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年选读后感

时间:2019-05-14 16:23: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阅读年选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阅读年选读后感》。

第一篇:阅读年选读后感

《阅读年选》读后感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也曾讲,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伟大的领袖毛泽东还说,饭可以日不吃,觉可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依然有许多名人赞扬过书籍,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它陪伴着我们一起成长,带给了我们无穷的乐趣与收获。就在今年的寒假,我仔细读完了新发的《阅读年选》,它让我受益匪浅,回味无穷。这次的《阅读年选》所选的文题新颖、广泛,让读者爱不释手,除小说外内容紧扣现实生活,作者笔下的景物也都非常优美。

而其中令我最感动的是《轻轻转一下水杯》这篇文章,讲的是15岁的作者双脚瘫痪,不能行走,只能每天坐在院子里,呆呆的注视着天空和自由飘行的云,祖母患有心脏病,而祖父走的又早。祖母也不愿意让任何人提起作者双脚的事。每当作者想喝水,便想固执的自己去倒,而祖母却每次都帮我倒好水,把杯子放在桌上,轻轻转动杯子,把手便朝向了我。而就是这不起眼、熟悉不能忘记的转杯子的动作,引起了作者的注意。很快,80岁的祖母渐渐忘却了所有人,也忘记了喝水吃饭,整天看着天空,也变得沉默寡言。作者摇着轮椅把水倒好了放在祖母面前的桌上,而祖母却又用转杯子的方法把把手有朝向了作者。她虽然已经几乎忘记了一切,可却仍然无法忘记那个为我倒水的细微动作。作者表达出了真情实感,写出了他之前的寂寞、孤独,而祖母那悄然无声的一转,把“温暖”带给了作者,以她的平静来抚慰作者内心深处的无助、孤寂、苦闷和忧伤。

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了一个道理,而读完这本书,我也领悟了不少,《阅读年选》这本书值得我们去看,也值得我们去细细体会,它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是一本不错的书籍,所以,我建议大家也来读它,相信读过的人一定会受益不少!

第二篇:阅读年选 读后感

读《柔软避开灭顶之灾》有感

要说阅读年选中最能教育我的是那篇文章,那我一定会说《柔软避开灭顶之灾》。这篇文章讲的是说美国某电视台的一个栏目组在白雪皑皑的“北美洲的阿尔卑斯山”拍的一个风景片。这里只有美洲杉和雪松能生存下来,但令他们不解的是,所有高大的美洲衫都没有顶梢,它们的顶端都像被巨大的手折断一样,残留着断口。但是雪松的顶端却完好无损。

这是为什么呢?经过美国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原因在于它们本身的柔韧性,美洲杉没有柔韧性,当暴风来临时,它僵硬的顶梢承受着巨大的重量,所以顶梢会很容易被吹断。而雪松就不同了,雪松的树枝拥有良好的柔韧性,他们的枝条随着风向飞舞,风暴被它的柔韧性化解了,所以再大的风暴都会让这些雪松安然无事。

其实美洲杉和雪松又何尝不是我们的两种人生,一种是面对困难宁折不屈,最后像美洲山一样被折断树梢,一种是面对困难暂时低下头,像雪松一样化解压力,保持了生命的安然。所以说有一句谚语说得好,“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第三篇:阅读年选读后感4

读《最好的生日礼物》有感

要说《阅读年选》上最令人感动的是那篇文章,那我一定会说这篇文章----《最好的生日礼物》。

这篇文章说的是作者生日那天,邀请了几个好朋友到家里来玩。爸爸妈妈准备了一个大蛋糕,退回了房间,把客厅让给了我们。

大家围坐在餐桌前,心安理得的享受着快乐,席间,作者的好友孙欣,端着几块蛋糕悄悄的离开了餐桌,不一会,空着收回来了。作者装作没看见,反正蛋糕多的是。

过了一个小时,伙伴们便离开了。作者开始拆礼物了。当拆到孙欣的礼物时,发现只有几张写在宣纸上的字,谁稀罕啊!作者独自坐在床上生闷气。过了一会,妈妈进来收拾残局。作者忍不住抱怨,可妈妈笑了笑,说:“孙欣已经送了一份最好的礼物。你们在外面吃的时候,又有谁想到了爸爸妈妈,是孙欣端着几块蛋糕给我们吃。再说了,买这些礼物的钱不还是爸爸妈妈辛辛苦苦挣来的,这不正是体谅父母吗?他懂得体谅父母,难道这不是一份最好的礼物吗?”

是啊,把父母的爱看成理所当然的想法是多么浅薄。21世纪,人们最缺的不正是一颗体谅父母的心吗?

第四篇:读后感选

六年风雨路,一路走来满书香

我特别喜欢看书,因为书中有许多丰富的知识,精彩的故事。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臧克家说过: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这些人说的话,我深有感触。

每当我一个人时,拿起一本文学杂志,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不仅仅学到了许多知识,而且还驱散了自己害怕的心理。看着文章写到那些颇有哲理的句子,会停下来,细细地想一想生活中的这些例子,想一想日后该怎么做。读到好词好句的时候,那一只笔圈一下,默默在心里读了起来,因此我又积累了许许多多的好词好句,这在日后的作文中,这些词句不得不说是我抓分的法宝。看到作者对于人生的无奈,细细的品味着,仿佛和作者之间架起了一座互相了解的桥梁。我比较喜欢看一些名著,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本名著,就莫过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了,我记得以前有一段是写三国演义的话,“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看完以后心中颇多感慨,三国时期出人才,可谓人才辈出。这就应了那句话了,“乱世之中出英雄”。只可惜,跟错了人那就算是倒霉了。一场战争过后,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应证的历史不曾改变。很喜欢“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诸葛亮舌战群儒”这几篇故事。据说作者是一个反操党,所以这《三国演义》主要写刘备集团,至于曹操的那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这一句话,可谓是名垂青史啊!读书似乎可以影响我的情绪。当我看到《雾都孤儿》里主人公奥立弗的悲惨遭遇的时候心里很难过;看到《名人传》里的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我想到了自己的渺小,感受到了他们的崇高;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里的海伦凯勒,我想到了光明是如此的美好,眼睛是多么的明亮。

