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构建和谐社会的四个着力点(合集5篇)

时间:2019-05-14 15:08: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构建和谐社会的四个着力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构建和谐社会的四个着力点》。

第一篇:浅谈构建和谐社会的四个着力点

浅谈构建和谐社会的四个着力点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社会各类矛盾和冲突日益凸显,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阻力,为适应全球发展,把握时代机遇,构建和谐社会,我国要对症下药,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公平正义,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目标。

关键词: 可持续 全面协调 和谐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和转型阶段,但还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使整个社会显得很“不和谐”。所以,中国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现实针对性。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说明目前的社会存在着“不和谐”的问题。我们知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原有的利益格局已发生调整、分化,社会问题开始凸现,利益冲突开始激化。我们要清醒地认识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同时要看到贫富差距问题、就业问题和阶级阶层矛盾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要对症下药,找准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如今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社会不和谐因素也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的巨大推动力,我们要认清和谐社会创建的关键,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谐的社会是发展的社会,和谐可以促发展,也只有不断发展的过程才能实现和谐,不能脱离发展谈和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我们的面临的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等等都是在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也将在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得以解决。

二、坚持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就是坚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动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包括以人为核心的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和谐发展,更重要的是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和谐,这种和谐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和谐,它既是建立在经济高度发展基础之上的和谐,又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我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然而环境的破坏、人口过度增长、资源过度掠夺、森林破坏与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等越来越成为我们不得不直面和尽快解决的现实问题。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已越来越突显,已严重影响全社会和广大公民的生活生存状况。人类与自然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破坏和被破坏的关系,而应该是和谐共处的朋

友关系,只有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关系,我国的经济社会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不仅是中国自身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华民族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做出的庄严承诺。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和平相处的伦理价值观,是人类适度的消费观的体现,是可持续的生产观的体现。”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时候,必须尊重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发展,这是人类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三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让每个人“活得有尊严”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只有让坚持以人为本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温总理在回答网友提问中说:我提出“活得有尊严”有三方面含义。第一,就是每个公民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由和权利,无论是什么人在法律面前都享有平等。

第二,国家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第三,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以每个人的发展为前提,因此,我们要给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让他们的聪明才智竞相迸发。

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有内在的统一紧密相连的。一方面,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真正构建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另一方面,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在社会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方针。为此,我们要做到:一是做好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千方百计地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为他们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二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要通过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以及社会优抚等多方面的措施,来实现社会公正和社会安全,确保每个人有一个基本生存底线作为必要生活保障。努力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在认真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教训,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提出的一个指导方针和重要原则。

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以人为本中的“人”,不是脱离社会历史的抽象的“个人”,而应当是具体的人。“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发展为了人民”是为谁发展的问题,以人民为发展的主体,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把人民利益作为发展落脚点。

四、坚持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调节阶层关系,化解阶层矛盾

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3月5日的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为我们开出了药方,这就是: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抓紧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努力解决部分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促进社会公平。当前,出现贫富差距,城乡差距、以及区域差距是我国经济发展转型阶段正常的现象,但是这种差距不应太悬殊。我国目前以利益为焦点和核心的社会差距在逐步拉大。我想这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由于我国长期存在城乡二元结构,使中国社会被一分为二:城市和农村,与此相联系的是城市人和农村人,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工人和农民。我们之间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分别被纳入到不同的制度和体制之中:工人和城市人被纳入到国家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之中,享受着从生老病死到衣食住行的一切方面的优惠待遇;而农民和农村人则被排除在这个社会保障制度之外,自己负责自己的劳动和生活,自己安排自己的命运。有资料表明,我国收入差距拉大已持续了20年。2004年,全国最富有的10%的家庭与最贫穷的10%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超过8倍,基尼系数逼近0.48;2003年,东部地区人均GDP分别相当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1.9倍和2.4倍。以上的数据和事例使我们看到,目前中国的贫富差距还在扩大,这将直接导致了社会的不和谐。由此可见,缩小社会差距,调节收入分配,平衡利益关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社会学家认为,中国目前不同阶层的收入呈金字塔形。在13亿人口中,年平均收入接近和超过20000元的占总人口的3.5%左右,而一半以上人口的年平均收入在20000元以下,低收入者占绝大部分,而国际公认的比较合理的收入分布应该是“橄榄型”,是大部分人处于中间阶层。因收入和财产的占有状况的巨大差异,富有阶层和贫困阶层之间实际生活状况的反差极为强烈。一些人生活富足奢华甚至奢侈糜烂;而另一些人则勉强维持温饱。开始凸显的阶层矛盾是社会不和谐的一个重要现象。

