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发改局关于社会事业十一五中期评估十二五规划编制前期研究的报告
县发改局关于社会事业“十一五”中期评估“十二五”规划编制前期研究的报告
一、发展的基本情况
“十一五”规划实施两年来,我县社会事业的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各族人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和谐平安xx为中心,全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不
断夯实,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2007全县生产总值14.86亿元,增长9 %;财政总收入12088万元,增长22.7%,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117万元,增长10.6%;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2亿元,增长15.5%;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85亿元,增长23.9%,各项贷款余额6.58亿元,增长6.17%。
(一)发展现状
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十一五规划”以来,我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006年至2007年通过项目实施共排除中小学危房40528平方米,新建9842平方米,共投入资金1045万元,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2007年免除中小学生杂费46820人,补助资金354.4万元,免除教科书费46820人,免除费用294.71万元,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13967人,补助资金437.4万元,全年补助公用经费522.7万元;入园入(班)率达47.48%,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分别达99.99%、99.78%、97.15%,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分别达96.9%、98.35%、41.92%,高中毛入学率38.97%;卫生条件不断改善,疾病防控、妇幼保健工作、卫生监督和医疗质量水平稳步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序推进,2007年参合250468人,参合率82.61%,全年共补偿资金789.4万元;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连两年完成了年度计划,2006年和2007年全县人口分别为:331162人和332170人,人口出生率分别为9.76‰和9.66‰,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3.19‰和2.69‰;文化事业逐步向“七有七落实”的标准前进;“旅游经济发展”向“旅游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并重”转变的工作在逐步推进。
人民生活不断提高。2007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9450人,参保率达85%,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完成“十一五”规划控制在4.2%的任务,2006年至2007年全县共开发就业岗位3217个,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607人,完成“十一五”规划8000人的33%,再就业培训6701人,职业技能培训448人,共转移劳动102101人次,其中有序输出639人,分别完成“十一五”规划的51%、32%;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2007年参加职工养老保险统筹的人数4233人,参加企业职工工伤保险统筹人数2005人,其中农民工参保533人,参加职工生育保险统筹1267人;扶贫济困工作有了长足发展;民政灾害救助工作全面展开,全年下拨救灾救济资金157万元,救助灾民1941户8708人,下拨救灾粮食12.5万公斤,救助灾民1563户6565人,累计投入城市低保资金919.2万元,月均将3530户5161人纳入城市低保范围,投入农村低保金496万元,月均将8809户19476人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加强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全县已有706户706人享受城乡大病医疗救助,支出救助金68.6万元,严格落实优抚安置,有序推动殡葬改革。
(二)现行政策及效果
各类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一是启动了以“新三制”为主的教育综合改革,2007年3月底完成了十三个乡(镇)中心学校校长和县直四所校(园)长的公开选聘工作。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素质。三是加大硬件设施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两基” 水平,2006年至上2007年,我县中小学共实施危房改造建设项目15个,共排除危房40528平方米(其中:b级13354平方米,c级2379平方米,d级24795平方米),新建9842平方米,共投入资金1045万元,新征教育用地22亩,投资70万元,经撒并校点减少26所,完成了校点撒并规划;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均完成了规划任务,并顺通过了省“两基”复查;严格按“两免一补”的相关要求给予学生各种减免并按时、足额拨付教育保障经费;职业高中招生得到调整,高中毛入学率逐年提高。四是扫除青壮年文盲及乡、村成技校工作取得成效。五是中、高考成绩有了大幅度提高,2007年中考600分以上40人,高考上线率为81.53%。六是县、校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工作有序推进,“十一五”现代教育装备规划主要预期目标有所突破。
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完善,医疗保障水平不
断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卫生单位得到了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村卫生室建设项目、县级国债建设项目等项目的大力支持,各医疗卫生单位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顺利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大对农村居民医疗费补偿力度,有效地缓解了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工作稳步推进;艾滋病三年人民战
争取得阶段性胜利,特别是2007年实施了云南省艾滋病省级防治综合项目,更有效地遏制了艾滋病在本县的流行和漫延;通过降消项目的实施有效降低了全县的孕产妇和婴儿的死亡率,全县住院分娩率达到市级指标。“奖优免补”政策落实到位,有效地缓解了二孩出生带来的压力;充分发挥县乡服务站(所)“四功能”作用,加大对“一法三规”、“一条例” 的宣传和落实,积极实施“三大干预工程”,加强“五期”教育,人口素质得到提高。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体育事业欣欣向荣,旅游产业后续支撑作用已见成效。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继续加强,基层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乡镇文化站和村级文化室建设项目有序推进。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文化功能进一步拓展和完善,文化品位得到提升,促进了全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旅游上大力开拓省内外旅游客源市场,创造热点,切实加强旅游宣传促销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举办“金布朗民俗节·天天过大年”、金布朗山歌会,使旅游在省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扎实开展就业培训工作,全县培训下岗失业人员798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903人,提高了求职者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了现场竞争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积极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贴息贷款工作,共为359人提供贷款,金额589万元,支付职业技能培训补贴22.6 万元,税务、工商部门减免税收费1000人次,金额200万元,为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营造了更加宽松的就业环境,带动了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月均将5112人纳入城县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19476人农村贫困人口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特困户生活救助范围逐步扩大。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加快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医疗保险做到应收尽收。基本形成了养老、工伤、生育保险为一体的社会保险体系。高度重视救灾、救济工作,进一步加强老龄、残疾人事业,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就业和再就业工作难度较大,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供需矛盾仍然很突出,社会事业基础设施还比较滞后,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一是人力资源不足,面对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缺泛专职人才;二是工作开展相对滞后,工作人员认识不到位,存在等、要、靠思想,工作机制运行不畅,难于开创工作新局面;三是投入不足,社会事业基础设施普遍落后于其他领域的建设速度和水平,社会发展的投入力度还很弱。
(四)经验与启示
1、领导重视,思想统一,创新工作机制,落实责任制。县委政府始终把社会事业作为一项目重大事务来抓,制定了一系列工作制度。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领导主抓、部门负责”的工作机制。对每一项政策、每一个项目的实施,都有“一个发展规划、一个工作方案、一套扶持政策、一班工作人员、一个考核办法”,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末有奖惩,确保责任落实。通过两年多的努力,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学科学难、看病难、上学难、看电视、收听广播难问题得到了缓解。城县面貌有所改观。
2、狠抓政策落实,改善民生,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开创新局面。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方针政策。确保了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努力改善公共服务、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公共财政向山区倾斜、公共服务向山区延伸。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巩固“普九”成果,优化学校布局,改善办学条件,着力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推广实用科技,;着力提高医疗卫生水平,着力构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努力实施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的改造建设,大力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重视文化建设,培养乡土文化和民间文艺精品,不断发掘xx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
3、启示:“十一五”开局取得的成绩令人振奋,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想加快我县社会事业的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决好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等问题,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抓好安全生产、司法等社会治安综合整治工作,促进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为人民群众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这不仅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我县社会事业发展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承前启后,实现撑杆式、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是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着比以往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机遇。
