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_道德与法律参考答案b

时间:2019-05-14 15:12: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7.1_道德与法律参考答案b》,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7.1_道德与法律参考答案b》。

第一篇:2007.1_道德与法律参考答案b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b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历史使命----人们在社会中生活,不仅要走完自己的人生历程,还要完成各种各样的人

生任务。其中,人们担负的重大的历史任务和重大的历史责任就是历史使

命。

2.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该民族

大多数成员所认同、接受的积极与进步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统称, 是民族心理特征、文化观念和思想情感的综合反映.3.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

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4.国家安全----国家安全一般是指一个国家不受内部和外部的威胁、破坏而保持稳定有序的状态。

5.法律意识----法律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现行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感知、理解、心理体验和价值评价等各种意识现

象的总称.二、问 答 题:(每题6分,共30分)

1.理想信念对于人生实践有哪些作用?(6分)

(1)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 理想信念对人生历程起着导向的作用;

(2)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 理想信念是激励人们向着既定目标奋斗前进的动力,是人生力量的源泉。

(3)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引导着人们不断地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提升精神境界,塑造高尚人格。

2.对人生价值的评价应坚持哪些基本原则?(6分)

(1)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2)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3)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4)坚持动机和效果相统一

3.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 为什么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6分)

(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3)为人民服务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1

(4)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

道德的显著标志。

4.对大学生进行诚信道德教育的意义是什么?(6分)

(1)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

(2)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3)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4)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

5.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公民的基本义务主要包括哪些内容?(6分)

(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

(3)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4)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5)依法纳税.三、评 析 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 “求取知识、锻炼能力, 讲究生活的意义跟实践, 这些项目可以

说称为修养.无论处于什么时代, 修养都是需要的.遇到社会大转变的时代, 修养尤

其不能马虎, 不然就不能适应, 不能在大群之中尽个人的本身”.请对此发表你的看法.(10分)

(1)时代呼唤英才,希望在于青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大学生的参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去奋斗.(3分)

(2)时代为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对当代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既需要着力提高科

学文化知识和专业能力,又需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4分)

(3)青年时期可塑性大,是人生的起步阶段,是品德养成的关键时期。青年时期注重修养,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对自己一生的奋斗和成就将会产生长远而巨大的作用。(3分)

2.有一种观点认为: 当今的市场经济提倡的是相互竞争, 没有必要再淡什么集体主义了.请对此观点进行评析.(10分)

(1)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因为集体主义与市场经济有对立的一面, 也有相契合的一面.(2分)

(2)实践证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

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的道

德进步。但也要看到,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如趋利性、自发性等也会反映到道

德生活中来,反映到人与人的关系上,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

消极现象,这些因素都会干扰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3分)

(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根本思想,就是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

系。长期以来,集体主义已经成为调节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最重要的原则。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集体主

义不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契合,而且也正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

求。(3分)

(4)要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等关系。既勇于竞争,又有序竞争;既反对平均主义,又防止收入悬殊;既重经济效益,又重社会效益。要正确认识和运用物质利益原则,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既要鼓励人们通

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去获得正当的个人利益,也要大张旗鼓地褒奖见利思义、见得思

义的言行,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

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2分)

四、论 述 题:(每题15分,共30分)

1.阐述你对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科学内涵及其现实意义的理解和认识.(15分)

答: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的科学内涵:(1 × 8 = 8分)

(1)“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就要树立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弘扬爱国精神,践行报国之志,以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富强祖国为最大光荣,抵制和反对损害社会

主义祖国的荣誉、尊严和利益的思想和行为。

(2)“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就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心系人民、关爱他人、扶贫帮困、热心公益,通过各种形式为人民多做好事、为社会多作贡献,抵制和反对违背人民利益和愿望的思想和行为。

(3)“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就要热爱科学、尊重科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

知识,按科学规律办事,抵制和反对各种违反科学的思想和行为。

(4)“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就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

造,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勤勉敬业的精神和品德,抵制和反对一切贪图安逸、厌恶劳

动的思想和行为。

(5)“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就要大力倡导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

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学会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抵制和反对一

切损害他人、危害社会的思想和行为。

(6)“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就要将诚实守信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作为立

人之本、成事之基,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会生活中自觉做到恪守诚

信,抵制和反对惟利是图、弄虚作假、背信弃义、不讲信誉等思想和行为。

(7)“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就要自觉增强法律和纪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自觉遵守纪律,抵制和反对无视法律权威、轻视纪律规章、违法犯法、破坏纪律的思

想和行为。

(8)“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就要深刻认识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弘扬求真务实、自

强不息的精神,抵制和反对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贪图享乐、奢侈浪费等思想和行为。

(二)对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现实意义的认识:(4 + 3 = 7分)

(1)社会主义荣辱观涵义精深,它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涉及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等方方面面,坚持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统一,实现了“依法治

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体现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反映了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根本要求。(4分)