读书,不但能的人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更加冶炼了人的精神。还可以为人带了许多知识。

书为我的生活中增添一道绚丽风景,让我的生活更加充实,还为我带来的许多的知识,从小到大也积累的一些古诗,从《咏鹅》到了现在的《陋室铭》《关雎》,无不说明了读书的好处。

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这句话说的很透彻。读书是人的精神的营养品,唯有读书才可以弥补精神上的饥饿。

所以,让我们一起在书的海洋里遨游,在文学的小溪里一路驶向远方,让书伴我们成长。

无声的文字 ———读书活动

一本厚厚的《资治通鉴》,记载着中华民族曾经的历史,漫长的岁月中,一本本好书渐渐诞生,行云流水且独树一帜,没有华丽浮夸的词藻,有的仅是那深奥的道理与清澈的文字。

在书里,我看到了重重叠叠的山川开满了格桑花的草原,阳光洒地的沙滩,听到了清脆的鸟鸣,海浪的拍击声。书里的人物,深深地吸引着我,他们像一个个高尚的灵魂,指引着我前进的道路。

读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会为保尔的爱国精神而深深地折服;读到《鲁宾孙漂流记》的时候,我会为鲁宾孙的顽强生存的精神而钦佩;读到《三国演义》,我会为桃园结义三兄弟的友谊深深地震撼。

书中,无数的灵魂映入内心,让我们的生活多彩,它像一道极光,照亮我的人生;如一条清澈的小溪,滋润孤独的心田;又似那一抹天边的云霞,是亮丽的人生中的插曲。

一个个方块字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每一个深刻的道理都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心里。我们从唐诗、童话到国内外的名著,再看到中华上下五千年,细腻而洒脱。

书,让我们幻想那美好的未来,痛恨残酷的现实,再到无可奈何的接受这一切,让我们明白了无数的道理,我们在小说里遨游,在名著里陶醉……

书中的那些文字,如无声的声音在向人们诉说着自己的经历,我喜欢这些文字……我,在等待。等待着一抹云霞照亮.

第五篇:史记选读后感

胜败兵家事不期

――读《史记选》

“史记是伟大的名著,它反映了我国汉以前三千年间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过程。司马迁继承并发展了汉以前各种史书的优点,建立了全新的体系。司马迁作《史记》善于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所用语言生动形象,繁简得当。司马迁在运用口语上的努力,也值得注意。”——百度百科上如是说。没有人可以怀疑或撼动《史记》的低位,因为它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录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史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但这本巨著曾一度困惑我,就因为它为突出人物形象而做的那些努力。赞颂它的人太多了,我就来唱唱反调好了。

书中很多对细节的描写,真实的让我怀疑。毕竟那些人物已经去世多年,就算再怎么考证,也不可能对其一言一行都有记载。《项羽本纪》成功塑造了一位绝世英雄,同时也完美的找出了导致这位英雄失败的性格缺陷。书中开篇就讲了一个小故事:“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不用我再搬当年老师让我们记在书上的评语大家也可以看出项羽的性格。而后各种细节描写,让项羽这个人跃然纸上:“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精确的语句和动作,令人叫绝。但正因为如此,我不愿意用这些来评判项羽这个人。逃难中的叔侄两人总不会随身带着史官记录言行吧?

有一处十分让我郁闷:作为项羽将来一定会灭秦称王的铺垫,有这么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流传甚广,为项羽的崛起做了许多贡献。但焚书坑儒的秦始皇就没听到过吗?残暴如他,怎么能放任别人觊觎他的位置?而他竟然从来都没派人剿灭项氏,真不像他的风格。

而作为史书,最重要的时间地点等因素,居然也禁不住考证。最有名的乌江自刎,早些年也被学者考证出并不是在乌江。虽然只说地点不是江边,但是我已经完全有理由怀疑这场惊天地泣鬼神的自刎场景是子虚乌有。这一切的缘由,倒也不难分析出来。讲项羽之死,司马迁总结说:“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因此之前项羽做的那些傻事——或者他根本没做的——全是为了给这句话做铺垫。但是他的总结,又和他的记录在很多方面起了冲突:如果项羽居功自傲,专断残暴,缺少谋略,不重用人才,只凭力大无穷就成功灭秦了?称霸天下了?就战无不胜了?怎么说也要有一些人在追随他,辅佐他,还要有他自己的正确决定才能做到吧。又想把这个人塑造成绝世英雄,又得为他已知的失败找借口,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司马迁用自己出色的文学笔法来描绘项羽,运用的手段不必说,甚至不惜颠倒历史。

在《秦始皇本纪》里,司马迁就说过,秦朝的覆灭是因为“仁义不施”。简简单单四个字,把纷繁复杂的世情明了化。儒家讲究施仁义,似乎施仁义就能解决一切难题。那么,楚汉相争的悲剧是因为秦始皇施仁义没有将六国的后人屠杀殆尽,还是因为在鸿门宴上项羽施仁义没有将刘邦的脑袋削下来?