面对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呈现出的这种现实状况,我国政府应采取措施下大力气整合社会关系,协调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公平正义具有十分重要的紧迫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十分辉煌的成就,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当前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面对种种不公平的现象,不平一旦爆发就有可能造成社会**,阻碍社会的进步,而这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很大一部分都涉及社会公平和正义。可见,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日益突显和

紧迫,这也将是影响社会和谐的明显问题。只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社会矛盾才能减少,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参考文献:

 1徐伟新,《社会主义汁会发展动力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 2许明,《当代中国亟待解决的27个问题》,今日出版社,1997年

3张敏杰,《渴望和谐:当代中国社会的追求》和《构建和谐: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观察与思考》,2005年第1期

4梁道刚,《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求是》,2005年第1期

5李海青,《正义、共识与良序——和谐社会的人学解读》,《求是》2005年第1期6薛德震,《对两个和谐发展的哲学思考》,文汇报网

第二篇:构建和谐社会的几个主要着力点

文章标题:构建和谐社会的几个主要着力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当前主要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经济和谐。实现经济和谐,必须处理好一些重大的经济关系问题。就目前宏观经济而言,投资较为强劲,而消费拉动不足;规模扩张较快,而质量提升不够;政府推动的项目较多,而市场自发形成的创业动力不足等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

2、阶层和谐。中国新的阶层分化已渐成轮廓。领导干部、一般职员、企业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蓝领工人、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农户生产经营者、劳工阶层、自由职业者、军人集团等。这众多的社会阶层,其各自组成成员的职业、身份、利益、偏好、文化背景、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都很不相同。他们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各有各的活动领地,各有各的生存方式,各有各的谋生手段。这种阶层划分,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客观必然性。从利益关系方面来讲,各阶层成员之间有相容互补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矛盾性的一面。这些矛盾如果不及时加以协调和化解,任其尖锐和激化,阶层利益摩擦就有可能演化为阶层利益对抗,最后导致阶层冲突的严重后果。就全国而言,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动迁户中的困难群体、落后地区的低收入人群等,政府的公共政策在利益分配上应向他们做进一步倾斜。

3、政务和谐。政务是否和谐,关系到政府形象、行政效率、社会稳定等大问题。从总体来讲,我国的政务和谐有一定基础,但是,有许多问题还很突出,政务不和谐而影响政权有效运作的地方还很多。例如,如何解决党政不分的问题仍是一个难题,有些部门行政效率低下;部门之间互相扯皮,以邻为壑,互相封锁,形不成合力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有少数干部官僚主义严重,不了解下情,工作作风飘浮,造成决策失误;有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政务活动失去了群众基础和公信力。对上述这些政务不和谐现象,应从提高执政能力的高度改进我们的工作,努力构建一个政通人和的局面。

4、长效治本之策重于临时控制措施。由于社会矛盾的长时间积累,近年来经常出现一些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为了保持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定,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局面,化解矛盾,把这些事件及时平息下去,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但是,这种应急措施的功效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在如何解决突发事件和群体事件的问题上,应有战略眼光,探求长效治本之策。把这些事件简单地看作治安问题和少数人闹事是不恰当的。仅仅依靠公安、保卫、信访等部门做工作也是不全面的。我们应当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把工作做在前面,消除产生这类事件的土壤和条件。

《构建和谐社会的几个主要着力点》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构建和谐社会的几个主要着力点。

第三篇:构建和谐社会的几个主要着力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当前主要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经济和谐。实现经济和谐,必须处理好一些重大的经济关系问题。就目前宏观经济而言,投资较为强劲,而消费拉动不足;规模扩张较快,而质量提升不够;政府推动的项目较多,而市场自发形成的创业动力不足等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