(2)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就要以“八荣八耻”为座右铭,时时处处对照检查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实践中领悟“八荣八耻”,自省自警、自珍自爱,在长期的实践积累中

逐步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转化为品德操守,成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准则。(3分).当代青年知识分子如何才能使自己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

人?(15分)

答:(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需

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

接班人。造就时代新人,事关民族的繁荣昌盛和国家的兴旺发达。(3分)

(2)青年一代要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要开拓视野、发愤

学习,打下坚实的知识和理论功底。21世纪的中国大学生,应以放眼全球的宽广胸

怀,以中华民族自尊自强的豪迈气概,昂首阔步地走向世界。青年要跟上时代和社

会前进的步伐,就必须珍惜年华,刻苦学习,掌握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真才实学.(4分)

(3)青年一代要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要注重加强修养,磨炼意志、砥砺品格、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养成优良

思想品德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没有好的思想品德,就不可能把学到的知识真正奉

献给祖国和人民,也就难以大有作为。青年应该成为引领社会风气之先的力量,尤

其要在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从自己做起,努力

培养良好品德,努力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做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

规范的实践者,做新型人际关系和良好社会风尚的推动者。(4分)

(4)青年一代要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要脚踏实地、善于

创造、甘于奉献,在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异常艰巨的,需要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更需要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奋斗。青

年只有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紧

地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自觉服务祖国,无私奉献社会,才能创造无悔的青春和实现人生的价值。当代大学

生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培养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

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

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4分)

第二篇:道德与法律终考答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终考试题一

一、试论成就出彩人生的途径是什么?(80分)

答:

(一)成就出彩人生要具备三个条件:与历史同向、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在。

与历史同向。当代青年要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尊重、顺应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准确把握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升民族自信心,增强时代责任感,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

与祖国同行。青年只有自觉将人生目标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当代中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要正确认识国家和民族赋予的历史责任和使命,自觉与国家和民族共奋进、同发展。

与人民同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的主人。大学生要在为人民群众服务、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人的一生只能享受一次青春,当一个人在青年时就把自己的人生与人民的事业紧密相连,那么他所创造的就是多彩的青春。

(二)成就出彩人生要通过社会实践来现实,要通过事业来展现。

社会实践是科学理论、创新思维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美好的人生目标要靠社会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人生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人能够自觉地、有意识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通过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把人生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因此,社会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同时,人生价值终究要通过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展现出来。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杰出人物,但是只要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发挥聪明才智,为社会做出贡献,就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好高鹜远、畏惧劳苦、贪图安逸,最终只能虚度年华、抱憾终生。

二、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法律的这一论述,提示出来的法的本质是什么?(20分)答: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法律的这一论述提示了法的本质;(1)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只有统阶级才能通过国家机关制定法,把本阶级的意志作为国家的意志表现出来泊使全体社会致遵守。(2)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3)法的内容是由特定社会的物质活条件决定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终考试题二

一、论述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80分)

答:

(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构成了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在5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自己的祖国极其忠诚和热爱的深厚情感。

(2)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并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是一种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的集体意识。改革创新精神是时代精神的核心,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全部实践,体现在时代精神的各个方面。改革是破除社会发展障碍、激发社会发展活力的引擎,创新则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

(3)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共同构成了我们当今时代的中国精神。民族精神赋予中国精神以民族特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得以保持的重要保证;时代精神赋予中国精神以时代内涵,是中国精神引领时代前行、拥有鲜明时代性和强大生命力的重要根源。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交融汇通,使得中国精神既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又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性,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奋力实现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中国精神的现实意义:

(1)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的纽带;(2)中国精神是激发创新的精神动力;(3)中国精神是推进复兴伟业的精神定力。

二、简述我国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包括哪些法律部门?(20分)答:包括以下法律部门:

(1)宪法。(2)实体法律部门。包括宪法相关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

(3)程序法律部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终考试题三

一、如何理解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基本要求?(80分)答:第一,社会公德。社会公德主要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公德是指与国家、民族、社会、组织、集体等有关的道德。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社会层面,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正常进行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遵守社会公德是对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第二,职业道德。职业道德主要包括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办事公道、热心服务、奉献社会等。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是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的总称,通过公约、守则等对职业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加以规范。职业道德既是本行业人员在职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也是行业对社会所担负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第三,家庭美德。家庭美德主要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家庭美德属于家庭道德范畴,是指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家庭美德的规范既是调节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之间,家庭与国家、社会、集体之间的行为准则,也是评价人们在恋爱、婚姻、家庭、邻里之间交往中的行为是非、善恶的标准。

第四,个人品德。个人品德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是一个人在其道德行为整体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道德特点和倾向。个人品德中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因素构成,主要包括友善互助,正直宽容明礼守信、热情诚恳、自强自立等。

二、宪法是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书。请问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主要包括哪些种类?(20分)

