
7、污损《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应按什么程序换领?
(一)填写《事业单位法人证书补领申请书》。
(二)向登记管理机关提交证书补领申请书,并交回已损和未遗失的证书正本和副本。
(三)登记管理机关审查同意后,办理换发证书手续。
8、填写《事业单位法人证书补领申请书》纸质文件有何要求?
应使用登记管理机关统一制发的正式表格。书写材料应符合耐久性要求和国家档案局颁布的技术标准。严禁使用纯蓝墨水、红墨水、铅笔、圆珠笔等不耐久书写材料。
9、《事业单位法人证书补领申请书》中各项指标填写说明
封面:
单位名称:填写核准登记的单位名称,并在此处加盖本单位公章。法定代表人:填写申请补领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姓名。申请日期:填写向登记管理机关提交申请书的当日日期。正表:
单位名称:填写全称,如有第二、三名称的,填写在第一名称之后的括号内(所有名称都需有文件批准)。
申请补领原因:填写证书遗失(或损坏)的原因(包括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等详细过程)。
改进措施:填写本单位制定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使用和保管的办法或规定。法定代表人意见:由法定代表人填写“以上情况属实,特申请补发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签字并加盖个人印章。
举办单位意见:由举办单位人事部门填写,并加盖公章。领证人和领证日期:待补发证书时填写。联系人、联系电话和邮政编码:如实填写。
登记管理机关(受理人、审核人和负责人)意见、事证第××号:由登记管理机关有关人员填写。
第四篇:统一法人是必然选择?[农信社]
文章标题:统一法人是必然选择?[农信社]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进一步增强服务“三农”的功能,是农信社改革的方向。根据国务院深化农信社改革试点方案和银监会关于“中西部地区的农信社产权改革的重点要放在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上”的具体要求,结合敦煌市信用联社的实际,笔者认为,当
前规模小、实力弱的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信社应坚持走县(市)联社统一法人改革的路子。
西部地区农信社改革为县(市)一级法人模式符合客观实际
分析敦煌市的实际可以看出,一是地方经济发展中农业占主导地位。到2003年,全市13.4万人人□中,农业人□达9.7万人,占总人□的71.9%;工农业总产值13.38亿元中,农业总产值11.63亿元,占总产值86.9%,属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农业市。二是农信社支持的重点是“三农”。敦煌市衣信社存款仅占全市金融总量的12%,但却投放了占全市金融机构29%的贷款,在2003年末5.2亿元的贷款余额中,“三农”贷款余额达到42697万元,占比82%。而且,这种信贷投放结构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不会改变。三是群众人股求得信贷支持的期望值高,而参与农信社管理的能力弱、期望值低。全社2003年底股本金余额只有669万元,其中员工股就占到了280万元,占股本金总额的41.8%,员工股人均1.4万元,社员股只有388.9万元,户均不到150元,在历年扩股中,群众只入资格股,且关心的主要是能否优先贷款,而不是股息分红,对农信社实施股份制改造的兴趣不大。该联社近年的盈利水平平均每年只有90余万元,利润率只有0.15%,很难提高回报率,造成大额股扩充困难。四是“统一法人”可灵活调度使用信贷资金。敦煌市信用联社下辖的14个基层信用社中,2003年末存款比例最低的为55%,最高的达160%,联社统一法人后,可灵活调度使用资金,使信贷资金发挥最佳效益。同时还能避免单社最大一户或10户贷款比例过高的现象。五是集中使用呆账准备金,核销大额坏账贷款。在14个基层社中,呆账贷款最少的社为0.6万元,占比为0.1%,最高的却达802万元,占比为19.2%。联社统一法人后,可集中使用呆账准备金核销坏账贷款。六是1998年信用社按合作制进行规范改造后,信用社员工以外的理事会、监事会成员,社会职务变动频繁,基层社“三会”已形同虚设,不能正常开展工作,行使职权。西部信用社规模较小,基层社的业务经营事实上已直接接受联社领导。
建立符合西部地区农信社实际的法人治理结构
县(市)联社统一法人后,按照《深化农信社改革试点方案》中设计的县(市)联社设立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机制的要求,遵循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西部地区农信社可以把内部组织管理模式改革为将理事会、监事会机构、职能合并,建立决策监督委员会,向社员代表大会负责,集决策监督为一体,行使决策监督职责,设理事长一名,为法定代表人,由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建立县联社经营管理委员会,向决策监督委员会负责,受决策监督委员会委托,行使对信用社的日常经营管理权,设主任一名、副主任若干名,由决策监督委员会聘任,在授权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并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决策监督委员会对经营管理委员会实施监督,实行决策监督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为防止理事长“一言堂”和“内部人控制”,解决内部监督制约问题,决策监督委员会的决策事项可实现票决机制。这种新“三会”模式既符合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法人治理结构要求,又符合西部地区农信社县(市)级联社人员少、管理跨度小的特征,更主要是不违背改革原则和目的,减少了管理环节和管理人员,降低了管理成本,减少了内耗,提高了议决事效率和工作效率,不失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信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一种现实模式选择。
《统一法人是必然选择?[农信社]》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统一法人是必然选择?[农信社]。
第五篇:统一法人是必然选择?[农信社]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进一步增强服务“三农”的功能,是农信社改革的方向。根据国务院深化农信社改革试点方案和银监会关于“中西部地区的农信社产权改革的重点要放在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上”的具体要求,结合敦煌市信用联社的实际,笔者认为,当前规模小、实力弱的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信社应坚持走县(市)联社统一法人改革的路子。西部地区农信社改革为县(市)一级法人模式符合客观实际
建立符合西部地区农信社实际的法人治理结构
县(市)联社统一法人后,按照《深化农信社改革试点方案》中设计的县(市)联社设立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机制的要求,遵循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西部地区农信社可以把内部组织管理模式改革为将理事会、监事会机构、职能合并,建立决策监督委员会,向社员代表大会负责,集决策监督为一体,行使决策监督职责,设理事长一名,为法定代表人,由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建立县联社经营管理委员会,向决策监督委员会负责,受决策监督委员会委托,行使对信用社的日常经营管理权,设主任一名、副主任若干名,由决策监督委员会聘任,在授权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并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决策监督委员会对经营管理委员会实施监督,实行决策监督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为防止理事长“一言堂”和“内部人控制”,解决内部监督制约问题,决策监督委员会的决策事项可实现票决机制。这种新“三会”模式既符合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法人治理结构要求,又符合西部地区农信社县(市)级联社人员少、管理跨度小的特征,更主要是不违背改革原则和目的,减少了管理环节和管理人员,降低了管理成本,减少了内耗,提高了议决事效率和工作效率,不失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信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一种现实模式选择。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