项羽的失败没有那么简单,刘邦的胜利也没那么轻松。如果司马迁拼命抬高项羽不仅仅是因为他实在喜欢这位英雄,那么剩下的一半原因就是,他在不动声色地贬低汉朝开国皇帝刘邦。贬低秦始皇情有可原,因为大汉朝的合法要建立在秦的无道上。那么对刘邦的贬低,则是出于他内心的愤慨。不要再崇拜这位起于草莽的开国皇帝,他建国后将身边的功臣一一屠杀,比秦始皇残暴多了。

有人说,文史之乱,始于丘明,说的是最早将文学创作引入史书里的人,是写《左传》的左丘明。就像“郑伯克段于鄢”中一个“克”字,就能感觉到郑伯的做法是不符合仁义礼教的。换成“伐”或“戮”都有不同的感觉,这就是“一字褒贬,春秋笔法”。虽然史书因此精彩生动的很多,但到底掺杂了太多笔者的感情,让人不能不忧伤。

我也曾一度迷恋太史公笔下的西楚霸王,也一度较真的去纠结他笔下的漏洞,认为既然是历史人物就必须真实描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那些明显就是编出来的故事决不能出现,我想告诉全世界司马迁是个骗子——当然,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被高中老师批为无知,因

为我怀疑司马迁。公认的伟人怎么能受到怀疑呢?作为一个无名小辈,是没有资格妄图撼动前人的。另外,司马迁是文学家和历史学家,运用点文学手法在史书里有问题吗?

历史没有对与错,功过自有后人评说,对错也只在人心。反正他们都已经死去那么久,文学家史学家们评说了无数,现在的人各种历史翻拍剧也已经把他们毁得稀碎,太在意这些过往也没必要了。就让我们兜着自己仅剩无几的节操,好好地继续活下去吧。篇二:史记读后感

论《史记》

论文摘要:《史记》在中华古代历史上存在三千多年,它能够永保价值、永保拥戴的原因。《史记》作为中国历史是一部创时代意义伟大的史书,它的优势以及价值。尽管《史记》被光环环绕,它又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关键词:《项羽本纪》、重要性、缺点

一: 《史记》创作的历史背景及其司马迁叙写的悲惨经历。有一种东西总会令我们突生震撼,有一种东西总会令我们为之感动,有一种东西总会让我们的内心久久不能平复。这就是《史记》我读后或者可以说是大多数读者的感受。在历史的年轮中,翻滚潮流,洗尽铅华,《史记》总以一种以它特有的姿态为我们多见。

《史记》,为二千年前汉武帝时司马迁所写,也可以称为《太史公纪》或《太史公书》。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为太史令,司马迁在此文化修养极高的环境下成长,十岁时便可通读古代史书,二十岁便开始环游各地。聪慧好学的他对文学具有一种以生俱来的喜爱,受父亲的影响,他更加对此进行探索研究。人有生老病死,事态有炎凉变化。司马谈遭受了一些不幸、痛苦的经历,积劳成疾,抱病而死。临终时嘱托自己的儿子司马迁,要继承他的职业(也就是继续为太史令),司马迁痛哭流泣地接受父亲的遗嘱,开始了漫漫叙写史书的征程。

二:《史记》主题内容及起影响。

《史记》内容包括:本纪十二卷、年表十卷、书八卷、世家三十

卷、列传七十卷,总共一百三十卷。在《史记》以前,没有这样大部的史书,也没有记、表、书、传的体例。这都是司马迁的首创。《史记》的材料,大抵都是从古史中取来的。如:《尚书》、《国语》、《国策》、《世本》,以及汉初时的《楚汉春秋》,都是《史记》的来源。后来有些事也都是司马迁自己所经历的。

《史记》是我国第一步纪传体史书,作为第一部通史。《史记》记述了我国黄帝的上古传说,商周时期的历史事迹,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不安。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史记》单单记述了三千年的历史。三千年的滚滚历史,三千年的恩恩怨怨,三千年的改朝换代,三千年的种种。《史记》以其特有的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将这一段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变发展为我们所知。西方人以其《历史》作为世界十大历史著作,而中国我想也就是《史记》可以列入其列。《史记》不愧为一部浩瀚的历史巨作,担当起中国文化瑰宝?魁首?。

三、《史记》积极作用,以及不可避免的错误。

《史记》在《二十四史》中列为第一部,可见其重要性。《史记》在文学上有三个特点:(1)、富于情感。司马迁是个情感丰富的人,然而他的遭遇并不好,所以将自己的情感赋予史书中,就是借着古人发着牢骚。我们可以从列传中第一篇《伯夷传》中看到,说许多?怨耶!非耶!?的话,完全是在牢骚话,和?史?风马牛不相及。此外他记述项羽而称本纪,记陈涉而称世家,及替刺客、游侠作传,全是 凭着感情的冲动,失去理性的束缚。拿史学眼光来看,会觉得不好。但是换成文学的眼光,这确是极好的。(2)、善于描写。司马迁在描写一个人的时候,往往能够活画出一个人的申请态度来。例如:《项羽本纪》云:?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高祖本纪》云:‘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二人同是看秦始皇,都是在羡慕秦始皇,但二人说的话和语气却不同。项羽的话,不可移给高帝,高低的话,定不可移给项羽。这正是描写的妙处,淋漓尽致,惟妙惟肖。(3)、趋于自然。司马迁的《史记》,可算于当时的白话文。不将究锻炼修饰,只是白描。而且他的用字也是喜欢通俗的字。例如;《尚书》?平章百姓?,?平?解作?便?,《史记.五帝本纪》,采用《尚书》,老实改作?便章百姓?。所以,我们说《史记》是自然的。我们既可以把它当史看,也可以当文学来看,这有点像现代的历史小说。