答: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主要包括以下四类:(1)政治权利和自由;(2)人身权利和自由;(3)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利;(4)宗教信仰自由。

第三篇:法律与道德

法律与道德

很多观众对于结局是很满意的。虽然有不少感情丰富的人会为王薄煽情的死法而流泪,这并不代表他们不认同导演的观念。冯小刚很聪明,这种聪明可以用票房计算出来。原著作者赵本夫也 承认,冯小刚很聪明,把一个原本皆大欢喜的结局(王薄只受轻伤,夫妻俩双双把家还)改成有点灰色的光明尾巴,用黎叔狼狈的下场、王薄的死亡、王丽的身怀六甲和警察的法网柔情赚足了观众的感情。法律和道德在最后的冲突中以后者“道高一尺”体面地收场了,观众们在感情得到宣泄的同时,灵魂也得到了升华,的确是一场很划算的电影。

冯导的聪明也仅限于此。在大部分时间里,他小心翼翼地避开两者的冲突,不惜让警察渎职做一个全知全能的看客,只在最后关头出来收拾残局。因为他知道,法律和道德的内在紧张会消耗观众不少的精力,促使他们思考。而一部成功的商业片痛恨会思考的观众,最好人人都能像傻根那样,跟着感觉走,服服帖帖被电影摆布,时哭时笑,乖乖把钱包交出来。《天下无贼》在刻画人性方面本来可以做得更好,可惜一个商业化甚至庸俗化的结局使它无法获得更深刻的意义。

法律和道德是一个宏大的命题,不能面面俱到。在此只能拣一两个方面来分析。很明显,在价值体系中,道德高于法律。法律只要求人们不要做坏人,而道德要求人民要做好人。在大部分时候,法律是道德的最后一道防线,违反法律就意味着背叛道德。然而,正因为好人和坏人的界限不是那么清楚,法律和道德才常常纠缠不清。《水浒传》就是很好的例子,里面多少无法无天的强盗、小偷、杀人魔王在人民心中却享有崇高的道德威望和人格魅力,而遵纪守法的贪官污吏却被恨之入骨。这种离奇的效果常被归咎于法律缺少“人性”,法律不公平,因此,人民在必要的时候享有“法律豁免权”,可以根据道德制定另外一种法律规则,比如“劫富济贫、替天行道”,比如“法外施恩”,以此来调和两者的矛盾。

法律有没有人性?需不需要人性?法律和道德如何协调?从汉谟拉比法典开始,这个问题困扰了人类两千多年。如果把《圣经》当成历史,那还要上溯到亚伯拉罕和上帝的约定和“摩西十诫”。柏拉图最早做出系统的回答。在《理想国》之中,道德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黄金一代的人类不需要法律。晚年碰了不少钉子,开始重视法律,可依旧认为法律所能达到的,只是“二等好的理想国”(《法律篇》)。亚里士多德比他的老师务实,强调法律至上,用法律来规范人性,因为“人在达到完美境界的时候,是最优秀的动物。然而一旦离开法律和正义,他就是最恶劣的动物。”(《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9页)。西塞罗大体上沿袭了亚里士多德的思路,认为法律就是道德、正义的具体化,又超越道德本身。自然法是“统治全宇宙的理性秩序在人类社会中的投影”,根植于人的本性,“法律是最高的理性”。

可是到了马基雅弗利那里,道德成了无用的累赘,无情的法律才是成熟的政治权术。(《君主论》)。霍布斯则完全抛弃了“人之初,性本善”的假设,把“性恶说”发展到登峰造极。在他看来,只有法律才是最可信赖的朋友,把人类从“人对人是狼”的可怕的自然状态中拯救出来。英美的哲学家大体上走在“性恶说”这条路上,如洛克,休谟,直至现代的波普尔,哈耶克,只是不把人性说得如此不堪。卢梭,这个从道德理想国走出的平民思想家,以其激进的革命激情重新把道德置于理性之上,建立起以道德、情感为核心和归宿的自然法论。他把理性出现之前的自然情感归纳为“自爱”和“怜悯”两个基本原理,由此演绎出一个道德基础上的法律体系,法律是“公意的宣告”和“正式表达”,服从法律就是服从最高的道德。

鉴于法律和道德在哲学史上千丝万缕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连冯导这么聪明的人都唯恐避之不及,最后还是屈就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法律礼貌地给道德让路,让“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似乎完满平息了法律和道德的纠纷。然而,法律是无处不在的,正如道德的影子同样是没法摆脱的。整个故事,就是在法律和道德的冲突中一步步达到高潮的。耐人寻味的是,这时候,法律以道德的面目出现,它有另外一个名字,叫职业道德。