1、社会事业的战略地位显著提高,社会事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进一步优化。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使得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成为发展战略和发展实践的核心,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加强。各级党委和政府为社会事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良好的政策环境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保障。社会各界对社会发展进一步关注,城乡居民对社会事业的关注度空前提高,适宜的人文环境为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随着县场开放,多元化投入机制的形成,社会事业社会办将会促进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
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和保龙高速的通航以及即将开工的大瑞铁路的建设,搭建了与周边国家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各国之间频繁的交往,更加有利于促进我县社会事业的发展。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深入,国家对人口较少民族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新一轮“兴边富民”工程和“边疆解五难”惠民政策的实施都为我县社会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较为有利的发展环境。
(二)发展条件
1、发展社会事业的物质基础将更加雄厚。我县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实施“农业稳县、工业立县、城镇活县、科教兴县”战略,经济连续几年高速增长,为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今后5年我县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财政收入的不断增长,使得我们有条件将经济发展的成果应用到社会发展各方面,并将为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比以前更加充裕的资源条件。
2、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县社会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社会事业发展体系。在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各项社会事业将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并为下一个五年和未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一)基本思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继续实施“农业稳县、工业立县、城镇活县、科教兴县”四大战略,加大交通、水利、能源、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培植文化旅游产业;抓好扶贫济困工作,重视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目标
未来五年力争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上取得突破。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培养和提升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快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和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加强基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丰富群众文体生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提高群众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具体指标: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2000元,5年年均增长6%。
农民人均纯收入计划3000元,5年年均增长7.5%。
幼儿入园率达63%,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初中适龄少年入率达108.4%,巩固率达97%,高中毛入学率达50.3%。
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7.8‰以内
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100%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8%左右
四、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坚持科教兴县,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把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突破高中阶段教育“瓶颈”上,把学校建设的重点放到布局调整与合校并点建设上,要继续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投资模式,广泛激发和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发展各项社会事业。逐步增加教育投入,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理顺教育管理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教育资源整合,促进教育公平,扩大高中办学规模,着力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教学水平。巩固和提高“普九”水平,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各类适用人才。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现代远程教育。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快科技体制改革,以推进科技创新和实现产业化为目标,大力引进科技项目和科技人才。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全力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和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创新创业、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华的良好环境。
(二)积极发展文化、广电、体育等事业,努力改善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条件
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强公益性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艺术精品工程”、“民族文化保护工程”和“文化体育人才培养工程”,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文化县场体系。进一步提高农村、边境和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覆盖水平。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加强对体育产业的引导和支持,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加强体育设施规划,深化体育场馆运营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效率和服务水平。继续做好全民健身工程,提供更多亲民、便民、利民的健身场地和设施,广泛开展群众性竞技文化体育活动。
(三)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加大投入力度,着力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整顿药品流通市场,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抓好县级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做好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积极推行优生优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强化对食品、药品和餐饮卫生质量的监督检查,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加强城乡体育设施建设,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构建面向大众的健身服务体系。
(四)突出特色,着力提升旅游产业
大力发展旅游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增强经济活力,努力推动旅游业与民族文化、生态保护、促进就业和增收相结合,围绕生态园林宜居城市建设目标,以“觅契丹足迹、品布朗风情、游滇西‘漓江’”为主题,抓好旅游业概念规划,创新管理机制,实施建设指引,推动体验消费、符号消费,发展内容消费,集中打造xx文化旅游品牌。进一步改造老城区、建设新城区的文化旅游服务设施,拉大城市框架,优化服务业。
(五)积极发展科技事业,抓好人才工作
以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目标,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建立科技区域创新体系,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加大科学技术普及力度,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全社会科技意识,鼓励兴办与科普有关的公益性事业。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农、科、教相结合的科技推广机制,积极研究和引进推广农业适用技术,加快农业科成果转化步伐,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科技进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加强工业企业的技术升级改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技术装备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和企业经济效益。加强与大专院校、省、市农业科研单位合作。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科技水平和竞争力。建立健全社会化的人才服务体系和专门的人才招聘机构,建设人才信息库和人才需求信息网络,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用人机制、激励机制和人才流动机制。用活现有各类人才,培训后备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吸纳、引进紧缺人才,围绕我县重点优势学科和优势主导产业,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物和学术学科带头人。
(六)做好就业、社会保障和人口计生工作
坚持把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节的重要目标,促进经济与就业协调增长,努力增加就业规模和改善就业结构;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积极推动“零就业家庭”、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进一步改善劳动力市场设施条件,为扩大就业规模提供必要的保障。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覆盖面工作。继续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探索建立综合性社会救助体系和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关注和支持残疾人、老年人、妇女、儿童事业发展,提高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水平。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基层计生服务水平。