2、阶层和谐。中国新的阶层分化已渐成轮廓。领导干部、一般职员、企业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蓝领工人、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农户生产经营者、劳工阶层、自由职业者、军人集团等。这众多的社会阶层,其各自组成成员的职业、身份、利益、偏好、文化背景、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都很不相同。他们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各有各的活动领地,各有各的生存方式,各有各的谋生手段。这种阶层划分,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客观必然性。从利益关系方面来讲,各阶层成员之间有相容互补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矛盾性的一面。这些矛盾如果不及时加以协调和化解,任其尖锐和激化,阶层利益摩擦就有可能演化为阶层利益对抗,最后导致阶层冲突的严重后果。就全国而言,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动迁户中的困难群体、落后地区的低收入人群等,政府的公共政策在利益分配上应向他们做进一步倾斜。

3、政务和谐。政务是否和谐,关系到政府形象、行政效率、社会稳定等大问题。从总体来讲,我国的政务和谐有一定基础,但是,有许多问题还很突出,政务不和谐而影响政权有效运作的地方还很多。例如,如何解决党政不分的问题仍是一个难题,有些部门行政效率低下;部门之间互相扯皮,以邻为壑,互相封锁,形不成合力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有少数干部官僚主义严重,不了解下情,工作作风飘浮,造成决策失误;有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政务活动失去了群众基础和公信力。对上述这些政务不和谐现象,应从提高执政能力的高度改进我们的工作,努力构建一个政通人和的局面。

4、长效治本之策重于临时控制措施。由于社会矛盾的长时间积累,近年来经常出现一些突发性事件和xx。为了保持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定,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局面,化解矛盾,把这些事件及时平息下去,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但是,这种应急措施的功效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在如何解决突发事件和群体事件的问题上,应有战略眼光,探求长效治本之策。把这些事件简单地看作治安问题和少数人~是不恰当的。仅仅依靠公安、保卫、信访等部门做工作也是不全面的。我们应当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把工作做在前面,消除产生这类事件的土壤和条件。

第四篇:浅论地税部门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

文章标题:浅论地税部门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十六届四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四条原则性的界定: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妥善

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这既是构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和基本途径。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主旋律,地税部门应立足于地方税收职能,结合工作实际,对内以“和谐”整合要素、凝聚人心,建设和谐地税部门;对外以“诚信”树立品牌、提升形象,建设和谐税收环境。以此为着力点,积极主动地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一是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干部管理机制。经常性的开展党性教育活动,健全基层组织机构,强化基层组织建设,真正达到增强党员队伍和党的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对内应坚持“以地税干部为本”,建立用人选才的竞争、考核、激励机制,实行干部能级考核,打破大锅饭和平均主义分配模式,量化每一个工作岗位的工作标准和奖惩标准,严格实行“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干部任用制度,为每一位干部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环境,充分调动广大地税干部的工作能动性和主动性,让每一位干部的工作特长、业务特长和业余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激励干部向高职级、高收入的工作方向和岗位方向发展。让干部感受到希望、体会到成就,使整个地税系统充满活力。这是建设和谐地税部门的必然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每一位地税干部自觉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地税事业的发展创造丰富的源动力。

二是丰富地税文化内涵,建设地税和谐机关。以《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为基准,不断丰富地税文化内涵。在实践上,要经常性的开展各种文化、体育、娱乐等健康有益的群众活动,利用琴棋书画、摄影写作、娱乐健身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地税、宣传税法,让每一位地税干部的业余特长得到尽情发挥。诚信友爱是建设和谐诚信地税的道德基础。通过系列的和经常性的群众活动,既可以丰富干部的文化生活又可以不断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密切领导与一般干职的联系,加强沟通,加深了解,增强感情,凝聚人心,把广大地税成员的聪明才智引导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上来。在理论上,要积极探索建设先进地税文化的载体与途径,从理念上和制度上搭建先进地税文化建设的体系框架,用先进的地税文化,实现个体目标与团队目标、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物质利益和精神需求的统一,激发每一位地税成员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使地税部门成为人才价值充分体现、各类人才竞相涌现、创业人才建功立业的平台,积极打造和谐地税部门。