于是,我们可以循着法律和道德的恩怨情仇,去寻找更为重要的事实和价值。

第四篇:法律与道德论文

法律与道德论文 在当今社会中,约束人们行为的有两种准则,一种是法律,一种是道德。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在历史上,在世界上没有亘古不变的永恒道德,也没有亘古不变的永恒法律。今天的社会,代表不同利益的统治集团仍然还存在,但是他们代表的阶级利益是根本不同或者是对立的。不同的统治集团各有各自的阶级利益,以及与其阶级利益相适应的道德。法律在本质上是统治集团的整体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法律当然也反映统治阶级的道德观。从侧重道德角度讲:在主观方面,法律是国家意志和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在客观方面,法律的内容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前者体现了法律的国家意志性和统治阶级意志,后者体现了法律的物质制约性。法律就是这两个方面的矛盾统一体。

再来讲道德。既然法律是意志的具体化,而道德当然属于意志范畴。道德是维系一个社会的最基本的规范体系,没有道德规范,整个社会就会分崩离析。道德是生活在一定物质生活条件下的自然人关于善与恶、光荣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见、野蛮与谦逊等观念、原则以及规范的总合,或者说是一个综合的矛盾统一体系。道德是以善恶为评价方式把握现实世界的。道德是一种观念,由人的思想设定,道德不依靠国家强制力来执行、实施,而是依靠人们的观念,社会的舆论和善良风俗来维持。强制力的不同,源于保证其实施的力量相差异。道德在调节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的时候,不像其它的社会规范那样强调人们的个人利益,而是强调他

人的利益和社会集体的利益。

法律与道德长久以来相互依存,如黑夜之于白昼,看来截然两端却又无论如何难以分隔,他们息息相关且相互影响。在普遍道德观念约束下的人类行为,并非完美无缺,更非意味着行为总沿着道德原则设计的方向实施。因为利益分层是永远存在的,所以在偶然地极不稳定的情况下,会发生这样一个事实:人的自我约束是如此薄弱,以至于会破坏道德原则。这时就需要法律来规范人们。因此,可以说法律是道德的下限,也就是说,当一种行为侵犯特定的社会关系或社会秩序,当一种行为侵犯特定的社会关系或社会秩序,仅靠道德约束和谴责已不足以制止时,就需要将该道德规范确认为法律规范,运用国家强制力来予以实施。

由此可推测出,法律是以多元化道德冲突的协调者出现的,它在道德冲突发展到极端情况下,不得已而担负起这一沉重的历史使命的。法律凭借着与生俱来的外部强制力,调整着错综复杂的社会利益关系。正是具有这种强悍的外部物理性强制性力量,才促使具有不同道德观念的利益者遵循着相同原则下的行为规范。因为人们清楚地知道,破坏它意味着自己将承担法律责任,其后果必定是对自身不利的,对自身不利是每个人所不希望得到的。所以,遵守法律就成为了必需。

而且,虽然法律取代道德成为调整社会关系的主要手段,但并未否认和抛弃道德的积极作用。相反,法律反而是成为了传播道德重要手段之一。

法律以肯定和否定的形式来宣扬道德。道德上要求人们要尊老爱

幼、恋爱关系、诚实信用、见义勇为等社会关系中,我们虽然不能为这些社会关系规定具体的法律规则,但是我们可以为它们规定具体的行为后果。例如,规定见义勇为的行为,应当给予适当奖励,以鼓励这种行为,直接或间接地肯定这种道德现象的正确性。而法律以法来对一些行为作出相应的制裁,避免了具体规定行为规范的复杂性。对一个事物反面的否定,就是对其对立面的肯定。法律的制裁让人们知道,哪些行为是道德的,哪些行为是非道德的,从而,深刻领会真正的道德,并以其为准则。

法律与道德也有着明显的区别。

一、依靠国家的强制力作为实施的保证是法律规范的突出特征也是其与生俱来的固有特征。而道德所能依靠的仅仅是个人的良心谴责与社会的舆论压力。

二、法律是外化的,道德是内化的。法律仅仅规定外部行为,对于行为的内在动机所在则并不涉及;而道德其关注点在于内心的动机。然而,法律上要区分犯罪的故意与过失,区分这种行为是通过对行为人的外在行为进行推断而得出的。并且,即使是道德评价也不可避免要有通过行为而推断内心状态的时候。如尊老爱幼、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美德并非仅停留在内心体验的层面。

三、法律是道德的下限,即法律是社会的道德低线。

由于存在着法律与道德的不同,因此,法律与道德有着不可避免的冲突。说是不可避免的冲突,是因为只要不同利益个体或群体的存在,法律无论如何都不能消除整个社会的道德冲突。相反的是,它在调整的过程中被这个冲突着的旋涡卷入其中,与道德发生着碰撞。随

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以及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都在不同程度的增长,法律与道德的冲突也在不断地增加。脱胎于原始道德观念的初始法律,并没有与道德划清分明的界限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实体。相反法律继承了道德固有的优越性,并且克服了它固有的缺陷,它是对道德本身的扬弃。而正是这种继承和发展才使法律与道德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的暴露出不和谐的一面——冲突。