尽管《史记》的文学历史地位及其高就,但是拿真正史学眼光来看,还是有些缺点的。例如存在(1)记载失真。《老子传》《屈原传》,所叙事迹,很多不准确。《越王勾践世家》中的庄生,《留侯世家》中的四皓,实际都不在情理之中。清儒早已辨定其不足信。又如:屈原在《渔夫》中的所说的渔夫,多半是屈原的寓言,未必正有其人;而司马迁把他写入传中,放在?顷襄王怒而迁之?之下,接着说?乃作《怀沙》之赋?,好像真有其人一样。(2)、体例不当。不管拿新旧史学的眼光来看,不对的地方很多。例如:为项羽作本纪,为陈涉作世家,却不为楚怀王孙心列传。(3)、自相矛盾。例如《韩

非传》云:?作《孤愤》《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皇见《孤愤》《内外储》之书。?而自序云:?韩非囚秦,著《说难》《孤愤》。?到底会死先著《说难》《孤愤》,而后被囚于秦,还是被囚于秦,而后著《说难》《孤愤》,两处必有一处错误。(4)、次序错乱。例如《司马相如传》,不宜在《西南夷传》之下,《匈奴传》何得在《李广传》《卫霍传》之间。赵翼说:他是做一篇,录一篇,做完之后,没有整理过。这话是对的。

四、《史记》精彩片段《项羽本纪》解读。

我们可以来赏读史记中的《项羽本纪》。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读书做到能记住姓名就可以了,学习剑法,仅仅才能抵挡一人而已,没必要来学,要学就应该学习可以抵挡万人的本领。但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知项籍的年轻气盛,少年阳气方刚。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已!?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抗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以惮籍矣。秦始皇盛装游览会稽,横渡浙江之时,项梁和项羽同众人一样围观观看渡江盛况。项羽看过秦始皇之后,脱口而言:?不久之后,我必可以取代他!此时项梁惊恐被人听到,此乃杀头大罪,并且他们还算畏罪潜逃之人,急忙捂住项羽的嘴,警告他:?不要随便说话,祸从口出,此话足以杀头。?尽管当时项梁当时是那样说的,但是自此以后,项梁开始认为项羽是个可造之材,并非普通人啊!项羽身高八尺有余,在现在而言是一米八以上的大高个,不仅高,而且赤手一人可以举起青铜所铸的大鼎,力气可以说力大无穷,为人惧惮,就连那些吴中本地的年轻男子,都十分害怕惧惮项羽。年轻的项羽的在今后的起义复楚道路上将年强才气发挥的淋漓尽致。可以说在很多方面项羽是胜过刘邦的,刘邦为起义前可以毫无保留的说他就是一个地痞流氓。而项羽确是自小背负复楚重担,在叔叔项梁教导下向着统治者走去。所以项羽的自身条件可以说是很符合来当君王的,威猛、才气和才智过人,并且有很好的旗号去起义来复国,今后还有一批忠于自己的文武战将,还有可以为他出谋划策协助他的亚夫。但不管任何人都有弱项,太过自信,有些狂妄,使他未能真正登上峰顶,成为一代君王,名垂千古。这也许就是命,但我个人还是更敬佩项羽多于刘邦。项羽够骨气,连在乌江自刎时也是豪壮的,光明磊落、立于天地的男子汉,谁又能说他不可歌可泣?也许太史公也是欣赏赞叹项羽,依附于自己的情感,将项羽列为本纪,在他逝后为他赢得属于自己的尊严。威慑呢么《史记》能够经久不衰,但从这一点足以证明。

论文结论:《史记》总能用它最好的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通读史书,总会有这样的感觉,《史记》无疑是印象以及感触最深的地方。最为一名华夏子孙,值得应该去读《史记》。篇三:史记读书笔记

《史记》读书笔记

理学院 黄恒 2013201347 《史记》是由西汉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人们称为“信史”,又被称为第一部“正史”,是二十五史的第一部,全书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记载了中国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长达3000年左右的历史。《史记》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典范,且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史记》最初没有书名,或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演变成“太史公书”的专称。《史记》与《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史记》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生平、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任务的言行事迹,谁要叙述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因此,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叙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鲁迅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是司马迁一生的创作结晶。集中著述,花了15年左右,如果把资料的准备工作算在内,全部时间要超过20年。《史记》记录的历史,其体例为纪传体,多以人物或家族为单位展开,故事性很强,文笔出众,是后代传记文学的先驱和样板,影响至深至远。读完《史记》,合卷之后觉得收益良多。主要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五帝本纪》

《五帝本纪》位于本纪书首,记载了上古时期从黄帝到虞舜的部落联盟时代。它写了中国五个在道德,治国,造福黎民等方面都不愧为模范的远古帝王。该篇的主要目的是明始祖,明道德,明制度,明一统,处处都显现着作者理想政治的光芒。

黄帝,尧舜等都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其中尧舜更是被称做圣人,见之于世的著作比较丰富,尤其尧舜禅让的故事被后人传为美谈。作者写此篇所依据的《尚书?尧典》据考证大约产生于战国时期,作者依之而写成尧舜两位古代帝王,从这之中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并与秦汉以来的专制政治形成鲜明的对比,他的用意也是不言而喻的,故而尧舜无疑是《史记》中最令司马迁本人尊崇的大公无私的理想帝王。