(七)维护社会稳定,创建平安和谐xx
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和谐xx”活动,依法纪打击各种犯罪活动。重视加强禁毒和防治艾滋病体系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五、发展的主要保障措施
围绕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全县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社会发展工作的领导,坚持做到“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实施、统一督促检查,统一支持发展”,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和具体的实施方案,县委、县政府的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全县社会改革与发展的领导、指导和协调,加快社会发展领域改革和法规建设,落实资金和项目,从而推进规划的全面贯彻实施。
(一)加强领导,为我县社会事业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社会事业纳入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xx社会建设协调机制,统筹xx社会事业的规划和管理,使党委与政府部门相协调,社会管理部门与经济管理部门相协调,县乡两级政府相协调,驻施单位与xx县相协调。积极争取社会团体参与建设xx社会事业。
(二)多渠道筹资,加大资金投入
落实社会经济政策,制定配套实施办法。推进社会事业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政府投资持续稳定增长机制,推进社会事业举办主体多元化、建设运营市场化、融资渠道多样化,逐年提高财政对社会事业的资金投入,增加幅度不低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加大对基层社会建设和农村社会建设的资金投入。继续加大文物保护专项经费的投入。
(三)推进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企事业单位依法经营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繁荣社会事业发展的软环境,促进社会创新。根据政事分开、政企分开原则,理顺政府与社会单位之间的关系。从支持所属社会事业单位转向支持全社会公共社会服务事业的发展,从加强政府所办的社会事业转向保证全社会充分参与公共社会事业,强化公共社会产品的生产,加强监管,提升服务,减少对公共社会产品生产的直接干预和垄断。对社会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指导、分级管理,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抓好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发展。加快社会事业单位改革步伐,积极培育社会市场主体。深化出版体制改革,发展壮大xx出版业。
(四)完善社会发展政策法规
以法制建设为准绳,逐步实现社会发展保障的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落实各项优惠政策。认真梳理国家、省、市关于社会发展的各项政策,切实抓好落实,尽快研究出台推进社会发展的若干政策。推进社会发展立法工作,及时修订和完善地方性社会发展法规,为加快社会发展提供法制保障。加强社会事业法规建设。把社会领域建设和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积极推进社会领域立法进程,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县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发展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五)抓紧抓好重大骨干项目
以社会事业重大项目为依托,强化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硬件保障。加强重大项目规划建设,提高重大项目实施水平。增强项目前期经费统筹安排能力,加大前期工作力度,建立项目储备库制度。重视项目规划工作,提高各类项目在省、县有关项目安排中的比重,争取获得广泛支持。提高招商引资工作水平,落实优惠政策,推动一批项目进入实质性阶段。建立重大项目多部门联合谋划机制,落实项目开工条件,提高政务服务水平。积极向金融部门推荐成熟项目,提高信贷资金与xx县社会发展规划相结合的程度。财政性资金投资的项目实行程序化管理,遵循量入为出原则,按照项目的轻重缓急,在财政能力范围内优中选优足额安排,确保项目建成并发挥效益。
(六)加强社会发展研究,提高xx社会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
充分利用和集中各部门人才,整合社会研究力量,为xx县社会体制改革和社会事业、社会产业发展服务。加强区域社会发展战略研究、规划研究和政策研究。加强社会体制改革、基层社会建设和社会产业理论研究。重视艺术学科建设方面具有开创性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民族民间社会艺术遗产研究。建立xx公共社会资源信息库,提供信息查询服务。建立和完善xx文物、博物馆数据库信息共享体系,初步实现资源数据化和管理、信息传播网络化。
(七)实施社会人才战略,为xx社会建设提供人才保证
研究制定xx社会人才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社会人才基金。加大对各类艺术人才和艺术事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力度,培养中青年优秀艺术人才。选拔培养濒危艺术品种的艺术传人。重视对经营管理人才、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落实优秀社会人才的优惠政策,做好优秀社会人才的引进工作。
第二篇:黄石市民政事业 “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黄石市民政事业 “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2006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民政厅的正确指导下,全市各级民政部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和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精神,按照《黄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黄石市民政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要求,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紧紧围绕建设和谐黄石、把握发展方位、认真履行职责、深化改革创新、奋力拼搏进取的工作思路,坚持基础工作抓规范,难点工作求突破,重点工作创特色,特色工作争一流,整体工作上台阶的工作方针,我市民政工作在以往基础上全面进步,部分业务取得重要突破,在调节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应有作用。同时,也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大半的目标。现将我局执行和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民政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
(一)社会救助体系
2006年以来,全市各级民政部门始终把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优先安排、重点推进各项“为民解困”工作,积极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目前,覆盖城乡、衔接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城乡居民基本生活最后一道保障网编织成形,经常性救助对象超过20余万人,有效保障了城乡绝大多数困难群体基本生活,有力促进了社会公平和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健全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有效实施灾害应急救助。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把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列入了黄石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全市各级民政部门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发展规划和措施要求,加强组织协调,精心部署安排,扎实有效地实施了灾害应急救助,切实保障了灾区群众基本生活。
1.健全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制定了《应对自然灾害工作规程》,规范应急救助行为,按照灾害损失情况,将应对自然灾害工作设个响应等级,每一响应等级都有相应的启动程序响应措施。如:今年1月11日以来,我市遭受了近50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降雪量最大、影响程度最深、经济损失最重的雪灾。市政府迅速启动了《黄石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二级应急响应,据统计,全市7个县(市、区)共计53个乡镇(街办)受灾,累计受灾人口129.7万人,伤病930人,因灾死亡1人,紧急转移安置灾民11472人,因灾倒房1905户5051间,损坏房屋3382户10299间,农作物受灾面积64000.9公顷,农作物绝收面积38860公顷,全市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近4.9亿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3.2亿元。全市各级民政部门上下紧急行动,迅速投入到防雪防冻抗灾救灾工作中去。迅速成立了救灾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由市局主要领导和科室负责人分任综合协调、灾情信息、救灾捐赠、宣传报导、后勤保障维稳五个工作组的组长,作为救灾应急指挥部办事机构,积极争取并及时下拨救灾资金和物资,共下拨救灾应急资金497万元(省拨437万元,市拨30万元),棉被7600床、棉衣2800件,有效解决了灾民的燃眉之急。
2.加强综合减灾能力。2006年5月,建筑面积达9800平方米的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建成,日常储备救灾物资5000余件(套)能力的,从而标志我市救灾物资储备系统初步建成,并且在今年的“汶川”大地震社会捐赠物资接收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5.12”四川地震灾害发生后,我局立即投入到社会捐赠物资接收工作中去。配合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迅速组织开展向地震灾区捐赠工作的紧急通知》,发出倡议书,号召社会各界捐款捐物。全市民政部门(含慈善组织)共接受捐款3482万元,超过了历年的捐赠金额。5月19日和5月22日,我市分别在最短时间内将1万件衣物和2000顶救灾帐篷集中装车,统一运送四川灾区。接收物资中,在时间紧、任务重、工作人员少的情况下,克服困难,较好地完成了当前任务。3.有效实施灾害应急救助。几年来,我市频繁遭受了洪涝、干旱、低温、冰冻、大雪、风雹、滑坡等种类的自然灾害,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损失严重,年均受害人口在100万人次以上。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民政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及时统计和上报灾情,妥善安排受灾群众临时生活。2006年以来,累计支出救灾资金3800余万元.——创新为民解困工作,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城乡居民基本生活最后一道保障网编织成形。1.城市低保工作继续稳步推进
继续完善城市低保制度,把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救助范围,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扎实推进了“分类施保”,因重病、重残和其他情况加剧困难程度的低保家庭得到重点照顾;根据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上涨水平,分别于2007年7月和2008年7月两次调整低保补助标准,由156元/月分别调至180元/月和230元/月,涨幅达到52%。截止到今年6月份,全市保障对象27467户,68497人,月发放保障金683.4万元,月人平补差额99.4元。2006年以来,共向上争取城市低保资金17208万元。每年春节对所有城市低保户(除阳新县按60%外)进行“5个5”慰问,按照每户240元的标准(5斤肉、5斤鱼、5斤鸡蛋、5斤油、50斤大米)发放慰问物质。2.农村低保工作不断完善
2007年7月1日,我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建立。我们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加大农村低保制度建设推进力度,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建立新农村低保制度,实现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均等化。