法律和道德的冲突实质上是多元化价值体系的内部斗争,是价值冲突在现实社会中的反映。由于人们对他们的合作所产生的更大利益如何分配问题产生了分歧,于是就产生了利益冲突,因为为了追求自己的目标,他们每个人都想得到较大的一份,而不是较小的一份。从而最终的结果是利益冲突更加激烈。法律和道德站在各自的立场上体现着不同的价值趋向,于是不可避免的发生着碰撞。

然而,这种冲突本身有利于两者作用的发挥。就整个价值体系而言,这种斗争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的发展过程。强烈地体现着“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同时也是“适者生存”原则支配下的自我净化。法律与道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在法律与道德的规范下维护社会的秩序,推动社会的发展,创建我们的美好家园。

第五篇:法律与道德辩论

法律与道德辩论

摘要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法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这是一个极具浓厚思辩色彩和深刻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的论题。一直以来古今中外的法学家、哲学家和伦理学家们围绕这个问题争论不休。法律和道德作为调整行为的规范有人认为法律就是道德本文综述了关于法律与道德的各种研究:有人认为它们有着严格的区别与界限也有人认为有联系但没有必然的联系。而实际上法律和道德是有联系且有着必然的联系。它们是人类社会最主要的控制工具,是社会秩序的两根支柱,二者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道德和法律更呈现融合的趋势。当前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及以德治国我们应该正确认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治国安邦既需要法治,也需要德治。

关键词:法律 道德 统一 法治

目录 引言.......................................................1 1.1 研究背景..............................................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 1.2.1 国外研究现状.....................................1 1.2.2 国内研究现状.....................................2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2 2 法律与道德的辩证统一关系...................................2 2.1 法律与道德的内涵......................................3 2.2 法律与道德的区别......................................3 2.3法律与道德有共同点....................................4 2.4 法律与道德互为补充....................................4 3 法律与道德在新时期的关系...................................5 3.1 法律与道德是变化着的、发展着的........................5 3.2法律与道德已经出现了融合的趋势........................5 3.3法律越来越富有道德基础与人性内容......................6 4 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议...............................6 4.1 法律与道德双管齐下同步进行............................6 4.2 提高司法队伍的职业纪律和职业道德......................6 4.3 促进国内法律与国际接轨................................7 4.4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7 后记.........................................................8 参考文献.....................................................9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作为不同的社会规范,法律与道德始终存在着重叠、冲突与对立。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复杂不仅仅是二者本身规范意义上的分离与重合,不同的社会科学与政治生活可以产生不同的价值精神与实体判断,法治与德治进而成为自古以来国家社会调控机制的不同选择。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人们认识的提高我们认为时代赋予法律与道德关系及其规律以新的内涵法律与道德关系及其规律产生了以下的变化。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又进一步指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那么,法治和德治的关系如何? 本文通过综述以往有关法律与道德的研究分析提出法律与道德在新时期的关系希望能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些许参考。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在西方法学传统中,对道德与法律关系的论述早已企及。简单的说对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法即道德法律是正义的化身是理性的体现法即道德它必须符合道德的要求。违背道德的法律是“恶法”它不具备法的属性这是一种“恶法非法”的理论。持此学说者为古今具有价值法学倾向的学者最典型的就是西方各个历史阶段的自然法学派。

二是法律是法律道德是道德两者有着严格的区别与界限。这种观点的有以以康德为代表的“法的外在性与道德的内在性。”康德认为,法律与道德的区别在于法律是外在的,调整的是人的外部行为,依靠外在的强制力保证。而道德是内在的支配人的内心与动机,依靠人的自觉遵守。法律以限制、禁止的方式使人自由,道德则相反。这种观点以法律和道德制约的对象为根据来区别二者,这只具有相对的意义,稍加绝对化便会让人难以接受。另外最典型的是奥斯丁的“恶法亦法”思想。他坚决地批判了以往的思想家把法律与道德混为一谈,只承认二者之间的区别。

三是法律与道德有联系但没有必然的联系。例如英国法学家哈特认为任何法律均会受到一定社会集团的传统道德的影响也会受到少数人超过流行道德水平的影响。他同时认为不能因此而说法律制度必须符合正义或道德可见他同时坚持法就是法。

百年来,各种法学派都紧紧围绕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展开交锋。而到最后,争论双方都无法克服其理论局限和解决实践难题而双双陷入困境。1.2.2 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古代法的内涵与西方法的内涵有着巨大的差异。古代中国法主要指刑(罚),它规定了禁止的行为规范与违法的制裁后果,而不是对社会人际关系的关怀与调适。法律只是实现刑罚与镇压职能的御用工具。在中国古代的大部分时间里,关于“法”是什么的问题,从来没有被认为是一个问题,“法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无由提出了。所谓的法也只是权力的表达和运用方式,而并不是具有正义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规则体系。