五帝之中,人品最高的可能就是舜了。据《史记》记载: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舜的故事其实是家喻户晓的。不顾亲情的父亲,心肠歹毒的继母,骄傲无耻的弟弟,一家人居然整天都在思考着怎么杀了他。舜提心吊胆的活着,即使如此,他依然恭敬的侍奉父母,友善的对待弟弟。但是舜能在如此险恶的家庭环境下生活,显然也不是那种愚笨的老实人。瞽叟尚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嫂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扞而下,去,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舜当然清楚家人对自己的态度,所以他总会有充足的准备。为此,修补仓库时他特地带上两顶斗笠,凿井时又费时费力从旁边又凿了个出口。正是由于他这种谨慎机智的性格,才让他在这种充斥着绝望气息的家庭中艰难的活下来,还造就 了他那出类拔萃的能力吧。瞽叟、象喜,以舜为已死。象曰:“本谋者象。”象与其父母分,于是曰:“舜妻尧二女,与琴,象取之。牛羊仓廪予父母。”以为舜死了,一家人的丑恶嘴脸表露无遗,马上就开始瓜分舜的“遗产”。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对于不但想杀自己,连自己的妻子都想霸占的弟弟,舜仅仅是给予了他更多的关爱。这大概就是我们一直崇尚的以德报怨的源头了。

舜因为德行远扬而为世人所知,但作为尧帝的接班人,他的能力自然也无愧于帝王的称号。客观的说,舜的政绩比尧还要伟大。他举用贤能,惩治恶徒,兴水利,考民情,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于时禹乃兴《九招》之乐,致异物,凤皇来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二.《鲁周公世家》 周公旦,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人物,他的品德言行影响后人长达三千年,是后世为政者的典范。他是周文王姬昌的儿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周成王姬诵的叔叔,他是离最高统治者宝座最近的一个人,他后来甚至还以摄政王的身份坐上了这个宝座,但最终还是回归到臣子的位子。

三千年来,周公一直被模仿,但从未被超越。每当一个老皇帝驾崩,总有一两个权臣会站出来扮演周公的角色,大义凛然责无旁贷地为小皇帝独揽大权,但最后往往会演变成挟天子以令诸侯,当然有好一点的,但也终归做不到周公那般的气度潇洒。

周公最著名的故事,大概就是曹操所说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了吧。周公对受封鲁国的儿子伯禽也说道:“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周公之贤,可窥一二。

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集,武王有疾,不愈。在这天下未定之时,武王却染不治之症。这对于新生的周王朝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周公带上玉璧,设立祭坛,向太王,王季,文王祷告,希望能以自己代替武王去死,恢复武王的健康。但是,他的祷词颇具意思。“(武王)无坠天之降葆命,我先王亦永有所依归。今我其即命于元龟,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以俟尔命。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圭。”意思是武王如果在,你们(指三王)也有好的祭祀。如果你们答应我,我将璧圭献上,听候你们的吩咐;如果不答应,我就带走璧圭。周公的话,流露出明显的和祖先进行交易的语气。这在崇尚鬼神,敬奉祖先的周朝,着实有些离今叛道。但是,这种实用主义的思想,也是周公精明和让人敬佩之处了。周公恐惧流言日。主少臣疑之时,周公挑起了国家的大梁。但总有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在历史上饰演着跳梁小丑。管叔之流,不甘权利旁落,便散布周公要篡权的谣言。周公向太公望等人解释后,便一心一意辅佐成王。而后,又挥师消灭了造反的管叔,蔡叔,武庚的人。平定了天下。

周公死后,被成王葬于文王旁,表示不敢以周公为臣。这大概也是当时对周公最大的肯定了。总结:

《史记》这部书伟大,它的作者更伟大。我们“读其书而想见其为人”,一定要读他的《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太史公自序》当然很重要,因为只有读这篇东西,你才能了解他的学术背景和创作过程,知道他有家学渊源、名师传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生老道,所以文笔也老道。但我们千万不要忽略,他还有一封《报任安书》。如果我们说《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的“学术史”,那么《报任安书》就是他的“心灵史”。为什么呢? 因为这是一篇“欲死不能”之人同“行将就死”之人的心灵对话,每句话都掏心窝子,里面浸透着生之热恋和死之痛苦。其辗转于生死之际的羞辱、恐惧和悲愤,五内俱焚、汗发沾背的心理创伤,非身临其境者,绝难体会。小时候读《古文观止》,我总以为这是最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的一篇。

司马迁为“墙倒众人推”的李将军(李陵)打抱不平,惨遭宫刑,在我看来,正是属于鲁迅所说敢于“抚哭叛徒”的“脊梁”。他和李将军,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将,趣舍异路,素无杯酒交欢,竟能舍饭碗、性命不顾,仗义执言,已是诸、刿之勇不能当。而更难的是,他还能在这场“飞来横祸”之后,从命运的泥潭中撑拄自拔,发愤著书,成就其名山事业。他终于从御用文人的枷锁中摆脱了。读《报任安书》,我有一点感想:历史并不仅仅是一种由死人积累的知识,也是一种由活人塑造的体验。这种人生体验和超越生命的渴望,乃是贯穿于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历史的共同精神。史家在此类“超越”中尤为重要。它之所以能把自身之外“盈虚有数”的众多生命汇为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首先就在于,它是把自己的生命也投射其中。我想,司马迁之为司马迁,《史记》之为《史记》,人有侠气,书有侠气,实与这种人生经历有关。一帆风顺,缺乏人生体验,要当历史学家,可以;但要当大历史学家,难(我以为,“大历史”的意义就在通古今,齐生死)。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即使,这是圣人自己的愿望,但是,历史真的能忘了这样的人吗?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如此者,唯司马迁尔。篇四:读《史记选——项羽本纪》有感