2008年上半年我们借鉴城市低保管理经验,不断完善农村低保制度。6月底,全市农村低保人数为1.87万户,5.5万人,月发放低保金152.4万元,人月平补差额27.6元;农村分散供养孤儿有676人,月发放救助金6.76万元,年人平1200元。春节前,对全市部分农村低保户进行“3个5”的救助慰问,按照每户120元的标准(5斤肉、5斤鱼、5斤油)发放慰问物质,共对全市17501户农村低保户发放了慰问物质,共发放慰问物质210万元。3.农村五保供养工作进一步提升
2007年,我市集中供养标准从1200元提高到1500元,分散供养标准由800元提高到1000元。我市现有农村五保供养对象6195人,其中集中供养对象3544人,分散供养对象2651人,集中供养率达到57.2%,为历年最高。春节前,对全市42所农村福利院五保对象发放慰问物质3560份,确保五保老人过上一个安静祥和的新年。“福星工程”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我市共新建、改建、扩建农村福利院42所,新增建筑面积6.04万平方米,新增床位2539张,累计投入“福星工程”建设资金2843.5万元。4.城乡医疗救助工作进一步完善
城乡医疗救助工作进一步扩大救助范围、降低救助门槛,切实改进城乡医疗救助形式,加强与定点医疗机构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实现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对象基本医疗保险的信息共享。两年多来,共计支付医疗救助资金992万元,共4603人次享受了医疗救助,支持143421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出救助资金213.2万元。
(二)社会福利服务体系
——大力推进福利机构“民办公助”、“公办民营”改革,积极开展城市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加强了对社会福利机构规范管理的建设督办。加大对各类福利院改、扩建,改善老年人居住和生活环境,截至6月底,全市老年公寓床位数达到997张,入住老人900余名。与2006年初相比增加357张,增长率为55.8%。——黄石市孤残儿童康复中心大楼的建设是市政府的十件实事之一,也是市民政局的一件大事,集“养、治、教、康、训”于一体的黄石市孤残儿童康复中心大楼已于今年4月26日封顶,不久,即将投入使用。——认真贯彻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暂行办法》,规范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制定实施细则、健全配套政策、创新工作方式、完善分类救助、提高救助标准,2006年以来,共接待救助人员6000余人次。其中,黄石市优抚医院收治各类街头流浪精神病人269人,为我市城区的社会治安做出了积极贡献。
——“明天计划”稳步开展,仅06-07年就完成手术212例,实际支出费用300余万元。
——福利彩票进一步加大了营销的力度,开拓农村市场,稳定城市市场,挖掘“中福在线”的潜力,两年多来,共销售福利彩票23130万元,其中,2007年销售10285万元,创下历史最好成绩。
(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体系
——积极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加强了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检查考核,每年签订了村务公开源头治腐工作目标责任书,实施了“百村工程”,推进了村务公开示范带建设,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把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保障措施抓好抓实。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整合农村现有资源,强化农村服务功能,深化村民自治,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目前,大冶市、阳新县的各个乡镇和各个涉农的城区都建立了农村社区建设示范点,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大冶市还被评定为2007年“全国农村社区建设试验市”。加强了对村干部的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了村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
——围绕“和谐社区”建设,提升社区整体服务水平。积极实施“个十百千万”工程,整合社区资源,打造精品社区,丰富社区居民生活,帮助社区孤寡老人,加快社区现代化建设进程。代市委、市政府起草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该《意见》出台后,将为创新社区服务方式,指导建立行政主导机制、市场调节机制、志愿服务机制和资源共享机制,壮大社区服务队伍提供基础,为社区居民享受更加优质、快捷和周到的服务提供保障。加强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城区137个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的有51个,占37.2%,100至300平方米的有68个,占49.6%。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改善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全市共兴建区、街、社区居委会不同层次的社区服务中心194个,老年人服务设施278个,残疾人服务设施238个,优抚对象服务设施235个,便民利民服务网点1562个,社区各类服务设施面积达4.08万平方米,接受社区服务的户数达18.3万余户,社区服务覆盖率达到95%,已形成了以街道、社区居委会为依托,以社区服务中心为骨干,以各类服务设施为基础,多种经济成份并存,服务门类齐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的城市社会化服务网络。加快了社区信息化建设步伐,开通了“12343”社区服务热线和社区服务网站,提升了社区服务功能。
(四)军队和国防建设服务体系
——优抚安置工作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我们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调整、完善和落实政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相协调的优抚安置工作体系正在形成。一是组织开展了春节、八一等节日慰问驻黄部队活动;二是完成了参战参试人员2525人的身份认定、生活补助费发放工作。三是开展了优抚军休政策落实情况大检查,对全市优抚经费社会化发放、建立优抚对象补助经费自然增长机制、开展“关爱行动”、残疾军人医疗保障等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四是三年累计安排了400余名重点优抚对象到省、市荣军医院、优抚医院参加免费治病疗养。
2007年,我市“双拥”工作取得可喜成绩,阳新县、黄石港区、西塞山区被湖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命名为“双拥模范县(区)”,大冶铁矿被命名为“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单位”。
——不断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由政策性安置逐步向货币化安置过渡。2006年以来,全市共接收退役士兵2723人,应安置人数为1312人。截止2008年6月,已安置1193人。其中,2006年安置率99.5%、自谋职业率51.6%;2007年安置率达99.2%、自谋职业率45.2%;2008年(截止6月底)安置率达76.6%、自谋职业率40.9%
(五)专项社会事务管理体系 我们严格按照上级有关部门提出的“创新公共服务体制、完善公共服务政策、改进公共服务方式、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的目标要求,着力推进专项社会行政事务工作方式朝着“服务型”方向的转变,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拓展服务领域,规范管理标准,不断提升专项社会行政事务管理和服务水平。
——依法做好社团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目前,市管社团共计211个,市管民办非企业单位91家。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工作有了新突破,全市已成立的25个专业经济协会,基本上达到了机构健全、章程规范、制度完善、定位和目标明确,在促进农民致富、农业增收等方面发挥了有效的作用。社区民间组织蓬勃发展,管理逐步规范,全市社区民间组织已达1031个,开展各类活动5000余次,社区志愿者人数逐年增加。
——行政区划工作。为推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完成了《对我市行政区划调整的初步思考》调研报告。
——界线管理工作。第一轮行政区域界线联检工作圆满结束,完成了赣鄂省界武宁阳新线、瑞昌阳新线和室内部分边界线的联检任务。
——地名管理工作。地名数据库录入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共收录地名信息约1.98万条,超额完成1.8万条的目标任务。同时黄石区划地名网正式开通,各项功能正在逐步完善。
——规范婚姻登记服务。认真贯彻国务院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婚姻登记工作暂行规范》等配套政策,实现了由婚姻登记管理到婚姻登记服务的转变,更加体现了人文关爱,切实保障了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提高殡葬管理和殡仪服务水平。殡葬改革稳步推进,殡仪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殡仪服务水平有新的提高。加大遏制乱埋滥葬、套棺土葬等不良现象,进一步巩固殡葬改革成果。为了满足市民办丧事的需要,建筑面积达12501平方米,总投资4600万元的新殡仪馆主体工程已完成,预计今年10月份将正式投入使用。
——严格按照《收养法》和《收养登记管理办法》的规定开展收养登记工作,加大检查监管力度,确保了无违法违规登记现象发生。
二、民政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后期发展思路和建议
回顾“十一五”中期的民政工作,有不少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并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但仍需要在以下方面加以改进,主要有:
第一,必须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是做好民政工作的关键。只有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紧密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发展战略、找准结合点、切入点,积极地把民政工作上升为市委的决策和要求,主动地把民政工作纳入政府的安排和部署、自觉地把民政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着力解决各界高度重视、社会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民政工作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取得应有的地位。
第二,必须坚持走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民政是政府实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方面,必须始终坚持以政府力量为主导,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和协作,确保编制发展规划、制定法规政策、落实资金投入、进行监督检查等政府责任到位,才能确保工作的正常开展和事业的持续发展。同时,民政工作又具有很强群众性、社会性、必须扩大社会力量参与,采取政策驱动、项目带动、上下发动、内外互动等“四动并举”的方式通过社区建设、社会组织、社会福利、社会慈善、社工队伍等“五社互联”的途径有效聚合全社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才能不断壮大民政事业发展力量。
第三,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方向。改革是民政事业发展的动力。面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只有坚持与时俱进用改革的办法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创新各项制度,调整政策办法完善推进思路改进工作方式健全落实措施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才能保证民政工作紧跟时代前进步伐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新的发展。第四,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能力建设。能力是有效组织和开展工作重要基础。民政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提高能力促进工作发展,以实际效果检验能力建设水平,要继续深入开展效能建设和“两项活动”、学习周国知、谭竹青、曹道云、金正一同志的活动,大力弘扬“孺子牛”精神,着力加强班子队伍、思想作风、法律法规、政策理论、素质本领、基层基础、体制机制等方面建设,不断提高民政队伍依法行政、开拓创新、综合协调、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领导班子带队伍的能力,才能有效保证各项民政工作的开展。
第三篇:县发改局“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思路