中国传统的道德规范是由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礼发展而成的。礼或传统道德是立法的基础,执法的前提,甚至道德规约就是法律条文。中国古代伦理法的核心是以“三纲五常”为灵魂的封建伦理道德,它不但是立法、司法、执法等法律体系的指导原则和行为准则,更借用法律规范的外在形式直接把封建伦理道德引入强制机制,成为法律。

中国古代关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认为“法律与道德的关联性”、“道德的法律强制”、“对法律的道德评判”。不仅是儒家学派即便是与之对立的法家学派也认为,法与道德有关联人际关系中存在着一些必须维护的基本准则,肯定法律规范背后的道德基础。它们主张任用明确统一,避私又“不阿贵”的法治只是基于自私自利的性恶论而排斥用儒家伦理道德治理社会。这与西方自然法学派的某些观点是不谋而合。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长期以来人们在认识法律与道德关系时形成了其他一些固定的、片面的看法。有的以往的研究过于强调两者的区别并将其绝对化所谓“法不容情”法律是法律道德是道德。有的认为法律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而道德调整人们的思想动机并将其简单化。有的将道德分为统治阶级的道德与被统治阶级的道德并将其机械化。

对这一问题的简单化、机械化、绝对化的认识不利于我们正确地研究法律与道德关系更不利于我们在司法实践中的科学地进行运用。改革开放20年来我们强调依法治国、以德治国。这就需要我们正确认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扫清思想上的障碍。法律与道德的辩证统一关系

法律和道德都是人类社会特定经济关系的产物,法律属于社会制度范畴;道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两者都是调控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的重要机制。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强制实施的行为规范,道德是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思想教育调整行为的规范。两者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只有两者并立互补,协调发展,才能使社会、国家得以有效的维系和保障。

2.1 法律与道德的内涵

法律是一种国家意志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一般来说法律有两种涵义一种是广义的法律一种是狭义的法律。所谓狭义的法律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只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才叫法律。广义的法律是指一切有权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都叫法律。这里说的一切国家机关包括了各自、自治区、直辖市的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法律有四个特征。一是法律是概括的、普遍的、严谨的社会规范。二是法律必须国家制定和认为的。三是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是国家认可的国家保障的。最后一个特征法律是国家强制力来保障实施的。

道德是人和人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规范。道德一般有四个特性。第一是规范性。它是一种行为规范是人们行为的一种标准。第二是渗透性。道德规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第三是稳定性。道德规范的稳定性比法律还要强。一种道德观念形成的道德规范上百年、上千年不会变的。最后它与法律的最大区别主要是自律叫自律性。道德按它调节的社会关系领域来分类一般可分为三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婚姻与家庭道德。道德的本质是社会成员之间、人与人之间关系最深刻的反映。它是人类文明的一种现象最能反映人的本质的就是人和人的关系是人类诞生、进化和成长过程中完善自己的一种尺度或一个标志。

2.2 法律与道德的区别

法律与道德是社会规范最主要的两种存在形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范畴。二者的区别可归结为:

一是产生的时间不同。原始社会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规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说氏族习惯。法律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以及私有制、阶级的出现与国家同时产生的。而道德的产生则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维系一个社会的最基本的规范体系没有道德规范整个社会就会分崩离析。

二是调整范围不尽相同。法律具有国家的强制性,他的调整范围只限于对一定政治秩序、经济秩序予以有效保障的必要。因此,法在社会生活中有触脚边际,法所不及的领域,由道德来调整。从深度上看道德不仅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还调整人们的动机和内心活动它要求人们根据高尚的意图而行为要求人们为了善而去追求善。法律尽管也考虑人们的主观过错但如果没有违法行为 存在法律并不惩罚主观过错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从广度上看由法律调整的一般也由道德调整。

三是发挥作用的机制和方式不同。法律是制度化的规范,法律依托的主要力量是国家机器,是一种强制性、他律性的力量;道德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它依托的主要力量是人们的内心信念,是一种自觉性、自律性的力量。法律发挥作用,主要是在人们的行为产生结果之后,重在惩罚和警示;道德发挥作用,主要是在人们行为发生之前,重在感化、引导和激励。

四是内容不同。法律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一般要求权利义务对等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而道德一般只规定了义务并不要求对等的权利。比如说面对一个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义务却未赋予你向其索要报酬的权利。向被救起的落水者索要报酬往往被视为不道德。

2.3法律与道德有共同点

法律和道德都是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两者之间有内在的统一性。

一是法律与道德有相同的起源。无论是伦理学界还是法律史学界最终都找到了一个共同根源———禁忌。伦理学界根据人种志学的研究认为,道德形成的标志最初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关于禁止通婚的规则。在原始人那里,道德最初就是以各种生产的禁忌和性交禁忌的形式出现。同样是原始社会的禁忌,作为禁止性规范(勿为性规范)在法学家那里则被认为是“法律的源头”。如:食物禁忌被看作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禁止性规范。