三是严格依法治税,提高征管质量,构建民主法制的税收环境。依法治税是建设和谐诚信地税的核心内容。首先,加大地税干部的政治、法律和业务培训,竭力提高地税干部依法行政和运用现代化手段管理的能力。其次,要充分尊重纳税人的法律主体地位。在要求纳税人依法履行法律义务的同时,切实尊重和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在要求纳税人在依法纳税的同时,更要求税务机关依法征税,依法办事。第三,始终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建立持续稳定的税收收入机制,实现地税收入与当地经济协调增长、收入数量与收入质量的同步提高。进一步提高地税部门的税收征管水平,树立绩效管理理念。进一步加强地方税收征管的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地税部门的内外联网,提高税收征收管理的科技含量,从源头上加强对税源、税基的管理和监控,实现管理有序、规范高效的管理目标。第四,切实加强税收法律救济,强化自我纠错能力。税收法律救济是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措施,也是对税收执法机关执法监督的重要环节。地税部门应加快税收行政复议机制建设,充分利用行政复议等形式,及时发现并纠正本级或下级地税机关已作出的违法或不当的税务行政行为,尽最大的可能减少失误和工作被动,时时掌握税收征管工作上的主动权。第五,切实贯彻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军转人员的地方就业,构建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应当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将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第六,严厉打击各种涉税违法行为,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是推进改革和加快发展的前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各种涉税违法行为将严重影响到当地经济环境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地税机关在征管工作中,要善于运

用法律武器,坚决维护税法的严肃性。同时要充分发挥税务稽查的职能作用,出重拳、查要案、求实效;要坚决杜绝以补代罚、以罚代刑的执法弱化现象。积极构建民主法制的税收环境。

四是提升服务水平,构建诚信友爱的税收征纳关系。作为地税部门,对外应坚持“以纳税人为本”,一切为纳税人着想。通过建立包括资讯服务、办税服务、援助服务等为内

容的为纳税人服务为中心的工作模式,实现从管理纳税人到服务纳税人的转变。努力做到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收税与纳税的对等、目标与利益的对等、服务与职责的对等,视纳税人为“顾客”,顾客的满意或不满意应成为衡量税收服务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首先,要加大税收的宣传力度。税收宣传的形式要多样化和新颖化;宣传的内容要实用且具有针对性,要突出“诚信纳税利国利民”这个中心,特别要注重宣传实效。其次,要实行公开办税。将政务公开,提高地税工作透明度,实现征纳双方的信息对等;将税收政策公开,以便纳税人学习和执行;将办税程序公开,指导纳税人纳税;将岗位职责公开,方便纳税人办理纳税事项;将工作纪律公开,自觉接受纳税人的监督。第三,尽最大的可能减少办税环节,简化办税程序,整合办税流程,提高办税效率。第四,建立服务运行机制,细化岗位职责,分工到岗,落实到人,使办税服务运行有序;建立服务考核机制,完善考核指标体系,量化考核内容,严格考核;建立服务监督机制,实行服务、办事承诺制,从每一个层面上优化为纳税人服务。第五,税务人员要改进工作作风,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做到执法公正、服务热情。同时,要不断提高服务技能,缩短办税时间,迅速、准确地办理各项税收事宜,与纳税人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的征纳关系,营造诚信友爱的税收征纳氛围。(作者单位:都昌县地方税务局)

参考文献:

(1)《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

(2)李安泽《建设和谐诚信地税加快地税事业发展》江西地税网2005年6月20日。

(3)杨仁华钱源志《地税部门如何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中国税网2005年3月12日。

《浅论地税部门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浅论地税部门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

第五篇:四个着力点学习体会

“四个着力点”学习体会

胡锦涛主席就做好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提出4点意见。第一,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强化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第二,着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机制。第三,着力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坚持走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第四,着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在全社会倡导和形成尊师重教良好氛围。广大教师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书育人,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通过认真学习胡锦涛主席的讲话内容,我感受到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建立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我们欣喜的看到党和国家更加高度重视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真正把教育提升到“民族复兴、国运兴衰、优先发展”的位置。教育的投入也将会更大幅的增长,教师的社会地位也会得到不断提高。