县发改局“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思路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紧紧围绕“开发三港,建设三城,打造三门湾次经济圈,实现县域经济向区域发展跨越”的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发挥综合部门职能,科学谋划,真抓实干,积极做好“五块文章”,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推动我县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现将我局“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和“十二五”工作思路汇报如下:
一、“十一五”工作总结
(一)多筹善谋,做好经济综合文章。一是科学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各年初,我局在对全县上一经济运行状况进行全面分析总结和对下一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主要行业发展走势进行客观分析预测的基础上,进行多次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科学、合理地编制完成了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经县政府审核并报人代会讨论通过后,五年来执行情况良好。二是切实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科学、客观地开展季度、半和经济运行分析,及时发现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为全县各项决策工作提供依据。三是认真做好规划编制工作。
“十一五”规划体系执行情况良好,《“十二五”规划纲要》已提交人代会通过,由发改牵头编制的《三门县“十二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三门县三大产业平台发展规划》、《三门县健跳港区龙山作业区开发利用规划》均已完成评审,《三门县“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已进入评审,《三门县健跳港口岸扩大开放规划方案》已纳入市“十二五”扩大口岸开放规划。各部门的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相继完成,会同纲要已相继付之实施。四是积极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五年来,县城医疗资源整合工作已完成,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障能力逐步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农村住房保险每年已按计划完成。
(二)审时度势,做好产业发展文章。一是抓好工业经济的调研工作。当前,深入各工业集聚区调研,协助县委、县政府做好各开发区(园区)的整合工作,力争把原浙江三门工业园区扩容升级为浙江三门经济技术开发区;针对近年来复杂的经济形势变化,对各全县各项主要工业经济指标及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完成季度及半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报告;定期牵头经贸等有关部门,对全县投资上千万元工业性投资项目进行专题调研,排摸问题,为县委、县政府提供决策依据。近五年来,通过深入调研,形成了《关于当前我县重点工业区块(园区)建设发展的调研报告》、《关于三门县开发区整合提升的调查报告》、《三门县2011年上千万元工业性投资项目进展情况调研报告》等12篇调研报告。二是做好对骨干企业的服务。实行领导班子、科长与骨干企业联系制度,深入企业,做好产业项目包装、审批、申报服务,争取项目资金扶持;加强重点工业区块、重点工业项目综合协调,协助有关单位妥善做好政策处理工作,设法破解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积极推进企业转型升级。五年来,“三变”、“紫金港”等20多家企业项目相继获国家各类专项资金扶持。其中,仅2011年上半年,“亚达”、“爱力浦”等7个企业项目分别列入国家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循环经济项目、中小企业专项等国家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累计争取到国家项目补助资金2250万元。三是推进沿海产业带建设。针对各市对县考核的沿海产业带各重点项目,积极与重点区块及乡镇衔接沟通,加强对各工业区块及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监管, 实行专人统计月报制度,实施动态监管,做好跟踪服务,对项目工程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及时呈报,竭力解决,各项指标均按计划完成。截止今年6月底,沿海产业带累计开发726公顷,基础设施投入10.4亿元,投产企业106家。四是配合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编制产业引进指导目录,开展产业政策和导向宣传,加强招商项目及“回归工程”企业的跟踪服务,依托县滨海新城做好引进项目筛选工作。五年来,对健跳液化天然汽储运中转项目、中德合资天铁集团地铁配件等一批项目进行跟踪服务;对船舶产业项目重组工作进行综合指导,支持船企联手组合,兼并扩容;先后与上海、北京等地台州、三门商会进行联络了解,更新动态项目库;配合县委、县政府做好第七次南北协作大会筹备工作,“回归工程”项目到位资金五年累计达10.2亿元。今年,已对游艇俱乐部等10个有一定影响力的项目进行包装上报,争取列入市重点推介项目册。
(三)克难攻坚,着力做好项目投资文章。
一是推进项目前期。按确保开工、争取开工和重大前期这一梯次结构进行筛选优化,建立投资上500万元以上政府性投资动态项目库,为项目的包装申报、招商引资、实施转化做好基础准备;积极沟通,多方协作,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五年来,74省道南延、健跳一级渔港码头、洋市涂围垦工程、水上游艇俱乐部、金洋涂围垦工程、74省道北延等一批前期项目相继动工建设或进入实质性阶段。上半年,列入2011年市考核5个重大前期项目中,入城道路城北至晏站工程、海游中学整体搬迁工程、党校迁建工程均已完成考核任务,74省道北延台州三门园里至宁海一市段公路工程已完成省发改委立项批复,洋市涂围垦工程已完成可研评审上报省发改委待批复。二是加强项目监管。实行项目推进月报制,与相关部门联动,深入项目施工现场,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在每年的县重点项目集中推进现场会后,组织督查,着一整改落实,并形成了《规范投资管理体制,坚持又好又快发展》、《不留死角查找问题,分类分层破解难题》等近10篇重点建设调研报告。五年来,266个县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投资138.2个亿,累计完成投入140.8个亿,各基本按计划或超额完成了计划投资目标。客运中心、首府广场等一大批重点工程项目相继完工并投入使用。2011年,73个县重点项目计划投资43个亿,截止6月底,累计完成投资18.2亿元,完成计划的42.3%,剔除核电投资,县本级完成投资6.2亿元,同比增长33.9%。在项目变更管理中,加强监督、管理和指导,力求规范、透明、公正。自2009年政府性投资项目办法实施以来,共受理海沙线等项目变更事项43件,变更额13486万元,完成报批40件,最大单次核减投资额535.7万元,节约了工程造价。三是争取项目资金。做好项目储备、包装和申报等“功课”,寻找机遇,挖掘项目,主动对接,2007年至2011年6月底,共向上争取各类项目扶持资金25227.5万元,涉及农业、工业、教育、文化、卫生、旅游、金融、服务、管理等9个方面116个项目,缓解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压力,中医院、滨海新城污水管网工程等一批公建项目相继建成,有效促进了我县社会事业的发展。另外,8个亿企业债券项目经近两年的努力已于2011年1月20日经国家发改委审批,现已进入发行运作程序。四是不断推进墙改工作。宣传墙改政策,组织对烧结砖企业排查摸底,对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工作进行督查;加强墙改专项基金管理,按规定预缴,按要求验收,按软件返退;加大扶持发展新墙材企业力度,做好省专项补助(贴息)资金申报工作。“十一五”期间,共收取墙改基金2871.42万元,返退311.1万元,专项资金补助74.5万元。今年上半年,新墙材产量0.45亿标砖,其中水泥砖0.37亿标砖,粘土多孔砖0.08亿标砖,水泥砖占新墙材84%;共收取墙改基金19项201万元,返退3项44.84万元;三门易建建材有限公司年产8000万块页岩和粉煤灰自保温烧结砖生产线项目动工建设,填补了我县墙改规模企业的空白。
(四)热情服务,做好惠民为民文章。一是努力提升项目审批服务。优化服务,简化程序,提高效率,行政审批再提速,目前,核准类项目审批时间考虑到行业许可设定为三天,其余项目均压缩为两天。2007年至2011年6月底,共办理项目审批1049件。其中,政府性投资项目建议书125件、可研132件、初步设计68件、建设计划112件;非政府性投资项目备案(核准)612件。同时,上报省市审批的17件。二是切实加强物价管理。落实清费减负政策,重点开展涉农和涉企收费检查,进一步做好民生商品价格的监测,严格规范收费审批的程序和成本的审核,不断优化价格认证体系。近五年来,认真做好行政事业单位收费的验审工作,受理价格举报投诉和咨询事项103件,每年的办结率均在95%以上,对项目收费价格核定127次,受理公安、法院、市场等价格鉴定业务1068件,鉴定标的10583.17万元,充分发挥了价格管理服务社会、服务百姓的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是认真抓好粮食安全。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完善仓储工作管理机制,扩大粮源基地,开展储备粮油轮换和“一符四无”粮仓鉴定工作,做好为农服务、军粮供应和拥军慰问工作。2007年至2011年,新增储备粮规模2000吨,总规模达1万吨,轮换储备粮23000吨,储备食用油规模达75吨,仓储设施及维修投入资金达364.24万元,投资1800万元、仓储规模12000吨的六敖中心粮库投入使用,无粮食安全事故。
(五)廉洁高效,做好队伍建设文章。一是加强班子建设。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解放思想、创业创新”等活动为载体,定期组织学习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科学、文化、法律、法规知识,认真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政策性、思路性、方向性问题,为县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对涉及工作计划、项目上报等重大工作,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讨论审议,集体决策。五年来,干部职工无违法违纪行为。二是加强效能建设。不断优化办公环境,切实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热情服务,不断提高发改工作效能。近五年来,参加发改系统培训51批次,牵头组织编制《三门县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规划》、《三门县燃气专项规划》、《三门县龙山岛开发利用规划》等各类重大规划32个,形成《从河谷时代迈向海港时代》、《化危为机,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我县四大船舶区块建设推进情况及措施建议》等调研报告53篇,圆满完成“三会”《要求对农家乐电价调整的建议》、《切实加强牛头门海岸线资源保护刻不容缓》等25个提案(议案)的答复工作,编辑发展简报72期、重点建设简报36期。三是加强作风建设。依法行政,按规办事,加强项目惩防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积极开展“中层干部述职述评”、“文明在行动”等活动,尽心协助解决粮食系统职工信访等积案,主动帮助解决企业、农村土地、资金、政策处理等实际问题。近五年来,落实帮扶资金300?多万元,《入村进企破难题》、《县发改局项目管理“四步曲”》等37个活动被新闻媒体报道,相继荣获省粮食系统先进集体、省价格举报工作优秀单位、省“三星级”粮食储备库、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先进县、省经合工作先进单位、省政务信息公开工作先进单位等十多项省以上荣誉称号。
二、“十二五”工作思路
县发改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贯彻县党代会、“两会”和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动员全局上下紧扣发展和改革这一主题,科学谋划,创业创新,不断推动各项重点工作的落实,为县委县政府的决策做好参谋,努力开创三门“十二五”经济赶超跨越的科学发展新局面。
(一)深入研究,谋划县域发展思路。积极做好经济形势分析,注重调查研究,不断拓展分析材料来源,提高经济形势分析材料质量,统筹县域经济发展思路。突出新农村建设、项目建设、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主要调控目标,攻坚克难,提前规划,实是求事地提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
(二)统筹协调,推进规划编制实施。做好规划编制工作,“十二五”规划纲要将提交人代会通过,三大产业平台规划、“十二五”重点工程规划将呈报县委县府通过,服务业发展规划抓紧修编;加强衔接协调,认真做好各类规划的宣传实施工作。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对每、各阶段落实情况进行评估,提出建设性指导意见,及时向县委、县政府反馈。