读《史记选——项羽本纪》有感

——为霸王些悲歌

乌江边,瑟瑟的吹着阵阵寒风,吹乱了你飘散的长发,更吹冷了你破碎而绝望的心,乌江水似乎停止了奔腾,原本浩荡的东流水如今只倒映出一张憔悴的面容,挂满岁月风云的沧桑。是你——项羽。你那已久魁梧的身躯,倚着长剑,仰望长空,目光犀利似乎欲穿透重重阻隔。可转瞬间,却又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四面楚歌愈加嘹亮,敌军脚步更加逼近。你辞退了长者的善意,义无反顾的再次拼于刀光剑影之中。那荡气回肠的决斗,化作空中的狂风,为你呼啸,为你哀嚎。最终你成就了一段血的历史,永远定格在那飘渺的长空。

好一个西楚霸王,英雄之魂豪气冲天,似乎天地为之动容,风云为之变色。我感概,英雄末路,终究化作一片浮云,烟消云散。

想起当年,你正是二十出头,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那是风华正茂的岁月。破釜沉舟,何等意气风发。古今多少英雄不为之赞叹。你号令各方诸侯,问鼎中原。霸气浑然天成,壮志应运而生。

我敬佩你、仰慕你。历史似乎为你而倾醉,而你却醉在历史为你酿造的酒窖之中。秦末,各路诸侯蜂拥而起,割据一方。本来,天下大势尽归你所长控,统一中原舍你其谁!自起事以来,你一直演绎着一段壮与美的历史,在人生的舞台上谱写一首惊心动魄的歌。我知道,你就算在最后一刻也不甘于终端自己完美的表演。什么大丈夫能屈能伸,什么忍辱负重,更谈什么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一切都不在你的思绪范围内。这充分的体现了你的个人主义英雄主义,你只追逐个人的荣耀与成功,你认为这时代的历史就应该为你谱写,这风云就应随你而变化。其他人算什么,充其量不过是你的绿叶与陪衬,是让你屹立于历史顶峰的垫脚石,是让你的月色更加皎洁的群星。以致于你认为无需听取任何人的意见,更无顾及任何人的感受。个人英雄主义你虽然演绎的淋漓尽致,可就造就的只不过是你的匹夫之勇。垓下一段,汉强而楚弱,如此形势危急,决定生死成败的关头,个人英雄主义完全葬送了你残存的唯一希望。你不懂得静下心来与群臣商议如何破敌之策,你只知道骑上你那快如闪电的乌骓穿梭于敌方千军万马之中。虽然那样是何等的威风凛凛,你也杀得荡气回肠,你无悔了,在最后时刻尽显英雄本色。

这是你在战场上的表现,而在生活中,情深意重,儿女情长的你再次为历史刻画出一副凄美的画卷。

对亲情,大家都知道项伯是你的叔父。毕恭毕敬是你一直对他的态度。可你付出的真情却无法得到真心的回报。你觉得最亲最近最值得信赖的人却偏偏成了你最应该提防最应该远离的人。可你没有意识到,你内心最真挚的亲情迷惑了你的双眼,左右着你的判断。你看不清项伯,更认为无需看清,甚至觉得已经看得一清二楚了。

对爱情,堂堂的西楚霸王,一向以威武震慑天下,刚强与坚毅是你留给任何人的第一印象。而你却演绎了一段至死不渝、令人叹为观止的爱情神话。这正折射除了你内心的那份儿女情长,那股柔情似水。那是一个宁静的夜,有些凄冷。月光微弱。虞姬此刻愁眉莫展,心事重重。此时她的内心感情犹如翻江倒海般变化着。她不忍与霸王生死别离,可命运让他们不得不作出抉择。最终她还是伴着凄冷的夜与为了却的爱离去了。留下的霸王你那落寞的眼

神与揪心的痛。你将虞姬紧紧的搂入怀中,尽量用自己的体温温暖她的心。在微弱的烛光下,你眼眶晶莹闪烁的泪水为这段爱情留下最后的凄美。

战场上你骁勇善战,情场上你儿女情长。你你具备这他人无法比拟的个人魅力。从个人角度来看,你是美的化身,是他人一直追求的高度。可作为一个国君,一个军队的统帅,你却为尽如人意。你个人的优秀无法带动集体的优秀,甚至是阻碍了集体的发展。更悲凉的说,你不应该生活在那个烽火连天的乱世,更不适合立足于那个尔虞我诈的争斗中。这是霸王你个人的悲哀,似乎又是那个时代的悲哀。纵然生不逢时,你依旧凭借个人的魅力成就一段永恒的历史。

回望历史长空,你霸气犹存,柔情依旧。但愿此情此景不会随风而散,随雨而逝。经历千秋万代,跨越沧海桑田,你依旧是你,好一个西楚霸王。篇五:读书笔记例选

读书是读快乐

——读《我的图画书论》有感

(一)嘉兴市华侨幼儿园 胡海燕

松居直是日本的图画书创作家,对于图画书有着深入的研究,被称为日本的“儿童文化功劳者”,在他的《我的图画书论》中,处处透露着出一种观点——读书最重要的是体验书本身给我们带来的乐趣,读书是读快乐。只有当孩子真正体验到书籍所带给他的乐趣时,他才能走进书的世界。带着松居直先生的观点来审视我们当前儿童的阅读教育,至少给我以下一些启示:

其一,读书不是读字。读书和读字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虽然书是由一定的文字组成的,但它不是一个个单独无意义的字、词的机械堆砌,而是表达了一定的情境和情感,是向人们传递一种思想,一种精神的载体。读书不是读字,而是感受一种愉悦,正如松居直先生所言“读书不是修行,而是一种快乐的享受。”如果我们以认字为基础,让孩子在读书的过程中去辨别、区分某些文字,那么,读书已经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在这过程中,读字是目的,读书反而成了一种手段了,这与真正的读书是背道而驰的。会识字并不代表会读书,松居直先生认为,只有真正理解了书所表达的意思和内容,体验书所描绘的意境,才算是会读书。在重视早期教育的今天,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三、四岁的孩子便能将《三字经》读或背个滚瓜烂熟,但他们并不真正理解其含义。我曾经为应付考试读过关于法律方面的书籍,我可以从头到尾毫不费力地将全文一字不差地读出来,但我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些文字所表达的意思,这与孩子读《三字经》是同样的道理,不能算是读书。

相反,松居直先生认为,从对读书概念理解的意义上来说,不识字的人也能读书。也就是说,幼儿园的孩子虽然不认字,但他们同样可以读书,他们可以通过聆听成人的阅读来理解、想象故事。虽然读与听是两种不同的感官途径,但它们同样可以达到相同的目的,都可以算是读书。

其二,读书要抛却功利。现代的家长和教师都越来越注重孩子的阅读,但这种关注有着很大的功利性成份。许多家长认为,从小让孩子看书,可以让孩子早认字、早读书、早开智,可以提高孩子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还可以拓宽孩子的知识面,应付各种 各样的测试。这种想法固然没有错,但当读书被附加了那么多的目的时,读书本身的意义和乐趣却被忘却和抛弃。当孩子读书时,家长们热衷的是指导和提问,唯恐孩子在看书时遗漏了“重要”的东西,他们往往在孩子还沉浸于故事书的遐想中时就开始将一堆堆的问题向孩子轰炸。正如松居直先生所说“大人却用提问的泥脚将这个童心的世界践踏得乱七八糟”。更为糟糕的是,这种现象在目前幼儿园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许多老师自身没有或缺少阅读的经验,她们自以为是地操纵着孩子的思维,当孩子正欲进入故事翱翔时,却被教师生生地拉回到现实生活中来。久而久之,孩子在读书时会背上一个包袱,他在看书时关注的不是书的内容和情节,而是揣测成人会提出哪些问题。在这种状态下,孩子有的不是读书的乐趣,而是对读书的厌倦。

要改变这种现状,正确的途径就是抛却功利的目的性,站在孩子的立场读书给孩子听。因此,首先,我们要尊重孩子。有过读书体验的人都知道,当读完一本好书或一篇美文时,有时会被其中的意境所感动,久久不能自已;有时则有一种想说想写想表达的冲动;有时却只想一个人默默地回味和体会。孩子也是一样的,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允许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体验书籍,并不一定要用我们的方式去达成。感悟固然重要,但感悟只有发自内心的才是最真实的,当被加上一定的目的时,感悟就显得空洞和无力了。其次,要让孩子看真正有趣的书。当前市场上,有着许许多多的图画书,但我们在为孩子选择时,一定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选择真正有趣的图画书。在为孩子选择图书的问题上,我们不需要“务实”,要将那些带有实用目的的图画书推到一边去。孩子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时期,那些能结合孩子生活经验,给孩子丰富想象空间的图画书才是好的书籍,“而且在那个世界里,无论动物还是玩具都能说话。图画书的世界,童话的世界,就是这样的世界,是一个能看到用眼睛所看不到的东西的世界。”我们要把孩子带入到这样的一个世界中去。第三,要提供适合孩子的读书方式。正如前面所言,孩子缺少识字阅读的能力,但不识字同样也能读书。我们要采取更为轻松的方法,让孩子体验到读书的乐趣。在幼儿期,我们更多的是使用成人朗读幼儿听看的方式进行阅读,既在成人的朗读下,孩子边听边观察画面,借助画面来补充和想象听到的故事情节,从而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其三,亲子阅读是最快乐的。对于孩子来说,最亲近的情感莫过于对父母的依恋。父母是他们最喜爱和亲近的人,与父母交流时孩子是最为放松的。当他们坐在父母身边,听父母为他们读书,这种愉悦的情感体验是没有什么能够替代的。这是一个相互满足和愉悦的过程:父母为孩子读书,如果书籍本身又十分有趣的话,这时孩子的满足和喜悦是无可比拟的;父母看到孩子快乐,自己也会产生愉悦的情感,他们带着这种情感去为孩子读书时,所读的不光光是书里的内容,还包含着他们对孩子深深的爱恋,孩子在听的过程中,会体会到这种爱的愉悦,这才是最为珍贵和难得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很少有家长能做到这点,他们往往借口工作忙压力大,将孩子推到了电视机前,放弃了与孩子交流阅读的时间与机会,这是多么的可惜和可悲。为此,松居直先生呼吁“我们做父母的,应该重新拥有跟孩子进行谈话的快乐时光”。

读书是读快乐,当我们引领着孩子走进书的海洋,帮助他体验到读书的乐趣时,我们给予他的,是一生的幸福!由孩子“为什么不爱听故事”谈幼儿园故事教学

——读《我的图画书论》有感

(二)嘉兴市华侨幼儿园 胡海燕

当我们在进行故事教学时,常常会发现不同的孩子对同一个故事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听得津津有味;有的刚开始能听一会,但很快就被其它事物所吸引;有的则东张西望,游离于故事之外。孩子中为什么会有爱听故事和不爱听故事之分呢?分析这样的情况,教师的反思往往停留在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指向上,认为是孩子注意集中能力的差别或者是对故事内容是否感兴趣造成的,很少有人会去进一步思考:这种差别和不同是怎么形成的。松居直在《我的图画书论》里的阐述,为我们拔开云雾,显现真谛。松居直先生认为,爱听故事的孩子在听的过程中,不光光是听到,他还看到。“故事的情境,清晰地形成画面(形象),在他们的心里,有如观看了一部短电影。这些孩子听故事时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的脸和嘴角,然而他们看到的并不是老师的脸,而是心中放映的故事的电影。”也就是说,老师的有声语言在这些孩子的内心深处,已经转化成具体形象的画面,这种转化需要凭借一定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理解力。反之,对于听不进故事的孩子,松居直先生认为“是因为没有在心中想象故事、把它们变成画的能力。”这样的孩子缺少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是空空的一片,他们无法凭借听到的词语想象出相应的事物或画面,所以再好听的故事,再优美的词汇,也不能把孩子带入到故事中,他们只能去关注其他事物,游离在故事之外,不是他们不想进入,而是他们无法进入。