作为一名身处教育一线的普通教师,我深受鼓舞,尤其对“努力提升素质教育实施水平”和“加快提升师资队伍素质”两方面感受、感触颇深。

一、努力提升素质教育实施水平

1.加强学生德育工作

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教师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认真落实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积极主动的与其他任课老师一道,利用各种机会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逐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确立远大志向、增强爱国情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应努力将将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教育的改革发展要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核心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阵地和基本途径。教育发展进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困难、障碍等等都需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教师在教改过程中更应注重对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应引导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内容。作为学校教育工作最基层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教师要率先解放学生,给他们留下了解社会的时间,留下思考的时间,留下动手的时间。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不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表达与交流;坚持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课内和课外保证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充分相信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不断地把学习的主动权和责任交还给学生;坚持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采取各种形式,鼓励和要求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相互帮助、相互沟通、相互质疑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学和思的结合,行和知的结合,对于学生来讲非常重要,人的理想和思维决定人的一生。这就要求教师坚持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引导每个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树立信心,激发兴趣,使学习进入良性循环的机制。

3.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坚持“健康第一”,坚持“全面发展”,在学校开足体育课、艺术课的基础上,教师要积极宣传并全面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和课外文体活动;鼓励并且组织学生在节假日用好学校免费开放的活动场所,丰富课余生活,还可以利用基层活动场所特别是社区活动场所,以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开展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各类活动。我们还要帮助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防教育、安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加快提升师资队伍素质

推进素质教育,落实科学的教育发展观,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的主体是教师,教师队伍的素质提高、能力提升,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途径和根本保证。千方百计抓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教学改革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其社会责任感是关键。提高教师待遇,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完善的培训机制、评价、考核机制,提高其社会地位都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教师是一个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获得真知的人,应当不断提高自已的专业素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更新观念,钻研业务,成为有良知、有新知、有真知的合格教师。要讲究教育策略和方法,做到教学相长,努力创造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强化支持服务意识,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教师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2.加快师资队伍的培养提升

时代在前进,教育在发展。同时,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素质,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所以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建立教师培训基地,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实施“名师工程”,培养一批具有优良师德、业务精湛、勇于创新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不仅积极引导教师、校级领导交流流动,促进园区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给予教师的个人发展义不容辞的支持与培养,我们定然会在各自的成长路上一路播种,一路花开!

胡总书记的讲话对当前及以后一段时间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更高标准,树立了新的教学质量观。我们应该始终站在思想解放和实践创新的前沿,相信大学教育也必将跨入更加注重质量的发展新阶段。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欣喜的意识到随压力而来的是更多的成长机遇,在这样一个多彩的教育舞台上,我们教师会激发自我最积极、最澎湃的情感,用最自觉、敢担当的行动为园区教育的未来贡献最绚烂的青春年华!

下载浅谈构建和谐社会的四个着力点(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构建和谐社会的四个着力点(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数字湖南四个着力点

    推进“创新湖南”、“绿色湖南”、“法治湖南”建设, 按照这一总要求,重点抓好四个着力点 ——着力加快发展信息产业。信息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极。只有抓住信息产业......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如何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本站推荐)

    1.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们极力强调发展的重要性,并先后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口号。可是在强调发展的同时,没......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其重大意义 摘要: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调查题目如何构建和谐社会调查时间2013-10/01——11/05调查地点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学院领队姓名高远刚指导教......

    构建和谐社会

    2006年各尽其能 各得其所——如何深入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进一步领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否说目前我国社会还不和谐?为什么说构......

    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展望美好未来 摘要: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传统文化始终以一个“和”贯穿其中。千百年来,中华文明虽屡受摧折而不绝,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而......

    构建和谐社会

    电子工程系08应用电子3087307349周阳洋 构建和谐社会 ——诚信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为政的道理,做领导的道理,最重要的就是一个——言而有信。信,就是诚实不欺,取信于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