(三)抢抓机遇,推动产业发展步伐。以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为目标,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协助抓好各开发区(园区)的整合提升、临港(岙口塘)区块的开发和利用、沿海工业城配套服务建设等工作,加快推进橡胶集聚区建设;抓好对投资上千万企业的服务工作,加强监管,当好参谋,做好项目审批,争取扶持资金,促进转型升级;抓好服务业的规划制定、商业布局、金融提升等系列服务工作,引导发展有特色优势的现代服务业。
(四)积极谋划,促进重点工程建设。深入调研,积极谋划,做好重点项目预安排;以74省道北延等项目为抓手,推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试行重点建设项目代建制,加强重点工程稽察;加强项目资金的使用和政府投资项目变更管理;协助县委县府抓好重点工程的考核和奖罚工作。
(五)主动对接,争取更多项目资金。多渠道、多层次了解掌握国家投资信息,认真研究政策,寻找机遇,挖掘项目,主动对接,完善项目前期手续,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省市计划盘子。
(六)积极稳妥,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推进扩权强镇工作,下放事权,扩大财权,改革人事权,提高海游、健跳、六敖等省级中心镇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集聚辐射能力;抓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政策性涉农保险工作。
(七)积极主动,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加强三门籍在外企业信息库的动态管理,做好“回归工程”企业的跟踪服务工作,抓好“总部经济”建设;加强与三门在外商会的联系,做好产业政策导向的制定和实施、招商引资项目库的建立,注重项目包装、推介、审批等服务工作,着力吸引一批重量级项目落户。
(八)落实职责,做好粮食安全工作。认真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不断探索粮源基地建设模式,继续做好储备粮油的轮换和仓储工作,积极开展“一符四无”粮仓评选活动,进一步加强为农服务和军粮供应工作。
(九)加强监管,做好物价监管工作。加强价格监测分析,加大收费专项检查力度,严肃查处不正当的价格行为,不断提升收费验审工作质量,着力优化价格鉴定认证工作,充分发挥12358价格举报平台的作用。
(十)严格要求,加强机关内部建设。抓好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和落实,严格依法行政,按规办事;加强学习,提高工作能力和责任心,执行服务承诺制和责任追究制;不断深化“创先争优”活动,建立惩防项目体系,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打造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发改干部队伍。
第四篇:盐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盐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2006年,《盐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市劳动保障工作在省厅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十一五”规划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现按照省厅要求,对我市“十一五”规划进行中期评估。
一、主要目标任务进展情况和主要成效
(一)就业再就业成效显著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市将就业再就业工作摆上突出位置,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2006年制定出台了《盐城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意见》(盐政发[2006]99号文件)和8个相关配套文件,在不折不扣执行国务院和省政府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增强政策的普惠性。通过狠抓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及措施的落实,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重大进展。2006年-2008年一季度末,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8.46万人,达到规划目标22万人的83.9%;促进8.56万名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达到规划目标11万人的77.8%;帮助2.75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达到规划目标3.5万人的78.6%,其中“4050”人员1.3万人,达到规划目标1.5万人的86.6%;新增劳务输出22.05万人,达到了年新增10万人的规划目标,其中向对口协作的常州市输出4.46万人,达到每年输出2万人的规划目标;2006年末、2007年末、2008年一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3.1%、2.73%、2.42%,均控制在4%以内。截止2008年一季度末,我市充分就业社区达76个,占社区总数的40%,农村劳动力充分转移乡镇20个、充分转移村400个,均超过规划的目标进度。
(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按照“加快形成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要求,我市相继建立起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失地农民保障制度,初步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险制度和全民医疗保险制度。
2008年一季末,全市参加企业养老保险68万人,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的85%。2006年初至2008年一季度末,全市征收养老保险费30.4亿元,完成“十一五”目标的58.5%,支出养老金36.78亿元, 达到“十一五”目标的48.4%。全市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98.46万人,完成“十一五”目标的98.46%,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8.93万人。2006年年初至2008年一季度末,共征收医疗保险基金17.84亿元,完成“十一五”目标的77.56%,支出14.48亿元,完成“十一五”目标的68.95%。全市参加工伤、生育保险分别达到48.9万人和40.72万人,完成“十一五”目标的97.8%和101.8%。2006年年初至2008年一季度末,全市共征收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0.68亿元和0.56亿元,分别完成“十一五”目标的68%和62.2%,支出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分别为0.59亿元和0.33亿元, 达到“十一五”目标的65.6%和47.1%。
全市参加机关事业养老保险12.4万人,完成“十一五”目标的68.9%。2006年年初至2008年一季度末,征收养老保险费12.24亿元,完成“十一五”目标的51.9%,支出养老金12.7亿元, 完成“十一五”目标的55%。
全市参加农村养老保险119万人,完成“十一五”目标的79.33%;全市农村养老保险投保率为26.4%,离“十一五”目标要求的30%的目标仅差3.6个百分点;全市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覆盖率达100%。2006年初至2008年一季度末,全市征收养老保险基金1.62亿元,完成“十一五”目标的81%,支出养老金0.98亿,完成“十一五”目标109%。
(三)劳资关系进一步协调
积极推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制度,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2.5%,全市百人以上企业开展工资协商的达到90%。深化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2007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8848元,较2006年增长20.13%。2007年发布了企业工资增长指导线,企业在岗职工平均货币工资增长基准线为14%,预警线20%,下线较去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2007年10月1日,全市提高了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
(四)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取得明显效果
“十一五”以来,我市职业培训工作全面推进,再就业培训10.67万人,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的71.1%,培训合格率达到98%,超过了95%的目标。培训后就业率达到85%;创业培训0.74万人,成功创业率达到60%;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9.09万人;全市共有技工学校7所,在校生规模达2.8万人,2006、2007年,培养技术工人2.09万,完成“十一五”目标的34.8%,培养新技师2500人。高级工及以上的技术工人比例每年增长2个百分点,在职职工的技术等级初、中、高技能构成比例由38:54:8提升到42:46:12。全市由劳动保障部门审批的民办非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机构已达187个,涉及30多个专业,年培训能力达到3万人次。
(五)劳动保障法制监察与劳动仲裁得到加强。2006年以来,以“劳动合同促进年”、“劳动保障和谐企业创建年”、“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年”等活动为契机,不断加大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力度。一是全面建立劳动保障诚信制度,探索劳动保障管理的长效机制,完善源头监控,促进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贯彻落实,树立企业诚实守信的社会形象。二是不断完善案件办理制度。2006年以来,我市以规范执法行为、加强队伍建设、树立良好形象为目标,以强化制度建设为抓手,修订完善了3大类计53项制度,不断夯实工作基础。三是探索实施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建设。目前,我们在部分街道、社区进行了试点,三个试点网格的信息采集和微机录入工作基本完毕,正准备进一步扩大推广范围,“两网化”建设已具雏形。2006年初至2008年一季度末,全市共查出拖欠农民工工资3018万元,清退童工14名,补签劳动合同71099份,补办社会保险19399人。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全市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立案受理劳动争议案件3527件,结案3422件,结案率达97.02%。
(六)公共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全市共建立了劳动保障所28个,劳动保障站192个,工作人员327人,其中,社区专职工作人员236人。创建优质服务窗口活动向纵深推进,2007年全市劳动保障系统有5个窗口单位被省厅授予优质服务窗口称号。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市政府在江苏盐城技师学院挂牌成立了盐城市公共实训鉴定基地,江苏盐城技师学院成为全省首批重点技师学院,升格为副厅级。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开通12333咨询服务系统人工服务,设立人工电话服务座席3个,加上自动语音服务,截止2008年五月底,电话接听量达到5万人次,以“盐城劳动保障网”为载体的公共电子政务平台已经形成,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规划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一)就业再就业方面
1、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就业难和企业用工难同时并存。目前,全市结存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失地无业农民及就业困难群体,加上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需要就业的群体不断增大,这部分人员技能缺乏,市场就业竞争能力不强,就业难度较大。与此同时,部分企业出现了“用工难”现象,市内一批新上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急需的服装缝纫、纺织挡车、化工操作、机械加工等工种的熟练工、技术工严重短缺。全市开展的“用工服务到企业行动”为服务企业用工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多种方式解决企业用工难题,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劳动力就业的选择性和流动性等客观现实,一些工资收入低、劳动强度大的行业、工种,如:服装缝纫、纺织挡车、化工操作、机械加工等工种的熟练工、技术工短缺,企业招用工较为困难。