二是法律与道德有共同的调整领域。不论法律还是道德其调整的范围既包括行为也包括行为的内在活动。法律与道德的适用范围如果用图形表示就表现为两个相交的圆在相交部分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些道德原则本身就是法律原则比如公平、诚实信用不仅仅是道德原则同样也是我国法律确立的法律原则。

三是产生的背景和目的相同。在正常的社会里法律与道德维护的价值基本相同。法律和道德有相同指导思想、产生的建立的经济基础是共同、支撑和保障的国家政权是同一个、目的和任务都是一样的。法律与道德的实现离不开民众的认同与社会的认可任何社会的法律都必须顺应社会流行的道德观念的要求否则它就难以发挥作用。

2.4 法律与道德互为补充

法律与道德都是作为社会规范而存在的生活秩序的构成部分。法在预定伦理的前提下才成其为法,伦理也是在制定法的基础上才成其为伦理,法和伦理互相有机地把另一方作为其协同者而 构成统一的秩序。

首先,道德是任何一种法律秩序赖以建立的基础。法的制定,离不开道德的指导。在价值层面上,“法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法律必须和社会认同的伦理价值相吻合或基本一致,才能获得有效的承认和服从,进而化为社会生活中的“活的规则”。失去道德支撑的法律不具有合理性与正义性,也就丧失了社会主体的信仰基础。同时道德对法律具有促进作用道德是法律正常运转的社会和心理基础立法、执法、守法都离不开道德。

其次,法律是道德有效用的基础和保障。道德只有对讲道德的人有作用,对没有良心、不讲道德的人则软弱无力。当行为主体不能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尤其是不能将自己的行为控制在道德所允许的范围时,法律的规范和强制作用是绝对必要的。为社会所广泛认同的社会道德要求通过国家权威的确认逐渐转变为具有法律强制力的普遍性的社会规范。通过法律“禁止不道德的行为,强制实施道德”(德富林),使法律秩序最终成为社会道德的外在表达。法律是底线道德,法律保障了社会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得以实现。另外法律也对道德的促进作用它用立法手段推进一定的道德的普及以及通过刑罚惩治非道德行为以弘扬社会所倡导的道德。

因此,法律与道德实质上是一个同生共长,一体两面的社会规范。任何社会道德对法律秩序的构造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法律秩序的构造反过来对社会道德状况的改进亦常能发挥推进和拉动作用,实际上二者从未截然分开过。它们都是社会规范体系当中的结构组成,而且作为母系统中的子系统它们又是各个独立、互相支撑的,最终统一存在于人类现实生活之中。法律与道德在新时期的关系

3.1 法律与道德是变化着的、发展着的

法律与道德都是上层建筑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如果一个国家发生变化、时代发生变迁法律与道德以及其相互关系就会随之改变。因此法律和道德变化和发展着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使得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变得复杂尤其是两个单个“变量”发生组合时这一关系将变得更加复杂。这也是这个问题在全世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一个社会曾经是合乎道德的行为在另一个历史条件下就是不道德的同样曾经是合乎法律的行为在一定条件下就成为不符合法律的。比如清朝时男人留辫子在当时是合乎道德的而到了革命时代就成了要“革”掉的封建残余。

3.2法律与道德已经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的自觉意识和道德意识随之增强道德的理性色彩和法律的情感色彩 也有所扩大。法律与道德呈现了有更多的共同点。法律道德化与道德法律化的新情况日趋明显。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法律与道德两者也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例如基本道德原则可转化为法律长期存在的法律也可能成为社会道德的一部分。

一方面在相关司法制度建设方面道德在我国法制生活中的渗透。“有困难找警察”正是司法道德化的反映。司法援助是司法的道德化的进一步展现。法律援助制度使得法律溶入了“人性”的情况。另一方面“法也容情”司法道德化在法律中的体现所谓“法不容情”是指情不能突破法的底限但绝不是说法与情水火不相容。法律是一种社会关系法律不能取消人的情感趋向只能引导情感向保护社会稳定的方向发展。“法也容情”这是社会文明的表现也是国际上的一般通行的做法。

3.3法律越来越富有道德基础与人性内容

从反酷刑、铸良法到走进权利时代经过多少代人长期不懈的努力人权观念已深人人心。权利时代已经展现对人权的追求与实现已经成了人们清醒的意识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鲜明的特点之一。法律将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与我们这个时代相呼应的人权、正义、效益与秩序等司法也将越来越富有人情与人性整个法制将具有宽广的道德基础与人性内容。这将使得我们的法律能够代表文化前进的方向代表我们国家应有的先进性。由于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过程中出现过一段时间法律与道德的脱节因此在新的时期法律与道德的融合以及在司法上的运用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议