而那些听了一半失去兴趣的,松居直先生又是这样分析的,他认为这样的孩子是由于不能理解其中的一个情境或片断,中断了对故事的想象而无法继续,“就像看电影的时候胶片断了一样。胶片断了,没有办法,孩子只好看其它映入眼帘的东西。”

松居直先生用浅显的比喻,为我们分析和揭示了孩子为什么不爱听故事的原因,让我们知道为何相同的故事对于不同的孩子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同时也引导我们在故事教学中,如何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去对待不同的孩子。

一、丰富孩子的经验,提升孩子的理解能力

有着丰富经验的孩子,他的经历和感悟必然多于他人,他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也更

为深刻。同时,孩子的生活经验,也为他积累了丰富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和感悟是一种内隐的,可迁移的知识,是一种不可言传的理解力。其实孩子爱不爱听故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对故事的理解。如果故事能唤起孩子相关的回忆或经验,孩子就会身临其境,将自己融于故事之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与主人公一起欢笑悲伤。反之,再好听的故事,幼儿不能理解,那等于是对牛弹琴,弹琴的人还不觉得厌烦时,牛已经感觉无聊之至了。例如,同样是《萝卜回来了》这个故事,对于北方的孩子来说,他们有过天寒地冻,大雪纷飞的亲身感受,知道为什么小动物在冬天特别寻找食物困难,所以他们更能理解故事中所描绘的冬天场景和故事中传递的小动物间相互关心,为他人着想的精神,他们关注着故事的发展,被故事所深深吸引。而在南方生长的孩子,他们由于缺少对冬天大雪冰封生活经验的体会,他们是很难想象出大雪中,一串串脚印不断向前延伸的场景和为什么大家要将几只普通的萝卜送来送去的情节,由于不理解他们会觉得故事无味而索然。

二、因材择教,选择适合孩子的故事

我们常常强调因材施教,而在进行故事教学时,我认为应强调“因材择教”。从松居直先生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孩子不爱听故事并不仅仅是孩子注意力长短的问题,而是孩子能不能听懂的问题。由于孩子理解力的不同,使孩子对故事的喜爱产生了差异。如果我们一味地选择那些孩子不易理解的故事进行教学,那结果往往是把孩子推向讨厌故事、排斥故事的极端,那是非常可悲的,这将断送孩子对文学作品的喜爱。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孩子的能力差异,选择适合孩子的故事,从那些短小浅显的故事入手,培养孩子对故事的感受力和理解力,引导他们慢慢走进文学世界,走进知识的海洋。

三、反思自身,正确对待孩子的“不爱听”

我认为,开展故事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未曾具备独立阅读能力之前,以教师讲述的形式来帮助孩子感受文学作品,并在这过程中丰富幼儿的词汇,增强幼儿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培养幼儿对阅读的兴趣和爱好。这一目的指导下开展的故事教学是一种愉悦的教学,它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快乐的,积极的。因此当孩子表现出不喜欢甚至厌倦时,故事教学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这时何不允许幼儿选择离开或选择从事他们喜欢的活动。

下载阅读年选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阅读年选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史记选》读后感

    《史记选》读后感 本书是《史记》的精华选编,由王伯祥在研究《史记》的基础上,整理出版了《史记选》。该书从校勘入手,以张文虎本为底本,参校宋蜀大字本、百衲宋本、南宋黄善夫......

    唐诗选读后感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的诗。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唐诗选读后感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后感

    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后感当我们在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著作时,各人都有一套自己个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方式,而且每人对于同样的话语也有不尽相同的理解。当下有很多人认为......

    共产党选宣言读后感

    起初,对《共产党宣言》的了解只是简单地从历史课本知道,它是伟大的共产主义者马克思以及恩格斯为共产主义同盟而起草的纲领。知道里面的内容大概都是讲述有关共产主义是一个优......

    《数学史选讲》读后感

    《数学史选讲》读后感 为了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学校为老师们准备了《数学史选讲》这本书,读了以后有点感想。数学是几千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书中通过生动具体的事例,介......

    傅杰散文选读后感

    傅杰散文选读后感不久前一下子收到傅杰先生的四部着作:《傅杰散文选》《傅杰保险论文选》《傅杰楹联选》《傅杰诗选》,不禁感到很惊讶——我只知道傅杰是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

    莫泊桑短篇小说选读后感

    读了莫泊桑的小说全集之后 ,我认为他真的是一位能用文字展现出许多人生哲理的作家,如他的一片小说《骑马》就通过一件事情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故事发生于一对落难的贵族夫妇......

    《沈从文小说选》读后感

    我曾经有幸拜读了沈老的作品,实在是受益匪浅。在这部小说集中表现湘西人民平凡人生的作品居多,比如《边城》《长河》《萧萧》等等,让我深切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悲苦生活和善良淳......