2、再就业资金支付压力加大。随着新一轮就业政策的出台实施,社保补贴、培训补贴和岗位补贴支付范围进一步扩大,资金需求量增大,而省、市财政对再就业资金的投入没有相应的增加,我市原在失业保险金中调剂的部分,也因相关政策的出台而不允许继续调剂,2006年、2007年全市再就业资金缺口均超过3000万元,再就业资金不足将影响到新一轮就业再就业政策的落实。
3、公共就业服务功能有待增强。随着城市在做大,就业工作业务量的不断扩大,现有的市级人力资源市场已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与省提出的市级人力资源市场必须达到四星级标准的要求差距较大。全市138个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虽然挂牌,但部分乡镇工作机构不健全,存在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不落实的问题。
(二)社会保险方面
1、医疗保险。①由于城乡医疗保险制度二元化,城镇与农村分割,导致部分县区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参保面窄,共济能力弱,基金容易出险。②社区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滞后,不适应医疗保险事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市社区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仍基本属于“简单型”医院,难以聚集优秀的医务人员,也难以保障医疗技术质量,同时医疗条件和设备较为简陋,缺乏必要的医疗条件保障,在医疗服务水平和医疗服务管理上距离规范化,科学化上有较大差距,难以适应医保事业发展的需要。
2、机关事业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问题突出,2006年有2家经办机构基金出现了负增长,2007年有7 个经办机构出现了负增长。形成原因:一是离退休人员逐年增多,在职参保人员由于事业单位、改制等原因却呈减少趋势;二是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增幅高,在职参保人员的缴费基数增幅相对较低,2006年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改革,人均养老金和人均缴费基数分别增加218元和139元,人均月养老金达到1667元,而人均月缴费基数仅为1555元;三是养老金待遇高,缴费比例相对偏低,缴费标准仍维持在十年前的水平。
3、农村养老保险。①新型农保制度试点工作,各地进展不平衡,个别地区实施方案还没有形成,主要原因是新农保财政补贴渠道尚未完全落实到位;②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在数据统计、资金筹集、部门工作衔接和账户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四)人力资源开发和技能培训方面
职业培训总体实力与技能人才培养需要不相适应。目前,全市技术工人中初、中、高级之比约为42:46:12,高级工以上比重低于全省的平均值,汽车、纺织、机械、化工等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紧缺岗位的高技能人才比重更低,技能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而与此相对应的是,部分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培训规模不大,培训层次相对较低,有的师资力量薄弱,专业训练设备落后。培训资金投入与培训规模不相适应。既存在培训资金短缺的问题,也存在培训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尤其是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很少。企业对技能人才重使用轻待遇、只使用不培养的问题相对突出,部分企业中的技能人才待遇难落实,导致技能人才流失。
三、规划需要调整和修正的内容及政策建议
(一)就业方面
在“十一五”规划第四部分,即“十一五”期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政策措施,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与劳动保障部发布的《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的相关内容到规划中,从而加大对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政策与资金扶持力度。
将《规划》的第三部分重点目标中的“劳务输出培训”的概念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二)社会保险方面
(1)完善医疗保险服务体系。加快社区医疗健康保险服务体系建设。从组织机构,协调机制和基础信息入手,探索居民保险社区服务首诊制模式,完善政策,提升服务水平,积极引导参保人员科学就医、合理用药,有效利用卫生服务资源,让更多的居民,得到就近、廉价和周到的医疗保险服务。
(2)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①2008年开始到2010年,在全市范围内基本建立起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农民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市每年新增参加新农保3万人,到2010年全市新型农保制度建立率达到80%;②基金征缴:2008年征缴基金5000万元,2009年征缴基金6000万元,2010年征缴基金7000万元,三年合计征缴1.8亿元;五年全市征缴基金2.76亿元。③积极推进建立和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强化督查、规范管理,努力实现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生活保障“即征即保”目标,2010年全市总体覆盖率达95%以上;④实现市、县(市、区)、乡(镇)农保业务计算机联网管理,全面实现养老金社会化发放。⑤建议将“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中的农村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参数除去,因为未来的几年,农村劳动力会不断的涌向城市,他们更多的会选择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这样就使得农村养老保险新参保人数得不到保证。
(3)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对参保人数、征缴保险费金额的规划无法用数字确定,需根据人事制度改革、工资制度改革的不断发展进行调整确定。
(4)工伤保险。由于近年来我市加大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力度,将事业单位及民间非盈利性组织纳入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较快增长,预计到今年底可实现50万人。为此,建议将《规划》中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调整为53万人。
(5)生育保险。《规划》中全市生育保险期末参保人数为40万人。截止2008年5月末,全市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为40.7万人,已经提前达标,预计年末将达到42万人。为此,建议将《规划》中的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调整为44万人。
(三)人力资源的开发和高技能人才培训 建议增企业技术工人培训的相关内容。
(四)公共服务能力方面
建议明确“十一五”末,金保工程建设相关指标:12333电话咨询服务达到6万人次;联网上传率达到100%;联网数据上传准备率达到100%;城域网覆盖率达到99%。
二〇〇八年七月三日
第五篇:发改局长在XX县“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十一五”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编制好“十一五”规划,对我县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可持续发展,完成全面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天,县政府召开的全县“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标志着我县“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迈入新的阶段。会上,有树县长、德勇副县长还要作重要讲话。下面,我就“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讲几点具体意见供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参考。
一、“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主要任务
按照规划的对象、功能和规划体制改革的要求,对我县“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确定全县“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编制好全县“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纲要)、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镇乡规划,是我县“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强化总体规划的指导功能。
总体规划是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要,是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性、纲领性的规划,在各类规划中处于“龙头”地位,是编制专项规划及制定经济政策和发展目标的依据。
“十一五”规划,以2006—2010年这五年为主,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相衔接,可以展望到2020年。“十一五”的总体规划,主要是提出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任务、战略布局、政策措施;制定全县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框架;确定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提出重大工程和产业布局及相应的政策措施。“十一五”规划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减少应该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领域的内容,进一步充实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建设、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优化发展环境等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内容,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要突出规划的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不宜设置过多过细的量化指标。要改变规划内容无所不包、涉及领域过宽的状况,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突出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任务、重大工程和重要政策,更好地发挥总体规划的战略指导作用。
(二)做实做深专项规划。
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是指导该领域发展并决定该领域重大工程项目和安排政府投资的依据,为企业决策和引导社会资金提供参考。
从“十一五”开始,政府决策建设项目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能编制规划的领域,要先编规划,后审项目。今后投资管理将大量减少单个项目的审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规划的研究编制、衔接审查以及实施过程的监督、评估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把专项规划做实做深,充分体现该领域的特点,要任务明确、重点突出、布局合理、保障措施可行,实现政府职能从项目管理到规划管理、从微观管理到宏观管理的转变。
编制好专项规划,首先要界定政府编制规划的领域,主要是政府履行的公共职责,以及需要政府扶持、调控和引导的领域。其次要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力争达到可供政府决策的深度。第三要根据规划对象的特点和任务,科学决定规划期。科技、教育、电力、交通、城镇建设等专项规划,可以规划到2020年。根据上述要求,我县专项规划体系将编制水利、电力、交通、通信、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编制土地、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资源性专项规划;编制科技、教育、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专项规划;编制农业、工业等领域的重点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经县委、县政府同意,重点确定了“十一五”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十一五”城镇发展规划等8个重点专项规划。