4.1 法律与道德双管齐下同步进行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的今天我们的法制建设要与道德教育双管齐下同步进行。在法律适用中防止单纯惩罚主义注重发掘法律中内含的道德情感因素以情感人分发挥法律的教育功能实现综合治理。在道德教育中结合法制内容将法律精神化为人们的内在的行为准则使人们更加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感从而使自己的行为具有更多的自觉性。同时这一过程将会有效地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4.2 提高司法队伍的职业纪律和职业道德

现实法制已经告诉我们“徒法不以自行”没有一批优秀的司法队伍法的实现就会障碍重重。制定法律只是法制的一个环节只能是“纸上的法律”真正要使法律在实际生活中实现还需要政治、经济、文化和各种组织的支撑以人的作用特别是司法人员的作用具有特别的意义。

我们理论中所说的“道德可以弥补法律之不足”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落实与体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于我们的法律相对还不完善司法监督能力还比较薄弱审判人员的专业素质尚有待提高这对审判人员的道德要求必然更高。道德平庸的人是对一国法律的嘲笑而道德败坏的人就是对国家法治的公开的践踏。审判人员的良知包括正义、公平因为审判不仅仅依靠事实与法律还有审判人员的良知。当代西方国家要求公务员、法宫是模范公民法官是公正的化身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加强司法道德制度建设对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3 促进国内法律与国际接轨

法律与道德关系融合趋势给我们许多新的课题我们有必要更新观念对法律道德化道德法律化做更深一步的研究以改变目前法律与道德的脱节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将国内的法律与国际法律接轨一方面借鉴国际体现先进精神的法律制度另一方面要求引进的法律接受新时期的社会主义道德的检测使得我国的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相协调从而使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真正代表我国法律文化的最先进的方向。

4.4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法治是德治的基础,德治是法治的辅助手段。现代法治本身内涵着德治的要求。德治必须在法治的框架之下,脱离法治的德治,必然导致人治。我们在实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时,必须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以法治为基础,在法治的范围内充分发挥道德的作用,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后记: 200字左右,对整个毕业论文工作进行简单的回顾总结,对给予毕业论文工作提供帮助的组织或个人表示感谢。

(请自己写)

参考文献 沈宗灵.法理学.高等教育法学教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l974291 2 孙国华法理学.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69 3 万斌.法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88 4 周永坤.法理学—全球视野〔M〕.北京:法律出版社 葛洪义.法理学.高等政法院校法学主干课程仁Ml.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6 周永坤.法理学—全球视野〔M〕.北京:法律出版社 7 余涌.道德权利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58 8李道军.法的应然与实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16 9 严存生.近现代西方法与道德关系之争[J].比较法研究,2002,(2): 32 10高兆明.制度公正论———变革时期道德失范研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193 11 马长山.法理学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101 12陈秀萍.试论当代中国法律与道德的冲突及其限制.南京社会科学.2008(7)

13石文龙.论法律与道德关系新论.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3.7(5)

14刘国利,吴镝飞.论法律与道德的相对分离[J].河北法学,2005,(12)15庞德,邓正来.法律与道德——历史法学派与哲理法学派的视角[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03)16杨长泉.法治与德治互动结合发展研究——以对欧美法学家论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评析为视角[J].法学杂志,2008,(02)17黄丽娟.论法律与道德的并立互补.北方论丛2003(4)

下载2007.1_道德与法律参考答案b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7.1_道德与法律参考答案b.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道德与法律

    韩国文化研究 期末论文 班级:会计学系10级财务管理二班 姓名:程士利 学号:100313202 한국은 아름답고 매력적인 동양 국가 깊이 나를 끌어 독특한 지리적 위치와 문화 감정이며......

    道德与法律思考题

    绪论 1、你在适应学习生活方面存在哪些问题?你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2、来到院校你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你的目标? 3、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什么意义? 4、结合实际谈谈......

    法律道德知识竞赛及答案

    法律道德知识竞赛试题说明:本试题共50题,其中,单项选择题35题,判断正误题15题。答题范围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宪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普通高等学校......

    道德法律与心理教育 第六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六章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 ) A、“执法为民”理念 B、“依法治国”理念 C、“公平正义”理念 D、“服务大众”理念 2、社会主义法治的......

    2012年全民道德法律模拟试题与答案

    全民道德法律 模拟试题(一) 一、选择题:(选一) 1.道德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由(A ) A.社会存在决定 B、社会意识决定 C、社会文化决定 D、人际关系决定 2.道德的主要功能有(B )......

    道德法律与人生教学大纲

    《道德法律与人生》教学大纲 (高一年级适用)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道德与法律与人生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

    道德与法律的联系

    道德与法律的联系、区别及矛盾冲突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法律就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

    法律与道德的辩证关系

    一、法律与道德的一般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法律与道德同属于上层建筑,其性质与作用方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但法律与道德也对经济基础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同时两者之间又相互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