各乡镇要结合自身实际,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小城镇建设、农产品加工转化、市场建设等领域,编制具有地方特色的专项规划,或将上述方面有机地融入总体规划之中。有关职能部门或行业协会,要指导帮助企业编制企业发展规划,通过编制规划,明确企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筛选论证项目,为编制相关专项规划提供依据。从“十一五”规划开始,要专门编制重大项目建设布局规划,以及与其配套的项目规划,使五年规划更有针对性,更具操作性。
二、加快“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进度
根据省、市“十一五”规划编制的工作方法和步骤,我县“十一五”规划工作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4年底以前为前期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组织开展全县“十一五”规划重大课题的调研,起草专项规划。经县委、县政府审定安排了19个重点规划调研课题,各课题单位都精心组织,狠抓了落实,保质保量完成了规划重大课题的调研,为“十一五”规划的科学编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2005年10月底以前为规划起草阶段。6月底前初步形成“十一五”总体规划思路,提交各部门讨论,修改完善后报县委、县府审定,再作进一步修改完善,并将修改完善后的“十一五”总体规划思路上报市规改办;7-8月完成总体规划草案文本编制(初稿),并作好总体规划与各专项规划的统筹衔接;9-10月将规划草案文本向社会公布规划草案文本,广泛征集社会各方意见,汇总修改后报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审定修改并报市规改办,并作好与市级总体规划及各专项规划的初步衔接。
专项规划的起草要先于总体规划进行,各有关单位于2005年6月底前提交专项规划(初稿)报送县规划办(县发展和改革局);8月底前完成专项规划送审稿文本及电子文本报县政府并抄送县规划办(县发展和改革局)。各有关单位要认真做好与总体规划纲要和上级对口部门的衔接。乡镇规划于10月底前提交乡镇规划送审稿文本及电子文本。
第三阶段:2005年11月至2006年初为规划批准公布阶段。“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经县政府讨论通过后,提交县人代会审议通过,正式颁布实施。各专项规划报县政府审批、发布。各乡缜“十一五”规划须经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同时,制定规划实施跟踪方案,建立规划实施监督保障体系。
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上述要求,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当前的工作重点是,要结合本地、本部门的实际,抓紧组织进行“十一五”规划前期研究和编制工作。同时,要及早着手,开展重大项目的筛选和论证工作,做好各类、各级规划编制工作的衔接。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要与总体规划的编制同时起步并超前进行,及时为总体规划的研究和编制提供依据。各乡镇、各部门要于6月10日前将负责该项工作的负责人、联系人名单及通讯方式报县发展和改革局。
三、做好“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几点具体意见
“十一五”规划是按照规划体制改革方向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各级各部门在规划编制工作中,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安排,精心组织,努力完成规划编制任务。在具体工作中,要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一)加强调查研究,理清发展思路。
全面分析环境,深入研究重大问题,形成清晰的发展思路,是编制好具体规划的重要前提,也是规划工作的一条成功经验。要开阔视野,对国际国内的形势,对周边地区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一些纵向和横向问题等,都要有一个清晰的判断。要抓主要矛盾,抓突出问题,深入研究本乡镇、本行业长远发展的关键问题。特别是对一些事关“十一五”发展的重大问题,比如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壮大支柱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基本实现工业化的途径和重点任务;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城镇化水平的指导方针和政策措施;加快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特别是农村公共服务发展的总体思路;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支撑等等,都要及早着手,组织力量开展研究。要通过全面深入的课题调研,认真分析研究所处的环境和发展现状,理清发展思路,确定发展目标,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措施。
(二)突出工作重点,增强针对性。
“十一五”时期,我们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许多突出问题亟待解决。在有限的规划期和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不可能解决全部的问题,要突出重点,坚决改变那种面面俱到、针对性不强,什么都点到,但都难以解决问题的弊端,把规划编制得务实一些,更多地关注产业支撑,更多地阐述与本地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成为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规划。
一是要突出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关键是要坚持“五个统筹”。具体到县域发展的层面来说,主要是要从重物轻人,转向以人为本,重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健全社会公共服务、保护资源环境等与全面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要从重经济、轻社会,转向经济与社会并重,在注重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提高社会效益,实现经济与社会共同进步;从重国内、轻国外,转向统筹考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既要发挥自身优势,更要积极扩大对外开放;从重经济发展轻资源环境,转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好发展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是突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强县富民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我县“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必须遵循和坚持的一条基本方针。我们在规划编制工作中必须牢牢把握这一点,并以此统筹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分析问题、确定目标任务、制定改革措施都不能脱离这个根本。
三是要突出体制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创新是发展的源泉,没有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就不可能有强大的发展动力和活力。目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追根溯源,大多都可以归结到体制或机制上。“十一五”的“规划”尽管和以往的“计划”只有一字的差异,但最根本的体现,是在规划理念上、体系上、程序上、方法上的大胆改革和创新。在“十一五”规划编制过程中,一定要体现改革和创新的意识,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消除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体制性障碍,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是要突出项目支撑。建设项目是中长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规划,就是政府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做的战略谋划和具体部署,最终是要体现到具体项目上。不论是总体规划还是专项规划,如果离开了项目支撑,就缺乏可操作性,就无法实现预期的规划目标。国家提出,本届政府决策项目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要先编规划、后审项目。这对我们今后的规划编制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就是要将一些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列入规划,引导社会资源向政府鼓励的领域配置。近年来,县委、政府把项目建设置于经济工作的突出地位,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举措,实施项目带动已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因此,我们在编制“十一五”规划的工作中,要特别重视并切实做好对项目的谋划。首先,要吃透县情,认真分析经济发展面临的客观条件和环境,深入研究国内外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动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精心筛选论证一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项目、好项目,为我县“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提供可持续的项目基础。要把项目的谋划与支柱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园区建设、城镇化、优势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及发展循环经济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能形成骨干财源的生产性项目。其次,要加快项目前期工作,搞好项目包装。这是向上争取项目和对外招商的基础和前提。再好的项目,不去做扎实细致的前期工作,也只是空中楼阁,难以实施。项目前期工作包括项目选址、水文地质勘察、市场效益分析、环境影响评价、建设条件落实等多个方面,涉及到规划、土地、环保、金融等多个部门,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国家新的投资体制改革政策实施后,对需要国家审批的项目,条件要求更严格了,市场准入的标准更高了。各乡镇、各部门和各企业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度重视项目前期工作,舍得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对项目进行论证和包装,完善项目的各项前期手续,打造一大批成熟的项目,建立各种类别的项目库,为“十一五”时期项目建设打好基础,为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备足后劲。同时,要研究好上项目的机制,培育投资和招商的主体,调动方方面面上项目的积极性,搞好项目建设。
(三)搞好协调衔接。
县发展改革局承担着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总体规划的编制任务,我们将认真履行牵头组织和协调职责,加强与各部门的联系,搞好分工协作与配合,研究解决规划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业务联系密切的部门之间要及时相互提供阶段性规划成果,使相关规划工作协调推进。要加强各级各类规划的衔接和协调,切实做到下一级规划与上一级规划相衔接,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相衔接,相关的专项规划之间相衔接。衔接的重点主要是部分领域的发展目标、政策措施与手段、基础设施布局、土地供应、城镇建设、投资安排等方面。通过衔接,避免出现目标相互矛盾、发展重点相互错位、支撑条件相互不配套等问题,使规划真正形成合力。
(四)改革组织方式。
要采取公开、透明、开放的方式,把“十一五”规划的编制过程变成全县上下共谋发展大计、共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各规划承担单位要将专项课题和重大项目研究推向社会、推向市场,提高透明度和开放度,实行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规划草案初步形成后,要组织规划咨询、论证、评估活动,面向社会公开征询意见,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度。
同志们,做好“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对于加快XX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确保规划编制工作顺利进行,绘制出我县“十一五”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美好蓝图。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